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税管理办法范文

时间:2023-05-15 11:18:29

个税管理办法

个税管理办法范文第1篇

摘要:随着税收征管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纳税监控体系的日益完善,纳税评估作为改革过程中的新生事物得以逐步发展并成为税收中期监控的有效手段,在现代税收征管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如何正确认识和开展纳税评估工作,使其更有效地为税收征管服务,是当前征管改革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税务纳税评估实践

随着税收征管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纳税监控体系的日益完善,纳税评估作为改革过程中的新生事物得以逐步发展并成为税收中期监控的有效手段,在现代税收征管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在提高征管质量,优化征管模式方面展现出其独特的优势。但随着经济信息化的迅速发展和税收征管要求的进一步提高,纳税评估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正确认识和开展纳税评估工作,使其更有效地为税收征管服务,是当前征管改革的重要课题。本文拟对纳税评估工作运行初期的一些理论和实践问题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一、明确纳税评估法律地位,促进纳税评估工作健康发展

到目前为止,对纳税评估作出最高法律解释的文件是2005年国家税务总局《纳税评估管理办法(试行)》,按照法的渊源来看,属于部门规章。但《纳税评估管理办法(试行)》主要是针对税务机关内部衔接和工作要求所做的规定,不涉及税务机关与纳税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而对于一线操作人员而言,最关心的是纳税评估的法律效力。虽然有许多人认为其适用《征管法》的有关规定,但实际上并没有法律依据,只能是一种推测而已。纳税评估缺乏法律层面的支撑,工作开展缺乏法律保障,而《纳税评估管理办法(试行)》第二十六条却规定,从事纳税评估的工作人员,在纳税评估工作中或者,或为有涉嫌税收违法行为的纳税人通风报信致使其逃避查处的,或瞒报评估真实结果、应移交案件不移交的,或致使纳税评估结果失真、给纳税人造成损失的,不构成犯罪的,由税务机关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纳税评估人员很难把握其尺度,从而造成纳税评估人员对纳税评估工作产生一种困惑。虽然《纳税评估管理办法(试行)》中规定:纳税评估分析报告和纳税评估底稿是税务机关内部资料,不发给纳税人,不作为行政复议和诉讼的依据。但是如果纳税人真正提出复议和诉讼,我们又拿什么应对呢?在纳税评估过程中发现有偷税嫌疑的,由于取得的是评估数据,而没有确凿的证据,纳税人不承认则税务机关很难予以确认,使纳税评估人员左右为难,移交证据不足,自查补税又怕日后通过其他检查方式确认为偷税行为,从而给自己带来不可预见风险,产生对纳税评估工作性质的怀疑,很容易损伤纳税评估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要想使纳税评估工作真正发挥其效能,就必须在《征管法》中明确其法律地位和适用的法律条款,使纳税评估人员真正知道纳税评估工作应该做到什么程度,哪些方面是评估人员不该做的,做到责权利的有效统一,从而使纳税评估人员有的放矢地开展纳税评估工作,充分发挥纳税评估工作的职能作用,促进纳税评估工作健康发展。

二、建立专业化的纳税评估队伍,提高纳税评估质量

税收管理员是开展纳税评估工作的主体,科学配置税收管理员成为纳税评估最关键的保障基础。税收管理员日常忙于事务性工作,把主要精力用于税款征收上。基层征收单位日常式、临时性工作大多数都落在税收管理员身上,哪项工作都不能不办。为了及时完成上级布置的各项工作,税收管理员整日忙于应付,身心疲惫。而要完成好一项纳税评估工作大约需要7天时间,这需要税收管理员在没有其他事务性工作打扰的情况下完成,否则,对纳税评估工作只能是应付了事。这就需要给出各行业的一些评估方法,使税管员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更多纳税评估任务。要解决上述问题,必须建立专业化的纳税评估队伍,即专业评估人员以行业纳税评估为主,总结出一些带有本地区行业特点的评估方法和指标参数,指导税管员有条不紊地开展纳税评估工作,形成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的评估格局。对税管员的评估工作进行指导、监督和考核。对复核时发现的有问题的评估报告,认真开展复评,避免出现税管员和纳税人对评估工作怀有应付了事的侥幸心理,并将其作为考核税管员业绩的主要指标。同时进行税管员之间的评估经验交流,从而提升全体税管员的税收征管水平。开展纳税评估工作不要急于求成,只有做到“评估一户、规范一个行业、监控一个行业”,才能达到纳税评估工作的目的,不断提高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

三、评估与征管查的有效互动,才能真正发挥纳税评估作用

专业化评估机构建立起来以后,纳税评估工作并不是评估部门一个科室的事情,而是各个税务部门相互配合的事情。只有各个部门相互协调配合,才能真正发挥纳税评估的作用。从数据信息的采集上看,除了从综合征管信息系统和数据分析平台上采集数据外,税管员日常掌握的纳税人信息更是不能忽视的;从税务部门的角度上看,最了解企业的是税管员,税管员为评估人员提供的信息更可靠、更真实、更有价值。笔者认为,如果能和税管员共同评估,捕捉的评估点更准确、质量更高,同时又能使税管员放下思想包袱,只有这样才会取得更好的纳税评估效果。要使我们的评估结果发挥事后监控的目的,就需要税管员了解评估部门的评估结果,及时进行跟踪问效,否则评估过的企业有可能又回到老路上去。做好纳税评估工作需要有税收政策作保障,这就需要业务部门提供税收政策支持,及时解决评估工作中遇到的税收政策问题。使评估工作中税收政策运用得更准确、更规范,使纳税人心服口服。而稽查部门可以为纳税评估工作保驾护航,如果纳税人对经科学分析、符合实际的评估结果不予认可,就需要稽查部门予以配合,而不以纳税评估证据确凿为前提条件,因为评估人员在目前情况下并没有收集各种证据的权力,只要纳税评估结果符合逻辑关系,纳税人不能做出合理解释并不认可评估结果的情况下,稽查部门就可以介入收集证据,确认性质,只有这样才能使纳税评估工作顺利进行。否则,纳税评估工作的存在就无意义可言,纳税评估只能是一种形式主义,难以发挥其在税收征管中的积极作用。

四、合理测算评估指标预警值,使评估参照标准更具科学性

在日常评估工作中常常遇到我们所参照的省局或国家局指标不被纳税人认可的情况,他们认为不符合本地区和本企业的实际情况,这就需要各级评估机构结合各地区的实际进行审计式评估,必要时可以在企业“蹲点”,真正了解掌握企业的真实性生产经营情况,总结出更加细化,具有可比性的评估指标预警值,使纳税评估结果更加符合企业实际。上述观点并不是要对每户企业都进行审计式评估,这样在人力、物力等方面投入太大,税收成本太高。我们可以通过个别企业的审计式评估以点代面,使本地区的纳税评估指标更符合本地区实际,使纳税人更容易接受,评估质量会更高。同时将测算的评估指标和预警值向省局备案,以备省局进行指导、监督和考核。创新并不能丢掉我们过去好的工作经验和做法。我们可以借鉴过去老的“纳税鉴定”方式,设计更符合企业特点的《企业生产经营具体情况表》,对每道工序的耗电、耗料等数据指标由企业负责填写,特别注明如不如实填写应承担的责任。税管员要对情况表进行认真审核,并对企业生产设备、生产能力等使用说明书进行备案。有必要的还要对企业进行深入调查研究,特别是决定企业产品产量的关键数据指标,这些资料必须在企业办理税务登记前就要事先搞清楚,否则不予办理税务登记,从源头上掌握企业的真实情况。同时对企业的指标变动,随时要求企业进行更正备案。笔者认为,只要我们认真去做了,那么评估工作质量会更高,更具科学性,评估结果也会为纳税人所接受。

五、纳税评估工作要做好,必须有其他部门的密切配合

个税管理办法范文第2篇

问:预设立员工持股平台,计划持股比例10%,上一轮融资估值1.5亿元,公司注册资本1000多万,如何避免股份支付,或者如何处理可以尽可能小影响当期利润?另外,现有股东转让老股至新的自然人股东(公司高管)一定股份比例,是否也涉及股份支付,影响当期利润;如无偿转让,是否涉及个税?

答:新三板公司做股权激励,如果采用定增的方式,目前持股平台是不能做的;如果是老股东之间转让的方式,目前的操作中可以不按股份支付处理,直接转就行,但个税需自己申报,不过现阶段个税申报的意愿都不高。

根据《股权转让所得个人所得税管理办法(试行)》,即使无偿转让,只要不符合《股权转让所得个人所得税管理办法(试行)》第十三条情形(股权转让收入明显偏低视为有正当理由的四类情形),税务部门依然会要求根据实际价值核定纳税的情况。

股份支付存在以自身权益工具为自己结算、以自身权益工具为他人结算、以他人权益工具为他人结算,也存在以他人权益工具为自己结算,不同结算方式会计处理不同。大股东低价转让股份给管理层,如果不涉及前述老股东之间转让的话,一股会被认为是股份支付,会影响当期利润。

大股东低价转让股份给管理层案例可参考新筑股份(002480)、风范股份(601700)。

滚存利润分配

问:公司法第三十四条规定“股东按照实缴的出资比例分取红利;公司新增资本时,股东有权优先按照实缴的出资比例认缴出资。但是,全体股东约定不按照出资比例分取红利或者不按照出资比例优先认缴出资的除外。”本条款是否可以理解为,通过定增进入的新股东可以自动放弃定增前未分配利润的分红权?如果是,在新三板实际操作中如何明确约定分红权的放弃结果?同时,是否需要修改公司章程,还是说只要各股东间签署补充协议即可?

