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学前启蒙教育范文

时间:2023-10-20 11:19:23

幼儿学前启蒙教育

幼儿学前启蒙教育篇1

关键词 :    幼儿,性启蒙教育

当今社会环境是开放的,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文化。随着科技的发展,媒体传播有关性的信息的渠道非常多样,传播有关性的内容也堪称丰富。而3-6岁幼儿已经进入性蕾期,幼儿需要掌握一些性知识和技能,对幼儿实施早期性启蒙教育至关重要。

1、 3-6岁幼儿性启蒙教育的重要性

首先,日益开放的社会环境需要对幼儿进行性启蒙教育。无论是电视剧中的一些亲密的镜头还是各种网站上对性行为或是性知识的文字和视频,对于儿童来说已经是屡见不鲜的事情。然而面对这样的开放环境,儿童所接受的性信息,质量参差不齐,儿童缺乏一定的辨别能力。近年来,出现的性侵、猥亵儿童以及性早熟等问题屡见报端,对幼儿进行性教育成为了社会的“被迫需要”,幼儿需要掌握一些性知识和技能,如性别角色、性别侵害、生殖器官等的认识和保护自己的能力。为此就需要教师和家长对幼儿进行提早的性教育,让他们掌握正确的性知识,树立正确的性行为的理念,为日后能够良好的适应社会环境,并对网络中的多样的有关性的信息具有一定辨别和筛选的能力。

其次,高速发育的关键时期需要对幼儿进行性启蒙教育。3-6的幼儿已经具有萌发性别意识、产生性好奇、性骄傲、性别认同等特点,如幼儿可能会向教师或者家长提问,为什么女生没有小鸡鸡?为什么只有男生才会站着小便,而女生要蹲着?男孩子也会时常说:“长大之后我要成为像爸爸一样的男子汉”,女生则会说:“我想像白雪公主一样漂亮”。这些现象都说明,幼儿已经进入了性蕾期。因此,家长和教师对于幼儿在这一时期出现的“特殊”问题、“特殊”行为表示理解并耐心地引导。上述情形说明3-6岁幼儿自身就存在着性认知的需求,不仅如此,在幼儿的关键期对幼儿进行性教育可以保障幼儿健康的性心理,可以让幼儿的身心得到健康成长,以防幼儿日后出现性别混乱、恋童癖、同性恋等问题。

2、 幼儿性启蒙教育的现状分析

在实习、见习以及课题的调查研究中,通过对当前幼儿园教育的观察、对幼儿教师及家长的访谈以及与幼儿的沟通交流中,笔者认为在幼儿性启蒙教育的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以下主要问题。

2.1、 性启蒙教育实施的路径单一

据笔者与幼儿教师和家长进行访谈结果来看,多数幼儿教师及家长仅仅只通过绘本来对幼儿进行性启蒙教育,教学方法单一,教师缺乏对游戏、手工等其他路径的探索,导致对幼儿进行性启蒙教育的效果不佳,也不能够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和兴趣。

2.2、 性启蒙教育目标不全面

据笔者调查,多数幼儿教师及家长认为对幼儿进行性启蒙教育的实施目标是让幼儿知道男生与女生的不同,并增强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与技能。这说明幼儿教师及家长对幼儿性启蒙教育实施的目标确定较为笼统,目标理解与掌握并不全面,需要极大加强幼儿教师对性知识的学习。

2.3 、对性启蒙教育活动内容的认知不明确

据笔者与幼儿教师及家长进行访谈和与幼儿沟通交流的结果来看,大多数幼儿教师及家长对性启蒙教育概念界定并不清晰。表现为只是知道性启蒙教育,但是对性启蒙教育的理解并不全面,对性启蒙教育的相关知识掌握程度不够,对性启蒙教育活动内容认知不明确。

3、 实施幼儿性启蒙教育的有效策略

基于幼儿性启蒙教育现存的种种问题,笔者从幼儿园、家长、社会三个层面提出对幼儿实施性启蒙教育的不同策略。

3.1、 幼儿园性启蒙教育的实施

学校教育在个体的身心发展中占主体地位,因此幼儿园在对幼儿实施性启蒙教育中应该发挥主导作用。

首先,充分利用隐性教育的作用,设计主题环创对幼儿进行性启蒙教育。环创设计是每个幼儿教师都会接触到的一项教学工作,也是幼儿在幼儿园每天都会接触到的环境,环创设计总是会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幼儿潜移默化地会受教室环境的影响。因此,教师可以设计关于性知识的环创,例如可以通过漫画的形式将性教育的知识直观形象地表现出来。这也是孩子非常喜欢的一种形式,并且可以很好地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引发幼儿的思考。

其次,制作手工,对幼儿进行性启蒙教育。为了更好地让幼儿学习性知识。教师可以将男生女生的某些生殖器官或者是身体上的某些私密部位用手工的方式制作出来,教孩子认识,告诉他们这是属于自己的私密部位,不可以让别人随意触碰。因此,笔者认为只要一线幼儿教师在这个层面多加思考,定能促进性启蒙教育的效果。

再次,发挥显性课程的作用,安排性启蒙教育的课程。除了间接的对幼儿进行性启蒙教育之外,教师还可以通过直接的教学方式进行性启蒙教育,教师也可以通过视频、音像等多媒体的作用,如观看动画片《小威向前冲》或者讲故事等教学方法对幼儿进行性启蒙教育知识的讲解。这种显性的教学方式会使性教育的效果非常明显,也有利于幼儿系统的学习关于性教育的知识和技能。

第四,设计游戏,对幼儿进行性启蒙教育。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教学方式之一,这一方式十分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教师可以设计有关性启蒙教育的游戏,如假扮医生检查、扮新郎新娘、过家家、吵架扭打等这类游戏都可以通过浅显易懂的方式帮助幼儿以一种有趣的方式获得性知识和性技能。

最后,利用绘本,对幼儿进行性启蒙教育。绘本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它可以将一些难以用语言表达的性知识通过图画通俗易懂地传授给幼儿,是对幼儿进行性教育的一种良好的载体。绘本色彩鲜明,趣味性极强,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绘本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可以用各种各样幼儿喜欢的方式对幼儿进行性知识的传授。

3.2 、家庭性启蒙教育的实施

家庭是孩子的主要生活环境,是孩子出生后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和家长在幼儿的性启蒙教育中起重要作用。

首先,重视家园合作,形成教育合力。对幼儿实施性启蒙教育,仅仅依赖幼儿园一方的力量难以达成良好的效果,必须要家庭和幼儿园的合作,家长应该自觉配合幼儿园老师的工作,并且家长应该积极地查阅和了解对幼儿进行性教育的方法,了解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对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提出的关于性方面问题,家长能够很好地解答,而不是对幼儿的这类问题选择忽视,或者认为幼儿提出的问题是不当的对幼儿严厉斥责。

其次,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性教育理念,有针对性的对幼儿进行启蒙教育。家长应该更新自己的思想观念,转化几千年来谈“性”色变的观念,适应社会的变化。家长也应该学习和掌握一些正确的性教育知识和技能,只有这样才可以对幼儿进行良好的教导。家长还应该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地教育。

3.3、 社会性启蒙教育的实施

社会和社区是人类生活在其中的重要环境,在幼儿性启蒙教育中也不能忽视社会因素的影响和作用。

首先,大力宣传对幼儿实施性启蒙教育的必要性,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家长和幼儿园是否重视性启蒙教育,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的传播。因此,社会应该充分利用媒体和各种宣传渠道,让大众破除几千年来中国纲常伦理和封建文化的影响,了解对幼儿实施性启蒙教育的重要性,这样才能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和社会文化。

