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班级文化的途径范文

时间:2023-11-03 17:35:27

营造班级文化的途径

营造班级文化的途径篇1

以年市教育部门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引,认真贯彻“和谐、优质、发展”六字方针,以办学思想“以书香为伴,与生命同行”为统领,坚定生命即教育原点观,坚持“践行办学思想,打造书香学校”的发展主题,立足办学途径,弘扬“红星精神”(艰苦奋斗、合作探究、追求一流),深化课程改革,规范学校管理,提高教育质量,发展写字特色,全面、和谐、持续地提升学校、教师、学生的生命质量。

二、工作目标

长远目标:打造现代的“书香门第”,培养有文化底蕴的新人。

近期目标:争当课改排头兵,争做市区质量强校,争为社会公认特色学校,争创人民满意学校。

三、主要工作

(一)践行办学思想,营造“书香”学校

办学思想是学校文化的核心价值取向,是学校发展的“魂”。学校坚守“以书香为伴,与生命同行”的办学思想,用这个思想统领支配学校的一切办学行为;坚持立足办学途径,拓展办学途径,寻求和实施办学策略,不断营造“书香”学校。

1、解读办学思想,把握学校文化的本质

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么教?是教师职业生命中永恒的三个问题。学校引导教师通过这“三个问题”的不断追问,强化学校及教师对教育是什么、学校是什么的继续追问,促使教师认同办学思想,共同打造“读书成风、求知若渴、外探内省、博学精思,启智扬善、追求创新”的书香文化,体验“知的渴求、爱的渴望、善的情怀、智的热爱,以及自我的超越和创造的激情”的生命价值。

2、立足办学途径,打造“书香”文化

办学途径是学校生命发展的通道。沿着办学途径,才能找到学校管理的要素----人和事,学校管理的着力点----现实需要与未来发展,实施有效管理。学校通过“营造书香校园,触摸真实生活,共建生命课堂,倡导校本教研,拓展墨趣空间”,不断开拓办学途径,实现人、财、物、事即办学思想、办学行为与办学绩效的整合,突现“书香”文化的特征。

3、完善学校规章,促进学校管理规范化

规范化管理是学校正常运转的基石,是学校走向人本化管理不可逾越的鸿沟。完善的规章制度是学校规范化管理的硬件。学校围绕着“用办学思想引领学校制度创新”的目标,对学校章程、教育教学管理条例等系列的规章制度进行重建;通过职代会的审议和执行力的加强,促进教师对新的规章制度的认同与自觉遵守;形成制度重强,促进教师对新的规章制度的认同与自觉遵守;形成制度重建与落实的过程是办学思想物化的过程。

4、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教师是实施办学思想和建设学校文化的主体。学校以“校本”为指导,以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和技术为目的,坚持“学习、工作、反思一体,强化反思;教师、专家互动,突出主体;课题为载体的演绎型科研、‘小现象真问题’为特征的归纳型教研互促,注重实效”的策略,整合校本培训、校本教研、校本管理和校本课程开发,即将教师队伍建设贯穿于学校工作的全过程,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二)触摸真实生活,体验生态德育

生命与生活一体两面,生命存在于生活之中,生活是生命的展开与历程。教育因生命而特有,它应该根植于生活。学校致力于构建“触摸真实生活”的全新德育模式,通过构建民主的班级生活、开放的校园生活、真实的社会生活等,让教育回归生活,指向生命,让学生走进生活,在熟悉的、生动的、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认识生活,学会生活,创造生活,从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1、构建民主的班级生活

班级建设要以班级的民主管理为抓手,以班风建设为目标,以学风建设为重点组织实施。德育处在过程管理中,结合“五名”工程的实施,制定班级专项计划,开展书香班级评比活动,并注意发现和培养典型,以点带面;在终结管理中,通过自评与他评为每个班级画像,形成特点。

2、构建开放的校园生活

校园生活要以校门行为、楼道行为、操场行为的创优活动为抓手,以校风建设为目标,以快乐课间活动为重点组织实施。充分发挥升旗仪式、宣传栏、红领巾广播站、小记者团的载体作用,促进校园生活建设。

3、构建真实的社会生活

社会生活要以社校互动为抓手,以形成良好的家庭生活习惯为重点和目标组织实施。充分发挥班级博客的作用,进行便捷的家教沟通。德育处要注重从内容与形式上进行引导与激励。

4、强化德育管理

强化德育管理要以德育管理条例的重建为契机,研究学校德育管理的特点和重点,建设学校德育的管理模式与特点。

5、加强德育队伍建设

营造班级文化的途径篇2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运用心理学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小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和整体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

二、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意义

心理健康教育要讲求实效,要把形式和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关键的问题在于创设有利于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学校环境和家庭环境,包括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建立相应的咨询辅导机构,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等,为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使之在学校和家庭都能感到具有安全感,都能获得愉快的情绪体验,这样才能减少和尽可能地消除各种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发生,促进和提高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三、学校开展心理健康工作的方法和途径

