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筑和谐社会范文

时间:2023-09-20 17:27:08

共筑和谐社会

共筑和谐社会篇1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筑;和谐

中图分类号:B8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0-0156-02

中国建筑,无论是建筑本身,还是建筑背后的故事,都深深蕴涵了中华文明宝贵的精神气质,保留了历史的文化印记,展现了时代的价值追求。而今天的中国建筑,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好体现。“和谐”作为中华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该成为中国建筑文化所追求的精神目标和价值标准。

一、将“和谐”价值观融入建筑中的必要性

(一)中国传统建筑追求“和谐”之美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和谐”在儒家和道家的思想中都是极为推崇的核心理念。例如,“天人合一”、“师法自然”、“和谐共生”、“厚德载物”等等,都是“和谐”价值观理念的体现。中华文化的“和谐”价值观同样反映在建筑设计中。与欧洲各国建筑不同,中国的建筑特别强调群体的组合之美。无论从建筑本身的布局、结构、色彩、高度,还是内外装修、彩画、木雕、砖雕等装饰,都处处凸显协调之美。例如,在贵州、广西、湖南侗族地区,著名的侗寨建筑就把“天人合一”的“和谐”展现得淋漓尽致。侗寨建筑围绕鼓楼修建,鼓楼、戏台、萨堂、民居木楼、寨门、凉亭、风雨桥……看似自由布局,实则有着非常强的向心意识,透露着秩序的和谐美。还有,中国古代的园林将自然美景加以巧妙剪裁,移至有限空间内,小中见大,宛若天开,给人们展现的也是一个和谐的理想境界。例如,苏州园林就是典型的代表。因此,中国自古以来就将“天人合一”的和谐理念融于建筑之中。正如东晋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就是中国人对和谐家园的憧憬和追求。

(二)现代建筑应有中国文化的独特品质

建筑文化是一种深远厚重的文化,它是一个国家文化底蕴的写照,也展现出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是文化的符号。近些年,由于受外来建筑文化的影响,我国的传统建筑受到了冲击,毫不犹豫地毁坏具有文化价值的古建筑,不加思考地复制所谓现代性建筑,破立之间,丧失了中国文化的独特品质。梁思成先生就曾说过,“中国城市多在无知匠人的手中改观,故一向的趋势是不顾及历史及艺术的价值。舍去固有风格及固有建筑,成了不中不西,乃至滑稽的局面”,“一个东方老国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的艺术特征,在文化表现及观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因为事实明显的代表着我们文化的衰落,乃至消灭的现象。”[1]我们应该思考中国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建筑?笔者认为,文化的特色是绝不能放弃的。这一点,德国就做得非常好。德国的建筑忠实于城市的历史,忠实于城市的文化,因此,德国的建筑就像是城市的名片,非常富有表现力,一看就知道是德国的。细数中国古代建筑的伟大成就,可见我国实际上是有着非常丰富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艺术理论的,这些在一些资料中都有记载。那么,在今天这个文化交融的时代,我们的建筑文化应该何去何从呢?如何在城市的设计、建设中既传承保留传统的特色又构筑现代元素,如何在中外文化的碰撞交融中,在城市建筑的新旧之间依然成功凸显“和谐”的声音,是我们应该思考和把握的。

二、将“和谐”价值观融入建筑中的原则

(一)“天人合一”

中国古人追求“和谐”,而“天人合一”则是和谐的最高境界了,这里的“天”是抽象的、非实体的概念。儒家的“天人合一”虽说内涵丰富复杂,但最基本的观点也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在这点上,先哲们从不同的角度都进行了阐释。例如,孔子的“畏天命”,孟子的“尽心、知性”,董仲舒更是强调“天人感应”、“人副天数”等,天道生生不息。儒家主张人要尊重自然、尊重生命,主张人和自然的共荣共生。“天人合一”虽不是专门针对建筑而言,但作为一个普遍的原则,也融入了建筑的理念当中。因此,“天人合一”的“和谐建筑”,也就是要克服建筑与环境的异化,尤其是在现代环境下,实现人与自然、建筑的和谐共处是首要的原则。

(二)“和而不同”

早在3000多年前,中国的甲骨文和金文中就有了“和”字。从构造上看,“和”字属形声字,甲骨文从“龠”,形口吹排箫,声禾。《说文・龠部》:“,调也。从龠,禾声,读与和同。”指音乐的和谐。古“谐”字写作“”,亦从“龠”,形口吹排箫,有众人一同口吹排箫,合调之意。可见,“和”“谐”最开始都与音乐有关,指声音相应,伴奏适度,只是后来才逐渐演变成了一个哲学概念。那么,“和谐”是不是指一模一样呢?答案是否定的。实际上,“和”的概念强调“多”。“和”非常强调事物的多元性和多样性,并且也追求丰富性,坚持有“多”才有“和”。在历史上,学界有很多次“和同之辩”。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意思就是说君子善于协调各种不同的分歧见解,并不盲目附和;而小人却不能正确对待不同的分歧意见,只会追求表面的毫无原则的统一,其实是盲目附和,并未达成共识。因此“和而不同”是和谐的本质意蕴,也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要求。“同”是抹杀矛盾双方的差别性,是消极的;而“和”则是实现双方的差别统一,是积极的。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东西方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各民族文化的交流碰撞、冲突和融合,无论在广度还是深度上都超过了历史上任何时期。在建筑领域要实现民族文化更新,更要遵从“和而不同”,分清良莠是非,杜绝盲目附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如此才能凸显建筑作为一种文化、艺术的精妙之美。

