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人康复训练范文

时间:2023-10-23 17:28:00

病人康复训练

病人康复训练篇1

【关键词】脑梗死;早期康复训练;效果;运动功能;生活能力

脑梗死患者大多会出现严重后遗症,不但对患者造成严重伤害,还会为其家庭带来沉重负担,由此可见找到改善脑梗死患者预后的有效办法意义重大【1】。为观察分析早期康复训练对于脑梗死病人康复的干预效果。本次研究选取我院80例脑梗死患者病例,根据护理方式分为常规护理干预的对照组(40例)及在常规护理中加入早期康复训练的观察组(40例),两组各经4周护理干预,观察所有80例患者包括并发症、日常生活能力及运动功能恢复情况,分析早期康复训练干预效果,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2012年3月到2014年5月于我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病例中随机选取80例,所有患者均经MRI检测确诊,其中64例意识清楚,13例嗜睡、昏睡,3例轻中度昏迷。根据护理方式分为常规护理干预的对照组(40例)及在常规护理中加入早期康复训练的观察组(40例),其中观察组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龄为45-88岁,平均(68.26±4.87)岁,对照组男性23例,女性17例,年龄为47-89岁,平均(69.28±5.26)岁,两组一般资料没有统计差异,可比较(p>0.05)。

1.2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包括一般护理、心理护理、疾病观察、自我锻炼等在内的常规护理,观察组于发病1d后逐步开始康复训练:(1)由护理人员为患者进行被动运动,动作轻柔,活动患者包括肩、肘、腕、指、膝、髋、踝、趾等在内的各个关节,每日3-4次,每次20-30min。(2)指导患者自主进行上下肢的负重、行走训练,根据患者承受情况,选择性进行功能重建。(3)通过针灸疗法对患者曲池、、足三里、环跳等穴位进行针刺,根据情况加减,每日1次。(4)以按、揉、摇、拿、捏等按摩手法并结合上下肢的穴位以此按摩肩关节及上下肢,每日2次,每次30min。

1.3观察指标与判定标准

两组患者各经4周护理干预,观察所有80例患者包括并发症、日常生活能力及运动功能恢复情况,分析早期康复训练干预效果。以Barthel指数评价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最高为100分,60分以上为良,表示生活基本可以自理;40-60分为中度残疾,日常生活要借助帮助;40分以下为重度残疾,几乎完全借助他人帮助才可维持正常生活。采用Fegl-Meyer根据患者运动情况给予运动功能评价,小于50分为Ⅰ 级,50-85分为Ⅱ级,85-95分为Ⅲ级,95分以上为Ⅳ级。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X2检验,以p

2结果

在常规护理中对脑梗死患者开展早期康复训练的观察组包括压疮、关节挛畸形等并发症发生率均小于对照组,此外通过Barthel指数及Fegl-Meyer指数评价结果显示,观察组日常生活能力与运动功能恢复情况均明显好于对照组,以上比较P均

表1 两组并发症情况 [n(%)]

组别 例数 压疮 关节挛缩畸形

观察组 40 2(5.0%) 1(2.5%)

对照组 40 7(17.5%) 31(77.5%)

P值

t值 8.264 24.926

表2 两组患者Barthel评分比较 [n(%)]

组别 例数 >60分 40-60分

观察组 40 33 6 1

对照组 40 17 18 5

P值

t值 8.624 9.926 3.264

表3 两组Fegl-Meyer运动功能情况评价[n(%)]

组别 例数 Ⅰ 级 Ⅱ级 Ⅲ级 Ⅳ级

观察组 40 8(20.0%) 7(17.5%) 12(30.0%) 13(32.5%)

对照组 40 17(42.5%) 15(37.5%) 4(10.0%) 4(10.0%)

P值

t值 7.962 8.124 7.886 8.226

3讨论

脑血管意外可导致患者部分脑组织受损,因中枢神经系统结构及功能存在重组及可塑性,并可在适宜的条件下再生【2】,因此于发病后1d内开始积极采取早期康复训练可有助于患者功能恢复。对患者进行早期被动及主动患侧肢体锻炼,可对梗死半暗区内存活的神经细胞进行激活,并重新恢复神经细胞作用,利于神经纤维再生,此外采用针灸及推拿等中医治疗可起到疏通经络、调节气血、防止关节僵硬及肌肉挛缩等并发症的作用【3】。本次研究在常规护理中对脑梗死患者开展早期康复训练的观察组包括压疮、关节挛畸形等并发症发生率均小于对照组,此外通过Barthel指数及Fegl-Meyer指数评价结果显示,观察组日常生活能力与运动功能恢复情况均明显好于对照组,以上比较P均

参考文献

[1]林长荣.脑卒中后早期康复训练对愈后的影响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1.19(7) :1114-1115.

