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税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范文

时间:2023-10-11 11:19:39

个税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

个税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篇1

减税撬动养老险市场

要实现财政资金更多地用于保障民生,采用延税方式推动商业养老保险发展,显然比增加税收后再注入社保资金方便得多。

个人税收递延型养老保险试点的推出,主要是基于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强以及财税改革等多重考虑。专家表示,近年来我国国民收入的格局从量到质都发生了变化,启动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条件逐渐具备,是解决养老、财税改革等多种问题的一个突破口。要实现财政资金更多地用于保障民生,采用更有效的延税方式推动商业养老保险的发展,显然比政府增加税收后再注入社会保障资金要方便很多。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胡晓义认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可以在安排现有的支付部分外,通过市场化的运作来实现保值增值。

据了解,加拿大、美国、英国等均有此类政策。复旦大学保险系主任徐文虎告诉记者,从养老金筹集的渠道讲,企业年金和个人税收递延型养老保险都是重要的资金来源。以加拿大为例,目前加拿大企业年金和个人税收递延型养老保险两个渠道积累的养老金已占个人养老金的60%。

此外,税收激励是商业养老险一个非常重要的驱动。如果政府能够通过税收激励来扶持商业养老险的发展,将弥补养老体系中商业养老险这一短板,并使其真正成为整个养老体系的支柱之一,通过降低个人的税务负担,鼓励居民购买养老保险,也被看作是拉动内需的手段之一。

也有专家认为,虽然“减税养老”政策短期可能会造成地方税收减少,但长期来看,现在少缴的税可以为将来社会管理和社会保障节省更多的钱,另外可以间接地通过保险公司增加的税款来弥补个税减少的部分。对于保险企业而言,即将出台的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政策或将是2013年的一大政策红利。各个保险公司正是看准了这一巨大的蛋糕,纷纷整装待发。

居民养老增添更多保障

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对保险业而言是一个独家重大利好,保险公司将拥有其他金融机构无法跨进来竞争的“第二战场”。

谈及市民应如何利用这一政策时,中国人寿保险股份公司上海市分公司党委书记肖星以上海户籍工作人群作过一个测算,以月收入1万元为例,如果购买了个税递延型养老产品,每月可以免缴税款80元,一年则可以免缴税款近千元。以此类推,如果每月收入越高,购买的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所免缴税款的金额就越大。

同时,业内专家也表示,个税递延型养老产品,是政府用税收优惠来引导大家通过买保险为养老做充足准备,并不是强制大家一定要购买。至于什么人需要购买,应当购买多少,应当根据自身收入的特点来买。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王国军表示,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在试点初期很可能不能由个人单独购买,而要采用“个人投保、企业安排”的“个险团做”的方式,即职工要通过所在单位统一安排购买,此外,随着试点的展开,此项政策也将不断完善和改进。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试点一旦推出,可能会引发一系列后续效应。王国军认为,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将打破目前的企业年金市场和商业保险市场竞争格局,同时也将改变企业年金个人缴费部分没有税收优惠的现状,形成新的推动企业年金发展的动力。

与企业年金市场的争夺中,信托公司、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和基金公司都可以在受托人、投资人、账户管理人与保险公司同台竞技不同。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对保险业而言是一个独家重大利好,保险公司将拥有其他金融机构很难跨进来竞争的“第二战场”,也就是说,这个战场上的战利品是保险业所独享的。

同时,拥有经营企业年金执照的保险公司和其他寿险公司也将在税收优惠方面被拉回到大致相同的起跑线上,寿险公司在团体养老保险市场上所面对的竞争态势也将发生重大的变化。

个税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篇2

关键词:个税递延 养老保险 可行性

一、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的理论分析

(一)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的概念

所谓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是指个人缴纳的保险金在一定金额之内,可以在税前工资中扣除,领取保险金时再纳税,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缴税额,也就是“延迟纳税”,即现阶段在个人所得税前先支付保费,退休后领取保险金时再补缴个人所得税。这两个阶段的边际税率有很大的区别,因此,税收递延型养老保险对于投保人有非常大的税收优惠。

(二)人口老龄化问题

截至2009年末,60岁及以上的人口数为16714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2.5%,65岁及以上的比重为8.5%。按照国际化评判标准,我国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并且呈现上升趋势。从下图可知老龄化人口急剧上升,社会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大,都为社会的养老工作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图:2005-2009年65岁及以上人口数及占总人口比例

其次,老年人几乎没有收入,养老金难以满足。随着社会的整体消费水平不断上升,且社会养老保险水平偏低,单纯凭靠基本养老金收入很难满足老年人当前的生活需要。我们经调研发现有64.86%的人认为他们的养老金对于满足生活要求是非常不足的,还有33.17%的人认为勉强可以,只有1.97%认为足够了。由此可以看出养老金的需求非常大。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当前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压力颇大,建立补充型的养老保险制度非常必要。

(三)企业年金养老问题

企业年金对于缓解养老压力有很大的作用,但我国企业年金存在很多问题。

首先是企业年金规模小,在GDP中所占比例很小,发展不平衡。企业年金目前主要集中在一些垄断性的国有大型企业中,因为其可以帮助企业享受国家税收的优惠政策,这样就导致税收不公平的问题。其次,企业年金在多数企业中并未展开,导致企业年金覆盖面小。通过调研了解到,参加企业年金的人只有5.71%,仅比商业养老保险多一点,相比较基本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养老保险来讲,比例上少之又少,并没有充分起到第二支柱的作用,也没能为基本养老保险承担应负的压力。

(四)个人储蓄性养老问题

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虽然发展在不断强化,但存在与第一支柱脱节的现象,要加强与基本养老保险的联系,才能更好的发挥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的作用,起到促进养老保险事业、缓解养老压力的作用。

综上所述,经过我国多年的建设,养老保险制度已经形成以社会养老保险为主体,以企业年金和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为补充的体制,但从上述分析中可知,我国的养老保险现状并不乐观。基本养老保险的担子重、责任大,企业年金的规模小、覆盖面小,个人储蓄性年金的发展与社会保险的脱节,这些养老保险制度的问题,在如今我国老龄化趋势严重,养老保险金不足等状况下是不容乐观的,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必然要寻求改革之路,由此,我们提出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的改革方法。

二、 我国建立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制度的可行性分析

(一) 我国已出台了相关政策

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纳入我国的国家决策可见于2008年12月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当前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金融30条”),该意见提出了“研究对养老保险投保人给予延迟纳税等税收优惠”的议题。国务院于2009年4月的《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中,进一步明确要“鼓励个人购买商业养老保险,由财政部、税务总局、保监会会同上海市研究具体方案,适时开展个人税收递延型养老保险产品试点。”从国务院意见到现在,一年多的时间上海却迟迟没有实行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其是否符合中国的国情,这值得我们去研究。另外在2009年4月1日,深圳市副市长陈应春在深圳金融监管工作联席会上透露,“深圳市政府对养老保险递延纳税工作非常重视和支持,并将积极做好相关沟通和协调工作,希望该项政策能够在深圳先行先试,率先推开”。可见,深圳也在积极筹备实施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中。

