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务劳动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18 11:14:56

家务劳动总结

家务劳动总结范文第1篇

现在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在家里很少做清洁卫生,因此,做清洁就成了学生的一大问题。

学生做清洁的问题是缺少统筹安排,程序混乱。有的没扫地就拖地,发现地板有垃圾再去清扫时,垃圾由于水分的吸附作用紧贴地面,清扫十分费劲;有的已经把地板拖得干干净净,再来擦黑板、桌面等,灰尘洒落地面,留下脚印一串串,只好再拖一次。于是,我跟学生一起梳理做清洁的程序,总结出“五字诀”:“一擦、二扫、三拖、四洗、五关”。将清洁方法和步骤归纳为“五字诀”,体现做事的统筹意识,这种意识或许对学生产生终身影响。

第二招:为家务劳动订合同

为培养学生的独立生活能力,让分担家务落到实处,我采用孩子与家长签订家务劳动合同的办法。在活动进行之前要取得家长对活动的最大支持,通过发短信和召开家长会,与家长沟通,让他们充分理解活动的目的,明确怎样配合活动的开展,及早做好与孩子的交流准备。考虑到部分家长文化素质不高或对合同不熟悉等因素,我拟定了家务劳动合同范本供家长选用,合同条款涉及了一般家庭家务劳动的方方面面,将家务劳动的要求具体化,便于孩子掌握,便于指导其劳动实践。家长也可以根据自己家庭的实际情况,对合同条款进行修改。合同一式三份,学生、家长和班主任各执一份。班主任收集全班学生的合同,一方面可以督促家务劳动合同的落实,另一方面能够及时掌握全班学生家务劳动的内容,便于对学生进行指导。

签订家务劳动合同以后,我帮家长设计了一个执行合同情况的考核量化表,以分数的形式进行量化考核,满分为100分,同时附加考核意见,增强操作性,便于家长考核孩子的家务劳动情况,保证做家务的质量。家长到学期末将考核表交给班主任,班级根据家长考核的分数与考核意见,评选出“家务劳动明星”,利用班会课举行总结表彰会,形成热爱家务劳动,增强自理能力,替父母分忧的劳动观和价值取向。

第三招:为家政管理搞体验

家政管理是孩子们成年后建立家庭的必备能力,但不少学生不懂得家政管理,不会做家务,也不了解父母做当家的辛苦,认为一切的生活享受都是理所当然。我在班级中开展“我当一天家”的体验式活动,产生了不错的教育效果。

具体的活动方式有以下几种:一是“我的地盘我做主”,要求学生主动整理自己的书桌、床铺、洗衣物。二是“今天的家务我来做”,要求学生帮助父母打扫卫生、洗衣、刷碗等。三是“今天我当厨”,要求学生买菜和煮饭,为全家准备一日三餐。四是“‘小鬼’当家”,要求学生做好家庭生活一日安排,包括当天家庭生活支出的理财、宾朋到访的迎来送往等。

要想这个体验式活动取得理想的效果,首先做好过程管理,落实对学生的各项要求,做好过程资料的收集,如电子活动图片,学生的活动感受等。其次搞好活动评价,可以通过针对性家访、小组交流观摩、家长反馈意见等方式进行考核,纳入学生个人评价。对活动中表现好,家长反馈好的学生评为“小小管家”,进行表彰奖励。最后是举办成果展示,可以采用PPT、手抄报、活动专栏等形式展示活动成果,供全班学生参观交流,使之发挥更大的借鉴和激励作用。

家务劳动总结范文第2篇

家务劳动逐步社会化,家务劳动补偿制度正发挥效用。对我国家务劳动现状、钟点工情况、家务劳动补偿制度的研究,与部分发达国家比较,表明我国家务劳动补偿制度尚有许多问题,可从制度完善、行政管理、家政服务业、家庭成员四个方面进行改善。

【关键词】

家务劳动;家务劳动补偿制度;发达国家

Abstract:Housework is gradually becoming socializing, housework compensation system is at work. Comparing with several western developed countries, we study our current situation of housework, compensation system of housework and evolution of hour-paid work. Offering reasonable and effective proposals from four aspects, the policy, administration, home services industry, and members of a family.

Key words: housework; Housework compensation system; developed countries

家务劳动是婚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社会劳动的一种特殊形式。目前被定义为“本家庭成员在家庭内部,为直接满足本家庭成员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需要而进行的劳动;是劳动力再生产和人口再生产不可缺少的要素,是直接为劳动力的再生产服务的。”[1]随着工业化、城市化、人们观念的转变,参与家务劳动的角色情况有所变化,中西方家务劳动的分担情况亦有不同。

一、我国家务劳动的现状分析

项目组考察河北、湖北、湖南、浙江四省的城乡地区,依据家务劳动的内容与服务对象,大致分为做饭、洗衣、打扫、看护,以具有婚姻关系的男性、女性为调查对象。

(一)城市与农村家务劳动分工对比

根据324名男女承担家务劳动情况的数据,其中城市居民203人(男性95人,女性108人);农村居民121人(男性54人,女性67人),得到以下结论:

女性承担家务的比例均明显高于男性。我国夫妻做家务的比例为78.9%,做饭、洗衣、打扫、看护的比例依次为62.3%、 62.8%、69.4%、22.1%。男性做家务的有59.1%,女性 96.5%;男性做饭、洗衣、打扫和看护的比例依次为 33.3%,29.9%,44.7%,15.6%,女性则为 87.9%,91.9%,91.2%,27.8%。

农村夫妻平均每天参与家务劳动的时间略高于城市家庭。城市成年男性承担家务的比例与劳动时间略高于农村男性,而农村女性则大幅度高于城市女性。

(二)调查结果与90年代资料数据的不同

1990年人口普查统计,在我国3.9855亿15岁及以上的成年女性人口中,有6261.965万余人是“主要从事自己家庭的家务劳动”的不在业人口。其他资料显示,1990年我国6892.662万多“料理家务”者中,男性只有630.969万人,大体只及女性家务劳动者人数的l/10。[2]由此表明,20世纪以前家务劳动是大部分中国女性的主要生活内容和劳动方式, “家庭妇女”始终是中国女性人口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项目组在2012年调查的数据则表明 “家庭妇女”比例已大幅下降,175为女性中仅有12位为“家庭妇女”,比例为6.8%,与90年代相比下降了近2/3;但在职业妇女做家务时间的比例上都约为1:2,可以说几乎没有得到改善。

(三)与部分西方发达国家居民做家务状况比较

我国成年居民做家务的比例和时间稍低于英国和加拿大,与美国相近。美国60~80年代的调查表明,男子用于家务劳动的时间平均每周约11小时,家庭主妇则要超过50小时,在职女性是26~33小时。妇女承担家务劳动中的70%~92%,远高于男性。

其实世界各地男女在家务分配上虽然具体数值有所偏差,但女性总是承担的更多,所以如何正确对待女性在家庭事务中的平等权利,是普遍问题。

(四)家庭外新成员加入,家政服务业发展

调查表明,越来越多的夫妻开始通过家政服务行业来解决繁重的家务劳动。钟点工成了新晋劳动力,市场需求量不断扩大,家务承担作用逐步增强。以江苏为例,“目前我省家政从业人员约20万,家政服务业存在63万缺口。”

此外,钟点工花费与家庭规模有一定联系。家庭人数少则保姆花费相对较少;成员增加钟点工费用逐渐增多,一定数量时达到最大值;之后成员数增多费用却减少,这很可能是老人或孩子分担了家务劳动。(图1)。

图1:请钟点工花费与家庭成员数的关系

二、我国家务劳动补偿制度

《婚姻法》第40条规定:“夫妻书面约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归各自所有,一方因抚养子女、照顾老人、协助另一方工作等付出较多义务的,离婚时有权向另一方请求补偿,另一方应当予以补偿。”它还存在不足之处:

1.书面约定财产归各自所有的前提不能适用于普遍家庭。“书面约定”首先减少了劳动补偿制度的受益人群,目前我国婚前或婚后以书面形式约定财产分别的家庭还不多。“财产归各自所有”要求分别财产制,而我国实行共同财产制的夫妻占绝大多数。

2.付出义务的多少难以量化比较,缺乏可操作性。司法实践中如何界定“付出较多义务”?法条未对家务劳动的价值设置衡量标准,对家务劳动范围亦未作规定。

3.行使补偿权仅限于离婚时,有效期限太短。离婚当时未提出补偿请求则错过了时机;夫妻关系存续期间、离婚一段时间后无法就业、正常生活的情况下亦无法请求劳动补偿。

4.未规定补偿份额及补偿方式。金钱补偿还是实物补偿?分期给付还是一次性给付?补偿数额应如何评判等一系列问题都没有相关叙述。那么在确定补偿数额时不得不取决于法官判决,这样可能导致法官、贪污受贿等。

5.参考条件不全面,补偿范围过于狭窄。规定未考虑离婚后男女双方能有否达到婚前生活水平、婚姻而丧失的利益等,对年龄、身体状况、婚龄等因素亦未做考虑。

三、关于完善我国现阶段家务劳动政策的建议

(一)对比西方发达国家,对我国家务劳动补偿制度的建议

1.严谨立法,规范《婚姻法》中关于家务劳动补偿制度的法律条文,形成独立健全的法律系统,使制度的推广和实行有法可依。

2.扩大制度适用前提,建立适用于各种财产制的家务劳动补偿制度。保护法律承认的夫妻各自的合法利益。补偿制度还要适用于夫妻特有财产制、共同财产制;实行共同财产制的家庭,若一方请求家务劳动补偿,应全部由另一方的个人财产来承担。

3.规定义务范围及评判标准。参照英国《英国婚姻诉讼和婚姻财产法》规定“包括以照管住宅或家庭的方式做出的贡献” [4],我国可做出详细描述,例如付出直接劳力的做饭洗衣、打扫卫生,或因婚姻而放弃职业等,根据承担量及各方面影响来判定夫妻双方付出义务孰多孰少。

4.延长家务劳动补偿制度的有效时间。《德国民法典》第1570条规定:“离婚的夫妻双方,在因照料或教育共同的子女而不期望其从业的时间和限度内,可以向另一方请求扶养。”《瑞士民法典》第 164 条规定:“夫妻一方向另一方请求经济补偿,既可以在离婚时提出,也可以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提出。”考虑到国民的法律意识和经济能力,夫妻一方请求补偿应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离婚后一定时间内都有效。

