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认识范文

时间:2023-09-27 15:20:10

对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认识

对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认识篇1

关键词: 机械设计基础 实践教学 教学环节改革

一、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实践教学及其重要作用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属于机械工程类各专业学生必修的主干技术基础课程之一,在培养学生的机械设计综合能力方面占有重要地位。实践性教学是本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不仅帮助学生理解课程的基本理论,更成为培养学生核心能力的至关重要的环节。因此,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是课程体系改革的着力点。

二、我院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实践教学现状

1.实践教学基本情况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实验教学内容主要是按大纲要求的基本实验包括“机构运动简图测绘”、“齿轮范成和参数测定”、“带传动”等;综合性、创新性实验项目只作为课下选做。实验考核成绩,一般以实验报告成绩占平时总成绩10-20%的比例计入平时成绩,且作为考核标准。综合性、创新性实验项目没有计入总成绩,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一般学生只是走过场,敷衍了事,达不到实验的目的和要求。课程设计集中在课程结束后3周时间,并单独计算成绩。

2.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基础实验大部分为验证性实验,而作为锻炼学生自主设计和创新思维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没有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

(2)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课程大作业,学生没有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

(3)与课程相关的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没有充分开展,学校实验设备未得到充分利用。

因此,深化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改革非常必要。无论是在实验项目的开发和研制方面,还是在实践教学的组织管理方面,存在诸多问题有待研究和解决。

三、实践教学的改革方向与改革内容

1.实践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

(1)加大作业力度,通过大作业训练学生简单的工程意识,同时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加强综合型、设计性实验项目及与课程相关的课外科技活动的开展。能够很好地锻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开发学生设计思维和创新思维。对培养学生工程意识、设计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实践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

为了适应当前工业技术和机械学科综合的发展步伐,实践环节增强了学生的设计动手能力。如实验中增加了联接件结构设计、传动方案综合实验、轴系结构设计、结构分析等。机械运动方案的创新设计包括连杆机构、凸轮机构、齿轮机构等基本机构的应用扩展和组合设计等。教师也可以将科研中新的研究成果,经过适当的提炼和加工,转变为适合的学生教学实验或课程设计题目。

(1)完善认知教学,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该实践教学主要是学生的认知过程,其主要内容是参观典型零件和机械拆装展示。通过认知实验,增加学生对机械的功能、种类、组成和各种常用零部件和运动机构的感性认识,清楚本课程所要掌握的知识结构。此外,对零部件的类型、结构等教学内容在实物模型陈列室讲解,将传统的课堂教学转到现场教学。

(2)系统的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实验教学中采用传统试验和创新实验相结合。主要的实验环节有:

①机械传动试验。实验装置采用多种组合的设计模式,分动力系统、传动系统和测试系统。通过多种组合完成齿轮传动、链传动、皮带传动、蜗轮蜗杆传动。通过实验的装配组合,还可以加深学生对轴系装配的理解。

②机构创意组合综合实验。该实验通过对各种空间机构的组合实践,使学生对空间机构的组成、运动特点及其机构运动多样性等问题有更全面、更深入的理解。试验台可拼装出30种空间机构。该机构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综合设计能力及实践动手能力。

③轮系创新设计实验。试验台可拼装出12种轮系,通过拼装试验,使学生对轮系结构、类型、应用、传,动比计算与自锁、周转轮系齿数的确定等问题有更清晰、更全面、更深入的理解。

④机、电、气、液创新设计综合实验。可实现机械、电子、液压、气动与启动、控制和测试等多学科知识的交叉认识。有利于拓宽学生知识领域,优化知识结构。

(3)采用现代设计技术,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①课程设计是该门课程的主要实践环节,设计中倡导学生使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虚拟仿真设计等现代设计分析方法。在机械原理部分的教学中,开设机械系统动力学分析课程,主要讲授如何运用ADAMS软件进行机构的三维建模和运动、动力学仿真。

②在机械设计基础理论教学中,有侧重地在不同章节讲授SolidWorks的三维造型与装配、工程分析应用。在学完机械原理的部分内容后,要求学生根据机器的工作原理拟定传动方案,确定机构的运动尺寸,用ADAMS建模后,对机构进行运动和动力学分析。

四、结语

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作为教学体系改革的一部分在国家人才培养战略计划中具有深远意义。对于普通高校机械工程类本科教育而言,按照“宽口径、厚基础”的教育方针,就是要求学生具备相应的专业基础、较宽领域的基础知识、创新设计与综合实践能力。近两年的实践表明,注重实践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首先,给予学生更大的选择空间,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力:其次,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通过创新组合试验和创新课程设计,有意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在设计中既要因势利导,又要让学生学会发散思维。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再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设计中采用小组设计模式,给学生提供互相交流、互相帮助的分工合作条件,通过小组讨论,自定设计题目。让学生发挥团结协作精神,将学生的团队精神及联合攻关意识融入实验教学和课程设计的各个环节。

本文根据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特点,对如何改革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方面进行了探讨,供工科类各专业教育工作者参考。

参考文献:

[1]邓宗全,束宝玉,陈明.国家工科机械基础课程教学基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8(2):12-14.

[2]陆萍,来可总,栾茕,等.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2006(1):49-51.

[3]肖敏,刘向明,罗圆智.机械设计学课程教学的改革实践[J].高教论坛,2006(2):103-104.

