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象思维能力训练方法范文

时间:2023-11-07 11:37:48

抽象思维能力训练方法

抽象思维能力训练方法篇1

一、从具体的感性认识入手,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在数学基础知识教学中,应加强形成概念、法则、定律等过程的教学,这也是对学生进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然而,这方面的教学比较抽象,加之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缺乏,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学习时比较吃力。学生学习抽象的知识,是在多次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产生飞跃,感知认识是学生理解知识的基础,直观是数学抽象思维的途径和信息来源。我在教学时,注意由直观到抽象,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的能力。

二、从新旧知识的联系入手,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数学知识具有严密的逻辑系统。就学生的学习过程来说,某些旧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础,新知识又是旧知识的引伸和发展,学生的认识活动也总是以已有的旧知识和经验为前提。我每教一点新知识都尽可能复习有关的旧知识,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来搭桥铺路,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迁移规律,在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发展思维。如在教加减法各部分的关系时,我先复习了加法中各部分的名称,然后引导学生从32+28=60中得出:60-28=32;60-32=28。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后两算式的得数实际上分别是前一个算式中的加数,通过观察、比较,让学生自己总结出求加数的公式: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这样引导学生通过温故知新,将新知识纳入原来的知识系统中,丰富了知识,开阔了视野,思维也得到了发展。

三、转化思想,训练思维的联想性

联想思维是一种表现想象力的思维。联想思维的过程是由此及彼,由表及里。通过广阔思维的训练,学生的思维可达到一定广度,而通过联想思维的训练,学生的思维可达到一定深度。“转化思想”作为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在小学数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应用题解题中,用转化方法,迁移深化,由此及彼,有利于学生联想思维的训练。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多进行发散性思维的训练,不仅要让学生多掌握解题方法,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灵活多变的解题思维,从而既提高教学质量,又达到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目的。

四、进行说理训练,强化学生思维的逻辑性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是思维的外壳,加强数学课堂的语言训练,特别是口头说理训练,是发展学生思维的好办法。在学习“小数和复名数”这一章节时,由于小数与复名数相互改写,需要综合运用的知识较多,这些又恰恰是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怎样突破难点,使学生掌握好这一部分知识呢?我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加强说理训练。在学生学完例题后,启发总结出小数与复名数相互改写的方法,再让学生根据方法讲出做题的过程。通过这样反复的说理训练,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推动了思维能力的发展。

抽象思维能力训练方法篇2

我们在多年的设计素描教学实践中发现,加入训练“抽象”造型能力的教学内容,对设计专业的学生进行“抽象”和“抽象思维”的训练,有助于他们向设计的转变。在提倡创新思维、大力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今天,人们往往会更关注发散思维、联想思维、直觉思维而忽视了抽象思维及如何运用抽象思维能力去增强我们思维的创造力的训练。抽象思维是创造性思维中相对比较稳定的思维模式,我们的创造性思维不仅需要活跃的思维形式,更需要稳定的抽象思维,它需要以稳定的理论为基础,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上再求创新。抽象思维恰恰可以运用它特有的逻辑性、秩序性将我们已有的知识体系和信息进行重新梳理和升华,它能保证创造性思维的流畅性。抽象思维在专业设计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很多设计理念、设计火花都是通过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碰撞产生的。如果没有抽象的归纳和概括,我们设计的形象也就很难准确地传达其设计的理念和文化内涵,更不会给人留下刻骨铭心的记忆,只能是昙花一现。因此,设计素描中的抽象思维及抽象表达能力的培养是十分有价值的,它是设计师必须具备的素质,它已成为设计中不可缺少的创意手段。它将有助于设计意识、设计理念的培养,有助于学生摆脱传统素描观及其思维训练的束缚。

抽象性思维的训练并不是天马行空,毫无方法可循的。我们试图从学生们最为熟悉的“具象”中找到突破口,引导学生先从“具象”开始,逐步掌握多方位、多角度的观察事物和思考问题的方法。从“具象”中发现“抽象”的规律,从具象的客观再现到抽象形态的创造,以此作为我们抽象思维训练的一个母题,随之衍生出许多子课题来使母题得以实现。我们是从以下几个子课题来实践的。

课题一:点线面的观察方式我们引导学生在观察事物时摒弃已往具象的观察方法,试图先从点线面的构成符号的方式去观察和组织画面。其实点线面的抽象符号存在于任何形态中,并在画面中扮演着不同的表达角色。点作为自然形态中的最简化符号,它既是形态特征的表示,也是抽象形式的基本要素之一。学生们可以运用点的疏密、大小、流动与走向有意识地组织画面,这时的画面已具有了设计者的主观创造、审美取向和生活体验而脱离了对自然物象的简单模仿。线作为绘画与设计的造型要素,不但表示对象的轮廓和空间关系,也表示情感因素的丰富变化。线的表现力是非常独特的,如康定斯基所说:“自然中也可以找到许许多多线的构造。重要的是观察独立于世界中的种种自然物是如何使用基本要素的,它是怎样组合构成各种各样的形象的。”①他向我们揭示线可以给我们带来方向、动静、力度、聚散、扩散之感,而且线也具有很强的自身感情。例如:细线给人一种敏感、速度、锋利的感觉,而粗线则给人一种力量、坚实的感觉,直线给人一种刚直男性之感,曲线给人一种柔美女性之美。线与线之间的相互组合与构成也会给我们带来较强的视觉张力、旋律和节奏感,使画面具有丰富的抽象语言和情感意味。面,它包括黑、白、灰不同层次的面和大小不同的面在画面空间中的有机组合,可以使无序的形态通过有规律的安排,形成布局精致、层次变化丰富、对比和谐的形式美感。所以,建立对面的整体观念和构成意识,能帮助我们在抽象形式语言中进行设计表现、艺术创意,探索富有抽象含义的本质语言。在此过程中同学们的主动性、表现欲得到极大的促进。

