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场规划设计范文

时间:2023-09-26 15:20:19

农场规划设计

农场规划设计篇1

设计前的准备工作。现场踏勘:在进行生态农庄规划设计前,应对该项目所在的地块及其周边环境进行仔细而全面的现场踏勘。详细了解其所处的地理环境、地质条件、地形状况、气候变化、水文状况、现状建筑位置及现状植物生长情况等资料。深入沟通:在进行生态农庄规划前,应与甲方深入而细致的沟通,详细了解甲方的意图,并将规划师的规划理念向甲方深入阐述。良好的沟通,将为之后的规划设计工作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

规划设计阶段。踏勘资料分析:规划设计时,首先应对规划设计前期阶段中现场踏勘所取得的各种资料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规划设计定位:根据农庄的具体情况进行规划设计定位,如某生态农庄规划设计项目的项目定位为:生态休闲体验型农庄。其功能定位为:该生态农庄具有农事体验、生态观光、休闲度假等多种生态休闲体验功能。建设目标确立:在进行规划设计定位后,要围绕其定位进一步明确生态农庄的建设目标,如某生态农庄规划设计项目的建设目标为:选用优良的果树、蔬菜、农作物品种,采用有机栽培技术,建成具有示范性的集生态、休闲、娱乐、观光、体验于一体的复合型绿色生态观光体验农庄。明确设计理念:在明确了生态农庄的建设目标后,要进一步明确规划设计理念,按照规划设计理念进行规划设计,如某生态农庄规划设计项目的规划设计理念为: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使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结合,打造风格独特、景色优美的休闲体验型生态农庄,实现生态、自然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分区规划设计:根据总体规划设计的原则,及对项目现场状况的:分析,根据不同类型游客的不同需求,确定不同的功能分区,划分出不同的空问,使这些空间和区域可以满足不同的功能需求。

(来源:文章屋网 )

农场规划设计篇2

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组织实施“垦区危旧房改造工程”,为农场垦区低收入家庭创造一个安全、方便、舒适、和谐的生活居住环境,促进垦区稳定和发展。

(二)基本原则

1、要遵守以原址改造、拆旧建新、建设新村为主的原则。

2、要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小城镇建设相结合,与古农农场总体规划相衔接。坚持统一规划、统一设计;做到规划科学、设计科学、设计新颖;质量良好、环境优美。

3、垦区居民自筹资金为主,政府补助为辅,要尊重垦区居民的意愿,有计划分期分批组织实施。

4、组织方式上坚持公开民主,严禁变相商品性开发。

建设范围、建设标准

(一)建设范围

1、改造对象。纳入本次危旧房改造范围的对象为古农农场干部职工(含离退休),并应符合以下条件:

(1)现居住在危房的;

(2)未享受房改及未领取一次性住房补贴的;

(3)未参加集资建房的;

(4)未享受当地经济适用房政策的。

2、危旧房改造分步实施,分期进行,建设地点在古农农场规划区内。

(二)危旧房界定标准

危房标准的认定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职工住房:

1、破损严重、房龄超过四十年的房屋以及土坯、泥草结构的居民住房;

2、建设部门认定的危房;

3、基础设施配套不全,公共排水、供热、供气、消防等设施达不到规定的标准,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的房屋;

4、破旧平房集中连片、危房面积超过50%的居民点。

(三)户型建设标准

基本户型建筑面积60—100平方米,具体情况根据当地居民平均住房水平,通过征求职工意愿的基础上在初步设计时确定。钢筋水泥结构,配套设施齐全。

规范工作程序

垦区危房改造应坚持因地制宜,坚持方式多样性,包括新建、改建、扩建和维修等多种方式。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按施工组织形式,主要分为私建公助和古农农场统一改造两种形式。私建公助指职工按古农农场统一规划,自愿选择改造方式,自行选定施工队伍进行施工建设;古农农场统一改造指由古农农场统一规划,按有关程序选择施工队伍,统一组织建设和竣工验收。

(一)建立危房改造户申报确认制度

无论何种施工组织形式,均应坚持职工自愿的原则,并按以下程序和要求建立申报确认制度。

1、古农农场根据上级批复下达的年度投资计划、古农农场小城镇建设规划和土地资源情况,确定安排改造户数(套数)后组织职工申报;

2、古农农场制定统一的危房改造申请表下发各作业区,由各作业区组织危房户填写,经危房户所在生产队、作业区、古农农场逐级审核确认和公示后,列入年度改造计划组织实施;

3、建房之前,建房户要向农场出具书面承诺书,并提供户主身份证、户口本、信用社存折、土地使用权证等原件及复印件,相关证件复印件将在场部存档;

4、资金支付方式:工程验收后,中央及省配套资金由农场直接支付给职工。

根据上级批复下达安排我县2013年改造任务100户,一旦古农农场职工申报且达到危改条件的户数超过100户,将进行公开抽签确定。根据每户职工只能拥有一块宅基地的规定,职工危房改造坚持“建新拆旧”和“建新房退旧房”的原则,享受提供的建房土地和建房补贴资金并建起新房后,原居住的危房(公房或折价房)及宅基地要无条件退回给古农农场统一安排。

工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任务

1、成立我场危房改造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加强对此项工作的领导。场长负全场总责任,各作业区负责人为本单位危房改造工程建设的第一责任人,按照职责分工加强项目监督检查,确保工程质量、建设进度和资金的安全使用。

2、按照实施方案和实施细则,严格工作程序。继续依据《长泰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长泰县古农农场“垦区危旧房改造建设”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文件要求,做好摸底工作,逐户登记落实。申请程序实行“个人申请,小组核实,作业区审核,农场审批”,做到公开、公平、公正。经危房户所在作业区、农场逐级审核确认和公示后,列入年度改造计划组织实施。

3、坚持因地制宜,坚持方式多样性,包括新建、改建、扩建和维修等多种方式。职工遵循农场统一规划,自愿选择改造方式,自行选定施工队伍进行施工建设,各改造区实施遵守以原址改造、拆旧建新、建设新村为主的原则,确定2013年的改造实施拆旧建新和建设新村相结合,大力推进山后、农荣、大枋、共同、共明等集中区建设。

4、层层落实责任。农场与各作业区签定责任书,明确双方的责任和义务,要求确保危旧房改造今年5月30日前全面开工,并在约定的工期内完成项目建设任务。

(二)加强督促检查

农场规划设计篇3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农副产品集贸市场是指有固定场所、设施和管理服务机构,进行集中和公开交易,并经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登记注册的农副产品交易市场。

第三条凡在杭州市市区范围内建设、举办和管理农副产品集贸市场(以下简称农贸市场),在农贸市场内从事经营活动,都必须遵守本条例。

第四条农贸市场必须依法管理,坚持统一开放、竞争有序、服务居民、方便群众的原则。各级人民政府应加强对农贸市场建设和管理工作的领导,规范农贸市场交易行为,鼓励和支持经营者平等参与市场竞争。

第五条杭州市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主管市区农贸市场监督管理工作。公安、税务、财政、物价、城建、卫生、技术监督、规划、市容环卫、土管和检疫等有关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权限和本条例的规定,对农贸市场实施管理。

第二章农贸市场建设和举办

第六条市人民政府应根据方便居民生活的原则,将农贸市场纳入社会发展计划和城市建设规划,统筹安排,合理布局。农贸市场的设立、规模应与居住人口、地域范围相适应。新建住宅小区应配套设立农贸市场;旧城改造应将农贸市场的设立纳入改造规划。市区农贸市场建设规划由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制定建设规划时应征求有关部门的意见。

