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人才培养模式范文

时间:2023-10-18 16:56:48

护理人才培养模式

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篇1

【关键词】 技能型紧缺人才;“ T”型人才培养模式;必要性;可行性

高职护理教育是为医疗卫生保健第一线培养实用性、技术型、技能型人才的专门教育,因此,护理教育必须研究卫生发展趋势,明确市场、岗位对护理人才需要的层次、规格等客观要求;必须找准社会和人体发展的需求与职业教育的结合点;根据社会和实际需要,合理规划课程模式,引向纵深发展,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社会需要的护理人才。

1 护理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广大人民群众对健康的需求、对卫生服务的需要越来越高;同时,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医疗卫生服务改革的不断深入,对护理人才的数量、质量和结构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我国当前一方面护理人才紧缺,另一方面现有护理人才知识面不适应现代护理,同时,当前传统的护理教育模式已经不适应社会的发展。

1.1 我国护理人才紧缺,有待加速培育 2001年我国护士总数为128.69万人(医生总数为209.97万人),占全国卫生技术人员的28.55%,全国平均千人口护士比例为0.993(千人口医生比例为1.621)[1]。我国卫生人力资源城乡差距大,80%的人口在农村,2002年护理人员中只有16.9%的注册护士工作在县及县以下医院,每千农业人口注册护士比例只有0.18。全国护士中从事社区护理工作的不到10%,而美国1993年已经达到了33.5%。

WHO 1998年对各成员国卫生人力资源统计结果显示,尽管我国千人口的医生比例已经达到和超过世界许多国家水平,但护士数量则远远不够,医护比例失调问题严重,我国2001年的医护比只有1:0.61,远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

2001年全国平均的护士床位比为0.4:1,农村的护士床位比只有0.26:1。2001年卫生部对全国12家医院抽样结果显示,其中只有2家医院的护理人力基本饱和,10家医院的护理人员严重缺编,平均缺编率为31.3%。在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对护理人员的比例要求更高。2003年抗击“非典”其间,为保证护理服务质量,北京市小汤山等“非典”定点医院普通病房的护士床位比为2~3:1,重症病房为4~6:1。可以看出,我国的医护比例不合理,护理人力资源短缺明显,尤其随着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建立、健全,使护理功能不断扩展的情况下,护士的数量更加不能满足人们健康保健的要求。

1.2 与国外护理人力结构比较,我国护理教育有待发展 WHO的资料显示,在千人口护士比例方面,1998年世界绝大多数的国家已经达到3以上,部分发达国家甚至达到30以上,只有印度、土耳其、巴西等国家千人口护士比例在1以下。可以看出,经济发达国家千人口护士比明显高于经济不发达国家。

据2001~2002年《西太平地区卫生资源报告》及《世界护理的现状、不足及预测》的资料,在世界主要的二十余国家和地区,我国大陆与土耳其、巴西的医护比例均小于1:1,我国香港地区、日本、泰国、德国以及英国等国的医护比例都超过1:4,而芬兰、挪威、加拿大等国家的医护比例均超过1:6。印度人均GNP只有中国的一半,但医护比例明显高于中国。世界银行在其1993年世界发展状况中指出医生同护士的比例应该达到1:2~1:4。1998年全世界的平均医护比例为1:2.698。

1.3 传统的护理教育不适应现代需要,护理教育有待更新 过去人们总认为:护士不过是打针、发药、给医生当下手。这种看法既不科学又不全面。产生这种想法与传统的护理教育有关,传统的护理教育存在一些弊端:一是重理论、轻操作,一直以来,护理教材就是在医疗专业的教材后面加一个尾巴,写几点护理措施,不重视独立解决护理问题的能力;二是强调维护肌体的健康,而没有把人看作生物、心理、社会整合的、协调统一的有机体。同医疗专业相比,护理专业更重视的是人而不仅仅是疾病,重视人对健康问题的身心反映,而不仅是器官和组织的改变[2];三是缺乏建立自觉的伦理、法规的概念和行为规范,仅凭朴素的感情和天使的爱心已难以适应当前的形势和复杂的环境;四是侧重个人的护理技巧培训,而忽视了建立新型的医护关系、护患关系而需要的沟通交流能力。随着社会的进步,珍惜生命、珍惜健康的现代人需要能呵护身心,象亲人般的关心、信赖,集科学、技术、人文于一体的现代护士。因而,新的护理教育模式必须产生。

2 护理专业“T”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2.1 概念 “T”型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以“继续学习能力培养为核心,职业实践能力为重点”构建的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能较好地兼顾针对性和适应性。护理专业“T”型人才培养模式,根据这些特点,还结合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和卫生部科技教育司关于“职业院校护理专业领域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指导方案”,并联系多年来的办学实践,构建成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

“T”字上面的“—”表示护理专业学生基本素质和一般能力培养的横向拓宽,以增强毕业生对社会就业的适应性。“T”字下面的“ㄧ”表示专业能力培养的纵向深化,且特别强调护理专业实践能力,以加强毕业生就业的岗位针对性。“T”型模式的“—”与“ㄧ”是密切联系的、互为支撑的;“—”是学生的发展的基础、前提;“ㄧ”是学生专业能力的提升;“—”与“ㄧ”的重合部分则是学生的核心能力T型结构的核心能力对纵向深化与横向拓展起着基础和支撑的作用。

2.2 分类 根据护理专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培训文件精神,结合现阶段高职护理培养目标与方向,我们将高职护理专业“T”型人才培养模式分为四类。