三、将“和谐”价值观融入建筑中的思路

(一)注重新老建筑的和谐共生

将“和谐”的价值观融入建筑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求在城市的整体规划设计时要注重新老建筑的和谐共生。现在很多城市为了更新改造,进行大拆大建,把很多优秀的建筑文化遗产破坏了。这一方面破坏了很多历史记忆,另一方面也使城市失去个性。在《序》中就特别提出:保护好古建筑有利于保存名城传统风貌和个性。现在许多城市在开发建设中,毁掉许多古建筑,搬来许多洋建筑,使城市逐渐失去个性。在城市建设开发时,应注意吸收传统建筑的语言,这有利于保持城市的个性。所以,这就需要先在设计理念上要有整体观,偏执于一方均是不可取的片面之举。其次,如何做到城市新老建筑的和谐共生呢?很多积极的做法是新老分区,各展风采。在这一点上,巴黎、罗马以及上海,都是做得很好的,既保留了老城区建筑的历史风貌,又开辟了新城区的现代建筑,新老建筑和谐共生。

(二)注重建筑与人的和谐

建筑是人为的,也是为人的,所以建筑本身应当遵从以人为本的理念,也就是建筑要实现与人的和谐。首先,建筑本身在选址、结构、材料、色彩以及装饰等方面要满足人的需求,考虑人的感受,使人有归属感、愉悦感和幸福感。其次,建筑与人的和谐,不仅体现在建筑为人服务的本质要求上,而且,优秀的建筑也能促成人与人的和谐。例如,老北京的四合院就是建筑与人的和谐的典型代表。北京四合院基本是天在上、地在下,人在院落中的一个封闭居住模式,这种设计非常符合中国人内敛含蓄的精神品质。四合院看似简单,其实在整体设计时却包含着严格的等级和秩序观念,而这种秩序也正是“礼”的标准,是人们为了实现社会和谐、人际和谐所应当遵从的原则和规范。

(三)注重建筑与环境的和谐

建筑与环境的和谐,这里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是指建筑能够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环境,与环境融合为一体,成为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我国的很多山地建筑都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建筑与人工环境的和谐,是指一个建筑的建筑造型和风格需要与周围的已有建筑取得协调、形成对话,而不能是完全孤立、格格不入的。同时,它还需要考虑到各种使用功能,充分利用周围环境,协调各种矛盾。

(四)注重建筑与文化精神的和谐

建筑,既是物质财富的体现,也是精神财富的缩影。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地域文化面临着国际化的冲突,弱势文化也需要在强势文化的浪潮中不断冲撞与交融。建筑作为一个文化载体,能否在地域化、民族化、全球化之间走好融合之路,是每一个建筑人应当考虑的问题。有人曾说:“如果一个国家、民族和地域在现代化、国际化的过程中失去了自我的识别性和凝聚力,那只会导向可悲的结局。”笔者认为,衡量一个城市建筑是否先进的根本标准就在于是否能够将这个城市的文化、这个民族的文化深深印刻在建筑中,印刻在人们的观念中,是否有利于增强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共筑和谐社会篇2

一、“和谐企业”的主要含义、基本特征以及企业构建“和谐企业”的重要意义

“和”者,和睦也,有和衷共济之意;“谐”者,相合也,有协调顺和之意。“和谐企业”,简单地说就是指构成企业系统中的各部分和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平衡发展状态。它应该具有“依法治企、科学发展,公平协调、团结有序,诚信合作、安全效益,美化环境、服务社会”的基本特征,其核心是通过促进企业内外“和谐”,达到企业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最终实现企业可持续协调发展。对建筑施工企业来讲,构建“和谐企业”,对其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深化改革与加快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构建“和谐企业”是建筑施工企业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和谐社会”是由“和谐家庭”、“和谐学校”、“和谐社区”以及“和谐企业”等众多“和谐细胞”组成的。因此,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从构建这些“和谐细胞”入手。作为对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的建筑施工企业,构建“和谐企业”不仅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力保障。

2.构建“和谐企业”是建筑施工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长期以来,在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下,一些建筑施工企业内出现了种种“不和谐”现象,比如企业之中党群、干群关系紧张;职工之间彼此猜忌,团队意识淡薄;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环境与社会效益;漠视职工身体安全和健康,重大伤亡事故时有发生;施工中偷工减料,“豆腐渣”工程难以杜绝;环境污染严重,社会责任意识弱化等等。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危害了职工的利益,损害了企业的形象。因此,消除这些“不和谐”现象,构建“和谐企业”是企业发展的大势所趋,是企业职工的共同愿望。

二、建筑施工企业构建“和谐企业”应正确处理好企业内外十大主要关系

“和谐企业”中的“和谐”涉及到企业系统中的方方面面,它包括企业的“内部和谐”和“外部和谐”。就建筑施工企业而言,所谓“内部和谐”主要是企业内上下级单位、各职能部门之间和谐,企业与职工和谐,职工与职工和谐等;所谓“外部和谐”主要是企业与业主、监理以及设计方和谐,企业与劳务队伍、材料商和谐,企业与地方政府、新闻媒介和谐,企业与企业和谐,企业与环境、社会和谐等。由此,笔者以为,建筑施工企业构建“和谐企业”,就是要理顺各种利益关系,化解各种利益矛盾,不断促进企业系统中各部分和要素和谐发展。具体而言,就是应正确处理好企业内外十大主要关系。