课题二:画面的构成原理阿恩海姆曾说:“视觉不是对元素的机械复制,而是对有意义的整体结构式样的把握。”②这里的“整体结构式样”其实指画面的构成关系。只有通过对结构式样的分析,才能使我们借助自然物象中简化了的基本形态,对画面的构成原理有清晰的认识,有利于了解画面结构自身的各种因素之间相互依赖的关系,从中体会深藏在形式结构中的秩序和美感。它有助于同学们设计思维、设计创意的培养和建立。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体会画面中的平衡感、节奏感、明暗、对比、抽象空间形式结构美感。平衡在作品构成中由于量的比例协调而呈现出和谐统一的视觉效果。对抽象形式的均衡和秩序的深入探索,有助于我们把握构成关系诸要素之间的协调统一。画面的节奏感的分析,对于我们理解和分析画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不仅可以通过形象引人注目,同时形态的组合、构成中的节奏与韵律也会给人带来急促感、冲击感、平静感的视觉感受。我们对画面进行抽象空间的处理,这里的空间所指的已不是传统绘画的三维空间,而是平面的空间,画面本身的层次空间。在画面中,从对形的组织安排开始,就已经进入了平面构成空间的布局关系。这种布局包括形式的大小、方向、开合、聚散等因素在画面的形成状态。无论采取何种表现方法,都旨在借助它来表达特殊的表现效果。在设计创意中,空间的想象能力与构成安排能力以及整体调控能力、灵活把握能力都是最为重要的。

课题三:简化与抽离的结构程序将自然形态进行概括与简化,是将抽离出的最能表述自己愿望的非自然形,按结构秩序进行组织与安排的过程。正如西班牙著名画家毕加索的《牛的变异过程》所示。我们用最后一幅画同第一幅写实的写生作品进行比较,它的过程就是一种简化和抽离的过程,虽然在最后一幅画中只有区区几条线,却包含着作为公牛的所有特征。简化是将自然物象中所呈现出的复杂、多样的视觉形式,归纳为单纯、简洁的秩序构成,把需要表现的特征与因素通过明确肯定的表述方式传达出来的过程。简化与抽象是把有形式意味的东西从大量无意味的东西中抽象出来或提取出来的选择过程。通过这种选择过程,抽象表现的视觉新样式从复杂的自然形态中脱颖而出,在对自然形态进行重组、编辑及抽象表达的过程中已经融入了作者本身的主观创造,使学生摆脱了传统素描观念及其思维训练的模式,为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开辟了一个新的视野。这些课题之间是递进展开的,由具象思维逐渐过渡到抽象思维,由客观描摹逐渐过渡到主观表现,由自然形态逐渐过渡到设计形态,是同学们通过理性的抽象思维课题的训练向个性化和具有设计思维转变的过程。

抽象思维能力训练方法篇3

思维能力是一个人的核心能力。孩子的思维是后天形成的,水平不断提高。孩子思维处于直观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的发展过程中,抽象逻辑思维已经开始萌芽,具备了进行思维训练的基础。下面小编为你整理儿童思维发展,希望能帮到你。

小学儿童思维的基本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皮亚杰认为7~12岁儿童的思维是属于所谓具体运算阶段,实质上,也是同样的意思。

儿童在入学以后由于教学上向他们提出这些新的要求,就促使他们的思维水平开始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

小学儿童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不是立刻实现的,也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

第一,在整个小学时期内,儿童的抽象逻辑思维在逐步发展,但是仍然带有很大的具体性。低年级儿童所掌握的概念大部分是具体的、可以直接感知的,要求低年级儿童指出概念中最主要的本质的东西,常常是比较困难的。只有在中高年级,儿童才逐步学会分出概念中本质的东西和非本质的东西、主要的东西和次要的东西,学会掌握初步的科学定义,学会独立进行逻辑论证。

第二,在整个小学时期内,儿童的抽象逻辑思维的自觉性在开始发展,但是仍然带有很大的不自觉性。低年级儿童虽然已学会一些概念,并能进行判断、推理,但是还不能自觉地来调节、检查或论证自己的思维过程。他们常常能够解决某种问题或任务,却不能说出自己是如何思考、如何解决的。这是由于对思维本身进行分析综合是和内部言语的发展分不开的。只有在正确的教育下,教师指导儿童逐步从大声思维(讨论)不断向无声思维过渡的时候,儿童自觉地调节、检查或讨论自己的思维过程的能力才逐步发展起来。

