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运动的魅力范文

时间:2023-10-08 17:24:15

竞技运动的魅力

竞技运动的魅力篇1

关键词 体育教学 人格魅力促进作用

1对人格魅力的诠释

1.1人格魅力的涵义

人格也称个性,是指个体特有的特质模式及行为倾向的统一体,也是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包括人的道德品质和人的能作为权力、义务的主体资格。人格魅力是一个人在能力、气质、性格、道德品质等人格特征方面所具有的吸引力。一个人的人格魅力既不是简单的外表美,也不仅仅是心灵美,它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体现。

1.2人格魅力的表现

人格魅力最终是通过人的性格特征来展现的,具体表现在:第一,在对待现实的态度或处理社会关系上,表现为对他人和对集体的真诚热情、友善,富于同情心,乐于助人和交往,关心和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对待自己严格要求,有进取精神,自励而不自大,自谦而不自卑;对待学习、工作和事业,表现得勤奋认真。第二,在理智上,表现为感知敏锐,具有丰富的想像力,在思维上有较强的逻辑性,具备较强的竞争力,尤其是富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第三,在意志上,表现出目标明确、行为自觉、善于自制、勇敢果断、坚韧不拔、积极主动等一系列积极品质。

2现阶段学生的人格现状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不和谐的现象随之而来。一些不良行为及习气影响着社会的进步,尤其是对在校学生的影响更为明显。学生往往表现出了孤僻、抑郁、自卑、怯懦、悲观、冷漠、敏感、焦虑、多疑、冲动、暴躁、敌视,心理脆弱,依赖性强,忍耐性差等方面的人格缺陷。由于多数学生为家里独子,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惟我独尊的生活,往往缺乏独立性,缺少生活经验。学生表现出来的人格问题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由后天成长过程中不当的教育造成的。由此可见,实施正确的教育,对塑造学生良好的人格特征和行为习惯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3体育教学是发展学生人格魅力的重要途径

体育教学有别于其他学科的教学,它是在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下,以实践教学为主,以教师讲解、示范为基础,以学生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传递身体锻炼方法为目的教学活动。体育教学有机结合了育体与育心的功效,它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还可以向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开发学生智力,提高学生心理素质,陶冶学生情操,发展学生个性。

3.1体育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爱国精神和高尚情操

体育教学在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教育中具有特殊作用。通过集体竞赛的形式,组织课内外运动竞技活动,在增强体育锻炼的同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使他们从集体中受益,体会集体的重要性,增强集体荣誉感和团队精神,从而达到完善学生人格的目的。体育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绝好途径,是展现民族精神的舞台。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组织学生观看重大国际赛事,以此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格品格。

3.2体育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在学校体育教育中,不管是课堂体育教学还是课外体育活动,往往需要同伴间的默契配合、团结协作及一定的行为约束才能完成。在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的同时体验运动带给身心的愉悦之情,对培养学生形成遵纪守法、公平竞争、顺应社会道德规范的好习惯有着积极作用。学生通过体育活动频繁地与社会保持良好的接触,以坦荡的胸怀、积极的人生态度,主动去注视、了解、观察社会,在认识社会的同时,力求使自己的思想、行动与时代的发展保持一致,顺应社会要求,表现出较强的社会适应力。

3.3体育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当今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优胜劣汰、人才比拼的社会,社会发展的步伐越来越快。为了使学生在走上社会后能尽快适应社会环境,教师要抓住学生热情奔放、好动,喜好体育,尤其喜好投身体育活动这一特点,利用体育竞赛所独具的魅力,将他们融入到体育竞赛活动的行列中来,在这里找到适合他们的位置,从中体验运动带给他们的挑战、刺激、快乐与价值。教师要善于“鼓动”学生参与各种形式的体育竞赛活动,树立勇敢顽强的人格,建立自信的人生态度。通过体育竞赛培养学生的竞争与挑战意识,学生既锻炼了身体,又培养了竞争意志。

3.4体育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坚忍的意志品质

意志品质体现了人在与环境、气候、疾病以及在生产、生活、学习、劳动中,战胜各种困难时所体现出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和坚韧性等几方面的自我控制的能力。体育运动是一项充满挑战、悬念、刺激等因素的事物,它没有永远的胜利者和失败者。成功与失败是相对的、暂时的,不断更替的。现阶段,学生表现出意志薄弱,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与毅力,经验不足、脾气暴躁、退避等不良品质。体育教学是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的重要手段。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战胜困难的意志,加强对学生的引导,教授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鼓励、督促其继续努力、奋发向上的激情,使其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到机体和精神上的磨难,并在艰辛与痛苦中收获成功。

4结束语

学生在校期间心理正处于逐步成熟、完善时期,人格尚未定型,社会阅历有限,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在学校体育教学实践中,应不断加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及身心健康发展。同时,结合爱国主义精神、竞争意识、意志品质、社会适应与交往能力等方面的教育,促进学生人格魅力的养成。

参考文献:

[1]潘菽.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学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

[2]梁宏明.体育教师人格魅力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版),2008,(10):48-50.

[3]周波.论体育课对技校学生人格的培养[J].职业,2009,(17):140-141.

[4]邹玉华,侯秀花.体育教育与独生子女健康人格的培养[J].湖北体育科技,2004,(4):488-489.

竞技运动的魅力篇2

一、管理的“祛魅”和大规模生产

笔者借用马克斯•韦伯的“祛魅”(disenchantment)一词来描述发生在工业社会中管理的演变及其重要后果。马克斯•韦伯所称的“世界祛魅”,是指人类社会在近几个世纪中高举理性主义和科学主义的旗帜,通过建立现代科学和实现工业化来涤荡一切非理性因素,在这同时也剥离了事物的丰富的属性,譬如剥离了人的主体性、经验和感觉等。wWW.133229.cOm在这一过程中由伽俐略始创,继而被笛卡尔所完善的分析方法起了重要的作用,这一方法的主要特点是将事物由复杂还原到简单,将整体分割成局部,来了解事物的真相。分析的方法在科学史上功不可没,但是把它作为唯一正确的方法,发展到极致便会形成机械论的世界观。我们看到,机械论的世界观对工业化过程中形成的大机器生产、层级组织、“指挥和控制”的管理原则等产生了很大了影响,构成了20世纪最重要的、最具竞争力的生产模式——大规模生产(mass production)。与此同时,管理经历了一个“祛魅”的过程。对于大规模生产模式来说,“祛魅”既是这种生产模式形成前提又是其产生的结果。

在管理的“祛魅”过程中,理性主义和科学主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更确切地说,是工具理性和分析方法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马克斯•韦伯那里,对理性的崇尚表现为“理性设计”的社会结构、理性人“扮演特定的角色”、“行动理性”,即必须以某种客观标准进行评价。韦伯的管理思想集中于在理性化的权力基础上建立组织并实施管理,因而被称为“官位主义”。在这里理性是指,有明确目标的组织行动和组织模式,除了被指定为完成某个特定目标的行动外,所有其他的行为都被排除在外。韦伯说,把非特定目标的行为排除在外!休谟说,“理性是激情的奴隶”,所以,管理思想家们说,把导致非理性行为的激情、直觉、经验等都排除在外,把干扰工人们专注于特定活动的思想也排除在外!在这里,“管理的理性和工人们的非理性”成为各种管理理论的重要的假设,员工们被“祛魅”因而成为完成指定任务的被动工具。在整个管理理性运动过程中,效率(即以最少的投入获取尽可能大的产出)成为唯一的价值标准,工具理性因此排挤掉价值理性而占据统治地位,而工具理性的搭档则是科学的分析方法。