1.正确处理好企业内上下级单位、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实现企业系统中各部分与要素和谐,首先是要促进企业内上下级单位以及各职能部门之间和谐。目前,大多数国有建筑施工企业都实行了公司制改革,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来管理企业。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当前在这些企业中仍然还存在着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各利益主体责、权、利关系不明确等许多问题。由此,促进企业内下级单位之间和谐,就是要提高认识,不断健全和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处理好企业母、子公司之间的责、权、利关系,理顺公司与工程项目部、机关与工程项目部的关系。同时,企业内各职能部门之间要协调合作,和睦相处。不同部门之间只是职责分工不同,但其目标都是促进企业发展。因此,要积极促进公司机关以及工程项目部之中计划、财务、物资以及工程等各职能部门互相协调、相互配合,实现各职能部门整体功能的最大发挥。

2.正确处理好企业与职工、职工与职工的关系。“企”字无人则止。建筑施工企业构建“和谐企业”,促进企业与职工和谐是根本。职工既是和谐企业的主体,又是“和谐”的创造者,只有企业与职工和谐了,企业构建其他方面的和谐才有了根基和依托。处理好企业与职工的关系,首先是要坚持以人为本,把维护职工的根本利益作为企业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注意倾听职工的心声,尊重职工的意见和建议,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其次是要关爱职工,不断改善施工条件、优化生活环境,深入开展“送温暖”活动、扶贫帮困活动,积极为职工排忧解难。第三是要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积极营造职工各尽所能、各得其所的工作环境。同时,要积极为职工之间交流搭建平台,促进职工之间互相尊重、相互理解与相互支持,和睦相处,在企业中营造融洽的人际氛围,形成推动企业发展的强大合力。

3.正确处理好企业与业主的关系。业主(亦称甲方)是工程项目的投资者,是负责工程项目招标和管理的单位。对建筑施工企业来讲,业主就是“上帝”。与业主交往,首先是要摆正承包商位置。业主与建筑施工企业的关系是发包商与承包商、买方与卖方的关系。作为建筑施工企业,必须对自己准确定位,充分尊重业主,与业主建立不卑不亢的平等关系。其次是要讲合同、守信誉,坚持诚信经营。作为承包商,建筑施工企业必须严格履约,按合同要求,确保工程安全、质量与施工进度,在业主中树立起信得过、靠得住、值得交的良好形象。第三是要及时沟通、友好协商。在施工过程中,建筑施工企业与业主经常会在工程量认定、补偿索赔、价款结算等方面产生分歧。这时,建筑施工企业应主动诚恳地与业主进行及时沟通和友好协商,妥善解决分歧。但是,对于业主处于种种目的,故意损害承包商利益的,建筑施工企业应通过各种途径,据理力争,切实维护企业合法利益。

4.正确处理好企业与监理、设计方的关系。监理和设计方是受业主的聘请,业主进行施工监督和施工设计的单位。在建筑施工企业面前,他们所传出的是业主的“声音”。处理好企业与监理、设计方的关系,首先是要尊重他们的特殊地位。在施工过程中,要自觉服从和接受监理的监督,当工程质量或施工进度不符合要求时,应按照监理的意见积极改进;当施工中出现不可避免的缺陷或不可抗拒的意外时,应以友好的方式争取监理的谅解和认可。同时,当施工现场实际情况与设计图纸不一致时,应征得设计方同意与支持,提出修改设计意见,求得业主批准并取得监理签证。其次是要帮助他们排忧解难。在施工过程中,要从有利于工程建设的大局出发,多为他们着想,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以促进企业与监理、设计方相和谐。

5.正确处理好企业与劳务队伍、材料商的关系。目前,随着我国建筑业用工制度的改革,外部劳务队伍已经成为建筑施工企业的重要补充力量。而对外部劳务队伍管理的好坏,将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社会形象和经济效益。建筑施工企业处理好与外部劳务队伍的关系,一方面,是要认真把好资质审查关、合同签订关、教育培训关、过程监控关以及计价拨款关等劳务管理的“五道关”,把握管理主动权,理顺劳务关系;另一方面,又要提高对外部劳务队伍的认同性,不把他们当作“外人”,不断改善他们的施工、生活环境,积极鼓励他们为企业的发展出谋划策,替他们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以营造良好的合作氛围,促进双方的和谐发展。同时,建筑施工企业在采购建筑材料时,要选择那些材料质优价廉、守合同、信誉好的材料供应商作为合作对象,强化合同管理,加强买卖双方的沟通与交流,促进两者相和谐。

6.正确处理好企业与地方政府的关系。地方政府是国家的行政管理机构,是企业的管理和监督部门。对建筑施工企业来说,与地方政府建立了良好关系,就可以及时了解国家的政策动向,获取工程建设项目的招投标信息;就可以在工程施工中得到政府的积极支持,利用政府展示企业的良好形象,调整其他外部关系。建筑施工企业与地方政府建立良好关系,一是要尊重和服从地方政府,认真贯彻执行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积极了解国家法律和地方法规,遵守法律、法规,调节企业和国家、地方的各种关系。二是要严格依法纳税,履行应尽的义务。同时,要加强与地方政府沟通与合作,多向地方政府传递企业有关的信息和情况,协调好企业与地方政府中计委、建委、公安、工商、税务等各部门的关系,争取他们对企业的理解、支持和指导。

