校园管理规定范文

时间:2023-11-08 11:26:56

校园管理规定

校园管理规定篇1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全日制普通中学、小学校内环境及所处周围环境的管理。

第三条学校是教职工和学生工作、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应做到环境整洁优美,风气积极向上,设施完好,秩序正常,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阵地。

第四条在学校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建立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维护教职工和学生的合法权益,是校长工作的重要职责。校长应该负责将校园环境建设列入工作计划,采取措施,组织实施。

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将学校校园环境的管理状况列为对校长工作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

第五条校园内教学区、体育活动区、生活区和生产劳动区等布局应合理,避免相互干扰。

学校校舍应坚固、适用,并按有关规定加强管理和维修。

学校校园要绿化、美化。

第六条学校要形成方向正确、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校风。

教师要模范执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言行一致,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学校要严格按照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要求和训练学生。

第七条校长要严格按照国家颁布的教学计划,建立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不经批准,不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组织学生停课参加社会活动。

第八条要严格执行中小学升降国旗制度。

国旗要合乎规定,无破损、无污迹、旗杆直立,位置适宜。

第九条学校要按规定悬挂领袖像,张贴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和世界地图,张贴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守则,并积极创造条件设置板报、阅报栏、供展览用橱窗,开辟图书室、阅览室、团队活动室和教育展览室。

第十条不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在学校中进行宗教活动,不允许在学校向学生宣传宗教。

第十一条严禁宣传暴力、凶杀、色情、恐怖、迷信的图书报刊、音像制品在学校中传播。坚决抵制赌博、酗酒、不健康的歌曲和封建迷信活动对学生的影响。

第十二条不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在校园内从事以师生为消费对象的盈利性活动。

第十三条学校要建立安全教育制度。在教学设施,饮水饮食,取暖、用电,开展体育、劳动和其他集体活动等方面采取安全防范措施,保证师生安全。

学校要建立安全保卫制度。财务、档案、食堂、宿舍、各类专用教室、传达室等部门和场所要指定人员负责,建立岗位责任制,严格管理。节假日要安排人员值班、护校。

非学校人员未经许可不得进入学校。非学校及学校人员的车辆未经允许不得进入或穿行学校。经许可进入学校的车辆要按规定路线行驶,不得影响学校教育教学活动。

第十四条学校要按照有关规定,建立公共卫生制度。

校园要整洁、有序。宿舍空气流通,被褥干净,物件安置有序。食堂卫生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厕所的设置应符合国家标准,保持清洁。

要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预防传染病在校园内传播。

第十五条不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依傍学校围墙或房墙构筑建筑物。

不允许校园周围的建筑影响学校教室采光、通风。对已经造成影响的,应要求有关单位或个人按当地政府有关部门规定的限期治理。

不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在学校周围从事有毒、有害的污染(包括噪声)环境的生产经营活动,或设立精神病院、传染病医院。对已经造成危害和影响的,应要求其按当地政府有关部门规定的限期治理或搬迁。

第十六条执行文化部、公安部的规定,不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在学校门前200米半径内设置台球、电子游戏机营业点。不允许在学校门前和两侧设置集贸市场、停车场,摆摊设点,堆放杂物。

第十七条不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在学校所属地域内放牧、种植作物、打场、堆物、取土、采石。

严禁在校园内建造、恢复祠堂、庙宇、坟茔等。

第十八条违反本规定的,应依具体情况,按以下办法对有关责任人员进行处理:

(一)属学校行政管理不当的,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应令其限期改正;工作中发生错误,造成一定影响的,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应对校长及其他责任人员进行批评教育;因工作失职、渎职造成后果者,当地教育行政部门或上级主管部门应追究其行政责任,后果严重的,提请政法部门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二)属工商管理范畴的,提请当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有关法规处理。

(三)属民事范畴的,提请当地司法部门依法处理。

(四)属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报请当地公安部门依法处理。

(五)对构成犯罪的,交由政法部门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九条认真执行和维护本规定成绩显著的单位或个人。由当地人民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予以表彰和奖励。

校园管理规定篇2

摘要:校园一卡通作为数字化校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高校得到广泛应用。本文从校园一卡通的管理模式、规划设计、制度建设、数据安全、财务管理等方面,对校园一卡通的管理进行了初浅的探析,以寻求保障校园一卡通建设和管理的思路,促进数字化校园的建设。

关键词 :校园一卡通;管理;浅析

校园一卡通是数字化校园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身份识别、综合消费、校务管理、金融服务等功能。秉承“一卡在手,走遍校园”的理念,给师生员工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提升了学校管理水平。作为一个准金融系统,其电子钱包支付功能和身份认证功能,关系到广大师生员工切身利益。因此,加强对校园一卡通管理,理顺和规范相关业务流程,保证系统安全稳定,对促进校园一卡通健康发展,推动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意义重大。

一、建立高效的管理模式

校园一卡通作为数字化校园重要的组成部分,学校应高度重视校园一卡通系统建设和管理,各项业务由学校信息化建设办公室全面规划、统一领导、协调和管理。下设校园卡管理中心负责校园一卡通日常业务的管理,相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各施其职,相互协作,避免责任不明、相互推诿现象发生,提高管理效率,有利于各项业务有序顺利开展,保证校园一卡通系统高效平稳运行,促进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发展。

二、设计规划完善

校园一卡通的规划和建设,应立足于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需求,结合学校目前实际情况,同时充分考虑学校未来的发展,本着节约与效益的原则,进行周密的分析论证,统筹规划,分步建设。在设计规划上实现技术先进、安全可靠、稳定高效、可扩展性强、应用广泛、维护方便等目标。采用银校合作方式筹资建设,同时赋予校园卡金融功能。整合学校各部门资源,避免出现“信息孤岛”,实现数据共享。将各部门的管理信息系统有机的纳入校园一卡通管理,避免重复建设,减少浪费。在校园一卡通平台下根据不同功能需求增加相应的子系统,逐步实现数字化校园的建设目标。

三、建立健全管理制度

除了先进的设备和高效的系统外,加强制度建设是使校园一卡通系统得以安全、稳定、高效运行的重要保障。根据校园一卡通业务的特性,结合网络管理及财务管理,建立健全校园一卡通业务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包括网络管理、系统管理、财务管理、岗位分工等方面。诸如《校园卡管理办法》、《员工工作规范》、《业务岗位分工及职责要求》、《资金结算规定》等。使校园一卡通管理有法可依、有据可循,各项操作规范化、制度化。

四、确保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一)网络安全

校园一卡通系统是以校园网作为依托进行数据传输的,在日常运行中,要注意防范来自网络的威胁,通过先进的网络结构,采用校园一卡通专网,加装防火墙设备等措施来屏蔽病毒的侵袭和黑客的攻击,保障网络安全。

(二)中心服务器安全

选择质量好、性能稳定的服务器,采取双机热备的方式来预防服务器故障所带来的影响,保证系统正常稳定持续运行。另外,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措施,减少人为因素带来的不利影响。

(三)数据安全

影响校园一卡通系统数据完整及安全的因素,主要是系统软硬件的缺陷、日常业务操作不规范、数据传输、数据储存等方面。因此,规范日常业务操作,规范用卡行为,选用安全稳定的设备和成熟的系统,加强网络管理维护,采用完整的数据备份方案,保证校园一卡通系统数据安全。

(四)个人用卡安全

个人用卡安全也是保证系统数据完整安全的重要方面,从软件设计、设备校验、卡片加密等方面进行严格的防范和控制,选用安全系数高、性能稳定的CPU 卡,防止卡片被复制盗用,保护持卡人和学校财产安全。

五、完善财务管理

(一)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明确岗位职责分工

根据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的相关要求,结合校园一卡通业务的特点建立内控制度。按照不相容相业务相分离的原则,进行岗位分工,并实行岗位轮换制度。对涉及系统和数据安全的重要操作,实行多人负责制。不同的业务岗位,严格按照系统授予的权限及职责处理业务,并形成相互制约,保障资金安全。

(二)完善业务操作流程,降低财务风险

校园一卡通涉及的日常经济业务具有人次多、金额小、办理时间短的特点,使得业务办理过程很少留下相关的数据凭证等原始单据,一旦存取款业务出现差错,很难查找。因此,应制定完善的业务工作流程,保证各项业务办理快捷而又相互制约。涉及资金处理的业务必须每日结算、对账复核,例如,现金充值、取款、平账处理、卡片销户等。卡片的保管和领用分离,定期盘点卡片库存。注重现金安全管理,每日终了,将现金送存银行。加强对圈存资金的管理,专款专用。