其次,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除了增加幼儿的性知识,提高幼儿保护自己的能力之外,完善相关性侵害的法律法规也很重要,要加大对性侵害不法分子的整治;同时也要健全相关法律制度,防止不法分子找到法律的漏洞,肆无忌惮。只有在完善相关性侵害的法律法规的同时加强对幼儿性知识和性技能,这样才可以使性教育发挥最大的效益。

综上所述,只有幼儿园、家庭和社会都对幼儿的性启蒙教育越加重视,就越有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越有利于幼儿素质的提高。本研究基于对幼儿实施性启蒙教育重要性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法和调查法的研究探析了当前我国幼儿性启蒙教育实施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幼儿园、家庭、社会三个方面提出了对幼儿实施性启蒙教育的策略,以期对当前幼儿性启蒙教育的改善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董芳芳幼儿性教育实施策略浅谈[J].发展2019(08):96

[2]任雪敏,谢宇飞,刘艺敏,等绘本在幼儿性教育中的应用及分析[J]科技风,2020(05):223

[3]刘小红论幼儿性教育的必要性、内容和实施方式[J].教育观察( 上刊),2014,3(06):74-75,78

幼儿学前启蒙教育篇2

关键词:启蒙读物;幼儿教育;传统文化

我国的传统文化非常丰富,其中传统启蒙读物中也蕴藏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接触到传统文化的机会在不断减少,特别是外来文化的影响,给我国的传统文化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影响了传统文化的传承,这对我国的文化发展是非常不利的,所以,我们必须认识到传统启蒙读物应用到幼儿教育中的重要性,并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以期更好地进行问题的解决。

一、将传统启蒙读物应用到幼儿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1.对教学内容进行丰富

就幼教工作而言,将传统启蒙读物运用进去,能够很好地丰富幼儿教育内容,帮助幼儿实现全面发展。现在很多幼儿园在教学过程中愈加重视多元文化以及国际化,在对幼儿进行教育的时候,不但涉及了传统的数学、文字、生活常识,还涉及了英语和美术等等。现在幼儿在幼儿园中需要学习的知识不断增加,这也给传统启蒙读物的应用提供了条件,而《三字经》等一系列的启蒙读物本身含义丰富,朗朗上口,学生学习的时候兴趣比较高,将其加以应用,能够很好地对幼儿的知识面进行扩展。

2.对孩子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树立有一定帮助

幼儿园是孩子认识世界和事物的重要时期,所以,必须做好幼儿园的教育工作,若是将传统启蒙读物运用到幼儿教育中去,能够灌输给幼儿传统文化方面的思想,这对我国的文化传承是有重要帮助的,所以应该将其引进幼儿教育中去。

二、在幼儿园教育中应用传统启蒙读物的时候存在的一些问题

1.幼儿园教学过程中,运用传统启蒙读物的次数比较少

现在,很多幼儿园在教学的时候,对幼儿文化知识培养以及幼儿兴趣培养是非常看重的。但是由于幼儿比较小,学习能力比较差,认知能力也不够成熟,所以,更多的幼儿园对幼儿兴趣的培养更加重视。在教学的过程中,应用启蒙读物的次数是比较少的,这对传统文化教育更好地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2.选择读物的时候比较盲目

现在,虽然有些学校已经将传统启蒙读物应用了进去,但是在进行读物选择的时候,科学性比较差,很多老师在进行读物选择的时候,没有深入地进行读物的研究,随意性和盲目性比较强,甚至有些老师会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读物,这也导致了很多读物不适合幼儿阅读,这对幼儿身心更好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所以必须有针对性地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和特点进行读物的选择,帮助其更好地学习发展。

三、在幼儿教育中运用传统启蒙读物的对策

现在幼儿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比较多,传统启蒙读物的选择应用也不够到位,所以,老师在进行读物选择的时候必须根据幼儿的特点和需要进行,保证选择的读物是真正符合幼儿需要的。

1.提高对传统启蒙读物选择的重视程度

现在很多幼儿园在教学的时候,传统读物选择都存在一定的问题,老师在选择读物的时候,首先必须真正地认识到读物选择的重要性,有针对性地提高传统启蒙读物的比例,为了让幼儿更好地发展,老师在进行幼儿教育的时候,不但应该重视学生知识能力培养,还应该培养幼儿的道德能力,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让其更好地了解我国传统文化,提高其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

2.做好传统启蒙读物的选择工作

我国应该根据实际存在的读物选择问题,成立传统读物编写组,从而给老师的读物选择提供帮助。在进行读物选择的时候应该选择那些符合幼儿身心特点、满足时代需要的读物。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选择出来的读物是适合社会时展以及幼儿身心发展需要的,真正地将学前教育和传统启蒙读物结合在一起,将其作用真正地发挥出来。

在幼儿的发展中,幼儿园教育影响是非常重要的,若是能够在幼儿园教育中,将一些符合时展以及幼儿身心特点的读物添加进去,能够帮助我国传统文化更好地传承,同时也能够丰富幼教工作,幼儿园本身的教学水平也会有明显的提升。

参考文献:

[1]乔玉琴.传统启蒙读物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才智,2014,08(01):204.

[2]王燕.儿童文学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的价值与运用[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4):72-75.

[3]瀚青,任杰.试论蒙学教材在幼儿园的应用[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09(05):33-37.

幼儿学前启蒙教育篇3

【关键词】幼儿;体育教师;启蒙

1 体育启蒙教育的提出与发展现状

1.1 体育启蒙教育的定义

结合其他相关教育理论研究,将体育启蒙教育定义如下:让儿童发现、体验体育活动的乐趣,发挥体育活动情感教育的功能,促进儿童健全人格的形成。以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术和方法为主要内容,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发展孩子体能和增进孩子健康,培养体育活动的兴趣,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为主要目标,即在幼儿、儿童时期,运用体育的技术、方法与手段,进行引导、启发、锻炼和传授的早期体育教育。

1.2 幼儿体育教学及体育启蒙教育的发展现状

幼儿体育分为幼儿园体育和分散在家庭的幼儿体育,幼儿体育是随着学前教育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本文主要针对学前儿童的体育启蒙教育发展现状进行研究,即3-8岁学龄阶段的幼儿园体育启蒙教育。

1.2.1 体育启蒙教育的发展缺乏理论依据

1992年,教育部颁发了义务教育小学、初中体育教学大纲,为了帮助广大体育教师更好地贯彻实施,人民教育出版社按照年级出版了6册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体育教学指导与参考》和3册三年制初中《体育教学指导与参考》,这套教学指导与参考教材借鉴当时教育学、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的特点,提出了各项具体动作的教学建议,对青少年体育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然而在幼儿园教育阶段,幼儿体育教育还处在初级阶段,并没有充足的理论依据。《刚要》中所指出的基本动作包括基本的投、跳、跑、走等,指人类最基本的身体运动能力。除此之外,幼儿体育教学体操类教学内容仍占很大比例,教学内容单一,并没有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

人处在儿童期时,由于年龄特征、性格特点的使然,他们对于体育活动异常活跃,并在这些活动中表现出积极的学习兴趣,注意力和记忆力都相对较高,对于体育技能的掌握和可塑性较强,这一天性使然正迎合了体育启蒙教育的关键。但由于受应试教育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目前来看,我国幼儿园包括部分亲子活动机构都没有形成系统全面的幼儿体育教学体系,对于幼儿体育启蒙教育教学的全面发展,以及对于幼儿的后续教育、终身教育、终身体育教育以及素质教育等方面都有很重要的影响。

