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象思维能力强的表现范文

时间:2023-11-03 17:35:59

抽象思维能力强的表现

抽象思维能力强的表现篇1

【关键词】 小学数学;思维转换;有效措施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而小学生的思维发展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提升的过程,由具体形象的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良好的思维品质对小学生的学习生活乃至后天的发展至关重要,所以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是我们现阶段提倡素质教育教学的主要任务. 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就是要我们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启发式方法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地激发学生发生疑问和提出疑问,充分调动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积极性. 数学是抽象的,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现实问题. 社会实践活动是思维发展的源泉,实践不仅为思维活动提出新问题,还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和经验,而且有助于学生的理论思维和操作思维. 真正的数学学习是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辩证统一.

一、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关系和发展过程

形象思维在人类初始时期已在人的思维中产生,它是出现得较早的思维方式,而抽象思维是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的有效的思维活动而形成的高级思维模式,它们之间有着相互依赖与相互制约的关系. 现存的有关客观世界数量的关系以及空间形式的研究,都是依据数学知识来完成的,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就是锻炼人的思维能力的过程,其中最基本的思维方式也就是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可以把数学的前后连贯到一起,并在感知和想象共同进行时获得学习方法,对知识的理性认识过程也就是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共同发展的过程.

二、培养学生数学抽象思维转化的措施

1. 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转化要合理进行

首先,小学数学抽象思维的培养要建立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老师要在这两者之间建立起一种抽象与形象共存的数学思想. 从这点来看,对于学生来说,形象思维是抽象思维过渡的“传递者”.

其次,数感和符号感应同步发展. 由于数学的学习以及教学过程都离不开数学符号和数字,所以,老师可以利用“就地取材”的原则在学习数学时建立相关的符号和数感来完善学生们的抽象思维,尤其是小学数学中孩子对“简便计算”的数字最为敏感.

再次,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要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有几个要点. ① 在教学中既要重视直观,让学生通过各种感官充分地感知事物和现象,又要及时引导学生在以感知材料的基础上能动地进行抽象思维,从而可以逐步实现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 ② 要积极有效地帮助学生建立表象,表象在直观感知到抽象概括的转化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中介作用. 对此,我们应予以重视. 以“凑十法”法则教学为例,在学生操作之后,要让学生在脑中再现感知的痕迹,想一想操作的过程并建立表象,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抽象概括就比较顺利. 在形成几何概念时,建立表象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在几何初步知识教学中,学生通过直观感知应及时撤掉感知实物与模型,回忆几何形体的形象,并由教师给出相应的几何图形,再去分析概括图形的本质特征,这对逐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建立空间观念都会很有好处.

2.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思维转化训练

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形象思维的作用举足轻重. 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加强小学生形象思维的训练. 形象思维能力可通过如下方法得到加强. 首先,对事物整体形象的训练. 事物整体形象可以是由若干个同类事物的形象概括出来而得到的观念性的形象,是人脑再现出来的某个事物的写意的形象,也可以是被模式化了的某个事物的基本形象,由感性认识所获得的各种形象信息经过一般化和典型化,便可成为意象而贮存在主体的大脑中. 一些记号和有一定明晰程度的意象作为思维元素的心理的东西是可以自我随意地再生和组合的,这种组合活动似乎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形式,它在可以传送给别人的、由文字或别的记号建立起来的任何逻辑结构之前进行. 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符号、公式、图表等形象性材料,都可以成为事物整体形象的载体. 人的思维即理性认识是建立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的,抽象思维如此,形象思维也是如此. 形象的东西作为形象思维是生动性的展示,它源于现实中的东西,而不是主体的头脑中凭空臆造出来的. 离开了感性认识,形象思维便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当重视在课堂上充分运用电化教具和陶表、模型等直观手段,用生动的比喻和类比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重视向学生呈现丰富的感性材料,要善于用图形说话,从而加深图形在小学生脑海里的印象. 其次,注意对事物的感知. 感知是运用意象对具体形象的直接判断和感知,实质就是用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性意义的意象去对照相关事物的具体形象,从而使主体对当前图形的形式作出判断,其特点是迅速确定图形的本质.

3. 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数学在所有科目中是最能活跃学生思维的科目之一. 在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应该相互连贯并协调发展. 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小学数学老师应该给予学生思考问题的空间,同时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经验,通过实物演示、实际操作及语言描述等多种感知方式,在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知识的能力以及思维活动,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从而让学生全面深刻地理解知识,并能用以进行正确的判断和合乎逻辑的推理. 这就是说,在数学教学中,我们既要把握和重视直观教学,理解和分析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关系,又应注意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并及时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维方法训练.

抽象思维能力强的表现篇2

广大教师的实践也证明:凡是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其他方面的能力都比较强。 因此,高中物理教学也应把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放在首位。

高中物理教学如何提高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呢?