对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认识篇2

【关键词】机械设计;高职教育;教学资源;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009―8097(2010)10―0076―03

引言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面向基层、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岗位的实用型、技能型人才为目的的教育[1]。机械设计基础是高职教育机械系列课程中的一门主干课程,对于培养学生机械设计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发挥着重要的作用[2]。同时,它也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涉及到力学、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等多门课程的知识,是这些基础知识的综合体现和运用。目前,机械设计教学方法的研究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关注,见参考文献[3-9]。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将工程力学、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等课程分开来讲,忽视了彼此之间的联系,学生学完后难以将所学知识融合起来应用于机械设计。高职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特点是重视应用性教学,强调知识的运用,降低理论的深度,对于公式、公理等推导、证明的理解、认知不重要。教学内容以“必须够用”为原则,在不影响知识理解连贯性的前提下可以减略,以便学生集中精力掌握实用的结论,以解决实际设计问题[10]。针对传统教学存在的问题,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提出了基于知识融合的机械设计教学法。以应用为目的,本着优化、适用、适度的原则,将工程力学、常用机构、通用机械等教学内容有机的融合,并开发了相应的教学资源,运用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 教学目标

从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应用型、技术型人才的总目标出发,遵循“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培养技能为教学重点”的原则,提出了基于知识融合的机械设计教学法。传统的教学目标只是针对某一课程基础知识的掌握,忽视了课程之间的交叉与联系。不同的老师担任不同的课程,学生可能在学习某一门课程时掌握得很好,但是在机械设计真正的应用时,会感觉很迷茫,不知从哪里入手,所学的知识不能得以应用。原因在于学生没有从整体上把握机械设计的过程,所学的知识没有融合在一块,各自是孤立的。

机械产品的设计一般要经过产品的规划、方案设计、技术设计、施工设计等环节。通过学习,学生不仅应掌握一般机械产品设计所需的基本理论知识,还应对机械系统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并应掌握机械产品设计的基本过程。基于知识融合的机械设计教学法打破传统的工程力学、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基础等课程的界限。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常用机构和通用机械的知识相互融合,使力学的内容渗透到常用机构和通用机械以及与之相关的内容中,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不但使学生掌握机械设计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包括常用机构的结构、运动特性和工程力学方面的基本理论。更为重要的是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融汇贯通,对机械设计形成一个整体的认识。超越各门课程之间界限,随时能够灵活熟练地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机械产品的设计,具备一般通用机械的设计能力。培养学生建立初步的工程概念,对机械产品具有整体的概念和正确的设计思想,为解决实际问题打好基础。

二 基于知识融合的机械设计教学法

在有限的学时内,合理取舍课堂教学内容,是关系到能否真正实现课程目标的关键。高职院校的机械设计课程应遵循以下的原则:精选重点和难点的内容进行详解与指点,避免烦琐公式的推导和易于自学的内容占用过多的学时;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注重工程应用,启发学生举一反三;注重机械学科发展,将机械学科的科研成果融入教学,让学生了解机械学科的新技术、新方法[3]。

以机械系统分析和综合设计能力的培养为主线,突出工程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并将这一思想贯穿课程始终。从整体设计思想出发,精简烦琐的公式推导及过时的工程方法,删减各门课程重复交叉的内容,实现教学内容的整体优化。多年来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两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基本变化不大,课程内容自成体系,相互之间缺少衔接,存在内容交叉和重复的问题。如齿轮传动设计,历来是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课程的重点内容,由两门课程分别讲授,不但部分内容重复,且从设计的思维过程来看,有些内容本来是紧密联系的,却被两门课程所分割。基于知识融合的机械设计教学法打破传统的工程力学、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基础等课程的界限,将这些课程有机地融为一体,如图1所示。

常用机构及其传动设计一般包括工作原理、运动设计、承载能力设计和结构设计四个方面的内容,将这些内容所涉及的基本理论进行融合。首先学习工程实际中常用机构和机械的有关力学方面的必要知识。包括力学模型的概念,对力学模型的受力分析方法,力、力矩、力偶的概念及其基本性质,平面一般力系平衡问题的解法。四种基本变形的内力和应力分析、强度计算,减速器轴的弯扭组合变形分析及强度计算等。在讲授力学方面的知识时,将一些机械设计中的常用的机构融汇进来,对后面的机构学习可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同时,也让学生学会了如何将力学知识应用到机械设计中。再接着学习机械中常用机构及通用零部件的类型、特点、工作原理、运动特性、工作能力设计、结构设计、组合设计以及标准零部件的选用等。在讲授具体机构及零部件设计计算时,针对具体机械的工况与技术要求,进行力学性能的强度校核。又可以回顾以前所学的力学知识,真正做到知识的前后呼应,融会贯通。与目前的基于项目的教学法有异曲同工之妙。而原来的工程力学、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的课程是分开的,工程力学以受力分析为主,机械原理是以机构的分析为主,机械设计是以零件的强度分析和绘制图纸为主。各自独立的课程配置使学生学习起来难以真正体会它们之间的联系,相互之间的应用就更无从谈起。而机械产品的设计正是融合了多学科的知识,相互之间应用起来更是融为一体,难以分割。

三 教学资源的开发

根据基于知识融合的机械设计教学法,编写了机械设计基础教材,制作了相应的教学资源,如图2所示。教材包括物体受力分析基础、常用机构、联接、传动件及传动装置、支承零部件五部分。物体受力分析基础对物体所受力进行了分析,介绍了平面力系和空间力系;常用机构介绍了机构运动简图和自由度、平面连杆机构、凸轮机构和其他常见机构;联接主要介绍了联接件的变形、螺纹连接、轴毂联接、轴间连接和弹性联接;传动件及传动装置对齿轮传动、蜗杆传动、轮系、带传动和链传动等传动装置的结构、特点、应用范围及设计计算进行阐述;支承零部件介绍了常用的支承零部件轴和轴承。