第七条农贸市场由政府投资或社会投资兴建。政府应设立农贸市场建设发展专项资金。农贸市场建设,视同公建配套工程,有关税、费应给予减免优惠。其具体办法由市人民政府制订。政府鼓励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以房屋、资金等形式投资兴建或扩建农贸市场,实行“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

第八条兴建农贸市场必须由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农贸市场建设规划定点,并按基本建设程序办理有关审批手续。

第九条农贸市场建设应符合规划、消防、卫生管理的要求,不得妨碍交通,不得占用城市道路,已经占用的,要积极创造条件迁移。

第十条农贸市场的建设必须按照规划要求,与新建住宅小区和旧城改造项目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农贸市场建设竣工,必须按规定经政府有关部门联合验收合格后,方能交付使用。农贸市场的基本设施维修,由举办者负责。

第十一条举办农贸市场应符合下列条件,并经区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

(一)符合城市建设规划;

(二)有相应的资金、场地和设施;

(三)具备必要的交通、治安、消防和卫生条件;

(四)有相应的管理机构;

(五)国家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十二条举办农贸市场必须按规定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登记注册,并提交下列资料:

(一)举办者的申请报告;

(二)批准举办农贸市场的文件;

(三)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定点证明;

(四)场地使用证明或租用协议;

(五)市场设计图纸。

联合举办农贸市场的,应提交联办各方共同签署的协议书。

第十三条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在接到举办者办理市场登记申请后,应对申请文件进行审核,在30日内作出决定。对符合举办条件的,发给《市场登记证》;对不符合举办条件的,书面通知申请人。农贸市场迁移、合并、撤销以及改变市场登记注册事项的,举办者应在作出决定之日起30日内到原登记机关办理变更和注销登记手续。

第十四条农贸市场举办者应负责市场的日常管理工作,建立、健全市场交易、卫生、治安、消防、车辆停放等制度,提供市场经营设施和相应的服务,维护市场秩序。

第十五条农贸市场不得改变使用性质,已经改变的,要逐步恢复其功能。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破坏农贸市场的场地和设施,不得擅自迁移农贸市场。

第十六条按照城市规划定点建设的菜场,不得擅自改变使用性质,已经改变的,要限期恢复。举办者确需将菜场改为农贸市场的,必须经有关部门批准。

第三章农贸市场经营管理

第十七条凡有经营能力的单位和个人,在办妥有关手续后均可在农贸市场从事经营活动。鼓励农民直接进入农贸市场销售自产的农副产品,具体办法由市人民政府制定。

第十八条经营者要求进入农贸市场设固定摊位进行交易的,应与举办者签订摊位使用协议,并按规定凭营业执照或摊位使用协议等有关证照及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要求提供的其他必要证件,向农贸市场所在地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申请办理进场交易登记手续。经营熟食制品的,必须持有经营所在地食品卫生监督机构核发的《健康证》和《卫生许可证》。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在接到申请人进场交易的申请后,应在15日内作出决定。对符合条件的,发给《进场交易证》;对不符合条件的,书面通知申请人。

第十九条农贸市场禁止销售下列农副产品:

(一)腐败变质、污秽不洁、超过保质期限的;

(二)有毒农药残留超标的蔬菜、水果;

(三)病、毒致死的禽、畜、水产品及其制品;

(四)未经检疫或经检疫不合格的肉类及其产品;

(五)法律、法规规定保护的野生动物、植物及其产品;

(六)其他禁止销售的。

第二十条有固定摊位的经营者应在摊位上悬挂《进场交易证》,经营的农副产品应明码标价。

第二十一条农贸市场的农副产品价格,属于国家定价、指导价或物价部门实行价格监审的,必须依照有关规定执行;其他农副产品价格,随行就市,由交易双方议定。

第二十二条经营者应在核定的摊位或安排的场地内进行交易,不得在农贸市场内随意设摊或流动经营,禁止场外交易。

第二十三条经营者不得出租、出借和转让《进场交易证》,不得擅自出租、出借和转让摊位。

第二十四条经营者领取《进场交易证》后,无正当理由超过6个月未开业或开业后未经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同意连续停业2个月以上的,举办者可以收回摊位,并由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注销其《进场交易证》。

第二十五条经营者应依法纳税,并按规定缴纳市场管理费。经营者有权拒绝不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收费。

第四章农贸市场监督管理

第二十六条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及有关部门应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本条例的规定,设置相应的监督管理机构和配备专职市场监督管理人员,加强对农贸市场的监督管理。

第二十七条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在农贸市场设立举报箱、意见箱,受理投诉,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保护合法经营,制止违法违章行为。

第二十八条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及有关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在农贸市场内执行公务时,应着装整齐,佩戴标志,出示执行公务的专用证件,文明管理,秉公执法。

第二十九条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在农贸市场设置经计量部门检定合格的公平秤及其他计量器具,逐步实行信誉卡售货制度。

第三十条公安机关可根据治安管理的需要,在大型农贸市场设公安派出所或公安执勤室,加强对农贸市场的治安管理。税务机关可根据需要在农贸市场设置税务管理机构或派驻税务管理人员,负责农贸市场的税收征收管理。

第三十一条农贸市场内的农副产品应划行归市,从事经营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应服从农贸市场的统一安排。

第三十二条经营者应使用法定计量单位,配备合格的计量器具,实行周期检定,不得短斤缺两。

第三十三条农贸市场内禁止下列行为:

(一)垄断货源、哄抬价格;

(二)以次充好,掺杂掺假;

(三)强买强卖,欺行霸市,骗买骗卖;

(四)包装物品计入商品净重出售;

(五)乱堆乱放物品,随意倾倒垃圾;

(六)私接电源;

(七)使用未经检验或不合格的计量器具;

(八)违反市容环卫、消防管理规定的活动;

(九)其他禁止的行为。

第三十四条农贸市场应当保持环境整洁。农贸市场产生的垃圾应当由市场举办者负责收集,及时运往环卫部门指定的地点,或者委托环卫部门及时清运,日产日清。

第三十五条举办者应在农贸市场出入口处悬挂场标及铭牌。

第三十六条农贸市场举办者应协助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及有关部门加强对农贸市场的监督管理。

第三十七条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及有关部门,应当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工作。

第三十八条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不得参与农贸市场内的经营活动。

第三十九条农贸市场管理费的收取、管理和使用办法,按省人民政府的规定执行。

第五章罚则

第四十条举办者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按以下规定处理:

(一)未经登记擅自举办农贸市场的,应予以取缔,并对举办者处以5000元以上20000元以下的罚款;对进场经营者造成经济损失的,举办者应承担赔偿责任;

(二)农贸市场迁移、合并撤销时,举办者不办理变更、注销登记的,限期补办,并可处以5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罚款;

(三)擅自改变农贸市场使用性质的,责令限期恢复原使用功能,并可处以1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的罚款;不按期恢复的,可吊销《市场登记证》,并由规划管理等部门按有关规定予以处理。

第四十一条经营者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按以下规定处理:

(一)未按规定领取《进场交易证》进入市场交易的,责令退出农贸市场或补领《进场交易证》,并可处以1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的罚款;

(二)不按规定悬挂《进场交易证》、明码标价或随意设摊,流动经营的,责令其纠正,并可处以50元以上100元以下的罚款;

(三)出售、出借、转让《进场交易证》或出租、出借、转让摊位的,责令限期改正,没收非法所得,并可处以1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的罚款;

(四)不按规定交纳农贸市场管理费的,责令限期交纳;超过规定期限仍不交纳的,可吊销《进场交易证》;

(五)使用不合格计量器具或短斤缺两的,可扣留不合格计量器具,责令其改正,并可处以200元以下的罚款;拒不改正的,停业整顿七天;情节严重的,吊销《进场交易证》。

第四十二条经营者违反本条例第十九条、第三十三条规定的,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处罚。

