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教育论文范文

时间:2023-11-14 09:42:36

礼仪教育论文

礼仪教育论文篇1

部分大学生存在礼仪修养缺失,如不注意个人仪容仪表仪态、沟通中不够有礼貌、用语粗俗,与同学相处不融洽,争吵、打架;与老师沟通,缺乏应有的尊重等等。造成这些状况的原因多方面,有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偏差,还有大学生对自身内在礼仪修养的要求不够。

二、从新生起开展礼仪教育的必要性

大学新生入学后的第一学期,是学生从高中完成向大学转变的重要时期,各个高校都非常重视新生入学教育,相应地开展了专业教育、安全教育等活动,但大部分高校在新生入学教育时并未将礼仪教育纳入新生入学教育内容中。笔者认为,基于以下三点原因,高校应将礼仪教育作为新生入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1.大学是学生从依赖到独立的关键成长期

随着心智的不断健全成熟和年龄的不断增长,当代大学生在性格、情感、意志等方面有了新的变化和发展。性格更加细腻,情感更加丰富,也更渴求精神和情感层面的交流。融入陌生又新鲜的集体生活后,需要参加各种各样的社交活动,获得友谊和情感的满足。

2.良好的人际交往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体现和必要途径

能否与周围的同学、师长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丰富的社交活动,对于新生适应大学生活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很多学生处于被动生活的游离状态。每天看似过着“上课下课”、“吃饭”、“睡觉”、“宿舍—食堂—教学”三点一线的规律生活,实际上处于一种孤立、封闭、没有明确目标的“混日子”的状态。他们不够积极主动,缺乏对生活的突破和创新。渴望被了解,渴望交友也渴望情感,但缺乏对友谊和友情的正确认识,人际社交方面知识和技巧十分匮乏。不懂得表达,也不主动去了解他人,很难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因此,越早让大学生们掌握人际交往的礼仪,对成长就越有利。

3.优秀的个人礼仪是个人素质和修养的重要体现

做过辅导员的老师们应该对宿舍矛盾、学生干部竞选失败导致同学关系紧张等现象颇为熟悉,相当一部分同学之间存在人际交往及个人不良行为习惯问题。处理好了,学生会学会适应环境、包容他人,反之,会导致“大学梦”还没有开始便淹没在自己的世界里。而礼仪是与人交往的程序、方式以及实施交往行为时的外在表象方面的规范,包括语言、仪容、仪态、风度等等。学习礼仪,能提升个人修养,尊重他人,更好适应大学生活。礼仪是人际交往的前提条件,是交际生活的钥匙。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不良情绪的产生,即使产生了也能够得到有效的排遣。礼仪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可以顺利开启各种交际活动的大门和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礼仪教育宜早不宜迟,中、小学时期学校没有对学生的礼仪教育给予足够重视,如果进入大学能处处可见学礼、行礼的良好氛围,对新生的成长非常有利。

三、高校新生开展礼仪教育的措施

1.将礼仪教育纳入新生入学教育

高校入学教育在高校管理工作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系统化的新生入学教育能够推进新生入学教育内容模块化、方式多样化、活动项目化、主体全员化、载体多元化和影响长效化,发挥育人功能,帮助大学生顺利成长成才。笔者所在学院经过三年的探索和实践初步形成了一套新生入学教育方案,包括专业认知教育、校史校情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礼仪与行为规范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图书馆入馆教育、学生事务介绍等。礼仪与行为规范教育是新生在入校后最先系统学习礼仪的第一次课程,通过讲座的形式开展,课程内容包括为什么学习礼仪和日常基本礼仪知识两个部分。

2.开展礼仪主题教育系列活动

礼仪是一种道德修养,健全人格的教育。大学新生,可以开展两部分活动,一是礼仪零距离活动,一是礼仪知识大赛。礼仪零距离活动包括新生辩论赛、和谐宿舍评比、班服班徽设计三个部分。通过班级竞赛,初步认识辩论形式及方法。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快速反应能力以及逻辑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礼仪主题的辩论,能使学生掌握沟通礼仪、演讲辩论礼仪。和谐宿舍评比是以宿舍为单位,通过创意设计,打造不同风格的宿舍环境。有利于让同学们学会融入环境、掌握相互包容的礼仪精神。班服班徽是以班级为单位,设计班级标志,对设计作品结合其意义进行阐述。让学生们学会集思广益与分工协作,有效沟通。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能使学生感受到礼仪的核心内涵,即尊重。礼仪知识大赛包括礼仪技能大赛与经典诵读大赛两个部分,礼仪技能大赛是以礼仪为主题,以团队为单位进行竞答、展示,经典诵读大赛由学生围绕礼仪主题自选作品,从中学习和了解礼的文化、礼的内涵。

礼仪教育论文篇2

一方面,大学生礼仪教育地位尴尬。一是选修课身份客观上导致学生对其不够重视。目前,礼仪课程在高校一般是以公共选修课的形式出现,还没有列为一门基础必修课。二是教材缺乏统一性。国家教育部对于高校选修课教材没有统一规定,也没有形成较为系统、权威、定型的教材体系。在某种程度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有余,而统一认识、统一规范不足,教材内容千差万别,教材质量鱼龙混杂。三是编者的随意性。编者往往根据个人对大学生礼仪的理解、体会、想法编书立著,在教材指导原则、章节布局、案例选择等方面缺乏规范性。换言之,编者的世界观、价值观取向、理想信念觉悟、政治立场,将会直接影响到使用教材的教师和学生的思想和价值判断。另一方面,礼仪教育的“不给力”导致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实效性不强。高等院校大学生存在着许多礼仪缺失的现象,如屡禁不止的课桌文学、教室墙面文化、厕所文化,低级下流的口头禅,不尊重他人,无视校规校纪的行为,等等。可以说,当代大学生中已经出现了一种受教育没教养、有知识没素质的令人担忧的现象,将直接影响到当前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二、以礼仪教育为切入点提高思想道德教育质量的路径

