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务劳动过程和感受范文

时间:2023-10-27 16:59:25

家务劳动过程和感受

家务劳动过程和感受篇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和感受劳动者的劳动给自己生活带来的便利。

2.情感目标:让学生懂得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培养学生尊重他们的人格,感谢劳动者的情感。

3.行为目标: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善待普通劳动者和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难点

1.让学生懂得自己的生活离不开各行各业的劳动者的辛苦劳动。

2.让学生懂得善待普通劳动者和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从小树立尊重他人、人人平等的观念。

三、教学准备

1.准备不同行业劳动者工作的图片。

2.收集一些关于劳动者的感人故事。

3.让学生提前调查访问自己的父母,收集父母作为劳动者是如何奉献的资料。

四、教学策略

1.互动教学: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维互动的方式,使师生、生生在活动中相互交流、沟通、启发。

2.直观教学:借助图片、插图、小黑板等,通过激感,如谈身边事、遐想法、角色互换法等,让学生在体验中加深认识,使他们懂得尊重劳动者,珍惜劳动者的劳动成果。

3.创设情景教学:通过一个个主题活动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培养行为习惯,在活动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发展学生主动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

活动一:生活离不开他们

1.猜谜语导入

大家都喜欢猜谜语吧,下面大家猜猜他是谁?

(出示)身穿白大褂,细菌病毒最怕他。(医生)

他有一双巧巧手,做出美食最拿手。(厨师)

他是城市的美容师,有了他,城市的大街小巷更加整洁。(环卫工人)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种职业,正是由于他们的劳动,才使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你,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板书)

设计意图:从学生最喜欢的猜谜语游戏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课题。

2.根据词语猜职业

老师告诉你们一个跟这个职业相关的词语,看看谁能猜出这是什么职业。

五谷丰登——农民;救死扶伤——医生;保家卫国——;钢花四溅——炼钢工人;教书育人——教师

3.看图说职业

服装厂工人 钢铁工人 空姐 铁路建设者 鞋匠 宇航员 列车员

4.谈早餐后的感受

从刚刚吃完的早餐谈起,让学生感受到一顿早餐就牵扯了很多行业的劳动者在为我们服务。学生说得不全面时,教师可以适当补充,旨在让学生认识更全面,感受更深刻。由早餐引出社会大家庭中还有更多为我们服务的人,让学生在你猜我猜大家猜的游戏活动中,感受生活中有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在为我们服务。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以游戏活动为载体,通过你猜我猜大家猜的游戏培养学生乐于和同学、教师交往的情感,并使其初步了解人际交往的基本知识。

5.介绍父母的职业

通过学生对生活中父母的观察与访问,了解、体验父母一天的劳动工作情况;通过叙述他们的贡献、工作时间、在工作中最辛苦的事等,使学生认识到不同行业劳动者的辛苦。

设计意图:通过课前观察、访问等方式的课内外结合的实践体验活动,提高了学生对劳动者的认识,激发了对劳动者的感激之情。

活动二:假如没有他们

6.小组讨论,表达自己对各种职业的看法

问:是不是所有职业都是你喜欢的呢?

学生组内交流,教师巡视听取意见。

反馈个人意见,着重说出理由。如,有的学生说不喜欢当“清洁工”;有的不喜欢做“医生”……各说各的理。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内交流,让学生充分暴露对不同职业的认识误区,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7.分析假设,合作交流

我们一直生活在有这些劳动者为我们服务的现实生活中,设想:假如没有这些人,我们的生活将是什么样子呢?假如没有环卫工人,会怎样?

(1)请看视频(尼玛拉姆)。

(2)(出示图片)分组讨论。

假如没有清洁工人,就没有清洁的马路。

假如没有纺织工人,……。

假如没有建筑工人,……。

假如没有理发师,……。

假如没有医生,……。

设计意图:在全面分析环卫工人的基础上,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让学生选择一种职业来说说假如没有这种职业,这个社会将变得怎样?学生合作讨论,先确定主题,再进行讨论分析,最后全班交流。这一设计重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活动三:实践活动

8.做动作猜职业

学生表演职业让同桌猜,之后上台展示给大家。

9.看教材中的图片,谈个人感受

生活场景:一位同学倒垃圾少走几步路,倒在垃圾筒旁,给清洁工带来了不便。(如果那个清洁工是你的妈妈)

请学生自由地谈谈自己的看法,然后在生生、师生交流中让学生明辨是非,懂得尊重他人。

活动四:学会尊重并珍惜劳动者的劳动成果

小组继续合作研究,选择清洁工或农民,怎样做才是尊重和珍惜他们的行为?

学生通过生活经验汇报交流:

(1)不挖苦,嘲笑他们。

(2)不乱扔垃圾。

(3)看见地上有纸屑及时捡起来。

(4)盛饭时吃多少盛多少。

(5)吃不完的菜要打包。

……

总结延伸:同学们,各行各业的劳动者用他们的智慧和汗水服务社会,造福人民,都是神圣的、高尚的,理应受到人们的尊重。俗话说得好,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希望大家在今后的生活中尊重并珍惜劳动人民的劳动成果。

设计意图:通过此活动让学生设身处地、深入地感受自己,感受他人,在体验中加深认识,激发学生尊重劳动者,珍惜劳动者的劳动成果。

活动五:提升情感,学会感恩

10.写感谢语

同学们,在我们的日历中,有一个光荣的节日就属于每一位劳动者,这是全世界劳动者的节日,面对默默工作的劳动者你想说什么呢?想用怎样的行动表示感谢呢?说出自己心里感谢的话。

小结:正如大家所说的,每个职业都是我们生活所需要的,我们应该尊重他们,珍惜他们的劳动果实。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尊重劳动者,珍惜劳动成果,同时也是对学生情感的升华。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11.动手实践,制作节日贺卡

为我们服务的人实在太多了。我们该如何表达我们的谢意呢?说得好不如做的得好,就让我们动手做一张“节日贺卡”,在五一劳动节那天送给最想感谢的人吧。

学生自由活动。

全班展示。

设计意图:锻炼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家务劳动过程和感受篇2

关键词:绘本 图画 读图 拓展 延伸

一、研究设计概念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语言子领域二中阅读与书写准备中教育建议指出,成人为幼儿提供良好的阅读环境和条件;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引导幼儿体会标识、文字符号的用途;经常和幼儿一起阅读,引导他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理解图书的内容;在阅读中发展幼儿的想象和创造能力;引导幼儿感受文学作品的美。因此绘本故事作为很好的载体,倍受孩子们的喜爱。

二、研究内容

《朱家兄弟》大班故事绘本讲述了朱家的生活看起来不错,房、车、花园,一应俱全;爸爸和兄弟两个被妈妈照顾得无微不至。然而这一天晚上,任劳任怨、辛勤顾家的妈妈突然不见了。一纸留言:“你们是猪”表明了妈妈对朱家父子的不满和失望。没有妈妈的朱家乱套了! 看过本书,我们发现男主外、女主内的观念似乎并不只是中国的传统家庭伦理,妈妈操持家中一切杂物的现象放之四海而皆有;因此而起的争执之声久宣不止,安东尼?布朗却以其特有的幽默方式,轻松的引导大家对于如何处理家庭琐事的分工与分担,进行了又一次的思考。同时,故事中,两个小男孩的转变也再一次提醒我们,家庭生活中,妈妈带给孩子无微不至的爱和照顾,然而对孩子,尤其是男孩子的行为起决定性影响的往往是爸爸。同时,绘本以轻松诙谐的方式揭示了家庭中“共同分担”的重要性。于是,我们尝试以该绘本为素材开展了三个步骤的教学活动:(一)、读图活动;(二)、拓展活动;(三)、延伸活动。