(二) 对我国财政收入的影响

在普遍实行累进税率的条件下,个人适用税率随着收入水平的增加而提高。而个人在退休时领取的养老金水平通常会比工作时的工资水平低,因此适用的税率也较低,递延纳税给个人带来了低税率低税收的优惠,然而对税务局等政府机构而言,这肯定会减少财政收入。减少的财政收入对相关机构的影响是否严重,将直接关系到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能否在我国实施。

2009年底,全国人口13.36亿,GDP达到为33.54万亿,人均GDP为25104.79元,财政总收入累计完成68477亿元,增长11.7%。中央财政总收入完成35915.71亿元,比08年增加3235.15亿元,增长9.9%,完成预算100.2%。

    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每年的GDP增长率都在10%以上,位列全球经济增长速度第一。由此,中国的财政收入也是大丰收。07年以前中国的财政总收入每年以二位数增长,2007年更是达到惊人的32.4%。虽然08年金融危机后我国财政收入有所下降,但是从08到09年增长的形式上来看,中国的财政实力非常强劲。

而从09年来看,我国个税收入约占财政总收入的6.1%。那么,如果政府愿意放弃个税收入的一半来实施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的话,即支出财政总收入的3%,占GDP得比重仅为:1077.47/335400=0.32%,这个比例是中央财政完全能够负担的。

把这笔钱当作对我国养老保险的补贴,相比国外,美国联邦政府在绝大部分人都是购买商业养老保险的情况下,对退休养老金及社会福利的财政支出约为总收入的42.8%。瑞典政府一年用于养老金的费用占GDP的20%以上。所以,3%的中央财政收入用于补贴养老保险是可以承受的。何况财政收入连年大幅增长,而这一补贴比例可以维持几年不变,具有确定性,中央便于安排,不是无底洞。

(三)对企业的影响

前面已经提到,现有的企业年金规模小,覆盖面窄,而且引起了税收不公平的现象,不仅未能消除我国企事业单位之 间日益严重的收入差距问题,还扩大了员工之间的养老保险差距。但据我们此次调研发现有企业年金账户的人只占少数,从407份调研问卷中得到只有5.71%的人有企业年金。这还是在上海地区得到的调研结果,要是从全国范围看应该更低。

很多企业未设有企业年金,且企业间年金账户不通用,若员工跳槽等,原年金就不能得到保证。若建立了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账户,任何企事业单位的职工均可参加此项养老计划,即均可以享受到国家的税收优惠。另外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账户可以与企业年金账户挂钩,所有的公司都可以用该账户,职工不再担心跳槽后企业年金得不到保障,这就缓解了在企业年金中存在的社会矛盾,有利于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四) 居民参保意愿及能力分析

A.参保意愿分析

除了有企业年金的城镇职工外,该保险品种可以吸引到许多没有养老保障的人员参保。根据新制度的政策设计,在国家愿意减税的前提下,应该对民众有足够的吸引力。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缴费少。相比目前付养老金时交个税,现在只要缴纳养老金即可。在资金时间价值下,领取养老金时再纳税就相对少很多,使得养老金增多,生活更有保障。

2,体现个人责任。实行储蓄型投保,自缴自用,责任明确。比现有基本养老金及企业年金大部分的缴费进入统筹,个人帐户占少数,具有明显优势。

但是现在我国居民对其他投资渠道有限而风险较高且理财意识不强、技术不高,特别是在购买商业养老保险享受不到税收优惠,储蓄是目前我国家庭应对养老问题最主要的手段。许多民众对于个税递延并不了解,由调研得知:只有7.4%的人对该养老保险有所了解,而92.6%的人不了解甚至完全没听说过。

这说明他们没有不愿意去购买个税递延养老保险,相信他们了解后,是愿意购买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的。

b.居民参保能力分析

    根据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153元,扣除价格上涨因素,比上年实际增长8.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75元,扣除价格因素,比上年实际增长9.8%。

根据以上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的收入状况,可以基本测算出各自的参保能力。个税递延养老金制度下,由于国家个税递延的刺激作用,假设农村居民会将收入的5%,城镇居民会将全年收入的10%投入参保,那么各个层次的居民都可以在年老时领取相应的养老金生活。作为健康的储蓄,拿出一部分收入参加保险,从而可以获得一个较高水平的医疗保障,是值得的。

三、我国建立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议

(一) 完善个税递延养老保险制度的相关法律

    个税递延与我国现行税法相抵触,要实行该制度必须重新立法。立法须立足于中国实际国情,借鉴国际上成功的经验,建立清晰、明确的个税递延型保险制度,既能有效增加养老金的金额,又能让税务局让步,促进我国养老保险进一步与国际接轨,保障养老保险的发展。

(二) 建立养老金信用评级体系

    鼓励各保险机构参与信用等级的观念,保障我国养老金的保值与增值。建立我国保险评级体系,借鉴金融评级机构的先进经验,对个税递延养老保险的承保、保金的保值和增值以及客户领取养老金情况都进行监督评级。通过信用评级,减少养老金缺失情况,优化保险资产,让消费者更放心购买养老保险。

(三) 成立专门的个税递延养老保险机构

我国应成立专门的养老保险公司。该公司不以盈利为目的,由财政部出资组建。公司由国务院直接管理,可以按照央行的模式组建,设置各级分公司, 具体贯彻个税递延养老保险的政策,办理消费者的养老保险业务。个税递延养老保险公司应统一调度资金,独立核算,这样有利于财政部管理递延的个税。

参考文献:

[1]新浪网,让老龄化危机实现软着陆 积极推进社区养老建设

sports.sina.com.cn/s/2010-12-08/00581693572s.shtml,2010-10-20

[2]岳远斌,张庆洪:国外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及对我国的启示,华东经济管理总第51期

[3]王雅丽,刘洋:《我国推行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的探讨》,浙江金融2010年7月

个税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篇3

关键词:税收优惠;个税递延;养老保险

一、引言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目前已形成较为完善的养老保险体系。结合我国养老保险体系的发展现状来看,社会基本养老保险依然是居民群众普遍采用的养老方式。然而,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入不敷出、空账等一系列问题,给政府财政收支带来巨大压力。再加上企业补充养老保险覆盖面狭小、商业养老保险发展缓慢等问题,我国养老保险体系存在明显的缺陷。为完善养老保险体系、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养老需求,有关部门必须采取措施推动养老保险种类的完善。

二、实施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的必要性

所谓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主要是通过投保人在税前列支保费,退休后领取保险金时再将税款补充缴纳的形式。相比传统养老保险来说,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轻投保人的经济负担。由于纳税金额是随着个人税收起征点的变化而变动,投保人退休后缴纳的税款相对较低,因此,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能够有效减轻投保人的税收负担,从长期发展的角度来看,也能够有效促进个人生活水平的提升。

1.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能够满足人民群众的养老需求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益严重,养老问题也成为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因其固有的优势,对于减轻人民群众的养老负担发挥着重要作用。养老问题的解决,不仅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同时也影响到国内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形势的稳定,也是国家面对人口老龄化压力必然要采取的措施,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老有所养具有重要意义。

