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教育心得范文

时间:2023-09-21 17:44:57

医学教育心得

医学教育心得篇1

作为一名21世纪的医护人员,“救死扶伤,治病救人”是医学科学赋予的神圣使命,不断提高临床诊断和治疗水平是应有的不懈追求。作为从事临床工作的护士,我深感做好临床护理工作,不仅能够全面提高临床业务水平,也有充实和发展前人创造的知识宝库积极的推进作用。因此,我认为新世纪护士应具备“实事求是,循序渐进,敢于创新,无私奉献”的精神,这是新时期医护人员积极参与临床科研工作的关键,也是与时俱进和不断开拓进取的要素。通过参加这次继续教育,引发了我对护士岗位意识的确立,对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的促进作用问题的思考!

一、责任意识

责任心才是做好工作的前提。这“责任心”的“心”字,早被中国古代哲学家喻指思想、精神,即今日广义的哲学范畴“意识”,与医学上称身体某部位的那个“心”有别。工作上的“心”(责任心)到位,即捧着一颗心来,在班用心去做,不夹私心离班,这样专“心”之致,就能做好护理工作。身为年青的护士,对刚接手的工作有时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但只要有这份心,相信自己定会早日胜任此项工作。如果缺乏责任心,无论是新护士,还是老护士,都不会做好护理工作的。事物有因果关系,即有因才有果,护士工作也存在因果性的一面。工作是靠人做的,护士工作要达到良好的效果,甚至最佳效果,必定要求护士本身要有良好的心理状态,有正确的意识指导自己去履行职责。有好的开端,才会有好的结果。歪打正着的事是有,但不具有普遍性。护士工作切忌不能有丝毫麻痹大意之念,“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歪打是不会正着的。加强责任意识才是良好的动因,也是最佳出发点。当然,工作中也会有好心办错了事,这属正常范围,世界观方面是没有问题的,有其正确的意识,只是世界观转换成方法论的环节上出现了失误,或是方法的运作上出了差错。“好心办错了事”是方法问题,而不是思想问题。方法问题很复杂,也很有讲究。对护士来说,护理工作有个业务水平、经验多寡、病员配合、他事阻碍等,使之方法不得力,或者不到位。这些属外在原因,是客观造成的,非主观所致,这种“错”容易被防止和克服。如果不该出错而因责任心不强出了错,性质就变了,就不属正常范围,也就不能用“出错”来塘塞,那要追究其责任。所以,责任意识对护士来说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必须自我内修、点滴养成这种意识。责任意识与工作职责的要求是紧密联系的,有时能合二为一,但区别是显然的。前者属自我意识、自我要求,强调个体的内控,具有软性的一面;后者属外在规约,强制要求,具有硬性的一面。“硬性”是工作职责、标准,“软性”是个体工作的灵魂,“硬性”好比骨骼,“软性”恰似血肉。

二、 平等意识

护士加强责任意识是做好本质工作必不可少的,但仅仅有责任意识还不够,应该在责任意识的基础上,并紧紧围绕责任意识创造性地拓展工作。这个“拓展”就是由护士单方面努力,一厢情愿的工作,变成护士与病人之间的相互配合和相互协调。而护士与病人之间的密切协作的主动权、选择权在于护士这方。护士工作如何才能适应、迎合并受到病人的支持,确立平等意识是其关键,即护士对待病人采用平等的观念,不仅对待所有病人一碗水端平,而且时时处处与病人平等相处,护士不能有居高临下之感。在病房里护士是相对固定的,病人是流动的,选择住院的权力在病人手里,若把护士比作主人,那么病人就可比作客人。护士与病人彼此之间的关系就应该是“主便客勤”。主人怎样接待客人,方便客人呢?首先要尊重病人,重视对方的存在,象招待客人一样热情地招待每一位病人,力争使病人感觉到主人待客热情、随和,服务周到。做到这些,主要体现在护士的服务态度上,护士应该做到“说话轻,走路轻,操作轻”,

护士的工作对象是一个活生生的生命,平等意识也应包含对生命的尊重。病人在生理上与健康人有区别,但在人格上与健康人是一样的、平等的。如果护士在思想上确立了这种意识,那么在对待病人的态度上就不会有居高临下的表现,代之的是说话和蔼可亲,做事轻巧灵敏。但有时也会有这样情形的发生,当护士好声好气地对病人说话,回报的却是恶言恶语或是不理不睬,从现象上来讲就是用平等没有换来平等,这是什么原因呢?很显然这是因为病人的心理状态发生了改变。当人受到疾病侵扰时,机体的正常组织细胞受到损伤,影响人的正常活动,打乱了多年的生活规律,从而产生烦躁情绪,这时病人也许正沉浸在痛苦和烦恼之中,所以也就不会对护士的好声好语给予应有的重视和回报。如果我们能够想到,当我们护士自己遇到不愉快的事时,也会有这种表现,也许比他表现还差呢,那么我们也就能够理解他们了。这就要求护士有了平等意识,还要有同情心和宽容心。现在病人到新闻媒介投诉我们护士的主要理由是态度问题,占85%以上。从中说明病人对护士的态度是非常在乎的,也说明护士的态度对病人病情的发展和转归起着重要的影响