活动一:读图活动:《朱家兄弟》故事阅读活动。目标是观察画面信息,大胆推测故事情节的发展和表达故事内容;理解故事内容,感受故事的趣味性,懂得家中的事情要共同承担。

教师以一张与众不同的全家福引领幼儿走近朱家,去探寻朱太太闷闷不乐的原因。在活动中,教师引导幼儿以贴图的方式归纳和比较朱家的家务分配情况,使孩子们直观而强烈地感受到朱家家务分配的不公。而朱太太离开家后朱家的变化更是让幼儿充分感受到了故事的趣味性,并乐此不疲地探寻画面细节中的秘密。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幼儿捕捉画面中的有用的信息,理解画面之间的关系,有目的地去阅读与交流。活动以谈话形式导入,朱家的全家福,引导幼儿观察人物表情、动作的不同寻常。是的,孩子们都发现了朱太太看上去心情一点都不好。那我们一起来找找朱太太心情不好的原因吧。看看朱家父子在做什么,朱太太又在做什么。教师根据幼儿的表述将各人所做家务的图片分类贴到黑板上。继而让孩子们小结:朱家的家务活全部由妈妈一个人承担,难怪朱太太闷闷不乐。然后分段阅读,感受朱太太离开家后朱家的变化。教师根据幼儿的表达调整之前摆的各人所做家务的图片,感受朱家在家务分工上的变化,初步体会“共同承担”的意义。最后通过完整欣赏故事,教师引导幼儿由朱家联想到自己的家庭,懂得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合理分工、共同承担,家庭才会和睦、幸福”的道理。

活动二:拓展活动:《“家庭”披萨大比拼》艺术、社会整合活动。目标是尝试与同伴组成临时家庭,协商、分工、合作制作一份披萨。在共同制作披萨的过程中感受家庭的幸福快乐需要全家人的相互合作和体谅。

首先,让孩子们回忆《朱家故事》内容,进一步意识到家庭的幸福快乐需要家人共同努力。接着给幼儿说明活动要求,激趣引导。使幼儿迁移《朱家故事》中的经验,了解合作的重要性。随着解读制作披萨的流程,孩子们自由组成的临时家庭开始进行10分钟的披萨制作了。教师在巡回观察中,注意①提醒幼儿成功合作的要点---商量、分工、齐心协力,及时捕捉幼儿分工合作的亮点。②提示幼儿遇到问题可看看制作流程图,明确制作步骤。③提醒幼儿抓紧时间制作,及时整理。紧接着是幼儿在披萨烤制过程中分享合作经验。最后,请孩子们共同品尝披萨,分享劳动和合作的愉悦。在活动中,幼儿通过商量选择符合每一位家庭成员口味的材料,并在相互推让、积极调整、各司其职、分享成果的过程中真正体会到了每一位“家庭成员”承担责任的重要性。

活动三:延伸活动:《“小鬼当家”家庭劳动实践》亲子活动。目标是每天在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知道家中的事情要家人共同承担;与家人共同制作图画书,提高制作与阅读的兴趣,促进前书写能力的发展;在劳动实践与阅读中感受劳动的快乐,体验自我的成长。

这一活动又是如何开展的呢?我们结合了父亲节主题,邀请爸爸一起加入家务劳动的行列,践行“共同分担”这一家庭责任的榜样示范,并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的能力每天进行1-2件家务劳动,建议劳动内容可以是折叠自己的衣服,按类别整理自己的玩具、书包,帮助成人分碗筷、整理鞋架、取报纸、扫地、浇花、擦桌子,等等。鼓励幼儿用自己能够理解的图画或标记将每天的劳动内容记录在表上,同时请家长用文字辅助记录。妈妈为爸爸和幼儿拍摄几张劳动照片。以制作成亲子合作图画书《小鬼当家》。

在制作图书前,向家长、幼儿发放通知单,说明制作图画书的意义,提出以下建议。1、建议家长和幼儿选择多种材料创作和装饰封面,并为图画书起名字。2、建议家长拍一张幸福快乐的全家福作为图画书的封底,也可采用其他形式。3、建议图画书内容包括以下角度:“①我想做……”。让幼儿说说画画自己在家中最想做的事事什么?为什么最想做这些事。②“我每天做……”。将“小鬼当家”劳动实践记录表的内容纳入图画书中。③“我学会做……”。让幼儿谈谈自己学会做的事情,并用图画和符号进行记录,由家长帮助幼儿记录简单的文字。④“爸爸妈妈夸夸我”。家长选择不同的方式夸夸自己的孩子,如贴纸、印章、写下激励孩子的话语等。3、在完成所有内容后,为故事编页码,由家长检查后完成装订。

“小鬼当家”家庭劳动实践活动,在“回归生活”的理念下,教师鼓励幼儿每天在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并由家长和幼儿共同记录。这一历时2周的劳动实践活动,使幼儿的认知在生活中得以提升,体现了生活教育的价值,并促进了幼儿前书写能力的发展。在家庭将自制绘本拿回园展示的过程中,孩子在班级进行自我讲述时,提升了爱家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家庭与家庭之间的相互学习和影响,也让班级的书香氛围更加浓厚。

三、研究成效

1.通过此故事进行的一系列活动,使幼儿感受了家庭“共同承担”的意义,学会正确的向父母、同伴以及周围的环境表达心中的情感,热爱环境,对未来充满信心。

2.提高了教师绘本实践的教育实施策略。

家务劳动过程和感受篇3

【关键词】习惯;思想;量化;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始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三口之家,成为中国家庭的主要结构模式。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对后代劳动意识的培养也逐渐发生着变化。多数家长不愿自己孩子身上再次发生自己曾经经历的苦难,因此,对孩子过于保护和娇惯,让很多孩子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坏习惯,孩子成为家庭中的“小太阳”、“小皇帝”。

近年来,有人曾对长春等附近城区、近郊三十多所小学一至六年级,近二百个班一万多名小学生,以及二十所初、高中的一至三年级,近一万五千名学生进行“参加家务劳动”问卷调查。

结果显示:参加家务劳动最多的是近郊农村小学,但也只占总数的32%;城市小学只有25%左右;初中、高中的学生更少的可怜,只有10%的学生会参加一些家务劳动。这些孩子在家劳动的内容,中学生以帮助家里搞搞卫生、整理内务最多,占总数的58%;其次是买粮买菜的,占总数的21%;排在第三位的是做饭,占总数的10%。他们做家务劳动的时间分别是,小学生平均每天劳动时间为十分钟,星期天平均不到一小时,每周平均不到两小时。由于初、高中学生参加中考和高考任务,劳动时间远远赶不上小学生的劳动时间。

从统计上看,无论是劳动内容,还是劳动时间,孩子们在家里参加家务劳动太少的情况已十分惊人,有相当多的孩子在家里根本不参加劳动,天天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

孩子们参加家务劳动如此少,主要是一些家长和学校对孩子参加家务劳动的意义认识不够,没有正确理解参加家务劳动对孩子们品德形成、身体发育、学好功课的关系。有些家长对孩子总是娇惯溺爱,怕由于家务劳动会累坏了孩子们的身体;有些家长一心指望孩子能念书升学,怕干家务劳动会耽误了他们的学习;有些家长甚至认为:只要孩子能学习好,将来能考上大学,做家长的哪怕天天给孩子们倒洗脚水,也会心甘情愿。