[2]姜霖.脑卒中患者早期肢体康复训练的预后临床研究 [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2,20(2):259-260.

病人康复训练篇2

【关键词】脑卒中;失语;康复训练

脑卒中致残病人出现失语症的比率高达20%~30%[1]。失语症病人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听理解障碍、口语表达障碍、阅读、计算、写字能力下降。因此,严重影响与他人的交流。自2004年以来,笔者对经头颅CT、核磁扫描证实为脑卒中后致言语障碍的病人,进行了语言训练,病人语言功能康复明显。现将训练方法及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住院病人72例,男50例,女22例。年龄最大82岁,最小41岁,平均68岁。其中脑出血26例,脑梗死46例,均经CT或MRI确诊。病前均智力正常,言语流利,阅读、书写能力正常。按失语症分类诊断为运动性失语38例,感觉性失语23例,完全性失语11例。失语程度采用改良波士顿诊断性失语症检查法(BDAE)检查。言语障碍的评估标准:0度,不能用言语进行实际的思想交流或言语不能使人理解;Ⅰ度,能说极少量词汇及短语;Ⅱ度,能说单词或短句,对日常用语可理解,表达中存在语法上错误;Ⅲ度,对日常熟悉的事物或经历能较快地领悟或表达,对不熟悉的事物或经历则表达困难;Ⅳ度,多数情况下无言语障碍,但有时有理解障碍,言语欠流畅;Ⅴ度,言语障碍极轻,不易被他人察觉,仅病人自己有所体会[2]。根据评估标准,其中0度的有11例,Ⅰ度的有28例,Ⅱ度的有21例,Ⅲ度的有12例。笔者把经康复护理后评估标准提高2度者定为明显好转(如由Ⅰ度提高到Ⅲ度),评估标准提高Ⅰ度者为好转。

1.2方法

1.2.1运动性失语的康复训练运动性失语以语音训练为主。先做好心理行为干预,运动性失语病人最初多表现为抑郁、烦躁、易怒等,此时护士应给予耐心开导,并与家属一起制定训练计划。(1)发音训练:先要进行舌肌、面肌、软腭和声带运动的训练,以使语言肌肉的功能得以恢复。(2)词、句单音训练:发音训练1周后逐步训练病人说出单词-词组-短句。从简单的单词开始,逐渐加大难度。0~Ⅰ度病人以单词训练为主,Ⅱ~Ⅲ度的病人以词组、短句为主。(3)阅读训练:将适合病人发音的生活用语录制成磁带,让病人跟读,反复进行语言刺激。

1.2.2感觉性失语的康复训练感觉性失语以提高理解能力训练为主。(1)听觉训练:护士与病人采取一对一的形式,通过病人以往所熟悉的声音,如平常最喜欢的音乐等,刺激病人的听觉,强化应答能力,刺激思维,增加语言的理解力。(2)手势训练:通过病人较熟悉的手势激发其理解能力。如梳头,护士做梳头动作,让病人模仿、重复。(3)实物刺激:让病人说出所看到的实物的名字,护士可适当提醒,反复练习。(4)图片刺激:护士用图片边读边示意,并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让病人思考后回答,以锻炼病人对问题的理解能力。

1.2.3完全性失语的康复训练完全性失语康复训练时不应该过于着急,一般选用适当的难度,使病人基本能完成为宜。因部分病人的情绪常不稳定,连续生硬的语言可使病人失去信心而不能配合治疗。可请病人尽可能多地进行自我介绍,家庭成员介绍和自己的病史述说等,训练病人的表达能力,同时指导病人家属配合训练,可以互相促进效果。康复训练应因人而异,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2结果

