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骼疏松症状范文

时间:2023-11-03 16:54:26

骨骼疏松症状篇1

关键词:运动;预防;骨质疏松症;机理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难治性疾病,是绝经后妇女和老年人群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主要表现为骨量减少,骨组织微结构破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骨质疏松症对个人健康与生活质量和对家庭、社会带来极大影响。骨质疏松症早期没有症状,目前尚无根治方法,因此一般认为应加强早期预防。运动作为预防骨质疏松症的重要非药物手段,因其安全、方便、经济,且疗效显著,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就运动预防骨质疏松症的作用机理作一简要综述。

一、运动能延缓骨量的丢失

运动能促进神经体液调节,促进血液循环,破骨细胞向成骨细胞转变和有利于血钙向骨内输送,可以延缓骨量的丢失。人体99%以上的钙存在于骨骼中,钙的缺少是导致骨质疏松症的重要原因之一。运动可加快钙的吸收和利用,对骨质疏松症有积极的预防作用。有研究报道,经常进行户外运动,不但可接受充足的阳光,使体内维生素D浓度增高,还可以改善胃肠功能及钙磷代谢,促进了体内钙的吸收。还有研究报道,运动能增加骨皮质血流量,有助于血钙向骨内输送和破骨细胞向成骨细胞转变,加快骨的形成。运动在增加骨质的同时,也增加了对钙的需求量,即提高了需钙阈值。缺少运动则会导致骨量的加速丢失,有研究报道,如果正常人卧床6周,其尿液中钙含量比正常人提高2倍以上。

二、运动能改善激素调控骨代谢过程

近年来研究证实,目前可调控骨代谢的激素至少有8种:甲状旁腺激素(PTH)、生长激素(GH)、雌激素、活性维生素D、降钙素、雄激素、甲状腺素、皮质类固醇激素等;同时参与调节的还有多种细胞因子,包括与骨吸收有关的因子和与骨形成有关的因子两大类。运动对骨量的刺激作用可导致相关细胞调节因子浓度升高,促进骨形成相关调节激素,另外,运动还能引起相关细胞调节因子浓度下降,抑制骨吸收相关调节激素,从而调控骨代谢过程,促进骨形成,抑制骨吸收,达到改善骨代谢,预防骨质疏松症的目的。

三、运动能增强肌肉力量、柔韧性及平衡能力

运动可对肌肉产生机械刺激作用,以刺激肌细胞活性,增加肌肉力量、柔韧性及平衡能力。有研究报道运动能降低去卵巢大鼠骨骼肌自由基、提高抗氧化酶活性,增强清除自由基能力,能有效延缓骨骼质量的下降,保护骨骼肌细胞,达到抗衰老、有效改善肌肉质量的作用。大量的研究还表明,运动能增强肌肉力量,提高平衡能力,减少跌倒的危险性,从而可以降低因骨质疏松引起的骨折的发生率。另外运动对老年人食欲和胃肠道功能有促进作用,通过营养状况的改善,能有效减缓肌肉萎缩,对增强肌肉力量、柔韧性及平衡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四、运动负荷对骨的直接刺激作用

运动对骨骼能产生力学刺激作用,即骨骼系统对机械力信号(应力)的应变,这就是wolff定理。运动产生的力学信号可以通过细胞骨架的变形而转化为生化信号,而启动一系列生化反应,从而促进骨在力学刺激方向的重塑,预防骨质疏松症。进行不同运动方式时,骨骼受到运动负荷通过不同的途径而产生影响,其受力方向对骨骼的构建起关键作用。有研究表明举重运动员股骨远端、腰椎和髌骨远端的骨密度绝对值高于其他运动员,网球运动员非持拍手的骨密度低于持拍手,表明运动可能对受刺激部位的骨骼产生非常局部的效果。另外,有研究亦证实划船运动员脊椎骨密质高于径赛和舞蹈运动员,这应该与其划船动作中背部活动负荷更大密切相关。合适的运动负荷作用于骨骼将刺激骨完成正常的生长过程,但运动负荷过大,则会阻碍骨的生长。

总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人民的平均寿命不断延长。老年人口比例的提高,伴随而来的必然是各种老年性疾病的增长,骨质疏松症就是一种对社会和家庭造成严重不利影响的疾病。通过运动预防或延缓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并减少发生骨折的风险,其作为一种积极有效措施,值得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孙卫华.骨质疏松与运动的健骨机制[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7,11(41):33-36.

[2]孙建翠,崔西泉.有氧健身运动对老年性骨质疏松的影响[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9,17(17):52-55.

[3]刘建宇.中等强度运动对去卵巢大鼠子宫刺激、骨骼肌MDA含量及SOD、GSH-PX活性的影[J].山东体育科技, 2012,34(5):73-76.