答:公司法第34条仅适用于有限公司,股份公司并不适用。股份公司同股同权,不存在约定利润归部分股东的说法。

提问所指是发行期间的分红。股份发行前滚存利润本来就应该归发行前的老股东所有。一般在新股发行时约定为新老股东共有,这其实是老股东对新股东的赠予,当然也可以约定这些滚存利润归老股东所以,在新股发行前做一次分红,分给老股东。

将股份发行前滚存利润约定归老股东所有不需要修订章程,只需在签增资协议的时候明确就行,因为这个只是新老股东双方就发行前留存利润的约定,只是影响发行定价的一个因素而已。

新三板公司可以实施差异化的分红政策,但需要在公司章程中明确规定,涉及定增进去的新股东,还要与发行方案中披露的对未分配利润的处理保持一致,如果不一致,则需要修改公司章程。

实施红利分配的时候,如果通过结算公司代为分红派息的,要按结算公司的要求,签不按持股比例分配的风险揭示书;自行分红派息的,要向全国股转系统提交分红方案和自行计算的除权除息结果。

重大资产重组

问:四个自然人,共投资了三家公司,后经过整合,四个自然人将其中两家公司的股权全部转让给四人持有的第三家公司(拟挂牌新三板),这样,股权结构由原来的平行结构变成垂直结构。这对于拟挂牌企业算不算重大资产重组?是否需要在法律意见书中的重大资产重组中披露(子公司历史沿革中已披露)。

答:对拟挂牌公司而言,其受让另两家公司股权相当于收购了两家全资子公司,属于重大资产重组。虽然子公司历史沿革已披露,还需要在法律意见书中的重大资产重组项中进行披露。

返程投资

问:拟挂牌新三板企业A,在报告期内实际控制人B(境内自然人)构成返程投资(B设立境外特殊目的公司C,C投资了A,成为A的控股股东,使A享受外商投资企业的优惠)。现在A已变为内资,事实上不存在返程投资的问题,但B仍然是A的实际控制人。B在设立C时未办理外汇登记(因为当时C不是75号文的特殊目的公司),现在是否需要去补外汇登记?不补登记而顺利挂牌的2015-2016年的案例有没有?

答:如果C还没有注销,建议去补办登记,毕竟这是一个瑕疵;但如果C已经注销,客观上也无法补办登记了。案例可参考英泰伟业、美茵科技、上海新阳(上市公司)。

股权转让纳税

问:自然人王总是中国国籍,持有A公司100%的股权,A公司设立于新加坡。同时,王总持有B公司100%股权,B公司设立在苏州。现在王总想以B为主体挂牌新三板,但B的体量过小,想着把体量更大的A公司装进去。出于税务成本考虑,B公司能否以1元对价受让王总所持有的A公司100%的股权?如果不能,可否在新加坡新设个B的全资子公司C,由C以一块钱的价格受让王总所持有的A公司100%的股权(这个行为新加坡法律是认可的),这样王总实际无所得,不需缴纳所得税,A也成为B的孙公司,合并报表?

答:《个人所得税法》第一条规定:在中国境内有住所,或者无住所而在境内居住满一年的个人,从中国境内和境外取得的所得,依照本法规定缴纳个人所得税。从这一规定看,需要交税的两个条件分别为“有住所、或居住满一年”和“所得”。满足这两个条件的有税收缴纳义务。

规定股权转让定价的规章,主要是2015年1月1日新实施的《股权转让所得个人所得税管理办法(试行)》(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4年第67号)。该文第二条规定,本办法所称股权是指自然人股东(以下简称个人)投资于在中国境内成立的企业或组织(以下统称被投资企业,不包括个人独资和合伙企业)的股权和股份。也就是说,税务总局的这个文规范的是境内企业股权转让的定价问题。境外企业股权转让并不受此约束。既然1元对价转让的行为是符合新加坡法律规定的,而从结果来看,王总并未取得我国个人所得税法规定的有所得的结果,故该方案理论上可行,但目前还没找到相关类似的避税案例。

个税管理办法范文第3篇

一、当前所得税征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领导不够重视。由于历史原因,国税机关成立当初在企业所得税管理上辖户较少,只有少数税务干部涉及到这项业务,因此此项工作在整个国税工作中的份量较小、位次不高。随着2002年以后的政策调整,应当由我们国税机关所管辖的企业所得税纳税户与日俱增,税收规模和工作量也大大增加了,但到目前为止仍有不少单位的领导和同志,对于这种变化了的新情况没有及时调整自已的观念,没有对企业所得税工作给予足够的重视,明显地存在着重增值税轻所得税的现象。

二是业务不够熟练。由于企业所得税这个税种自身设计的原因,其政策性较强、计算繁琐,对税务干部的业务素质要求更高,否则就难以胜任此项工作。但在现阶段的企业所得税工作中明显地曝露出精通所得税业务的人员极少,多数干部在企业所得税业务上有厌学的现象,其管理水平离实际要求还有很大距离,特别是对新所得税法的学习消极被动、一知半解。同时在企业中对所得税也存在有模糊认识和学习不够的问题,这就形成了外行管内行、外行管外行的工作局面。

三是监控不够严密。这包括对户籍的监控和对税基的监控都不够严密,特别是在户籍管理方面,2002年国务院实行企业所得税分享体制改革后,国家税务总局先后出台了国税发[2002]8号、国税发[2003]76号、财税[2006]1号、国税发[2006]103号文件,对企业所得税户籍管辖权问题多次进行了明确划分,但由于国税系统部分单位监管不力等原因,导致在所得税户籍管理上出现了严重的“阵地失守”问题,本该纳入我们国税系统管辖的户却没及时纳入管理;在税基监控方面,我们对一些企业有意不健全会计核算、不规范财务管理的问题表现得束手无策,纵容了企业帐面信息失真、申报严重不实的问题累累出现,“常亏不倒户”和“小额申报户”占了很大比例,实行核定征收的户中存在有明显地核定不实问题。

四是管理不够规范。目前,仅有省局2002年出台的《企业所得税规范管理办法》,且内容只涉及文书的设定、周转和时间限制等,对繁琐的所得税业务到底该如何统一规范,从而形成长久地工作模式,避免五花八门、各行其是,显得尤为迫切,特别是在新税法实施以后,按照新法规定的一些办法至今仍然缺失,诸如汇兑纳税办法等对实际工作都很重要,急需制定出台。因此在实际操作中,总的框架、粗线条的规定固然重要,但内容更加具体、明确制度办法也应尽快建立健全起来。

二、加强所得税管理的主要举措

一是要转变观念。一方面,我们国税系统内部各单位领导和广大国税干部一定要切实转变观念,进一步提高对企业所得税工作的认识,把企业所得税工作放在本单位应有的位置上,彻底改变以前“重增值税、轻所得税”的做法,要把企业所得税作为国税机关同增值税一样重要的主体税种来抓。另一方面,转变纳税人的一些错误观念和淡薄意识,不能让纳税人感到企业所得税是一种可缴可不缴、可多缴可少缴的“橡皮筋税”,当然这需要我们通过实施具体地有效地征、管、查行为去实现这一目标,逐步减少纳税人在企业所得税上的随意性,提高纳税人对企业所得税的遵从度。

二是要加强领导。实施企业所得税精细管理是这一税种的自身要求,也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企业所得税工作的主题。系统各单位要切实加强对企业所得税工作的领导,绝不能“厚此薄彼”了,特别是分管领导更应当注意把企业所得税工作与其它业务工作同安排、同落实、同督导、同考核,甚至在当前一段时期内需要比其他业务工作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让企业所得税工作迎头赶上。持之以恒,长抓不懈。在税源管理、纳税评估、核定征收等重点工作中,单位班子成员要以身作则,坚持领导带班制度,为工作质量把好关,并引导税收管理员应用正确的方法,处理各类涉税事项,确保所得税管理质效。

三是要严密监控。各税源管理单位要进一步完善企业所得税税源监控机制,一方面要严密监控户籍,及时、准确地将本地区新增企业纳入国税管理,坚决防止出现所得税漏征漏管户;另一方面要严密监控税基,特别是要通过分类管理、完善汇缴、强化评估、严可定额、建立台帐等手段,严格核实每个纳税户的的企业所得税税基,通过得力措施督导纳税人规范会计核算、真实申报纳税,防止企业所得税流失。

四是要规范管理。要自觉做好对本单位相关人员业务培训辅导,搞好企业所得税方面的业务自学,采取激励措施,培养基层业务骨干,努力提高企业所得税工作技能。特别是通过全员考试及能手选拔活动,提高干部技能,规范所得税管理。要以贯彻新税法为契机,按照总局提出的科学化、精细化、专业化的企业所得税工作要求,结合基层工作实际,将涉及到我们县市局及以下的各项企业所得税工作事项,涵盖税务登记、纳税申报、平时预缴、核定征收、汇算清缴、纳税评估、涉税审批、后续管理、税务稽查等内容,以列举的方式逐项梳理、归纳、统一,编写出《企业所得税工作宝典》,从而给各岗位人员一本极具实用性业务手册,满足所得税管理日趋精细的需求。

五是要认真评估。在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工作结束后,税务机关全面组织对企业的汇缴情况进行检查意义重大,它关系到税基是否准确的问题,因此市局多次强调要求各有关单位要高度重视此项工作,要认真按照市局《2007年度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纳税评估(检查)实施方案》的具体要求,扎扎实实地组织开展好评估(检查)和重点稽查工作,在此期间要注意不断提高业务水平,有条件的单位还应当实行交叉检查。

六是要严格考核。针对当前部分单位企业所得税工作松散、进展缓慢这一状况,全市国税系统要进一步完善企业所得税工作考核办法,严格实行单位考核,从严追究失职责任,切实提高企业所得税工作的质效。基层各单位也要相应把本单位的企业所得税业务工作纳入到日常考核之中,从而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企业所得税工作局面。

个税管理办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 个人所得税法 征管 启示

最近,研究了国际上一些国家的个人所得税法征管办法,结合我国的实际,笔者以为我们应该向国外政府学点个税管理的具体办法,分述如下:

一、高收入者没有“宽免额”