本组病人采用BDAE检查法评价效果。在总共38例运动性失语的病人中,Ⅱ度以上病人或经过3~4周时间训练,掌握一般的词组、短句即能接受跟读或阅读短文的训练。有31例由Ⅰ度恢复到Ⅲ度,属明显好转,另有7例语言能力提高1度,总有效率达到100%。经康复锻炼后,感觉性失语的23例病人经6周训练有6例病人的恢复不稳定,只提高了1度,而其他17例病人效果较为明显,由Ⅰ度恢复到了Ⅲ度,不但对常用的语句能够理解,对日常熟悉的事物也能较快地表达,对于感觉性失语,康复疗效也满意,总有效率达到100%。但完全性失语的病人,经过语言康复治疗7周后,效果均没有运动性失语和感觉性失语恢复得好,有7例由0度恢复到Ⅲ度,仍有4例经康复后并无明显改善。见表1。

表1脑卒中康复锻炼效果(略)

3讨论

病人一旦确诊为失语,应立即进行语言训练,可加快代偿活动,帮助病人尽早恢复语言理解能力及表达能力。护理人员要根据病人的临床表现,科学地评估失语的类型和程度,根据其类型和程度采取相应的训练方法,充分调动病人语言训练的积极性、主动性,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进行语言训练,大多数病人是可以恢复语言功能的。为取得好的训练效果,在训练过程中要教会家属语言训练的方法,使家属能够主动协助医护人员对病人实施康复训练。实践证明,家属的支持帮助是病人语言功能恢复的重要保证。

良好的心理准备是语言康复训练成功的基础和保障。运动性失语病人能理解别人的语言,但不能用口语表达自己的情感,因此常表现烦躁、易怒、情绪抑郁。而语言康复又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实现的。因此,帮助病人建立和巩固语言康复的信心和决心非常重要。完全性失语症较难治愈,对于此类病人来说进行系统的、频繁的语言康复治疗才能得出最好的疗效。而对于运动性失语症和感觉性失语症病人来说进行系统的、频繁的语言康复训练是肯定有效的,通过词汇的反复再现和再积累使病人重新能够与他人交流,使之回归社会、回归家庭、降低致残率。病人家属的积极配合可使病人达到语言恢复最好程度的必要条件。要根据病人不同时期的进步和表现改变训练计划,逐渐增加训练难度,并根据病人的职业和兴趣爱好,及时调整训练内容,使病人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进行语言训练,以改善交流能力,充分发挥残存功能,才能使失语症病人语言能力的康复达到最佳水平。

【参考文献】

1罗少丽.不同类型失语症的康复训练技术.中国临床康复,2003,15(7):58.

病人康复训练篇3

【关键词】脑卒中;康复训练;指导

2009年6月―2010年7月我们共收治脑卒中患者69例,为其治疗好转出院后,对其在家中进行康复训练给与出院指导,取得满意效果。现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69例,男47例,女22例;脑梗死41例,脑出血28例;语言清楚、流利者42例,语言不清楚者24例,失语者3例;肢体功能:肌力0―2级27例,3―5级42例。

2 出院指导

2.1心里指导恢复期病人一般急于功能恢复,生活自理,而易产生急躁、悲观、失望、甚至精神抑郁等不良情绪,因此家属要主动与患者交流沟通,给与心理支持和安慰,要多鼓励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激发起做康复的积极情绪,讨论成功病例的经验,培养其健康的心理,克服自我封闭,提高患者重返家庭和社会的信心[1]

2.2健康指导出院后注意合理用药,不要听信别人,自行再加药物。合理膳食,营养均衡,多吃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注意控制血压要平稳,血脂血糖要控制在正常范围之内,要定期到医院复诊,要医生及时了解病情恢复情况,调整治疗方案。

2.3康复训练的时间选择从发病至一周属于急性期,这个时期病情不稳定,应以治疗为主,康复训练为辅;发病一周至6个月为恢复期,这个时期病情基本稳定,是康复训练的最佳时期;6个月为后遗症期,也可以通过辅助训练获得一定效果。

2.4 康复训练内容和方法 ①.训练正确的卧姿:患侧卧位、健侧卧位、仰卧位三种方法。②.翻身训练:向患侧翻身、向健侧翻身。③.卧床期常用的训练方法:桥式运动、抱膝运动、双手叉握的自我运动。④.活动四肢关节:肩关节屈曲活动、肘关节伸展活动、前臂旋后活动、膝关节伸展活动、髋关节外展活动、踝关节背屈活动。⑤.坐起与坐稳训练:患者在帮助下坐起、自己坐起、坐稳训练。⑥偏瘫上肢的训练:上肢负重训练、推滚筒训练、移动木柱训练、翻扑克牌训练。⑦转移训练:从床上转移到轮椅上、从轮椅转移到床上、⑧站立与行走训练:站起的训练、患侧下肢负重训练、训练患腿向前迈步、在侧方帮助患者行走、在后方帮助患者行走。⑨日常生活自理技能训练:穿衣物、脱衣物、洗脸、洗澡、吃饭、做家务活动。⑩。听和说的训练:说名称指物训练、出示实物说名称训练、数数训练、识字图卡训练、利用手势或表情训练。