7.正确处理好企业与新闻媒介的关系。新闻媒介是企业的“代言人”。对建筑施工企业来讲,新闻媒介主要有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是企业可以通过新闻媒介了解社会动态和经营环境,获得更多的有利于施工生产的信息;二是企业可以通过新闻媒介,将企业介绍给社会,帮助树立企业形象,提高知名度,以利于企业发展。因此,建筑施工企业要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与新闻媒介交朋友,加强与新闻媒介的联系,与之建立友好密切的关系。要善于把握有利时机,抓住工程施工中的重大事件和重大题材,及时报道企业以及工程项目的施工动态,积极宣传企业,扩大企业的外界影响。同时,当出现对企业不利的负面新闻时,企业应积极作出反应,认真查清问题,通过新闻媒介阐明观点,消除对企业的不良影响,减少损失。

8.正确处理好企业与竞争对手的关系。当前,在国内建筑市场上,僧多粥少,企业之间市场竞争异常激烈。作为建筑施工企业的管理者,要树立“在竞争中合作”思想观念,不能把企业之间的关系简单地理解为就是“你死我活”的对立关系。如果企业只想着消灭竞争对手,不愿合作,拒绝联合,结果只可能是被市场所淘汰。企业之间有竞争,更应该有合作。当前,企业之间联营是企业发展的一大趋势。建筑施工企业之间要通过联营,发挥各自特长,形成优势互补,实现不同企业间资质、信息、经验、市场等资源共享,从而实现企业共同发展,达到双赢或多赢。在同一项工程中的不同建筑施工企业也应加强合作,经常交流。如果一味对抗,恶性冲撞,只可能是造成两败俱伤。

9.正确处理好企业与环境的关系。建筑施工企业每干一项新的工程,进入一个新的施工环境,在获取用水、能源、交通、土地等诸多方面,难免会与当地群众发生利益冲突。同时,企业在施工中也难免会给周遍环境造成噪音、污染等。如果这些问题解决不当,轻则会矛盾纠纷不断,重则会被诉诸法律而官司缠身。处理好企业与环境两者的关系,一是要把施工所在地当作自己的家园,时刻注意企业形象,积极参加当地的道路建设、植树绿化等公益活动,加强与地方组织以及当地群众的沟通,并为当地群众提积极供力所能及的服务和帮助。二是要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和施工安全,强化环保意识,坚持安全文明施工、绿色环保施工,减少工程施工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坏,促成企业与环境相和谐。

共筑和谐社会篇3

和谐意味着一种最佳的生存、发展状态,是千百年来人们共同追求的理想。“天人合一”、“中庸”、“中和”等“和谐意识”是中国古代先哲追求人与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关系和谐发展的突出表现。社会的发展要求以人为本,追求和实现城市、人、自然的和谐统一,实现自然生态、经济生态、社会生态的平衡,倡导崇敬自然、适应自然、自然优先的城市发展理念。所以现代社会的要求就是必须努力构建节约型城市,减少能源、资源消耗,开发无污染、可再生的替代能源,为城市的持续发展寻找新的动力。

成都“东山国际新城”以建设和谐社区为己任,从项目规划设计开始就着力实现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分别作出了针对环境的不同级别安全格局分析,并选取了综合安全性最强的环境设计方案;在社区产业结构设计上也定位为集聚环境美好型、资源集约型、排放无污染的高科技企业,将为区域的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做出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齐全、完善的工作和生活配套设计,将使得居住者真正享受到“一生之城”带给自己的种种便利,使之与社会和谐相处、与他人共同发展。东山国际新城项目的和谐共生、共同发展宗旨主要体现在如下的多个方面: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同发展。人与自然和谐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崭新理念。美丽和谐的家园,才适宜于人的栖居,人与城市才能融为一体。缺乏环境意识,必然危及城市的生存与发展,更不用奢谈国际化城市的建设。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充分考虑环境、资源和生态的承受能力,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自然资源永续的利用,实现社会永续的发展。

在东山国际新城项目上“塑造环境意识、提升城市形象”的目标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东山国际新城和东山国际森林公园等项目从设计规划、品质、配套服务进行了全新升级,环境规划上力求保留较好的原生山体和部分天然植被,充分利用现有的自然资源,并引入生长速度快、保护水土作用明显的新西兰辐射松。在景观设计上也做到了移步异景,情景交融,真正体现出建筑、景观和自然环境相互渗透,使建筑与山林浑然一体,营造一方现代山居社区。

人与社会和谐共生、共同发展。以人为本,完善社会救济、调剂和补偿机制,是社会公共管理的重要任务。在东山国际新城里,社区管理的目的在于谋求社区生活的和谐、安定与发展,而社区生活的安定与发展,必须建设一个人人共享、普遍受益的社区环境,社区各类型业主都能各尽所能、所有业主都能得到基本满足,平等地关怀和维护每一个人的权利。

东山国际新城社区管理以公正、人道的伦理价值为核心,尊重人、爱护人、帮助人、发展人,在依法行政的同时,体现出人道主义关怀,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理想。

人与建筑和谐共生。东山国际新城项目突出自然生态和健康住宅的开发理念,强调建筑与人的和谐统一。项目总体布局和朝向充分满足采光、日照、通风、视觉等功能要求,合理控制住宅的间距及室外活动空间。新城内道路、出入口、建筑小品、绿化环境等相互协调一致。柔和的阳光,拂面的轻风,青青的绿草地,以及与社区相协调的人文景观,为项目带来的居住引力与社区活力,成为缔造人与自然、人与建筑和谐共生的一道风景。