[4]张陵,王振亚.运动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防治作用[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06,22(2):56-58.

[5]尹伟娜,田川.有氧运动与中老年妇女骨质疏松[J].四川体育科学,2005,26(4): 17-20.

[6]江大雷,赵卓.中药骨疏灵和运动联合应用对去势大鼠骨量丢失的抑制作用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20(6):92-94.

骨骼疏松症状篇2

一、妇女的骨骼生成比男子单薄,显得细巧。

二、妇女的寿命一般比男子长些,因此,骨骼的新陈代谢失衡过程比男子要长。

三、促进骨骼发育的基本物质乃是一种荷尔蒙,而妇女在“更年期”来临之后,激素的分泌量大大减少,所以会影响骨骼的再生和坚硬程度。例如,妇女停经之后的最初几年里,骨骼的质量会降低百分之十至十五。

我们人体的骨骼象动物的纤维一样,不断在改变。其中骨骼细胞不断死亡,新的细胞不断补充生长,这是新陈代谢的平衡作用,但如果出了偏差,新细胞的补充就会减少,导致骨骼的再生力降低,于是在这种失衡状态之下,前述的症状便会迅速发生,而一般妇女不会觉察到自己已患上了某种毛病,只有等到发现骨骼有所变形时,或者只发生轻微的跌撞,就出现骨折现象时,才知道自己患上了骨质疏松症(又称骨骼疏松症)。骨质疏松症一般发生于六十岁左右的妇女。

如果患上骨质疏松症,首先受到影响的便是背部的脊椎骨。其常见症状是:身高缩减,并有严重的背痛,还有前俯性的伛偻及骨骼容易折断。特别是臀部,更加容易受到损折。年老妇女如果不幸发生骨折,复原率只有百分之五十。百分之六十的妇女由于骨折诱发其它疾病而威胁生命。

国外医学界深入研究的结果,还发现骨质疏松症并非只发生在中,老年妇女身上,有些女性在二十岁以后也会发生此症。所以,为了防止和减少上述病症,最好的办法就是从年轻时就注意补充骨骼中所需要的钙质。骨科医生们指出:我们如果要减少骨骼的损折,每天平均须补充1000~1400毫克的钙。平时我们所说的食物中虽也含有钙质,但总计只达到500毫克左右。所以成年妇女要注意饮食,尽条件可能多喝牛奶,多吃青菜和豆制品。如牛奶每百克中含143毫克钙,豆腐每百克含钙124毫克。多吃含钙食物,可预防骨质疏松症的发生。

骨骼疏松症状篇3

1、什么是骨质疏松症?分为哪几类呢?

骨质疏松是一种退行性疾病,被称为“静悄悄的非传染性流行病”。虽然早在1885年欧洲病理学家Pommer就提出了骨质疏松的概念,但1993年在香港举行的第四届国际骨质疏松研讨会上,才给骨质疏松一个明确的定义: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全身骨量减少,骨组织显微结构改变,骨强度下降,骨脆性增加,容易导致骨折的全身骨骼退行性疾病。

骨质疏松症有三种类型: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的一种生理性退行性的骨质疏松症,就是常言所说的“人老骨脆”。

继发性骨质疏松症:由于其他疾病或药物等因素所诱发的骨质疏松症,如内分泌改变、糖尿病,长期应用强的松、地塞米松、考的松等糖皮质激素药物,长期应用抗癫痫药物等导致的骨质疏松。

特发性骨质疏松症:多见于8―14岁的青少年或成人,多半有遗传家族史,女性多于男性。妇女妊娠及哺乳期所发生的骨质疏松也属于特发性骨质疏松。

2、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机理是什么?

骨骼是人体的支架和运动的杠杆,由外层皮质(骨密质)和内层松质(骨松质)组成。骨松质就是骨小梁,如同海绵,内有骨髓,它不断地进行新陈代谢,即老骨不断被吸收,新骨不断生成。正常人大约35岁之前,骨生成多而骨吸收少,骨皮质不断增厚,骨小梁变致密,骨骼发育到最强壮时期,达到一生中最高骨量。之后,由于破骨细胞的吸收增加,成骨细胞功能的衰减,骨吸收渐渐多于骨生成,也就是骨丢失和骨重建处于负平衡,骨皮质渐渐变薄,骨小梁渐渐变细甚至断裂(实际上是一种“微骨折”),骨髓腔逐渐增大,逐渐就形成了骨质疏松。

3、引起骨质疏松症的相关因素有哪些呢?