1.2.2 体育启蒙教育的实践教学不完善

就目前我国的幼儿体育启蒙教育研究现状来看,理论上没有很好的支撑,在实践过程中大多数的幼儿体育教师采取“摸着石头过河”的方式进行日常教学,即幼儿的动作发展是结合着内容进行的,在不同的阶段教师会根据当下的教育目标、自身的教学经验和幼儿的生理、心里发展特点进行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容,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其中符合幼儿身体发展、生长规律是长期以来一直遵循的基本原则之一,这也是幼儿教师在缺乏相应理论依据的前提下,不得已而采取的方法。但是,幼儿体育教师所选择的的这些“内容”,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与幼儿体育的动作发展水平是否相适应,就不得已而为之了,更多的是幼儿体育教师顺应了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配合孩子玩耍亦或师生一起做游戏。这样的教学并没有真正对其幼儿的身体、心理、以及动作发展等方面进行体育启蒙式教育。

2 幼儿体育教师对于体育启蒙教育的作用

体育启蒙教育对于儿童、青少年来说具有重要作用,能够对其动作发展和身体教育形成一生的积极作用,对人的一生中动作技能的活动和控制都有启发性意义。作为幼儿体育教育的执行者,幼儿体育教师扮演着至关重要的主导作用,首先,幼儿体育教师作为幼儿体育教育的启蒙者,为幼儿体育发展奠定基础,其次幼儿体育教师也是终身体育学习的开拓者,对于幼儿的人格塑造以及习惯养成都起主导作用,通过对其幼儿的身体、心理、动作发展等方面的影响,阐述幼儿体育教师对于体育启蒙教育的作用。

2.1 幼儿体育教师对于幼儿动作发展的启蒙

幼儿阶段是儿童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的平衡能力、协调能力、柔韧度、速度、耐力、灵敏度等各种机能都是在这个年龄段得以较快成长。人类的动作发展以各种身体动作为基础,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动作贯穿人的发展始终,动作发展是人能动地适应环境和社会并与之相互作用的结果,动作发展的水平与人的身体、智力和健康发展的关系十分密切。然而体育是促进人的动作发展的重要手段,幼儿体育更是人类动作发展以及身体发展的萌芽阶段,对于幼儿的生长发育、身体活动、感知觉的发展、动作发展、表现和认知,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以及身体各部分比例的变化等,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幼儿体育教师通过系统详实的理论知识学习可以帮助幼儿完成基本动作技能的学习,如基本技能包括位移技能如:跑步,非位移技能如:扭转,以及操作技能如:投掷,其基本技能的学习是人类运动、竞赛、终身身体活动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儿童会在其童年的早期至中期,大约3-8岁周岁期间,形成各种基本动作街技能的基础,而这个阶段恰好是在幼儿园学习时期完成的,幼儿体育教师正在为其后续成长打基础。

2.2 幼儿体育教师对于幼儿心理发展的启蒙

幼儿时期是运动能力形成的决定时期,同时也是个体的认识、情感、意志和个性品质形成和成长的关键时期,处于幼年的孩童,身体及心理发展空间较为宽泛,可塑性极强。影响个体心理发展的因素归纳起来分为两个方面:遗传与生理,环境与教育,后者对于个体的心理发展意义更为重要,在个体心理发展过程中,教育起着特殊的主导作用,教育从广义上来说,也是一种环境的影响,是由专职的教育者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根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特点,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的社会实践活动。

幼儿体育教师通过对幼儿进行运动心理技能的训练,不仅能够帮助幼儿形成完善的运动动机还可以对其心理过程包括认知、情感、意志的过程进行塑造,更能够锻炼和培养学生的人格心理,包括人格心理特征和人格倾向性,心理过程的发展伴随着人的一生。

3 幼儿体育教师对于体育启蒙教育的意义

完备而富有经验的幼儿体育教师,能够提供良好的教学内部环境,引导和启发幼儿的动作发展,培养和塑造幼儿的心理品质,对于影响幼儿体育锻炼的习惯养成,以及激发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在启蒙教学的同时对于增强学生体质、德育、智育等方面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样的启蒙教育本身就迎合了终身教育、终身体育、素质教育的思想,对幼儿的动作发展、心理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沁,周立.我国体育启蒙教育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3,7,15.

[2]王广军,上强.浅谈有儿童体育启蒙教育[J].体育师友,2006,8,30.

[3]邓秀菊.幼儿体育与素质教育[J].聊城大学学报,2003,3,5.

[4]丁玉如.幼儿体育行为的综合表现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3,5,1.

[5]孙吴昊.幼儿体育启蒙教育分析[J].体育师友,2014,3,8.

[6]吕伟丽,马兆才.对新时期幼儿体育教育的思考[J].科技信息,2008,6,5.

幼儿学前启蒙教育篇4

1.1有利于幼儿社会性的养成

现阶段我国幼儿多以独生子为主,与家人、伙伴的交流较少,导致他们以自我为中心,往往缺乏社会集体性的意识,缺乏对社会以及他人的关爱度。而国学启蒙教育中很多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教育都可以很好地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增强他们对社会、对他人的关爱和分享意识。如《三字经》中所说的“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就讲到了两个故事:“黄香温席”和“孔融让梨”,这两个故事我们便可以因势利导地教育幼儿要学会对父母、对老人的尊敬,并且同时也要学会对兄弟姐妹、对朋友的尊重,要学会谦让、学会与他人分享,这些都非常有利于培养他们对自己是一个“社会的人”而非单纯是一个“个体的人”的认知度,增强他们的社会群体意识。

1.2有利于幼儿良好道德水平的养成。

幼儿在3岁以后,逐渐开始形成道德认知能力和判断能力,这个时候就必须要开始加强学前教育中的道德教育,《三字经》中所说“首孝悌,次见闻”更是将道德教育置于了知识教育之前。因此在对幼儿进行国学启蒙教育之中便要潜移默化地对幼儿进行道德认知和道德规范的教育。《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等都含有非常丰富的道德观念、道德判断和道德思想,通过诱导幼儿阅读背诵这些国学启蒙读物,这些道德观念便会不知不觉地潜移默化地深入贯穿到他们的头脑中,并通过联合家庭教育在日常行为中反复强化,便会形成一个良好的道德规范,提高幼儿的道德水平。

2学前教育中国学启蒙教育的材料甄选

我国传统国学内容非常丰富,但是其中既有优秀的东西,也有被社会淘汰的落后的东西,因此我们在国学启蒙教育中对国学读物的选择便显得非常重要,我们一定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选择那些最优秀的并且符合幼儿特点的材料进行国学启蒙教育。

2.1材料选择以节奏感强的为主

学前教育中的国学启蒙教育不仅涉及道德的教育,其实也是幼儿语言教育和识字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鉴于幼儿的语言水平,国学启蒙教育的材料选择便应当以句子短、节奏感强、朗朗上口、适于诵读的读物为主。而我国传统的识字课本《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便都具有这样的特点,都可以用来对幼儿进行国学启蒙教育。《三字经》一书,其内容包括历史、天文、地理、道德等方方面面的内容,可以说是一种集合了识字、道德和历史教育的综合性国学启蒙读物;《千字文》也包含了大量天文、地理、自然、生活、历史、道德等方面的大量内容;《弟子规》则编写了具体的行为规范,对幼儿如何待人接物、如何与人交往都有着非常好的教育作用,是一部培养孩子道德水平的上好读物。我建议在国学启蒙教育中当以以上三种读物为主,这些读物中都包含着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对于提高幼儿的认知水平、养成幼儿良好的道德规范都会发挥重要的作用。

