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专业的挑战范文

时间:2023-11-01 17:57:20

护理专业的挑战

护理专业的挑战篇1

【关键词】开放教育;护理学;教学教育

0 引言

开放教育是英国开放大学先导的现代远程教育理念,经过四十余年的探索和实践,已成为世界各国开放大学的办学榜样和标杆[1]。理想状态下的开放教育,意味着对所有人的学习机会开放、学习地点的开放、学习时间的开放、学习内容的开放等等,也就是说所有愿意学习的人类将不受性别、种族、地域、年龄、时间的限制,实现学习处处可为、学习人人可为、学习时时可为。开放教育在中国的发展已有30多年历史,从函授教育、广播电视教育到网络教育,教育手段都是随着现代科技的飞跃而得以不断更新换代。新的教育方式使得很多人因为种种原因没有机会在适龄阶段接受大学教育的,又获得了人生难得的学习机会。

《危急重症护理》是国家开放大学开放教育护理学(专科)专业的一门省开限选课程。教学方式以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教学为主。学员多是在职的护理专业中专生学历毕业生,学员大多分布在全区各县(市)、乡镇等基层医务单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的要求不断增强,学员对学历层次提升和对职业素养提高的渴望,在客观上都要求我们的教学质量和服务水平必须达到现实的需要。

1 危急重症护理网络教学的挑战

《危急重症护理》是研究各类急性病、慢性病急性发作及危重病人抢救、护理的一门新的学科。急危重症护理的实践操作技能是医学、护理专业学生及各级、各类从事临床医疗、护理人员必须掌握的技能[2]。目前开放教育倡导的是教与学分离、时间与空间分离、管理与学习分离、教与考分离,使得急危重症护理的开放教育存在一定挑战。

1.1 开放教育学习方式的挑战

传统的校园学习模式是教师讲、学员听,老师教、学员做。参加开放教育学习的护理人员很多都惯于传统的学习模式。在新的开放教育学习模式下, 学员们对新的学习模式缺乏足够的重视,对自主学习缺乏足够的认识,对利用网络平台的学习资源进行缺乏积极性,很多学员得过且过,学习效果不甚理想。

1.2 开放教育学习能力的挑战

开放教育护理专业学员的工作性质比较特殊,学员的网上学习能力不均衡,计算机技术应用能力基础较为薄弱;很多基层医疗单位并不具备的完善的网络学习环境。学员的开放教育学习能力遇上一定的实际困难。

1.3 开放教育学习动机的挑战

有部分学员的学习出发点是由于晋升职称的要求或单位行业对于学历的硬性规定,自主学习缺乏主观意愿,学习态度缺乏主动性,一般只求考试及格过关了事,平时学习不愿付出时间和精力。

1.4 工学矛盾和家学矛盾的挑战

开放教育护理专业学员大部分处于婚育年龄阶段,上有老下有小,家务繁多,工作压力大,家庭、工作与学习的实际冲突致使学员对开放教育网上学习产生畏难和缩退心理。

1.5 开放教育管理的挑战

开放教育学习管理强调的是网上资源足够丰富、学员网上自主学习为主。教学面授辅导次数很少,缺乏面对面互动和师生情感互动,学员很少得到有效的教学激励和监督[3],较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管理难度较大。

2 提高危急重症护理网络教学质量的探讨

2.1 落实入学培训环节,树立自主学习观念

从新生入学培训入手,在新生导学环节对学员进行系统全面的讲解培训,帮助学员确立开放教育网络学习的新理念,了解开放教育学习模式,掌握开放教育网络学习平台的实质操作,切实转变传统校园面对面的学习习惯,确立在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观念。

2.2 为学员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针对课程的重点、难点,制作三分频、详讲课和微课程等多种媒体学习资源,及时挂网,以满足开放教育学员的学习需求,切实排解教学分离带来的学习实际困难。

2.3 指导学员利用各种学习资源

开放教育的学习资源比较丰富,包括教材、网上文本资源、三分频、详讲课和微课程等网上学习资源。各基层电大工作站、教学点的课程管理责任教师和班主任要根据教学计划指导学员及时下载、学习这些网上资源,确保学习质量和效果。

2.4 加强网上集中辅导环节

开放教育护理专业学员分散全区各地基层医疗单位,集中面授的机会几乎是不可能的。电大省校可以考虑充分利用云教室等先进的现代远程教学设施,对分散在各地的开放教育护理专业学员进行网上集中辅导,帮助学员了解和掌握课程的学习重点、难点。各基层电大工作站、教学点提前和总校教学部门沟通,确定辅导时间后及时通知学员,并做好网上集中辅导的各种管理和服务工作。

2.5 加强课程专职管理队伍建设

各基层电大工作站、教学点要配备课程专职管理人员,提供有效的教学支持服务。在开放教育环境下,教师与学生几乎是不见面,基层电大的管理人员和学员的面对面沟通机会也是较少的。因此,加强课程专职管理队伍的建设尤显重要。课程专职管理人员一定要充分了解开放教育的理念、内涵 规律、特点和要求,专职管理人员的职责和任务要明确,管理办法和措施要到位。

【参考文献】

[1]毛汉领.有支持开放学习运行机制的分析探讨[J].中国远程教育,2008(5):32-35

[2]邹玉莲,张妙兰.急危重症护理[M].科学出版社,2008:2-5.

