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税管理范文

时间:2023-03-29 11:55:26

个税管理

个税管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个税管理;改革;完善;个税法制

中国的个人所得税法律既要适应中国的国情,又要与国际个人所得税法大趋势保持一致。我国作为WTO的成员国后,国际间人员往来频繁,现行的个人所得税法不适应国民待遇原则,不利于科技人才的引进。改革个人所得税应结合WTO的国民待遇原则、市场准入原则,公平竞争原则,加快与国际主流税制接轨。

一、当前个税征管中的问题及对策

(一)个人所得税法律体系不完善

税收执法受地方政府机关影响。税收法律是行政执法为主的法律,有的地方以发展地方经济和吸引人才为借口,擅自越权颁行一些违反国家统一税法精神的优惠政策,如私自提高工资、薪金所得的费用扣除额或擅自扩大免税项目;一些地方政府“默许”足球俱乐部按“自定”税率征税,使国家税收流失。现行个人所得税法采用分项计征亟待改革。个人所得税的征管中表现为有的应征的税收不起来,只管住了工薪阶层,使之成为个人所得税纳税的主要群体(占个人所得税征收总额70%以上),这除工薪阶层和知识分子纳税意识较强外,一个重要原因是工薪收入较严格实行代扣代缴制,逃税可能性少。正如钱晟教授所言:“第一,新生贵族的分配渠道不规范,很多隐性收入、灰色收入不为人知,更谈不上纳税;第二,现金交易普遍,存款实名制提供了征税的前提条件,但是征税机关又无权查,这是银行法的规定;第三,权大于法的现象依然存在。”鉴于此,个税征收方式应综合与分类相结合,对工资以外的收入加强个人申报,完善个人所得税的征管,加大个人所得税的执法力度,加强对高收入者个人所得税的管理,完善代扣代缴制度。

个人所得税按月为计征不科学。有的人收入具有季节性,如有的本月收入较多但下月可能失业没有任何收入;有的上半年有收入但下半年收入少甚至没有收入。再如一本专著出版,可能耗费作者若干年甚至毕生精力,一旦出版则应在当月纳税。显然按取得收入月来计征个人所得税既不公平又不科学。加拿大国的做法可以借鉴:有固定收入的员工,从工薪支票中扣除个人所得税,年底向政府申报纳税并清算,多退少补;个体经营及经商的人士每年分四次向政府交纳个人所得税,年终清算多退少补。

税前扣除标准扣除项目不公平。一是国内外居民税前扣除适用不同标准:国内居民税前扣除额人民币800元;而中国境内的外籍人员,在国内居民扣除基础上再扣除人民币3200元。“入世”后的中国,税收也应当按WTO规则体系和国际惯例进行调整,促进税收公平、公正,消除现行国内外居民纳税的不平等性。二是国内居民税前固定扣除人民币800元。这是表面公平而事实上的不公平。首先,它没有考虑物价波动,如90年代初的物价与90年代未的物价显然不同,而税前扣除额却不变;其次,没有考虑地区经济及消费状况和纳税人的实际赡养人口与负担状况等。

(二)公民纳税意识淡薄。“纳税光荣”还仅停留在口头上。相当多的人,当自己的纯所得在免税范围内时高唱“纳税光荣”,一旦应缴纳税款时,心里总不高兴,于是就使出浑身解数逃税。越是高收入者逃税的越多。他们或利用权利自订纳税标准,或化整为零,以实物、债权、股权分配等方式逃税,或拉拢税官以吃小亏占大便宜等手段逃税。工薪收入者逃税几乎不可能(不是不想逃税),他们没有前述的权利和经济实力支付逃税费用,且工资薪金收入基本上是单位代扣代缴,逃税无门。

个人所得税法的原则性、概括性过强,可操作性不足,给逃税者可乘之机。个人所得税是普遍税,以大税基,低税负为基本特征。个人所得税是收益税,所有收益者都是应纳税人。要鼓励公民致富,使绝大多数的公民都具有实际纳税条件。破除个人所得税是少数高收入者专有税的观念,增强公民的法制观念、纳税意识和爱国觉悟。个人所得税法要充分注意中国地域大,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实际情况,国家控制统一税收法律、法规的制定权,防止富的地方有税不征,穷的地方横征暴敛。严格执行个人所得税法,对高收入者实行加成征税,逐步开征赠与税、遗产税。公民的纳税意识培养既要讲自觉,又要讲处罚,二者结合才能奏效。税收征管中,税务征管人员应当树立人民公仆形象,增强为纳税人服务意识。应当相信纳税人的基本觉悟,相信纳税人自觉申报纳税、主动缴纳税款,充分尊重和保障纳税人国家主人身份;税务机关及其税务征管人员又是国家代表者,应当采取一定形式对纳税人进行抽查,接受群众举报,对那些偷逃税行为给予从重处罚,通过新闻媒体暴光,以教育广大公民依法纳税,保证国家税收不被流失。

公民法制观念不强是纳税意识薄弱的重要原因。古时已有的“苛捐杂税”之说,是对税收的对抗情绪的反映。封建社会中,农民缴纳捐税是满足地主阶级的统治需要。长期封建社会的影响,是公民纳税意识薄弱的历史原因,只知服从官管,不知遵守法律是法制意识薄弱的表现。法律是关于权利与义务的规定,权利义务是对称的,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享受权利者必履行义务,履行义务者就有权享有权利。现实社会中权利义务不对等,履行纳税义务与否,并不影响对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享有。既然能享受权利又不履行纳税义务,必然使“纳税光荣”只剩下空洞的口号,丧失了法律公平、正义之本。在税法宣传上更多的是宣扬纳税人的义务而淡漠纳税人的权利,弱化了纳税意识。可以相信,解决纳税义务者的权利后,其纳税积极性会大大增强。其佐证是,计划经济时国债发行量不大,但还得层层动员,分派任务,发动党团员干部带头才得以完成;而今国债发行量大增,然,仅按正常债券发行方式发行,即受到公民的积极认购。因此扩大纳税人的知情权,增加政府财政预算、财政开支的透明度,使纳税人真实感受到是国家的主人。纳税人不仅征税过程清楚,而且税款流向也明白,使纳税人的纳税抵触情绪消除。政府职能的正常运转与纳税人的纳税行为密切相关,政府部门使用纳税

人提供的资金,纳税人享有监督政府部门工作和接受政府部门服务的权利,纳税人的监督能有效防止诸多重复建设、浪费,也是遏制腐败的一剂良方。纳税,是作为国家主人的条件和应尽之责,只有国家主人才有资格对国家财政开支、预决算等国家事务进行有效监督。

(三)个人所得税征管制度不健全。个人所得税征管首要问题是明确纳税人的收入。当前什么是一个纳税人的真正全部收入是一件难事,至少有下列行为税务机关很难控制。一是收入渠道多元化。一个纳税人同一纳税期内取得哪些应税收入,在银行里没有一个统一的账号,银行方面不清楚,税务方面更不清楚。二是公民收入以现金取得较多(劳动法规定工资薪金按月以现金支付),与银行的个人账号不发生直接联系,收入难于控制。三是不合法收入往往不直接经银行发生。正因为有上述情况,工薪收入者就成了个人所得税的主要支撑。其次,个人所得税的税前扣除项目与扣除标准有待完善。这既是个人所得税的重要组成部分又与其他相邻法律密切联系,如何使个人所得税更科学合理又不违背法律精神,是既难又重要的事。可以参考企业所得税征管法,确定税前扣除项目,纳税人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必需品消费项目可扣除,根据我国国情确定扣除标准,以年度为一个计算纳税期间,计划预缴,年终后结算,多退少补。

二、改革、完善个人所得税法律机制

(一)完善个人所得税立法,促进个人所得税法制化。国家控制个人所得税法的统一制定权,维护税法的统一性。由于我国地域广大,各地经济发展差别也大,因此应当允许地方政府在不违反国家统一税法前提下根据本地实际情况进行调节的自,制定适合本地区的征管办法,充分发挥中央与地方征管的积极性。其次征税额度既要稳定又要适时调整。个人所得税的税前扣除项目,扣除标准、税率等应当法定,并随国家社会经济发展适时调整。世界各国普遍趋势是降低税率,吸引资金和劳动力,以扩大税基,达到增加税收的目的。降低税负是刺激经济发展,为国聚财的有效之举。关于劳动收入与非劳动收入。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生产资料公有制是主体经济,按劳分配是主渠道。鼓励诚实劳动,勤劳致富。我国工资薪金收入个人所得税率5%~45%,其边际税负高于半劳动型的承包承租经营所得税率5%~35%,而非劳动所得的利息税率仅20%,与国家分配原则相悖。

目前我国公民纳税意识薄弱、税法不够完善的今天,人们在利益驱动下,极易设法逃税。加之提供劳务者与接受劳务的单位之间有着特殊的千丝万缕的联系,代扣代缴也难于如实实现。笔者认为,应将这两类所得纳入统一的工资薪金所得纳税。对月收入4万元以上者甚少,即个人所得税率第五级至第九级税率设置实际意义不大,

可参考国际通行做法规定一个统一的比例税率。应当看到,“降低税率,扩大税基”是世界各国所得税法改革的共同趋势。1981年起,美国的个人所得税率从11%~50%的15级改为15%和28%两级。加拿大《1987年税制改革白皮书》对各种税及其税率、税基等进行合理的全面的改革,不但拓宽税基,而且降低了税率,其目的在于税制的公平性,竞争性,简明性,协调性,可靠性。1987年9月,日本议会通过了税制改革立法案,个人所得税率由10.5%~70%的15级累进制降到1988年度的10%~50%的6级累进制,此次税制改革以公平、公正、简化为原则。个人所得税税负沉重,不利于私人储蓄和提高私人的购买力,从而不利于国内的资金积累和扩大国内市场。各国实践证明,高税率不一定有高收入,反而可能诱使纳税人逃避税收,阻碍经济增长。