2.2材料要进行二次甄选

同时,对这些读物我们还要进行一些重新的编排和选择,要选择那些最能发挥教育意义的内容,最适合幼儿特点的教育内容,对于那些远离社会现实的或者过于深刻地要适时适量地进行一些删减或改编,而对于那些封建糟粕的东西则要坚决地删除掉,以最大程度发挥这些国学启蒙读物对幼儿教育的积极作用,坚决避免一些消息影响。

3学前教育中国学启蒙教育的教学方式

我国国学内容丰富、知识量大,但是如何结合幼儿特点进行教育,从而发挥国学启蒙教育的良好作用,也是当下国学启蒙教育中面临的非常重要的一个课题。我认为国学启蒙教育的教学方式应该是以诵读为主,配以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

3.1以诵读为主

诵读是国学启蒙教育中最传统却也是最主要的不可缺少的一个方法。在对幼儿进行国学读物的教学时,教师一定要积极引导幼儿对读物进行朗读与背诵,在朗读的基础上进行讲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背诵。因为幼儿识字数量有限,所以首先教师要通过自己朗读带领幼儿跟读,这次朗读一定是全篇朗读,不停顿、不教学,从而达到识字的目的,并产生初步记忆,这样的跟读过程要进行三到五次;之后,教师便在朗读的基础上对所读内容进行一些讲解,结合图画、视频、游戏等方法增强幼儿的情境感,在情境中理解所读内容;最后便是带领学生再次进行反复朗读,直至背诵。

3.2生动形象的讲解

以上诵读的教学过程,既是一个死记硬背的过程,但也不单纯地只是死记硬背,而是要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在一定的情境中去理解、背诵,因此,在这样一个诵读教学的过程中,讲解这个环节便非常重要了,在这个环节中一定要生动形象,以期发挥学生最大的主动性。在这个环节中可以采用游戏法,让幼儿扮演父母或者朋友的角色,真正站到对方的立场去考虑问题,进而体会到父母、朋友深刻的爱,从而也学会去爱父母、爱朋友;采用情境创设法,如教育幼儿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可以发挥幼儿的想象力,让幼儿在心灵深处走进大自然;采用对比法,将两种行为置于同样的场景下,让幼儿进行选择和判断等等,方法有很多,但目的都是将道德形象化,从而更好地完成国学启蒙教育。

4结语

总之,近年来,国学启蒙教育在我国学前教育中引起了越来越多家长的重视,面对这样一种新形势,我们应当更加谨慎地选择国学启蒙教育材料,更加谨慎地选择教学方式,以期最大程度发挥国学启蒙教育在提高幼儿道德水平、促进幼儿健康成长方面的重大作用,也更好地发挥其在继承我国优秀文化,促进国家和谐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

幼儿学前启蒙教育篇5

关键词:幼儿;认知能力;色彩启蒙教育;培养

幼儿时期,即 2 至 6 岁的儿童时期,其是人类大脑发育的黄金阶段。认知能力即人们的感知、记忆、想象以及思维能力等[1]。处于幼儿时期的儿童对色彩较为丰富的认知物品的兴趣更强,日常接触的颜色的差异能够影响幼儿对物体的认知度与其认知能力的发展。因此,色彩启蒙教育对于培养幼儿的认知能力具有重要的地位。

一、色彩启蒙教育的现状

1 在国内色彩启蒙教育的现状

伴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化以及家长对早期教育的重视,在幼儿园中的美术课程成为提高幼儿综合素质的一环引起人们的重视。我国现在对于幼儿的色彩启蒙教育就是融于幼儿园的美术课程与幼儿园的教室、环境的装饰布局中。丰富和谐的色彩环境,能够使幼儿保持快乐的情绪。而美术课程中,主要是结合幼儿的特点,向幼儿进行色彩的认知教育、进行简单应用和搭配。

2 在国外色彩启蒙教育的现状

在国外的教育领域,对于色彩与色彩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很多。在我国,美术教育的关键是教,但国外的关键是启迪,重视学生主观能力的培养。在色彩启蒙教育中,协助学生正确地认识、发挥与应用自身的个性和能力。国外的美术教育更加尊重学生,更加人性化,更加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而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得。

二、基于幼儿认知能力培养的色彩启蒙教育措施

(一)启发性色彩启蒙教育

1 学校举行玩色的游戏,提高幼儿对色彩的兴趣

教师应按照幼儿的心理特点,先向幼儿介绍三原色,然后再培养幼儿的应用与搭配能力。

幼儿对色彩鲜艳的物体的直接记忆能力与情绪反应很强[2]。例如幼儿园中小班的幼儿非常乐于使用自己喜欢的色彩胡乱地涂抹、画圈。教师可以在举行的吹画游戏中不同颜色的颜料融合

出的画中促使幼儿认识三原色,提高幼儿对色彩的兴趣。

2 教师带领幼儿在大自然中找寻、认识和感知色彩

幼儿园可以组织幼儿进行踏青、看海等野外活动,使幼儿融入大自然中,并切身地体会与感受蓝天绿水、花草蝴蝶与大海彩虹的魅力,提高幼儿对色彩的感知能力。例如按照四季的更迭可在 4 个季开展旅行活动,让幼儿体验春天的繁花、夏天的大海沙滩、秋天的红叶以及冬天的白雪的不同的美丽景色。

3 学校注重培养幼儿对色彩的选择能力

当教师引导幼儿进行色彩的选择应用时,可鼓励幼儿选择相似的色彩,而当在幼儿刚开始接触绘画时,教师可引导幼儿只是观察物体最主要的一种颜色即可。随着幼儿绘画课程的逐步深入,教师则可引导幼儿去细心地观察辨别物体的次要颜色。例如苹果除了最主要的红、黄、绿还有由于光线导致的环境色。老虎除了主要的黄色还有条纹的黑色,脸部与腹部的白色等。通过循序渐进,引导幼儿使用各种颜色来绘画,同时能够增强幼儿的观察能力。

4 在家庭中进行潜移默化的色彩启蒙教育

在家庭中,餐桌可增加鲜花等色彩的搭配,幼儿的食物可在保证营养的同时注重色彩的搭配,设计小动物的造型等[3]。对于幼儿衣服的搭配,可让幼儿按自己的想法搭配,父母只需进行适度的指导,而不能强制的干涉或批评。对于幼儿的书房与卧室的设计,可以采用浅蓝色与浅绿色,提高幼儿的注意力,舒缓幼儿的心情。

三、游戏化的色彩启蒙教育

美术活动深受幼儿的喜爱,而实施游戏化的色彩课程能够满足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需要,促进幼儿的智力发育。

幼儿教师可以按照幼儿的年龄阶段,开设不同的色彩游戏或比赛,促使幼儿体会到绘画的乐趣,提高自身的艺术表现力。在幼儿刚刚开始学习绘画时,不能太早地教授形状式的刻板的绘画,而应先让幼儿从水粉画开始进行色彩的尝试。教师还可将绘画课同手工课两者结合起来,进行染纸和印画的游戏[4],印画的工具可选用幼儿喜爱的玩具、树叶或者幼儿自己的手掌等,例如可以将不同的玩具汽车的轮子上涂不同颜料,再分别在纸上行驶营造出一条条相互交错的车轮印;或者让幼儿将自己的手摆成不同的姿势形状涂上颜料印在纸上,让幼儿感受到印画的神奇,开阔幼儿的眼界,并使幼儿在游戏中认识了各种图形和颜色,既锻炼了幼儿的动手能力,又强化了幼儿对于色彩的记忆。教师还可在美术课堂上通过对同一幅图画的不同部分使用不同的颜色进行填涂,并让幼儿仔细寻找出几幅图画中色彩不同的地方。这种找不同的游戏既能够提高幼儿对颜色的辨别能力,又能够增强幼儿对不同颜色名称的记忆能力。

四、故事性的色彩启蒙教育

幼儿阶段的儿童的大脑与智力飞速发展,在该阶段色彩教育可以提高幼儿的认知能力,而且通过游戏中的故事能够塑造较高的道德素养。在色彩启蒙教育时,可以引导幼儿学习绘画的方法与主题绘画,促使幼儿根据教师的题目要求展开绘画过程,这能够培养幼儿遵循教师的要求进行学习的态度,能够为今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在该阶段的幼儿对童话故事的兴趣浓厚,可以在美术课堂中增添故事的讲解,不仅使幼儿了解故事的内涵,还促使幼儿从故事中形象生动的理解色彩、认识色彩与感知色彩。

参考文献:

[1]姚雅雯. 3 岁~4 岁幼儿的色彩认知和色彩偏爱[J]. 早期教育(教科研版), 2012, (1).