(三)及时核对系统数据,保证财务核算准确

校园一卡通的财务核算涉及到现金结算、银行卡圈存结算、商户消费结算等业务。由于网络传输问题、工作人员操作失误、持卡人用卡不规范、商户使用设备不当等各种原因,有时会造成结账时系统数据与工作人员实际收付金额、商户金额、圈存时银行卡与校园卡数据不同步等现象。要及时认真核对数据,查找形成差异的原因。通过补助、扣款、系统平账等方式,及时进行处理,以保证系统财务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四)强化保密意识,保障信息安全

校园一卡通系统储存了大量个人的身份资料和财务数据信息,应高度重视数据保密工作,建立严格的信息保密制度,按不同岗位设置相应的系统操作权限,防止持卡人信息资料的外泄,对系统数据信息的提取需申请批准,保护持卡人个人信息及财务信息安全。

(五)完善自助服务管理

大力推行自助服务,提高工作效率,方便广大师生员工,减轻卡务处理的业务负担。实现校园一卡通金额转存、银行卡自动转存,消费流水、用卡记录、卡余额查询,短信动态余额提醒。减少现金交易,降低财务风险。

六、校园一卡通固定资产管理

校园一卡通管理系统有大量的终端设备,都分散在各相关商户。固定资产的管理责任要落实到商户,实行“谁使用,谁管理,谁负责”。固定资产在新建时由学校负责投入,并登记在商户名下,商户负责所使用固定资产的管理,保证固定资产安全。使用过程中的维修维护、损毁更新等费用由商户承担。

学校应重视校园一卡通的规划建设,建立健全校园一卡通管理规章制度,不断拓展校园一卡通的功能,确保校园一卡通安全高效稳定运行,为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巍伟,张俊祥.有关高校一卡通建设的几点思考.时代教育.

[2]王学斌.浅谈如何保障校园一卡通系统稳定运行.2011年第26 卷第5 期.

校园管理规定篇3

关键词:高校;机动车;停车设施;管理

一、高校校园机动车停车设施现状

伴随着改革开放愈趋深化、高校扩招在校生数日益增多、校企合作开展范围愈加广泛,以往高校宁静的校园日趋喧嚣,尤其是进出校园的机动车辆给高校校园机动车管理带来亟待解决的难题。直面当下高校校园现状,高校校园机动车停车设施现状有如下几个特征:

(一)新老校区建设标准不一

1.功能区分。建设于建国后的多数高校,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无不带有时代的印记,以单位为显著特征的建设思路就是将本单位人员衣食住行大包大揽,具体体现在不少高校老校区除了基本的教学、行政、学生宿舍、食堂、浴室、体育活动场所外,还兼办有附属幼儿园、附属小学甚或附属中学,教职工家属区等。随着国内机动车日益普及,高校附属中小学教育资源的优质与稀缺都导致老校区交通压力剧增。另外随着住房改革,原先福利分房制度下的教师住宅已成为个人资产,老校区教师住宅居住群体已不再单纯是高校教师,社会人员逐步取代原单一性住户群体。而在新校区建设中,更多将校区功能定位于产学研,注重高校基本的教学与科研两项主要的功能。针对部分新校区远离主城区,在大学城、高教园区聚集区由政府牵头兴建教师住宅区、政府或社会办学的幼儿园、小学、中学,同时兼具社区医院、菜场、超市等配套设施。

2.道路宽度。高校机动车停车方式构成比例中,占据主要比重的是路内停车和集中停车场停车[1]。多数高校老校区内道路多为双向两车道,宽度为6m左右。仅能满足基本的小型乘用车辆会车要求,在学生上下课等人流密集时,将导致人车汇流、人难行车难走的局面。对于消防车辆、医护救援车辆等大型专用车辆而言,需要提前或及时做好疏导,才能满足车辆通行要求。在这种情况下,路内停车将导致交通拥挤。对于新校区而言,在总体规划中一般考虑了学校远景发展需要(一般为十年,以核定发展规模为纲),校区道路较为宽敞,一般为10m左右,这为路内停车提供了可能性。

3.集中停车位与可扩潜力。集中停车位无疑是高校校园内规范停车最优选择,但无论是老校区还是新校区,集中停车位主要集中在行政办公楼、体育馆等行政性事务及对外交流活动楼宇周边,对于教学楼、实验楼等场所周边设置的不多。从可扩展潜力看,老校区一般地处城市繁华区域,寸土寸金,集中停车位扩建困难。新校区虽大多地处郊区,可扩展空间广阔,但需要在综合停车高峰与低谷需求、校区可容纳机动车数量与学校综合发展的前提下审慎的进行,单纯为满足停车需求建设集中停车位可能导致重复建设、异地重置等固定资产浪费现象。

(二)规划及设计前瞻性不足

当下高校校园机动车行车难、停车难是全国机动车数量激增背景下的一个缩影。在校园总体规划或是单体设计中,设计师偏重于建筑物功能满足性,对停车位等附属设计仅仅在满足规划设计要求的最低限,很少能从使用者使用机动车实际可能量上去进行设计,缺少实际调研而以可能滞后的规划设计标准进行的设计或许仅仅是满足了规定要求但不符合实际使用需要,必然带来使用中的两难困境。

(三)建管缺乏联动性

高校内机动车通行及停放困难在很大程度上是管理方面的问题[2]。建设一般由基建部门负责,管理则有两种模式:学校保卫处单独管理或学校委托管理公司代为管理。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学校自管或代管对校园机动车停车设施都很少从实际使用数量需求上进行思考分析,仅仅是对进出车辆进行登记、收费,违停车辆告知;基建部门除了在整体规划中对校园停车设施进行主动需求性分析,对既成事实的校园停车需求很少分析,仅仅是对破损设施进行维护。这就导致高校校园机动车停车设施建设与管理缺乏联动性,失去主观能共性的管理是没有创造性的管理,不能解决停车难的实际情况。

二、高校校园机动车停车设施管理原则

如何解决好高校校园机动车停车难的问题,做好停车设施的基建工作,首要明确高校校园机动车停车设施的基建管理原则,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以人为本,管理先行

高校校园机动车主要来源是教职工私家车、社会车辆。正常教学期间以教职工车辆为主,毕业季、开学季及重大活动社会车辆数量激增。本着高校产学研特性及可预判性的机动车数量增减,制定动态的高校校园机动车管理措施。以城区公交、校内公交方式提升校园通行便捷性,倡导绿色交通。

(二)结合实际,应地制宜

不同高校地形地貌差异较大,应地制宜的机动车停车设施建设是实事求是的具体体现。若是已建成校区,机动车停车设施应以重点区域展开调研,合理利用现有场地建设集中式停车场、立体式停车场以有效利用土地。若是拟建建筑,机动车停车设施可综合考虑地下停车场、架空停车场甚至是顶层停车场的方式。当校区内有较大高差,对于综合性建筑可利用地形,将顶层设置为停车场。

(三)绿色校园,人车和谐

高校校园是高校师生教学、科研的重要场所。目前大多数高校校园生态丰富,青松碧水营造出怡人的学习环境。虽然校园内机动车数量日益增多,但不能以损失校园环境为代价扩修道路、兴建停车场。有效利用现有场地,兴建林间停车场,采用植草砖都是绿色校园可采用的有效措施。在校园大门附近集中设置大型停车场,校区内以校园电动公交的方式贯穿各个区域,减缓校园内交通管控压力。 三、高校校园机动车停车设施管理措施

(一)建章立制

我国现行交通法规对高校校园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职权、行驶速度、处罚细则均无明文规定[3]。但高校校园机动车停车设施管理不能因此停滞。高校校园机动车停车设施管理应从校园总体规划发展出发,从需求、建设、维护、管理四个方面明确各方职责,并由某一部门牵头各参与方协调的方式明确任务分工。在管理中区别对待日常态与特殊态时期不同的车辆管理规定。建立起高校校园机动车停车设施管理的长效机制才能有效缓解校园内停车难的症结。

(二)合理规划

规划不是一劳永逸的事,合理规划高校校园机动车停车设施管理是一个动态的管理过程。不能将现有的问题全部归结为过往的规划,也不能在后继发展中无视可能发生的变化。高校校园内的停车位数量不是高校自身的事,应当将其纳为城市发展的大视角中去,在城市改造过程中,将包括高校在内的周边企事业单位停车难等问题综合解决。这将极大缓解闲时停车位浪费,忙时停车位一位难求的局面。