2.3 说明 在实践“T”型模式时,要注意如下方面:(1)核心能力培养是关键。护理概论与护理技术是学生的理论基础和技术基础,无论是横向拓展还是纵向深入,这个基础要打牢,才能有更大的发展。(2)“度”的把握要适当,也叫适度。作为代表横向扩展能力的“—”度,既与专业特点相关联,也与学生的个体状态相关联,要做到适可而止。对于代表纵向延伸能力的“ㄧ”来说,要达到满足岗位需要,做到精益求精。(3)课程体系优化是重要一切。要形成比例合理的“T”型人才培养模式知识体系,重要的是优化课程体系,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造就一支优秀的课程开发队伍。这支队伍要有经验丰富的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要有护理一线的高水平和护士长乃至护理专家参与,他们对T型的结构和内涵必须有深入的了解。因为T型模式要求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是动态的,不断变化的,能及时吸收护理方面的新知识、新方法和新技术。

3 “T”型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的可行性

3.1 现代护士必将是“T”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产物 2004年初,国家开始启动紧缺人才培训工程,教育部、卫生职业教学新模式课题组承担了这项工程中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和实施。近年来,护理专业竞争激烈,护理教育的出路在何方?新教学模式课题组通过研究给予指出:我们国家需要护士,但不是传统的护士,而是现代护士。

现代护士必须具有全面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的岗位职业能力。怎样培养出现代护士呢?“T”型人才培养模式恰恰就体现了这些内涵。“T”型中的横向拓展就是培养护理学生综合素质的知识水平;“T”型中的纵向深入就是培养其专业技能水准。所以,当代护士必将在“T”型模式下产生。

3.2 技能型紧缺人才离不开“T”型人才培养模式 本文所论述的高职护理专业“T”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以《护理专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培训文件》为依据,从指导思想、培养目标到培养方案,吸取了其主要内容,加以程序化而形成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因而,你想要尽快地培养技能型紧缺人才,采用“T”型模式行之有效。也就是说,“T”型模式可以尽快培养出技能型紧缺人才,同时,要培养出技能型紧缺人才就必须运用“T”型模式。二者相辅相成,紧密相连。

3.3 “T”型人才培养模式符合人才成长规律 一个人成才在其成长中,总是从横向与纵向交叉方向发展,一方面是提高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适应社会,立足社会;另一方面是提高业务水平,适应岗位需要,练就专业能力。而“T”型人才培养模式也正是从横向与纵向去造就人才。就护理人才而言,既要与患者、患者亲友沟通,又要与医生配合,综合素质很重要,同时又要进行专业护理,业务能力显得更重要,二者都不可忽视,惟有运用“T”型人才培养模式,才能造就合格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 卫生部科技教育司.关于我国护理人力资源和加强护理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作的建议.2003,7.

2 梁淘,李杨,沈宁,等.护理课程设置改革中教学内容,安排方法的变革-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护理学院教学改革介绍之二.中华护理杂志.2000,35(10):616-619.

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篇2

市场-课程-市场的培养模式对于高职院校专业人才的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市场-课程-市场的培养模式能够有效地降低高职院校的教学盲目性,并且提升教学效率,为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有效保障。市场-课程-市场的培养模式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培训模式,为此高职院校必须要重视市场调查和分析工作,以确保培训课程内容准确性。首先,高职院校应该加强同医院的交流与合作,定期同医院儿科医疗人员进行沟通,以了解医院儿科护理日常工作的主要内容,对咨询医院儿科工作的具体需求。同时,高职院校方面应该做好对医院教学意见和需求的统计分析工作,筛选具有代表性的教学意见和建议,将相关内容同日常教学工作相结合,有侧重性地进行教学内容的调整,为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奠定良好基础。

二、加强课程改革,建立科学的教学体系

为保证实际教学质量,提升儿科护理专业人才的培训效果,高职院校方面必须要重视教学课程的改革,构建全新的教学体系,满足实际教学需求。目前儿科护理专业的课程内容较为分散,课程群划分并不明显,因此必须要重视对课程群的划分,整合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比如,儿科护理课程体系应该划分为基本素质课程、人文素质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以及专业课程四大部分,基本素质课程主要是由基础的教学教学课程组成,如化学、政治、体育、应用和计算机应用等等,这些课程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人文培养课程是培养学生的工作责任性和责任感,提升学生的工作意识,端正学生的工作态度,具体包括了护理伦理学、护理心理学等等;专业基础课时针对于儿科护理工作技能的培训课程,这些课程是学生今后工作过程中需要运用的重要知识,包括了人体机构学、营养学以及病理学等等;专业课则是针对于儿科护理工作的专业类科目知识。

三、开放实践场所,保证实践质量和效率

高职院校儿科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必须要以临床服务能力水平作为重要的评价标准。因此,对于儿科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工作来说,实践环节是必不可少的,而这也是提升学生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的重要手段。高职院校的课堂教学工作主要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但教学是较为有限的,学生必须要利用实践来不断巩固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才能够确保自己的工作能力。为此,高职院校必须要为学生建立开放的实践场所,除了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医院实习机会的同时,最大化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配备和引进更多先进的实践设备,充分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成长,补充学生的学习实践,对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综合教育水平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在加强对儿科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的同时,必须要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以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确保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老师是现代教育教学的基础,老师的能力和个人素质将直接决定着院校的教学水平。就当前部分职业院校来说,由于待遇等因素的影响,导致高职院校的教师水平同高等院校存在相当大的差距,高职院校教师能力问题成为危及高职院校教学工作的重大因素。为此,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高职院校必须要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提升综合教育水平。首先,高职院校应该适当提升教师待遇水平,结合当前市场环境制定较为合理的教师待遇,以吸引更多的具有丰富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的优秀教师加入到教育教学工作当中。对于儿科护理专业来说,临床服务水平是学生基本要求,高职院校在不断为学生创造实践场所的同时,应该适当引入具备丰富临床实践经验的老师,以保证课堂教学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此外,高职院校应该加强教师的培训工作,制定全面的培训流程,定期要求国内优秀的护理人才和专家参加培训活动,帮助教师了解和掌握先进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思想,确保教师教学能力的有效提升,为儿科护理专业教学模式的顺利实施奠定良好基础。