第三,在整个小学时期内,儿童的抽象逻辑思维水平在不断提高,儿童思维中的具体形象成分和抽象逻辑成分的关系在不断发生变化,这是它的发展的一般趋势。但是具体到不同学科、不同教材的时候,这个一般的发展趋势又常常会表现出很大的不平衡性。例如,在算术教材的学习中,儿童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抽象水平,可以离开具体事物进行抽象的思考,但是在历史教材的学习中,仍旧停在比较具体的表象水平上,对于历史发展规律的理解还感到很大的困难。又如,儿童已能掌握整数的概念和运算方法,而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可是,当他们开始学习分数概念和分数运算时,如果没有具体事物的支持,就会感到很大的困难。

第四,在整个小学时期内,儿童的思维发展是一个从具体形象性向抽象逻辑性逐步转化的过程,在这个转化过程中,存在着一个关键转变点,这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化的一个比较明显的“质变”或说“飞跃”,这个质变发生的时期,就是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关键年龄”。一般认为,这个关键年龄在小学四年级(约10~11岁)。当然,其中也有可变性。如果教育适当,关键年龄可能提前,有的教育性实验报告就指出,这个“关键年龄”可以发生在小学三年级;反之,如果没有适当的教育条件,这个“关键年龄”也可能推迟发生。

小学教师的任务在于有计划地发展儿童的言语,特别是书面言语和内部言语,丰富儿童的经验,特别是间接的经验,因为儿童的思维水平是在掌握言语和经验的过程中实现的。当然,教学和思维发展之间的关系不是直线的、简单的,从掌握言语和经验到思维发展是有一个量变质变过程的,而且这个量变质变过程又常常会由于学科的不同、教材内容的不同、儿童学习方法和个人特点的不同而不同。

孩子进行思维训练的好处中国有句古话,“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给孩子现成的知识和技能,不如让孩子学会自己获取这些的能力。思维训练就是要交给孩子正确的思维方法,发展孩子的思维能力。通过适当的思维训练,借助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一些材料,可以帮助孩子学会如何思考、如何学习,例如:如何进行分析、分类,如何进行比较、判断,如何解决问题等。掌握了正确的思维方法,就如插上了一双翅膀,使孩子的抽象思维能力得到迅速的发展和提高,从而大大提高孩子的知识水平和智力水平。

1、科学研究表明后天的环境能够显著影响孩子大脑神经元细胞的相互铰链,从而影响孩子的智力发育。

经过思维训练,孩子的思维能力有显著提升的空间。

2、“幼儿英语”、“音乐艺术”、“奥数”等知识技能型的训练不能替代思维训练。

思维训练的重点是“全面”和“均衡”。必须是精心设计的系统化的专门思维训练课程方可达到这个效果。

3、思维能力直接关系到孩子的学习能力,直接影响孩子在学校的表现。

因此,投资思维能力这个“万能钥匙”,具有很高的回报率。

4、思维训练和知识技能灌输不同,思维训练存在一个短暂的“机会窗口”。

这个机会窗口对应于儿童大脑迅速的发育的2-7岁。

思维训练

抽象思维能力训练方法篇4

(一)概念及实践性价值

设计素描是设计专业各学科的基础实践课程之一,其主要任务是培养、训练学生运用设计的元素以素描的表现手段对客观形态的构造及特征进行素描的表现与设计性的分析,发现客观事物的根本肌理及内部结构属性特征。通过设计素描的训练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艺术思考力、素描表现的创造力以及结构分析与表现归纳能力。设计素描教学的质量将直接影响到设计类学科学生的专业思维方向、专业创造表现力等。

“美是人在他生活实践创造中取得的最高的自由的感性的表现”。设计素描相对而言更趋于理性化,主要研究客观对象的内在构成关系与外观形式的统一性与设计性的理性美感,在教学中更多强调主动性的理性探究、理性认识与科学性艺术创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着重注重设计的艺术结合特性,强调理性构思与艺术想象能力的结合与实践。

(二)设计素描的特性延伸

经过近年的设计素描教学实践与改革,这种教学形式与方法已经体现出其优越、积极的存在意义。以往我们的“结构素描”已被列为设计素描教学的部分内容。设计素描作为一种依据视觉形象展开理性与感性结合的素描表现形态,在实践的总结中可划分为:具象表现设计素描、结构研究设计素描、抽象表现设计素描、表现性设计素描、意象性设计素描和材质综合媒介表现性素描等多种样式,而且其各具特性。

二、设计素描的本质及从传统性模式培养的转换构建

(一)设计素描的本质

“本质是事物内在的规定性的东西,是规定事物之所以为此物而非彼物的稳定性特质”。设计素描有自身的内在规定性与特质。

1、设计素描是一种艺术表现思维与艺术表现方法的双向结合训练方式,是主体眼与手的协同训练,是认知与表现的同步训练。

2、设计素描是一种艺术视觉语言体系,它表现生理的眼睛所见所感的事物外显形态与印象,也表现主体心理的“内在视觉”所视所思的意象与创想。

设计素描表现本质特征一般通过直觉、感受、联想、想象思维途径,运用解构、重构、渐变、重叠、透叠、错位、变异、矛盾等诸多艺术处理手法,再融人技法材料的特性,可以探索出由概念牵引出的抽象造型的最大可能性。