(三)综合利用

四、结论

校园管理规定篇4

关键词:海南;中小学安全;法律思考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0-000-02

中小学安全管理事关中小学生的安全与社会的稳定,历来是各级党委政府关注的问题,近年来,海南省经济社会发展迅速,外来人口大幅度增加,中小学安全形势不容乐观,为给广大中小学生创造一个安全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海南省在中小学安全管理方面如中小学校舍改造、师资招录与培训、学校安全教育与安全宣传、校园安全建章立

制等多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但中小学生作为未成年人,身体和心理都尚未成熟,危机意识淡薄,对危险识别能力欠缺,对突发事件和违法行为缺乏必要的应对技能,维权意识和能力薄弱,再加上本身活泼好动,这些都无形中加大了中小学安全管理的难度。同时,海南在中小学安全管理方面也还存在不少困境亟待解决。

一、海南省中小学安全管理面临的困境

(一)家长与社会参与意识薄弱

海南长期教育水平比较落后,家庭教育的理念普及不强,再加上近年来,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进程的加快,生活消费支出大幅加快,家庭经济压力加大。家长参与学校安全管理的意识和能力普遍较弱,社区建设处于起步阶段,缺乏社会参与管理的宣传和激励机制,在学校安全管理中,社区与家长难以和学校产生良性互动。

(二)学位短缺,师资匮乏,教学用地紧缺增加了校园安全管理的压力

1.随着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进程加快,大量进城务工人员和大量外省人员涌入,越来越多的适龄儿童、少年随父母向海南尤其是海口、三亚、文昌和琼海等地的城区聚集,使本就捉襟见肘的海南教育资源显得更趋紧张。

2.前,海南省各市县中小学在办学水平、师资力量、管理水平方面参差不齐,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追求使生源向城区相对优质的学校集中,造成义务教育阶段出现“入学难”及中小学招生失衡的状况。

3.教育发展规划滞后,中小学布局结构不合理,教育用地预留不足,海南旅游岛建设造成海南地价飞涨也造成一部分教育用地被挤占。城市很多新建小区附近没有设置中小学,多个城区的中小学面临“无地可用”的尴尬局面,海南省的中小学尤其是教育发达地区普遍存在中小学校用地大小、校舍面积、容积率等指标达不到国家有关规定。地价高涨,拿地困难,也使得海南民办中小学发展举步维艰。

4.部分市县教师缺额严重,由于师资不足,只好聘用代课教师,一部分教师的文化知识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难于适应现代教育教学的要求,部分校长的领导和管理能力也亟需提高。

(三)中小学安全管理的立法落后

目前我国在中小学安全管理方面存在不少的法律规定,但仍然不能满足依法保护在校学生安全的需要。

1.没有专门的学校安全立法,目前我国并没有一部完整的关于中小学安全管理的法律,有关学校安全的规定散见于各类法律、法规、规章和政府相关部门的通知中,内容繁多杂乱,缺乏体系性,不利于指导中小学校开展安全管理工作,立法上的零散也往往使得各部门在中小学安全管理中互相推诿,相关规定现实中难以落实。

2.就具体规定来讲,原则性要求多,具体操作性规定少,层次和效力也大多较低,作用有限。

3.对中小学安全立法缺乏系统的立法研究,不少规定属于应急性文件,缺乏科学的立法研究,对学校在安全管理方面义务性规定多、权力性规定少,片面加大中小学在安全管理工作中的责任,使得各中小学在安全管理中不堪重负。

(四)在执行上也存在着诸多问题

由于现行规定在立法方面缺乏保障性的规定,使得现有的规定在执行方面存在诸多问题。第一、学校缺乏专业的保安人员。由于我国现行制度对校园保安资质并无明确规定,再加上各中小学安全保障资金匮乏,中小学内负责校园治安的大多是自行聘任的保安人员,这些保安大多未受过专业训练且普遍年龄较大,校园安保人员缺乏职业尊荣感,当面对突发的危险时,校园的安保力量难以有效应对,快速消除危害,也难以对犯罪分子产生有效震慑,无法实现保证校园安全的目标。第二、相关职能部门未将学校安全维护纳入日常常规工作进行考核,缺乏学校安全管理的长效机制。由于现行的学校安全管理制度,很多是学校安全事故发生后的应急性规定,对相关执法机关在学校安全管理方面的法律责任规定不完善,这使得学校安全管理相关机关在学校安全管理与维护方面多具有“运动式”的特征,缺乏主动参与学校安全管理的内在驱动力,在一定程度上也为学校的安全问题埋下了隐患。

(五)中小学安全管理资金匮乏

目前,中小学安全管理资金主要靠政府财政投入,这种单一的资金来源方式使得提升中小学安全管理水平离不开政府的财政支持和投入,但现有的中小学安全管理规定更加侧重对安全管理义务与责任的规定,对中小学安全管理的财政投入并没有做详细规定,中小学安全管理资金如何筹措、投入标准等缺乏具体的操作性规定,也使得现实中中小学安全管理资金投入难以得到及时充足保障,制约了中小学安全管理水平的提升。

二、国外中小学安全管理的立法考察

多年来,发达国家在中小学安全管理中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安全管理模式,制定了较为完善的中小学安全管理立法。因此,我国可以通过学习域外中小学安全管理的经验,提升我国中小学安全管理的水平。

(一)美国中小学安全管理的立法

美国联邦政府和各州政府都十分重视安全校园的建设,出台了《校园安全法》、《校园禁枪法》、《改善校园环境法案》等一系列有关学校安全管理的法令,建立了一个比较完善的法律网络体系。确立了校园警察制度,对校园内的枪支、酒精,对,对暴力和烟草实行“零容忍”。重视公众参与校园安全管理,将家长、学校所在社区和当地相关部门吸纳到学校安全管理工作中。建立了学校的情况披露制度,定期向社会各界公布校园治安的真实情况及校方所取的安全措施,便于学生和家长能够及时了解该校的安全情况。强调学校和社区应制定防治危机的计划,对校园内发生的突发事件能够快速有效应对。

(二)英国中小学安全管理的立法

英国政府除重视校园安全立法外,重视校园规划和教室设计,强调必须以安全为前提。此外,英国政府格外重视利用科技手段保护中小学生的在校安全。校园门禁控制系统、闭路监控系统、无线电频识别技术、生物识别技术等科技手段被广泛应用于中小学安全管理中,以确保学校财产和师生安全,

(三)日本中小学安全管理相关政策和法律

日本制定了较为完善的《校园安全法》,规定了学校的设置标准,重视学校安全教育与公众参与学校安全管理,对校园突发事件的应对,注重由相关领域A专业人士提供专业的应对程序与措施,建立了中小学校园安保预案,定期和警察机构或消防部门进行联合安全演练;重视中小学安全管理的标准化和信息化,对中小学校的建筑和设施安全标准做了具体规定,安装和警察局联网的内部报警系统,同时注重不断运用高科技来保护中小学生的安全,例如专门为儿童设计的带有定位系统的手机和带有跟踪定位系统的书包,为保护中小学生的安全提供帮助。

三、关于海南省加强中小学安全管理困境的对策思考

(一)加快进行中小学安全管理的地方立法

针对当前学校安全立法中存在的问题,海南省应加快中小学安全管理地方立法的进程,结合海南中小学安全管理实际,就海南中小学校园安全管理和有关校园周边安全和校舍等基础设施安全等事项进行规定,综合考虑学校安全背后的社会因素,明确中小学安全管理经费保障机制,科学界定校园责任事故中学校责任、家长责任及其他责任主体的责任范围、轻重、大小,对中小学权利与义务进行科学界定,以确定学校安全法规制度为基本内容,实现学校安全管理的制度化,通过制度建设促进中小学安全管理制度的落实。

(二)在中小学安全立法中,应通过确立制度,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合理分配教育资源,促使城乡中小学校在办学条件、教师队伍、管理水平和生源质量等方面均衡发展。应当把教育设施建设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保障教育用地数量和规模,促进城市发展与教育发展同步进行,不断开拓民间资本参与民办基础教育的新模式,重视中小学管理人员与教师在职培训,通过加强学校硬件设施和软实力提升为保障中小学安全创造条件。