人与人和谐共生、共同发展。现代化的健康住宅不仅要注重人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强化对声、光、热的科学营造,还要拓展到整个小区的社会环境层面,在人文关怀上关注人居的私密性和安全感,营造和开发友善的邻里交际空间。为此,东山国际新城专门设计了社区应急沟通体系和邻里交流的公共空间,为人与人的和谐相处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条件。

人与自身和谐共生。东山国际新城项目内提供了从国际双语幼儿园到国际中学的教育服务体系,并配备了东山书院和职业培训等多层次的社会再教育服务,这些社会化服务将极大的满足业主对自身发展的需要,并通过学习和培训拓展自己的生存能力和社交圈。同时东山国际新城内的高新企业等将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这些都为业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人与自身理想的和谐共处将不再是遥不可及的事情。

人与企业和谐共生、共同发展。有产业支撑,区域发展才会更具潜质,才会后劲十足,才会有“人”不断成为“景观”,才能不断聚集人气、商机。作为开发商,东山国际新城项目业主给予了原居住村民经济补偿和房屋补偿,解决了被拆迁人员的安家事宜;并通过项目的建设和运营解决了相当数量原居民的就业问题,维护了社会稳定和安定团结。同时未来社区内大量的高新技术企业和商业企业将提供许多的工作岗位,充分满足当地居民对就业的需求。通过打造婚庆文化基地和东山国际森林公园,集旅游娱乐、休闲度假、会展商务和舒适居住为一体,真正突显一生之城的美好意境,实现人与(高新)企业的和谐共生、共同发展。

企业与环境和谐共生、共同发展。东山国际新城项目内的企业都是无污染、环境美好和集约型的高新技术企业及总部研发机构,这些企业在一定程度上不但不会破坏自然生态环境,实际上还是对环境的一种美化和提升。总部研发基地位于森林公园内,为园林式办公区的环境规划设计,与森林公园自然环境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而婚庆文化基地等商业场所内的经营单位为从事服务行业的三产企业,它们的店面风格和提供的产品又与商业环境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对社区的商业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些企业在融入环境的同时也创造着相应的经济效益,满足广大居民的工作和消费需要,为一生之城内部经济循环和自动造血功能的实现提供着现实的物质基础。

东山国际新城改变了传统城市摊大饼的发展模式,按照成都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的要求和“六走廊”的城镇布局规划,选择在中心城―龙泉驿―简阳的东向走廊的节点处建设东部副中心中间最重要的小城镇,东山国际新城的建成将成为成都中心城区与东部副中心相互交换点,这样的区域空间形态结构,完全符合城市空间布局发展的趋势。

共筑和谐社会篇4

关键词:建筑设计;生态和谐;文化交融;高雅舒适;经济环保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和谐的居住环境越来越成为现代住宅的主角,设计与生态和谐的建筑已经成为一种建筑界的潮流一种趋势。人们评判一个建筑的好坏,或者说一个建筑的价值,往往要考虑到和环境相适应技术的运用,甚至可以说这种技术的将占到人们评价的一个很大的比例。所以当一个建筑能否能成为优秀作品,除了看它是否有美观的造型、看它是否有独特的空间感受、看它是否有深厚的文化气息之外,还要看它是否运用了和谐的生态技术或者新颖的生态技术。

(一)建筑设计符合生态高度和谐

在信息智能化和绿色生态科学越来越成为实现高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硬性要求时,一些具有创造性的建筑正以典型方式告知广大群众保护与恢复大自然的必要性,并逐步成为建筑设计的主流价值观及发展趋势。这类建筑将自身置于生态大系统中,提倡建筑与自然共生,从其建造、运行到终结都和任何生态子系统一样是开放系统,也像有机物一样与外界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能自我平衡,并对环境气候做出自主反应。如果将建筑物与有机生命体的各个组织系统相类比,则会呈现出有趣的——对应关系:界面构造是表皮和皮下组织;结构系统如同骨骼,维护着内部“脏器”,通风系统完成呼吸功能;给排水系统则好比身体的物质运送与新陈代谢系统;同时建筑还有神经智能,可感知外部刺激,传导信息,作出应变。所有这些“系统、组织、器官”的分化都是为了相互配合,最终满足“节能”让建筑物生存延续。

在2003年昆明世博园内,由over建筑师事务所设计的“世博in的家”项目中,整体规划中考虑到对湿地环境水资源的保护,雨水被收集并循环利用于灌溉、洗车或流注复原的湖泊;湖泊中种植了芦苇床,作为雨水的被动过滤系统。该项目包括一座访客中心与四座展现不同建筑技术与材料的样板住宅:第一座以竹子为原材料,生产制造建筑界面、家具以及部分生活易耗品;第二座由在工厂预制成的轻质钢螺栓构件配备而成,整个建造周期只有6周;第三座汲取传承民居院落天井型制,引入阳光和自然通风,采用预制竹结构体系,屋顶铺设自然绿色草坪,以制造氧气,吸收二氧化碳,净化空气,同时吸引鸟类和昆虫,营造物种和谐共生的外环境;第四座采用Lon-works智能化体系,使安保、照明、动力、AV系统等都可以通过WebPAD进行远程控制。在访客中心利用英国Ecologic节水卫生设备技术,以特制的泡沫替代水来冲洗马桶。总之,这是一种从生态机能的角度对建筑功能主动性的一种认可;换句话说,符合生态秩序的建筑功能是第一位的,符合生态原则的造型就是有利的形式,空间、技术、设备都为这一主题服务。