5.明确补偿份额与补偿方式。例如法国《民法典》271条规定“补偿性给付数额,依受领补偿金的一方配偶之需要以及他方收入情况而定” 。补偿份额可依据付出量、个人财产来确定补偿比例。至于补偿方式,现阶段金钱补偿简洁明晰,收效迅速,因而最为合适,当然也可依据当事人的要求决定是否实物补偿、提供职业、负责养老,或者转移补偿利益至下一代等。若经济补偿,一次性给付为宜,考虑到补偿者的经济情况或当事人的要求,也可以分期给付。

6.扩大补偿范围,细化参考因素。英美法三国的家务劳动补偿制度都从婚后现实、个人情况、离婚后发展等各方面做了考虑。鉴于此,我国在实行补偿制时可将婚姻存续时间、家庭成员情况、离婚后个人发展等因素纳入补偿范围。确定补偿数额应考虑:婚姻经营时间越久,一方承担的家务劳动也会增多,补偿数额应该越多;家庭成员越多,一般负担越重,补偿也要相应增加;个人因婚姻而放弃工作,离婚后难就业,或者因家务过重导致身体状况差、生存能力下降,补偿数额增加……

(二)行政管理上加强法律的执行力

1.执法机关依照法律规定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切实保障家庭成员在婚姻关系中的合法权利,敦促夫妻双方履行家务劳动的义务,进行公正合理地裁决。

2.明确政府相关部门的职责,避免职权混乱、权力滥用的情况。针对因家务劳动引起的不同纠纷,如夫妻之间、夫妻与钟点工之间等,各有部门给予及时处理。

3.结合离婚经济补偿制度、离婚经济困难帮助制度、离婚扶养给付制度、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等,统一各类婚姻制度,发挥作用。

(三)引导家政服务业健康发展

1.政府设立统一的行政管理机构,引导家政服务行业的发展方向。感应市场变化,适时调整政策,规范家政服务业。

2.出台家政服务业的行业规范标准,制定服务总则、服务员的道德准则、有关钟点工权益保护等的法律法规。

3.从价格或货币政策方面支持家政服务业发展,依靠该行业人员分担家庭内部成员的家务劳动负担。制定家政服务行业的工资标准,明确钟点工的最高、最低工资,规定工作时间的上下限。

(四)鼓励家庭成员承担家务劳动

1.工资与就业方面

实行家务劳动工资化。广义的劳动价值论认为,一切有效的劳动都是社会必要劳动,都是创造经济价值的。家务劳动和社会劳动同属于人类劳动方式之一,只是劳动地点及劳动内容等存在差异,属于不同的劳动分工,而这都需要精力成本。[7]家务劳动可以和其他工作一样支付工资。不妨在部分城市先试行,总结经验再逐步推广。

杜绝招聘中的性别歧视,平等对待男女求职者。家务劳动的男女分工及城镇对比表明女性承担家务劳动更多且就业状况不如男性,因此有必要提供公平的就业环境。加强教育,增强女性就业、创业的意愿,使农村女性观念更加开放、劳动技能提升,更多的从事社会工作。

2.文化氛围构建方面

通过公益广告、报纸杂志、网站等途径广泛宣传。夫妻双方都有承担家务劳动的义务,发挥大众媒体的积极影响力,或利用名人效应,肯定家务劳动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并使之广为人知,提倡家务自愿,共同分担。

利用心理实验、社会研究等,或开设家庭关系相关课程及讲座进行知识普及:丈夫分担家务有利于妻子健康。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心理学家基科·特格莱泽(Janice Kiecolt-Glaser)说:“第二班(指职业女性在工作后还得回家做大量的家务活)这种现象还存在,这对女性来说是个沉重的负担。女性常常挑起重担,长期以往,这将对她们的健康产生影响。”男性分担家务,对伴侣的健康、婚姻的长久有重要的作用。

做家务过程中夫妻相互沟通、相互体谅,可以体会家庭的温暖;交换劳动则能增添新鲜感与乐趣。美国心理学之父威廉·詹姆斯的“行为决定心理”理论认为人们在面对异性时,会以为外在因素导致的心率增加等一系列反常因素是因为对异性的爱恋,从而喜欢对方。做做家务,忙碌和劳累引起的心跳加速、热血沸腾会让夫妻互相喜欢,增进感情。因此对于长期雇佣钟点工的家庭,我们鼓励适当亲自或者一起做家务,偶尔交换一部分家务来做。

3.教育方面

贯彻素质教育,给孩子力所能及的家务,传授相关技能,并与孩子一起做家务,促进孩子的成长成才。

在家务劳动社会化的现代,我国的家务劳动补偿制度尚不完善,应充分借鉴外国的成功经验与政策优势之处,建立健全的家务劳动补偿制度,保护夫妻双方的合法权益。同时,根据我国的家务劳动现状,重视家政服务作用、协调男女性家务分工(尤其是农村地区),实施各项措施合理分配家务劳动。相信在制度日益完善,各项政策齐力发挥效用之下,家务劳动的价值被广泛认定,家庭能够持续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严淑敏. 女性家务劳动价值的法律保护[A]. 沙吉才,孙长宁. 论家务劳动[D]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6:3

[2]刘爽. 对中国妇女从事家务劳动状况的分析[J]. 人口学刊. 1994(02):37-38

[3] 郭剑平,曹炳泰,罗胜帅. 改善江苏省家政服务业发展状况的对策探究[J]. 江苏商论. 2011(01):36

[4] 黄璞虑. 婚内家务劳动补偿制度研究[D]. 史卫民. 完善我国家务劳动补偿制度的立法思考[D]. 华东政法大学 2011:14

[5] 叶今是. 浅析我国家务劳动补偿制度的立法缺陷及其完善[J]. 法制与社会. 2011(32):53

[6] 黄璞虑. 婚内家务劳动补偿制度研究[A]. 罗结珍译. 法国民法典[D]. 华东政法大学 2011:12

家务劳动总结范文第3篇

幼儿园小班五一劳动节活动方案(1)

活动目的:

为了让幼儿在活动中培养劳动意识,学习劳动技能,体验劳动生活,幼儿园将结合每月一事,根据体验教育、创新教育的要求,以劳动最光荣为题,开展系列劳动教育活动。

活动对象:全园幼儿。

活动时间:5月1日--5月31日。

活动主要负责:各班正、副班主任、保育员。

活动口号:十个手指动动动,什么活儿都会干!

活动过程:

一、且歌且吟故事讲述篇

1、各班搜集各种有关劳动的图片在主题墙上张贴,进行宣传。

2、各班搜集适合本班幼儿的关于劳动为主题的儿歌、故事、歌曲,在活动中让幼儿念一念、听一听、讲一讲、唱一唱。

3、各班在家园栏里进行有关劳动内容的宣传,达到家园共育的教育目的。

二、小鬼当家劳动实践篇

(一)小班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开展我会自己洗手、我会自己穿衣服、我会自己吃饭等系列活动,让幼儿在日常的劳动中学会生活的自理,逐步培养他们的劳动意识。

1、各班以劳动最光荣为主题,围绕我会自己穿衣服、我会自己洗手、我会自己吃饭等内容设计活动方案并开展活动。

2、每个人选自己认为做得好的一种劳动,参加班级组织的比赛,各班根据比赛结果,评选各种劳动之星。

(二)中班我是快乐小帮手1、各班以劳动最光荣为主题,选择适合本班幼儿的活动并开展。

2、各班利用晨间谈话,给孩子讲解几种劳动技能。(擦桌子、扫地、叠被子、分餐点、分饭菜)3、各班每天选出班级小值日,帮助老师、阿姨做好班级各项日常工作。(擦桌子、扫地、叠被子、分餐点、分饭菜、收发本子等)4、各班每周评选出本周的值日之星。

(三)大班劳动最光荣1、开展爸爸妈妈真辛苦调查活动。让幼儿调查自己的爸爸妈妈每天工作回家后所做的事情,利用晨间谈话进行交流,谈谈感受,让大家体会父母的辛苦,激发幼儿为父母分担家务劳动的激情。

2、通过调查,了解父母艰辛之后,想一想,如何去做,并与家长共同商量,定好家务劳动计划。

3、让幼儿根据自己订制的家务劳动计划,开展家务劳动小能手!的家务劳动实践活动。每天在家做一些家务劳动,家长把孩子当天所做的家务记录

下来。(发记录表)4、周末让家长对孩子在家的劳动进行评价。(在记录表上进行评价)5、每周一各班评选出班级家务劳动之星,实现家园共育。

三、我能行活动展示篇

我能行劳动技能大比武:(分年级组进行比赛、每班男女各10人)

小班:穿衣服比赛。

中班:剥毛豆比赛。

大班:上学准备。(整理书包)四、我真棒活动总结篇各班在每周评选出的劳动之星中推选2-3名幼儿参选幼儿园的劳动小能手评选,劳动小能手获得者发予劳动奖章进行鼓励。

幼儿园小班五一劳动节活动方案(2)

一、指导思想:

教育幼儿从小热爱劳动,学会从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培养幼儿的责任感和社会适应能力。让孩子们在劳动最光荣主题中亲身体验到劳动的快乐和意义。

二、具体安排:

1.时间:20xx年4月28日~30日

2.地点:本园、各班

3.参加对象:全体教师和幼儿

4.活动负责人:各年级组长、各班班主任教师

5.活动内容:各班结合五一劳动节主题活动,进一步挖掘潜在教育资源,开展劳动最光荣的主题活动。同时对幼儿进行假期安全教育,提高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并请家长协助进行安全教育。

幼儿园老师可以亲自示范,然后指导小朋友怎么做。

三、注意事项:

1.各班活动要进行备课并在周计划中予以具体安排落实。

2.活动期间组织有序,注意幼儿的安全。

3.跟家长协调沟通好。

家务劳动总结范文第4篇

1.向大人学习做家务活。

2.经常干些简单家务活。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课是根据课程标准一、二年级“勤劳节俭”德目中的有关要求设置的。勤劳节俭教育在小学三个年段反复进行,逐步提高。低年级是启蒙阶段,本课是在一年级进行“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家务劳动的意识和能力。