具体到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智力,特别是思维能力这个问题上,我国一些心理学家经过研究与实践,提出了"培养思维品质是发展思维能力的突破点,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好途径"的观点,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是因为智力是存在层次的,它是由人的思维的个性差异确定的,这种差异体现为个体思维品质,包括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批判性五方面。它也是思维能力的表现形式。因而由此可确定思维能力的差异;思维品质的客观指标是容易确定的,使定量研究成为可能;研究思维品质的发展与培养,有利于克服传统教学的一些弊病,并对之实施改革;思维品质的发展水平是智力正常、超常或低常的标志。其中思维的深刻性,思维活动的抽象程度和逻辑水平,以及思维活动的广度、深度和难度――是一切思维品质的基础。

无论是物理学的学科特点,还是现代认知心理学和现代系统科学的研究成果都强调了"结构的重要性"。高中物理教改,必须从本学科的特点出发,以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为指导,以心理学特别是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科学成果为理论依据,以现代系统科学为方法论的依据来进行。由此必须对物理的教材、教法进行新的处理,必须建立起一套有效的检测、评价系统,对教学过程进行有效的控制。就此想谈几点粗浅的看法。一、关于教材前述。由于"结构的重要性",必须要求有一套与之相适应的教材。目前,在物理教学大纲规定的范围内,可以对现行物理教材进行一番加工改造,突出结构,强调对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1.关于知识体系:

1.1 建立高中物理的整体的知识和逻辑的结构和系统;同时建立各部分(力学、热学和分子物理学、电磁学、光学、原子物理等)的子结构和子系统;以及各章、节的结构。并与学生的认知过程相适应。

1.2 实验应包含在上述系统中,构成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同时应强调通过实验培养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能力。改变传统的认为观察和实验是不依赖于理论的观点,改变那种认为实验方法的本质是完全离开理性的体系,单纯起着事实的裁判作用的观点。大家都知道,随着实验研究对象远离人们直观经验的领域,特别是现代物理学实验的发展,使人们愈来愈认识到实验与观察依赖于理论,实验所获得的认识实际上受制于仪器和实验设计中所包含的假设,是不可能摆脱理性思维的指导的。

尤其是高中物理。由于实验设备的限制,学生又没有误差理论的系统知识,往往对于实验原理、实验得到的数值(哪怕是不准的)都抱着轻视的态度,而集注意力于操作上,这对于培养和提高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是不利的。为此,高中物理实验的重点,应放在实验的设计思想,仪器的原理以及在中学仪器条件下对实验数据的认识和处理上,而不应仅仅停留在操作和观察上。

1.3 例题和习题的配制应包含在上述系统中,构成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教学中最重要的任务是概念的形成和问题的解决。概念不仅是学科结构的最基本的要素,是"框架"的"交结点",而且是思维的"细胞"。而问题的解决,即应用,正是结构中各部分之间联系的建立以及结构的发展所必需经过的阶段。这也就是思维的过程。统计表明,仅就中学生而言,掌握归纳推理的水平略优于掌握演绎推理的水平。实践中,我们也常常发现就多数学生而言,从自然现象和实验归纳出概念和规律,学生掌握较好,而运用概念和规律去解决问题则困难较大。这是由于演绎推理较之归纳推理可以通过更多种形式来表现,掌握起来也复杂些,因此,就需要有意识的多加指导和训练。按照提高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要求编写例题和习题,并加以适合的配量。这与"题海战术"是有本质区别的。

1.4 关于物理学史的教育,也应从有利于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加以组织。大家知道,从物理学发展史来看,"结构"是随着物理思想和对物理概念的理解更加深化而发展的,不是一成不变的。适当地、完整地围绕某一部分物理知识(如力学)介绍这种发展,较之分散地介绍某一部分历史事实,更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2.关于教法

2.1 从有利于提高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出发,增强学习的目的性、方向性,应该让学生知道学习过程、思维过程、思维的形式和方法,以调动其自觉、主动性。只有自觉地遵循思维规律来进行思维,才能使概念明确、判断恰当、推理合理、论证得法,具有抽象逻辑性,培养出深刻性的思维品质。这是一切思维品质的基础。

2.2 按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观点,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的实质就是前述认知结构的"同化"和"顺应"的过程。学习的类型主要是"意义学习",即在良好的教学条件下,学生理解符号所代表的知识,并能融会贯通,发展了智力,提高了能力。其实质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生的认知结构建立了非人为的实质性联系。这是最有价值的学习。学习进行的方式主要是"接受学习",即要学习的全部内容都是以定论的形式呈献给学生,然后让学生加以"内化"(即与原有知识有机结合),大量的知识和材料都要靠此获得。

从这一点来看,班级授课,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教学形式没有改变。具体的课堂组织形式可以各人不同。但从着重思维能力的培养上看,似应更重视每学期一部分"结构"建立开始的绪言课,结束时的复习课。以及对实验课和习题课有关思维方法和物理方法的指导。以与教材处理的原则一致。

2.3 因材施教,开展课外活动,培养一些优秀学生。便他们不受思维定式的约束。大力培养他们的直觉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直觉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强调直觉思维是爱因斯坦科学观的一个重要特征。他说:"物理学家的最高使命是要得到那些普遍的基本定律,由此世界体系就能用单纯的演绎法建立起来。要得到这些定律,并没有逻辑的道路:只有通过那以对经验共鸣的理解为依据的直觉,才能得到这些定律。"探索就得用直觉思维:整体的、跳跃的、猜测的,以知识结构为根据的直接而迅速的认识。