三、学习收获

通过这次培训,使我们的职业素质有了提高,为我们能够快速成为一名有修养,有素质,有能力、有水平的护士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能帮助我们在平凡的工作中发展专业的价值和自身价值。

作为一名护士,不仅要了解工作中各项工作的操作程序,还要明确工作内容及责任,有利于提高我们的责任心,做好我们的本职工作。我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面把握,严于律己,洁身自好,以身作则,带头遵守,模范执行,自觉做到标准更高一些,要求更严一些,切实做学习的表率、落实的表率、接受监督的表率。要自重、自省、自尊、自励,正确对待组织、正确对待本院领导、正确对待科室同志和病人、正确对待个人,始终摆正自己的位置,把国家、集体和患者利益放在首位,时刻关心病人、理解病人,成为一个堂堂正正,廉洁奉公的优秀医务人员,为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为构建和谐中医医院作出应有的贡献!

陈奕虹

医学教育心得篇2

方法:将108例老年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8例和对照组50例。对照组进行一般的糖尿病知识教育。观察组进行糖尿病知识强化教育,针对每例患者反复进行个体化指导。对两组病人定时、定点监测教育,跟踪随访。

结果:观察组健康意识增强、不良生活方式改变明显,按时用药率达100%,饮食控制率达93%,血糖控制理想率达93%,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

结论:糖尿病知识强化教育提高了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疗效和自我管理能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老年糖尿病患者 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4-0190-02

1 临床资料

1.1 对象。研究对象为2009年1月至2013年6月在我社区医院治疗的老年糖尿病患者共108例,均为离退休人员。文化程度小学以上。其中,男68例,女40例,空腹血糖(11.36±2.26)mmol/L,餐后2h血糖(17.35± 3.6)mmol/L,糖化血红蛋白(9.4±3.8)%,均符合糖尿病诊断新标准:糖尿病症状+任意时间血浆葡萄糖水平≥11.1 mmol/L或空腹血糖≥7.0 mmol/L或OGTT实验中,2h餐后糖水平≥11.1 mmol/L。

1.2 方法。根据治疗人数先后登记次序,将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单号为观察组,双号为对照组。观察组58例,对照组50例。观察组实施知识强化教育护理,对照组使用常规护理教育方法。两组在年龄、病程、文化程度、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3 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X±S表示,两组均数比较用成组t检验;两组计数资料用X2检验。

2 实施过程

2.1 评估患者病情。了解患者病程以及运动、饮食、用药、血糖情况,既往病史以及临床表现。由主管护士将每个患者的情况详细记录。

2.2 寻找患者存在的护理问题。糖尿病有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以及其它疾病引起的继发性糖尿病。饮食疗法、运动疗法和药物治疗是控制糖尿病发生发展的基本方法。老年糖尿病的发病特点:①糖尿病的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升高,与老年人糖耐量降低有关。②病情轻,症状不典型、容易漏诊。③心血管和神经系统等并发症严重而多见。④高渗性昏迷死亡率高。在强化知识教育过程中注意:①糖尿病的发生发展与哪些因素有关;②怎样有效低控制血糖,预防并发症;③患者以及家属的心理护理。

3 护理

3.1 对照组的护理。病人在住院期间进行一般性的糖尿病知识教育,发放糖尿病相关资料,以自学为主,可向医护人员咨询。宣传资料包括糖尿病基本知识、运动以及饮食治疗、药物治疗、自我监测等。

3.2 观察组护理。

3.2.1 制定个体化护理方案 由主管护士发给健康教育卡片,上面记录有科室电话、血糖自我监测技术、胰岛素自我注射技术、用药指导、运动种类的选择以及注意事项,自我保健方法,复查时间等内容。针对老年人记忆力、听力欠佳,动作缓慢等特点,采用语言教育,书面教育,实施操作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反复教育指导。

3.2.2 饮食调节 合理的饮食调节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础包括:①总热量每千克标准中25~30kcal,根据每日所需热卡安排每餐食谱,保持足够热卡和相对健康的体重;饮食宜低脂、低糖,适当增加蛋白质和膳食纤维;②纠正影响糖代谢的不良饮食习惯,如嗜甜食,饮酒,晚餐进食过多等;③应适当补充锌、镁等微量元素;④因上午甘糖元分解旺盛,易发生早餐后高血糖,故早餐要少,三餐比可分为1/5、2/5、2/5,进餐时间要有规律;⑤对患者家属同时进行饮食治疗教育,有助于老年糖尿病患者饮食治疗的执行。

3.2.3 适当运动。适当运动可促进脂肪和糖代谢,降低血糖,运动时间宜在餐后1~2h开始,以免发生低血糖,运动量适宜的标准为:运动后有微汗,感觉轻松,食欲睡眠良好,虽稍感乏力,肌肉酸痛,但休息后可消失,次日体力充沛。选择步行、体操、打太极拳等。