1.加强扶持,营造氛围

学校高度重视,将心理教育纳入课程管理,学校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德育处、教务处、心理教师、优秀班主任为成员的研究小组,保障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工作计划,并具体落实各项工作。将心理健康课排进课表,不定期举行团体辅导活动。加强师资培训,将心理教育与班级管理相结合配备专职心理老师两名。心理健康教师加强对班主任在心理健康工作的指导,与班主任交流、探讨心理健康有关案例,及时解决学生心理存在的问题,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对班级管理的支持功能。

努力营造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文化氛围,心理教研组定期出版心理教育专刊,每周一、三开通心理校园心语广播,在楼道进行主题布置,通过组织参加艺术节、班队活动、文体活动、劳动实践等,营造发展个性、师生平等的和谐教育氛围。

2.开展课题研究,探索心理教育途径与策略

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科研课题研究,作为自治区科研课题《探索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策略》的研究学校之一,在总课题组有效指导下,不断探索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模式,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质量和层次。

3.构建“课堂渗透,心理咨询室强化”课堂模式

桂林市心理健康课教研活动多次在我校开展。开设心理咨询室进行个别辅导是教师和学生通过一对一的沟通方式,对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给予直接的指导,排解心理困扰,并对有关的心理行为问题进行诊断、矫治的有效途径。打造“知心小屋”,建立“知心姐姐”形象,全天开放心理辅导室,心理辅导教师轮流值岗。同时开通了心理校园心语广播,设立了心理信箱,并通过QQ在线、电子邮箱等方式与学生沟通交流。我校的心理辅导室多次接待了各县区教师的参观、咨询。

四、构建构建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心理健康工作活动模式

教育部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已有明确规定,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可以多种多样,不同学校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灵活选择、使用,注意发挥各种方式和途径的综合作用,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在小学可以以游戏和活动为主,营造乐学、合群的良好氛围。

1.设计各种社会体验活动,塑造健康人格

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来,学校设计各种活动,帮助学生塑造健康人格。如,红领巾义卖、我为伙伴添新衣、到福利院与老人做伴等感恩活动、志愿者活动等。

2.进行个别帮扶,让每一个学生感受温暖

根据我校实际情况,我们教师与每一个福利院的孩子、留守儿童、进城务工子女等结对帮扶,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心理联系卡,建立心理教师与特殊学生互帮关系。

3.社区联动、家校结合

积极与社区联动,共同设计社会实践活动,如,我们开展的我是社区小卫士、我与邻居共度中秋、感恩社会等活动。家庭是形成学生性格品质最重要的场所,要让学生有健康的心理,形成健全人格。班主任定期与家长联系,对于存在问题的孩子要从家庭中寻找根源,共同解决孩子的问题。加强对家长心理教育的培训和辅导,如一年级的新生家长培训、六年级的毕业班家长培训等。

总之,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学校教育改革在新形势下的新视角,它注重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发展,学校将围绕“健康人生教育”特色建设方向,不断深化心理将康教育工作研究,让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傅宏,王晓萍.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全体教师用书[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10.

营造班级文化的途径篇3

校园文化是对职校学生实施德育的重要途径,为更好培养职校学生的人文素养,我们可从校园文化的建设入手。通过优秀校园文化的积极建设,不断培养和提升职校学生的人文素养。例如,职校可在母亲节和父亲节期间在校园内进行“孝”文化打造。可在校园公示栏中张贴一些有关中华民族传统孝道的历史故事,让学生通过阅读受到孝文化感染,从而不断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又如,校广播台也可定期或不定期的播放一些有利于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小故事及新闻报道,从而不断提升职校学生的人文素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人文氛围的具体途径有很多,在此不再一一详述。总而言之,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人文氛围对培养和提升职校学生的人文素养是极为重要的,也是极为有效的。各职校应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充满人文氛围的校园文化建设不断提升职校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注重班级德育环境设计,构建人文家园

班级德育环境的设计也同样重要。科学的班级德育环境设计有利于更好的在教室内构建人文家园,从而通过班级德育环境深刻影响职校学生,不断提升职校学生的人文素养。班级黑板报是对职校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重要载体,每一期黑板报在出报之前,教师均应对负责出黑板报的同学千叮咛万嘱咐,要求其将黑板报的内容呈现出更多人文性,通过积极人文内容的呈现对职校学生实施有效人文教育。除此之外,在班级的教室内还可以悬挂一些充满人文素养的图画,如的名人名言、陶行知的名人名言等。通过班级德育环境的科学设计,职校学生定然会从中受到一定的人文教育,进而有效提升德育工作的有效性,让德育工作呈现出更高的人文性。在具体德育实践中,很多职校教师并不注重班级德育环境的设计,这样的做法显然是错误的,是不利于培养和提升职校学生的人文素养的。

三、组织学生参与德育活动,提升人文素养

培养和提升职校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有很多。在德育工作中,我们教师还应积极组织学生参与相关德育活动,通过相关德育活动不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这样的做法比教师的单纯说教效果往往要好很多。例如,教师可利用周末或课余时间带领学生维持交通秩序。遇到腿脚不方便的老人过马路时,应要求学生积极上前搀扶,帮助其安全通过斑马线。又如,教师可组织学生到养老院或儿童福利院参观,参观期间可为孤寡老人和孤儿表演节目,帮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这样的德育活动开展是极为有意义的,也更有利于培养和提升职校学生的人文素养。总而言之,职校负责德育工作的教师应不吝其行,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相关德育活动,让德育活动中的人文精神更好感染学生,从而不断培养和提升职校学生的人文素养。