护理专业的挑战篇2

(一)对档案管理观念的挑战

在?魍车牡蛋腹芾碇校?一般都是遵循档案的收集、整理、保存和利用的路线开展档案管理工作。一般来说,首先是判断档案的价值;然后根据档案的价值以及相应的法律法规或者管理规定确定保存的年限;最后进行档案的整理和保存并在服务对象需要时提供相应的档案材料和档案信息。这是传统的档案管理中的一般工作思路。然而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这些传统的管理理念受到较大的挑战。如传统的档案管理侧重于纸质档案的保存,而大数据时代强调档案的电子化和数字化;传统的档案管理重保存轻利用,而大数据时代强调档案的利用和服务功能。

(二)对档案管理技术的挑战

传统的档案管理上,一般主要是采取人工的方式进行纸质档案的保存,在管理方式上较为粗放。而在大数据时代,则是强调档案的数字化和电子化。当然,这只是大数据时代对档案管理方式最为表象的冲击。而在深层次则是档案管理方式的挑战,即要求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水平能达到一定水准,在档案的存储和使用上实现信息化。

(三)对档案数据安全的挑战

在传统的档案管理中,对实物档案的保护注重“人防、物防、技防”,可以说,只要实现了这三个方面的保护,就能实现档案安全。但是在大数据时代,则对档案数据的安全提出了较为严重的挑战。由于档案的存储和使用均实现电子化和信息化,因此在两个方面对档案数据安全形成威胁。一是档案数据的存储设备采用的是电子化设备,设备本身存在使用年限和寿命等因素的影响,而对存储的档案数据容易造成损失。二是提供档案信息的客户端,容易受到网络攻击而面临着网络安全问题。

(四)对档案人才的挑战

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下,对于档案管理人才一般需要有专业的知识、细心的工作态度。而在大数据时代,对于档案管理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专业的档案管理知识外,还需要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网络知识以及数据处理知识和分析技术等等。可以说,大数据时代下的档案管理需要复合型的人才。

2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医院档案管理模式的改革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我们应该对医院档案的传统管理模式进行改革,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要求。

(一)转变观念

应在医院的档案管理系统中和管理人员中建立大档案、大数据的思想意识,要实现从传统的档案保存观念转变为档案服务的观念;要把传统观念中的档案纸质储存向电子化、数字化方向转变,把档案的使用查询向档案数据的服务和二次加工转变。

(二)制定档案大数据战略

档案数据的处理和加工使用,对于医院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支撑作用。应当在医院管理层的领导下制定档案大数据战略,充分利用医院的档案数据资源实现档案数据的二次加工和使用,充分借用医院的人才、科研等优势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医院档案数据的作用。

(三)档案大数据采集和处理分析

一是应该实现将医院各个部门的相关档案数据实现电子化和信息化处理,经过整理之后,统一提交医院档案馆进行保存。二是医院档案馆进行大数据清洗,剔除错误数据和不规范数据(如有必要,应当进行二次原始数据采集),去粗存精、去伪存真。三是使用专业的数据软件,对于档案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如采用聚类分析等处理方法。

(四)数据归档与保存

档案数据的归档,应注重档案数据的分类和期限。首先要对档案数据进行分类保存,并在保存数据之初就设定保存的期限。同时,在数据的保存方式上可以使用电子存储介质,也可以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使用云存储等大数据存储方式。

3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医院档案管理工作的优化建议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我们应该根据时代要求,对医院档案的传统管理模式进行改革,并采取一定的工作措施以配合和实施医院档案管理工作改革。

(一)建立现代化的档案管理理念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档案管理的模式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革,为了适应这种变化趋势,更好地让档案管理工作为医院发展服务,我们需要建立现代化的档案管理理念。

1.做好档案管理的宣传工作

要大力宣传大数据时代下的现代化档案管理工作,重点是宣传大数据时代对档案管理工作的影响,和档案管理在新时期所发生的变化,以及新时期档案管理功能的转变。

2.宣传和普及现代化的档案管理理念现代化的

档案管理理念主要是实现两个功能的转变,即由档案保存功能向为医院发展服务功能转变,由档案保存和使用查询功能向档案数据服务和二次加工功能转变。

(二)推进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也对医院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适应这种趋势,也需不断推进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水平。

1.应不断加强对档案管理基础设施的投入

由于电子设备和技术更新换代非常迅速,因此医院应每年安排一定的预算对档案管理的相关设备进行更新、维护和升级等建设。

2.加大对档案信息源的信息化建设

档案馆的档案来源于医院相关部门,因此也应安排一定的资金加大对档案信息源的信息化建设,通过微量而持续的投入不断提高档案信息源的信息化水平。

3.加大对档案服务端的信息化建设

现代化档案管理重要的特征就是强化档案资料的服务和二次加工,因此应加大对档案服务端的信息化建设,如档案查询的相关电子设备、档案专业管理软件及相关的搜索引擎软件等。

(三)建立现代化的档案安全保障系统

1.加强档案管理的网络安全保障

医院的档案管理实现电子化之后,很多电子档案的传输和管理都实现了电子化和网络化。因此,医院档案管理部门应购买专门的网络安全软件,对档案的网络管理提供保障,同时应及时进行安全软件的维护和升级。

