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工程技术规范范文

时间:2023-10-17 17:30:04

通信工程技术规范

通信工程技术规范篇1

本文是作者参照有关规程规范,在实际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总结和归纳出信息化项目可研报告的若干原则和要点,希望在水利信息化项目可研报告编制规范出台以前供报告编制单位参考,为水利信息化建设标准化工作尽绵薄之力。

1.水利信息化项目的主要特点和涵盖范围

1.1主要特点

水利信息化工程与传统的有形水利工程不同,它至少具备四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复合,项目建设是水利专业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复合;二是集成,是各种高新技术包括远程自动化监控技术、通讯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3S(GIS、GPS、RS)技术、数学模型技术、系统集成技术等的相互融合集成;三是共享,项目建设必须实现网络资源和信息资源的最大程度共享;四是创新,主要是指水利信息化的建设模式尚在探讨阶段,需要建设者在实践中进行技术创新。

1.2涵盖范围

水利信息化项目的涵盖范围,虽然目前还没有明确的定义,但按技术特性归类,应包括一系列与水利政务、业务管理及工程设计、建设和管理等方面有关信息的采集、信息网络系统建设以及业务应用系统软件的开发集成。水利信息化项目的涵盖范围,虽然目前还没有明确的定义,但按技术特性归类,应包括一系列与水利政务、业务管理及工程设计、建设和管理等方面有关信息的采集、信息网络系统建设以及业务应用系统软件的开发集成。

2.可研报告的编制原则和规程规范

2.1原则

可研报告的编制应贯彻执行我国信息化建设的“统筹规划、国家主导、统一标准、联合建设、互连互通、资源共享”的指导原则,在对工程项目的建设条件和需求进行充分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对系统的规模、结构和功能、设备主要技术指标以及配套工程等进行方案比较,提出初选意见和可行性评价。

2.2规程规范

可研报告的编制应参照《水利水电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规程》(以下简称《水电工程可研报告编制规程》)、《广东省水利信息系统工程建设设计指导书(试行)》(以下简称《指导书》)及相关的技术规程规范进行。

2.3重点环节

计算机网络IP地址是计算机的重要标志,是网络能否互联、信息资源能否共享的首要问题。由于国家和水利行业的信息化标准体系目前尚未正式刊布,现行的计算机网络IP地址分配通常都是由地区或行业根据实际需要临时作出的,技术标准的级别较低,执行起来有一定困难。

《指导书》中的IP地址分配及其域名设计、是依据水利部下发的原则性设计指导书,在已完成的《广东省三防指挥系统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基础上统一设计的,既考虑了目前广东省水利信息网的连网需要,也为下一步全省信息化标准体系正式刊布后的修改或转换留下余地。因此,严格按照《指导书》的规定做好自己区域或部门的计算机IP地址和域名分配的规划管理和分配,是执行有关技术规范规程的重点环节之一。

政府系统专网平台建设走在前面的个别地区,可按当地政府统一分配的IP地址方案设计,将设计方案报省水利厅备案,便于做好相互之间的转换处理安排。

3、可研报告的主要内容及深度要求

根据水利信息化工程项目的特点,可研报告的主要内容及深度除了参照《水利水电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规程》(以下简称《水电工程可研报告编制规程》)所规定的,包括最基本的综合说明、工程背景、建设内容和规模、建设方案、建设管理、经济评价等主要内容外,还应针对信息系统工程的特点,补充对工程的可扩充性、共享性、安全性和前瞻性等方面的论证内容,具体可大致按以下九个部分组成来展开编写:

(1)综合说明。包含工程背景、工程建设的必要性,工程建设任务和实现目标等方面的论述;把握论证理由充分、实现目标明确的原则。

(2)系统的总体结构与功能。包括系统的组成与功能、系统内部界面划分、系统的体系结构和层次结构等,并绘出系统的拓扑图或物理结构模型图(见附图参考式样)。

(3)设备主要技术指标、数量以及配套工程量。包括各分支子系统或模块的面向任务、结构、功能、设备类别、数量和技术指标,以及相应的附属设施和配套工程种类分项(形式、工程量等)汇总表。

(4)系统的可靠性、实用性和安全性。主要是对系统的总体方案、设备选型和技术性能指标能否符合有关规范规程及工程的实际需要进行论述,重点是系统的安全性。

(5)工程实施计划。列出工程建设计划时间,各分支系统或部分的进度及相应的资金安排计划。此外,还应根据广东省发展计划委员会和经济贸易委员会《关于核准固定投资项目招标投标方式和范围有关事项的通知》(粤计资[20xx]652号)的要求,提出项目的发包初步方案。

(6)工程管理设计。主要拟定项目建设和运行的管理机构,并根据(参照)有关标准作出运行费用估算及资金来源说明等。

(7)论证工程建设对环境影响的评价。仅在工程包含大功率的电磁波辐射,或配套工程涉及对周边环境、景观有可能产生破坏或者影响的开挖和建筑项目的前提下才需要进行论证。

(8)工程建设投资估(概)算。由于现有的设计定额很少包括信息系统工程的设备和软件费的标准,应由相应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市场调查、将设备和软件的购臵价提交概预算编制人员,按规定的估(概)算编制规程作出工程建设投资估(概)算。

(9)经济评价。包括工程效益、工程经济合理性和财务可行性分析。应依据《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国家计委和建设部1993年颁发)以及《水利建设项目经济评价规范(SL72-94、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总院1994年颁发)进行编制。

4、其它

4.1与外部系统的衔接安排及之间的边界划分

由于水利信息系统与外部系统的关联密切、共享要求高的特点,任何一个信息系统工程,只要不是在孤立的环境条件下建设的,都应该在可研报告中对新与旧(若有的话)、点与面以及内与外三者之间的衔接及边界作出合理的安排和划分。否则,就没有回答工程是否存在重复建设以及能否最大程度地实现网络资源和信息资源共享的问题。

4.2多媒体演示汇报稿制作

完成可研报告的编写后,便进入专家评审和计划部门审批程序。可研报告编制单位不可避免地要在评审会上,以计算机多媒体演示的形式,向与会专家以及来自上级主管部门和计划部门等单位的领导作汇报。通过高水平制作的多媒体演示汇报,能够使与会的专家、领导和代表对整个工程项目的架构和要点留下深刻的印象,有利于他们对可研报告作出全面、客观的评价。因此,如何将大篇幅的可研报告浓缩为提纲式的讲稿,充分利用计算机Powerpoint的功能,制作出简明、清晰、图文和音像并茂的多媒体演示汇报稿,也是可研报告编制单位的重要任务之一。

