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文化的分类范文

时间:2023-10-26 17:06:40

礼仪文化的分类

礼仪文化的分类篇1

论文摘要:本文在调查江西省职业技术院校开展礼仪教学情况的基础上,分析了江西省职业技术院校礼仪教学的特点,结合作者所在学校开展礼仪教学的实践,对职业技术院校如何开展礼仪教学以及职业技术院校的礼仪教育如何向社会延伸,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中国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有着五千多年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文化传统源远流长。作为享誉世界的文明古国,中国富有悠久的礼仪传统,以“礼仪之都”著称于世。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们十分重视“礼”的教育,“礼”成为调整社会关系,规范社会秩序的准则。讲道德,讲礼仪,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确为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到了今天,在我们身上,在我们身边,许多现象似乎令人担忧,甚至叫我们无颜面对老祖宗。作为一位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作为一名礼仪教育工作者,我既为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而感到骄傲,又为目前少数人礼仪素质之低下而感到痛心,于是,一种决心油然而生:铁肩担道义,做当今孔子,致力于礼仪教育,重树国人礼仪形象。

一、我省开展礼仪教学的调研

笔者于2008年对江西省职业技术院校开展礼仪教学的情况开展了一次为期两个月调研。江西省共有高等职业技术学院40所,其中省会南昌有25所,其余15所的分布在其它10个地市。40所院校中,33所以工种为主,7所以人文类、经济类专业为主。本次调研选取了16所院校为样本,其中南昌6所,其余地市各1所。16所院校中13所以工科为主,3所以人文类、经济类专业为主。受访学校中每个学校随抽取5个班,总受访人数超过5000人。调研主要围绕“礼仪课程开设”、“礼仪教学方法和效果”“礼仪师资和教材”及“学生对礼仪课程的态度”等四大类问题展开,主要采用问卷调查、随机面谈等形式,同时与受访学校教学管理人员及礼仪课程教师展开了座谈。经过对调查资料的整理分析,我发现受访学校礼仪教学具有如下特点。

1.礼仪教学发展极不平衡

调查结果显示,100%的职业技术院校都开展了礼仪教学,95%的学校在人文类专业开设了礼仪课程,只有25%的学校在工科专业中开设了礼仪课程,开设了礼仪课程的工科专业只占这类学校所有工科专业的23%。在区域分布上,省会院校更注重礼仪教学,发达地市较之于欠发达地市更重视礼仪教学;在就业渠道上,面向“长珠闽”地区就业的院校比以本省就业为主的院校更重视礼仪教学;在性别分布上,女生比男生更注重礼仪;在年级分布上,高年级学生比低年级学生更希望接受礼仪教育;在生源分布上,农村学生比城市学生更注重礼仪学习。

2.少数院校对礼仪教学的认识尚有欠缺

调查发现,少数院校课程设置、师资配备以及教材选用等方面落实不够,措施不力。他们认为职业技术院校学生,尤其是工科学生只要学好专业技能就不愁找不到工作,至于礼仪教学,可有可无。少数学校的个别学生在校期间别说正规的课堂礼仪教学,就连礼仪讲座都从未接触过,根本不知道礼仪为何物。受访学校中只有少数的院校配了较强的礼仪教学师资力量,也定期安排教师外出学习培训,13位受访教师中仅有2人取得礼仪师资格,可以说是凤毛麟角。

3.学生呼唤礼仪教育

受访学生中51%接受过学校组织的礼仪教学和培训,其中91%的学生认为礼仪教学对他有帮助,没有接受过礼仪教学和培训的学生中有81%的人希望接受正规的礼仪教育和培训,所有受访者中99.5%的人认为礼仪教学对就业和社交有帮助。由此可见,职业技术院校的学生是热切期盼接受礼仪教育的。

二、加强礼仪教育的建议

在职业技术院校开展礼仪教学,要明确礼仪课程在职业技术院校课程体系中的定位。按我国传统的单科分段式课程分类,职业技术院校课程体系分为文化基础课、技术基础课和专业课三类。根据礼仪课程的这些特点,结合本人从事礼仪教学的经验以及我院开展礼仪教学的实践,针对本省职业技术院校开展礼仪教学的现状,对于职业技术院校如何更好更有效地开展礼仪教育,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1.把礼仪教学与专业课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礼仪知识和常识对于不同的专业来说,具有普遍性,也有特殊性。对于普遍性的知识,是教学的重点,不论哪个专业,都应该掌握。而对于特殊性的知识,不同的专业则应区别对待。要把握住不同专业的特殊性,教学才有针对性,就可以收到好的效果。因此,礼仪教学应结合专业性质与专业课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2.把礼仪教育与对学生的养成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青年学生正处在思想生活习惯尚未定型的阶段,此所谓可塑之材。各校都非常重视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狠抓养成教育,力争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有用之才。如果能把礼仪教育与养成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把礼仪规范和礼仪常识的教育渗透到养成教育中,或许能改善养成教育的效果。通过在学生中开展讲座、培训班培养学生礼仪骨干,建立相应的组织,再通过学生礼仪骨干以名种各样易于为学生所接受的形式开展礼仪教育,使得礼仪教育与养成教育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3.把礼仪教育与就业指导有机地结合起来

激烈竞争的就业形势迫使各高校不断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毕业生也在自身“软件”和“硬件”条件方面不遗余力地下足功夫。在就业指导中适当地开展礼仪教育,既是平时礼仪教育的弥补和延伸,又切合了毕业生就业压力下的主观需求,将比常规礼仪教育具有更好的效果。

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今天却不得不面对国人礼仪缺失的尴尬现实。“礼仪复兴”迫在眉睫,礼仪教育任重而道远,我愿在礼仪教育的道路上不断探索、不懈追求,为重新构筑“礼仪之邦”的民族大厦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李灵萍,沈慧君,张宏波,杨海芬.大学生礼仪教育的缺憾及对策[j].高教论坛,2007(1):24-26.