(三)推动中小学安全管理的标准化

应确立明确的中小学校舍等校园建筑与相关教育设施设备的安全标准,杜绝诸如“毒跑道”等危害学生身体健康的教育设施进入校园。对校园体育器材、游戏设施的设计、安装、使用、维修与保养,学校实验室的使用和维护等方面根据海南实际作出明确要求。推动中小学安全管理确立标准的管理方案,对学校安全管理的目标、原则、组织、流程和预案进行详尽描述,明确中小学校园安全管理流程和标准,使学校安全管理任务得到系统、完整的清晰呈现,以标准化促专业化,使中小学从“碎片化”、“运动式”的学校安全管理模式下解放出来,不仅能够切实减轻学校的负担,而且能够最大限度地防范校园安全事故,

(四)加快校园信息化建设

学校作为教育机构,需要相对安静的环境,当前,为了维护校园安全和W校教育活动的正常开展,海南省大多数学校对学校采取封闭性管理,不经学校安保人员允许和登记,不允许随意进出校园。这种相对封闭的校园环境,一方面有效的避免了一些来自校外的危险,但同时也使得校园内部的安全隐患很难为外界所知,学校内部安全管理难以得到来自外界的有效监督,当发生安全纠纷时,这种封闭性也使得外部对校园内部的安全管理状况充满不信任,由此引发的不信任情绪也会反过来对学校的安全产生不良影响。为此,应逐步推进海南的各中小学加强校园信息化建设,制定技术规范,指导学校通过设立校园门禁控制系统、校园监控设备等手段,及时发现,有效防范可能风险,通过普及使用翼校通等信息手段,建立家校便捷沟通渠道,共同促进中小学安全管理水平的提升。

(五)推动校园专业安保力量建设

当前各地公安机关普遍存在警力紧缺的情况,在中小学安全状况没有显著恶化的情况下,在中小学建立校园警察制度或者派驻驻校警察短期内难以实现。随着海南中小学安全管理对保安人员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尤其是高科技防范措施在校园安全防范工作的不断应用,提高校园安全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已迫在眉睫。为此,有必要在中小学建立专业的安保力量,建立学校安全管理资金保障制度,由教育管理部门对学校安保人员进行集中统一招录,明确学校安保人员的任职资格和装备要求,明确规定校园安保人员在校园安全管理方面的权力与义务,建立一支专业、有效的校园安保人员队伍。

参考文献:

[1]石连海.学校安全问题分析与对策[J].当代教育科学,2011(16).

[2]王博.论校园安全立法在我国的现实必要性[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5).

[3]李云鹏.美国保卫校园的安全机制[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1(2).

[4]林鸿潮.论学校安全立法及其制度框架[J].教育研究,2011(8).

校园管理规定篇5

公共政策与法律都是以条文、规定、规范的方式出现,并利用公共权力对社会的公共利益进行调节,而且调节的手段都带有强制性的管理工具 [1] 。法律属于严肃的公共政策,是高层次的公共政策。《道路交通安全法》作为一项严肃的、高层次的公共政策,其出台多年,对提高道路交通安全,减少交通事故起到积极的作用。根据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的相关规定,交巡警管理的是公共道路,高校校园里的道路究竟属不属于《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的管理范围,成为人们争论的焦点。加之,执行部门对《道路交通安全法》的理解误差,以致在管理实践过程中,该部法规在高校校园交通管理中得不到很好地贯彻执行,给开放式校园的交通安全管理带来了诸多不便。在高校交通管理过程中,解决高校校园交通问题需要根据道路交通特性去综合加以解决,而把《道路交通安全法》这一项严肃的、高层次的、惠及民生的公共政策运用好,便是其中的一种解决方法。

一、公共政策角度的高校校园交通管理问题

(一)公共政策的内涵

所谓公共政策,是国家(政府)、执政党及其他政治团体在特定时期为实现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目标所采取的政治行动或所规定的行为准则,它是一系列谋略、法令、措施、办法、方法、条例等的总称[2] 。

依据我国政策专家张国庆的理论,一种社会现象要上升为公共政策问题,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一是客观情势的存在,存在一种可以确认的客观情势,并且经过主观的判定,才能确认为政策问题。二是出现强烈的公众诉求,问题引起了社会公众的普遍关心,他们要求政府把这种问题当作重大问题来解决。三是问题的影响程度深,影响范围广,被确认为政策问题的那些问题都是影响程度较深或者影响面较大的问题。四是属于政府及其有关政策部门职权范围内的问题。五是形成明显的政策需要,这些问题事实上已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

(二)高校校园的交通问题上升为公共政策问题所具备的条件

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上升为公共政策问题,高校校园的交通问题理应能够上升为公共政策问题是因为它具备了上升为了公共政策问题的条件。

首先,随着高校与社会各界交流的深入和合作的开展,开放式的校园内人、车骤增,人、车、路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加剧,高校校园道路也出现了城市道路中常见的交通堵塞问题,因局部交通堵塞引发大范围长时间的交通堵塞,社会称之为交通堵塞的“蝴蝶效应”也将日益突出。从客观情势上而言,高校校园交通不仅是高校的分内事,它还涉及作为高校校园交通间接参与者的广泛社会人群。

第二,近年来,在高校校园中发生的交通事故屡见于网络、报端,引起了社会公众的广泛热议,特别是在高校校园里发生的几起影响极坏的交通肇事案件后,如“我爸是李×”事件,高校校园的交通问题,逐渐被广大公民所关注,并能被非常明显地观察到,人们对此问题产生了强烈的公众诉求,要求政府或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把这种问题当作重大问题来解决。

第三,学校里的交通事故导致的学生人身安全问题、学校大门口的交通瓶颈现象、校园范围内无交通管理执法部门、社会车辆进入校园后乱行乱放等问题,虽没达到极为破坏性的程度,但却属于影响范围较广的问题,对一城区、整座城市的交通运行及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第四,高校校园的交通问题,是多个因素交织在一起的,不仅涉及高校保卫部门、高校自身,这也是政府及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职权范围的问题,需要系统、全面、科学地对问题进行认识和评价。

第五,进入本世纪以来,随着高等教育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各高校招生人数均有大幅度的增加,校园内“人”与“路”之间的矛盾也日益突出,如何确保高校校园的交通“安全”与“畅通”,正成为一个亟须解决的问题。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有可能会构成对政府及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履行职责的能力以及政府合法性的挑战,面临着严重危机。

二、道路交通安全法在高校校园交通管理中失效的原因分析

所谓政策失效,是指决策方案在实施过程中遇到抵触,不能完全按决策方案的设计执行下去,决策执行结果不同程度地偏离了预定目标 [1] 。如前所述,高校校园的交通问题理应能够上升为公共政策问题是因为它具备了上升为公共政策问题的条件。而对于应该适合高校校园交通管理的《道路交通安全法》,却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主要原因是:

(一)校园道路被划在《道路交通安全法》管理范围之外

在公共管理领域,许多政策不能达到预期效果,执行中困难重重,在很大程度上与政策本身的缺陷有关。校园道路之所以成为争议的焦点,原因在于《道路交通安全法》中所定义“道路”是指公路、城市道路和虽在单位管辖范围但允许社会机动车通行的地方,包括广场、公共停车场等用于公众通行的场所。而校园道路形成的初衷不是为了便于社会机动车通行而建的,它的存在原是为了校园内的人、车通行为主,因此,校园里的道路显然是不属于《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的管理范围[2] 。

(二)政策法规目标不准确,致使执行者不得其要领

在《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以前,大学校园内的交通事故都是由属地派出所联合校保卫部门进行处理的,该法实施以后,一般的交通事故都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进行处理,属地交警部门接受大学校园内的交通事故处理工作,但令交警部门和高校保卫部门颇感无奈的是,限于《道路交通安全法》对“道路”的定义,目前针对于大学校园内的车辆交通违法行为,因为不在交警实时监控和管理的范围,故多数均未受到处罚;而高校保卫部门作为校园道路的管理部门却又不能查处校园内的车辆交通违法行为,更没有处罚权,因为自从国务院于2004年1月1日颁布实施了《企事业单位内部治安保卫条例》以来,作为企事业单位的高校,其职能部门就不再具有执法权 [3] ,校园内发生的交通事故就只能报交警部门处理,而交警部门除了对影响较大或当事双方协商不下的校园交通事故来学校处理之外,对一些小事故往往建议由高校保卫部门协调当事双方自行协商解决。加之,管理体制、人员等方面的原因,高校的日常交通管理一般都由高校保卫部门自行负责,交警部门是顾及不上的,这就造成了交警部门对校园道路的监管出现了缺位,而高校保卫部门想管却又没有执法权的无奈局面。