[2]曹阳. 色彩教育对儿童的影响初探[J]. 美术教育研究, 2013, (10): 145 -146.

[3]王安宇. 浅议小学美术教育过程中的色彩教学[J]. 亚太教育, 2015, (9): 32 - 32.

幼儿学前启蒙教育篇6

关键词:婴幼儿;音乐启蒙;教育

收稿日期:2010-11-19

作者简介:阮婷,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讲师,学前教育学博士研究生;宋占美,山东英才学院副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博士研究生。(上海/200062)

音乐在孩子的生活中有着很重要的意义。著名的文学家雨果曾说:“开启人类智慧的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把是数字,一把是文字,还有一把便是音符”。[1]随着时代和科技的进步,人们对音乐教育价值的理解也更趋于科学和深刻。目前已证实音乐能够帮助人类增强认知系统、提高情绪智力、增强感知运动系统、增强应激一反应系统、增强记忆系统等,这充分说明了音乐教育多方面的育人价值。[2]婴幼儿时期是一个人来到世界上生活的最初几年,对其而言,一切事物都是新奇的,生活中处处有接受教育的内容。近年来,随着对与婴儿能力和零岁教育的实践与理论研究地深入,婴幼儿无知无能旧观念地打破,婴幼儿教育的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一、婴幼儿音乐启蒙教育现状

婴幼儿音乐启蒙教育能影响儿童正在发育的大脑并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从而有助于逻辑与抽象思维、记忆力和创造力的开发,这一观点已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同和支持。[3]在婴幼儿早期教育中,音乐启蒙教育已经越来越高亮起来。

目前,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婴幼儿音乐启蒙教育被作为重要的研究课题,受到了更多的重视。基于对前面所提及的相关理论研究成果的深信不疑,美国佐治亚州州长泽尔·米勒已提出了一项令人叫绝的建议:作为该州预算计划的一部分,拿出10. 5万美元,使该州所有新生儿(每年约10万名)出院回家的时候,带上一张古典音乐激光唱盘或一典音乐磁带。

又如,英国正开展“音乐一对一计划”,这个项目致力于总结适合两岁以下儿童发展的教育实践。“音乐一对一计划”力图将关于婴儿音乐性的最新理沦应用到教育实践中,帮助父母及照料者采用更适宜的教育方法。计划首先要求收集信息,包括父母的每日音乐活动、对家庭音乐生活的态度、教师的教育方法等。在此基础上探讨怎样将音乐应用到两岁以下孩子的每日生活,要求教师必须与父母建立信任,形成彼此认同的伙伴关系:同时.教师必须找到适宜并受到双方认同的教育模式这类与家庭相关的灵活工作为音乐教师的职业规定提出了挑战。

再如,澳大利亚的研究人员研究了作为连接母婴间音乐纽带的亲子歌曲。探讨音乐如何成为亲子活动的一部分—女人哼唱儿歌和用音乐育儿的方式,音乐对她们的观念、情感和作为母亲的身份认同感的影响,以及通过音乐游戏和表演与孩子形成的互动类型和相互关系。

此外,还有许多国家也对婴幼儿的教育极其重视很早就提出了应对0~3岁的婴幼儿进行智力的开发。比如,新西兰早期教育提出:教育要从出生开始。秘鲁、加纳等国家把0~3岁教育已列入了国家行动计划。他们认为: 3岁以前是大脑发育的黄金期,是早期教育的关键期,也是婴幼儿心理发展最迅速的时期,是口语、数字逻辑概念掌握的关键期,是行为、性格、人格发展的奠定期。[4]

在我国,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终身教育理念的建立,对婴幼儿实施良好教育成为广大家长更加强烈的愿望,越来越多的中国家庭也开始重视对婴幼儿音乐的启蒙和智力的开发。

总之,婴幼儿音乐启蒙教育对发展婴幼儿智力、陶冶情操、培养良好的道德,增强幼儿听力和记忆力,发展想像力和创造力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5]早期音乐启蒙不仅可以增进婴幼儿对音乐的感受,还能开发右脑,从而使左右脑平衡发展,犹如给宝宝的想像力、创造力及记忆增添一副飞翔的翅膀,使之能发展得更卓越。

二、婴幼儿音乐启蒙教育的方法

对婴幼儿早期音乐能力发展提供支持的形式可以多样化,母亲对孩子轻柔说话语气和歌唱节奏、让婴幼儿聆听更多的声音和各种风格的音乐,以及亲子间的简单音乐游戏都是适宜的形式。婴幼儿早期的音乐感知能力与其后儿童期、青少年期音乐认知能力的发展具有承继性,为婴儿营造一个丰富的音乐环境,让婴幼儿沐浴在与其音乐感知能力相适宜的音乐环境里,将能提升和培养其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并对其今后音乐能力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具体而言,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倾听

在婴幼儿音乐启蒙教育中,倾听应被放在重要的位置。因为听觉是音乐体验和学习的基础。一般说来,婴幼儿各种生理器官都处于未成熟的发育阶段,因此给他们聆听的音乐应以优美、欢快、流畅的乐曲为主,还可以结合语言的发展学唱一些儿歌童谣。同时,对于婴幼儿而言,应将音乐融入到他们的生活中,在自然和谐的日常生活中接触和体验音乐,既能培养对音乐的兴趣,同时也有利于他们能的身心健康成长。

(1)音乐

婴幼儿,特别是婴儿,主要是通过听音乐促进其听觉能力的发展。在听音乐的过程中,他们获得音乐艺术美的熏陶和娱乐的愉悦感。听音乐可以配合孩子一日生活中的一些活动来进行。配合孩子一日生活活动听音乐,主要目的是为孩子创造良好的气氛和情绪,使孩子吃得香甜,睡得舒适,玩得愉快,并且可以充分利用孩子无意识记的特点,在头脑中积累美好的音乐印象,为培养婴幼儿的音乐文化素养,发展音乐才能奠定良好的基础。

(2)妈妈歌

对婴儿来说,母亲的声音是他/她最喜欢、最能接受的声音。妈妈的歌声是最美妙的,所以不必担心自己的演唱能力有多少。母亲唱歌时,可将婴儿抱在膝盖上、怀抱里或陪着婴儿入睡。这样,既有肌肤的接触,又有母亲的体味包围,加上听到母亲的声音,促使婴儿一起感觉,对婴儿大脑产生极佳的影响。[6]随着孩子语言能力的发展,可以教孩子学唱歌在教孩子学唱时,要让孩子看着妈妈的口型和面部表情,跟着妈妈的歌声学,这样可以帮助孩子领会内容,吐字清楚地表达歌曲的内容和情感。[7]