(二)抽象在设计素描中的重要性――针对传统美术高考程式化训练的转变

1、抽象艺术在设计中的应用

“所谓抽象,一般指抽取同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或特征,舍弃其他非本质的属性或特征的思维过程”。

抽象艺术的特征是缺乏描绘,用情绪的方法去表现概念和形式。而这种方法基本上是表现主义的,主观艺术处理的成分很大,我们可以从康定斯基的作品中体会得到。抽象艺术它是由各种反传统的艺术影响融合而来,特别在20世纪的现代艺术、现代设计中普遍被采纳。

2、抽象思维能力的训练

在设计素描中,我们的训练还是需要从“具象素描的训练”开始,它既是我们的前提,也是我们的基础。从“具象”中寻找“抽象”的规律,从“具象”中发现“抽象”,通过“具象”去认识大自然的造物法则,并让我们在其中心领神会。

我们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透过物质的表面去发现、探究物质的整体形状所构成的那些微小的结构单位,运用“结构单位替代表现法”重构,还有按照其他组合模式重新构建的潜在因素,它可以被我们的视觉所把握,也有被解体之后重构的可能性,我们可以将其抽取、归纳、概括、加工,在主观的艺术处理同客观形态的结合下产生新的艺术表现想法。

三、设计素描教学实践中的拙见与感受

(一)、突破常规素描的束缚――教学方式的转变

1、打破思维定式的静物组合方式和常规的静物选择方式

在传统绘画中,我们习惯了一些物体的组合模式。传统的物体组合主要包括:关联性事物组合,体量类似物组合,高差异体量组合,质感差异组合等。为了打破这种组合,避免常规式的摆放方式,可以用悬挂、倒挂、垒积、包扎等多种形式进行随机性摆放,让学生参与其中进行物体选择,同时融入自己的思维和观念,使原来被动学习变成主动教学互动方式,提高学习积极性和主动参与意识。

2、多种素描手法和工具的尝试与常规法则的创新

传统素描模式是用排线的方式画素描。设计素描的方法不同于传统素描,它的表现手法是无穷的,包括涂、抹、擦、印、贴等。不同的手法会产生不同的视觉美感,不再拘泥于传统素描的像与否。在这方面可以结合设计素描的类型多做尝试性的探索。另一方面,工具的改革也是提高设计素描教学方法的一种手段,设计素描应放弃传统素描只用一两种工具绘画的习惯,可选择多种工具媒介或结合各种有色纸张综合使用,甚至可以通过摄影、电脑制作等高科技手段获得,寻求新颖别致的形式组合。这样教学即可以丰富学生的兴趣,也可以开阔学生眼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审美能力。

(二)突破常规素描的束缚――思维方式的转变

1、开发设计素描创造性构思的应用

设计师的创造力是对自然的独特感受和见解,设计师必须通过想象开拓设计思路,因此想象力对设计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美是人们创造生活、改造世界的能动活动”。设计素描是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它的关键是构思,没有独到的构思,画面就会黯然失色。好的构思源自富于个性的思考,设计素描应打破传统素描的思维定式和既成套路,变换思维角度,从多维而整体的全方位角度处理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特点和长处,利用引导方式启发他们的想象力,强调每个学生的作品要有个陛和原创性。

2、加强设计素描中的抽象意识

那么如何在设计素描教学中,使学生感受到事物的抽象元素呢?可以根据专业的差异,对学生从具象到抽象分阶段、有侧重、由低到高、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使他们逐步摆脱表象、概念、模仿的束缚,获得感知的最大解放和主动。还可以通过寻找“微观”形态元素,对群体进行重构,如对实体切割后,用微观特法表现对象,追求肌理脉络和图形特写以及质感的变化,以小见大,以精微见宽宏,探索和挖掘物体的陌生因素。这种训练方式极易得到物体完整的抽象造型,使学生的思路得到开阔,创造出新的表现形态。

3、拓展设计素描材料媒介的综合实践

恰到好处的材质表现能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印象,发现材料的新特性,探索材料的独特表现手法和效果应是设计素描教学内容与创作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材料媒介原本是我们教学中的弱项;另一方面材料媒介的丰富多样和未知性,都要求我们进行尝试、研究。对材质媒介特性的感受与体验是一种创造性的实践活动,能激发创造的冲动与激励创作的灵感。

结语

设计素描的教学实践与创新是一项需要长期探索的重要课题,随着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学科扩展与培养方式、培养方向的变化而积极地在自身内部及教学方式上自觉地进行调整。设计素描在艺术类高校的设计专业基础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实际价值,因此对于其教学实践改革的探索也必然是一项长期的任务。

参考文献:

[1]阿恩海姆美《艺术与视知觉》四川人民出版社.