骨质疏松虽然是人体老化的自然现象之一,难道我们对就它束手无策了吗?不是的。让我们看看引起骨质疏松的相关因素中,哪些是人力无法改变的,哪些是人力能够改变的,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发挥人的能动性去预防它,阻止它的快速发展,这是我们应该持有的正确态度。

无力改变的因素是:

(1)、性别:骨质疏松钟爱女性。一是因为女性天生骨骼较小较轻,二是因为雌激素对骨代谢有保护作用,女性体内雌激素的少,可以加速骨吸收,因此就更容易发生骨质疏松。

(2)、年龄: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现象。

(3)、家族史:大量的研究已经证明,骨质疏松症有明显的遗传性。

(4)、种族:身材高大的女性及亚洲女性有较高的患病率。

能够改变的因素有:

(1)、吸烟和大量饮酒:烟酒可以导致性腺功能衰退影响钙的吸收。

(2)、营养因素:俗话说:“铮铮铁骨钙当家”。长期低钙饮食、挑食、节食、素食、对奶类制品不能耐受、长期饮用咖啡或浓茶的人,较易发生骨质疏松。

(3)、运动:骨骼需要抗衡地球引力而承受一定的压力,使其变得强壮。例如制动卧床9个月,等于骨骼老化近10年。相反,过度运动也对骨骼有损害。

(4)、接受光照:光照使人体合成维生素D,它可以帮助钙剂吸收。

4、骨质疏松有哪些临床表现?

(1)疼痛。

这是骨质疏松症最常见的症状,以腰背痛多见,占疼痛患者中的70%-80%。疼痛沿脊柱向两侧扩散,仰卧或坐位时疼痛减轻,直立时后伸或久立、久坐时疼痛加剧,日间疼痛轻,夜间和清晨醒来时加重。

(2)身高变矮、驼背。

多在疼痛后出现。脊椎椎体的前部几乎多为松质骨组成,而它又是身体的支柱,负重量大,尤其是脊柱的中段――第11、12胸椎及第3腰椎,更容易压缩变形。我们常看到,人老了就变矮了,甚至“弯腰驼背”了,这都是骨质疏松造成的结果。

(3)骨折。

这是骨质疏松症最常见和最严重的并发症。

(4)呼吸功能下降。

本来老年人多数有不同程度的肺气肿,脊椎压缩性骨折造成胸廓畸形,可使肺活量和换气量明显减少,致使患者出现胸闷、气短、呼吸困难等症状。

5、骨质疏松的诊断方法有哪些呢?

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研究小组提出了骨质疏松的诊断标准和诊断方法。退行性骨质疏松症诊断一般并不困难。依靠临床表现、骨量测定、X线片及骨转换生物化学的指标等综合分析即可判断。其中部分患者无明显症状,因此,骨量测定就显得格外重要,再结合生物化学检验,就可以确诊了。

6、骨质疏松症防治的理念和建议有哪些呢?

(1)预防骨质疏松最正确的态度是“未雨绸缪”

骨质疏松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 明智之举是从幼年时就要注意强壮骨骼,35岁以后就开始有意识地去预防。女性尤其应该注意,不少中青年女性对时装、化妆品、减肥的关注,远远超过对可能会发生的骨质疏松的关注,宁愿花时间去研究时装和化妆品,却不舍得拿出时间到大自然中活动活动,晒晒太阳,或者在家中搭配一些对补钙壮骨有益处的饮食,以为骨质蔬松是老年人的事儿,离自己还远着呢。事实并非如此。35岁以后,骨代谢开始呈现负平衡,骨吸收大于骨生成,45岁以上的女性最好每年测量一次骨密度,以了解自己的骨质情况,积极做好预防工作。

(2)治疗骨质疏松的态度应该是“亡羊”急需“补牢”

如果已经发生了骨质疏松,不能听之任之,不能让“窟窿”继续增大,尽力阻止骨折的发生。骨质疏松患者需要终身服药:钙剂、维生素D、抑制骨吸收的药物如合成鲑鱼降钙素,或使用促进骨形成的药物,女性患者可适量补充雌激素。用药治疗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3)饮食和运动永远是防治骨质疏松的最佳良药

实践证明,长期卧床的老人尽管补充许多钙和维生素D,但他们的骨质疏松照样发展;宇航员的饮食中并不缺钙,但他们在失重状态下大量丢失钙而造成的骨密度下降,需在返回地面很长时间才能恢复。这是因为户外运动一方面可以接受光造、增加骨组织的血液循环和营养,另一方面适量的负重和运动可以刺激骨组织对摄入体内的钙及其他矿物质的利用和吸收,保持骨骼健康。