一、参加家务劳动,对培养和教育好孩子,有着重要作用

俗话说“娇惯成逆子”。从古自今,无数事例证明:对那些不让孩子做家务劳动,一心盼望孩子们早日成才的家长来说,这样做的结局只能是事与愿违。因此,对于家长来说正确对待孩子参加家务劳动,引导和鼓励孩子参加家务劳动,对于培养和教育好孩子,有着重要的作用。

1.家务劳动可以使孩子养成勤劳的习惯,增强他们刻苦学习的意志。我国著名革命领导人曾说过:“我四五岁就在妈妈身边学着帮忙做事,到八九岁时不但能挑还会背,连种地的活都参加。正是由于我从小受过生活的磨练,后来在漫长的革命斗争中,才不怕困难并能克服困难。”;他在后来的回忆录中还写道:“我应该感谢我的母亲,是她教会我与困难做斗争的经验……又给了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感到过劳累”。从身上使我们感悟到:母亲给予他的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可见,家务劳动对于一个人的成才、立业有着多么重大的作用。

2.家务劳动有助于孩子从小养成动手操作的技能、技巧和习惯。常言道:业精于勤,手是越用越巧。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凡是在家里没有接受过任何劳动经验的学生,不管国家机关如何努力教育他们,也不会获得熟练技巧,而会遇到各种失败,成为不好的工作者。”由此看来,家务劳动是生活的小百科全书,劳动与手巧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另外,对于整天忙于课业的孩子来说,从事必要的家务劳动也是一种积极的休息过程。

二、现实生活中合理安排孩子的家务劳动

既然劳动对孩子的健康成长非常重要,那么,在现实生活中怎样去安排孩子的家务劳动呢?

1.注重思想意识培养。从家长本人做起,帮助孩子提高对家务劳动意义的认识,在思想上重视起来,在日程上有计划、合理的安排下去。把安排孩子参加家务劳动同安排孩子的学习、作息时间统一起来。计划安排后,家长要做适当督促,帮助孩子坚持下去,形成习惯。

2.注重量化劳动强度,因地制宜。让孩子做家务劳动,要注意力所能及,因人因家庭条件而宜,不能损害孩子的健康,避免形式主义。孩子上学阶段主要任务是学习,学习也是一种劳动,家长如果把过多、过重的劳动压给孩子,会影响孩子的学习和身体健康。但也不能把孩子参加家务劳动当作一种点缀,搞形式,这样也达不到教育的目的。

3.要全面发挥家务劳动对孩子的积极作用。家长在实施过程中,不仅要注意通过家务劳动培养孩子们的劳动习惯、劳动技能和技巧,还要注意通过家务劳动增强孩子们的责任心,促进他们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结合。

家务劳动过程和感受篇4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 转移 就业问题 原因分析

[中图分类号]F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4-0020-02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面临的问题

(一)转移数量庞大、任务艰巨

目前,农村劳动力在转移过程中总体规模不断扩大,尤其是近年,东部、中部、西部的较大型城市在吸纳农村劳动力的速度上要慢于改革开放时期,城市对劳动力的需求远远不能满足农村劳动力对城市岗位的需求。加之农村劳动力在就业过程中,对环境、工资、岗位、保险等的渴求度不断上升,这就使得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任务艰巨。

(二)非物力资本缺乏、受教育程度低

现今有69.9%的农村劳动力文化水平处于初中阶段,并且他非物力资本缺乏,这也就意味着他们在转移就业中面临很多困难,知识积累不足、劳动技能缺乏、再社会化能力低等因素导致他们主要从事低层次的、技术含量小的工作,如餐饮行业与制造业。

(三)外出务工男女比例失衡、分居式家庭激增

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过程中,男性人数占68.6%,而女性人数只占31.4%,他们大多数只身一人外出打工,脱离家庭、夫妻分居,分居式家庭的激增也导致了亲情淡化、理念冲突以及农村离婚率大幅上升,留守的孩子则面临教育危机,不利于农村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四)内向型转移、文化传播滞后

吉林省农村劳动力外出多选在省内进行,仅仅有25.8%的人在省外务工。此外,吉林省与东部沿海城市相比,经济相对落后,本省在接纳农村劳动力方面能力有限,而农村劳动力流动滞后又进一步拉大了外省的就业信息与工作理念的传播,不利于吉林省的快速发展。

(五)转移途径单一化、组织化程度低

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就业主要依靠自行外出和亲戚介绍这两种方式,很少通过政府及相关组织。这种单一化的转移途径由于主要受“熟人社会”影响,组织化程度低、合法权益得不到落实、社会保险得不到保障,加大了劳工矛盾。

(六)体力型从业结构、风险成本增加

目前农村劳动力就业以体力型为主,缺少技术型,主要从事低层次工作甚至是有害有毒的工作,建筑业、住宿和餐饮、服务业、制造业这四大部分成为农村劳动力从业的首选,这就使得农村劳动力在就业过程中,风险成本大大增加。

(七)农村劳动力社会地位趋于“边缘化”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对技术型人才的需求日益上升,而处于底层的农村劳动力在就业过程中面临被边缘化的困境。他们遭受着工资低、环境差、风险高、权益少的不公正对待。他们在生存融入、生活融入、文化融入过程中也会受到排斥与歧视。

(八)农村劳动力培训机制不健全

目前,吉林省的培训机构在项目设置时不能与农村劳动力的实际需求切实联系。在教学过程中不符合就业需要,加之实习地点远、费用高,使得大部分农村劳动力无法获得专业技术。

(九)农村劳动力合法权益难以保障

由于当前从事低层次岗位的农村劳动力处在弱势地位,加之用人单位对相关法律法规的误解,经常出现工资拖欠等一系列的问题,严重损害了农村劳动力的合法权益。

(十)就业呈“短期性”趋势、稳定性较弱

农村劳动力在转移与就业过程中,一方面工作单位缺少相关法规约束劳动力,而另一方面劳动者对工作岗位的选择相对自由,随意性大,对工作单位缺少认同感,这就出现了阶段性就业、兼业式就业等形式,“农忙时务农,农闲时务工”的现象不利于农村劳动力就业的稳定性。

二、就业问题的原因分析

吉林省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与就业对促进工业发展、城市发展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大规模的农村劳动力从家庭中脱离出来转移到城市中去也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变得尤为重要。

(一)目前农村劳动力在规模上日益增大,同时竞争压力也日益增强,但是仍有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分析其原因有二

(1)比较优势理论认为人们总是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在人均收入的比较上,城市居民的人均收入要高于农民的人均收入,城市居民还享有福利待遇、医疗保险、住房补贴等政策,而这些政策在农村劳动力身上则不能体现。这种情况使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其次,由于农业价格的波动,土地产出的有限性,农村和城市的收入增长也有很大的差别,城市居民的收入增长要快于农村劳动力。农村劳动力通过利益比较,离农意识会越来越强,最终会选择转移到城市中去务工。

(2)唐纳德・博格的“推力一拉力”理论认为,人们在进行流动时主要是由于两种力量的影响,即推力和拉力。他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为了提高收入以补贴家庭或个人发展而进行迁移。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是由于迁入地存在吸引人们的力量,如更优的环境、更稳的工资、更好的教育。而迁出地农村环境差、收入低使得农村劳动力在选择迁移时找到心理成本与机会成本的平衡点。

(二)当前,吉林省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低,有69.9%的农村劳动力文化水平处于初中阶段,主要是由于缺乏人力资本的原因造成的

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指出: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一样都对经济快速增长产生重要影响。如果只重视物质资本而忽视人力资本,那么劳动力在就业中就会出现低技能、少知识的问题,而且他们的择业辐射半径就会大大缩短,只能从事一些低层次的体力劳动。同时,由于缺少人力资本,农村劳动力的创新能力不高,适应能力不强,在工作岗位中的提升空间与潜力都很小,也就不利于激励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三)在外务工的农村劳动力中,男性人数是女性人数的两倍,打工者与家庭脱离,导致离婚率上升和青少年犯罪增加,原因有三