礼仪文化的分类篇2

关键词:中华礼仪  精神文明

我国经历改革开放三十年,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和繁荣。当进入一个新的历史腾飞时期,我们需要从先人留下的丰厚文化遗产中,继承和发扬中华礼仪优良传统,以激发当代民族的创造和进取精神,实现对文明、进步、健康、和谐社会的创建。

纵观历史,礼仪对促使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它不仅是衡量一个国家及地区兴旺发达和文明进步程度的标志,并能体现一个民族精神面貌、文明水平的高低。随着当今时代的开放,社会交往日益频繁,礼仪作为人类社会交往的准则,社会成员须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愈来愈显示其不可取代的重要功能。由此,在当今时代,我们全社会需要高度重视礼仪的学习及研究,作为参政党,应责无旁贷的为礼仪精神的传承、礼仪在实践中的运用作出努力。

一、弘扬“礼仪”精神

礼仪,作为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人类文明的延续,人 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素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并以礼仪文化的历史悠久及影响深远为世界所景仰。我国传统礼仪,即儒家所提倡的“礼”,它所涉及的范围极其广泛,包括其典章制度、宗教、法律,以及伦理风范、生活方式、做人本分。随着历史的发展进步,我国传统礼仪在其延续中不断扬弃和完善,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礼仪不仅表现为外在的行为方式,如礼貌、礼节、礼宾等,还具有其深层的精神内涵,即思想道德及品格修养。显然,礼仪上升到一个新的境界,更合乎人性,并更有利于时代的进步。 

从礼仪的社会功能来看,它虽不同于法律功能具有的强制性,但表现出的自律性、内控性和预防性的功能特征,其约束作用更广泛深入、更易于接受,并且对社会个体人格的要求更高。我国现处于市场经济竞争激烈的时期,需要倡导礼仪精神,通过“礼仪”的方式,化解种种矛盾、冲突,平衡各种利益关系,创造其互利共赢的局面。审视历史的发展,不可否认 ,人类生活既要受 自然规律的影响和制约,同时也要受社会规律的影响和制约,社会规律则指道德、法律和礼仪。因而,不可忽视礼仪精神对于当代的重要意义,我们应从民族传统礼仪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其优良传统发扬光大。 

二、遵循“礼仪”原则 

人类社会发展史可谓一部人类交往史。对此,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可见,无论何种社会关系,都必须通过社会交往表现出来。因而,在人类的社会活动中,人们只有遵循礼仪的基本原则,才能实现有效交往,达到预期目的。 

1、“相互尊重”为首要前提。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著名“层次需求论”,为我们揭示了“尊重 ”在人际交往中所占据的重要位置。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在社会交往活动中,每个人都期盼得到外界重视,注重自我尊严的维护,因而唯有做到交往中的相互尊重,才能建立和保持和谐 、愉快的人际关系。相互尊重原则,主要指交往中应尊重对方的人格、信仰、习俗、个性及兴趣爱好等。当今,此原则已被世界各民族视为人与人交往的道德底线。 

2、“社会道德 ”为基本准则。社会道德是社会全体成员必须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从历史来看 ,作为个体的行为准则及价值取向,是通过社会舆论 、内在信念、传统习俗的力量,来实现对各种社会关系的调整。因此,作为人们在长期社会实践中约定俗成的礼仪规范,不同于法制规范带有强制性,必须依靠道德来维护。从某种意义上说礼仪是道德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而道德则是构成礼仪的内在基础。我国社会处于转型时期,市场经济要求的是一种秩序道德观,即要求个体在不损害他人和社会利益的条件下求得自身发展。社会道德反映了社会公共生活中人们共同相处、彼此交往的最一般关系,它维系着不可或缺的公共秩序和纪律 ,我们应当奉行这一原则。

3、“平等相待”为情感基础。作为人类先进社会形态的社会主义礼仪,竭力倡导交往中“人格平等”的礼仪原则。这一原则表明,在礼仪面前,只有辈分 、长幼、主宾的区分,而无贫富贵贱之别。诚然 ,在商品经济的社会中,由于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环境条件的优劣之分以及个人客观机遇的不同,造成 了贫富差别的现象,但社会交往中的以礼待人是不可因人而异的。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所推崇的不嫌贫爱富、趋势附炎的高尚品德,便说明这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所共同建立和维护的一项重要的礼仪原则。作为参政党成员,理当自觉遵守和维护这一原则 。 

4、“诚实守信”为必要条件。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皮注森曾做一项社会实验,在一张问卷表格上罗列 了达 500多个描述人的形容词,其问卷的调查结果表明,社会人际交往中成败的必要条件,取决于是否“真诚”。而作为“真诚”的外在表现形式、反映一个人行为规律性和稳定性的“守信”,则表现为交往中的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表现出为人处事的信誉和坦然。孔子日:“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的确从现实来看,“守信”俨然是对当今社会存在的讲空话、套话、假话等不良风气的严厉抵制。作为参政党成员应明白,在广泛的社会活动中,唯有奉行“诚信”的原则,才能提高自身信誉度,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三、践行“礼仪”规范 

当今,人类处于一个文明、开放的时代。无疑,一个时代的开放意识愈浓,其社会交往活动愈显示出它的价值,而作为维护健康和正常社会生活的礼仪规范,则更体现了其不可取代的作用可以断言,在现代社会,礼仪可以有效的展现施礼者和受礼者的教养、风度与魅力,因而处在社交活动中的个人仪表、仪态及礼貌规范,通常对其交往效果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大量实例证明,一个具有良好礼仪风范的人,无论何时何地,都能以其端庄的仪表风度、得体的言谈举止、高雅的修养品味等,令自身形象生辉,在各种社交场合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 

我国历史上便不乏大批优秀参政党成员,以个人良好的礼仪修养散发的人格魅力,博得社会广泛赞誉。作为现代参政党成员,理应成为礼仪精神的传承者,礼仪规范的践行者,以身作责去感染、带动周围的人,对社会产生积极影响。无可置疑,在当今,一个注重礼仪的参政党组织,可以其良好的社会形象,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处于优势和有利地位。 

在人类社会经济、文化高度发达的今天,崇尚礼仪不仅已成为全体社会成员的精神需求,“明礼”也即当代公民道德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人的立身之本。诚然,我国现处在一个特殊的转型时期,面临多种价值取向及多元文化的交融、碰撞,其传统道德礼仪规范不免受到干扰影响。处于新时期的参政党成员应不辱使命,以其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自觉学习和运用各种优秀礼仪形式,与社会全体同仁一道弘扬礼仪精神,共创礼仪文明新风。

礼仪文化的分类篇3

[关键词]幼儿园;礼仪教育;途径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5(c)-0000-00

1、前言

我国为礼仪之邦,注重礼仪成为一种美德。但是,通过实践调查研究却发现,当前较多幼儿园学龄前儿童对于礼仪知识了解并不多,进而导致礼仪认知同实践行为的互相脱节。较多国家实际上早就重视了对后代子孙的礼仪教育。例如,韩国在幼儿园之中开设礼仪室,对幼儿开展规范培养教育。新加坡则将儒家学说视为中心,并在幼儿园中设置了公民课程。反过来审视我国,幼儿园开展礼仪教育却存在较多不足。为此优化我国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美德,做好幼儿园礼仪教育,成为一项极为紧迫的任务。