在美国税法中规定了“宽免额”这个概念,相当于我国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或“免征额”。在美国,个人所得税的“宽免额”是不固定的,一般来说,美国联邦个税法规定的“宽免额”约为7500美元,这和美国最低法定年薪10万美元相比,几乎每个人都有缴税的义务和责任。但是与我国不同的是,美国税法实行的是“宽免额分段扣减法”,也就是说,当个人收入达到一定水平以后,“宽免额”将全部取消。这样以来高收入者就没有“宽免额”,它使税收公平原则得到了充足的体现。美国的个税收入主要来源于占人口少数的富人。在我国2004年中,据统计全国个人所得税总额1737亿,其中65%来自工薪阶层;而占总收入额一半以上的高收入者上缴的个人所得税仅占20%,由此可见,个人所得税的征管实践中,已经违背了它促进社会公平、调节贫富差距的初衷,也和大多数国家个人所得税完税事实相违背。正因为如此,我国才于2005年7月6日,下发了“国税发[2005]120号文”了《个人所得税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从制度建设、技术手段、公里规范等方面,系统而完善地提出了进一步规范和加强个人所得税征管的方式方法。直到2005年10月27日。现在免税额是2000元。由此可见成效显著。

但是,这只是个人所得税改革中取得的初步成果,“高收入者没有扣除标准”还没有实现。

个人所得税征收的目的之一是调节高低收入者之间的关系,使社会财富分配更加合理。在这一点上,世界各国都是一样的。美国个人所得税征管方法中,高收入者没有“宽免额”的做法,就是他们为缩小贫富差距做出的努力。当然,他们努力的还不够,应该继续努力。

在我国,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了,贫富差距也随之增大了,这是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在一部分人花钱请人聊天、洗桑那、美容等消费的时候,另一部分是贫困山区的孩子因为没有钱而交不出学费。如何调节这种矛盾呢?笔者认为:高收入者没有“宽免额”的做法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二、个人所得税的征收应该考虑到供养的人口数量

美国税法还规定,为每个孩子抚养费退税1000美元;德国的税法也规定:对于已婚家庭子女在27岁以下者但仍在上学、没有收入的情况,可以减税。这一点也值得我国借鉴。具体做法是:1.凡有独生子女或两个女儿的家庭,应该给其父母退税100元人民币;多子女的家庭不享受此项奖励,这符合我国的人口政策。2.凡有子女在读大学或硕士研究生的,可减免税额的50%;3.凡需供养无收入老人生活费的,可减税100元。这样做的好处是:(1)体现了独生子女的基本人口国策;(2)缓解了由于教育费用高、居民收入低而带来的矛盾;(3)从税法上体现了尊老爱幼的中华传统美德。德国公司裁员的顺序依次是:培训期员工,单身员工,已婚无子女的员工,已婚有一个孩子的员工,已婚有多个孩子的员工。德国人这样解释依次裁员”的理由:社会由家庭组成,若不保护家庭,如何让社会和谐?孩子是我们的未来,若不保护孩子,将来,我们怎么拿养老金?

三、把个税监管的重点放在高收入人群上

美国和德国的个人所得税征管都执行严管重罚的政策,但其重点监管的对象是高收入人群,而非一般老百姓。这一点也是值得我国学习的。

在我国的文艺界、体育界、企业家阶层以及高官阶层都有着丰厚的收入,而由于这些收入大都是灰色收入,不好监管,所以,都没有缴纳个人所得税。是否可以在个税征收办法中增加一条这样的规定:“全国居民只能在银行开设一个账户,而账户上的存款增加额、高于全国工薪阶层平均收入的三倍时,按45%缴纳个人所得税。”

提高起征点,使广大工农不用缴纳个人所得税。和我国经济发展情况差不多的印度,由于起征点定得较高,因此97%的工农阶层是不需缴纳个人所得税的。其原则是“抓大放小,力求公平”真有点“劫富济贫”的意味。笔者以为,这种做法也只值得我国学习。

我国的经济状况和印度相差无几,印度个人所得税法规定:男性的个税起征点是10万卢比(约和人民币2万元);妇女的个税起征点是13.5万卢比(约和人民币2.7万元)。若男性个人收入在10万至15万卢比者,征收税率为10%;15万至25万卢比者,征收税率为20%;25万卢比以上者,征收税率为30%,由于起征点定得比较高,在这个拥有10亿人口的国家里,只有3000万人具有纳税资格。这里值得我们借鉴的是,女性群体的个税起征点高于男性,充分体现了个人所得税税法向女性倾斜的政策。

综上所述,国际上个人所得税征管方面,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东西,如果我们个税监管的重心放在高收入的人群上,规定个人收入达到一定限额时,所有的收入都要按一定的税率交税。那么,一些高收入者可能回利用税法有关捐赠者可免税的条款,拿出钱来,捐赠给弱势群体,以求避税。这样,有力地缩小了贫富差距。同时,低收入者中响应国家人口政策号召和供养老人的低收入者都可以享受到退税(或减免税)。这方方面面的改革都体现了一个问题,缩小贫富差距,逐步走向公平。罪恶;总而言之,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征管办法,会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不断的完善和调整,希望我们的人民代表和各级决策者们,能够从世界各国的个人所得税征管政策中,汲取对我国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过速提高有用的办法或措施,以便使我们在国家富强的同时,人民生活也更加富裕。

参考文献:

[1]尚明:个人所得税外国怎么征收.会计师,2005年第12期

个税管理办法范文第5篇

近年来,常州市国税局立足构建和健全社会化协税护税管理体系,在税款解缴、税务登记、税务稽查、个体零星税源征管、所得税征收管理、涉外税务审计、纳税信誉等级评定、集中性税宣活动组织等“”领域,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以信息共享为基础,实行了“联网解缴”、“联合登记”、“联合”、“联合管理”、“联合检查”、“联合审计”、“联合评定”、“联合税宣”的“八项”联合,初步形成了社会化协税护税管理格局,延伸了征管工作的广度和深度。

一、整合资源,健全立体化协税护税机制

建立社会化协税护税管理体系的目标是:建立健全以“政府领导、部门配合、司法保障、社会参与、信息化支撑”的立体式、网络化的税源监控体系。其中,部门配合是核心。只有将目前分散掌握在各相关部门的大量涉税信息加以有效的整合利用,才能真正解决税收管理信息不对称、征管成本居高不下的矛盾。常州市国税局针对目前征管中最迫切需要掌握的信息资源,在协作对象上明确重点,加强与地税、工商、财政、银行、公安及区乡政府的配合与协作,着力构建一个税源信息共享渠道畅通、信息交换及时的协税护税组织网络。

一是健全组织领导机制。在与地税部门的协作上,成立了由双方主要领导参加的国、地税协作领导小组,明确以征管处为牵头部门,各业务对口部门具体落实,形成两局“一把手”负总责,分工领导配合,各部门具体落实的工作制度。

二是建立联席会商机制。在具体协作工作中,分别与对方协作部门建立健全了《联席会议制度》和《情报交换制度》,其中,国地税双方原则上每季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及情报交换会,在新政策贯彻实施及新的管理性举措出台前,均要求及时向对方通报和反馈各自重要活动安排和工作部署,协调处理具有共性的重大问题。

三是完善信息共享机制。市国税局与地税、工商等信息化建设水平比较高的部门进行了计算机联网,共同开发了“税务工商信息交换系统”,建立了网络信息共享交换平台;对因客观原因无法联网或不宜用网络传递的信息,也作出了涉税信息资源采集与传递的具体规定。如,通过信息共享交换平台定期与地税、工商部门核对户管信息;通过每季召开国税局、地税局、财政局、国库四方联席会议,交流收入情况、政策调整、工作要求等信息;国地税的稽查部门每月将稽查案件相关信息和有关资料传送给对方,实行信息交流和检查取证成果共享,每季定期召开案情通报分析会,遇有突发重大案件则临时召开情报交换会议。目前,市国税局与地税局的信息交流范围已扩大至税务登记、稽查、运输发票、免抵退税、车购税等方面,涉税信息的采集、共享、应用面和效益均大为提高。

二、“八项联合”,构建社会化协税管理格局

以“八项联合”为基础优化税收工作格局,推动税收管理科学化、精细化,促进税收事业和谐发展。

(一)联网解缴,率先实现“税-库-银”自动划解税款。2002年,我局通过与常州人行协商合作,在原有的财税库联网核算基础上,由人民银行通过“同城电子结算中心”直接自动转账划解税款,在全省率先实现了税款解缴由“税-库-银”同城结算、自动划款的税票电子化,从而使税款征收的工作效率和税款解缴的准确性均大为提高。CTAIS2.0江苏优化版上线后,市局又与人行多次协商,对联网解缴的外挂软件进行改造完善,使其通过外联系统平台与新征管软件顺利衔接,继续发挥了“税-库-银”联网优势。

(二)联合登记,创建信息技术支持下的联合税务登记平台。在借鉴其他省辖市联合办理税务登记经验的基础上,我们拓展了旧有的窗口联合办证的模式,自行研发“税务工商信息交换系统”,在全省率先实现基于工商、国税、地税三方信息共享下的联合税务登记,做到税务登记范围、受理、代码、表证章、资料传递、预期办理处罚、信息基础支撑等七个方面的统一,在提高登记效率,降低征纳成本的同时,确保了三部门基础信息准确一致。在06年的税务登记换证工作期间,常州国、地税局又利用自行开发的联合办证平台,做好信息比对、传递工作,并按属地管理要求明确户管对象,确保了纳税人基础信息的准确维护和换证工作的顺利实施。

(三)联合,推行“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型零散税源的委托。为切实有效地解决个体市场零散税源点多面广、征管工作事多人少的突出矛盾,我们积极与各级政府、财政、地税和工商协商,在各辖市(区)均成立了由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财政、国税、地税、公安、工商、城管等部门负责人为主要成员的“协税护税领导小组”;各镇、街道也相应成立了由镇、街道职能部门负责人主管的协税护税办公室,社区(村)一级设立税务协管站。共同出台了《个体委托操作办法》、《协税护税办公室工作实施意见》,对个体、市场、零星分散税源统一实行委托。国地税双方还合作开发了“个体委托软件”,将个体零星税源户管信息、发票管理、申报征收、税收统计查询等纳入计算机管理,实现了对个体税源的联合征收、联合管理,从而建立起以“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分别监管、普遍征收、人机结合”为特征的新型委托模式。至06年12月底,全市已形成了由70个点、375名人员组成的零散税源协税护税管理组织,个体漏征漏管户清理及日常巡查力度明显增强,以往难以有效监控的“边角”零星税源纳入了正常税收征管秩序,个体征收面市区达80%以上,个体税收同比增长近四成。