五、结语

总之,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医院对于儿科护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同时对于儿科护理专业人才的要求也不断提升,为此高职院校应该加强对儿科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和构建,从市场需求的角度出发,制定全面和合理的教育教学目标,并在原有的基础上加强对培训课程和培训内容进行调整和优化,保证学生的临床服务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为社会输送更多具备丰富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专业性人才。此外,高职院校必须要重视对优秀教师队伍的建设,重视教师培训工作的开展,为儿科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奠定坚实基础,促进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水平的全面提高。

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篇3

>> 基于“三大教育理念”的“HAT・CDIO”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 高职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探究 基于校企合作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高职英语教学改革探讨 基于临床医学的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与实践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形势与政策实践教学模式探究 基于市场营销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项目化教学模式探究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校企合作策略探究 基于素质教育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基于创业教育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基于“卓越计划”的应用型高等工程教育培养模式探究 高职院校英语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高职院校云计算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基于行业对接的高职院校应用型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基于校企合作群的高职汽车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论复合“应用型”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基于专业教育评估的英语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职高专教育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政治 > 基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高职护理教育模式探究 基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高职护理教育模式探究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要:高职教育是构成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体现知识的实用性,将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教育目标。我国的发展离不开应用型人才,提倡理论联系实践的教学理念。护理是医学的必备环节,是辅助医学治疗、提升临床效果的重要手段。优化高职护理教育,更新教育理念,以达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的。本文就基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高职教育护理模式进行了分析与探究。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 高职护理 教学模式

应用型人才是能将学习到的专业技能和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是现代复合型人才的一种。医学中的护理注重考查护理人员的护理、医学以及心理知识,主要包括身体护理和心理护理。在高职护理教育中要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充分体会护理的要点、难点、重点。通过对当前高职护理教育模式的分析,注重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创新护理教学模式成为当前的重要任务。

一、培养应用型人才对医学护理的重要性

应用型人才是能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生活中,充分体现专业知识的实用性,是企业发展最渴求的人才。护理是一门操作性与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程,不仅仅是对护理人员专业素养的考查,还要对情感学、心理学、医学等方面精通,进而对开展身体护理和心理护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1]。由于很多护理人员在进行护理时,面对病患,不能发挥其专业能力,导致护理质量下降,影响护理效果和治疗效果。由于护理是辅助临床治疗的重要方式,是医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会直接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因此,注重对应用型护理人员的培养是时代的要求,是教育发展与进步必不可少的内容。

二、目前高职护理教育模式的现状分析

目前,通过对高职护理教育模式的现状分析,护理教学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影响教学质量。其一,教学理念过于传统。教育理念是驱使教学行为的先决条件,会对教学模式产生直接性的影响。如今,部分高职在护理课程教学的理念上还过于传统,对护理专业不够重视,将教学重心放在医学临床治疗方面,认为对于医学而言治疗才使最重要的,护理只是辅的内容。这样的观念在本质上就存在误区,若只是临床治疗,而不重视护理,易导致病患出现感染、并发症等现象,后果不堪设想[2]。其二,教学方式趋于落后。在高职护理专业教学中,部分学校还保持着传统的护理教学方式,只是通过教师灌输和简单的演示来开展护理教学,学生参与课堂的机会很少,不能对护理专业知识予以实践与操作,学生的专业技能没有得到训练,不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三、基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高职护理教育模式的有效策略 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为护理教学提供保障

教师是构成课堂的重要引导元素,是开展高职护理教学的基础保证。作为高职护理专业的教师,应明确当前医学领域对护理的定义,充分的了解护理对临床治疗的作用以及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性。为了培养应用型护理人才,教师应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能解答学生在护理专业知识学习过程中的疑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来设计和优化课堂,在学生护理的实践操作中予以协助,更易让学生掌握[3]。新教育时期,对教师的专业素养要求也越来越高,应抬高教师的入职门槛,在充分具备专业能力的基础之上,能在护理教学上有独特的见解和先进的教学理念,是甄选教师的重要标准。教师应对培养应用型人才做好定位,灌输学生现代的医学护理方法和要点,重视将医学、护理学与心理学的完美结合,以此能够掌握病患的身体状况和心理需求,是护理工作的关键所在。在课堂上,应以学生为核心,增加学生参与课堂的机会,能体现出护理知识的应用价值,也实现了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设立护理培训基地,重视学生的实践操作

高校护理教育质量不高,主要取决于课堂教学方式,没有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机会,学生很难做到对专业知识的把握与吸收。护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融合了医学、护理学、人体学以及心理学等多方面的内容,必须具备很强的综合能力。为了优化高职护理教育模式,应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重要基础,重视对学生时间操作技能的培养,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课堂实践机会,加强护理演习,以增强学生的专业技能、应急能力以及操作能力。为了培养应用型人才,可以通过设立护理培训基地,对学生进行专业性的培训,增强护理体验,慢慢摸索护理技巧,不断积累经验,为学生从业奠定重要基础。在培训的过程中,能让学生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结合起来,利用临床病例来考验学生,是提升学生应用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核心内容。 加强高职与医院合作,提供充足的实践机会

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护理实践能力,可以采用高职院校和医院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在医院进行实习,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创新之举。培养应用型人才,就要注重对其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可只是蜻蜓点水,应适当的给予学生充足的实践时间和空间,既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也会为医院做出贡献。由此可知,实施高职与医院合作的战略,是一个双赢的决策。高职院校与医院可签订一份人才培养协议书,制定出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并付诸于实施,使高职教育与医学进行渗透,能有效降低高校建立培训基地的成本,还能实现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优化高职护理教育的有效手段[4]。加强高职与医院合作,能为学生提供更充足的实践机会,可将护理专业知识运用到医院的实际操作中,很大程度上实现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同时也为医院提供了优秀人才资源,是值得应用的一种教学模式。

结束语:

通过对高职院校护理教育模式的分析,学生对护理知识的应用性不强,学生参与课堂的实践机会很少,是护理教学不成熟的表现。新时期,对高职护理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重视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优化高职护理教育,要提升护理教师的专业素质,设立护理培训基地,加强学生的实践演练,提倡学习与医院合作教学,实现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张蕊,李丹,李小寒.高职护理专业毕业生综合素质考核的现状分析[J].护理研究,2011,08:661-663.