同时,我们对于学习物理有困难的学生,则应加强课外辅导,消除他们心理上,思维上的障碍,以适应面对大多数学生进行的课堂教学。

抽象思维能力强的表现篇3

关键词:艺术创作方法形象思维抽象思维

艺术的认识活动必须依靠形象思维,但是不能脱离抽象思维。承认形象思维是艺术的主要的、基本的认识方式,并不否认抽象思维的必要性。为了更具体地认识形象思维,笔者认为有必要在比较中研究两种思维的联系与区别。

第一,两种思维在思维的手段上是不同的

形象思维是借助于形象塑造去揭示真理,抽象思维是借助于科学推理去揭示真理。因而艺术家的思维活动,除了遵循认识的一般规律之外,还始终离不开具体可感的物象形态,并且要饱含着感情、发挥着想象,把思想、感情、想象和物象形态有机地糅合在一起来进行艺术思维。形象思维还受作者世界观的指导和支配,也受制于作者对生活的理解熟悉程度,还决定于作者的艺术素养和对艺术技巧的掌握。《风》是冼星海早年在巴黎写成的作品,结合作者当时饥寒交迫的境遇,联想起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所描写的悲凉情景,遥望风雨飘摇的祖国,人生的苦、辣、辛、酸,随着暴虐的风,一起涌上心头,悲歌逐渐转变成怒号。最后,他心目中出现了海市蜃楼般的美妙幻景,于是音乐又发展成充满幻想的明亮的和弦。

第二,两种思维在思维方式上是不同的

形象思维主要是通过选自生活中具体的、个别的人物、情节、细节、场地、情态、动作等来塑造单个的典型、生活的形象,显示生活的本质。抽象思维的方式,是从许多事物中舍弃个别的非本质属性,以概念抽出共同的、本质的属性。艺术形象不能以抽象概念为基础,艺术家决不可忽视具体表现对象的个别性的形式,决不可把现实生活中得来的有代表性的具体材料,抛诸脑后,剩下纯概念,把形象思维变成了用形象表现概念的思维。西汉霍去病墓冢前面的《马踏匈奴》石刻,以战马来象征骠骑将军。雕刻家在艺术创作过程中,观察、研究并掌握了千百匹驰骋塞北、屡经战争的活马的生动姿态和神情,并从这些“思维具体”中,由此及彼、去粗取精地加以比较和选择,才有“马踏匈奴”这样具象化的石刻形象。成功的艺术作品是以神形兼备的具体个性形象来反映生活的,这就是作品给人以深刻、鲜明、强烈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三,两种思维在思维对象上是不同的

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都是以外界客观的现实对象为基础。从抽象思维的属性特点来说,世界上的一切具体事物,它都可以把它们变成概念抽象的对象,甚至连艺术本身也可以成为抽象思维的对象,否则世界上就不会有艺术理论。但是不论抽象思维的对象如何广泛,形象思维还是以其特有的方式侧重表现生活中的某些特有内容,这就构成了形象思维的对象——人。艺术作品只有反映人的思想、感情,按人的美的原则进行创造,表现创造者的美学理想,才能成为真正的艺术。就拿造型艺术来说,并不是酷似的描绘就是成功的艺术品,它还必须表现内在神情,这内在的东西是更具艺术对象性质的东西。米开朗琪罗的《被缚的奴隶》雕塑作品中,奴隶虽是用很细的绳子绑捆的,似乎很容易断,但雕塑家所表现的是精神上的束缚,他所塑造的形象,表现人类灵魂想冲破自己的躯壳,以期获得无限的自由。正因为这样,冰冷的石头获得了生命。可是抽象思维则不同,即使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心理学,也都是侧重占有大量表现共性的材料和事实,并从人的某一侧面进行研究,得到的是数据和逻辑证明。马克思的《资本论》研究的对象是“资本主义社会形态”,表现的方式是思想概括。这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作为抽象思维形式之一的政治经济学与文学艺术在对象上的不同。第四,两种思维在思维的过程上是不同的

一个人体验到痛苦的可怕或享受的甘甜,然后他把这些感情用诸多形式表现出来,使其他人为这些感情所感染,这就是艺术。艺术家作为思维的主体,在创作过程中,他要深入生活,把握生活源泉,取得艺术创造的原始材料。作为形象思维过程重要标志的是对于思维对象的设身处地的体验,而对于一般的抽象思维则不是所必需的。因为体验是为了更好地把握对象,根本目的不是为了自我表现。我们看到有些作品不会隐藏这个“自我”,正面人物成了自己的传声筒,反面人物的行为等于自己否定自己,这样人物行为就没有真实性,欣赏者看到的是在为人物活动牵线。严格地说,这种创作还不能算形象思维,因为作者并没有真正进入形象思维的过程。而对于一般的抽象思维则不是所必需的。

第五,两种思维在思维效果上是不同的

抽象思维要分析事物的矛盾,找出解决矛盾的方法,达到以理服人。理论家借助逻辑来表明自己的思想,直接昭人以理。形象思维不采用这种形式,而思维的成果效用也并不如此,艺术作品有教育作用和娱乐作用。人们欣赏艺术作品是要从艺术作品中得到娱乐和休息,通过典型化的形象表演,教育寓于其中。如果艺术家在创作作品的思维过程中,不能提供充满情感的艺术品,人们就无法感应赞美、仇恨、惊恐、同情等效果。为此,艺术家必须对于所塑造的形象,既能入乎其内,又能出乎其外,千方百计地使形象获得生命力。艺术的形象思维必须在思维中追求真实性和生动性,以情感人,以景召人,甚至连一幅静物画也是如此。