(二)政府应加强对个人所得税的调控。对高收入者如何纳入个人所得税监管,无疑是个人所得税法修改中必须注意的。建立个人终身税务号码(与身份证编号类似),加强银行功能,减少经济生活中的现金流量,发展信用卡业务,个人消费原则上采用信用卡结算。加强税务机关的监督机制。监督既包含对纳税人的监督,也包含对税务执法监督。既要使税务人员有职有权,又要职权法定,在职权范围内履行职责,不越权,不失职,不自行设置权利或免除义务。

税务机关应当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在税收征管方面,第一是完善纳税申报制度,建立以纳税人身份证号为据的纳税编码,以法律形式规定当期收入或个人存量财产实名制,以便全面掌握个人收入及财产状。第二,改革金融体制,严格控制现金流通,将个人收入纳入通过银行结算,控制个人所得税的偷税行为。第三,规定纳税人、支付单位和银行三方税务申报制度,凡达到纳税标准的必须申报纳税。第四,建立用人单位对个人支付的明细表制度并定期向税务机关申报,以便对纳税监督。第五,加强税务稽查和对违反税法的处罚,要在全社会公民中逐步形成遵守税法与遵守刑法等法律同等重要、同等约束力的思想。

个人所得税法自1980年颁布起,就明确规定中国公民每月所得额的扣除基数为人民币800元。1999年8月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修正时仍维持这一扣除基数。然而,我国公民的收入水平却有显著提高,我国物价指数也显著提高。法律条文仍坚持这一扣除基数,对增值税和营业税的起征点也有影响。不能很好反映和规范社会经济现象。有些地区也不同程度地提高了扣除基数,使税法的严肃性受到损害。为此建议根据当前经济状况,国家提高扣除基数,防止各地各行其是,维护法律的严肃性。

[参考文献]

[1]财政与税务[J].2001,(1).(2).

个税管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常设机构;外国企业;个人所得税

中图分类号:F810・42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09)12-0157-03

0引言

目前,有关非居民个税管理业务主要涉及非居民在华承包工程和提供劳务方面,即针对外国企业向境内销售设备及技术转让,并同时负责提供从工程设计和设备安装、调试、试车、咨询、培训等非独立个人劳务的涉税事项管理。由外国企业或相关引发的税收问题已引起各国政府、各大国际经济组织及企业界人士高度重视。

1“常设机构”非居民个税管理现状分析

伴随经济快速发展,个人所得税成为地税税种中增幅最快、增收额最大的税种。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个人所得税征管存在突出的问题;尤其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涉外业务不断扩大,给我国“常设机构”的非居民个税管理带来很多困难。主要是政策执行过程中的不畅所致,可归纳为以下三点:

1.1 对“常设机构”判定存在理解分歧

对承包工程和提供劳务类的非居民管理,主管税务机关判定外方人员在华何时具有应纳税义务,其关键是要能够判定外国企业在华提供服务劳务是否构成了在华的“常设机构”。[1]外国企业向境内销售设备,尤其是成套大型设备,往往涉及技术转让、工程设计和机器设备安装、调试、试车、咨询、培训多个环节,通常签订总分包合同或分别签订若干个一包合同;每个环节都要派遣人员来华提供服务劳务,每个环节所派人员不同、来华时间长短不一,且每个环节外方人员的在华期间又存在时间间隔。这种情况,要依据有关协定条款判定“常设机构”,通常是根据建筑工地、建筑工程及安装、装配项目,或者与该工地、工程有关监督管理活动的期限;或根据为建筑工地、建筑工程及安装、装配项目提供劳务(包括咨询劳务)活动的期限。在与外方沟通中的主要分歧是:协定条款不能明确界定建筑工地、建筑工程及安装、装配项目,或者与该工地、工程有关的监督管理活动,以及为建筑工地、建筑工程及安装、装配项目提供的劳务(包括咨询劳务)活动。[2]目前,除了中日、中英、中法税收协定的议定书,对监督管理活动和劳务活动做出例外处理外,税法对二者有哪些本质区别或联系缺少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解释。

实际工作中,主管税务机关要整体判定外国公司在华提供服务劳务期限是否构成“常设机构”,而不是仅从某一个或几个环节的期限长短来判定。主管税务机关依据协定、结合实际并参考相关合同条款,判定外国公司派员来华提供服务劳务应属于是监督管理活动,并且时间要件也符合“常设机构”;但外方人员会坚持认为,外国公司派员在华是提供劳务活动,而外国公司派员来华提供服务劳务,大多数每单个环节的时间都达不到构成常设机构标准。这种分歧在如何界定总分合同之间关系,或履行同一合同有多个国家或地区雇员应如何把握协定条款应用时更为突出。

1.2 对外方人员的个人所得税不能有效扣缴

实际工作中,外方人员受雇于外国公司来华提供服务劳务,在服务现场记录《工作日志》,由中外双方现场负责人共同签字认可,外国公司按合同约定凭《工作日志》分阶段取得服务费,外方人员也凭《工作日志》从外国公司取得工资薪金津贴。[3]如外方人员取得的是由“常设机构”负担的劳务所得,就应在华缴纳个人所得税,这在协定规定上不存在异议。目前税法关于个人所得税扣缴义务人的规定是:税务机关认定对所得的支付对象和支付金额有决定权的单位和个人(国税函发【1996】602号)。另有《总局关于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对境外企业支付其雇员的工资薪金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发【1999】241号)第二条规定:在中国境内设有机构、场所的外国企业,对其雇员所取得的由境外总机构或关联企业支付的工资、薪金,负责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

但税法没有进一步明确:外国企业在华“常设机构”作为劳务所得负担方,如何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中方企业作为劳务服务费实际付款方,是否能够界定为外方人员劳务所得支付方。通常,此类大宗进口业务会存在第三方(具有一定资质的公司)对外付款情况,这又造成服务费实际付款方与对外付款人不是同一主体,一般也不在同一地区,给主管税务机关管理增加了难度。因此,中方企业配合征缴外方人员税款也只是“谨慎”的合作,不能够实际做到:外方人员不完税中方人员在《工作日志》上不签字,以致外方人员不主动申报缴纳个人所得税,主管税务机关也不能有效征缴税款。

1.3 现行的专业化管理模式还不完善

非居民税收管理是国际税务事项管理的一项主要工作,对其进行专业化管理人才匮乏、协调不力、效率低下、缺乏保障等现状,反映了我国在机构和人员配备上还不能适应做好国际税务事项管理需要。[4]目前,市县级税务机关作为管理前沿,这些不足尤为明显;县级局缺少固定的、专职的管理人员,市级局对应到县级局也只是形式上政策指导,更多实质工作还得市局具体操作。而机构职能所限、专业人员少、管理层级多、信息失真、效率低下,使市局介入的管理效果大打折扣。

2“常设机构”非居民个税管理问题原因分析

2.1 非居民税收管理实践及协定执行与国内法缺少衔接

我国有关非居民税收管理的成熟经验较少,没有系统的管理制度。尽管近年来非居民税收事项的发生逐渐增多,但仍不具有经常性,只能在实际中碰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逐步归纳总结、积累经验、统一规范。

协定范本确定了谈签协定的基本框架,协定条款针对具体的国家又有不同的规定,况且协定条款对有关事项也只是原则性的表述。尽管税收协定高于国内法,但在实际执行中,仍需要依据国内法立法原则针对协定条款的原则性表述做具体的解释。对协定条款的原则性表述理解不一致,而国内法又缺乏具体解释的某些独立的非居民税收事项,就形成了管理的难点。

2.2 缺乏相应的管理认识与专业政策的宣传与培训力度

我国大多税务人员思想认识狭隘,在管理上还没有完成从管户到管事的转变,致使管理弱化。一是虽然随着内外资税制逐步统一,内外资一样管理意识日渐增强,对内外资纳税人日常管理逐步趋同,但对外资纳税人管理力度和对内资纳税人涉及国际税务事项的管理没有加强。二是责任风险意识和畏难情绪促使管理人员态度消极;[5]“外事无小事,外税无小税”,加之国际税务事项管理大都涉及多部门、多环节,而且政策性强、周期较长,出成绩很难而追究责任却很大,客观上大大影响了基层管理人员工作积极性。

目前,我国个税管理中存在以下几种现象:一是没有形成制度化,达不到长期效果;二是接受宣传与培训的人员范围面窄,基层人员和企业人员学习机会少、实践的机会少;三是岗位变换和人员流动,增大了宣传与培训的工作任务,影响了专业政策落实执行的连续性;四是新政策的传达贯彻不及时。

2.3 部门间协调配合不顺畅,有关必要手段运用不充分

受部门保密制度制约,有效信息不能共享。同时由于税收管辖范围限制,系统内跨省、跨市税务部门间也不能有效进行交流合作。由于受各种主客观因素制约,在非居民税收事项管理过程中,售付汇税务控管、审核评税(纳税评估)、涉外税务审计、税收情报交换等征管措施,不能够很好开展,发挥应有作用。[6]

3完善个税管理的对策

3.1 加快研究制定非居民税收事项的管理办法

从制度上重点细化明确市县级税务部门管理职责分工与岗位流程,增强可操作性。如对税收协定中判定“常设机构”等有关条款,作出具体明确的税法解释;非居民税收管理中,外方人员取得境外支付的,由境内“常设机构”负担的劳务所得,从征管角度对其应纳个人所得税扣缴义务做出明确规定。[7]

3.2 规范机构设置,强化统一管理,完善运行机制

这一措施有利于稳定队伍、增强信心、提高工作积极性,也利于部门间沟通协作,有效堵塞国际税收和涉外税收漏洞,维护国家税收权益。此外,应加强专业知识培训与学习。建立长效机制,形式多样化,培训与学习系统化,提高国际税务管理人员思想认识和专业素质。同时,通过管理人员搞好专项政策税法宣传。