3.2.4 用药护理。反复向患者宣讲糖尿病的用药原则,科学用药的益处,知道患者掌握常用药物的种类、作用以及副作用,牢记用药时间,将药分别装入盒内,标明日期以及时间,防止漏服,多服或不按时服,严密观察药物的作用和副作用。指导患者以及家属熟料掌握胰岛素的注射方法以及注射部位的选择。

3.2.5 心理护理。糖尿病病程长,病情反复,患者易产生紧张、焦虑、恐惧、消极、悲观情绪,这些不良情绪对血糖控制不利,要避免精神刺激和过度劳累。护理上耐心倾听患者述说,开导、启发患者,增强治疗信心,鼓起生活勇气。

4 结果

4.1 降糖效果判断标准。经降糖、对症治疗以及上述综合护理措施,6个月后观察组血糖控制良好50例,一般4例,空置率为93%;对照组分别为10例、16例、差24例,控制率为5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4.2 两组教育前后自控能力比较情况。教育前,两组病人的自控能力较差,表现为每日摄取热量较多,每周主动运动治疗次数少,自我监测血糖次数少。观察组在强化教育后,病人饮食控制、主动运动次数以及监测血糖次数增加(P

5 讨论

糖尿病的治疗强调早起、长期、综合治疗以及个体化治疗。使血糖接近或者达到正常水平,消除糖尿病症状以及减少并发症,维持良好健康状况以及提高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加强对老年患者的健康教育,能改善患者对糖尿病的“无知状态”,是长期控制病情的基础。本文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仅作一般的健康教育,病人因为认识不充分而降低自控能力。观察组经过强化教育,自控能力明显提高,血糖控制较好。血糖控制理想率达到93%,远高于对照组。提示在传统教育基础上,针对个体病人进行强化指导,是克服常规教育效果局限的有效手段。

医学教育心得篇3

1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医学既是科学又是人学

[1],医学的两重性决定了医学“以人为本”的出发点。医学人文素养是医务人员在医疗实践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内在品质。随着医学模式的逐渐转变,医学人文教育成为当今医学教育领域重中之重。医学人文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医学生的生命化思维方式,实质是以患者为中心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精神[2]。近几年我国的医学教育取得很大进步,但在医学人文教育方面仍有不足。有学者对全国81家医药院校(包括独立建制的医药院校、独立建制的中医药院校、军队医学院校、医学类高职高专)进行了人文医学教育教学组织状况的调查,结果发现我国医药院校的人文医学教学组织发展不均衡,师资队伍不充足,课程建设不规整[3]。目前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开设的医学人文教育的核心课程有7门,分别为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卫生法学、医学哲学、医患沟通学、医学史学和医学社会学。但很多院校将这7门课程安排为选修课程,以致很多医学生并未受到这些人文医学的教育,也减少学生对这些课程的重视程度。王美霞等人比较了国内外医学人文教育课程发现发达国家的医学生人文学科课时达20%~25%,而我国学生课时只占7%[2],说明我国医学教育对人文医学教育重视程度不够,策略实施不到位。医学人文教育课程安排的不合理,师资队伍的不夯实,医学生的不重视导致了目前我国医学人文教育发展不平衡的现状。随着医患关系日趋紧张,医疗纠纷不断上升的今日,作为人类未来的白衣天使,应认真学好医学人文教育课程,以高尚的医德医风从生命角度出发,掌握患者心理,建立良好的医患信托关系,遵守法律、法规,保护患者和自身权利,最终建立和睦的医患关系。所以在医学教学中进行人文教育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

2人文教育在儿科教学中的重要性

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已为人所熟知,在儿科学这个特殊的学科,人文教育更加重要。儿童疾病复杂多样,起病急且变化快,多位家长陪护一位患儿,就诊时常要求医生能在最短时间做出最准确的诊断,并给予最快而有效的治疗措施。在如今这样儿科医生严重缺乏而儿科患者逐渐增长的情势下,需要接诊医生具有良好的内在品质和强大的心理,在吵杂的诊疗室内既要认真诊治患儿病情又要以温和态度对患儿家属详细解释。但即使如此,仍有一些家属担心患儿病情,或对医生诊疗技术的不信任容易产生过激情绪,甚至出现打骂医生现象,这种情况在儿科急诊室极为常见。因此,只有经过医学人文教育洗礼后才能胜任儿科医师一职。临床带教老师言传身教,结合实例,针对性培训,增强学生法律意识,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技巧,也应具有犀利的观察能力,在医患矛盾发生前遏止,维护和谐的医患关系。作为一所综合大学的医学院,我校遵从国家推进的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培养了多名五年制临床医学系“卓越医师”,这些学生在儿科实习阶段表现出优秀的综合素质。他们能以患儿为中心,言语亲切,态度温和,消除了患儿的恐惧心理,得到了患儿信任与之交友,不但取得患儿的积极配合治疗,更赢得了患儿家属的认可和赞扬。卓越医师的培养,不但要有过硬的医学基础知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使得学生在进入临床实习前就明确自己的职责和任务,而职业的荣誉感及责任心会影响医学生的职业表现和人格特征的形成[4]。培养卓越的人才是国家教育的根本,追求卓越是医生的最高境界。人文医学教育进入人们视线已非一两日,人们一直强调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医学院校也在积极探索人文教育的方法,如今大部分医学院校在人文教育的重视度上都有所提高,甚至部分院校已取得一定的成绩,但人文教育之路仍有许多改善和提高之处。总之,在儿科临床教学中融入人文教育,才能培养出符合职业要求的儿科医师。具备高尚的医德医风、良好的医学人文精神、精湛的医疗技术才称得上是一名优秀的医生,更是不愧于白衣天使的称谓。