(1)当前在市场经济大背景下经济发展又好又快,大大推动了社会流动,理性选择理论认为人们会在不同时期和阶段采取理性的行动,来达到利益最大化与目标最优化。农村劳动力如何使家庭的经济收益最高成为每位农村劳动力的首要选择。

(2)由于男性农村劳动力单独外出打工,这就使得他们与家庭脱节。家庭系统论认为:家庭作为最基本的单位而存在,家庭成员在一定的、稳定的环境中发生互动,在心理认同中发展。而互动与心理认同都有一定的平衡机制,当家庭成员出现变动,稳定性会降低,平衡机制被打破,这时整个家庭就面临解体的风险,如果不能很快地适应这种变动,角色不能快速调试,家庭就会分崩离析。

(3)埃里克森的认同危机理论指出:人的发展与人格的形成都有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定的顺序与任务。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有的家庭留有一位家长,还有的家庭夫妻双方都离家务工,孩子的教育与社会化成为问题。由于家长的缺失,孩子没能在不同的阶段完成相应的任务,这时孩子会产生“自我疑虑”“孤独无力”等感觉,不利于孩子的成L,由此青少年的犯罪率也在逐年增加。

(四)吉林省的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多在省内,主要通过自行外出与亲朋好友的介绍选择职业,转移的范围有限,转移途径单一化,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农村劳动力跨省转移社会成本较高

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省外,由于文化差异、就业制度不完善又缺少熟人介绍等因素,通常面临低保障、高风险的社会成本。有的企业打着招工的幌子,骗取女性农村劳动力从事活动。而在劳动力流动过程中,抢劫犯罪又成为另一个社会成本。社会治安出现问题。

(五)农村劳动力的社会地位不断降低、逐渐成为边缘群体,原因主要是他们在生存融入、生活融入、文化融入过程中也会受到排斥与歧视

文化震惊理论认为:人们生活在一种文化下,当他们初次接触、了解其他文化时思想上会产生混乱、心理上也会出现压力。如果快速适应则会融入到群体当中;如果适应出现问题,则会被边缘化。目前农村劳动力长期生活在伦理情谊的“熟人社会”中,转移到城市以后则要面对“陌生人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人情往来淡化、自我意识增强都会对农村劳动力带来文化冲击,这就导致了边缘化问题的产生。

(六)农村劳动力培训机制存在缺陷以及农村劳动力权益无法保障,究其原因有四点

(1)从劳动力市场角度分析:目前农村劳动力每年都在不断增加,大部分的劳动力都从事体力型工作,由于技术含量低使得农村劳动力价格低廉。培训机构不愿花费过多的资金来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人数过剩合法权益也会降低。

(2)从法律角度分析:劳动法及其相关法律存在缺陷,当用人单位以牺牲农村劳动力的切身利益来提高自身经济效益时,法律的惩罚措施不到位。

(3)从农村劳动力自身角度分析:缺少必要的维权意识和法律意识,一旦出现问题,往往不知所措,很少借助集体、相关组织部门的力量来解决问题。

(4)从社会保障角度分析: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完善,也没有针对农村劳动力的制度。

(七)“短期性”务工形式降低稳定性,原因主要是农村劳动力对企业缺少心理认同与归属感

用工企业由于缺少对企业文化、企业道德、企业形象方面的大力宣传与培训,这使得农村劳动力的归属感降低。另外,由于农村劳动力择业自由、流动性和随意性大,而且农忙时节需要返乡务农,这就出现了间歇性的就业形式与兼业式的就业形式。

(八)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就业过程中的制度阻碍问题,这主要是由于传统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制的限制,户籍制度的限制造成的

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型指出:人口在城市与乡村之间转移可以平衡劳动力机制,促进劳动力从过剩地区向短缺地区转移,从而实现收入与待遇的均等。当前,农村劳动力在城市建设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但也存在大量的偏见、排斥与歧视的问题,诸如同工不同酬、同工不同权。其次,户籍制度也导致了城乡差别,这种农民身份使农村劳动力在享有待遇方面也受到阻碍。

三、结语

目前,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吉林省农村劳动力在转移与就业过程中面临诸多的问题。要针对所提出的问题,运用相关理论详细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以便于进一步采取措施、政策并加以解决。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积极稳妥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通知[Z].2011-02-26.

[2]朱志强.吉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研究[J].吉林大学公共管理,2013(04):16.

家务劳动过程和感受篇5

【关键词】 家务劳动服务;行为;因素分析,统计学;学生

【中图分类号】 R 179 G 4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8)12-1071-03

家务劳动是促进儿童青少年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与他们的成长密切相关。家务劳动不仅能增强儿童青少年的体魄,发展儿童青少年的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创造力、身体协调能力和动手能力,还能培养儿童青少年的义务感、责任感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提高儿童青少年的生活自理能力,帮助儿童青少年认识自己在家庭中的存在价值,形成家庭成员的自豪感。为此,许多国家进行了相关调查[1-2]。为了解我国中小学生参加家务劳动情况及影响因素,为国家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利用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的资料进行分析。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使用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的资料进行分析,具体实施方案和质量控制见相关文献[3-4]。参加家务劳动的信息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使用“1年回顾性身体活动调查表”,采用面对面询问的方法,收集调查对象平均每天做饭、洗衣服、打扫卫生以及照看孩子和老人等4种家务劳动的时间。

1.2 有关定义 只要参加做饭、洗衣服、打扫卫生和照看孩子、老人等4种家务劳动中任何1项者即为参加家务劳动。家务劳动时间是做饭、洗衣服、搞卫生和照看孩子、老人等4种活动的总时间。

1.3 分析方法 根据抽样方案,将大城市、中小城市定为城市地区,一~四类农村定为农村地区;将年龄划分为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采用率描述我国中小学生做家务的比例,采用χ2检验来比较组间差异。采用均数和标准差描述他们平均每天家务劳动的时间,采用方差分析比较组间差异。

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因变量为平均每天参加家务劳动时间(≥ 30 min/d为1,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共有11 438名中小学生完成了身体活动调查表,性别及学段见表1。

2.2 参加家务劳动的比例和时间分布 我国中小学生参加家务劳动的比例为40.1%,其中男生为35.2%,显著低于女生(45.6%)(χ2=127.6,P<0.01)。33.2%的城市中小学生参加家务劳动,显著低于农村(42.1%)(χ2=65.3,P<0.01)。小学生、初中生和高中生参加家务劳动的比例分别为34.9%,48.7%和52.3%(χ2=237.0,P<0.01)。我国中小学生平均每天参加家务劳动的时间为16 min,其中男生为13 min,女生为20 min,女生显著高于男生(F=106.3,P<0.01)。城市中小学生参加家务劳动时间为12 min/d,显著低于农村(17 min/d)(F=38.9,P<0.01)。小学生、初中生和高中生参加家务劳动的时间分别为13,20和21 min/d(F=50.5,P<0.01)。见表2。

2.3 影响中小学生参加家务劳动的因素分析 性别、年龄、地区、家庭收入、父母文化程度、父母婚姻状况、是否锻炼以及课后做作业时间等因素与我国中小学生参加家务劳动≥ 30 min/d之间的关系见表3。