5、结语

通信工程技术规范篇2

关键词:小区智能现代信息总线技术规范管理

一、前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同时借助于相关技术和规范标准的日益丰富完善,智能化小区的规划设计与建设在很多地区已渐成热点,开发商们纷纷把它作为开发新项目的重要卖点之一。智能住宅和智能小区通过开发商和众多媒体的宣传,描绘了梦幻般的未来生活:通过住户家中的内部网络和外部通讯网络,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实现购物、教育、娱乐、医疗、沟通交流等等一切生活需求,并且保证住宅环境舒适、安全、最大限度节能等等。然而,1999年中国首次网络生存测试的结果,表明了当今中国的现实:我们憧憬的、国内外媒体宣传的,并不一定是我们真正需要的,也不是靠简单搭建几个所谓智能系统就能轻易实现的;即使技术上能做到,外部大环境的制约和种种客观条件的不具备也是无法绕开和回避的现实。目前的购房者对住宅的“智能”并未给与足够的热情和关注,他们首先还是考虑价格和住宅最基本的硬件条件,如:户型、环境、交通等等。有些智能小区的先行者花了很大力气开发了网上信息服务,结果少人问津。不过国内也有很多智能小区的建设者从实际应用出发,通过扎实的努力,从完善相关的配套服务入手,不断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和从业人员素质,让使用者真正感受到了“智能化”给生活带来的方便、舒适和安全。这些现象都说明智能技术应用到家庭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更不应该追求不切实际的“大而全”。但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应用,并最终更好地服务于人们的生活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本人希望将自己在从事小区智能化技术研究和规划设计过程中的一些想法陈述如下,供同业者参考,更希望得到业内专家的指正。

二、现代住宅小区功能需求分析

住宅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空间,是人们逗留时间最多的地方。随着社会的发展,住宅的功能范围亦在发展变化,其中信息的快速传递与获取是一个重要方面。但现代人对住宅小区的功能要求是综合性的,并不仅限于信息技术方面,更何况人们对新技术的接受和应用还需要一个过程,这不仅受认识局限,还受到经济发展以及外部环境条件的限制。我们在实践中感到:在从事住宅小区智能化系统的规划设计和建设时,一定要首先了解居住者对住宅、小区的功能需求,才能更加适当地选择智能化系统的功能和服务标准。一个现代化的住宅小区必然是以居住的舒适、安全、便利为首要标准,一般应满足如下要求:

1、舒适性:它包括平面空间尺度、视野、登高(高层楼的交通)、采光、通风、日照、噪音、内部装修、温湿度等等。

2、可持续发展性:从小区来讲,小区应与环境共生,保护资源,获得能源效益。对住宅而言,除核心部位外,其余空间作为卧室、餐厅等可以灵活再分隔。其他还包括: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的再处理、再应用,以不破坏自然生态为目标;住宅内环境质量:厨卫设备布置紧凑,管线隐蔽,废油、气、烟排除畅通,建材的有害物质的防护等等。

3、节能、降耗:实质上是可持续性发展的社会性的一面,多层住宅合理的体量与围护结构,能源及设备的合理有效使用,可再生能源(风力、太阳能)和新型材料的应用等。

4、安全性:必须是人与技术措施相结合。

防盗要求:多层次防范,从边界防范、区内电视监控到住宅内的防盗。

紧急事件的防护措施。

灾变(火灾、风灾、地震)的应急措施。

5、方便性

交通:住宅或小区所处位置,小区内部道路布局和区域标识。

各种配套设施。

小区内部商店、文娱等服务设施。周边的商店、医院、餐厅、学校等等。

通信:电话、电视、计算机通信。

由此看来,智能化系统是满足现代住宅小区功能需求不可缺少的。它是现代住宅小区提高居住质量的手段之一,并将成为现代住宅小区的基本配套设施。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不断完善的今天,它的重要作用不可低估。因此,我们认为高档次的住宅小区应尽可能选择功能全面、技术水平高的智能化系统,并可适度超前;而低档次的住宅小区也应根据自身实际和投资情况选择造价低廉、功能适用的智能化系统。

三、智能住宅小区技术的形成和发展状况

智能住宅、小区在国外历经了80年代初的住宅电子化、80年代中的住宅自动化到90年代美国的“智慧屋”(WISEHOME)、欧洲的“聪明屋”(SMARTHOME)的住宅智能化这样三个阶段。这三个发展阶段,表明了智能住宅与智能大楼由于服务对象的不同而形成了不同的发展道路。

住宅电子化使采用大量电子技术的产品进入家庭;住宅自动化使家用电器、通信设备与安保防灾等设备在家庭中的功能综合一体化;而住宅智能化使家庭中的家电、安保防灾和各种通信(语音、数据、图像)设备通过总线技术进行监视、控制和管理。其中,家庭总线技术是住宅智能化技术的核心。目前美国、欧洲和日本都有了各自的家庭总线标准。美国、日本、新加坡都有根据这些标准建立的智能住宅和小区的示范工程。

中国智能住宅小区的发展与国外有所不同,是借助于智能建筑技术的引进和发展并借鉴国外家庭总线技术。趁住宅产业蓬勃发展之机而兴起的。1997年,我国在《小康住宅电气设计(标准)导则》的编制中对小康住宅小区电气设计提出了如下要求:高度的安全性、舒适的生活环境;便利的通讯方式;综合的信息服务;家庭智能化系统。同时也对小康住宅与小区建设在安全防范、家庭设备自动化以及通讯与网络配置等方面提出了理想目标、普及目标和最低目标等三级设计标准,这标志着我国智能小区的规划设计开始朝着标准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这一期间,全国许多大城市纷纷将房地产业与IT产业结合起来,开发具有一定智能化特征的住宅,成为房地产业的一大热点。1999年底,建设部信息产业中心颁布了《全国智能化住宅小区系统示范工程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试行稿),导则规定了智能化住宅小区建设中的目标和原则,并拟从2000年起,用5年左右的时间,组织实施全国智能化住宅小区系统示范工程,以此带动和促进我国智能化住宅小区建设。其总体目标是:通过采用现代信息传输技术、网络技术和信息集成技术,进行精密设计、优化集成、精心建设和工程示范,提高住宅高新技术的含量和居住环境水平,以适应21世纪现代居住生活的需要。这项导则的颁布有力地推进了智能化住宅小区在我国的普及和建设。2000年上半年,国家信息产业部负责编制了《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T50311-2000)以及《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验收规范》(GB/T50312-2000),结束了多年来中国智能建筑设计无章可循、无标准可依的状况,这无疑为我国智能建筑健康有序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同年8月,国家经贸委又组织四川长虹电子集团公司、青岛海尔集团公司、清华同方股份有限公司等全国11家在家用电器和相关产品领域有影响和知名度的企业和单位成立了家庭信息网络的联合体,重点研究家庭网络的技术标准、基本框架和终端产品的开发与研究。这一举措使得我国的家庭网络技术研究得到了空前发展,为智能化小区发展提供了可靠的网络技术保障。2001年底,国家建设部住宅产业中心又着手对《全国智能化住宅小区系统示范工程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进行了修改。一系列法律性文件的制定与修订,为智能化小区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充足的法律依据和保障,推动了智能化小区在我国的进一步发展。目前智能化住宅小区示范工程遍布全国;用于住宅、小区的智能化产品的研究和开发也方兴未艾。

纵观目前国内外智能化小区的设计和建设,都具有如下共同的功能特征:

1、住宅内部具备综合安防、防灾措施,与小区和社会之间具有一定的信息交互能力。

2、小区内部具备比较完善的安防措施、公用设施监控管理和信息化社区服务管理。

3、小区内住户可以享受多种信息服务。

一个完整的小区智能化系统如图所示。

总的来讲,住宅小区智能化系统是智能小区实现的必要条件,只有实施了智能化系统工程,并真正发挥出智能化系统功能和效用的住宅小区才是成功的智能小区。

四、小区智能化技术实际应用思考

1、以人为本,注重实际

现代住宅小区的建设应以人为本。住宅小区智能化系统的建设和应用也应如此。智能化系统是高科技的系统,我们不能因此而使以人为本的目标有所减弱,即必须明确技术为人服务这一准则。也唯如此,技术才有市场。小区内千家万户,男女老少,各人的职业特点、教育程度、业余爱好、生活习惯均不相同,他们对于智能化系统提供的功能和服务内容的需求也有很大差别。因此,小区智能化的规划设计和建设者应首先对小区内住户做必要的统计分析和归类,再确定智能化系统的具体功能和相应系统的设计实施,一般可分为如下三类:

A、属于智能化系统的基本要求、技术条件成熟且性能价格比合适的,应列入实施的必选项目,一般有:防盗报警、紧急求助、出入口控制、煤气防泄漏、语音通信、有线电视、三表远程计量、公共场所监控、边界防范、保安巡更管理。

B、技术条件成熟,但费用较贵,操作也较复杂,有相当部分住户不愿使用或短期内不具备使用条件的,作为可选项目,一般有:对家电的远程控制、网上炒股、视频点播(VOD)、Internet服务等。

C、技术条件复杂或不成熟者,或外界环境尚不具备者,或投资成本太高者,则暂不实施。如:远程急救诊疗,这在我国涉及法律责任和社会环境条件目前尚不具备。又如:网上购物、网上教育,国内大多数地区社会大环境上不具备。又如:集中空调系统,涉及投资太高,冷量分摊计费复杂和住户的观念等问题。

据此情况,小区智能化系统的规划设计与实施必须首先满足住户基本和可选项目的要求,并考虑今后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外界大环境的改善,逐步将暂不实施的以及可能出现的新项目予以实施。以前,许多房地产开发商虽考虑智能化的技术较多,但忽视了住户需求而交了不少学费,而今就应较周到考虑,使住户享受到信息技术带来的真实的物超所值的智能化服务,自身也可以获得相应的利益回报。

2、标准规范、统一管理

目前,国际、国内种种关于智能化技术的标准纷繁复杂,各行其道,有些甚至互不兼容。这种状况已经成为智能化小区规划建设健康发展的一大障碍。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智能化小区标准规范的制定还处于起步阶段,技术的规范化、标准化是智能化小区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只有建立了统一的、可行的标准规范,才能使智能化小区发挥出更大的综合效益。政府有关部门可以在国家信息标准的指导下,本着“科学性、全面性、系统性、兼容性和扩充性”的原则,建立小区智能化系统和相关技术产品的标准规范,解决标准化接口和通讯协议等方面的难题,实现智能化小区技术产品的规范统一和良好的兼容扩充性。同时,也要不断细化、及时修订智能化小区在设计、施工和监理等各个环节的标准规范,为智能化小区建设提供良好的技术和法律保障,从而推动我国智能化小区建设健康、有序的发展。

智能化小区的规划设计和建设是一项涉及范围广,跨部门、跨行业的综合性系统工程。为了保障智能化小区的顺利实施,应该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包括领导机构、专家咨询机构和技术创新机构,统一负责编撰和修订各种相关标准规范,制定全面的远景规划和近期目标,协调相关部门和相关行业的关系,管理规范行业内部的行为。使智能化小区的规划和建设真正走上有章可循,规范发展的轨道。

3、人才培养,专业服务

在这一点上,笔者认为:要保证智能化小区良好的规划、设计、实施以及建成后的可靠、有效运行,必须要有熟练掌握智能化技术理论与使用维护知识的专业人才,而且也需要大量懂管理、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只有培养和造就一支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知识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才能支撑起智能化小区的建设和发展。

小区智能化的实施是一个系统集成的过程,在这个集成过程中,有关的技术、设备、材料最终构成了具体的符合住宅小区需要的智能化系统,人在集成过程中起着组织者、管理、设计者和执行者的重大作用。由于小区智能化技术在我国的发展历史很短,大多数人都缺乏理论和实践经验,更缺乏设计实施智能化工程的人才。因此在实践中培养和锻炼人才就显得十分重要;而且,不仅要培养规划设计人才,更重要的是培养施工组织和管理人才,具体实施和安装调试人才以及未来的运行维护人才。建筑行业向来是劳动密集型行业,高科技性的工种是弱项;系统集成商也是近几年才出现的,并且很多都是有集成之名,却缺乏规划设计、施工组织管理和工程实践的各方面经验;而许多物业管理公司由于人员素质、思想观念等方面限制,要他们有效的使用和维护好智能化系统也确实存在困难,专业从事社区服务的智能化公司可能是解决智能小区良好运行的一个途径,但他们也同样受到专业技术人才短缺的困扰。

智能化人才的获得主要可以通过两种手段:一是靠教育培养。既可以从高校培养,相关高等院校应密切跟踪信息产业和智能化技术的发展,适应社会需求,及时调整和优化课程设置,以满足国内智能化小区建设发展的要求,为社会培养大批的可用专才;也可以给高新技术人才提供到国外学习、培训的机会,学习和掌握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手段,更好地为国内智能化小区的建设和发展服务。二是靠引进。国家可以制定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吸引在外留学或国外信息技术领域的规划设计和组织管理人才。此外,可以采取举办各种专业技术培训班的方式,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锻炼培养所需的专业技术人才

五、结束语

本文实际分析了智能化小区建设在我国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希望以往“智能小区”只见技术、只见设备的覆辙不要重蹈,更希望未来智能小区的开发、设计、建设和管理者们能把系统做好,用出效益——在给住户带来现代信息技术享受的同时,获得技术上和经济上的双重收益,为推动我国的国家信息化建设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住宅小区智能化系统设计与工程实施》程大章同济大学出版社

《智能建筑技术与思考》温伯银出自《建筑电气》

《智能建筑工程设计与实施》程大章同济大学出版社

《全国智能化住宅小区系统示范工程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试行稿)建设部信息产业中心

通信工程技术规范篇3

关键词:电力;物资;采购;固化ID

1 概述

采购物资的标准化是国家电网公司标准化建设体系的重要内容,是提升公司集团化运作水平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采购物资标准化的优势,一是有利于公司发挥集团规模优势,减少备品备件数量,最大限度降低采购成本,减少资金占用,实现公司效益最大化;二是有利于促进设备互通互换,简化设备调试、检修和维护工作,提升物资储备和应急调配能力,提高电网的运行水平;三是有利于推动供应商产品线整合,降低对特定设备厂家的依赖,改善市场竞争环境,实现采购程序化、规范化、高效化管理,塑造公开、公平、公正的国企形象,节约社会成本,践行大型央企的社会责任。

国家电网公司物资集中招标采购的技术规范书经历了纸质版技术规范书、全量结构化技术规范书、“三表两图”简化技术规范书、固化ID技术规范书四个发展阶段。从线下操作到系统管控,从部分固化到全面固化,从编制为主到选用为主的发展过程,是一个标准程度、内容质量、管控水平、工作效率不断提升的过程,使采购标准应用更加规范。

2 总部技术规范固化ID编制

2.1 总部技术规范固化ID编制原则

总部技术规范固化ID编制原则是规范技术要求,适度技术冗余,确定主要组合,编制系列ID,统一ID应用。“规范技术要求”是按照物资采购标准要求,确定技术参数;“适度技术冗余”是按照技术参数适度冗余的原则,确定参数值或值集;“确定主要组合”是将可选参数或值集梳理组合,确定主要组合方式;“编制系列ID”是将主要组合逐项编制ID,形成物料的固化ID目录系列;“统一ID应用”是指下属单位无特殊要求时,优先选用统一固化ID目录系列。