管理的“科学化”过程是动用分析方法对劳动和管理进行“分工再分工”,通过不断分解,把复杂的活动还原成最简单、最细微的组成部分,以提高每一个细微活动的效率来达到整体效率的提高。劳动分工的思想肇起于亚当•斯密,他指出劳动分工和专业化可以提高工人操作的熟练程度,节约同一工人进行不同操作的转换时间,更为重要的简单的活动可以由机器来替代,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自此以后,通过劳动分工来提高生产率被奉为工业社会的圭臬,斯密也因此不愧为工业文明的奠基人。把斯密的劳动分工思想“科学化”并大规模推行的是泰勒及其后继者,他们采用科学的分析方法把对劳动的分解发展到凳峰造极的地步,他们的理论也因此被贴上“科学管理”的标签。从机械论的世界观出发,泰勒认为人本质上如同机器,员工就是生产工具。他对管理的定义是,知道让人们做什么,并看着他们以最有效的方式来做。管理的核心是工作组织,高效监工、工作测量和激励。泰勒及其后继者先是用“时间——动作”(time—mation)研究来分解人有肢体,进而用“计划——实施”相分离来分解人的头脑和肢体。他们认为,经验管理的方法容易使工人分心,因此,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必须分开。尽可能减少工人的独立性和尽可能扩大管理者对劳动过程的控制是科学管理理论的一条重要原则,这一原则在享利•法约尔的行政管理理论那里演变为“指挥(命令)和控制”的管理原则。

法约尔为代表的行政管理理论仍然把员工视为“完成指定任务的消极工具”,他们认为,人和机器的能力取决于用什么样的机器以及怎样训练人。与科学管理思想的不同之处,他们把人看成是由制度决定的不变因素,员工能够按正式规定所要求的那样去做,而正式组织最根本的特点就是它的理性,在这里,人的动机仅仅是一个组织设计问题。法约尔认为,动机取决于钱、工作设计、纪律和监控。他们所关注的焦点是什么类型的专业化和等级制度才能使组织效率最大化,其思想基础包括了劳动分工、等级与职能过程、组织结构和控制范围是四个关键的问题,这样一些问题在工业社会中都是一些很实在的问题。所以,法约尔所定义的管理五要素:计划、组织、命令、协作和控制至今仍然是工业社会中流行的管理经典理论,“指挥和控制”至今仍是工业社会中管理的基本原则。

不难看出,“控制”成为管理理性主义和管理科学化过程中最重要的关键词,所谓“控制”是对非理性的,因而也是最难予预测的生产要素——劳动者进行控制。安东尼认为,机械化、劳动划分和教育是对劳动者进行控制的三大策略。所谓机械化是限定工作任务、秩序、时间和细节。享利•福特在福特汽车公司创造的流水线生产成功解决了机械化如何控制劳动者的问题。所谓“劳动划分”是在组织中构建不同的级别、不同的权力水平和不同报酬的工作序列。可以说,工业社会中普遍采用的金字塔式层次组织、科层制度和命令链解决了劳动划分和如何控制的问题。所谓“教育”则是把上述两个策略的原则和方法灌输给劳动者,即解决了法约尔所说的如何训练人的问题。控制方式的创新和控制范围的延伸使大规模生产成为可能。

现时人们通常把福特主义(fordism)作为大规模生产模式的代名词。所谓福特主义乃是指由福特所创立的,包括了劳动分工、流水线生产,并通过高工资和福利保障制度来保护工人生产积极性的生产组织模式。但是,福特主义并不是由福特所独创,而是集工业社会管理思想之大成的一种定型化实践,福特式组织的基础是等级森严的层次管理,或称科层制度(hierarchy)和规模经济(economy of scale)原则,后者指倍增生产能力而不会倍增其生产成本的原则。所以,科层制度和规模经济原则也是大规模生产模式在工业社会中取得竞争优势的基础。

在管理“祛魅”和大规模生产模式形成的过程加,劳动者被视为由外在关系所决定的客体,要么被看作是被动的生产工具,要么被看作制度所决定的,丧失了个人动机的不变因素。人的自决性、创造力和责任感这样一些主体特质完全被剥离了,工人甚至沦为由机器任意摆弄和控制的动物。所以,管理“祛魅”本质上是人的“祛魅”,大规模生产以人的“祛魅”为代价。但是,人的“祛魅”引起劳动者的强烈敌意,因而降低了劳动生产率和管理的效率,这不仅与大规模生产模式的初衷相悖,而且也损害了工业文明本身的意义。正因为如此,重新审视工业文明的意义,建立起一种恢复劳动者主体性特质的管理模式和生产方式,以适应现代迅速变化的市场环境,并进一步提高效率,一直是工业社会中管理理论和实践中的一股潜流,我们把这些现象称为“返魅”(reenchantment)。

二、管理的“返魅”和大规模定制

在管理的“祛魅”过程中,自始至终存在着“返魅”,即要求恢复人的主体性的潜流。如果说欧洲工人早期的捣毁机器的运动还没有意识到“祛魅”对他们的巨大危害,而仅仅认为机器抢了他们的饭碗,把愤怒发泄在机器身上的话,那么,1972年通用汽车公司的工人因流水线的速度太快、工作重复、单调而没有意义举行的罢工,就明确地表达了劳动者对“祛魅”的强烈敌意和反抗。工人的罢工说明了“祛魅”对劳动者带来的痛苦是不能用福特主义的高工资和高福利来补偿的。

马克思也是最早对“祛魅”进行批判的理论家,马克思的“劳动异化”表达了机器这一劳动的产物反过来统治劳动者的现象,对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对劳动的剥削进行了鞭笞。人际关系理论可以说是一种较早的关于“祛魅”的理论,但是,这里并不包括那种试图从人的社会关系而不是从人的本质来解释员工行为的所谓“社会人”理论。从表面上看,“社会人”理论把人的需要和内在动力恢复到管理的中心位置,但它从来没有偏离过泰勒主义的思想范畴,只是希望为管理者再生出被工业化破坏掉的社会关系网络。从本质上讲,它仍然属于把人看作由外在关系决定的客体的“祛魅”理论。我们所指的“返魅”理论是指强调给工人们提供在工作中成长和发展机会的新人际关系理论,它以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为基础,试图复元人的主体性特质。

如果说管理的“返魅”在20世纪仅仅是潜流涌动,那么,当21世纪之钟敲响之时,“返魅”将成为明显的潮流。我们已看到若干因素和趋势在推动着这股潮流,其中包括被称为“数字化革命”的信息技术的冲击,以及90年代以后出现的全球性生产能力过剩的趋势和“产品形成的决定权转移给消费者”的趋势,都将极大地削弱大规模生产的竞争优势,使这种在工业社会中引以自豪的生产模式日益力不从心和风光不再。大规模生产的前提条件是拥有巨大的、持续和稳定的消费需求,在以生产定位的短缺时期,大规模生产厂家通过以一对多的关系主导消费者,从而产生极高的成本效益。但是,在产品过剩和消费者需求多样化的时期,大规模生产方式就显得僵硬和缺乏灵活性,因为大规模生产本质上要求固定:当企业找到了生产某种产品的最佳方案(产品开发)后,就尽快地将学习曲线(learning curve)固定下来,以便可以重复地制造大批量、低成本的产品。所以,大规模生产很难适应多样化的消费需求。许多大规模生产厂家想用增加产品品种(多样化)的方法来应付迅速分化的市场,以维持大规模生产的传统。例如日本丰田汽车公司创立的恰及时(jit)管理体制,在主计划(大批量生产)的基础上利用“看板制”方式来灵活处理顾客需要的变动,以增加大规模生产方式的柔性。