2、交流

研究发现,快乐的核子们都拥行——些共同的素质,包括较有自信、乐观、有自制力等良好的亲子交流,将有助于形成良性的亲子依恋关系,促进婴幼儿各项能力,以及社会性的发展。在婴幼儿音乐启蒙教育中,互动歌曲、音乐游戏、律动体操这些亲子交流活动形式与内容,同样占有重要的地位。

(1)互动歌曲

已有研究表明,亲子的互动歌曲,尤其是熟悉的命名类歌曲,如“你的鼻子在哪里?”、“你的嘴巴在哪里?”这些歌曲,以及动作类互动歌曲(躲躲猫和躲藏游戏等)和带有丰富手势的歌唱互动,对于幼儿的语言习得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儿童能在咿呀哼唱这些互动歌曲时,通过这种对单词和对应动作的配对情境,学习特定的语言元素。成人可与幼儿一起听音乐、唱歌,并引导幼儿做有节奏地拍手、敲击等游戏,用爱心来开启幼儿的音乐之门,帮助他们感受音乐的乐趣,进行音乐体验。[8]成人可以和幼儿一起玩能制造各种声音的游戏:如让幼儿配合音乐来用小木棒敲击翻过来的桶、锅、盆、陶器以及各种能敲击出悦耳声音的用具;和幼儿一起将沙子、小石头装入废弃的纸盒或不透明的小瓶中,做成多种小“沙锤”,让幼儿区分不同的声音并用它们来打节奏;家长可以准备多个同样的碗或玻璃瓶,分别装上不同量的水,让幼儿用汤匙轻轻敲打,倾听它们发出声音有无区别;家长还可引导幼儿用不同材质的物品,如玻璃纸、纸袋等发出声响。总之,成人可以充分利用一切周围环境中可用的东西,增进幼儿对音乐的兴趣与感受。

(2)音乐游戏

音乐游戏是在音乐伴随下进行的游戏活动。它与其它游戏活动的主要区别在于用音乐配合、指挥、促进、制约游戏活动及其变化和发展。在音乐游戏中,音乐与游戏活动的关系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音乐伴随着动作,使之更加生动、活泼、协调、优美,同时,动作又能帮助幼儿具体形象地感受、理解音乐,获得相应的情绪体验,促进智力才能的发展。[9]

父母可在家里为孩子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音乐环境。

如经常播放音乐,并根据孩子“直觉行动思维”的特点,以动作来表达和理解内容,引导孩子随着乐唱唱、跳跳、玩玩,把音乐和玩耍融于孩子的生活之中。这种在音乐伴随下的游戏活动,是培养和发展幼儿的智力才能,协调和发展幼儿的动作,促进幼儿在德、智、体、美几方面健康成长的良好手段,也是符合婴幼儿年龄特点,为他们所喜闻乐见的一种音乐启蒙教育方式。

3、律动体操

在婴幼儿教育的传统观念中,存在着重知识轻运动的认识。然而,这其实是一种思想误区,因为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身体成熟是第一位的。婴儿的骨骼、关节、肌肉由瘦小、稚嫩发展到粗壮、有力,这些都与运动分不开。成人在注重孩子学习的同时,也一定要督促他们加强体育运动。在音乐伴随下做动作是孩子感兴趣的一种活动。婴幼儿在律动和体操中,不断发展这手脚活动男的能力,并且感受和体验音乐的节奏和韵律。

婴儿主要通过感官及身体动作来探索周围世界,在看、听、抓、滚,爬的过程中,了他们周遭的世界。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会以较宽广的的方式来探索世界。他们学会了摆弄物体,了解语言,以及描述他们正在做些什么,至于动作技巧的发展方面,他们则是对自己的身体,以及自己的身体能做什么有比较清楚的了解。他们知道自己可以在所处的空间里有目的的移动身体。[10]

在3岁之前,幼儿应该能感觉稳定的节拍,也能依照稳定的节拍走路。这种基本时间感及节拍能力是让幼儿毫无困难的获取早期基本动作技巧的主要能力。简单的动作经验课促进幼儿动作技巧的发展。[11]

在音乐伴随下做动作或舞蹈,主要是教孩子学习符合营乐的节拍、节奏、速度和情绪做动作,能够随着音乐的变化而变换动作,在身体各部分做动作时,能通过运动神经去感知音乐艺术美,同时,又通过协调优美的动作去表达音乐的内容情绪,这些活动可以发展婴幼儿的动作和节奏感,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地发育成长。[12]

三、婴幼儿音乐启蒙教育的注意点

1、正确的育儿观

我们培养孩子的目标应该是:身心健康、品德高尚、人格完善、智力健全。对于3岁前的幼儿来说,音乐启蒙教育并不一定能使他们成为从事音乐工作的专业人士,但音乐启蒙给予幼儿的早期的丰富感官刺激和运动经历,可以改善大脑神经通路的结构和功能,对以后各种学习能力的形成具有终生的影响。

必须走出音乐启蒙教育是为了成名成家的这一误区,这不应成为婴幼儿音乐启蒙教育最终目的。音乐启蒙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感受音乐,在潜移默化中提高素养及审美能力,培养对“美”的追求和创造愿望,会使他们今后的生活更美好。而是让孩子具有审美能力,体会和联想音乐中所传达的感情,从而感受生活的美好。

2、音乐的选择

在选择对婴幼儿进行音乐启蒙教育的教材时,需注意教材的难易程度,既要适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和接受能力,同时也要适当的给他们一些提高。采用维果斯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的原则,让孩子从小接受这种优美、明朗、向上音乐的熏陶,陶冶高尚的情操,促使他们健康地成长。具体需注意以下三方面内容的考虑:

(1)音乐作品的内容

教孩子演唱和欣赏的音乐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应当是孩子可以理解感受的,思想感情应当是健康活泼的,旋律应是动听的,为孩子所喜听乐唱的。切忌要把父母爱唱的成人歌曲教孩子唱,因为这种歌曲的内容情感往往是孩子难以理解感受的,歌曲的音域、节奏以及演唱技巧是孩子难以胜任。

(2)亲子歌曲的音域

亲子共唱的幼儿歌曲应当考虑到孩子的演唱音域,因为幼儿的肺活量不大,声带正在发育,如果所选歌曲音调过高或音程跳动太大,会造成幼儿声带过度紧张和呼吸不协调,影响发省,甚至造成声带的损伤。因此,选用亲子歌曲时应充分考虑幼儿的这一生理特点。一般而言,三、四岁幼儿演唱音域为3度或4度,年龄更小的孩子其音域越窄。

3、亲子活动的设计

亲子活动是增进亲子交流,培养良好的亲子感情,也是满足孩子爱玩的天性,促进孩子发展的活动。对于婴幼儿来说,亲子活动应该更多的考虑到孩子身心全面发展的特点。在亲子活动中,选用适宜孩子的音乐和歌曲,将使得亲子活动在培养孩子快乐情绪和艺术熏陶方面有更突出的作用,同时所设计音乐亲子活动也应考虑到对孩子在视听觉、动作、语言能力、扩大认知和行为习惯领域的促进和发展。[13]

总之,音乐不只是声音的效果,音乐的启蒙教育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教育,也是一门综合性的训练。音乐的节奏具有时间与空间的性质,音乐具有内在的规律和形象逻辑。所以,音乐是可以增长婴幼儿才智的·德国哲学家莱布尼兹指出:“音乐是心灵的算术练习,心灵在听音乐时计算着,而自己并不自觉。”音乐是孩子不可缺少的“精神乳汁”,成人应创造条件,让孩子从小受到良好的音乐启蒙教育,为他们将来的健康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金东波.浅析幼儿的音乐启蒙教育[j]. 当代学前教育 2007.5