2.加强档案服务端的网络安全

在提供档案查询和档案服务的客户端,应重点加强网络安全保障,应当使用专门的网络安全软件并确保有专门的人员进行管理和维护。

(四)加强档案人才队伍建设

大数据时代的现代化档案管理,对档案管理的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一方面原有的档案管理人员面临知识结构急需更新的挑战;另一方面档案管理部门面临急缺网络技术等方面的专业人才。

1.建议医院为档案管理部门引进网络技术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应当说,在传统的档案管理向现代化档案管理转变中,网络技术人才的短缺是我国医院档案管理部门所面临的普遍问题。因此,医院在人才招聘和引进中应重点为档案管理部门配备专门的网络、计算机等方面的专业人才。

2.加强对现有档案管理人员的知识培训

在现代化的档案管理中,需要较为专业的计算机和网络方面的知识、需要档案数据的挖掘和二次处理等技术、需要更新的档案管理知识。因此,应加强对医院现有档案管理人员的知识培训,培训内容的主要侧重点是上述的两个方面的知识。

4 结语

护理专业的挑战篇3

[关键词]技术创新核心竞争力专利开发壁垒

创业初期,华为面对国外的强大竞争对手,技术相对落后,生存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公司意识到没有创新,就不能生存下去。所以,一开始它就把重点锁定在通信核心网络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上。他们把利润全部投入到升级换代产品的研究开发中,形成了自己的核心技术。然而华为面临着诸多的挑战。在2003年几乎比华为高一个数量级的思科公司对华为发讼。在这场残酷的对决最终于2004年7月双方达成和解。孤军奋战的华为凭借自己的实力创造了一个神话。

一、技术工程的商人

华为不仅以技术领先,而且追求技术与市场的统一。技术驱动常常显现出技术与市场脱节的短板,往往企业研发出的新技术新产品并不能为市场接受。华为早期也如此。但是在NGN招标失手之后,华为及时调整“以客户需求为中心”的创新思路。在产品设计时认真倾听客户的需求,经过不断的努力和改进,华为的NGN终于在中国又重新赢得了客户的信任,并承建了世界上最大的NGN网项目。

“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现今已成为华为创新的基本战略,以新的技术手段去实现客户的需求。华为也因此赢得市场的逐渐认可和尊重。

二、技术是一个累积的过程

作为一个高科技企业的后来者,华为明白有企业的核心技术产品才能在通信市场取得一定竞争力。形成核心技术产品需要持续的高投入,所以他们把利润全部投入到产品的研发中。如此周而复始,不断改进创新,形成了自己的核心技术。华为也非常重视对研发人才的投入和积累,华为员工总数的48%被公司投放到研发部门。为激发员工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华为出台了“多阶段奖励政策”等一系列专利创新鼓励办法,保证发明人全流程地关注其专利申请,每项重大专利可获得3万元至2O万元的奖励。华为已经在国内外设了多个技术研发点通过跨文化团队合作,不仅实施了全球同步研发战略,也为华为输入了大量的高质量研发人才。持之以恒的技术研发为华为取得技术优势和产品核心竞争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华为虽然强烈认同“不进行创新的公司必然灭亡”,但不片面地强调“自主创新”。华为认为,创新要“善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在继承他人优秀成果基础上开展持续的创新。如今,华为已经从当初一个小小的民营高科技企业成长为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性国际大企业。

三、管理也需要创新

“华为取得既往成功的关键因素,除了技术、人才、资本,更有管理与服务”,任正非曾这样总结华为的管理经验。在技术研发组织和创新管理方面,华为已经形成了一套非常规范化的创新管理流程。至今,华为将从lBM引入的IPD项目集成管理经过优化后,逐渐固化为华为“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技术创新基本战略,形成华为规范化的技术创新流程。宋柳平认为(《标准生活》),华为的标准战略以“金字塔”形式展示出来。最底层是跟踪,跟踪最新标准进展,保证产品开发与标准的制定同步;然后是防守,参与标准制定形成与友商间专利交叉许可地位;接下来则是突破,争取主导和影响重要领域的标准进展;最顶层也是最值得称道的是分享,技术领先的同时,开拓并分享新的规模市场。

四、紧抓关键领域

华为在无线接入、光传输、光接入、移动核心网等领域,收获多个销售量的第一。这多个“第一”是华为技术创新的成果。2009年华为在上述领域的出货量都位居全球首位。现在华为在ALLIP方面已取得包括终端、固网和线接人、骨干网接入、核心网和最上层的软件应用等技术领域和市场方面的一系列突破。在无线接入网领域中,华为业界首创的SingleRAN解决方案和产品,能够帮助运营商减少无线接入和基站的数量,而且还能够建起能够对环境的影响。除此之外,在传送网、核心网等方面都坚持创新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五、面临的挑战

创新技术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然而,中国通信企业的崛起,势必面临贸易保护主义日渐抬头的严峻挑战。在2003年几乎比华为高一个数量级的思科公司对华为发讼。华为在这场残酷的对决中,华为全面“开战”阻击思科,终于2004年7月双方达成和解,孤军奋战的华为凭借自己的实力创造了一个神话。