信息技术的发展对大规模生产方式产生的冲击是革命性的,数字化网络改变了一对多的关系和生产者的统治地位。消费者可以通过互联网与多个生产者对话,也就迫使生产者不断与顾客进行一对一的对话,确切了解他们的爱好并作出反应。信息技术促进了“产品形成的决定权转移给消费者”的趋势,或者说“生产者把商品和服务的生产链条的末端交到消费者手中”,使新产品增多,从而消费者消费得更多。在这种条件下,大规模生产模式将可能在很多领域内被大规模定制所取代。 从托夫勒(alvin toffler)在1970年在《未来的冲击》(future shock)一书中提到大规模定制生产,到1993年派恩(b•josereh pineⅱ)在《大规模定制——企业竞争的新前沿》(mass customization: the new frontier in business competition)一书中对大规模的完整描述,大规模定制已经在短短的时间内有了长足的发展。根据派恩的定义,大规模定制(mass customization)是指,以大规模生产的成本和速度,为单个客户和小批量多品种的市场定制生产任意数量的产品。大规模定制不同于大规模生产基础上的多样化:多样化是先生产出产品,再等待需要它们的客户出现,而定制是应特定客户的要求而生产;多样化只是给客户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而定制则可能将生产的末端交给消费者,消费者与生产者共同参与产品生产。大规模定制所面临的挑战是,既要对外展现产品无限的多样化,又不能因产品内部多样化而导致额外的成本和时间的延误。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是通过产品模块化来降低内部的多样化,并且能够为任何特定的顾客提供独特的模块组合。所以,大规模定制是一种固定但有柔性而且反应灵敏的生产方式,它提供动态的产品流,使企业以同时实现低成本和高度的个体定制。

在大规模定制条件下,生产者与顾客不断进行一对一的对话,员工的基本工作是确认并满足每个客户的个体需求。可以说这是速度竞争比之成本和质量的竞争更为重要的市场环境,速度的竞争需要员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判断力、果决力和创造力。那种把人视为“活的机器”。认为只须用命令的锁链和权力的绳索来维系和聚合;那种把员工当作“经济人”、“组织人”或是“社会人”的来看待,认为外在关系决定人的动机和行为的理论已不能适应新的竞争条件。新的人力资源管理基点将是以恢复人的主体性特质的“返魅”的管理模式,使每个员工都具有自我决策,创造力和责任感。与此同时,层次组织科层制度将被一种能改善信息交流、作业协作和知识状况的网络组织所取代。在这种新型组织中,员工不再是被动的、受指挥和控制的,甚至沦为机器的附庸,而是积极的,学习型的和具有创造力的知识性生产要素。

三、大规模生产在中国的历史性命运和人力资源管理基点

计划经济从本质上来讲是一种“祛魅”的经济,计划管理是通过计划对人进行控制。从根本上说,这里不需要发挥人的主体性特质,需要的只是工具理性,这也是列宁对泰勒制备加赞赏的原因。中国人似乎对工具理性不那么推崇,因此,中国在计划经济时代所做的计划科学化工作远远不及前苏联。另一方面,中国的大规模生产模式发展并不充分,一直受到小规模重复建设的困扰。江小涓的研究表明,中国工业部门在改革前后的10多年内一直处于分散的生产格局和竞争性市场结构的状况,并认为这种产业组织特点的形成与传统体制中的技术扩散方式有关,主管部门要求企业间无偿转移“先进技术”,使“先进技术”这个在市场经济中决定规模经济的关键因素成不“公共品”,从而使大、中、小型企业基本并行发展,这种状况一直存续到改革后的数量扩张时期。因此,中国企业的产业集中度不高(江小涓,1999)。而张军的研究则表明,中国工业部门经过10多年的数量扩张以后,许多行业转向集约化,集中度的提高体现了规模经济正不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因此,不具备规模经济的企业出现大面积亏损(张军,1998)。江小涓和张军的研究说明了中国大规模生产方式发展不充分,规模经济效益不高的状况,以及中国目前正向规模经济方向迈进的趋势。

中国的大规模生产方式的不充分发展,以及中国计划经济时期的计划科学化程度不高,也许是中国企业员工较少被“祛魅”的原因。因此,中国在计划经济时代能够提出“鞍钢宪法”这样的类似于“返魅”的管理模式,“鞍钢宪法”是指“两参一改三结合”,强调“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以及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工人在生产实践和技术革新中结合”。当然,“鞍钢宪法”最终不能在全国范围内有效推行,从根本上说是由于计划体制是一种“祛魅”的管理模式。除“鞍钢宪法”之外,中国企业员工“主人翁”地位的优越感,以及长期享受“领导阶级”的政治待遇等,也是激活其主体性特质的重要因素。所以我们说,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长期以来置于一种类似于“返魅”的基点之上,所谓“类似于”是说它实际上缺乏真实的基础。

但是,随着中国市场化改革的推进,效率标准被置于首位,规模经济正在成为通行的原则,可以预料大规模生产模式会有长足的发展,“福特主义”生产将会中国盛行。我们也很赞同“先搞福特主义生产”,事实上,中国目前正通过两种途径来达到大规模生产,一种是国内优势企业通过兼并和收购,或者合营的方式形成规模经济;另一种是外资在中国组建大规模生产企业。但是,我们在此仍要提出一些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第一,中国现时的“福特主义”生产赖以生存的外部条件已不同于原创性“福特主义”生产。信息技术的冲击已危及构成“福特主义”生产的重要条件,即是说,在“产品形成的决定要转移给消费者”的趋势下,已经不存在巨大的、持续和稳定的消费需求,大规模生产能否具有原创性的竞争优势。对于这一点有人可能会说,中国的市场很大,这不会对大规模生产构成威胁。但是,我们要提醒的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冲击下,市场已不分内外,商战已不分东西。第二,外资在中国组建大规模生产企业,按美国霍普金斯大学的地理学教授大卫•哈菲的说法,是所谓的“边陲福特主义”(peripheral fordism)生产,其典型的特征是“弹性资本累积”(flexible accumulation of capital),即把投资弹性视为最高原则,随时准备撤离被认为不利投资的地区,将工厂关闭。这一特征不仅会危及中国经济稳定,而且会大大削弱外资企业员的议价能力,使其遭受到“祛魅”的痛苦而又得不到高工资和高福利的补偿。因此,虽然我们赞成先搞“福特主义”生产,甚至认为要踏踏实实地搞“福特主义”生产。但是,我们认为这种“福特主义”生产绝不是原创性的,或者是冠以“中国特色的”这类定语的“福特主义”生产,而是建立在现实条件下的、经得起经济全球化冲击的、具有柔性的“福特主义”生产,我们特别要警惕那种“边陲福特主义”,这就是我们对大规模生产模式在中国的历史性命运的看法。至于中国搞不搞大规模定制,我们的看法是,如果大规模定制的条件已经具备,如果柔性的在规模生产与大规模定制只隔一步之遥,从全球竞争的角度出发,中国为什么不搞?

第三,中国在其工业化过程中既然要推行大规模生产,是否意味着要重蹈一遍管理的“祛魅”过程。在这个问题上我们的回答可能不象“需不需要大规模生产”那样斩钉截铁,甚至于有点暧昧。从“祛魅”是大规模生产模式的前提和结果这一命题来说,大规模生产是与“祛魅”相联系的。但是,我们说,管理的“祛魅”本质上是人的“祛魅”,人的“祛魅”又与大规模生产提高效率的初衷相悖,正因为如此,在管理“祛魅”的过程中始终相伴着一些“返魅”的现象。从这一点上说,中国在其后发性的大规模生产方式特别是具有柔性的大规模生产方式的建立过程中,不应该把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点完全置于“祛魅”之上。

从当前中国企业的员工状况来看,他们既未经受泰勒制的训练,又未接受“福特主义”的意识灌输。相反他们倍感失落的是“主人翁地位”的丧失和“领导阶级”的荣光不再,并且随国企改革的深入推进,他们面临“下岗”的威胁。这样的状况是很难适应大规模生产的效率要求。中国的市场化改革历程中,始终是效率优先,工具理性和功利主义居主导地位,但是效率出在人手上,不注重价值理性,人的积极性就很难真正调动起来,就难以达到理想的效率目标。此外,很多管理理论关于“管理理性和工人非理性”的假设本身就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因为管理的理性是有限的,而工人的行为也不可能完全非理性。从这点出发,我们也不太赞同彻底的“祛魅”。