[2]董婷婷.高职院校护理教育观念改革初探[J].科技视界,2014,28:242.

[3]李颖娟,刘华钢,黄巨恩.浅谈构建高职护理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依据[J].高教论坛,2009,09:111-112+119.

[4]张龙禄,祁义霞,冯小君,王丽.高职护理教育核心能力课程整合的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2009,08:133-135.

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篇4

关键词: 本科护理学专业 急危重症护理人才 培养模式

随着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国内三级、大部分二级医院都开设了ICU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重症监护病房)和急救室,为抢救急危重症患者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具有护理急危重症患者的护士无论在数量还是素质上都与需求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如何培养高质量的急危重症护理人员是当前必须解决的一大问题,通过开展本科护理学专业后期急危重症分流的方式进行培养,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1.医疗快速发展,急需急危重症护理人才

2011年卫生部颁布了《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纲要明确了近年护理事业的目标和任务,建立一支数量规模适宜、素质能力优良、结构分布合理的,“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为患者提供全面、全程、专业、人性化的护理队伍。随着诊疗技术的发展和医学学科的细化,抢救急危重症患者日益重要,需要一批高素质高技能的急危重症护理人才满足患者的需求。赵娟娟等对广东省166家医院的护理人力资源教育现状及需求进行了调查,发现95.18%的医院表示今后在较长时间内需补充不同领域的专科护士,特别是ICU和急诊急救专科护士,其中三级医院分列在第一和第三位、二级医院分列在第四和第一位,急危重症护理人才有较大需求[1]。

2.急危重症护理人才培养途径有待提升

ICU护士的培养主要是在职护理培训模式,即从现有的各科室中选拔一些优秀的具有从事本工作意向的护士,经过适当培训后承担ICU护理工作,由于培训时间短、形式较单一,师资力量较薄弱等导致护士得不到系统的急危重症护理教育,另外目前的急危重症护士还存在资历较浅,年纪较轻等问题[2]。张建伟、史维君等对上海地区四所三级甲等医院护士培养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是护士进入ICU前缺乏系统培训,进入ICU后培训也未常规化、系统化,培训的内容与临床需求及重症护理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3]。因此,必须创新急危重症护理人才培养途径和模式,在本科教育阶段进行后期急危重症护理知识和技能教育,以求培养全面的急危重症护理人才。

3.急危重症护理人才培养模式与实践

3.1急危重症护理人才培养模式。

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科学,急危重症护理人员除要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强烈责任心及高深的职业情操外,还必须具有临危应急处理和临床医生相互协调配合的能力。为培养学生在急危重症护理处理方面具有更加突出的能力,以便适应市场的需求及更好地为护理事业作出更大贡献,对本科护理学专业后期急危重症方向采取“1.5+‘1+1’+1.5”的培养模式。第1个1.5即1.5年护理学培养前期,主要是学习人文素养、思想品德及医学基础相关知识,使学生具有从事护理工作的素质、品德及临床医学相关知识,能够解答患者一般的医学疑问;“1+1”即1年的专业知识培养,包括通常护理学专业知识和急危重症的系统知识,确保学生培养目标和方向;第2个1.5即1.5年的护理实践,包括1年的正常护理技能训练与实习和0.5年的急危重症护理强化训练和实习,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

3.2急危重症护理人才培养体系。

急危重症护理人才培养体系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即理论和实践培养体系。

3.2.1理论教学培养体系。

急危重症护理人才培养的课程由五大块组成。(1)公共基础课程:通过公共课程的学习掌握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理论知识,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学习外语、计算机等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能够阅读护理专业外文资料和良好的英语听、说能力,能熟练应用计算机技术获取护理学科信息。(2)护理学人文社会科学课程:通过护理伦理等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关爱生命、尊重护理对象的职业态度和情感,提高学生的人文关怀素质,使护生具有较强沟通技巧,树立人性化护理理念。(3)医学基础课程:学习医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为学生充分理解和有效学习专业课程奠定基础。(4)护理学专业课程:学习护理基础、专科护理基本知识和技能,特别是急危重症护理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敏锐的洞察力和灵活运用专业知识独立分析、解决服务对象健康问题的能力。(5)选修类课程:目的是扩大学生视野,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精神,全面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及交叉学科知识培养。

3.2.2实践教学培养体系。

实践教学过程是护理人才培养的关键过程,直接关系到护理人才的培养质量和适应工作的能力,主要由实验教学、临床见习、护理技能强化训练、预防医学和社区护理实践、毕业实习、课外科研能力训练等组成。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实践思维,熟练掌握护理操作技能,提高实际动手能力;通过见习,可以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加强理论与临床实践结合,获得临床案例和护理操作的实际体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发挥专业课程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通过见习巩固所学知识,扩大学生视野,早期进入社会、进入临床;通过见习和护理技能强化训练,熟悉临床护理工作环境、护士基本素质要求和医院规章制度,进一步巩固护理基础理论知识,强化实践技能为临床实习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毕业实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稳定的专业思想,使其具备评判性思维能力、独立分析、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及终身学习的能力;通过安排学生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防疫站、疾病控制中心等实习基地进行实践,了解社区卫生服务功能,熟悉慢性病、传染病预防、康复、健康教育等知识,树立以预防为主的服务理念,积极促进人类健康;通过课外科研能力训练,培养学生科研思维和科研意识,为将来更好地从事护理工作和开创护理事业新局面。

3.3加强管理,提高急危重症护理人才培养质量。

通过本科护理学专业后期分流急危重症护理人才培养实践,取得了较好效果,不但满足了医院对急危重症护理人才的需求,得到广大医院认可,同时为护理学生就业开拓了新的渠道。为培养更多更好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急危重症护理人才,必须加强以下几项工作。