护理专业的挑战篇4

关键词:高校医院、护理服务

        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观念的转变,护理服务的范围在不断扩大,社会对护理服务需要的标准在不断提高,为适应不断迅速发展的医学科学事业,必须将传统的护理服务与新的护理知识体系及新的护理技术融为一体,使护理的专业价值得到越来越充分的展现。

        1高校医院及高校医院护理工作面临的挑战

        1.1高校医院面临的挑战  

        1.1.1随着教职工和学生纳入社会基本医疗保险,教职工和学生可以在社会任何一家医保定点医院就诊,校医院的客源可能面临大量分流。

        1.1.2国家医保政策的改革深入,药品零利润,300多种药品实行政府统一招标等,高校医院购药也必须进入网上交易大厅,给主要利润来自药品的高校医院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挑战。

        1.2高校医院护理工作面临的挑战

        1.2.1人力资源不足 高校医院的护理工作覆盖面大、工作范围广,分科不明,护士担任多重护理角色。而高校医院没有独立的人事权,护理人员的进入受到限制(进入医院必须硕士以上),护理队伍青黄不接。

        1.2.2护理人员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由于种种原因,相对社会医院,高校医院护士的知识和观念相对老化。但随着知识更新周期的缩短以及医学领域的日新月异发展及新的诊疗技术层出不穷的推出和开展,护士只凭借老的专业知识和经验明显的不够。而高校处在一个高学历、高职称人群的集密地,患者对医学及医疗保健知识的求知欲更强,对护士的要求更高。

        1.2.3近年来新发传染病作为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令人猝不及防,在考验着政府及相关部门和民众的应对能力的同时,对高校医院的护理工作更是一种挑战。

        1.2.4收治病人的疾病谱的扩大,病情加重  收治病人多为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糖尿病各种老年病以及普外、儿科疾病等,特别是癌症中晚期及临终病人日渐增多,要求护理人员必须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及临床经验。 

        2对策思考

        2.1 服务理念,服务意识

        2.1.1转变服务理念,增强服务意识。观念不变原地转,观念一变天地宽。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我们的大多数职工习惯于坐等病人上门求助的被动式服务模式,未考虑面向市场的主动服务模式,主人翁意识及危机意识不够强烈。我们必须尽快转变思想观念和工作作风,增强危机感、紧迫感和使命意识,强化自身建设。“以病人为中心,以教职员工,以学生为中心”,全方位为患者实施人性化服务的理念。变“要我服务”为“我要服务”,变“病人等我”为“我迎病人”。

 2.1.2高校医院的自我定位  高校医院主要是为师生员工提供卫生保健服务的机构。主要任务是:监测学校人群的健康状况;开展学校健康教育等,在日常护理服务中,根据病人的社会经历、文化程度、疾病种类和病情严重程度进行个性化的服务和开展

[1] [2] 

健康教育。与社会医院比,到我们医院来就近,就便,省时,省钱。我们是为广大的教职员工及学生服务的,是为教学、科研顺利进行提供后勤保障的。

        .医院生命之树的土壤是病人  没有病人,就没有医院的市场,患者构成了消费市场。“服务”已成为现代医院之间竞争的焦点,尤其对于我们高校附属医院,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在医疗质量保证的前提下,竞争成败的关键就是服务。

        ..拓展新病人,留住老病人非常重要   医院是用服务奉献社会,争取病人是医院的第一任务,病人是医院的第一资源,服务成为医院竞争的主战场。我们必须干好当前的工作,想法留住现有的病人,不断发展新业务和新客源,创造有生命力的未来。一是保持现有病人的忠诚度,二是赢回流失的病人。每一个员工充分认识到流失病人的代价,迅速建立一支赢回流失病人的团队,要重视病人的每次投诉,及时作出反馈。

        ..在激烈的竞争下,维持老病员比争取新病员更重要,更容易   每个职工要有情感营销意识:“最佳的服务,无尽的关怀”, “象关心自己的小孩一样去关心每一位病员”, “以病人为中心,为病人实施人性化的服务”。

        .护理模式转变的必然   尽力从整体护理的角度、从医院文化的角度、从健康理念的角度、从护理服务的角度去转变护理模式。

        ..强化自身修养,加强理论学习,提高综合素质和道德修养。护士不但要有扎实的基础理论,而且要以精湛的技术,娴熟的护理操作以及高质量的服务水准来为病人服务,加强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加强业务训练,提高业务水平,不断学习新业务、新知识。护士必须懂法、守法,增强自我保护的意识,学会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权益,同时也自觉地为病人提供最佳的护理服务,保障病人的合法权益。

        ..研究病人 要研究疾病的治疗与护理、病人的需求、病人的心理、病人的性格。在服务内容上把生理护理、心理护理、社会护理作为一个整体;在空间范围上把医院内的治疗服务和医院外的防、治、教、护、服务作为一个整体;在时间范围上把病前、病中、病后乃至生命的全过程作为一个整体来对病人实施护理。实现人性化互动服务。

