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机械原理的认识范文

时间:2023-09-27 11:23:08

对机械原理的认识

对机械原理的认识篇1

关键词: 机械原理 教学 培养 创新

中图分类号:F4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社会的发展,机械化生产规模将日益扩大,需要设计出各种高质量的机械设备或对原有的机械设备进行技术改造,这就需要具有掌握机械原理知识和创新能力的工程技术人员。因此机械原理教学就越来越重要,我们不能拘泥于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而应该改进机械原理课程教学,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我们现在所培养的学生,都将是21世纪的建设者。为培养跨世纪需要的基础知识扎实、知识面宽、动手能力强、素质高的创造性人才,机械原理课程肩负着重任。我们常说要有创新精神,而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我们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任务。创新能力基于创新意识,如果有了创新的意念,再加上掌握一些创新方法,就具有创造的基本条件。我们就此问题在机械原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一、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作为课程的主要任务

机械原理课程是机械类专业的一门重要技术基础课,它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能进行机械运动方案的构思和创意设计,是发挥学生创造力的一门较合适的课程。那么目前技校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现状如何呢?为了作到胸中有数,我们在一次考试意出了一个结构改错的题目,将一个简单的自由度为0的运动链改为F=1的机构。结果大多数同学在情急之中都提出了自己认为合理的改进措施,有低副机构,也有高副机构,各种各样的想法都有。这个结果很令人鼓舞。它告诉我们:只要善于引导,即使是普通技校的学生也能拥有创造力。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需要全社会的重视与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努力。这一现状提醒我们应该在课程的指导思想上进行改革。我们提出“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为主线”的教学指导思想,并将它贯穿于课堂教学、课外科技活动、实验、课程设计等一系列教学环节中。

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几点做法

在将“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为主线”的教学指导思想付诸实践的过程中,我们认为知识是创造的基础,一个人如果没有丰富的基础知识就根本谈不上有所创新。机械原理课程基本概念多,比较抽象,如何让学生想学并学会这些枯燥无味的、抽象的基本概念呢?如果不注意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就很难有好的教学效果。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

(1)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课堂教学中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注重启发式教学,营造一个活跃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养成积极主动思维的习惯。“机构”、“机器”贯穿于机械原理课程讲授的全过程,怎样让这些没有实践经验的学生建立起机械的概念,从而认识机械呢?为了唤起学生的认识,提醒学生根据自己的日常接触和经验进行归纳整理,如洗衣机、汽车、各种机床等,对一些典型的例子进行剖析,如汽车四冲程内燃机、织布机等。对一些基本概念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从而摆脱单一固定的模式,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思维。

(2)在学校组织的课外科技活动中,鼓励学生做一些用机械原理知识去解决的一些工程实际问题的题目,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例如装卸货平台高低调整板,需用到好几套平面连杆机构来实现其运动,它的创意构思和设计极大地唤起了学生的创造欲望。很多学生积极参与到科技小制作中来,在第二课堂中,通过制作,同学们得到了实际的锻炼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3)在机械原理课程设计中,增加机械运动方案选型设计的内容。开始时规定一个工艺动作由学生每四人一组定方案,给每个同学定具体题目,自己构思一个具体机构,如折叠椅、水果去皮机、擦窗机、扫地机或者某一玩具设计等。同时也鼓励他们选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学生在学完常用机构后就可构思,他们对这类题目很兴趣,认为虽然经历了辛苦的创意劳动,但确有收获。

(4)创建机构创新设计实验室。刚接触到机构运动简图时,很多同学不习惯,也看不懂机构简图。因为他们的感性认识太少,为解决这个矛盾,除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多用教具模型、电化教学等手段外,我们还购制了一些典型机器和机构实物,这些反映创新意识的、具有较为新颖的机构及机械结构的机电产品可供学生随时拆装、观察。学生通过了解各种新颖的机构和巧妙实用的机械结构,分析它们的工作原理、运动方案、机械结构和关键技术,并在此基础上重新进行创造性构思,使他们受到创造思维的训练。

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CAI,使原来静止不动的机构在屏幕上“动”起来,一可以节约大量的教师讲解时间,还能使学生建立起各种机构、机器运动的感性认识。有兴趣的学生可参与到软件制作的行列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探索体会与建议

目前很多技校在普遍压缩机械原理课程学时数的情况下,还想增加内容,这样一来,原有的学时数少而教学内容多的矛盾愈加突出,很难引入更多的训练与开发创新设计能力的内容。为此合理取舍和安排教学内容,根据各教学环节的教学特点,恰当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以期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为了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更好的训练,,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由于在引导学生创新思维的过程中,机械原理课程任课教师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能否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创造性思维训练,教师自己得身体力行。不断加强自身素质建设,注重自己能力的培养,因此在理论研究及教学之余,参加科研活动是必经之路。

其次,各相关课程都应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的训练作为课程的主要内容,并将其落在实处,通过教学各环节对学生进行训练,逐渐培养其创新意识,激起他们的创造激情,使他们掌握创新设计方法。

最后在技校中开展课外创造性设计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机构进行设计制作,为这些机构提供必要的场所和活动资金,在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增长知识,从而加深对创新设计的认识。

除了上述方法之外,还可以通过参赛提高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使学生在参加竞赛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的创作,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同时使学生在竞赛中加强学术思想的交流,激发更新的创新意识。

结语:

通过机械原理教学过程中加强创新设计能力的培养,我们深深体会到:学生中的确蕴藏着巨大的创新潜力。他们朝气蓬勃,思维不受条件的约束,容易产生创新的火花。关键是要在一种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中,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将课堂教学、创新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学生才可能发挥创新能力,开发出一流的产品,服务于社会。

参考文献:

[1]鲁小芳.研究性学习在机械设计创新教学中的应用[J].本溪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