2.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是健全我国养老体系的必然要求在我国目前实施的养老体系中,基本养老保险的具体实施是通过国家强制力进行保障的。其中,基本养老保险通过国家、单位和个人三者共同分担的形式,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个人的养老负担,对于推动我国养老体系建设发挥着重要作用。企业年金也是我国养老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通过企业和个人两者共同缴纳的形式,保障个人的养老需求。除此之外,个人储蓄养老保险也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欢迎。个人储蓄养老保险是个人结合自身的具体收入水平自愿购买且所有费用都由个人独自承担的一种养老保险形式。在我国目前的养老保险模式下,基本养老保险发展时间最长、覆盖人群最多,也最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而个人储蓄养老保险在保险费率测算、税收优惠政策等方面还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应用范围也较为狭窄。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具有税收优惠的性质。由于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个人所要面临的边际税率也有一定的差异性。对于独立的个人来讲,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的出现能够减轻个人的负担,对于完善我国的养老体系也发挥着一定的作用。

3.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的探索由来已久虽然到2018年我国才开始建立第一个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的正式试点,但国内对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已有十几年的探索。2008年6月,天津市在国内率先开展实施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也成为国内第一家试点城市,开创了全国之先。但在后续的实施过程中,很多问题不断出现,各方利益没有得到妥善协调,极大地影响了养老保险的具体实施。国内其他地区也不断吸收天津的实践经验,创新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的具体实施。2008年12月,国务院正式出台了《关于当前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其中明确提出要采取措施,推进养老保险投保人税收优惠制度。2009年有关部门也加强对养老保险的探索,在相关文件中提出要推行个税递延的具体实施,从而促进我国养老保险体制的不断完善。2015年以来,我国不断提出推进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实施的具体措施,并将其纳入十三五规划,也显示出有关部门对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的重视程度。

4.国内经济发展对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的实施创造条件从本质上来说,由于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是投保人基于个人的意愿进行购买,并非国家强制力推进实施,因此,该险种实际上具有一定的商业性质。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每一位居民都有养老需求,老有所养也是社会重点关注的问题。国内经济的发展和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也导致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社会对于养老保险的需求不断增加。因此,国内的社会经济环境也为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的实施创造有利条件。

三、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实施问题及建议

虽然国内一直对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进行探索,但多年以来,该险种始终没有得到贯彻实施。本文结合该保险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革建议。

1.存在的问题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在我国的实施几经波折,一再延迟。究其原因,一方面,税收优惠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没有妥善解决。我国目前实施的是累进税制,个人收入水平越高,需要缴纳的税款也越多。国家实施累进税制的目的是为了让高收入人群多缴税、低收入人群少纳税,从而有效保证社会公平。但在基于税收优惠的个税递延性养老保险制度下,高收入人群可以通过购买保险的方式合法避税,很多收入达不到税收起征点的人却无法享受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的优惠。因此,该保险的实施不利于社会的公平稳定,甚至会导致进一步的两极分化现象。其次,结合目前的收入分配状况来看,我国现行的纳入社保范畴的强制性养老保险主要倾向于行政事业单位人员和企业员工。他们只要缴纳工资的很少一部分比例就可以获得妥善保障。对于人口数量占比最高的城镇人口和农民来说,他们的养老问题却没有得到妥善保障。因此,要实施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制度,仍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此外,结合我国政府部门财政收入结构来看,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内GDP水平也在不断提升。但目前来说,我国税收增长幅度超过GDP的增长幅度。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的实施会大幅度减少政府部门的税收,导致个体收入的增加和财政收入的减少。尤其是在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的情况下,如果经济落后地区也实施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那么与经济发达地区的经济差距将会进一步扩大。这种现象也会导致国内区域经济发展的进一步不均衡,同时也会出现劳动力进一步不均衡的现象。

2.解决思路在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国家所要承担的养老任务更加艰巨,给现行的养老保险体制也带来巨大压力。基于税收优惠的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的实施能够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提高我国老龄人口的生活水平,对于促进养老保险体制改革和构建和谐社会发挥重要作用。结合欧美国家的实施情况来看,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总体而言对社会是有利的。一方面,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的实施需要健全政策体系作为有效支撑。有关部门要加强对该险种的理论和实践研究,结合养老保险的实施情况,综合考虑如何对养老保险账户进行妥善管理、对养老保险的运作全流程进行准确监控。除此之外,有关部门要重点关注养老保险的计税问题,尤其是在个税起征额度上升的情况下,养老金的计提税率应该发生怎样的变化等。税务部门要会同财政部门一起,针对养老保险的税率问题做出合理规划。另一方面,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的实施离不开税收优惠政策的辅助。必须要制定出既满足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同时也要保证养老保险的实施效率和社会公平的合理制度。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的实施,也要让城镇普通居民和农民都能具有获得感和满足感,从而促进社会公平体系的构建。再者,有关部门要制定出满足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实施的具体方案,方案的制订不仅要保障参保者的合法权益,同时也要保证参保人缴纳的保险金和获得的养老金相匹配,从而促进国内养老保险体系的健康发展。在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制度下,虽然从短期来看,不利于财政收入的提升,但从长期来看,这种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对于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都有着重要作用。

四、结束语

个税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篇4

吴算了一笔账,如果从2年后自己满30岁时开始,每月拿出1000块钱购买一份商业养老保险,等到60岁退休的时候再返还,晚年生活应该能改善不少。“最好是公司每月统一扣除险金,自动划账,免得自己费心,如果能在税前缴纳,那就更划算了。”吴先生说。

吴先生的想法并非奢望,也许明年就能实现。

“税延险”改变养老保障格局

今年6月举办的“2012陆家嘴论坛”上,保监会副主席陈文辉亲口证实,“个人税收递延型养老保险”年内会有实质性进展。据悉,这个被反复论证超过5年的试点方案,已经由上海市政府于今年6月递交财政部,后者将会同国税总局及人社部一同对方案进行最终论证。从目前的反馈情况来看,年内获批的可能性很大,一旦获批,上海将成为首个试点城市,首批税延型养老保险产品预计明年年初即可面世。

在当前养老问题持续升温的背景下’该消息一经,便迅速成为各方关注焦点。所谓“个人税收递延型养老保险”(以下简称“税延险”),是商业养老保险的一种,即是将投保人缴纳保费的这一部分收入应缴纳的税收,递延到其退休后领取保险金时再按当时的税率收取。由于在购买保险和领取保险金的时候,投保人处于不同的收入阶段,其边际税率有非常大的区别,而且,投保人的节税数额会随着购买时间越早或收入越高而递增,有利于激励投保人为自己的老年生活进行储蓄。

据悉,此次递交的方案将税前列支的上限暂定为每人每月1000元,其中用于个人养老保险免税700元,用于企业年金免税300元。以一位月收入1万元的上海白领为例,扣除三险一金约1900元(按照占比工资19%计算)以及个税免征额3500元后,剩余的4600元需纳税365元,而如果税前列支700元作为保费,则应纳税额为3900元,需缴税285元,相当于每月避税80元,一年避税近千元。

至于每月缴纳的那700元保费,将进入个人账户管理,等到退休返还时,再根据当时的收入情况、税率以及个税起征点等确定缴税额度。由于退休后的收入一般不高于工作时的收入,再考虑到通货膨胀等因素,届时需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可能非常低甚至不必缴税。