四、在德育课程中渗透人文精神,培养人文素养

职校对学生实施思想道德教育主要通过德育课程进行,这一点毋庸置疑。为更好提升职校学生的人文素养,职校德育教师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应积极渗透人文精神,通过人文精神的渗透不断培养和提升职校学生的人文素养。例如,在课堂中谈及人的基本道德时,教师可以公交车上究竟该不该给老人让座展开讨论。讨论内容不设任何局限性,让学生随着自己的所思所想随意讨论。讨论中有学生说道:“公交车上给老人让座是应该的,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在公交车上应该给老人让座。”有学生说道:“如果自己生病了,实在不舒服,可以选择不让座。也可以向老人说明,请其他乘客为老人让座。”学生讨论的过程是其思维发散的过程,更是人文素养得以不断形成的过程。所以说,在德育课程中积极渗透人文精神是极为重要的,它有利于更好培养和提升职校学生的人文素养。因此,作为职校德育课程教师应结合合适知识内容,科学渗透人文精神。

五、结语

事实上,职校德育工作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策略还有很多,并不仅仅局限于上述几种。在此不再做深入论述。总而言之,只要我们肯动脑筋,在德育工作中真正关注到人文素养的培养,职校学生的人文素养方能真正通过德育工作得以有效培养。希望本文可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引导更多职校德育工作者参与到该问题的研究中来,进而通过有效策略的实施不断提升职校学生的人文素养。

作者:赵润平 单位:无锡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1]郑晓丽.高职教育人文德育路径探析[J].教育探索,2008(09).

[2]刘德贵.学校人文德育及其实施路径[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10(04).

营造班级文化的途径篇4

关键词: 大班幼儿 文明礼仪教育 途径与方法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2011)指出:注意幼儿的可持续性发展,要着眼于长远行为效应,注重对其一生能够产生重要影响的学习品质培养与终身受益的文明礼仪教育,为幼儿今后的生活和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中华上下五千年,素以“礼仪之邦”为誉。《论语・学而》提出的“礼之用,和为贵”,便是华夏文化与民族精魂的价值导向。幼儿阶段恰为礼仪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抓住关键时期开展礼仪教育,将使教育事半功倍,幼儿获益终身。

礼仪是指以建立和发展和谐社会生活和人际关系为主要目的,人们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社会交往中逐渐形成的,以礼节、礼貌、风俗、习惯等方式固定下来的一些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现代社会对礼仪的界定抛弃了传统社会等级观念和儒家道德限定,更强调互为平等、互相尊重的人际关系,倡导“以人为本”、关注自我价值,追求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存,显示其人文精神的丰富内涵。

礼仪教育是根据社会交往活动中的礼仪规范,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以全面系统的影响,使之掌握社会生活中的行为规范与道德模本等活动。幼儿园礼仪教育是引导学前儿童认识礼仪文化、实施礼仪言行的教育,其根本目的在于让学前儿童了解礼仪常识、掌握礼仪行为并内化礼仪情感。

一、现况分析

礼仪教育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是德育的基础工程与意义途径。现代学校礼仪教育的基本构想是以礼导行、以礼融德、以礼育人,遵循自律性原则、合作性原则、情境性原则和整合性原则。付诸实践,更多表现出论述性多、实践性少,规范性多、论证性少,概述性多、专题性少等现实问题。在幼儿园,幼儿常表现出礼仪意识认知不足、礼仪行为时有缺失,以及园本教育途径单一、内容涣散、不成体系;幼儿教师缺乏以身作则的自觉性与营造一体化教育环境的延展思维的问题。使得幼儿园礼仪教育抑或止步不前,或者若有若无。

我园自2005年开展幼儿文明礼仪特色教育。通过引进《幼儿礼仪》课程读本,将文明礼仪教育渗透到各领域,在且行且思中发现大班幼儿礼仪教育明显表现出:教师在组织活动中目标性不强、计划性不够、组织力匮乏,教育效果不明显、教育延伸不充分等,并就此问题展开行动研究。

二、培养目标与教学内容

根据幼儿身心发展阶段及其所处生态微系统,将礼仪教育定位于幼儿园礼仪、家庭礼仪及公共场所礼仪的三大模块。

礼仪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一个由总目标统领、若干层级分目标关联而成的体系。学前阶段,其总目标是引导幼儿初步感知礼仪的重要意义和生活价值,了解日常必要的礼仪常识及行为表现,初步形成尊重礼仪的思想意识,养成礼仪行为习惯。落实在大班,即促进幼儿良好行为的规范与个性和谐的发展。

目标统摄教学内容的科学制定与具体规划,在该目标下,结合礼仪本质内涵与幼儿道德教育范围,得出大班幼儿文明礼仪教育的具体内容。幼儿礼仪包括生活礼仪、学习礼仪、运动礼仪、游戏礼仪,家庭礼仪包括敬老礼仪、待客做客礼仪、进餐礼仪,公共场所礼仪包括交往、公共秩序、公共环境。