(一)把礼仪教育纳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

现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在保持既有的理想信念、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法制观等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可以专门增加礼仪观章节。对于新增礼仪观章节的主要内容,除了要充分吸收近年来各高校中使用效果较好的大学生礼仪教材中的合理内容,如礼仪起源、礼仪知识、实用礼仪等外,还有两点尤为重要。一是要继承中华文化的礼仪精髓。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极为丰富的礼仪教育资源,应着重挖掘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中那些科学的、合理的、对当下仍有积极意义的礼仪观,增强大学生对中华民族“礼仪之邦”的自信,增强对“礼义廉耻,国之四维”等礼仪思想的认知认同。必须强调指出,对待中国传统礼仪文化,既要“取其精华”,还要扬弃腐朽的、落后的封建主义文化部分。概言之,要做到去粗取精、古为今用。二是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是今后一个时期指导全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对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也提出了具体要求。纲要强调,“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党的十提出要加快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礼仪观而言,要重点引导大学生树立个人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核心价值观,并以之规范大学生学习、工作和生活的一言一行。

(二)建设大学生礼仪教育高素质师资队伍

一是提高大学生礼仪教育教师队伍专业性。客观而言,由于高校不同程度地存在对大学生礼仪教育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的现象,很多礼仪课教师都是兼任,当前大学生礼仪教育教师队伍总体上还不能很好地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广大大学生礼仪教育教师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在思想政治上、道德品质上、学识学风上,全面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为人师表。二是改进和创新大学生礼仪教师教学方法和手段。当代大学生的思维越来越独立而富有个性,单纯的道德说教很容易让学生排斥,这就使得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可以尝试将大学生礼仪教育的内容跟大学生的日常生活相结合,开展启发式、体验式、互动式教学,将礼仪知识内化到学生自己的思想深处,外化到社会实践之中,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要注意放低教师身段,基于充分信任和平等的基础开展师生之间的探讨式教学模式,使之教学相长、共同提高。三是加强青年教师培养。青年教师和大学生的代沟相对较小,更能理解、了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在和大学生沟通交流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是今后大学生礼仪教育的主力军。因此,应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搭建老中青结合、科学配合的礼仪教育师资队伍,营造可持续的育人氛围。

(三)组织各类礼仪教育的实践活动

一是创造高校礼仪应用环境。礼仪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使学生掌握礼仪理论知识,更重要的在于将知识应用到学习生活中。高校可以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来给学生创造检验自己礼仪素养的机会,让学生亲身感受到礼仪的魅力。如举办大学生形象大赛,通过展现大学生风采,给同学们树立一个榜样;举办宿舍文化艺术节,从生活细节做起,树立爱生活、爱形象的良好习惯等。学校还可以让更多学生参与到一些接待或学术交流会当中,让他们在活动中不断检查约束自己的行为;充分利用节日气氛,让学生展示文明之礼。二是搭建社会实践平台。礼仪教育让学生在课堂里、在校园内学习礼仪知识,还必须为学生提供校园外的社会实训机会,让学生在社会这一更广阔的生存空间里感受礼仪的魅力。这种教学方式能够调动受教育者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也方便教师及时发现学生的错误和不足,有针对性地进行纠正和讲解,能够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学校应该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礼仪教育课实践教学活动,应该帮助学生学会适应社会,这样才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水平。特别是利用好寒暑假,积极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使他们在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礼仪修养。

(四)强化制度建设,建设明法守礼的校园生态

礼仪以“自律”为特征,靠学生自觉维持,而学校的校规则从外部规范约束学生的行为。但“自律”又是通过“他律”逐步获得的,所以制定必要的规章制度,发展健康的舆论,形成良好的校园礼仪文化氛围,对于引导大学生规范自身行为、克服不良习惯、逐步提高自我约束和自我克制的能力是十分必要的。道德修养既需要从理论教学上不断灌输、有意培养,还应该在校规校纪等规章制度上做文章,以制度建设为德育教育提供保障。

礼仪教育论文篇3

1.1时展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人们已不再只满足物质生活上需求,更重视精神上的享受,每个人都在追求一种充满真诚、友爱、理解、宽容、和谐的生存环境,寻求充满文明友善、真诚安宁的生活空间。讲文明礼仪是精神文明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一个人道德品质的外在突出表现,是衡量一个人、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尺。文明礼仪教育不仅是个人道德品质和个性形成的需要,更是提高全民族道德素质、振兴民族精神、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需要,是时展的需要。作为教书育人的学校,对中小学生进行文明礼仪教育责无旁贷。

1.2家庭教育的需要

我国家庭独生子女占相当大的比例,很多父母过分溺爱孩子,加之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学校教育又缺乏文明礼仪的系统教育和有效训练,而中小学生可塑性强,但辨别是非的能力差,很容易受外界的不良影响,造成当前中小学生文明礼仪观念淡薄、思想品德滑坡,语言粗俗、举止不雅、自私任性、不善团结、以自我为中心等不良性格凸显。因此,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文明礼仪行为已成为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德育重点工作之一,它是中小学生完善自我形象的需要,对于中小学生养成文明习惯,提高文明素养,展示良好精神风貌,构建和谐学校,并以此辐射家庭、带动社会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等都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2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的理论依据

2.1国家教育方针的要求

《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生德育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德育对中小学特别是小学生,更多的是养成教育。”《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要依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抓紧修订和完善《中小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

2.2养成教育规律

一是“阶段说”理论。中小学是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是培养讲文明、讲礼仪的最佳时期。中小学各年级要有各自的训练重点,要研究各种习惯形成的关键期,抓住关键期进行教育。二是“中心扩散说”理论。行为习惯内容相当繁杂,不可能对所有内容都细致训练,要抓住中心。中心抓准了,形成了好习惯,就可以把许多其它的好习惯带动起来。在对中小学生进行文明礼仪教育时,我们也应该抓住“文明礼仪养成”这个中心,由此带动其他良好行为的发展。

