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防火风险评估范文

时间:2023-11-02 17:13:34

森林防火风险评估

森林防火风险评估篇1

关键词:林权:抵押货款;风险控制

1 林权抵押贷款易于出现的风险

1.1 资产评估

评估管理和评估技术是资产评估的核心内容,评估森林资源资产时,可以通过以下4点内容详细展现:(1)森林资产的构成部分较多,有林地和林木等。(2)树种不同,价值就会不一样,同一树种,树龄不同价值也会不同。(3)原始林木与人工林木的价值存在差异。(4)交易市场没有形成规模,森林资源无法实现有效评价。(5)森林资源价值可以通过生长周期和自然增加值全面体现。普通会计师林业知识比较匮乏,森林资源职业设计规划师没有会计和资产评估方面的知识储备,这就使得森林资源在评估时存在很大的风险。

2 抵押物价值保全

森林资源具有较强的特殊性,从而使抵押机构在进行林权抵押时存在较为严重的风险,可以通过以下2点全面体现:(1)经营和管护森林资源,存在很多的人为灾害和自然灾害,比如,污染、病虫害、风灾、泥石流、水灾、火灾、冻害以及雪灾等,这些灾害一经发生带有比较强的毁灭性,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使得金融机构无法实现对抵押物的有效监管。(2)森林资源被偷盗的危险系数较高,这对于抵押金融机构来说风险比较严重。林区地理位置比较偏远,人烟稀少,交通设施短缺,使得在管理时难度较高。有的人法律意识比较差,乱砍滥伐现象时有发生。

3 政策与法律法规

林权抵押贷款是一种新兴的贷款模式,因此,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定、集体林权、国有林权流转以及处置都需要不断地完善。森林资源具有较强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采伐森林资源时,需要报批一定的限额,公益林和生态林不纳入商品性采伐中,这些因素都会给金融机构造成一定的风险。

4 风险防范的策略

4.1 注重农村信用系统的建设

借贷人的违约风险可以通过农村信用系统进行约束,开展林权抵押贷款工作时,不断完善农村信用系统中的信用评价机制。设置评价指标时,以抵押贷款的业务特征为依托,建立健全信用评级档案,有效控制交易成本,提高服务水平。

4.2 完善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制度

金融机构的风险与贷款金额以及抵押物的价值有直接关系,科学合理地评估抵押物价值十分关键。完善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制度、评估技术标准、评估人员以及评估机构,有效保障评估的可信性和权威性。制定科学的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机制,有效规范评估机构的资质,将森林资源的使用价值包括在评估内容中,使森林资源的价值得到完美体现。

4.3 大力宣传森林保险机制,创建多元化的担保系统

有效控制森林资源资产保全风险导致的损失,分散风险,创建多元化的担保系统。政府不断加强森林资源政策性保险的研发力度,促使借贷人积极踊跃地加入到资产投保的行列中,严格限制森林资产抵押的条件。积极鼓励保险公司开展与林权相关的险种,有效控制林权抵押的风险。政府积极与各类担保公司合作,鼓励林农和企业积极加入其中,创建互的担保系统,引进专门从事担保工作的企业,快速提升担保服务水平,使林权抵押贷款中的担保服务不断实现市场化,提高服务质量。

4.4 完善林权流转系统

不断完善林权流转系统,使林权资源实现快速提现,有效控制交易成本,使林产品的价格趋于稳定。不断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使林权流转时有据可依。科学规范林权中介,提升林权流转的速度,使资产处置的形式变得灵活多样。

4.5 不断创新货款模式

发放林权抵押贷款时,一定要做好风险防范工作。严格审查借贷者的信用信息,遵循贷款发放程序,认真核实相关信息。开展网络化管理新模式,做好跟踪记录,精准掌握借贷者的行踪。金融机构要不断创新贷款模式,使林权抵押贷款更加合理,能够实现有效的回收,可以依据树种的生长周期制定贷款的还款日期,不断拓展延伸贷款的用途。

5 结语

综上所述,尽管我国已经创建了林权抵押贷款的相关机制,但依然处在不断探索的时期,存在大量的潜在风险,需要采取有效的办法。每一种抵押贷款都有属于自己与众不同的风险存在,林权抵押贷款一定要采取积极的措施进行监管,使其风险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参考文献

1 唐德祥,周小波,杨无限.农村“三权”资产抵押贷款的风险生成、衡量 及其防范建议[J].江苏农业科学,2015(1)

森林防火风险评估篇2

1总则

1.1编制目的。为贯彻落实“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森林防火工作方针,有效预防和控制森林火灾,确保在处置重、特大森林火灾时准备充分、决策科学、反应迅速、措施得力,把损失降到最低程度,维护我市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和国土生态安全,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管理方案。

1.2工作原则。坚持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原则;坚持密切协作、快速反应的原则;坚持预防为主、预防应急相结合的原则。

1.3编制依据。本管理方案编制依据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森林防火条例》、《**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办法》等法律、法规,以及《国务院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省森林防火责任追究办法》、《**省森林火灾应急管理方案》、《市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管理方案》和《**市森林火灾应急管理方案》等。

1.4适用范围。发生下列森林火灾时,可启动本管理方案:

(1)受害森林面积30公顷以上的森林火灾;

(2)威胁居民地、重要设施和林场或者位于乡(镇、区)交界地区,危险性较大的森林火灾;

(3)连续燃烧6小时没有得到控制的森林火灾;

(4)发生在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旅游区、天然林区及其它重点林区,受害森林面积20公顷以上的森林火灾;

(5)造成人员伤亡事故,以及其它造成重大影响和财产损失的森林火灾。

2组织指挥机构及职责

2.1市护林防火指挥部及其办事机构的组成与职责

我市成立以市长为指挥长,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市武装部部长为副指挥长,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市公安局、市林业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监察局、市安全监管局、市教育局、市财政局、市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司法局、市气象局、市交通局、市民政局、市商务局、市卫生局、市广电局、市农业局、市文化旅游局、市联通公司、市移动公司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市护林防火指挥部。市护林防火指挥部办公室设在市林业局。

市护林防火指挥部主要职责:贯彻落实上级森林防火工作的法律、法规和上级森林防火指挥部的指示、决定和工作部署;制订和修订市森林火灾应急管理方案;宣布启动或结束本应急管理方案;组织、指挥应急处置工作,决定成立前线指挥部,协调、解决应急处置中遇到的资金、物资、交通等问题;审查批准指挥部办公室或专家组提交的工作报告或评估报告;承担**市护林防火指挥部安排的其它应急工作。

市护林防火指挥部办公室主要职责:及时掌握、分析重、特大森林火灾发生信息,并提出处理建议报市护林防火指挥部;贯彻落实市护林防火指挥部指示和工作部署,组织协调森林火灾预防和应急处置工作;指导并监督检查有关乡(镇、区)和单位开展应急处置工作,协调解决应急处置中出现的有关问题;指导应急扑火专业队伍建设和人员培训;落实市森林火灾应急管理方案的编制修订和组织演练工作;向**市政府护林防火指挥部办公室、市护林防火指挥部成员单位报告、通报森林火灾发生情况及应急处置工作有关情况;根据市护林防火指挥部授权有关信息等。

2.2森林火灾扑救前线指挥部及其各工作组的职责。根据森林火灾扑救需要,市护林防火指挥部临时成立前线指挥部,主要职责是迅速落实市护林防火指挥部关于森林火灾扑救的各项部署,现场统一组织指挥火灾的处置和扑救。各工作组组成和主要职责:

综合调度组:全面掌握并及时报告火情信息、火场天气状况和扑救情况;协调组织各部门落实扑火力量调动、物资调配、通信联络、火场监测、火灾案件查处等具体处置措施。

后勤保障组:做好火灾处置扑救中的食品、饮水、燃油、电力、被褥等物资供应和通讯联络工作;协调相关部门快速运输扑火人员、扑火设备及救援物资、药品等。

医疗救护组:协调有关部门和单位做好火灾处置扑救中的医疗救护以及灾后卫生防疫等工作。

宣传报道组:按照上级对森林火灾宣传报道的有关规定,根据火灾扑救工作需要,确定火灾扑救新闻发言人,适时火情信息,组织好宣传报道工作。

专家咨询组:负责扑火环境、火情分析,并对火灾态势进行科学评估,提出火灾扑救方案;根据市护林防火指挥部办公室授权,开展火灾调查、火灾损失评估,做好处置扑救绩效评价。

现场督导组:深入火场一线,对各部门、各单位和有关人员在火灾扑救中的职责履行情况实施跟踪监督检查,及时将有关情况报告前线指挥部和市护林防火指挥部。

2.3市护林防火指挥部成员单位及其职责:

市武装部:根据火灾扑救需要,组织驻**部队、人武部和广大民兵、预备役人员投入火灾扑救工作。

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负责组织召开森林防火会议及火灾扑救中的紧急会议,审核上报**市的有关资料和文件。