三、实施途径与有效方法

幼儿良好礼仪习惯的养成结构是:情感――认识――实践,此三环节构成了礼仪习惯养成的动力因素。幼儿良好礼仪习惯的养成必须以道德情感为基础;必须以礼仪认知为前提条件;且必须以礼仪行为实践为关键过程。将情感与认知转化为行为,从容形成稳定、良好的礼仪品质。幼儿园大班礼仪教育的具体内容囊括幼儿园礼仪、家庭礼仪及公共场所礼仪的三大模块,其实施途径立足于:关注儿童发展,优化教育观念;提升教师素养,规范教育内容;重视环境营造,拓宽教育途径;注重礼仪内化,创新教育方法;倡导自律激励,改进评价方式的基本原则之上,包括了:(1)创设礼仪环境,为幼儿创造礼仪学习的良好情境;(2)规范教师行为,为幼儿树立礼仪学习的良好榜样;(3)开展专题系列或主题核心的礼仪教育活动,提升幼儿学习效果;(4)寓礼仪教育于幼儿园一日生活之中,提升幼儿礼仪意识与行为;(5)调动教育力量,帮助家长转变礼仪教育观念;(6)注重家园合作,促使幼儿园和家庭礼仪教育同步化、连贯化、一体化。

营造班级文化的途径篇5

一、班级物质文化建设对德育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班级的环境设施建设构成班级的物质文化。有目的、有计划地建设班级物质文化,为学生学习生活营造出积极和谐的环境,能使学生时刻接受班级环境的熏陶、感染及鞭策,并逐渐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对学生的德育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悬挂于教室四周的墙壁上的名人名言,使学生从中受到熏陶和感染;定期更换、精心设计的板报,能成为有力的宣传阵地,帮助学生自我教育、自我鼓励、自我发展、自我约束,具有美化和教化的双重功能;各种名目的壁报栏,张贴写作、书法、摄影、绘画等作品并时常更新,营造出班级浓郁的文化氛围。

教室窗明几净、整洁舒适、明朗清新的物质环境能让学生赏心悦目心情愉快,使他们在紧张的学习之余,有一个轻松、高雅、洁净的环境来调节情绪、放松心情,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养性怡情的潜在作用。物质文化建设只有在全体学生的共同参与下才能发挥巨大作用。学生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来布置、设计班级环境,也使自己在参与班级物质文化建设过程中各方面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二、班级精神文化建设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主要途径

班级的精神文化建设以班级的制度建立、班风学风的创立、活动的开展等为主要内容,是促进学生德育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1、制度文化建设能培养学生自主管理和创新的精神。高职阶段的学生具有思想逐渐独立、人格上渴望受尊重、乐意展示自我等特点,参与班级管理的意愿强烈。因此在班级管理中应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倡学生自主管理,而班级管理的有序离不开班级的制度文化建设。

班级的制度文化以有关班级管理、学生行为规范的规章制度、条例等制定为主要内容,通过制度文化建设,学生的自我认识、自我激励、自我控制与自我调节等各方面的能力都等得到完善和提高。学生在自主管理过程中也通过创新管理方法和管理制度,在提高自主管理能力的同时增强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良好的班风能健全学生人格。

班风的建设实际上就是班级人际关系氛围的建设,是一个复杂和综合的过程,一旦形成,就会成为一种强大的教育合力。良好的班风应具备以下特点:一是平等、团结、宽松、和谐,二是师与生、生与生之间互助互爱,相互尊重、情感融洽,彼此真诚相待。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助于学生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和集体荣誉感,使每位学生都能意识到自己是班级大家庭中不可或缺的成员。

班风是由班级集体舆论、班级人际关系、价值观、道德观、行为模式、认同意识等组成,是班级文化在集体精神风貌上的具体反映。良好的班风能引导和帮助学生掌握与人合作的方法,领悟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性,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健康的精神风貌和完善的人格品质的沃土和温床。

3、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丰富的班级活动能起到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增强自信,丰富学生生活,满足学生交际、结伴、归属的需要,发展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开阔知识领域,完善认知结构等重要作用。班级活动的开展可针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和专业素质的提高两方面来进行。

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除了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校举办的展示集体风貌的的大型文体活动,如文艺晚会、运动会等,以及跨系跨专业跨年级的多种形式的社团活动,如演讲比赛、专题辩论会、书画展等活动外,班级也可让学生自己设计主题,组织以班级、宿舍等为单位的丰富多彩的各种小型文体活动,如以唱歌、跳舞、朗诵、演奏、演讲、辩论、书法、绘画、摄影、读书、运动等为主题的各项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克制、学会感恩、学会合作、学会理解等等,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立足专业特点开展班级活动,能有效促进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提升。健康、文明、高雅、丰富的班级活动为学生个性和谐自由的发展提供了广阔天地。

4、良好的学风能促进学生智力及非智力因素的全面发展。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学习活动是一个系统,是由操作系统――智力因素和动力系统――非智力因素组成的。智力因素包括观察力、想像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非智力因素通常是指人进行活动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信念、性格和习惯等。智力因素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起着重要作用,非智力因素则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事业发展都有着巨大的助推作用。学习是学生在校期间的主要任务,班级的学习风气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因此应在班级营造积极主动、奋发向上的学习气氛。良好的班级学风能促进学生智力及非智力因素的全面发展。