第四十三条经营者违反本条例其他规定的,由有关部门按法律、法规的规定予以处罚。

第四十四条市场监督管理人员在农贸市场监督管理工作中、、、索贿受贿的,由其所在单位或上级主管部门予以行政处分;造成经营者或消费者经济损失的,应负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五条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向人民法院提讼。当事人逾期不申请复议、也不向人民法院、又不履行处罚决定的,由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农场规划设计篇4

一、上海畜牧业的短板

上海畜牧业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在几任市长的重视支持下,上海的畜牧业在1996年时到达了产业的巅峰,当时的生猪年出栏达到478.74万头,生鲜乳年产量达到22.01万吨,鲜蛋年产量达到14.88万吨,肉禽年上市量达到18446万羽,自给率分别达到30%、100%、85%、80%,为上海这座特大型城市的安全运行和人民生活保障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由于上海的郊区地域狭小,再加上水系纵横、村庄密布、耕地零碎,构成了畜牧产业发展的先天不足,稍有不慎即会引爆产业与周边环境之间的矛盾,带来的社会负面影响极大。1.历史存量造成的影响。在2000年之前的畜牧业大发展时期,随着“菜篮子”工程、“家家富”工程等各级政府民生工程、农民致富工程的实施,做大了上海的畜牧产业,富裕了养殖业主,但也造就了大量位于村庄、河道旁边等环境敏感区域的畜禽养殖单元,有些养殖单元还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扩越大,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势在必然。2.现实增量造成的影响。2007年以后实施的畜牧标准化生态养殖基地建设工程,由于没有进行严格的环境影响评价,许多新建畜禽场的选址缺少合理性,特别是存在着距离规避物太近、截取河道作为氧化塘、棚舍密度过高等现象,对周边环境特别是河道的影响不容置疑。3.养殖者环保意识薄弱造成的影响。2000年以后连续实施的五轮畜禽场粪污减排工程以及随后实施的畜牧标准化生态养殖基地建设工程,市、区两级财政都针对粪污处理设施和资源化利用投入巨资,以期解决畜禽养殖场对周边环境影响的顽疾,但是检查发现只有50%左右的工程发挥出了应有的作用,也就是说还有50%的工程由于人为因素没有运转起来。那些没有实施政府专项治理工程的养殖场的情况更加不容乐观。4.缺少土地配置造成的影响。畜禽养殖场周边有真正配套农田的不多,处理好的畜禽粪尿能顺利还田的不多,污水纳管、达标排放又受到地理位置、处理技术等因素的制约,畜禽场液态污物消纳缺少载体。

二、规划编制的因由

上海在2005年就完成了禁养区内畜禽养殖场的退养任务,共计退养规模化畜禽养殖场259个。“十二五”开始就着手对乱搭建、乱排放、乱用投入品的畜禽养殖场户,即不规范畜禽场户实施全面整治,第一阶段共计整治不规范畜禽场户6400家,第二阶段共计整治2720家。开展不规范畜禽养殖场户的集中整治,对于提升上海畜禽养殖行业的形象、降低畜禽粪尿的污染、保障畜禽产品质量安全,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实施不规范畜禽养殖场户的整治,仅仅消除了上海畜禽养殖业众多不足中的一小部分,潜在的风险点还有很多,特别是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密集区域粪尿出路问题,难以找到突破口。近几年,国家和地方又频繁出台了有关生态文明建设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规章文件,认真学习领会其精神实质以后,觉得只有鼓起壮士断腕勇气,才能彻底改变畜禽养殖业存在的先天不足,进而真正迈向上海畜牧业绿色发展的新坦途。1.国家层面有关生态文明的要求。2012年11月,党的十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做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2015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2015年10月,随着十八届五中全会的召开,增强生态文明建设首次被写入国家五年规划。2014年1月1日起实施的《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明确要求根据生态承载能力确定畜禽实际养殖量。2015年5月20日,农业部等八部委联合《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2015年4月10日,农业部的《农业部关于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都专门列出了关于综合治理养殖污染的举措。国家层面关于农村、农业环境污染治理的精神和要求,对于上海重新设计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蓝图,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2.地方有关农村环境治理的要求。2015年1月,上海市委、市政府印发《关于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本市城乡发展一体化的若干意见》并提出:“积极主动推动农业结构调整,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确定实际畜禽养殖量,编制实施《上海市养殖业布局规划》”。2015年12月,上海市政府印发《上海市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并提出:“开展不规范畜禽养殖户清理整治,进一步控制畜禽养殖总量,编制实施本市养殖业布局规划,开展畜禽养殖场标准化建设,推进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污染减排,严格控制规模化场污染物排放”。此外,在上海市贯彻国家“气十条”、“土十条”的实施方案中,也有规范畜禽养殖场污染排放行为的具体内容。上海市出台的这些文件都对畜牧业生存形成无形压力,再不进行畜牧业顶层设计,这个产业在上海大部分地区很快就会全军覆没。

三、规划编制的过程

规划按照“上下结合”的工作思路,由各级农业行政部门牵头、专业规划设计公司编制、技术专家论证、市区政府审核通过。编制过程主要分为前期准备、试点工作、区县推进和市级成果四个阶段。1.前期准备阶段(2014年8月~2014年11月)。2014年10月9日,市农委、市规土局和市环保局联合召开了全市养殖业布局规划工作大会,确定了规划编制工作方案,明确了本规划编制分为“1+9”两个层次,分别为市级层面的总体布局规划和9个区县的分区县实施规划,并选取浦东新区作为规划试点区。2015年2月10日,三部门印发了《关于开展上海市养殖业布局规划(2015—2040年)编制工作的通知》。2.试点工作阶段(2014年12月~2015年4月)。浦东新区作为养殖业布局规划的试点区,率先开展了扎实的现状调研和规划方案编制,通过“三上三下”不断完善规划方案,至2015年3月底形成汇报方案,2015年4月召开了试点方案专家评审会,初步完成了规划试点工作。之后,在区委、区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多次减量调整后,浦东新区养殖业布局规划最终确定。3.区县推进阶段(2015年3月~2015年6月)。在浦东新区开展试点的同时,2015年3月全面启动其余8个涉农郊区县的养殖业布局规划工作。至2015年6月中旬,各区县养殖业布局规划编制完成,评审工作全部完成。光明食品集团分布于郊区县的养殖场纳入所在区县的布局规划。4.市级成果阶段(2015年3月~2016年2月)。市级规划方案的编制和区县规划方案编制工作同步推进,期间市农委、市规土局和市环保局领导和相关部门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规划编制工作。2015年6月23日,市农委主任办公会议讨论通过规划方案。6月26日,市农委组织召开三部门联合会审会议,规划方案通过了联合审议,形成了上海市养殖业布局规划成果。7月15日,三部门以《关于上海市养殖业布局规划编制情况的报告》联合上报市政府。市级领导高度重视规划编制工作,于8月19日召开专题会议听取情况汇报,指出转变保有量观念,发挥大市场、大流通以及企业异地养殖的优势,形成可控的养殖量。要坚持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原则,形成域内、域外合理的生产布局。9月17日,市级领导再次召开专题会议,听取全市养殖业布局规划编制情况的汇报。2016年2月市政府最终批复《上海市养殖业布局规划(2015—2040)》。