市公安局:负责组织公安机关搞好灾区治安管理和安全保卫工作,维持火场治安秩序,做好受灾群众的疏散和安全管理工作,及时查处森林火灾肇事者;必要时协调市公安消防大队参与灭火。

市林业局:负责指导森林公园、国有林场等国家所有的林地森林火灾预防和森林火灾扑救工作,监督检查各有关乡(镇、区)和林区各单位森林防火和森林火灾扑救工作,组织实施森林火灾应急管理方案演练,履行市护林防火指挥部办公室职责。

市发展改革委:负责涉及市森林防火和森林火灾扑救和基础建设项目审批,并将其纳入基本建设计划;协调应急物资的储存、调拨和紧急供应工作。

市监察局:负责对不落实地方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市护林防火指挥部成员单位责任制和在火灾扑救中有失职渎职行为的单位和个人实施责任追究。

市安全监管局:配合有关部门做好火灾成因及火灾案件的调查处理工作。

市教育局:负责做好学校师生预防和扑救森林火灾的安全教育和管理工作。

市财政局:负责筹措解决森林火灾扑救工作经费,将森林防火基础设施、扑火队伍装备、扑火物资储备(供应)以及灾后重建等所需资金列入同级财政预算。

市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负责参与对各部门、各单位人员火灾扑救职责履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奖励火灾扑救有功人员。

市司法局:负责配合有关部门做好火灾案件的调查处理。

市气象局:负责加强中长期天气预报,建立森林火险形势会商机制;及时提供火情监测信息,随时掌握和提供火场及周边天气情况;必要时制定人工影响天气方案,适时实施人工增雨作业。

市交通局:负责修建通往灾区临时公路和运输扑救物资、人员,配合市公安部门做好交通管制工作。

市民政局:负责灾民安置与社会救济和灾后重建工作,按规定做好扑火伤亡人员的抚恤事宜;教育和引导公民文明祭祀,做好陵园、公墓和坟地的火源管理工作,协助做好痴呆等智障人员的用火安全管理。

市商务局:负责组织火灾扑救生活必需品的应急供应。

市卫生局:负责组织医务人员赶赴火场实施现场医疗救护,做好灾区卫生防疫;遇有大批重危伤员时,组织、协调现场急救和转诊救治工作。

市广电局:通过播放森林防火公益广告等形式开展森林防火安全教育;遇到三级以上火险天气时,在市电视台、广播电台播报火险等级预报。

市农业局:负责协调做好农村居民、牲畜和农业生产物资的疏散与转移工作,搞好灾后农业生产。

市文化旅游局:负责组织指导旅游区和旅行社开展森林防火安全知识教育,将森林防火安全知识纳入导游提示游客内容;发生森林火灾时,督促旅游区组织人员疏散。

市联通公司、移动公司:负责组织通信联络,确保火灾现场的通信网络畅通。

3预防和应急准备

3.1加强森林防火宣传教育,提高公民森林防火意识。

3.1.1各乡(镇、区)要按照“政府主导、媒体联动、教育渗透、全民参与”的要求,突出宣传重点,丰富宣传形式,拓宽宣传渠道,扩大宣传教育覆盖面。

3.1.2建立全方位、社会化的森林防火宣传教育网络体系。强化市、乡(镇、区)两级护林防火指挥部的宣传教育职能,协调广电、教育、文化旅游等部门及村民委员会组成宣传教育网络。从各个层面开展森林防火宣传教育活动,构建全方位、社会化的森林防火宣传教育格局。

3.1.3深入开展“进林区、进村宅、进单位、进学校、进风景旅游区”的森林防火宣传教育活动;结合普法教育,组织开展森林防火法律、法规的教育培训;充分利用每年11月份的“森林防火宣传月”,集中开展多种形式的森林防火科普知识、森林火灾扑救和安全避险知识教育,开展先进典型宣传和森林火灾警示教育。

3.2有关乡(镇、区)、山张林场和虎头山森林公园应当组织实施下列森林防火设施建设:

(1)建设火险预警、火情监测瞭望设施;

(2)在林内、林缘以及村庄、工矿企业、仓库、学校、部队营房、重要设施、名胜古迹和革命纪念地等周围,建设蓄水池、开设防火隔离带或者营造防火林带,设置醒目的森林防火宣传标识;

(3)配备森林防火交通运输车辆、森林防火物资和通信器材等;

(4)修筑森林防火道路;

(5)建立森林防火指挥调度和信息处置系统等。

3.3林区的机关、企业事业单位以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非公有制林业经营者要建立相应的森林防火组织,负责本系统、本单位范围内的森林防火工作。建立森林防火责任制,确定森林防火责任人和责任区,配备相应的森林防火设施装备。

3.4市护林防火指挥部各成员单位和有关乡(镇、区)护林防火指挥部应当开展森林火灾隐患排查,及时采取措施消除隐患。

3.5森林火灾扑救工作坚持以专业队伍为主,专业队伍与发动群众相结合的原则。有关乡(镇、区)负责本辖区各类森林消防队伍的建设、监督和管理。国有山张林场要建立专业森林消防队,沿山乡(镇、区)要建立森林消防突击队和民兵应急分队,沿山各村和包山大户要建立群众扑火队。加强后备扑火力量准备,保证有足够的扑火力量。

3.6完善森林防火物资储备的监管、储备、调拨和更新管理体系,确保扑救重、特大森林火灾的物资准备需要。市、乡(镇、区)护林防火指挥部根据各自辖区的森林防火任务,储备与之相适应的森林防火物资。

3.7各乡(镇、区)要按照《国家突发事件财政应急保障管理方案》的要求,保证扑救森林火灾所需的应急准备和救援工作资金。

3.8各乡(镇、区)、各林场及火场要建立森林防火通信网络和火场应急通信保障体系,配备与扑火需要相适应的通信设备。要充分利用现代通信手段,发挥社会基础设施的作用,为扑火指挥决策提供信息支持。

3.9市气象部门要为扑火工作提供火场气象服务,包括火场天气实况、天气预报、高火险预报、人工增雨等。市护林防火指挥部办公室要建立森林防火专家信息库,汇集各个领域能够为森林防火提供技术支持的专家学者信息,为森林防扑火工作提供技术智力支持。

3.10市、乡(镇、区)护林防火指挥机构要加强岗位技术培训,组织实战训练和扑火演练,不断提高扑火队伍的综合素质和扑火作战能力。加强专业(半专业)森林消防队、乡(镇、区)森林消防突击队、民兵应急分队和群众扑火队的联合培训、联合演练,提高合作应急、协同应急的能力。

4监测与预警

4.1森林防火常规信息的监测与收集。

4.1.1市护林防火指挥部办公室要建立健全森林火灾常规信息监测和收集体系。切实加强对可能影响森林火灾发生、发展和应急处置的常规信息的监测和收集工作。

4.1.2市护林防火指挥部办公室要建立森林火灾常规信息数据库,各有关部门要无偿提供有关数据和信息,支持、配合常规信息数据库的建设。常规信息数据库内容包括:

(1)区域内森林资源的种类、数量及分布;主要危险源的种类、数量及分布。

(2)区域内重点防护林、天然次生林及森林公园、风景旅游区的面积及分布;林区重要基础设施、居民点、学校的数量及分布;林区人口数量、结构及分布。

(3)林区地形地貌、交通和基础设施情况;季节性的风向、风速、气温、雨量等气象信息。

(4)森林扑火力量的组成、分布,森林消防物资的种类、数量、特性和分布,上级护林防火指挥部和相邻地区可用的火灾处置应急物资。

(5)可能影响火灾扑救的不利因素。

4.2森林火险预测预报。在重点防火期,市气象部门要分析森林火险形势,向市护林防火指挥部报送火险趋势报告,并制作全市24小时森林火险天气预报,全天不间断通过电视台向全市;冬春高火险季节,市广电局要在市电视台天气预报等栏目中向全市森林火险等级预报和预警警报;重、特大森林火灾发生后,市气象部门要全面监测火场天气实况,提供火场天气形势预报。

4.3森林火险天气等级。依据国家有关规定,森林火险天气等级分为五级:

一级:没有危险,林内可燃物不能燃烧;

二级:低度危险,林内可燃物难以燃烧;

三级:中度危险,林内可燃物较易燃烧;

四级:高度危险,林内可燃物容易燃烧;

五级:极度危险,林内可燃物极易燃烧。

4.4预警标志设置、预警公告及防范措施。

一级和二级火险天气,可不设标志。

三级火险天气,林区悬挂淡绿旗预警标志。市气象部门及时向市政府和市护林防火指挥部报告天气信息,市、乡(镇、区)护林防火指挥部办公室严格昼夜值班制度;各监控站(点)、防火瞭望台、检查站和护林员加强林火监测和巡护,扑火队伍做好扑火准备。

四级火险天气,林区悬挂黄旗预警标志。除三级防火措施外,市电台、电视台要公开森林火险天气预报;市、乡(镇、区)护林防火指挥部主要领导要值班、带班,检查落实防范措施;停止野外生产生活用火;风景旅游区等重点区段要层层设岗,严防死守。