2、幼儿园礼仪教育状况

通过日常分析以及问卷调查不难发现,较多幼儿对于礼仪知识了解有限,在现实生活之中经常出现礼仪行为的不良缺失问题。例如,教师组织重阳节尊老礼仪活动。为明确幼儿掌握的对待老人有关礼仪知识,教师进行提问:妈妈购买了新鲜的水果,小朋友们想想看,这是为谁购买的呢?幼儿们不假思索的回答,当然是买给我吃的。接下来教师继续问,为什么不买给奶奶呢?幼儿继续回答,奶奶牙齿咬不动。教师则可深入的进行假设:倘若奶奶佩戴了假牙,能够咬得动,你是否愿意将水果送给奶奶吃呢?较多幼儿理所当然的回答:不愿意,原因是我最爱新鲜的水果。通过上述实例不难看出,较多幼儿欠缺对礼仪的科学认知,没能形成尊老、敬老之心。幼儿园之中,幼儿在同伙伴以及教师进行交往过程中,不懂得礼仪的问题时常出现。例如,幼儿走路不小心踩到同伴,却并不主动道歉,伙伴们在玩玩具的时候并不同对方协商或分享。而是通过武力抢夺玩具。一些幼儿在离开幼儿园时不主动的同教师讲再见,而是匆忙的快速离开等。针对幼儿利益行为以及认知的不良缺失,当前较多幼儿园逐步认识到开展礼仪教育的迫切性,逐步开展丰富的教育实践。例如上海地区,较多教师明确了幼儿园开展礼仪教育的科学重要性。一些教师认为通过礼仪教育可令儿童变得更加知书达理,并快速的适应不断更新的社会环境。还有一些教师认为,对幼儿来讲,礼仪教育可以影响其一生。

然而,大多数教师虽明确了礼仪教育内涵,却不能清晰全面认识基础教育内容。例如,有些教师将礼仪简单的定义为讲文明、懂礼貌、认真吃饭;一些教师则用生活方面内容阐释礼仪教育,还有的教师则认为当前并没有有关课程模式,幼儿园礼仪教育欠缺系统化的实践内容。

总结来讲,当前幼儿园礼仪教育欠缺系统性、全面性、规划性以及预见性。教师通常在幼儿礼仪教育过程中通过随机教育,在其呈现出不文明的问题后,教师便会对其进行礼仪教育,呈现出明显的即时性以及灵活性,指向较为明确。然而该类模式则限定在教师观察范畴中,对特定问题的引导通常只具备个别层面的教育意义,不能顾及到幼儿园中的每位幼儿。

3、幼儿园礼仪教育科学途径

3、1明确礼仪教育内涵,全方位创建礼仪教育系统

礼仪含义更为丰富,因而令幼儿园礼仪教育呈现出丰富内涵。由内容层面来讲,不仅涵盖个人礼仪包括面部表情、体态语言内容,还涵盖社交、应酬礼仪等。虽分类存在区别,然而幼儿园实施全方位的礼仪教育就是应涉及幼儿日常生活以及社会生活的不同层面。也就是个人、家庭以及公共场所的利益。在选择教学内容过程中,教师应把握从浅到深,从具体逐步转向抽象,从随意到他律最终自律的原则,显现礼仪教育的预见性以及整体系统性。

幼儿礼仪行为不但存在于师生关系、家庭关系以及伙伴关系之中,还可划分成对待长辈、对待朋友以及对待位低者的不同状况。为此,应把握多层对象关系,显现礼仪教育的层次化,令幼儿渐渐适应,合理、恰当的表现礼仪。

3、2了解幼儿年龄特征,应用丰富化的礼仪教育手段方式

幼儿园开展礼仪教育应注重榜样激励作用。幼儿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同时愿意模仿。为此,教师应从我做起,呈现礼仪规范。应做单言传身教的一致统一,随时、随处均为幼儿树立模仿的楷模与礼仪榜样。依据幼儿特征,幼儿园开展礼仪教育应通过多元化方式,避免抽象枯燥、手段单一。教师可进行比较观察,组织丰富生动的手工制作、交流探讨,游戏体验等形式,令幼儿感知礼仪、指导实践。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为持续锻炼的过程。为此,幼儿园礼仪教育应注重践行。教师应紧紧的抓住日常生活中恰当的时机,令幼儿掌握礼仪知识,形成良好习惯。

3、3结合现实生活,创建一体化教育环境

为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教师应创设优质的幼儿园环境,随时随处开展礼仪教育,创建浓厚文化氛围。例如,开创文化礼仪长廊,宣传各类礼仪,还可通过漫画坊的形式,令幼儿通过熟悉的形式诠释自身心目中的具体文明行为。社会各界也应给予全面重视,应创建社会、家庭以及幼儿园全面配合的优质环境,进而构建礼仪教育的一体化环境。

教师应积极主动的同家长进行沟通,在家中,家长也应时刻保持正面的形象,创建文明家庭环境,令幼儿在和谐氛围下、正面的耳濡目染下健康成长,懂得礼仪。教师应令家长定期了解幼儿园开展礼仪教育的动向,获取家长的有效配合与全面支持,进而促进幼儿园教育同家庭教育的一致同步。还应同社区强化联系,拓宽礼仪教育范畴,在社区有效配合下,创建文明健康的社会大环境。

另外,实践工作中一些教师只注重施礼教育,却没能重视受礼教育。例如,在乘车时主动让座给需要的人为一类礼貌行为,然而在接受让座之时,应怎样还礼却甚少涉及。为此在实践教育过程中应进一步加强,由于施礼以及受礼两环节的优质循环可形成两方礼仪的有效互动,进而令幼儿真正的感受到尊重以及被尊重,最终构成和谐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塑造幼儿健康向上的人格打下坚实基础。

4、结语

总之,幼儿园开展礼仪教育尤为重要。针对实践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只有基于幼儿年龄特征、发展规律,制定科学有效的礼仪教育策略。明确教育内涵,全方位创建礼仪教育系统、应用丰富化礼仪教育手段方式、结合现实生活,创建一体化教育环境,方能真正提升礼仪教育水平,丰富礼仪文化建设,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实现健康阳光的成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何海英 与幼儿礼仪教育亲密接触[J].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1(2).

[2]李静 国学经典与幼儿礼仪教育[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幼教研究),2011(1).

[3]冯桂霞.幼儿文明礼仪教育的有效策略之我见[J].科教导刊,2011(12).