3.3.1优化课程结构和设置,精选课程。

由于急危重症护理方向是属于护理学专业后期分流,设置的课程较多,学生学习压力较大,为此必须优化课程结构和设置,适当精简或合并课程,避免重复授课。如将传染病护理课程合并到内科护理中,一方面是有些医院未开设传染科,另一方面是传染病在大的范围归属于内科,可以融合到内科护理中进行讲解;可以将一些专科护理合并,如口腔护理与五官科护,老年护理和康复护理与社区护理合并等。在教学过程中优选教学内容,通过跨课程、跨学科备课,避免授课内容的重复,使教学过程更加流畅,简洁明了,强化学习效果。

3.3.2更新教育方法和模式。

根据护理学实践性强的特点,必须更新教育方法和教育模式,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有目的、有选择地应用PBL、案例式、讨论式、情景式[4]等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3.3.3建立重症监护模拟病房,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学生实习期间难以有效地学习和使用重症监护相关设备,得到操作的机会就更少。为解决学生实习实践机会少的问题,学校应建立重症监护模拟病房,配备相应的设备和师资,使学生得到很好的重症监护训练。毕业实习是确保学生质量的关键环节,必须选择具有ICU、急诊科实力较强的三级医院作为实践教学基础,学校与教学基地建立互利合作稳定的关系,加大对教学基地的投入,激发教学基的教学热情,可以在各实践教学点建立急危重症护理人才库,选择人才库中的护士进行带教工作。

3.3.4加强急危重症护理师资培养。

师资队伍是目前制约护理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从事护理工作的护士普遍只有中专学历,且担任授课任务的教师也普遍存在学历较低等问题,制约护理学教育的发展。首先学校必须加强师资培养,增加护士进修学习机会;其次教师应加强自身学习,主动学习;再次教师应当确立为学生服务的目标,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蓝越强大才能培养更多更好的学生。

参考文献:

[1]赵娟娟,尤黎明等.广东省医院护理人力及教育现状研究[J].中国护理管理,2009,9(8):39-42.

[2]张建伟,史维君等.重症监护病房护士培训状况调查[J].中华护理杂志,2001,36(5):365-368.

[3]成守珍,刘华平等.16家三级甲等综合医院ICU护士专业培训需求及影响因素.护理学报,2008,15(9):2l-23.

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篇5

关键词:工学结合;改革;简析

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简析

工学结合就是将工作和学习结合在一起的模式,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中明确提出,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今后教育改革的重点。外科护理这门学科有着极强的综合性,采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使学校内外的各种资源得到更好的利用,能够将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以及就业能力的目的。要在外科护理的教学过程中成功推行工学结合模式,除了需要有制度、学校等宏观方面的保障外,还需要有教学改革等微观方面的保障。工作任务作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中最为重要的载体,强调学习内容必须能够反映具体的工作情境和工作过程,不能只是单一地学习各种复杂的理论知识,必须把书本上的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

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外科护理教学的改革探究

在工学结合的课程设置方面必须将各种课程有机整合在一起。从职业岗位的方面来看,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重点要放在对职业岗位能力和职业岗位综合素质的培养上;在外科护理课程方面,课程以培养护理工作的能力为核心,以外科护理的工作岗位和过程为标准,在这两者的基础上对外科护理的课程进行整合和改革。整合以后的外科护理教学的工作任务就主要来源于各种不同的实践。

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工作任务就具有几个特点,这个模式是在一个已经被设置好的职业情境当中,有计划、实施、评价等完整的工作过程;主要的工作内容以及典型的工作形式在工作任务中都有所体现;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有很强的实践性和职业性。

外科护理作为一种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它是对各种知识、技术以及素质的整合,同时它也是以职业分析为基础的。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就要求教学内容必须把市场的需求作为自己的导向,以市场的需求作为教学内容设定的规格,在这两者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以此达到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要求。而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就要求在选取教学内容时必须具有极强的针对性、适应性、变更性以及拓展性。如今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外科护理教学过程中,书本上已经将原有的绪论和各个章节的顺序进行了重新编排。不仅如此,教学改革还极为重视对学生社会适应性的培养,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终身学习的观念,同时注重培养学生与他人进行沟通以及合作的能力。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最大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工作。因此,在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下就产生人物驱动以及项目导向等新的教学模式。

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外科护理教学中,任务驱动这种教学模式是使用最为广泛的。这一模式在实施过程中主要分为几个步骤:首先,工作任务的确定;其次,工作计划的实施;最后,对结果的检查、评价、记录。其中对工作任务进行确定的主要目的就是使学生能够对工作有一个整体的设想。第二步计划的目的,则是让学生能够对完成任务的各种方法、步骤以及工具进行确定,并鼓励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第三步则是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以后,对自己所得到的结果可以有更为客观的评价。这种评价可以使学生了解自己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出现差错的原因,从而可以更好地完成下一次的任务。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实施的教学活动是在真实的环境下进行的,这就使得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各种基本的护理技能。

建议各个学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设置全真模拟手术室,模拟医院的工作环境,在内部设置护士站、更衣室、接待区、物品储存室、物品准备间、标准手术室、吸收间、麻醉机、整体聚焦无影灯、监护仪等设备,让学生可以开展无菌操作等各项训练。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可以充分地将这种环境与设备利用起来,将技能训练贯穿落实到整个操作过程中,在真实的环境中锻炼学生的综合护理能力。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学生作为培养的主体,同时以能力为培养的本位,把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以及素质的提高三者融合在一起,使学生拥有更好的实践、创新以及就业能力,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也使外科护理教学取得了更好的教学成果,值得大范围推广和使用。

参考文献:

[1]李卡,黄明君,李智.以团队为基础的学习教学模式在外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前景探讨[J].华西医学,2013.

[2]王银燕,蔡聚雨.高职护理专业工学结合、院校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

[3]丁金昌,童卫军,梁耀相.基于“工学结合”教学管理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8.