作者:刘红 南虎松 单位:延边大学附属医院

参考文献:

[1]吴永梅,姚淞元,何今成,等.临床研究生导师人文教育新机制的创建与探索[J].海南医学,2015,26(4):595.

[2]王美霞,殷胤.从医患关系看传染病教学与人文教育融合的必要性[J].西北医学教育,2015,23(2):265.

[3]刘虹,沈超.独立建制医药院校人文医学教育教学组织状况调查报告[J].医学与哲学,2015,36(7):13.

医学教育心得篇4

关键词:医患关系; 医患沟通; 能力培养

随着现代医疗技术,各种新的治疗技术和治疗方法在临床应用中的快速发展,使得医疗保健的快速发展。然而,医院正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投诉和纠纷[1],由于缺乏医疗工作者和患者之间的沟通造成的占2/3[2]。高等医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未来的高品质的医疗保健专业人士,因此,在医学教学实践中,不仅要教给学生的医学知识,还要加强沟通能力。这种结合临床教学和自己的教学经验,临床形式的交流与沟通技能的评价方法进行了讨论。

1医学生沟通能力缺乏的原因

1.1医学人文教育不足。我国高等教育长期实施文理分科的专长教育,忽视了人文素质教育,教育仅仅作为一种工具,培养专业人才,不提高整体素质教育成为一个重要的位置。在需要医学人文高素质人才,但也因为同样的根源医学教育表现出相同的“人力不足”。在基础医学教育阶段,虽然相关的医疗机构也开设了人文和社会科学课程,但这些课程较为单一,大多是选修课相对偏少,当然是比较单调的,缺乏灵活性的形式教学工作。人文课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对人的精神和人类知识的理解,在医疗应用仍停留在肤浅的层面上,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这是只关注医疗科普知识,忽视了医学人文教育在医学学生的态度和行为是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人文主义。

1. 2医患沟通教育的师资力量匮乏。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医学教育主要借鉴了前苏联医学教育的模式,这种模式较注重医学生职业技能的培训,而忽略了对人文素质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得我国医患沟通学教育起步晚,发展时间较短,师资力量薄弱。一方面,医患沟通学在医学教育中横跨了医学和人文科学两个不同的学科领域, 对师资素质要求较高。目前大批的临床教师由于历史原因,其知识结构和人文素质一时难以适应医患沟通学课程的教学任务; 另一方面, 对医学教育其他领域(如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 教师的人文课程培训少,使这些教师在后续的医患沟通培养方面感到力不从心。

1. 3对于医患关系沟通与教育方面的短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医学教育学习前苏联的主要医学教育模式,更加重视医学生的职业技能培训上,而忽略了社会实践的人文素质和能力,使我们的耐心沟通教育开始晚,发展时间较短,师资力量薄弱。一方面,医患沟通在医学教育中的科学医疗和人文两个不同的学科之间,教师的质量要求更高。目前大量的临床教师由于历史的原因,医生和患者之间的沟通,知识结构和人文素质难以适应教学课程的任务,另一方面,在其他领域(如基础医学教育和临床医学)人文学科教师培训课程较少,这些教师在随后的医患沟通培训方面感到力不从心。

1. 4受现代医学极速发展的影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医学科学的理解的人体达到高水平的医学理论知识达到“喷涌”的水平,医学界和更先进的医疗技术已经变得越来越复杂,知识密集前所未有,导致医生投入更多的精力在实验室和图书馆,并在咨询轮,并检获一定程度上被忽视的方面与患者的沟通和交流。另外,由于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保健需求,门诊和住院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以及过度依赖实验室的检测和治疗,问诊和体格检查的通信时间压缩到最低限度,通信被忽略。这些医学生在临床实践过程中亲眼目睹的现象,学生们将毫无疑问是医患沟通方面越来越冷漠的尴尬。由于长期重实用,轻质量的教育理念,使培养医学生都受到影响,导致出现许多今天的医疗专业医药现代化的,文明的现象相反的整体素质,使我们的医疗教育可以无法适应生物- 心理 - 社会医学模式。