(四)联合管理,突破两家共管所得税的难题。自新办企业所得税纳入国税部门管理之后,形成了一个税种由国、地税两家共管的局面。虽然面对的是同一个税收政策,但由两家执行,必然会产生一些不一致的地方。同时,面对增势迅猛的所得税征管需求,国税部门存在着管理力量与经验不足的问题,为确保国地税共同管好所得税,立足本市实际,进一步明确了国、地税部门的征管范围,减少和杜绝了所得税户管上的漏征漏管或重征重管。在日管中,两局加强沟通与协商,尽量减少双方在政策解释和执行上的不一致。如:在企业所得税核定征收方面,市国税局根据总局文件,积极与地税协商,拟将建筑、商贸等行业的应税所得率作适当调低,使纳税人不致因管理部门不同而出现税收不平衡;此外,在税前扣除标准、减免税认定及审批、技术改造国产设备投资抵免所得税、落实科技创新税收优惠政策等管理事项中,也要求做到国、地税局联合会签转发上级有关文件,细化制定较为统一规范的管理办法,确保管理标准、操作方式的基本一致。在**年落实支持企业科技创新税收优惠政策中,市国税局积极与科技局、地税局协调,三部门统一组成“政策宣讲团”,开展了分层、分批的集中性政策宣讲,并针对纳税人提出的操作问题和税收征管现状,认真梳理涉及税收优惠的13条政策。对属于老政策的,重申了管理办法和操作程序,对属于新政策的,一方面积极向省局请示,争取尽快出台暂行管理办法,另一方面,会同地税、科技部门对《关于支持科技创新的政策意见》制定了具体操作规程。

(五)联合检查,形成打击偷骗税涉税犯罪活动的强大合力。面对偷骗税活动日益智能化、隐蔽化、集团化的现状,我们深感只有强化国地税协作,联合公安执法力量,才能真正有效打击税收违法犯罪行为。06年,国税加大了与地税部门的协作办案力度。国地税两局共同制定了《关于涉税案件国、地税稽查局联合办案的实施意见》,成立联合办案领导小组,由两局稽查局负责具体事项;联合办案的重点放在重大账外经营案件、重大偷税案件、举报案件及其他需要联合办案的涉税案件上;对提请联合办案的案件,由原检查税务机关按规定制作《国、地税联合办案提请书》,相关材料报联合办案工作小组审议,工作小组据此制作《国、地税联合办案会议纪要》并形成具体的工作意见,双方各自派员参加成立联合检查组对案件实施检查。案件结案前,联合检查组将案件提请联合办案工作小组进行案情通报分析,保持在税务稽查案件处理上的一致性。在对房地产行业的专项检查中,我们首次尝试了联合检查的方式。查前,借助地税部门对所得税、房地产业政策较为熟悉的优势,通过交流辅导会、稽查沙龙等多种形式,使国税检查人员对房地产企业在纳税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较深的了解;检查中,两局稽查局一起召开查前辅导会、发放自查表、确定检查对象、派出联合检查组;查后,相互通报检查结果。仅在对6户房地产共管企业实施联合检查中,就查补税款合计达1100余万元。

(六)联合审计,确保涉外税务审计的各项要求落实到位。自2004年以来,市国、地税局即联手开展了涉外企业税务审计工作,从政策到具体操作程序上相互协调沟通,不断拓宽联合审计的行业范围及审计户数,先后对生产型外商投资企业、运输、餐饮、娱乐等行业的涉外企业进行了联合税务审计。对审计报告、结论以及发现的问题两局做到共同研究,共同商定,确保涉及的涉税指标、口径、数据保持一致,该项工作不仅得到了外商的认可,还得到了省局的通报表彰。

(七)联合评定,共同建立规范的纳税信用等级评定机制。早在2001年,我们就在全省开创性地制定出台了《国地税日常税务检查免检企业评定管理办法》,随着纳税信誉等级评定管理的日趋规范,近年来,常州市国地税又共同制定实施了新的《纳税信用等级管理制度》。按照企业税务登记、纳税申报、账簿凭证管理、税款缴纳、有无违反税收法律法规五大类考评内容、21项指标,进行综合分析评审,并根据纳税人不同等级实施了A、B、D企业分类管理。自2004年以来,市国税局与地税局已联合召开两次全市诚信纳税A级企业表彰大会,在全市4万余户纳税人中,共同评选出105户纳税信用A级纳税人,有效扩大了纳税信用等级的影响力,使之成为全市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八)联合宣传,坚持12年国地税联袂开展税收宣传月活动。自94年国、地税分设以来,常州每年的税收宣传月活动都传承了分家不分手的联合税宣传统。在连续12年的税收宣传月活动组织中,无论是方案的制定、还是活动的形式,以及经费的开支,市国税局均与地税局一直保持了共同筹划、共同组织、以节约为原则、共同分摊开支的良好协作关系,并逐步由每年集中性合作开展税收宣传月活动,到现在日常性携手组织各类税收宣传,由国地税双方共同确定宣传主题、方案,统一制作贴挂税收宣传标语、口号、公益广告,不断优化人、财、物组合配置,充分利用外部媒体资源和双方内部的服务热线、网站,以及办税大厅等宣传阵地,联手打造了一系列税收宣传精品,在全市共同营造了浓厚的税收宣传氛围。

三、深化认识,社会化协税管理成效日益显现

通过“八项”联合,一个综合性、社会化、深层次的税收协作管理体系正在常州悄然形成,税收征管与纳税服务方面省时、省力、省钱的优势效应也得到了逐步显现。

一是得到了地方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各方对国税工作理解和支持的力度加大了。社会化协税护税体系的构建,使各级政府部门能够更加便捷地参与到税收管理工作之中,充分调动了有关部门协税护税的积极性,部门间关系更为紧密,形成了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二是提高了征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纳税人对国税管理和服务的满意度提升了。原有的工作流程过分注重内部监督制约,而忽略了征管效率和成本,并导致纳税人办理涉税事务来回跑、多头跑。通过部门联合,充分运用现代技术,改造工作流程,完善工作机制,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全方位地为纳税人提供方便、快捷、经济的纳税服务;联网解缴、联合办理税务登记,使纳税人省时省事省力;推行个体税收联合,有效地解决了“人少事多”的矛盾,使基层干部把主要精力放到了重点税源管理上,同时也有利于清理漏征漏管、公平个体定额,形成政府财政收入增加、税务机关税源税基控管力度加大、纳税人满意度提高的“多方共赢”效果;联合检查既避免了多头下户、重复获取数据,有利于减轻纳税人负担,同时也形成了稽查联合打击的威摄力。

三是打破了税收管理“分兵把守”格局,协税护税的管理合力增强了。税收协作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因征管力量有限造成的征管环节薄弱问题,同时能够发挥独到的监督优势,加大了对征管行为、政策执行和执法公正性的制约与监督。在开展涉外税务联合审计中,对企业一项经营行为同时涉及国地税机关辖管税种的,可以联合处理与处罚,既避免了税收的流失,也使税务机关的执法更加规范和统一;通过联合评定纳税信誉,也更有利于共同加强企业纳税信用的管理,扩大信用管理效应。

个税管理办法范文第6篇

一、出口货物征、退税衔接的基本概念

出口货物征、退税衔接工作是指各级税务机关在对出口货物税收管理工作中,依托现代化的信息管理技术,结合必要的人工管理手段,统筹征、退税管理及稽查等部门的职责范围与分工协作,全面提高税收管理质量和效率,增强税收工作的严谨性和科学性,实现税收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目标。

出口货物征、退税衔接工作的前提是依托必要的信息管理技术,在相关制度保障下,通过明确部门职责、统一部门协作与配合,最终实现科学化、精细化的目标,这与税收工作的整体要求是一致的。如:出口退税审核系统是出口货物退(免)税业务专业的管理软件,设定了严密的管理权限和数据管理制度,与税收征管信息系统并网运行,利用中国海关口岸电子执法系统提供的结关信息,结合国家外汇管理局的结汇信息,通过国税机关统一、协调的内部管理机制,保证了出口货物退(免)税的数据来源真实可信和准确的比对、分析结果,为出口货物征、退税衔接工作提供了可靠信息数据。

二、出口货物征、退税衔接在税源管理中的重要性

(一)出口货物征、退税衔接强化了税源、退税等部门的相应职责。出口货物征、退税衔接是税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税源管理是税收工作的核心和抓手,要将工作落实在实践中,必须抓好职责制度建设,省局制定的《出口货物征、退税衔接管理办法》规定了各部门职责,使工作职责更加清晰明了,便于实际操作,极大地弥补了以往征管程序对出口货物退(免)税的管理漏洞,促进税务机关各部门间的良性互动。

《出口货物征、退税衔接管理办法》抓住了管理问题的源头即税源,在办法中明确了申报数据、申报资料的审核到数据分析、违章查处等环节,都有相关部门负责,减少了偷骗税行为发生,提高了处理出口退税问题的时效性,避免了部门之间推诿扯皮、贻误工作现象的发生。

《出口货物征、退税衔接管理办法》开创了为单纯业务建立衔接制度的先例。税收征管流程对于税收业务的规定是按纵向来规定的,即从一种业务开始到结束应该从那里发起到那里结束,中间应该经过那些环节,这种制度能够满足当前基本业务的需要,但是随着税务工作的不断进步,问题的复杂程度日益增加,部门的衔接问题不再简单是沟通能够解决,需要相应的职责制度和运行机制来保障,因而制度对于单个业务的职责规定是至关重要的。 《出口货物征、退税衔接管理办法》解决了出口退税管理涉及的相关部门的角色定位问题,实现了横向、纵向的结合,保证了工作质量。