(三)校园交通管理队伍整体薄弱,在执行道路交通安全法规时有偏差

政策的有效执行依赖于各种因素或条件,这些因素中的任一方面或它们之间的配合出问题,都可能招致政策的失效。虽然《道路交通安全法》将校园道路划在其管理范围之外,但是该法规中的其他条款仍可作为高校保卫部门在管理校园交通的法规依据,如法规中的第6条规定“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应当将道路交通安全教育纳入法制教育的内容。”,第7条明确指出,“对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应当加强科学研究,推广、使用先进的管理方法、技术、设备。”等,都充分说明了该部法规在交通管理中的指导作用。对照《道路交通安全法》,高校保卫部门在实施校园交通管理中出现执行上的偏差,主要在于:

1.交通管理专业知识缺乏。交通管理是一门综合性科学,需要从全局和系统的角度去考虑,交通事故处理也有一定的复杂性。而由于历史的原因,高校保卫队伍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有部队转业,有从公安院校毕业,有从其他行业改行而来的,真正能受到过专业的、系统的交通管理知识学习的人不多。虽说他们对学校的整体交通情况都比较了解,但缺乏系统的管理理论支撑,就无法实现对学校交通的科学化、规范化管理。

2.人手不足,管理力度不够。校园交通管理具有一定的即时效应,在交通高峰期往往需要大量的人手去引导、分流道路交通压力[4]。据了解,目前国内专门成立校园交通管理科的高校还是为数不多,不少高校的都是将交通管理与消防,或者与校园秩序等职能并在一起,兼职从事交通管理的比较多。而高校校园面积都比较大,校园秩序、消防等各方面的工作任务也比较重,有时交通管理就显得捉襟见肘,应付不过来。校内交通拥挤,车辆无序停放,部分车辆车速快、噪音大、尾气重,事故时有发生的情况还是没法从根本上得以解决。

三、克服道路交通安全法在高校校园交通管理中失效的对策探讨

(一)转变观念,统筹考虑

从观念上必须充分认识到高校校园交通问题是社会化、城市化、高等教育规模化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结果,是多个因素交织在一起的。因此,在高校校园交通管理问题当中,要确立运用公共政策解决问题的管理理念,结合城市道路交通系统,系统、全面、科学地对高校校园的道路交通特点、规律进行统筹考虑,充分发挥公共政策的作用,制定一套真正适应高校交通安全管理的法律或法规,才能实现高校校园人与车的和谐相处。

(二)完善法律、法规、政策的制定,将校园道路纳入《道路交通安全法》管理的范畴

《道路交通安全法》里所说的“道路”是指公路、城市道路和虽在单位管辖范围但允许社会机动车通行的地方。当前,我国高校校园大抵上有这样三种形式,一是封闭式校园,二是半封闭式校园,三是完全开放式校园,虽没有明确规定高校校园是允许社会机动车通行的地方,但事实上,已存在社会机动车在高校校园通行的客观情势。因此,作为政策执行部门,可以在了解政策要求,掌握政策实质的前提下,根据客观情势所在,按照原则性、灵活性、创造性的辩证统一执行政策,对现行的《道路交通安全法》进行修订,把高校校园道路也纳入《道路交通安全法》里所说的“道路”范畴,让执法部门和管理部门有明确的法律依据。毕竟,法律有其一般的政令所无法比拟的作用,它使得许多行之有效的做法不因为人为的原因而改变,能够保证政策执行的规范性和长期性。

(三)构筑校园警察管理机制,健全政策执行系统

近年来,部分省市开始构建以“校园民警”为主体的校园安全保卫体系,解决了高校保卫处没有执法权及力量不足等问题,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具体做法是:政府拨款为高校配备校警,校园民警实行警方与校方双重管理;校园民警着警服,配“校警”袖标,执警械,可以依法开展校园内安全保卫和周边治安整治,具有刑事治安案件侦处权、消防管理权、交通管理权,协管校园食品安全,并组织师生开展预防安全事故的培训演练等,紧急情况下,校警可依法使用警械 [5] 。

我们知道,公共政策总是在一定的体制下产生和运转,政策的整个活动过程受制于现实的体制环境,体制不合理不仅不能制定出正确的政策,即使有了正确的政策也难以组织正常运作。因此,必须要对现行的高校校园安全保卫体系进行改革,健全交通管理政策的执行系统,而构筑校园警察管理机制,便是健全这一政策执行系统的一个主要方式。只有这样,才能解决高校校园内的交通管理权限、交通违法行为处理、交通事故责任认定等问题,才能对高校校园交通进行有效的控制。

(四)提高政策执行相关人员的素质

校园管理规定篇6

【关键词】校园卡功能 高校 门诊 应用

为配合数字化校园建设,校园卡在多数高校得到普及与推广,其高效、方便与安全赢得师生的普遍认同。在校园卡使用前,师生到校医院看病,随身携带的卡证多而不便,现金收费的风险和管理问题也日益突出。为更好地发挥校园卡的作用,实现“一卡在手、走遍校园”的目标,学校医院积极探索医疗与收费的优质服务方式,尽可能挖掘校园卡的门诊功能,成为倍受关注的焦点。

一、校园卡的主要功能

目前广泛使用的校园卡是采用射频技术的非接触式的IC卡,是集身份识别、款项收付和综合管理为一体的多功能卡。校园卡的主要功能如下。

1、身份识别

(1)办卡时的服务限制。各高校对校园卡的办理都有完善的规章制度,对人员身份及开放的服务项目有明确而具体的规定。办卡的个人需要填写校园卡使用申请表,经部门领导签字后,凭有效身份证件到校园卡管理中心办理。校园卡管理中心根据人员身份设置相应的服务功能,并发放不同类型的卡片。师生持有的校园卡可以实现校园内消费购物、实验室上机、图书馆阅读、自由进出校门、门诊看病等多种功能,而外来临时人员的活动空间和受服务项目却受到严格限制。在校园卡办理时,确定办卡人身份是关键。

(2)用卡时的身份认证。校园卡表面记载着持卡人姓名、身份证号码、照片和所属部门等个人基本信息,是持卡人身份的主要有效标识,持卡人不得修改。校园卡可替代书面证件(如医疗证、就诊卡),实现视觉身份识别;也可通过刷卡连接,与校园卡系统中持卡人预留的个人信息直接比对,实现电子身份识别。

所以校园卡是借助电子信息技术管理不同身份的人员,根据人员身份开放校园卡的服务项目与服务范围,是实现人员身份管理、场合管理的重要依据,达到以卡代证的目的。

2、电子钱包

在校园卡开放的每一消费点,校园卡的电子钱包功能都能使用。持卡人在相关银行开设账户并存入资金,即可启用电子钱包,反复充值。由于校园卡支持多电子钱包和专用电子钱包的功能,财务部门根据消费点的业务性质与规模,授权代理收费、结算,实现高效安全的资金划转,保证资金及时回笼,达到以卡代币的目的。

3、信息共享

校园卡基于校内局域网络,连接各部门的每个管理终端,校园卡中心服务器实时保存了每一消费点关于持卡人每笔消费的项目与金额,财务部门在及时了解资金动态的同时,可以根据部门、人员分类、电子账户等建立分户账,进行定期的统计分析,最大限度地实现身份识别的数据共享。

二、校园卡功能的门诊应用

校园卡的门诊应用很多,本文仅就某些方面谈谈自己的意见。

1、实现医疗补助的专款专用

学校通过设置指定用途的专用电子钱包,将学生医疗补助转入校园卡。在医疗补助发放前,学校发布信息公告,规定在一定期间内,学生本人在校内终端上刷卡确认。之后,学生专用电子钱包内的医疗补助便可用于校内就诊,实现医疗补助的专款专用,保证患病的特困学生得到及时救治。

当然,学校也可以不设专用电子钱包,而直接将医疗补助打入学生校园卡,由学生自由支配使用。此时,医疗补助的属性已发生改变,不再完全用于看病。

2、加强医疗费的定价管理

与社会公益医院相比,学校医院具有内部福利性质,以成本原则制定医疗收费价格,医疗收费标准明显低于社会公益医院。在学校医院就医的病人分为职工、学生和社会患者,以职工和学生为主,社会患者为辅。由于多数高校目前仍执行公费医疗制度,教职工看病免费,或按比例出资,学生按成本价收费,社会患者按成本加价全额缴费。这样不同的收费标准给医疗收费定价和药品流通管理带来诸多不便。