多媒体教学因其具有直观性、动态性、可重复性、针对性、图文并茂等优点,为课堂教学打开了一幅别开生面的画卷,日益受到广大教师和学生的青睐。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要求学生对机械传动有较强的感官认识,懂得各种机构运动的原理和动作的顺序,而这些单凭黑板上讲解是掌握不了的,必须通过实物演示或实验操作才能获得。以螺栓联接的结构和受力分析为例。如图3所示为螺栓联接的结构和受力分析,包含了预紧前、预紧和受载三个状态。上面有正常加载、超常加载、加载和卸载四个按钮,当点击其中的任一按钮时,在右边力的坐标系中可以显示力的变化情况,同时受载状态结构图中也可模拟结构实际的变化情况。如图4所示,即为点击超常加载按钮的模拟情况,不但在力的坐标系中显示了此时力的大小,而且可以在螺栓联接的结构中呈现出结构的实际变化情况。其图文声像并茂等优势能将教学中抽象、陌生的知识直观化、形象化,创建出生动的表象,增大课堂信息量,活跃气氛,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 结论

机械设计课程有着其他课程不能替代的作用,这是由课程的性质、任务、地位和内容决定的。针对传统教学存在的问题,结合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提出了基于知识融合的机械设计教学法,以应用为目的,本着优化、适用、适度的原则,将多科目基础课程内容融合。完善整个机械设计过程所必要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增加基本设计方法和实践性内容。着力体现了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有利于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编写了机械设计基础教材,制作了相应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在教学中进行了实际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和广阔的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赵君爱.浅谈高职《机械设计》的教学改革[J].科技信息, 2009, (32):188-188.

[2] 张军,刘笑羽,孙树廷.面向21世纪“机械设计”的改革[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8, 27(10):168-169.

[3] 于晓红,王小群,邱丽芳.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课程体系的优化整合[J].中国大学教学,2008,(7):34-36.

[4] 高英敏, 刘庆华, 路建彩.基于工作过程的《机械设计》学习领域课程开发[J].职业技术教育, 2009, 30(14):13-15.

[5] 刘江.机械设计专业教学改革探索[J].科学咨询,2010,(1): 126-126.

[6] 蒋学华, 韩虎. 机械设计实验教学创新模式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8, 27(4):89-91.

[7] 汤迎红,孙晓,吴吉平.《机械设计》课程教学中的几点体会[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34):211-213.

[8] 于士军.《机械设计》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 中国市场,2009, (26): 83-84.

[9] 黄珊秋, 葛培琪, 路长厚等.“机械设计”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与探索[J].高等理科教育, 2007, (3):131-133.

对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认识篇3

机械设计有别于其他学科,它的实践性很强,课程的研究对象是常用机构和通用零部件,需要同学们对其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是随着近几年来高校录取分数的下降,生源素质呈下降趋势,绝大多数的学生具有文化基础薄弱、学习兴趣不高、学习能力不强的特点,在现有的招生制度下各专业文理科都收,造成学生学习基础参差不齐,加上在校生且几乎都是从学校到学校,对各种机械零部件普遍缺乏感性认知的问题,所以在机械设计理论教学前我们先安排同学们进行感性认知实践,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如通过组织学生参观机械原理和零件陈列室、各类机械设备陈列柜、观看机器工作录像、常用机构的动画FLASH,到工训中心现场实地参观(工训中心有完整的机械类专业金工实习所要求的各类机械加工设备)等认知教学,认识具体的零部件、常用机构和机器,使学生们清楚知道机器的基本组成要素——机械零件,初步了解机器的组成、结构特点、工作过程及工作原理,使理论与实际对应起来,通过认知实践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他们对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对于学习本科程的具体内容及学习方法做到心中有数。

2实验教学

在机械设计教学过程中,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通过实验,使学生熟悉掌握一些与本课程有关的实验设备的原理、使用和调试,掌握实验数据采集和处理的过程与方法,培养认真细致、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提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实验教学效果,确保实验教学质量是机械设计实验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课题组以“打牢基础、培养能力、增强素质、提高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为基本要求,以机械设计学科知识平台为依据,结合学校实验教学条件,并充分考虑学生在基础、专业要求、兴趣、特长和能力发挥等方面的差异,对机械设计课程的所有实验进行了分类和整理,构建了一套加强基础、提倡创新、重在应用,多层次、多模块、开放性的实验教学新体系。

(1)尽可能利用好现有实验条件,巩固和加强传统实验传统实验在帮助学生理解机械原理或工作特性方面具有重要的的作用,因此在机械设计实验教学改革与发展中依然需保留、巩固并加强这些实验项目和内容,例如我们保留了《带传动性能实验》、《滚动轴承性能实验》、《减速器结构装拆实验》,这些验证性实验会使学生对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为今后研究和创新设计机构奠定良好的基础;保留了《螺栓及螺栓组连接综合实验》,综合实验使学生掌握机械系统的工作原理、承载特性、影响因素分析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数据采集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2)加强创新设计性、综合性特色实验建设2011年我校添置了机构运动创新设计方案及仿真实验台和传动机构综合实验台,有了这种机构综合实验台,学生可根据实验指导书要求,自行设计和搭建实验平台,选择适当的构件,进行测试分析,有效地开拓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了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3)课程实验实行开放性实验为了增加学生动手能力,课程实验实行开放性实验,即学生在实验课上没有弄懂的内容、没有完成的实验,可以随时补做,直到弄懂为止。本课程的考核方式是做完实验后才能参加理论考试。