课文是一个儿童故事,虽然短小,但涵盖的内容全面,认知、情感、行为方面的要求都能体现,要充分利用课文提炼观点。

1.交待什么是家务活儿。

2.讲明学做家务活的好处。(1)能学习劳动本领;(2)能减轻家长负担;(3)能培养爱劳动的品质,养成勤劳的好习惯。

3.指导学生怎样学做家务活儿。

第一、细心看。

第二、虚心学。

第三、经常干。

本课设五个栏目。

第一个栏目“说一说”,设在课文前边,起导入作用。力求达到两个目的。一是通过问学生会做哪些家务活儿,还有哪些家务活不会做,了解本班学生在家务劳动方面的一般情况,以便加强针对性。二是通过学生的回答,渗透家务劳动的范围,为讲“什么是家务活儿”做铺垫。

其余四个栏目均在课文之后,起练习作用。

教法建议:

1.为了让孩子体会父母是家务劳动的主要承担者,在课前可以安排一项调查活动,让学生通过调查活动体会到父母的辛苦,从而激发学生学做家务活动自觉性。

2.学生是否能够养成做家务的好习惯,不是一日之功,因此,建议教师在本课结束后发给学生一张家务劳动的评价表,让家长评价学生做家务的情况,督促学生养成做家务的好习惯。一周后,请学生汇报劳动的情况,颁发家务劳动光荣卡。

教学设计示例

第八课 学做家务活

教学目标

认知:

1.知道小学生应该学习做简单的家务活。

2.知道学做家务活是爱劳动的表现。

情感:

1.愿意学做家务活。

2.做家务活后感到愉快。

行为:

1.向大人学习做家务活。

2.经常干些简单家务活。

教学重点:使学生知道小学生应该学习做简单的家务活。

教学难点:使学生懂得为什么要学做家务活。

教育过程:

一、汇报调查结果,导入新课

1.教师谈话:

课前,老师请同学们进行家务劳动的调查活动,同学们都调查了吗?请大家拿出自己的调查表,进行一下汇报。

2.学生汇报自己的调查结果。

3.学生谈调查体会。

4.教师小结:

同学们,通过这次调查活动,我们了解到在每个家庭中都有很多家务活,而且在大多数家庭中,承担家务活的主要是父母,父母不仅要工作还要做家务确实非常辛苦。

5.教师提问:

你平时在家里做家务活吗?你会做哪些家务活?

6.教师小结并提问:

你们会做这么多家务活呢,你们可真棒!那么,你们还有哪些家务活不会做吗?

7.学生举例。

8.教师小结:

同学们因为年龄小,现在还有很多家务活不会做,没关系,我们可以慢慢学着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八课《学做家务活》

板书:八学做家务活

二、分析课文,讲明道理

1.请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2.教师出示讨论题:

张英学做家务活好吗?好在哪里?

3.学生小组边看书边讨论。

4.学生分组汇报讨论结果。

5.教师小结:

张英平时经常帮大人做家务活,他虽然不会摘韭菜,但她能够仔细观察奶奶是怎么干的,还虚心向奶奶学,她是个爱劳动的好孩子。

板书:经常干 仔细看 虚心学

6.教师提问:

请大家想一想,经常干家务活有什么好处?

7.同桌两位同学互相交流想法。

8.学生自由发言。

板书:学本领、减轻父母的负担、养成劳动习惯

9.教师小结:

经常干家务活,不仅可以使自己学会很多劳动的本领,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而且还可以减轻家长的负担。

三、指导练习,深入明理

评一评

1.教师演示课件(教材第35页“评一评”的内容)

2.请学生读题目要求。

要求内容:下面几位同学的想法和做法有什么不对?如果是你,会怎样想,怎样做?

3.学生分组自选一位同学的想法和做法进行讨论。

4.各小组派代表谈看法。

5.教师小结:

做家务是为了培养自己爱劳动的好习惯,不能怕脏、怕麻烦,也不能从兴趣出发,只有耐心学习,克服困难,坚持去做,才能做好家务活。

过渡语:

老师知道同学们都非常爱劳动,但是有时家长怕你们做不好,不让你们做,比如下面两位同学就遇到了这样的情况。

想一想

1.请学生打开教材第36页看“想一想”中的图。

2.教师介绍图意:

(1)小青在家中扫地,刚扫了几下,奶奶走过来说:“你扫不好,我扫吧!”

(2)小勇的爸爸正在喂猪,小勇说:“爸爸,我帮你喂吧!”“这活你不会,不用你干。”爸爸说。

3.教师提问:

你在家里遇到过类似这样的情况吗?当时,你是怎么做的?

4.学生思考后用表演的方式来回答。

5.教师小结:

在家里,有时家长不愿意让我们干一些活是怕我们干不好,给他们添麻烦,但是如果总是不去干,是不可能学会劳动本领的,希望同学们能耐心说服家长,认真向家长学,相信同学们一定能学会,而且会做得很好。

做一做

1.请学生讨论一下,从今天开始,你准备学做一件什么家务活。

2.学生同桌相互讨论后自由发言。

3.教师发给每个学生一张家务劳动评比表,鼓励学生坚持做。

4.教师出示学生家务劳动光荣卡,卡上画着一朵爱劳动的光荣花。

5.教师进行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第八课《学做家务活》,知道了做家务活有很多好处,希望同学们回家后,主动帮助家长做家务活,不会做的,学着做,当你学会一种家务活时,老师将发给你这朵爱劳动的光荣花。老师希望你们能早点戴上这朵光荣花,成为爱劳动的好学生。

板书设计:

八学做家务活

经常干

仔细看学本领、减轻父母的负担、养成劳动好习惯

家务劳动总结范文第5篇

活动目的:

为了让幼儿在活动中培养劳动意识,学习劳动技能,体验劳动生活,幼儿园将结合每月一事,根据体验教育、创新教育的要求,以劳动最光荣为题,开展系列劳动教育活动。

活动对象:全园幼儿。

活动时间:5月1日--5月31日。

活动主要负责:各班正、副班主任、保育员。

活动口号:十个手指动动动,什么活儿都会干!

活动过程:

一、且歌且吟——故事讲述篇

1、各班搜集各种有关劳动的图片在主题墙上张贴,进行宣传。

2、各班搜集适合本班幼儿的关于劳动为主题的儿歌、故事、歌曲,在活动中让幼儿念一念、听一听、讲一讲、唱一唱。

3、各班在家园栏里进行有关劳动内容的宣传,达到家园共育的教育目的。

二、小鬼当家——劳动实践篇

(一)小班——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开展 “我会自己洗手”、“我会自己穿衣服”、“我会自己吃饭”等系列活动,让幼儿在日常的劳动中学会生活的自理,逐步培养他们的劳动意识。

1、各班以“劳动最光荣”为主题,围绕“我会自己穿衣服”、“我会自己洗手”、“我会自己吃饭”等内容设计活动方案并开展活动。

2、每个人选自己认为做得好的一种劳动,参加班级组织的比赛,各班根据比赛结果,评选各种“劳动之星”。

(二)中班——我是快乐小帮手

1、各班以“劳动最光荣”为主题,选择适合本班幼儿的活动并开展。

2、各班利用晨间谈话,给孩子讲解几种劳动技能。(擦桌子、扫地、叠被子、分餐点、分饭菜)

3、各班每天选出班级小值日,帮助老师、阿姨做好班级各项日常工作。(擦桌子、扫地、叠被子、分餐点、分饭菜、收发本子等)

4、各班每周评选出本周的“值日之星”。

(三)大班——劳动最光荣

1、开展“爸爸妈妈真辛苦”调查[,!]活动。让幼儿调查自己的爸爸妈妈每天工作回家后所做的事情,利用晨间谈话进行交流,谈谈感受,让大家体会父母的辛苦,激发幼儿为父母分担家务劳动的激情。

2、通过调查,了解父母艰辛之后,想一想,如何去做,并与家长共同商量,定好家务劳动计划。

3、让幼儿根据自己订制的家务劳动计划,开展“家务劳动小能手!”的家务劳动实践活动。每天在家做一些家务劳动,家长把孩子当天所做的家务记录下来。(发记录表)

4、周末让家长对孩子在家的劳动进行评价。(在记录表上进行评价)

5、每周一各班评选出班级“家务劳动之星”,实现家园共育。

三、我能行 ——活动展示篇

“我能行”劳动技能大比武:(分年级组进行比赛、每班男女各10人)

小班:穿衣服比赛。

中班:剥毛豆比赛。

大班:上学准备。(整理书包)

四、我真棒——活动总结篇

各班在每周评选出的劳动之星中推选2-3名幼儿参选幼儿园的“劳动小能手”评选,“劳动小能手”获得者发予劳动奖章进行鼓励。

“五一”劳动节即将来临,我们意识到劳动节是一个宝贵的节日资源,是对孩子进行“以辛勤劳动为荣,尊重社会各界劳动者”教育的极好切入口,为庆祝五一劳动节,我园决定于4月28日开展一系列“宝宝爱劳动,尊重劳动者”的活动。

大班:《认识各行各业》

1、认识电力劳动者:时间(4月28日9:00)

地点(三楼会议室)

形式:讲座

2、小小记者:4月27日,采访各类劳动者。

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庆祝五一节,让孩子了解各行各类的劳动者,体验劳动者的辛苦,进一步培养孩子尊重劳动者、热爱劳动者的情感。

中班:《劳动最光荣》

时间:4月28日上午9:30

对象:中班三个班级

内容:各自组织小朋友从自己身边的小事做起,擦桌子、拔草等做幼儿园环保小卫士,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庆祝五一节,进一步让孩子树立爱劳动的意识,孩子们通过自己的劳动也感受到劳动是件快乐、光荣的事情。

小托班:《宝宝爱劳动》

小班:

1、组织《叠衣服》比赛,学习穿脱外套、折叠外套等,乐意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2、组织剥笋活动,感受劳动带来的快乐。

托班:

1、学习脱简单的外套、穿脱鞋子,感受小手的灵巧。

家务劳动总结范文第6篇

关键词:离婚救济;损害赔偿;家务劳动补偿;经济帮助

离婚救济制度是为消除当事人离婚后的生活顾虑,保护当事人中的经济弱者,保障离婚后配偶的正常生活之目的而设立的。这是法律为离婚过程中弱势一方提供的法律救助手段,使婚姻法在保障离婚自由的同时,能够实现保护弱者利益的社会正义。

一、我国离婚救济制度实施现状

(一) 离婚损害赔偿制度存在重大缺陷

《婚姻法》第46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导致离婚的,无过错方有权请求损害赔偿:(一)重婚的;(二)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三)实施家庭暴力的;(四)虐待遗弃家庭成员的。”司法实践中的问题是,第一,当事人离婚时提出损害赔偿的案件在法院受理的离婚案件中所占比重很低;第二,即便当事人提出了赔偿请求,最终获得法院支持的比例也很低。[1]调查显示,在哈尔滨市随机抽取的100件二审离婚案件中,尽管有24件提出损害赔偿,但因举证等问题,无一例获得赔偿。厦门市某区的398件一审案件中只有4例提出损害赔偿,其中,仅有1例获得赔偿。从请求权行使主体看,以女性为多,厦门4例均为女方。要求赔偿的理由除婚姻法规定的4种法定理由外,还有一方通奸等其他理由。[2]

(二)家务劳动补偿制度适用条件过于苛刻

《婚姻法》第40条规定:“夫妻书面约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归各自所有,一方因抚养子女,照顾老人,协助另一方工作支付出较多的义务的,离婚时有权向另一方请求补偿,另一方应予以补偿。”立法的目的:第一,承认家务劳动或协助工作的价值,第二,弥补分别财产制度存在的实际上的不平等。但是,家务劳动补偿制度是以“夫妻书面约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财产归各自所有”为前提。由于民族、历史的原因,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目前在我国夫妻约定实行分别财产制的数量仍然很少,据调查,城市居民中仅有2.7%,农村居民中仅有1.1%的夫妻有采取分别财产制的愿望。[3]这使家务劳动补偿制度的适用范围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家务劳动的价值难以体现。

(三) 经济帮助制度适用的规定过于抽象

《婚姻法》第42条规定:“离婚时,如一方生活困难,另一方应当从其住房等个人财产中给予适当帮助。”婚姻法的规定相当原则,什么情况下需要帮助、怎么帮助、帮助到什么程度,实践中难以操作,致使经济帮助实际不到位等问题。在司法实践中,并未解决无房居住者的住房困难,金钱帮助的数额也偏低,难以真正解决当事人的困难。经济帮助的方式和数额除取决于当事人的经济状况外,也取决于审判者的社会性别意识和公正尺度。[4]实践中不可避免地因离婚产生“贫困女性化”等与公平原则相悖的社会现象:2001年至2004湖南津市市人民法院审结的离婚案件中,经判决或调解当事人离婚的案件共590件,其中271件案件当事人一方收入与生活水平明显下降,占当事人离婚案件的45.9%.[5] 经济帮助制度没有达到解决婚姻当事人因离婚而陷入生活困难的目的。

二、各国相关规定及启示

英美国家多数实行夫妻离婚后扶养制度,称为“扶养(maintenance)”或者“配偶间的扶养(spousal support)”等。以美国法为例,美国《统一结婚离婚法》第308条规定: 1、在离婚或合法分居的诉讼中,只要发现要求被抚养的一方符合下列条件法庭就可以裁决提供抚养费:其财产包括分得的婚姻财产,不能满足其合理的生活需要,而且不能通过从事适当的工作满足其生活需要;2、法庭在考虑下列情况后,就可以做出它认为公正的关于抚养费数量和期限的裁决:要求被抚养一方的经济来源独立地满足其生活需要的能力;在婚姻期间形成的生活水准等等。[6]

大陆法系国家也普遍实行扶养费给付制度。德国将离婚后扶养制度称为“离婚配偶的扶养”。德国法规定,扶养因婚姻存续期间短暂等情形受到限制;在扶养权的终止事由上,扶养权因产生扶养请求权的法定原因不复存在等事由而终止;扶养费根据扶养的种类以及义务人的给付能力分别规定了给付能力充足时的计算方法和给付能力不充足时的计算方法两种。法国分别称之为“补偿性的给付”和“扶养金”。法国在1975年设立了离婚补偿费。补偿费是就业配偶必须支付给前妻或前夫的钱,使其离婚后仍可大致保持其生活水平。这是夫妇中的一方为维持另一方的生活水平而支付的终身年金。现行补偿费不再传给继承人,支付补偿费的一方如再婚,就不再支付。[7]

从各国相关制度设计中,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启示:各国几乎均设有夫妻离婚之后经济将陷入困难的一方,对于有能力提供援助的另一方,可以请求某种形式的援助制度。虽然名称不尽相同,但基本内容大同小异。我国的家务劳动补偿、经济帮助制度与各国的扶养费给付制度相比,所追求的救济效益如出一辙,无论在适用的目的和情形上,还是在适用的期限及终止的理由上都具有许多共同之处。从适用的社会效果看,我国需要进一步完善离婚救济制度才能更好的解决当事人在离婚后所需要的财产救助,但没有必要再创设扶养费给付制度。

三、完善我国离婚救济制度

(一)取消离婚损害赔偿制度

离婚损害赔偿制度难以实现且弊端重重,首先,它背离了当代离婚法的无过错离婚原则。二次大战以后,世界各国普遍从“过错离婚”转向“无过错离婚”,无过错离婚主义早已是当今各国通行的立法趋势。尽管我国《婚姻法》在某种程度上也体现了这一立法精神,但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设计却仍然保留了过错离婚主义的痕迹。在离婚损害赔偿制度下,要有对方过错的证据才能获得赔偿,导致法律鼓励双方互相揭发隐私,从而互相产生更深的怨恨,所以夏吟兰教授提出的扩大离婚损害赔偿过错范围的建议并不能舒缓这种怨恨,而也许是更加深了这种怨恨。[8]其次,离婚损害赔偿难以实现的情况及原因众多,其中突出表现为举证困难。例如,通奸、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等过错行为具有很大的隐蔽性,要利用合法的手段获得足以证明案件事实的证据极其不易。事实上取证难已经在立法的时候得以预见,在婚姻法修订过程中,一位法官就不赞成离婚过错赔偿制度:一些当事人可能因为举证困难而难以执行,并且导致夫妻矛盾激化,之风盛行,目前因而造成的伤害杀人等恶性案件屡见不鲜,由此给社会带来极大的负面效应,离婚过错赔偿制度的设立无疑在鼓励大家都去窥探别人的隐私。[9] 总之,过错赔偿制度加大了离婚成本,使得纠纷时间延长、当事人之间的鸿沟扩大、当事人难以摆脱离婚阴影。

从大陆法系国家的立法来看,虽然很多国家的立法都有离婚损害赔偿制度,但在司法实践中真正以损害赔偿为请求的案件仅为个例,立法之所以保留这一制度,是为了在法律中为当事人保留更多的可供选择的权利保障制度,其现实性已经处于非常微弱的地位。例如,2000年修订的瑞士民法典亲属编取消了离婚损害赔偿制度。有很多学者提出完善我国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建议,但基于其已无法与现实生活相适应,对其修修补补也无济于事。况且因重婚、家庭暴力、虐待遗弃家庭成员等离婚损害赔偿问题,侵权法也许能够提供一种更为合理、更为合用的损害赔偿制度。[10]

(二)完善家务劳动补偿制度

1、扩大家务劳动补偿的适用范围。在夫妻财产共同所有的情况下也应考虑适当的家务劳动补偿。例如,在夫妻关系存续期间,一方承担家务劳动较多,对另一方享有的财产期待权有贡献的,离婚时应适用家务劳动补偿制度。另外,在夫妻约定财产制中,约定婚后财产部分共同所有,部分各自所有。对于这种约定形式,应依据公平原则,若分割财产后,承担家务劳动较多的一方所分得的财产明显少于另一方时,当事人有权请求对方予以补偿。当然,此处的“明显少于”的标准有待在实践中总结认定。

2、规定家务劳动的价值量度标准。婚姻法已经承认家务劳动的价值,并且要在离婚时作出补偿,就有必要对家务劳动的价值进行量化和具体化。法律可以规定,由双方协商确定,协议不成时,由法院在查明夫妻双方各自财产状况以及一方所付出义务情况的基础上,按照权利义务对等的原则确定:简单的、具体的家务劳动,如煮饭、照顾小孩和老人等可以参照家政服务的市场价格;复杂的、抽象的家务劳动,如协助另一方工作、进修等可以通过估算受益方因此而获益的价值,来考虑补偿的额度;双方的财产状况及其经济能力。

(三)完善经济帮助制度

1、准确界定“适当帮助”的性质。对于“适当帮助”的性质,至今没有什么权威的解释。在学理上,有学者将其理解为“一种道义上的责任,而不是夫妻扶养义务的延伸”[11],也有学者认为“离婚时的经济帮助仅是由原婚姻关系派生出来的责任,不应将其视为原扶养义务的延续”[12].如果理解为“一种道义上的责任”则意味着可以履行也可以不履行,就不属于法律强制履行的范畴。该条的规定也就名存实亡了。因此,将经济帮助作为道义上的责任还是法律上的责任影响重大。

2、采用相对困难论界定生活困难。2001年婚姻法司法解释中对婚姻法第42条规定的“生活困难”,采用了绝对困难论,即必须是指离婚后依靠分得的共同财产和个人财产,无法维持当地基本生活水平。显然,在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市场经济已经相对发达,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的21世纪,这一定义已经无法真正保障需要帮助的人,实现法律的实质公平。[13]生活困难的标准应该考虑双方在婚姻关系存续状态时的生活水平、因婚姻所获得的有形或无形利益、一方对另一方或家庭生活所做的贡献或牺牲,以及一方在离婚后为谋求职业或提高就业能力所需的培训与教育成本以及其他具体情况。