饮食上应选择含钙较丰富的食物,比如牛奶、豆制品、海带、虾皮、紫菜、虾米、芝麻、绿豆、绿叶菜、骨头汤、带骨食用的小酥鱼等,食补为主,药补为辅。

骨骼疏松症状篇4

骨质疏松的症状有哪些?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全身性疾病,它的主要特征是骨中钙含量降低、骨结构破坏和骨强度降低。早期出现的症状多是腰背部疼痛为主,也有许多骨质疏松症患者在疾病早期无明显的感觉,所以骨质疏松症也常被称为“沉默的杀手”。后期表现出的症状则很严重,常常是驼背、胸闷气短、身高降低和骨折,发生骨折的常见部位是腕关节、脊柱和髋关节,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甚至导致死亡。

骨质疏松的病因是什么?

骨质疏松症受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的影响。先天因素包括种族、性别、年龄及家族史,绝经后女性常见;后天因素包括药物、相关疾病、营养及生活方式,缺乏钙质和维生素D。

骨质疏松是一个长期的、渐进性进展的疾病,只有尽早在生活中持续地重视营养、均衡饮食,摄入足够钙质和维生素D,才能为健康骨骼打下坚实基础,从而有效预防骨质疏松。

补多少钙才够?

我们都知道钙质是骨骼的原材料,在人生的不同阶段,足够的钙质摄入对骨骼健康非常重要。30岁之前,我们摄入的钙质主要沉积在骨骼上,以获得理想的峰值骨量;30岁之后,我们摄入的钙质主要用于阻止身体从骨骼里调取钙质,以延缓和减少骨量的丢失。

那么,每日摄入多少钙质才算足够呢?根据《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2013版)推荐,不同的年龄段,有不同剂量的钙质推荐。举例来说,0~6个月的婴儿每日钙推荐摄入量是200mg,哺乳期妈妈每日钙推荐摄入量是1000mg,11~14岁儿童每日钙推荐摄入量是1200mg等。大家根据年龄找到各自每日钙的推荐摄入量。

找到各自每日钙的推荐摄入量后,下一步需要考虑的问题是估算是否摄入了足够的推荐量。估算之前需要知道哪些是含钙量高的食物,以及各自含钙的量是多少。每100g中的含钙量,主要集中在三类食物上:乳制品、豆制品和绿叶蔬菜。值得注意的是,芝麻酱和虾皮的含钙量看上去很高,但我们不会一次性吃到100g那么多,因此不是好的补钙选择。另外,骨头汤和豆浆中的钙含量也很少,也不能指望喝它们补钙,反倒是我们常常忽视的绿叶蔬菜,一次我们可以吃很多,因此是很好的补钙食物。

下面举个例子教大家如何根据这张表格估算自己是否摄入了足够的钙。一个18~50岁的健康成人,根据上面的图知道自己每日钙推荐摄入量是800mg。每天早上喝250g牛奶能摄入260mg钙;一天吃500g绿叶蔬菜(如油菜、小白菜)大约能摄入500mg钙;吃100g豆腐能摄入138mg的钙,另外再吃些鱼和水果(如橙子大约每个含钙50mg),那一天的钙摄入就够了。如果有人做不到这样吃饭,反倒是挑食偏食,不喝牛奶或者只吃肉(注意:红肉属于低钙食物),不吃绿叶蔬菜,那就不太容易从饮食中补够。

如果不能纠正饮食,就要依靠钙片额外补充。市场上的钙补充剂五花八门,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选最经济实惠的碳酸钙就够了。同时注意,钙的吸收需要维生素D帮忙,因此摄入足够钙质的同时一定要记得晒太阳,每天最少晒10~20分钟。

运动也是强壮骨骼,预防骨质疏松的有效手段,应坚持每天30分钟,每周至少5次的运动。强壮骨骼最好的运动是负重运动,任何站立位的运动都是负重运动,比如快步走、慢跑、举哑铃、爬山爬楼梯等。另外,锻炼肌肉力量的抗阻运动也是预防骨质疏松非常好的运动。

骨骼疏松症状篇5

骨质疏松症的临床表现

疼痛。一般骨量丢失12%以上时就会出现骨痛。骨质疏松症造成的疼痛症状以腰背痛多见,疼痛沿脊柱向两侧扩散,仰卧或坐位时疼痛减轻,直立时后伸或久立、久坐时疼痛加剧;日间疼痛轻,夜间和清晨醒来时疼痛加重,弯腰、肌肉运动、咳嗽、大便用力时疼痛也会加重。

身高变矮、驼背。身高变矮、驼背多在疼痛后出现。人体脊椎椎体前部多为松质骨组成,此部位是身体的支柱,负重量大。所以,骨质疏松后脊椎容易受压变形,使脊椎前倾,背曲加剧,造成驼背。每人有24节椎体,正常人每个椎体的高度在2厘米左右。老年人骨质疏松时椎体压缩,每个椎体缩短2毫米左右,身长平均缩短3~6厘米。