在国外,类似的“减税养老”政策已经实行得十分普遍。最成功的例子是美国的“401k计划”,规定雇主为职工的养老年金存款可以按工资的一定额度扣除,职工用于“401k账户”的资金,不计入当期的纳税范围。此外,澳大利亚、德国、日本等国的“税延险”养老金也推行得比较成功。在美国退休人员的收入中,基础养老金和补充养老分别占到42%和38%,包括“401K”在内的补充养老计划为退休人员提供了接近于基础养老金的收入,而澳大利亚为25%、40%,补充养老超越基础养老金成为退休收入的主干。而目前,中国基础养老的替代率平均水平为44.26%,补充养老替代率不足1%。

推出“税延险”的好处众多,一来可以建立和完善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改变目前基础养老保险一根支柱“独大”的局面,发挥企业年金和个人商业养老保险等第二、第三支柱的作用,缓解养老压力。二来有助于实现公平养老。目前,中国已实行企业年金等补充养老方式的,多集中在高收入行业以及垄断性行业,企业年金分配也多向高层管理人员和核心技术人员倾斜,“税延险”有助于让全体国民公平地享受到国家税收优惠政策。

对保险行业来说,“税延险”更是一个重大利好,普及“税延险”可以大大提升保费,必定会成为各大保险公司争相瓜分的“大蛋糕”。

“税延险”试点的税收阻力

实际上,早在2008年,相关部门和一些地方就已经开始关注“税延险”政策。回顾这5年的论证之路,充满了迂回和反复。

最早的尝试开始于2008年6月,保监会和天津市政府出台《天津滨海新区补充养老保险试点实施细则》,规定补充养老保险的个人缴纳部分在个人工资薪金收入30%以内,可在税前扣除,但国家税务总局对该《细则》的税收优惠部分提出异议,导致政策推出不到两个月即被叫停。

同年12月,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当前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研究对养老保险投保人给予延迟纳税等税收优惠》的议题。2009年,国务院明确提出适时在上海开展“个人税收递延型养老保险”产品试点,又将该问题重新摆上桌面

然而仅仅相隔6个月,国家税务总局了《关于企业年金个人所得税征收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明确企业年金的个人缴费和企业缴费部分均不得抵扣个人所得税,这―文件被解读为“税延险”“推出无望”。

紧接着“曙光”又重现,有媒体传出保监会紧急召集五大险企讨论“税延险”实施细则的消息。至2011年,《上海保险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再次明确,将推动“个人税收递延型养老保险”试点。此间,中外媒体屡次传出试点在即,然而最终仍未得见“真容”。

眼下,按照相关知情人士的说法,纵使保监会和上海方面言之凿凿,仍然存在变数。即便年内真的开始试点,也不排除财税部门对方案作进一步修改。其中,产品形式、缴费额度和缴费比例分摊等都有可能会发生变化。

国家和地方税务部门“保卫税收”的努力,显然是“税延险”面临的最大阻力。

关于“税延险”推出对税收的影响A是论证焦点。以2011年上海市职工税前月平均工资4332元为例,如果人均购买月收入10%,即433元税延险,按照对应税率3%计算,则每人每年延后征收的个人所得税为156元,根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上海市就业人口为1279瓦如果其中20%的人投保,则每年对上海税收的影响达4亿元。

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院长郝演苏认为,今年的财政大环境并不看好,从目前公布的数据来看,国家和地方财政收入增速已经明显放缓,现时想在个税方面做“减法”,还需谨慎考虑。然而,2011年上海市税收收入为6828.7亿元,区区4亿元不足总税收的0.06%。根本不足以对上海市财政造成较大影响。另外,长期来看,地方财政因实行“税延险”减少的税收完全可以通过保险业营业额的增长所带来的营业税等弥补,还有可能带来税收增加。

此外,税务部门认为“税延险”在立法上存在“先天不足”,我国现行税法规定,居民个人购买商业养老保险,在领取养老金时无需缴纳个人所得税,如果要推行“税延险”,就应该修改《个人所得税法》。

对此,有保险业内人士建议,“税延险”是国际主流养老模式,中国想要缓解养老压力,就应尽快与国际接轨,在试点过程中完善法律法规,当政策与制度都完备的时候,再进行全面推广就容易得多。

“税延险”“拯救”养老体系

从目前舆论反映的总体情况看,虽然税务部门仍存有疑虑,但“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试点”的推出仍被寄予了厚望。究其根源,还是来自中国正在承受的巨大养老压力。

近日,中国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和德意志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马骏,在最新的报告《化解国家资产负债中长期风险》中发出预警:明年,也就是2013年,全国养老金的缺口将达到18.3万亿元。目前对中国养老金缺口的估算,最乐观的也认为缺口将达到3万亿人民币。而据全国社保基金会之前预测,到“十二五”末全国社会保障基金规模预计也才1.5万亿元。

为缓解养老金缺口压力,截至目前,除上海外,北京、厦门等城市均已展开推行“税延险”的论证,北京也提出将在“十二五”期间争取做个人税收递延型养老保险试点。四川、山东等省,也明确表示将关注“税延险”推出情况,适时考虑引入。

在财政不对养老进行额外救济的情况下,社保体系的选择不多:要么让现役劳动者承担更重的养老负担,缴纳更高额的养老保险;要么缩水养老金支出,比如延长退休年龄或直接调低养老金数额。