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篇6

我院只要中高职教育教学衔接主要模式是:五年一贯制模式和对口升学模式两种,我们主要实施分类衔接的方式,即两类不同层次学生各自有单独的教育教学衔接体系,各自分列出衔接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根据两类学生在校学习的课程情况,分别制订相应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对应的课程标准、技能实训标准及校内外见习实习标准,使之有效衔接内容和内涵,以兼顾不同生源素质培养目标的实现。

一、准确定位护理专业中高职教育教学衔接人才培养目标

突出体现以市场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特点,构建中高衔接护理职业教育不仅在学历层次而且在培养目标课程内容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内涵式衔接,最终将具有一定科学文化素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职业素质、人际沟通能力,熟练掌握护理技能,能在各级各类医疗卫生和社区服务机构从事护理、保健、康复教育等工作,具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技能型、服务型的高素质劳动者( 中职护理人才) ,培养成为高素质、实用性、技能型高级护理人才( 高职护理人才)【1】。

二、以人为本,制定和完善人才培养模式的衔接

1.新生入学教育与管理的衔接

为了切实制定适合中职护理起点专科层次人才培养方案,对新生入学摸底调查,以书面调查表的形式对入学新生进行全面摸底调查,调查内容对护理专业的认同度、学习能力、身体心理状况、家庭状况以及对将来从事的护理工作的要求度等等。根据调查结果,实行个案及整体相结合的师资配备,配备资历深富有教学经验的老师承担自主招生班级教学任务; 配备资历深管理经验丰富的辅导员担任自主招生班级辅导员,满足不同层次的中高职教育教学的良好衔接。

2.课程衔接

中高职衔接的核心问题是课程的衔接,职业教育作为定向教育,专业理论和操作技能的衔接更为重要与中职合作制订相互衔接的课程标准,确定科学合理的教学顺序,既要避免中高职课程内容的重复,又要扩展和加深课程内容,真正实现课程内容衔接的连续性、逻辑性和整合性。①我们针对五年一贯制的课程设置,将课程体系划分为公共模块、专业基础模块、专业基础选修模块、专业模块、专业选修模块、素质拓展模块和实践教学模块 7 个课程模块,初步形成了具有特色的五年一贯制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②我们对于中专对口生,针对其有一定的医学知识的基础上,实行按“人体系统”为课程框架,将医学基础课程与临床护理课程一体化融合,即将人体解剖学、组织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和内科护理、外科护理、妇科护理、五官科护理、传染病护理等课程有关内容进行优化整合,同时进行“理论与实践同步教学”。打破学科界限 、打破“基础―专业―医院实习”的“老三段式”模式教育,基础医学课程与护理课程一体化融合。避免内容重复、实践学时分配在各临床护理课程中,实施“理论与临床实践同步教学”的人才培养途径,学习与工作交替进行。散,学生易遗忘及思维片面等问题,符合整体护理的要求。

3.教学模式衔接

针对中职生源和普通高考生源进入高职层次学习的学情差异,采取分层教学模式,通过采取项目化 模块化教学,因材施教循序渐进,使不同类型的生源通过高职阶段的学习,最终达到共同的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实现中高职教育全面衔接。

4.师资队伍的衔接

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篇7

关键词:高职护理;人才培养;特色;探析

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高校毕业生如何脱颖而出顺利就业,不仅是毕业生要思考的问题,更是高校要思考和研究的课题。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人们对健康的认识由治疗转为预防,在不同的护理岗位有不同的特色需求,有的要求能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因此,地方高校开展护理专业特色人才培养,适应地方医疗的特色需求,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专业特色”的内涵解析

特色是“独特”、“与众不同”、“别具一格”的意思,是一个事物或一种事物表现出显著区别于其他事物的风格、形式。专业特色是高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积淀发展、逐步形成的符合教育发展规律,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具有鲜明特色的专业,主要体现在专业符合地方需要、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学生能力培养等方面,并得到同行或专家的认可,人才培养质量高,有一定社会知名度,形成了自己的品牌。

二、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1.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多数高校的定位是培养高层次技能型人才,而不是各级各类、具有特色的专业人才。高校不能准确定位,难以发挥在地方医疗卫生发展中的作用。把就业方向放在沿海发达地区,专业特色不突出,更没有地方和行业特色。在人才培养中,没有体现是为服务一线需要的专业特色的高级技术专门人才。学生和家长对高职护理的定位也存在不当,当作是专升本的通道,对专业技能不感兴趣,在学习中重理论轻实践,动手操作能力不强。2.人才培养模式趋同。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没有结合自身优势设定具体的培养规格,提出的是一般性要求,如厚基础、宽口径。毕业生在就业面试中展现给用人单位的是“千人一面”。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的,不同单位的需求也有差异性,学生像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就会难以满足社会的不同需求,这就导致了就业难。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对高校提出“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领域办出特色。”可见,人才培养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突出专业特色和优势。