参考文献:

1、大卫m•安德森、b•约瑟夫•派恩二世:《21世纪企业竞争前沿:大规模定制模式下的敏捷产品开发》,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

2、江小涓:《体制转轨与产业相关性、合意性以及对转轨理论的意义》,《经济研究》1999年第1期

3、张军:《需求、规模效益与中国国有企业的亏损:一个产业组织的方法》,《经济研究》1998年第6期

竞技运动的魅力篇3

关键词 网球 运动 魅力

一、前言

网球是一项优美而激烈的运动,网球运动在我国已经成为深受人们喜爱的项目,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网球运动越来越普及且网球观众也在逐渐增多,其主要原因是它对人产生积极意义,让人们感受到投身于网球运动是有价值的,为什么有价值的活动从事的人数就多呢?是因为魅力吸引着人们。网球运动的魅力主要有以下几项:

二、网球的属性

(一)健身性

网球是一项以有氧运动为主的体育活动。在运动中,选手们不停地在底线与网前或两侧来回跑动,这能有效地增加肺活量,从而提高呼吸系统机能。健身是体育过程中的一个不可逾越的基础阶段,投身于网球运动的人们通过有意识的身体运动,比如挥拍、转腰、移动等对自己身体进行的培育、锻炼、保持灵活性的实践过程,从而提高人体的运动能力。击球时,需要上下肢协调配合,需要颈部、肩部、胸部、背部、腿部的大小肌群共同参与工作,能力合作、共同完成动作。经常打网球,不但可以使人体以上诸部位得到很好的锻炼,而且有利于改善和矫正身体姿势,使人体各部位协调发展,形成健美的体型。网球运动还可以使人们身心放松。学生族有学业上的负担,上班族有工作上的压力,中年人承受着种种家庭问题的烦扰等诸多问题,怎样去缓解压力、如何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已成了现代人文明健康生活的一个重要课题。研究表明,适当的运动可以增进体能并增强免疫力。因此,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并配以充足的睡眠和营养,是舒缓压力和调节免疫系统的最佳手段。在网球运动中,需要全神贯注排除一切杂念,快速的奔跑击球、大力扣杀等活动可以把一天的疲劳、困扰、不顺心等挥洒得干干净净,使身心较彻底地摆脱压抑和束缚,从而有效地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

(二)教育性

网球这一运动项目,在技、战术灵活运用中,可以体现不少哲学原理。例如,初学者想要习得某项基本技术,须在训练中勤加练习;一名身体素质优异的运动员,在娴熟地掌握各项技术后,并且能在赛场中运用一定战术把各项技术施展出来,那么他或者她定是一位世界级选手。以上,体现出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又如,网球比赛的制胜因素之中,“狠”与“准”就是一对矛盾,在比赛中敢于搏杀,欲求一拍打死对方,这一速战速决战术的运用,固然不错,但是,在欲置对方于死地的击球中,身体运动的某一环节出现差错或者是用力过大,随之而来的将是主动失误而不是主动得分。这时,对手会因为你的失误,颇感幸运,而你自身的压力会愈来愈大。很简单的一个道理,在赛场上,任何技术、战术的发挥离开了准确性,都毫无价值。有些时候,一记“四两拨千斤”的高质量击球,比起发死力击球的效果要好得多。然而,在比赛中一味地追求准确性,回球对对手构成不了威胁,那么你将永远躲在底线很远的地方被动挨打了。所以,我们应该根据不同的来球与时机,做出最正确的回击,具体问题集体分析,做到“该出手时就出手”。以上,体现出网球比赛中“狠”与“准”这一矛盾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

进行网球较高负荷的运动训练,能够培养人吃苦耐劳的精神;举行网球团体比赛,可以培养人团结协作的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三)文化性

从网球运动项目的起源到现如今的发展状况,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渐进演变的过程。比如,网球技术动作、战术打法和与之相关的器材装备的发明与改良就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过程。无论是在网球训练还是网球赛场中,都有与之相关的网球术语和习惯表达。网球爱好者们只有去学习它,才能更好地且无障碍地投身于网球运动中去。实践证明,使运动员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对于提高运动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速打法的形成都有直接的联系。网球是一项绅士运动,它的魅力与网球礼仪、球员与观众所具备的良好的行为素养是密不可分的。“尊重网球场上的一切人与物”,这是球员最起码的行为准则。例如,作为球员,当对手击出好球时,应为其鼓掌;如果自己打出一记幸运球,应向对手举拍示意抱歉;作为观众,应服从赛场裁判人员的劝告,还应给双方球员以平等的支持和鼓励。20世纪80年代以后网球技术的发展趋势越来越向凶狠、积极主动进攻的方向发展,女子网球技术动作也愈来愈趋近男性化,在重视体育竞技发展的国家之中,体育工作者们自然掀起了针对网球文化的研究热。

总而言之,网球运动能促进人际交往和了解,提升人们的思想、品德修养水平,促进社会文明发展。

(四)竞赛性

竞技运动的魅力篇4

【关键词】新时期 竞技健美操 审美追求

健美操来源于人们对身体健美的崇尚和要求,通常有健身健美操和竞技健美操之分,无论哪一种健美操都是在音乐伴奏下进行有韵律的身体活动,以身体姿势的展示将人体健与美的动态、形象和内在感情融汇在一起。竞技健美操是在音乐伴奏下,完成连续复杂的和高强度动作的能力,它以成套动作作为表现形式,成套动作必须通过所有动作、音乐和表现的完美融合体现创造性。

一、竞技健美操的美学效应

健美操是表现美的人体运动,人体运动是受主观意识指挥的一种精神作用的外在表现,人体又能在运动中体现出思想意志、道德情操、情感、作风、气质等内在美,这种美是健美操给人特有的感受。现代竞技健美操以融体操之健与舞蹈之美和音乐之韵于一体而令人耳目一新,它以动作创编科学、姿态优美以及对人体的健身、健体、健美和健心有益而吸引着人们的广泛关注。新时期竞技健美操在全世界范围内蓬勃发展,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它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健美操运动,比健身健美操更加激烈,更能体现出健与美的特色。竞技健美操建立在美学等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讲究造型美,要求动作美观大方,准确到位,要求训练身体各个部位的正确姿势,使身体匀称和谐地发展,培养健美的体形和风度,塑造健美的自我。竞技健美操既注重外在美的锻炼,又强调内在美的培养,较为明显地反映了健身、健心、健美的整体效应。

新时期,我国各种以竞技为主要方式的竞技健美操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竞技健美操的音乐、舞蹈、动作、形体、着装各种表现形式充分、深刻的展示出了竞技健美操独特的美学效应和现代气息,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群参与和关注,新时期以“美”为主导的竞技健美操健身思想正在逐步形成。

二、新时期竞技健美操的审美追求

美学是人们在与美的事物接触过程中出生的经验总结,是事物促进和谐发展的客观属性与功能激发出来的主观感受,审美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事物的美,审美的中心任务是通过对客观事物美的研究,掌握美的法则,以欣赏一切事物的美,并按照美的法则创造艺术的美。竞技健美操是人们追求美的一种运动形式,随着健美操的兴起与竞技健美操技术水平的迅速提升,其动作特点更朝着难、新、美的方向发展,形成了竞技健美操的审美特征,众多的美学因素构成了大众对竞技健美操的审美追求,新时期竞技健美操的审美追求主要表现在竞技健美操的人体美、动作美、音乐美、舞蹈美、和谐美和内涵美。美学表现力是竞技健美操运动员迈向成功之门的钥匙,是一套竞技健美操的色彩和灵魂。通过自身所具备的认知力、理解力、观察力、想象力、把动作和音乐的内涵化为自身内在的情感,借助于身体姿态、技术动作以及面部表情等外部形态持续地表达出来,用以吸引和感染观众,达到运动员内在精神气质和外在动作表现的完美统一。