3.3 对非居民税收事项有效开展涉外税务审计

一是建议国家税务总局融合《稽查规程》和《涉外税务审计规程》,本着简单实用有效的原则,结合机构规范重新修订《涉外税务审计规程》。二是总局统一开发《涉外税务审计软件》,全国税务系统推行使用,从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提升国际税务管理影响力。三是非居民税收事项在结束前都要经过涉外税务审计。

参考文献:

[1]马丁・费尔德斯坦:《税收对跨国公司的影响》[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89。

[2]国家税务总局税收科学研究所:《外国税制概览》[M];中国税务出版社,1998:67。

[3]黄静:《对我国税收协定中常设机构的认识》[J];《税务研究》1999(7):58-60。

[4]高迎光:《实现和谐社会的个人所得税视角分析》[J];《北方经济》2009(09):64-66。

[5]徐自强:《外国企业常驻代表机构的税收征管存在问题的思考》[J];《扬州大学税务学院学报》2004(03):56-60。

[6]侯平、周廉、张海波:《外籍人员个人所得税征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J];《经济研究参考》2006(79):78-82。

个税管理范文第3篇

我们当然不能把〈福布斯〉的排行结果当作一个标本,去衡量和分析我国的税负情况,以此得出我国税负过重的结论。但是,由于此排行得到了世界上很多国家的认可,并成为很多投资商确定投资目标、投资方向、投资意愿的重要参考,我们还是应当认真对待这一排行结果,并对我国的税负情况进行综合、全面、客观、科学的分析和评价,以便于更好地利用税收这一杠杆,促进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我国现行税法名义税负过高,未来税制的改革必须降低名义税负,比如个人所得税、增值税、营业税都应该降低,这样能让税法得到更好地遵从,而不是像现在这样由于税率过高跑冒滴漏严重。另外,税收制度设计还要提高其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征收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个人所得税与广大民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以下仅就个人所得税管理中存在的不足,提出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分类征收模式导致税收负担不均衡

从国际上看,个人所得税的征收模式主要分为综合征收模式、分类征收模式以及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征收模式三种类型。综合征收模式是以年为纳税的时间单位,要求纳税人就其全年全部所得,在减除了法定的生计扣除额和可扣除费用后,适用超额累进税率或比例税率征税。分类征收模式是将纳税人各种来源及性质不同的所得进行分类,分别扣除不同的费用,按不同的税率征税,也就是不同来源的收入在计算个人所得税时采用不同的计算方法。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征收模式兼有综合征收模式与分类征收模式的特征。

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具有分类征收、累进税率与比例税率并用、费用扣除定额和定率相结合内外有别、计税方式多样、以个人为计税单位、计算简便的特点,在当前我国税收征收管理水平比较落后,公民的纳税意识还不强的条件下,实行分类税制,可以广泛采用源泉课征,有利于加强源泉控管,减少税款的流失,简化纳税手续,方便征纳双方,节省征收成本。同时,还可以对不同所得实行不同的征税方法,便于体现国家的政策。

随着经济的发展,个人收入构成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居民收入来源日趋多样化,在多处取得多种收入的人并不鲜见。在这种情况下,继续实行分类税制必然出现取得多种收入的人多次扣除费用、分别适用较低税率的情况,这样就使得个人所得税对高收入者的调节作用甚微。这样不但不能全面、完整地体现纳税人的真实纳税能力,反而会造成所得来源多、综合收入高的纳税人纳税较少,所得来源少、收入相对集中的纳税人却要多纳税的情况。所以,这种税制模式不能全面衡量纳税人的真实纳税能力,也不利于拓宽税基,容易导致税负不公,征税成本加大,很难体现公平合理的原则,不能很好地发挥该税种调节个人收入分配的作用。

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可以实行分类征收与综合征收相结合的征收模式,将工薪所得、生产经营所得等有较强连续性或属于经常性的收入列入综合所得的征收项目,制订统一的累进税率,对其他所得仍按比例税率分项征收。从目前国际上的通常做法看,一般是对部分应税所得项目到年终予以综合,适用累进税率征税,对其他的应税所得项目则按比例税率实行分类征收。该税制模式兼有综合模式与分类模式的特点,既可较好地解决分类税制存在的税负不公问题,又可根据特定的政策目标对个别所得项目实施区别对待。

但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税制模式的实施需要具备相应的征管及配套条件,目前应下大力气健全和完善征管配套措施:尽快实现不同银行之间的计算机联网;在个人存款实名制度的基础上,对个人金融资产、房地产以及汽车等重要消费品也实行实名登记制度;建立健全居民个人的纳税信用体系;增强税务部门获取经济往来和相关收入信息的能力等。有了这些制度的保障,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改革才能得以顺利推进。

为更好地完成分项向综合征收的转变,可以适当调低税率,提高税前的扣除标准,以使纳税人的税收负担不致增加,从而保证纳税人进行税收申报的积极性。在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模式下,对于综合课征的累进税率,应适当减少税率档次,适度调低税率,对于分项征收的可以暂时保持原税法规定。待时机成熟后,再向综合所得税制转变。

二、以个人为计税单位未能体现税收的量能负担原则

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以个人为单位进行费用扣除,不考虑家庭赡养人口的数量和经济状况,不能对特殊的项目进行扣除,没有顾及到家庭的税收负担能力的不同,因而无法起到预定的个人所得税促进公平分配的作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国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家庭观念根深蒂固,家庭作为基本的社会单位在整个社会体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许多经济行为(如消费、投资和储蓄行为)、社会行为是以家庭这个社会的基本细胞为单位进行的,应把对家庭行为的调节作为调节经济和社会行为的基础点。

在现实生活中,由于每个纳税人取得相同的收入所支付的成本、费用所占收入的比重不同,并且每个家庭的总收入、抚养亲属的人数、用于住房、教育、医疗、保险等方面的支出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规定所有纳税人均从所得中扣除相同数额或相同比率的费用显然是不合理的,这样很容易在实质上造成税负不公的结果。

生活中实际的例子比比皆是,例如两个纳税人某月都获得相同的收入,而两人的家庭状况不同,其中一人需要赡养两个老人并抚养一个小孩,并且配偶没有任何经济来源;而另一人则单独生活,没有家庭上的负担。我们不难看出,两人的家庭负担明显存在差异,按照量能负担的纳税原则,有家庭负担的纳税人费用扣除额应该大于没有家庭负担的纳税人。但是,在我国现行的个人所得税税法中没有考虑到这一差异,只是以个人为计税单位进行扣除,没有考虑纳税人的真实纳税能力,家庭负担重的纳税人税收负担明显要重很多,这就在客观上造成了税负不公的状况。

为体现税负公平,个人所得税征收应主要以家庭为单位征收,结合实际情况,既可以选择以个人申报纳税为基础的个人申报制度,也可以选择以家庭申报纳税为基础的联合申报制度。以家庭为单位更能体现一个人的真实经济负担情况,也更能体现税收的量能负担原则,有效地发挥调节收入差距的作用。

从收入分配的角度来看,所谓个人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最终要体现在家庭收入差距的扩大上。对收入分配的调节完全可以集中到对家庭收入的调节上,这样能充分体现目前我国财富分配的状况,能更充分地发挥个人所得税的调节收入分配的功能。

个人所得税调节收入分配功能的充分发挥有赖于两个核心的自身因素:宽税基,累进税率。实行家庭课税制有利于拓宽税基,将所有收入纳入课税范畴并对所有收入均实行超额累进税制。而不是像目前的个人所得税只是将累进税率适用范围限定在工资、薪金、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和对企事业单位的承租、承包经营所得、劳务报酬所得,致使累进税率作用的发挥受到影响。

选择以家庭为纳税单位的主要原因在于家庭总收入比个人收入更能全面反映个人的纳税能力,因为每个人的背后都有家庭作为支撑。另外,以家庭为纳税单位还可以实现一定的社会政策目标。比如对儿童采用增加基本扣除的方法,对有学生、贷款购房、缴纳保险、捐赠的家庭都可以采取增加扣除的措施。

综上所述,从个人所得税制发展的总体情况来看,分类课征是最初的课征模式,以后逐渐演变为综合课征模式。我国也应实行综合所得课征模式,家庭课税制有利于综合所得课征模式的实施。

另外,低水平的征收管理制约着税收调节作用的体现,据国家税务总局统计,2000年全国共征收个人所得税660亿元,其中工薪阶层缴纳的就有283亿元,占了42.86%,高居各个应税项目之首。2001年上半年,个人所得税共收入464亿元,工薪阶层所占比例依然最大,工薪阶层成了纳税主力军,个人所得税几乎演变成了工资税,少数富人和私营业主游离在监管之外逃税、漏税,而普通工薪阶层、中低收入者负担了本来具有调节财富分配功能的个人所得税,这在中国早已路人皆知。这种现象亟待改变,需要下大力气健全和完善征管配套措施,增强税务部门获取经济往来和相关收入信息的能力,将高收入者全部纳入监管范围,实现个人所得税应收尽收。

三、年终一次性奖金计税方法存在缺陷,造成在税率临界点收入与纳税不配比

临近年终,许多单位发放年终奖,人们再次热切关注可能出现在税率临界点附近的“多劳少得”问题,甚至还会遇到“要为多发的1元年终奖多缴纳百元、甚至千元的个人所得税”这种极端情况。

根据年终一次性奖金个人所得税计算方法,如果年终奖数额增加到或超过某个临界点时,使得对应纳税税率提高一档,随之纳税额也相应大幅增加,这时会出现一种特别情况,就是年终奖数额增加“一小步”纳税额却提高“一大步”、“得不偿税”、多发不能多得;不过,这种情况在奖金增加幅度大到一定数额(或称“平衡点”)时又会消失,重新回到奖金增加幅度大于纳税额提高幅度的状态,即多发奖金税后也能多得。