3 讨论

家务劳动对儿童青少年身心素质和思想品德的全面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此,许多国家十分重视儿童青少年的家务劳动状况,将其列入到全国范围内的有关调查中。英国2000年“时间使用调查(UK 2000 Time Use Survey)”显示,8~15岁人群平均每天的家务劳动时间为47 min[1];美国2006年“时间使用调查(American Time Use Survey)”表明,15~19岁美国青少年平均每天参加家务劳动时间为0.76 h[2],均高于我国中小学生的家务劳动时间。

影响中小学生参加家务劳动的因素很多,其中社会经济因素起很大的作用。在我国,由于长期的社会分工不同,女性居民一直是家务劳动的主力军[5],这种格局在中小学生中同样存在。调查显示,女孩做家务的比例和时间都高于男孩。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学生们提供了良好优裕的生活环境,但同时也孕育着娇生惯养的危险,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改善和独生子女的增多,孩子们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好逸恶劳的不良习惯。家庭收入高的学生参加家务劳动≥30 min/d的比例低于家庭收入低的孩子。城市学生参加家务劳动的比例和时间均低于农村学生,这可能与城市孩子大都为独生子女,城市经济水平高于农村有关。文化程度的高低并不与家长对家务劳动的重视程度呈正相关;相反,与文化程度低的父母相比,文化程度高的父母可能更重智轻劳,他们的孩子参加家务劳动≥30 min/d的比例更低。此次调查未显示课外做作业时间长短与学生做家务劳动时间之间有显著差异,这说明学习和家务劳动并不冲突,重要是家长和孩子是否有端正的态度和正确的观念。调查还表明,家庭结构也是影响孩子参加家务劳动的因素,单亲家庭的孩子承担的家务劳动要高于双亲家庭孩子。

大量研究表明,家务劳动对提高身体活动水平[6]、预防和控制慢性疾病的发生起着积极的作用[7-8]。目前,我国儿童青少年慢性病的发生有逐渐升高的趋势,而且儿童青少年时期是世界观和价值观以及行为和生活方式形成的关键时期,热爱劳动观念的形成和独立能力的培养对我们社会的未来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家长们应更广泛地认识家务劳动对孩子的作用,在注重孩子学习成绩的同时,注意孩子劳动习惯的培养,增强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促进孩子全面发展,改变我国中小学生家务劳动水平低的现状。

(致谢:感谢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感谢全国31个省级工作队及132个调查点项目工作队的4 700余名调查队员;感谢全国27万受调查对象的理解和支持;感谢世界儿童基金会、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利华食品(中国)有限公司、达能营养中心(中国)给予的支持!)

4 参考文献

[1] NATIONAL STATISTICS. UK 2000 time use survey. statistics.gov.uk/statbase/Product.asp?vlnk=10597&image.x=24&image.y=11[2008-03-08].

[2] 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Labor. American time use survey 2006. bls.gov/news.release/atus.t03.htm.[2008-03-08].

[3] 杨晓光,孔灵芝,翟凤英, 等.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总体工作方案.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5,26(7):471- 474.

[4] 朴建华,张坚,赵文华,等.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的质量控制.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5,26(7):474- 477.

[5] 刘爱玲,崔朝辉,胡小琪,等.中国成年人家务劳动现状.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7,15(2):84-87.

[6] 马冠生,栾德春,刘爱玲,等.中国成年职业人群身体活动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营养学报,2007,29(4):319-323.

[7] LAWLOR DA, TAYLOR M, BEDFORD C, et al. Is housework good for health? Levels of physical activity and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activity in elderly women. Results from the British Women’s Heart and Health Study. J Epidemiol Community Health, 2002,56(6):473-478.

[8] BORRELL C, MUNTANER C, BENACH J, et al. Social class and self-reported health status among men and women: What is the role of work organization, household material standards and household labour? Soc Sci Med, 2004,58(10):1 869-1 887.

家务劳动过程和感受篇6

论文关键词 劳务派遣 劳动者 保障

劳务派遣最早起源于市场经济较为发达的欧美国家,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至今已成为一种相当成熟的用工形式。劳务派遣涉及劳务派遣单位、实际用工单位和被派遣劳动者(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农民工)三方主体,包含劳务派遣单位和实际用工单位之间的劳务派遣合同关系、劳务派遣单位与被派遣劳动者之间的劳动合同关系及实际用工单位与被派遣劳动者之间的劳务关系这三个法律关系。

在这三方主体中,被派遣劳动者面临派遣单位和用工单位的双重管制和压榨,是利益博弈中的弱者。基于我国的现实情况,他们往往低学历,甚至很多还是文盲半文盲。在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时候,面对这三种相对复杂的法律关系和互相推诿的用人、用工单位,他们常常陷入维权的迷局:或者四处奔波艰难,或者求告无门放弃追索,或者采用极端手段争取权益,给社会安全稳定带来不少隐患。因此,研究劳务派遣中损害劳动者权益的现象,探讨被派遣劳动者权利保障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劳动者权益受侵害的主要表现

我国劳务派遣业近年如快餐业般发展迅猛,对就业压力起到了极大的缓解作用,但由于立法的粗疏、司法的低效率、行政监管的缺位、用人用工单位作为经济人的趋利性等原因,使得劳务派遣行业发展无序、规模膨胀、责权不清,在实际运行中产生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其主要表现就是劳动者的权益越来越多地受到侵害:

(一)职业稳定感差

职业稳定感是安全感的一种体现。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有五种,其中包括对安全感的需要。这就是说,安全感是人与生俱来的需求。而职业稳定感则是在工作中安全感的一种体现。在劳务派遣关系中,被派遣劳动者先天性地被视作单位的“外人”或“二等公民”,身份遭歧视,待遇被漠视,在单位里缺少应有的尊重,缺乏发展的空间,即使干得再有业绩,也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即使是在一线的业务骨干,必要时候也会因隐性携带着的“临时工”的烙印被单位以“订立劳动合同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为由轻易解雇。被派遣劳动者在用工单位奉献了知识才智和青春光阴,但最终等待他们的却是解雇的命运,使他们缺少最基本的安全感和归属感。劳务派遣单位、用工单位随意变更、解除劳动合同、不续签劳动合同的现象,造成部分劳动者无法进行长远的职业规划,无心人尽其才。

(二)同工不同酬

同工同酬是国际社会普遍认同的工资分配的一项重要原则,也是国际人权公约确认的劳动者的一项基本人权。我国2008年生效的《劳动合同法》第63条明文规定“被派遣劳动者与用工单位的劳动者享有同工同酬的权利,用工单位无同类岗位劳动者的,参照用工单位所在地相同或者相近岗位劳动者的劳动报酬确定。”从法律上保证被派遣劳动者与企业正式员工从事同样的工作能获得同样的报酬,有利于协调劳动关系、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然而现实中“同工同酬”对被派遣劳动者来说仅是一个虚梦。被派遣劳动者的工资低于用工单位同岗位正式员工的现象大量存在,有的甚至只有同岗位正式员工的三分之一甚至四分之一甚至更少。据某市总工会的调查报告显示,同样从事一线岗位工作,被派遣劳动者的平均工资收入仅为用工单位的劳动者的81.52%”。他们的基本工资低,还不能“入围”评先进,不能申请困难补助,也没有节假日福利。“同工不同酬”有违我国《宪法》赋予公民平等权的规定,也违背《劳动法》对工资分配的明确规定。