(4)课堂教学与实验一体化为了更好地与课程的理论教学相配合,我们拟建设一个“机电一体化教室”。该教室为一个多功能教室。可供学生上课、实验、专周训练用。学生在该教室上课可直接观看到各种实物、模型及仿真运动,同时学生还可以自己做实验来验证自己所学的知识。将单班课安排在多功能教室进行,根据内容需要采取多媒体讲解、模型演示和实验操作相结合的方法,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果。实验课教学的设计思想是:在内容上必须是传统实验与创新实验的协同,是认知实验、验证实验、综合实验和创新设计实验的集成。实行开放式的,贯穿学生学习全过程的,从课内一般实验到课外的自主式开放实验。在实验的开出形式上将实验项目分两个系列:必修与选修,其选修内容可让学生自由选择,从而鼓励学生个性自由发展,并可不拘一格地鼓励优秀学生脱颖而出。通过一些提高型、选修型实验的开出,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很多学生经常在业余时间来到实验室学习和钻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是机械设计课程的最后一个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的重要教学环节,也是高等工科院校机械类专业学生第一次较全面的设计能力训练。它不仅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而且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工作态度、实际工作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对实现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起着关键的作用。课题组对机械原理课程设计和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内容和选题进行了全面改革,使之由机构设计为主转变为由机械整体运动方案设计和整机设计为主。课程设计的选题更接近实际更加丰富多样,我们将以往集中时间进行课程设计教学改为部分分散然后集中的教学方法,将课题在机械设计课程教学中期就布置下去。这样,可以使学生随着机械设计课程的进行以课外作业的形式逐步完成除装配图以外的传动计算部分、标准件选择部分,并进行变速箱结构设计的草图绘制,平时老师利用课间、课后、QQ、视频等方式进行辅导,最后集中绘制装配图、进行答辩,这样一种渐进式教学过程,学生的基本设计能力的培养会更扎实,在课程设计中鼓励、引导学生创新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掌握机械设计的实用技能,为从事相关技术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4课外科技活动

将课程建设延伸至第二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科研联合攻关的意识。课程组教师不仅注重课堂教学质量,而且注重大学生第二课堂的建设和成效,将课程建设以及课堂教学与大学生课外科研课题相结合(如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大学生学科竞赛),积极承担所教课堂大学生课外科研课题的指导教师工作,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科研联合攻关的意识。从而实现多层次、多渠道培养学生能力和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结束语

经过几年来的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我们可喜的看到《机械设计》课程教学改革通过在涉及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上综合配套,全面推进改革措施,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经过改革后的课程实践教学,较好地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基于我校应用型本科人才“重基础理论、重综合素质、强实践能力、强创新精神”的培养要求,课题组将在机械设计课程实践教学改革中不断总结经验,大胆创新、勇于实践,不断取得新成绩。

对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认识篇4

根据山西师范大学的“3.5+0.5”的培养模式和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教师在掌握机械基础教学大纲的前提下,明确教学目的、任务和要求,结合学生认知特点和生产实际,精选教材。教材选用魏兵主编的“十一五”部级规划教材《机械基础》。该课程教学计划安排51课时,课时少,内容广,必须对教材内容进行优化。合理选择教学内容,以“必需、够用”为原则。精讲基础知识和基本设计方法,强化公式应用,弱化公式推导。工程力学主要讲解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的基本概念、机械零件基本变形形式和强度计算,熟悉构件的受力分析和计算方法;互换性与技术测量重点讲授极限与配合,紧密联系实际;工程材料主要讲解工程材料的种类、牌号、性能和应用,以金属材料和塑料为主,结合食品行业的发展,增加食品行业当前采用的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工艺;机械设计部分包括常用机构、连接、机械传动、轴系,这部分内容和后续课程及生产实际联系密切,工程应用多,属于课程的核心内容,机械传动中的带传动、链传动、齿轮传动突出基础知识和设计方法,强化设计方法和公式应用;机械加工基础以毛坯的制造工艺和切削加工方法为主要内容;液压与气压传动重点是液压传动的原理、组成和特点,常用液压元件的功用及常用的液压回路。介于课程学时少,结合课程的特点,部分教学内容采用自学加辅导或讲座的方式,引导学生多途径学习。

2多种教学方法结合

机械基础课程实践性强,传统的理论教学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缺乏互动,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不利于学生的学习。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对于工程力学基础、工程材料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等采用讲授式教学法。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和学生的良好互动,避免注入式教学。机械设计中的常用机构、机械传动、轴系难度大和实际联系密切,采用讨论式教学。理论知识讲解前,选择和生产实际常见的议题,在学生充分讨论后,教师再讲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避免了“教师教、学生被动学”的单一教学模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采用典型案例教学法,如以齿轮轴为典型案例,通过材料的选择、结构设计、强度校核、公差与配合的选择、机械加工工艺制定等环节,可以把工程力学、工程材料、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机械设计、机械加工的相关知识联系在一起,架起了课程的桥梁,知识结构相互衔接,课程体系更加完善。

3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机械基础课程的研究内容比较抽象,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学习时因缺乏空间想象力和工程设计而产生厌学情绪[4]。课程学时少,内容多,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方法,通过运用多种媒体,提高课堂效率,有效提高教学效果。讲解平面连杆机构、机械传动、金属切削机床、轮系、液压系统原理时,由于学生没有实际生产经历,缺乏相应的想象能力,采用动画技术,生动形象,让零部件运动起来,使抽象理论直观化;讲解连接、轴系、切削加工方法、液压元件时,采用实物、幻灯片、图片展示教学内容,生动形象,增加学生感性认识,拉近书本知识和生产实际的距离,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更好地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

4增加综合设计实验教学内容

课程的实验课时为4学时,传统的实验为认知实验,实验设备是机械基础陈列柜和模型,以演示讲解为主,时间多集中安排在课程中期。改革后,开放实验室,学生自主实验,不占实验课时,时间安排每个模块的理论课讲授之前,学生递交实验报告。通过认知实验使学生建立机械零配件的结构、机械加工、液压传动系统的感性认识,对机械基础知识有一个初步了解。增加综合设计实验内容[5]。①轴系结构设计实验。轴系结构是回转机械的重要组成部分,轴系结构的性能决定机械的性能和寿命。轴系结构设计实践性强,涉及内容多,灵活性大,是课程的重点和难点。通过拆卸、结构分析、装配、调整、结构设计的全过程,学生掌握轴系设计的步骤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②机械传动方案的创新组合设计、分析实验。传动方案的设计是创新设计的主要内容,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选择传动类型、自行设计传动方案,根据设计方案自行组装,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和动手能力。通过开设综合设计实验,在创新实验的环节中,学生通过方案构思和改进、实验操作和观察,达到培养创新意识、创新设计能力[6]。