总之,班级文化对学生而言有极其重要的德育效应。创造良好的班级文化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创造性人才,对于促进高职院校自身的建设和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营造班级文化的途径篇6

[关键词]高校;班级;心理委员;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0)52-0201-02

1 研究背景

近年来,在校园时有发生的恶性危机事件,为每一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敲响了警钟,探索一条切实可行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一直是心理教育者不断思考和努力实现的目标。长期以来,班级中设有各种各样的班干部,如生活委员、文娱委员、体育委员等,但唯独缺少关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心理委员,心理委员的设立是势在必行的举措。

1.1 设立班级心理委员是学生心理健康现实的呼唤

目前,大学生因心理障碍休学、退学的比例呈上升趋势。一项调查显示,因心理障碍或精神病导致的休学、退学的人数,在休学、退学大学生中占到了30%左右,而在全体在校大学生中,出现心理障碍倾向者的比例也高达30%左右。另一调查显示,北京高校大学生中有16.5%的学生存在中度以上心理问题,其中女生多于男生,低年级多于高年级,农村学生多于城市学生。

残酷的事实和令人担忧的数字暴露出我国教育工作中长期被忽视的问题――学生心理健康欠佳。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受到有关方面的重视,而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尝试新途径,以应对各种复杂的心理问题。

1.2 设立班级心理委员是学生个体自我实现冲动的需要

学生时代校园是世界观、人生观树立的重要时期和心理素质培养的关键期,只要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内在规律,通过进行心理教育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完全可行的。

马斯洛认为:个体都有一种积极的、向上的动力,有一种自我实现的需要,但它需要激发和挖掘,而心理健康教育中设立心理委员正好满足了这一需要。班级心理委员可提高学生自身的心理素质,关注大多数人的心理健康,以预防为主,重视个体潜能的最大发挥和人格完善。不仅可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困难,改善人际关系,提高思想认识,更重要的是可为个体个性的发展打下全面而坚实的基础。

1.3 设立班级心理委员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需要

2001年3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普通高等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和内容、工作的原则、途径和方法及队伍建设等方面作出了明确规定。2002年4月,教育部印发《普通高等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就进一步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出全面部署,提出具体实施意见。2003年12月,教育部办公厅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通知》,要求各高校党委高度重视,切实有效地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抓紧抓好。从高校教育自身来看,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学生群体的规模、素质、结构及其社会地位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交费上学、自主择业,家庭贫富差距等,使得当代学生心理问题更加突出。高校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办学思想,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需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作保证。设立班级心理委员可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促进学生潜能的最大发挥,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受到尊重和成功的快乐。

2 计划实施

班级心理委员的工作主要分两个层面:一是心理健康的层面,即维护全班学生的心理健康,预防和及时发现不稳定因素,保证学生的心理安全;二是心理素质拓展层面,即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心理素质拓展活动。要保证心理委员顺利开展工作,必须有计划、有目标,落实到位。

2.1 明确条件 认真选拔推荐

班级心理委员每班设一名,选拔心理委员要有一定的筛选程序,一般要经过“个人自愿、班级推荐、心理辅导员考察面试” 的方式产生;要求心理健康,具备奉献、服务意识,为人热情,沟通能力强,与同学相处融洽,具备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对心理健康教育有浓厚兴趣。

2.2 明确职责 普及健康知识

心理委员们并不需要时时监督同学,主要是希望他们能将心理阳光带到班级,用自己的情绪感染大家。因而班级心理委员的主要职责是:①协助学院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开展心理知识的宣传普及工作,组织有效的、形式多样的群体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提高全班、全校学生的心理保健意识和心理健康水平;②关心同学,及时沟通,帮助同学们进行自我心理调适;协助心理辅导员做好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并协助心理辅导员建立、管理学生心理档案;③组织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探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并探索总结提高本班学生心理素质、创新能力等的途径和方法。班级心理委员的主要权利包括:①心理委员为学院心理协会会员,享受该协会会员的一切权利;②享受学院各项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先权;③学院将定期或不定期为心理委员举办各种心理学培训班和团体心理辅导活动。

2.3 明确目标 精心设计方案

为了更好地发挥心理委员的作用,要对班级心理委员进行培训并实行资格制度。心理委员经过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和考核,合格者发予证书,持证上岗。

针对学生的特点,需认真研究培训计划,增强培训力度,提高培训质量。培训形式涉及座谈、讲座、团队辅导等,内容主要包括:心理委员的个人综合素养,学生心理素质特点和心理健康标准,心理健康委员的职责、工作内容、原则及方法,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措施,心理咨询的基本理论技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分析与预防等。通过培训,心理委员要能达到五个必备条件即在工作中做到:尊重、热情、真诚、共情、积极关注,同时提高心理委员的心理素质和道德修养,明确心理委员职责,掌握心理委员的工作方法和原则,更好地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工作,保证工作效果。