四、规划的主要内容

上海市养殖业布局规划是一部涵盖近期和远期的专项规划,2020年是规划的近期目标,2040年是规划的远期目标。规划包括畜禽养殖布局规划和水产养殖业布局规划(限于篇幅不涉及此部分内容)两大篇章。畜禽养殖布局规划主要包含两种畜禽类型,共计六大品种,一是有管控要求的四大畜禽品种:生猪、奶牛、蛋鸡、肉鸡;二是无管控要求的两大畜禽品种:种鸽和肉羊。编制范围包括上海市域范围的九个郊区县。规划编制分“1+9”两个层次,分别为市级层面的总体布局规划和九个区县的分区实施规划。包括总则、相关规划衔接、畜禽养殖业相关研究、水产养殖业相关研究、畜禽养殖业布局规划、水产养殖业布局规划、各区县养殖业布局规划和实施措施与政策建议八个部分。1.规划目标。综合统筹养殖业发展要求、规划土地管控要求、环保控制要求,按照“规模减量、布局优化、环境优先”的规划导向,明确畜牧业总体发展目标,合理确定近、远期畜禽保有量指标,保障畜禽产品供应的稳定性、安全性、可靠性,提高畜禽养殖标准化水平,确保畜禽产品质量安全,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改善养殖业生态环境,最终形成养殖结构合理、生态环境良好、产品高端优质的都市型养殖业新格局。2.研究结论。规划配套开展了相关专题的研究,作为规划编制的技术支撑。在现状统计标准方面,本次规划现状调研统计对象为具有独立用地(用于养殖的独立结构房屋),且占地面积在1亩以上的养殖场户,统计数据截至2014年底。统计畜禽品种为生猪、奶牛、蛋鸡、肉鸡、肉羊、种鸽六大类品种,其中,生猪、奶牛、蛋鸡、肉鸡纳入本次规划管控。在保留畜禽养殖场规模标准方面,纳入本次规划保留的畜禽养殖场规模标准为:奶牛存栏300头以上,生猪年出栏10000头以上,蛋鸡存栏10000羽以上,肉鸡年出栏100000羽以上,种鸽存栏10000对以上,肉羊年出栏500头以上。在畜禽品种间的换算标准方面,确定不同畜禽品种按畜禽粪尿量折算成出栏标准猪的换算标准为:1头存栏奶牛折算成20头出栏标准猪,15只存栏蛋鸡折算成1头出栏标准猪,150只出栏肉鸡折算成1头出栏标准猪。在土地承载标准方面,根据国外发达国家畜禽环境承载力的有关标准,结合上海地区气候、土壤、水文等条件,得出每亩永久基本农田的畜禽承载力为存栏标准猪1.5头(即出栏标准猪3头),同时提出畜禽环境承载力的预警值,即郊区永久基本农田承载比例为40%,农场为80%。在畜禽养殖量控制方面,上海市域范围内出栏标准猪不低于200万头,涉及9个区县的规划导向分为三类:一是全部退养的闵行区、宝山区和青浦区,二是逐步消减的嘉定区、浦东新区和奉贤区,三是适度保持现状规模的金山区、松江区和崇明县。3.现状概况。规划开展了“一点一档”的现状调研,摸清了底数。全市现状独立占地1亩以上的畜禽养殖场共计1496个,总用地面积约2.31万亩。其中涉及管控的四大畜禽品种现状养殖总量(折算成出栏标准猪)为343万头,养殖场数量为1237个,占地面积为20697亩。另外,不涉及管控的种鸽场91个,占地面积为1118亩,肉羊养殖场168个,占地面积为1326亩。4.规划最终结果。至2020年底,计划退养畜禽养殖场数为1013个,新建27个,届时纳入规划管控(规划保留)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共251个,养殖规模为200万头出栏标准猪,占地面积为12567亩。到2040年底,纳入规划管控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共178个,相比2020年减少73个场,养殖规模为160万头出栏标准猪,占地面积为9656亩。

五、规划实施带来的思考

上海市养殖业布局规划的编制实际上是上海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科学判断而顺势推进的一项工作,得到了绝大部分区县领导的重视和支持,社会反响也比较平稳。目前,贯彻、实施上海市养殖业布局规划已经写入市、区两级政府的年度工作计划,同时也作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抓手。虽然上海市级层面至今还未出台配套支持政策,但是,各个区县层面的畜禽场退养的支持政策已经陆续出台,规划不保留畜禽场的退养工作和规划保留畜禽场的环保提升工作均在紧锣密鼓展开。纵观规划出台后近一年的工作实践,有些问题还得关注。1.在畜禽场退养进度上存在着极度不平衡性。要在五年时间里对1000多个规划不保留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实施退养,已经是一件很艰巨的任务,近来随着上海贯彻“国家水十条”重拳治理黑臭河道专项工作的展开,上海市委、市政府又提出了规划不保留养殖场的退养工作调整为“五年工作三年完成”,这对经济相对薄弱的金山、崇明等区县以及要靠企业自有资金退养的光明集团,实在是雪上加霜,这不仅引发了一些政府职能部门的畏难情绪,而且也加大了一些畜禽养殖场户的抵触情绪,退养工作难度陡增。而一些财力雄厚的区则频频突破年度专项预算,紧紧发动各级政府的力量,组织宣传、动员工作,加班加点赶进度。现在,区县之间养殖场退养进度的不平衡性相当明显。所以,在市级层面筹措财政资金,对困难区县和有关单位实施适当奖补已经刻不容缓。2.在畜禽养殖场生物安全控制上存在着很大的威胁性。伴随着不断掀起的畜禽场整治退养高潮,人畜不规范流动屡禁不绝,畜禽养殖场生物安全堪忧,加上养殖场主忙于商讨退养的补偿,疏于日常管理,畜禽养殖人员忙于寻找下家,心不在焉,这些场乃至整个区域防疫隐患凸显。同时,由于畜禽场整治退养地区的长效性管理没有及时跟上,从非法途径购入苗鸡、苗羊进行家庭养殖的案例也不少,重大动物疫病引入的风险极大,无形之中增添了动物疫病防控的难度。3.在畜禽场粪污处理能力水平提升上存在着相当的迫切性。那些规划保留的畜禽养殖场将实行“双证管理”,即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和排污许可证“双证管理”,不仅接受农牧部门的日常监督,而且还要接受环保部门的严格监管。众所周知,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最大的短板是粪污的处理问题,现有的粪污处理设施、处理工艺还不能完全达到环保监管的要求。规划保留的畜禽养殖场若要长久生存下去,必须加大环保投入,更新设施设备,完善处理工艺,实施种养结合,加强末端监控。同时设法聘请有资质的第三方机构承担畜禽粪污处理运行相关事务。4.在绿色生态农业打造上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绿色、生态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主导模式,是都市现代农业的重要内涵。当前,上海正在大张旗鼓地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创建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以实现农业的永续发展。其中一项重要的举措是推进化肥农药的减量化,要求至2020年化肥的施用量在2015年的基础上下降20%。但是,没有了畜禽有机肥,少用了化肥,怎能生产出高产、优质、高效、绿色的农副产品?好让业内专业人士担忧!特别是青浦、奉贤、浦东三个区,仍将保有全市总量三分之一以上的永久基本农田,仍将种植大量的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蔬菜作物,而这些地区由于畜禽养殖业退养过度,极有可能造成农业内部生态循环链断裂,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可能也会无从谈起。

农场规划设计篇5

关键词 农村土地 规划管理 原则 措施

中图分类号:F301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农村工业化步伐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涉及到农村土地管理的问题日益增多, 目前已经成为了影响我国农村社会稳定和阻碍经济发展的一个大问题。为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在农村土地的开发、利用、整治、保护等方面必须有一个统筹的规划,在时间和空间上必须有一个长远规划与短期计划,加大对农村土地的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1农村土地规划管理原则