由于个人所得税税率有七档,这些临界点也有多个,每个临界点与平衡点之间的区间,人们形象地称之为“盲区”,表明在这些区间内,所得增加与税负增加不相匹配,税收调节功能失效。目前这样的“盲区”有六个,即18001元―19283元、54001元―60187元、108001元―114600元、420001元―447500元、660001元―706538元、960001元―1120000元。

个税管理范文第4篇

文化的发展与繁荣,离不开各类明星的艺术创作与积极参与。在明星辈出的时代,高收入已成为明星们的共同特点,如何加强对高收入明星的个税监管,也成为国家税务机关多年来十分重视的一个问题。然而,虽然国家不断在加大对个税征管方式的改革,也出台了相关规定,但明星纳税问题依然反复受到社会诟病,明星要求税后付酬也已成为演艺行业的不成文习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召开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已被确定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实施“文化强国”战略的中心内容。而社会管理创新作为2009年底全国政法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所强调的“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的组成部分之一,也成为摆在实务界和理论界面前的共同课题。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如何进一步加强明星个税监管,化解社会分配之间产生的社会矛盾,再次成为媒体关注、理论研究的一个焦点。本文着重就此问题谈些自己的看法。

一、明星个税受关注的缘由分析

追根溯源,这一问题与明星所处的税收法制环境变迁密切相关。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当一批表演艺术家华丽转身为明星之后,一个个明星便迅速步入大众视野,开始尽情享受鲜花、掌声、金钱和荣誉。从“文化市场”到“文化产业”,再从“文化产业”到“文化生产力”、“文化软实力”,不同概念的出现,彰显了我们国家在过去三十年发展当中,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日趋深刻。这些年来,不但文化产业的发展速度出乎人们的意料,而且科技对文化产业的影响也同样出乎人们的意料。如今,我们已经身处在一个明星辈出的时代。在这样一个轰轰烈烈的造星时代里,明星一次演出的收入已经远远超出了普通公众的年收入,明星的个税问题顺理成章地引起了社会公众关注,并开始不断触动人们敏感的税收神经。

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法》制定于1980年,出台的目的在于,在对外开放后的国际经济交往中合理地实施中国的税收管辖权,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差距,体现社会公平。截止目前,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个人所得税法》业已修改过六次。尤其是进入本世纪后,随着住房市场化改革和教育产业化的不断推进,居民生活费用支出日渐上涨,个人所得税的税负压力日趋增大。为了优化个人所得税制,公平税收负担,我国《个人所得税法》先后在2005年、2007年和2011年修改了四次,其中工薪所得税的起征点,从最初的每月800元被一提再提,达到了目前每月3500元的标准。从最初个税与普通公众无缘,到个税成为普通公众的日常负担,个税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越来越深。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十年来,我国地区、城乡、行业、群体间的收入差距逐步拉大,分配格局的失衡,导致人们对明星等高收入群体的个税调节给予了厚望。人们希望个税能对高收入者阶层适当增加税负,对普通劳动者适当降低税负,通过有增有减的改革,加大对高收入者收入分配的调节力度,缩小社会分配差距。这不仅仅是普通民众的期望,也是整个社会管理创新的要求。减少社会分配差距,就是减少了社会矛盾发生的可能性、对社会的稳定和民众幸福指数的提高都有着现实的意义。

二、明星要求税后付酬合法性探讨

无论是电影公司、文化演出公司还是电台、电视台,抑或是寻求明星代言的各个厂家,在明星要求税后付酬的问题上,长期以来均有所怨言。在他们看来,明星纳税意识是提高了,但明星要求旱涝保收,其结果是明星通过税后付酬,顺势把税收成本转嫁了过来。在制作经费紧张的情况下,某些降低成本的做法,可能使其成为明星偷逃税的替罪羊。那么,明星要求税后付酬是否合法呢?

笔者认为,税后付酬的出现,与明星千方百计地维护自身高收入不无关系、与明星的市场供给稀缺不无关系、与经纪公司的业绩考核不无关系、与制作方的恶性竞争不无关系。更重要的是,其与个税传统的代扣代缴征管方式同样不无关系。竞争是市场经济社会的基本规律,在市场竞争中,身价成为衡量明星知名度的一个重要标准。明星身价的涨跌,事关明星及其经纪公司在激烈市场竞争中能否胜出,事关明星自己能否保持住足够的人气。明星身价是否高得离谱,明星们自己并不在意。真正在意的是演出单位,是制作方,是广大的社会公众。对于社会公众而言,明星的高身价势必挤压其他成本,从而可能影响影视作品的质量。同时,明星的社会示范效应也不可低估,明星的行为对年轻一代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均会产生重大影响。文化主管部门对明星的高身价是否能有所作为,明星税后付酬的要求是否合法,最终需要从法律上去找依据。

目前,我国对明星的出场费并无最高数额限制,税法可以通过税率高低的调整来调节收入分配差距,但税法无法对明星劳务报酬做出法律定价,不同明星收入的多寡完全取决于市场。无论是先给钱后提供劳务,还是先提供劳务后给钱,明星个税税负的产生均以其收到的劳务报酬多少为前提。无论是税后付酬还是税前付酬,按照我国《个人所得税法》的现行规定,都需要付款人代扣代缴明星的个人所得税。换言之,无论明星何时拿到报酬,都应该是付款人按照税法规定计算后,已代其向国家交过税的净报酬。因此,从表面看,明星要求税后付酬并不违法。但实践中,税务部门判断明星税后付酬是否合法并不一概而论,其关键取决于明星是否参与弄虚作假,是否按时如实主动申报,是否存在偷逃税的主观故意。

三、如何加强明星个税监管

多年来,国家税务总局始终把调节高收入、缓解社会收入分配不公的矛盾作为个人所得税征管工作的重点,并采取多种措施加大对包括影视明星在内的高收入者的个人所得税征管力度。

除了自行申报方法外,源泉扣缴一直是个税征管的重要方法。对明星纳税而言,不是要不要取消这种方法,而是如何加强其中的管理,督促付款方依法履行其代扣代缴义务,防止偷漏税行为的发生。笔者认为,在今后的明星个税征管实务中,用人方和税务部门应重点把握和处理好以下问题:

(一)明星纳税时的纳税人身份确定

按照我国《个人所得税法》的规定,个税纳税人分为居民纳税人和非居民纳税人两种类型。其中,居民纳税人负有无限纳税义务,非居民纳税人承担有限纳税义务。换言之,我国《个人所得税法》与国际通行惯例一样,按照属地和属人双重原则来确定税收管辖权,对居民纳税人行使完全的税收管辖权,因此对其来源于我国境内、境外的所得均征收个人所得税;而对非居民纳税人,则仅对其来源于我国境内的所得行使税收管辖权。税法上区分这两类纳税人的标准有两个:其一是住所标准;其二是居住期限标准。在我国境内有住所或者无住所而在境内居住满一年的个人为居民纳税人;在我国境内无住所又不居住或者无住所而在境内居住不满一年的个人为非居民纳税人。

目前,放弃我国国籍而加入外国国籍的移民明星越来越多,这些明星虽然已经加入外国国籍,甚或在国外已经购买了住房,但其演出活动仍长期在我国境内进行。从税收实务角度看,判断一个明星纳税人是属于我国税法上的居民纳税人还是属于非居民纳税人至关重要,这将直接决定其纳税义务的性质,即该明星究竟应承担无限纳税义务还是有限纳税义务。一旦其纳税人身份认定有误,则势必导致个税税款的无端流失。因此,付款人在代扣代缴明星个税时,切忌把明星国籍作为判断其纳税人身份的标准,以免造成偷逃税款。

(二)明星高收入的所得归类

如前所述,居民纳税人依法应就其境内和境外所得承担无限纳税义务,非居民纳税人仅就其境内所得承担有限纳税义务。区分境内所得和境外所得,是计算纳税人应纳税所得额时的关键所在。按照我国《个人所得税法》的规定,对于劳务报酬所得,以纳税人实际提供劳务的地点,作为所得来源地。对明星而言,其收取的劳务报酬所得究竟是属于境内所得还是境外所得,判断的标准是其实际提供劳务的地点,而不是付款人所在地或者具体的付款地点,也不是其收到报酬的地点。如果某明星属于非居民纳税人,则其境外所得不在课税之列。反之,如果该明星属于居民纳税人,则其境外所得必须按照税法规定缴纳个税,否者,即可能构成偷逃税款。

需要注意的问题是,对明星而言,其收入来源并不限于劳务报酬一项,可能还包括工资薪金、存款利息、股权投资分红、财产租赁所得、财产转让所得以及偶然所得等。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法》采用的是分类所得税制,税法将个人所得区分为工资薪金所得、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和承租经营所得、劳务报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利息股息和红利所得、财产租赁所得、财产转让所得、偶然所得以及经国务院财政部门确定征税的其他所得,共计11种类型。不同类型所得的来源地判断标准并不相同。因此,付款人以及税务机关在计算明星应纳税款时,必须正确区分其所得类型及其来源地,按照不同类型所得应当适用的具体税率和费用扣除标准分别计算其应纳税款,不能只单盯明星的劳务报酬所得。

(三)明星与用人方的合同性质及其真伪辨识

劳务合同不同于劳动合同,二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其一,前者属于民事合同,适用《民法通则》与《合同法》的规定,后者则不属于民事合同,适用《劳动法》与《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其二,前者属于不要式合同,可以采用书面形式或口头形式,后者则属于要式合同,必须采用书面形式;其三,前者不要求用人方为个人办理社会保险,后者则要求用人方必须为个人办理社会保险;其四,前者发生争议时,无需仲裁即可直接向法院,后者则必须先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才能;其五,前者可随时协商解除合同,不用提前通知,也无需赔偿,后者则要求解除时要提前通知,若用人方提前解除,则还要向个人进行赔偿。从税法角度看,前者在缴纳个税时适用20%的比例税率,后者在缴纳个税时则适用七级超额累进税率,其中最低税率为3%,最高税率为45%,当然二者缴税时的费用扣除标准也不相同,若劳务报酬所得一次收入畸高,则还要依照税法规定计算应纳税额后再按照应纳税额加征五成或十成。