3加强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的策略

3.1重视中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中小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处于行为习惯的塑造阶段,他们对待很多问题有自己的看法,但处于似懂非懂阶段,特别是在待人处事、人际交往方面我行我素,让父母老师头疼。因此,帮助中小学生养成严于律己、自尊自爱、尊重他人、友善相处的文明礼仪品德显得尤为重要。对中小学生“文明礼仪”的教育要从日常良好行为习惯抓起,重实践。一是要重视学生良好语言习惯的培养。语言,是一个人内在想法的表达,对中小学生的文明礼仪教育首先就应该落实在日常用语上,要求每个人都要在理解文明礼仪规范的基础上,通过文明语言的表达,运用“你、你好、请、对不起、谢谢”等文明交际语,在平时的待人接物中展现自己文明有礼的形象。在与学生的相处中,我们发现,要求学生讲普通话,会减少大量粗痞话词汇(大量粗痞话都是方言),可设置专门的普通话和讲文明语督察员,为培养学生讲文明语的良好习惯提供环境。二是要加强文明礼仪习惯的反复练习。中小学生(特别是小学生)绝非用规则就可教好,规则迟早是会被他们忘掉的。“教师应该利用一切机会,甚至创造机会,为他们提供一种不可缺少的练习,使之在他们身上固定……同样行为反复操练,以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比如我校在用《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对学生教育的同时,还编写了《冷水江二中行为习惯“三字经”》,包括行为习惯篇、学习习惯篇、语言习惯篇、卫生习惯篇、安全习惯篇、孝心教育篇等;主要通过“三项教育”(行为习惯教育、学习习惯教育、语言习惯教育)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养成教育,如课间操时大声朗诵三字经、举行三字经知识抢答赛、三字经自我对照等一系列活动,旨在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思想认识,指导学生勇于实践,敢于实践,把习惯的养成落实到学习生活当中去。

3.2强调教师在中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教师不仅是文化知识的传授者,更是精神文明的引领者,是中小学生文明礼仪行为的重要督促者。学校应把文明礼仪养成教育贯穿到日常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把它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活动来安排,根据中小学生的认知情况,规定教学内容,采取多样的形式把文明礼仪养成教育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贯穿到每一堂课上。如召开文明礼仪主题班会、“讲文明、讲礼仪”演讲等,加强学生对“文明礼仪”的理解,明确文明礼仪的概念,提高学生对养成文明礼仪良好形象重要性的认识,自觉规范个人的言行举止,逐步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在文明礼仪教育的时候,教师应坚持正面教育与引导,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教师在与学生家长见面沟通时,要注意文明用语,讲究接待礼仪,用优良的文明礼仪风范做学生的榜样。比如,我们在卫生习惯教育方面,就提出“不丢一片垃圾,发扬一种品格;捡起一片纸屑,彰显一种精神”口号,教师带头捡起身边的纸屑,带动学生养成好的卫生习惯,效果明显;在“孝育”方面,我们号召学生力所能及地为父母多做家务事,为父母递杯茶,帮父母洗一次脚;在全校评选“孝敬”之星,通过身边真实的事迹教育,传递正能量,同时结合班会课、品德课让学生懂得与父母交流沟通的技巧和方法。

3.3发挥校园文化对中小学生文明礼仪养成的影响

干净整洁、环境优美、充满生机活力的校园文化环境,对规范师生的文明行为发挥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能培养学生自豪感,陶冶师生情感,引领师生积极向上的精神,有着让每一个学生自觉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强大力量,对师生内心行为有着强大的制约作用。我校花大力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励志文化图、走廊警句、节水提示牌、文化墙营造了浓浓的书香校园氛围。学生经常在励志图、文化墙边津津乐道,用走廊警句做自己的座右铭。名人的榜样作用、名言警句的激励作用对学生文明礼仪养成教育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

3.4重视家庭教育对中小学生文明礼仪养成的地位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是第一位的。家庭教育主要来自良好的家庭氛围和正确的教养观念,家长良好的文明礼仪形象、家庭的文明礼仪气氛是十分重要的。“只要具备了高尚、健康、和谐的家庭氛围,才有可能培养出品德健全、心理健康、行为规范的孩子。这取决于家长本身的文化因素,也取决于为人父母、教育孩子的准则和做法。”父母的一言一行、待人接物的态度方法等,都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甚至有时候在孩子身上直接再现。但我们的家长往往不明白这一点,因此教师要向家长明确文明礼仪教育的目的、要求、规范,应及时把文明礼仪教育的情况向学生家长通报,使家庭教育影响与学校教育保持一致,取得整体效应。比如可建立家校联盟教育制度、开办家长学校、定期召开家长会、每天填写家校联系本。只有学校和家庭形成合力,对中小学生的文明礼仪教育才会有所成效。

4结语

另外,社会对中小学生文明礼仪养成的影响是巨大的。中小学生的认知区分能力不强,但摹仿能力很强,社会公共场所的各种活动(包括网络、影视等宣传媒介)直接影响中小学生文明礼仪习惯的养成。我们应该明白,培养讲文明礼仪的新一代,需要全社会各方面的重视,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三者之间互相配合、共同努力,应该在全社会倡导和营造讲文明礼仪的良好氛围,突出正面宣传,传递正能量,才能真正达到德育的效果,“礼仪之邦”的良好形象才能代代相传。

礼仪教育论文篇4

一、农村小学生礼仪教育缺失的现象与原因

(一)家庭礼仪教育意识淡薄。1.家庭对孩子礼仪教育方法失当。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子女成为了家庭关注的重点,家长们喜欢将更多的财力放到孩子身上。父母在外打工,爷爷奶奶尽量满足留守儿童的物质需求,对孩子过分溺爱,使他们养成了懒散、自私、任性的不良习惯,他们不懂得分享、缺少责任感,也自然会产生不文明的行为习惯。2.父母育儿观念中缺少礼仪教育元素。农村多数家长文化程度不高,重“智”轻“礼”,认为智力发展不容忽视,而文明礼仪可有可无,等孩子长大自然会明白。家长注重智力等方面的投入,唯独不关注孩子的道德教育与习惯养成。(二)小学礼仪教育流于形式。1.师资匮乏。农村小学礼仪教育被边缘化,没有授课时间的保证,也没有师资力量的支持,礼仪教育变成了课余活动。礼仪教育刻板、无趣,小学生“被”日常行为规范约束行为,不能自主探究礼仪教育方面的知识。2.教法不力。农村学校开展礼仪教育多是为应付检查,缺乏系统性,多是通过班会渗透,教师很少将其融入就餐、打电话等日常生活之中。没有专门的教材,多是分散于思想与社会教学中。(三)社会环境对礼仪教育产生了不良影响。礼仪教育尚未列入课程体系,未形成整体性规划,缺少政策支持,礼仪教育尚处于探索阶段。公众人物的一些不雅行为产生了消极影响,冲击了礼仪教育培养出来的良好习惯与修养。