1.1优先进行农业耕作使用原则

农村土地的根本职能就是农业生产,其质量好坏直接影响到农产品的质量以及产量。而农产品生产直接影响到我国社会的稳定。所以,农村的土地规划工作务必要优先满足农业生产需求。

1.2节约土地原则

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明显提升,其对周边环境的要求也是日益增加。无论是农民居住条件还是各类娱乐场所,都希望能够将活动场所的使用面积扩大。为了更好地满足广大农民的需求,在土地规划过程中,要确保农田基本建设实效性强,切勿刻意追求美观。而非农建设用地应尽量选取劣地或者荒山,进而有效地节约土地,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

1.3因地制宜原则

土地利用的地域差异较为明显,例如:不同地区的资源差异、经济条件差异等。其会直接影响到土地规划的方向以及深度。所以在土地规划过程中,要根据各地不同情况进行合理规划。

2保证农村土地规划管理有效的策略

2.1完善土地规划管理体系

合理的土地规划管理得益于专业的规划人员以及严格的土地管制制度,要想土地得到合理充分的利用,就必须加强规划人员队伍建设,参与规划的成员不仅需要很高的业务水平,能从宏观角度进行专项规划,更要有很强的责任感。此外,还应该处理好规划和经济发展的关系,不能因为引水、引路入户而占据大量耕地,要做到统筹兼顾,在不影响农民经济收入的前提下转变土地利用类型,做好规划。土地规划体系建设是一个系统的工作,一定要做到土地人员管理专业,土地规划制度完善,相关制度落实。

2.2加强农村土地整理

土地整理能够维持农村农用地总量的基本平衡,近年来,随着城市对外扩大,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加强,很多农用土地被占用,以往沟塘因为在使用中破坏被遗弃和停用的也不少,土地污染较为严重,加强对这些土地进行整理,不仅能增加农用地面积,还能提高土地产出率,给农民直接创收。此外,土地整理能促进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随着农业集约化,规模化进程加快,水、土、气的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只有通过土地整理,才能有效防止农业废弃物的直接污染,保证农业生态稳定,美化生态环境,减少水土流失。

2.3加强相关规划的协调与衔接,发挥规划的整合效益

由于我国各级规划的编制是自上而下进行的,区域规划、行业规划以及其它的专项规划隶属不同的主管部门,没有一个权威机构进行有效的统筹规划,导致规划间不协调和不衔接,严重削弱了规划的整体功能。因此在编制农村土地利用规划时,要完善和加强“三个衔接”和“三大评价机制”,防止规划间脱节,充分实现各规划间的协调与衔接。

2.4健全农村土地利用规划计划实施监管制度,落实监管责任

俗话说,“三分规划,七分实施”。编得再好的规划,如果没有严格的监管制度,强有力的实施措施,很难保证规划计划的有效实施。建立农村土地利用规划计划实施监管制度,不但能对违法用地起到震摄作用,更能体现农村土地利用规划计划的严肃性。加大行政监管和社会监督力度,改进农村土地利用规划计划的实施效果,改变行政监管为主的方式,实现从行政监管为主向社会管理为主的转变。

2.5加强农村土地利用规划计划管理的法律支撑

提高农村土地利用规划计划的法律地位,加大规划的执法力度,进一步体现规划的严肃性。建议将土地规划立法列入全国人大立法内容,使农村土地利用规划有法可依,依法行政,全面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严肃查处、纠正违反规划批地用地和违法修改农村土地利用规划计划的行为,切实维护规划和计划的权威性。总之,通过建立以保障规划实施基本法律为核心、专项法规和地方法规相配套的法律法规体系,确保规划的法律地位,保障规划、计划编制的科学性和规划计划实施的效率。

2.6以农民利益为核心,改革征地和土地收益制度

市场经济是一只无形的手,具有对资源的优化配置作用。改革现存的政府强制征地的法律体制,通过严格界定“公共利益”,缩小征地范围,使农村建设用地市场化,推动建设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机制。只要政府是新增城市土地的唯一提供者和农地转换为市地的唯一仲裁者,强制性的土地征用就会不可避免的普遍存在。因此,需要同时采取措施减少政府对农地转换为市地的一级市场垄断地位。同时完善征地补偿机制,保障农民合法权益。

3结语

农村土地制度是农村经济制度的基础和核心,加强农村土地规划管理,积极的推进农村,对于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保持整个社会的稳定具有重大意义。我们要不断完善农村土地管理体系,加大对农村土地监督力度,实行科学的土地流转制度,改革土地收益制度,加大土地合理利用宣传力度等,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现阶段农村土地的相关问题。

参考文献

[1] 肖建鹏,刘少华.浅析农村土地管理的现状[J].现代物业,2010(5).

[2] 张旭.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村土地政策[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9).

农场规划设计篇6

汉南区位于武汉市西南部,总人口10.8万人,版图面积287平方公里,辖纱帽街、东荆街、湘口街、邓南镇及乌金、东城垸、汉南、银莲湖四个国营农场,共有51个建制村(大队)、338个自然塆,村民总户数14432户,村民总人数55681人。纳入今年“家园建设行动计划”试点工作的10个村(大队)分别是纱帽街的幸福村、江上村、通津村;邓南镇的水三村、邓西村、窑头村;湘口街的五湖大队、双塔大队;东荆街的沟北大队、乌金四大队。村民总户数3467户,村民总人数12852人。

二、工作目标和规划

从2005年开始,用5年或者更长的时间,在全区农村的49个建制村和农场大队中,分期分批地实施以“四到家园”为核心内容的创建活动。汉南区“家园建设行动计划”试点工作要与汉南区农村小康建设工作紧密结合,以“培植主要产业,创建美好家园”为主题,着眼于建设生态农业、打造富裕和谐的新农村,力求通过创建活动,使村塆变面貌,群众得实惠,农业上台阶。原创:其主要目标是:通过开展创建活动,完善在基层党组织领导下的政府依法行政和村民依法自治相结合的基层管理体制,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增强村级组织凝聚人心、服务群众、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排忧解难的功能,巩固农村基层政权的基础;改善农民增收致富的发展环境,促进农村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和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改善农村社会发展环境,逐步建立基本社会保障体系;改善农村居住环境,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和农村文明程度,努力把试点村建设成为农民增收致富、民主法制健全、管理服务有序、环境卫生整治、社会文明和谐的温馨家园。

2006年,全区要完成14个村的试点任务。其中,完成2005年4个试点村的试点和评估验收工作,同时探索村塆长效管理机制;完成2006年新增的10个村的试点任务。

三、2005年试点工作基本情况

我区根据市委、市政府的部署,2005年在纱帽街江下村、东荆街东荆大队、湘口街湘口大队和邓南镇南庄村开展试点工作。四个试点村队共有村民小组24个,30个自然湾,村民总户数1701户,总人口5564人。一年来,我区紧紧围绕“四到家园”这个目标,上下联动,通力合作,全面推进试点的各项工作。

一是围绕农民持续增收,加快农业调整步伐:四个试点村、大队分别将致富门道明晰实施方案进行公示,让群众对方案的可行性进行讨论,并针对群众提出的意见进行修改,充分调动群众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从“理思路、阔视野、换脑筋”入手,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技术指导和学习考察活动。抽调了涉农部门的业务骨干,组建了种植业、畜牧业、水产养殖3个科技小分队,下村进行指导,及时解决农户再生产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同时还从试点村中选出60多户有代表性的农户为典型户,发动涉农部门机关干部,一对一对口帮扶;湘口大队为了发展林下养殖,组织10多人到河南学习考察林下养羊、养禽,目前已建起羊圈2000平方米。东荆大队组织大队干部及部分农户代表学习浙江大棚生产连茬礼品西瓜的先进经验,计划利用现有的大棚设施发展300亩。南庄村学习现已建成牲猪养殖小区成功经验,积极谋划将现有57户家庭分散养猪改为集中养殖的养猪小区。江下村组织村干部及农户代表到嘉鱼学习秋包菜种植经验,目前已种植了300亩,辣椒生产已初具规模,平均亩产纯收入达6500元,使农户尝到了甜头。