(二)明确了衔接内容,使税源管理工作目标更加清晰。工作没有目标就等于没有方向。税源管理要实现的目标就是要做到应收尽收,使税源最大限度的转化为税收,使经济发展转化为税收力量,出口货物征、退税业务衔接内容是税源管理目标更加明确,是出口货物退(免)税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延伸,完全符合出口货物“征多少,退多少,不征就不退”的原则。

出口货物征、退税业务衔接的基本内容:第一是基础数据信息的共享。税源管理部门与县(区)局政策法规部门间应及时传递出口企业的税务登记及退(免)税认定信息,包括开业、变更、注销、纳税人状态信息等,通过企业登记、认定信息的准确互通,实现对企业的全程管理和监控,这些信息是税源管理的基础, 这些数据管好了,税源管理基础就基本稳固了。

对于变更信息,税源管理部门应及时将上述信息提供给县(区)局政策法规部门,县(区)局政策法规部门初审后,报市(州)局退税管理部门审核确定后,对该企业的退税认定数据在出口退税审核系统及时进行变更登记和数据维护,并相应的调整其退(免)税申报、审核方式等内容,并及时将结果逐级反馈给税源管理部门,及时进行税收征管系统的数据维护,强化数据信息管理的实效性和准确性。

县(区)局政策法规部门应及时将出口企业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认定、变更信息反馈给同级税源管理部门和市(州)局退税管理部门,由税源管理部门将出口企业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认定、变更信息及时导入综合征管软件,由市(州)局退税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县(区)局政策法规部门负责具体落实,重新核定该企业退(免)税方式。

基础数据信息管理是税源管理的基本着手点,也是所有业务的起点。《出口货物征、退税衔接管理办法》所规定的内容,已经涵盖了税源管理基础的很多方面,有助于促进税源管理的全面健康发展。

第二是日、退税申报、审核信息的交互使用。税源管理环节中纳税人最终要向税务机关申报,申报信息的准确程度在一定意义上反映税源管理质量,同时也反映税 务机关审核虚假申报的辨别能力,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就是实现申报信息共享,审核信息交互使用,《出口货物征、退税衔接管理办法》中将出口企业的纳税信息(主要包括内销收入、外销收入、销项税额、进项税额、应纳税额、留抵税额等信息)的准确性纳入审核的基础,同时县(区)局政策法规部门适时或定期将出口货物退(免)税的信息(主要包括出口企业的免抵税额、应退税额、不予抵扣税额、不予抵扣税额抵减额等信息)提供给税源管理部门,提高审核的针对性,对于数据来源渠道作了严谨明确的规定。提高了退税审核质量,加强了审核的针对性,对于及时发现税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有积极意义。

在加强申报审核的同时,《出口货物征、退税衔接管理办法》制定了相关信息的管理措施和传递渠道。主要有出口货物退(免)税退库、调库信息、出口企业欠税信息、新发生出口业务纳税人的相关信息、视同自产产品的退(免)税管理信息)、出口企业已申报退税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信息、出口免税证明信息、出口货物备案单证管理信息等。这些信息是出口退税管理的必备信息,对于出口退税管理质量的提高至关重要,对于加强税源管理,提高退税管理水平发挥着重要作用。

第三是出口货物征、退税业务衔接相关问题的处理。主要有对于内销出口货物的调查问题、对于出口企业少申报的出口货物、出口货物已申报退(免)税,审核未通过信息、出口企业未办理退(免)税认定、未进行退(免)税申报的信息、日常管理、调查工作中的分工与配合等。以上问题随着《出口货物征、退税衔接管理办法》的出台,使出口退(免)税业务各环节的衔接更加紧密,税源管理方法更加深入,实现了出口退税管理水平质的飞跃。

(三)专业的信息化管理模式为出口退税企业管理提高了效率。出口退税企业的管理涉及诸多政府部门,目前衔接主要的沟通渠道是信息化的技术,通过与海关、外汇管理等部门的信息畅通,是税务机关可以有效利用第三方数据,对于提高税源管理,防止管理数据“两张皮”的出现,而这一管理模式的推动作用也在税务系统内部效果明显,出口退税审核系统和预警监控平台,对于预防和查处企业的不良行为提供了信息,组成了严密的监控制约体系,为防范出口退(免)税违规、违法情况的发生提供了保障。

三、如何在税源管理工作中加强征退税衔接,促进互动机制的整体运行质量

加强出口货物征、退税衔接管理工作,对于加强税源管理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对于提高“四位一体”互动机制的运行质量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一)要加强税收分析工作促进征、退税衔接,提高互动机制运行质量。税收分析是税务工作的眼睛。目前,税务部门的数据管理系统中积累了大量数据,分析工作的前提已经具备,出口退税各部门的数据积累也基本成熟,实现了从数据中分析解决问题的可能。另外,出口退税企业在多部门、多环节的严格监控下,所采集的数据具有完整真实的特点,是其他部门所不具备的,因此加强对这类企业的涉税数据分析尤其有一定价值,这些数据分析的结果也是可信的,能够指导税源管理的方向,所以出口退税企业的税收数据分析是加强征、退税衔接管理的有力方向,对于提高税源管理意义重大,对于使互动机制的基本方法在税源管理活动中发挥引导性作用,使税收分析的方法在规范的空间内发挥更大的效益,提高税源管理的整体效率作用显著。

(二)加强税收信息化建设促进征、退税衔接工作,提高互动机制运行水平。出口退税管理中对于各个部门职责、各管理环节相互衔接的内容作了明确规定,同时出口退税管理部门拥有专门的软件管理出口退税业务,实现部分的信息化条件下的部门衔接。但是,从总的来看信息化建设的瓶径仍然妨碍了征、退税部门的有效衔接,使互动机制运行成低水平运行的状态。

税务系统的信息化正处于承前启后的重要历史时刻,一方面实现了从无到有,信息化对于征管工作的促进作用十分明显,一方面内部软件林立,信息共享度不强,主要系统之间不能良好互通,基层工作疲于应付各类软件的情况时有发生。出口退税业务也不能幸免,一方面有自己的软件,而另一方面大量数据要从综合征管系统中查询,部门的衔接实际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解决软件互通的问题。

因此,要继续加强信息化建设的力度。首先要在“金税三期”的宏观前提下制定详尽的具体实施方案,使税务系统的基础信息实现彻底共享,这个共享不是简单的查询,要实现拥有、对比、分析三个基本功能,解决数据拥有后向实际问题靠近的功能,这样出口退税部门衔接的数据分析问题就迎刃而解,互动机制运行的第一个环节完全实现。

其次,出口退税企业的管理比较规范,原因就是有诸多部门的严格监管,而这些部门又有专门的信息系统负责处理出口退税数据,为部门外部衔接奠定了良好基础。但是,这仍然是一个简化的雏形,只在出口退税企业的部分数据中运用,对于整个税源管理,互动机制的运行水平需求还有很大差距。所以,建立系统的整体数据库是业务发展的客观需要,是实现在税源管理过程中征、退税部门“无意”配合的有效方法,应为数据基本能从网上获取,就如同互联网,数据的来源可能是多元的,但是使用者永远是需要的人。

(三)加强征管流程建设,促进征、退税衔接工作,为互动机制的长效运行奠定制度基础。发展对于新制度的要求永远不会停止,税收业务的进步也会对征管流程提出新的要求,要解决征退税衔接在税源管理中的问题,就必须从制度层面入手。首先,出现目前一些业务流程单独规定部门衔接的根本原因,在于当前使用的征管流程是处理纵向的征收管理关系的,即一个业务从那里出发要经过那些环节,最终结果是什么样的。没有处理横向业务管理的纲领性文件,出口退税衔接规定及互动机制建立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纵向业务出发点是业务正确流传,例如出口退税业务正常的办理一样。但是,当问题出现需要部门配合时正规的业务流程没有规定,特别是当问题与责任同时来到时,推托成为最常见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从小的业务将出口退税衔接解决了出口退税涉及业务部门之间的横向关系,而互动机制解决了税务机关内部主要业务部门的横向业务关系,但是目前出口退税部门衔接和互动机制规定来源仍然处在较低的层次,不能有力推动税源管理工作质的提升。

个税管理办法范文第7篇

摘要:随着税收征管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纳税监控体系的日益完善,纳税评估作为改革过程中的新生事物得以逐步发展并成为税收中期监控的有效手段,在现代税收征管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如何正确认识和开展纳税评估工作,使其更有效地为税收征管服务,是当前征管改革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税务纳税评估实践

随着税收征管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纳税监控体系的日益完善,纳税评估作为改革过程中的新生事物得以逐步发展并成为税收中期监控的有效手段,在现代税收征管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在提高征管质量,优化征管模式方面展现出其独特的优势。但随着经济信息化的迅速发展和税收征管要求的进一步提高,纳税评估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正确认识和开展纳税评估工作,使其更有效地为税收征管服务,是当前征管改革的重要课题。本文拟对纳税评估工作运行初期的一些理论和实践问题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一、明确纳税评估法律地位,促进纳税评估工作健康发展