五级火险天气,林区悬挂红旗预警标志。除四级防火措施外,市电台、电视台要公开高火险天气警报,当高火险等级面积指数(高火险等级出现的范围占所在林区的面积比例)超过50%时要森林火险天气紧急警报。同时,经市政府批准,以市政府名义向全市或有关地区预警公告。

4.5火情监测。在森林火灾高发期,各监控站(点)、防火瞭望台、检查站和巡护人员切实加强火情监测。

4.6火情报告。

4.6.1报告的责任主体、时限和程序要求:市护林防火指挥部对接到气象卫星林火监测系统发现的热点,要立即通知有关乡(镇、区)护林防火指挥部核查。各监控站(点)、防火瞭望台、检查站、巡护人员及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发现火情后,应立即向当地护林防火指挥部办公室报告。市护林防火指挥部办公室对收集到的火灾信息要迅速核实、整理和分析,并及时上报。一般森林火灾由市护林防火指挥部办公室按照灾情日报、月报的规定进行统计、上报;重、特大森林火灾,应在40分钟内逐级上报至市护林防火指挥部办公室、市护林防火指挥部和**市护林防火指挥部办公室。

4.6.2报告内容:包括起火时间、地点、面积、火势、发展趋势分析、火场附近环境情况及已经采取的扑救措施,并根据火灾发展和扑救情况及时续报动态信息。

4.6.3我市建立森林火灾有奖报告制度,设立报警电话(**)和电子信箱(***********)。

4.6.4有关单位和人员报送、报告森林火情应当做到及时、客观、真实,不得迟报、谎报、瞒报、漏报。

5应急响应

5.1分级响应。

5.1.1事发地乡(镇、区)护林防火指挥部应急反应。发现火情后,当地乡(镇、区)护林防火指挥机构要立即组织力量扑救,到火场时要及时向市护林防火指挥部办公室反馈火场情况,及时组织力量扑救。

5.1.2市护林防火指挥部应急反应。火灾发生后2个小时内仍未能控制的,或发生跨乡(镇、区)森林火灾时,应立即启动本管理方案,迅速在火场设立扑火前线指挥部,全力组织扑救。

5.1.3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管理方案时,乡(镇、区)及其护林防火指挥部应当按照规定向市政府及市护林防火指挥部报告。

5.2管理方案实施。本管理方案启动后,市护林防火指挥部指挥长应迅速召集事发地乡(镇、区)和市护林防火指挥部办公室、市政府各有关部门和单位研究部署行动方案,责成各成员单位负责人及工作人员按照职责分工,立即开展应急处置、应急保障等各项工作,保证组织到位、应急扑火队伍到位、应急保障物资到位。

5.3扑火指挥。扑救重、特大森林火灾时,应成立前线指挥部,下设若干工作组。在火场范围较大且分散的情况下,可将火场划分若干战区,成立分区指挥部。需调动军队(武警部队)执行灭火任务时,可设立专门指挥机构,具体负责军队(武警部队)的组织指挥工作。前线指挥部是扑火现场的最高指挥机关,可依据实际情况制定和修改应急处置方案,有关命令,全面组织各项紧急处置工作。事发地乡(镇、区)、市护林防火指挥部各成员单位和指挥部各工作组、各分区指挥部和军队(武警部队)专门指挥机构以及参加扑火的所有单位与个人,必须服从前线指挥部的统一指挥。

5.4扑火力量组织与调动。

5.4.1扑火力量的组成。扑救森林火灾以当地专业(半专业)森林消防突击队为主、其他经过训练的或有组织的非专业力量为辅。如当地扑火力量不足时,由火灾发生区域的护林防火指挥部提出申请,经市护林防火指挥部审批实施跨区增援计划。

5.4.2扑火力量梯队安排。分三个梯队:

第一梯队为森林消防应急分队。由乡(镇、区)护林防火指挥部调动当地的森林消防应急分队和干部、群众组织扑救。必要时,由市护林防火指挥部就近调集其他乡(镇、区)森林消防应急分队进行增援。

第二梯队为群众义务扑火队和民兵消防应急分队、公安消防大队。由市护林防火指挥部组织进行支援。

第三梯队为驻**部队。根据扑火需要,由市护林防火指挥部就近组织驻军支援。

5.4.3兵力调动程序。需增援扑救的,由发生火灾的乡(镇、区)护林防火指挥部向市护林防火指挥部提出申请,由市护林防火指挥部组织有关单位和部门实施增援。专业森林消防队的调动由市护林防火指挥部向调出乡(镇、区)的护林防火指挥部下达调动命令,由调出乡(镇、区)护林防火指挥部组织实施。军队(武警)的调动由市护林防火指挥部商驻**部队,按有关规定组织实施。

5.5现场处置。

5.5.1扑火方法选择。要采取整体围控、分段歼灭,重兵扑救、彻底清除,阻隔为主、正面扑救为辅等多种方式和手段,做到快速出击、科学扑火,“阻、打、清”相结合。

5.5.2重点部位保护。对重要设施、居民地、军事管理区等重点部位和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生态防护林、原始森林等重点林区,要集中优势力量,实施重点保护。

5.5.3扑火安全防范。在扑火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现场指挥员必须认真分析地形地貌、风力风向、气温等因素,时刻注意观察火势的变化,确保扑火人员的安全。

5.5.4人员疏散安置。各乡(镇、区)应在林区居民地周围开设防火隔离带,预先制定紧急疏散方案,明确安全撤离路线。当居民地受到火灾威胁时,要及时果断地采取阻火措施,有组织、有秩序地疏散居民,确保群众生命安全。必要时可采取强制疏散措施,并保证被疏散人员的基本生活。

5.5.5医疗救护。由医疗救护组协调当地卫生部门,对因森林火灾造成的受伤人员开展医疗救治工作。必要时由市卫生部门组织力量予以支援。

5.5.6物资使用。扑火抢险所需物资由前线指挥部及其后勤保障组协调市发改委、商务等部门负责调集。根据火灾扑救需要,前线指挥部可使用、征用、调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机构的物资、设备、房屋、场地等。

5.5.7应急通信。在充分利用当地森林防火通信网络的基础上,市联通公司、移动公司要建立火场应急通信系统,采用卫星通信和短波、超短波通信,确保信息通畅。

5.5.8生活保障。由火灾发生地乡(镇、区)负责应急扑救人员必需的食宿等生活保障工作。

5.6火灾案件查处。市公安局、森林公安分局负责进行火灾案件的查处工作。

5.7新闻报道。市护林防火指挥部适时召开新闻会,向媒体火灾发生、发展和处置情况。重、特大森林火灾的新闻稿件(包括视频新闻)由市护林防火指挥部宣传报道组研究提出意见,报市护林防火指挥部审定后。

新闻记者到火灾现场采访,需征得前线指挥部的批准。记者在采访中要严格遵守宣传纪律,服从指挥,不得妨碍火灾扑救工作。

5.8扩大应急。重、特大森林火灾有扩大、发展趋势,现有力量难以控制时,由前线指挥部报请市护林防火指挥部研究采取相应的扩大应急措施。

5.9应急结束。

森林火灾扑灭后,由当地乡(镇、区)护林防火指挥部组织火场看守,及时清除余火,消除隐患。经市护林防火指挥部组织办公室人员现场查实后,报请市护林防火指挥部宣布解除应急状态。

6后期处置

6.1火场看守。明火扑灭后,要保留不少于总扑火力量10%的人员看守火场,看守时间不少于36小时,防止死灰复燃。

6.2火灾评估。森林火灾扑灭后,由市护林防火指挥部办公室组织专家组对火灾损失进行调查评估,撰写调查评估报告,经市护林防火指挥部审核后报**市护林防火指挥部办公室。新晨

6.3灾民安置、灾区防疫及灾后重建。受灾乡(镇、区)要根据有关规定妥善处理灾民安置、灾区防疫和灾后重建工作,保证灾民不受冻、不挨饿、情绪稳定,不发生人、畜疫情。灾情特别严重的,可向市政府提出赈灾申请。市财政、民政等有关部门要对灾区重建给予重点支持。对在森林火灾应急处置中致病、致残、死亡的人员,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相应的补助和抚恤。超级秘书网

灾区乡(镇、区)应当依法对扑救火灾使用、征用、占用的房屋、场地、应急物资和设备等予以归还;不能归还或者造成损失的,应依法予以补偿。市财政部门根据情况,制定具体补偿标准和办法。

6.4工作总结。应急结束后,市护林防火指挥部办公室要对应急管理方案实施情况进行全面总结,重点总结分析火灾发生的原因、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应汲取的教训,并提出整改建议。

7附则

7.1管理方案管理。本管理方案既是市政府处置重、特大森林火灾的整体计划、程序规范,也是指导乡(镇、区)制定当地森林火灾应急管理方案的依据。市护林防火指挥部办公室对本管理方案每三年修订一次,经市护林防火指挥部审定后报市政府审核、批准、,并报**市政府森林防火指挥部备案。