骨折。这是退行性骨质疏松症最常见和最严重的并发症。

呼吸功能下降。骨质疏松症造成脊椎后弯、胸廓畸形后,可使肺活量和最大换气量显著减少,患者往往会出现胸闷、气短、呼吸困难等症状。

骨质疏松症的用药原则

骨质疏松症的药物治疗主要有三大类:第一类是骨吸收抑制剂。此类药物可有效减少骨量的进一步丢失,如雌激素、降钙素、二磷酸盐、异丙氧黄酮等。第二类是骨形成促进剂。此类药物主要是为了增加骨量,如氟化物、维生素K、甲状旁腺素、雄激素、生长激素等。第三类是骨矿化促进剂。此类药物可促进骨钙沉着,增加骨量,如维生素D与钙剂等。这些抗骨质疏松症的药物,因为男女生理上的区别,所以用药也有所不同。

女性适用的药物:一是雌激素。雌激素是防治女性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首选药物。若女性没有子宫、等方面的病变,可通过补充雌激素来增强骨密度。但有静脉栓塞病史及有血栓倾向者应慎用雌激素。二是大豆异黄酮。这是一种弱雌激素。它不仅对治疗女性更年期症状、推迟和消除更年期不适作用非常明显,而且还具有很好的辅助补钙作用。

男性适用的药物:一是双磷酸盐。对于骨质疏松症的男性患者来说,双磷酸盐是首选药物。长期坚持使用,可增加骨密度,预防骨折。二是降钙素。降钙素不但可以抑制破骨细胞,减缓骨质流失,还有中枢镇痛作用。所以,骨质疏松症伴有疼痛的男性患者可以选用。但由于降钙素有“逃逸”作用,用一段时间后效果会变弱,所以,疼痛不适症状消失后即可停用,通常连续使用时间不超过两个月。

骨质疏松症的预防

合理的饮食、健康的生活方式可有效预防骨质疏松症。

晒太阳是最简便实惠的办法。一般来说,晒太阳的时间每周累计年轻人40分钟、老年人60分钟就能获得充足的维生素D。需要注意的是,晒太阳时,身上要有15%的皮肤暴露在阳光下才行。维生素D可以增加小肠对钙的吸收,有利于骨钙的沉积,是骨骼生长发育必不可少的物质。如果阳光照射不足,应保证膳食中有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比如肝脏、鱼油等。

钙和维生素D应同时补充。从儿童期就要开始注意补钙,要多吃富含钙质的食物,比如牛奶、豆腐、虾皮、紫菜等。同时,要注意维生素D的补充,因为钙在体内吸收需要维生素D的参与。

牛奶是最好的补钙食物。人在35岁以前,骨代谢非常旺盛,摄入的钙能够很快吸收进入骨骼中沉淀,骨骼最为强壮。35岁以后,骨丢失将逐渐大于骨形成。所以,35岁以前要让骨骼最大限度地储存钙,从而为中年后减缓骨量丢失速度打下良好基础。每人一天喝一杯奶(牛奶和酸奶都可以),有助于骨质健康。

适度的运动可预防骨丢失。适当进行跑步、跳绳等有氧运动,可以通过肌肉舒缩刺激骨骼以增强骨骼的质量和密度。需要注意的是,运动要一直坚持才有作用。

骨骼疏松症状篇6

要保持骨骼的健康,必须保证钙的吸收入骨和溶出、流失的动态平衡。虽然中老年人的骨骼已不再增长,但每天总有700~1000毫克左右的钙通过大、小便和汗液流失。骨骼中的钙是如何从骨骼从“跑”出来的呢?是通过“破骨细胞”来完成的,破骨细胞就像“蚂蚁啃骨头”的蚂蚁一样,骨骼中的钙被它“啃咬”下来,最后随大小便、汗液排出体外。一般情况下,妇女从绝经期开始,在5~10年时间内,脊柱骨每年平均丢失率6%~8%。女性骨质疏松的发生率是男性的6~10倍,绝经过20年以上者可达到53.62%~57.89%。