1.人体形态美

人体形态美是体现运动员表现力的基本条件。一个五官端正,体形匀称,肤色较好,脂肪层少的健美者展现出匀称的骨骼、刚健有力的肌肉、协调而灵巧的肢体美,能给人一种美的感受和极大的青春魅力,也能体现出运动员的信心与勇气。人体形态美是美的物质基础,是自然美与艺术美的结晶,是人体美的典范,也是人的内在品质、性格、思想作风的表现,是健美操运动员独特风格和外在气质的载体,同时又营造出直观深刻的人体美学视觉效果。

2.动作美

美是动作的外在表现,动作是美的表达方式,动作美通过运动个体或群体在优美音乐的伴奏下以和谐完美的形体动作而表现出其特有的美,这种美以力量、速度、方向、色彩、造型与技巧于一身,在完成竞技健美操动作时必须掌握好做不同类型动作时肌肉紧张与松弛的对比感,把握好同类动作在不同状态下肌肉用力的强弱大小的处理,才能使动作优美稳健,达到力与美的和谐统一。

3.音乐舞蹈美

音乐是健美操的灵魂,竞技健美操音乐不仅是动作的节奏和力度的号召,而且是运动员风格和动作的表现。音乐在竞技健美操比赛或表演过程中,强化动作的展现,烘托全套动作的气氛,增强热烈浓厚的感染力。运动员可从音乐的内涵中,寻找出情感变化的最佳依据,完美的动作只有在与动作风格一致的音乐伴奏下才会使动作更加富有生命活力,才会使无声的形体语言更富有感染力,动作本身的内涵才能淋漓尽致的展现。同时对人们的视觉和听觉器官产生相宜的刺激作用,从而引起人们强烈的审美共鸣,这就是音乐的魅力。同时,竞技健美操以其优美的舞蹈形象,向人们展示千姿百态的舞蹈语言,以惊人的美和高度概括性震撼观众的心灵,产生强大的共鸣,舞蹈的人体艺术最能表现人体美,通过点与线的移动造成动与静的姿态和形态,不同的节奏节拍形成不同的韵律风格,表达不同的情绪和感情。竞技健美操通过优美活泼的舞蹈,优雅脱俗的音乐来感悟美,创造美、享受美,激发出蓬勃向上、追求自我完美和自我表现的意境。

4.内涵美

内涵是运动员内在个性特点的表现,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个性,运动员由个性迸发的表现力是最能展示自身优势的,也使表现力更富有激情和个性。内涵的个性特点主要包括自信心、应变能力及思维想象力。竞技健美操是一项表演性很强的项目,运动员应具有自信心,敢于挑战的竞技心态,应具有适应和应付赛场上可能遇到的突变能力以及对动作、音乐大胆的思维想象能力。在竞技健美操成套编排中要针对运动员的自我表现,充分发挥他们内心情绪的体现才能,只有在这种心态下,运动员才能有高昂的激情和出色的表现力。

5.感染力美

感染力是指运动员的动作能激起他人共鸣的一种情感,是通过精神面貌体现出的人的神态、神韵、神采及表现出的活力,把他人带入美的境地。这就要求运动员能够持续地通过目光,真诚自然的面部表情和身体活力与观众交流。运动员在成套动作完成过程中,要有自信的表现,通过运动员肌肉的弹性,动作的爆发力来表现健美操的魅力,向人们展现出一定社会物质层面、精神层面、文化层面、审美层面的不同需求和渴望,其感召力、感染力、冲击力和震撼力是非常巨大的,这也是一种和谐美,是体育的核心范畴,也是体育的本质所在。

参考文献

[1]张正中,李大光.体育教学中审美教育之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6,(02)..

[2]邓嘉,李杉,邓欣.体育审美能力[J].成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02).

[3]李文记.论竞技体操的美学特征[D].山东师范大学,2001.

竞技运动的魅力篇5

健美操是表现美的人体运动,人体运动是受主观意识指挥的一种精神作用的外在表现,人体又能在运动中体现出思想意志、道德情操、情感、作风、气质等内在美,这种美是健美操给人特有的感受。现代竞技健美操以融体操之健与舞蹈之美和音乐之韵于一体而令人耳目一新,它以动作创编科学、姿态优美以及对人体的健身、健体、健美和健心有益而吸引着人们的广泛关注。新时期竞技健美操在全世界范围内蓬勃发展,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它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健美操运动,比健身健美操更加激烈,更能体现出健与美的特色。竞技健美操建立在美学等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讲究造型美,要求动作美观大方,准确到位,要求训练身体各个部位的正确姿势,使身体匀称和谐地发展,培养健美的体形和风度,塑造健美的自我。竞技健美操既注重外在美的锻炼,又强调内在美的培养,较为明显地反映了健身、健心、健美的整体效应。

新时期,我国各种以竞技为主要方式的竞技健美操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竞技健美操的音乐、舞蹈、动作、形体、着装各种表现形式充分、深刻的展示出了竞技健美操独特的美学效应和现代气息,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群参与和关注,新时期以“美”为主导的竞技健美操健身思想正在逐步形成。

二、新时期竞技健美操的审美追求

美学是人们在与美的事物接触过程中出生的经验总结,是事物促进和谐发展的客观属性与功能激发出来的主观感受,审美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事物的美,审美的中心任务是通过对客观事物美的研究,掌握美的法则,以欣赏一切事物的美,并按照美的法则创造艺术的美。竞技健美操是人们追求美的一种运动形式,随着健美操的兴起与竞技健美操技术水平的迅速提升,其动作特点更朝着难、新、美的方向发展,形成了竞技健美操的审美特征,众多的美学因素构成了大众对竞技健美操的审美追求,新时期竞技健美操的审美追求主要表现在竞技健美操的人体美、动作美、音乐美、舞蹈美、和谐美和内涵美。美学表现力是竞技健美操运动员迈向成功之门的钥匙,是一套竞技健美操的色彩和灵魂。通过自身所具备的认知力、理解力、观察力、想象力、把动作和音乐的内涵化为自身内在的情感,借助于身体姿态、技术动作以及面部表情等外部形态持续地表达出来,用以吸引和感染观众,达到运动员内在精神气质和外在动作表现的完美统一。

1.人体形态美

人体形态美是体现运动员表现力的基本条件。一个五官端正,体形匀称,肤色较好,脂肪层少的健美者展现出匀称的骨骼、刚健有力的肌肉、协调而灵巧的肢体美,能给人一种美的感受和极大的青春魅力,也能体现出运动员的信心与勇气。人体形态美是美的物质基础,是自然美与艺术美的结晶,是人体美的典范,也是人的内在品质、性格、思想作风的表现,是健美操运动员独特风格和外在气质的载体,同时又营造出直观深刻的人体美学视觉效果。

2.动作美

美是动作的外在表现,动作是美的表达方式,动作美通过运动个体或群体在优美音乐的伴奏下以和谐完美的形体动作而表现出其特有的美,这种美以力量、速度、方向、色彩、造型与技巧于一身,在完成竞技健美操动作时必须掌握好做不同类型动作时肌肉紧张与松弛的对比感,把握好同类动作在不同状态下肌肉用力的强弱大小的处理,才能使动作优美稳健,达到力与美的和谐统一。