3、采用灵活多样的经济帮助方式。根据被帮助人的具体情况,经济帮助可以是长期性的,也可以是暂时性的,还可以在离婚时提供一次性帮助。对于年老病残,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的生活困难者,应提供长期经济帮助;对于暂时无生活来源而有劳动能力的生活困难者,可以提供暂时性或一次性经济帮助,帮助受帮助方接受培训或其他教育以提高技能,自立生存。在经济帮助期间,被帮助方再婚或死亡的,帮助方可终止帮助。另外,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强调离婚后一方无房居住属于生活困难,另一方应当予以帮助。一方以个人财产中的住房对生活困难者进行帮助的方式,可以是房屋的长期居住权、临时居住权或者房屋的所有权。

综上所述,在完善家务劳动补偿制度和经济帮助制度的基础上取消损害赔偿制度,一方面有助于进一步保护婚姻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实现法律从过去的维护形式正义逐步转向维护实质正义。完善的离婚救济制度,可以使当事人不必因离婚后的生活保障问题而长期忍受配偶的重婚、家庭暴力、虐待遗弃等行为,能够让当事人在这些行为发生之初即寻求法律上的救济,从而真正实现离婚自由;另一方面,有助于弥补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对离婚后的弱势一方无法提供救助的不足。英美等国已考虑将此类问题纳入到整个国家的社会保障体系当中,即离婚后生活困难或在社会上失去竞争力的一方可以得到必要的社会保障救济,但这在我国还没有实施的能力和条件。这也要求我国进一步完善离婚救济制度的立法,以对离婚后的弱势一方提供更趋公平合理的法律救济。

参考文献:

[1]巫昌祯主编。婚姻法执行状况调查[R].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6)。 88-172

[2]钱明星、马忆南、朱苏力、王歌雅:《私权的勃兴第三专题:离婚救济方式的评价与选择》,北大法律信息网

[3]离婚救济理由不止一条——美国离婚赡养制度的几点启示[N].中国妇女报,2002年7月31日

[4]夏吟兰。离婚救济制度之实证研究[J].政法论坛,2003,(6)

[5]人大代表建议确立离婚补偿制度[N].长沙晚报,2005年03月14日

[6]张贤钰。外国婚姻家庭法资料选编[M].复旦大学出版社,1991,143-149

[7]同上,18-21

[8]中英专家对话婚姻法[N].中国青年报,2002年12月18日

[9]在床给婚姻法出的难题[N].法制日报,2000年10月16日

[10]马忆南。离婚救济制度的评价与选择[J].中外法学,2005,(2)

[11]杨大文。婚姻法学[M].中国人民人学出版社,1989.276

[12] 巫昌祯。婚姻与继承法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82

家务劳动总结范文第7篇

摘要:莉丝・沃格尔在《马克思主义和女性受压迫―迈向统一的理论》一书中尝试为分析女性受压迫问题构建一个稳定而恰当的理论体系。她认为女性受压迫的基础是她们在劳动力再生产中的独特地位。具体到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女性受压迫现象,她主张将这一问题置于社会再生产语境中,从家务劳动和平等权利两方面来分析。

中图分类号:D442.9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4-2563(2007)06-0073-06

莉丝・沃格尔(Lise Vogel)是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的代表人物。她一直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去探讨关于女性的问题,并以此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沃格尔认为,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兴起的妇女解放运动要深入发展,必须有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但传统的社会主义运动和当时的社会主义女性主义者没能确立稳定的理论基础,这使得解决女性解放问题的努力经常为不同观点之间的论争而困扰,而构建这样一个理论基础的关键在于将所谓的女性问题置于社会再生产语境中。在《马克思主义和女性受压迫――迈向统一的理论》(Marxism and theOppression of Women:Toward a Unitary Theory)一书中,沃格尔就作了这样一个纯粹理论上的尝试。

一、源自于马克思主义的几个基本概念

在用社会再生产观点去分析女性受压迫问题之前,沃格尔首先明确了几个源自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概念:劳动力、劳动力再生产和必要劳动。

马克思对劳动力概念有过明确的定义:“我们把劳动力或劳动能力,理解为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沃格尔引用了这一概念,指出劳动力是人类拥有的潜在能力,只有在劳动过程中被使用时,这种潜能才能实现。一旦进入劳动过程,劳动力拥有者就提供劳动。

沃格尔接着解释劳动力再生产。劳动过程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们存在于特定的生产方式之中。而每一个社会生产过程,同时也就是再生产过程。社会再生产除了需要生产条件的再生产外,还需要有充足的劳动力,以保证劳动过程的运行。劳动力再生产因而成为生产的条件。劳动力再生产当然可以通过很多方式来实现,不过工人不可能永远活着,那些因劳累和死亡而无法劳动的劳动力,必须要由新的劳动力来补充。沃格尔指出,补充劳动力的方式当然有很多种,在劳动力通过代际更替――也就是说,现存工人被下一代新工人代替――得以更新时,生物意义上的再生产就必须介入。人类开始分成两种在生物上有区别的群体,女人和男人。

在分析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女性受压迫之前,沃格尔特别解释了必要劳动这一概念。就像马克思所说的,必要劳动是每天的工作中生产者维持自身再生产所需的部分,而每天工作的其余部分是被剥削阶级占有的剩余劳动。沃格尔则进一步将资本主义社会的必要劳动分成了两个部分,一个是社会部分,一个是家庭部分。必要劳动的社会部分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的剩余劳动紧密相连,像马克思指出的,在工作日中,工人的必要劳动获得报酬,而剩余劳动则是无酬的,但是从工人的角度说,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之间不存在区别,工资看起来也是为两部分的时间而支付的。必要劳动的家庭部分是家务劳动,在资本主义生产领域之外实现。沃格尔特别强调,劳动力的再生产既需要必要劳动的社会部分,也需要必要劳动的家庭部分。因为,首先,工资可以允许工人去购买商品,但是在商品被消费之前,必须进行额外的劳动――家务劳动;其次,许多与劳动力代际更替相联系的劳动也是家务劳动。因此,沃格尔总结道,在资本主义社会,剩余劳动与必要劳动之间的关系就有两个方面:一方面,通过工资的支付,必要劳动的社会部分与剩余劳动之间的区分很是模糊;另一方面,“必要劳动的家庭部分,与实现剩余劳动的舞台――雇佣劳动分离了开来。”

沃格尔对上述概念的界定和阐述基本都遵循马恩的本意,这保证了她接下来对女性从属地位的分析能在马克思主义的框架内进行。

二、女性受压迫的物质基础

沃格尔构建理论框架的第二步是对所有阶级社会中的女性受压迫问题进行一般性考察,也就是说,解决女性受压迫的物质基础问题。“因为女性受压迫的物质基础自始至终都是焦点,所以此时我们必须先把问题的其他方面放置一旁。”在解释过几个基本概念之后,沃格尔开始分析阶级社会中女性为什么会处于从属地位。

对这个问题,沃格尔有一个明确的判断,就像她在解释劳动力再生产概念时所指出的,在采用代际更替方式补充劳动力时,女性具有特殊的作用,“正是这种在劳动力再生产中的独特作用,构成了她们在阶级社会中受压迫的基础。”

在生育期间,女性的劳动能力会降低,沃格尔认为,这对统治阶级来说是一个潜在的矛盾。一方面,生育影响了统治阶级对剩余劳动的占有。首先,怀孕和哺乳至少需要几个月的时间,女性在此期间进行剩余劳动的能力当然降低了,即使她们仍然能够参与剩余劳动生产,生育在某种程度上也妨碍了对其剩余劳动的立即占用;其次,女性的劳动通常是维持劳动力所必须的,所以怀孕和哺乳也可能降低了女性维持劳动力的能力;最后,在女性怀孕和哺乳期间,有部分必要劳动是为她提供的,否则这些劳动就可以成为被统治阶级占有的剩余劳动,也就是说,为了给女性提供其生育期间所需的生活资料,不得不在某种程度上增加必要劳动,这就意味着剩余劳动的相应降低。而另一方面,生育对统治阶级又是有益的,因为如果劳动力要通过代际更替而得到补充,就必须进行生育。所以,“从统治阶级的观点看,占有剩余劳动的即刻需要,与整个阶级占有剩余劳动的长期需要之间,存在着潜在的矛盾”。

解决这一矛盾的方式除了阶级斗争之外,还有在历史上形成的各种劳动力再生产形式。沃格尔指出,通常,其他的成年人,一般是父亲和他的家族,或者分娩妇女自己的男性家属,有责任保证妇女在分娩期间被供养。被统治阶级男子因而在劳动力再生产的代际更替方面有着特殊的作用:他们保证为分娩的妇女提供生活资料。被统治阶级家庭通常是维持必要劳动和进行代际更替的主要地点,而这正是性别分工的源泉之一,这种分工使男女在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方面发挥不同的作用。“一般而言,在与必要劳动相联系的任务方面,特别是在与孩子相联系的工作方面,妇女承担了更大的责任。相应地,男人通常在提供物质生活资料方面承担了更大的责任,这种责任通常伴随着他们更多地从事剩余劳动。”地就是说,事实上在所有的劳动力再生产形式中,男性在提供物质生活资料方面承担了更大的责任,而女性在必要劳动任务方面承担了更大的责任,并形成了男性统治女性的制度化的形式。

为了供养家庭中的女性成员,男人会得到超出他们自身个人消费所需的生活资料,这个过程的确

切形式在不同社会中的表现差异很大,但就对女性的统治而言,这种形式通常是合法的,并因女性受压迫的制度化结构而得到加强。也就是说,统治阶级支持被剥削阶级中的男子统治,原因是他们希望巩固劳动力再生产,保持必要劳动的数量。如同帕迪・奎克(Paddy Quick)所分析的:“女性试图占有超过维持其生存所需的生活资料,是统治阶级占有剩余部分的一种间接需求。这样,男性对女性的统治就得到了统治阶级的支持甚至因此而强化。另一方面,在建立于男子统治基础之上的社会制度中,任何逃避抚养女性的‘责任’的企图也遭到了反对。男子控制超出日常自身再生产的生活资料,仅仅是为了让他们能对自己阶级的再生产做出贡献。”沃格尔对此进一步总结道,“这样的政策是为了统治阶级的利益而实行的,而不管男子统治给男人带来了什么直接的利益。”