到目前为止,对纳税评估作出最高法律解释的文件是2005年国家税务总局《纳税评估管理办法(试行)》,按照法的渊源来看,属于部门规章。但《纳税评估管理办法(试行)》主要是针对税务机关内部衔接和工作要求所做的规定,不涉及税务机关与纳税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而对于一线操作人员而言,最关心的是纳税评估的法律效力。虽然有许多人认为其适用《征管法》的有关规定,但实际上并没有法律依据,只能是一种推测而已。纳税评估缺乏法律层面的支撑,工作开展缺乏法律保障,而《纳税评估管理办法(试行)》第二十六条却规定,从事纳税评估的工作人员,在纳税评估工作中或者,或为有涉嫌税收违法行为的纳税人通风报信致使其逃避查处的,或瞒报评估真实结果、应移交案件不移交的,或致使纳税评估结果失真、给纳税人造成损失的,不构成犯罪的,由税务机关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纳税评估人员很难把握其尺度,从而造成纳税评估人员对纳税评估工作产生一种困惑。虽然《纳税评估管理办法(试行)》中规定:纳税评估分析报告和纳税评估底稿是税务机关内部资料,不发给纳税人,不作为行政复议和诉讼的依据。但是如果纳税人真正提出复议和诉讼,我们又拿什么应对呢?在纳税评估过程中发现有偷税嫌疑的,由于取得的是评估数据,而没有确凿的证据,纳税人不承认则税务机关很难予以确认,使纳税评估人员左右为难,移交证据不足,自查补税又怕日后通过其他检查方式确认为偷税行为,从而给自己带来不可预见风险,产生对纳税评估工作性质的怀疑,很容易损伤纳税评估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要想使纳税评估工作真正发挥其效能,就必须在《征管法》中明确其法律地位和适用的法律条款,使纳税评估人员真正知道纳税评估工作应该做到什么程度,哪些方面是评估人员不该做的,做到责权利的有效统一,从而使纳税评估人员有的放矢地开展纳税评估工作,充分发挥纳税评估工作的职能作用,促进纳税评估工作健康发展。

二、建立专业化的纳税评估队伍,提高纳税评估质量

税收管理员是开展纳税评估工作的主体,科学配置税收管理员成为纳税评估最关键的保障基础。税收管理员日常忙于事务性工作,把主要精力用于税款征收上。基层征收单位日常式、临时性工作大多数都落在税收管理员身上,哪项工作都不能不办。为了及时完成上级布置的各项工作,税收管理员整日忙于应付,身心疲惫。而要完成好一项纳税评估工作大约需要7天时间,这需要税收管理员在没有其他事务性工作打扰的情况下完成,否则,对纳税评估工作只能是应付了事。这就需要给出各行业的一些评估方法,使税管员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更多纳税评估任务。要解决上述问题,必须建立专业化的纳税评估队伍,即专业评估人员以行业纳税评估为主,总结出一些带有本地区行业特点的评估方法和指标参数,指导税管员有条不紊地开展纳税评估工作,形成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的评估格局。对税管员的评估工作进行指导、监督和考核。对复核时发现的有问题的评估报告,认真开展复评,避免出现税管员和纳税人对评估工作怀有应付了事的侥幸心理,并将其作为考核税管员业绩的主要指标。同时进行税管员之间的评估经验交流,从而提升全体税管员的税收征管水平。开展纳税评估工作不要急于求成,只有做到“评估一户、规范一个行业、监控一个行业”,才能达到纳税评估工作的目的,不断提高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

三、评估与征管查的有效互动,才能真正发挥纳税评估作用

专业化评估机构建立起来以后,纳税评估工作并不是评估部门一个科室的事情,而是各个税务部门相互配合的事情。只有各个部门相互协调配合,才能真正发挥纳税评估的作用。从数据信息的采集上看,除了从综合征管信息系统和数据分析平台上采集数据外,税管员日常掌握的纳税人信息更是不能忽视的;从税务部门的角度上看,最了解企业的是税管员,税管员为评估人员提供的信息更可靠、更真实、更有价值。笔者认为,如果能和税管员共同评估,捕捉的评估点更准确、质量更高,同时又能使税管员放下思想包袱,只有这样才会取得更好的纳税评估效果。要使我们的评估结果发挥事后监控的目的,就需要税管员了解评估部门的评估结果,及时进行跟踪问效,否则评估过的企业有可能又回到老路上去。做好纳税评估工作需要有税收政策作保障,这就需要业务部门提供税收政策支持,及时解决评估工作中遇到的税收政策问题。使评估工作中税收政策运用得更准确、更规范,使纳税人心服口服。而稽查部门可以为纳税评估工作保驾护航,如果纳税人对经科学分析、符合实际的评估结果不予认可,就需要稽查部门予以配合,而不以纳税评估证据确凿为前提条件,因为评估人员在目前情况下并没有收集各种证据的权力,只要纳税评估结果符合逻辑关系,纳税人不能做出合理解释并不认可评估结果的情况下,稽查部门就可以介入收集证据,确认性质,只有这样才能使纳税评估工作顺利进行。否则,纳税评估工作的存在就无意义可言,纳税评估只能是一种形式主义,难以发挥其在税收征管中的积极作用。

四、合理测算评估指标预警值,使评估参照标准更具科学性

在日常评估工作中常常遇到我们所参照的省局或国家局指标不被纳税人认可的情况,他们认为不符合本地区和本企业的实际情况,这就需要各级评估机构结合各地区的实际进行审计式评估,必要时可以在企业“蹲点”,真正了解掌握企业的真实性生产经营情况,总结出更加细化,具有可比性的评估指标预警值,使纳税评估结果更加符合企业实际。上述观点并不是要对每户企业都进行审计式评估,这样在人力、物力等方面投入太大,税收成本太高。我们可以通过个别企业的审计式评估以点代面,使本地区的纳税评估指标更符合本地区实际,使纳税人更容易接受,评估质量会更高。同时将测算的评估指标和预警值向省局备案,以备省局进行指导、监督和考核。创新并不能丢掉我们过去好的工作经验和做法。我们可以借鉴过去老的“纳税鉴定”方式,设计更符合企业特点的《企业生产经营具体情况表》,对每道工序的耗电、耗料等数据指标由企业负责填写,特别注明如不如实填写应承担的责任。税管员要对情况表进行认真审核,并对企业生产设备、生产能力等使用说明书进行备案。有必要的还要对企业进行深入调查研究,特别是决定企业产品产量的关键数据指标,这些资料必须在企业办理税务登记前就要事先搞清楚,否则不予办理税务登记,从源头上掌握企业的真实情况。同时对企业的指标变动,随时要求企业进行更正备案。笔者认为,只要我们认真去做了,那么评估工作质量会更高,更具科学性,评估结果也会为纳税人所接受。

五、纳税评估工作要做好,必须有其他部门的密切配合

个税管理办法范文第8篇

关键词:蓬莱市;地方政府;税源管理

中图分类号: F299.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29-55-2

1 加强税源监控

1.1 从理念上树立正确的税源管理的思路,体现精细化

工作中,也要树立精细化管理的理念,首先要摈弃以往的“收上税来就完事”或者“完成任务就了事”,把征收管理和税源基础放在无关紧要的位置的错误观念。应当想到税收情况与税源基础一样重要,涉及税收的长足发展,要有税收的远见,做到大小税种一起抓,大企业小企业一样管,不但抱西瓜,还得捡芝麻,如果芝麻成为产业了,也是很好的税源途径。在工作中,我们不但要强化对大中型企业和重点税源户的管控,应该多下基层,多看看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为税源基础进行量的积累,充分挖掘企业的增收潜力。

1.2 以创新的思维开展工作,在税源监控上下功夫

蓬莱市早已经实行税收管理员制度,一个好的税收管理员对于所管辖企业每月应纳税的期限、数量、税种以及一些个别的税务问题,应该了若指掌,拓宽税源管理的深度,把一个个税管员系统起来,将一个个小资料库系统起来,建立一个大的,全局化的大资料库,通过对申报数据评估、监控发现企业运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建立行业、产业数据库。这样即便换了税管员,也不影响后面的税管员了解企业的情况。同时多邀请重点税源监业定期开展培训、座谈会,对税务工作中比较出色的企业请来做经验回报,既教会了小企业的会计,又掌握了税源管理的第一手资料。

1.3 税源管理的信息化方面采取先进的方法

随着电脑征收系统的普及,很多税务操作流程越来越科学。因此在强化税源管理的信息化方面:充分利用现在电脑税务系统的便利条件,对于征管工作中的具体问题,采取相对应的办法解决。首先,严格控制税务登记关口,对于税务登记的企业必须对要保证录入数据的完整和真实,对于注销的用户,核实过没有不良欠税和垃圾数据的情况下才准予核销。严格按照区片,税管员负责制度,保证资料真实与相关部门积极沟通;其次对于数据采集工作的人员必须既懂业务又懂计算机的人员来进行,明确规定数据的内容,如何去做,且数据的真实性等。

2 加强纳税评估的切入,事前评估掐住瓶颈

纳税评估是一个相对比较新颖的名词,国家税务总局出台的《纳税评估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纳税评估即税务机关通过数据信息比对,考核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的申报数据,是否合理合规,是否少保漏报在稽查之前发现问题,从而通知纳税人或者去企业调查等方法,进行核实,从而对纳税人的行为进行判断,定性、定量,并是否采取下一步征管手段的管理方法。

纳税评估是通过数据,对纳税人申报的税源进行税务评估,根据纳税人申报的税源,通过税务知识进行计算核实,看纳税人申报的是否合理,是否合乎规程,是否真实准确。因此可以看出纳税评估的关键并不是税收的多少,而是对纳税人的税源进行计算。通过计算得出纳税人申报的是否合理是否真实,是对纳税人取得生产经营收入以及利润的评估。

税评估的对象是在税务机关有税务登记的所有企业和个人,以及所有企业应该缴纳的税种。但是如果对全部企业进行评估,税务机关的征管力量可能跟不上,现在一般是有重点选择一部分纳税人进行评估核算。现在选择正确的企业作为评估对象,是做好纳税评估的第一步。确定好评估目标,才能进行下面的分析计算。

税评估的对象是在税务机关有税务登记的所有企业和个人,以及所有企业应该缴纳的税种。但是如果对全部企业进行评估,税务机关的征管力量做不到,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如何选择合适的评估对象,是纳税评估工作最关键的一步。