学校按照人员身份,制定挂号、诊疗和药品的差别价格,对诊疗费和药品费实行分类指导价,并制定相应的收费管理措施。对本单位职工收取挂号费,诊疗费全免,药品费不收或适当收取;对学生收取挂号费,以成本价(视同进价)收取诊疗费和药品费;对社会患者,挂号费可比照市场价收取,诊疗费和药品费按照成本加层收取。所以学校可以针对人员身份,制定差别的医疗收费标准和收费项目,实施各类人员的差异收费。

3、方便收费,减少现金流通

由于人员的身份认证和医疗收费的差别定价在校园卡系统中得到有效结合,不同类型人员在校看病刷卡时已明确了身份,选用药品的单位价格与使用量之积的累计构成收费总额,减少了划价的流转环节。

在万人规模以上的高校,每天的就诊人数较多,人员成分复杂,如采用现金收费,收款人员不仅面临假币风险、找零困难,而且由于现金流量大,现金保护与银行解款的安全风险也时刻存在。所以根据学校校园卡管理规定,刷卡消费点一般禁止现金流通,基本实现了校内就诊的无现金收费。

4、强化收支管理,避免乱收费

校园卡的代币功能和设立医院分户账为校级财务部门统一核算、管理医疗费收支提供切实保障。药品、医疗器械等通过公开招标方式采购,其采购费用由学校统一支付,而医疗费收入通过刷卡转账直接记入医院分户账。医疗费收支的两条线管理从源头上砍断了部门利益驱动,避免了坐支和小金库现象。

校园卡的信息共享功能使医疗费定价权集中于学校成为现实。收费项目和取费标准明码标价,且作为共享资源在校园网上实时公布;校园卡对职工医院开放的消费点,一般只能用于收费而不能修改收费标准,收费项目与收费标准经审查后由校财务部门或授权人办理。广大师生通过校园卡的身份认证后,可直接查询医疗费价目表和个人医疗开支情况,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医疗部门的乱收费,保证了医疗费价格的透明、公正,有利于接受师生监督。

5、预防舞弊与异常监控

职工用药免费或适当自费的就诊方式为随意开药、熟人点药埋下伏笔,也为别有用心者盗用职工名义、搭车开药以可乘之机。为此,学校辅以开药内控制度加以规范,如一般患者三天剂量,重患者七天剂量,慢性病患者十天剂量,但规章制度或开药规定在缺乏有效监管下会显得苍白无力。故本文认为,通过检查和监控校园卡系统记录,能标本兼治,还职工患者与医生清白。

因为职工挂号、取药的刷卡过程在校园卡中心服务器上均以个人账户形式留有详细记录,通过分析个人账户的取药记录,既能识别患者身份,了解患者开药是否符合公费医疗管理规定,又能明确医生的开单责任。在取药窗口,对职工超标取药情况设置警告提示信息,其实际监督效果显著,能有效缓解医患纠纷、杜绝人情药、防止盗用病历和乱开药等,更好地把住药品流转的出口关,避免公费医疗资金的“跑、冒、滴、漏、盗”。

6、替代就诊卡,查询病历

利用校园卡的身份识别替代校内就诊卡和个人身份证件是校园卡的基本功能。非接触式的校园卡可以保证病患者刷卡挂号、取药,一定程度上隔离了传染源,减少了接触式传染的机会,对保护广大医护人员身心健康十分有利。

病历既是患者的健康档案,又是医护人员了解病史、发挥治病救人的重要参考资料。校园卡系统与医疗管理系统对接后,通过校园卡系统的身份认证,进入医疗管理系统查询个人电子病历。根据个人电子病历,患者可以及时了解病情,方便寻医问药, 切实保证身体健康;医护人员可以依据患者的既往病史,分析病情、病例,为患者提供对症下药而又经济可行的治疗方案。

三、使用建议

校园卡作为高校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手段,因受到技术、经济条件和人的认知水平的限制,其校内门诊应用并不能包治“百病”,功能有待拓展,管理效率急需提高。

1、对接技术与安全性

目前医疗管理系统和财务管理系统的数据格式多样,即便校园卡也没有统一的行业标准。为此,校园卡管理人员和软件开发公司要倾听用户意见,及时了解用户需求,与相关管理系统的软件供应商及时沟通,获取必要的技术规范,提出切实可行的具体方案,并尽快付诸实施。

管理系统的技术规范作为商业秘密,应该严格管理。学校、软件开发公司与核心技术提供商应签订技术转让合同,明确三方的权利、责任与义务,技术规范知情人应恪守道德、严守商业秘密。

为满足校园卡数据交换和信息安全的需要,国家还必须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制定相应的行业规范,保证校园卡与各种管理系统能够实现完美对接,保证校园卡能够安全使用,保证校园卡的管理效能够充分发挥。

2、适用技术与经济性

为使引进的校园卡经济、适用又有先进性,应注意以下四点。第一,对校园卡引进应有足够认识和准确定位,力求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可行和功能适用。第二,认真进行需求调研与分析,使校园卡的开发设计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更能体现医疗管理特色和需要。第三,财务、学校医院、校园卡管理中心和软件开发商之间要密切配合,积极做好系统建设与功能扩展的组织协调工作。第四,分步实施,稳妥推进,不断完善和扩展校园卡的就诊功能。

3、管理技术与主观能动性

目前许多高校校园卡的门诊应用主要集中在收费和数据统计上,综合管理与数据分析功能有限。而且功能扩展严重依赖软件公司,自主设计与创新不足,共享信息资源未得到有效利用等。为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发挥医护人员和收费管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非常必要。

总之,只有不断扩充校园卡的校内门诊功能,积极探索与改进医疗服务和医疗收费的方法,才能有效发挥校园卡作用,使校园卡真正达到物尽其用、物超所值,进一步推动数字化校园建设。

参考文献

[1] 蒋珊:浅析“一卡通”对高校财务管理的影响[J].教育财会研究,2005(2).

[2] 师秀清: “校园一卡通”与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6(S2).

[3] 成利纯:高校医院药品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事业财会,2003(2).

[4] 郭淑萍:探索病历档案规范化管理的新模式[J].档案学研究,2003(4).

校园管理规定篇7

高校校园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高校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当前高校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存在开发力度不够,民主性不强,缺乏系统性、权威性和“以人文本”的管理理念等问题。加强高校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应从提升民主性,推进依法治校、注入“以人为本”理念、加强高校社团指导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

关键词:校园制度文化;建设;高校

校园制度文化包括学校的管理体制、组织机构、生活娱乐方式、行为规范、规章制度等,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载体,是执行校园文化建设的保证。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社会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塑造高品位校园文化,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发展已成为高校的重要任务。笔者试图以湖南一师关于教师、学生相关制度为例,思考校园制度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寻求更好的发展路径。

一、校园制度文化对高校发展的重要作用

1.育人功能。校园制度文化的育人功能可以说是无比强大的,其突出的特点就在于它是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它在潜移默化地有意无意地影响和同化着校园中的每一个体。一个学校所特有的传统、仪式、规章、制度等都在同化着每个成员,而每个成员也都在自觉和不自觉中进行着继承或发扬。良好的校园制度文化会结合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学校的办学和管理理念、学校的文化传统、发展历程,并结合对先进文化的借鉴与思考,来积极地营造、构建自己的校园制度文化。这样形成的校园制度文化可以积极地影响校园个体的政治素质、价值取向、知识技能、人格心理等诸多方面。在不断感染和熏陶下,人的思想得到了塑造,心灵得到了陶冶,个性得到了发展,这也将更有利于全面地推进教育改革及素质教育的发展。例如湖南一师近年来开展“两型”校园建设,制定了一系列关于资源节约建设和环境友好建设的相关规章和制度,从教室资源整合、校园绿化规划、资产申报管理等各项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并通过校园网络宣传、广播系统健全、师生共同监督等形式强化校园制度文化的育人功能。实践证明,我院每年用水量用电量逐年递减,校园环境的绿化与维护得到保障,图书馆和教室传出浓郁的书香气息,各职能部门和系部对资产进行有效管理和使用,师生自觉参与文明校园创建,好人好事、志愿爱心活动不断展现,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修养明显提高,整个校园呈现出健康、文明、和谐的良好文化氛围。