个税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篇5

中国老龄化社会保险市场概况与潜在问题

近年来,愈来愈多的国家在政府或企业的退休金规划中通过年金化的模式来保障老年生活需求[2]。我国社会保险养老给付与退休金制度属于确定给付制,现行制度退休给付与资金运用上的缺失,造成大部分的退休基金都有严重的资产负债不足缺口,使得退休基金的未来财政负担越来越重。同时,一般民众退休后可能会因为自行运用不当或通货膨胀等原因,导致退休金在短期间消耗殆尽,使得退休后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失去保障,加之未来人均寿命不断延长,极其需要依赖商业年金保险来弥补退休金与保险金缺口。作为养老保障体系中第二支柱的企业年金不仅能够满足个人不断增长的养老需要,更减轻了政府的财政负担,在“未富先老”的中国显得尤为重要。自2004年以来,中国保险业先后成立了太平养老、平安养老、国寿养老、长江养老、泰康养老5家专业养老保险公司,包括企业年金缴费、委托管理资产和投资管理资产3个项目。5家公司年金业务互有消长,但3个项目均得到显著增长,企业年金业务发展迅速。2007-2011年5家专业养老保险公司的企业年金业务总收入为79823868.39万元,其中,企业年金缴费合计为13225325.93万元,受托管理资产合计为36829691.46万元,投资管理资产合计为29768851万元(如表1所示)。随着中国老龄化社会的持续推进,人口结构、经济发展、社会需求为企业年金赐予了丰厚土壤。世界银行预测,到2030年中国企业年金规模将达1.8万亿美元,成为全球第三大年金市场。表2所示为我国寿险业近五年的保险业经营情况,从表2统计数据可以看出,2007年以来中国大陆地区的养老保险公司企业年金业务收入明显上升,其中2008年的年金保险业务成长率最高,达327.8%。2011年我国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指导意见》,提出要“建立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职业年金制度”,由此可预见未来我国的团体年金保险市场也将会有显著发展,但是目前年金保险市场尚存在着诸多问题。(1)保险市场空间过小目前我国保险业在退休市场上仅限于销售个人自愿购买的个人年金保险,对于与退休制度相结合的团体保险尚未形成统一完善的市场,保险业务的业务空间没有开放,市场范围过于狭小。(2)税赋优惠诱因不足税赋优惠是人们购买年金保险的主要考虑因素,通过退休金计划或商业年金保险可获得递延课税的优惠,即其投资利息与利得在当期不用缴税,长期税赋递延的复利累积效果非常显著。1997年美国盖洛普公司研究调查年金购买者的动机,发现73%的购买者认为影响他们购买年金保险的最重要因素是年金具有递延课税的优惠。边际税率增加1%将导致年金保险购买量增加4.3%;平均而言年金保险可使一个65岁的老人所需准备的退休资金成本减少37%,因为退休前对其提拨金额所带来的税赋优惠,通过报酬率复利累加,将产生更大的退休金财富累积。相较于国外,我国的个人年金商品尚无较大的税赋优惠诱因,因此难以刺激民众购买年金保险的需求。(3)年金保险保费过高年金保险商品设计中存在逆向选择及费用率高的问题,致使年金保险的保费太高,同时变额年金商品复杂度较高,现行的年金生命表无法反映寿命改善的现象,从而提高了保险公司的保险风险。2、长期看护保险长期护理保险是指对被保险人因为年老、严重或慢性疾病、意外伤残导致身体上的某些功能全部或部分丧失,生活无法自理,需要住院接受长期的康复和支持护理或在家中接受他人护理时支付的各种费用给予补偿的一种健康保险[3]。长期看护保险是除了年金保险以外的另一种重要退休商品,但与其它国家的长期看护保险市场相比,中国目前市场上发行的商业健康险不提供长期护理服务,市场上的健康险大多是附加险,主要作为一种投资形式存在,且存在着以下问题:(1)长期看护保险市场份额较小社会医疗保险对长期看护的给付相当有限,而人口老化对健康保险中的长期看护保险具有极大的影响,许多老人年老力衰需要长期看护服务。目前中国长期看护保险的市场虽有显著成长,但市场渗透率仍偏低。主要原因在于富人虽有较强的购买能力,却由于可以采取自己保险,并不需要通过保险市场分散其风险;中产阶级虽有购买能力,却往往认为社会保险有包含长期看护费用的给付,而没有动机购买长期看护保险,因此需要靠政府与保险公司以营销宣传方式改变其理念。(2)长期看护保险发生率评估的数据库缺乏长期看护保险的商品设计上,由于缺乏可靠数据支撑,对看护保险发生率的评估体系不完善,保险公司对长期看护状态的判定差异很大。国外将保险给付直接给予看护中心,如此可以避免上述问题,也使商品本质更符合长期看护的本意。但目前中国在给付型态上尚未实现多元化,保险给付只限于给予被保险人,且被保险人需证明自己仍旧属于需要长期看护状态,对于被保险人非常不方便。(3)长期看护保险业务需求不足医疗费用的上涨以及人均寿命的延长,使得寿险公司经营长期看护保险业务具有较大的潜在风险。考虑到长期看护保险的逆向选择问题,保险公司不愿大力发展长期看护保险业务。目前市场上仅限于销售个人自愿购买的长期看护保险,对于与医疗制度相结合的团体保险市场开放空间不大。加之普通公众对长期看护的需求尚且不足,高成本商业保险难以达到老年人长期护理服务“广覆盖”的特性,因此市场需求仍相当有限。