郭声健 罗红. 音乐教育新概念[m].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07 p184-185

杨丽华. 早期音乐启蒙与0~3岁婴幼儿的发展[j]. 昆明学院学报, 2009年7月

王景瑶 王懿颖. 国际早期儿童音乐教育的热点问题—2008年国际音乐教育大会早期儿童音乐教育分会综述(二) [j]. 中国音乐教育,2009.8

梁旭红 朱春涛.家庭旱期教育对0一3岁小儿智能发育的效果观察[j].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08.16(6)

秦云峰,高莉莉. 婴幼儿优教优育180问[m].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 , 2001 p191~192

rose s a,feldman j f,jankowski j j.processing speed in the first year of life: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pretern and full-term infants.developmental psychology,2002

irène deliège, john sloboda. perception and cognition of music. psychology press, 1997

mary d. sheridan.play in early childhood: from birth to six years . routledge, 1999

韩棣华. 0-3岁婴幼儿心理与优教[m].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 , 1999 p245~248

菲利斯·卫卡特著 林翠湄译. 动作教学—幼儿核心的动作经验[m].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p10-14

刘建军. 音乐与智力[m]. 华中工学院出版社, 1987 p192-193

幼儿学前启蒙教育篇7

论文内容摘要:文章试图从古代书学教育的发展中汲取营养,探讨当前书法启蒙教育的发展方向,以期构建幼儿园书法教育的学科框架,推动书法教育从实用化向艺用化转变以及寻求书法启蒙教育的制度化途径。 

 

党的十七大关于教育的阐述中首次提出重视学前教育。而作为基础教育准备阶段的学前教育,一直游离于义务教育之外,无论是教学园所的分布、教学师资的配备、教学内容的设置还是教材教法的确定等,较之基础教育相去甚远。而当前,书法教育被排挤在主流教育之外,书法启蒙教育作为学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渐趋边缘已是不争的事实。我们关注书法艺术的发展,就要重视当前书法启蒙教育发展中的问题,要从历史的角度重新审视书法教育的核心价值,而古代书学蒙养正是我国传统幼儿书法启蒙教育的重要内容。 

 

一、古代书学蒙养教育的认知 

1.蒙学与书学的概念 

蒙学,就是“蒙养之学”,是古代对蒙童进行基础文化知识教学和初步道德养成教育的统称。与小学、大学并列,是我国传统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周易·蒙卦》有“蒙以养正,圣功也”之说,也就是说,启蒙教育是为了培养人走上正道,是神圣庄严之事。幼儿正处于幼稚蒙昧期,教育就成了当务之急。在古代,对儿童进行启蒙的学校,称为“蒙学”,儿童“开蒙” 称为“蒙养”阶段,接受教育的年龄一般在四至七岁,蒙学教育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儿童识字和书写的能力,养成良好的日常生活习惯,能够认识并遵从基本的道德伦理规范。 

书学,则是古代蒙童接受的一种较为初级的、以识字和习字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古代蒙学中各学科的教学仍处在互相包容、互相融合的浑然形态之中,还没有各自独立形成自己完整的体系。就书法而言,是和识字结合在一起的,写字教学与识字教学密不可分。正如清人王筠所言:“蒙养之时,识字为先,不必遽读书。先取象形、指事之纯体教之。”由此可见,书学是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书学也是蒙学的基础与准备。 

2.古代书学教育的特征 

(1)书学教育目标的实用性 

在印刷术尚不发达的古代,大量的抄写工作要由写手来完成,势必形成对抄手的极大需求。加之科举取士,考生书写水平更直接关乎科场命运。由于抄写的需求和科举的要求,使书法的实用价值巨大,所以书法教育在中国古代备受重视。为了适应科举的需要,习字课程作为书法基本功,在蒙学教育中必然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可以说,古代书法教育更加突出书法的实用性,古代书法教育本质是具有强烈工具性的书学教育而非书法艺术教育。 

(2)书学启蒙教材的规范性 

我国古代书法蒙学教材自先秦至隋代均以“字书”为主,“字”指识字,“书”指书写。字书兼有识字与书写功能。周习太史籀大篆《史籀篇》,秦习李斯小篆《仓颉篇》,汉习史游隶书《急就篇》。字书随着书体的演变而更替。从唐代开始,书法蒙学教材开始转向专门化,由于书体的演变,属于篆隶书体的字书系列被更系统的楷书识字课本《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所替代,后者称为“法帖”。“三、百、千”作为蒙学教材,流传最广泛、最久远的要数《千字文》,自唐宋以后,它一直在全国范围内被用作启蒙识字教材,直到清末。 

(3)书学评价杠杆的强制性 

古代蒙学教育主要是进行基本文化知识的教育和初步的道德行为培养,以识字、写字和背书为主。这一阶段中,习字是识字的有效手段,是书写能力培养的基础阶段。古代蒙学习字训练,在课程设置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蒙童的书写水平是其学业的重要标志之一。书法在当时是读书人能否走上仕途的考核标准之一,而选官政策与考试制度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古代书法教育的风向标,直接影响着书法发展的方向和要求。自隋代科举制度产生以后,书法与选官的关系在科举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二、古代书学蒙养与当前幼儿园书法教育的比较 

古代书法教育包括家传、师授和官学这三种途径。家庭教育在古代书法教育中占有重要位置,是书法教育的一个重要形态。古代书学蒙养教育在很多方面表现出其不均衡性,在入“小学”之前的年龄层次,即当前的幼儿园阶段,表现尤为明显。首先,书学启蒙教育的受众面很小,仅限于家庭教育层面。基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家传式书法教育受家族成员自身水平的制约,只有皇权、士大夫阶级和士人阶层的子孙才能够享受到这种特权。其次,书学启蒙教育的年龄参差不齐。较之家传式书法教育的早期化,师授式书法教育要待适龄才能开始,应该在“小学”前后,入学年龄明显滞后。再者,书学启蒙教育的官方认可度不高,呈游离状态。古代官学中只有“小学”和“大学”两个教育层次,未涉及“蒙学”这一级,这种初级教育大多是民间自发承办的,有私立的,也有宗族主办的,也有官办与公助结合的,当然谈不上制度保障,完全是出于需要目的的自觉行为。 

古代的书学蒙养的涵盖面很广,与文字书写教育相关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的内容都包含在内,是综合之学。而现代书法教育是一个具有现代学术和学科意义的概念,一般是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完成的。即使是不在义务教育之列的幼儿园,书法启蒙教育的开展,也要有科学的教学法、专门编定的教材,还需要知识结构合理的教师等,已然学科化和专门化。这些教育特征是古代书法启蒙教育所不具备的。

1.早期化是当前幼儿园书法教育的时代要求 

秦汉时期的幼儿有的在四五周岁就开始学习识字、写字,六七周岁就读完了基本的字书。北齐的颜之推在《颜氏家训·勉学篇》中就以切身经历强调及早从学的重要性:“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以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 清初教育家唐彪在几十年的蒙学教学实践中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启蒙教育思想与方法,其中有一个重要的思想就是要对儿童尽早施教。认为三至八岁之间的孩子在入小学之前就可以通过识字关。 

较之古代,当代学前教育已拥有了幼儿园这样的教育机构,要做到书法启蒙教育早期化已经拥有了完备的物质平台和师资力量。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条件允许,当前幼儿的书法启蒙教育起步可以提前到学前教育阶段。 