二、开展小学生礼仪教育的有效策略

(一)将礼仪教育融入家庭教育。1.培养学生良好的礼仪习惯。父母要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包括早晚洗脸刷牙、衣服朴素得体、举止文明、礼貌待人、尊敬同学、尊老爱幼、助人为乐等。小学生要严于律己,将标语放在随时可见的地方,用标语提醒自己改正错误的行为;要制定礼仪行为表,对自己的完成情况进行合理的奖罚;要模仿身边的教师、同学,用他们身上的优秀品质激励自己。2.合理选择家庭教养方式。(1)多与孩子沟通。家长要敞开心扉,与孩子多交流,例如谈一些工作上的事情,让他们了解自己工作的艰辛,或者可以多讲一些礼仪故事,听取孩子的意见,让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2)强化温馨家庭。父母要营造民主的家庭氛围,与孩子互助互爱,尊重孩子的决定,提高家庭的凝聚力。3.营造家庭礼仪氛围。父母要借鉴《家庭》、《家训》、《家礼》等文明礼仪的瑰宝,指导孩子的礼仪修养。父母要以身作则,加强自身的礼仪修养,规范自己的言行,注重为人处事的方式,做孩子礼仪行为的楷模。(二)提高学校礼仪教育的实效。1.培养小学生知行合一的礼仪行为习惯。(1)尽早开展礼仪教育。学校要让学生尽早接触礼仪知识,如家庭礼仪、公共场所礼仪、仪容仪表礼仪等,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辨别能力。(2)强化礼仪训练。学校要重视对小学生行为习惯的训练,并让学生内化为自己的礼仪行为,成为一个学礼、懂礼的人。(3)明确礼仪教育的具体要求。在开展礼仪教育活动时,教师要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让小学生明白该怎么做。当他们亲历实践的机会多了,就会将礼仪融入到日常生活之中,礼仪素养自然也就会得到提升。(4)定期进行检查评比。学校对小学生的礼仪教育实践活动要进行定期检查、评选,对表现好的要进行表扬和奖励,对不规范的礼仪行为要给予引导,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2.深入自我学礼探究。(1)广泛阅读礼仪教育书籍。教师要引导学生阅读礼仪教育书籍,如《小学生文明礼仪知识读本》、《日常行为规范图解》、《文明礼仪教育》等,让他们懂得尊敬老师,见到老师能主动问好,按时完成作业。(2)观看礼仪宣传片。教师要带领学生观看文明礼仪的宣传片,让他们以自己的日常生活礼仪活动为素材,编写诗歌、小品、相声等节目并在学校演出,以强化小学生对礼仪知识的主动探究。(三)争取社会对小学生礼仪教育的支持。1.完善小学生礼仪教育体系。小学生礼仪教育要纳入教育体系,教育主管部门要明确各学段礼仪教育的内容,在广泛听取各方意见的基础上,编写小学生礼仪教材,要接近小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贴近他们的生活实际,易于他们理解。教师要丰富教学形式,运用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将礼仪知识与习惯养成结合起来。2.优化育人环境。由于小学生缺少社会经验,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差,不利的因素会影响礼仪教育的成果。政府要净化社会风气,营造“讲文明、树新风”的良好礼仪氛围。学校和家庭要配合起来,分析家庭育儿方法欠妥的地方,指导家长学习礼仪教育的方法,培养孩子的礼仪素养。“不学礼,无以立”。礼仪教育,能展现人美好的心灵,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规范。小学生是行为养成的关键时期,我们要积极开展礼仪教育,规范小学生的行为,提高小学生的礼仪修养。

礼仪教育论文篇5

一、提高认识,点滴做起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较小,他们的认知能力、理解能力较差,抽象思维还未充分发展。因此,对他们提出的要求应明确、具体、详细,提高可执行性。如:在与人交往中所表现的礼仪。和别人见面时要说声“你好”、“您好”;跟别人道别时说声“再见”;请求别人帮助时,要说“请”;得到别人关心、帮助、支持时要说“谢谢”;打扰了别人或有愧于人时说声“对不起”、“请原谅”。别人向自己道歉时应该回话“没关系”、“别客气”等。这些要求非常明确、具体,有助于学生的遵循。

首先,教育学生学会尊重

礼仪教育界的核心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教育学生尊重人,关心人,是礼仪教育最基本的内容。1、尊重他人。尊重他人的人格,尊重他人的意见,尊重他人的情感,尊重他人的劳动,尊重他人的生活习惯,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尊敬师长,礼貌待人。不欺负弱小,不取笑他人,不以自己所长讥笑他人之短,不讽刺挖苦他人,不伤害他人的自尊,不给他人起绰号,不以别人的生理缺陷而贬低人。2、尊重自己。尊重自己,发展自己,要从尊重自己的身体和名誉做起。

其次,教会学生正确使用“礼仪”用语

对别人表示尊敬时,用尊称您

对老年人,可称老爷爷、老奶奶、老大娘、老师傅等;对中年人,可称伯伯、叔叔、婶婶、阿姨等;对比自己稍长些,可称大哥、大嫂、大姐;与海外交往时,可使用小姐、先生、夫人等称谓;说话语气要和蔼,可运用一些委婉的语气词,如吧、呢、吗;当请求别人做某事时,应使用表求客气的词语,如请、麻烦、劳驾等;当得到别人帮助时,要说谢谢、非常感谢;当妨碍了别人,给别人带来麻烦时,应主动说对不起,请原谅;当别人向你道歉时,应主动说没关系。

再次,培养学生符合规范的礼仪举止。

正确运用微笑、鞠躬、握手、鼓掌、右行礼让、立正敬礼等礼貌体态语言;待人大方,双手接物;拜访他人要预约,并选择合适的时间,一般应避开他人休息和吃饭的时间,特殊情况需说明;进入别人房间或办公室应事先敲门,待主人允许方可进入;在别人家作客,不应乱翻、乱动人家的橱桌抽屉和书籍玩具;平时要注意衣着得体,夏天在公共场所不穿拖鞋,不赤脯,不穿小裤衩等。