礼仪文化的分类篇4

1 企业形象的概念和主要观点

纵观国内外理论读物和研究文章,人们对其企业形象的理解,主流的观点可以划归为三种类型,即文化论、竞争论、品牌论。

文化论者认为,企业形象是指企业通过设计各种标志并使其深入人心,从而建立起来的对外总体印象,并认为企业形象建设处于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地位。企业形象文化论的代表理论是著名的CIS理论,CIS将企业形象分为理念形象、行为形象和视觉形象三个层次。其中,理念形象主要包括企业的使命、宗旨、价值观、愿景和发展目标等;行为形象主要包括员工素质、企业制度、行为规范等;视觉形象主要包括企业的基本标示、应用标示和厂容厂貌等。

竞争论者认为,企业形象是企业竞争的最新形式之一。他们把企业竞争的发展历程分为四个主要阶段,分别是:产品竞争阶段、推销竞争阶段、营销竞争阶段和形象竞争阶段,与前三个阶段的产品力、推销力、营销力相对应,企业形象可以产生形象力。他们认为,在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之下,产品质量不断提高,推销和营销手段不断丰富,功能和价格差异越来越小,企业要保持竞争力,就必须塑造良好形象,通过企业形象制胜。

品牌论者之中,最著名的当属营销沟通与战略品牌管理研究的先驱者Kevin Lane Keller,他对企业形象所下的定义是:消费者在记忆中通过联想反映出对组织的感知。他提出企业形象宣传可用来从整体上为企业品牌创造联想,这种联想能够产生品牌资产这一无形资产。他还提出,品牌资产的积累是一种品牌营销活动,企业可以通过选择品牌要素、设计营销方案、整合营销沟通、利用品牌杠杆等方式打造强势品牌,而企业形象宣传是品牌资产创建的重要手段。

2 商务礼仪?Ψ?务型企业形象战略的意义

商务礼仪是商务人员在商务活动中,出于对商务交往对象的尊重和友好,同时也是为了维护个人形象和企业形象,所共同遵循的行为规范和行为准则。商务礼仪是一般人际交往礼仪在商务活动中的实际运用和具体体现,与后者相比,商务礼仪的规范性、约束性和操作性和更强,对企业的商务活动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甚至可以说,商务人员的礼仪素养和礼仪表现与企业的经济效益密切相关。

有学者提出,人们对企业形象的判断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企业的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另一方面是企业员工的礼仪与形象。对于服务型企业,其产品就是企业提供给客户的服务,而服务又是由员工来实现,所以与生产型企业相比,人们对服务型企业形象的判断,更加聚焦到员工的礼仪、形象和服务质量上。其中,最基本的判断依据就是企业员工商务礼仪素养。

商务礼仪对服务型企业形象战略实施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员工礼仪素养可以规范其言行,使企业全员团结协作,提高效率。良好的商务礼仪素养首先作用于企业内部,在员工的日常工作中,彼此之间保持良好的礼仪交往和个人形象,能够起到增进沟通交流、凝聚人心力量、营造和谐氛围、健康快乐工作的积极作用。

②员工礼仪素养是企业管理的重要方面,直接反映企业的管理水平。良好的商务礼仪素养大多都建立在制度化、流程化、标准化程度较高的企业管理之上,混乱的企业管理无法培育出能够展示企业良好形象的员工礼仪素养,两者是紧密相关、互为促进的。

③员工礼仪素养是企业形象的真实写照,也是企业形象的即时性宣传。员工的礼仪素养还作用于企业的商务活动之中,无论是文电、通联这类非面对面的商务活动,还是会见、谈判、仪式这类面对面或公开的商务活动,员工礼仪素养都是宣传企业形象的首要途径和重要渠道。

④员工礼仪素养的持续保持和不断提高,能够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在企业内部运行和各种商务活动中,企业的形象都能通过员工的礼仪素养和表现而深入人心,这种影响归纳起来讲通常被叫作“内塑文化、外树形象”,从而促进企业综合竞争力的提高。

3 商务礼仪与企业形象战略的对接

企业形象战略是指在对企业内外部环境和条件进行充分调查、研究和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商业策划和形象设计,打造企业专属的识别系统,展示企业独有的标志和特征,塑造企业在公众心目中的特定位置和形象的战略。

服务型企业形象的塑造可以分为三个主要方面,即理念形象塑造、行为形象塑造和视觉形象塑造。其中,理念形象塑造可以通过提炼企业使命、宗旨、价值观、愿景和发展目标等来实现;行为形象塑造则与员工素质和行为密切相关,需要建立一整套制度并通过各种培训和企业文化的影响来实现;视觉形象塑造则可以通过企业形象设计来实现。

按照现代商务礼仪的基本内容,我们可以把员工商务礼仪分为三个部分,即仪容仪表礼仪、办公接待礼仪和人际交往礼仪。那么如何实现商务礼仪与企业形象战略的有效对接呢?我们认为可以按照如下方法步骤和工作要点来实现:

首先,我们从企业的视角将员工的行为重新归类,可以分为两种:与内部运行相关的行为、与商务活动相关的行为,再加上企业对员工进行相关培训的行为,一共是三种行为,即内部工作行为、商务活动行为和专项培训行为。

然后,我们逐个对照员工行为与企业形象进行对接。一是内部工作行为,对这类行为的约束和培养主要包括:①员工仪容仪表规范性要求,除了符合一般礼仪要求,还要符合企业形象要求;②内部运行工作制度程序和规范,通过制度程序的规范化执行来建立企业在员工心中形象。二是商务活动行为,对这类行为的约束和培养主要包括:①员工仪容仪表规范性要求,与内部工作行为要求具有一致性的同时,还要根据着装TOP原则(即符合商务活动的时间、地点、场合)、商务交往对象的习俗习惯等进行调整;②商务活动礼仪规范,根据商务活动类型而具体安排,通过员工的行为来展示企业形象。

最后,我们根据员工队伍在企业形象战略实施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和短板,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这些培训的开展遵循以下原则:①既强化员工对商务礼仪的学习实践,又注重员工对企业使命、宗旨、价值观、愿景和发展目标的深入理解和掌握,使员工将商务礼仪和企业形象内容运用到内部工作与商务活动中,提高员工的礼仪素养和企业形象战略实施的可操作性;②既培养员工的礼仪意识,又注重企业制度文化建设,使员工在不断提高个人内在修养的同时将企业形象内化于心;③既规范员工的礼仪习惯,又注重按照企业形象战略目标设计和具体实施措施规范员工行为,使员工在日常工作中自然地参与到企业形象塑造工作之中,即外化于形。

4 结语

礼仪文化的分类篇5

关键词:礼仪教育;高校;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0-0275-02

我国素有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之美称。古往今来,礼仪在社会教育和人际交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大学生作为国家建设和社会进步的接班人,其礼仪修养不仅体现着个人素质,也反映当代青年的精神风貌。大学生通过礼仪课程学习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引导学生“知礼、懂礼、习礼、用礼”,培养其得体的言谈举止习惯,塑造大学生良好的个人形象。

一、大学生礼仪教育研究回顾

大学生礼仪教育研究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之一,通过对现有文献梳理,大学生礼仪教育研究类型如下:

第一种大学生礼仪现状的研究,主要通过对大学生礼仪教育现状的分析,追根溯源,探讨成因,并由此提出对策。如吴春彦等(2010)和彭素云(2013)等分别通过对南京部分高校和山东省部分独立学院的大学生礼仪教育现状的调查发现存在诸多问题,并就礼仪教育问题提出解决之策。另外,丁萍(2010)和巨红梅(2006)等分析当前大学生在学礼习礼的过程中表现出认知不足、意识淡漠、践行力差、标准低的原因。