(三)克扣、拖欠工资及各种费用

工资是指用人单位依据国家有关规定或劳动合同的约定,以货币形式直接支付给本单位劳动者的劳动报酬。依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工资应以货币形式按月支付给劳动者本人,不得克扣或者无故拖欠。而在现实情况下,出于“经济人”的逐利特性,不少劳务派遣单位正在洗掠劳动者的工资、福利:先是与劳动者签订己方设计好的格式合同,然后设法取得劳动者应获报酬的凭据,再就是一拖再拖,之后又与用工单位互相推脱,让劳动者求助无门。用人、用工单位无故占有大量劳动者的血汗钱后,又改头换面另立门户故伎重演,原单位则销声匿迹或任其破产。如赴海外渔船打渔的众多劳动者就屡屡中招,冒着生命危险远赴海外渔船工作,回国后派遣单位(有很多其实只是小型中介公司)以结算为由扣押了其正常回国手续,不久,就玩起了蒸发;而此时外方船主则更是无迹可寻。部分打渔工经过漫长的诉讼程序,到头来落得一纸判决书或调解书,另外很多连走法律程序最基础的证据都没有,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曾经的派遣单位领导不断“暴发”。个别打渔工则采取绑架伤人等极端手段维护自己的权利。而被派遣到建筑行业的农民工经常面临包工头们从甲方结算提取巨款后“跑路”的困境。

(四)滥用劳务派遣

在一些行业和企业,包括一些国有大型企业和跨国企业,劳务派遣被滥用的现象都非常普遍。大多数情形下,收益是唯一考量的因素,至于是否是“替代性”“辅”、“临时性”的岗位等等都抛之脑后。滥用劳务派遣的另一个表现形式是逆向派遣,即本着降低成本、控制风险、逃避责任的目的,实际用工单位先决定需要多少员工、什么样的员工,再找到一家劳务派遣公司,由其按自己事先设定好的标准招人,由劳务派遣公司与被派遣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书,再“定点”派往自己单位。这种借助劳务派遣逃避法律责任、规避法律规定的“高招”被“专家”授课培训后为众多企业竞相效仿。再加上《劳动合同法》对可采用劳务派遣的行业和岗位没有任何限制,导致劳务派遣单位及派遣劳动者的数量急剧增加。劳务派遣已侵入正常劳动领域。采用劳务派遣的用工单位的类型已不仅包括各种所有制形式的企业,还包括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以及社会团体。

劳务派遣的滥用客观上大面积助推了以上劳动者权益被侵害的程度。

二、保护被派遣劳动者权益的具体思路

综观我国劳务派遣之现状,笔者以为,我国劳务派遣的规制应采取以下几方面措施:

(一)行政监管

1.对劳务派遣法人的设立实行许可制。《劳动合同法》明确了劳务派遣单位是用人单位,同时还应该着重强化劳务派遣单位的实际责任承担能力。因此,应加强劳务派遣单位的设立前的审查,由当地劳动行政部门根据其派遣计划、人员、劳务、资金等多方因素核定是否准许其从事劳务派遣活动,且许可证应该设定期限,如2年。2年期满前,劳务派遣法人需向劳动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延期,年检时加入“工资已支付完毕”的新内容。否则,年检不予过关。

2.劳务派遣法人应按派遣人数建立保障基金,开设工资账户。劳务派遣公司在劳动行政主管部门指定的账户按派遣人数存入保障金,用以担保支付劳动者的缴纳社会保险费和劳动报酬,保障金任何人不得以任何理由挪用。劳动者所在用工单位打过来的工资,也直接转入该保障基金账户,由劳动行政主管部门监督工资的发放。

3.禁止循环派遣、连续派遣。《劳动合同法》规定,劳务派遣单位应当与派遣劳动者订立2年以上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此法律背景下,若允许到期后双方多次续订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则可确定构成了连续派遣。连续派遣有违《劳动合同法》所确立的劳务派遣制度的本意,笔者以为应对连续派遣和循环派遣进行规制,如果连续两次续订劳动合同,再次续订的(包含用人单位主导下的错时续订:事实劳动关系不间断而书面劳动合同特意间断一个月左右),派遣单位须与劳动者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用以保障被派遣劳动者职业稳定权。

4.明确规定派遣劳动者的知情权,其内容包括劳务派遣所涉及的主体的企业法人信息、用工单位同类岗位的直接雇员的劳动报酬和劳动条件等。在该知情权基础上,劳务派遣企业和用工单位侵害劳动者同工同酬等权利的,经劳动者举报,应追究劳务派遣企业和用工单位的行政责任(如取消其派遣许可证、罚款等)、民事责任(如承担赔偿责任、加倍支付等)以及刑事责任。

(二)法律保障

1.法律责任追究

经过用人、用工单位的双重压榨之后,劳动者要想最终拿到工资,很多时候仍然很难。根据当前的制度设置,劳动者处理被拖欠劳动报酬的救济途径有以下几种:(1)与用人位协商解决;(2)由劳动争议处理机构调解;(3)由劳动争议仲裁机构仲裁;(4)向法院提讼。协商和调解较为便捷,但由于基本上受用人单位全程控制,实际效果往往大打折扣。仲裁和诉讼过程对于劳动者一方来说,则无论从金钱、时间、知识技能上都相当缺乏,更遑论裁决、判决的执行。

用人用工单位拖欠劳动者报酬恶化了劳动者的生存环境,引发了许多社会问题,进而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已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在此背景下,全国人大常委会2011年2月25日表决通过刑法修正案(八),其中规定“恶意欠薪”入罪。刑法修正案(八)规定“以转移财产、逃匿等方法逃避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或者有能力支付而不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数额较大,经政府有关部门责令支付仍不支付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但是,一年多过去了,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被公诉和宣判的案例仍然鲜见。该条款依旧处于“休眠”状态。究其原因,主要还是相关配套法规不完善,在司法实践上可操作性差。比如本罪以“经政府有关部门责令支付”为前置条件,首先“政府有关部门”是那个部门,条文中没有明确。其次,如果有关部门行政不作为,不责令支付,对于行为人如何定罪?这些都需要进一步出台相应法律法规或司法解释来完成劳动保障监察执法与刑事司法之间的衔接。

当前形势下,在对劳务派遣企业和相关的从业人员实施设立行业禁入、提高行政处罚的标准的行政监管的同时,可如醉驾入刑一般在全国范围内查办一批克扣拖欠劳动者血汗钱的“暴发户”,对其课以刑责,杀一儆百,有效遏制类似事件之愈演愈烈。民法层面,应该确立以劳务派遣企业为主要责任主体,用工单位承担补充性责任的责任形式;若用工单位违反《劳动合同法》第62条规定给劳动者造成损失,劳务派遣企业应该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2.司法关怀。

家务劳动过程和感受篇7

【关键词】家务劳动时间;女性;性别观念

在中国几千年以男性为中心的父权制社会中,女性处于被动从属的弱势地位,男尊女卑。“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性别分工使男女在婚姻和家庭中的责任、义务和角色分工截然不同。即丈夫注重社会和职业外部活动,包括:挣钱养家、维持家庭与外部世界的联系;而妻子则主要从事家务劳动,如家庭内部事务管理、侍奉老人、抚养儿女并使其成为符合社会性别规范要求的男性或女性,她们没有选择权。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妇女参加外部工作机会增多,开始进入公共劳动领域,女性的角色变化要求平等意识增强,现代性别观念逐渐渗透到人们的思想观念中,这对传统的分工模式提出了挑战。然而,以女性为主承担家务格局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曾经号称家务分歧终端机的“家务骰子”风靡网络,受到了 80后、90后年轻夫妻的热捧。“家务骰子”是个2.5立方厘米的小方块,有五面分别写着:买菜、做饭、洗碗、洗衣、擦地,只有一面是发呆。这种以游戏的方式来决定家务分工是性别平等文化的产物,是年轻人崇尚平等,部分女性权利意识觉醒的体现,是对男女家务分工模式的新尝试。表明现在的年轻人在家务分工模式上不愿遵循已不合理的旧则。