5增加具有食品工程教育特色的实践教学环节

增加工程训练,训练时间安排在理论课开课后第6周。工程的本质是一种社会实践,在科学的基础上增加工程训练的内容。学生知识面窄、面向工程实际不足,没有足够的工程训练,现代工程设计思想、方法和综合应用多方面的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足。工程训练中,学生学习金属加工工艺知识,自己动手操作各种设备,使用多种量器具,增强动手能力,激发创新欲望,培养创新能力。增加课程设计,时间安排在理论课结束后进行。课程设计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及独立思考的能力。课程设计时间1周,工作量大、时间紧。采用接近工程实际的题目:一级减速器设计或小型食品加工机械等。每个学生的任务书各不相同,设计方案和设计思路完全由学生组织设计,充分发挥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学生基本具备机械传动系统的设计计算、材料的选择、会查阅资料,能够正确使用国家标准,绘制工程图的能力。通过课程设计巩固所学知识,掌握机械方面的设计方法和步骤,培养学生工程意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6考核方式

改革课程考核方式,实行教学全过程多次考核和考查,提高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例[7]。理论考核采用闭卷考试,成绩占课程成绩的70%;实验考核成绩占课程成绩的30%。细化实验考核内容,从实验准备、实验过程、实验效果、实验报告多方面考核,注重实验过程和创新能力的考核;工程训练、课程设计单独考核。

7结论

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是人才培训的薄弱环节。机械基础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知识结构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通过该课程的教学改革,深化机械基础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加强学生灵活掌握机械工程基础知识、增强工程设计思想、工程试验及设计实践能力,使学生灵活运用机械基础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启迪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敢于创新和善于创新的意识和精神[8]。

对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认识篇5

关键词:高职教育,机械设计基础,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D52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提高课程教学效果,就是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尽可能提高课程教学质量。高职院校的生源一般是达不到普通高等学校分数线的普高生和职高的“对口生”,文化基础较差,进行理论学习比较困难,主动学习的能力很低,学习积极性不高,经常出现“厌学”现象,因此,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职业能力、能够适应市场需求,成为“用得上、下得去、干得好”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因此,如何在课程教学中,抓住学生特点,提高课程教学效果,达到培养目标,是我们值得思考的问题。

《机械设计基础》是机械类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的专业技术基础课,是许多学科知识的综合应用,涉及内容很多,而且与生产实践联接紧密。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觉系统性较差,内容枯燥,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根本提不起兴趣,普遍认为难学,教师认为,学生与教师都缺乏激情,使得课程教学效果很差。根据我院实际情况和经验,提出提高课程教学效果的方法。

一、要讲好“序言课”

所谓“序言课”,就是该课程的第一节课,只有上好第一节课,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才会节节胜利。传统的、教师从头讲到尾、拖拖拉拉的“绪论”是浪费时间。第一节的任务就是开门见山,让学生对课程整体有个鲜明的第一印象,对课程的进行充满兴趣和期待。因此,如何讲好“序言课”,是提高课程教学效果的的基础。《机械设计基础》课程采取的做法是针对学生比较关心三个问题:为什么学这门课程、学习什么内容、怎么学好来讲授序言课。对于第一个问题,结合本专业的后续课程、毕业生的就业岗位需要来讲,;对于第二个问题,以机械设备实例为载体来讲解需要学习那些内容;针对第三个问题通过分析所学课程的特点,向学生提供各种学习方法、学习途径。除了在课堂上课,还会带领学生到实训车间、企业进行认识实习。通过“序言课”,使学生认识到学习该课程的必要性,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现“开门红”。

要做好课程整体设计

课程整体设计是指教师根据课程培养目标和学生的认知结构,对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进行规划。课程整体设计的原则是:以职业活动为导向;突出能力培养;项目为载体;用任务训练岗位职业能力;以学生为主体;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根据这一原则,《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整体设计的思路是以机械总体设计、零部件设计、机械设备安装维修等职业岗位工作环节所需的技能与知识为教学内容,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及职业内在联系序化知识与能力,结合典型机械产品――减速器组织教学内容,采取“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实施课程教学;强化培养学生机械设计能力的同时,注重将学生职业素养与职业道德的培养贯穿于每个教学环节,以全面培养学生综合职业素质。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高技能人才,教学内容组织上要强调实践性,突出应用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融合。在教学方法上要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对不同的知识点运用各种恰当、有效的教学方法,合理构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体系,着眼于突出学生能力的培养,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相结合。《机械设计基础》课程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项目导向,任务驱动”。以工程实际中的设备、机构、零件为载体,把教学内容进行二次开发,设计了六个教学项目:1. 起重机设备的平面连杆机构设计2. 内燃机凸轮机构设计3. 牛头刨床的间歇机构设计4机床的螺旋机构设计5.. 带式输送机的带(链)传动设计6. 带式输送机减速器设计。每个项目又包含具体学习任务。这样能够让学生认识到所学理论知识要用到什么地反,如何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程教学效果。教学手段上利用多媒体技术、现场教学等多种方法,使教学过程更加生动、活泼。

三、明确每次课的教学目标

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每堂课的教学目标包含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其中,能力目标的明确是获得很好课程教学效果的关键。教师主要根据能力目标来备课、上课。如果每节课能力目标不明确,课堂的结构会失去依据,其结果只能是教师在课堂上仍以传授学科知识的教学模式讲授课程,教学内容还是以理论知识的学习为主,忽视知识的应用。从而就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每节课重点突出能力目标,通过在课堂上训练学生完成工作岗位上的任务,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学到相关知识,获得实际成果,使学生产生成就感和自信。例如,在讲带传动设计时,确定的能力目标是让学生能够设计简单的V带传动,并且通过带式输送机做为载体完成设计任务。