上述分析都是针对被统治阶级妇女的。至于统治阶级妇女,沃格尔强调,在理论上,她们的地位与被统治阶级妇女的地位有根本的区别。尽管在特定情况下,女性受压迫的共同经历,可能会使她们超越阶级界线在一定程度上团结起来,尽管这种团结有强大的现实基础和重要的政治含义,但这都不能抹杀统治阶级女性与被统治阶级女性地位的本质差别。因为,“只有从属阶级的女性才参与了维持和更替阶级社会运行不可或缺的力量一可供剥削的劳动力”。统治阶级中的女性对于本阶级的男性来说也可能处于从属地位。这种从属地位的根源,是她们在统治阶级个体成员的代际更替方面的特殊作用。沃格尔指出,这里的问题是财产。如果财产由男子来掌握并传给孩子,那么女性受压迫就是保证孩子的父系血统的一种便利方式。

经过这些分析之后,沃格尔得出一个明确的结论:“正是女性生育期间男性为其提供生活资料,而不是性别分工本身,构成了阶级社会中女性从属地位的物质基础。”

三、资本主义社会中女性在劳动力再生产中的位置

在对阶级社会中的妇女受压迫进行过一般性的分析之后,沃格尔转向资本主义社会的女性受压迫问题。那么,在资本主义社会,女性受压迫的境况有什么特殊性呢?沃格尔说:“女性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特殊位置包括两个确定的方面:首先,像在所有阶级社会中一样,就身体方面而言,女性和男性在社会再生产中具有不同的重要性。第二,女性像所有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其他群体一样,缺乏完全的民利。”

沃格尔对第一个方面的分析主要是经济性的。她指出,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力再生产的特征和女性受压迫的根源,都在于“资本主义积累自身的逻辑”。

沃格尔认为,早期阶级社会中压迫性的劳动分工使男女在剩余劳动和必要劳动两个组成部分中处于不同的位置,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雇佣劳动和家务劳动之间的区分强化了这种位置。在资本主义社会,必要劳动家庭部分的负担大部分落在女性身上,而从事雇佣劳动提供商品则大部分是男性的责任。沃格尔指出,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创造剩余劳动的领域和可以被准确地称为家务劳动的领域之间,划了一条清晰的分界线”。在资本主义积累过程中,雇佣劳动与家务劳动之间的对立日益尖锐。资本主义通过提高生产力、特别是通过工业化来增加剩余价值,这“使得家务劳动和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在空间、时间、制度方面形成了严格的区分”。资本家使越来越多的劳动力在雇佣时间内集中在工厂,处于他们的直接控制之下。“雇佣劳动因而与劳动者在工作之外的生活,包括他或她参与的必要劳动的家庭部分,有着截然不同的性质。”家务劳动日益发生在特定的社会单位之中,它在空间和时间上与雇佣劳动的隔离因男子统治而日益加强。这些,使得资本主义社会的家务劳动表现出了特殊性。

这种特殊性在意识形态层面上造就了女性从属地位的基础。首先,从事家务劳动的单位处于孤立状态,使得男女之间产生了自然的分离,似乎妇女传统的自然的位置就是“局限在与资本主义生产隔离的世界里”。其次,家务劳动的“特殊性对男女而言都造成了私人生活和某些公共领域之间的强烈对立”,在制度上,家务劳动与男子统治语境中的雇佣劳动之间有极大的不同,从而形成了女性从属地位的一系列意识形态。第三,区分不同领域的意识形态深深扎根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经济运行之中,并因男子统治体系而加强,因此很难超越。

当然,作为必要劳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家务劳动可能减少了工人参与雇佣劳动所实现的剩余劳动,这客观上与资本积累相悖,所以,资本主义积累的压力使家务劳动的数量有下降的趋势,也就是说,“必要劳动的家庭部分被极大地削减了”,其主要方式是家务劳动社会化。但在资本主义社会,家务劳动无法完全被社会化。沃格尔认为,障碍来自四个方面:首先是经济因素,因为抚育孩子和维持家庭生活的费用都相当高。其次是意识形态因素,将以前在家中所做的工作社会化,可能会冲击工人阶级传统的生活方式,而公共教育的引进则会遭到一些担心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灌输的工人阶级激进分子的抵制。第三是政治因素,家务劳动的缩减可能会有助于激进工人组织行动,从而成为对统治阶级的政治威胁。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家务劳动社会化的最终障碍是生物因素,尽管可以将家务劳动缩减到最低程度,“但分娩这一基本的生理过程仍然是女性的职责”。

在这里,沃格尔又一次强调,资本主义社会中,女性和男性在社会再生产中的不同地位因阶级不同而有很大差异。工人阶级女性承担了更多的必要劳动家庭部分的责任,也就是说,她们主要的任务是维持和更新劳动力;相应地,工人阶级男性承担了更多的必要劳动社会部分的责任,也就是说,他们必须从事雇佣劳动以提供商品形式的生活资料。而在资本家阶级中,女性可能承担了更多的个体阶级成员代际更替过程的责任,男性则承担了更多的维持资本主义积累过程的责任。

四、资本主义社会中女性在平等诉求中的位置

沃格尔对资本主义社会中女性从属地位分析的第二个方面集中在政治权利上,即考察女性在平等诉求中的位置。她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平等有两个方面对于分析女性受压迫很有意义:第一,人人平等现象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经济运行中的体现方式;第二,人人平等现象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变化。

首先,平等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本主义积累的要求,但女性缺乏这种平等。在阐述这个观点时,沃格尔开门见山地指出,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经济运行中,存在着一个重要的政治现象一人人平等的趋势。当然,沃格尔强调,这并不是说人人平等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必然产物。像马克思所指出的,平等的理念在不同的社会采取了不同的形式,但只有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它才有了坚实的基础,这个基础就是商品的特殊性。马克思对此有过精辟而细致的分析。商品作为劳动的结果具有二重性,既拥有使用价值也拥有价值。商品可以交换,就是因为每种商品中都体现了同样的一种东西:抽象的人类

劳动,即价值。价值的存在使我们可以不去理会各种劳动之间的区别。人类不同劳动之间的等同化,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一个基本特征,为价值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而且,沃格尔指出,“资本主义的扩张使劳动的等同化日益加强。积累要求人类劳动越来越采取没有区别的抽象劳动形式。”

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劳动力也进入市场被买卖。在市场上,工人拥有劳动力这种商品,资本家拥有货币这种商品,二者都是商品所有者,都希望能买到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的人类劳动,他们的交易遵循商品交换规律,“他们是在市场上签订交换合同一工资契约一的平等的交易者”。所以,沃格尔认为,“人人平等正处于劳动力买卖的流通领域内”,在流通领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注定要求平等必须占据统治地位”。

但是,正如马克思所说,“只要我们考察的不是单个资本家和单个工人,而是资本家阶级和工人阶级,不是孤立的商品生产过程,而是在社会范围内不断进行的资本主义生产过程,那情况就不同了”。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劳动力生产出了剩余价值,在这个领域,掌握控制权的不是政治平等,而是“剥削规则和经济权力”。所以,沃格尔强调,“在流通领域中建立的人人平等趋势背后,隐藏着阶级压迫的强大力量”。然而,人人平等并不仅仅是一个抽象的政治原则或虚假的意识形态,而是一个“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有物质基础的复杂现象”。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社会进程处于资本的控制之下,随之而来的趋势是人类劳动日益等同和个人在政治上日益平等。当然,这里的个人指的是所有的人,包括女性。

尽管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只有某些女性从事家务劳动――即工人阶级妇女,她们要维持和更新可供剥削的劳动力――但所有女性在资本主义制度下都缺乏平等,至少在原则上缺乏平等。“女性缺乏平等构成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女性受压迫的一个具体特点。”以往阶级社会流传下来的歧视女性的传统,因新的发达的资产阶级政治歧视而得以补充和强化,“法律体系和一系列正式的社会实践都对女性的受压迫和不平等地位给予支持。”很明显,资本主义承诺人人平等,而女性却没有被给予这种平等,她们强烈地感受到了这一点,而所有女性――工人阶级女性和非工人阶级女性――都缺乏平等,使得她们有可能联合起来,建立超越阶级阵线的女性团体,共同斗争。

当然,女性在平等诉求方面是有特殊性的。沃格尔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各种不同成分和性质的团体都缺乏平等权利。一些团体像出生在美国的非洲人和土著美国人一样,有着特殊的被压迫历史。另一些团体则由一些具有独特性质的个人组成,比如同性恋者或老人。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女性与上述二者都不同,她们既不是有着特殊历史的被压迫者,也不是拥有独特性质的个人团体。她们是有生育能力的人类中的一半,而生育可以补偿资本的劳动力供应。换句话说,她们缺乏平等与其他群体缺乏民利具有不同的性质。“这种特殊的性质来源于女性在资本主义社会再生产中的不同地位。”相应地,阻碍女性获得真正平等的因素也有自己的特性。

其次,平等诉求日益向细微差异宣战,而女性在实质上缺乏平等权利的状况日益突出。在资本主义社会早期,平等诉求是反对封建制度的财产束缚和人身束缚。工业资本主义开始两百年后,明显的公民不平等和政治不平等现象大部分都消失了,今天,平等诉求是要求消除“人们之间更加细微的差异”。女性对于平等的诉求也经历了同样的发展。过去,妇女运动的重点在于消除社会中明显的不平等,特别是法律法规中的不平等。而今天,“女.『生在所谓的私人领域为平等而战,这个领域过去被认为主要处于法律补偿和社会补偿之外”。比如,她们现在争取的是家庭中的平等、性选择的自由以及生育孩子和不生育孩子的权利,等等。

沃格尔指出,随着女性在法律和形式上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平等,形式平等和实质平等之间潜在的紧张状态也就愈发显露了出来。在政治层面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平等范围的扩展趋势与女性缺乏权利的现状之间形成了巨大反差,它们的矛盾也日益加大。随着时间的发展,在大多数资本主义社会中,女性被孤立的程度日益降低,女性从事雇佣劳动的范围和数量日益增加,但是,女性的地位依然独特,有利于资本家的对女性的歧视依然存在。比如,众所周知,为“女性的”工作而支付的工资仍然很低。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阶级结构中的中间阶层日益壮大,同质化消费主义生活方式不断发展,家务劳动这一“女性领域”与雇佣劳动这一“男性领域”间依旧迥然有别,这些仍然为女性构建了“不平等的语境――男性几乎成为多数女性生活中至关重要的社会性因素”。