2.5 运动训练中常见问题的处理训练中经常出现肩关节疼痛,肩关节训练可暂停1-2周,有条件时可以进行理疗。如果出现手肿胀,要经常将患侧上肢抬高,手腕经常处于背伸位,尽可能不要在患侧手部静脉输液。

3 小结

脑卒中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是导致长期残疾的首要疾病,目前有3/4的中风病人有不同的残疾,导致劳动力丧失,生活不能自理,然而如果通过系统的康复训练,可使多数患者减轻或避免残疾,恢复生活能力甚至工作能力。但大多数脑卒中患者,在家中不能正确掌握康复训练方法,不能进行有效的康复训练,这就要求医护工作人员,对脑卒中患者,在住院期间、出院时都需要进行全面、系统的康复训练指导,使患者能够学会康复训练方法,在患者出院后,能够进行全面系统的训练,真正达到康复的目的。

参考文献

病人康复训练篇4

【关键词】技能训练 慢性精神疾病 康复

1 对象

入组标准:(1)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2)年龄25~65岁,性别及分化程度不限。(3)住院次数在3次以上。

2 方法

2.1药物处置 将病人所服用的药量进行调整,控制在病人精神状态稳定,副反应最小,最适合开展康复的范围。

2.2诊断计划 康复诊断应指明关于当前病人技能状态以及病人康复后回到所生活的环境,对其生活技能的要求;或者病人对自己应具备技能的愿望。康复计划的制定,必须个体化。应按病人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及目标做出。

3 康复训练

3.1训练内容 (1)授课:掌握有关抗精神疾病药物的知识,学会正确管理和评估自己所服药物的作用;学会如何与医务人员联系。商榷与药物作用相关的一些问题。(2)技能训练:服装整洁训练,一般体力训练,户外体育训练,手指灵活性训练,准时上下班训练,公共交通工具使用训练。(3)生活环境中情绪机能训练,接受批评训练,选择合适工作训练。(4)智能训练:记忆训练,读书训练,撰写文章的训练,作报告的训练。(5)歌咏,棋类。

3.2训练方式 训练组按康复诊断分组进行,由一名精神科医师和一名护士负责训练(授课)。

4 评估

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康复状态量表(MRSS),在入组时和训练中和训练期末各测评1次,随访期内20周、24周各测评1次。

应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5 结果

5.1两组PANSS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入组时PANSS评分差异无显著性。第20周末及第24周末,训练组PANSS总分,阴性症状分及一般精神病理分均较对照组显著为低;而两组阳性症状分差异无显著性。见表1。

表1 两组PANSS评分比较(x±s)

注:与对照组比较,*P

6 讨论

康复医疗是对那些减弱或丧失社会功能的恢复期病人,慢性病人进行再训练,帮助他们适应环境,培训病人新的功能,使病人的精神状态与环境达到平衡,对重返社会生活有着重要意义。

参 考 文 献

[1] 王善澄.康复精神医学进展[M].精神医学新概念.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288-295.

病人康复训练篇5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康复训练

【中图分类号】R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1-0006-01

这个研究是针对长期住院的慢性老年精神患者的社会功能减退、生活懒散、孤僻退缩、生存质量下降等进行干预,开展一系列康复训练,以提高老年性精神患者生活质量和提高治疗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研究对象均是我院长期住院的慢性精神病患者,入组标准:符合ICD-10慢性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无脑器质性疾病或严重躯体疾病,病程10年以上,连续住院5年以上,临床特征为病情基本稳定的慢性老年性精神病人,符合以上标准的入组病人有60例,其中男性病人40名,女性病人20名,原治疗药物不变,患者年龄60岁以上,平均年龄65.7±4.69岁,一般资料t检验,无统计学差异。