于是,在传统格局和现代家务期望的博弈的作用下,家务分工最终的走向如何,我们将通过探讨影响家务分工分配不公的因素和对家务分工的满意度及其影响机制来研究。这对于实现个人的自由发展,摒弃传统的模式化两性分工模式和意识形态,打破“男主女从”的夫妻互动模式固定化和制度化,实现多元化的性别角色形象和性别平等文化有重要作用,为现阶段女性追求机会均等的契机,促进男性参与家务分工,改善两性平等的状况,使两性在家庭和社会角色发展方面更加走向和谐有重要的意义。

一、文献综述

西方对家务劳动及其性别分工不均的研究起步较早,出现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如家务分配的原因是由于时间变量的限制;分工的公平感来自于双方给婚姻带来资源的比较,认为,教育程度、收入和职业声望相对较高的一方,担负的家务责任较少,受过良好教育、职业声望和收入较高的女性会更多地购买家庭服务;大量学者借用社会性别建构主义理论来解释家务分工的原因;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所产生的性别角色态度是决定家事分工的主要预测变量。

中国学术界关于家务劳动的定量研究发现,从性别差异看,女性的家务劳动时间明显多于男性;从城乡差异看,农村丈夫的家务参与率明显低于城镇;从分工看,日常性家务以妻子为主,重体力活以丈夫为主,子女教育由夫妻共同承担更多一些。大多数夫妻认同目前家庭劳动承担的现状,但女性表现出希望男性共同分担家务的迫切希望。

二、研究设计

本文采用的数据来自第二期山东省妇女社会地位调查,它作为2000年全国妇联和国家统计局组织开展的“第二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的子课题,由山东省妇联和省统计局在1990年第一期调查的基础上联合进行的又一次全省性的大型抽样调查。内容涉及到政治、经济、教育、婚姻家庭、健康、社会性别观念等8个方面。此调查采取分域分层四阶段不等概率抽样方法,从分布于全省15个地级市、39个县(市、区)、241个村(居)委会的2112个样本户中各抽取年龄为18―74岁的男女为调查对象,总样本为2112人。本文从中选出18―64岁已婚女性1009人。

本文主要研究的是影响女性家务劳动时间的影响因素,主要是通过家务时间的线性回归模型来探讨影响女性家务劳动时间长短的因素。其中家务时间为连续型变量,用女性每天用于做饭、家庭清扫、洗衣和其他家务劳动的时间的总和来表示,根据以往的研究和理论分析,人力资本是个人获得社会地位的主要途径,我们用受教育年限来表示人力资本,另外受教育年限可以衡量性别平等观念对人们家务行为的影响和对传统性别观念的冲击,教育水平越高,女性从事家务时间越短;社会分层理论认为,职业作为阶层划分的主要标准,决定了个人在家庭中是否有决定权,并且是影响家务劳动时间的主要影响因素,一旦女性收入高于配偶,由于增大对家庭的贡献,便可能减少本人的家务劳动时间。其中受教育年限是对被访者的学历程度进行重新赋值,收入我们用年收入来表示,同时还关注女性收入占夫妻总收入比重这个变量,因为这影响着女性在家庭的经济地位,另外本人工作(包括路途)时间用工作/劳动/经营活动的时间与往返路途的时间的和来表示。我们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农村女性比城市女性家务劳动分工时间长。

假设2:女性的年收入水平越高,承担的家务劳动时间越短。

假设2a:女性收入占夫妻收入的百分比越大,其承担的家务劳动时间越短。

假设3:女性受教育年限越长,家务劳动时间越短。

假设3a:女性比配偶的教育程度越高,其承担的家务劳动时间越短。

假设4:女性用于工作的时间越长,家务劳动时间越短。

三、研究发现

本研究通过STATA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主要采取的是描述统计、回归分析。本文先描述分析的样本和主要变量的基本情况。

由表1可以看出,农村的女性每天的家务时间约为257分钟,城市女性家务时间约为221分钟,城市和农村女性在家务时间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相比城市女性,农村女性家务时间较长。

从表2的回归模型来看,在控制了婚龄、受教育年限、收入、工作时间因素之后,居住地对女性家务时间的影响依然存在,即城市女性与农村女性的家务劳动时间存在差异,这验证了假设1。

从回归模型2也可以看出,在控制其他因素以后,个人收入占夫妻收入的比例与家务时间成反比,即女性个人收入占夫妻收入百分比越大,承担的家务时间有所减少,这验证了假设2a。可见,女性收入占夫妻总收入的比例影响着女性在家庭的地位,进而影响家务时间的分配。年收入(取对数)多家务时间的影响不显著,没有证实假设2。

同时教育年限作为侧面衡量传统性别观念的变量,与家务时间呈负相关即受教育年限越长,女性用于家务的时间越短,这验证了假设3;这也证明了为何农村女性比城市女性承担更多的家务却意识不到自己在家务分工不公平的地位。不同程度印证了社会文化规范对性别分工的潜在影响,并深刻影响着女性的角色认同。由此可见,人力资本是影响女性家务劳动时间的重要因素,人力资本越高,那女性的家务时间越短。

另外工作时间是影响女性家务劳动时间的重要变量,工作时间越长越缺乏弹性,用于家务的时间越少,验证了假设4,这是由于女性承担了家庭中较大部分的家务量,而工作和时间之间的摩擦加剧了女性的角色冲突,势必影响女性的家务时间。这再次验证了时间科技型对家务劳动时间的影响,时间弹性越小,即花在工作和路途的时间越多,家务时间越短。

四、结语

本文利用第二期山东省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数据,对女性家务时间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受教育程度越高,女性收入占夫妻总收入越多的女性即相对资源有优势的和工作投入时间更多的女性往往较少承担家务,这是理性选择的结果,也是作为筹码夫妻双方协商的结果。这也验证了家务分工的相对资源差异理论和时间可及性理论,就是女性拥有的相对资源越多,包括人力资本和经济收入越多,工作时间越长,那么家务时间越短。

另外个人在婚姻和家庭中性别角色的定位直接影响家务分工。“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性别分工模式,可能在农村中还继续存在。当夫妻保持传统观念时,家务分工不均。相反,淡化的传统角色观念导致更为平等的家务分工。当传统文化模式所设定的性别角色变成了人们对性别的一种社会期望,角色模式得以固定化,形成了性别的刻板印象,并被大众普遍接受,就成为了合理。而这种社会性别文化观念又潜移默化地参与对人的身份的塑造,形成人们对自己身份和地位的认同。女性在某种程度上认同自己被定义的社会性别角色 并在与他人的互动中不断的调整自己的形象,使之更符合社会要求。在家务分工中女性就认为理所当然承担更多的家务。随着社会转型,更多的女性走向社会,成为职业女性,传统的性别分工理念和模式也在悄悄改变。

家庭是夫妻共同组成的,作为两个平等的个体,合理均衡的分担家庭的责任尤为重要。家务劳动往往也交融着情感因素,是夫妻相互协调适应的过程,不仅可以降低女性家务分工的不满意程度,还能加深双方的感情,促进婚姻和家庭的和谐。

从根本上而言,要转换性别意识观念还需要鼓励男性承担家务劳动,减弱“大男子主义”的影响,使男女双方有更多的选择权,减少女性面对家庭和职业所带来的角色冲突。但是向已经占据绝大多数人思维中的性别文化提出挑战会违背很多人的利益,会受到压制和排斥。所以,要实现家庭领域男女的平等和家务分工的均衡需要夫妻双方共同的努力。

由于家庭模式在儿童思维中的再生产,在两性相对公平的“80后”、“90后”家庭成长起来的一代,完全可能会在家务分工模式的两性平等之路上走得更远。若抓住此契机,定能对我国家务分工特别是城市家庭的家务分工模式产生深远影响。新一代人的家务分工观念正在酝酿,因此家务分工的发展趋势也将成为继续研究的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1] 黄河清,张建国.中国当代夫妻家务公平观研究――对上海市2005年抽样调查的一点分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4).