因此,当建筑设计符合生态高度和谐时,就能创造出一种优美的生活居住环境。优美的居住环境不仅能对人类的身心健康和生理和谐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并且能创造出生活中的一种消费领域。人类只有与生态建立起和谐的关系,才能在世界上找到一个最值得依赖最深刻的家园,才能找到一个最能安顿精神和生命的家园,才能保证有和谐的人居环境。另一方面,与生态高度和谐才能为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提供物质保障。因此,建筑设计应该时刻要求与生态保持高度的和谐关系才是当今时展的硬道理。

(二)建筑设计与文化有机交融

很多成功的建筑大师都不仅有塑造形态的高超技巧,同时还挖掘建筑与历史、文化、伦理的关系,引证哲学,在实践中将哲学思想物化、具体化,无怪乎他们被称为建筑领域内的玄学诗人。一点一滴的“坡”与“立”,重构了艺术创作。设计者首先要在纷繁芜杂的思潮与手法中不迷失立场,扬长避短;然后再结合地域的差异因素,确立建筑功能个性,汲取传统文化,同时也切中时代需求,以整合后的“语言”来建构新“模式”。世界文化确实存在某种趋同的趋势,但全球性在具有普适性的同时也具有非普适性,民族性和地域性特色不能被全球化所淹没或代替,民族文化不断在与外来文化的交融中再生。另一方面,民族性不等于套搬民族传统或传统遗产,传统肯定可以参与创作,但他本身却不再是创造性的了。很多优秀的建筑师既不走“搬古”、也不走“抄外”的道路。从柯布西耶的印度建筑师西学会中,如何在印度炎热的气候条件下寻求阴影、凉风以及蓝天为背景的建筑轮廓线。一些日本建筑师在“洋风”之下始终没有缺失“和风”的民族性。黑川纪章提出与西方“外湿”文化相比,日本文化更偏重“内隐”传统。中国第二代建筑师杨延宝坚持辩证现实的建筑观,并不恪守美式定式,而是因地制宜,继承“以贫资源建造高文化”的宝贵传统以表现历史和时代特点。事实上,已经有相当一批建筑设计师融汇多种艺术形式,力求从大艺术的哲学美学层上体验建筑。他们忧患文化断层,在西方前卫建筑观念,方法与“中国的因素”的比较中进行选择性创造,保留与突破共生,借鉴与挑战并存,延展了当代建筑思潮的本土化进程。

人类最原始的本能在于“保护自己”处于大自然的生存竞争中,人类原本就是一个脆弱的个体。然而,如何在大自然的环境中谋求安全居住呢?从古至今人们认为最安全、最心安的环境是一种被包围的状态,这种意思起源于幼儿在母体中,周遭受着子宫和羊水的保护,是一种被覆性的存在感觉,初出娘胎后,也一直在母亲怀里呵护成长,所给以的温暖与安全感,不自觉的深植在我们的潜意识中。因此,选择建筑设计时,往往深受这种理念的影响,而采取一种封闭空间的处理手法。中国自古以来在选择建筑设计的方面均采用封闭空间的倾向。封闭空间除了有世外桃园的感觉外,更有内敛向心,分景隔景,屏绝视线与远离尘嚣的空间效果,阻挡风沙,迎纳阳光,自成福地洞天的实际效果。中国传统的建筑中脱离不了中轴对称原理,中轴对称所形成的左右均匀格局,与中国传统礼教观念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在建筑组群的布局与建筑内部布置,也有着不可磨灭的重要位置。

建筑设计与文化有机结合,不仅能在建筑设计上带来借鉴,还能更好的满足人们生理和心理的要求,这样就能有利于创造出更加和谐的人居社区环境。正如中国建筑规划,极力求取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建筑景观透过风水文化思想的指导,秩序性的表现出整体空间组合,在运用中轴对称的原理的同时,也充分的实现宗法礼制的观念,使得景观效果,给予人视觉上的稳定平衡的感觉。

(三)建筑设计高雅舒适而经济环保

除清朝皇家大兴土木修建园林除了贪图享乐外,更大的作用是精神作用。皇家园林博大而精美要体现出皇权的威严与神圣,同时要达到居于殿堂之上而雄视九州的目的。清政府很好的处理了与边疆少数民族上层人物的关系,乾隆专门为的达赖修建了符合藏传佛教习惯的香山、静宜园、昭庙,他大受感动,不远万里走上一年时间进京召见皇上。康乾时期,许多外国使节进了圆明园之后被其壮观的场面所折服。另外,欧式花园讲究建筑与人文的首要性,自然景观被放在陪衬地位,总之还是要创造出符合人愿望的舒适环境。意大利是古罗马帝国的中心,经过15世纪中叶的文化复兴运动,造园艺术成就很高,其建筑形式影响深远,园林雕塑精美,水景布局突出,在世界园林史上占据重要的位置。现在许多住宅小区都仿效罗马风格,有的干脆就叫罗马风格。人们之所以要仿效罗马的建筑设计,不是因为他们崇洋,而是因为他们的建筑设计有他们独特的地方,能满足人们的精神追求,因此当人们能追求到这种住宅风格时,他们心理就会愉悦,进而生活就会和谐。同时,意大利地域多山,是个半岛国家,所以他的建筑和园林形式多为层层升高的台地园,由一个或是一组石雕组成,位于中层或者上层的位置,下层为花坛,花草呈现几何形状,但很注意规则规划向大自然过渡,人工的修剪与大自然的衔接天衣无缝。这种台地式园林十分讲究引水造景,经常把水作为园林注景之一。正因为与大自然的接近,居住环境能变得更加的高雅舒适,才能让人的心理压力得到及时解压与释放,因此人类的居住条件才能更加和谐。