对机械原理的认识篇2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很多学校对学生的动手能力、操作能力的考核越来越严格,机械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各种机械原理知识深奥复杂,为了提高学生对机械原理的理解,同时提高学生的机械设计水平,则必须要积极加强实验教学力度。当前部分院校的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教学脱离了实践教育的根本目的,使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实验教学模式无法满足发展的要求,多年的教学经验与事实证明,在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教学过程中,使用传统的课堂理论教学与教法已经不再适用。在素质教育时代,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教学应该更注重实践教育,以实验教学为核心,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进行培养。

一、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实验教学常见问题

1.实验教学理念陈旧

当前很多教师在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教学过程中虽然开始重视实验教学,将实验课程当做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教学的重要环节,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正确地认识到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实验教学的目标,对实验教育目标的理解也不是很清晰,因此导致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实验教育水平不高。

2.实验教学方法比较陈旧

教学方法受到教学理念的影响,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实验教学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比较陈旧,有的教师只是按照大纲教材对实验内容进行讲解,忽视了对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的激发,从而导致很多学生虽然完成了实验学习,但是并没有掌握真正的实践技巧,从实验中学习到的内容不多。

3.硬件设施不足

实验教学离不开各种实验设施设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校没有积极加强实验基地的建设,导致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实验教学过程中的硬件设施设备不能满足教学要求,对机械专业教学水平产生影响。

二、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实验教学创新策略

1.改变教学理念

在机械专业教育中,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是重要的、基础的内容,实验教学是提高学生对这门工科专业的理解能力的重要途径,机械原理知识比较抽象、复杂,机械设计要求较高,很多学生仅凭教材上的理论知识,并不能掌握其深意。对此,必须要加强对实验教学的重视,要对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实验教学的目的进行明确,将实验教学纳入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教学任务中,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自主思考能力、分析能力为主要目标,在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课程设置、教学评价、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重视实践性,并且考虑学生的学习基础情况,循序渐进地设计实验项目,促进学生学习水平的提升。

2.对实验教学模式进行改进

2.1加强分组合作实验教学。教学过程是对学生的综合能力水平进行锻炼的最好过程,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通过改变教学方法使得学生接受更好的实践锻炼。分组合作教学是素质教育过程中比较常见的一种教学模式,其根本目的是为了锻炼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可以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在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实验教学过程中应该要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对各种实验项目进行分析,例如在机械设计过程中,要完成机械传动装置的设计,教师不予讲解,让学生自己根据所学内容对传动装置原理、?C械组成、设计结构等进行讨论,并且对设计方案进行验证,然后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实验项目,再由老师对学生的实验设计结果进行评判。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并且促使学生学会自主思考,对各种问题进行解决,减少依赖心理。

2.2从验证型实验到设计型和创新型实验转变

在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实验教学过程中,应该要注重启发,学生要养成思考的习惯,在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教学过程中,应该要从传统的示范型实验转变为参与型实验,从传统的验证型实验转变为设计型实验,传统的实验教学是教师讲解、学生操作,按部就班地对各种实验内容进行完成。在现代教育过程中,应该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实验设计和验证过程中,可以设计不同难度层次的实验项目,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实验项目进行选择,从实验过程中学习各种知识。

3.加强硬件设施设备的完善

在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实验教学过程中,应该要积极加强实验室建设,补充一些新型机械以及典型的机械模型和实物,可以将一些企业的失效零件或者机械设备收集起来,用于学生对机械元件、机械原理等加强认知,并且通过对机械进行实践操作,加深对机械工作原理的理解,从而有助于学生进行实验设计,完成机械设计任务。

结语

对机械原理的认识篇3

关键词:教学认识 教学方法 多媒体 实训 实验 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4(a)-0105-01

1 教学认识

教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好几届了,学生尽然说我带的课是他们所学的最难懂的课。我从自己的经历深深的反思了好久,回想自己当年学这些课时也觉得很难且不感兴趣,刚工作时也不感兴趣,而且觉得学校里什么也没学下。经过在工厂多年的工作,现在又回到学校教这门课,觉得对这些专业课很感兴趣,而且很容易理解;再想想学生的反应是有道理的,最关键的原因是内容太抽象且实践太少。大学的基础课都是在中学课程基础上的延伸和拓展,所以不会觉得很难接受;而专业基础课也是在基础课的基础上介入了专业的知识,这些都可以理解和接受;但如果专业基础课没学好而要学专业课,这就很难了:既没有打下基础,也没有见过和实践过。

2 该课程的特点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高等工科院校机械设计制造专业的一门专业课,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是以前金属切削刀具、金属切削原理和机械制造工艺学等课程的柔和。就是拿到一套机器设计图纸,要将它转化成零件和装配成机器的过程中所牵扯的一切技术问题。这些内容和现代制造业有着密切的关系,而现代制造业复杂多样化,同一机器有很多的制造和装配方法,你必须优选出最优的制造方法,而仅依靠课堂讲授的方式来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制造技术的多样化决定了该课程教学手段的多样化,为了使学生不仅学到理论知识,更加掌握现代制造技术的复杂多样化,这就要依靠多媒体技术、实验、实践实训、课程设计等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3 教学方法探究

3.1 借助多媒体教学认识制造方法的多样性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的实践性很强,若只是靠课堂讲授大都枯燥无味,而且很抽象;学生学后也没有深刻的影响,达不到很好的教学效果。而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我们可以运用UG、Solideworks、proE等软件模拟零件的加工过程和机器的装配过程。例如我们可以利用动画模拟轴类零件的加工过程,可以看到车、铣、刨、磨各种加工方法;同时还会牵扯到各种刀具的使用方法和切削过程;各种设备的操作方法以及零件制作的全过程。就会对刀具、切削原理、加工过程有一个感性的认识,这样再讲这些知识的时候就会兴趣。我也可以模拟机器的装配过程,可以看到机器装配的全过程。例如可以模拟主轴、变速箱的组装过程,这样可以理解零件、组件、部件的概念,认识装配的工艺过程。