[2] 徐安琪,刘汶蓉.家务分配及其公平性――上海市的经验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03(03).

[3] 杨菊华.从家务分工看私人空间的性别界限[J].妇女研究论丛,2006(05).

[4] 全国妇联妇女地位调查课题组.妇女地位:进步还是倒退?――第二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研讨会主要观点综述[J].妇女研究论丛,2002(06).

[5] [美]福和真子.家务劳动分工和宏观层次的性别不平等[J].国外社会科学,2005(06).

[6] 庄平主编.获得平等权利,共享社会资源――第二期山东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数据分析研究报告[M].山东大学出版社,2004.

家务劳动过程和感受篇8

关键词:民工荒;民工潮;保健因素;激励因素

中图分类号:F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8-0313-02

1 引言

从2004年春天开始,“缺工”这个词开始越来越多地为晋江市的大小私营企业主所提及,仿佛一夜之间农民工成为劳动力市场上的“紧俏商品”。广东晋安某公司招聘主管说,以前厂里如果缺人了,只要在厂门口竖一块“招工”的牌子,就会有人源源不断地上门来求职,不到几天工夫就能招满,而且招满之后的一个多月里还有人经常来询问是否需要工人。现在是招聘的牌子在门口放一个多月,都开始褪色了,招到的工人还不到20人。民工荒从沿海开始,一路扩散到西部,确实让某些人感到意外,甚至有些难以接受。

2 民工荒原因分析

(1)从表面看,是薪酬过低,民工薪酬差不多十年未涨。根据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一项调查,12年来,珠三角地区民工月工资仅提高了68元,如果把物价等因素考虑进去,实际是负增长。广东省相关人员表示,技术工人短缺首先是因为一些企业农民工工资福利、待遇较低,对技术工人缺乏吸引力。在广东许多地区,10年前农民工的月工资约600-1000元,在政府公务员10年里数次加薪、大学毕业生待遇节节高攀的情况下,这些农民工仍然拿着10年前的工资。

(2)另一方面物价持续上涨,导致民工生活成本大幅提高,基本生活保障也难以满足,我们不难发现民工荒短缺的是劳动技能要求不高的、年龄在18-25岁民工。以广东省为例,目前,广东的企业对劳动力的文化、技能素质要求比前略有提高,不过绝大部分的岗位只要求初中文化,仅一半要求达到初级工以上水平,几乎不到10%的岗位要求为中级工并具有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广东省委的调查显示,进城务工人员中,小学文化程度的占19.7%,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51.1%,高中以上程度(含技校和中专)的占18.5%。虽然有些进城务工人员掌握一些简单的职业技能,但离用工单位的要求较远,而且绝大多数没有职业资格证书。

3 如何解决民工荒现象

3.1 企业要善待员工

善待员工是解决该问题的最好办法。为员工增加收入,并使员工有各种社会保障,固然有利于吸引民工就业,但企业要想真正留住人,还须以人为本,善待员工,把工人当自家人看。由此笔者想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某公司一位女员工的生日,她接到了总经理的签名贺卡和公司赠送的一本书《没有任何借口》,书的扉页有公司赠言:“知识提升竞争力”,赠言下方盖着公司的印章。该员工激动地说:“一张老总的生日贺卡,一本公司的赠书,虽然花钱不多,但说明公司在记住我们每一位员工。”这个公司不管哪位员工过生日,都会收到总经理的生日贺卡和公司的赠书。该公司从不担忧缺员工,因为他们从不拖欠工人的工资,把尊重员工放在首位,通过浓厚的企业文化来提高员工的素质,增强员工们的主人翁意识,让每一位员工都有归属感。财富更多意味着社会责任更多,纵观那些取得了巨大成功的企业,无一不是将“善待员工”的思想贯彻于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始终。善待员工,不仅要从道义上给予员工“善”,还要从管理方法加以“善”:在人格上尊重他们,在技术上指导他们,在生产上鼓励他们,在生活上关心他们,使外来工在企业有一种家的感觉。这才是最佳的员工管理方式,也是留住民工最有力的“武器”。

3.2 政府要尽快制定配套的公共政策

各级党和政府应当加强协调与引导,督促有关部门打破城乡壁垒,制定一系列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配套政策,完善各种调节措施和手段。

(1)进一步加大户籍制度改革力度。要加快城市化进程,使上亿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向城镇转移,引导这支庞大的人力资源大军在城市创业、发展。要按照法定住所与户籍登记一致的原则,以合法固定的住所、稳定的职业或生活来源为基础,建立城乡统一、有一定自由迁徙权的户籍法律制度。应简化进城务工人员各种证件的办理手续,把取消不合理收费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建立“多证合一,信息共享”进城务工人员管理制度;依托计算机网络技术,加强输出地和输入地的合作,为进城务工人员提供学历、就业经历、奖惩情况、刑事违法记录等方面的证明材料,建立进城务工人员个人档案管理制度,实行广泛公平的社会保障制度和福利制度。按照“国家拿一点、企业出一点、个人缴一点”的原则,建立进城务工人员的社会保障和福利机制,并逐步与城市居民接轨,使进城务工人员能够享受到城市的基本公共服务,如子女基础教育、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养老保险、生活救济等。

(2)培育公平竞争、自由流动的劳动力市场。要尊重他们的劳动权利,实现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取消对农村劳动力进入城镇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建立公正合理的劳动力市场素质准入制度,推广劳务定向输出,建立地区间劳动关系稳定、组织化程度高、管理服务到位的定向劳务协作

3.3 社会要提供切实有效的服务

有关部门和群众团体应从解决实际问题入手,为进城务工人员提供服务,帮助他们尽快找到合适的工作,尽快适应城市生活,在城市中更好地创业发展,拓宽就业信息渠道。劳动和社会保障、民政等部门和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应多方开辟渠道,为进城务工人员和用工单位牵线搭桥,帮助进城务工人员广开就业门路。如共青团组织发挥组织网络健全的优势,利用互联网建立“全国进城务工青年劳务信息服务网”,采取网上信息与网下服务相结合的方式,汇集进城务工青年求职信息和企事业单位用工信息并使之有效对接,帮助农村务工青年进城求职;要及时、准确地重点输出和输入地区的劳务信息,介绍国家相关法规和宏观调控政策,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流动,减少外出打工的盲目性和徒劳往返;劳务中介机构的信息服务工作应尽可能前移,深入进城务工人员集中的车站、码头以及输出地,为他们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

3.4 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应加大宣传力度,唤起全社会对进城务工群体的关注。要大力宣传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的积极作用,树立进城务工人员中的正面典型;纠正长期城乡分割体制造成的观念上的歧视,使城镇居民能正确认识和客观评价进城务工人员,形成平等友善、和睦相处、共建城市的社会氛围;教育引导进城务工人员自觉提高文明素养,积极融入城市生活.

“民工荒”更提醒企业通过人性化的管理留住民工。现在,更多的企业老板认识到,要吸引民工,人性化、人情味的管理是关键,企业不光要用工资,还要用感情和文化来留人,要让员工有家的感觉,有归属感和归宿感,要营造富于吸引力的企业文化。

参考文献

上一篇:网络信息法律法规范文 下一篇: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控手段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