因应老龄化社会的保险商品发展建议

在人口老龄化以及少子化的趋势下,美国、英国及日本积极因应老龄化社会的来临,针对老人的退休生活从事各方面的准备,其中包括属于社会保险的退休金、医疗、长期看护制度的建立。除了社会保险所提供的保障之外,针对老龄化社会推出了商业保险以及相关的金融商品例如年金险、医疗险、长期看护险、年金屋保险、反向房屋抵押贷款等,大力弥补社会保险保障的不足。针对目前中国老龄化社会保险市场的概况与潜在问题,建议借鉴国际经验,大力发展因应老龄化社会的保险商品。1、组建研发团队,由保监会牵头规划,推动保障型及年金保险商品施政计划采用项目制的形式,结合每一个项目的具体需要,专门组建包含风险评估、保险、精算等多个学科领域专家在内的研发团队,因应产品开发进行充分的调研评估,以洞悉民众实际的保险需求。由保监会牵头规划推动保障型及年金保险商品施政计划,针对相关保险业务,实施保险商品送审奖励措施,引导业界开发各类因应老龄化社会照顾、赡养需求的保险商品,并予以大力倡导和推进,以提醒民众适足保险保障与提早规划退休生活的重要性,协助建构更为完善的社会安全体系。加强政府机构与其他组织之间的交流,在账户管理、基金运营、服务方面分别实现与医疗保险机构、商业保险公司及民间组织之间的协调和合作,从而提高基金收益率。同时规范部分提领制度,以增加年金保险的弹性,提高保险费率的多元化,针对不同的族群(例如健康体、弱体体等)提供不同的费率,通过差别费率向健康状况不好的人提供较大优惠,提高保险费率的公平性。2、引进国外新型态保险商品,满足民众多元化投保需求从商品设计来看,国外变额年金设计含有部分保证给付机制,可分散退休风险,提高累积退休资产稳定度,是潜在的退休商品。建议引进外国的外币传统型保单、附保证给付投资型保单、优体保单及弱体保单等新型态保险商品,以满足民众多元化投保需求,并放宽保证利率相关法规,推进预期利率连结型与投资连结型年金保险市场的可持续发展。建立独立于传统医疗保险制度的长期照料服务体系,是因应老龄化社会挑战、特别是高龄化挑战的重要制度安排。日本看护保险制度的内容非常丰富,对老龄化群体的看护问题均作了相对系统性的制度安排,包括看护保险活动的参与主体、看护种类与认定、保险费的给付、财政来源与费用分担比例等具体制度设计。为了鼓励民众购买长期看护保险,建议强制规定购买长期看护保险,并由雇主为员工承担一定比例的长期看护保险,员工自行选择保险公司。提供与长期看护保险相结合的年金保险商品,利用反向房屋贷款方式筹措长期看护之费用支出,同时建立长期看护保险发生率评估的数据库。落实长期照护制度,开办照顾者津贴;培训居家服务员,实施证照制度;结合小区长期照护服务与医疗服务资源,为有看护需要的老人及其家庭提供整合性与持续性的照顾服务。有效配合未来快速成长的长期照护需求,推动长期看护保险立法。另外,寿险年金化所累积的财富是避免因长寿而造成退休金短缺的最佳方法。美国法律规定个人储蓄账户的累积金额,在退休后一次提领的金额不能超过账户余额的30%,其余皆要用于购买递延生存年金。英国也有类似的规定,要求员工在退休后必须将部分退休金用于购买递延生存年金。很多保险公司为因应长寿风险也推出了年金保险商品设计,以递延年金为例,此保单即使在账户金额提领完之后,至特定年龄保险公司仍会给付被保险人年金,被保险人95岁时可选择一次提领终止保单契约,或选择继续给付到死亡。对于保险公司而言,若无法事先评估寿命延长的情形,可能会面临长寿风险。为了减轻保险公司所承担的长寿风险,建议研究探索长寿风险证券化的可行性,例如生存债券、生存交换契约、年金期货、死亡率选择权等。但在发展这些金融商品之前,必须先要建构科学衡量死亡信息的死亡率指数与相关金融专业技术。3、实施税赋优惠措施,推广个税递延养老保险保险商品的推广涉及许多租税诱因。建议政府提供税收优惠以鼓励更多的退休储蓄行为,在民众购买年金商品或其它退休储蓄商品时给更大的税收减免。目前中国人寿、太平洋保险、平安养老、太平养老、长江养老和英大泰和等公司正在参与个税递延养老保险上海试点的前期筹备工作,不过税延型养老险的试点执行并非由保险监管部门一方决定,需要与财政、税务部门进行沟通协调(特别是推行有吸引力的养老险缴费税收优惠政策,税务部门需要让渡的利益较大),避免如2008年中国保监会和天津滨海新区曾经率先出台的补充养老险税收优惠被国家税务总局叫停的情况出现。另外,由于涉及税收问题,倘若各保险产品相异将难以协调,故保险产品应趋于同质性。产品设计中保费上限依然是测量难点,因此需要保监会的指导和统一推进。4、提高业务员的专业水平,创新保险商品销售方式随着老龄人商品市场的预期加强,保险市场的发展有赖于专业业务员的推动。建议强化保险公司业务员对于保险商品的了解,并严格规范各商品的相关告知义务及说明项目。从消费者心态及行为分析,目前国内大部分消费者对年金保险与长期看护保险等因应老龄化社会的保险商品功能与优点没有正确的了解,并常常低估其对这些保险的真正需求。而保险公司的业务人员,在销售时常以佣金为导向,也未能对这些商品提供充分的说明与需求分析。所以未来保险公司在商品设计、销售方式以及业务人员的训练上,都必须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法,真正有效地拓展保险市场。资金运用上,以内部资金(internalfund)方式贩卖因应老龄化社会的保险商品,进一步开放实现保险公司直接承作资产管理账户,使其它年金制下民众能够依据自身的风险趋避程度与距离退休时间长短进行不同的投资规划,从而有效降低投资风险。由于保险业务的运作通常具有较高的费用率,为了增加竞争优势,未来在推动年金保险制时应尽量降低行政管理成本以提升投资绩效。5、完善监理制度,重视风险评估在精算实务中的应用现行风险评估的关键在于随机投资模型的应用,模型的选取与参数的估计均会影响到评估结果,有必要建立一致性的监理随机模型及监理标准,并加强精算人员财务风险评估和随机方法的训练,注意保险公司过去保险商品销售的潜在亏损是否会侵害新契约的保护权益,强化精算人员自律、他律及法律规范如何相互配合以实现最大效益。同时,资产负债管理对于保险公司非常重要。以传统年金保险为例,保险公司售出的年金保险,需要在未来支付足够的、不能缩减的年金给付,所以应投资于固定利率的长期资产,确保保险公司拥有足够的现金流量支付未来支出。根据英国的精算实务,保险公司大都将长期年金收入投资于英国政府股票,这些资产需要适时支付负债,故而应该了解未来的现金流量。中国现行投资环境中长期债券较少,投资选择相对不多,对于中国现发行的保险商品在资产负债管理上带来较大局限[4]。因此建议精算人员参与年金商品的资产负债管理,加强风险管理,建立投资保证商品的风险评估机制。此外,利率风险、长寿风险以及投资保证风险皆是影响年金保险的重大风险因素,国外常有保险公司因为错估未来市场利率的走势或寿命改善的程度而造成财务上的问题,如何有效地评估年金风险至关重要。国外的精算实务采用两种不同类型的生命表,可以反映不同世代的寿命改善情况。中国现行年金的生命表未能反应寿命改善的情况,未来人均寿命的延长将成为威胁保险公司经营年金保险的重大风险。同时,金融商品的市场竞争和投资保证也对保险公司带来较大的市场风险,应强化对未来寿命改善的研究。6、强调信息披露,在保险同业公会网站上设立因应老龄化社会的保险商品专区市场公平性的规范上,信息的充分披露和公平对待客户成为重中之重。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保险商品亦逐步实现多元化,商品信息在客户和保险公司之间的严重不对称,可能会造成误解、错失潜在客户,因此英国等发达国家在监理上特别强调信息披露。中国现行的保险商品信息强调附加费用率,忽略了向客户提供商品年金率等信息,建议在监理规范上参考英国的做法,建立较为健全、有效的信息披露机制。在保险同业公会网站上设立因应老龄化社会的保险商品专区,并与太平养老、平安养老、国寿养老、长江养老、泰康养老等寿险公司因应老龄化社会的保险商品专区连结,方便消费者查询。

作者:郑晓玲 单位: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个税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篇6

对此,分析人士指出,中国养老产业面临综合性、结构性问题,基本养老金保值增值、转变传统养老观念、缺乏符合中国国情的新型养老方式已经成为阻挡养老产业前进发展的“三重门”。而过去一段时间所出台的种种政策迹象表明,国家相关部门已经认识到这些问题,并已开始着手养老产业的“破冰之旅”。

养老金入市打碎“死水之门”

基本养老金作为目前国内最普遍也是最重要的养老保障。在CPI一路飙升的情况下,躺在银行里的养老金收益率过低,乃至缩水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去年曾表示,中国养老保险基金获得的年均收益率不到2%,但过去11年间,中国年均通货膨胀率高达2.47%,以此推算,养老保险基金的损失高达约6000亿元。

总额高达2.37万亿的养老金如何有效保值增值,把“死水化活水”,一直是各界热议的话题。而投资入市,成为盘活资金的解决途径之一。证监会主席郭树清履新后,曾多次提到养老金入市问题。

近期有消息称,全国社保基金已经基本完成了针对社保管理人的投资方案招标,并拨付资金进入新设立的投资组合。与此同时,被视为养老金入市重大突破的广东千亿元养老金委托投资情况也备受关注。1月28日,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厅长欧真志表示,“具体运营情况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还没有向我们通报,细节我们还没有掌握,但总体上是良好的”。

业内人士指出,广东养老金委托投资收益情况直接关系到地方养老金委托投资方式的全面铺开,更影响着各省市的积极性。面对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和养老金贬值的加速,养老金入市投资运营已成为当务之急。

虽然社会各界关于养老金入市有着“安全”担忧。但养老金因CPI的增长而贬值,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在风险中寻找机遇,中国基本养老金的保值增值之路探索已经悄然展开。

税延型保险政策打开“机遇之门”

事实证明,基本养老金并不能完全解决中国所存在的养老问题。据测算,目前退休人员平均养老金水平只能达到在职职工平均工资收入的58.5%。要想保证老年人生活的质量和尊严,必须从行业市场以及消费习惯方面做出引导,个人税延型保险试点的出台无疑正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而来。