如上所述,沃格尔阐述了用家务劳动和平等权利来分析资本主义社会中女性受压迫的观点,“为理解女性在雇佣劳动中的地位,分析基础广泛的妇女解放运动是社会主义斗争中的基本因素,提供了一个框架”。这个框架至少在三个方面是有价值的:第一,沃格尔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探讨女性受压迫的根源,在马克思主义的框架内分析女性问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尤其是其再生产理论。第二,在所有的分析中,沃格尔特别注意区分不同阶级的女性所受的压迫性质不同。比如,她曾明确谈到,“不能忽略工人阶级与其他社会成分之间的基本区别”,在纯粹的意义上,杰奎琳・肯尼迪・奥纳希斯(Jacqueline Kennedy Onas-sis)并不是工人阶级女性的姊妹,“而是渐趋消亡的异类”。第三,通过分析女性在政治上和社会生活中缺乏实质上的平等权利,解释了不属于工人阶级的女性的受压迫现象,揭示了建立超越阶级差别的统一的妇女组织和开展统一的妇女运动的可能性。

家务劳动总结范文第8篇

城市家庭角色分工的变化

近年来,中国家庭尤其是城市家庭中,传统的男女两性的家庭角色分工发生了变化,女性普遍就业走向社会,“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模式逐渐被打破,双职工(就业)家庭成为社会家庭的主体。2010年第3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显示,18~64岁女性的在业率为71.1%,男性为87.2%;已婚有孩子家庭中女性在业率为70.9%,男性为88.4%。也就是说,在已婚有孩子的家庭中,女性的在业率也不低,而且,女性在家庭经济收入中的贡献也越来越大。该调查显示,已婚有偶女性在承担大部分家务劳动的同时,其在家庭经济收入中的贡献已达40%。这种家庭模式中,女性实际承担着工作与家庭的双重角色,需要男性分担家庭育儿的责任。不可否认,男性参与家务劳动的比例和程度也在增加。第3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显示,有83.5%的城镇男性和78.6%的农村男性认同“男人也应该主动承担家务劳动”,而且,认同这一观念的男性在实际生活中承担家务劳动的时间和从事日常家务劳动的频率均高于不认同者。在实际生活中,有59.3%的城镇男性和57.3%的农村男性在工作日也承担了一定的家务劳动,比10年前城镇男性和农村男性的家务劳动参与率分别提高了36%和39.6%。

爸爸参与儿童照料的现状

爸爸参与育儿不仅仅是玩伴或者教育,还包括生活照料。网上有人总结了“新好爸爸的10大标准”,其中第1条就是“你会换尿片吗?你是否曾亲自操作过?”这仅仅是选取一个小小的镜头来了解爸爸参与儿童照料的状况。

很多研究显示,爸爸和妈妈一样具有抚育性,和妈妈一样可以参与到照顾孩子的活动中,尤其是妈妈外出工作时,爸爸应成为孩子的主要照顾者。澳大利亚、英国、瑞典和以色列等国家均有报告说,爸爸比早先时候更多参与育儿工作。

但是,在所有的儿童照料工作中,妈妈仍是主要承担者。国外研究发现,爸爸在参与育儿时,更多的是与孩子互动或者陪伴孩子,而清洗、准备、喂养等身体照顾工作和为孩子规划养育、教育等方面仍更多是妈妈的职责。这一点与中国的调查结果是一致的。第3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显示,孩子3岁以前白天的照料者主要是妈妈,大约一半的城市孩子在3岁之前白天主要由妈妈照顾,农村孩子由妈妈照顾的比例高达3/4。

2011年福建省的一项0~3岁家庭育儿现状与需求调查发现,0~3岁幼儿家庭中,作为生活照顾者,59%家庭是妈妈、2.7%家庭是爸爸、31.6%家庭是祖父母、6.7%家庭是保姆或其他亲属;而作为教育者,妈妈、爸爸、祖父母、保姆的比例则分别为75.5%、11.8%、10.5%、1.5%。可见,不论是作为照料者还是教育者,爸爸的参与率都不高。上海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爸爸参与育儿的比例有所增高,0~3岁孩子中,爸爸照顾的占5.7%,妈妈占36.7%;4~6岁孩子中,爸爸照顾的占8%,妈妈占57.2%;7~12岁孩子中,爸爸照顾的占12.7%,妈妈占61%。

影响爸爸参与儿童照料的因素很多,学者们更多从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角度做过探讨。可以说,从宏观、“中观”、微观的角度看,爸爸参与儿童照料既与宏观的社会政策和支持系统有关,如是否有正规、安全的托幼机构,是否有理性对待爸爸照料儿童的宽容与接纳的社会氛围;也与“中观”家庭环境和氛围有关,即家中是否有老人或其他人需要照料,家中有无其他人帮助照料(如老人、亲属或保姆等),夫妻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妻子对丈夫参与儿童照料的态度)、孩子的性别、年龄等;同时,也与微观的爸爸的个人特征有关,如爸爸的才能、性格、教育理念、性别角色的认知、生活方式、兴趣爱好等。

在爸爸参与儿童照料中,也不乏有“全职爸爸”群体的出现。一部分是男性已经摆脱了经济上挣钱养家的压力和束缚,有足够的经济后盾和充足的时间,而且在理念上也比较认同爸爸参与照料对儿童的益处;还有的是家庭经济决策和夫妻工作方式权衡的结果,妻子的工作时间或工作方式不方便照料儿童,在追求家庭利益最大化的理念支撑下,一定程度上打破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分工模式,男性成了儿童照料任务的主要承担者。第3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显示,爸爸作为幼儿(0~3岁)主要照料人的占已婚有子男性的9.6%,而女性作为幼儿主要照料人的比例为63.2%。

爸爸参与照料利大于弊

对于儿童来说,爸爸的照料与呵护,既有理性的知识传递,也有感性的安全感的渗入和性别角色的认知:一方面是能促使孩子适应不同性别和性格的照顾者并与其互动,有利于儿童心理认知和性别角色认知的发展,也有助于其性格的塑造;另一方面是从知识层面来说,爸爸妈妈不同的照料方式也有助于孩子将生活照料知识进行挪移、辨别和实践。重要的是,爸爸对孩子生活的照料,如做一顿饭、冲一瓶奶、洗一次澡等琐事,都会给孩子带来莫大的安慰,给孩子一种家的安全感;而且对儿童正确认识性别角色、消除性别分工刻板印象有直观的引导作用。

对妻子来说,丈夫直接参与家庭照料工作,减少了家务工作对妻子的身心压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加家庭共同的休闲时间,有助于亲子关系和家庭和谐关系的确立,和谐的家庭氛围对儿童的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家务劳动总结范文第9篇

【关键词】主题意义 语境强化 真实交流

近年来,在课程改革逐步推进的大背景下,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修订颁布后新一轮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索中,小学英语教学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首先教材不再是教师教学的唯一资源,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抬起头来教书,整合丰富多样的语言学习资源补充到课堂教学中。在语言人文性与交际性并重的倡导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引下,教师们也开始更多挖掘教材中的文化信息、情感要素等融合到语言教学中。此外,随着教学要求的不断提高,更多的教师开始关注自身语言素质的提升,边学习边教学,课堂上教师的语言更加准确和流利,城区与偏远区域的教师专业水平的差距正在逐步缩小……小学英语教学一直走在变化与提高的路上。

当然,在这样的过程中,我们也在不断发现新问题,探寻新改变。

2014年底北京市出台了《英语学科教学改进意见》(以下简称《改进意见》),对于小学英语教学中影响学科发展的突出问题进行了分析,《改进意见》特别强调英语教学要面向学生,关注学生的感受和实际获得,整体看待和评价学生,强调面向课标的教学,而不是面向考试或考纲的教学。《改进意见》明确提出小学毕业时学生能运用英语进行简单交流,改变关注语言结构大于语言意义表达的倾向;创设基于学习的多重体验的课堂学习情境。加强英语学习的开放性和实践性,将学科不低于10%的课时用于学生走进社会。

2015年10月在《高中课程标准》修订的过程中,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迅速被大家所关注。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包括:语言能力、学习能力、思维品质、文化品格四个领域。四个领域以语言能力为核心,相互交融,互为支持。王蔷老师指出:从学习内容的角度而言,我们需要改变脱离语境的知识学习,将知识学习与发展融入主题、语境、语篇和语用之中,促进文化理解和思维品质形成,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指向核心素养培养。从学习方式的角度而言,我们需要走向整合、关联、发展的课程,实现对语言的深度学习。

在新的改革形式下,我们不得不透过蓬勃发展的小学英语教学的表象进一步追问英语教学的本质,精准定位现阶段影响英语教学进一步发展的局限与误区。不论是北京市《英语学科教学改进意见》,还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我们都看到一些高频词汇的出现,包括:主题、语用、语境、实践、交际等。那么,阻碍小学英语教学沿着这样的课改方向发生实质改变的到底是什么呢?

从新的语言教学的视角反观我们的教学实践,我们会发现真正阻碍我们的有时恰恰是我们习以为常的教学经验。经验可以是好的做法和实践,值得我们不断总结与推广,而在新的发展阶段,固有的经验有时候也会变成禁锢我们思考和改变的局限。因为,我们必须更加冷静对待经验,跳出经验看经验,以新的视角看待和分析经验。

下面,我就想从一些我们习以为常的经验入手,审视其中隐存的问题,尝试探寻语言教学的一些改变。

改变一:从“层次递进”的教学设计到主}意义引领的教学设计

我们经常用“环节清楚、层次递进”等评价语言描述一篇好的教学设计。但是当我们谈到“层次递进”的时候,我们往往更多关注的是语言知识结构的递进,而不是语言意义的逻辑深入。以人民教育出版社《新起点英语》教材五年级上册Unit 6 Chores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为例。教材内容呈现如下:

按照知识主线来进行的教学设计,环节大致如下:

1.学习和呈现课题:chores.

2.借助图片学习六种家务的说法:clean the room, make the bed, take out the garbage, wash clothes, tidy the desk, sweep the floor.

3.学习课文对话,从而学习主要的功能句:What chores do you usually do at home?