7.2奖励与责任追究。对在扑火工作中贡献突出的单位和个人,依据《森林防火条例》等相关规定进行表彰奖励;扑火工作中牺牲人员需追认烈士的,依据国家相关规定由市民政部门和部队系统办理。对火灾肇事者,由司法部门依法进行责任追究;对火灾事故负有行政领导责任的追究,依据《**省森林防火责任追究办法》及相关规定执行。有关单位和个人未依照本管理方案的规定履行职责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和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7.3本管理方案具体内容由市护林防火指挥部办公室负责解释。

森林防火风险评估篇3

首先,林权抵押贷款符合国家有关的法律政策。我国《森林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国家林业局《森林资源资产抵押登记办法(试行)》都为银行开展林权抵押贷款提供了法律和政策依据。

其次,林权抵押贷款能为银行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林业是一项朝阳产业,市场空间广阔,利润空间大,又有政府的大力扶持,是银行扩大信贷营销的良好基础。特别是林权抵押贷款风险基本可控,比较安全。目前在农村,值钱的不是房产而是林子,林权证抵押物的处置要远比房产证抵押物的处置容易得多;林业部门对森林资源的处置具有较强的调控能力,一旦业主无法按时还贷,可以通过暂扣林权证等方式限制其对产品的处置权,确保抵押物的安全;森林资源变现也相对容易,可通过转让抵押物方式偿还贷款。

闽北,森林覆盖率达68.3%,被誉为“绿色金库”。当前,闽北各县市、乡镇正在进行林权改革,将林权分配到各农户手中或拍卖流转给有实力的木材经营者。据调查,仅南平市每年林权流转资金需求就在10亿元以上。目前,南平市各金融机构中已开展林权抵押贷款业务的有市农行和市农村信用社,市建行也在积极介入。发放林权抵押贷款的对象主要是竹木加工企业、青山购销大户,用途主要为企业生产流动资金及购买青山资金。至今年5月份,全市已累计发放林权抵押贷款329笔,共计2.4亿元,林权抵押贷款余额1.01亿元,未发生一笔不良贷款。

当然,林权抵押贷款也并非万无一失,其主要的风险点在于:评估缺乏统一标准,林木评估市场还不完善,许多用于抵押的林木评估虚高;木材采伐指标通过抽签分配,可能造成林木到了砍伐期或间伐期却因无指标不能砍伐,从而造成借款人不能按时还款;森林火灾、盗窃对抵押物造成损失;市场价格对抵押物价值的影响。为防范可能出现的风险,商业银行应加强与林业执法部门的协作与沟通,加强对抵押物的管理、防盗、防火工作;应严格控制贷款比例,贷款一般应控制在市场价值的60%以内;应严格控制10年以下幼林和小面积林权交易的贷款;应选择资金实力强、信用较好、林业部门支持的林业担保公司作为合作伙伴,以降低和分散银行的信贷风险。

森林防火风险评估篇4

[关键词]林权;抵押贷款;风险;防范机制

[中图分类号]F83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70(2008)05-0076-04

一、林权抵押贷款产生的背景

林权抵押贷款是随着我国以林权明晰化为主要内容的新一轮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启动和深入而出现的一种金融创新产品。

1、我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简要回顾和新一轮林改的主要内容

我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自1981年以来,一直在不同层面和不同程度上进行,大致可以概括为三个阶段:一是开展了以稳定山权林权、划定自留山和落实林业生产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林业“三定”工作;二是开展了以开发者取得稳定使用权的“四荒拍卖”;三是2003年以来开展的以“明晰所有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确保收益权”为内容的新一轮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福建省是我国新一轮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的第一个试点省份。2008年6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新一轮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在全国展开。

新一轮林改的主要内容概括地说,就是有效落实“四权”,配套改革跟进。主要内容有四方面:一是明晰所有权,放活经营权。通过林地经营权和所有权的分离,把林地的经营权落实到户、到人,明确林业产权,从而使山林有了实实在在的产权主体,并确立了林农的经营主体地位;二是开展林权登记,发放林权证。通过对林权证上所涉及的山林的面积、四至、树种等相关内容加以核对、确认和登记,并将证书发放给林农,从而从法律上明确林农对山林的产权,确保林农的处置权和收益权;三是建立规范有序的林木所有权、林地使用权流转机制。通过规范林权的依法、有序流转,建立统一、公平、高效的林权交易市场,畅通林业经营者的森林资产变现渠道,推动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四是深化林业配套改革,落实林业经营者对林木的处置权和收益权。

2、林权抵押贷款是伴随新一轮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而产生的金融创新产品

正是新一轮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有效落实了“四权”,从而使林权得以明晰,并以林权证的形式从法律上明确了林业的产权归属。林农所持林权证拥有了对应的山地和林木的所有权、经营权、处置权与收益权。林农“四权”的落实及林权改革后林权证的出现,为林权证持有人提供了有效的抵押物。这样,林权抵押贷款就应运而生。

所谓的林权抵押贷款是指贷款人按法定方式以借款人或第三人所拥有的计量确认为森林资源资产的林权作为抵押物而发放的贷款。概念中的贷款人是指政策性银行、农村信用社和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林权是指以森林、林木和林地为客体的一项权利,凡是有关森林、林木和林地的占有、使用、收益或者处分的权利都可以归入林权这一范畴中,林权是一项财产权。林权在法律上是以林权证的形式表示的,林权抵押贷款实际运作中就表现为以林权证作为抵押物的贷款。

二、林权抵押贷款的主要运作模式

林权抵押贷款产生以来,全国各地在推广林权抵押贷款工作中形成了各种不同的运作模式,比较典型的有以下几种模式:

1、林农个体直接林权抵押贷款。林农个体直接以林权证作为抵押物向金融机构申请借款,此方式主要适用农村信用社。主要作法为:拥有林权证的林农凭森林资源资产评估书与金融机构签订贷款合同,并将有关资料送林权登记管理中心,经审核无误后核发林木他项权证,金融机构收到他项权证等有关资料后,依照合同发放贷款。

2、农户联保林权抵押贷款。农户以林权证为信用保证,在自愿基础上组成联保小组,农村信用社对联保小组成员提供免评估、免担保林业联保贷款,其基本原则是“自愿联合、多户联保、定期还款、风险共担”。这是农村信用社结合农村信用村、镇的创建工作,借鉴农户信用小额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的做法。

3、专业担保公司担保林权抵押贷款。林农以林权证向专业担保公司提供反担保,由担保公司为林农提供担保贷款。主要做法是由林业生产经营大户或其他投资者共同出资,成立民间担保公司,为林农提供贷款担保,林农以林权证向专业担保公司提供反担保。

4、林业合作经济组织、林业经营大户或林业企业林权抵押贷款。林业合作经济组织、林业经营大户或林业企业,以其拥有的林权证向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申请的贷款。主要做法是林业合作经济组织、林业经营大户或林业企业以其拥有的森林资源资产(林权证的实体),经中介机构评估,并得到金融机构认可,按一般商业抵押贷款申请而获得的贷款。

5、林业信用共同体贷款模式,即采取林业协会、林农或林业中小企业按照“平等自愿、严格准入、互惠互利”的原则,组建“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信用共同体,缴存一定的担保基金,金融部门按照担保基金的4至8倍对林农或林业企业发放贷款,林业部门承担抵押登记、森林资源监管工作。

6、信用基础上的林农小额贷款。拥有林权证的林农以其信用为前提条件,实行“一次核定,随用随贷、余额控制、周转使用”发放的免评估、免担保的用于发展林业小额信用的贷款。

三、林权抵押贷款的主要风险形式及形成原因

1、抵押权虚置风险及形成原因

抵押权是指债权人对于债务人或第三人不移转占有而供抵押之物,在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可以就其变卖所得价金优先受偿的权利。如果抵押物失去抵押权,这种情形就是抵押权虚置。在林权抵押贷款中抵押权虚置就是指设定抵押的森林资源资产(林权所代表的实体)失去抵押权。主要有以下几种:(1)抵押不登记,抵押无效。在不动产上设定抵押,世界各国均要求设立抵押登记。根据我国的《担保法》规定,登记是抵押合同生效的必要条件,抵押合同不经登记不发生法律效力。在林权抵押贷款中,由于林权抵押贷款是新生事物,工作人员对法律知识掌握程度各异,或许为林农节省融资成本,往往出现不登记的情况,这样虽然抵押合同已签订成立,但抵押合同并未生效,对抵押人没有任何约束力,贷款到期后银行也无法主张抵押权;(2)重复抵押。借款人将同一森林资源资产在多家金融机构办理抵押贷款,形成重复抵押的现象。