保监会主席项俊波在今年年初的保险监管工作会议上透露,上海个人税收递延型养老保险试点方案已经与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以及上海市政府在主要内容上达成了一致意见。意味着孕育了八年之久的个人税收递延型养老保险终于破壳而出。

业内人士认为,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在上海落地,很有可能推动这一新险种在全国范围内发酵。据了解,深圳也已于2012年向保监会提出书面申请,要求试点个人税收递延型养老保险,目前正在进一步沟通中。另有媒体报道,有近10家保险企业有望成为首批试点参与者,其此前已经在产品、网络、技术等方面做出筹备多时,只待政策正式实施。

上海财经大学保险系教授许谨良指出,个人税延型养老保险如果实行,对于改变目前养老产业格局具有积极意义,对全国养老保险市场的发展起到导向作用,它有利于居民转变固有退休后依赖政府的思路,使居民更周密地考虑自己未来退休后的收入和生活问题。

百年人寿董事长何勇生就此表示,利用税收政策进行杠杆调控,一方面可以激发企业和个人的参保热情,唤醒个人对于养老保险的主动意识,改变传统养老观念。另一方面也可以充分发挥保险在金融体系中的保障功能,进而避免社会居民对于基本养老金的单一依赖,减轻国家和企业的养老负担,最终实现国家、企业与个人三方之间的“三赢”局面。

险企与消费者合力打破“隔阂之门”

中国商业养老保险市场其实已经发展多年,但由于传统养老观念以及养老保险产品功能定位等种种限制,始终未能走上快车道。一系列国家政策层面的“破冰”措施,已经为中国保险市场扫清了这些阻碍。但如何把机遇变为果实,仍然需要保险公司和消费者的共同努力。

“保险公司与消费者之间形成对个人商业养老保险的共识需要一个过程。”具备监管和经营双重经验的何勇生对此认识颇深,“商业养老保险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专业产品,消费者很难去提出具体要求,但同时市场上又是买方市场,因此这就要求保险公司必须设计出真正贴合消费者养老权益的产品。这是推动个人养老商业保险市场发展的关键所在。”

可喜的是,很多保险公司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不仅加快养老产品的推出速度,在产品设计和特色方面也积极向消费者靠拢,功能更趋向个性化和多样化。

如百年人寿新近推出的分红型养老产品“全家福”颇具创新意义。该款产品具有养老金领取受益人自由和分红收益高两大优势。首次提出“一张保单,全家受益”的产品理念,突破了传统保险生存金受益人的投保限制,可指定一人或多人领取生存金。此外,第一次明确了身故受益金和满期金可以转换年金,无形中又延长了保单寿命,提高了收益,真正的解决居家养老的“后顾之忧”。

何勇生表示,我国养老体系有三大支柱,第一支柱是基本养老保险,第二支柱是企业年金,第三支柱就是个人商业养老保险。但在目前情况下,企业年金需要随着税延型政策的不断推进,逐步引导深入,效果显现还需要一个过程。在此情况下,相对成熟的商业养老保险对于改善未来养老难题上更具现实意义。

个税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篇7

目前市场上,除了企业年金以外,补充养老保险还有另一种形式:即各类保险机构所销售的商业团体补充养老保险(简称商业团体养老保险),它是以某个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和社会团体等组织的成员(可包括成员配偶、子女和父母)为被保险人(不少于5人),保险人用一份保险合同承保,在被保险人生存至国家规定的退休年龄后,保险人按照保险合同约定给付养老金的人寿保险。上述两者主要的区别在于。

(一)从性质和实施主体来看

企业年金实质上属于一种资产管理类业务,它为了从制度上把资金投资运作与资金存放分开,避免人为风险,采取信托管理方式,设受托人、投资管理人、账户管理人、托管人四大类主体,由各参与主体(主要为具有资质的保险公司、商业银行、基金公司等)共同管理受托资产;而商业团体养老保险业务属于保险业务,从运营主体来看,商业团体养老保险把所有功能集中于养老保险公司或寿险公司。

(二)从监管主体来看

企业年金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主导和推动;而团体养老保险的监管主体为保监会。

(三)从投保人数来看

企业年金需要依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企业才能为职工进行投保,即参与前提是企业已为职工缴纳了基本养老保险金;而团体养老保险只要5个人以上的特定团体成员,就可以作为被保险人,由相关单位或团体向保险公司投保。

(四)从灵活性来看

商业团体养老保险由商业保险公司设计,无论是从缴费方式、保费领取上都较年金更加灵活。缴费方式方面,企业年金是逐年缴纳的,要求企业每年要按年薪的一定比例为员工缴纳年金;团体养老年金则灵活得多,投保人可选择定期、不定期、定额或不定额结合交纳保险费。保费领取方面,企业年金的领取有严格规定,只有当个人退休、出国或者被保险人死亡后,才能领取;而团体养老年金则没有这个规定,投保人也可以选择中途退保,让被保险人提前获得现金奖励(尽管可能由于提前支取要支付一定的成本代价)。

(五)从税收优惠上看

目前来看企业年金享受更多的税收优惠政策,2013年12月6日,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税务总局共同颁布《关于企业年金、职业年金个人所得税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税[2013]103号):自2014年1月1日起,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采用递延纳税政策,在年金缴费环节和年金基金投资收益环节暂不征收个人所得税,将纳税义务递延到个人实际领取年金的环节。商业团体养老保险目前为止,尚未享受个所税的递延纳税优惠。由此可见:企业年金作为一种资产管理业务,相关的监管更加严格;由于采取专业化分工,可以提高资产的投资效益,此外目前还享受更多的税收优惠。而商业团体养老保险作为商业保险一种形式,由商业保险公司集资产受托管理、账户管理、投资管理等功能于一身,管理成本相对较低,且形式灵活多样,可以满足尚不具备年金设立条件的中小企业实施补充养老保险计划的需求。

二、企业年金与商业团体养老保险的市场情况比较

(一)企业年金市场情况

由上表可见,企业年金规模逐年扩大,2007~2014年期间,参与年金计划的企业数、职工数和基金规模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分别达到了12.57%、13.78%和26.07%。从企业年金的投资收益情况来看:我们将企业年金的投资收益与沪深股市投资最具代表的沪深300指数进行对比,如下表所示:2007~2014年,中国股市经历了一个较为完整的牛熊转化周期,沪深300指数从2007年初的2041.05起步,八年期间的年平均收益率为7.10%。对比而言,企业年金的同期年化收益率达到了7.87%[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基金监督司.2014年度全国企业年金基金业务数据摘要[EB/OL]./shbxjjjds],收益更高,并且企业年金的收益波动(即投资风险)远比股市投资要小得多。实现上述高收益、低风险的原因在于,企业年金基金投资的管理有明确的制度规定:年金投资应当遵循谨慎、分散风险的原则,充分考虑企业年金基金财产的安全性、收益性和流动性,实行专业化管理。其中,对于风险资产的投资比例有限制:投资股票等权益类产品以及股票基金、混合基金、投资连结保险产品(股票投资比例高于或者等于30%)的比例,不得高于投资组合企业年金基金财产净值的30%;其中,企业年金基金不得直接投资于权证,但因投资股票、分离交易可转换债等投资品种而衍生获得的权证,应当在权证上市交易之日起10个交易日内卖出。这样制度安排的好处是:既能享受股市等风险资产上涨带来的高收益,又防止因涉足比例过多带来的反转风险。此外,投资机构的专业化管理,也提升了企业年金整体的收益水平,跑出了远高于股市的收益率。