第二种大学生礼仪作用的研究,认为礼仪应发挥应有的教化育人作用,结合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培养良好的礼仪习惯。如郑娇(2103)、李瑞芳(2003)、王冬梅(2001)等认为有必要在大学生中开展礼仪教育,大学生礼仪习惯的提升,是促进大学生素质提高的有效途径。

第三种大学生礼仪传统的研究,赵金轶(2015)认为中国礼仪是传统文化深厚内涵依托的载体,将传统文化与高校礼仪课程相结合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鸿扬与传承,有助于促进大学生传统文化的认识和自身内涵的提升。林荫(2010)认为在高校礼仪课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是对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的重视和弘扬。

上述研究分别从三个不同角度探讨了大学生开展礼仪教育必要性,通过对当前高校礼仪教育的思考,促使高校礼仪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礼仪教育水平。本文是通过对大学生礼仪课程教学的反思,探寻大学生礼仪教学效果不佳的原因,提出大学生礼仪课程教育的方向及其发展途径。

二、大学生礼仪课程教学效果不佳的表现

近年来,各高校陆续开设礼仪课程,以期通过礼仪教学,提升大学生礼仪修养,但事与愿违,礼仪课程设置并没有如预期大幅提高大学生文明程度,纵观校园礼仪,大学生个人形象不佳、行为举止随意等诸多礼仪问题频现。具体表现如表1所示。

三、大学生礼仪课程教学效果不佳原因分析

当前,大学生的礼仪课程教学效果不佳,大学生礼仪素质普遍不高,唯我独尊,不尊重老师,不尊重家长,不懂得人际交流,导致这一状况的发生,是有多种原因的。

1.大学生礼仪意识教育的缺失。曾经有一位思想家说过:“人们只有在思想上认识到事物的重要性,或者对事物本身产生浓厚兴趣时,才会激发全身的热情去了解它、学习它。”然而在当前这种应试教育体制下,学生关注的大多是与考试相关的知识,对于礼仪这类非主流的课程大都呈冷漠的态度。曾有老师去宿舍看望学生,学生漠然待之,既不执行招呼、引领、让座、倒水、寒喧等基本待客礼节,老师离开时亦无一人起身送客,更有甚者,自始自终端坐于电脑前沉迷于游戏中,眼皮都未曾抬过,难怪老师感叹当代学生礼仪意识淡薄,师生关系薄如片纸。现代良好的生活条件和近乎完满的呵护,为大学生们营造了一个无忧无虑的生活环境,但也因此造就了他们以自我为中心的优越感,缺乏有效沟通交流的能力,礼仪意识淡薄。礼仪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对指导大学生外在行为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没有得到完全的重视,礼仪课程教学中,只重视礼仪知识的灌输,缺乏对学生礼仪意识的教育,礼仪意识的淡漠成为影响大学生礼仪缺失的重要原因。

2.大学生礼仪教育体系的缺陷。一是学校礼仪教育的缺位。高校的育人体系应是第一课堂(课堂教学)为主、第二课堂(校园文化)为辅、第三课堂(社会实践)为补充。但现实却是重视科学素质教育,忽视人文素质教育,礼仪教育边缘化问题突出,礼仪课程教育还无法全面实现“进入课堂、进入教材、进入网络”的课程建设目标,其发挥作用的空间十分有限,礼仪教育作为学科融入学校整体育人体系还存在一定的难度。二是礼仪教育资源的缺乏。大学生礼仪修养教育的研究也同样需要其他学科的教育资源的支持。礼仪课程教学,因为无法创造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无论在争取办学经费方面,还是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都注定难以获得教育资源的深度支持,研究大学生礼仪教学的专业人才偏少,现有的教材针对性不强。此外,高校未能充分发挥家庭礼仪教育阵地作用,“家校结合”的礼仪教学手段分离,礼仪教学出现断层。

四、提升大学生礼仪课程教学效果的对策

大学生的礼仪修养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漫长的教化培育,教师在教学中要拓宽礼仪教学思路,改革礼仪教学方法,加强礼仪教学的实践,切实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1.重视大学生礼仪意识的培养。高校大学生礼仪课程教学要取得良好效果,就应该以大学生个人修养提升为中心,强化对大学生礼仪意识的培养和教育。第一,课堂教学中树立大学生基本礼仪概念,如告知学生在日常人际交往中应遵循“有礼行天下”原则,即行礼,则交往顺畅,反之,则四处碰壁。逐渐使大学生认识到“知礼”、“行礼”的重要性。第二,礼仪意识的培养要贯穿礼仪课程教学始终,而不是礼仪知识的一味灌输。当大学生个人意识到“习礼”的重要性时,就会提升“习礼”的自觉性,把学习礼仪知识当作一种自觉状态去进行,这样往往会增强礼仪课程教学的实效性,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三,应充分拓宽礼仪意识培养的途径,动员家长参与到大学生礼仪教学中来。家庭是培养孩子礼仪意识的源头,在家庭生活中,要提醒家长树立大学生“长幼有序,相互尊重”的意识,注重为孩子营造施礼环境和氛围。

2.促进大学生礼仪课程教学的深化。一是加快学校礼仪教育的开展。高校是大学生开展礼仪教学的重要阵地,高校应支持大学生礼仪课程教学的发展,在课程类别上,可采用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公共必修课和公共选修课相结合的形式,以加强礼仪课程教学的力度。明确大学生礼仪课程教学的目标、内容和教学方式,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案,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设计中应根据现代礼仪要求和当代大学生自身特点,灵活运用教学手段,如采取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以调动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大学生在课堂知识学习和实践技能操作中掌握以“自律和敬人”为核心的礼仪要求和相关知识,从而增强礼仪教学的实效性。二是重视家庭礼仪教学的延续。家庭作为大学生生活的重要场所,也应营造家庭习礼用礼的氛围,使礼仪教学持续进行。学校应取得家庭支持,提醒家长配合课程教学,要经常督促子女,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以时时处处有礼仪的氛围影响大学生的生活,促使其形成良好的礼仪习惯。同时敦促家长推进家庭礼仪建设,提倡家庭成员相互尊重、民主平等,进一步推进礼仪在家庭中的扩散。三是促进礼仪教学的社会实践。开展礼仪课程教学不能局限于单一的课堂讲授的方式,还应结合分组讨论、情景模拟、实践训练等方式进行,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对大学生来说,社会实践是提高礼仪运用能力的最主要途径。因此,礼仪课程教学应该通过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起到“现身说法”的作用。如可以进行大学生校园礼仪现状调查或参加校内外各类的礼仪活动等,因势利导,学以致用。通过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对大学生进行礼仪意识渗透和个体礼仪行为考察,总结经验,弥补不足,查缺补漏,不断完善高校礼仪教学的方法与途径。只有把社会实践纳入到大学生礼仪课程教学体系,礼仪课程教学才真正具有了生命力。

“不学礼,无以立”,随着社会的进步与人类文明的发展,当代青年越发注重综合素质的提升,大学生是青年中的主体,在青年群体的社会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引领着社会发展方向。因而,重视高校大学生礼仪课程教学,不仅有利于当代大学生内涵的提升,也必将促进未来国民素质的大力发展。

参考文献:

[1]丁萍.大学生礼仪素养缺失的表现及成因分析[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2,(6).