四、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高质量的的课堂要求教师要有既定教学目标,又能根据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从而达到目标要求。根据上《机械设计基础》的经验,学生的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一般在上课后的30分钟。所以,提高课程教学效果就要把握时间分配。因此,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把每一个教学环节大约所用时间都标出来,尽量控制好节奏,保证在最佳时间短内完成主要任务、解决关键问题,然后再通过精心设计的训练或讨论等,使教学过程一直向着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方向进行,保证学生在不同的时间内均有所获。

《机械设计基础》涉及内容较多、逻辑性差,教学时对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及每个环节所用时间自己应心中有数,哪里该启发引导,哪里该讲解,哪里该重点强调,教师应把握好“讲”的尺度,千万不能什么都讲,什么都问,漫天撒网,由教师一人唱“独台戏”。否则,挤掉了学生思考、练习的时间,教师劳而无功。同时,《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与生产实际联系非常紧密,在教学过程中避免教师讲得太多,学生活动太少。教师要少讲,让学生多做、多练,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把课堂变为工作环境,这样更有利于提高课程教学效果。

五、备课以学生为主

以往备课时,习惯于备好教学内容,以教师讲为主体,而忽视备学生。可是教师如果不去研究学生对所教内容的掌握情况,不去研究学生的个体差异,一切从本本出发,课堂教学的适应性就会大打折扣,课程教学的高效更无从谈起。 所以,在备课时要“吃透”学生,在掌握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要全面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智力水平、个性特点、兴趣爱好和差异情况等,用更精炼的语言,更准确的语气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成为课堂大多数时间的主人,让他们有更多、更充足的时间去思考、交流与探讨,促进其主动发展。这样做才会使时间的效率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挥,甚至于产生大于课堂九十分钟的教学效果。

总之,提高高职课程教学效果的目的是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因此,教师就要像一个 “好编剧、好制片、好导演、好演员”一样,用心设计每门课程的教学,通过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使我们的学生成为优秀的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金礼敬.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的教学改革浅析[J]. 装备制造技术,2010,12:184

[2]陈完成. 《机械设计基础》[M].北京:兵器工业出版社,2008.

对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认识篇6

关键词:机械制造 机械基础课程 技工院校

一、创新教学内容

技工院校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能够从事机械产品制造以及机械设备维护等方面的高技能人才。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必要将原机械基础课程中的内容进行重新编排,按照基础设计、零件设计、系统设计和创新设计四大模块重新编排,并且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贯穿于四大模块中。通过对机械制造与自动化基础课程中的机械制图和CAD制图等课程的学习,提高学生空间思维能力和形象表达能力;通过对基础课程中的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等课程构成的零件设计模块的学习,提高学生机械零件的设计能力;通过对基础课程中的工程图学和机械装备设计等课程组成的系统设计模式学习,提高学生机械设备设计能力;通过对基础课程中的机械设备拆装、创新设计等内容教学,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创新教学方法

1.实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

在授课时,教师先对即将讲授的知识以及工程实际情况进行简单介绍,引入新课;然后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带着问题观摩实物,形成初步的感性认识。比如在组织学生学习齿轮传动知识时,老师首先把减速器拆解,让学生对实物的内部结构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同时讲授传动原理等知识,然后结合实例让学生明确知识在生活中应用的意义,最后引入实践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强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应用。教学实践证明,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能够很好地提高教学效果。

2.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类比教学法,把具有关联性的知识放在一起进行类比,使学生能够正确区分,以加深知识的了解。比如在学习直齿圆柱齿轮传动知识时,老师可以把圆锥齿轮的相关内容与所学知识放在一起,让学生通过类比掌握知识。此外,教师可以利用头脑风暴法、项目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有针对性地对不同基础的学生进行教学,以提高每位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创新教学手段以及教学资源

在机械基础课程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课件、视频、动画、挂图、教具等教学手段丰富教学课堂,使复杂的机械零件结构通过直观的形式表现出来,从而突破教学难点,提高教学质量。可以建设创新设计实验室,将实验课程引入专业教学中,让学生在实验室组织活动,提高创新能力。还可以在创新实验室内,准备一些试题库、项目材料以及能够辅助创新设计的模型、教具等教学资源,学生可以在创新设计实验室内组织创新设计大赛,从而提高设计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创新实践教学

机械基础课程中实践环节的教学,可以将原来主要讲授机械设计基础的教学内容整合成机械创新设计教学内容,改变以前老师布置任务,学生被动模仿操作的情况。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把学生分成两个小组,把设计能力较弱的学生编排在一组,把设计能力强的学生编排在一组。设计能力较弱的一组完成的教学任务有:课程设计中所规定的理论基础内容;轴、端盖等零件的加工制造;典型零件工艺设计,并且完成工艺设计卡片;零件加工、装配和调试。设计能力较强的一组完成实际产品的改进,比如重力小车的设计改进,电气化门窗的设计改进等内容,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提高创新设计能力。

在顶岗实习教学环节,教师把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主线,通过企业师傅和学校实习老师共同指导的学生顶岗实习教学,使学生在校外实习的过程中了解企业的生产过程,加深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动手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

五、小结

实践证明,以创新能力为主线,创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创新实践教学,进行机械基础课程改革,对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是一条可行之路。

参考文献:

[1]刘利国.机械基础课程群系统教学法研究[J].广西教育,2011(11).

[2]刘永利.《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中加强素质教育与培养创新能力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7).