三、高职护理专业特色人才培养途径

高校要培养专业特色人才,做好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是关键。有了符合自身优势的特色人才培养目标,才能彰显大学的独特性和人才竞争优势。广西科技大学高职护理专业在人才培养上,经过多年的积累和凝练,发挥综合大学的优势,逐步形成特色鲜明的“校院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1.构建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中发挥综合性大学优势,突出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学校教学督导委员会与护理专业指导委员会共同对教学改革、实训基地建设进行研究,在调研和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制订了护理专业“校院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在实施中,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获得“双证”(毕业证和护士资格证)的培养目标,以《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为引领,将理论知识、职业技能和临床实践融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突出实践环节,实现校外实习基地和学校共同培养学生模式,使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技能,形成以护理礼仪为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2.加强学科建设,突出专业特色。随着社会对护理人员的要求不断提高,一名优秀的护士不仅有扎实的理论和精湛的技术,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康的人格和完美的形象。南丁格尔曾说“:护理是科学和艺术的结合”。护理的艺术性在于护士展现的独特的美。因此,在课程教学中要突出专业特色。一是注重护理实践能力、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学校建有护理实训中心,模拟真实病房环境,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二是“订单式”培养,将实习与就业结合,与实习医院签订顶岗实习协议,共同培养护生。三是开设护理心理学、护理礼仪与沟通、艺术鉴赏等必修课,把护理与人文艺术结合,提高学生人文修养、礼仪与沟通。3.建设特色的教师队伍和辅导员队伍。教师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高水平的教师,培养的学生才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很多高校提倡建设一支有较高学术水平和实践能力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加强教师交流与学习,建立具有护理专业特色的教师团队和学术带头人,在教学中融入新理念、新思想,与学生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辅导员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人生导师,一支高素质、综合能力强的辅导员队伍,可以给予学生积极的引导,通过言传身教,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完善自我,拥有健康的心理品质。4.开展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有特长、专业技能过硬、形象气质好、社会实践丰富的毕业生容易就业。针对用人单位的需求,把素质拓展、社会实践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开展特色校园文化活动,如模拟面试比赛、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护理操作技能大赛、护理礼仪风采比赛等,发挥学生的特长,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开展社会实践,使学生更快地适应社会、融入社会,比如志愿者服务、公益活动等,明确每个学期达到相应的社会实践时数,以此作为考核指标。5.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创新意识的培养已是当今大学的使命。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对护理人员的要求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人,很难适应岗位环境的变化。在对广西科技大学医学院高职护理人才培养现状调查中,对于学校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毕业生评价不高,用人单位的评价也较低。

而用人单位在招聘中倾向于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毕业生。这就要求学校适当的调整课程,加强创新意识的培养。在教学实践中改变“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运用启发式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高职护理专业走特色发展之路,符合我国的国情,有利于人才培养适应地方医疗需求,有利于拓展毕业生的就业渠道,推动地方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作者:韦柳娅 单位:广西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1]张程.关于高校办学特色的问题与路径选择[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5):78-80.

[2]张连辉.高职护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J].护理研究,2012,(4):1129-1130.

[3]李菁文.构建高职教育特色化的探索与研究[D].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2012,(6).

[4]李杰.高职护理专业办学特色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校外教育,2014,(2):104-105.

[5]梁萍.护理专业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护理研究,2014,(4):1403-1405.

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篇8

[关键词]涉外护理 人才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甘庆华(1971-),女,广西兴业人,桂林医学院教育研究与质量控制中心,副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教学;雷迅(1956-),男,广西桂林人,桂林医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鼻咽癌基础及临床;马明霞(1969-),女,湖北仙桃人,桂林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书记,主治医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学。(广西 桂林 54100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0年广西教育厅新世纪教改重点项目“北部湾经济区建设背景下的医药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0JGZ025)、2010年广西教育厅新世纪教改项目“泛北部湾经济区一体化背景下的涉外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0GB056)和桂林医学院教育研究项目“面向中国一东盟人才市场的涉外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08815)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08-0114-02

人才的竞争加剧了全球人才的争夺与流动。怎样培养紧缺型人才是目前各国十分重视的教育问题。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圈的建立,中国与世界各国,特别是与东盟国家的经济、文化的合作与交流日益加强,来华投资、旅游、工作的外宾与日俱增,为满足在华工作和生活的外籍人员的医疗保健需求,合资医院、外资医院和涉外门诊构逐年增加,我国涉外护理人才凸显短缺。培养专业水平高、综合素质强的涉外护理人才,探索面向中国一东盟人才市场需求的涉外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当前护理教育的重要任务。

一、护理教育理念的变化

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首先要树立现代护理教育理念。现代护理教育理念应随着医学发展模式的发展变化而变化。现代医学模式已从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疾病谱也发生了变化。疾病的产生、发展思考由外界因素(生物、化学、物理因素)-细胞受损-组织结构改变-生理功能障碍-病理过程-疾病的过程路线,转向综合思考内外因素(生物、物理、化学、饮食、气候、社会环境等)与神经、内分泌、免疫、遗传等内部因素交互影响与作用。护理理念也从“以护理为中心、以患者为中心”发展为“以人类健康为中心”。护理从以“疾病”为中心的临床护理,转变为以“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护理人员角色从“伺候人”的直接提供照顾者角色,增加设计、管理健康者角色等,这对护理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现代教育理念要树立终生教育理念。护理教育应遵循现代护理理念与教育理念的变化发展,注重技能与人文相兼,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的综合教育,注意护理伦理、评判性思维培养、护理人文关怀的教育。护理毕业生不仅要掌握专门护理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应具有丰富的人文知识、多元文化的相关知识,理解不同文化、种族、社会经济、生活方式的差异及对健康的影响,能够与不同背景的医务人才进行合作与交流。

二、人才培养模式

1.确立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是实施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指导。根据时展要求,以国际护理服务要求为准则,参照发达国家的标准,针对中国一东盟护理人才市场需求,确立涉外护理人才的培养目标,按教育目标分类可分为三大部分:一是在认知领域的核心知识,了解和掌握促进健康、降低危险性、预防疾病、疼痛和疾病管理、信息和健康照顾技术、伦理、多元人类、全球健康服务、健康服务系统和政策等相关知识;二是情感领域的专业价值以及角色发展,包括利他主义、自主性、人类尊严、正直、社会公正价值观的确立;三是精神运动领域的评判思维、评估、沟通和技术。

2.重构课程体系。课程是教师和学生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课程体系的设置是人才培养成功的重要因素。传统的护理课程使用“建筑式”的课程设置方式,护理教育采取“老三段”式方式,分医学基础课-护理专业课-护理临床实习三阶段。传统课程设置以生物医学模式为基础,采用生物器官为主线组织课程,导致课程内容中医疗内容偏多、护理内容偏少,缺乏人文社会科学和行为科学课程。现代护理课程设置基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重构与国际护理教育接轨的课程体系。涉外护理课程采用“渐进式”生命周期模式设置,以人为本,突出“人”整体性,按人的生命周期来组织医学基础课程与护理专业课程,增加哲学、历史、文化、经济等人文课程。