我们也可以到工厂的制造现场实拍到许多实际的操作过程,在上课时利用多媒体进行演示,这就更加深了感性认识而且与生产实践密切联系。这些知识靠讲授是不能达到教学效果的,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原本枯燥抽象的教学更加生动,也使学生在不走出课堂的情况下学到很多工厂的生产实践知识。

3.2 通过实验掌握其中的原理、理论方法

实验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使学生通过感性认识获得知识的重要渠道,实验不仅可以验证理论,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的实验有工件的定位、典型夹具分析和加工误差的统计分析。

工件的定位和典型夹具分析所用的设备是各种定位元件和夹具实物模型,通过实物观察加深学生对定位原理的理解,直观的认识什么是过定位、欠定位、完全定位和不完全定位;熟悉常用定位方法和定位元件,加深对常用定位元件结构功能的认识;了解常用夹具的构造和组成,增加对夹具的感性认识。

加工误差的统计分析实验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加工误差的统计分析方法。让学生应用外径千分尺和卡尺测量一批已加工销钉(50件)外圆尺寸,进行加工误差的统计分析,运用直方图和正态分布曲线统计零件的加工误差并计算合格率,掌握零件加工分析方法。

3.3 通过实习增加感性认识

实习是学完理论课程后到工厂加工现场进行观摩和操作练习。实习是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实践性环节,通过实习是学生对机械制造有一个完整的感性认识,可以认识到机械制造的全过程:各种零件的加工方法和加工过程;各种加工设备、刀具、夹具、量具;各种机器、部件、组件的装配方法和装配过程。并对生产现场、生产过程和车间布局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调动学生学习专业的积极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的兴趣。验证、巩固、深化和扩充课堂理论知识,为课程设计和后继课程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并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很快适应环境和干好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实习中要求学生做好以下详细记录:选择一典型零件(轴类或者箱体等)记录:(1)分析零件的结构工艺性和技术要求,记录整个加工过程:工艺路线、定位基准及定位方法、夹紧原理及夹紧方法、所用夹具、刀具、量具及设备,然后分析工艺方案、定位夹紧的合理性;(2)记录某一道工序的工序卡,分析各个量值的选用原则;(3)选择一夹具进行分析,画出专用夹具简图,指出各零件的名称和作用,对定位原件进行自由度分析,分析夹紧装置的类型及夹紧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3.4 通过课程设计消化所学知识、训练能力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是该课程不可缺少的练习和巩固环节,让学生完成一个零件的加工工艺过程的编制和所用夹具的设计。要求学生完成以下内容:(1)分析零件的结构工艺性和技术要求;(2)拟定零件的加工工艺规程并进行技术经济分析;(3)填写工艺过程卡和工序卡;设计指定工序专用夹具。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更好的消化所学知识并能训练能力为以后的毕业设计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4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教学手段也得不断的进行改革,以提高学习效率和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革新人类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不断的将现代科技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因此探讨教学手段多样化以及合理安排将是教学的一个重点。

参考文献

[1] 赵家齐.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设计指导书[M].2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2] 王选奎.机械制造工艺学[M].2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3] 于骏一.机械制造技术基础[M].2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4] 黄健求.机械制造技术基础[M].2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对机械原理的认识篇4

物理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物理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质和关键能力;是学生通过物理学习内化的带有物理学科特性的品质;是学生科学素养的关键成分.物理核心素养主要由“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科学态度与责任”四个方面的要素构成.这四个方面是相互联系、共同发展的.物理观念的形成过程是学生经历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的过程,同时伴随着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的发展过程和对科学本质的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基础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用物理核心素养一词集中概括了物理学科的教育价值,并将其作为教育目标来引领课程、教材和教学的改革方向.

机械能守恒定律是力学中一条重要的定律,是更普遍的能量守恒定律的一种特殊情况.但由于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条件(系统内只有重力和弹力做功)苛刻,所以机械能精确守恒的情况比较少见.另外,由于容易混淆重力势能与重力做功,在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题时,往往会使用动能定理来代替,动能定理的使用范围要比机械能守恒定律宽泛得多.从解题的角度来看,机械能守恒定律在物理学中没有什么优势,为什么物理教材上和教学中还要用大量的篇幅来讨论这个问题呢?从初中的定性介绍到高中的定量计算,再到大学对质点组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学习.

这是由于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教学适合物理核心素养的要求,在物理学中有重要的地位、作用和价值.结合自由落体运动,通过看得见的变化――高度与速度变化,提出探究问题――高度是否转化成了速度?利用已知知识,寻找转化规律,得到看不见的守恒量.完成知识构建的过程中,形成了能量和守恒的观念、经历了探究过程、进行了科学推理、培养了认真负责的科学态度,从而达成了教学目标、发挥了该教学内容在培养物理核心素养方面的作用与价值.

那么,如何教学机械能守恒定律才能突显其地位,发挥其作用,实现其价值呢?下面以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为例,在分析与思考现行普遍以知识传授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基础上,提出要通过“同化”与“顺应”来实现机械能守恒定律的知识构建,?_成教学目标、凸显其在物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实现其教学价值和物理核心素养的要求.

二、对以知识传授机械能守恒定律教学的分析与思考

(一)现行比较普遍的授课方式

由于对机械能守恒定律在物理学中地位、价值和作用的理解不同,教学的方式、方法也就不一样.表1所示的是现行高中比较普遍的一种教学方式.

(二)分析与思考

1.情境引入

给出的这个情境与能量的结合有点牵强,学生不能就这个情境很好地回答“问题一”.因为能量是看不见的,看到的只是摆球的运动形式、速度和高度在变化.

希望从机械能守恒的角度来回答“问题二”,进而引出机械能定恒定律,并为推导铺垫.这个过渡很难、也不是必然的.