3 工作效应

高校设立班级心理委员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补充,将产生预期的教育效果。

3.1 构建心理教育网络 加强队伍建设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以预防和发展为主,重视建立学生心理互助机制,让心理健康教育更加贴近每一个学生。心理委员的设立构建了高校二级学院心理辅导中心、班主任辅导员、班级学生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充分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动性,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完善和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体制,形成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紧密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

班级心理委员的设立将逐步建立健全辐射到每个班级的学校心理健康监控体系,对班级中可能或即将发生的危机事件,能及时向班主任、心理辅导中心反馈,及时发现和预防学生中的心理问题,减少精神疾病的发生,减少校园危机事件,做到提前防范、实时监控,逐步建立健全了辐射到每个班级的学生心理素质拓展体系。

3.2 提升学生心理素质 促进潜能开发

设立班级心理委员是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可帮助学生了解心理知识,学会心理调适,寻求心理发展,培养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陶冶情感情操,磨炼意志品质,增强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在班级中完善朋辈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加强学生之间思想和情感上的交流与沟通,及时发现,及时疏导,及时调适,及时自我保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在此基础上,教师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积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从而促进其潜力的开发和人格的完善。

3.3 转变教师教育观念 强化“心育”意识

经过培训的心理委员能协助心理辅导老师以及班主任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实现“全员心育,自助助人”的教育目的。心理委员本身就是学生,他们能够及时了解到学生最真实的思想动态。一旦出现事故苗头,心理委员能够迅速将情况反映给辅导员和学生工作部门。班级心理委员的设立使心理健康教育由过去的“出现问题,解决问题”转变为“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迅速、更主动、更贴近学生思想现状。心理委员结合本班学生的现状开展调查研究,在解决本班学生的心理问题的同时促进、改善班风、学风,促进学生学习水平的提高。

“要想育人 先得育心”,教师在日常思想教育工作中,要注意区分学生的思想道德问题与心理问题,善于对学生的心理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或咨询,对有心理困扰、心理障碍的学生提供及时必要的帮助。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和心理特点,遵循思想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思想教育紧密结合起来。

3.4 营造和谐育人环境 推进素质教育

关爱心灵,自助助人,共同成长,让大家的心灵沐浴阳光。心理委员的设立,营造了学校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拓宽了师生之间的心理交流的渠道,增进了师生间的感情和友谊。学校还可利用家长会,通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的指导和培训,帮助家长认识到关注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为学生的健康发展创设一个理解、激励、民主、温馨的家庭氛围。以心理健康教育为突破口,以班级心理委员为抓手,学生锻炼了意志,发展了智力,激发了创造力,提高了自信心,这些心理品质有效地向学习迁移,促进了学风建设,推进了素质教育,创造了和谐、愉快、富有新意的高校教育氛围。

同时还要通过广播、电视、计算机网络、校刊、橱窗等宣传媒体,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周或宣传月、专题讲座等,在校园大力营造关心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良好氛围。积极开展团体辅导和朋辈辅导实践训练。团体辅导和朋辈辅导是一项特殊的心理咨询形式,可促使学生获得正确的观念与适当的态度。这有助于解除学生遇到挫折时产生的烦恼和忧愁感,在情绪稳定上更加成熟。不同时期开展主题鲜明的团体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模仿某些新的行为和技巧,养成积极面对问题的态度,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营造班级文化的途径篇7

【关键词】中小学班主任;专业发展;发展途径

1教师专业化和班主任专业化

教师专业化就是指老师在取得国家所规定的学历资格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培训而获得的专业能力、知识,教师资格等,进而保证其专业地位的一个过程。

班主任专业化是教师专业化中的一个特殊类型,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①以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心理素质为核心,在授业解惑的同时加强对学生做事、做人的引导;②以建设积极向上的班级为重点,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发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全面提高教育的质量。

2中小学班主任专业化发展现状

2.1弄错工作重心

当前的中小学教育中,大部分班主任把工作重心放在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上,忽视对学生的人格塑造,没有真正的理解他们自身从事的工作是以人格育人格的价值观念、精神意识方面的劳动。

2.2班级管理能力有限

很多中小学的教师只是为了让学生们在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才去规范班级纪律,营造一个较好的学习环境,这样的方式下,往往是老师在时教室纪律比较好,一旦老师离开,教室就像炸了锅,使得学生的自我规范能力越来越弱,学习成绩也会受到影响。

2.3工作方法缺乏创新

目前,中小学中的班主任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时,主要采用班会的形式,但是通过班会的形式并不能切实对学生进行深入的道德教育,一部分班主任仅仅只是为了应付学校的检查,具有形式主义的特征,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

2.4管理方法落后

如今,互联网飞速发展,中小学生已经处于信息化的社会,获取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多,更容易受外界良莠不齐的信息的影响,可是大部分班主任的管理观念、方法却仍然停留在传统水平,对由于社会变化而引起的学生心理或行为的变化并不敏感,因而对于学生一些潜在问题不能及时发现,容易造成无法弥补的后果。

3中小学班主任专业发展的途径

3.1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知识和能力

作为班主任,应该具备的基本专业要求有:促进班主任人格发展,专业知识发展,专业能力发展,文化素养发展等。因此,要想促进班主任的专业发展,必须打好专业知识的扎实基础,注重对教育心理学、家庭教育、人际交往等一系列理论的深入学习研究,规范自身行为方式,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实现专业的自主发展。此外,班主任要在岗位的实践中不断积累总结经验知识,从而提高对教育对象和教育问题的理解力和处理效率,适应当代信息化下学生的新特点和新情况,在不断变化的经济社会和日益深化的教育改革实现自身的专业成长。