        ..护理流程再造,打造卓越服务系统 

        ()护理流程应根据医院定位制定  在医院服务指标应该是确保疗效,服务周到,按照提高服务意识、加严服务标准、加大检查力度三步走的笨方法。一是建立一套完善的服务控制网络。二是抓住“出院后”这个关键点,建立出院联系卡,通过打电话、发邮件,定时提醒患者服药、复诊和讲解健康教育知识等,最大可能为老患者提供服务。

        ()增加医疗服务的附加值和人文关怀的内涵  当前在全国医疗卫生行业中各医院开展的“优质规范护理服务病房”的活动,把时间还给护士,把护士还给病人就是关注病人,增进情感护理,以情增加护理工作的附加值。

        在保证医疗质量的前提下,竞争成败的关键就是服务,作为医疗服务的主体,高校护理系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现有水平,如何围绕医院发展的大方向创新护理模式,真正提供“以病人为中心”的优质服务,成为新形势下高校护理工作的一个难点,也是高校护理工作适应现状,取得长足发展的必经之路。因此,强化护理管理,创新护理模式,培养高素质的护理人才就显得尤为重要。塑造专业形象,提高专业品质,体现专业价值,成就新时代下的护理理念,使护理事业蒸蒸日上,是护理管理者应关注的问题。

护理专业的挑战篇5

回首2016年,我国知识产权的“软”实力正逐渐成为撬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迈向科技强国的“硬”杠杆之一。

创新正成为经济战略核心

中国创新速度有多瞩目?联合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数据显示:我国已成为世界首个年发明专利申请量超过百万的国家,连续五年居全球之首。这一数字占全球总量近40%,超过美国、日本和韩国三个国家的总和。同时,中国专利申请增速最快,增幅高达18.7%。

“中国的数字非常惊人。”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总干事弗朗西斯.高锐把中国比作当前经济环境下强劲的“驱动器”。他说,中国的国际专利申请数量正在“缓慢而逐步地上升,并正在把创新作为经济战略的核心”。

我国知识产权大国地位在“十二五”时期日益巩固。数据显示:过去5年,我国共受理发明专利申请403.4万件,发明专利授权量118.9万件,比“十一五”增长1.5倍。

数量布局,质量取胜。中国专利申请量呈现质、量双升新特征。《2016世界知识产权指标》报告显示:中国创新者提出的申请多数为包括电信在内的电机工程类、计算机技术与半导体类以及包含医疗科技在内的测量仪器类等科技含量较高的类别。

在全球经济格局调整中,中国这一创新主角从不缺席。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等机构的“2016年全球创新指数”指出,中国首次跻身世界最具创新力的经济体前25强。助推创新潮流,知识产权功不可没。以专利密集型产业为例,仅占全社会3.4%的就业人口创造了中国10%以上的GDP,中国智慧被誉为经济发展的有力引擎。

知识产权发展在行动

2016年,神舟十一号与天宫二号完美交会对接,展现中国精度;被称为“天眼”的全球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投入使用,让世界“开眼”……越来越多的中国创新“新名片”激发着大众的热情。专家指出,重大科技专项的研发成果提升国家实力、激发创新热情。

在成绩面前,一系列挑战不容忽视:我国知识产权工作仍存在保护不严、侵权易发、转移转化平台和机制缺乏等问题,发展仍面临“大而不强、多而不优”的阶段性挑战。“国内专利申请数量不断攀升,而海外专利申请量并不高,专利申请的质量有待提升。”中国知识产权研究会副秘书长马秀山指出。

创新主体的活力如何激发?“十二五”期间我国将“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首次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目标,建立了以知识产权为重要内容的创新驱动发展评价制度,注重鼓励发明创造、保护知识产权、加强转化运用,加大各类国家奖励制度的知识产权评价权重。

“创新是企业生命力所在,而创新背后是知识产权战略的有力支撑。”无锡小天鹅股份有限公司研发中心主任徐彭城告诉记者,通过知识产权打造集成优势,才能形成产业核心竞争力。

在小天鹅公司记者了解到,一件洗衣机新产品少则拥有100余件专利,多则拥有300余件专利,产品创新和专利布局捏合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徐彭城表示,正是在这样的理念引导下,目前小天鹅已拥有国内外专利2167件,通^《专利合作条约》途径提交的国际专利申请达百余件。

立法完善、执法有力,科技创新是产权保护的坚实后盾。过去5年,全国知识产权系统共查处专利侵权假冒案件8.7万件,是“十一五”时期的近十倍。我国编制修订知识产权相关法律法规14部,与63个国家、地区或国际组织签订知识产权合作协议171份。

让创新之力不再单薄

新方位、新起点,知识产权强国建设迈入新阶段。专家指出,在多主体参与知识产权商品创造的情况下,新时代的知识产权治理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挑战。

年产量超6万台,5年约3000家新增机器人生产企业的“中国速度”令世界惊叹。专家表示,中国机器人专利数量的提升,是推动产业火爆的成因之一。但火爆的机器人市场背后,低水平、重复建设的隐忧浮现,自主核心技术仅占3成,业内人士呼吁:“有关核心技术的专利突破是关键。”