2培养医学生医患淘通能力的重要性

医患沟通时医务工作者进行医学实践的基础之一,其重要性并不亚于医学技术知识本身,是医学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2.1加强医患沟通是顺应现代医学模式的需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人们的工作、生活节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社会、心理、行为因素导致疾病发生的比重已经高出生物因素。医学模式的转变不再是泊来的口号,转变医疗服务模式及转变医学教育模式势在必行。在新型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中,医患关系绝大多数是以“相互参与型”出现,这种新型的医患关系形式把医者与患者置于平等的地位,要求医方在提供医疗服务的同时,必须尊重患者,平等相待[5]。医务人员有义务把疾病的发展、转归、预后告诉患者,成功的双向交流,往往会得到患者对医者的信任和对诊疗的主动配合,从而取得最佳的临床效果。但医患双方的知识背景存在极大的差异,要把艰身复杂的医学问题在短时间内准确地告知患者并使之理解绝非易事,这就要求医务人员具备高超的交流沟通能力和一定的社会人文素质,而这些能力与素质的培养必须始于学生时代,始于医学生初涉临床之时。

2.2是适应医学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福冈宣言》指出:“所有医生必须学会交流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技能,缺少共鸣(同情)应该看作与技术不够一样,是无能力的表现”。1999年,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IIME)制定的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最低基本要求”中,细致地描述了医学院校培养的医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包括职业价值态度、医学科学基础知识、沟通能力、临床技能、群体保健、信息管理及批判性思维等7个领域60个指标,沟通技能成为其中的一项重要指标[5]。根据新的教育目标制定出新的措施和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培养和提高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使医学生掌握与患者、患者家属、同事、公众等进行沟通和交流的技能,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医学高等院校当前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

医学教育心得篇5

关键词: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8-016-01

在全球化和多元化的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新形势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增添了新内容,同时也促使高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探索新途径,采取新方法。

一、充实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效利用医学院校自身优势,提高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1、加强理想信念教育。高等医学院校的教育目标是培养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有道德的“四有”新人,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教育”现在的学生由于受到社会现状和外来不良思潮的影响,在各种价值观念的激烈对立和冲突中徘徊,在意识形态集中体现为理想信念的失落、理想和理想信念教育相继陷入深深的危机当中。

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医学院校要充分发挥其心理健康教育得天独厚的优势,对医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教育。要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必修、选修课程,通过广播、电视、计算机网络、校刊、校报、橱窗、板报等宣传媒体,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周或宣传月、专题讲座等,在大学生中广泛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医学院校应形成以学校、二级学院、大学生心理协会、班级、宿舍设立心理委员的方式形成五个层次的工作网络,尽早发现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隐患,通过层层预防尽早帮助解决,为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和心理危机化解提供服务,促进医学生人格和谐发展。

3、强化“为人民健康服务”教育。医疗实践中应出“为人民服务”这个核心,具体来说就是要为人民健康服务,医务人员必须具有高度的事业心、责任心和革命人道主义精神,珍惜生命价值,把病人的健康放在第一位,以最佳的技术、最优的服务、最省的费用帮助患者解除病痛,促使患者早日康复。

二、积极探索“全方位育人”的新途径

1、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教育结合起来

学校应当进一步改革更新教育方法、教育思维,探朽如何以更加生动的形式来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将人文教育与当前的社会实际结合起来。现代医学模式要求医学生广泛关注环境、关注社会、关注心理,达到生理、心理和社会的完善与和谐。通过深人社会,特别是贫困地区,了解民众疾苦,了解基层医疗卫生状况,能够唤起医学生的责任意识与人文情怀,思考社会需要与个人利益的关系,思考医疗卫生资源的有效运用、人口增长、生活质量、生态环境等社会问题,端正对社会的看法。总之,加强医学人文教育并不等于忽视和代替专业教育,而是要达到医学科学教育与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的有机结合,要在人才素质构成各要素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2、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思想教育结合起来

目前医学院校学生中有部分学生专业思想很不牢固,特别是中医、护理、医学辅助专业的学生由于在填报志愿时对该专业培养目标不甚了解,相当一部分学生是通过调剂录入的。因此进入大学后思想很不平衡,情绪波动很大,觉得进入这些专业学习没有发展,前途渺茫,总有一种失落感、自卑感。一部分学生政治上不思进取,得过且过,消极散漫,对政治课、选修课、甚至医学基础课毫无兴趣,要求转专业的学生大有人在。针对这种情况,医学院校采取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思想教育教育相结合,在学生入学开始进行以灵活多样的形式(如座谈、参观、报告、专题讲座等) 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及专业思想教育,让他们全面深入了解专业培养目标及社会需求。在学生进入临床医院见习、实习前,召开学生工作座谈会,听取学生意见,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根据学生思想状况进行分析、加强指导和教育;邀请本专业科研带头人题为“我走过的路”的专题学术报告、论坛;组织学生到临床医院护理部参观学习等。组织学生创办跟专业相关的社团,以社会实践的形式经常走入农村、牧区、社区、学校,大力宣讲“健康饮食,运动卫生,卫生保健,户外安全、急救知识及艾滋病的防治方法和义务献血的重要意义”。