这个教学设计中所提供的情境不能很好地引出机械能守恒定律,只是给学生在视觉、听觉的冲击,在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兴趣,调动学生注意力等方面有一定的价值,对寻找守恒量以及机械能守恒定律的理解没有什么帮助.学生不能根据情境在心理上得到明确的暗示,因为摆球来回摆动、快慢变化、升降交替这些表层现象会左右学生的思考,这样教学不能很好地完成机械能守恒定律的知识构建,反之,如果用已经构建了的机械能守恒定律来解释该情境中观察到的现象就顺理成章了.

2.理论推导

推导时选择了竖直下落的物体为研究,学生无法将该情境与课堂教学引入的情境结合起来思考.一个竖直下落,做直线运动;一个来回摆动,做曲线运动.可以看出,这个教学设计的引入不能很好地切入主题,引而不入,教学效果不理想.

另外,在推导时对动能和重力势能的表达使用了综合(如Ek、Ep)方式,而不是用具体分式(如[12]mv2、mgh)来表达,这样处理会在认知上增加学生的困难.

3.归纳总结和应用举例

归纳总结这个教学环节采用了陈述性知识的表述方法来处理,即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知识,或者说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包括对事实、规则和事件等信息的表达[1]190.也即:只有重力做功的情形下,动能与重力势能可以转化,但总量保持不变.

应用举例这个教学环节采用了程序性知识的表述方式来处理,即是关于完成某项任务的行为或操作步骤的知识,或者说是关于“如何做”的知识.它包括一切为了进行信息转换活动而采取的具体操作程序[1]190.也即:首先,判断是否只有重力做功;其次,选定零势能面,明确始末状态并确定对应的机械能;最后,利用机械能守恒定律列式求解.

由分析可知,以上的教学设计不能很好地让学生经历机械能守恒定律的知识构建、形成能和守恒的物理观念,而仅仅当作现成知识进行传授,所以学生认识不到该定律在物理学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仅从解题方面这个角度,觉得它在物理学中没有什么优势.

三、通过“同化”与“顺应”来完成机械能守恒定律知识的构建

“同化”与“顺应”是学生参与和经历知识构建的两个重要过程.皮亚杰(J.Piaget)认为学生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学生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涉及两个基本过程:“同化”与“顺应”[2].

“同化”是指把外部环境中的有关信息吸收进来并结合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即个体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内的过程,就像消化系统吸收营养一样.

“顺应”是指外部环境发生变化,而原有认知结构无法同化新环境提供的信息时所引起的学生认知结构发生重组与改造的过程,即个体的认知结构因外部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的过程.

机械能守恒守律的教学适合通过“同化”与“顺应”来构建.物体仅在重力作用下的运动、动能和动能定理、重力和重力做功以及重力势能,这些内容和知识都是学生已学过的,属于学生的原有知识,学生容易“同化”而完成知识构建;而速度与高度之间的变化是否涉及能量的转化?以怎样的形式进行转化?按照怎样的规律转化?机械能是否守恒?这些内容和知识不能与学生的原有知识直接发生作用,要通过“顺应”来完成构建.

通过“同化”与“顺应”完成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构建如表2.

(1)情境引入环节,创设了一个比较简单的情境,目的在于利于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科学探究源于问题,而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对身边事物的观察与思考.观察是科学发现的重要途径,观察是取得原始材料、扩大研究领域、构建科学假说、形成科学理论的基本方法.简单的情境利于学生观察与思考并得到心理暗示.

(2)现象可以被学生观察到,但问题提出需要老师的帮助.提出问题在思维层次上高于观察现象.由于学生有了高低、快慢的概念,直接将观察到的现象与原有知识发生作用进行“同化”.而提出问题则是对未知的一种假设和猜想,减小的高度是否转化成了速度?这是学生认知领域的一个新问题,学生“同化”不了这个新问题,必须用“顺应”来处理.这个为下一环节的推导做好了铺垫.

(3)推导环节中,动能定理和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变化关系、数学中的移项和恒等式变换是学生熟知的知?R.利用学生熟知的知识,一方面为学生认知搭建台阶,另一方面利于学生“同化”. 学生对变形得到的公式[12]mv12+mgh1=[12]mv22+mgh2以及该公式的使用条件是陌生的,不能与学生的原有知识发生作用,“同化”不了,此时给出机械能的定义就是“顺应”,即要用新的知识来处理问题.为了提出机械能守恒定律,以下两个环节也是非常必要的,一是分析与观察整个推导过程,是在不计阻力前提下推出来的,从而确定这种形式的条件.二是强调推导过程的状态选取具有任意性,即说明整个过程都是满足的.这种认证与说明的方法,也是学生没有接触过的.通过这个环节的“顺应”,学生不仅增长了知识,还掌握了一种新的处理运动学问题的方法――守恒的方法,同时还学会了逻辑推理和论证说明的基本思路.

(4)由于经历以上知识的构建,应用举例环节就是让学生尝试“同化”,定性或定量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这个环节可采用程序性知识的表述方法来处理,即:选定研究过程、判断是否满足条件、选定零势能面并确定始末状态的机械能、利用机械能守恒定律列式求解.

由上分析可知,在这个教学设计中,“同化”之中穿插“顺应”,在“顺应”之中也涉及“同化”,在“同化”与“顺应”的交替之中完成了机械能守恒定律的知识构建.在知识构建过程中明白了学习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意义和价值以及它在物理学中的地位.

四、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教学价值

如前所述,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题,应该不是教学该内容的主要目的.学习机械能守恒定律,就是要学习并掌握物理学研究问题的一般思路――从简单到复杂,从特殊到一般.寻求守恒量是物理学研究的一个方向,正如德国著名物理学家劳厄所说:“物理学的任务是发现普遍的自然规律.该规律最简单的形式之一表现为某种物理量的不变性,所以对于守恒量的寻求不仅是合理的,而且也是极为重要的研究方向.”