二、教师以身作则,作学生的表率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强调教师以身作则的必要性,他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陶行知先生一生恪守自己提出的“以教人者教己”箴言,始终严以律己。纵观古今中外,但凡著名的教育家,无一不以他崇高的人格力量而在世上树立起丰碑,成为“万世师表”。

孩子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也很容易受外界的影响。教师是学生直接仿效的对象,也是文明礼仪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教师的言行举止很大程度影响学生,因此,教师的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至关重要。著名作家冰心说过:“教师的现在,就是学生的将来”。一个人格高尚的教师,都必须具有一种严格的自律精神,她要求学生做到的事情,自己首先应该做得到。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教师要树立良好的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当学生见到老师问好时,老师也应该点头或招手向学生问好;当老师做错了,也敢于向学生道歉。这样的小节,体现出尊重学生,令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首先,我们强加对自我的要求,并公开向全班学生宣布“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我们首先要做到。”其次,抓典型示范。在班级里提“争当礼仪示范员,争创礼仪示范班”的口号。让学生们在活动中懂得坐、行、立、礼的常规,以此提高他们的礼仪水平。经过一阶段培养,我班在礼仪行为规范方面收效较好。

三、整合德育资源,形成教育合力

1、家校互动,形成合力。通过家访、召开家长会等形式,切实加强教师家访工作组织管理,教师要与家长多交流、多沟通,特别要重视与后进生家长联系,取得家长的支持和理解,从而充分调动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学校教育的积极性,提高家长教育孩子的水平,真正使学校家庭形成合力,有效地教育学生。

2、抓家长,优化礼仪教育的外部环境。家庭是学生生活的一个重要场所,家长的行为对孩子有重大的影响,因此,我把抓好家长工作也作为重头戏来唱。首先是抓育人意识。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每个家长都有自己的愿望,大的趋势是望龙,重智轻德,我向家长发出倡议书,并将家长的反映编成册。其次是抓礼仪教育指导,家庭中如何进行礼仪教育,不少家长总结了自己的经验。普遍认为,家长的示范十分重要,家庭礼仪教育要“从生活入手,从交往中引导,从习惯中落实”。我把家长的经验集中起来,以问答的方式,为家长在家庭进行礼仪教育提供咨询。

四、在实践活动中强化

1、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实践练习,对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那么在礼仪行为规范中运用礼仪法,将其行为进行分解强化练习,以达到学生能掌握其行为技能的目的。如在进行“如何做客”的行为训练时,教师首先创设情境,然后指导学生“做客”练习时,要求学生准确用好“您好”、“谢谢”、“再见”文明用语。并不断指导学生,让座、开门、走姿、坐姿等,使其不仅语言文明而且落落大方。如:组织学生开展敬老扶幼、绿色环保等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区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孩子既能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又能受到很好的教育和锻炼。

2、开展活动竞赛,强化训练。这是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比赛形式进行训练的方法。教师针对小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开展礼仪规范表演比赛。在大家的注视下,同学们会全身心投入,从中体验着讲礼仪的愉悦,另一方面也可以采用问答式竞赛,教师出示问题:如,怎样尊敬老师?与长辈说话时注意什么礼节?怎样打电话?父母的同事亲友来访时你该怎样做?等等问题,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参赛,看谁懂得多,回答的得体的,请组内同学实际操作一遍,最后,根据实际表现,评出“优胜小队”“最佳礼仪少年”。

礼仪教育论文篇6

全文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精神以及江苏制定“八礼四仪”学习新举措,以开展未成年人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的重要性为议题进行阐述,作为教师要从新的高度来认识,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事关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事关家庭幸福、社会和谐。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必须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要增强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让未成年人在人生旅途可塑性最强的年龄阶段,接受正确的思想道德教育,引导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让他们在核心价值观的沐浴下健康成长。

【关键词】核心价值观 思想道德建设 八礼四仪 文明礼仪 养成教育

1.中央强调要扎实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未成年人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目前,我国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约有3.67亿。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高度重视对下一代的教育培养,努力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的重要保证。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10年来,一项项实践活动广泛开展,一批批新鲜经验得到推广,我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自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中央领导人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切实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十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的战略高度,对新世纪新阶段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作出了新的重要部署。

前不久,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我们党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举措。是贯彻落实的讲话精神,切实抓好《意见》落实,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园,推动形成奋发向上、崇德向善的强大力量。

今年1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主任刘云山召开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强调:要广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不断提升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为促进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道德支撑。

刘云山在会上强调,精神文明建设重在建设,建设的是思想、精神,建设的是道德、风尚。要切实抓好系列讲话精神学习,凝聚思想共识、汇聚精神力量,坚定人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国梦的信念和信心。要扎实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广泛开展主题道德实践活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见诸行动。要顺应时展进步要求,从新的高度来认识、推进和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要加大对突出问题的整治力度,把治标与治本结合起来,引导人们讲道德、守底线,引导全社会讲文明、树新风。要针对诚信缺失问题,加强对失信行为的惩戒,营造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氛围;针对铺张浪费问题,弘扬节俭的传统美德;针对出游不文明问题,开展文明旅游宣传教育,以重点问题的解决带动精神文明创建再上新台阶。

2月18日,中央文明委在北京召开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部长、中央文明委副主任刘奇葆在会上强调: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事关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事关家庭幸福、社会和谐。要广泛开展“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引导未成年人树立远大志向。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让孩子们熟读并记住24个字,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要抓好友善、孝敬、诚信等中华传统美德教育,重视家庭教育,引导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在核心价值观的沐浴下健康成长。

2.贯彻中央新精神,江苏制定“八礼四仪”学习新举措

为了贯彻落实中央精神,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全面提高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学校教育工作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根据中央的部署,各地各部门举措频频。近期江苏已制定下发《关于在全省开展未成年人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的意见》和《江苏省未成年人基本文明礼仪规范》,对幼儿园、小学和初高中提出分阶段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目标。在具体内容上,针对未成年人中存在的不知礼仪、不用礼仪、不讲礼仪等突出问题强调抓好“八礼四仪。据新华社报道:江苏省委外宣办2月13日召开新闻会通报,全省将从今年春季学期开始在全省1700万未成年人中开展文明礼仪养成教育。重点强调突出培育涉及未成年人日常生活细节的“八礼四仪”,这些举措在全国范围内尚属首次。