大量的科学研究证明:雌激素在骨骼代谢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人的骨骼一生都在不断进行更新与改造,破骨细胞不断吸收旧骨,成骨细胞不断形成新骨。研究发现,在破骨细胞和成骨细胞中都有雌激素受体,当雌激素降低时,破骨细胞活性增强,骨骼中的钙溶出作用加强;同时对成骨细胞的刺激减弱,使得骨吸收作用降低。导致骨形成及骨溶解失去了平衡,造成骨的大量丢失,这就是绝经后骨质疏松的重要原因。女性25岁以前,体内的雌激素水平较高,可以调节破骨细胞和成骨细胞的功能,每天沉积入骨骼中的钙多于从骨骼中溶解出来的钙,因此骨骼密度越来越大,直到35岁左右达到最高峰,之后,全身的骨量开始下降。35岁以后,由于女性体内雌激素的浓度逐渐减少,就会发生相反的情况,钙流失大于钙沉积进入骨骼的速度,导致骨骼密度逐渐减小。尤其是女性绝经以后,由于卵巢的萎缩而逐渐失去分泌雌激素的功能,体内雌激素水平极显著地下降,钙的流失进一步加重。

骨科专家提醒大众:上述情况在不停地进行着、加重着,但是,在持续几十年后,大部分人仍然浑然不知!大量的钙不断地溶解出来,使原本致密的骨骼变成密度很低的蜂窝状,骨骼的支架结构―骨小梁遭到严重破坏,导致骨质疏松症。直到某一天,轻轻摔一跤就引起髋骨、腿骨骨折,有的甚至剧烈咳嗽就把肋骨震动断了,才发现形成的病变已无法恢复。骨质疏松一旦发生是极难治愈的,未雨绸缪、提早预防才是最好的办法。

如何保证补钙效果、增加钙吸收进入骨骼呢?医学证实:保持女性体内雌激素水平的正常,是防止骨骼中的钙大量流失的根本措施。十几年来,在全球范围内,医学界通常应用雌激素补充疗法,让处于更年期以及之后的女性口服化学合成的雌激素药片。大部分服用者疗效非常明显,骨骼中钙流失情况明显改善,降低了患骨质疏松症的危险。虽然补充雌激素可以防止绝经后妇女骨量丢失,可以保持腰椎、髋部、前臂等的骨量,可以减少全身各部位骨折发生危险的50%,但是,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采用化学合成雌激素替代疗法的妇女子宫内膜癌和乳腺癌的患病率都有所升高!所以,采用雌激素替代疗法的妇女通常都不会维持太久就中断治疗。上世纪90年代,美国科学家证实大豆异黄酮可防止骨质疏松症,并减轻妇女更年期不适症及降低绝经后女性冠心病的发病率。2000年,Alckel等报道:经过六个月的随机双肓临床实验,他们发现大豆异黄酮能够防止围绝经期妇女腰椎骨矿含量及骨密度的下降,而且可明显提高人体自身免疫力,有利于预防乳腺癌、宫颈癌等各种癌症。

由于大豆异黄酮在大豆中的含量很低,同时,在把大豆加工成豆腐、豆浆的过程中,也几乎损失殆尽。因此,很多中老年女性朋友在每日补充钙制剂的同时,服用大豆异黄酮保健食品来预防骨质疏松症的发生是明智之举。清华大学紫光生物科技公司出品的紫光牌优太康片富含高含大豆异黄酮及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同时采用了高科技定点释放技术,比一般工艺的产品的活性明显增强,是中老年女性朋友维护骨骼健康、辅助预防乳腺癌等恶性肿瘤的好产品。

清华紫光生物订购热线:

骨骼疏松症状篇7

(一)什么是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症是中老年人最常见的骨骼疾病。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全身性疾病,它的主要特征是骨矿物质含量低下、骨结构破坏、骨强度降低、易发生骨折。

疼痛、驼背、身高降低和骨折是骨质疏松症的特征性表现。但有许多骨质疏松症患者在疾病早期常无明显的感觉。

骨质疏松性骨折是脆性骨折,通常在日常负重、活动、弯腰和跌倒后发生。

骨折是骨质疏松症的直接后果,轻者影响机体功能,重则致残甚至致死。常见的骨折部位是腰背部、髋部和手臂。

(二)骨质疏松症的危害。

骨质疏松症是第四位常见的慢性疾病,也是中老年最常见的骨骼疾病。

骨质疏松症被称为沉默的杀手。骨折是骨质疏松症的严重后果,常是部分骨质疏松症患者的首发症状和就诊原因。髋部骨折后第一年内由于各种并发症死亡率达到20~25%。存活者中50%以上会有不同程度的残疾。

一个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的患者每年的直接经济负担是32,776元人民币。中国每年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的直接经济负担是1080亿元人民币。

(三)发生骨质疏松症的病因。

骨质疏松症受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影响。先天因素指种族、性别、年龄及家族史;后天因素包括药物、疾病、营养及生活方式等。年老、女性绝经、男性减退都是导致骨质疏松症的原因。