首先应该制定《纳税评估管理办法》以明确各部门的职责,滤清顺序,在纳税评估流程黄总各个环节的注意事项,以及实际工作中的实施情况。纳税评估机构应尽可能地完善纳税评估的信息系统,以方便工作人员得到真实准确的申报情况。其次税务评估部门应对企业按照生产情况、纳税情况、企业信用等情况分门别类,逐类进行纳税评估。对于大中型企业、重点税源户、来蓬施工的报验登记户找专业的税管员进行监督管理,对企业的各项税收指标进行分析,与同行业税收情况,税负情况,进行比对,找出没特殊因素却税收量变化较大,或者税负率偏低的企业,与征管部门进行联系,对申报不合理的企业,以及重点税源企业、信用差的企业,或者在稽查中常出问题的企业都可以选择为纳税评估的对象二是中小税源户也应该分类,通过分类,将各个同行业集中进行评估控管,从评估结果中找另类的,异常的情况,这样不但加快了工作的速度,也使评估人员对各类别企业有个明确的认知。三是组织税管员对所辖企业进行约谈督促,让企业尽量真实的提交申报数据,减少偷税漏税的源头,加大对违规企业的处罚力度等,从源头减少纳税评估的工作量,从而更精细的评估主要评估对象。

3 加强税源管理的专业化,以管理促增收

3.1 何为税源管理

我所理解的税源管理就是保证税收收入入库的一种针对税收的管理活动,前提是税务机关依据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采取的一些先进的科学的方式,对税收来源进行信息采集和纳税管控。税源管理是税务部门征收管理工作的核心。税源管理工作的中心是企业,是税源管理的基础。

3.2 何为专业化管理

专业化管理是指在税源管理的工作中更为专业,总体来说应该满足四个方面的要求,首先应该有专门的税源管理机构,其次税源管理机构的岗位设置和税源管理业务流程都有专业化的设定。第三机构内对税源的分类专业化。第四就是税源管理部门的纳税服务专业化。这四个条件缺一不可,缺少一个都称不上是税源管理的专业化。因此,税源专业化管理就是税源管理和管理专业化的高度结合,使税源管理的效率更高,企业的纳税更规范,更具有竞争力。

3.3 税源专业化何用

税源属于税收的涵盖,税收包含税源。税源管理是税收管理的基础,是税收管理的核心。由此可见,税源专业化管理是税收专业化管理的基础,也是税收专业化管理的核心。做好税源专业化,税收管理会更流畅,更有持续性,发掘出更多地税收潜力。

3.4 税源专业化管理的特点

税源管理的专业化,将会带动税收管理专业化,实现税收的提升,税源专业化管理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理念方面,从以往的组织收入为核心转变为监督管理纳税人自行缴纳税款,提升征纳双方的缴纳理念。二是管理方面,从以往的简单的税管员管理的方法转变为预防风险为主的导向式的专业分工与协调管理。三是机制方面,从以往的管理员和稽查局管理的属地管理模式,转变为信息化管理的事项推送程序管理。四是资源配置方面从以往税管员平均分配管理精力的方式转变为有侧重的分配管理资源。

3.5 企业和税务管理部门应如何应对专业化管理

税源专业化管理不但要求企业具备专业的税务常识,也对税务工作人员带来了不小的挑战,本人常识做了几个建议,供大家讨论交流:①企业与税务机构加强交流沟通。税源专业化管理对税务机关带来了更为科学规范的管理模式,但是同时也要求税务工作人员有更高的素质,来面对这专业的管理模式。而企业来说则需要更专业的财务管理人员来应对税源管理的专业化,同时更为透明的财务制度,也给企业带来了广阔的收入增长的机遇。企业应该加强与地方税务部门的沟通,通过必要的沟通交流,将自己企业遇到的问题,困难,障碍跟税务机关反馈。税务部门也可以在信赖合作的基础上吸住企业在税收缴纳,市场机制方面给企业更为专业的合适的建议。改善对企业的服务质量。②加强企业之间互相交流协作。各企业间加强交流经验,有利于用强带弱,即财务管理专业的企业,对税务政策的理解较为透析,对税务部门的精神较为明白,企业间的交流有利于带动那些不明白的企业在税务方面的答复。也减轻了税务部门的工作压力。③组织企业间相互交流与合作。各企业间加强交流经验,有利于用强带弱,即财务管理专业的企业,对税务政策的理解较为透析,对税务部门的精神较为明白,企业间的交流有利于带动那些不明白的企业在税务方面的答复。也会大大减轻税务部门的工作压力。

个税管理办法范文第9篇

2009年全市国税工作的基本目标是:一是税收收入持续高质增长。二是税收执法管理信息系统全面运行。三是税负率和征收率继续提高。四是重点税源企业税负预警机制基本建立。五是全员岗位培训大力推行,岗位技能竞赛广泛开展,市局人才库初步建立。六是为纳税人和基层服务进一步优化。

一、大力推进依法治税

(一)依法组织税收收入。始终坚持“依法征税,应收尽收,坚决不收过头税,坚决防止和制止越权减免税”的组织收入原则,依法组织税收收入。

(二)认真实施新企业所得税法。加强内外宣传和培训。做好新旧政策的衔接工作。加强政策跟踪调研。积极做好预征工作。继续抓好房地产等行业所得税管理,巩固和扩大征收阵地。积极推行部分企业所得税按预缴率征收工作。

(三)防范执法风险。增强执法风险防范意识,争取不出问题或不出大问题。特别注意防范服装加工、废旧金属回收及加工、外贸出口等税收管理中的执法风险。

(四)加大稽查打击力度。突破“办案是破坏招商引资环境”的误区,重拳出击,打击偷逃骗税。加强与公安经侦等部门的联系和配合,把案件办得更顺利、更圆满。实行稽查工作目标管理绩效考核,奖优罚劣,提高办案效率。

(五)强化执法监督。全面运行税收执法管理信息系统。进一步强化税收执法检查。积极开展“依法行政示范单位”创建活动。

二、深入推行税源精细化管理

(六)理顺机构职能。根据新所得税法实施的工作需要,在市局机关增设所得税管理科。将县(区)局、直属分局、开发区分局简并一个税源管理科,组建纳税评估科。根据省局统一部署,全面规范稽查机构设置。

(七)强化税源分析监控。出台《税源监控预警管理办法》,完善税源监控预警指标体系,建立健全税源分析机制。出台《税收经济分析管理办法》,加强税收经济分析,提高分析质量与效率。实施项目管理,打破部门分割,发挥整体效能,每季(半年)分二个层次召开税源、税收经济分析会。

(八)加强纳税评估与日常检查。制定、完善和落实纳税评估工作业务规程、综合性制度办法和反馈机制。加强纳税评估绩效考核。大力开展评估案例交流,每季开展一次优秀案例评选活动,每年至少组织一次典型案例交流。加强对评估结果的利用。将纳税评估与日常税收检查以及部分行业专项检查有机结合。

(九)加强各税种管理。加强“两税”管理。按照“以票控税、网络比对、税源监控、综合管理”的要求,以“一四六小”为抓手,加强增值税管理;做好消费税税基管理,堵塞征管漏洞。加强所得税管理。加强企业所得税日常管理和检查,做好所得税年度汇算清缴工作;改进和加强汇总纳税成员企业所得税管理,加大联合审计和反避税工作力度;落实政策规定和管理制度,加强对储蓄存款利息所得税的管理。加强出口退税管理,全面落实《*出口货物退(免)税工作规程》,搞好与有关部门的协调配合,加快退税申报审核,及时办理出口退税和免抵调库,同时严防骗税案件的发生。把工作重心从政策管理转移到对税种的管理上来,积极研究管理中的问题,针对性地提出改进办法。

(十)持续推进征管创新。制定《征管项目成果推广落实考核办法》,加大对原有创新项目的推广和落实力度,不断扩大征管创新的成果。积极探索征管制度、手段的创新办法。

(十一)研究解决税收管理新问题。高度重视关联企业、服装行业、超市、加盟店、小规模商业企业等税收管理新问题,积极研究探索强化管理的新办法、新措施。出台《服装行业税收管理办法》、《超市机打发票管理办法》。

三、着力加强经费管理

(十二)合法合规筹措资金。加强与地方党政的协调,切实“带好队,收好税”,做到有为有位,以实际行动争取各级政府给予国税部门尽可能多的经费支持。

(十三)科学合理优化公用支出结构。认真贯彻落实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规定,研究制定系统招待费节减办法,合理控制招待费支出。严格控制车辆购置,加强车辆使用管理,节约车辆费用支出。开展争创节约型机关活动,节约办公经费。在调研的基础上,适时出台公用经费支出管理办法。

(十四)严肃财经纪律。规范决策程序,坚持集体理财,健全经费开支使用管控机制,提高经费开支透明度。坚持请示报告制度,坚持按权限办事,认真执行财务审批权限的规定,严格工程建设、大型设备采购等事项的报批。加强财务审计,改进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和内部审计工作,强化审计结果的综合利用。

四、有效增强干部队伍动力

(十五)实施人才兴税战略。初步建立*国税人才库,建立相应激励机制。

(十六)进行稽查“主查员”试点。在稽查干部队伍中,通过一定的方式选拔部分人员为“主查员”,对“主查员”落实相应的责任和权力。

(十七)重视年轻干部的培养。真正把年轻干部的健康成长当作一种责任,政治上悉心引导,工作上大力支持,生活上无私关心。放手让年轻干部施展身手、展露才华,对德才兼备、积极进取、群众公认的年轻干部,大胆提拔重用。有计划、分批次地让年轻干部到艰苦地区、复杂环境的前沿阵地,接受磨砺和锤炼。

(十八)开展解决非领导职务问题的调研。

五、切实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十九)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加强作风建设,打牢思想基础。加强班子决策力、战斗力、执行力、凝聚力、影响力等“五力”建设,建设风正、心齐、气顺、劲足的班子。建立定期考核、评议、点评、提醒谈话机制。加强组织建设,按照德才兼备、群众公认的原则选拔使用干部。

(二十)建立干部“流动”常态机制。建立健全包括岗位轮换、城乡交流、上挂下派、领导干部交流等一系列干部“流动”常态机制。

(二十一)强化干部教育培训。全面贯彻落实《*-2010年*国税系统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规划》、《*国税系统设区市国税局培训基地管理暂行办法》,分期分批开展各层次、各类别的培训。突出培训重点。在培训内容方面,突出对岗位技能、新知识的培训;在培训对象方面,突出对“十员”的培训,尤其是税收分析员、管理员、评估员、稽查人员的培训。针对成人教育培训的特点,改进培训方式,努力在培训课时安排、课程内容设计、培训方法技巧等方面采取一些新举措,提升培训效果。