(二)商业团体养老保险的市场情况

长期以来,商业团体养老保险作为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的重要形式,在2005年以前,一直是企业员工补充养老保险的主要形式。然而自2005年以后,团体年金的保险收入规模急剧萎缩,从2005年的595亿元降至2011年的37亿元;尽管2012年保费规模回升至92亿元,不过2013年保费收入再次下滑至59亿元。相比企业年金,商业团体养老保险的发展状况不佳,其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来自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对企业年金发展的大力推动。自2007年起,原劳动与社会保障部(现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的两大文件:“关于做好原有企业年金移交工作的意见”(劳社部发〔2007〕12号)以及“关于对原有企业年金移交有关问题补充意见的函”(人社厅发[2008]9号),使得相当数量的商业团体养老保险被转为了企业年金。文件规定为:原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原行业管理的以及企业自行管理的的原企业补充养老保险(以下称原有企业年金)进行规范管理,提出应移交给具备资格的机构管理运营。建立原有企业年金的企业,仍然生产经营并继续缴费的,要按照《关于企业年金方案和基金管理合同备案有关问题的通知》(劳社部发〔2005〕35号)规定,对原有企业年金方案进行修订,原来没有企业年金方案的要重新制定,报劳动保障部门备案。原有企业年金移交后,要按照规定的程序选择受托人、账户管理人、托管人、投资管理人,并签订基金管理合同,报劳动保障部门备案。此外,文件还对关于企业为职工购买商业团体养老保险的处理提出如下意见:企业原来以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名义为职工购买的商业团体养老保险,应当按照劳社部令第20号、第23号和《关于做好原有企业年金移交工作的意见》(劳社部发〔2007〕12号)的要求予以规范。今后任何机构和单位不得以企业年金或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的名义销售、购买商业团体养老保险。通过上述的两者市场发展情况比较,我们应该关注到以下的现实。第一,企业年金尽管发展较快,但是目前规模依旧很小,在我国养老保障体系中的地位不高,作用和影响非常有限。截止2014年底,我国仅有7.33万户企业建立了企业年金计划,占同期我国企业总数的比例不足0.50%;2014年底我国A股证券交易总市值约37万亿元,而同期企业年金累计规模仅为7689亿元,相当于A股市值的2.08%。在与一些主要国家进行比较时,这种差距也非常突出,按“企业年金计划成员数占社会总就业人口的百分比”的指标来看,我国仅为2.41%,不仅远运落后于瑞典(90%)、比利时(55.60%)、英国(47.10%)、美国(46%)等私人养老金市场发达的国家,同时与奥地利(13.90%)、意大利(10.60%)、西班牙(8.70%)和葡萄牙(8.70%)等公共养老金占主体地位的国家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限制我国企业年金发展的主要因素为:基本养老保险较高的缴费比例,已经严重挤压了企业年金的缴费空间;年金的税收优惠有限,尽管新颁布的财税[2013]103号在个所税递延方面进行了政策税收支持,但是在企业所得税的税前扣除比例方面仍未有放宽限制变化,现行政策(《关于补充养老保险费补充医疗保险费有关企业所得税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9]27号))只允许企业为在本企业任职或者受雇的全体员工支付补充养老保险金在职工工资总额5%部分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准予扣除,超过的部分不予扣除;按上述比例缴纳的企业年金,远远不够解决职工退休后的养老金替代问题。第二,尽管商业团体养老保险近年来遭遇到不断被转换为企业年金从而规模下降的情况,如今转换截止期限已至,而商业补充养老保险并未消亡,反而在2012年有所回升,说明在目前我国的市场环境下,商业补充养老保险还是有其生存和发展的空间的。实际上,无论是商业补充养老保险还是企业年金都属于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的形式,都是对基本养老保险的重要补充,应鼓励创新,形成多品种、多层次的产品体系,以满足不同类型企业的补充养老需求。

三、企业年金与商业团体养老保险的发展趋势

对于企业年金,随着国家对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的日益重视,一系列的制度变革和更多的优惠政策将使其在未来较长一段时期获得跨越性发展。这些制度变革和优惠政策主要包括:打破国有企业对经济的垄断,让民营企业受益,增强其为职工建立企业年金的能力;制订和实施更多的税收优惠政策,包括提高企业缴费比例上限并扩大企业所得税的税前列支的比例等,从而提高企业的参与意愿;适当降低基本养老保险的缴费比例,为企业年金的发展创造空间;此外,改造现有养老保险制度的整体架构,创造更加透明、宽松和激励性的制度环境以及制订更多针对中小企业及其职工参保的企业年金集合计划等。对于商业团体养老保险,国家要承认其在完善我国养老保险体系中发挥着与企业年金类似的作用,从而给予其与企业年金同等的优惠政策;尽管2014年8月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首次提出:适时开展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试点,但是何时全面开展尚无明确时间表,应加快推进。此外国家应运用多种手段鼓励商业保险机构,充分发挥保险业在精算技术、人寿风险管理方面的专业优势,设计更多的企业补充养老保险产品,提供更多养老服务、拓展养老产业,从而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养老保险需求。

个税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篇8

8月20日,国新办召开会介绍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基本情况。保监会副主席王祖继在会上表示,新“国十条”明确提出适时开展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的试点,在2015年内启动试点工作。上周,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明确,研究完善加快现代保险服务业发展的税收政策,完善健康保险有关税收政策,适时开展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试点。

国土部:2017年实现不动产信息共享

8月27日,国土资源部不动产登记局常务副局长冷宏志表示,2017年底前,在建立和落实好各级不动产登记机构的基础上,做到职责明确、机构健全、运转正常,全面实现信息共享并依法提供信息查询服务。

据光明网报道,预算法修正案草案四审稿8月25日提交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审议,在三审稿基础上对预算公开、转移支付、地方债等规定进一步补充完善,明确专项转移支付评估和退出机制,恢复央行经理国库制度,并严格限定地方政府举债只能用于公益性资本支出。历经三届人大、十年修法,预算法修正案草案很可能将于本周末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这意味着,在实施20周年之际,预算法或将迎来“新生”。

点评:任何一个现代国家,预算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被称为“经济宪法”的预算法,涉及人大与政府、中央与地方、政府部门之间等诸多关系,这是修法博弈多年难有共识的重要原因,但换个角度看,这也是推动改革和法治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很多国家的实践证明,一个科学合理的预算法,能更清晰地划定政府与市场边界,厘清中央和地方权责关系,有助搭建良好的国家治理架构,有效地遏制腐败。换句话说,预算管理制度的完善,是一个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体现。

就此而言,尽快在预算法的大修中寻求共识,合乎依法治国的逻辑。在预算法修改过程中,一些备受争议的问题,也都可以置于依法治国的视角下,来评估怎么做更符合法治的精神、更能促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上一篇:安全管理制度实施细则范文 下一篇:初中数学教学案例及分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