(四)骨质疏松症的高危人群。

有以下因素者属于骨质疏松症的高危人群:老龄;女性绝经;母系家族史(尤其髋部骨折家族史);低体重;性激素低下;吸烟;过度饮酒或咖啡;体力活动少;饮食中钙和/或维生素D缺乏(光照少或摄入少);有影响骨代谢的疾病;应用影响骨代谢的药物。

(五)骨质疏松症的预防。

人的各个年龄阶段都应当注重骨质疏松的预防,婴幼儿和年轻人的生活方式都与骨质疏松的发生有密切联系。人体骨骼中的矿物含量在30多岁达到最高,医学上称之为峰值骨量。峰值骨量越高,就相当于人体中的“骨矿银行”储备越多,到老年发生骨质疏松症的时间越推迟,程度也越轻。老年后积极改善饮食和生活方式,坚持钙和维生素D的补充可预防或减轻骨质疏松。

均衡饮食:增加饮食中钙及适量蛋白质的摄入,低盐饮食。钙质的摄入对于预防骨质疏松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嗜烟酗酒、过量摄入咖啡因和高磷饮料会增加骨质疏松的发病危险。

适量运动:人体的骨组织是一种有生命的组织,人在运动中肌肉的活动会不停地刺激骨组织,使骨骼更强壮。运动还有助于增强肌体的反应性,改善平衡功能,减少跌倒的风险。这样骨质疏松症就不容易发生。

增加日光照射:中国人饮食中所含维生素D非常有限,大量的维生素D3依赖皮肤接受阳光紫外线的照射后合成。经常接受阳光照射会对维生素D的生成及钙质吸收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正常人平均每天至少应接受20分钟日照。

提示:防晒霜、遮阳伞也会使女性骨质疏松概率加大。平时户外光照不足的情况下,出门又要涂上厚厚的防晒霜或者用遮阳伞,会影响体内维生素D的合成。

(六)早诊断、规范治疗,降低危害。

骨质疏松症任何阶段开始治疗都比不治疗好。及早得到正规检查,规范用药,可以最大程度降低骨折发生风险,缓解骨痛等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骨质疏松的预防和治疗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其防治策略包括基础措施和药物治疗两部分。基础措施包括调整生活方式和骨健康基本补充剂。调整生活方式:富含钙、低盐和适量蛋白质的均衡饮食;注意适当户外运动;避免嗜烟、酗酒;慎用影响骨代谢的药物;采取防止跌倒的各种措施。骨健康基本补充剂包括钙剂和维生素D。药物治疗包括抗骨吸收药物、促进骨形成药物以及一些多重机制的药物。必须在医师的指导下应用。

(七)骨质疏松症高危人群的自我检测。

以下问题可以帮助进行骨质疏松症高危情况的自我检测,任何一项回答为“是”者,则为高危人群,应当到骨质疏松专科门诊就诊:

1.您是否曾经因为轻微的碰撞或者跌倒就会伤到自己的骨骼?

2.您连续3个月以上服用激素类药品吗?

3.您的身高是否比年轻时降低了3厘米?

4.您经常过度饮酒吗?(每天饮酒2次,或一周中只有1~2天不饮酒)

5.您每天吸烟超过20支吗?

6.您经常腹泻吗?(由于腹腔疾病或者肠炎而引起)

7.父母有没有轻微碰撞或跌倒就会发生髋部骨折的情况?

8.女士回答:您是否在45岁之前就绝经了?

9.绝经前您是否曾经有过连续12个月以上没有月经(除了怀孕期间)?

骨骼疏松症状篇8

摘 要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是以骨量减少,骨的微观结构退化为特征的,致使骨的脆性增加以及易于发生骨折的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骨质疏松症的分类有很多,常见的分类主要是分为①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它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必然发生的一种生理性退行性病变,如中老年性骨质疏松症、女性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等;②继发性骨质疏松症:是由其他药物或疾病等一些因素所诱发的骨质疏松症,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性骨质疏松症、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等;③特发性骨质疏松症:多见于8~14岁青少年或成人,多半有家族遗传史。

关键词 骨质疏松症 激素分泌 运动量

一、造成骨质疏松症的风险因素

(一)钙调节激素的分泌失调致使骨代谢紊乱

研究发现,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人在35岁以前,骨代谢非常旺盛,摄入的钙很快被吸收进入骨骼中沉淀,骨骼生长迅速,骨钙含量高,骨骼最为强壮。由于成骨细胞的作用,在此期间骨形成量大于骨丢失量。40岁以后,由于胃肠道功能逐渐减退,钙的吸收减少而流失增加。45岁以后,每十年骨骼脱钙率为3%。