拥有超过6.8万件全球专利申请量的中兴通讯,6年应诉多家美国知识专利运营公司发起的7起调查。在调查考验中,中兴通讯交出了漂亮的“成绩单”:5起胜诉、2起和解。中兴通讯首席知识产权官申楠告诉记者,胜利的背后是中兴通讯在知识产权领域拥有的关键技术及核心专利。“我们把知识产权嵌入到市场、研发、采购、生产等整个业务过程中,让知识产权工作深入到企业的每个环节。”

护理专业的挑战篇6

 教师教育变革的围城现象值得思考: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使越来越多的重点大学积极进入;面对教师教育的开放,师范院校则纷纷寻求非师范专业的突破。真所谓“城外的想进来,城内的想出去”。“外面的想进来”,说明教师教育的广阔就业市场;“里面的想出去”,反映教师教育院校面对高等教育竞争压力的焦虑。教师教育走向何处?如何“坚守”传统就业市场、积极拓展生存空间?2003年11月1日在广西师范学院召开的“变革中的教师教育—机遇与挑战”研讨会上,一批青年学者提出的见解值得关注。     有学者提出:教师教育如果放弃自己的传统优势,就会失去自己的根基,成为失去“家园”的弃儿,“走出城墙但不应放弃城里的家”,教师教育全面拓展必须是建立在自己传统优势的基础上;“师范教育”的“城墙”曾经割断了丰富多彩的外部世界,但也起到了遮风蔽雨的“保护伞”作用,今天可以走出城墙的代价是失去保护伞,“师范”的城墙不应成为今天教师教育院校进一步发展的羁绊。教师教育院校的核心战略应当是巩固传统优势,积极拓展生存空间。     教师教育如何在两者之间寻求平衡无疑是最为困难的,有学者提出了教师教育变革边界的问题,这样的边界就是基础教育的需要和高等教育的规律。高等教育属性要求坚持大学理念又不断增强适应性;基础教育改革要求教师教育适应时代、适应人的发展的需要。高等教育的规律约束范围与基础教育需要的“交集”是教师教育变革的约束空间。     探讨教师教育变革,应从以下基本问题入手:     教师教育变革的思路与理念。当今的教师职业面临信息化的挑战,必须解决信息化对教师教育的影响与教师教育变革的适应问题;教师的职业定位已经发生深刻变化,教师作为学习的促进者、课程的发展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得到更多关注;教师专业发展的机制越来越明确,教育理论课程学习、实践经验总结、教育教学研究是当今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主要途径;教师教育变革的主导理念应当是遵循高等教育规律、适应与引领基础教育需要。     教师教育变革的挑战。当前我国教师教育首先遇到独立师范教育体系终结的挑战,同时面对高等教育改革的新竞争形势,而基础教育新课程的推进与需求、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优质教师需求的新形势都对以往的教师教育造成巨大挑战。     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目前认识并不相同,有学者提出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应当主要是专业知识的发展、专业技能的发展和专业情感的发展。教师的专业知识包括相关学科知识、任教学科深厚的专业知识、必要的教育科学知识;教师专业技能包括整合课程资源的能力、适应课程的教学能力、运用新课标评价的能力;教师专业情感包括专业思想、专业情操、专业方向、专业自我等。     教师教育变革的途径与手段。当前教师教育变革的主要途径和手段包括:教师教育的课程与教学改革;职业竞争与教师教育体系的重构;学术发展与竞争力的形成;学校文化发展与教师素质形成;办学优势的继承与生长点的创新。     教师教育变革的目标与策略。教师教育变革的目标定位必须把握高等教育规律与基础教育需要;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必须解决教师期望与现实的矛盾;教师教育过程创新;基础教育新课程与教师专业发展。

    

护理专业的挑战篇7

互联网“保知”难上加难

搜狐副总裁王小川的名字最近频繁曝光,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搜狗和谷歌的输入法纠纷。如今,懂技术的王小川几乎成了搜狐公司在这一问题上的首席发言人。

近日,在《中国新闻周刊》举办的“互联网时代知识产权规则之争”的论坛上,王小川说:“希望我们对搜狗拼音申请专利的事情能激发中国企业去申请知识产权。”

据王小川所述,作为以创新起家的谷歌,之前还没有任何一家公司在专利上向他进行挑战的。他认为,之所以在知识产权问题上中外企业发生了冲突,其背后原因是,中国有知识没产权。

来自中国法院网的数据称,在我国申请发明专利的有8成来自国外,我国无自己专利的企业达99%,拥有商标的企业也仅有40%,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企业更少得可怜,仅有万分之三。

不过,互联网产品要得到知识产权保护并不容易,国家知识产权局管理协调司副司长曾武宗以输入法为例解释道:“怎么保护输入法的知识产权是很麻烦的事情。一项智力成果应该受到法律保护。虽然智力活动规则不受专利保护,但是输入法与键盘等硬件操作结合形成了技术方案,可以成为专利保护的主体,就应受到保护。但是这项技术方案需要申请专利,在申请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授理后,还要经过国家知识产权局的审查,在认定其符合专利法要求后,才能获得专利权。”