据了解,文明礼仪养成教育将纳入江苏省学校教学的各个环节。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初中《思想品德》、中小学《少先队活动》和高中《思想政治》等课程教学都将强化文明礼仪教学要求;文明礼仪养成教育还将纳入省级骨干教师培训的重点内容,每年暑假以县(市、区)为单位开展全员培训,提升全体教师的文明礼仪素养、文明礼仪示范意识和文明礼仪教学能力。

3.什么是“八礼四仪”

所谓“八礼”主要包括仪表之礼、餐饮之礼、言谈之礼、待人之礼、行走之礼、观赏之礼、游览之礼和仪式之礼,将从生活细节入手,让未成年人易懂易学易做。仪表之礼教育引导未成年人做到面容整洁、衣着得体、发型自然、仪态大方。餐饮之礼引导未成年人讲究卫生、爱惜粮食、节俭用餐、食相文雅。言谈之礼教育未成年人用语文明、心平气和、耐心倾听、诚恳友善。待人之礼教育孩子尊敬师长、友爱伙伴、宽容礼让、诚信待人。行走之礼引导未成年人遵守交规、礼让三先、扶老助弱、主动让座。观赏之礼教育未成年人观看文艺表演和体育比赛时遵守秩序、爱护环境、专心欣赏、礼貌喝彩。游览之礼教育未成年人善待景观、爱护文物、尊重民俗、恪守公德。仪式之礼教育引导未成年人讲究文明礼仪,做到按规行礼、心存敬畏、严肃庄重、尊重礼俗。

而“四仪”则以7岁、10岁、14岁、18岁为重要节点,分别组织举行寓意深刻、庄重简朴的入学仪式、成长仪式、青春仪式和成人仪式,以此教育引导未成年人强化文明礼仪素养。

4.开展未成年人学习“八礼四仪”的重要意义

文明礼仪养成教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做人的基本准则,也是作为一名公民道德的一个规定。在我国传统美德中,文明礼仪养成教育被视为“立人之本”、“育人之本”、“成功之本”。江苏省首推在春季新学期开学时,在全省1700万未成年人中开展文明礼仪养成教育,并将学习“八礼四仪”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纳入江苏省学校教学的各个环节,这一举措地实施,为我们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做好新形势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一项首要的政治任务,这是贯彻落实的讲话精神,切实抓好《意见》落实,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的一个重大举措。因此,在未成年人中开展文明礼仪养成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文明之国。但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遇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有碍精神文明建设的问题。在引进西方国家的生产资金、先进技术和设备的同时,一些被全世界共称为现代瘟疫的腐朽没落的浊风恶气也随之吹进了我国的国门,由于敞开国门之后苍蝇蚊子一起涌入,其最先受害的是青少年,他们年幼无知,鉴别与抵制能力都很差,极易受到毒害,加上文明礼仪养成教育出现被淡漠被忽视的倾向,一些地方和学校“重智轻德”现象非常严重,加之市场经济以利益为驱动力的影响,许多传统美德和文明礼仪受到了冲击,以至在公民中出现了许多不文明现象,社会上言语粗鲁、行为不端等行为屡屡出现,甚至将一些不文明行为带到了国外,如公共场合大声喧哗、到旅游景点乱涂乱画等等,给外国人留下了不好的印象,丢了中国人的脸。究其原因,很多人未能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没有形成基本的道德行为规范。坏的习惯一旦形成就很难改掉,因此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需从小培养,文明礼仪养成需从孩子抓起,从学校抓起。

所以,在未成年人中组织开展学习“八礼四仪”是十分必要和及时的。在未成年人中学习“八礼四仪”,还有其特殊理由。多年来,我国推行计划生育政策,许多家庭特别是城市家庭一般都是独生子女,他们自然成为家中的“小太阳”,全家几代人宠爱有加,且往往过多地关注孩子们的学习和生活方面的投入,对以礼仪为核心的德育教育有所忽略。在许多学生中间患有“品的缺乏症”,不能礼貌待人,讲话很粗俗,在他们的头脑中社会公德意识极为淡薄。在一些学校还存在“一味追求智力教育”的现象,重文化知识的传授,轻思想道德品质培养,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的现象依然存在,以致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健康发展。针对这种现象,我们必须把青少年价值观教育摆在突出位置,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并将弘扬我国优良的礼仪道德传统融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因为学校是培养“四化”建设人才的摇篮,学校教育是特殊的环境教育,在未成年人的成长过程中,学校教育对人的身心健康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5.孔子对未成年人进行早期教育的思想理论

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曾指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这一理论。“性”指的是先天素质,即人的先天素质,“习”指的是后天习染,包括教育与社会环境的影响。孔子认为人的先天素质没有多大差别,只是由于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作用,才造成了人的发展有重大差别,有的人缺乏社会生活所需的知识、能力,那都是因为没有受教育而且处于恶劣环境影响之下。为了使人具有社会生活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道德品质,就要特别重视后天教育。

从“习相远”的观点出发,孔子认为人要发展,教育条件是很重要的,人一生中的任何发展阶段,教育都是很重要的,哪一阶段缺乏教育,哪一阶段就要落后以至发生偏差。特别是人的早期教育,为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尤其重要。孔子还说:“少成若天性,习惯之为常”。少儿时期通过教育养成的智能,犹如天生自然一样,他主张人应当终生受教育。这样才能使知识的掌握和道德的修养不至于停顿倒退。所以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非常强调重视学生在日常行为方面的养成教育,他要求学生衣冠整齐,走有走的样子,坐有坐的姿势,为人处事要彬彬有礼,温文尔雅。孔子强调:“不学礼,无以立”。将礼仪提升到了立身做人的高度。以礼修身、以礼修德,如人不认真学礼,是没有办法立足于社会的。实践表明,文明礼仪作为律己敬人的一种行为规范,蕴含着抽象的基本道德要求,而青少年时期正是价值观的形成阶段,是可塑性最强的时期,在青少年中开展文明礼仪养成教育,能更好地促进未成年人良好品格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所以说对未成年人进行早期的思想道德教育至关重要。事关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事关家庭幸福、社会和谐。