第六,两种思维在思维的形象上是不同的

无论是艺术家还是科学家,都必须具有想象、幻想和推测的能力。想象、幻想和推测,可以补充在事实的连锁中不足的和还没有发现的环节。抽象思维的想象,主体的努力在于证实自己思维的可信性;形象思维的想象,目的在于造成形象体系,表现理想寄托。艺术家为了造成形象体系,以记忆中的生活表象为起点,按一定的创作目标,把散的东西创造为一个既假且真的典型化形象。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画家德拉克洛瓦的名作《自由引导着人民》,画面中心手持三色旗的自由女神是画家把现实的真实与奇妙的幻想大胆、成功地结合在一起,女神的形象是认识未来期望感性形式的强烈化的显现。因为在画家的心目中,自由是斗争的向导,自由的斗争是不可阻挡、不可战胜的。这种强烈的思想感情转化为艺术的幻想性的形象,象征着画家的美学理想。

形象思维问题是一个直接关系到艺术规律的重大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全面关系到艺术创造的实践问题。只有正确地认识和把握它,才能创造出合乎艺术规律的艺术作品。

参考文献:

[1]孙美兰主编.艺术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抽象思维能力强的表现篇4

关键词:艺术创作方法形象思维抽象思维

艺术的认识活动必须依靠形象思维,但是不能脱离抽象思维。承认形象思维是艺术的主要的、基本的认识方式,并不否认抽象思维的必要性。为了更具体地认识形象思维,笔者认为有必要在比较中研究两种思维的联系与区别。

第一,两种思维在思维的手段上是不同的

形象思维是借助于形象塑造去揭示真理,抽象思维是借助于科学推理去揭示真理。因而艺术家的思维活动,除了遵循认识的一般规律之外,还始终离不开具体可感的物象形态,并且要饱含着感情、发挥着想象,把思想、感情、想象和物象形态有机地糅合在一起来进行艺术思维。形象思维还受作者世界观的指导和支配,也受制于作者对生活的理解熟悉程度,还决定于作者的艺术素养和对艺术技巧的掌握。《风》是冼星海早年在巴黎写成的作品,结合作者当时饥寒交迫的境遇,联想起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所描写的悲凉情景,遥望风雨飘摇的祖国,人生的苦、辣、辛、酸,随着暴虐的风,一起涌上心头,悲歌逐渐转变成怒号。最后,他心目中出现了海市蜃楼般的美妙幻景,于是音乐又发展成充满幻想的明亮的和弦。

第二,两种思维在思维方式上是不同的

形象思维主要是通过选自生活中具体的、个别的人物、情节、细节、场地、情态、动作等来塑造单个的典型、生活的形象,显示生活的本质。抽象思维的方式,是从许多事物中舍弃个别的非本质属性,以概念抽出共同的、本质的属性。艺术形象不能以抽象概念为基础,艺术家决不可忽视具体表现对象的个别性的形式,决不可把现实生活中得来的有代表性的具体材料,抛诸脑后,剩下纯概念,把形象思维变成了用形象表现概念的思维。西汉霍去病墓冢前面的《马踏匈奴》石刻,以战马来象征骠骑将军。雕刻家在艺术创作过程中,观察、研究并掌握了千百匹驰骋塞北、屡经战争的活马的生动姿态和神情,并从这些“思维具体”中,由此及彼、去粗取精地加以比较和选择,才有“马踏匈奴”这样具象化的石刻形象。成功的艺术作品是以神形兼备的具体个性形象来反映生活的,这就是作品给人以深刻、鲜明、强烈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三,两种思维在思维对象上是不同的

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都是以外界客观的现实对象为基础。从抽象思维的属性特点来说,世界上的一切具体事物,它都可以把它们变成概念抽象的对象,甚至连艺术本身也可以成为抽象思维的对象,否则世界上就不会有艺术理论。但是不论抽象思维的对象如何广泛,形象思维还是以其特有的方式侧重表现生活中的某些特有内容,这就构成了形象思维的对象——人。艺术作品只有反映人的思想、感情,按人的美的原则进行创造,表现创造者的美学理想,才能成为真正的艺术。就拿造型艺术来说,并不是酷似的描绘就是成功的艺术品,它还必须表现内在神情,这内在的东西是更具艺术对象性质的东西。米开朗琪罗的《被缚的奴隶》雕塑作品中,奴隶虽是用很细的绳子绑捆的,似乎很容易断,但雕塑家所表现的是精神上的束缚,他所塑造的形象,表现人类灵魂想冲破自己的躯壳,以期获得无限的自由。正因为这样,冰冷的石头获得了生命。可是抽象思维则不同,即使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心理学,也都是侧重占有大量表现共性的材料和事实,并从人的某一侧面进行研究,得到的是数据和逻辑证明。马克思的《资本论》研究的对象是“资本主义社会形态”,表现的方式是思想概括。这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作为抽象思维形式之一的政治经济学与文学艺术在对象上的不同。第四,两种思维在思维的过程上是不同的