(二)性激素分泌减少

雌激素通过四种主要的机制来影响骨的代谢:1.雌激素通过对成骨细胞的直接作用来刺激骨的生成;2.雌激素通过对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的作用来影响破骨细胞形成;3.雌激素对成骨细胞和骨细胞的反细胞凋零作用和对破骨细胞的细胞凋零作用直接影响骨细胞的生物周期;4.雌激素对骨血管生成有直接作用。因此,女性绝经后雌激素水平的下降,也会致使骨质疏松症。

(三)缺乏运动的生活方式

肌肉对骨组织产生机械力的影响,肌肉发达骨骼强壮,则骨密度值高。由于老年人活动减少,使肌肉强度减弱、机械刺激少、骨量减少,同时肌肉强度的减弱和协调障碍使老年人^易摔跤,伴有骨量减少时则易发生骨折。此外,老年人患有脑卒中等疾病后长期卧床不活动,因运动不足导致骨量丢失,容易出现骨质疏松。

(四)营养因素

老年人由于牙齿脱落及消化功能降低,进食少,常常会造成营养缺乏,致使蛋白质、钙、磷、维生素D以及其他营养物质摄入不足。

二、骨质疏松症的防治

(一)骨质疏松症的防治原则

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实际上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论哪种类型的骨质疏松症,其防治原则都包括:1.对症处理。骨质疏松症的临床表现主要是疼痛、骨折、驼背等,应根据临床表现出来的症状和体征进行治疗。2.延缓骨量丢失或增加骨量。在骨量增长的年龄段应当尽量使骨峰值增大,并使骨峰值维持较长时间;在骨量丢失阶段(女性绝经前),应延缓骨量丢失,在女性绝经后快速丢失阶段应采取相应的治疗和预防措施。3.预防骨折发生。骨折是骨质疏松症最严重的后果,甚至会造成自理能力的丧失,因此,预防骨折的发生对于骨质疏松症的防治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二)骨质疏松症的防治方法

1.生活方式

尽量少抽烟、少喝咖啡,避免过度饮酒。调查发现,吸烟的绝经后妇女平均每年丢失的骨质约为1.02%,二非吸烟者仅为0.69%,显然不吸烟不利于维持钙、磷及骨代谢的平衡。长期吸烟者多伴有维生素C水平降低,使骨基质形成障碍,使钙、磷代谢紊乱,骨形成减少。研究表明,咖啡因摄入越多,骨量减少越明显。其原因是因为咖啡因摄入过多会影响小肠对钙的吸收,并增加尿钙的排泄,引起不同程度的缺钙,久之可导致骨质疏松,使患者骨折的发生率增高。此外,长期酗酒可是人体蛋白质合成减少,骨基质形成减少,钙、磷、镁吸收减少,排出增多,可出现低血钙症,加上维生素D合成减少,刺激甲状旁腺激素分泌增加,使骨的吸收大于骨的形成。因此,生活方式的改变对于防治骨质疏松症有着积极、明显的作用。

2.运动

我国的一项研究表明,某高校200名平均年龄为60岁的教授中,男性的骨质疏松发病率为9%,远高于对照组的2.3%,提示脑力劳动者的骨质疏松发病因素中,缺乏运动,神经肌肉锻炼不足等因素起重要作用。另一项试验也证明,患者绝对卧床1周后,尿钙明显增加,2周即可出现全身骨痛症状,测定骨无机盐含量,发现平均每周减少0.9%。所以,补钙的同时应进行适当的运动。

美国骨质疏松症基金会也赞同无论是骨质疏松症的预防还是在整体健康方面,在各年龄段中都应保持终身体育活动,并且一旦停止运动,这些运动所带来的好处也将随之消失。承重运动有助于保持和增加骨密度,以及肌肉质量和肌肉张力,从而降低他们的跌倒和骨折的风险。承重运动包括散步、慢跑、太极、爬楼梯、跳舞和打网球等。

三、总结

综上所述,运动结合钙和维生素D的补充是防治骨质疏松症的有效方法。适当的体育锻炼会使骨量增加或保持峰值骨量。对于绝经后妇女,适当体育锻炼既可防止因运动负荷减少引起的骨量丢失,也可防止因性腺功能减退造成的骨量丢失。体育锻炼能使钙质向骨骼中沉积。另外,体育锻炼还能得到阳光的照射,阳光中的紫外线能把皮肤中的脱氢胆固醇转变成维生素D,帮助钙的吸收。

参考文献:

[1] Ward K,Klesges R.A meta-analysis of the effects of Asian adolescents in China:influence of physical activity and smoking[J].Med Sci Sports Exerc.2003(35):720-729.

上一篇:学校的安全管理范文 下一篇:教师心理辅导教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