正因为劳务合同与劳动合同虽只是一字之差,但税法上的个税待遇完全不同,实践中才会出现有些明星故意混淆二者区别,以劳动合同取代劳务合同的现象,借以达到偷逃税款的目的。因此,对于明星是否属于特别员工,不能只看其与用人方所签合同是否采用的是劳动合同,而应该调查具体的用工事实,通过是否缴纳社会保险费、是否定期领取工资等进行深入分析和判断。对于阴阳合同问题,更不能掉以轻心,要通过审查支付劳务费的合同、协议、项目情况,单位白条列支劳务报酬情况,以及查阅账目、查询银行账号、访谈相关当事人等进行核实判断,以辨别其真伪,防止偷逃税款行为的发生。总之,认定明星是否存在偷逃税行为,关键在于看其是否采用了欺骗、隐瞒手段进行虚假纳税申报或者是否采用欺骗、隐瞒手段不进行申报。

(四)明星纳税档案的管理与纳税信息共享

虽然现行《个人所得税法》规定了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双向申报制度,这样规定有利于增强纳税人的纳税意识,便于征管中的交叉比对核查,促进对重点税源的有效监控,但我国目前的税收征管能力还做不到接受所有纳税人的自行申报。按照税法规定,只有个人年所得超过12万元,或者从我国境外取得所得,或者在我国境内两处或两处以上取得工资、薪金所得,或者取得应纳税所得时没有扣缴义务人,以及具有国务院规定的其他情形,纳税人才应当按照国家规定自行办理纳税申报。明星基于其高收入,自然应纳入个税自行申报范围之内。明星办理纳税申报时,申报地点可能涉及户籍所在地、经常居住地、任职或受雇单位所在地以及投资企业的实际经营管理所在地等。按照2006年《个人所得税自行纳税申报办法(试行)》规定,纳税人不得随意变更纳税申报地点,因特殊情况变更纳税申报地点的,须报原主管税务机关备案。

与此相关的问题是,在促进个人所得税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中,2005年《个人所得税管理办法》已将影视明星、歌星、体育明星、模特等高收入者列入重点纳税人,并规定税务机关应对重点纳税人按人建立专门档案,实行重点管理,随时跟踪其收入和纳税变化情况,定期对重点纳税人的收入、纳税情况进行比对、评估分析,从中发现异常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堵塞管理漏洞。双向申报制度与明星纳税档案管理制度理论上有机统一,但实务中却需要各地税务机关妥善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既要做到依法采集各种有用信息,又要做到为纳税人信息保密,真正实现全国税务系统内部的信息共享。

小结

个税管理范文第5篇

个人自行纳税申报是对现行代扣代缴制度的有效补充和完善,是未来税制改革的基础。然而,这一崭新的法律规定也是对个人所得税管理提出的一道难题,是对税务干部管理能力和税务机关征收能力的一个真实考验,是对个人所得税管理水平一次严峻挑战,由此也引发了我们对个人所得税管理乃至整个税务管理模式的深入思考。

一、自行纳税申报的经验总结:信息化开启了税务管理的新时代

个人所得税是涉众群体最大的一个税种,北京直接面向的纳税个人有400万人,其中年所得12万元以上的纳税人有26万人。完成自行申报工作,仅仅依靠手工劳动是难以实现的,最优的方式和途径就是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而信息化恰恰是北京市地税局管理的优势所在。以信息化统领、覆盖、支撑税务管理工作,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也是北京市地税局长期遵循的工作思路。北京的个人所得税信息化工作始终走在全国前列,从*年至今,先后推出了个人所得税管理一期、二期、三期信息系统,每一步均实现了率先全国、保持领先。

*年10月,北京首次推出了重点纳税人管理信息系统(个税一期),实现了为重点纳税人建立电子档案。

*年1月1日,“个人所得税服务管理信息系统”(个税二期)上线运行,实现了每月约400万有税纳税人的网上申报。

*年1月1日,以个税三期系统为依托,面向所有取得应税所得的个人,全面实现了全员全额扣缴申报。

信息化建设的三大步,真正实现了个人所得税管理质的飞跃和历史性突破,为实现北京市地税局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信息化应用的一个显著成果,就是全面实现了完税证明的批量打印开具。在以前,为几百万的个人所得税纳税人每人提供一份完税证明,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现在这一任务已经成功实现。*年,北京市共有332万名纳税人收到了地税局批量打印的年度完税证明。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社会领域信赖个人所得税完税证明是作为个人信用的一种凭证,我们也充分满足纳税人的个性化需求,随时为提出要求的纳税人提供完税证明。完税证明受到了来自全社会纳税人的广泛赞誉,税务机关的满意度得以提升,税务机关在纳税人心目中的公信力极大提高,纳税人的信赖感显著增强。

信息化应用的另一个显著成果,就是全面推进了自行申报工作的开展。为完成自行纳税申报工作,我们充分利用了信息化的优势和力量。依据个人所得税三期系统提供的数据,确定了北京市年所得超过12万元的纳税人数为26万人,通过整理分析系统中的每个纳税人明细申报数据,锁定了自行申报对象,增强了申报工作开展的针对性。我们在已经形成的信息化成果的基础上,开发了个人自行申报软件及集中申报软件,纳税人足不出户、轻轻点击鼠标即能完成自行申报全过程,既极大地方便了纳税人,又提高了税务机关的工作效率,真正实现了税收征收成本和缴纳成本的同步降低。目前,北京市的自行纳税申报基本全部实现网上申报,实践证明,信息化工作是全部税收工作的基础,基础工作必须先行,抓住了信息化工作,就抓住了各项税收工作的主动权。

二、自行纳税申报的深入思考:税务管理水平的全面带动与提升

在推动自行纳税申报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北京市地税局的视野并没有局限在申报工作本身,而是将其作为一个部分与整体地税管理工作相结合,开阔的思路、深入的思考引发我们得到一个结论:自行纳税申报将会带动税务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

自行纳税申报工作将个人所得税的管理对象由法人扩展到自然人,也因此将会对纳税评估、税务检查、税收法制建设、税收征管、纳税服务等各项税务管理工作的开展提出新的要求,并对他们产生积极的带动作用。具体来说,我们已经积累了对法人单位的评估经验,但是对自然人的评估模式还缺乏探索,这对今后评估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一个思路。我们对自然人申报、纳税情况检查的手段、方式还很欠缺,需要完善,这对检查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对自然人如何实现有效管理、处罚措施如何才能落到实处,如何建立完善的申报、评估、告知制度,是征管工作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个税管理范文第6篇

关键词:独立学院;个税代扣存在问题;加强个税管理及纳税筹划

一、独立学院特征

(一)独立学院特点

2003年4月教育部出台了《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规定》(即8号文件)。首次提出了独立学院的名称,并界定独立学院为“由普通本科高校按新机制、新模式举办的本科层次的二级学院”。这种新机制、新模式的独立学院必须达到六个独立的办学要求,即:独立的法人资格,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独立的校园和基本办学条件;独立的教学组织和管理;独立招生;独立颁发文凭;独立财务核算。十几年的发展历程,独立学院发展迅速,规模宏大,成为高等教育一支主力军。

(二)独立学院人员构成

独立学院人员构成比较复杂,按取得收入身份不同分类:自聘人事身份人员、长期聘任合同制人员、母体学校指派或委派管理人员、母体院系代课教师、外聘代课教师专家等;按取得收入在职情况分类:有编制的在岗人员,没有编制的临时人员、母体学校离退休返聘人员、外聘专家学者等。外聘人员有中长期聘任专家,也有临时讲学的学者。但相当一部分人员在独立学院取得的收入为非唯一、非主体的。对于不同性质人员,税法没明确对其进行详尽规定,财务部门不知道其收八详细信息,只能依据个人所得税税法的相关规定及个人职业判断处理,在个税扣缴操作方面存在很大困难。

二、独立学院代扣个人所得税存在问题

(一)教职工收入项目繁多、发放时间分散

收入项目主要有:工资、交通费、误餐费、通讯补贴、值班补贴、上网补贴、监考费、出卷阅卷费、评审费、论文答辩费、讲座费。过节费、加班费、课时费、取暖降温费及各类奖金等等。实行全年或半年一次性发放的有课时费、目标奖、奋斗奖、考核奖、考勘奖、先进奖、计卫奖等;按月发放的有:工资、交通、误餐、通讯补贴;其余如监考、评审、讲座等是按次发放的。

(二)独立学院在个税代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独立学院一般不单独向税务机关进行个税税务申报,而是通过母体学校财务部门汇总申报。独立学院代扣个税具体形式:母体学校各院系在编人员课酬等发放先是通过母体学校财务进入个税代扣系统扣税,将个人扣税明细给独立学院财务,由独立学院财务发放时把税款扣除,因为这些教师在母体学校有编制i独立学院自聘人员则由独立学院财务部门进入个税代扣系统进行扣税;从社会上长期聘请代课教师课时费则由独立学院财务部门实行手工计算扣税,每月初独立学院财务部门将上月扣除个税明细转入母体学校财务部门,最终由母体财务部门汇总向税务机关申报缴纳。