对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认识篇7

关键词:机械设计;教学;实验;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02―0055―02

《机械设计基础》是近机械类专业的一门主要技术基础必修课程。在南京农业大学,修读该门课程的主要有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工业设计、工程管理等不同专业的学生。由于授课对象不同,教学计划安排的课时也比机械类专业的学生要少一些,因此该课程的教学与机械类专业的课程教学有不同的特点。下面分几个方面谈谈作者的教学体会。

一、要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这门课程的学生都是非机械类专业的学生,其中工业设计的学生在大二的时候学习这门课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工程管理的学生在大三的时候学习这门课程。尽管这门课程是必修课,但是学生对这门课程并不非常了解,学习兴趣并不高。尤其是工业设计的很多学生,高中都是学美术的,基础非常差。因此,最重要的是去提高学生学习该课程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一般而言,绪论是第一次课,对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有用。任何一门课程的“绪论”,都要谈到“为什么学”、“学到什么”以及“如何学”的问题。作者在讲授这一章时,结合农业机械发展的特点,从传统的“牛拉耕田”、“拖拉机耕田”到“现代农业机械”,从古代的“马车”、“普通汽车”到“现代汽车”,以及现代汽车的主要组成,内燃机、牛头刨床的主要组成及工作原理等,通过这些简单易懂的例子,使学生了解到现代机械仍然以机械工程为基础,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工科学生必须具备机械设计基础知识,才能为后继专业课程的学习及日后技术革新打好基础。

同时,在授课过程中,笔者准备了非常多的案例、动画和录像,以理论结合实际进行教学。比如在讲“平面连杆机构”时,准备了“契贝谢夫四足步行机”的录像,非常的形象和生动。讲死点时,有飞机起落架、夹具等的动画,同时结合讲解,学生就非常容易接受和掌握,有比较深刻的感受。

二、注意内容的整体性和连贯性

《机械设计基础》 的前半部分主要是机械原理的内容,内容从高低副与自由度、平面连杆机构、凸轮机构、齿轮机构到轮系,这是一个整理的学习过程。尤其是高低副与自由度,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想象能力,如何把复杂机械的机构运动简图画出来,这部分掌握好了,对后面的几种机构的学习很有帮助。此外,速度瞬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学生在《理论力学》的时候就学过速度瞬心,这与《机械设计基础》的速度瞬心有何区别?这一点要介绍透。同时,结构的压力角、传动角如何画出,等等,这几章有很大的连贯性,在讲解过程中切忌过快,要学生掌握好才行,多让学生做一些习题,否则影响后续章节的学习。

三、提炼关键内容,有重点地授课

《机械设计基础》是两门课的综合,前半学期主要是高低副、自由度和一些常用机构,后半学期主要介绍通用零部件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设计与计算等。前半学期机构的学习比较系统,基本上是在介绍了自由度、速度瞬心、压力角和传动角的知识以后,一个机构一个机构地学习。后半部分的内容非常繁多且零散,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普遍反映不太好学,缺乏头绪。因此,这门课程的学习一定要有一条主线。笔者认为,本课程教学时,要结合课程设计的内容,进行有重点的学习。

以“齿轮机构”为例,这一章的内容非常多,也是这门课最重要的内容之一。这一章的学习,一般需要五六个课时的学习。笔者在这门课程的学习时,主要是抓住“渐开线的性质与特点”和“一对齿轮啮合过程”等主线开展教学。其中渐开线是这章学习的基础,所有牵涉到齿轮参数计算和啮合的知识的,都牵涉到渐开线。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抓住主线,逐步开展教学。

四、结合课程设计和实践进行授课

南京农业大学开设的《机械设计基础》这门课程有课程设计和创新设计。一般课程设计有两到三周的时间,是设计单级圆柱斜齿轮。一个学生一个设计题目,给出的斜齿圆柱齿轮各种传递的功率、输入转速、传动比等参数不同,要求学生通过查手册,独立设计出该对斜齿圆柱齿轮和减速箱系统。这个比较重要的是齿轮传动、带传动、连接、轴、滚动轴 承等几章的内容。在讲授这几章的内容时,都要结合课程设计进行授课,比如齿轮材料的选择及其热处理方法、齿轮设计时参数的选择、齿轮受到的轴向力切向力和径向力的计算等。通过结合课程设计的内容进行教学,可以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进行课程设计,提高课程设计的质量。

五、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工程意识

《机械设计基础》这门课主要有三个实验:机构运动简图与自由度、范成法加工渐开线齿轮、带传动系统综合实验。在这三个实验中,都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尤其是第一个实验,一般在第二次或者第三次课程的时候做,有非常多的简单机构,让学生去绘制机构运动简图。在这些实验中,指导老师大概介绍了一下之后,就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做,指导老师在一旁讲解与指导。通过实验,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可以让学生独立地去思考。

笔者认为,《机械设计基础》这门课的设计过程,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有工程意识。因为不管设计和制造任何机械,一般性能越好,功能越复杂,成本就越高。在设计过程中,要让学生结合实际和性能要求,去查各种手册和图册。手册和图册里面的推荐值一般都是一个范围,学生要结合经济性和实际要求去选取。要教导学生去参考前人的经验,但是又不要照搬前人的经验,要鼓励学生去积极创新。

总之,《机械设计基础》是一门重要的专业技术基础课。在本课程的教学实践中,要结合所教授学生的特点,去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有重点地进行讲授,以让学生能学好这门课程。同时要培养学生的工程和经济意识,鼓励学生不断进行创新。

[参考文献]

[1]杨可桢主编.机械设计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谢振宇.《机械设计基础》教学方法探讨[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04).

[3]倪向东等.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探讨与实践[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S1).

[4]李俊华.改革机械设计基础实验教学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J].中国科技信息,2005(17).