[2]吴廷玉《绘画艺术教育》人民出版社.

[3]刘纲纪《美学与哲学》湖北人民出版社.

抽象思维能力训练方法篇5

关键词:语文教学;形象思维;抽象思维;情感体验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8-0-02

中专语文教学一直是我国中专教育事业的一个“老大难”的问题,随着我国教育改革事业的不断推进和发展,中专新课改也逐渐展开并实施起来,新课改从理念上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中专语文教学应该本着以培养优秀的现代化人才为奋斗目标。能否有效的解决中专语文教学的问题,其关键在于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教师在进行语文的教学中,必须先对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有所了解,并充分把握语文教学对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要求,在此基础上才能做好对学生的培养工作。本文按照这一思路来对教学中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进行阐述和说明。

一、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

形象思维是思维现象的一种,尤其是在文学创作中,它是一种极其重要的思维方式。从概念上来说,它总是和感受、体验关联在一起,是一种采用直观形象和表象来解决问题的思维。形象思维是艺术家在创作的过程中,根据形象、情感以及联想和想象,然后通过事物的个别特征来把握并了解一般规律,从而形成艺术家的美得思维方式。

从哲学上来说,抽象思维是一种理论化的、系统化的世界观,同时也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以及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人们运用分析,综合,归纳以及演绎的方法来形成并概括,以此来确定概念和概念之间的演绎关系。抽象思维是用概念来代表现实的事物,是用概念间的关系来代表现实的事物之间的联系,而不是象形象思维那样用图画的变换来代表现实的事物之间的联系。这为人类超越自己的感官去认清或者更加宏观或者更加微观或者更加快速变化的世界提供了可能性。但是,如果没有抽象思维的准确性,即不能准确界定概念和概念与概念间的关系,这种可能性就无法变成现实性。因此,准确地形成概念以及概念间的关系是抽象思维方法的最基本的规则。

二、中专语文教学对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要求

中专语文教学除了要提高学生适应实际需要,培养现代文的阅读、写作以及口语交际等能力之外,其最主要的目的还是在于培养学生思考和思维的能力,提高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求教师必须结合课文知识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语言训练,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加强学生的预感,最大限度的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只有开展丰富的想象,才能创造出真正的形象思维,更好的理解语文的内涵和丰富的文化知识。

首先,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的学科,它是以语言学习为主要教学内容的,以塑造艺术形象为主要教学的目标的学科。中专语文教学,其大量的教学素材均来自丰富的生活实际,比如说语文教学课文中的说明文、散文、诗歌以及小说和戏剧等题材,其丰富的内容均来自与充分的形象和联想。语文教学离不开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和鉴赏,而文学作品具有典型性和形象性的特点,教师在对语文进行教学时,必须了解作者自己并不是纯粹的,完全的对客观事物和现象进行描写,而是在描写中带着一定的情感,让客观的事物增添了想象的空间,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必须极大的培养自身的形象思维能力,用形象思维来理解语文的教学。

同时,语文作为一门教学学科,其教材中包含着丰富的思维因素,可以说,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尤其是在阅读中,阅读教学就是训练发展学生思维的过程,中专学生的思维应该是以抽象思维为主,学生对抽象思维的认识一般经历两个发展阶段,一个是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的阶段,在这一阶段,学生主要是通过分类,归纳以及抽象等方法来培养和训练;另一个是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学生通过辨证的分析和综合,从而培养和训练自己的抽象思维。中专学生在语文教学中更应该注重抽象思维的培养,以培养学生辨证思维为重点,通过有意识、有目的的训练,达到提高自身的目的。

三、如何在中专语文教学中培养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在中专语文教学中培养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要从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出发,下面就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对此进行阐述。

(一)情感体验和理性分析相结合

在语文教学中,形象思维的特征之一就是具有情感性,而在语文教学中,语文教材文学作品具有丰富的艺术形象,它包含着作者对生活和社会丰富的情感,具有巨大的艺术魅力,因此,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缺乏了必要的形象思维,对于他们来说,语文课堂的教学就是枯燥无味的,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必须通过各种办法吸引学生学习的热情,带动他们的学习氛围,再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理性思维的培养和疏导,语文教学才能达到其教学的效果和目的。情感体验是学生在语文教学中的第一实现环节,它要求学生对语文教材有了情感的关注,与作者找到情感的共鸣,同时,也不能忽视了理性分析的重要性,当学生的情感体验达到了一定的效果之后,学生进而从理性客观的角度对作者及其作品进行分析和研究。总之,情感体验和理性分析是学生学习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语文能力以及品德思想等都会有所提高。

(二)整体的把握与局部的论证相结合

在语文教学中,整体的把握和局部的论证是学习好语文的一个重要方法,在传统意义上的语文教学中,通过直觉对言语的意义以及情味的综合感受和判别,这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传统经验之一。在语文教学中,恰当的把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有效的结合起来,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和思维能力,是十分必要的。例如在语文教材中,在学习《药》这篇文章时,作者对文中的景物进行描写,“枯草支支直立,又如铜丝,一丝发抖的声音……那乌鸦也在笔直的树枝间,缩着头”,通过对这段描写景物的文字的理解,学生可以从整体上把握住文章的氛围和特点,即阴冷、肃杀等;在此基础上,再运用语文知识对本文的局部知识点进行分析和推敲,比如,分析文章中这段话得比喻用法等,以此论证整体的把握是否恰当和正确。总的来说,整体的把握和局部的论证能够综合体现语文课文增长知识、体验能力以及智力发展等各方面的因素,是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得到均衡的发展,最大程度的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三)在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认识形象,建立思维