对机械原理的认识篇5

采掘机械教学特点存在问题改革探索《采掘机械》是采矿专业、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必修课程,其关键性对于此专业学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随着科技的发展,采掘机械发展迅速,新产品不断涌出。采掘机械产品的不断创新与滞后的教学课程之间的矛盾、采掘机械产品独立讲解与采煤整体工艺脱节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弥补课本中的不足,是目前教学中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知识重组

《采掘机械》课程所用教材内及顺序为:采煤机械、支护设备、掘进机械。此顺序的布置并不符合井下煤炭开采工序,并且各个内容之间是独立的,不利于学生全面掌握煤炭开采工序及设备间的关系。基于此,我们在教学时增加了绪论部分,内容主要包括采煤工序介绍、煤岩力学性质等;其次,讲解时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改变,在介绍井下煤炭开采工序的基础上,进行掘进机的讲解。进而,补充矿压知识的同时讲解液压支架、采煤机,并将本不属于本课程讲解的刮板机也进行简单介绍;最后,进行“三机”:液压支架、采煤机、刮板机之间关系的讲解及注意事项。此顺序可使学生对井下采煤工序清楚认识,并可根据矿企所需生产能力进行简单的“三机”选型及配套,为学生今后工作打下基础。

二、知识扩展

对于采矿学生而言,《采掘机械》《采矿学》同时学习,使得学生清楚的认识井下工作环境以及采掘机械所在煤炭开采过程的位置,但机械学生不学习《采矿学》,学习完全部课程后,虽然掌握了《采掘机械》中所讲述的采煤机、液压支架、掘进机等机械产品的结构和工作原理,但却不知该机械产品在井下的运行状况。基于此,针对机械学生我们补充了井下采煤工艺、采煤视频以及新产品等内容。

通过补充采煤工艺,使得学生对于所学机械产品在整个采煤工艺中的位置、顺序有了清楚的认识,对与《采掘机械》同时开设的《运输与提升》课程也起到辅助作用。采煤视频的播放有助于学生对于采煤机械在井下实际运行情况的掌握起到促进作用。图3为钻式采煤机三维图,目前国内外滚筒采煤机所采煤层高度下限在0.8米左右,而对于0.8米以下煤层无法实现机械化开采,钻式采煤机的研发成功可以实现0.4米煤层的机械化开采,有效解决了极薄煤层的机械化开采问题,该机型内容的补充有助于学生清楚认识对我国煤机行业产品的发展现状。三维模型的课堂呈现可以为学生清楚的讲解各个零部件的结构及该零件与其他部件的连接关系,对于机械制图学习较差的学生提高其识图能力提供帮助。同时,对于采矿专业学生采掘机械本身并非讲解重点,在让学生掌握机械工作原理基础上,我们补充了采掘机械常见故障及维修方法等内容,使得学生工作后可以初步判断机械故障。

三、学观结合

采掘机械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涉及机械、液压、采煤、矿压等,其内容涉及面广,学习难度大,所以讲解相关的内容时要注意讲解采掘机械的基本结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好的掌握课本中的内容,还能够在未来的发展中更好的发挥自身潜力。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进行实际教学时,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让学生对学习保持更高的积极性,保证最佳的教学效果。为达到此目的,我们采用学观结合方式,课堂主要讲授课本知识,辅之视频、图片、三维模型等。课堂之外,利用学生闲暇时间,带学生到工厂去观摩,并进行简单的装配,使得学生好奇心倍增,在现场针对真实的产品给学生讲解,学生随时可以提出问题,互相交流,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图4为我校三机试验平台,其包括采煤机、液压支架、刮板机、反冲过滤器、乳化液泵站、变压器等设备,学生不仅通过该平台可以真实的感受到设备的形状、工作原理,更可深入了解设备间的配合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启动顺序,为今后参与相关工作打下基础。

四、结论

对机械原理的认识篇6

1农业机械维修事故发生的原因

1.1农机手操作不当

农田作业机械的农机手多没有参加正规的培训,存在大量无证操作人员,安全法制观念差,安全意识淡薄,经常违章作业引发事故。在机械作业的过程中,由于农作物或杂草等堵住零部件或阻碍机械正常使用,有的机手在未切断动力的情况下,直接用手去排除故障,从而导致人身受到伤害[1-2]。这一行为不仅是严重违反农机操作规程的行为,同时也是导致机械维修发生事故的重要因素。

1.2机械的日常维护、检查与保养不到位

农业机械在日常使用过程中应进行定期的维护与保养,在使用之前应进行检查,部分机手一方面对于日常的维护与检查意识不到位,没有认识到其重要性曰也有一部分机手为了尽快维修和检查,省略很多关键的环节,只图速度不求质量,导致机械已经存在安全隐患却没有查出来。在机械的维修和检查过程中,包括一个螺丝的松动都应该注意,否则都会酿成非常严重的安全事故。另一方面部分人员认为维护与保养的费用过高,为了节约成本,未定期进行维修和检查,或是对已经有问题的地方,认为不会影响使用,而不进行维修与保养,导致安全隐患,发生事故[3]。

1.3专业素质不过关

导致农业机械维修事故一方面来自使用机械的农机手,另一方面也来自对机械维修的维修工人,这二者中部分人员对机械不了解,也没有掌握其使用技巧,或是在机械升级后没有认真的学习新型号的机器操作,仅凭个人经验进行使用,导致一方面对机械的操作不熟练,另一方面对维修技术不掌握,未弄清机械部件机构,在不懂拆装技巧的情况下盲目硬拆硬装,导致零部件受损,甚至导致人员受伤。有的由于修理人员的不专业,或是对农业机械没有驾驶经验,对机械使用的关键环节和调整的注意事项没有认识到位,在不能确保使用安全的情况下,将机械交予机手使用。在维修人员配合上也没有形成较好的默契,在维修、检查和养护的过程中使机械本身就存在一定的问题。除此之外,还有维修人员在思想意识和日常操作过程中的疏忽和大意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例如在维修前没有用工具将机身、农具支垫牢固或掩好轮胎曰在调试、修理或排除故障时不切断电源等。