[2]吴春彦.高校大学生礼仪教育现状调查与对策分析[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0,(5).

礼仪文化的分类篇6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礼仪素养;提高

一、高职院校学生礼仪素养现状

(一)不注重仪表,不懂得搭配服饰。

表现在有部分学生衣冠不整,有的女同学穿凉鞋搭配丝袜,男同学穿着短裤衩搭配拖鞋进入课堂;有的穿半截裙子搭配半截袜子,出现“三截腿”现象;有的在正式场合穿超短裙,有的男同学不懂得养成每日剃须的习惯,头发蓬松、凌乱,显得邋里邋遢的,很没精神;有的不注重口气清新,一讲话足以“熏倒”一片人;有的女同学有爱美之心,却不懂得把握好分寸,头发烫了大波,染了颜色,唇膏涂上大红颜色,指甲涂成五颜六色;有的穿着过露,过透或者过紧,在课堂上影响他人注意力的集中;有的女同学佩戴了夸张的耳环,有的在同一只耳朵上打了好几个洞,也有的男同学戴了耳钉。

(二)不注重仪态,不懂得尊重他人。

表现在有的同学站没站相,坐没坐相,无法正确站立,走路哈腰弓背;有的在公共场合翘起二郎腿;有的面对他人下蹲,姿势“惨不忍睹”,不雅观;有的遇到老师不懂得主动打招呼,熟视无睹的样子,有的上课手机铃声不断;有的在教室桌面乱写乱画,乱丢垃圾;有的校园贴吧上指名谩骂攻击他人等,根本没考虑到他人的感受,更别提尊重他人了。

二、提高学生礼仪素养的现实意义

(一)有利于高职院校学生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和谐氛围,促进身心健康。因为,任何社会的交际活动都离不开礼仪。如果你尊重他人,懂得礼貌待人,感恩他人,那么大家都会愿意和你做朋友的。如看见老师不要低着头不打招呼,而应大大方方,面露微笑,暂停脚步,看着老师说声:“老师好!”这样的习惯一旦养成,以后在工作岗位上,也会从容面对领导。领导对你的印象分也一定会比其他人高,再加上自身的努力,晋升的机会也许就会眷顾你。

(二)有利于促进高职院校学生的社会化,提高社会心理承受力。人在社会化过程中,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而礼仪素养是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因为,礼仪是整个人生旅途中的必修课。

(三)有利于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因为,礼仪是一种社会规范,是调整社会生活成员在社会中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培养自己积极乐观的心态,学会微笑面对他人,面对生活。

(四)有利于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人文知识教育,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塑造大学生具有高尚的精神境界和高品位的文化境界。主席定下文化教育国策: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力挽党风、政风和民风,作为学生,更应该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学习《弟子规》,总共1080个字,本是童蒙养正宝典,看似一本不显眼的小书,实际上里面蕴含着做人做事做学问的大智慧。

(五)有利于强化高职院校学生的文明行为,提高文明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让大学生明确言谈、举止、仪表和服饰能反映出一个人的思想修养、文明程度和精神面貌。培养大学生应对酬答的实际能力,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具备基本的文明教养。

三、提高学生礼仪素养的方法

(一)有必要多开展各种礼仪教育实践活动。

孔子说:立于礼,成于乐。礼仪教育必须艺术化。礼仪教育可以以校园活动为载体,学生们的参与积极性比较高,在学生中的影响也比较广。如开展礼仪知识竞赛以增加学生对礼仪知识的系统掌握;开展礼仪演讲、礼仪辩论、讲礼仪故事、礼仪小品和话剧演出,这些活动不仅在表演内容上让学生进一步熟知礼仪知识,而且活动过程本身就是一次很好的礼仪实践过程,学生需要综合应用仪态仪表礼仪、服饰礼仪、谈吐礼仪,以及手势、表情等举止礼仪。此外,还可以组织成立礼仪协会或者礼仪队,承办校内各类活动的礼仪事宜,使得学生在“做中学”,召开校园模拟招聘会,训练学生求职应聘礼仪等。

(二)有必要在教学管理中实施礼仪教育。如做到上下课起立向老师行注目礼,上课发言先举手,课间淡吐举止文明等。还有,要教育学生,轻易打断别人说话,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应该先耐心听完,再表达自己的观点不迟。

(三)有必要在课余生活中实施礼仪教育。我们还要把礼仪教育和日常行为规范训练结合起来。如研讨会、各类知识竞赛、演讲等,在可能的情况下多参加各类社会实践,如公益活动、业务活动及礼仪活动等,让学生在丰富多彩、趣味浓郁的系列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训练,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要充分利用“黑板报”、“宣传橱窗”和“广播”等向学生宣传礼仪知识,表扬礼仪先进分子和先进班级,评议不良典型事例。还可在上下楼梯处、走廊上、公共场所等贴警示语,提醒学生,从而影响学生。

参考文献:

礼仪文化的分类篇7

关键词:文化强国;地方高校;大学生;礼仪教育;障碍因素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4-0170-02

礼仪是个人良好形象的表现,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它作为在人类历史发展中逐步形成并积淀下来的一种文化,在各个不同的时期和领域,约束和规范着人们的行为,对于提高人的素养,促进社会和谐、文明与繁荣,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伴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全面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礼仪教育可以正确地引导大学生的学习、交往、沟通和求职,引领大学生成长成才。

一、地方高校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迫在眉睫

梁启超有一句名言:“少年知礼则国家壮大。”当代大学生是文化的使者,社会未来的栋梁,他们的全面发展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和民族复兴大业,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和较高的个人修养是对当代大学生的基本要求。然而当前大学校园里,一些大学生的文明礼仪素养不容乐观,存在着诸多不知礼、不守礼、不文明的行为,大学生在人际交往和社会实践中与现代礼仪相悖的现象比较严重。特别是许多大学生社会责任缺失、急功近利、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混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在社会交往中缺乏诚信,不能以礼貌、友善、关爱的态度对待他人……这些都与时代对大学生的要求形成了极大的反差。形成这种状况固然有社会、家庭等多重复杂原因,但在一定程度上也与高校对大学生的礼仪教育重视不够密不可分。