3.音乐舞蹈美

音乐是健美操的灵魂,竞技健美操音乐不仅是动作的节奏和力度的号召,而且是运动员风格和动作的表现。音乐在竞技健美操比赛或表演过程中,强化动作的展现,烘托全套动作的气氛,增强热烈浓厚的感染力。运动员可从音乐的内涵中,寻找出情感变化的最佳依据,完美的动作只有在与动作风格一致的音乐伴奏下才会使动作更加富有生命活力,才会使无声的形体语言更富有感染力,动作本身的内涵才能淋漓尽致的展现。同时对人们的视觉和听觉器官产生相宜的刺激作用,从而引起人们强烈的审美共鸣,这就是音乐的魅力。同时,竞技健美操以其优美的舞蹈形象,向人们展示千姿百态的舞蹈语言,以惊人的美和高度概括性震撼观众的心灵,产生强大的共鸣,舞蹈的人体艺术最能表现人体美,通过点与线的移动造成动与静的姿态和形态,不同的节奏节拍形成不同的韵律风格,表达不同的情绪和感情。竞技健美操通过优美活泼的舞蹈,优雅脱俗的音乐来感悟美,创造美、享受美,激发出蓬勃向上、追求自我完美和自我表现的意境。

4.内涵美

内涵是运动员内在个性特点的表现,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个性,运动员由个性迸发的表现力是最能展示自身优势的,也使表现力更富有激情和个性。内涵的个性特点主要包括自信心、应变能力及思维想象力。竞技健美操是一项表演性很强的项目,运动员应具有自信心,敢于挑战的竞技心态,应具有适应和应付赛场上可能遇到的突变能力以及对动作、音乐大胆的思维想象能力。在竞技健美操成套编排中要针对运动员的自我表现,充分发挥他们内心情绪的体现才能,只有在这种心态下,运动员才能有高昂的激情和出色的表现力。

5.感染力美

感染力是指运动员的动作能激起他人共鸣的一种情感,是通过精神面貌体现出的人的神态、神韵、神采及表现出的活力,把他人带入美的境地。这就要求运动员能够持续地通过目光,真诚自然的面部表情和身体活力与观众交流。运动员在成套动作完成过程中,要有自信的表现,通过运动员肌肉的弹性,动作的爆发力来表现健美操的魅力,向人们展现出一定社会物质层面、精神层面、文化层面、审美层面的不同需求和渴望,其感召力、感染力、冲击力和震撼力是非常巨大的,这也是一种和谐美,是体育的核心范畴,也是体育的本质所在。

参考文献:

[1]张正中,李大光.体育教学中审美教育之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6,(02)..

[2]邓嘉,李杉,邓欣.体育审美能力[J].成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02).

[3]李文记.论竞技体操的美学特征[D].山东师范大学,2001.

[4]李俊勇.上海大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审美需要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

【摘要】新时期现代审美观已经日益渗透到体操领域,观众对竞技健美操审美追求的现代取向更加明显和深刻。竞技健美操不仅是生理和技术的表现,更有深厚的美学底蕴,美是竞技体育不可或缺的部分,审美追求不仅是个体的需要,更是全社会的需要。本文对新时期竞技健美操的审美追求进行了论述。

竞技运动的魅力篇6

一、抓住天性,展示个性

学生天生好动,这就是天性。所以有这样一句俗话:“世上三样狂,猴子学生和山羊。”可见学生好动是多么正常的事情。如何利用其好动的天性开展体育活动,就要看体育教师的具体做法。说到个性,就是指个人爱好和个人所长,运动天赋说的就是学生在自己喜欢的优势项目上的个性发挥。

有一次,刚下过雨,操场湿滑,我决定上内堂,谁知竟然引起一片嘘声,很多同学都是一副失望的表情。我灵机一动,建议道:“这样吧,想出去活动也行,但我有个条件,谁有什么特长,拿出来让大家看看,如果大家都说好,你就可以带领一组人马到校园广场去自由活动。”这下教室里像是炸开了锅,好些同学伸胳膊卷袖子跃跃欲试。

张帅打了一记猴拳,李小爱表演了一回跆拳道,侯珊珊和肖敏两个来了一段毽子舞,王潇拉过两个男生,搞了个三人组合,跳挑起了骑马舞……真是热闹啊,整个教室成了大舞台,好些同学都想表演一番。半节课过去了,我们这里还没有分好组出去活动,可同学们得到了更好的活动。本来大雨阻碍了体育课,我们却上了一堂胜似外堂体育课的内堂体育课。把体育课上成“展示课”,这样的尝试值得一试。如果能够有先期准备,相信大家肯定会搬出十八般武艺大显身手,那效果绝对是值得期待的。

体育教师平时都是教练,学生都围着你的指挥棒转,不妨变换角色,教师当一回观众,或者做一回主持人,这样的体育课肯定有别样的精彩。

二、增加趣味性,调动积极性

体育活动、体育课本来是绝大多数同学喜欢的盼望的,可是,每次上体育课之前,总有那么几个“病号”要缺席,而且这种现象不是偶然。这里面可能真的有生病的,但也有不少是“伪病号”。他们为什么要没病装病呢?说白了,就是不想活动不想上体育课。

其实,也不能怪这些学生太懒太娇气,有些体育课真的是太单调乏味了。有的老师,上课模式和内容几乎是一成不变的:体育委员组织同学们集合、站队、做准备活动、带领全部同学围着操场跑圈,然后由老师分项目活动。特别是这没完没了的跑圈,真的让人受不了,很多学生产生反感和为难情绪,真的一点也不奇怪。别说是学生,就是体育老师跟着跑几圈也受不了。如果老师的教学内容没有新意,总是“老几样”,学生当然会感觉厌烦。

体育课活动内容和文化课一样,也是要讲激趣的,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喜欢去做,才能取得相应的效果。有一次,我要组织一部分女生玩丢手帕的游戏,有一个学生公然反对:“老掉牙的游戏,有什么意思。”我突然有个大胆的设想:为什么都要老师指定活动内容呢?不如集思广益,征求一下同学们的意见,看看大家都想玩什么。下课前,我布置了一道特别的作业:你喜欢什么运动?你喜欢什么样的体育课?课下由体育委员负责收集整理意见。

调查结果出来了。没有一个同学喜欢跑圈,没有一个同学喜欢做操,很多同学都说了自己喜欢的运动:有喜欢足球乒乓球篮球的,也有喜欢跳集体舞玩呼啦圈的,还有一些个性十足的活动,像围棋、钓鱼、攀岩、游泳,真的是五花八门。通过这个调查可以发现,我们这些体育老师真的需要反省,体育课上的绝大多数内容不是学生喜欢的,可我们还教得津津有味。

三、提高竞技性,提倡群众性

体育活动本身就有更高更快更强的说法,虽然我们的体育宗旨是“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但如果没有一定的竞技性,体育就会失去它应有的魅力。体育运动不仅要有竞技性,还要有群众性,一个人玩单调,大家一起玩才热闹。

有一项传统群众体育运动――拔河。不管什么时间搞这项活动,参与者都是兴致盎然,积极性特别高。上场的拼尽全力,场下的摇旗呐喊,场面堪称壮观。为什么这项运动这么受欢迎呢?答案一目了然:一有竞技性,二有群众性。

提高竞技性不是为竞技而竞技,目的是促进运动,提升运动效果。体育课上适当引入竞技意识,对提升体育课教学质量,肯定有积极意义。

体育运动不是体育课的专利,如果能够把体育活动的意识培养起来,让体育活动成为自觉行动,这才是最有价值的。课余时间开展体育运动也是十分有必要的,体育教师要做有心人,多为学生设计一些新颖的活动项目,也可以发动学生自己发明课间小游戏,这对提高课间活动质量是有很大促进作用的。传统活动跳绳、踢毽子、丢手绢、跳房子等可以借鉴,转呼啦圈、照镜子、挑西瓜等新游戏可以提倡。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学生的眼界宽了,关注点发生转移。新游戏新玩法不断涌现,作为体育教师,要注意发掘学生的兴趣点,收集筛选新的活动项目,丰富课间生活。体育教师一定要有忧患意识,如果不能与时俱进,就要被学生说成是“老古董”,体育的魅力也会在我们的手中消失殆尽。