4.结合教材表格进行问答。

5.根据自己完成的家务补全句子。

这样的教学设计也是教师们比较熟悉的常态设计。那么,主题意义引领的教学设计应该是什么样的呢?王蔷老师指出:教学要力求以主题意义探究为引领,依托语篇,通过活动有机结合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文化知识、学习策略。在提炼、整合、分析、比较、概括、评价语篇意义的过程中学习语言,形成结构化知识,促进学生的认知建构与发展。与聚焦语言知识层次的教学相比较,聚焦主题意义的教学首先包含与主题意义相关的思想内容、恰当的言语行为,同时也包含日常生活中人们的习惯做法、习惯认识以及由此产生的不同思考等。从知识主线到意义主线,我们原本概念上的“环节清楚、层次递进”更多需要转换到主题意义的逻辑层次和意义关系上来。以这个课时为例,我们下面参照中关村第一小学李琳老师的教学设计来进行分析和说明。

首先,教师就整个单元“家务劳动”这个话题对六个课时内容进行了意义维度上的整理:

就第一课时来说,教师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生活将探讨的主题确定为:We are happy to help our parents do chores. 围绕这个主题,教师的教学设计基于三个问题的探讨逐层推进:

问题1:探讨家里有哪些家务劳动。What chores do we often do in our home?

对于这个问题的探讨整合了教材相关语言知识的学习,即六种家务的词组。

问题2:家务劳动是否重要。教师引发学生开展讨论的问题包括:If we want to stay in a clean room, what should we do? If we want to have a tidy bed, what should we do? If we want to wear clean clothes, what should we do? 等等。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补充了实际生活中的照片予以支持。

从语言知识学习和技能发展的角度来看,这个环节同时融合了有关家务劳动词组的听说活动和初步运用。

问题3:我们在家是否帮助父母做家务。探讨的问题包括:Do you help your parents do chores at home? What chores do you do at home? How often do you do them?

在这个问题的探讨中,教师分三个活动来具体实施:

活动1:对于是否帮助家长做家务这个问题,我们先来听听同龄人的想法。T:Look, here are our friends Bill, Lily and Andy. Do they help their parents do chores at home?

同龄人即教材中的主线人物, 在这个活动中自然融合了课文对话的学习。

活动2:利用信息表整理自己的家务劳动情况并和身边的同学朋友交流一下想法。谈论的问题包括:Do you do chores at home? What chores do you usually do at home? How often do you do them?

在这个活动中,教师将教材上的表格活动转化成为自我家务情况的信息图。一方面,强化了学生对于自己做家务的实际情r的思考和整理,为伙伴间的交流做好思想准备和语言准备。同时,借由与伙伴的交流讨论促进学生对于家务问题的内在思考。

活动3:自我反思:你是一个好的家务小助手吗?Are you a good helper?

教师首先借助前期班级调研,并通过班主任和家长的推荐,发现班级里在家务劳动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在课堂上开展了一个Helper Stars小表彰的活动,并进行了本课时的主题总结:Doing chores is a way to support your family. Doing chores is a way to show your love. Helping our parents can make them happy and can make us happy.

之后,教师将教材上的书写活动进一步丰富,改为自我小反思的书写活动。此时,学生在前面对于家务话题逐步深入的讨论中,在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和情感认知方面都做好了完成这个活动的准备,“小反思卡”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所思所想通过这样一个个性化书写的活动得以总结和显现。

家务劳动总结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工会;女职工工作;特点;措施

一、引言

工会是群众组织,女职工工作是工会工作中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工作对象还是工作方式,都决定了工会女职工工作要为广大女职工着想,为广大女职工服务。女职工群众既有同工人阶级和其他社会成员共同的利益,既有国家总体利益,也有自己特殊利益和合法权益。保护女职工的合法权益和特殊利益,是我们党和国家的重要政策、工会的重要职能,也是全社会的责任。实现这一原则,对促进男女平等,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工会女职工工作的特点及提升女职工素质的途径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和职工队伍的不断变化,使得工会女职工工作的空间与对象不同以前,多年所形成的传统做法、观念,已不能完全适应新时期工会女职工工作的需要,也就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所以,工会女职工工作要审时度势,大胆探索、大胆创新,积极拓展工作的新领域,总结新经验,研究探索全新的工会女职工工作机制,搭建适合工会女职工工作的新舞台。那么,工会女职工工作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新形式呢?

(一)工会女职工组织要把提高女职工素质作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来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女职工个体素质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日趋激烈的竞争也对女职工整体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提高女职工自身知识化进程,树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观念,是广大女职工需要面对的首要问题。如: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由于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一些女职工也要面临待岗或下岗,导致她们的心理失落。特别是中年女性,自身心理和生理承受力较差,难以承受现实的压力,使得她们并没有随着年龄的增长而立于社会的优越位置;恰恰相反,市场经济的快速改变,使得她们感到失落和力不从心,往往压抑着她们的个性独立,困顿着她们解放的步伐。

1.女职工承担着物质、精神生产和人类自身生产双重任务,社会保障条件的不足,社会劳动、家庭劳动超负荷地压在肩上,影响了她们的工作、学习和身体健康。那么,如何让女职工既能有工作岗位,又能很好地发挥她们的作用,在竞争中如何适应新的形势、迎接新的挑战,如何转变观念、抓住机遇、适应新的大环境呢?

工会女职工组织首先应该积极开展有针对性、时效性、广泛性的专题调查,摸清她们的思想动态,了解她们的内心真实想法和面临的实际困难,真心、真情、真实、真正地为广大女职工着想,利用工会的教育阵地、宣传阵地,统一认识,树立信心,克服困难,开拓进取,利用她们待岗、下岗的这个阶段,对她们进行再培训、再学习。

如转岗培训、电脑培训等,学习新的技术、技能,学习新的科学文化知识。利用工会得天独厚的组织优势、群众优势,帮助待岗、下岗女职工正确认识当前的形势,了解国家的方针、政策,转岗的步骤、程序和方法,加强岗位信息网络的建设,做好政策信息、用工信息、岗位信息的收集、整理、、交流等工作,为待岗、下岗女职工提供有效的服务和帮助。

2.转岗工作是一项繁杂的系统工作,需要做的工作很多。信息提供,宣传教育,开辟就业渠道,参与政策制定,督促落实有关政策规定,维护待岗、下岗女职工的正当权利,解决具体困难等,无一不与工会女职工工作有关。工会女职工工作要主动参与,要找准工作的方向和切入点,要从单纯的生活救济向送观念、送政策、送技术、送岗位等方向发展,向长期性、经常性转变,要围绕中心工作、热点工作、难点工作上下工夫;既要关心国家、集体的长远利益,也要注重女职工眼前的个人利益,考虑女职工的承受能力,要做到减员有度、分流有序。女职工工作不能孤立地进行,要善于协调社会各个方面的力量共同开展工作。只有这样,工会女工工作才能在新形势下发挥重要的职能作用。

(二)帮助女职工摆脱苦恼,是维护女职工利益的具体体现

工会女职工组织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

1.积极推进家务劳动社会化。家务劳动社会化是指由社会或社会化的生产取代家庭领域中家庭成员承担的劳动。除积极倡导呼吁家务劳动社会化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之外,工会可以会同有关部门兴办如拆洗业、缝纫业、儿童活动站和主副食品加工业,等等。帮助女职工解决买菜难、做衣难、做饭难、交通难、入学儿童难、工作时间紧等问题,为职工家庭提供全方位、多层次、多形式的服务,将女职工从繁重的家务劳动中解脱出来。

2.协助行政办好托幼园所,千方百计解决职工子女入托难的问题,发扬工会女职工组织的优势,推进托幼事业的发展。

3.大力宣传鼓励男女共同分担家务劳动。这是在生产力水平低、家务劳动社会化不可能全面实现的情况下,使女职工从繁重的家务劳动中解放出来的有效方法。工会女职工组织可采取评选“贤内助”、“五好家庭”等形式,宣传鼓励男女职工共同分担家务。

工会女职工工作还要积极开展多样化的素质教育,引导女职工树立继续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拓宽思路和就业渠道。工会女职工工作组织要大力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解疑释惑,凝聚力量,加强社会公道、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女职工是我们妇女的中坚力量,也是工人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女职工的素质关系到民族的发展,也关系到妇女自身的进步。如果没有占人口半数的妇女素质的提高,就不能有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就难以实现事实上的男女平等。女职工整个素质提高了,对维护女职工的合法权益的自觉性也就提高了,工会女工工作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三)在对女职工进行科学文化、技术素质教育的同时,也要通过各种形式弘扬女劳模和女先进的奋斗精神用她们的亲身经历进行现身演讲,掀起一个学先进、比先进、赶先进的热潮。通过宣传来告诉女职工,如何实现自我,如何树立“四自”精神,如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为家庭创造更好的条件,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通过表彰先进,激励更多的待岗、下岗女职工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自主创业,转变观念,增强竞争意识、风险意识和心理承受力,以良好的心态迎接新的挑战,克服由于历史和生理条件造成的思想上的狭隘性、生活上的依赖性、心理上的自卑感等观念。

三、结语

工会女职工工作者要不断转变工作作风,改进工作方法,加强学习,更新观念,提高工作能力和自身素质。女职工工作者要以独特的视觉,发现和反映女职工工作的新情况、新问题,要特别注意新的经济形势和政策对本行业、本单位的影响,来面对女职工工作,思考女职工工作,开创女职工工作,才能赢得女职工的信任。

坚持“一手抓发展,一手抓维权”的工作方针,重点抓好调查研究,抓好工作落实,抓好舆论宣传,召开待岗、下岗再就业工作会议,积极推动落实有利于女职工创业和待岗、下岗女职工再就业的相关政策和渠道。把就业和再就业工作作为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来抓,为她们争取资金支持,为她们拓宽就业渠道、创新就业方式、构筑就业平台、扩大就业空间,团结动员广大女职工在两个文明建设中更好地发挥主力军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乔娣. 国有控股企业工会女职工工作的探索和思考[J]. 青春岁月. 2011(18)

[2]陈明琴,徐慧. 浅议多途径调动国有企业女职工工作的积极性[J]. 发展. 2010(08)

上一篇:高中劳动总结范文 下一篇:社区劳动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