网络高速发展给立法提出挑战

互联网从来都是一个不断追求创新的开放空间,由此,也成为侵权频发地:从网络著作权侵权,现在,又出现拼音输入法词库与专利之争。近几年,中国互联网领域的知识产权环境似乎一直没有得到一个明确的澄清与规范,这场交锋也将成为互联网界最受关注的“知识产权”标志事件,现实对知识产权规则提出了新的要求。

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理事长张楚说:“立法需要时间,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又太快。”他表示,IT领域里面有一个摩尔定理,隔18个月它的产业要升一级,但是立法多长时间能出来呢?网络的快速发展对整个法律界提出了全方位的挑战。

护理专业的挑战篇8

[关键词] 挑战杯 大学生创新人才 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指导下以人才培养活动为主体,为实现培养目标所设计形成的某种标准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作为时代的产物的创新人才也急需建立规范的培养模式。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地质大学根据社会的需要,从学生的个性与发展的角度,使能力的培养逐步取代知识的传授而成为现代教育的核心内容,积极广泛借鉴现有成果,构建有学校特色的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一批批高质量的创新人才。

一、创新人才培养的途径综述

十多年来,中国地质大学始终把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建立健全了组织机构和管理模式和运作机制,理清了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路,总结了创新人才培养的多样化途径。

1.课堂教学是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

在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传统的课堂教学仍然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因此,在人才培养方案上,高校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科学思维为重点,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突出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注重基础课程安排,确保学生自由选择选修课。在教学计划内,将全校的课程划分为通识教育课程平台、学科基础课程平台、专业主干课程平台、专业选修课程平台和实践教学平台等模块。在培养形式上,实现“多模式、多层次、多途径”推进。理科专业,以培养基础科学研究型人才为目标;工科专业,以培养宽口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文法经管类专业培养知识面宽、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同时,可以部分学院为试点,建立本硕连培班,或者有计划地实施“3+1”、“7+1”方案、实施“订单式”培养人才方案。

2.“BEST OF BEST”等形式是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的科学尝试

随着学科专业化的不断凸现,基地班等作为培养创新人才平台的优势也日益彰显。高校从带动整个教学改革发展的战略高度来建设基地,多个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得以建设。基地班培养的人才基础厚、后劲足,60%以上的学生考取研究生,成为专注学术的研究性、创新型人才,受到国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普遍好评。同时,试验班也是培养大学生创新人才的重要形式。试验班强调学科交叉和融合,强调外语的专门训练,强调个性化培养,成为大学生创新型人才成长的重要基地。

3.以课外学术科技活动为载体的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方法的新探索

大学生第二课堂活动是大学生通过参加有组织的课余活动而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一种教育教学形式,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而大学生科技活动以其参与面广、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新颖以及与专业知识学习联系紧密等特征,成为大学生课外活动的主体。特别是国家和省级的“挑战杯”竞赛活动以其层次高、规模大、范围广、质量优等特点和空前的影响力、号召力,极大地吸引了广大学子投身第二课堂学术科技活动,较好地发挥了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创新教育功能、实践教育功能和专业教育等功能,普遍增强了大学生投身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热情和信心,浓厚了校园科技学术氛围,培养了大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造能力,涌现出很多高质量的优秀学术科研成果,很好地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创新人才,成为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二、“挑战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逻辑解读

从课外科技活动衍生和发展而来的“挑战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下简称“挑战杯”模式),继承了“挑战杯”竞赛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宗旨,又在培养时代急需的创新人才课题上发挥了独特的作用,成为新时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参考。

1.“挑战杯”模式的形成

学校为推进大学生科技活动的开展,制定了各种政策,在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方面做了大量的实践探索,形成了以“挑战杯”系列竞赛为龙头,以资助类竞赛为主体,以科普类讲座,以及学术交流为基础的“金字塔”型科技格局。同时,通过多年举办和参加“挑战杯”竞赛,逐渐形成了建立在“大学生科研立项”基础上的项目遴选制度。

依托逐渐稳定的科技活动格局和日益成熟的“挑战杯”项目遴选制度,学校“挑战杯”竞赛与创新人才培养成为不可分割的一体。伴随“挑战杯”课题确定、项目研究、竞赛的开展与成果转化,承担“挑战杯”课题研究的大学生也完成了创新意识和思维的培养、创新实践的开展和创新成果的凝练这些创新人才培养的基本过程。

2.“挑战杯”模式的运行过程解读

“挑战杯”模式以创新人才的培养为目标,以“挑战杯”竞赛的开展为主线,突出了创新意识、创新实践和创新成果之间的良性循环。该模式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将“挑战杯”竞赛开展的过程与创新人才培养内容紧密衔接,不同阶段与培养重点的呼应既体现了专业性,又将其实用性和可行性展露出来。

(1)“挑战杯”项目遴选激发创新思维的培养

“挑战杯”项目在遴选制度的支持下,充分依托创新(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和湖北省优秀科研成果等载体而出炉,即通过“创新(拔尖)人才培养计划”遴选具备潜质的优秀学生组成贮备人才;通过湖北省优秀科研成果申报组成储备项目;学术导师有意识的让有潜力的学生参与到自己的科研项目中来。将两条线索结合起来组成“挑战杯”竞赛项目遴选机制。