不管是课内还是课间,只要是有活动的地方,就应该有我们体育老师的身影。教师和学生一起活动,不仅可以起到组织指导的作用,还能做到安全监管。这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竞技运动的魅力篇7

关键词:旅游演艺;产品创新;驱动因素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03-0099-02

一、旅游演艺产品创新驱动力及驱动因素现状

旅游演艺是一种与旅游市场相关联的以展现特色文化为内容的演艺形式。我国最早的旅游演艺活动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深圳华侨城。随后,印象系列、《宋城千古情》、《禅宗少林》、《天门狐仙》等一批旅游演艺产品相继出现,并逐渐得到观众的认可,成为旅游日程中重要的一项。同时,如何驱动旅游演艺产品创新这一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按照在产品创新驱动力中起主要驱动作用的元素类型划分,目前,成功驱动旅游演艺产品进行创新的驱动类型主要有:第一,以人才聚集为主要驱动因素的驱动类型,演艺产品通过主创团队的才能对优势资源的关注和深入发掘形成创意理念,推动产品创新,如印象系列等。第二,以产业融合为主要驱动因素的驱动类型,演艺产品通过生产资源的不断流通,推陈出新,形成核心竞争力和跨地域扩张,实现多种产业的良性互动机制,如华侨城等。第三,以管理运作因素为主要驱动因素的驱动类型,演艺产品依靠核心管理团队的经营运作,结合专门的项目公司进行产品运营,驱动创新,如天门狐仙等。此外,市场需求因素、资本因素、技术因素、政府主导因素等也有效促成了旅游演艺产品的创新。

二、旅游演艺产品创新驱动机制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旅游演艺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驱动因素被发掘出来,应用到实际的产品创新之中,但在驱动因素调动中存在的问题也日益明显。

第一,创意人才缺失,人才聚集驱动力发挥有限。主创团队的高创作水平和能力对旅游演艺产品的创新具有核心推动作用。目前市场上的旅游演艺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开发团队对地区资源的利用仅仅停留在浅层次的开发,不能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的竞争优势,从而不能驱动产品创新。

第二,产业联合力度不足,产业融合驱动力有待发掘。旅游业与演艺产业的融合驱动了旅游演艺产品的诞生,同样,在旅游演艺产品的持续创新中,产业融合驱动力的作用必须得到充分发挥。目前,旅游业、文化产业、高科技产业及其他相关产业的融合力度不够,产业链扩展不足,导致旅游演艺产品创新乏力。

第三,资金补给能力有限,资本驱动后劲不足。每个旅游演艺产品的诞生,都需要强有力的资金来源做后盾。由于旅游演艺产品的特殊性,其越来越呈现出大成本,大制作的趋势。资金的丰厚程度直接决定了旅游演艺产品的规模质量等。当前的旅游演艺产品在开发的不同阶段或多或少的会遭遇资金问题的困扰,阻碍产品的持续创新,减短了产品的生命周期。

第四,市场信息处理不当,市场驱动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从整个旅游演艺市场来看,当前旅游市场对旅游演艺产品的需求比较旺盛,在需求旺盛的大背景下,充分利用市场的驱动力是创新旅游演艺产品的有效途径。但旅游演艺产品的开发者对于市场需求的变动不够敏感,不能积极地根据市场刺激持续不断的推陈出新以适应市场的变化。另外,一部分旅游演艺产品因为不能满足市场需求,逐渐被市场淘汰等。

三、旅游演艺创新驱动因素调动不足的原因分析

从大环境来看,旅游演艺产品驱动因素调动不足是因为我国旅游演艺产品发展环境不够成熟,相关理论、政策制度配套不够全面。而旅游演艺产品作为一个新兴的旅游产品,在其创新过程中对创意人才聚集、产业融合、资本驱动、市场驱动等因素的调动尤显不足,具体原因如下:

第一,人才培养机制不成熟,优秀创意团队聚集门槛高。目前,旅游演艺产品开发的高素质人才比较缺乏,人才培养机制并不成熟,人才供给不充分。地区优质的文化资源,自然资源等不能通过人才的作用力有效的转化成旅游资源,其中,重要原因是项目开发者自身的能力水平限制。缺乏有创造力的人才团队去开发出有核心竞争力的旅游演艺产品,缺少创意驱动把真正有价值的资源转化为产品的具体优势。此外,国内外已有的优秀创意团队聚集门槛较高,需具备优质的产品资源和雄厚的资本实力,而依附于整个景区之下的旅游演艺产品很难获得与之相匹配的开发资源。此外,开发方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开发理念致使资源得不到合理的利用,甚至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存在过度开发,破坏性开发的现象。

第二,缺少丰富有效的产业融合模式。旅游演艺产品是多种产业相结合的产物,由于发展历程较短,产业融合模式比较单一。旅游演艺产品只是将旅游与演艺作简单结合,尚未提炼出多方位,综合性的产业融合模式。而产业融合的驱动作用也仅限于产品诞生初期,并未在产品的运作和持续创新中发挥驱动作用。

第三,旅游演艺产业融资渠道不丰富。目前,旅游演艺产品的融资模式大都依赖于投资方的一次性投资,并未开拓多来源的资金渠道,导致产品运营过程中或多或少会由于资金持续供给能力不足而遭遇困境。而民间团体的资金来源则更加没有保障,在充分的市场竞争下,拥有雄厚的资本才能驱动演艺产品的创新,支撑演艺项目的运营。

第四,市场信息调研与反馈不足。市场需求对产品创新的驱动力表现在,产品开发前期的市场调研对产品开发的驱动和产品投入后的市场信息反馈对产品继续改革创新的驱动。旅游演艺的发展尚属上升期,市场需求巨大,但同时也存在风险,由于信息的感知获取滞后,项目开发者未能对市场信息进行及时把握,产品创造不能适应变化的市场需求,那些没能紧跟市场需要的形态落后的旅游演艺产品得不到市场回报,必然会被淘汰。

四、充分调动旅游演艺产品创新驱动因素的对策建议

本文综合以上梳理并结合对优秀旅游演艺产品《魅力湘西》的具体案例分析,提出以下关于调动旅游演艺创新驱动因素的对策建议。

(一)吸引、培养优秀人才,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实现人才集聚驱动

魅力湘西从最初创办剧场时的前途未卜到旅游演艺大发展之下的异军突起,主创者杨吉红一直非常重视创作团队的力量。为提升产品的竞争力,杨吉红及其团队不惜重金聘请国内顶尖学者、艺术家、音乐家做总策划和导演。其中包括著名歌唱家宋祖英汤灿、甲丁等艺术家,如此豪华的节目创作阵容,再加上各据绝活的演职员队伍,魅力湘西的主创者一步步的以丰富的演出内涵,震撼的视听效果等区别于一般的旅游演艺产品。打造出了首屈一指的剧院类演艺项目。

布迪厄曾在其文化资本理论中指出文化资本在某些条件下能转化成经济资本,而文化资源只有通过创意人才的挖掘创作出具体的产品形态从而实现其价值。要实现人才聚集驱动应该通过吸引、培养优秀人才,完善人才激励机制的方式。整合资源,提高良好的发展平台,用优质的创作环境,丰厚的创作效益来聚集有创意能力的旅游演艺开发人员。通过主创团队创意的发挥,对已有资源进行综合开发,驱动具体的产品创新。