编制固化ID的精髓是适度冗余,以适度的技术冗余,减少参数组合,便于今后采购、库存及物资调拨工作的开展。原则上固化ID不限范围,成熟一条,编制一条,尽可能延伸成果覆盖范围。

2.2 总部技术规范固化ID修编

(1)技术规范内容要求:必须满足“物料描述+技术规范(+供货一览表)”,能够确定该条物资的唯一性,具备供应商报价条件。

(2)技术规范形式要求:固定技术规范适用于所有常规工程,固定技术规范中的参数均应明确唯一,不能出现工程项目信息、物资需求数量等内容。固定技术规范一旦形成,则不允许修改。

(3)扩展描述要求:针对物料描述细度不够及固定技术规范中某个(或几个)参数不能确定唯一的情况进行扩展描述,建议扩展描述应保持同一维度,新增特征项的数量应保持一致。

扩展描述仅用于辅助工作。因扩展描述不带入ECP系统,供应商在投标报价时无法了解该字段信息,所以扩展描述信息需在技术规范中反映,有几个扩展描述就需要编制几本不同技术规范ID。

3 黑龙江省技术规范固化ID编制

总部技术规范书固化ID仅考虑了常规使用环境条件下、常见典型业务需求,不代表所有工程都适用,特别是设备类固化ID,应考虑各地使用环境、使用习惯、系统配合等问题。因此形成了总部固化+省公司固化+单体工程编制的应用模式。根据项目实际需求,按照“固化ID选用为主、单体工程编制为辅”的方式,实现技术规范ID可重复应用,保证技术规范完整性、准确性,进一步提升工作效率。

黑龙江公司在充分利用总部技术规范书固化工作成果,在物料编码通用化的基础上结合典型设计和区域特点开展固化工作,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通用物料――技术规范书固化ID对照表和使用指南。

3.1 确定编制范围

协同专业主管部门,依据集中采购目录和招标采购工作的需求,确定固化技术规范编制范围和编制计划。设计院等固化工作承办单位,根据公司通用设计、通用设备等标准化建设成果,结合基建、技改、大修等工作需要,制定详细的固化工作实施方案,实现了电网物资技术规范的固化和工程项目设计的协调统一。

3.2 梳理设备清册

根据通用设计成果中的典型设计方案,按设备清册逐条物料进行分析、研究,逐条列出是否有总部固化ID、总部固化ID是否适用及使用注意事项、黑龙江公司固化ID新增建议等。

3.3 补充编制完善

结合黑龙江地处高寒区域特点,针对总部固化ID不适用和未固化部分,补充编制适用于黑龙江电网实际的固化ID。形成了电网物资物料编码――技术规范书固化ID对照表,方便查询使用。在具体工作中,一是要依托典型设计,实现采购与设计的有效衔接;二是要规范扩展描述,实现精准匹配;三是要新“参数对应表”,实现多条物料编码共用一本固化技术规范,提高选用效率。

3.4 强化系统管控

完善ERP系统,在计划申报阶段,非通用物料上报时系统会自动提交逐级审批,实现了对非通用物资的管控,保障了部分特殊技术要求物资的采购与供应。强化固化ID校验,通过内置物料编码――固化ID对应表,系统自动进行对比校验,并第一时间产生报警信息,方便及时修改。

3.5 固化ID编制专家选拔与培养

从技术力量和人员配置考量,黑龙江公司从设计院选拔了勤奋好学的专家,并且每一类物资至少设立2-3名固化专家。

黑龙江公司积极选派骨干专家参加总部招标文件审查会。要求每名专家带着问题去学习,在学习中发现问题。一方面主动向资深专家和项目经理请教;另一方面向其他先进的网省公司学习标准编制经验。

为确保各专业采购计划编报人员及时掌握国网公司最新采购标准动态和要求,总部审核会议结束后,专家团队成员按专业物资品种分别编制批次审核要点。在各批次计划上报前,对计划编报人员进行集中培训、宣贯标准编制要点及新增了哪些物料的固化ID。通过及时和有针对性地培训宣贯,不仅提高了专家的业务水平,而且提高了相关专业人员应用总部固化ID的热情,促进了固化ID的广泛应用。

黑龙江公司根据项目实际情况,设定了应用优先级顺序,即国网固化ID、省网固化ID、外省固化ID、自编技术规范。大力推进固化ID应用,通过应用标准化成果,设计人员只需直接选择项目所涉及的模块,查找所嵌物料清单,就可便捷准确地选择物料、提报需求。通过应用技术规范固化ID,实现技术规范“零错误”,减轻了技术规范书编制工作量,提升了技术规范的编制质量。总部强力推进物资标准化应用,不仅大幅减轻了需求计划审核申报压力,而且极大推动了采购效率效益的提升。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要积极探索固化ID深化应用的新方法、新思路,持续推动固化ID应用工作向纵深发展。

参考文献

通信工程技术规范篇4

关键字:安全防范工程监理, 安全防范工程问题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safety guard the aim of the project is to protect citizens' personal safety, ensure the social public safety and personal, the collective and the state property security. Security guard project in society is gradually widely application, therefore, to ensure safety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quality, more and more concern has been and competent government departments attention. Project supervision should be with a high degre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to use their own knowledge skill, for the construction unit strictly good close, earnestly implement the supervision responsibilities. This paper mainly introduces the engineering supervision in universal public building safety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proces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some problems, some Suggestions to deal with the problems is proposed. This author, refers for the colleague.

Key word: safety engineering supervision, safety engineering problems

中图分类号: U415.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安全防范工程是正在发展中的新兴工程领域,而且涉及诸多不同的自然科学和技术的门类,如:入侵探测与防盗报警技术,视频监控技术,出入口目标识别与控制技术,实体防护技术,安全防范网络与系统集成技术,安全防范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等等。从事安全防范工程建设的工程监理人员,熟悉国家有关部门对建设单位在建设安全防范工程方面的要求、标准和有关法律法规,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职业操守,有较全面的专业知识,熟悉监理业务,在安全防范工程的设计、施工、检验和验收的建设过程中,工程监理为建设单位出谋划策、严格监督和检验验收,切实履行委托监理合同所托付的职责,对确保实现建设目标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就安全防范工程建设的设计、施工阶段,对照现行《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GB50348-2004》(一下简称《规范》)等有关要求,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从工程监理的角度来思考如何应对这些问题,与同行交流,不妥之处敬请赐教。

一、安全防范工程设计阶段

(一)不足之处:

1、设计文件中没有体现“技防、物防、人防相结合,探测、延迟、反应相适应”的设计原则。不符合《规范》第3.1.5(2)条规定。

2、在电子巡查系统中,设计文件应依据使用功能和安全防范管理要求,编制保安人员巡查程序,应能在预先设定的巡查路线中,用信息识读器或其他方式,对人员的巡查活动状态进行监督和记录,在线式电子巡查系统应在巡查过程中发生意外情况时能及时报警。但设计文件通常没有预先设定巡查路线,不符合《规范》第3.3.3(4)和3.4.5(1)条规定。