“挑战杯”模式作用在创新人才培养的初级阶段,表现在:一是强大的宣传攻势营造了浓厚的创新氛围,释放和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冲动。二是透彻的政策解析、深入的项目扶持,选拔和保护学生头脑中的创新“思想”。在模式的第一阶段,两种手段的紧密配合,学生的创新思维随着“挑战杯”项目遴选得到很好的培养。

(2)“挑战杯”项目开展促进创新实践的落实

学生把自己的创新思想变成现实的创新实践是整个“挑战杯”模式最重要的部分。创新实践与“挑战杯”项目研究是同步的。“挑战杯”项目研究促进创新实践的落实主要是从不同研究阶段培养的创新能力体现的。在整个研究过程中,宏观控制能力是关键,这从“挑战杯”项目进度与计划的制定和实施中体现出来;实地调研与分析能力主要从数据与材料的搜集与分析中得到锻炼;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通过对团队成员分工安排和控制活动结果这两方面得到提升;创新成果的表达对文字表达和编辑整理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3)“挑战杯”比赛与成果转化成就创新成果的产生和创新人才的诞生

“挑战杯”竞赛的最终目的是通过竞赛将长期研究得出的结论和形成的作品转化成对实际生产生活有用的成果。在“挑战杯”模式下,创新成果也就是项目研究的最终结果。当然,研究的结论并不等于创新成果,也并不表示创新人才的培养画上句号,因为创新成果的产生依赖成果的转化,这就要我们构筑通畅灵活的转化渠道。

创新成果的产生是创新人才浓厚的创新创造意识、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务实的创新实践的有力证明。学校自参加“挑战杯”竞赛以来,始终保持着湖北省领先地位和发起单位的资格。截至2007年,我校创新人才累计获得学生专利70多项;在国内各类核心、重点期刊杂志上发表了学术论文40余篇;在省级和国家级比赛中获得的奖项若干。在2005年,学校创新学子参加了代表世界机器人足球最高水平的FIRA世界杯机器人足球决赛,夺得仿真5:5项目冠军,展示了地大创新人才的风采。

三、完善“挑战杯”模式,提高创新人才培养水平

虽然“挑战杯”模式在培养创新人才的工作上发挥了显著的作用,也在日益走向成熟,但也存在不足之处,尤其是机制的完善还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今后,还应在以下几方面做出努力。

1.从项目遴选和创新思维培养上下功夫

“挑战杯”项目遴选和学生创新思维的训练所需的最重要的三个因素就是氛围、平台和经费。围绕这三点,我们要做的是:首先,要加大宣传,营造浓厚的科研氛围。目前,很多学生、教师对“挑战杯”还很陌生,因此有必要在全校范围内深入开展大规模的宣传活动,使全校教师、学生、社团、教研室,以及各个职能部门均对其有足够认识。其次,要继承创新,进一步完善创新平台。要在“挑战杯”主要依托的青年科技节、科研立项、“挑战杯”系列赛事等常规活动的形式、参与群体、效果评价等方面做更多探索,使这些平台能更大的发挥作用。再次,强化资助,保证科技活动顺利开展。一要设立固定的课外科技活动基金,作为课外科技活动日常活动的开支和对重点项目的支持;二要广泛地争取社会的支持,获取外界对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资助。

2.从项目研究和创新实践上抓落实

要使“挑战杯”项目研究顺利进行,使创新人才的培养落实在实践层面上,在机制完善方面要做到:一是建立健全教师指导机制。主要形式为:认真进行选题立项指导。专业老师可根据自己的阅历和专业知识,准确地把握某一领域的前沿问题,总结出有突出价值的选题;科研过程指导。指导老师向学生介绍研究领域的前沿资料,引导同学对问题提出具有创新性的解决方案;指导学生撰写学术论文。二是巩固物质保障基础。学校要充分利用好校内已有的资源,包括实验室、图书馆等,除保证正常的教学外,尽量为学生科技活动服务;积极发挥各创新基地的作用;以大学为基地,与企业、科研单位联合建立科学园或研究园,使其成为大学科研的有效基地;充分利用校外的教学、实习基地,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三是制定有效的激励措施。在学生奖励机制方面,可考虑将学生课外科技成果与推荐免试研究生相结合、与综合测评挂钩或设立创新学分等。在教师奖励机制上,学校设立优秀指导教师奖,并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对于有本科生参加自己部分课题的教师可以优先立项等。

3.从创新成果转化与扩散中出成效

“挑战杯”模式的成功运作,需要创新成果来证明,这就要建立必要的成果认定转化机制。为了使该模式能取得更大成效,利用成果的展示来发挥扩散效应也是必需的。在成果认定转化上,学校应该尽量为优秀的科研作品提供转化的渠道信息,如论文的发表、专利的申请,科技查新等,在学生无力承担相关的费用时,学校要积极出面协调,保护成果不至于流失。另一方面,对于极具市场价值的成果要尽快采取措施,提供必要的基础平台,将其推向市场,使其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上做出具体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长办公室关于印发《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挑战杯”项目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地大校办字[2006]61号

[2]王平祥唐铁军:着力构建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体系[J].高等理科教育,2006年第一期

上一篇:森林防火保护法范文 下一篇:对护理专业的认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