语文教材的最大特色就是其诗歌和散文中的许多事物都属于形象。例如,在语文中,有很多关于“蝉”的意象,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给“蝉”塑造了一种离别哀绪的意象;而在虞世南的“局高身自远,非是藉秋风”中则把“蝉”当做是高贵的象征。可以说,在语文的世界里,统一事物,就不会被作者融入不同的情感,形成不同的意象,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就可以通过这种方法引导学生产生联想,领悟诗歌的意境,掌握语文课文的思想感情,从而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

(四)重视语文阅读中的抽象思维训练

首先是比较法的运用,在语文教学中,通过比较方法的运用,可以让学生在比较中发现不同,认识到事物的内涵。抽象分析和综合的基本要求是能够将同类的事物进行个体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再对个体加以综合,因此,比较法是其最有利的方法。比较法首先是在语文的语句教学中,通过对文章的一些关键词、关键句和关键段落进行比较,在比较中分析作者情感和思维的变化,经过分析和比较,让学生意识到语文课本中的某些动词和句子的使用营造了什么样的感彩和氛围,使学生对文章有个更深刻的认识。

其次,推理法对学生抽象思维的训练也非常重要。推理包括归纳推理、类比推理等,这些方法通常在议论文中常常出现,与议论文中的论证法较为相似。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例证法的教学,让学生能够从文章的论点出发,找到作者论点依据,在此基础上,培养和训练自己的抽象思维。

四、结束语

中专语文教学,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思维,提高他们处理问题的能力。语文教学,首先需要利用形象思维的整体性和创造性来分析问题的本质,寻求问题的思路,然后用抽象思维严谨的解决问题,了解语文课本的艺术内涵和教学价值。语文是人类成果的凝结者,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最好的学科。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必须从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出发,找到合适的教学方法,循序渐进,从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出发,真正实现语文教学的意义和价值。

参考文献:

[1]吴格明.逻辑思维与语文教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夏晓.思维训练教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3]郅庭瑾.教会学生思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4]陈淑萍.在语文教学中强化逻辑思维[J].江西电力职工大学学报,2000,(9).

[5]范斌.运用形象思维手段进行制图教学的探讨[J].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

抽象思维能力训练方法篇6

    从具体的感性认识入手,积极促进学生的思维。

    在数学基础知识教学中,应加强形成概念、法则、定律等过程的教学,这也是对学生进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然而,这方面的教学比较抽象,加之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缺乏,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学习时比较吃力。学生学习抽象的知识,是在多次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产生飞跃,感知认识是学生理解知识的基础,直观是数学抽象思维的途径和信息来源。我在教学时,注意由直观到抽象,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的能力。在教学“角”这部分知识时,为了使学生获得关于角的正确概念,我首先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和模型:如三角板、五角星和张开的剪刀、扇子形成的角等,从这些实物中抽象出角。接着再通过实物演示,将两根细木条的一端钉在一起,旋转其中的一根,直观地说明由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可以得到大小不同的角,并让学生用准备好的学具亲自动手演示,用运动的观点来阐明角的概念,并为引出平角、周角等概念做了准备。

    从新旧知识的联系入手,积极发展学生思维。

    数学知识具有严密的逻辑系统。就学生的学习过程来说,某些旧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础,新知识又是旧知识的引伸和发展,学生的认识活动也总是以已有的旧知识和经验为前提。我每教一点新知识都尽可能复习有关的旧知识,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来搭桥铺路,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迁移规律,在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发展思维。如在教加减法各部分的关系时,我先复习了加法中各部分的名称,然后引导学生从35+25=60中得出:60-25=35;60-35=25。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后两算式的得数实际上分别是前一个算式中的加数,通过观察、比较,让学生自己总结出求加数的公式: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这样引导学生通过温故知新,将新知识纳入原来的知识系统中,丰富了知识,开阔了视野,思维也得到了发展。

    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维。

    小学生的独立性较差,他们不善于组织自己的思维活动,往往是看到什么就想到什么。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示范、引导、指导,潜移默化地使学生获得一些思维的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问题,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思维,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的思维能力只有在思维的活跃状态中,才能得到有效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材重点和学生的实际提出深浅适度,具有思考性的问题,这样就将每位学生的思维活动都激活起来,通过正确的思维方法,掌握新学习的知识。

    进行说理训练,推动学生思维。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是思维的外壳,加强数学课堂的语言训练,特别是口头说理训练,是发展学生思维的好办法。在学习“小数和复名数”这一章节时,由于小数与复名数相互改写,需要综合运用的知识较多,这些又恰恰是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怎样突破难点,使学生掌握好这一部分知识呢?我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加强说理训练。在学生学完例题后,启发总结出小数与复名数相互改写的方法,再让学生根据方法讲出做题的过程。通过这样反复的说理训练,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推动了思维能力的发展。