3、设计文件中的安全管理系统应用软件没有处警预案,不符合《规范》3.4.1(3)之4)条规定。

4、设计文件中没有各个子系统功能描述和系统性能验收指标,没有安全防范工程的系统操作使用说明书。不符合《规范》第8.2.1(3)条规定。

(二)问题思考:

1、安全防范工程是以安全防范技术为先导,以人力防范为基础,以技术防范和实体防范为手段,所建立的一种具有探测、延迟、反应有序结合的安全防范保障体系。入侵报警、视频监控等系统在安全防范工程中仅仅起报警和监视作用,不能到达安全防范的目的。一个完整的安全防范工程应该包括:技术防范(技防)、实体防范(物防)和人力防范(人防)。只有这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充分发挥技术防范系统的作用。而实际的安全防范工程设计文件中,通常只有技术防范和实物防范的设计内容,没有人力防范的设计内容,因此,可以建议建设单位,在做工程设计时,就要求设计人员针对本工程特点,说明安保人员必要的基本配置,才能充分发挥技术防范系统的作用,使防范手段真正起到作用,达到预防犯罪,减少损失的目的。

2、电子巡查系统分为在线式和离线式两种形式。目前已广泛采用在线式,并以一卡通门禁管理系统为依托,辅以视频监控系统,利用IBMS的监控和管理功能,实现任意路径的巡查和实时监控。如果设计文件没有预先设定的电子巡查路线,那么在检验和验收阶段就没有判断的具体依据,据此检测其应有的(如巡查人员卡号、巡查点号、到达时间等)使用功能,以满足安全防范管理要求。因此,可以建议建设单位,在做工程设计时,要求设计人员针对不同的电子巡查系统形式和人力防范管理要求,预先设定电子巡查路线,确定巡查点位;说明出现哪些情况为巡更异常时的故障报警情况;说明电子巡查系统有哪些警情报警和联动功能。

3、《规范》第3.4.1(3)之4)条规定:安全管理系统应用软件应有处警预案。当入侵报警时,入侵部位、图像和/或声音应自动同时显示,并显示可能的对策或处警预案。这一缺陷普遍存在于安全防范工程项目。一旦出现警情报警时,保安经理惊慌失措;相反,如果设计人员事先设定有成熟的处警预案,就会使保安经理胸有成竹。例如:某楼层财务室有非法入侵报警时,安全管理系统应用软件立即在监视器上弹出报警现场的电子地图,出入口控制系统将报警现场和非法入侵者可以逃逸路径的相关门禁控制器置于打开或者关闭,关闭可向其他地方逃窜的出入口,开启通向下层楼的(电梯)门,引导非法入侵者向下层运动,保安经理只需安排两名保安人员在相应楼层的出入口伏击即可。这个案例本身就说明了设计人员必须将物防、技防和人防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充分发挥安全防范工程的作用。因此,规范作出此规定是有实用意义的。可以建议建设单位,在选择安防工程设计人员时,要求设计人员应具有人力防范管理知识和经验,并在安全管理系统应用软件中设计出科学的、具操作性的处警预案。

4、如果没有各个子系统功能和总体功能描述,用以说明其防范目的;没有系统技术性能、技术指标,用以说明其检验验收标准;如果没有安全防范工程的系统操作使用说明书,那么承包施工单位和工程监理就很难圆满的完成建设单位的建设任务。因此,可以建议建设单位,在编制安防工程设计任务书时,将这些要求写入其中。

二、安全防范工程施工阶段

本阶段,工程监理首先应该认真准备并组织好安全防范工程施工图纸会审工作,绝不能形式上走程序,内容上仅做过场,敷衍了事。监理工程师不要只停留在照图施工的水平上,更要全面熟悉图纸,深刻理解设计意图,努力并善于发现图纸中的不妥之处,及时提出,及时处理,维护业主的权益,为其出谋划策。第二,应该严格审查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技术方案),要求有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及保证工程质量的各项技术措施,采用先进的、成熟的施工工艺。第三,应该做好工程实体建设阶段的质量控制,本阶段主要抓好三件事:一是严把设备材料进场检验关,二是认真做好隐蔽工程验收,三是严格按验收规范进行各分项工程的检验验收。工程监理应着重针对容易产生安全隐患的施工质量问题,提出检验措施,以策消除隐患。

(一)安全隐患:

1、检查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工程施工,经常看到施工单位将电梯轿厢内的摄像机安装在电梯轿厢门对面天花板顶部的左角或右角上;同时检查监控中心安防监视器的图像显示效果,不能有效监视电梯轿厢内乘客的面部特征,并且存在监视盲区;也不能看到叠加的电梯轿厢所在楼层显示、摄像时间。没有按规范要求的位置安装,没有将电梯运行的数字信息运用叠加技术,显示在安防监视器的图像上。不符合《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50395-2007中第6.0.1(10)条规定、《规范》第6.4.3(3)条和7.2.2(2)条规定。

2、目前较多采用非编码信号多门禁控制器直接驱动电控锁。在安装门禁控制器时,施工人员往往只图安装方便,没有“受控区”意识,随意安装控制器位置,往往将高级别受控区的多门控制器安装在低级别受控区内。不符合《出入口控制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50396-2007》第6.0.2(2)条规定。

(二)问题思考:

1、在视频监控部分,电梯轿厢内的视频监控是安全防范工程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规范要求将电梯轿厢内的摄像机安装在电梯轿厢门侧顶部的左上角或右上角,主要用以监视所有乘客的行为动态和面部特征,不能有盲区。其次要求将电梯运行的数字信息通过软件接口,运用叠加技术,在安防监视器的图像中同时显示摄像机位置(第几号电梯)、电梯轿厢所在楼层数字、摄像日期和时间。产生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电梯生产商和安全防范工程施工单位缺乏技术合作。建议工程监理发出《监理工作联系函》,要求电梯生产商提供以下信息:

(1)、简要介绍电梯群控系统的监控范围、内容和主要功能;

(2)、明确其系统控制主机的位置,即提供给SMS物理连接的接口位置(附平面图);

(3)、明确采用的通信接口方式:如RS485接口、以太网接口等;

(4)、明确通信协议类型:如OPC、Modbus等协议;

(5)、明确数字信号内容:提供可读取的数字信号内容,包括数值、描述、单位等;

(6)、提供通讯范例以及通讯测试软件(要求附光盘两张)。

工程监理收到反馈的信息后即可与安全防范工程施工单位协调处理以上问题。

2、这个问题的产生,主要是设计人员没有提供出入口控制器安装位置分布示意图(受控区分布示意图)和现场施工技术人员没有“受控区”意识。可以一方面建议建设单位,要求设计人员针对各种受控区级别和电控锁位置的不同,提供受控区分布示意图,避免将高级别受控区的多门控制器安装在低级别受控区内;另一方面要求施工方严格按施工图施工,工程监理要对所有门禁控制器的安装进行认真检查,确保消除安全隐患。

参考文献:

[1]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GB50348-2004

[2]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GB50395-2007

[3]出入口控制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50396-2007

[4]智能建筑工程检测技术张青虎 岳子平 主编

通信工程技术规范篇5

编目技术是传统文献组织方法的表现形式之一。同时,对于图书情报工作部门而言,编目工作更是属于核心性的工作内容之一。图书情报工作部门展开编目工作的最主要任务在于:在有关图书馆馆藏资源著录过程中,需要以一定的标准作为规范来开展,其工作质量直接决定着图书馆用户在各类图书资源检索过程中的有效性与便捷性。因此可以说,编目技术是完成信息组织的关键途径之一。如果将网络系统视作一个图书馆的话,那么网络系统中所涵盖的各类信息资源就好比是这一图书馆的馆藏资源,而编目技术在网络资源组织过程中的应用,关键就在于使信息加工的过程更具合理性、规范性特征。