古人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有目共睹,综合实力大大增强,但与经济发展速度极不相称的是,我国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的大学生礼仪教育严重滞后,同西方国家的大学生礼仪教育相比,我们在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中有着不小的差距,一些地方高校的大学生礼仪教育甚至还存在空白。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迫在眉睫,刻不容缓。如果这种现象不能有效改善,必将影响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影响到民族复兴大业的早日实现。作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力军,地方高校必须从国家战略的高度,明确当前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将礼仪教育列入高校教学的必修课程,作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合格大学毕业生的重要内容来抓,为实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输送优秀文化的生产者和传播者。

二、地方高校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的障碍因素

1.学校对礼仪教育的内涵认识不深刻

许多地方高校对礼仪的理解还仅停留在“金玉其外”的表层,致使礼仪教育长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实质上,礼仪既表现为外在的礼貌、礼节等行为方式,又表现为更深层次的精神内涵——道德修养,而非仅仅是形式上的要求。礼仪的精髓就在于内在和外在的和谐、高度统一[1]。在国外,礼仪教育被视为“塑造灵魂的科学”,为世界各国普遍重视。那是因为,礼仪教育不是一般的礼貌教育,而是一种道德修养、健全人格的教育,是道德教育的基础。我们的教育要培养人,首先就要注重培养有教养、知礼仪的人。

2.学校对礼仪教育的基础地位认识不足

由于教育机构和教育者认识上的欠缺,导致对大学生礼仪教育的定位偏差,长期被边缘化。其实,大学生礼仪教育的过程就是一个引导大学生自觉把社会的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体的道德品质、道德实践的过程。因而,礼仪教育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手段,可以成为高校开展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切入点”,在思想道德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及文化强国建设中都有着重要的潜移默化作用。

3.一些高校存在人才培养的功利化和实用主义趋向

高校的功能本在于教书育人和科研,但很多学校在实际工作中往往重科研而轻育人,导致大学生教育出现了“短腿”现象,教书育人功能的弱化直接表现为大学生的精神素质、社会礼仪和实践能力的欠缺。在校大学生和相当多的大学毕业生在礼仪修养上与精神文明建设极不和谐的种种行为,已严重损害了大学生和高校的形象。发生在西安的“药家鑫事件”虽是一起在校大学生犯罪个案,但我们在反思时,是不是也要从高校礼仪教育的缺位来发问呢?

(二)大学生对礼仪的认识偏差,礼仪修养意识淡薄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道德伦理和文明礼仪方面教育长期缺失。加之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文化底蕴不足和文化历史视野狭窄,对中华民族文化缺少自豪感,对西方文化盲目追捧的现象,导致许多大学生对礼仪缺乏基本的了解和正确的认识,无视基本的礼仪规范,甚至认为讲礼仪是做作、僵化、不够现代的体现。有的自命不凡,把违反校规校纪,不尊重老师,行为放纵,唯我独尊,视为是有个性;有的把一些不文明、野蛮、粗俗、玩世不恭行为看做是“时尚”;有的大学生在人际交往、公共道德等方面缺乏起码的礼貌、礼节,社会公德意识差……致使他们在步入社会时,常常因为礼仪修养不过关而输在走向社会的“起跑线”。

殊不知,大学生如果仅有专业知识,而缺乏较高的礼仪素养,又如何称得上是高素质人才呢?更何况在全球化的今天,人与人、组织与组织、国与国之间的交往更须懂得必要的礼仪。此外,较高的礼仪素质作为一项适应社会的软实力和软技能,正是铸就当前大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大学生具备丰富的礼仪知识,在现代职场顺利找到心仪工作的例子比比皆是。

礼仪是东西方文化的共同财富,是人类文明的不朽精华[2]。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拥有规范的礼仪修养,是在未来的商业潮流、社会交际和工作生活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这就要求大学生要充分认识到提高个人礼仪修养的重要性,从现在做起,从自身做起。

(三)礼仪教育课程不到位

礼仪文化的分类篇8

一、高校经管类专业商务礼仪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一个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目前,高校有关经管类专业商务礼仪教学多停留在理论教学层面,尽管国内有相当多的商务礼仪实践教学研究,但是就商务礼仪实践教学实际情况而言,高校比高职院校存在的问题多。

1.高校经管类专业对商务礼仪实践教学不够重视是普遍存在的。我国高校并非所有的经管类专业都设有商务礼仪课程,有些也仅将商务礼仪作为选修课。有些人认为商务礼仪实训、实践、实验和设计是高职院校的事,因而高校的商务礼仪课重理论讲授轻能力素养培养。

2.高校商务礼仪教学手段比高职院校更单一,缺乏多样性。目前许多高校商务礼仪教学法仍较落后,有的实践教学改革仅仅是增加多媒体放映,有的实践教学则放任自流。

3.现在的一些商务礼仪实践教学存在不足。教学研究多不是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与专业特点结合不紧密,大而全,可操作性差。同时,有些商务礼仪教学改革方案细节考虑不周,学生在实践教学中自发的创造性不强,其实践教学改革效果仍待提高。

二、高校经管类专业商务礼仪实践教学改革的要点

1.转变高校教师对商务礼仪课程不正确的思想观念。高校毕业生就业现实情况告诉我们必须彻底转变高校教师对商务礼仪课程的不正确观念。高校教师要认识到商务礼仪课程是学生能否顺利就业的第一门实用课程,学生的顺利就业与之后的进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工作的理解、态度、责任心、敬业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以及良好的人际关系,而这些都是要以礼仪文化教育为基础的。因此高校经管类专业都应开设商务礼仪必修课,而不是选修课。由于商务礼仪理论本身不是什么深奥的知识,对商务礼仪的讲授以点评为主引导,大量的时间应该是商务礼仪实训或实践或策划设计课。

2.提高高校商务礼仪教师的业务水平。高校经管类商务礼仪实践教学不能开展或开展效果不佳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高校商务礼仪教师本身对商务礼仪践行能力不足。高校许多教师并没有经历过社会商务活动,真实商务礼仪经验不够,甚至对学生就业面试过程不甚了解。因此要提高商务礼仪实践教学质量,首先要提高商务礼仪教师的业务水平。商务礼仪是一门感性特强的课程,学生对老师的感官认知度非常重要,因此担任商务礼仪课的教师最好是那些思想活跃、性格开朗、注重个人形象、人际关系良好的老师。提高高校商务礼仪教师业务水平的途径除了他们能多参与学校日常的礼仪性活动的设计与实施,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有机会参与专业的商务礼仪培训,到企事业单位亲身经历一些有关商务礼仪活动,让他们参与学生就业的某些活动,这样才能使老师们了解现代的商务礼仪实情,进而有效地提高商务礼仪教学效果。