二是紧贴农民生活需求,倾力改变村容村貌:我们始终突出“44111”这十大项目建设,每个试点村、大队先征求广大群众的意见,再由区规划局制定了村塆建设规划,严格按规划进行建设,逐步改善农民群众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今年四个试点村、大队通村路14.9公里全面竣工;通湾路26.12公里,已完成26.4公里,完成计划的101%;改造机站3座,完成计划33%;改造塘堰3口,完成计划60%;疏通硬化渠道15公里,完成计划的72%;有线电视网全部进村;新建和改造给水管网37.59公里,完成计划的100%;建卫生厕所629个,完成计划的68%;建三位一体45个,完成计划的115%,改猪圈80个,完成计划80%;改垃圾堆放场15个,完成计划的115%;建户用垃圾池120个,完成计划的24%;改造多用途活动室4个920平方米;建多用途活动场(晒场)47600平方米,完成计划的139%;建排水沟12.35公里,完成计划88.3%;绿化方案全部落实;农房立面整治18500平方米,拆违4990平方米;回填清运土方35100余立方,基本完成了基础设施建设的各项工作。在资金投入方面,市财政专项资金为320.2万元、区财政配套资金120万元、街镇场投入资金130.5万元(邓南镇45万元、纱帽街26.5万元、湘口街34万元、东荆街25万元)、村、大队集体资金投入40.63万元(南庄村19.87万元、江下村12.36万元、湘口大队8.4万元)、农民投工投劳70.7万元(南庄村16.7万元、江下村23万元、湘口大队4万元、东荆大队27万元),总计投资682.03万元,平均每个试点村约170万元。

三是以建立社保体系为基础,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我区在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建设方面,在前二年的基础上,民政、劳动、卫生等相关部门通力合作,积极推进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区领导挂点街镇场,各驻联系点委办局派专班深入村队,现在四个试点村、大队参加新型合作医疗达4788人,占其总人口的86%;针对弱势群体,我区积极落实有关政策,做到低保应保尽保126人、五保28人,供养率达100%,重大疾病救助按政策已经启动,使“三无”人员的生活得到基本保障。落实优抚政策,优抚对象42人发放了优抚金总计69310元。不断完善救灾制度,及时上报灾情,保证救灾物质和经费100%在第一时间下达,落实到位。

四是以社会和谐稳定为主题,加强民主政治建设:2005年,我区在全市率先完成村委会换届工作,抓住第六次村委会换届选举的有利时机,建立健全了“三个程序、四种机制、五项制度”。“三个程序”是村务公开程序、民主决策程序、村级财务审批程序。“四种机制”是村务公开反馈处理机制、决策责任追究机制、村干部约束、激励机制、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五项制度”是民主决策制度、自治章程制度、民主理财制度、村级财务审计制度、民主评议村干部制度。并举办了汉南区村和大队“领头雁”培训班,便于新班子迅速进入角色,得到群众的认可和支持,使村级民主氛围更为浓厚,干群关系更为融洽。在此基础上,积极开展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活动,严格落实“两劳一少”人员帮教管理制度,5年内重新犯罪率控制在4%以下,无贩毒、制毒、种毒活动,村民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及时,无发生“民转刑”案件,无,无非法宗教活动和×××活动。村民对治安满意率高达91%,2005年我区被省里评为了“平安区”。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建设目标的阶段性和长期性的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着力改变农村面貌,特别是拓宽农民致富增收门道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解决的问题,农民几千年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需要一个过程。我们在处理五年目标的阶段性与农民致富奔小康的长期性这个问题上办法不多,五年的“家园建设行动计划”的实施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阶段,而实现全面的小康乃至现代化还有一个相当长的过程。

二是“四到家园”全面推进和抓重点的问题:“四到家园”既要全面推进,又要根据每个村的具体情况重点突破、分步实施。重点要处理好全面推进的综合性与抓重点抓薄弱的突破性地关系。现在部分村队对农村家园建设认识不够全面。从而导致建设多半偏向于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并且部分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有待规范。

三是加大资金投入问题:家园建设行动计划去年一个试点村市区两级资金一百万元,要按照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标准,这些资金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国家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四是规划滞后、政策出台的问题:区里作了城乡一体化规划,规划了我区的20个中心村,但是每个具体的中心村怎么组成,村湾怎么建设,都还没有一个规划。“致富门道明晰”是家园建设行动计划的第一任务,试点村队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创造主导产业和“品牌”产品方面没有一个长久、清晰的规划、措施和思路。政策上,集中建设新村,需要国家出台拆迁腾地政策,在新农村建设中需要整合涉及“三农”的有关政策,但从目前情况来看这些方面的政策都没出台。

五是政府引导、部门行动、群众参与的问题:“家园建设行动计划”的创建主体是农民,而政府的支持重在规划、引导。只有把政府引导、部门行动和农民广泛参与结合起来,才能更好的实施家园建设行动计划。现在区里成员单位和28个区直相关部门,配合不够默契,没有形成合力,试点村队的有部分群众缺乏直接参与意识。群众对农村家园建设行动计划理解不透认识不够全面。

五、今年需要把握的几个方面

一是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创建工作是一项非常艰巨的系统工程,不仅仅是哪个部门的事情,而是全党各级各部门和全社会共同的事情,所有相关单位要紧紧围绕创建工作的目标,相互配合、整体联动。我们要进一步探索健全和完善“家园建设行动计划”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各个部门之间要密切配合,落实各部门的任务和责任,切实按照责任分工,重点抓好指导和监督作用。健全和完善协调沟通的工作制度和机制,加强信息交流各方面工作衔接,促进各项工作的落实。原创:各街镇场、村队要充分认识实施农村“家园建设行动计划”的重大意义,充分认识办理好议案对促进实施农村“家园建设行动计划”的重大意义,自觉接受人民代表的监督,切实加强组织领导。4个街镇场和10个试点村队要相应成立家园建设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并及时上报到区家园办。

二是抓好宣传,营造氛围:要采取在电视、电台、报纸上设立专栏,采取文艺演出、志愿者活动等多种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向全社会大力宣传实施农村“家园建设行动计划”的重大意义、主要内容和政策规定,宣传先进典型,调动广大农民群众自己动手建设自己美好家园的积极性。

三是抓好规划,稳步推进:规划是行动的指南,目前我区已编制了全省第一个城乡一体化空间规划,为我区实施“家园建设行动计划”提供了整体规划蓝图。城乡一体化规划的目的是发挥城乡互补优势,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和最终一体化,这与“家园建设行动计划”让农村居民共享现代文明生活的目的是相同。我们要充分利用规划的这一优势,在此基础上对各街镇场、村队的建设和发展进行更为细致的策划和规划,因地制宜,形成汉南特色。

在实施农村“家园建设行动计划”中,必须坚持规划先行的原则,有计划、有重点地稳步推进试点村的建设。发改委、农业规划部门要加强指导,结合当地实际,发挥各自优势,制订促进农民增收和村塆建设规划。凡未制订村塆建设规划,或者建设规划规划未经区人民政府批准的村,一律不准动工兴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积极鼓励有条件的地方规划和建设中心村。结合“百镇千村”、迁村腾地、移民安置等有关政策,制定好农村建设的长远规划,重点要规划好各村、大队的经济发展方向、农业主导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方向,严格按规划落实创建工作。