2、抵押物估值风险及形成原因

由于森林资源资产是一种特殊的资源性资产,其价值评估较难,易造成抵押物估值风险。

资产评估包括评估技术和评估管理两个方面。就评估技术而言,森林资源资产估值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森林资源资产构成复杂,既包括林木,还包括林地;二是不同林种价值差异大,不同林龄的同一林种价值差异也很大;三是人工林与原始林价值不同,人工林由于树种单一、容易发生病虫害等原因,其价值远远低于原始林;四是没有相应的交易市场或交易市场不规范,森林资源资产的公允价值难以确定;五是资源性资产的价值具有自然增值性和生长的长周期性。但是,一般的会计师事务所人员较易缺乏林业相关知识,而森林资源调查规划设计机构人员又往往缺乏资产评估和财务会计知识,从而容易导致评估不当的风险。

另一方面,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管理不够规范,也导致抵押物估值风险。由于金融机构缺乏相应的专业人才,林权抵押贷款抵押物价值一般委托评估机构评估,易产生借款人与评估机构串通作弊或借款人、信贷人员和评估机构三方串通作弊,人为提高抵押物价值的风险。例如,福建省建瓯市某竹业有限公司的林权实际价值仅30万元左右,评估值却达232万元,为实际价值的8倍。

3、抵押物价值保全风险及形成原因

由于森林资源资产的特殊性,给发放贷款的金融机构保全抵押物价值带来较大风险。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由于森林资源经营管护过程中面临诸多自然灾害及人为灾害的影响,诸如雪灾、冻害、火灾、水灾、泥石流、风灾、病虫害、污染等灾害,一旦发生往往都是毁灭性的,所造成的经济损失非常巨大,造成金融机构对抵押物的失控。二是作为抵押物的森林资源资产面临人为偷盗灭失的风险较高。林区一般地处偏僻,交通不便,人口稀少,森林管理难度较大,加上部分人员法制观念淡漠,盗伐、滥伐林木的情况时有发生。以上两种情况,发放贷款的金融机构很难实施有效监管,造成抵押物价值保全的风险。

4、抵押物处置变现风险及形成原因

林权抵押贷款合同到期后,如果借款人无力偿还贷款本息,金融机构又不愿意展期,则需处置抵押物,使债权得以受偿。金融机构处置抵押物有两种途径:一是将林权流转变现;二是将木材砍伐后出售变现。而这两种途径都将面临风险。首先,对于林权流转变现而言,关键在于林权的流通性,也即林权流转市场的完善与否。但是,当前大部分地区都还没有建立起功能完善的林权流转市场,这极大地制约了森林资源资产交易,提高了林权抵押贷款中债务人违约时抵押物的变现风险。第二,就木材砍伐后出售变现而言,面临木材采伐指标问题。森林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源,国家对其实行严格的保护政策,对木材实行限额采伐,未经林业部门批准,金融、司法部门对抵押物均无权进行变卖处置。随着林业发展战略的转变,木材砍伐指标非常紧张,目前在基层已经出现了因砍伐指标使用不当而引起纠纷的情况,砍伐指标向林权抵押贷款倾斜的政策目前还没有。这就有可能造成金融机构有林木却不能采伐的风险。

四、林权抵押贷款风险防范机制的建立

林权抵押贷款存在的潜在风险抑制了林权抵押贷款规模的扩大以及金融机构的参与热情。因而,为了促进林权抵押贷款的可持续开展,当务之急是建立一套有效的林权抵押贷款风险防范机制。

1、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建立联合风险防范机制

林权抵押贷款涉及林业主管部门、人民银行、农办、发改委、财政部门、保监局、银监局等多个部门。只有相关部门步调一致,通力协作,建立联合风险防范机制,才能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目前各个部门对开展林权抵押贷款的认识程度不一,积极性也相差很大。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全面开展林权抵押贷款的风险防范工作难度还是比较大的。可行的方式是成立跨部门领导小组,积极开展部门沟通,协调各方面共同起草有关林权抵押贷款的指导性意见,并负责领导、协调和监管林权抵押贷款工作,切实提高工作效率和实施效果。

2、规范林权的管理和评估,降低林权抵押贷款风险

林权的规范化管理和可靠的评估体系的建立可以有效的降低林权抵押贷款风险。首先,林权登记中心要做好林权证的登记和管理工作,并履行“一个确认、两个承诺”制度,即确认林权证的真实性与合法性,承诺在抵押贷款期间所抵押的林木未经抵押权人(即接受林权抵押发放贷款的金融机构)同意不予发放采伐许可证、不予办理林木所有权转让变更手续,以保障抵押权人的合法权益;其次,创新木材采伐管理制度,有条件的放宽对私有林的采伐限制,使得经营者可以更灵活地按照市场的需求进行采伐,同时贷款逾期时,林业主管部门要积极配合金融机构做好抵押物的处置工作,对于符合采伐条件的可考虑优先安排采伐指标,促使抵押物的及时变现;三是建立健全林木收储中心制度,积极发挥收储中心作用,由有完整法律地位收储中心在对现有出险项目进行收储的基础上,拓宽林木收储中心业务,开展林木、林地的收储、抵押、担保业务,为农户和林业中小企业提供社会融资服务,提高林业贷款项目的市场化运作水平,降低贷款风险;最后,要加快建立起规范的林权评估机制,包括林木资产评估的中介机构、评估的专业队伍、评估的技术标准等一系列相关体系的建设,促进林权价值的确定、提高林权市场交易的计量可靠性。要建立完善各类林权评估机构和评估人员市场准人和退出机制,切实加强对林权评估机构及其人员的监督管理,防止在评估环节出现道德风险。对涉嫌林权抵押贷款诈骗或通过暗箱操作故意抬高林木评估价值骗取银行贷款的有关评估机构和人员,由相关部门予以行政或法律制裁。这是防范抵押物估值风险的有效保障措施。

3、健全完善林权流转体系,确保林权抵押贷款的风险控制

林权流转是林权抵押贷款可操作的前提,也是化解林权抵押贷款风险的重要途径。否则,林权不流,资金不活,贷款不转。健全完善林权的流转体系,要从两个层面进行。一是组织管理层面的工作:首先,要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必要的工作协作小组,从人员组织、资金投入来确保工作的开展;其次,抓紧林权流转规范性政策文件的制订,努力使林权流转有章可循,操作规范;第三,政府要加大林权林木交易市场建设的投入;第四,通过建立县、乡、村为一体的互动互联网络,加强对林权流转服务与监管平台管理,使林权流转始终在“合法、自愿、公开、诚信”中良性运作,确保林权抵押贷款的风险控制。二是具体的林权流转市场方式:可以依托现有林业服务中心,逐步建成类似于股票二级交易市场的林木交易市场,实行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化交易。将需要流转处置的林权标的在林木交易市场挂牌上市,林木交易市场无偿服务或收取少量服务费。在规定时间内无法成交的林权标的,经债权债务人协商由政策性林权收储中心按一定价值收储处置,有效维

护债权债务人利益。

4、建立林业风险补偿机制,分担林权抵押贷款风险

一是建立健全森林保险体系。相关部门应积极鼓励保险公司开办林木资产保险品种,如森林火灾险等,在金融机构与保险公司之间建立良好的互助合作关系,共同拓展业务市场,分散林权抵押贷款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二是建立林权抵押贷款风险补偿制度,有两种做法可供选择:一种是可参照当前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的做法,资金通过财政转移支付方式由受益于林业生态保护的企业和地方政府负担。标准按年度贷款投放额的千分之五给予补偿,用于贷款出现的损失,基金由林业与金融部门共同管理,实行专款专用。另一种是由政府从育林基金、维检费等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补偿林权抵押贷款损失,对于重点林区的金融机构发放的符合政府要求林权贷款达到一定额度的,对沉淀的贷款按一定比例给予补偿。

5、金融机构要规范信贷行为,加强风险管理

金融部门在创新林权抵押贷款的同时,要规范信贷行为,提高贷款的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金融部门要对林权抵押贷款的管理进行总结和研究,健全和完善林权抵押贷款的管理办法和操作规程,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严格抵押贷款发放程序;加快信贷人员林业知识培训,以适应新业务需要,把握好林权的可抵性调查,切忌盲从;建立贷款风险管理机制,加大对林权抵押贷款的跟踪检查,对可能出现的风险要及时采取措施;加强与林业等部门的紧密协作,充分发挥他们在林业资产处置和防范不良信贷风险等方面的调控能力和处置力度,以确保林权抵押贷款安全。

五、结论与讨论

森林防火风险评估篇5

一、充分认识开展林权抵押贷款工作的重要意义

(一)各金融机构、有关部门、乡镇(街道)要树立大局意识和服务意识,充分认识推进林权抵押贷款业务是破解林农融资难、促进林业发展、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是推进新农村建设、拓展金融服务空间、支持全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大举措。要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创新机制,构建良好政策环境,不断改进和提升服务,实现繁荣林区、发展林业、富裕林农、改善民生的目标。

(二)林权抵押贷款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各有关部门、乡镇(街道)要利用各种新闻宣传媒体进行立体式宣传,使林权抵押贷款工作的具体内容、政策原则和操作程序等相关事项做到家喻户晓,营造社会各界合力推进林权抵押贷款工作的舆论氛围。