1.2方法

1.2.1评定工具与方法:选用护士用住院病人观察量表(NOSIE)和老年临床评定量表(SCAG),由训练护士和主管医生分别于训练前和训练后对患者进行分析评定,参加评定的人员均经过量表培训并进行一致性检验,将量表评定结果进行t检验。

1.2.2实施方法:药物治疗不变,同时进行一系列的康复训练,训练时间为6个月,分两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1],第1-3个月,日常生活训练、基本就业训练、简单的体育训练、被动音乐欣赏和人际交往训练等。日常生活训练:自觉遵守病房的作息制度,起床后整理床铺,主动搞好个人卫生,每天按时训练。简单就业训练:根据患者的体能和素质,每周定期进行室外环境清扫、浇水和锄草等。简单体育训练:每天上午定时做体操和进行健身器械训练,采用模仿、示范的方法,结合分析、讲解、模拟等方式,掌握正确动作和姿势等。被动音乐欣赏:按活动时间表安排,听音乐,每次5-10分钟。人际交往训练:鼓励病人与其他病友交往,鼓励向医生和护士表达自己的愿望。训练每周五评分,每月进行总结,一季度进行表彰,对评分高的或成绩好的给予物质奖励,表现突出的予以外出旅游的奖励。

慢性老年精神病患者在康复训练的过程中,性别上无差异,存在其他影响因素,比如年龄、身体状况、依从性、以及康复训练的工作人员的素质等,在训练过程中注意排除以上影响因素。慢性老年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下降,意志活动减退,思维贫乏,动作缓慢,生活质量低下,运用训练和各种奖励机制相结合的正性强化机制,使病人建立优良的行为,充分调动病人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因此对慢性精神病患者是有效的。

4结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训练6个月后,病人的情绪抑郁、意识模糊、始动性、疲乏、总分显著增高,说明康复训练使患者的主动性增加,精神状态和身体状况有所改善。病人的社会兴趣、个人整洁和总积极因素等显著增高,而激动、退缩和总消极因素等显著降低,这说明康复训练能激发慢性精神分裂症病人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促进患者的认知功能的恢复,对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和社会适应能力,减慢精神衰退速度,延缓衰老有很大帮助。

参考文献

[1]赵利国,宋惠英.46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训练临床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杂志.2005.15(9):542-543

[2]张明园.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8

病人康复训练篇6

关键词:肺疾病 慢性阻塞性 康复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3.081

【中图分类号】R-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3-0065-0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具有气流受限特征的可以预防和治疗的疾病,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呈进行性发展,并与肺部对香烟烟雾等有害气体或有害颗粒的异常炎症反应有关[1]。目前,COPD是全球慢性病发病与死亡的主要原因,是一种发病率和病死率仍持续增高的疾病[2]。有学者对中国内地7个地区的20245名成年人调查后发现,COPD患病率占40岁以上人群的8.2%,男性为12.4%,女性为5.1%,COPD作为一个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至2020年COPD将位居世界疾病经济负担的第5位。因此,加强对COPD患者的管理,广泛开展健康教育和康复促进, 改善疾病评价标准势在必行,现对国内外COPD综合肺康复方案进展综述如下。

1 康复训练的目标肌群

运动所训练的肌群主要是呼吸肌和外周四肢肌。COPD 患者存在参与有氧代谢的Ⅰ型和Ⅱa 型肌纤维萎缩,纤维类型转化及重新分布,氧化酶能力下降,外周四肢肌中Ⅰ型和Ⅱa 型肌纤维中长解耦联蛋白- 3mRNA 的水平与正常对照比较明显下降,达44%。目前肺康复训练的重点是四肢骨骼肌及一部分辅助呼吸肌的训练,目标肌群以股四头肌为主。运动强度为在最大增量运动实验时最大运动功率的70%,力量训练训练的肌群包括背阔肌、胸大肌、肱三头肌、股二头肌、腓肠肌和股四头肌,持续12 周,发现无论是力量训练还是耐力训练都改善了喘息。