临床医学基础课程:内容体系按人的生命周期设置重新组建,包括病理生理学、组织学与胚胎学、人体解剖学、药理学、医学微生物学与医学免疫学等。

护理专业课程:重设护理专业课程,划分为内、外、妇、儿护理学,按人的生命发展周期如孕期、分娩期、新生儿期、儿童期、成年期、老年期等。

人文课程:对于涉外护理人员来说,人文教育更显重要,除了具有护理专业应有的人文素质外,还应具备国际意识、多元文化观念及知识。面向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涉外护理人才,人文教育应包括以哲学为中心、以交流为中心、以多元文化为中心的系列课程。哲学系列课程包括医学哲学、护理伦理学、医学法学、医学社会学等;交流系列课程包括外语(包括东盟国家语言)、护理礼仪、护患沟通技巧、护理美学、心理学等;多元文化系列课程包括国际护理发展历史、东盟国家的历史、文化、经济、社会、宗教与种族等。

课程的设置要注意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的结合。开发隐性课程,如针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人才市场,鼓励学生与东盟学生多交流,安排涉外护理专业学生与东盟学生共处同一宿舍,共同举行东盟各国传统节日,增加感情交流,了解各东盟国家的风俗习惯。另外,利用每年中国-东盟博览会在广西举行的机会,鼓励涉外护理专业学生多参加义务工作者活动。

3.改革教学方法。要采用启发式的教育方法,注重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能力、学习方法的培养。

循证护理的教育是当今护理教育的新方向。循证护理是20世纪90年代受循证医学影响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护理理念,是护士慎重、准确地应用所能获得的最好研究证据。应结合护士的专业技能和多年的临床经验,考虑病人的价值和意愿,将三者完美结合,制订适合病人实际情况的护理计划,并提供相应的护理措施。培养护理学生学会自我更新医学知识和临床技能的方法和技巧,在临床护理决策时,将最好的临床研究证据运用到实践护理中是当今护理教育主要任务。

涉外护理教学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一是推广PBL(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法,以问题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教学方式。教师设计并提出问题;学生基于问题,自主收集、分

析资料,总结归纳,形成结论;小组讨论、课堂讨论、教师总结与引导。PBL教学法增强了学生的学生兴趣、提高了学生自学能力、临床思维能力,培养了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有利于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二是采用情景模拟教学方法,在进行操作技能教学的过程中,首先通过设置一些与临床相似的情景,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然后由教师和学生分别做出相应的总结。三是开展病例讨论教学方法,选择临床典型病例,安排学生进行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并归纳总结,提出护理诊断意见及护理计划。教师按照教学意图,引导组织学生就病史的完整性、实验室检查的必要性、护理诊断的依据和护理措施的合理性进行充分讨论,有的放矢地进行辅导。四是采用案例分析教学,教师选取有代表性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讨论,以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

4.加强实践教学。护理专业本身就是一门操作性和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护理教育应注重学生的技能训练。在实践教学中,注意开设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团体合作能力,侧重培养学生临床运用能力。临床见习过程中,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护理程序评估患者,明确护理措施,并以书面的形式作出报告,同时安排见习讲评,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培养,护理学基础实验室坚持在课余、夜间、双休日全面开放护理实验教学中心,为学生熟练掌握各项护理操作技能提供保证,使学生掌握临床护理基本技术、各种常见疾病的整体护理方法及技能操作流程。

注重实验教学内容的更新,提倡实验教学与科研课题相结合。实践教学过程中,根据临床进展及时调整实验物品,介绍最新护理技术操作方法,补充部分教材内容滞后于临床实践的问题。整合护理实践教学内容,突出护理特色,培养学生护理科学与人文精神相结合的专业素质。注意在见习教学中让学生认识人的整体性、丰富性、多样性和社会环境对人类健康与护理实践的影响,使学生体会到人性化护理的内涵,在今后工作中在对人的情感关怀、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得到最佳发挥。

涉外护理专业为了保障实践教学有效开展,要创造更多机会让学生接触专业实践。在教学计划学时设置上,护理专业课实践课时数比理论课学时多一倍,学时比例达0.5:1。实践教学分为见习和实习,见习在相对固定的临床实践教学点进行,国内实习一年在校外的实践教学点进行,还有一年在国外医疗机构或中外合作医疗机构实习。平时要鼓励学生,自主地在医院或中外合作机构医疗机构多找机会见习。

5.培养师资队伍。为了保障涉外护理专业的教学质量,必须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涉外护理专业是新兴专业,师资短缺、学历层次不高、专业素质水平有待提高。外语水平不高是国内涉外护理教育现状,而且大部分医学院校使用临床专业教师,按照临床专业来组织课堂,使得护理课程的护理特点没有凸显,出现了偏向临床治疗、轻护理的现象。

对于面向中国-东盟自由贸易的涉外护理专业的师资培养,解决途径应采用“引进来、走出去”方案。首先,聘请国外护理专业教师来校讲学、上课;其次,鼓励国内护理专业教师到国外进修;再次,利用“中国与东盟合作文化交流与合作”平台和每年度召开的“中国一东盟教育交流周”,加强与东盟国家的护理教育合作,互派教师,联合办学,进行科研学术合作与交流。

三、结论

涉外护理人才的培养应遵循现代医学模式发展变化的现状,以“人”为本,重视知识、技能、素质的综合培养,注重人文教育,了解多元文化及其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注意循证护理教育,促进护理角色的发展,促进我国护理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艳,成翼娟.循证护理学[J].护士进修杂志,2003(1).

[2]袁义厘,耿桂灵,史平,等.借鉴美国护理教育模式推进我国护理教育的发展[J].护士进修杂志,2009(8).

上一篇:思想与哲学范文 下一篇:城市水资源利用与管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