二、切实加强林权抵押贷款工作的组织协调

(一)林权抵押贷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做好全市林权抵押贷款政策制定、督促有关部门贯彻落实;向上级有关部门汇报我市林权抵押贷款实施情况;做好借款人和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交流;负责建立市林业、财政等部门和金融机构定期沟通的工作机制。

(二)人民银行要积极引导金融机构根据区域林业发展状况,努力探索适合林业特点的融资模式和产品;加快推进征信体系建设,逐步将林权信息充实到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中,为金融机构建立和完善应用于林权抵押贷款业务的信用评级制度提供便利。

(三)林业部门要制定完善森林资源资产流转、抵押管理等规范性文件,为林业贷款提供政策保障和支持。要积极配合金融机构拓展林业融资业务,帮助金融机构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引导涉林企业和林农诚实守信,严格执行借款合同,按时还本付息。

(四)各有关部门、乡镇(街道)要实行主要领导负责制,层层落实责任,建立起乡镇(街道)组织实施、村委会积极参与、金融机构具体操作、相关职能部门做好配套服务的工作机制。

三、积极推进林权抵押贷款业务

(一)各金融机构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本着求实效、促发展的原则,从优化资金配置、调整信贷结构的高度,加强与林业部门的配合,积极开展林权抵押贷款业务。

(二)各金融机构在规范推进林业规模经营大户和单位林权抵押贷款的基础上,大力开展农户林权小额抵押贷款,制定符合林区实际的操作流程和实施办法,建立科学合理的指标评价体系,适当放宽准入条件,合理确定贷款审批权限,简化贷款程序,全力培育优质客户,逐步扩大林权抵押贷款业务规模。

(三)金融机构要按照林业经营和资金需求的特点,综合考虑林木项目周期等因素,合理确定林权抵押贷款期限。对符合条件的客户实行综合授信,随用随贷,周转使用。

(四)金融机构要根据客户的风险状况和贷款项目的实际情况,合理确定林权抵押贷款利率水平。

(五)市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基金管理服务中心要积极参与林权抵押贷款工作,林权抵押贷款10万元以上且用于农业生产,林权资产不足抵押贷款的,可由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基金管理服务中心参与担保(但担保额不得超过贷款额的30%),同时做好反担保工作。为满足市担保中心开展林权抵押担保业务,市财政在2009年前将农业贷款担保基金规模增加到400万元,以后年度视农业贷款担保情况酌情增加。

四、加快完善林权抵押贷款工作平台

(一)林业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继续深化林业管理体制与经营机制改革,切实加强对抵押森林资源的确权登记、评估、流转和采伐等环节的监督管理,进一步完善林权抵押贷款业务平台,尽量减免林权评估、抵押登记、流转变现等环节的费用。对在办理林权抵押登记审核和评估过程中出现重大疏漏、弄虚作假和其他违法违纪行为的,要配合金融部门依法予以查处。

(二)林业部门要建立健全林权抵押物合法性审核、林权流转变更登记管理以及林权抵押登记管理制度。履行“一个确认、两个承诺”,即确认林权证的真实性与合法性,承诺在抵押贷款期间所抵押的林权未经抵押权人同意不予发放采伐许可证、不予办理林权变更手续。

(三)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机构要严格执行有关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的法律法规、技术规范和业务准则,进一步规范评估操作行为,不断提高评估工作质量,简化评估手续,降低评估收费标准,减轻贷款人负担。

(四)进一步规范林权交易工作。在市林业局设立市招投标中心林权交易分中心,专门从事林权交易工作。拟进行林权流转的项目由市林权管理中心进行前期审核把关后,符合流转条件的进入林权交易分中心进行招标。

五、逐步建立林权抵押贷款风险防范体系

(一)探索建立林木保险机制。用于抵押贷款的林木按每亩200元保额的标准投保火灾保险,其保险费经市财政审核后给予一定的补助,具体补助办法由市林权抵押贷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另行制定。为鼓励人保财险公司开办林木火灾保险等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财政拨款的行政事业单位车辆、财产等保险业务可由人保财险公司优先承办。

(二)合理预留采伐指标。市政府在每年下达林木采伐计划时,按不低于年度总采伐量的5%划出专项采伐指标,用于应对借款人无力还贷时,通过采伐林木变现还贷。贷款逾期时,林业部门要积极协助金融机构做好抵押物的处置工作,经抵押权人同意,积极帮助抵押人将其森林资源资产进行再流转,通过流转获得的资金进行还贷。

森林防火风险评估篇6

关键词 护林防火;预测技术;监测;阻隔;通讯;扑救

中图分类号 S762.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7-0198-01

由于受到干燥、多风气候的影响,青海省护林防火任务相对于其他地区显得更加艰巨。因此,在开展护林防火工作中必须注意采取合理技术与管理对策,提高护林防火的针对性与有效性。相关部门需要根据《森林防火条例》等规章制度,灵活采用科学的护林防火技术,不断提高护林防火工作水平[1-2]。目前,护林防火的主要技术包括林火预测技术、林火监测技术、林火阻隔技术、林火通讯技术以及林火扑救技术等。这些技术有着各自的应用条件与优缺点,为了提高护林防火工作水平,就需要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合理运用护林防火技术[3-4]。

1 护林防火预测技术

随着护林防火重要性的日益凸显,国家林业部陆续颁布了《全国森林火险天气等级》《全国森林火险区划等级》等规范性文件,指导护林防火,促进林火预测工作不断科学化、系统化。根据气象部门提供的降雨、相对湿度、空气温度、风力等数据,评估森林火险天气等级。目前,青海省已经形成了林火预测网,能够根据气象因子对森林火险天气等级进行较为准确的预报,并且逐步完善了火行为预报系统、火灾发生预报系统等,提高了森林火险预报的科技含量。

2 护林防火监测技术

防止发生森林火灾的关键是及时、准确地监测林火,贯彻“打早、打小、打了”的森林扑火原则。越来越多的高新技术被运用在林火监测中,林火监测从单一的地面林火监测逐步转变为航天遥感、航空和地面的立体式林火监测体系,此种监测体系包括了4个层次:卫星监测、飞机巡航监测、瞭望台监测以及地面巡护。卫星探火、微波探火、雷击火监测、地波雷达探火、红外线探火等技术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提高了林火监测的准确性与及时性。气象卫星监测具有以下特点:时间频率高、监测范围广,平均扫描宽度可达2 700 km;能够获得连续性的资料,有利于确定火势强度、火场面积以及发展方向;搜集数据迅速,节约成本和时间;不受地形条件的限制;处理图像形象直观等。通过NOAH气象卫星,搜集地面的林火信息,并将这些数据传输至接收站,经过处理分析形成监测图像,为护林防火提供客观依据。我国用于监测林火的飞机主要包括直升机与固定翼,一共7个机种,主要机型是小松树直升机、运-12、运-5。飞机监测可以获得地形地物、火区、火线、火点等清晰照片,可以用于评估火势方向与蔓延速度等。林火监测瞭望台主要有钢铁结构瞭望台、砖石结构瞭望台和木制结构瞭望台,目前我国已经兴建了大量的火情监测瞭望台,覆盖率高达85%。地面巡护是指民兵护林小组、森林警察部队和护林员等人员利用交通工具在责任区内,开展不同密度、不同时段的巡逻,对火情进行监控与报告,是应用最早、最广的护林防火监测措施。

3 护林防火阻隔技术

目前使用较多的是火烧法,火烧法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但技术性要求也较高。因此,要在合理测定风速、可燃物含水量、湿度、温度等因素的情况下,进行严格操作,准确控制用火时间。防火线虽然能够取得一定的防火效果,但是也存在着需要每年维护、投资多、容易导致水土流失等缺点。因此,必须根据林地的实际情况谨慎选用此项技术。我国北方林区防火带以落叶松防火林带为主。截至2010年,我国1 hm2林地平均有13.2 m的生物防火林带,还有一定长度的工程阻隔带与自然阻隔带,逐步形成了林火阻隔网。

4 护林防火通讯技术

常用的护林防火通讯技术主要包括地空通讯、卫星通讯、无线通讯以及有线通讯等。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护林防火通讯网络,通过程控、对讲机、无线、有线等方式实现信息互通。各省级护林防火指挥机构和县级防火部门、市级防火部门之间建立了通讯网,实现定期联络、信息共享。总体来看,护林防火领域已经应用了一些先进的通讯技术,如网络数据通信、短波数据传输、短波自适应通信、集群通信、移动通信以及电话图文传真等,为护林防火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高效化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5 林火扑救技术

目前,林火扑救技术主要包括:地面灭火、人工降雨灭火、化学灭火、航空灭火、爆炸灭火和计划火烧等。人工降雨灭火效果好,但是需要在一定的天气条件下才能使用,如果没有符合条件的云体,就无法使用此项技术。航空灭火的形式主要有机群洒液灭火、吊桶灭火、洒水灭火、锁降灭火以及机降灭火等。近年来,航空灭火得到了初步运用,但是其效能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发挥。通过计划火烧,可降低林区内的可燃物载量,减少火灾蔓延通道,防止发生破坏性的火灾。

6 参考文献

[1] 张有秀.祁连山林区森林防火的现状与对策[J].防护林科技,2004(5):76-78.