6.当前教师应承担起抓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重任

上述孔子对未成年人进行早期教育的思想理论,给我们明确指出了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需从小培养,文明礼仪养成需从孩子抓起,从学校抓起。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抓好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也就抓住了未来、管住了长远。因此,对于我们广大教师来讲,当下在开展未成年人文明礼仪养成教育活动中,有责任和义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教学中广泛开展“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引导未成年人树立远大志向,自觉增强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广大教师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这种践行,不仅仅表现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力量,更体现在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点滴。青少年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步形成的重要时期,广大教师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引导青少年,促进他们健康成长,这是新时期党和国家赋予教师的重大责任和神圣使命。同时,作为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校风、学风”建设。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让他们在良好的氛围中健康成长。因为,学校是学生一生当中学习、成长、生活的主要场所,对一所学校来讲,良好的校风和学风建设对学生一生的成长过程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从另一方面来说,未成年人是家庭的希望、祖国的未来,肩负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任,在学校不仅需要学习知识和本领,更需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承载现代文明。所以,作为教师在学校的整个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注重学生的道德修养的培养。引导他们从小做起,通过文明礼仪养成教育使他们知礼、懂礼,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使他们在勤奋的求知中不断地充实自己、提高自己,其目的就是通过文明礼仪养成教育,融入“爱、善、诚、勤、俭、美”六种理念和价值取向,更好地促进良好品格和行为习惯的养成。以便今后更好地适应社会。从这个意义上讲,加强未成年人的文明礼仪养成教育,不仅是道德教育首要的内容,也是职业道德教育的基础教育。江苏在未成年人中开展“八礼四仪”学习教育是不可缺的,也是非常必要的。因为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给未成年人提供了一次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机会,而且强化了未成年人的道德意识,纠正了违背礼仪规范的行为举止,使现有行为转变成应有行为,这对于树立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推进校园的精神文明建设和培养跨世纪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7.开展文明礼仪养成教育取得的社会成效

中华民族的文明礼仪源远流长。近几年来,中央领导同志十分重视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通过开展各类活动推进文明道德风尚养成,在过去一年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卓有成效,特别是深入开展学雷锋和志愿服务活动,评选表彰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宣传百姓中的最美人物和身边好人,激发了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

在贯彻落实中央的精神推进江苏“八礼四仪”活动中,我们学校坚持走精致化、专业化、特色化、国际化的办学方向,积极学习借鉴国外旅游高等职业教育先进的办学理念,注重内涵建设,注重情商培养,注重作风养成。自1994年开始至今,对全校学生开设了“一周养成教育”课,并将“养成教育”课纳入教学计划。养成教育课内容包括:礼仪知识学习和行为举止训练;仪表仪容和校纪校规检查等,并作为学生素质学分考核记录成绩。每学期由教务安排教学计划,学生处负责养成教育课实施,有专人负责指导考核,担任养成教育值周班的学生负责对全校学生进行养成教育课内容的督查并认真做好考核记录。通过多年的实践,养成教育课的开展对规范学生行为和素质提高成效很大。培养的学生得到行业和社会的高度认可。同时给学校办学带来了蓬勃地生机,确保了学校招生就业窗口的畅通,在社会上和旅游行业类树立了良好的口碑。学校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9%以上,实现毕业生高就业率。先后荣获“全国和全省旅游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8.努力开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新局面

但是,荣誉面前我们也清醒的看到, 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工程,也是关系千家万户切身利益的民心工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从未成年人抓起,培养和造就千千万万具有高尚思想品质和良好道德修养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既是一项长远的战略任务,又是一项紧迫的现实任务。需要全党全社会共同努力、坚持不懈。常态化、长效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制度建设是保障。作为教师,我们要从确保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和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的战略高度,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局高度,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积极应对挑战,加强薄弱环节,在巩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采取扎实措施,努力开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新局面。

在校园里大力倡导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的新风尚。同时我们也热忱地希望广大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高度地重视自己的道德修养,使自己成为一个有教养、懂礼貌的人。文明礼仪养成教育内容很丰富,里面有很多文章好做,我们要加以研究、不断探索,促进学校学生管理工作再上新台阶,让精神文明建设结出更丰硕成果。同时也倡导广大老师,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带头践行者和坚定传播者,不断追寻真、传播善、创造美、践行爱,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为培育可靠接班人、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做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全文

[2] 2013年12月2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

[3] 致全国教师慰问信(2013年)

[4] 1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主任刘云山召开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讲话

[5] 2月18日,中央文明委在北京召开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部长、中央文明委副主任刘奇葆在会上讲话

礼仪教育论文篇7

遵循“小一点”、“近一点”、“实一点”的教育原则,开展读、讲、考、赛、评等一系列活动。读,即读书活动,组织学生阅读《礼仪常规》、《礼仪知识ABC》等书;讲,即讲学习文明礼仪后的心得体会;考,即对所有中小学生进行文明礼仪知识的考试;赛,即组织学区性和全区性的文明礼仪知识竞赛;评,即对学生的仪容穿戴、文明礼仪、卫生习惯、遵纪守法等行为规范天天进行评比,建立学生个人文明量化评定制度。文明礼仪教育要以点带面。我们在茶园山中心小学召开文明礼仪教育现场会,还召开了全区文明礼仪教育经验交流会。树典型,立榜样,带动全区礼仪教育的深入开展。

二、礼仪教育与落实师德规范相结合

我们把教师文明礼仪规范列为教师评定职称和年终考核的内容,??坚持开展“树、创、献”活动。如在第三中心小学召开“弘扬高尚师德,树我教师形象”现场观摩会,教师介绍了讲师德、扬正气、默默奉献的感人事迹,学生代表作了“良师慈母暖我心”演讲,学生家长热情赞颂教师的高尚师德。可以这么说,我们的教师在学生面前,能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使学生在与教师的交往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在接待家长时,能注意礼仪规范,给人和风细雨春天般的感觉。