一个人体验到痛苦的可怕或享受的甘甜,然后他把这些感情用诸多形式表现出来,使其他人为这些感情所感染,这就是艺术。艺术家作为思维的主体,在创作过程中,他要深入生活,把握生活源泉,取得艺术创造的原始材料。作为形象思维过程重要标志的是对于思维对象的设身处地的体验,而对于一般的抽象思维则不是所必需的。因为体验是为了更好地把握对象,根本目的不是为了自我表现。我们看到有些作品不会隐藏这个“自我”,正面人物成了自己的传声筒,反面人物的行为等于自己否定自己,这样人物行为就没有真实性,欣赏者看到的是在为人物活动牵线。严格地说,这种创作还不能算形象思维,因为作者并没有真正进入形象思维的过程。而对于一般的抽象思维则不是所必需的。

第五,两种思维在思维效果上是不同的

抽象思维要分析事物的矛盾,找出解决矛盾的方法,达到以理服人。理论家借助逻辑来表明自己的思想,直接昭人以理。形象思维不采用这种形式,而思维的成果效用也并不如此,艺术作品有教育作用和娱乐作用。人们欣赏艺术作品是要从艺术作品中得到娱乐和休息,通过典型化的形象表演,教育寓于其中。如果艺术家在创作作品的思维过程中,不能提供充满情感的艺术品,人们就无法感应赞美、仇恨、惊恐、同情等效果。为此,艺术家必须对于所塑造的形象,既能入乎其内,又能出乎其外,千方百计地使形象获得生命力。艺术的形象思维必须在思维中追求真实性和生动性,以情感人,以景召人,甚至连一幅静物画也是如此。

第六,两种思维在思维的形象上是不同的

无论是艺术家还是科学家,都必须具有想象、幻想和推测的能力。想象、幻想和推测,可以补充在事实的连锁中不足的和还没有发现的环节。抽象思维的想象,主体的努力在于证实自己思维的可信性;形象思维的想象,目的在于造成形象体系,表现理想寄托。艺术家为了造成形象体系,以记忆中的生活表象为起点,按一定的创作目标,把散的东西创造为一个既假且真的典型化形象。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画家德拉克洛瓦的名作《自由引导着人民》,画面中心手持三色旗的自由女神是画家把现实的真实与奇妙的幻想大胆、成功地结合在一起,女神的形象是认识未来期望感性形式的强烈化的显现。因为在画家的心目中,自由是斗争的向导,自由的斗争是不可阻挡、不可战胜的。这种强烈的思想感情转化为艺术的幻想性的形象,象征着画家的美学理想。

形象思维问题是一个直接关系到艺术规律的重大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全面关系到艺术创造的实践问题。只有正确地认识和把握它,才能创造出合乎艺术规律的艺术作品。

参考文献:

[1]孙美兰主编.艺术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抽象思维能力强的表现篇5

为此,小学数学教学必须根据小学生认知规律及思维的特点设计教学程序,精心选择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活动。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儿童认知的发展经历三个阶段,即:行为把握(从动作中发展认知)―图像把握(由直观图像来发展认知)―符号把握(由语言符号信息的接受来发展认知)。我在教学中依照“充分感知―建立表象―抽象概括―巩固内化―建构拓展”的程序来进行教学设计。实践证明,这样做有利于学生借助具体事物的形象去掌握抽象的数学概念和计算公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充分利用感性材料,促使学生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空间观念是指在空间知觉的基础上形成物体的形状、大小、相互位置关系的表象。而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在认识“空间联系”时,具体形象思维能力仍起主要作用。思维心理学告诉我们:表象是从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的桥梁,没有这个桥梁,就不可能有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所以,在教给学生抽象概念(特别是几何概念)时,必须给他们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使学生充分感知,形成清晰表象,帮助学生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如:在教学三角形的认识时,我首先出示红领巾、三角板、卫生流动红旗、路队旗等实物让学生观察,通过视觉记忆建立三角形的表象。接着,让学生列举出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三角形的。这样学生看一看、想一想,就在头脑中建立起比较丰富的三角形的表象。

二、充分利用数学语言,帮助学生实现由具体向抽象概括的过渡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人们对事物的表象是双重编码的,既可以是图像编码,也可以是语言编码,两者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互译,图像可以通过编码以语言的形式储存起来,语言也可以通过编码恢复为图像。因此,在学生充分感知并建立清晰表象的基础上,教师必须唤起学生的数学语言,帮助学生实现由具体到概括的过渡。

如:前面讲到的三角形的认识,学生在建立三角形的表象后,还没有完成抽象概括,形成清晰、准确的概念。为让学生由三角形表象抽象出三角形概念,我让学生拿出长短不一的小棒摆出一个三角形,再看一看,摆成一个三角形至少需要几根小棒,并说一说是怎样摆的。接着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画一个三角形,说一说什么样的图形为三角形。最后让学生看课本上是怎么给三角形下定义的。如此,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动手操作,由实物―图像语言―文字语言―符号语言这一系列过程,初步完成向抽象思维的过渡。

三、加强巩固练习,深化提高

学生的思维能力是通过“具体―抽象―具体”这个螺旋式路线不断前进的。前一个具体―抽象是归纳推理过程,由此学生获得抽象的数学知识;再从抽象―具体这一演绎推理的过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抽象的数学知识,对个别具体事物进行判断、分析、推理,这属于巩固运用知识阶段。