1.4维修技术和设施不达标

由于在农村本身不具备维修的技术、水平以及条件,对于相关的维修设备没有配备或是精准度不符合要求,在维修后没有检测仪器,导致即便进行了维护与保养,也不能真的达到效果。

2避免机械维修事故发生的对策

2.1加强对机械维修安全意识的宣传

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首先要从相关人员的意识入手,让机手和维修人员认识到机械维修的重要性以及在维修过程中的操作安全。相关部门要对农机手和维修人员进行叶安全生产法曳叶农业机械化促进法曳叶道路交通安全法曳叶农业机械管理条例曳等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让相关人员认识到维修、检查和养护的重要性,加强安全法制观念教育,认真检查每一个零部件,将安全隐患降到最低。

2.2加强人员专业素质的培训

针对农机手和维修人员素质较低的问题,相关部门应定期组织培训对其加强安全教育和操作知识培训。农机安全监督管理部门要与农机推广站共同研究制订详细实用的技术培训计划,让相关人员认真对待维修前的准备工作。机械维修的过程中,将动力关闭后再进行操作等[4]。

2.3提高配套设施,做好硬件环境

为了减少农业机械维修事件的发生,在硬件设施与环境上也应进行提高和配套,一方面是加强仪器的精准度,购买先进的设备使其可以达到维修机械的要求,确保在维修过程中和维修后可以实现机器的检查,发现各种安全隐患并将其及时解决。另一方面在维修环境上,应特别注意避免火灾的发生,确保油箱远离火苗,特别是在进行焊接的过程中,要备好修理间的防火设施,一旦发生火灾隐患可及时解决。

2.4加强管理,加大扶持力度

对于农机手和维修人员,相关部门应加强监督管理,做好安全作业管理,确保农业机械操作的技术和提高驾驶员技术水平,保障农机和群众的安全。另一方面,农业机械设备的购买会花费大量的资金,后续维修也会产生大量的费用,大量购买者不愿意进行维修、养护和检查,因此为了节省后续维修资金,为了促进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使更多的农民可以使用农业机械以及定期维护,国家应加大对农业机械的相关补贴,出台各种支农惠农政策。同时还应出台一系列的农田作业机械的保险制度,确保农机手和农业机械的安全,减少事故对农民造成的损失[5],

对机械原理的认识篇7

关键词:能力培养;机械;创新;人才培养;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10)33-0139-02

1机械基础教育课程现状与人才培养思路

1.1机械基础教育课程现状中国论文联盟

目前我国有关机械教育课程虽然侧重对学生动手和理论知识的培养,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效果并不好,用人单位也普遍反映当前一些通过机械教育相关专业知识培养出来的学生进入企业后动手实际操作能力较弱,相关的实践经验也十分匮乏,甚至许多机械技术相关基础常识都了解模糊,且相应的协作能力较差。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主要是当前在一些机械基础教育课程中内容多,且枯燥乏味,学生难以理解,导致学习热情不高,从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无从下手。

这种现状和问题的出现与人才培养模式有关,这种模式侧重于采用学科本位教学体系。在这一体系中,课程的内容侧重于理论知识阐述,教学方式也采用传统的课堂教授的形式,学生学起来非常被动,在课堂中师生没有互动,学生主体意识不强,教师对学生技能训练不够重视,这造成学生动手能力差,无法达到真正的机械教学目的,同时也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此外,由于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缺乏相应的实践教学,导致原本具体的动手程序和方法变得难以理解,学生只能通过死记硬背的方法来应付相关知识,学生学习枯燥,缺乏兴趣。

1.2机械基础教育人才培养思路

要解决机械教育相关机构出现的以上问题,避免这种“理论知识不过硬,动手能力不过关”的状况,必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这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将理论知识学习和动手能力培养有效结合起来。笔者认为,在这一过程中应该构建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机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而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在机械教育过程中引导学生以用人单位的工作岗位为导向,努力夯实学生理论知识和提高其动手能力。

这一模式要求在机械教育过程中在理论内容讲授和实际动手能力培养过程中尽可能地结合用人单位的实际工作要求,尽量做到机械教育机构与用人单位的接轨,注重两者的合作。这同时还要求机械教育要以能力培养为本位来构建培养模式,而这一方面尤其体现在与相关制造企业的合作培养上。制造业的运作主要以产品制造为主线,经过样品设计、根据设计图纸制定制造程序,然后进行实际操作制造产品,之后进行组装和检验等流程。所以,机械教育在理论和实践教学过程中也应该严格遵守这方面的相关流程和程序,形成一套完整的操作程序,取消原来那种独立的机械制图、设计、金工实习、制造等课程教学与实践。努力构建一套“一条主线,两套系统,多个教学模块”的机械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2构建以能力为本位的机械专业基础教育模式

上文提到目前我国机械教育存在的问题,以及要建立相应的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机械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那么该如何具体展开相关程序和措施呢?“一条主线”即要求同学们以一台典型机器的制造作为主要流程,将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串联起来;“两套系统”则为理论教学系统和实践教学系统结合原则;“多个教学模块”则是根据具体的产品制造流程,从样品设计,到制造流程的确定,到产品的制造,再到产品的装配和检验等多个教育模块的设立。为了使学生达到真正的能力培养目标,笔者以机械产品制造的流程作为线索,对该模式的构建进行简要论述。