[2] 安永平,徐振贤,张桂琴,等.宁夏六盘山森林火灾预防对策[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08(6):73-75.

[3] 夏康民.浅析森林防火的问题及对策[J].广东科技,2008(22):49-50.

森林防火风险评估篇7

为切实做好我市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各项工作,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中发〔20*〕10号)、《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浙委〔20*〕146号)和《中共金华市委金华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市委〔20*〕35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现就我市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重要意义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把集体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落实到农户,确立农民的经营主体地位,是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从耕地向林地的拓展和延伸,是对农村土地经营制度的丰富和完善。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对明晰林权归属、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实现林业科学发展、增加林农收入,维护林区社会和谐稳定,都具有十分重要意义。从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以创新现代林业产权制度和促进森林资源向森林资产转变为重点,积极推进这项改革,对促进现代林业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稳定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经营体制,进一步确立林农的经营主体地位,明晰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保障收益权,规范森林资源流转行为,盘活森林资源资产,创新林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激发林业发展活力,促进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转变,确保林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和生态环境显著改善。

(二)总体目标。在完成产权明晰的基础上,通过深化改革,完善政策,健全服务,规范管理,逐步形成集体林业的良性发展机制,实现农民增收、生态良好、林区和谐的目标。

(三)基本原则。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确保农民平等享有集体林地承包经营权;坚持统筹兼顾各方利益,确保农民得实惠、生态受保护;坚持尊重农民意愿,确保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坚持依法办事,确保改革规范有序;坚持分类指导,确保改革符合实际。

三、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主要任务

(一)建立林权管理服务机构

1、建立“*市林权管理中心”。在市林业局设立“*市林权管理中心”,人员先由市林业局内部调剂安排,下步按上级文件要求逐步落实人员编制、经费。“*市林权管理中心”主要负责林权确认、初始登记、变更登记、注销登记、林权抵押贷款登记备案;办理森林、林木和林地流转招标拍卖挂牌审查及合同备案,林权流转法律、法规和政策咨询服务;收集和林权流转供求信息、林权抵押、市场参考价格、市场交易行情等相关信息,组织森林、林木和林地流转拍卖、挂牌等交易,做好信息系统维护等工作。

2、建立森林资产评估机构。森林资产评估机构一般为社会中介组织,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资产评估准则对所需流转和抵押的森林资源进行评估并出具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报告或咨询报告,为金融机构确立贷款额度提供价值依据。

3、随着深化林改工作的推进,条件成熟时组建“*市森林资源收储中心”,负责为林权抵押贷款提供担保和反担保,在林农和金融机构之间起桥梁和纽带作用。依法对森林资源进行收购及对已收储的森林资源进行管理和处置。

(二)组建要素服务市场

依托市行政服务中心组建流转服务平台,开展林权登记管理、信息、森林资产评估、林权流转、林权抵押贷款、林业保险、林业法律咨询和林业科技服务等工作,为林农提供一站式服务。

(三)健全相关规章制度

出台《*市森林、林木和林地流转管理办法》,研究制订《*市森林资源资产抵押管理办法》、《*市国有和集体森林、林木、林地流转招标拍卖挂牌办法》、《*市森林资源收储管理办法》、《*市林权登记管理办法》、《林木保险条款》等规章制度,为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提供政策保障。

(四)明晰产权,抓好林权信息化系统建设

通过20*年山林延包和换发证工作,我市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即明晰产权)已基本完成。对已经划定的自留山,要保持林权长期不变;对已承包到户的责任山,要稳定承包关系;对集体统管山,要采取均股均利等方式,进一步做好集体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落实到户的产权明晰工作。

在明晰产权的基础上,按照《林权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操作规程》,逐步将主体改革成果资料录入电脑,建立一套全市范围的以林地所有权为基础的图、表、册一致,人、地、证相符合的林权地籍电子管理档案,并按林业信息化管理要求对林权实行即时管理的系统,实现林权数字化和网络化管理。上半年完成一个镇乡林权信息化系统建设的试点任务。2010年底,完成全市的林权信息化系统建设,实现林权数字化和网络化管理。

(五)积极推进集体林权依法规范流转

在产权明晰、不改变林地所有权和用途的前提下,按照“依法、自愿、有偿、规范”的原则,积极推进集体林权流转,发展规模林业。对依法取得的集体林权,可以依法继承、转让、转包、出租、抵押,也可依法作价入股或作为合资合作造林、经营林木的出资或合作条件。对已经发生流转的林权,要本着“尊重历史,面对现实,依法合规”的原则,对程序合法、合同规范、手续完备的予以维护,对暗箱操作、、损害集体或林农利益的,应及时予以制止和纠正。

(六)积极开展林权抵押贷款业务

加快开展林权抵押贷款步伐,拓展信贷渠道,盘活森林资源资产,增强森林资源转化为资产的能力。人民银行要加强对林权抵押贷款的业务指导,尽快出台相应的指导意见。农村信用联社,要尽快出台林权抵押贷款管理办法和操作规程,创新贷款模式,为林农、林业专业合作社和林业企业提供便捷、高效、多元化信贷服务。对林权抵押贷款专门用于营林生产、森林资源保护、木竹经营加工、森林休闲等林业产业贷款给予一定的利率优惠,并尽量根据生产周期合理确定贷款期限。完善林业贷款贴息政策,引导金融机构支持林业发展。林业部门要做好林权证合法性和真实性的确认以及林权抵押登记,在抵押贷款期间,未经抵押权人同意,不得发放林木采伐许可证,不予办理林权变更手续。

(七)努力降低贷款风险

市发改、财政、林业、金融等部门要认真研究出台与林权抵押贷款相配套的林业保险、贷款贴息、信贷风险补偿机制等扶持政策,降低金融风险和融资成本。要积极探索创新,研究制订政策性林业保险政策,鼓励保险公司提供森林林木保险服务。稳妥发展林业担保机构,鼓励林业担保机构为林权抵押贷款提供担保。抵押权人通过司法程序取得的抵押林权,林业部门应优先安排采伐指标。

(八)创新林业管理服务体系

扶持发展林业专业合作组织,充分发挥其在林业技术推广服务、林(竹)区作业道路建设、林木采伐、森林防火、有害生物防治、竹木产品销售等方面的作用,不断提高林业经营管理水平。创新森林资源保护机制,引导农民自愿成立护林防火、防止乱砍滥伐、防治有害生物等联防民间组织,建立健全森林灾害应急反应机制和防火服务网络,逐步形成政府指导、村民自治基础上的乡村联合、村组互动、群防群治的工作新机制。

(九)切实加强林木采伐管理

严格控制公益林采伐,依法进行抚育和更新性质的采伐,合理控制采伐方式和强度。积极探索和建立商品林采伐管理新办法,简化采伐手续,落实林木所有者对林木的处置权。指导林业经营者特别是国有林场和森林经营大户自主编制森林经营方案,经依法批准后,由经营者自主确定采伐方式、时间和数量。逐步放开毛竹经营采伐计划管理,实现林农自主采伐。工业原料林和非林地上营造的人工商品林,其主伐年龄由林木所有者自主确定;速生丰产林的主伐年龄、采伐方式和采伐强度由县级林业主管部门确定。对成熟的人工用材林,在采伐限额内优先审批;对定向培育面积在3000亩以上的工业原料林和其它人工商品林实行采伐限额单列,采伐指标优先安排。对农村居民在房前屋后等非规划林地种植的个人所有的零星林木不纳入森林采伐限额管理。

(十)积极调处山林纠纷

要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依法调处”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山林纠纷调处预案,明确工作职责;对于林改中发生的纠纷,要及时进行处理,对于历史遗留问题,本着“尊重历史、依法依规、妥善处理”的原则,予以调处解决。要充分发挥乡村调解机构和民间调解组织的作用,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长效调处机制,促进林区社会和谐稳定。对山林纠纷调处不力导致严重后果的,要依法追究责任。

(十一)积极推进林业综合执法

林业主管部门要整合现有林业行政执法队伍,理顺执法体系,落实执法责任,规范执法程序,推进综合执法。加强对森林资源的监管,严肃查处乱砍滥伐林木、乱占滥用林地等违法行为。

(十二)加快建立支持集体林业发展的公共财政制度

要加大财政政策扶持力度,保障必要的林业建设资金。林业绿化造林、生态公益林管护、森林资源保护、林木良种培养推广、山林纠纷调处、生物多样性、湿地和野生动植物保护等要列入财政预算。要加大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等林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市财政每年安排一定的经费,用于林权信息化系统建设、鼓励林地流转奖励、小额贷款贴息、山林纠纷调处以及公共服务管理等方面,保障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顺利进行。