2.学科化是当前幼儿园书法教育的必然趋势 

书法作为独立学科的雏形由来已久,早在西周时期,学校教学内容中就有专门的书法教育,书法列入教学内容“六艺”中;汉代增设“书馆”;唐代国子监有“六学”,书学位列其中。西周“六艺”强调个体在礼乐(德行)、射御(军体)、书数(文理)等教育内容全方位的修养,源于古代社会分工还不够细化,学科化进程还很不明确,习字需要依附于识字教育,从而作用于其他诸学,故书法本身还不具备其独立性。 

而随着当代文化科技的发展,教育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大,已非“六艺”“六学”所能涵盖。书法虽然还有在其他学科中的工具作用,同时依旧保留了书法的德育教化功能,却具备了更大的艺术价值取向,对于书法启蒙教育,不仅要求掌握书法的基本技法,还应该从文化和艺术两个方面来培养,增补书法史学、书法理论、古代文字、国学知识等相关内容,将其作为一门学科对待,使书法启蒙教育从其他学科中独立出来,实现学科化成为可能。 

3.艺用化是当前幼儿园书法教育的终极目标 

识字与习字有着密不可分的相辅相成的关系,习字对识字有极大的促进作用。由此,古代书学教育的实用功能不言而喻。但“书法课”不同于“写字课”。 写字只是要求把字写规范、易识,而书法则包括写字、艺术、文化、审美的内容,是艺术也是文化。艺术形象和文化精神更是书法所追求的境界。 

随着印刷技术的普及和办公无纸化,书法的实用性正在急剧弱化,艺用性随之凸显出来。当前书法启蒙教育依旧存在较强的实用倾向,书法本身所具有的丰富内涵和功能得不到发挥,失去了书法教育的发展需要。书法教育在传统教育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其除了功用性,还承担着文化延续、艺术审美等职能,因此,突出其艺用性是当前书法启蒙教育的最终目标。 

4.制度化是当前幼儿园书法教育的基本保障 

在传统官学中,没有基础教育“蒙学”这一级。汉代蒙养教育多行于宫廷或官宦家族,到唐宋才逐步推广到一般平民家庭中。但官方办教育的能力十分有限,除宫廷皇家教育外,官方还无法建立初级的蒙学教育。如果说西周至两汉书法教育是制度化之上的自觉,那么,自隋唐科举制度确立,就使书法教育彻底法制化了。从“籀书”“史书”“章程书”“院体”“台阁体”“馆阁体”这一字体、书体的发展线索上,我们可以发现历代统治者对于书法的强大干预。尤其科举制对书法教育的强制性,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应试者书写能力的提高和书法人才的培养。 

古人对书法教育制度化的要求与收效对当前不同层次的书法教育有一定的启示作用,作为当前书法启蒙教育的学前教育阶段,依旧适用。只有加强对书法教育的重视程度,加之教育行政指令的干涉,书法教育才能在启蒙和创新的过程中实现跨越式的发展,这种文教政策的干预从根本上来说又会远远胜过其他因素对书法教育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万应均.浅谈幼儿书法教育中的情感培养[j].学前教育研究,2005年第7期. 

[2]董菱.论书法艺术教育的必要性[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3]贺文荣.“书学”考源与释义[j].书法赏评,2008年第3期. 

幼儿学前启蒙教育篇8

关键词:学前幼儿;会听;会说;会看

幼儿教育要学会“三会”

我们知道,对于未正式入学的幼儿来说,最初接触的教育是启蒙教育,那么最初教育他们的老师也就是他们的启蒙老师,从一定意义上说,启蒙教育对于他们来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已从事5年的学前教育工作,每年对于新接收的幼儿都有新的体会,新的总结。对于学前教育的老师都知道,4―6岁的幼儿,思维单纯,语言组织能力差,模仿能力强,好动,甚至有些还不会听话,这些都是他们这个年龄的特点。针对这几点,我们的学前老师们,可算是费尽心机使幼儿听话,不捣乱,喊破喉咙使他们不说话,听指挥。甚至有的气的“大打出手”,做一个乖孩子。这些真是难为了我们的老师,但我们都能理解,向幼儿讲大道理有时是行不通的,所以我们只有一步步逼近了。

五年的幼儿工作,使我对学前幼儿多少有了了解,从一开始对幼儿实施了上述“三要求”后,结果是“两败俱伤”,而后,结合了幼儿心理,我对幼儿教育进行了新的尝试,觉得应该学会以下“三会”。

一 会听。不用解释,就是听幼儿说话,不要小看这一点,这有时是很难做到的,首先你必须要有耐心。

幼儿在与老师接触熟悉后,会经常给你说一些他们的所见所闻,心中感触到的,这说明老师是他们心中最可信,最有话题的“朋友”了。可我们往往就忽视了这一点细微的心理特点,从而打住了幼儿的话题,甚至不允许多说什么,最重要的是我们没有那么多的的耐心和兴趣去听。其实,当幼儿谈起他们的话题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我们尽管去听,不用费脑子去想怎么应付,怎么教育,但你一定要会听,不要置之不理。要学会看着他们,颇感兴趣地听他们说,经常用到“是吗”、“真的”、“真好”等词语,这样,他们也觉得老师对他们的话感兴趣,和他们有共同话题,从而对老师也愈加喜爱。当然,如果在课堂上随便讨论问题,这样会耽误我们的教学,但我们先不要果断制止,可以用多种方式来中断幼儿的话题,我们可以下课再说好吗?对于性子顽皮的幼儿,我们可以用命令的口吻直接终止话题。学会听幼儿说话的效益是,你可以不用任何方法去获取幼儿感兴趣的各个方面,从而在学习教育上利用幼儿感兴趣的方面有针对性地教育幼儿。这样,不仅幼儿对你的感情越来越深,更重要的是学会听你的话。

二 会说 。会说不只是要求我们老师在讲课时能正确清楚传授知识,还有一个技巧,会和幼儿说话。我们往往对幼儿的话题不感兴趣,因为他们涉及的内容太简单,太幼稚。可我们要知道一点,那些对于我们来说,毫无价值的话题,对于幼儿来说,那是多么稀奇有趣的事啊。在上述会听幼儿话的基础上,适当的与幼儿交流,一同顺着他们感兴趣的话题“聊天”,你会发现,也许你平时没有在意的幼儿原来还有你不为人知的一面。这样对于他就有了新的看法,新的认识哦,原来他也挺好的。我们可以利用与他们聊天的机会,去发现幼儿自身存在的问题,在适当的时候,可以借题发挥,顺便把你棘手的问题,利用这个话题教育进去,相信他们一定会乐意接受你的意见的。

三 会看。这一点需要我们教师很好的了解幼儿的情况,其实这一点针对于那些经常犯错误 或偶尔犯错误的幼儿比较好。经常犯错误的幼儿如果屡教不改,这时你可以根据他们犯错误的轻重程度,心理特点,我们可以用眼睛去批评,可以严肃的盯着看,不要游离,也可以惋惜的看,还可以调皮的看,根据不同情况去看他们,看他们的眼睛,相信再捣乱的幼儿也多不掉“无吝的批评”,二,对于偶尔犯错误或有些退步的幼儿来说,我们在一个恰当的错误时,给予严肃的审视,他会低下头,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知道老师生气了,批评了他,这样,我们再加以多多少少的道理教育,他会变得更好。

以上就是我所体会的“三会”,总的特点就是了解情况,因人而异,增加师生情感,使我们的教育更加顺利成功的进行下去。

我们知道,对于未正式入学的幼儿来说,最初接触的教育是启蒙教育,那么最初教育他们的老师也就是他们的启蒙老师,从一定意义上说,启蒙教育对于他们来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上一篇:财务管理行业报告范文 下一篇:餐饮业行业发展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