四是拓宽致富渠道、确保农民持续增收:我们实施“家园建设行动计划”要始终以农民增收为核心,要始终坚持“一村一策”,明晰主业,推进农业产业化,建立农民致富的长效机制。通过各种渠道完成“原始积累”。在致富门道上,不仅要在政策支持、项目吸引上继续做文章,还必须在资源重组、资源利用上作足文章。进一步加大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力度,明晰主导产业,形成农民稳定增收的渠道。在开展农村劳动力转岗技能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大力推广小型农机应用等方面都是很好的为农民增收的渠道。

五是加大投入,整合资源: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上,要进一步加大政府的投入,财政部门要积极筹措资金,落实实施农村“家园建设行动计划”专项建设资金,并把政府部门涉及“三农”项目的资金整合使用,集中投向试点村。同时,积极倡导城乡对口帮助、社会单位赞助、企业参与投资、致富能人支持、广大群众动手,动员多方力量,支持家园建设。在筹集建设资金的过程中,要坚持乡、村不举债、不担保,不搞强迫命令,不搞强行集资和摊派。上级应该尽快出台关于迁村腾地、合小村并大村等一系列优惠政策,以及如何更加有效地动员全社会力量,发挥民间资本和金融机构作用,筹措和平衡家园建设资金的问题,单凭政府投入是不行的。按照成熟一个,建设一个,村队不举债的原则进行建设,不搞。

农场规划设计篇7

关键词:农田;水利工程;灌溉;规划设计

灌溉规划设计是我国农田水利工程的重要工作,对水利工程的效益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甚至在某些方面起决定性作用。水利工程灌溉技术关系到农村的经济发展,关乎到农民自身的经济来源,更有可能使农产品的价格出现大幅度上涨,影响城市人口的工作和生活。为了积极建设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对乡村水利工作负责的相关部门应该加强水利工程建设的工作。在工作中科学合理的设计水利灌溉工程,满足农民的生产需求,促进我国农业生产飞速发展。

1实现农田水利工程灌溉规划的原则

1.1继承性原则

农田水利工程灌溉规划设计必须符合当地农田的实际情况,工作人员在进行规划设计前,一定要亲临施工地点的现场,对现场的情况做到细致的观察,根据农田的实际结构和土壤的实际情况,尽可能的选择最适宜当地环境的水利工程规划设计的方案、保证当地农民在进行生产和生活时能高效快捷的使用水资源,并且尽可能的做到不破坏当地的自然环境。针对农田水利利用的现状、结构以及存在的其他的问题进行综合的分析,同时以分析的结果作为水利工程方案规划的基础。

1.2整体性原则

农田水利工程可以有效的促进农作物的生长,具有生态服务既建设用地等多种功能。由此可见,在开展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工作时,必须在布局和数量上做到统筹兼顾,继而更好的从事农业生产等工作,确保不会影响到周围的生态环境。

1.3动态性原则

农田水利作为一个经济和生态有效结合在一起的综合体,继而它的规划工作就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要根据其中一项的变化,做出相应的变更,从而维持经济和生态都能和谐稳定的发展。

2水利工程灌溉规划设计

2.1规划建设规模的分析

规划建设规模的分析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第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和国民经济的建设都必须满足当地灌溉面积的要求,当地工作人员和政府部门应该切实保障好粮食的安全性,积极增加农业生产的产量,稳固灌溉区在我国农业生产中的地位。政府部门应该积极以灌溉区实际的灌溉量为基础领导农民确立生产的目标。第二,耕地资源的大小要根据该地区现有的土地资源的实际情况而定,不应过度的开采现有的土地资源来进行农业生产活动,所有的生产活动都应该在耕地上进行。第三,灌溉区的灌溉面积和实际的供水量应该在当地水资源管理局能承受的用水量以内。有关部门要明确当地水资源的实际情况,并且确定一个合理的灌溉数据。最后,小型灌溉区要根据上面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分配状况建造合理的节水小型水源工程。

2.2水利工程灌溉规划设计的内容

水利工程灌溉规划设计的内容有以下五个方面。第一,小型水库设计一定的去水枢纽,固定水源流动的渠道续建配套设施。第二,小型灌溉区的水泵和涵闸等建筑物的建设,以及对已经建成的渠道应特殊情况而进行一系列的改善。第三,例如提水设施等水源工程。第四,灌排泵站的更新改造。最后,排涝泵站的建设。

2.3经济效益

小型水库在建设完工后能给该地区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广大人民群众通过一系列水源工程的建设,有效的改善了农业生产所面临的困境,水利工程灌溉规划设计不但给农业生产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且还为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贡献了一份力量。水利工程灌溉规划设计有效的改善了土地的结构和土壤条件,有效的保护了当地的土地资源,减少了泥石流等此类灾害的发生,保护了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更保护了全体劳动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水利工程灌溉规划设计更净化了当地的空气,让人们工作和生活的生态环境更加美好。水利工程灌溉规划设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洪涝灾害的发生而污染环境,更有效的保护了劳动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水利工程灌溉规划设计对环境建设带来的益处,极大的促进了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3保障规划顺利进行的措施

3.1水利灌溉设施使用度越来越广

由于人们的物质文化需求不断提高,对水利灌溉工程的要求也逐渐增加。水利灌溉设施使用度越来越广,这就需要有关部门尽快研发出新的灌溉技术。工作人员在开展研发活动前必须亲临施工现场,对该地区的环境有一个了解。在研发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此地区经济发展的现状,能否承受住后期所要面对的经济压力。

3.2促进水利工程灌溉能够井然有序的进行

为了促进水利工程灌溉工作能够井然有序的进行,政府和有关部门必须加强对该地区水利工程建设的监管工作。政府和有关部门可以派人对水利工程灌溉技术进行管理,并且须提高政府官员对这一技术的重视程度。

3.3建设时和建设后的运行管理

有关部门在开展农村水利工程在建设工作时,应该严格依据相关的规章制度,监督项目的建设工作,严格的把关好水利工程的施工进度和最终质量。工程建设完工后,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设施要按照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进行市场运作和管理。

4结语

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在促进我国农业生产工作的同时,保护好我国的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工作人员也应该积极设计出更为科学合理的灌溉技术方案,建设出更为高效的水利灌溉工程。

参考文献

[1]杨建玲.浅谈农田水利工程灌溉规划设计[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6(32):235.[2017-08-04].

[2]邓志平.农田水利工程灌溉规划设计浅谈[J].南方农业,2016,10(3):238,240.[2017-08-04].

农场规划设计篇8

1休闲农业观光园区标准化管理现状

标准化管理是提高管理水平的有效措施之一,即通过标准的制定、实施和应用,从而达到确定目标的活动。为规范观光园建设,加强观光园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满足游客旅游休闲的需求,推动乡村旅游健康持续发展,部分省市出台了一些相关管理办法或标准,例如:北京市制定了《北京市观光农业示范园评定标准》,该标准对评定范围、评定标准以及评定程序进行了规定。该标准适用于在北京市行政区域内取得合法经营资格的,从事观光农业经营活动,具有观光、采摘、休闲、教育等功能,能提供相应观光服务设施的独立经营实体,包括观光农园、观光果园、垂钓渔场、综合性观光园等类型。评定标准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规定:观光园建设包括观光产品、观光设施、观光园周边环境;观光园管理包括发展规划、观光管理、宣传促销和游客接待;观光园效益包括年接待人数、观光农业的年直接收入、园区绿化与生态环境等。江苏省制定了《农业观光园建设规范》,界定了观光园规划设计的概念,规定了园区选址、资源调查评价、客源市场分析等前期调研工作的原则要求,明确了主题定位、容量计算、功能分区与分区规划设计,并对大门与边界、园路、集散广场、水系、假山与置石、建筑物、绿化、环保、安全、标识系统、游览线路等规划设计内容提出了具体要求。河北省制定了《农业观光园规划设计规范》,界定了观光园规划设计的概念,规定了观光园规划设计编制的总则、前期调研工作、规划设计的具体要求。前期调研工作涉及园区选址、资源调查评价、客源市场分析三个方面。