四、保障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镇乡、街道要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充分认识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复杂性,加强领导,成立组织,抽调专门力量,集中时间和精力开展工作。为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市委、市政府成立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镇乡、街道也要成立相应机构,落实工作人员和经费,确保改革工作积极稳妥推进。

(二)明确责任,紧密配合。发改、监察、民政、公安、司法、财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国土资源、建设、农业、林业、农办、、档案、金融、保险、新闻宣传等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相互配合,形成合力。林业部门要加强对改革的政策研究、技术指导和检查督促。金融部门要积极提供金融优惠政策,为林农提供优质服务;新闻宣传部门要为深化林权制度改革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森林防火风险评估篇8

一、充分认识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重要意义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延长山林承包期工作的延续和深化,是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丰富和完善,是优化森林资源配置的有效手段。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对明晰林权归属、加强森林资源保护、促进现代林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维护林区社会和谐稳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级党委、政府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重要意义,按照“创业富民、创新强省”和建设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积极推进这项改革,确保取得实效。

二、稳定和完善林业生产责任制

(一)长期稳定山林承包政策。在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要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坚持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不动摇,保持林业生产责任制长期稳定,依法保障林农的合法权益,使林农多得实惠。对已经划定的自留山,要保持林权长期不变,收益归个人所有;对已承包到户的责任山,要稳定承包关系,严格按照承包合同兑现收益;对集体统管山,要明确经营主体,规范经营方式,收益要惠及全体村民。

(二)完善经营机制。充分尊重林农的自主经营权利,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明晰产权和林农自愿的基础上,以山林产品、资金、技术为纽带,探索建立新型林业经营组织。积极引导发展林业专业合作社,完善规章制度和运行机制,推进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对自留山、责任山,鼓励林农通过联户经营、委托经营和转包经营等方式,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对集中连片的规模造林项目,优先纳入当地重点造林工程,并安排造林补助经费;对集体统管山,要按照“管理民主、经营科学、分配合理”的要求,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民主决定经营管理方式,其经营收益纳入村级财务统一管理,并按规定公开收支情况。

三、推进集体林权依法、有序、规范流转

(一)引导集体林权有序流转。在不改变林地所有权和用途的前提下,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引导集体林权有序流转。对依法取得的林权,可以依法继承、转让,也可以依法作价入股或者作为合资合作造林、经营林木的出资或合作条件。

(二)规范集体林权流转程序。集体林权流转当事人应当凭合法有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林权证》(以下简称林权证)和其他相关材料,签订书面流转合同。林木所有权和林地使用权可以单独流转,也可以一并流转。流转期限一般应控制在1至2个林木轮伐期内。

1、通过家庭承包取得的集体林权,可以由林农依法自主决定流转,流转收益归个人。已流转给他人的林权需要再次流转的,必须征得原承包人的同意,并不得超过原承包期的剩余期限。集体林权流转应当报发包方备案。农户和个人拥有的林权在流转时是否需要评估,由当事人自主决定。

2、集体统一经营的山林林权流转,其流转方式、基价、收入以及收入的使用、分配等都必须提前向村民公示,经本集体经济组织三分之二以上成员或者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同意后进行。集体林权流转采用转包(出租、转让)等方式的,应当通过公开招标和拍卖的方式确定。流转收益主要用于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分配和发展林业以及其他公益事业,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擅自截留、扣缴。

3、对未取得林权证但已流转的林权,只要权属清晰,其林权流转申请和林权登记申请可以一并提出,经依法审查合格后,按规定程序办理林权登记或变更手续。已经发生流转的林权,要本着“尊重历史、面对现实、依法合规”的原则,对程序合法、合同规范、手续完备的,予以维护;对暗箱操作、、严重损害集体或者村民利益的,应及时予以制止并纠正。

(三)优化流转服务。省林业厅、省财政厅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抓紧建立健全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管理制度,完善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办法和程序,明确中介机构从事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的条件,以及完善相应的监督管理制度等,为集体林权流转提供规范化的制度平台。加快林业要素交易服务市场建设,抓好森林资源流转信息和咨询、林权登记管理、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林权流转交易等方面的管理服务工作,为林农和业主提供一站式综合服务。

四、强化集体林权管理

(一)加强林权证管理。按照统一、规范、科学、公开的要求,认真做好林权登记、变更、权证发放、流转交易、评估监管、抵押登记等工作。加强林权档案管理,加快林权数字化管理系统建设,及时更新林权证管理数据库,并把林权管理资料与生态公益林补偿、林地征占用、造林补助以及林木采伐申请、流转、抵押等林事管理工作结合起来,不断提高管理效率。

(二)完善商品林采伐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森林采伐限额管理制度,合理分配采伐指标,实行采伐公示制度,探索建立并逐步实行采伐限额指标的年度结转滚动使用制度。指导林业经营者特别是国有林场、森林经营大户自主编制森林经营方案,经依法批准后,由经营者自主确定采伐方式、时间和数量。逐步放开毛竹经营采伐计划管理,实现林农自主采伐。工业原料林和非林地上营造的人工商品林,其主伐年龄由林木所有者自主确定;速生丰产林的主伐年龄、采伐方式和采伐强度由县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确定。对成熟的人工用材林,在采伐限额内优先审批;对定向培育面积3000亩以上的工业原料林和其他人工商品林实行采伐限额单列,并优先安排采伐指标;对农村居民在房前屋后等非规划林地种植的个人所有的零星林木,不纳入森林采伐限额管理。

(三)妥善调处林权纠纷。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依法调处的原则,制定和完善林权纠纷调处预案,充分发挥乡村调解机构和民间调解组织的作用,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长效调处机制,促进林区社会和谐稳定。

(四)加强林业执法工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要整合现有林业行政执法队伍,落实执法责任,规范执法程序,推进综合执法。加强对森林资源的监管,严肃查处乱砍滥伐林木、乱占滥用林地等违法行为,并严格实行“罚缴分离”、“收支两条线”制度。

(五)创新林业管理服务体系。充分发挥林业专业合作社在林业技术推广服务、林(竹)区作业道路建设、林木采伐、森林防火、有害生物防治、竹木产品销售等方面的作用,不断提高林业经营管理水平。创新森林资源保护机制,引导农民自愿成立护林防火、防止乱砍滥伐、防治有害生物等联防组织,建立健全森林灾害应急反应机制和防火服务网络,逐步形成政府指导、村民自治基础上的乡村联合、村组互动、群防群治的工作新机制。

五、努力增加林业投入

(一)增加财政投入。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林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今后3—5年内,力争全省每年修建林(竹)区作业道路5000公里以上,使林(竹)区作业条件得到明显改善。逐步提高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标准,适当扩大补偿范围,探索完善生态公益林“分类补偿、分档补助”办法。绿化造林、生态公益林管护、森林资源管护、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林木良种培育推广、山林纠纷调处以及生物多样性、湿地和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等必需经费,要列入本级财政预算。

(二)改革集体林育林基金、更新改造资金征收管理办法。从20*年起,将征收的育林基金、更新改造资金全额返还给林业生产经营者。市、县(市)返还资金原则上由各地财政承担,其中欠发达地区由省给予补助。具体办法由省财政厅会同省林业厅制定。

(三)积极开展林权抵押贷款业务。加快开展林权抵押贷款步伐,拓展信贷支农渠道,盘活森林资源资产,增强森林资源转化为资产的能力。人行、银监部门要加强对林权抵押贷款的业务指导,出台相应的指导意见。金融机构特别是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要完善贷款管理办法和操作规程,创新贷款模式,为林农、林业专业合作社、林业企业提供便捷、高效、多元化的信贷服务。鼓励金融机构通过发放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农户联保贷款和小额贷款,提高林农直接贷款的比例。对林权抵押贷款以及用于营林生产、森林资源保护、木竹经营加工、森林休闲等林业产业贷款给予一定的利率优惠,并尽量根据生产周期合理确定贷款期限。在林权抵押贷款业务起步阶段,各级财政要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林业小额贷款贴息,引导金融机构支持林业发展。林业部门对林权抵押贷款,要做好林权证合法性和真实性的确认以及林权抵押登记工作。在抵押贷款期间,未经抵押权人同意,不得发放林木采伐许可证,不予办理林权变更手续。

(四)努力降低贷款风险。各级林业、发展改革、财政、金融等部门要认真研究出台与林权抵押贷款相配套的林业保险、贷款贴息、信贷风险补偿机制建设等扶持政策,降低金融风险和融资成本。对符合林业发展导向的抵押贷款项目,要按照“低保费、低保额、保成本”的原则,参加政策性农业保险,鼓励保险公司提供森林林木保险服务。稳妥发展林业担保机构,鼓励林业担保机构为林权抵押贷款提供担保。有条件的地方要加快成立森林资源资产收储中心,进一步降低林业信贷风险。抵押权人通过司法程序取得的抵押林权,林业部门应优先安排采伐指标。

六、切实加强对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的组织领导

上一篇:护理心理学重点范文 下一篇:骨质疏松的主要症状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