2.1任务下达阶段

首先可以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教授,介绍机械产品的相关类型、组成、特点和功能等,让学生先了解产品生产的基本方法和过程。之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与本校合作的机械制造企业参观,让学生对制造企业的生产设备、流程和管理有直观的认识,在此基础上下达相关工作任务,其重点是要求学生初步了解机械制造的基本流程和方法,同时提出与机械制造生产有关的问题,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去思考相应的问题,并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及其动手的欲望。

2.2图纸设计阶段

任务下达之后,首先要求学生分组对相关机械产品进行拆装,根据相关零件进行测量绘图的动手训练,此基础上完成零部件图纸的设计及零件组织流程的设计。此阶段,教师一方面要通过相关理论课程教授学生相关的设备拆装知识,以及相关的基本技巧实训;引入相关制图软件和设备,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相关计算、测量的工具。为了完成各零部件图纸的设计,教师需要在理论知识上讲授相关的常用机构原理与应用和常用零部件结构的设计知识原理,在动手方面要求学生分组合作,通过组与组之间的竞争来进行产品图纸设计。

2.3零件机械制造阶段

此阶段的机械教育要根据之前的图纸设计来分析零件所需要的原材料及其辅助的设备和工具,要求学生分析其原理的机械性能和工艺性能,在此过程中引入机械工程原理相关理论知识的教学,同时引入机械制造流程制定的规程和方法等知识的教学。在动手能力培养方面,教师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带领学生在学校实训基地进行相关机械生产的具体操作练习,包括磨、车、铣、铸、焊、热、钻等。同时,在此阶段,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到相关企业的生产车间进行现场观摩,通过企业技术人员的现场解说,让学生自觉地将企业正规的产品制造流程与自己设计的流程进行对比,从而使得学生对机械产品制造工艺和流程有进一步的认识。最后,教师对学校这一阶段的能力培养需要进行相应的考核和评价,并进行相应的总结。

2.4零件加工和装配阶段

当零件被制造出来后,需要对零件进一步加工以保证零件符合相关要求。在这一阶段教师要教会学生对机械零件标准测量与检验方面的相关理论知识,包括零部件尺寸、表面粗糙度和行位公差等。同时要求学生在检验过程中运用这些理论知识进行实践。当零件检验合格之后,就需要对零部件进行装配以形成最终的机械产品,这一过程教师需要引入相关的装配钳工等理论知识。在此基础上学生进行零部件装配的实际操作,同时在装配完了之后再对整机进行相关检验和调试。整个阶段,教师需要注重对学生产品装配工艺能力的培养。中国论文联盟

reflection on model construction of machinery innovative personnel t raining

song jianjun

abstract:this paper firstly discusses the status of china’s machinery education courses and the needed personnel training ideas. on this basis, the author takes the producing process of machinery products as the main line, and specifically discusses how to build a machinery educational personnel training model targeting in capacity-building.

key words:capacity-building; machinery; innovation; personnel training; reflection

对机械原理的认识篇8

第一,“三问”而提升

问题1采用哪些简单机械将底楼的一堆书提升至二楼?

策略分析这个问题的引入,充分激发学生对简单机械的思考,借此复习前面的杠杆、滑轮、滑轮组、斜面等简单机械,并结合实际生活问题得以巩固.学生分别结合每种简单机械的特点来解决这一实际问题,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而学生经过交流,一般可以想到多种简单机械,如下图所示.

问题2请问,我们选择这些简单机械的目的是什么?

策略分析学生发现使用这些机械有的是为了省力,有的是为了改变力的方向等,进一步复习了简单机械的特征.

问题3无论使用哪种机械,我们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我们能否达到省功的目的.

策略分析这个问题首先引入“我们的目的是什么?”,即让学生思考,我们使用机械做功的过程是为了满足某种目的,这样就是为了让学生在复习理解功的原理的基础之上,进一步为引导学生理解有用功、额外功、总功服务,且追问学生能否达到省功的目的,在第三节《功》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初步了解到使用任何机械都不能省功的原理,这次抛出这个问题,再次引入学生的思考,从而激发再次探究动滑轮的兴趣.

第二,典范到普及,突破重难点

1.再探动滑轮

教材以再探动滑轮为实验,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活动理解有用功、额外功、总功,并为理解机械效率做好充分的准备,而实验的本身体现在两个重点之中,第一“再”,即学生在学习动滑轮的时候,对动滑轮之间力的关系,绳子自由端和物体移动距离的关系已经有所掌握.第二“探动滑轮”,在这个实验过程中,我们的目的是让学生探究动滑轮克服物体重力所做的功与此时拉力对整个动滑轮做的功是否相等,学生就动滑轮做功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探究,能从做功的角度分析动滑轮存在什么样的问题.因此,在本次实验探究过程中,我们在引导学生用好原有知识和技能的前提下,要有新的收获.笔者用以下三个环节来达到理想效果.

(1)注意细节.引导学生去思考这几个细节问题,引导学生在对动滑轮有所了解的情况下进行进一步地思考和交流,以提升学生的思维深度.①S 、h这两个物理量如何测更方便,如果楼房高10 m,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取一个固定值,如10 cm等,并追问是否要同时测量S 、h,学生会根据S =2h,获知,测一组数据即可.②追问学生:为了得到一个普遍的规律,在实验过程中一般如何解决?很快获知一般测三组数据,以排除偶然现象.并建议学生物重分别测两个钩码、四个钩码、六个钩码.(这样的建议,也是为后面数据的对比作好铺垫).③能否“静测”拉力F,或者如何测出拉力F.这个问题的引入,对学生而言是很有难度和挑战性的,学生即使知道要匀速竖直向上拉动绳子的自由端,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这时的示数就是我们预期中的拉力F,却不知道为什么.这时我们要采用启发式提问追问这样几个问题:a.测量动滑轮克服物体重力所做的功,做功的条件是什么,我们测量时,静止时测出拉力还是拉动时测量拉力?(根据做功的条件获知拉动了才做功)b.既然要拉动时测量,对这个拉动又有什么要求呢?(物体只有做匀速直线运动,动滑轮对物体的拉力才等于物体的重力,此时动滑轮对物体做的功才是克服物体重力所做的功,因此要拉着绳的自由端做匀速竖直向上的运动).这两个启发式的提问,充分激发了学生对测量F的理解,让学生在思考的前提下,真正理解为什么要这样测量F.这样的三个注意点一解决,学生很快就通过实验操作落实到行动中,从而真正训练了学生对相关实验器材、实验过程的技能,提升了学生对动滑轮探究的认知深度和广度.