三、净化校园环境,用优美的氛围陶冶人

我们把校园环境的净化、美化、绿化作为礼仪教育不可缺少的途径之一。要求学校对校园要整体规划,做到安排有科学性、布置有教育性、整体上有陶冶性。

校长抓绿化,美术教师抓美化,卫生教师抓净化,德育干部抓育人化,各负其责。

据统计,今年区教育局投入绿化经费20万元,各校(园)也自筹经费65万元用于绿化。优美的环境促进了师生文明行为的养成,陶冶了师生美好的心灵。

四、礼仪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

礼仪教育论文篇8

关键词:幼儿;礼仪教育;策略

中班幼儿已经具有一年的幼儿园学习经历,通过一年的幼儿园学习,他们已经大体学会了幼儿园的集体学习活动,在这个时期对他们进行礼仪起步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在这个阶段实施正确有效的礼仪教育,不仅可以帮助幼儿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品质,而且可以为他们一生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1以环境建设为依托———营造礼仪教育的氛围

众所周知,环境对于儿童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进行中班幼儿礼仪教育时,首先要优化幼儿园的教育环境,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这样,才能深度推进幼儿礼仪教育。1.1整体规划———优化园所礼仪教育“大环境”在幼儿园大门口、过道墙面、户外活动操场等地方进行精心布置,将各种礼仪教育融入其中,对礼仪教育的环境进行整体规划,这样,就能够收到很好的效果。例如,在午睡室、图书阅览区等场合张贴洗手、安静、排队等相关的礼仪知识,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可以每天给幼儿播放很多礼仪教育的故事,从而学习一些礼仪知识。1.2幼儿参与———布置班级礼仪教育“小环境”班级积极创设礼仪教育氛围,让孩子们在温馨、快乐的班级中成长。所以教师要善于引导幼儿参与到班级礼仪教育环境的布置过程中,这样,幼儿的主动性就能够得到有效发挥,如在图书角增添一些浅显易懂的礼仪书供幼儿随意翻阅,还可以让幼儿把自己平时生活或者学习中的一些有关学习礼仪的照片在班级中进行张贴,形成一面“礼仪照片墙”,这样,就能够收到很好的效果。

2以活动渗透为路径———提高礼仪教育的实效

幼儿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让幼儿形成终生受益的品质、态度、情感、能力。因此,教师要将礼仪教育融入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中,将礼仪教育融入到主题教育中,让幼儿时时刻刻受到礼仪教育的熏陶,促进幼儿良好文明礼仪的形成。2.1在一日活动中渗透礼仪教育幼儿良好礼仪的形成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并且,光靠教师的“说教”是达不成教育效果的,在这个过程中,让幼儿进行礼仪行为的实践是十分重要的。因此,要善于在幼儿一日生活中渗透礼仪教育。例如,可以每天让一位小朋友在班级门口做“礼仪之星”,迎接小朋友和爸爸妈妈,并且要求“礼仪之星”在这个过程中使用文明礼貌用语和大家打招呼。这样,通过一段时间的坚持,班里的每一位小朋友都会做好几次“礼仪之星”,这对于他们良好礼仪行为的形成是十分有好处的。2.2在游戏活动中渗透礼仪教育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教师将礼仪教育融入到幼儿喜闻乐见的游戏中,不仅大大提高了幼儿对礼仪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同时也让幼儿更加深刻的学习到正确的礼仪知识。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游戏活动中,开心地扮演角色从而促进良好的个性和品质的形成。例如,在玩“娃娃家”游戏时。可以让幼儿扮演主人与客人的角色,并使用礼貌用语。如,主人见到客人时要说“请进,请坐”等礼貌用语;在招待客人时要说“请喝茶、请吃水果”等礼貌用语;在送客人走的时候要说“请慢走、观迎下次再来”等礼貌用语。这样,幼儿在角色扮演游戏中就能够学会常用的文明礼貌用语。2.3在节日活动中渗透礼仪教育在教学中,可以围绕节日主题,设计集教育性、趣味性为一体的礼仪活动,这样,就能够有效地提高礼仪教育的效度。例如在“三八”妇女节之际,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妈妈您辛苦了”、“我和妈妈的故事”、“妈妈的节日”等活动让幼儿充分了解妈妈,真正从内心感受妈妈对自己的关爱。节日当天,“说一句甜甜的话,给一个大大的拥抱,送一份自制的礼物,做一件暖心的事。”孩子们用多种形式表达着对妈妈浓浓的爱。

3以家园共育为平台———拓展礼仪教育的空间

家是幼儿学习的第一个场所。要让幼儿接受良好的礼仪教育,不仅需要幼儿园的教育,也需要家庭的教育,甚至是家园合作教育。3.1借助“亲子活动”,拓展礼仪教育的空间由于家庭、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原因,每个幼儿的成长环境都是不同的。因此,在幼儿礼仪教育中,幼儿园如何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育儿理念也尤为重要。因此,要借助“亲子活动”来拓展礼仪教育的空间。例如,我们班在上学期成立了礼仪家委会,让家长们共同商议礼仪教育计划,参与课程设置,并且,在每个月都组织“亲子活动”,让幼儿和爸爸妈妈一起学习礼仪,一起体会学习礼仪的快乐。笔者还帮助家长开设“亲子课堂”,为家长提供可以在家中与孩子互动的小游戏,在游戏过程中增进亲子关系,帮助幼儿学习或巩固礼仪知识。3.2借助“评比活动”,拓展礼仪教育的空间因为时代的特殊性,现代家庭都以独生子女居多,过分溺爱、娇惯孩子的现象十分普遍。因此,在家园合作中,幼儿园有责任和义务帮助家长转变错误的观念。幼儿园可以让家长参与到一些礼仪活动中,让家长明白该怎样教育和引导幼儿,并且树立起家长的权威性。例如,可以举行“弟子规亲子共读活动”,让幼儿和家长一同读《弟子规》,在幼儿和家长共读《弟子规》的过程中,借助一张“共读评价表”对幼儿的阅读情况进行评价,在这一张评价表中,设置家长对幼儿的阅读评价项,同时设置幼儿对家长的阅读评价项。这样,就能够有效地拓展礼仪教育的空间。

总之,良好的个人礼仪行为并非与生俱来,它是靠后天不懈努力和精心教化才能逐渐形成的。因此,不管是幼儿园还是家庭,都应该参与到幼儿礼仪教育中来。通过正确把握幼儿的心理特点和成长规律,从教育的深度、长度、宽度着手,拓展幼儿礼仪教育的“效度空间”,从而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

作者:章婷 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机关幼儿园

参考文献:

上一篇:医院管理论文范文 下一篇:教育技术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