3.2重视师德的培养

专业知识技能、精神境界、良好的身心状态、专业道德是班主任专业化发展的四项基本素质,其中的专业道德是班主任专业化发展的灵魂。因为中小学生处于性格品质养成的关键时期,心理问题也比较突出,而班主任对于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因此,班主任在教育学生、管理班级的过程中,必须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的让学生学会如何做人,积极引导学生做好事,通过自身高尚的人格品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这就要求班主任具备良好的师德,才能促进专业化发展,实现教育的根本功能。

3.3增强有效管理班级的能力

一个团结优秀的班集体,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他们的特长和优势,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因此,班主任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不把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重视学生心理素质和能力的培养;要因材施教,人性化管理班集体,注意观察学生们的闪光点,不断鼓励他们树立自信和崇高的理想,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在班级事务中,班主任一定要充分发扬民主,让每个同学都能踊跃参与,使全班同学都自由主动的全面发展,不断提高管理班级的能力,促进自身专业化发展。

3.4完善绩效考核

学校要制定出可行的目标,组织专门的检查组,定期或不定期的对班主任工作的各个方面进行检查考评,做到定性、定量考核相结合,同时必须保证考核的透明度,制定明确的奖惩措施并严格执行,以此督促班主任的工作,提高其专业化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王玉娥,班主任专业发展的问题及其改进途径,职业教育,2014.

营造班级文化的途径篇8

关键词 中职学校 体育特色 班级文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07.028

Abstract The spirit of sports has its distinct characteristics, in the campus culture has an important position and role. 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current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class culture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Analysis of the fusion point of class culture and sports culture. And the related ways and means to establish the sport characteristics class culture development of the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a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sport characteristics; class culture

0 引言

班级是学校教育的基础,是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主要载体。班级文化是在不同社会文化、校园文化、家庭文化的浸染与渗透下,班级成员在学习和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生活态度、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①班级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子系统,是校园文化的重要活力源泉,深受校园文化的影响。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一种有着深刻内涵和丰富外延的独特文化现象,校园体育文化的灵魂与核心就是体育精神,校园体育文化作为校园精神建设的一种途径和形态,构成了校园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②班级体育文化构建对于培养学生掌握正确的体育健身方法、树立崇高的体育道德观念、锻炼健康的体魄、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是学校体育发展的重要支撑。

1 中职学校构建体育特色班级文化的意义与价值

班级体育文化本质是学生和老师的体育观念。因此,班级体育文化思想一旦形成,必然会对整个班级的体育行为和思想意识产生决定性导向作用,形成强大的班级体育文化氛围。③纵观中职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体育活动是最活跃、参与人数最多、开展最广泛、持续时间最长、对人影响极其深远的文化活动。以体育文化精神作为班级文化体系的精华,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激励因素,会带给学生追求信念的力量之源。

1.1 体育精神的激励凝聚作用

体育所传递出的顽强拼搏、吃苦耐劳、勤奋努力、百折不挠、勇攀高峰、勇往直前的精神魅力是我们所推崇和大力弘扬的主流文化思想,对于中职教育阶段的学生来讲,具有非常现实的激励作用。团队体育项目和优秀体育团队所彰显的团结一致、分工协作、默契配合、彼此信任、相互激励、永不言败的团队精神,也是现实社会中最需要的合作意识。对于我们建设班级文化,提高集体意识和凝聚力,培养学生团队意识都有着积极的借鉴价值和榜样激励作用。

1.2 体育文化的立信明德作用

“公平、公正、公开、公信”是体育文化的重要内涵体现。体育活动致力于让所有人在公平规则的要求下,在公正裁判的控制中,在公开透明的视野里,在不分种族、不分性别、没有歧视的平台上,通过身体活动和思维配合去获取快乐和分享喜悦。体育运动的过程本身即体现出体育文化的道德取向。④中职学生中有一些学生由于长期遭受冷落、排挤、孤立,心理创伤难以平复,所以会有一些不当的行为习惯。⑤如果加以正确引导,通过班级体育活动,感受同伴的帮助和认可,融入一视同仁、公平公正的活动氛围,对于矫正不良心理状态,建立诚信公正品质、树立公德意识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1.3 体育锻炼的强身健体作用

体育锻炼是以参与特定运动为载体,通过身体训练,以达到提高身体机能和运动技术的行为。体育锻炼对于正处于身体发育重要阶段的中职学生来讲,具有非凡的意义。通过体育锻炼,可以增强体质,提高机体适应能力和免疫力;改善骨骼肌肉组织形态,使身体更加健壮;改善呼吸循环系统,增强心肺功能;提高神经系统发育水平,改善运动协调能力。同时,参加体育锻炼也可以磨练意志品质,提高智力水平,增强心理抗压能力。