3、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医德教育结合起来

医学教育心得篇6

关键词:医学院校;人文教育;医患关系

由于社会发展,人们对医院的医疗、服务、卫生、安全等要求也越来越细、越来越高。而医学院校对医学生的人文教育较为缺失,使医学生在实践工作中容易颠倒医患关系位置、忽视医患关系作用,极意产生医疗纠纷,造成医患关系紧张。怎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笔者认为只有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与培养,注重医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将人文课程融入医患关系的教育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一、增强人文医学教育,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

(一)医学院校人文教育的现状

1.人文教育滞后。长期以来,我国医学院校对医学生的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相分离,人文医学教育在学院课程中往往被忽视,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传统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逐渐被医学界所重视。但在人文教学、教育管理上,还处于浅表状态、较低层次。

2.医学生严重缺乏对医患关系的认知。现有的医学人文教育涉及的医患关系教育内容很少(包括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现实中医学生对搞好医患关系不感兴趣,对如何处理医患关系不太了解;对医患沟通思想更是一片空白。所以,当前医学生的人文教育远不能满足医学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3.教学资源有限。人文教育在医学院校中是边缘学科,师资力量、教学资源、教学设备不足,教育的内在需求得不到满足,实践效果不好。

(二)加强人文教育改善医患关系

1.转变教育理念,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现在的医学生多为独生子女,自我倾向较为严重,缺乏爱心与同情心。所以,培养和引导医学生认知医患关系、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迫在眉睫。一是在医学专业课程教学中与人文精神相通融。医学院校教师要不断更新观念,将人文精神教育融汇于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教学之中,有效地促进人文精神的培育。二是在见习、实习教学过程中融入人文素质教育,使他们不断转变思想观念,提高自身素质,唤起人文精神。

2.和谐的医患关系是人文教育的结果。和谐的医患关系是指在医疗活动中,医务人员与患者之间建立起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配合、较为融洽的医患关系。医学是最具人文精神的一门学科,医生是最富人情味的一项职业。鉴于医学的特殊性,医学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是人文思想、人文行为和人文关怀,它体现在对生命和健康的关注上,医患关系的和谐需要医务人员既掌握医疗技术又掌握沟通技巧。因此,加强临床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对减少医患纠纷及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二、人文课程融入医患关系教育的几点建议

1.增强医学生人文教育的考核评价。在教育理念上,认同人文科学是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医学生培养目标上,按照现代医学模式的要求,建立符合医学教育发展规律的医学人文课程体系,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知识水平及其综合素质。在人文课程上增加医学社会学、医学心理学、医学行为学等相关课程。要建立有效、合理的人文教育考核评价体系,把人文教育考核评价内容纳入学籍管理,并与医学生的奖惩、毕业、学位相挂钩。

2.加强医学生人文教育,注重增强五种能力。一是增强对医学科学的认知能力,二是增强医患沟通交流能力,三是增强医学生的理论知识转化能力,四是增强医学生的防范能力,五是增强医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

3.培养医学生良好的医患沟通技巧。一是要在诊疗过程中学会倾听。无论对患者还是家属,要充分了解他们的要求、治疗目的,要通过有效的倾听感受对方的心灵,安抚对方情绪。二是要学会医患间的语言沟通。若医生语言生硬,缺乏艺术性,文字表达能力不强,患者就会产生心理障碍。因此,在沟通上医学生应学会用友好、柔和的语言与患者交流,要让患者感到舒服。三是避免使用刺激患者情绪的语气、语调问话,要站在患者角度去想,才能得到信任。

总之,医学生是医疗卫生事业的未来,肩负着医疗卫生工作的使命,因此,对医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呼唤人文回归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好医患关系。实践表明,将人文教育课程融入医患关系教育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基础,和谐的医患关系是人文教育的结果。

参考文献:

[1]徐国斌.高等医学院校人文教育现状与对策[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06).

[2]李德玲.卢景国.医患关系的关怀性及其对医学教育的启示[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0,(03).

医学教育心得篇7

(1)对医学人文教育认识不足。目前,医学院校对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的认识正在发生进一步的转变,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高校一面对高呼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另一面却没有什么实际的措施,无论从资金还是人员配置,都没有一个有力的支持。依旧把医学人文教育作为一个配角,教育的内容也仅限于几堂课程和几个不痛不痒的活动。

(2)医学人文教育规划不合理。在目前的医学高校中,人文教育依旧是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伦理学等课堂教育为主,这样的教育形式过于单一,脱离了临床等实际卫生工作,目标不集中,不明确。其次,在医学人文教育规划上,医学人文教育的教学计划没有一个长远的打算,不能把医学人文的内容贯穿于大学生的读书生涯。最后,在医学人文教育的效果评价上,还是以最终考试为主,医学生对于这种形式的考核,都是以死记硬背的方式解决,最终的教育效果自然不理想。

(3)医学人文教育队伍建设不足。目前大多数的医学院校中,进行医学人文教育的都是一些专职教师,他们中的很多人基本都没有比较专业医学知识,或者临床卫生工作经验,在教学中与实际结合的内容偏少,教学队伍偏重于说教,说服力不足,医学生在这种教育下,无法把自己联系到未来实际工作中,“内化于心”的动力不足。