规划设计包括主体设定、容量计算、功能分区、分区规划设计、大门和边界规划设计、园路规划设计、集散广场规划设计、水系规划设计、假山与山石规划设计、建筑物规划设计、绿化规划设计、环保规划设计和导游标识系统的规划设计等。浙江绍兴县柯桥区制定了《农业生态观光园服务规范》,对观光园定义、总则及资源保护、生态环境、规范建设、农产品销售服务、制度与管理等作了规定,特别对园区的资源保护、生态环境、规划建设等提出了较为细致的要求。山东省旅游局制定了《山东省精品采摘园旅游服务规范与评定》文件,对全省采摘园进行打分评定,旨在让采摘园全面升级,发展品牌优势,规范管理,并为游客提供舒适的采摘、休闲娱乐环境。该文件对于农业观光园的基本要求包括园区、采摘品、安全、交通、设施、服务、管理、环境、活动等方面。园区的具体要求涉及采摘园面积、园区卫生、日接待能力;采摘品的具体要求涉及果品质量、植物间距等;安全角度的具体要求涉及农药化肥施用情况、安全防护设施,通风换气设备;交通角度的具体要求涉及公路质量与停车场面积;设施方面的具体要求涉及交通指示牌、区内引导等;服务包括采摘园线路与项目简介、管理包括管理人员的岗位设定、网站网址建设等。虽然一些省、市制定了相关规定或管理办法,但是我国目前在观光园管理方面并未形成完善的标准体系,仅有的少数管理办法或标准也只涉及观光园建设、评定等,关于观光园其它方面的管理规定甚少,且大多针对种植业主导型的观光农业,并未涉及林业、牧业、渔业等其它类型的观光园。已的关于旅游、服务方面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虽有些适用于观光园,但观光园在标准的实施过程中还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及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具体分析,制定标准的实施方案。

2休闲农业观光园区的标准需求

休闲农业观光园的类别不同、定位不同、旅游项目不同,以及园区的发展定位和目标不同,则标准的需求必然不同。例如,地处北京市区或近郊的农业休闲观光园区,地理位置寸土寸金,耕地资源十分有限和宝贵,且北京是严重缺水的城市,要充分研发和实施现代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的劳动产出率和资源的利用率,开展日光温室种植、地膜栽培、节水种植、立体种植等,而且为保护首都生态环境尽到企业的社会责任,要开展能源、资源、农用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所以发展生态高效农业是必然的选择,生态高效、节约资源可以作为实现标准化管理的首要目标。当然,企业也可以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将其它目标,例如提高内部的管理水平和效率、提高采摘农产品的品质、提高服务水平、提高顾客满意度等方面中的一项或多项作为自身标准化管理的目标。要实现多个管理目标,就需要将综合标准化对象及其相关要素作为一个系统开展标准化工作。

例如,要实现生态高效、节约资源的目标,首先要符合有关生态环境要素如水质、空气、土壤等的强制性标准;其次,设施栽培是实现“生态高效节约资源”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能高效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耕种的效率和产出,节约时间、人力和成本,目前已有关于日光温室建造方面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如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结构与性能要求、日光温室技术条件、温室地基基础设计、施工与验收技术规范等,在建造时遵照执行即可,但是很多水果和蔬菜尚没有设施栽培的技术内容,需要将现有的经验和研究成果写入水果、蔬菜的种植标准的实施指南中;第三,节水种植能有效节约水资源,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对于北京等缺水城市十分必要,是实现园区“生态高效节约资源”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已经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包括农业灌溉设备、节水灌溉设备、节水灌溉工程等规范,但目前水果和蔬菜的生产技术规程中关于节水栽培的技术内容并不十分完善,需要将现有的经验和研究成果写入水果、蔬菜的种植标准实施指南中;第四,立体或架式栽培能充分利用空间、温度、湿度、大气、光照,减少对土壤的依赖,种植单位面积生产更多的水果和蔬菜,提高土壤、水、能源的利用率,是实现园区“生态高效节约资源”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目前,立体或架式栽培尚处于研发和推广阶段,没有相应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部分适合立体或架式栽培的水果和蔬菜的相应的栽培技术规程需要研发,然后将经验和研究成果写入水果、蔬菜的种植标准实施指南中。针对园区建设方面的标准主要应考虑以下要素:大门建设、边界建设、园路建设、泊车场地、农用设施、休闲设施、集散广场、景观建设、绿化工程、水系工程等。针对园区服务与管理方面的标准主要应考虑以下要素:园区线路图、服务项目介绍、休息区服务、讲解服务、培训服务、导游服务、包装提供、医疗救助服务、服务人员管理规定、园区卫生标准、游览安全注意事项等。由于观光园是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的特殊农业形态,通过提供休闲观光服务来满足游客的需求。因此,虽然针对观光园的标准并不多,但关于旅游和服务的标准有些也适用于观光园。例如,观光园区内的标识对于游客来说十分必要,能为游客提供清晰的旅游走向和服务指示。

我国已的系列国家标准GB/T10001标志用公共信息图形符号其中第1部分通用符号,第2部分旅游设施与服务符号,适用于大部分休闲农业观光园,对于有运动健身场所的园区,第4部分运动健身符号亦适用;对于有购物的园区,第5部分购物符号亦适用。此外,公共信息导向系统的运用也十分必要,对此已系列国家标准GB/T15566G公共信息导向系统设置原则与要求,其中关于旅游景区、机动车停车场部分的标准也适用于休闲农业观光园。观光园内的餐厅无论规模大小、风味特色及装修风格如何,首先应当遵守强制性国家标准GB16153饭馆(餐厅)卫生标准及GB14934食(饮)具消毒卫生标准。根据所考虑的要素配套实施其它标准,例如考虑到对环境的保护,应实施GB18483饮食业油烟排放标准、HJ554—2010饮食业环境保护技术规范等;考虑到消防安全,应实施GB13495消防安全标志、GB50116—2008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等。如果需要规范的方面已有相关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应尽可能不再重复制定,对于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没有规范到的方面,可以针对想要达到的目标,通过制定国标、行标的实施指南或企业标准的方式加以补充,最终的目标是达到有效、配套地实施标准。例如:关于旅游方面的服务标准,已经多项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这些标准不一定全文完全适用于休闲农业观光园,但部分方面或条款适用。这样就需要详细分析休闲农业观光园所提供的服务项目,例如:采摘服务、土地认养服务、导游服务、讲解服务、健身示范服务等。然后从服务的内容、程序、方式、质量等方面分析现有标准哪些条款可直接引用,哪些条款需要重新规范。

观光园的标准化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可产生良好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观光园是促进乡村建设的重要途径,是有效整合农业资源、实现农业多功能利用的必要手段,是扩大城乡交流、促进乡村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有效方式。通过观光园标准化管理模式的建立和推广,形成具有乡村特色的现代服务业形态和集群,吸引更多的消费者,深化城乡互动和交流;可以创新乡村产业形态,提高农业附加值,吸纳劳动力,增加就业。因此,观光园的准化管理势在必行,不但需要国家有关管理部门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制度,还需要园区管理者树立标准化管理意识,对观光园进行规范化管理。

上一篇:考核管理要求范文 下一篇:课程体系设计方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