在追求高雅与舒适的居住环境的同时,我们更要要求建筑设计行为要符合绿色环保,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建筑设计高压舒适的居住环境的同时,力求开发经济节能的新技术。但是除了以高技术实现生态节能外的目的外,还有一类生态建筑从选址到造型都采用“低技术”手法或者传统经验,结合地域优势,利用气候的固有属性以及相关自然元素进行静态或动态的配置;充分利用可再生资源,尽量减少对机械系统的依赖;利用自然持久性材料如砖、石、木、生土等,甚至全部采用回收材料建造,避免环境质量退化和生态失衡。麦克·雷纳尔德在美国新墨西哥洲陶斯设计的“土方舟”地下住宅,全部利用旧轮胎与其他废旧材料作结构填充内体,外部涂抹泥土,在循环利用中从新地位材料的功能与价值。

建筑设计在取向上趋向于西洋品味,并不代表着就是崇洋,还意味着学习西方优雅的建筑风格,以便于让人们居住在舒适高雅的环境下,能让他们感觉在身份、地位、文化层次等方面有所提高,心理上的满足能更好的为他们创造出和谐的居住环境。但是在追求高雅舒适的同时我们也要跟上时代的步伐,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走环保的绿色大道,在与大自然的和谐环境下创造出和谐的人居社区环境。

总结:要打造和谐的人居社区建设就应该从建筑设计开始,设计与生态高度和谐、与文化有机交融、高雅舒适而经济环保的和谐人居社区是我们的共同追求。建筑设计还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合理利用城市资源,科学的进行建筑设计,准确塑造居住小区和谐环境。人居社区的居住环境日益为人们所重视,尤其是建筑设计更为人们所重视。它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现代人的工作紧张,生活压力日益增大,如果生活空间来到舒适高雅、恬静的大自然空间并富有深远的文化韵味之中,就能大大地为现代都市人减轻各种精神上和心理上的压力,生活居住就能日益变得更和谐。因此,建筑设计时应该注重和谐人居社区的建设,创造优美的居住环境,让现代人在享受着优美的居住环境的同时把人居社区趋向和谐化。

参考文献:

[1]史坦利·亚伯克隆比.建筑的艺术观[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1.172-100.

[2](法)勒·柯布西耶.走向新建筑[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31-153.

[3]张欣楠.特色取胜——建筑理论的探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14.

[4]朱瑾.环境艺术设计教育中的创造性观念建构与机能培育[M].教育发展研究,2006.56.

共筑和谐社会篇5

首先,倡导“尊重自然、爱护环境”的生活观念,在社区内建设环保社区,在社区外积极参与有益社会的环保活动,建设公共资源,享受公共资源。

第二,维持社会诚信的社区。诚信和谐是理想社会的现实性追求,业主自发维护邻里间的信任,在有效的社区组织中建设社区诚信体系,以社区的诚信和谐带动社会的诚信和谐。

第三,有社会责任感的社区。社区组织的原则应该是以人为本、互助互利、民主自治、安居乐业。完善社区组织,让公民、公民性的社区组织以主体姿态,以自助、自治的方式组织起来,参与社区管理,参与社区矛盾的解决,给弱势群体以关怀,培养社区归属感。

第四,具备较高道德文明风范的和谐社区。理解和尊重不同个性,尊老爱幼、维护公德、扶贫济困。实现业主“老有所乐、中有所为、少有所学”。

和谐社区建设标准:

1、“以人为本”的社区居住模式。包括统一的建筑规划、合理的建筑空间、环保的建筑材料、协调的建筑风格。

2、优质的社区环境。开发商规划设计时要“以人为本”,为业主提供优美的居住环境;业主要爱护社区环境,真正做到我爱我家。

3、安定团结、相互尊重、友爱和睦、充满活力的社区氛围。和谐的社区是安定团结的社区。需要建立邻里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友爱和睦的人际关系,社区内成员应求同存异,尽量避免冲突和摩擦。和谐的社区拥有轻松的文化氛围和良好的社会风尚,充满活力,能够组织丰富多彩的娱乐休闲活动。

4、社区内组织结构合理、规章制度完善。社区内各种社会组织健全,能够正常管理社区内日常工作;具备完善的规章制度、文明公约等,通过制度的形式规范大家的行为,打造和谐社区。

5、社区内服务功能完善,业主和物业和谐相处。物业管理部门提供社区内基本配套服务,提供必要的沟通协调服务和无障碍改造服务,以及提供个性化服务,从而满足不同业主的需求;而业主应支付物业管理的物业费。

6、社区内拥有畅通的沟通渠道和资源共享的信息平台。加强业主与业主、业主与开发商、业主与物业管理部门之间的沟通,讲究诚信,避免信息不对称;建立资源共享的信息平台,优势互补、相得益彰。

和谐社区,应该是公平正义、富有社会责任感的社区;应该是诚心友爱、互帮互助的社区;应该是蓬勃向上、充满活力的社区。

建设和谐社区应该是物业管理企业和业主们的共同目标和责任。物业管理企业把业主的事情当做自己家的事情,不断改进和提高管理服务水平,切实为业主提供优质服务;当发生矛盾时,应当讲究沟通和协调方式,用真诚服务去感化业主,避免激化矛盾。物业公司与业主应"相互理解,相互支持"从而达到创建和谐社会的目标。业主也应遵守公共秩序、尊老爱幼,爱护园区设施设备、缴纳物业费等应尽的责任及义务。

姓名:丁钒(爷爷起的,跟小名连起来就是一帆风顺的谐音)

小名:顺顺(奶奶起的)

出生日期:2007年12月27日

最有趣的一件事:每次电视里一出现动画版的脑白金广告时,顺顺无论在做什么都会立马就把头转向电视然后开始扭屁股,手舞足蹈的特别兴奋!