在日常发放过程中,各利益部门为了寻求税负最小化绞尽脑汁设法避税,在避税方面存在各种错误认识。导致财务部门个税扣缴工作难度加大。现将个别院系的具体做法列举如下:1.各发放院系为了不缴或少缴个税,纷纷采用让广大教职工找票据报销的方式,报销票据种类繁杂。如车票、食品、服装、办公用品、用具、电器等等。应有尽有,几年前的票据都有,均为非真实业务。2.有些发放院系为了个别人利益,利用做假单据,将高收入者的报酬做成低收入者的姓名。这样进入扣税系统就会少扣税。财务部门在不知实情情况下正常进扣税系统扣税,导致税款不实。3.存在大量应扣未扣款项,如零星发放(不同活动项目)分别做发放单据,而且直接发放现金,到财务报销时,发放已成事实,是一笔不小的漏税项目。4.重复使用全年一次性奖金进行纳税申报,学期末、年度终发放的各种奖金多次进全年一次性奖金发放项目进行扣税。5.曲解了劳务报酬所得支出标准和范围。将本单位教职工的加班、值班、监考、评委等收入应纳入工资薪金合并纳税的,都纷纷做成劳务,以劳务形式每月发放800元之内不等数额,以逃避税款。6.支付外聘专家的讲座费、评委费不扣税。7.财务人员业务水平和业务素质差别,不同程度上影响个税代扣代缴数额。以上种种错误避税方法已经严重影响独立学院正常扣缴个人所得税,致使个人所得税款扣缴不实。

三、加强对独立学院个人所得税管理建议

(一)税务机关在日常管理及制度建设方面应采取相应措施

1.税务部门应重视独立学院这一类特殊的纳税群体,近几年独立学院规模迅速扩大。纳税人数越来越多,纳税数额越来越大。既然独立学院是独立的法人,实行独立的财务核算,那么税法就应明确规定独立学院进行独立纳税申报,不应裹在母体大校之中,从而可以准确划分各类人员身份,对收入分类也就明确了。同时也应出台相关政策,如教师课酬、科研奖励、超课时酬金等可以允许分摊进入各月。因为这些费用确实是教师一个学期(或一段时间)的劳动所得,并非一个月的所得,如果能合理减轻纳税人负担,可能会产生不同效果。

2.全年一次性奖金扣税设计上存在缺陷。在软件开发上没考虑与实际制度相吻合,比如制度规定全年一次性奖金每年每人只能使用一次,可软件每年每人可以无数次使用,正是因为这种设计缺陷,导致发放单位数次使用。税务部门应该对软件开发商提出改进要求,建议在软件设置上通过身份证号进行识别,在同一个纳税年度某人若已使用了一次性奖金扣税,再次使用系统就会自动禁止,从而在源头上堵住漏洞,就不会有重复使用现象。

3.科学设计扣除标准,综合考察家庭负担。纳税对象应以家庭总收入为单位,而不能以个人收入为纳税基数,如综合考虑赡养费用、子女教育费用、父母医疗、住房开支等大项支出。这样个税自然而然就能起到调节收入、公平负税的作用。

4.简化工资薪金所得税税率表,减少累计级距。台并性质相同的工资薪金、劳务报酬、稿酬收入,进一步提高费用扣除标准。为故意避税堵上通道。同时适当降低中低收入区间税率总水平,相应提高高收入区间税率总水平。适当调低最高边际税率和减少税率级次。强化税收对高收入群体收入分配调节器功能。

5.税务机关缺少现代化征收管理手段。无法获取关于个人收入和财产状况真实准确的信息资料,计算核实纳税人收入比较困难,而纳税人倾向于将个人真实收入隐蔽化、私有化,以达到规避税收或逃税目的。针对上述种种现象,税务机关应加大稽查力度,进行不定期抽查,加大对偷逃税单位和个人的处罚力度,增加其风险成本(惩罚成本)。

(二)学院方面采取积极纳税筹划同时,应严格加强管理,接实扣除

学院应完成对各类人员基本信息采集,并对基础数据进行动态维护,达到全员管理要求。建立与个人应税收入相对应的所得税分类明细档案。严格规范财务报销制度,对该扣税不扣税的情

况一律不予报销,并给广大教职工讲清楚扣税的范围和程序,让他们了解合法纳税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偷税漏税的法律后果。财务部门应定期组织财务人员进行财务、税务法规等相关知识学习培训,只有财务人员熟练掌握财务税法相关要求,业务办理才会得心应手。

要想取得广大教职工的理解和支持,学院在办理积极纳税的同时,要进行纳税筹划,以寻求合理合法的避税途径,对每个纳税人来说都是很有必要的。纳税筹划主体是在单位中能够决定收入分配总量,制订或确认收入分配标准的部门,财务部门是执行发放部门,这就要求权利部门与执行部门通力合作,通过周密设计和安排,运用合理又合法的方法减少应纳所得税,使应纳税所得额适用较低的税率,使个人税后收益最大化。具体做法:1.提高教职工福利待遇,减少名义工资。即进行费用转移筹划。可为教职工提供吃住行上的方便。解决教职工日常必要的大项目开支。2.改善教职工办公条件,为其配备办公设施,此项物品设施所有权归单位,使用权归教职工。3.对工资、薪金及全年一次性奖金发放所得进行税务筹划,筹划时要利用最佳经济节税点。通过费用支出、延迟收入、均衡各月收入等多种形式,并将一次劳务报酬安排在较低税率区间发放。合理确定不同类型收入水平人员月薪和全年一次性奖金数额,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减少纳税人的纳税金额。4.充分利用国家对个人所得税的税收优惠政策。如:三金一险可以在税前抵扣。独生子女补贴、差旅补贴、符合国家规定的误餐补贴均可在税前抵扣。5.税务部门不定期举办讲座,通过媒体进行税收相关知识咨询以及税收知识竞赛等形式,普及相关法律知识,让纳税人了解为什么纳税,纳多少税和怎么纳税问题。增强人们依法纳税意识,让他们明明白白纳税。

参考文献:

[1]周济,促进高校独立学院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教育发展研究,2003,23(8)

[2]杨春梅,关于加强我国个人所得税税务管理的探讨,中国总会计师。2009(8):116-117

[3]陈旭,规范高校教师个人所得税管理工作探析,铜陵学院学报,2009(5):40-41

[4]宋秀慧,郭岩,高校个人所得税管理工作探析[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09(6):32-33

个税管理范文第7篇

关键词:个人所得税;个税起征点;个税征收模式

一、个人所得税管理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长期过低的个税起征点让广大工薪阶层成为个税缴纳的主力军,几乎成了“人头税”,加重了并不富裕的中低收入群体的负担;个税征收的代扣代缴手段加强了对收入来源单一的低收入工薪阶层的管理,放松了对收入来源多元化的高收入阶层纳税的管理,高收入强势群体的财产收入不透明、管理漏洞多,使得这些人可以有效避税和逃税,个税调节收入差距的功能大大削弱;以个人而不是家庭为单位征收,不能区别负担的不同情况,显失公平。

(一)个税起征点低的问题

比较低的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使得个税收入来源结构不尽合理,工薪阶层成为了个人所得税纳税的主体,有违公平收入分配这一政策设计的初衷。政策的修订和出台本身需要一个过程,在目前物价上涨情形下,有可能调整个税起征点的步伐还赶不上物价上涨的步伐。而短时间内频繁调整起征点,其变革成本也是惊人的。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程度的不均衡,某个起征点在贵州可能是合理的,但在上海就变成了“人头税”。因此,最需要反思的是“一刀切”的征管方式本身,这个总体性问题应该优先于具体性问题。

(二)个税管理漏洞问题

个人所得税主要是向所在单位依靠代扣代缴的手段进行征收,税务机关对单位的控制力较强,对个人几乎没有控制能力。据统计,个人所得税来源于工薪所得占42.86%,来源于个体户生产经营所得占20.12%,来源于劳务报酬所得占2.09%,来源于承包承租经营所得占3.19%。劳务报酬所得、生产经营所得等一些高收入项目所占比例一直偏低而且增长缓慢,高收入者偷逃税问题一直解决不了。因此,目前的个人所得税制度有待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解决过去出现的“管得住工薪阶层、管不住新生贵族”的现象。

(三)个税征收模式的问题

比提高个税起征点更迫切的,就是建立以家庭为单位的综合征税体制。如两对夫妇,总收入都是3600元。一对夫妇,妻子失业,丈夫月收入3600元,如果扣除2000元的免征额,另外1600元要缴个税;而另一对夫妇各收入1800元,两人的收入都达不到个税起征点,他们则不需要缴税。同样收入的纳税人家庭,交纳的所得税数额却不相同,这样一来,以税收调节社会分配,缩小贫富差距,体现社会公平的作用很难充分体现。

二、个人所得税改革的几项基本原则

(一)调节收入分配,促进公平的原则

调节收入分配、促进公平是个人所得税改革的首要原则。现阶段,我国社会收入分配不公的问题已经很突出。种种情况表明,我国政府目前确有必要尽快制定相关政策并采取各种措施,加大对收入再分配的调节力度。个人所得税在收入再分配方面有着突出的作用,所以理当成为调节收入、促进公平的主要手段。

(二)考虑国情,适当借鉴的原则

个人所得税改革必须按照与国际接轨的要求,改变现行税法中不符合国际惯例的做法,通过与其他国家税法的国际比较及参考各国的成功经验等,全面与国际惯例接轨。改革也必须适当考虑我国国情,要与我国现阶段的一定的超前性,使改革的先进性和税法的稳定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既向各国普遍做法靠拢,又具有中国特色的个人所得税制。

(三)税率设计上的普及性原则

目前,我国个人所得税实行分类所得税制,征税项目主要有十余项,其税率的设计既有超额累进税率,又有比例税率。个人所得税是一个大众化的税种,税率的设计应该尽量简单明了,便于征收和缴纳双方理解操作,使纳税人在获取劳动所得时对于应缴纳多少个人所得税心中有数,为此,应将现行税率的设计进行简化和改进:对于综合课税部分,宜采用统一的超额累进税率,不宜再细分为工薪所得和个体工商户所得,税率档次不宜超过五级,税率的设计应该充分考虑各收入水平相对应阶层的负担能力和水平。对于一次劳务收入奇高者,再实行加成征收。

三、完善个人所得税的基本思路

完善个人所得税的基本思路是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国现有的征管条件和税收法制环境现状,建立综合所得税制与分类所得税制相结合的征收模式,即对工资薪金所得、经营所得等所得项目,采取综合征收;对其他所得分类征收。在税制要素的设计上,要扩大课税所得范围、改过扣除办法、适当调整税率、清理税收优惠。在征收管理上,要全面引入先进的计算机管理手段,建立纳税人个人登记制度、个人财产登记制度,完善纳税申报制度、源泉扣缴制度,明确征纳双方的各项权利、义务和法律责任。

四、结束语

由于我国个人所得税实施时间不长,经验欠缺,这就需要有关部门遵循国际惯例,从国情出发,尽快完善个人所得税改革工作,以顺应时代潮流,推动社会进步,体现百姓利益,促进社会公平。我们要迎难而上,攻坚克难,积极、稳妥、全面、彻底地做好个人所得税改革工作,最大限度地体现公平公正、惠及广大民众、促进社会和谐、实现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翟继光.财税法原论[M].立信会计出版社,2008.