巩固练习既可对学生所学知识掌握情况做出检验,也可以帮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完整、准确、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对巩固练习题的解答,有利于学生形成技能技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在巩固练习中,教师应围绕教学目标,设计重点、难点,形式要多样、新颖、富于启发性。同时还要循序渐进,有层次,真正达到巩固新知、培养能力、发展思维的目的。

四、强化发散性思维训练,建构拓展,激发创造思维

创新型人才,首先应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我们在教学中,应当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对未知世界浓厚的探求兴趣,大胆质疑。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进行独立思维,时有新的发现。因为人的认识是有限的,客观世界是无限的,在人们“司空见惯”甚至认为完美无缺的事物中,包含着许多未知等待人们去发现。可见,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非常重要的。

在课堂教学中,了解了概念的含义,并不等于完全理解,更不等于能灵活运用,这就需要有一个知识内化的过程。教师应通过各种形式的训练,找出概念间纵向和横向的联系,组成概念系统,继而举一反三,形成知识网络,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数学认知结构,促使学生思维水平不断提高。

抽象思维能力强的表现篇6

一、激情

学科教学活动,是一种特殊意义的传情活动。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所具有的一种心理反应。教学过程是知识、情感、意志和行为高度协调统一的活动过程,可以说没有情感交流的教学是绝对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的。教学情感包括教师教学情感、学生学习情感和学生学习激情三部分。教师教学情感上来了,其教会充满激情;学生学习情感活跃了,其对学习会充满激情;学生对学习有了激情,参与学习则会积极主动,产生一股我要学的强劲动力。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具有迁移功能,通过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把对教师的爱迁移到对教师所教的教学内容上,以此改善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倾向性,产生自觉的要学好的激情。教师对其所教对象的由衷情感体现在教师不仅是学生的师长,而且是学生的朋友,教师要以自己的人格力量感化和影响学生,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教师对学生充满爱,学生则会产生对教师的强烈情感,其情感即会迁移到对所学知识上。

二、激趣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和逻辑性很强的学科。中学生的抽象理解和逻辑思维能力比较薄弱,所以,教师在其教学过程中应采取有效激励学生学习兴趣的措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自觉乐意地去探求数学知识。学生对数学发生了兴趣,就能使整个认知活动充溢激情。因此,教师在其教学过程中应努力做到教学联系生活实际,形式生动活泼,语言生动有趣,讲述繁简得当,充分发扬民主,师生共同参与,使课堂情趣盎然。只有这样,才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激参

学习贵在参与。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鲁纳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得过程的主动参与者。激励参与是鼓励学生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环境里自主学习、探索知识、充分发挥自学潜能、让学生掌握学习主动权的有效手段。参与过程就是实践过程,实践是感知转化为理解的唯一途径。

四、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学习数学知识的需要。数学知识的抽象性较强,而中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薄弱。如果能有效地将抽象化为具体,使学生能够将抽象思维转化为形象思维,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数学教学效果。所以,中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形象思维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要注意引导学生不断积累表象思维素材,生成形象思维的新鲜“血液”,不断丰富表象的积累,发展其形象思维。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利用图片、模型、教具和电教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教学,以此丰富表象,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感到新鲜、生动、形象、有趣,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达到启发引导学生丰富想象的目的。二是要处理好形象与抽象思维的关系。形象思维是通过感性来把握事物的思维活动,抽象思维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逻辑思维活动。抽象思维是通过形象思维转化而来的。在学生的思维活动中,逻辑思维往往是以形象思维为先导,形象思维是通向逻辑思维的桥梁。

五、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

估计和猜测是直觉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探索,主动感悟,发现知识的内在规律,做到把所学知识融汇贯通,这是直觉思维带来的顿悟。摆脱思维定势,积极进行发散型思维,是直觉思维的表现。所以,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做到创设开放的教学环境,给学生创设大胆猜测估计的空间,让学生积极地进行大胆猜测和估计,使学生积极地进行快速、直接、跳跃的直觉思维活动。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有向估计和猜测,大胆进行猜想,培养学生直觉思维的能力。中学生进行大胆猜想,难免会出现诸多错误,教师应热情鼓励和精心启导,绝不能滥加批评泼冷水,扼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开放的、宽松的、心理安全和自由的教学环境中大胆想、说、猜,打破思维定势,精心启发引导学生积极进行发散思维。发散性思维是完全不受任何条条框框约束的思维活动,因摆脱了思维定势,思维结果往往是全新的,学生的思维个性能够得到自主的发展和张扬,能有效提高数学课堂效率。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只要注重了“三激”、“两培”,其教学就一定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抽象思维能力强的表现篇7

【关键词】心理特征 感知能力 观察能力 概括能力

小学科学课"是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一门重要基础学科",学习这门课对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自然观,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创造潜能。小学科学课其目的还是让学生用科学实验的方法,去探索、认识自然界的事物的性质和规律,从而培养他们独立、主动的探索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达到科学启蒙教育的目的。