(二)合作经营、联合开发,借助产业融合驱动力完成产品创新

魅力湘西的成功同样得益于产业融合的驱动,最早的魅力湘西是张家界景区内的一个小歌舞厅,后来逐渐跟旅游相结合,发展成为张家界旅游市场上夜间旅游项目的王牌产品。这其中,跟旅行社的合作为魅力湘西提供了较为充足的游客来源。当地旅游社设计的游览路线中纷纷把观看魅力湘西作为常备节目之一,这种合作经营,联合开发的模式,取得了双赢的市场效果。另一方面,魅力湘西跟当地剧团的合作也有效推动了自身的创新,剧团为魅力湘西提供表演人才,魅力湘西为剧团提供经济支持。旅游演艺产品不再局限于自给自足,而是采取走出去战略联合多方面的资源,利用产业融合的驱动力量,推动创新。

通过产业融合驱动旅游演艺产品的创新,需要加强多种产业形态之间的合作经营,各方本着双赢多赢的目的联合开发,衍生出适合的产业融合模式。在此过程中,需要明确各个产业的优势,扬长避短,取长补短,才能驱动产品创新,升华出有价值的旅游演艺产品。

(三)拓宽企业融资渠道,优化资本驱动

魅力湘西的发展主要依赖于民间自筹资本,在运作初期曾遇到过融资问题。旅游演艺产业具有预期成本高,运行成本高的特点必须要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在运营初期,《魅力湘西》的资金来源主要是业主合伙出资。2005年通过自筹资金、民问借贷投资1400万元建成“魅力湘西大剧院”,在2008年兴建魅力湘西国际文化广场时,通过张家界政府的斡旋,魅力湘西又赢得了香港投资商的资金注入。由于旅游演艺产品的特殊性,只有多渠道资本的投入才能保障产品的顺利运营,魅力湘西在逐渐的完善过程中做到了这一点。

在旅游演艺产品的创新中,扩宽资金来源,延伸资金链,汇聚更有力的市场资源,以物质保障支撑内容创新,才能打造出高水平的演艺产品。旅游演艺产品的长期运营也需要有力的资金支持,多渠道的资金来源丰富了投入资金的种类,有利于旅游演艺产品的良性发展。资本驱动的成功实现必须依靠丰富的资金来源。

(四)建立有效的市场信息利用机制,完善市场驱动

魅力湘西自诞生以来,在市场导向下经历了四次大的内容整合创新,是游客对节目内容的变化着的需求为魅力湘西提供了巨大的改版动力,主创人员对市场信息做出及时把握,明确了市场动态,并据此对节目内容作出创新。在提升产品质量的同时,以市场为导向,紧跟不断扩大的市场需求是魅力湘西进行产品创新的又一有效途径,而在这一途径中占主导作用的市场需求因素是主要驱动力。

竞技运动的魅力篇8

莎士比亚表示:“游戏是小孩子的工作。”儿童在游戏中,常常会全身心参与,积极合作,互动分享,游戏让学习的过程变得愉快、轻松而自主,也让学生的学习更加高效。在小学体育教学中,为了优化小学体育课堂,有必要引入民间体育游戏,运用劳动人民的智慧,实施趣味、高效的体育课程教学,让民间遗留下来的经典体育文化和思想文化得到传承和发扬。以游戏激趣,让民间体育游戏为体育课程增加光彩。

一、引入民间体育游戏,激发体育训练兴趣

民间体育游戏之所以流传至今,是因为它们不仅具有健身的效果,还具有文化性、艺术性和趣味性。不同地区有不同特色的民间体育游戏,符合当地人的风俗和习惯,不同年龄的人也喜爱不同的体育游戏。为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训练的兴趣,构建魅力体育课堂,有必要引入民间体育游戏,基于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科学选择与运用,契合教学内容与目标,激活学生兴趣,实现体育素质培养目标,让学生参与快乐的体育活动。

如小学体育学习中,走、跳、拉、提、抖等动作训练,是体育课程中非常频繁的训练项目,而单纯的肢体动作训练可能让学生感觉到枯燥乏味,若引入民间体育游戏“抖空竹”,就能将这些肢体动作训练变得有趣而高效。结合“抖空竹”活动,学生灵活配合四肢,展开四肢的各种细节动作训练,并结合竞技模式,激活学生参与体育训练的兴趣,发展学生体育素养。

二、引入民间体育游戏,鼓励合作参与竞争

民间体育游戏的趣味性、文化性、健身性等,成为引入体育游戏的决定因素。而其中体育游戏的竞争性又为构建魅力体育课堂奠定了基础。很多种类的民间体育游戏,能蛞孕∽楹献餍问秸箍,通过引入竞争模式,让学生积极参与,提升体育学习的兴趣,又可以让学生在合作、竞争模式下,发散思维,创新思考与实践,合作搭配完成竞争过程,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与竞争意识。

在合作与竞争中,学生能真正体会到合作的意义,并在竞争鼓舞下,尊重对手,关爱同伴,感受身体和心理方面的变化,调节身心,发展心理素质。如“四方形拔河”游戏的引人与实施,教师先讲解游戏规则,学生发现这与平时的拔河游戏不同,有4个角度,每个角落站一队人,合作互动,抓住了摆放的小红旗后,则为胜利。该游戏中,学生需要合作互动,注意拔河的角度和方法,力往一个方向使,注意使力的方向,并派遣最后的成员抢红旗。在竞争模式下,学生发展了抗挫折能力和竞争意识,实现了体育育人的目标。

三、引入民间体育游戏,完善学生综合能力

对体育的错误解释是,体育活动只需要动手,活动身体就可以了。其实不然,体育不仅是身体的训练过程,还是思维的活动过程,如果不加思考进行体育训练,很容易造成身体的损伤。大脑的思考配合身体的动作训练,指导训练,才能凸显出体育活动的价值和意义。引入民间体育游戏,教师通过科学设计、组织与引导,学生参与游戏并合作探究,实践参与,能逐步完善学生的综合能力。

教师应让学生感受民间体育游戏中的智慧和文化,引导学生思考分析,探寻其内涵与体育游戏的意义,并在全身心参与游戏过程中,发展综合能力。如“踢毽子”游戏,需要学生动作准确,技术到位,把握住毽子的重心,全身心投入,动作敏捷,反应迅速,才不至于将毽子落下来。踢毽子可以独自游戏或合作游戏,结合竞赛形式,比拼踢的花样、时间和次数,让学生思考踢毽子的方式,并掌握技术与身体的平衡性,实现竞技比拼的胜利。由此,通过引入民间体育游戏,能发展学生的协调能力、合作能力、竞争意识与学习能力。

四、引入民间体育游戏,培养体育锻炼习惯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习惯,让终身体育融人小学生的生活中,可以引入民间体育游戏,让民间的智慧和游戏的乐趣,优化魅力体育课堂。体育活动具有终身性,应该贯穿于学生的整个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在学生的生命中都存在。引人民间体育游戏,选取恰当的、适合学生性格特点的游戏内容,教给方法,引导创编和应用,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让终身体育理念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

设计固定的体育锻炼和分享时间,加强对学生某种民间体育游戏的指导,培养学生体育兴趣,使得体育与学生的生活融合起来,落实终身体育和阳光体育理念。如抽陀螺、滚铁环等民间体育游戏,对每个年龄段的人都适用。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放学后,基于兴趣小组的模式,参与到抽陀螺、滚铁环小组活动中来,大家分享游戏经验,并分组参与体育游戏,结合竞赛、合作与分享的形式,感悟体育的快乐与智慧。教师指导方法和注意事项,引导学生掌握抽陀螺时的手臂用力方式,滚铁环时要注意掌握平衡。由此,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五、结束语

将民间体育游戏引入到小学体育课程中,不仅能传承民间艺术智慧,还能提升学生参与体育训练的兴趣,发展学生身心素质,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小学体育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质,对民间体育游戏非常了解,且基于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与需求,在保障学生安全性的情况下,对民间体育游戏进行引入、创新或改编,以此构建魅力体育课堂,实现素质教育目标。

上一篇:电子商务职业素质范文 下一篇:课外阅读的研究背景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