2 运动形式

尽可能包括身体的大部分肌群,维持一定的节律持续运动,可以是耐力步行,自行车,划船,游泳等。运动形式应包括力量和耐力训练。Ortega 在比较耐力训练、力量训练,以及联合耐力和力量训练这三种运动方式时,发现联合训练是较好的运动形式,在提高运动能力上优于单纯一种运动方式。对于受限于喘息或疲劳而不能完成高强度持续运动的患者,间断训练(50%的最大运动功率为运动量,运动与恢复的时间为1∶2 交替进行,20s 在50%的最大功率,40s在20%的最大功率,共持续20min,交替进行12―15 次)是较佳的选择,这种运动形式允许患者有一定的运动恢复期,避免了乳酸的过度积累,效果同样满意。Sabapathy在实验中比较了10例中度COPD患者在不同的2 天内分别以间歇(运动1min,休息1min 交替进行)和连续的方式完成自身增量运动实验中最大功率的70%运动量,结果完成间歇运动的患者摄氧量、二氧化碳生成量、通气量、心率、血浆乳酸盐浓度、喘息程度都低,而且在一次运动能力耗竭前完成的功率高于连续运动。由此可见,间歇运动形式和连续运动形式均可。当然如果能在康复训练的同时增加长期氧疗则效果更佳。

3 控制呼吸训练

主动呼气、深慢呼吸、缩唇呼吸、放松治疗、特殊、吸气肌训练及腹式呼吸,能达到降低胸廓的过度充气,增加气体交换,增加呼吸肌的力量、耐力和优化胸腹运动模式的目的。Litters 等对15 个随机对照实验进行meta 分析,其中共有200 例COPD 作为实验组,183 例COPD 作为对照,研究证明通过控制呼吸训练,患者的膈肌、肋间外肌的Ⅰ型和Ⅱ型肌纤维增粗,数量增加,喘息和夜间氧去饱和时间减少,但是单独控制呼吸训练对于患者的运动能力并没有明显提高,而在联合了运动训练的亚组却差异明显。说明单纯的控制训练在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及运动能力上作用有限,其效果多是联合运动训练的结果所得。

4 健康教育

目前人们对COPD的认知仍欠缺, 这就需要医务工作者扩大健康教育的范围,加强健康教育的力度。针对患者和高危人群的健康教育要包括疾病基础知识、正确有效的体育锻炼方式、有效的排痰方法、饮食指导、戒烟等,它是一种切实可行、安全有效的措施,可以帮助患者培养起良好的疾病认知,提高患者坚持规范用药与呼吸健康训练的自觉性。[3]

5 心理与行为干预

心理治疗是综合康复的一部分,通过提高患者心理健康水平,可促进其他康复措施的效果。因此,在对COPD患者进行各种康复训练时, 也应及时评估他们的精神心理状态,对伴有抑郁的患者应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或药物治疗,这有利于促进患者肺功能的改善,提高患者生活质量[4]。行为干预有营养指导、戒烟监督等。

6 运动训练与心肺联合运动测试

心肺联合运动测试(CPET)可以在康复训练前提供运动训练的安全性指导、设定运动强度[5],而且在康复训练后能客观地反映及量化进步程度,并优化进一步康复训练的强度,与6MWD 相比,CPET能提供更为灵敏的康复变化,应用CPET 证实了COPD 康复训练后运动耐力和峰值氧耗量增加,通气量需要下降,骨骼肌氧化能力提高。有研究用CPET 监测重度COPD 患者进行康复训练时发现,患者在生理上获益的同时没有发生乳酸酸中毒.Sala 等联合CPET 和P31 标记的核磁共振断层扫描观察患者的骨骼肌的能量代谢,发现两者均能灵敏地反映出患者骨骼肌能量代谢的提高情况,证明CPET 在反映COPD 患者康复运动诱导的外周四肢肌适应方面及评估训练效果方面有着重要意义,在肺康复应用中有更为广阔的前景。当然在CPET 的运动设置上不同的递增方案对患者的运动表现有一定的影响,这要取决于对患者运动能力的初步评估。

目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康复策略有控制呼吸策略,锻炼呼吸肌;健康教育;心理行为干预等几个方面,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老年人常见的疾病,加强对COPD患者的管理,广泛开展健康教育和康复促进, 改善疾病评价标准势在必行,希望本文所述的几个方面能够指导临床实践,减轻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老年患者的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07年修订版)[J].中华内科杂志,2007,46(3):254

[2] 张忠鲁,徐立新. COPD的研究现状[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6,26(18):1384

[3] 沈宁,姚婉贞,朱红. 北京市延庆县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认知情况调查[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8,31(3):206

[4] 陈炼,张国林,林少姗,等. 健康教育对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5,26(10):808