2、杨真祝,范祚军.论我国个人所得税的改革与完善[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2(6).

3、夏琛舸.对我国个人所得税改革的思考[J].中国税务报,2001(3).

个税管理范文第8篇

关键词:高校;个人收入;工资;所得税

近几年高校逐渐扩大办学规模,教职工人数越来越多,单位全员全额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的难度越来越大,随着高校教职工收入项目越来越多样化,来源比较分散,加之自行申报个人所得税的积极性不高,国家已逐步加大了对个人收入管理规范化的程度,如何做到准确、完整、及时地贯彻国家和地方政策,提高高校个人收入发放及所得税管理水平,已逐渐成为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一个重点。

一、高校个人收入及所得税涵盖内容

目前高校教职工个人收入项目主要包括两大部分:一是工资、薪金收入,包括工资、绩效工资、校内岗位津贴、业绩津贴等;二是其他工薪收入,包括奖金、补贴、院系津贴、院系酬金、加班费、福利费以及劳务报酬所得,其中劳务报酬所得包括劳务费、咨询费、评审费、监考费、稿费、课时酬金;其他院系酬金;科研酬金再分配等。

个人所得税是以个人(自然人)取得的各项应税所得为对象征收的一个税种。凡在中国境内有住所,或者无住所而在境内居住满一年的个人,从中国境内和境外取得的所得,或在中国境内无住所又不居住或者无住所而在境内居住不满一年的个人,从中国境内取得的所得,依照规定都应缴纳个人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的征收范围是工资、薪金所得,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劳务报酬、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利息、股息、红利所得,财产租赁、财产转让所得,偶然所得,以及经国务院财政部门确定征税的其他所得等。个人所得税的计税依据是应纳税所得额。

二、高校教职工个人收入管理存在的问题

当前许多高校在教工个人收入发放及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方面始终缺乏一个有效的管理手段,主要表现为:工资管理方面的问题、个人其他工薪收入以及个人所得税管理方面的问题。

(一)工资管理方面的问题

第一,工资核算管理制度不够完善。有些高校由于对工资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未设置专门的工资管理科室,未配备相应工资核算、工资分析和工资监督的管理人员,更未制定完善的工资管理制度,对于不相容的工资核算和工资监督岗位没有实行分离,而大多是由一人兼任,独自完成工资核算、工资分析和工资监督工作。在实际工作中,由于每月职称职务变动增资补发、人员调入调出、工作单位变动、病假事假人员工资变动、人员死亡、退休以及各项代扣款项变动频繁,修改量很大,操作中难免有失误,而分析、审查、监督又同属一人,一旦出现差错,事后一般很难发现,特别是全校范围的增资补发,更需要人事财务多方复核审查才能完成。

第二,各部门的工作没有与工资管理新机制完全挂钩。工资管理与核算看起来是人事与财务部门的日常工作之一,但与各其他二级单位都有着密切关系,特别是实行绩效工资之后,主要是以教职工的实绩和贡献为依据。二级单位的考勤、考核工作质量如何,直接影响到每位教职工的工资收入,流于形式、不注重考核结果的管理,与高校工资管理新机制的要求不相适应。工资核算是一项看起来简单实际做起来繁杂的工作,在人员调入调出、职务职称变动、工资套改、转正定级、离退体费的计发、各种代扣款等方面都是一环扣一环,各相关部门的工作配合、沟通很重要,如果某一个环节衔接不好极易出现差错,而且出了差错又不易发现,具体操作又往往是各负其责,没有形成统一有效的监督审核制度,从而影响工资的核算。

第三,现行工资管理软件系统比较落后。目前高校中使用的工资管理软件系统有的是高校自己开发的,有的是购买其他软件公司开发的,由于使用时间过久,平时又缺少维护和升级,大多存在着系统老化、功能落后、维护困难等问题。近几年随着工资制度和高校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的深入,对工资管理软件系统不仅要求能进行正常的工资发放,而且更需要有许多管理上的智能化要求,如个人所得税的管理,人员经费分析,其他工薪收入的管理以及网上查询个人所有收入等各种新的工资管理方面的需要,这些功能有待进一步完善。

(二)个人其他工薪收入及所得税管理方面的问题

第一,好多高校目前都采用当月税款在下月工资中扣缴的模式,这样会出现少部分人员因离职、停薪、死亡等原因下月无收入时税款无法扣缴的问题,以及少部分教工个税较多,下月工资不够扣缴的问题。

第二,每月计税处理较为繁琐,常常有些特殊情况不能直接用计税软件算税,需要手工参与处理的情形较多,无法保证安全准确地计税。例如,对于在每个月的上半月统一发工资,下半月统一发岗贴或绩效工资的高校,工资薪金部分的个税一般会集中在下半月发岗贴或绩效工资时扣除,如果有些教职工因矿工、请假、出差等原因只有工资而没有岗贴或绩效工资,则他仅工资部分的个税则不能在大家发放发岗贴或绩效工资时被统一扣除,就需要工资管理人员单独手动处理,这样常常会出现漏扣或扣错的情况。

第三,目前大多数高校中使用的个人所得税计税软件尽管基本能满足个税工作的需求,但是由于系统未和其他财务管理系统实现联通,系统间基础信息无法共享,需要单独维护,从而形成了系统单独应用的“信息孤岛现象”,很难构建个人收入的完整信息,而且容易造成教工个人基础信息的不一致性。加之计税系统功能单一,缺乏标准的数据接口去和其他财务管理系统、数字化校园应用系统和上级主管部门相关的管理系统对接,不能实现财务信息数据共享,无法为各级领导及教工个人提供及时、准确、全面的教职工个人收入的数据信息,容易造成教职工对个人收入的发放及扣税数据产生疑惑和误解。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强化个人收入及所得税管理意识,健全个人收入及所得税管理机构

高校的各级领导要充分认识个人收入及所得税管理的重要性,健全机构、加强监督,制定完善的个人收入及所得税管理制度,建立相应的个人收入及所得税管理科室,除配备具有良好职业道德、较强责任心、较高业务能力的专管人员外,还应根据新《会计法》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要求》对不相容的职务实行分工负责原则。单位内部还应设置专人加强对工资的复核和监督,针对每月各项工资变动以及本月工资明细表、汇总表进行逐一核对,包括报送银行的软盘和发放清单等,最大限度地减少差错,杜绝违纪现象的发生。

(二)加强相关部门之间的工作配合

工资核算中的各构成项与各部门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各相关部门应加强管理、分清职责、相互配合。在每月工资核算或人员变动时,人事部门、财务部门、工会、后勤管理等相关部门应相互沟通,及时提供人员变更信息,对于教职工的职称职务工资变动、增资补发、代扣代缴、调入调出、起薪时间、离退休时间等均要向财务部门提供经本部门负责人签字审核过的纸质文件,并且在工资发放前要仔细复核,检查工资发放是否与变动数据一致,以确保工资准确发放。对于停职、调离人员应缴清所有欠款,包括房租、水电暖、网费、有线电视费、借款等后,人事部门才能允许办理离校手续。

(三)改革和完善个人收入及所得税管理制度

首先结合高校人事制度改革,完善高校的工资管理制度。针对现行工资管理制度运行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在高校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化的同时,不断完善工资收入分配制度,建立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收入分配体系,将现行的工资及工资性津贴、补贴进行归并简化,便于操作和执行。其次要不断规范各二级单位工薪外收入的发放及个人所得税代扣代缴制度,严格执行经费报销审批制度,财务人员在代扣个税时要做到客观公正、不偏不倚,保证每位教职工的利益不受到侵害。

(四)加强财务管理队伍建设,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素质

财务管理队伍建设是高校创新个人收入管理理念和手段的关键,高校要定期对财务管理人员开展业务培训,使财务管理人员熟练运用工资管理软件及个人所得税管理软件。高校工资管理人员不仅要会熟练运用数据库进行日常工资的修改、统计,还要能熟练操作EXCEL,进行数据库与EXECL之间的数据转换。另外,高校个人收入管理部门还要经常与软件开发商及其他院校相关部门进行交流,以便取长补短,不断提高个人收入及所得税管理水平。

(五)改进和完善个人收入及所得税管理软件

在现行的工资管理软件基础上,尽快开发包含个人所得税管理模块、工薪外收入模块等的个人收入管理系统,以便解决目前校内津补贴、加班费和课时费等其他工薪收入的计税难、计税不精确的难题。通过校园网实现和人事管理数据系统的良好对接,确保人事档案数据与人事部门一致,再设置灵活的人事变动模块,如停薪人员能否不在工资库中删除而是存放于专门的停薪人员库中,为其以后恢复工资提供原始基础数据。通过校园网开发“职工变动数据库”,各相关部门通过此数据库录入教职工个人的当月岗位津贴、课时酬金等活工资,校医院负责录入当月卫生局返还的职工报销医药费,后勤、网络中心和有线电视部门录入当月应扣缴的水电暖费、网费、有线电视费等,项目负责人申报劳务费等,财务部门通过接口接收这些变动数据进入工资系统,由个人收入管理系统完成其他工薪收入与工资、薪金合并计税。强化软件的分析、统计功能,针对全校教职工的各种收入,要求系统能够提供大量个人收入汇总和明细报表,包括个人收入明细表、工薪收入发放表、个人扣税总表、个人收入统计表、部门收入汇总表等。同时增强网上查询模块,增加个人收入发放、税金代扣及代扣款项等信息,为各级领导提供及时、准确、全面的教职工收入发放数据,同时便于全校教职工及时通过校园网、财务专网查询每月工薪收入、其他工薪收入、个人所得税及代扣款项等信息,真正使工资核算、个人收入和所得税管理处于全民监督之中,有效地防止差错和违纪现象的发生。

总之,高校个人收入和所得税管理工作责任重大,相关财务管理人员一定要提高认识,在工作中做到绝对公平、公正,全心全意为广大教职工服务,只有这样,才能切实维护广大教职工的切身利益,才能维持正常的教学和工作秩序。

参考文献:

1、朱鸿眉.高校工资管理问题与对策[J].会计之友,2008(7).