抽象思维能力训练方法篇7

否则就会违背激发学生思考的原则,不仅不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持续发展,相反地还有可能放缓或中断学生的思维发展,逐步养成学生死记硬背的不良习惯。因此,我们必须创设全程教学情景,把训练学生思维的持续性,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贯穿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

1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训练思维的持续性贯穿在小学阶段各个年级的数学教学中

我们要明确各年级都必须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从一年级开始就应注意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并持之以恒。例如,开始认识大小、长短、多少,就能初步培养学生比较能力。接着教学10以内的数和加、减计算,就可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再教学数的组成就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循序渐进,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逐步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形成10以内数的概念,准确地理解加、减法的含义,学会1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在这里,思维能力与数学知识得以并举,教与学得以相辅相成。如果不注意引导学生去思考,不断拓开思维之路,增强思维意识,那么从一开始就有可能不自觉地把学生引向死记数字的组成,机械地背诵加、减法得数的思维误区里。由此长往则将,难以纠正。

2把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训练思维的持续性贯穿在每一节课的各个环节中

不论是开始的复习或教学新知识还是组织学生练习,都要注意结合具体的内容有意识地进行训练培养。例如复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我提出习题后,不仅让学生说出得数,还要说一说是怎样想的,特别是当学生出现计算错误时,我让他说一说计算过程有助于加深理解“凑十”的计算方法,学会类推,而且有效地消灭错误。经过一段训练后,我又引导学生简缩思维过程,想一想怎样才能很快地算出得数,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在教学新知识时,我不是简单地告知结论或计算法则,而是引导学生进一步扩展思路,去分析、推理,最后归纳出正确的结论或计算法则。例如,教学两位数乘法,关键是通过直观引导学生把它分解为用一位数乘和用整十数乘,重点要引导学生弄清整十数乘所得的部分积写在什么位置,最后概括出用两位数乘的步骤。学生懂得算理,自己从直观的例子中抽象、概括出计算方法,不仅印象深刻,同时发展了思维能力。但在教学中,有的老师往往注意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但不是贯穿在一节课的始终,而是在一节课最后出一两道稍难的题目来作为训练思维的活动,或者专上一节思维训练课。这种把培养思维能力只局限在某一节课内或者一节课的某个环节内,是违背思维训练要求,收获不到应有效果。当然,在教学全过程始终注意培养思维能力的前提下,为了掌握某一特殊内容或特殊方法进行这种特殊的思维训练是可以的,但是不能以此来中断思维训练或割裂思维空间代替教学全程持续发展思维的任务。

3把培养思维能力训练思维持续性贯穿在各部分内容的教学中

这就是说,在教学数学概念、计算法则、解答应用题或操作技能(如测量、画图等)时,都要注意培养思维能力。任何一个数学概念,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或空间形式进行抽象、概括的结果。因此教学每一个概念时,要注意通过多种实物或事例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揭示其本质特征,通过不间断的逻辑思维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形成正确的概念。例如,我教学长方形概念时,不宜直接画一个长方形,告诉学生这就叫做长方形。而是先让学生观察具有长方形的各种实物,引导学生找出它们的边和角各有什么共同特点,然后抽象出图形,并对长方形的特征作出概括。这样由抽象思维到逻辑思维都是在持续不停地发展中。教学计算法则和规律性知识更要注意培养学生连续判断、不断推理的思维能力。例如,我在教学加法结合律,不宜简单为学生地举一个例子就作出结论。而是连举两三个例子,每举一例,就引导学生作出个别判断[如(2+3)+5=2+(3+5),先把2和3加在一起再同5相加,与先把3和5加在一起再同2相加,结果相同]。尔后再引导学生对三个例子进行分析、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即等号左端都是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而等号右端都是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一个数相加,但其结果却不变。最后作出一般的结论。这样不仅使学生对加法结合律理解得更清楚,而且学到不完全归纳推理的思维方法。接着再把得到的一般结论应用到具体的计算(如57+28+12)中去,并能说出根据什么可以使计算更简便。这样,又让学生学到了演绎的推理方法。实践证明,通过创设全程教学情景来训练,学生的思维持续性,促进他们思维能力的发展对于提高教学效果大有益处。

抽象思维能力训练方法篇8

关键词:数学思维 逻辑思维 发散思维 学习效率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1(b)-0147-01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思维包括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扩散思维和逆向思维等,其中的逻辑思维是数学思维的主体。数学学习旨在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将看似松散的数学知识浓缩到数学知识体系之中,不断建构数学知识体系,使得学生所学知识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因此,我们的数学教学重在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从根本为学生提供学习数学的智慧支撑。那么,我们如何从小学数学教学入手来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学习效率呢?