病人康复训练篇7

关键词:急性脑梗塞 早期康复 心理护理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在医疗实践中认识到人的健康是受生物,心理,社会环境等各种因素影响的。因此,我们对脑梗塞的病人,根据不同病情特点,制定早期康复护理计划,收到了预期的效果,现将我们对150例急性脑梗塞早期康复的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临床资料:在150例患者中,男性95例,女性55例。年龄最大86岁,年龄最小45岁。

1 早期肢体康复训练:

在患者生命特征稳定,急性期内就可以在床上进行主动训练,越早越好。老年患者因机体功能衰退,尤其是肢瘫引起的肌肉松弛,关节僵直,功能恢复困难很大,需要我们和家属配合。一般48--72小时没有神经系统损害进一步发展征象就可以进行康复训练治疗。根据患者肢体瘫痪程度可进行被动训练和主动训练。

1.1被动康复训练 是防止肌肉萎缩,肌痉挛和各种畸形。根据病情对患肢进行康复训练,鼓励患者自主用力,进行患肢各关节被动活动。

1.1.1床上位置 卧床休息,保持肢体功能位置,每1--2小时翻身一次,肘,踝等骨突出处要保护好,用防垂足夹板以防挛缩,用枕头防下肢外旋,给麻痹肢体做被动关节活动训练。

1.1.2训练上肢各关节 从大关节开始逐渐向小关节活动发展,自肩关节开始做前屈,后伸,外展,内收运动10余次,每日2次。待肩关节放松时再向前,向后想后旋转10余次,每日2次。最后活动指端,右手、一手握住患者的腕关节,另一只手握住患者的拇指做屈伸动作,然后再握住其余的四指做同样的动作10余次,每日2次。

1.1.3训练下肢各关节 自足底沿下肢内侧推到大腿根部,自足背沿下肢外侧推至髋关节各3--5次,然后膝关节伸,屈10余次每日2次,踝关节做伸,内翻,外翻10余次,然后再做足趾关节的屈伸活动10余次,每日2次。

2.2主动康复训练 当瘫痪肢体的功能开始恢复时,这时鼓励患者增加主动运动,减少被动运动,原则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在医护人员多指导下进行。

2.2.1床上训练 包括翻身,上下肢活动,洗涑,进餐,坐位达一级平衡后,进康复进行进一步康复训练。

2.2.2从卧位到站立的训练 先在床上靠坐20°--90°,后作头依靠坐位。站立时,开始在有依靠下站立,,如站立架,学步车中站立,平衡杠内站立,扶拐站立等,一次站立10--20分钟,逐步增加。

2.2.3步行 改善下肢活动,开始扶持床架或桌子步行或平衡杠内步行,然后过渡到用手杖步行,最后到徒手步行。

2.2.4 增加肢体的灵活性,提高患肢运动能力,可做上下楼梯练习或短距离散步,手可做打结,写字,拍球,梳头等精细动作,每组20次,每日2--3次。

2.语言康复训练

对失语患者的康复训练越早越好,要反复练习发音,从简到繁,从易到难,进行发音语汇的训练。要多与患者进行语言交流,或通过交流画板和病人对话,逐步提高患者的表达能力。

3.心理护理

脑梗塞病人除具有一般病人的心理变化外,还有因脑部受损的部位,范围,程度不同而产生严重的心理和感情障碍。病人因肢体活动障碍生活难以自理,心理压力很大,对康复治疗失去信心,有的对康复训练不热心,不配合,我们及时进行心理疏导,进行恰当的心理调节,减轻患者的不良心理情绪和错误观念,启发患者正确对待疾病及应注意的问题,鼓励病人基础锻炼,同时关心体贴病人,增强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对于急于求成的患者,劝其不能操之过急,用治愈病人的实例,帮助病人做好康复训练,处进早日康复。

总之,我们通过对脑梗塞病人早期康复护理体会到:脑梗塞急性期早期康复训练,能明显减少患者的致残率,提高病人生活的自理能力。心理护理与早期康复训练相互影响,相互处进,会促使功能恢复到最大限度,因此,脑梗塞急性期早期康复护理有着重要的意义。

病人康复训练篇8

上一期我们讲了王大爷在日本患脑中风后,因在急救的黄金时间内得到及时治疗而很快恢复健康的故事。然而,如王大爷这般幸运的人只是少数。对于占大多数的脑中风偏瘫患者及家属来说,掌握一些康复训练知识是非常必要的。

什么是康复训练?