在网络系统的运行过程中,存在一种比较特殊的数据,即与网络数据相关,用以概括数据的数据,我们通常将此类数据称之为“元数据”。如果将网络系统与图书馆等同起来,那么元数据就好比是图书馆中各类馆藏资源所对应的著录项目。而同样的,在图书馆进行各类馆藏资源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大多是通过添加著录信息的方式实现对相关资源的全面概括。因此,在有关网络资源的组织过程中,也可借鉴此种管理模式,针对不同网页添加特殊性的标记(标记形式多为meta形式,且所表述的对象涵盖了该网页的作者信息以及关键词信息),这也正是应用编目技术组织网络资源的核心所在。同时,为了实现对互联网中各类所覆盖信息资源的有效组织,因此也建立在.html以及.xml环境支持下,形成了以网络数据信息为中心的标准与规范。

当前技术条件支持下,应用相对普遍的数据规范包括以下几种类型。一是都柏林核心元素集规范,该规范产生于1995年,将其应用于网络资源组织作业的主要优势表现在:规范简单、可理解程度高、具备良好的可拓展性能、能够会同其他相关的元数据进行桥接。因此,通过对都柏林核心元素集规范的合理应用,能够将存在于网络资源采集、控制以及管理过程中所涉及的相关问题及时处理与解决。二是资源描述框架规范:资源描述框架作为网络数据标准规范的一类,其最主要的特点在于,具有突出的抽象资料表达模式特点,且与任何形态的语法之间均无内在相关。通过资源描述框架规范,可反映的资源信息包括资源属性以及资源属性值。同时,前文中所提到的都柏林核心元素集规范还能为资源描述框架规范的应用提供必要的支持,其工作任务的着眼点体现在对资源描述通用机制的构建。从这一角度上来说,此种规范有着突出的行业适应性特征。

二、分类技术组织网络资源

从学术性的研究角度上来说,网络信息的揭示可以通过学科方式来实现。因此,在有关网络资源检索以及资源服务的过程中,文献分类技术同样发挥着极为突出的使用价值。现阶段,在整个互联网络系统中,文献分类技术组织网络资源主要适用于学术性的知识内容。有关此方面内容的研究多集中在西方国家,而我国近年来也在充分借鉴国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展开了对分类技术应用于网络资源组织的研究工作,同时也形成了比较统一的技术观念:以学术文献在内容以及形式等方面所表现出的异向特征,在一定的体系作用之下,实现对学术文献资源的合理组织与区分。同时,在分类技术应用经验不断积累与成熟的过程中,传统意义上的等级列举式分类法逐步实现了向组配式分类法方向的发展。当中,比较典型的分类技术应用案例为:以《中国图书馆分类法》作为基本依据,构建文献资源的分类检索工作体系,下属一级、二级、三级子类目,各级类目之间的排列按照字顺方式所实现。此种分类方式现阶段已应用于中国教育网以及科研网络当中,在组织网络资源方面发挥了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三、主题技术组织网络资源

在组织网络资源过程中,主题法同样是关键性的文献组织方法之一。在应用主题技术组织网络资源的过程中,其主要的工作任务在于:通过对关键词语的识别(词语的关键性体现在所表达内容与主题之间的契合度方面),将所识别的关键词语作为检索过程中的基本标志。在配合字顺式的检索方案作用下,完成对信息资源的检索工作。在将主题技术应用于组织网络资源的过程中,其表现出的主要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网络资源组织过程中的检索标志直接以语词的方式所呈现;第二,网络资源组织过程中的数据信息检索通过字顺方式完成,即实现了检索的手工性;第三,网络资源组织过程中对于集中信息资源的构建体现出了主题性的特征,对事物、问题以及现象具有明确的特定性特征;第四,在网络资源的组织过程中,各个主题词相互之间的对应关系往往是通过参照系统的方式所揭示出来的。同时,有关主题技术的应用还可划分为以下两点。首先是关键词法在组织网络资源中的应用情况:在现阶段的技术条件作用之下,绝大部分搜索引擎软件所自动构建的网络信息资源索引数据库所支持的检索方法,多以关键词检索方法为主。

此种网络资源组织方法所表现出的显著优势在于:标引过程中可避免查表行为、选词行为,因此在标引成本以及标引速度等方面具备显著的优势。更为关键的是,关键词法所支持的网络信息资源索引完全借助于自动方式实现,避免了人为性的操作问题,且能够及时对词汇以及提法进行必要的更新与升级。但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关键词法在组织网络资源的过程当中,检测准确率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有待改进。其次是主题词表法在组织网络资源中的应用情况:现阶段,部分搜索引擎还涉及以主题词为核心的资源检索方式。以终端用户的操作界面为例,在网络资源搜索的过程中,可以实现对整个网络系统内所涵盖主题词表的综合选取。用户可以在搜索引擎所提供的主题词表当中选取相应的主题词作为搜索引擎执行检索行为的依据,其主要的优势在于能够更加良好地与用户需求相契合。

四、结语

笔者在上述分析过程中,首先针对研究组织网络资源的背景情况进行了简要分析,指出了在大量涌入的无限性信息与人有限的投入之间存在的矛盾问题,指出了研究组织网络资源方法的重要意义,进而选取了传统文献组织方法当中的几类典型组织方法(包括编目技术、分类技术以及主题技术在内),并就上述3类技术方法在组织网络资源中的应用情况展开了较为详细的分析与阐述,希望能为后续相关研究与实践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帮助。

通信工程技术规范篇6

社会信息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为档案的科学保管和有效利用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如何全面应用信息智能工具和现代信息技术,把馆藏、室藏档案信息揭示、开发出来,并实现档案信息的接收、整理、存储、利用等业务环节的信息化,成为事关新世纪档案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问题。

1.档案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1思想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够

一方面,传统思想和畏难情绪严重,不懂现代科学知识和技术,又不愿去学,不愿去接触。另一方面,对档案信息化的了解不深不透,没有充分认识到档案信息化建设是大势所趋,是时代要求,尤其是对其在社会信息化中的重要作用缺乏必要的认识,没有把档案信息化建设摆到应有的高度。业务工作是信息化工作的基础,没有扎实、规范、标准的基础工作,不认认真真地做好档案的收集、整理、开发和利用工作,信息化工作则无从谈起,也无异于空中楼阁。

1.2缺乏统一标准和规范,法律法规不完善

目前我国档案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的状况是:计算机软件开发缺乏整体规划性,软件在通用性、实用性等方面存在严重的不足;计算机及其有关设备型号各异,设备档次参差不齐,没有形成统一的硬件环境;档案信息规范化统一的分类编码标准不完善、不统一;并且由于缺乏技术组织上的支持和系统管理、网络技术的支撑,缺乏统一明确的管理性、业务性和技术性标准,这些都制约着信息交流的范围和程度,直接影响着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步伐。