1 以形象思维推动抽象思维的发展

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缺乏相应的抽象思维能力,对数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也习惯于从直观现象入手。比如,在学习20以内的加减法时,很多学生要借助手指或教具的辅助,方能得出准确结论。但是,这种借助直观现象理解数学知识的习惯,随着学习内容的深入会受到种种限制,比如,50以内减法、100以内加减法,进而涉及到分数、小数等越来越抽象的数学原理,借助教具或生活现象越来越难以直观表示。因而,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是学好数学的基本前提。教师要从一年级开始就注重学生抽象思维的培养,比如,在学习10以内的加减法时,教师让学生在教具或物品的直观展示下,熟练掌握“拆十”和“凑十”,从而不但使这个阶段的学习准确快速,而且为下一阶段的学习奠定基础,学生在进行20以内的加减法时,再也不用借助直观形象的辅助。随着学习的深入,借助形象思维的方式也需相应变化。比如,初步认识小数时,鼓励学生到超市去登记带有一位小数的商品价格,然后结合人民币知识理解小数的含义,进而推广到重量、长度等方面,逐步抽象出小数的意义。当学生学习思维相对复杂的应用题时,学生对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往往搞不清楚,找不到问题的切入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用线段图来表示所给的条件的数量和关系,以直观的形象表示抽象的关系,进而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这种训练,有助于学生逐步形成抽象的思维,能快速将文字或图示转化成数学原理,能大幅度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效率。

2 以熟悉的生活情境激活数学思维

激活学生的思维是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前提,也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之一。小学生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基本每个知识点都能在生活中找到其应用。很多数学知识在学生还没有从理论上接受之前,早在生活中广泛接触和运用,只是没有从数学的角度去思考。小学生的学习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受兴趣的支配。只有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才能提高学习的效率。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生活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比如,在学习长方形、正方形时,教师引导学生想一想:在你的家庭中,哪些物品是由长方形组成的,哪些是有正方形组成的,哪些是由长方形和正方形共同构成的?学生马上从熟悉的家庭环境中找出大量的长方形、正方形,并在对这些具体形象的抽象过程中,理解了其定义。对于之后学习其周长和面积公式都能极大的促进作用。教师还要善于引导学生将学到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活动中去,比如,让学生利用学到的人民币知识帮家庭造购于预算;利用学到的面积知识,帮助需要装修的家庭,计算使用地板砖的数量;利用学习的体积知识,计算家里容器的容量等。学生在知识运用过程中,不但能巩固所学知识,还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学习效率。

3 以知识拓展为切入点发展逻辑思维

最近,在网络上热传一个帖子《变态的小学三年级数学题难倒博士老爸》:一个四位数ABCD*9=DCBA,ABCD=?其实,这并不是数学课本上的必做题目,仅仅是训练学生逻辑思维的拓展性题目。当然,这个题目对三年级学生而言,难度绝对是高了不止一点。但是,这也是为了发展某些有数学天赋的学生的逻辑思维。在实际的教学中,类似的题目每次都有学生独自或者与家长合作圆满解决。比如上道题的答案,就有学生通过与家长的探究得到很好的解答(1)最先可以判断出B必须为0,A只能为1,因为B只要超过了2,那么就会变成五位数,这就简单了ABCD=10CD;(2)得出DCBA=DC01这就简单了,小学乘法,要想尾数为1,那么只能D为9,只有9*9=81,(3)倒数第二位数0,9*9那里多出了一个8,需要加上2才能得出,C只能为8,因为8*9=72,那么就得到:ABCD=1089。这类训练不是学习的主要内容,但是,教师还是要有意识地从一年级开始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这种训练有利于学生将各种文字、符号看作与数字思维中的组成部分,解决学生数学思维中不习惯运用文字和符号代替暂时无法知晓的数字,保证数学思维的连贯。

4 以基本知识点为中心培养发散思维

在当前的数学教学中,教师普遍比较重视知识体系的建构,并进行各个板块的集中训练,导致学生集中思维能力较强,对某类问题的各种情况都能熟练掌握,却不能将个板块之间的知识互相迁移和整合。这也是学生缺乏发散性思维的具体表现。发散思维是学生将教材各个板块之间的知识整合起来的条件,比如,看到一个长方形,学生马上想到利用它能制成的最大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是多少;它可以分成几个三角形,怎么分?;可以将它怎么变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改变后面积会发生怎样的变化?等等。再如,应用题中给所学的“工程问题、行程问题、购销问题“等,不管题型怎样变化,解题时都依据“三量间的关系”,并能够利用基本的图示方法表示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因此,在学习了一个知识体系后,教师就要设计一些综合性题型,或者将这类问题进行比较训练,提高学生利用同一知识解决不同问题的能力,构建小知识体系的同时,将其融入到大的数学知识体系之中,发展、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总之,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的一个重要教学任务。教师要彻底放弃传统的先记忆、后理解的学习顺序,更要改变依靠大题量、反复训练的方式加强学生的做题能力的教学方式,而是利用多种教学策略来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让学生在学习中,不但学到数学知识,而且能掌握隐藏在知识背后的规律和变化,力争达到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让学生的思维能力伴随知识建构同步发展。

参考文献

上一篇:宣传企业文化的意义范文 下一篇:篮球传球教学设计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