2.规范与约束功能。一所高校的健康发展需要有许多硬性制度约束,如危害自己和他人健康的公共场所大学生吸烟现象;校园内的“大嗓门”现象;公交车上大学生对病人、老人不让座现象;大学生恋爱行为的“大胆”与“张扬”现象;大学生参与评优评先出现的缺乏民主和公平现象;以自我为中心的自私自利行为等等,当高校师生遵守制度规范而行动时,在制度设计背后潜在的价值取向与认知模式,也会点点滴滴形成高校师生的意识,最后变成一种“传统”,一种根深蒂固的意识形态。尤其当制度的精神内涵、规范形式和行为指标一旦合法化和正当化,制度潜藏的价值规范同时也会神圣化,从而成为高校师生行动的主要依据。因此,充分发挥校园制度文化的规范约束功能,能更加有效地营造一个规范、公平、正义的校园文化氛围。例如湖南一师学生管理制度就学生的言行举止提出了“十不准”,目的在于有效倡导学生规范自身的文明言行,体现当代大学生良好的道德修养;在制定学生评先评优考核制度中确保程序规范、民主选举、公平公正、公开公示等,展示了校园制度文化的内在魅力。

3.导向与激励功能。制度是约束个体行为的标准和行为模式,是促使人们从非道德走向道德之崇高境界的重要保障。一所高校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成熟的校园制度文化,其具有激发人的积极性和能动性的作用,并对人的生存和发展的手段、目标具有导向作用,激发大学生的潜能、激情,使其朝着理想境界不断地努力奋斗。作为大学生道德教育的一种手段,校园制度既作为一种奖励手段,又可作为一种惩戒手段。诺斯曾作了一个比喻,形象地说明了制度在道德教育中的激励作用。他说,如果社会中存在着对海盗行为有利的制度,则海员就会变成海盗;反之,倘若社会创造了对交易有益的制度和环境,海盗就会变成海员。由此可见,校园制度的发展与健全表现出强大的导向和激励功能。校园制度建设中一定要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否则会极大地挫伤师生教书育人、学习成长的动机和做好事的积极性。当完善的道德激励机制和个体良好的自身素质相得益彰时,大学生才能自觉遵守校纪校规,社会公德,向往更高的道德境界。同时,恰当的惩戒制度是调节大学生行为的有力手段,从而使之明确哪些行为可以做,哪些行为必须做,哪些行为禁止做。当利益冲突发生时,为了保障共同利益而约定的规则体系,惩戒制度也就将发挥其功能。例如湖南一师近几年不断致力于完善学生奖助贷制度,设立严格的奖学金评定考核条件,人性化资助贫困生求学条例,诚信至上贷款帮扶规则等等,在广大学生中形成人人争先进,人穷志不穷,诚信在我心中的良好校园文化氛围。

二、当前高校制度文化建设的不足

1.高校校园制度不完善,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开发欠力度。高校能否真正做到规章合理、纪律严格、管理科学,关键在于校园制度文化的开发程度怎样。当前,高校在制定学校规章制度时往往缺乏文化色彩,条文中关于目标追求、素质要求、价值追求、作风态度等精神文化方面的条款尚未突出其地位,侧重维护管理者与师生员工之间的管理与被管理关系,忽视规章制度应有的公平,对校领导与全体师生之间的协作关系欠缺重视,表现出明显的功利性。或者虽然有某方面的制度,但相关配套的制度没有跟上,甚至有法不依,造成制度的完整性无法实现。制度内容的残缺不全,不能将行之有效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确定下来,既不利于制度创新,也不利于制度文化建设。

2.高校制度文化建设民主参与意识不强,执行不到位。校园规章制度的民主化主要体现在人人参与管理,人人主动管理。高校各种规章制度的制定是否客观公正,制度内容是否反映绝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实施过程是否民主都直接说明了校园制度文化的民主化程度。当前,我国高校内部管理采取一以贯之的行政管理手段,实施自下而上、权力集中的金字塔式管理体制,使得学校师生的民主参与意识不强,参与面普遍较低,制度文化的建设很难体现民主性、透明性和普遍性。尤其是一些师生制度意识低,缺乏制度观念,甚至对制度熟视无睹,出现不认同制度,不执行制度,不督促落实,不遵守规章制度的现象,使得制度形同虚设、流于形式,这从另外一个方面也反映出高校制度监督体系的薄弱。

3.高校制度文化建设缺乏系统性、权威性和连续性。高校校园制度文化是多层次的,有正式的,非正式的,有学校颁布的,各职能部门、各院系自行颁布的,形成了多头管理、交叉重合、政出多门的局面,缺乏系统性。同时,过分注重制度的数量而不看制度的质量,太多的制度条文、太多的繁文缛节、太多的条条框框则将师生置于被支配和被控制的依附性地位,成为制约师生道德发展的桎梏。而且,当前各高校校园制度大多数是自上而下制定的,多考虑管理者管理的需要,而较少征求广大师生的意见,导致师生对制度缺乏认同感和信任感,加之制度形成过程忽视严格的程序,使得权威性明显降低。也正因为如此,随着领导的更换,各种规章制度经常加以修改甚至重新制定,导致制度缺乏连续性,进而影响其可操作性。从而陷于“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怪圈。

4.高校制度文化建设缺乏“以人为本”管理理念。高校制度文化建设对于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它既能使管理步入法制化的轨道,又能营造一种促进师生自然成长的理想化氛围。然而,当前不少高校在进行校园制度文化建设时缺乏“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甚至某些高校领导的个人意志就决定了该校制度文化的价值取向。部分高校在制定制度的过程中重惩罚、轻奖励,以节约经济成本而获得表面上的权威管理,却没有意识到校园规章制度过于严厉,惩罚过于强势,将使整个校园失去应有的活力,造成师生精神紧张,根本无法彰显现代人所推崇的“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三、加强高校校园制度文化建设的路径

1.提升校园制度文化建设的民主性,建立完善的高校校园制度文化体系。爱尔维修指出:“当人们处于从恶能得到好处的制度之下,要劝人向善是徒劳的。”因此,制度建设对于整个高校建设来说起着基础性和根本性的作用,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文化必须以制度建设为依托和突破口。只有加快有效的制度供给,充分发挥制度对大学生行为的规范引导功能和激励功能,降低德行成本,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大学的良性发展。一方面,要通过校园网络、校报、广播开展宣传活动,普及制度常识尤其是法律知识,增强师生的民主法制观念;另一方面,要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充分尊重和赋予教师和学生参与各项规章制度制定权和质询权,培养他们的制度正义意识、制度约权意识、制度平等意识等。并在实施过程中充分体现民主性,变“自下而上”为“自上而下”与“自下到上”相结合的方式。当然,高校制度并非一成不变,应当进行及时修改、补充和完善,应当围绕客观、公平、规范、科学的目标,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力争建立完善的制度文化体系。例如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在近两年颁布实施的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方案在制定过程中充分遵循了民主集中制原则,充分发挥了每一位教职员工的主观能动性,从初稿的反复斟酌、拟订、征求意见、反馈、修改,到试行稿的初步实施,意见征集,审核修改,真正让广大教职员工培养树立了制度参与意识和制度平等意识。

2.力推依法治校,提高校园制度文化建设的权威性。依法治校是建设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高校校园制度既要同法律法规保持高度一致,又要成为建立良好校园制度文化的保证。因此,高校应当制定出切合实际、维护广大师生员工的合法权利的规章制度,强化制度管理,淡化人为管理,维护正义、树立其权威性。并做到“有规可依,有规必依,执规必严,违规必究”,保证学校规范有序,高校协调地运行。例如湖南一师自升本以来进一步完善党风廉政建设制度,并依托制度在广大党员中开展廉洁自律教育活动,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带头示范作用。同时还借助学院共青团工作平台面向广大青年学生开展“廉政进校园、廉政进班级、廉政进寝室”以及“清风书画展”等活动,既树立了制度建立的权威性,又保证了制度的有效实施。