3.高校商务礼仪实践教学改革必须以学生就业为向导。检验高校办学质量高低的最简单有效方法就是看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否能顺利就业并为社会做出贡献。学生毕业顺利就业不仅取决于他们对专业技能的掌握,也取决他们对企业文化的理解与践行,这正是商务礼仪教学目的所在。所以高校商务礼仪教学改革必须以学生就业为向导,商务礼仪教学内容、方法、任务都应该围绕各自专业未来就业的实际需要而定,教学效果必须对学生未来就业与事业进步有提升作用。

三、高校经管类专业商务礼仪实践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是设计

多年的实践教学告诉我们,实训、实验、课程设计必须以任务为驱动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所谓的任务驱动主要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材内容、社会需求和实际教学条件等因素,为各种实践教学设置相应的可操作的情景任务来推动教学进程。商务礼仪实践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商务礼仪任务设计。教学实践任务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教学内容不再是死的理论,更多的是多个可检验和可评价的具体实践任务。学生通过对这些任务的完成达到对课程理论的理解和能力的掌握,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1. 适用于以任务为驱动的商务礼仪实践教学类型。(1)理论课中的参与式教学。参与式教学法可分为案例分析教学法和示范教学法。商务礼仪案例可以是文字案例、图片案例、视频案例。选择典型案例并设置让学生分析评价的任务,通过学生的观察、分析与评价强化学生对具体商务礼仪特点要领的理解。示范教学可以在教学的不同阶段设计一些操作性强的礼仪任务,任务可繁可简。例如某种毕业生面试场合的着装、站姿、对话等等,再例如某个国家或地区商务用餐或见面仪式等等。示范教学必须让学生提前明白示范任务目的要求并做好理论知识的储备,学生一旦完成示范操作,老师和学生立即给予分析和评价。示范教学法大大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礼仪意识,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商务礼仪实训课。要较全面提高学生商务礼仪的实际践行能力,理论课堂上的参与式教学还不能完全满足这一要求。商务礼仪实训课可以较全面地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商务礼仪素养。商务礼仪实训课比较好的方法是采用小品式模拟法(也叫模拟现场教学法),商务礼仪实训具体任务可以是以下几个方面。①个人形象礼仪:男女化妆、男女着装、站姿、行走、言谈;②社交礼仪(又可细分为国别社交礼仪、地区社交礼仪、民族社交礼仪):谋面礼仪、接待礼仪、音乐舞会礼仪、公共场所交谈礼仪;③电话礼仪:打电话礼仪、接电话礼仪等等。

小品式教学法非常适合商务礼仪中的交H礼仪及商务专题活动的教学,实训项目任务要设置多种不同的情境,编写前期脚本,由单个或多个学生扮演剧本中的角色再现任务情境,真实的展示学生对某些商务礼仪的理解与掌握,然后组织师生对模拟的情景进行析评价。小品式教学法教师只是编剧,可组织引导但不必导演;学生是“主角儿”,自我导演自我创新与展示;师生集体分析评价,较客观公正,参与者和观看者都会有所收获。

(3)商务礼仪实习课。尽管小品式教学法可以模拟商务礼仪绝大部分情景,但仍旧是“模拟”。为了让学生更深刻理解和掌握商务礼仪知识,真正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学校和教师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商务礼仪实践实习。例如在学校让学生顶岗“工作”,或参加社会上的开业、剪彩、交接、新闻会等等,或者义务为当地政府及企事业单位大型活动担任接待工作,在实践中锻炼和培养学生的礼仪素质,提高学生接人待物的礼仪技巧,这样为大学生步入社会奠定良好的礼仪基础。

(4)商务礼仪项目策划课。如果硬要说高校和一般高职院校在商务礼仪教学上有层次区别,那就是高校更应该重视商务礼仪项目策划设计。商务礼仪项目策划课是学生综合使用商务礼仪知识和市场营销等专业知识为某些专业的商务活动设计整套商务礼仪实施计划书的实践课。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与实际要求提前公布相当数量的项目,一般1-5人完成一个项目策划,当然学生也可以自拟项目。它主要包括以下内容:①总体策划:商务项目名、项目背景、主}目的、目标公众、时间地点、活动内容;②信息媒介传播策划:电视电台、网络、报纸报刊等媒体宣传策划;③主次会场布置:舞台背景设置、灯光设置、音乐布置、主席台布置和座次、观众席的布置、节目及演员的安排;④宴会礼仪策划:档次与标准、宴会布置、车队礼仪、席位安排、讲话安排;工作程序策划又分为:前期准备工作:活动批文的申报和办理、活动请谏的设计、印刷和寄发 、活动场所的落实、设计和布置、接待人员的组织和培训、活动新闻资料和有关新闻统发稿的编写;活动现场工作 :全程接待礼仪的细化操作和资料发放、全过程监控和具体事物协调、摄影和摄像安排及现场调度;应急预案、善后事务处理等等礼仪。

商务礼仪项目内容要根据不同项目任务而设计,既要符合大致规范性的体式,又要符合项目具体实际要求。

2.商务礼仪实践教学任务设计应注意的问题。(1)任务设计一定要科学与合理,实践任务设计要系列化系统化,任务设计要与专业特点、社会热点和未来就业紧密结合,同时要结合学校实际教学条件。(2)商务礼仪实践教学任务设计应该综合经管类专业其他课程的知识来设计,例如应当将商务谈判、商务英语、市场营销等专业课知识渗透到商务礼仪实践教学中。(3)任务设计要有防作弊设置。实训、实验和策划设计的任务设置一定要考虑学生作弊的可能性,以确保评价的成绩的真实公正。实践教学的防作弊设置主要通过任务的多样性、任务领取的随机性、任务完成过程的可查性和任务细节记录的唯一性来实现。(4)任务设计要构建一套合理的教学成绩评价体系。商务礼仪教学成绩体系总体上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平时考勤成绩、作业任务成绩、理论成绩、实训实践或课程设计操作成绩。关键是任务操作成绩必须再次细化,要细化考察实际操作过程中的具体步骤或考察点,即要制定出操作过程中的具体环节的指标权重及其相应的定性定量考核标准,同时要及时记录这些成绩,最后汇总出学生总成绩。

四、结束语

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要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就必须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就业和发展,作为实践性极强的商务礼仪教学必须彻底改变一言堂的灌水式教学,以就业为向导,以任务驱动为方法,以客观公正的成绩评价体系为规范,可以使商务礼仪教学不仅变得生动活泼,而且更切合实际,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从而可真正实现高校经管类专业教人才培养目标。[基金项目:陕西理工大学教改项目“以就业为导向的经济管理类专业商务礼仪实践教学的改革研究”(XJG1613)]

上一篇: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异同范文 下一篇:医院防震减灾应急预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