1.4 体育活动的社会交往作用

中职学生被普遍认为是应试教育的失败者或不合格产品,他们自身也对自己存在相似的看法。由此造成一部分学生产生自暴自弃、厌学恐学、缺乏自信、麻木茫然的精神状态,对主流文化和主流观点持反感、怀疑、不屑一顾的态度。缺乏与人合作和正确评价自己的能力。但同时他们很渴望能够拥有一个展现自我价值和能力的机遇,提高群体认可,获取自尊自信。通过参加体育锻炼,可以结识有共同爱好的朋友,满足群体归属感,提高认可度,从而改善社会适应能力。

2 构建中职学校体育特色班级文化的途径与措施

2.1 中职学生体育文化活动开展现状堪忧

近年来我国青少年体质每况愈下,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相关研究显示有相当一部分青少年没有参与体育运动的习惯,不喜欢体育课,没有自己喜爱并能坚持的运动项目,难以保证国家倡导的体育运动习惯和体育人口的最基本要求。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的中职学校学生一方面要面对课业负担、再升学压力、就业压力,加之自身惰性,无暇顾及身体锻炼或不情愿参加体育活动,导致健康状况堪忧;另一方面由于无法妥善处理学习生活所面临的问题和困难,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同时又无良好的排解途径,因而陷入恶性循环。由此引发了一系列和中职学生健康相关的现实问题:亚健康状态、运动能力和感知觉能力退化、慢性疾病低龄化趋势、心理问题和精神疾病频发、过度肥胖和营养不良、社会适应能力低下等等。

2.2 班级体育特色文化拓展方式

2.2.1 加强宣传导向,积极营造体育文化氛围

充分发挥班级各种宣传媒体的作用,加强宣传体育运动对集体和个人的重要作用。一是利用特色板报、宣传标语、班级群网络等途径广泛宣传;二是开展相关主题班会、体育科普知识讲座等,以大家喜闻乐见的形式,介绍参与体育锻炼的好处和科学健身的方法。使大家在潜移默化中逐渐接受班级体育文化思想,接触运动实践,融入体育锻炼。

2.2.2 举办班级特色体育活动,鼓励全员参与

适时举办一些班级内部或班级之间的特色体育活动,如:团队素质拓展、校园定向越野、各项目对抗赛、体育锻炼交流座谈会、当地民俗体育活动派对等等。以此类活动为契机,拓展班级特色体育活动新局面,鼓励全班同学参与,在运动中共同协作,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意识,通过运动体验成功喜悦,收获快乐分享经验,提高集体凝聚力和归属感。

2.2.3 巧抓校园体育活动良机,妙用校园体育社团活动

班级文化建设从属于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部分,要巧抓校园体育活动良机,鼓励学生参与和体验,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自我认可度,有利于学生长远发展。全校性或校际间的体育活动,也是搭建沟通渠道和提高凝聚力的良机。擅于利用体育社团的活动,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和体验自己感兴趣的运动项目,进而鼓励学生参与体育锻炼,通过实践改变自己,摒弃不良习惯,塑造阳光健康新形象。

2.2.4 丰富课内外体育活动内容,拓展体验新项目

在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一些课外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第二、第三体育项目兴趣,拓展视野敞开心扉,收获健康留下友谊。鼓励学生参与课内外的体育互动,自己行动,体验体育之乐趣,感悟体育之教育。

2.2.5 培养学生欣赏体育之美

要让学生真正爱上体育运动,首先要让他们认可体育运动,帮助学生欣赏体育之美。可以通过班级内播放体育运动视频、体育比赛录像,启发学生欣赏体育运动,分享乐趣;通过班级内体育特色宣传活动或班会,展示同学们平时从事锻炼和参加比赛时的影像资料,提高兴趣。同时通过交流要让学生们了解所喜爱项目的竞赛规则、裁判方法、难度划分等,从外行人的“看热闹”转变为内行人的“看门道”,进一步加强对体育运动的热爱。

2.3 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和终身体育意识

班级特色体育文化的最终目标是要让每位学生通过体育运动的途径,发展塑造成为一个身体健康、心理健康、行为规范、有公德意识和社会适应良好的人。让中职的学生以健康阳光、积极乐观的心态去迎接人生新的起点。帮助学生们较熟练掌握1~2个体育项目,并坚持从事体育锻炼,引导他们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

3 结语

体育精神能有效地调动学习兴趣、启迪思想、陶冶情操、弘扬道德、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塑造积极向上的班级风尚,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将体育文化融入班级文化建设中,具有深远意义和现实价值。中职学校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结合自身特点,争取相关领导和政策帮扶,发挥本校传统体育项目优势,打造班级体育活力品牌。同时要注意及时交流反馈,帮助运动障碍的学生,鼓励不自信的学生,保障学生的人身安全。

注释

① 陈国梁.高校构建班级文化的思考[J].当代青年研究,2006(3):50-52.

② 高.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构建研究[J].运动,2014.7(93):11-12.

③ 闫杰.谈如何构建中等专科学校体育文化环境提高学生的文化心理素质[J].辽宁体育科技,2005(6):58-59.

④ 王智慧.体育强国战略背景下体育文化实力的维度解析与提升路径研究[J].体育与科学,2011(4):28-34.

上一篇:教育思想心得体会范文 下一篇:绿色建筑推广技巧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