人类知识经验的掌握是有一定顺序的,儿童也必须遵循;儿童脑的发育是有稳定顺序和阶段的,神经联系的建立是有次序的;儿童从掌握知识经验到心理机能发生变化,要经过一个大致相同的不断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比如: 3岁以前是发展口语的最佳时间3岁:最适合学习词汇的一年,词汇量增强,用代词、形容词和介词,而应在实际环境中学习,说出完整的句子4岁:口语成熟的一年词汇和句法运用(复合句)趋于成熟,表达能力增强5-6岁:阅读能力增强、对书面语有较高的理解力。6、7岁到12、13岁是儿童开始进入小学学习的时期。这是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在小学低年级,儿童还具有明显的学前儿童的心理特点,二小学高年级儿童则随着生理年龄的变化,逐渐步入青春发育期。小学时期往往被称为前青春发育期。外在表现有:儿童贪玩、好动、活泼、热情儿童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模仿能力儿童自觉性和自制力较差、儿童自我表现欲强,喜欢被肯定、被表扬儿童可塑性强。[1]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综合课程,能够最有效地综合自然科学各个领域(如物质科学、生物科学、地球与环境科学)和技术领域中最基础的知识和技能。在这就科学课中运用儿童的心理特征培养:儿童的学习科学课兴趣、儿童感知能力、观察能力、概念概括能力、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进行论述。

1.儿童的学习科学课兴趣

在整个小学时期内,儿童最初对学习的过程、对学习的过程、对学习的外部活动更感兴趣,以后逐渐对学习的内容、对需要独立思考的学习作业更感兴趣。[2]对有关具体实施和经验的知识较有兴趣,对有关抽象因果关系知识的兴趣在初步发展着。如果一个学生对学习毫不感兴趣,那就会觉得学业负担很重,产生畏难情绪和厌倦心理,必然学不好。相反,只要有兴趣,学生的注意力就集中,易于学好、记牢,有很好学习效果。从访谈小学生对象中我们了解到绝大多数学生也喜欢参观科技馆、博物馆等地方,经常拆装一些小物品,会对一些奇怪的具体现象一直追问家人、朋友和老师,也会自己亲手做实验,进行小发明制作,也会深入思考和探索科学课上所学知识。因此学校多开展科技小制作、小发明、小实验的活动以资鼓励他们,激发他们学习科学的兴趣和培养他们创新的能力。

2.儿童感知能力、观察能力

从小学生好奇心强、爱表现、善模仿、强记忆但注意力20分钟左右不太持久的年龄特点,如果老师在课堂上一味地空洞说教,只会让学生注意力慢慢不集中。当世界上千姿百态的事物具体地展现在小学生面前时,要让他们亲自去看看、听听、闻闻、尝尝,这实际上就是小学生探索他们生活中的世界的奥秘过程。三年级科学课程就有观察植物 、动物的及周围事物的活动:我看到了什么我的大树、各种各样的叶、寻访小动物、我的观察研究、观察自己身体、我的手、一杯水的观察等等。增长学生见识,认识到周围世界之博大,教师应带领小学生正确地去观察、去思考,在观察得到的感觉的基础上上升到知觉认识,并有一定的比较同种事和不同种事物的能力,如比较水的多少、各种各样的叶等等。

3.概念概括能力

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掌握的概念大多是具体的,形象的可以直接感知的,他们总是只看到事物形象的、外部的特征,要抽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就比较困难,概括能力差。[3] 教师要根据儿童的这一特点,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事物表象的作用。在感知到直接感知的基础上形成直接经验,在经验的不断积累后促成对某事物概念的形成。在讲"沉和浮"这两个概念时,虽然学生可能见过物体沉或浮,老师也要通过联系学生的直接感知还有通过做实验、放多媒体资料让学生进一步加强对物体沉和浮的表象认识,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表象归类概括出物体沉和浮的概念。

4.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

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仍带有很大的具体性、有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存在着明显的关键年龄、思维结构趋于完整但有待完善、思维发展过程的不平衡性。小学时期是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两种思维形式交错发展的时期,主要是发展形象思维和初步的抽象逻辑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的过程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但并不意味着形象思维的消亡。

低年级小学生所掌握的概念大部分是具体的,可以直接感知;中、高年纪的小学生才逐步学会区分概念中本质的东西和非本质的东西,主要和次要的东西,学会掌握初步的科学定义,同时也离不开直接经验和感性知识。科学课教学还是要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使学生感知直接经验和感性知识其次, 教师还要指导学生用抽象的方法解决问题,抽象除了可以使思维概括、简约、深刻以外,还有发现真理的功能。教师在讲冷与热这章时,首先让学生感知冷水的冷与热水的热,然后在接下来的课程老师可以提问学生冷是冷多少?热是热多少?学生必然会讲一些表象的结果如冷得发抖,热的出汗等等。教师要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知道冷热的程度是可以计量的,再抽象出温度这个概念来。

参考文献

[1] 林崇德. 发展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288.

[2] 赵建庆. 小学《科学》课堂学生心理调控策略[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29(3):149-150.