2、王雪然.对高校工资管理的探讨[J].河南教育,2009(6).

3、王凯静.现行工资制度下高校工资管理的思考[J].改革与开放,2009(12).

4、崔正林,钱圣洁等.高校个人收入管理系统[J].教育财会研究,2010(2).

5、凌芝.经济信息互联互通管理应用平台应用方案[J].教育财会研究,2010(2).

个税管理范文第9篇

【关键词】财税管理;信息化;现状;应用效果

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财税环节,因为税收管理对企业的每个环节都有重要的影响。目前,我国税收政策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加上国内各种经济因素的制约,使得企业在进行财税管理时面临着巨大的风险,为此就要求企业相关部门做好应对准备,通过完善财税管理的各个环节来防止问题的发生。财税管理从业人员必须具备专业知识,同时需要严格按照相关的政策来规划整个管理工作,从而保证公司的整个财税工作能够符合法律的要求。

一、财税管理现状

1、财税风险较大

企业的财税管理人员需要按照财税政策规定的操作细则来完成相关的纳税工作,而且在管理的过程中还需要多个部门的配合,但是现在许多企业的财税工作因外部环境的影响而导致风险的加大,这些风险出现的原因体现在多个方面,而国家财税管理体系的改革就是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要知道改革会对所颁布的政策带来很大的影响,同时由于很多财税政策在运行的过程中缺乏专业的解释,因此很多财税工作人员在操作的过程中会受到一定的影响。而且监管力度的不同也会对企业的财税风险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这些都是现代企业特别是央企在改革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2、财税管理机制不统一

现在很多企业在开展财务管理工作时还存在比较大的随意性,各个部门没有统一的管理尺度,一个公司所属的下级单位在管理时一般都是按照自己制定的标准来进行的,毫无疑问这样做对公司的整体运营都存在极大的不利。因此,企业要加强财务管理人员的统一培训,让他们全面理解税收改革的内容,熟练业务。同时,企业管理者应该及时关注最新的财税政策动态和市场走向,随时掌握税收最新的动向,在遵循国家财税政策的前提下制定统一的税收管理标准、合法的纳税方案,最大限度地减轻企业税负。这样才能有效地控制公司的财税风险。

3、信息水平有待提高

我国很多企业都没有建立起现代化的财税信息管理系统,这将会对其工作效率产生很大的影响。企业财税管理的信息化水平较低主要体现在很多方面,其中工作人员的素质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制约因素,财税管理人员由于受到其本身教育背景的影响,且其已习惯根据自己的经验来完成工作任务,在处理报表的时候也是按照传统的方式进行。财税管理对公司的业务有很大的影响,因此财税部门要做好信息共享工作,这样才能使整个公司更协调的发展。

二、财税信息化管理需求

加快财税的信息化建设是企业不断完善的重要体现,面对财税管理的较高风险,企业在制定财税政策的时候不但要运用科学的理陈雅卉漳州市城市建设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念,而且还需要为信息化管理体系的建立提供相应的平台。加快财税管理信息化不仅是企业的发展要求,而且也对国家税收政策的完善和落实都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在信息化的过程中要从多方面配合及完善这项措施。财税工作的有效管理需要处理好一些基础环节,因为这些方面的统一有利于实现税收知识的共享,且财税工作的流程也需要按统一的标准进行,在完成税费计提后才能进行申报和缴纳,因此财税管理的基础工作也应该得到相应的重视。公司的纳税情况需要通过分析财务数据来完成,因此为更好地统一分析口径。

三、财税管理信息系统业务功能框架

1、核心理念

财税管控体系对财税管理的信息化有很大的影响,在整个过程中需要做好各方面的统一工作。

2、业务的功能体系

我国许多企业在财税管理方面体现了信息化的理念,其财税管理信息系统在很多方面也都是按标准进行的,比如在税种税费计算方面就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而纳税调整事项对于整个系统都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因此工作人员要做好登记工作,而且还要充分利用内置纳税申报表模版,因为工作人员需要将缴纳的税款向相关的机构申报。公司的财税管理中很容易出现风险,因此通过建立信息系统业务可以帮助及时发现这些风险,这个过程中离不开分析指标体系的作用,除此之外,评估模型的建立也是发挥业务功能的重要手段。

3、业务解决方案

在纳税体系的建设中需要对纳税主体的相关信息进行有效处理,纳税主体属性的统一需要规范相关的登记信息,比如说登记类型和税种信息,这些情况对于纳税主体的属性会有很大的影响。现在不同的公司需要按照不同的税种来缴纳税务,在我国,营业税、增值税和房产税都是一些比较常见的税种,因此对于不同的税种要进行统一的管理,这对这个纳税体系的建设有很重要的影响。每一个税种都有相关的基础分类,这些分类信息对于了解公司的业务有很大的帮助,而且这些划分标准都是按照业务的类型制定的,比如说进项税和销项税属于增值税的范畴,但是这两个税种又有属于自己的内容。因此明确这些细小的类别对财税的统计工作有很大的帮助。财税的标准化管理需要在很多环节进行改进,比如说税费计提规则需要进行统一,而且下属单位还要按照这个标准统一开展工作,因此这种管理方式对于税费核算方式的一致性也有很大的影响。财税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对日常的业务处理也有很大的影响,其中涉税基础信息自动采集就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这种业务可以充分发挥数据集成平台的作用。税费计提这种业务也要按照固定的规则来开展,而且还需要发挥模版的作用。企业的税务信息需要进行保存,因此这就对纳税申报提出了一些要求,自动生成的纳税申报表可以在企业自查税务信息中发挥很大的作用。

四、结论

总而言之,企业财税信息的深入分析需要充分发挥信息化的作用,为了使财税信息化管理应用有更好的模式,企业要加大研究力度,通过各个环节的不断改进来降低企业的财税风险。

作者:陈雅卉 单位:漳州市城市建设投资开发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个税管理范文第10篇

一、组织领导

为确保全区个税系统推广应用工作的顺利进行,区局成立推广工作领导小组。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直接抓,其他领导协同抓,举全局之力,周密部署,妥善安排上线各项工作,人人参与,形成工作合力。

二、推广目标

为贯彻落实总局个人所得税“四一三”工作思路,现应用个人所得税管理信息系统推进全员全额扣缴申报。其总体目标是:全面建立以个人身份证明号码为主要标识的个人所得税信息管理系统,采集、汇总所有扣缴义务人、纳税人信息资料,建立和完善个人收入档案制度、代扣代缴明细账制度、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向税务机关双向申报制度、与社会各部门配合的协税制度,加强对个人所得税申报与扣缴情况的交叉稽核和监管,实现对同一纳税人在不同地区、不同单位、不同收入项目纳税情况的收集汇总、查询、统计、分析和完税证明开具功能,有效加强对个人收入的全员全额管理,对高收入者的重点管理和对税源的源泉管理,全面提升个人所得税征管质量和效率。

三、推广对象

各地2012年度推广户数为2011年度年扣缴个人所得税额1万元(含)以上的扣缴义务人和全部行政机关、事业单位。

四、时间安排

1、6月上旬,参加全市地税系统个税软件上线动员大会,确定区国库集中收付核算中心、井冈山师范学院附属中学、华拓企业()有限公司、市中医院、国光商业连锁有限责任公司店、水泥有限公司、金苹果实业有限公司、市区东固采育林场、市区林场、市水利水电管理局等10户单位为本年度推广单位。

2、6月中旬,税政股、信息中心、征收大厅及管理分局分别派员到市局接受上线培训,对个人所得税代扣代缴系统(企业端)和个人所得税基础信息管理系统(税务端)进行学习,熟悉软件。

3、6月下旬,组织10户单位到市局接受上线培训,并根据行政事业单位的扣缴情况增加20个名次的培训。

4、7-12月,各分局逐步完成本辖区内扣缴义务人的上线工作。

五、分工配合

信息中心负责上线软件的操作培训和技术支持。税政部门负责上线软件的业务支持。分局税收管理员按照软件流程,从个人所得税基础信息管理系统中(税务端)导出扣缴义务人的基础信息文件给扣缴义务人,及时辅导扣缴义务人安装个人所得税代扣代缴软件(企业端),并督促辅导扣缴义务人进行全员全额数据采集和录入,负责上线后扣缴义务人的日常个人信息数据的审核和软件维护。办税服务厅负责上线后新开业户的上线指导和日常申报受理,及时将申报反馈文件导出给扣缴人(网上申报除外)。各相关部门要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建立健全推广工作协调机制,确保推广工作顺利进行。

六、列入考核

上一篇:智能财税管理范文 下一篇:初中心理教育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