对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认识篇8

【关键词】轮机工程;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教学改革

《机械设计基础》是机械类、近机械类如轮机工程专业的一门必修主干课程,而课程设计则是继《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后的一个重要实践教学环节。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获得一次完整、系统、全面的机械设计的训练,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已学过的有关知识和理论,具备机械设计的基本能力、掌握基本设计方法和技能,并为学生今后的专业课学习、专业课设计、毕业设计以及毕业论文等奠定基础,同时能够对今后从事技术工作产生重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近几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学科建设的进行和课程体系的调整,课堂教学时数不断被压缩,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要求机械设计基础课程适应时展的需要,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既要介绍传统的基础理论知识,同时还要不失时机地向学生介绍本课程与轮机专业的联系,介绍新的理论和技术在工业发展中的应用,因而课程的面广、内容多现象与课时短的矛盾愈发突出,课程设计的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此外,在理论过程中许多学生反映,现在许多课程学得枯燥无味,不知道自己所学的课程将来到底有什么作用,这些情况反映了目前我们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笔者经过多年教学实践,对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教学进行了一些改革的探索和思考。

1 课程设计的题目多样化

课程设计选题,通常大部分工科院校机械类、近机械类等专业课程设计都是带式运输机的传动装置设计,内容陈旧,且题目多年不变。不同专业的定位与培养目标各不相同,如果都是进行减速器装置设计,就不能很好地反映专业特点。轮机工程专业的毕业生一般从事现代船机修造、监造、检验、修造经营及机务管理等工作,而带式运输机的传动装置的设计不能很全面地反映轮机工程的专业特点。另外,由于是几个班多人同时进行课程设计,这样有可能出现一些学生的题目相同或非常相近,客观上会造成抄袭现象。

为此我们做了以下尝试:一方面继续保留原有的设计题目,同时,另开设一些与轮机专业有关的设计题目,如零部件或系统测绘与分析,研究对象为船舶柴油机的活塞、汽缸、曲轴等要零部件;海水、淡水、燃油、滑油等管路系统的测绘与分析,主要从运动、结构强度、工作能力、精度、材料、工艺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既丰富了课程设计的内容,也增加了对专业知识的了解与认识,达到了课程设计的目的。

2 鼓励学生创新

改革原来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中教师抱着学生走的被动局面,鼓励同学主动观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机械装置,要求学生结合轮机专业,加强方案设计,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主动性,破除学生对创新设计的神秘感。为鼓励学生创新,我们向学生提供多个设计方案参考,学生也可提出自己更合理的设计方案。对于结构设计,不给学生过多的限制,而是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为了解决学生对机械结构知识普遍缺乏的问题,让学生在设计前参观机械传动陈列室,使学生对结构设计有所启发。对于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工艺知识和公差知识的缺乏,结合课程设计实际进行必要的讲解和补充,使学生通过设计全面掌握和巩固机械设计的相关知识。另外,我们还积极鼓励学生在图版绘图完成之后,再利用CAD软件在计算机上进行设计,使学生通过课程设计来掌握现代化的设计手段和方法,但是不主张学生完全甩掉图版,否则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会有部分同学拷贝偷袭现象存在。

3 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

由于学生多,题目少,可对学生进行题目分组,几个人一个小组,一套题目。这样大家可分组坐在一起共同研究一个问题,该怎么设计这个,怎么设计那个,集思广义,博采众长,既优化了设计,又加深了理解,然后具体分工,确定每个人的具体零件。在制图过程中,不是各人干各人的,而是保持联系,保持一致。这样做既快又准确,效率高。不但锻炼了大家的机械设计技能,也培养了同学们的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多届实践后,同学对这种团队协作具有较高的认可。

4 优化设计时间

按照教学计划课程设计安排在第四学期的期末考试阶段。完成课程设计的时间一般为1至2周,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学生要完成20页左右的计算说明书、减速器装配图1张;轴、及齿轮工作图2张,难度是不言而喻的。在期末考试阶段学生还要应付很多课程考试,轮机工程专业还有轮机考证的理论和实操训练课程,多方面原因造成相当一部分同学疲于应付课程设计,再加上学生对于一些先修课程的掌握程度不是很好,最终导致课程设计质量不高。

在这种课时较少的情况下,为提高课程设计质量,需采用“先分散后集中”的模式。即先把设计计算说明书的撰写分散安排到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中,然后再把装配图及零件工作图的绘制集中安排在最后1、2周内。同时课程设计是一项重要的理论联系实践的教学环节,时间安排应该固定成为一种制度,尤其不能与其他重要课程的学习相冲突。

5 课程设计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

在机械设计教学过程中,应把课程设计中涉及到有关问题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把有关内容灵活的穿插到相关章节,比如齿轮、轴、带传动、滚动轴承、联轴器等,既是理论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课程设计的重点,在授课过程中应讲清在课程设计的应用并强化。在习题练习中除完成普通习题外,还要强化与课程设计有关的题型,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始终对课程设计抱有一定的参与欲望,既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调动了学习主动性,加深巩固了相关知识。

6 应将先修课程内容适时适度的穿插到机械设计基础教学中

机械设计基础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必须先修了机械制图、轮机工程材料、、金属工艺学、工程力学、之后才能开设本课程,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需要综合运用前面学到的相关知识。比如选则材料的时候,需要用到轮机工程材料里的材料选型、热处理等内容;在零件尺寸设计及强度计算中,需要运用到理论工程力学的知识进行受力分析,进行弯矩、扭矩的计算;在减速器装配图、零件工作图绘制过程中,需要运用机械制图的视图、剖视图、尺寸标注、技术要求等。从课程设计完成效果来看,学生对于这些先修课程遗忘的较多,灵活掌握程度不是很好,综合运用知识能力不强,结果造成课程设计质量不高。因此指导老师应把先修课程的内容适时适度的有机穿插到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相关部分讲解,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复习、巩固、运用已有知识,提高课程设计质量。

7 结语

使学生在课程设计的教学过程中学到扎实的机械基础知识,掌握一般通用零部件设计方法,为后继专业课程学习和今后从事专业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是我们最终的目标。经过笔者的摸索和实践总结出的一些措施和方法,实践证明能够较好的提高轮机工程专业课程设计的质量。

【参考文献】

上一篇:财务管理模式研究范文 下一篇:大学校园平面设计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