1.3缺乏信息化建设的人才基础

近年来,档案界人才队伍建设由于受到原有基础、总体环境、财政状况和工作条件等限制,与其它行业相比,信息化人才紧缺,人才形势十分严峻,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信息化素养不够。目前档案队伍的信息化素养远不能适应档案信息化发展的需要。尽管档案工作者或多或少地经过了档案信息化方面的培训,档案信息化意识已大大加强,但由于缺乏系统的专业教育和专业技能训练,在技术基础和操作技能方面十分欠缺。所以他们学习创新意识不够,获取和运用复杂信息能力差,仍然习惯于传统手工收集、检索,导致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难以真正地全面展开。(2)信息技术人才严重不足。信息化建设需要有计算机专业背景的技术人才参与,但通过调研发现,目前档案从业者中具有信息技术背景人员的比例还不到5%。因为没能拥有自己的技术人才,很多单位在开展与技术有关的信息化工作时,只能采用外包策略,在方案论证和工程设计过程中被边缘化,对工程的进度和效果缺乏必要的技术监控,其结果是受制于人,影响到信息化整体效果。

2.对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2.1增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要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就必须进一步深刻认识到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到档案信息化建设对档案事业的巨大推动作用,增强我们加快档案信息化建设步伐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不等不靠,通过我们的努力,切实把档案信息化建设各方面的工作抓实、抓紧、抓好。同时,要加强对档案人员的档案管理新技术、新方法和新信息等基础知识的普及和培训,更新档案干部队伍的知识结构,提高我省档案工作者的信息化整体水平。要转变观念,在努力提高档案管理人员计算机和网络应用能力的同时,借助社会力量,从社会上聘请技术人才。

2.2设立专业的档案信息化工作专门机构

档案工作的发展已经走到了历史的十字路口,档案信息化工作对档案事业的持续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目前,各级档案机构都非常重视档案信息化工作并成立了各类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领导机构,如各地的档案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或档案信息化项目建设领导小组等,这些机构的设立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各地档案信息化工作的开展,但笔者认为,仅靠这种非常设性的领导机构是无法适应档案信息化的长远发展要求的。档案信息化应该成为整个档案业务工作体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因此也应该与业务指导、编研、档案法制等业务领域一样有相应的常设机构来具体负责此项工作。

2.3加强档案信息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

档案信息化标准规范主要包括管理性标准规范、业务性标准规范和技术性标准规范。其中,管理性标准规范是对电子文件档案信息进行管理的一套规划,包括计算机安全法规与标准及数字档案信息资源合法化确认标准等;业务性标准规范是对档案文件信息化处理的规范,其范围包含电子文档的标准及管理规范;技术性标准规范是指电子文档数据存储、压缩、数据交换、数据加密、水印技术和系统软硬件设施技术标准规范等。档案信息化必须建立在上述有关标准规范的基础上,才能保障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有序和谐发展。因此档案信息化建设必须加大制定标准规范的力度,有关部门应加快研究,尽快出台这方面的标准规范。各档案馆室也应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和措施,遵循标准化的原则,对收集、整理、编目、检索、温湿度控制、防霉防虫以及安全保管等基础性工作,都要严格按照统一的标准和规范的术语进行规范整理。

结语

通信工程技术规范篇7

辽宁省大伙房水库输水工程是辽宁省“十五”期间重点工程项目,该输水工程是将浑江上桓仁水库的发电尾水,利用西江、凤鸣两座电站作为调节池,由输水隧洞自流引水至苏子河汇入大伙房水库,经大伙房水库反调节后,经输水管线为抚顺、沈阳、辽阳、鞍山、营口、盘锦等六城市提供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同时将来后期工程向大连输水。工程分为输水一期和输水二期。

大伙房水库输水一期工程是从浑江桓仁水库坝下的凤鸣水电站库区引水,将水引至新宾县境内的苏子河并入浑河,进入大伙房水库,主要建筑物由进、出口建筑物、输水隧洞、支洞组成。

大伙房水库输水二期工程自大伙房水库引水,通过隧洞和管道,采取封闭供水方式,向抚顺、沈阳、辽阳、鞍山、营口、盘锦六城市供水。输水管道总长度为259.13km,沿途设抚顺取水头部、鞍山加压泵站(含配水站)和抚顺、沈阳1、沈阳2、辽阳、营盘等5个配水站。

本期工程为输水一期工程,主要建筑物为输水隧洞,全长85.3km,布设10条永久支洞。在输水隧洞进口设有取水头部,出口设有消能工。凤鸣水库至取水头部监控分中心的距离大约6km,隧洞出口至大伙房水库之间是天然河道,没有通讯设施,需要自建通信系统,隧洞出口至三块石中继站直线距离16.6km,三块石中继站距二期取水头部直线距离32.5km。

本单项(合同)工程为大伙房输水工程信息自动化系统集成,单项(合同)工程编号:DSSG LC-22。 本单项(合同)工程共分为7个分部工程,分别为:

凤鸣水库自动化调度系统,分部工程编号为:XXZDH-1

输水隧洞视频监控系统,分部工程编号为:XXZDH-2

安全监测中心,分部工程编号为:XXZDH-3

安全监测数据采集系统,分部工程编号为:XXZDH-4

监测设备安装,分部工程编号为:XXZDH-5

大屏幕显示系统,分部工程编号为:XXZDH-6

通讯系统,分部工程编号为:XXZDH-7

(二)工程建设任务及施工依据

大伙房输水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目标,是建立一个能够适应大伙房输水工程特点的管理信息综合型业务应用的广域测控、信息管理网络。初步完成大伙房输水工程水利信息现代化建设,实现大伙房输水工程信息采集规范化、自动化和数字化,实现工程管理自动化。贯彻安全输水、量水、工程实时安全监测、科学及时有效调度的指导思想,使该系统高效可靠、先进实用,从而实现大伙房输水工程管理的现代化。

建成后的系统应实现两大功能:一是为供水工程的运行管理提供安全、可靠、经济、科学、先进的技术手段。二是为科学、合理的输水、配水、防洪、发电、工程的安全运行提供实时数据和专家决策支持功能。

本工程为输水一期工程信息自动化集成,系统建设包括如下内容:

(1)凤鸣水库自动化调度系统:包括发电机自动控制系统、机组供水、排水、压油等辅助控制系统、继电保护系统、室外开关站、公用系统、闸门控制系统以及厂区的视频监控系统等。

(2)输水隧洞视频监控系统:包括前端摄像设备、前端编码器、RS485分配器、视频矩阵、监控相关软件及视频管理服务器、视频存储管理服务器等。

(3)隧洞安全监测自动化系统:包括超声波流量计、水位计、数据采集单元、通信光缆、控制主机和管理软件等设备。

(4)大屏幕显示系统:包括显示屏、切换矩阵及控制软件及设备等。

(5)通信系统:包括隧洞内的光缆敷设、凤鸣水库~取水头部监控中心的光缆架设、隧洞出口~大伙房水库取水塔的无线通信系统的端站设备、中继接入设备、UPS电源系统等。

(6)管理机构沈阳调度中心也可以实时掌握支洞出口、隧洞进出口等监控点的图像信息、隧洞工程安全监测信息、隧洞水位流量数据、凤鸣电厂的视频图像、机组运行数据、闸门运行数据,从而达到科学调度、安全生产的目的。

大伙房水库输水工程信息自动化系统集成工程施工依据包括如下内容:

(1) 南京南瑞集团公司与辽宁润中供水公司签订的《大伙房水库输水工程信息自动化系统集成》合同文件及《大伙房水库输水工程信息自动化系统集成实施技术方案》;

(2)《电力通信光缆工程施工规范》;

(3)《大坝安全监测自动化技术规范》;

(4)GB/T50314-2000《智能建筑设计标准》

(5)JGJ/TL6-92《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

(6)GB50198-94《民用闭路监视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

(7)GA/T75-94《安全防范工程程序与要求》

(8)GB/T 19001-2000 《大屏幕拼接显示系统的生产和服务》

(9) CE欧洲统一标准机芯、多屏幕拼接墙电磁兼容性等认证

(10)GB/9313--95数字电子计算机用显示设备通用技术条件等

(11)《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缆线路施工及验收规范》

(12)GB/T13159-90《数字微波接力通信系统进网技术要求》

(13)GB/T13857-92《微波通信系统远程监控设备技术条件》

(14)YD2021-94《微波接力通信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15)YD5004-94《数字微波(PDH部分)接力通信设计规范》

(16)YD2011-93《微波站防雷与接地设计规范》

(17)GB50150-91《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气设备交接试验标准》

通信工程技术规范篇8

关键词:企业,信息,标准化

 

1.市场需求要求企业积极开展信息标准化工作

我国要走新型工业的道路,必须积极发展对经济增长有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必须大力推进信息化,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加快工业化进程;必须广泛采用先进适用的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努力振兴装备制造业。论文发表。

信息技术作为一个独立的概念,是指同获取、存储、处理、传递和利用信息有关的技术,至于信息技术标准化,则涉及信息系统的硬件、软件、网络、数据表示以及信息技术在各方面应用所进行的标准化。论文发表。正是所涉及的这方方面面的标准,为信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作为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和采用先进适用的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鲜明例证为20世纪60、70年代起形成的“机电一体化”的新格局,使传统的机械设计和机械制造的方法与手段推进到CAD(计算机辅助设计)、CAM(计算机辅助制造)、FMS(柔性制造系统)、MRP(制造记录处理机)的运用,并从80年代开始出现了“CI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通过将一系列最先进的技术手段融为一体,使产品从设计到加工以及管理工作的全过程达到最佳化。这一切都同标准化的技术支撑分不开的。

2.企业信息化进程中标准化战略实施内容

2.1技术的信息化。这主要是指CAD、CAM和CAT等为代表的信息化,实践上这是自动化的内容。在第一层标准化战略实施内容是建立标准化指导体系,即指导企业信息化进程中标准化工作的指导文件。论文发表。

2.2数据处理的信息化。即使用计算机处理企业的大量生产、管理数据,更进一步集中数据、规划管理,使各部门能够共享,并以此进行分析、预测等工作。在第二层标准化战略实施内容是建立信息交换标准体系,主要是建立统一的信息分类代码标准体系,包括人力资源、客户、供应商、产品等企业经营活动中所涉及的所有环节的编码系统及标准化的名词词典,形成数据词典,以支持数据交换。此外,为保证企业信息化系统的正常运作,信息交换标准体系还包括系统和网络标准、数据库和软件标等。

2.3管理和办公的信息化,即在上述两个层次的基础上进行企业信息化的全面规划,并逐步开发使用信息资源,最终完成全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MIS)。在第三层标准化战略实施内容是建立流程化的管理标准体系,无论在企业信息化实施前的需求评估、实施中的设计运作还是实施后的管理应用,标准化始终贯穿于企业信息化过程之中。例如企业管理和业务流程及工作程序标准、制造业信息化分类编码和文件格式标准、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标准、数字化建模标准、零件库标准、采购和系统实施规范或标准、制造资源共性技术和工艺及过程标准、产品标识与数据标准、制造管理数据标准、企业网络化协作认可使用的标准、产品数据标准等。在业务流程的规范化方面,需要用标准流程图表描述各部门的职能、权限的划分、业务流程、接口方式和接口数据、特殊情况的应急处理流程等。

2.4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一体化的信息化,即将设计、制造的物流过程和整个过程的资金流、信息流以及设备、能源、人力资源等所有控制和管理综合起来,即实施CIMS、ERP,使企业内部信息化达到一个新的高度。通过对以往产品信息的少量修改,迅速推出新的产品;同时为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提供准确规范的基础数据,帮助形成决策支持信息。产品信息标准体系包括:产品基础标准、产品功能模块、零部件结构模块、参数特性标准、产品信息分类代码、产品及零部件名称标准以及支持计算机制图和技术信息处理的设计基础标准等。

2.5将企业信息化从内部扩延到外部,利用企业内部网(Intranet)、外部网(Extranet)以及因特网平台、数据管理平台将内部的生产经营和外部供应、销售整合起来,实现与上游供应商以及下游分销商、客户、政府部门等外部实体进行信息交换和商务活动。在第五层标准化战略实施内容是建立标准的电子数据交换接口(EDl),核心问题是如何建立统一的内外数据交换格式以及接口,使企业内部的生产经营和外部供应、销售整合起来,实现与上游供应商以及下游分销商、客户、政府部门等实体进行信息交换和商务活动。

3.企业信息化进程中标准化的工作模式

开展企业信息标准化工作是一项复杂工作过程,它涉及到企业的管理、职能、业务流程、工作流程、对外接口各个方面,标准化工作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3.1业务种类标准化。企业信息化之前,需要对所有业务进行全面地、详细地分析;然后将全部业务根据处理要求、方式和流程的不同划分为若干种标准类型。业务种类的标准化是企业信息化的第一步。

3.2业务流程及工作程序标准化。企业的业务流程及工作程序的标准化就是为每种业务流程及工作程序类型根据管理的需要设计标准的、规范的处理流程以及处理程序。

3.3企业数据标准化。包括基础标准、数据库标准和系统建设规范。建立信息数据模型和标准参考模型,开展信息分类与编码、数据库、元数据、信息交换、软件开发、数据采集、数据建库、运行管理等相应标准和规范的制定,基本形成信息化标准特性。

3.4企业信息系统开发标准化。信息系统开发标准化是指在系统开发中遵守统一的系统设计规范、程序开发规范和项目管理规范。系统设计规范规定字段、数据库、程序和文档的命名规则和编制方法,应用程序界面的标准和风格等。程序开发规范对应用程序进行模块划分、标准程序流程的编写、对象或变量命名、设计校验及出错处理等过程和方法做出规定。项目管理规范规定项目组中各类开发人员的职责和权力,开发过程中各类问题(如设计问题、程序问题)的处理规范和修改规则,文档的编写维护,在信息系统开发过程中,必须遵守软件工程的设计规范,以实现信息系统开发标准化。

3.6企业与企业之间信息交换接口标准化。企业与企业之间信息交换接口标准化对企业信息系统的对外数据输入输出格式以及接口规定了规范以及标准,包括网络的互联标准和通信协议、数据,交换格式等。

参考文献

[1]郑展鹏.标准化战略的国际借鉴及中国的路径选择[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2010,(01):53-58.

[2]董娟.绿城:信息化过程是个战略活[J]. IT经理世界, 2010,(Z1):94-95.

[3]宋浩,吴登生,李铭禄.中国科学院信息化标准化工作研究与建议[J].价值工程, 2010,(05):1-3.

 

上一篇:艺术公共教育范文 下一篇:艺术设计思维训练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