看到“康复”这个词,人们会以为是得病后恢复健康的意思。其实,康复一词来源于“rehabilitation”。直译是“再适应”。对于脑中风患者来说,康复训练就是指采取一切措施预防后遗症的发生和减轻后遗症的影响,综合协调地应用各种方法对残疾者进行训练和再训练,从而达到使患者再次获得生活自理能力而重返社会的目标。

在日本,歌唱家西城秀树、经济人类学家栗本慎一郎、免疫学家多田富雄、棒球教练长岛茂雄等患脑中风的名人在进行康复训练后重返社会的例子为人们所熟知。虽然他们还留有不同程度的残疾,但刻苦的康复训练使他们获得了重新活跃在社会舞台上的能力。其中,栗本慎一郎先生独创的康复训练方法还挺有趣呢。

栗本先生的康复故事

1999年10月的一天清晨,时任日本众议院议员的经济人类学家栗本慎一郎先生(58岁)在户外锻炼时突然觉得左边手脚无力,想赶紧回家却发现不认识回家的路。等找到出租车时,他的舌头已经转动不灵,无法告诉司机要去哪儿。他被送到医院并接受溶栓治疗时,已经过了急救的黄金时间――发病3小时以内。经积极抢救后,栗本先生虽然脱离了生命危险,但是右脑内直径3.5厘米范围的脑细胞已经坏死。

由于右脑运动区负责左半身的运动功能,他留下了左侧偏瘫的后遗症。从此,他就开始了艰难的康复训练之路。尽管每天努力训练,但三个月过去了,进展却很缓慢。他查阅了大量的医学文献,希望能找到让右脑神经回路恢复,使左半侧身体听指挥的好办法。一天,栗本先生发现自己想活动左手时右手却在动。这时,一个想法在他的脑海中闪过。

他让妻子拿来一面镜子,镜面朝右放在纸箱的中间,两手伸进纸箱中各放在镜子的两侧。这时,他让自己只能看见右手和镜子中的右手。当他想活动左手时,右手在动,映在镜子中的右手也在动,这给他的感觉仿佛是左手在活动。与此同时,他让妻子帮助他活动左手。他觉得这样可以让右脑产生错觉,以为是左手在自己活动,从而对右脑形成刺激,促进已被中断的右脑和左手之间的连接再次接通。

运用这种镜箱训练法后,奇迹发生了。两个月后,他的左手能够自主活动了。接着,他又不懈地练习独立步行,争取做到生活自理。一晃十多年过去了。现在,他能自己驾车,能跟好友们去玩喜爱的高尔夫,还以自己的康复训练经历出版了《得了脑梗塞你该怎么办7》一书。

栗本先生独创的镜箱训练法,是众多帮助重组和再建脑功能的康复训练法之一。他的经历告诉我们,康复训练是一个艰苦的过程。掌握正确的康复知识,积极主动地钻研,在家人的帮助下锲而不舍地锻炼,是可以摆脱脑中风后遗症的阴影而实现生活自理。重返社会的。

不同时期的脑中风康复训练

许多康复医学发达的国家都制定了专门的脑中风治疗指南,以指导脑中风的防治及康复训练。在日本,康复训练按急性期、恢复期和维持期三个时期循序渐进地进行(见68页附图)。

1,急性期

从发病开始至发病后数周,在治疗脑中风的同时进行康复训练,以恢复到可以在别人帮助下在床沿上坐数分钟为目标。视患者病情的轻重,这个时期可持续一两周至数周不等。

训练方法有:

1)经常翻身

2)让手脚保持良好位置,预防关节强直(僵硬,不能活动)

3)经常活动手脚的关节

4)床上动作训J练,练习将上半身抬起

5)练习在床沿上坐稳

2,恢复期

发病后数周至数月,在专门的康复中心进行系统全面的训练,以达到基本恢复日常生活中必要的动作和机能为目标。

训练方法有:

1)练习自己乘坐轮椅移动

2)利用扶手进行站立一步行训练

3)进行用餐、写字、洗脸等日常生活动作的训练

3,维持期

发病后数月至半年以后。回到家中,巩固在恢复期的训练成果,以日常生活自理和重返社会为目标。

训练方法有:

1)继续进行各种日常生活动作的训练

2)外出的练习:独自步行或以手杖帮助步行去各种场所

上一篇:公司培养人才的重要性范文 下一篇:临床教学存在问题及措施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