(2)巧设玄机.取三个不同质量的动滑轮,随机地分布在学生的分组实验之中,并引导学生在测量过程中对比自己的数据和其他组的数据,激发学生对数据进一步分析的兴趣.学生在测量后会不经意地交流彼此的测量数据,在发现差异较大后,从而进一步分析实验数据差异的原因,不仅激发了学生对实验过程和生成数据的再思考,还考验了学生对实验细节的掌握程度,能达到充分运用课堂中实际生成的真实数据来解决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

(3)联系实际,提升认识.①在实验数据中,学生会很快发现动滑轮克服物体重力所做的功总比当时拉力对整个动滑轮做的功要小.在这种情况下,老师进一步引导,学生会真正理解什么是有用功,什么是总功,什么是额外功.并联系学生列举的几种简单机械提升物体的办法,让学生在此对这些机械做功过程中的有用功、额外功、总功进行判断,让学生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再次加深对三种功的理解.②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生活中对有用功和额外功在总功中所占比例的需求,发现现实生活中,人们都希望有用功在总功中所占比例越大越好,从而引出机械效率,获知机械效率的计算公式,感受机械效率在生活中的意义.

2.计算机械效率,训练提升

通过学生对测量数据的认识,让学生通过计算发现机械效率所隐含的物理特征,学生在计算都可以发现机械效率是没有单位的,是一个百分数.第二发现我们的几组数据的机械效率都是小于100%,经过分析获知,我们用简单机械进行工作的过程中,额外功是不得不存在的,这样就导致机械效率小于100%.

3.深入分析,加深理解

经过本人的课堂教学,我们分别采用了0.5 N、0.2 N和0.1 N的动滑轮做实验,而学生的数据之中,我选择了学生通过不同动滑轮产生的三大组数据,学生可以仔细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发现,机械效率会随着物重的增加而提高,此时我们就要引导学生分析机械效率变大的原因,在老师的引导下和数据的分析下,并结合实际经验,学生会发现当动滑轮重不变时,物重增加就是增加了有用功,而额外功几乎不变的情况下(摩擦会随着物重的增加发生微小的增加,可忽略),我们可以通过增大有用功来提高动滑轮这种简单机械的机械效率,再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当物重一定时,动滑轮越重,机械效率就越低,这里可以分析得到,提升物体的过程中,对动滑轮做的功是额外功,当有用功不变时,额外功变小了,有用功所占比值就增大,机械效率就增大.依次分析推理,要提高机械效率,我们有两种方法,即增大有用功或减小额外功,而增加物重则是增大有用功的方法之一,而减小额外功除了减小动滑轮重以外,我们还有减小摩擦等方法.这个过程中,不仅引导学生理解了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还提升了学生的分析数据的能力,科学推理的能力,更有效地帮助学生提升了自主学习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三,区分提升

功率和机械效率、省力情况和机械效率的关系,这是提升学生对机械效率概念理解的一个问题,在理解机械效率的过程中,也同时提升了学生对功率和省力杠杆的理解.对此我们可以抛出这样两个问题给学生判断是否正确:1.功率大的机械,机械效率一定高;2.越省力的机械,机械效率一定越高.这两个问题的抛出,让学生没有把握去直接判断它们的正确与否,学生必须从自己的知识储备、生活经验中寻找对功率和省力机械的理解,并与今天所学的机械效率进行对比,通过实际的例子来判断其中是否存在题目所描述的关系.这时面对学生的思维停顿,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去交流讨论一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将自己的对三个物理概念认识进行系统化的分析和罗列,并交流彼此对这是三者关系的看法,采用反证法、排除法等方法,将最终结论获知.比如学生可以举例,在滑轮组中,动滑轮越多越省力,但是如果提升同一物体时,动滑轮多就越省力,却大大增大了额外功,从而降低了机械效率.这样的推理不仅要求学生对原有概念有较为准确的认识,还要结合机械效率,进行对比和分析.从而进一步理解功率和机械效率、省力情况和机械效率是没有必然关联的.

第四,情感目标的有效升华

教育的目标并不仅为了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提升,而是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对事物或世界的探知,并逐渐促使学生养成贡献社会发展的积极人生观和世界观,而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就可以简单介绍瓦特的改良蒸汽机,介绍瓦特对工业革命的巨大贡献,让学生猜一猜当时改良后的蒸汽机的机械效率,让学生猜想,并告知学生的真实效率,学生的猜想一般都在70%以上,而实际却只有6%左右.再介绍现在已经普及的汽车也只有20%~30%,这些实际的机械效率远远出乎同学们的意料,而在学生惊讶的同时,我们激发给学生的是这么一则消息,瓦特将蒸汽机的效率提高至百分之六,就引发了工业革命,面对当今社会的能源危机,提高机械效率也成为当今社会的一个主题,如何提高现在我们常用机械的机械效率也是缓解能源危机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在这个环节过程中,我们要更好地激发学生对目前机械效率的不满,激发学生通过努力学习,立志提高机械效率,立志服务社会,缓解能源危机的决心,从而提升物理教学的价值,达到真正源于物理学科本位,而又高于学科价值的教学目标.

上一篇:放射诊疗管理办法范文 下一篇:食品安全课程设计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