3.以人为本,突出校园制度文化建设中师生的主体地位。现代大学最重要的办学和管理理念就是“以人为本”,坚持教师第一、学生第一,做到约束公权、保障私权、尊重人性是搞好管理的先决条件和关键。因此,校园制度建设应坚持充分尊重人的权利,满足人的需要,促进人的发展。学校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应当是全体师生能够接受的制度文化,应尽量避免惩罚性规定。要将制度的原则性与人性管理的灵活性结合起来,创建人文关怀的管理育人环境。每一位师生员工都应当是校园文化制度的建设者,都处于主体地位,在加强校园制度文化建设时,学校各级管理人员、教师、学生各主体间应相互熏陶、教学相长、有机结合,以营造良好的校园制度文化环境,促进高校校园制度文化发展。例如湖南一师在关于学生学费缴纳的制度制定中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理念,为贫困大学生开辟绿色通道,通过奖、助、贷、减、免等渠道,尽可能实现大学生因贫困而无法就读的零现象。

4.重视对高校社团制度文化建设的指导,彰显社团文化的魅力。社团文化是高校非正式群体文化的典型代表,重视加强高校社团文化的建设和指导是高校校园制度文化构建的重要举措之一。通过各类型社团的组建,社团管理制度和财务制度的建立与完善,使学生充分激发兴趣、发挥个性,施展特长,陶冶情操,丰富知识,增长才干。在对高校社团进行指导时,尤其要重视实践类社团的发展,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相统一,逐步摆正个人在社会的位置,将个人的命运同祖国的发展联系起来,按照社会与时代的要求塑造自己。例如我院共青团承担了学院39个社团的管理和指导工作,一方面我们积极鼓励和创造条件开展健康向上的社团活动,使其成为开拓视野、培养创造力、增强团结协作精神、焕发青春热情的校园文化活动场所;另一方面还鼓励专业教师或相关专业优秀学生担任学生社团的指导老师,深入学生生活,引导和帮助他们建设合理的社团制度,彰显社团文化的魅力,融入到校园制度文化建设之中。

参考文献

[1]丁有成,邢邦志,单茂洪等.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1997,(4).

[2]纪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策略研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5).

[3]许建萍,卢洪刚.高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J].民办高等教育研究,2006,(6).

[4]司锡龄.校园文化建设中几个问题的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3).

[5]孙庆珠.高校校园文化概论[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

校园管理规定篇8

国外互联网校园网网络安全自1994年我国接入互联网以来,十几年里,互联网在我国得到了飞速发展。以大学校园网为主体的校园网络建设迅猛发展,大学校园网已基本普及,中小学也有近6000所学校建设了校园网。校园网与互联网相连,在享受互联网信息方便快捷的同时,也给校园网的安全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网络安全管理成为新时期校园管理的重点和难点。学习和借鉴他国先进的互联网安全治理经验,对于校园互联网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欧美国家的互联网安全治理

1.美国的互联网安全治理。1946年第一台计算机在美国研制成功,第三次科技革命也在美国发端,由此推动了美国数十年来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这一发展过程也是互联网的治理过程:用法律法规保障公民的网络信息安全及实体基础设施的安全。如早在1966年就制定的《信息自由法》、1976年制定的《阳光下的政务法》、1978年制定的《总统档案法》和《计算机犯罪法》、1987年制定的《计算机安全法》《2001年关键基础设施信息安全法案》、2002年SNAS学会的《保护赛伯空间安全的国家战略》等法律法规,有效地保护了公民的网络信息安全及实体基础设施的安全,这其中也保护了全美大中小学数千万学生的互联网使用安全。

2.欧盟的互联网安全治理。2000年,欧盟委员会提出了“电子欧洲”行动计划,主要目标是在欧洲实现信息社会,并重视对互联网的安全治理:

首先,是注重未成年人网络安全的保护。一是在2009年2月10日第六个“加强网络安全日”,欧盟与全球17家知名网络服务提供商共同签署了《保证未成年人上网安全协议》,这17家网络公司包括Facebook、MySpace、Google、YouTube、Yahoo、Europe等业界顶级社交网站,要求它们要协同做好未成年人的网络安全保护;二是对移动运营商进行规范。从2007年开始,与28家移动运营商签署了《为青少年和儿童创造安全的手机使用环境的框架协议》,协议包括对内容进行分级、严控未成年人访问成人内容、撤查清理违法内容等,呼吁青少年和父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这一系列举措对我们在网络时代如何加强校园互联网治理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其次,是在法律规范下有效监管互联网。上世纪90年代,欧盟了4个关于网络和信息安全的法律文件,即《关于信息安全决议》《关于计算机犯罪的协定》《关于打击信息系统犯罪的框架决议》和《关于建立欧洲网络和信息安全机构的规则》等4个文件,把公共信息作为管制的重点。并在1997年9月15日了《电信部门个人数据处理和隐私保护指令》以保护互联网个人隐私信息。

从以上美欧的互联网治理看,这些国家和地区应对网络社会的措施和实践有着其成功的一面。“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网络时代加强我国校园互联网安全管理,我们也应该有应对措施和部署。

二、我国校园互联网安全治理现状

校园网与互联网相连,在享受互联网信息方便快捷的同时,也给校园网的安全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而校园网的安全状况又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等多方面的活动。我国校园互联网管理的主要特点是:用户规模大、自主意识强、环境开放、动态性强,管理上相对复杂。

在我国校园网络大规模建设和普及的过程中,一些问题和弊端逐渐凸显。主要表现在:师生网络安全意识薄弱,网络执法人员不足;校园学生用户缺乏自律和约束;校园网络安全治理方面的资金、人力投入不足,相应的硬件和软件相对滞后,未能驾驭行之有效的网络安全防御体系。我们应该根据以上校园网安全管理中的实际情况,借鉴他国先进的互联网安全治理经验,构建校园网络安全防御系统,推动校园网络安全管理逐步走向完善。

三、我国校园互联网安全治理对策

1.提高校园师生网络技术素质,构建自主防御堡垒

人是校园互联网安全治理环节中最重要的因素。“大多数网络安全事件都是由脆弱的用户终端和“失控”的网络使用行为引起。”如果校园师生严重缺乏网络安全基本技术素质,网络安全堡垒将不攻自破。所以,对学校师生有计划地进行网络安全技能培训是校园网络安全的首要任务。其中,新生入学教育和新员工岗前培训是提高网络技术素质的好时机。培训内容可涉及查杀毒、病毒库升级、程序安装、对操作系统进行及时更新、弥补各种网络漏洞等,并就常见的网络安全威胁问题进行培训,提高师生的网络安全防护技能。

2.完善网络安全法制化建设,依法保障校园网络安全

网络安全管理的法制化,是校园网络安全管理的必然趋势。只有构建完善的网络安全法律体系,建立健全网络信息技术管理的规章制度,才能科学有序地应对校园网络信息安全面临的挑战,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进而实现网络安全的综合治理。一是要落实现行的法律文件,如《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互联网网络安全信息通报实施办法》等。二是要及时出台缺位的规章条例,缓解法律法规的单一性和滞后性带来的弊端,如出台《未成年人信息安全保护法》、《网络游戏管理法》等。三是要各级各类学校主动制订适用于自己院校的规章制度,来保障校园互联网的安全运行,如制定《校园网安全管理实施办法》《校园网络管理人员职责》《校园网管理记录簿》《校园网络安全事件记录簿》等,实现校园网络安全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

3.加强校园网络安全教育,保障未成年人网络安全

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公布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底,在4.5亿的中国网民中,青少年网民占46.3%,达2.12亿人,其中未成年人超过9,858万人。在未成年人网络安全教育问题上,学校尽管承担着主要的责任和义务。但以目前的中国互联网生存状态,家长也依然承担着为未成年人创造安全互联网环境的主要任务,并在孩子们学习网络安全知识的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因此,学校要保持与家庭、社会三方之间的密切联系,要做好对未成年人安全上网的指引工作,提供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积极向上的互联网信息,屏蔽有害信息,集合三方的引导力量,切实保障未成年人网络安全。

4.完善校园网络安全的组织建设,构建科学化安全管理体系

网络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完善的组织建设和科学的管理体系是我国校园网安全治理的可持续发展重要保障。可以成立“校园网络安全管理委员会”等专门组织,完善网络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建立专门的网络安全管理队伍,根据自身条件构建科学的校园网络安全管理体系。新时期网络安全的严峻形势,要求校园建立网络舆情的预警、干预、评估的科学化安全管理体系以及时对网络安全动态及安全状况做出评估和预测,并有科学应对预案,保证网络安全防范体系的良性发展,确保它的有效性和先进性。

参考文献:

[1]李兴国,雷若寒.利用准入控制实现校园网的安全管理[J].微计算机信息,2008,(24):4-30.47.

上一篇:文明社区创建总结范文 下一篇:培养数学思维方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