抽象思维能力强的表现篇8

关键词:数学思维 抽象概括 推理能力

一、问题提出

中学数学教学,一方面要传授数学知识,使学生具备数学基础知识的素养;另一方面,要通过数学知识的传授,培养学生能力,发展智力,这是数学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应引起高度重视,在诸多能力中,我们认为思维能力是核心。

我们知道,人类的活动离不开思维,钱学森教授曾指出:“教育工作的最终机智在于人脑的思维过程。”思维活动的研究,是教学研究的基础,数学教学与思维的关系十分密切,数学教学就是指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数学教学实质上就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数学思维活动,学习数学家思维活动的成果,并发展数学思维,使学生的数学思维结构向数学家的思维结构转化的过程。对数学思维的研究,是数学教学研究的核心,数学思维的发展规律,对数学教学的实践活动具有根本性的指导意义,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一个广泛而值得探讨的课题。

二、数学思维能力概述

1.数学思维能力

我们知道,能力是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并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数学能力是人们在从事数学活动时所必需的各种能力的综合,而其中数学思维能力是数学能力的核心。

2.数学思维能力因素

苏联著名心理学家克鲁捷茨基长期致力于中小学生数学能力的研究,在专著《中小学生数学能力心理学》一书中曾研究提出了数学能力包括一系列从最一般到非常特殊的因素:

l.最一般的能力,包括勤奋、坚韧的意志,品质和工作能力等个性心理特征。

2.数学能力的一般因素,即广泛范围活动所必需的思维特征,如思维的条理性,灵活性等。

3.数学思维能力要素

高度的抽象性是数学最本质的特点,数学的抽象性导致了极大的概括性,抽象和概括构成了数学的实质,数学的思维是抽象概括的思维。因此,抽象概括能力构成了数学思维能力的第一要素,除此之外,还有推理能力,判断选择能力和探索能力。

三、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一)抽象概括能力

数学抽象概括能力是数学思维能力,也是数学能力的核心。它具体表现为对概括的独特的热情,发现在普遍现象中存在着差异的能力,在各类现象间建立联系的能力,分离出问题的核心和实质的能力,由特殊到一般的能力,从非本质的细节中使自己摆脱出来的能力,把本质的与非本质的东西区分开来的能力,善于把具体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的能力等方面。

在数学抽象概括能力方面,不同数学能力的学生有不同的差异。具有数学能力的学生在收集数学材料所提供的信息时,明显表现出使数学材料形式化,能迅速地完成抽象概括的任务,同时具有概括的欲望,乐意地、积极主动地进行概括工作。

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呢?我们认为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教学中将数学材料中反映的数与形的关系从具体的材料中抽象出来,概括为特定的一般关系和结构,做好抽象概括的示范工作,要特别注意重视"分析"和"综合"的教学。

2.在解题教学中要注意去发掘隐藏在各种特殊细节后面的普遍性,找出其内在本质,善于抓住主要的、基本的和一般的东西,即教会学生善于运用直觉抽象和上升型概括的方法。

3.培养学生概括的习惯,激发学生概括的欲望,形成遇到一类新的题时,经常把这种类型的问题一般化,找出其本质,善于总结。

4.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是长期艰苦的工作,在教学中要随时注意培养,有意识地根据不同情况严格训练和要求,逐步深入,提高要求。

(二)推理能力

数学运算、证明以及数学发现活动都离不开推理,数学的知识体系实质上就是用逻辑推理的方法构成的命题系统,因此,推理与数学关系密切,教学中应注重推理能力的培养。

逻辑推理在数学中是普遍存在的,应予以重视,除逻辑推理能力而外,更要注意直觉推理能力的培养,因为直觉推理使数学思维具有灵活性、敏捷性和创造性,使人们去猜想。

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呢?我们认为重要的是要注意推理过程的教学,一开始就要逐步养成推理过程“步步有根据”,严密的推理,在熟练的基础上又要逐步训练学生简缩推理过程。

要充分利用学科特点,如几何学科,适宜地逐步地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三)选择判断能力

具有选择判断能力的学生,在判断选择中较少受表面非本质的因素的干扰,判断的准确率较高,判断迅速,对作出的判断具有清晰的认识,能区分逻辑判断和直觉猜测,他们具有明显的追求最合理的解法,探究最清晰,最简单同时也是最"优美"的解法的心理倾向。

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选择判断能力呢?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1.我们知道,直觉判断、选择往往要经历获取信息,信息评价(判断),策略选择几个环节,因此,教学中应首先注意信息的获取,这是培养选择、判断能力的关键。

2.教学中应逐步使学生建立起恰当的价值观念,因它是选择判断的根据。

3.在解题教学中应训练学生具有选择探求最佳解法的欲望,不仅提倡一题多解,而且还要判断几种解法谁最佳?好在何处?

(四)数学探索能力

数学探索能力是数学思维能力中最富有创造性的要素,也是最难培养和发展的要素。探索能力强的学生,能迅速地轻易地从一种心理运算转到另一种心理运算,表现出较强的灵活性,在对思维活动的定向、调节和控制上,有较强的监控能力,对思维过程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善于提出问题,敢于大胆猜想。

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呢?我们认为应重点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始终处于探索未知世界的主动地位。

2.在具体的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推敲关键性的词句。

3.使学生学会“引伸”所学的知识。

4.从具体的探索方法上给学生以指导,在探索过程中要广泛应用各种思维方法,如分析、综合、一般化、特殊化、归纳、类比、联想、演绎等,要重点给学生介绍逻辑的探索方法――综合法和分析法。

5.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善于探索,发扬创新精神,提出独立见解,形成探索意识。

四、结束语

上一篇:次贷危机案例范文 下一篇:精神文化的建设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