二、医学院校医学人文教育的对策

医学生的学习任务非常繁重,更有必要构建医学人文教育与医学核心课程之间的桥梁,充分实现医学人文与医学核心课程的结合。[2]使得医学生既没有过多的学习负担,又可以“内化”医学人文精神,提高其医学人文素质。

1提高对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视

改变对医学人文教育的认识,提高对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视程度是改进高校医学人文教育的第一步。首先,从学校层面应给予高校人文教育充分的支持。在政策的制定、教育资源的分配上要有合理有效的安排,满足医学人文教育的资源需求。从医学高校教师层面上,无论是专职人文教育的教师,还是从事医学科学知识的教师,都应改进自己的认识,把医学人文教育提升到新的高度,让课程中流淌着医学人文的血脉。

2合理规划医学人文教育

1)系统安排医学人文教育课程。医学院校在安排医学人文课程时,要兼顾医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不能简单地将医学人文课程集中的在大一、大二开展,更多的要渗透到医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把医学人文教育作为一个全程教育贯穿医学生的五年学习生活。

2)加强医学人文与医学科学的结合。医学生毕业后从事的职业大多还是医疗卫生工作,医学人文素质主要还是体现在医疗工作中。因此,在医学人文教育时,需要有医学科学的结合,无论是医德高尚的大夫的经验,还是新闻事例医学人文和医学科学的结合,才能提高学生对医学人文素质的认识,获得未来职业的“行为准则”和“规范”。

3加强医学人文教师队伍建设

医学人文教育不应该只是几个专职思想政治教育老师和辅导员的工作。在医学院校的医学人文教育中,作为传授医学科学知识的教师也有着重要的作用,他们有丰富的临床卫生工作经验,这些工作经验使得,他们对于一些社会医疗问题和医学人文精神的观点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尤其是从事一线临床工作的老师,他们在医学人文教育中有着积极的作用。医学人文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对于医学生来说更是一项终身课程,医学院校的医学人文教育从一个医生的整个职业生涯来说,是一种启蒙教育、一种基础教育。就像一个婴儿在学步时搀扶的双手,既是一种支持又是一种帮助更是一种引导。

医学教育心得篇8

1、信息素养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1、信息素养教育

保罗?泽考斯(Pau.lZurkowski)1974年提出了信息素养的概念,1989年美国图书馆学会(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ALA )对这一概念做过简单的阐述,它主要包括信息获取的意识及途径、信息的评价与利用等内容。[1]但对于信息素养的确切定义,至今为止还尚属讨论阶段。尽管如此,国内外各个高校也通过开设文献信息检索课程、信息素养教育嵌入课程等各种渠道和手段不断重视和加强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国内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等知名大学主要是采用 开设信息文献检索课程、专门信息文化讲座、在线网络信息文化课程以及新生入馆教育等手段加强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少数高校如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会开设专门的信息素养专业课程进行教育[2],国外的如美国的马里兰大学、俄克拉荷马大学、奥斯汀皮耶州立大学等将信息素养教育嵌入各自的“基于地区人群的医学信息分析课程”、“高年级地球微生物课程”、“‘多媒体能力’远程学位联机课程”当中

去[3]。可见数字化网络环境下加强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俨然已成为一种迫切的需要和大众趋势,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作用不仅仅停留在传统的文献信息检索、新生入馆教育等课程中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文献检索、信息获取等基本能力上,更多地是朝着与其他学科相融合贯通着力培养大学生综合能力和素养的方向发展,而通过信息素养教育培育和践行大学生尤其是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信息素养教育作用体现之一。

1.2、信息素养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精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核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是引领当代大学生为实现自我人生理想与价值不断努力前行的强大动力,是新时代青年为实现中国梦不断攀爬奋斗的精神支柱。然而,改革开放以来国际错综复杂形势背景下西方多元文化价值观与多样思想文化的传入和交流以及国内自身多元多样思想文化的产生与发展,对当代大学生尤其是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树立与形成产生了影响,呈现出理想与信念淡薄甚至缺失、人生价值追求崇拜个人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医学伦理道德缺失等问题,为此要通过国民教育等途径加强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树立和增其强理想与信念意识,正确树立人生态度、认识人生价值,进一步规范自身医学职业、伦理行为,树立良好的医学职业和伦理道德。信息素养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医学生综合能力和素养的重要内容,它可以通过教育内容、教学过程、教学环境以及教育结果等方面对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起到引导、规范等重要作用。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离不开信息素养教育,一旦离开他们无法树立良好地信息获取意识、无法从纷繁冗杂的网络信息当中科学地帅选、评价和利用出有用、有效的信息、无法正确地树立信息道德和网络诚信、导致盲目听信甚至利用社会谣言获取非法利益。由此可见,信息素养教育对于当代大学生尤其是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也积极作用于信息素养教育,保证良好教育效果的取得。

2、信息素养教育在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中的作用

2.1、教育内容

国内外学界对于信息素养定义本身具有多种定义,因此对于信息素养教育的内容也不尽相同,本文根据皮介郑[4]对信息素养的定义对信息素养教育内容上做了大体上的概括,具体为信息意识(信息获取意识、信息筛选意识、信息传播意识)的教育、信息知识(信息文化知识、信息系统管理知识)教育、信息能力(信息获取、帅选和利用处理及创新应用等能力)教育、信息德育(数字网络诚信)。具体来说:

首先,信息意识的形成为医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践行提供良好前提。信息意识的教育有助于培养医学生对党和国家大政方针政策、思想政治理论文化知识信息的获取、检索意识,养成对社会网络环境下纷繁冗杂信息进行分类筛选的意识,摒弃和抵制不良信息的侵蚀和传播,充分发挥主流文化信息或思潮的正能量。其次,信息知识教育丰富了医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内容。信息文化知识以及信息系统管理知识作为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身契合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极大地丰富了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内容。再者,信息能力教育为医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提供良好平台,尤其是信息创新应用能力的培养能够提升医学生创新应用实践能力和水平,培养他们在医学专业学习和实践中刻苦钻研、开拓创新的精神。最后,信息德育教育为医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提供道德支撑。医学德育教育包含数字网络诚信教育[5]、信息职业道德教育等内容,为医学生树立遵纪守法、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等意识,规范自身医学学习或职业行为打下良好基础。

2.2、教育过程

信息素养教育过程是师生之间互动的过程,教师的言行素养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言行举动,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是信息素养教育在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践行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因素。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信息素养不仅局限在图书馆领域,而是更多地与其他学科镶嵌式融合发展,这就不仅要求馆员自身信息专业素质要过硬也对其他学科教师综合信息素质作出更高的要求。信息素养教育是生生互动的过程,这一过程中学生之间的价值观念的碰撞与交流也为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提供条件,通过在信息交流和沟通的过程中不断肯定与否定,最终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信息素养教育是信息与信息相互交互与传播的过程,不仅是医学与医学信息的交互,同时也有医学与其他学科信息的交互;不仅是学校内部之间信息的交互,同时也是学校与自然、社会信息的交互。这一过程中医学生对于各类信息的正负能量把握不准直接影响到到自身对医学专业学习与实践的坚持和对医学事业理想与信念的坚定。因此,信息素养教育过程是医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不断深化。

2.3、教育环境

良好的教育环境是取得良好教育效果的重要条件之一,是医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重要场所。目前国内信息素养教育还多数停留在课堂教学,这一定程度上由于课堂教学内容缺乏新颖、时间过长、形式单一使得多数学生缺乏参与教育的兴趣和积极性,一定程度上造成教育环境单一和局限从侧面影响了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在国外信息素养教育俨然已成为他们加强公民教育的便利平台,打破原有单一乏味的课堂教学,积极探寻和实践学科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3],充分发挥数字网络及时便捷迅速等特征将信息素养教育融入新型信息网络背景下,在公民道德的约束下和良好的法治环境下,实行远程在线公民教育课程、网络公民教育视频课程等,努力营造自由和谐的教育环境增强公民信息素质。为此,医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需要传统的课堂教学与现代新型网络技术相结合,坚持兴趣培养优先为原则,努力营造和谐、平等、自由、公正和法治的教育环境,让每一个同学都积极参与到其中,交流互助,充分接受健康良好的医学信息文化教育。

2.4、教育目标与效果

信息素养教育效果需要一定的标准评价,而国内外对于信息素养的标准也是非常多。国外的有美国、英国、澳大利亚与新西兰制定过相应的信息素养教育标准,其中比较有名的是1998年由美国AASL和AECT两个协会共同制定的《学生学习的信息素质标准》以及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于2000年制定的《高等教育信息素质能力标准》,国内学者孙平、陈文勇及杨晓光等人参照国外信息素质标准,结合本国教育实际环境对信息素养的标准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6]本文参照这两个标准[7]-[8]大体上可以将信息素养教育目标与效果归纳为培养具有能够在遵循法律法规和伦理道德约束的前提下有效根据自身实际需要获取、选择、利用和评价信息,从而从中达到一定的目的的“信息人”。这种“信息人”的培养能够让医学生在信息堆中接触和掌握到自身需要的信息,树立其良好的信息价值观,这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是相一致。另一方面,信息素养教育的目标和效果也会要求我们的教育者自身必须要有良好地信息价值观和信息素养教育职业道德,要根据教育对象的特点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把握医学生信息价值观的培养内在规律,这同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也是相一致的。因此,信息素养教育目标与效果能够比较理性引导医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朝着正确和主流的方向发展。

3、启示

第一、尽管信息素养教育在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当中的作用在我国体现的还不是那么明显,但是从国外信息素养教育在公民素质教育当中的重要性中我们可以看出,信息素养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重要一环将会成为我国未来大学生尤其是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重要阵地。

第二、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越来越趋于网络化、智能化、多元化,因此作为解决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不对称问题重要途径之一的信息素养教育也更加要朝着这一方向发展,同时将信息素养教育融合于其他学科(如医学)发展当中去、融合于科学研究当中去,使得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有更加宽泛包容的环境。

4、结语

上一篇: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比较范文 下一篇:次生灾害防治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