(二十二)狠抓党风政风行风建设。抓宣传教育,健全反腐倡廉“大宣教”工作格局。抓制度机制,落实惩防体系基本制度,完善与之相配套的规章制度,建立健全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抓监督制约,认真落实《税务系统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监督管理办法》,强化“两权”监督制约,深化政务公开,加大税收执法监察和效能监察工作力度。抓政风行风,认真参与各级政府组织的行风评议活动。

(二十三)推动国税文化、学习型组织建设。保持近年来国税文化建设的良好势头,以开展各种喜闻乐见的群众性文化活动为载体,进一步推动全系统国税文化建设。继续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活动,增强干部、组织的学习能力。

六、努力提升服务协调水平

(二十四)强化为基层服务。落实领导干部基层联系点制度,加强调查研究,解决困难,协调地方。加强工作指导,对主要工作应有明确的指导意见,同时注意执行中的纠偏。制定政策、布置工作时,充分考虑基层实际。对基层的请示事项,及时研究回复。大力清理、整顿各种不必要的文件、会议、评比和检查等项目,减少基层材料上报量,减轻基层工作负担。改善基层干部职工的工作和生活条件,继续落实基层经费最低保障制度,确保经费向基层和征管倾斜。

(二十五)优化纳税服务。树立“公正执法是对纳税人最根本的服务,纳税服务是税务机关的法定义务、是社会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现代服务理念,进一步拓宽服务渠道和领域。积极查找办税大厅、税源管理科、纳税评估科的业务流程和工作方式等方面的问题,从有利于管理、方便纳税人的角度优化业务流程,适时在部分单位先行试点。全面推行多元化电子申报纳税方式,实现纳税人、国税机关、银行、国库“四位一体”实时在线。创新服务方式,主动为纳税人提供个性化、人性化服务。加强办税服务厅建设,简并纳税人报送的资料报表,提高信息共享度,切实解决纳税人重复报送资料的问题,减轻纳税人负担。

个税管理办法范文第10篇

[论文摘要]随着税收征管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纳税监控体系的日益完善,纳税评估作为改革过程中的新生事物得以逐步发展并成为税收中期监控的有效手段,在现代税收征管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如何正确认识和开展纳税评估工作,使其更有效地为税收征管服务,是当前征管改革的重要课题。

随着税收征管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纳税监控体系的日益完善,纳税评估作为改革过程中的新生事物得以逐步发展并成为税收中期监控的有效手段,在现代税收征管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在提高征管质量,优化征管模式方面展现出其独特的优势。但随着经济信息化的迅速发展和税收征管要求的进一步提高,纳税评估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正确认识和开展纳税评估工作,使其更有效地为税收征管服务,是当前征管改革的重要课题。本文拟对纳税评估工作运行初期的一些理论和实践问题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一、明确纳税评估法律地位,促进纳税评估工作健康发展

到目前为止,对纳税评估作出最高法律解释的文件是2005年国家税务总局《纳税评估管理办法(试行)》,按照法的渊源来看,属于部门规章。但《纳税评估管理办法(试行)》主要是针对税务机关内部衔接和工作要求所做的规定,不涉及税务机关与纳税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而对于一线操作人员而言,最关心的是纳税评估的法律效力。虽然有许多人认为其适用《征管法》的有关规定,但实际上并没有法律依据,只能是一种推测而已。纳税评估缺乏法律层面的支撑,工作开展缺乏法律保障,而《纳税评估管理办法(试行)》第二十六条却规定,从事纳税评估的工作人员,在纳税评估工作中或者,或为有涉嫌税收违法行为的纳税人通风报信致使其逃避查处的,或瞒报评估真实结果、应移交案件不移交的,或致使纳税评估结果失真、给纳税人造成损失的,不构成犯罪的,由税务机关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纳税评估人员很难把握其尺度,从而造成纳税评估人员对纳税评估工作产生一种困惑。虽然《纳税评估管理办法(试行)》中规定:纳税评估分析报告和纳税评估底稿是税务机关内部资料,不发给纳税人,不作为行政复议和诉讼的依据。但是如果纳税人真正提出复议和诉讼,我们又拿什么应对呢?在纳税评估过程中发现有偷税嫌疑的,由于取得的是评估数据,而没有确凿的证据,纳税人不承认则税务机关很难予以确认,使纳税评估人员左右为难,移交证据不足,自查补税又怕日后通过其他检查方式确认为偷税行为,从而给自己带来不可预见风险,产生对纳税评估工作性质的怀疑,很容易损伤纳税评估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要想使纳税评估工作真正发挥其效能,就必须在《征管法》中明确其法律地位和适用的法律条款,使纳税评估人员真正知道纳税评估工作应该做到什么程度,哪些方面是评估人员不该做的,做到责权利的有效统一,从而使纳税评估人员有的放矢地开展纳税评估工作,充分发挥纳税评估工作的职能作用,促进纳税评估工作健康发展。

二、建立专业化的纳税评估队伍,提高纳税评估质量

税收管理员是开展纳税评估工作的主体,科学配置税收管理员成为纳税评估最关键的保障基础。税收管理员日常忙于事务性工作,把主要精力用于税款征收上。基层征收单位日常式、临时性工作大多数都落在税收管理员身上,哪项工作都不能不办。为了及时完成上级布置的各项工作,税收管理员整日忙于应付,身心疲惫。而要完成好一项纳税评估工作大约需要7天时间,这需要税收管理员在没有其他事务性工作打扰的情况下完成,否则,对纳税评估工作只能是应付了事。这就需要给出各行业的一些评估方法,使税管员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更多纳税评估任务。要解决上述问题,必须建立专业化的纳税评估队伍,即专业评估人员以行业纳税评估为主,总结出一些带有本地区行业特点的评估方法和指标参数,指导税管员有条不紊地开展纳税评估工作,形成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的评估格局。对税管员的评估工作进行指导、监督和考核。对复核时发现的有问题的评估报告,认真开展复评,避免出现税管员和纳税人对评估工作怀有应付了事的侥幸心理,并将其作为考核税管员业绩的主要指标。同时进行税管员之间的评估经验交流,从而提升全体税管员的税收征管水平。开展纳税评估工作不要急于求成,只有做到“评估一户、规范一个行业、监控一个行业”,才能达到纳税评估工作的目的,不断提高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

三、评估与征管查的有效互动,才能真正发挥纳税评估作用

专业化评估机构建立起来以后,纳税评估工作并不是评估部门一个科室的事情,而是各个税务部门相互配合的事情。只有各个部门相互协调配合,才能真正发挥纳税评估的作用。从数据信息的采集上看,除了从综合征管信息系统和数据分析平台上采集数据外,税管员日常掌握的纳税人信息更是不能忽视的;从税务部门的角度上看,最了解企业的是税管员,税管员为评估人员提供的信息更可靠、更真实、更有价值。笔者认为,如果能和税管员共同评估,捕捉的评估点更准确、质量更高,同时又能使税管员放下思想包袱,只有这样才会取得更好的纳税评估效果。要使我们的评估结果发挥事后监控的目的,就需要税管员了解评估部门的评估结果,及时进行跟踪问效,否则评估过的企业有可能又回到老路上去。做好纳税评估工作需要有税收政策作保障,这就需要业务部门提供税收政策支持,及时解决评估工作中遇到的税收政策问题。使评估工作中税收政策运用得更准确、更规范,使纳税人心服口服。而稽查部门可以为纳税评估工作保驾护航,如果纳税人对经科学分析、符合实际的评估结果不予认可,就需要稽查部门予以配合,而不以纳税评估证据确凿为前提条件,因为评估人员在目前情况下并没有收集各种证据的权力,只要纳税评估结果符合逻辑关系,纳税人不能做出合理解释并不认可评估结果的情况下,稽查部门就可以介入收集证据,确认性质,只有这样才能使纳税评估工作顺利进行。否则,纳税评估工作的存在就无意义可言,纳税评估只能是一种形式主义,难以发挥其在税收征管中的积极作用。

四、合理测算评估指标预警值,使评估参照标准更具科学性

在日常评估工作中常常遇到我们所参照的省局或国家局指标不被纳税人认可的情况,他们认为不符合本地区和本企业的实际情况,这就需要各级评估机构结合各地区的实际进行审计式评估,必要时可以在企业“蹲点”,真正了解掌握企业的真实性生产经营情况,总结出更加细化,具有可比性的评估指标预警值,使纳税评估结果更加符合企业实际。上述观点并不是要对每户企业都进行审计式评估,这样在人力、物力等方面投入太大,税收成本太高。我们可以通过个别企业的审计式评估以点代面,使本地区的纳税评估指标更符合本地区实际,使纳税人更容易接受,评估质量会更高。同时将测算的评估指标和预警值向省局备案,以备省局进行指导、监督和考核。创新并不能丢掉我们过去好的工作经验和做法。我们可以借鉴过去老的“纳税鉴定”方式,设计更符合企业特点的《企业生产经营具体情况表》,对每道工序的耗电、耗料等数据指标由企业负责填写,特别注明如不如实填写应承担的责任。税管员要对情况表进行认真审核,并对企业生产设备、生产能力等使用说明书进行备案。有必要的还要对企业进行深入调查研究,特别是决定企业产品产量的关键数据指标,这些资料必须在企业办理税务登记前就要事先搞清楚,否则不予办理税务登记,从源头上掌握企业的真实情况。同时对企业的指标变动,随时要求企业进行更正备案。笔者认为,只要我们认真去做了,那么评估工作质量会更高,更具科学性,评估结果也会为纳税人所接受。

五、纳税评估工作要做好,必须有其他部门的密切配合

上一篇:经济技术创新范文 下一篇:地摊经济管理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