最喜欢的玩具:跳跳虎

共筑和谐社会篇6

关键词:和谐党政关系;内涵分析;功能特征

社会的和谐是系统的和谐,是生产力的决定作用与生产关系的反作用、经济基础的客观力量与上层建筑的能动力量之间的统一与协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充分发挥政治上层建筑的能动作用,按照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办事,自觉主动地推动社会稳定有序、持续健康地向前发展。党政关系是现代政治生活中基本的、重要的政治关系,党政关系的运动形态决定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形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要理顺党政关系,促使党政和谐。准确地把握和谐党政关系的内涵、理解和谐党政关系的特征与要求,是构建和谐党政关系的前提条件。

一、党政关系及其和谐的内涵分析

党政关系,即一个国家中的政党与政府之间的关系。政党,广义的包括执政党和非执政党(一般指支持性政党);狭义的政党,即在中国特定语境下的“党政关系”中的政党,指执政的中国共产党。政府,也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政府,指的是国家机构的总体、总和,是把立法、行政、司法等机关统统包括在内的。狭义的政府,主要指行使行政权的机关。党政关系就是指政党与国家政权的关系,主要是执政党与国家政权的关系。具体来说,党政关系是指政党与国家政权系统中的各个子系统的关系,即政党与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国家军队的关系。

(一)党政关系是一种权力关系,是具有阶级性的“党权”与具有公共性的“政权”之间的关系

政党是阶级的组织,“是阶级的先进觉悟阶层,是阶级的先锋队”[1](P38)。即一定阶级基础上有共同的利益关系、价值取向一致的民众群体结成的以取得公共权力维护自身利益的政治组织。相对于其阶级基础,政党权力具有一定的公共性,是政党成员“同意”的公共权力,但相对于整个社会而言,政党权力具有私我性,即阶级性。国家权力是对于整个社会具有约束力、要求全体社会成员服从的权力,具有公共性,是全体社会成员“同意”的权力。党政关系,实际上就是具有阶级性的政党权力与具有公共性的国家权力之间的关系,即“党权”与“政权”的关系。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公共权力往往来自于私人权力,是各方带有私我性的权力博弈的结果。从这一意义看,“和谐”党政关系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政党获取公共权力的途径与方式要合“法”,即合乎公意或民意;二是从结果来看,应该是最有资质、最能代表公共利益的政党执掌公共权力;三是从权力的运行来看,党权是一种影响力,政权是一种强制力,以政党的影响力主导国家强制力的方向与力度,以实现民主为发展逻辑;四是从权力的性质看,以党权的先进性(阶级性)引领政权的公共性,以政权的公共性得到最充分展现为伦理依归。

(二)党政关系是一种复杂的领导关系。是政党影响或运用国家政权的方式

在现代民主政治中,“政党是国家这座工厂的发电机”,大多数国家的政权是由政党来执掌,政府的施政活动是由政党引领与推动。政党为政治而生,目的就是夺取、控制、影响具有公共性的国家权力。党政关系就是政党夺取、控制、影响政府的方式、途径与内容。

中国共产党在推翻反动性的旧政权基础上建立了新型的人民政权,建立了工人阶级(通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这一特殊的历史形成中国独特的党政关系,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必须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政关系就是领导关系。构建和谐的党政关系,就是选择正确的执政方式,实现科学有效的领导,在执政和领导活动中及时消除矛盾、化解冲突,在整个过程中做到内耗最小、行动协调、达成默契,形成合力。

(三)和谐党政关系不只是党政关系的和谐

抽象的、统一的、标准的党政关系是不存在的,“找不到有关政党—政府关系的‘神奇公式’,可以一劳永逸地做出解释”[2](P11)。党政关系与一国的历史传统、政治文化、民族心理等密切相关。 和谐党政关系不只是党政双方的关系和谐,而且包含两个方面的和谐,一方面是党政领导系统与外部系统即民众、社会的关系和谐,包括政党之间的和谐、党群间的和谐等;另一方面还包括党政之间的关系和谐,即党政领导系统内部的和谐互动。没有外部的和谐为依据,内部的和谐没有意义,也难以持久。

二、和谐党政关系的功能特征

(一)和谐党政关系是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时,生产力则会得到发展;反之,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同理,上层建筑也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党政关系属于政治的上层建筑的范畴,因此,和谐的党政关系必然是与一个国家的经济基础相适应,能够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的关系。只有与一定的生产力相适应的党政关系模式才能推进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的全面发展,政党与政府才有机会在获取政治治理绩效中增强双方的合法性;否则,经济衰退、社会动荡,整合力下降,政府难以为继,最终导致社会断裂,甚至诱发民族灾难,党政关系荡然无存。

(二)和谐党政关系是符合政治发展规律、具有科学性的关系

和谐党政关系首先要与外部环境协调一致,和一定时期的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经济基础相适应,再以此为依据,追求党政之间的内部和谐。这就要求党政关系的建构要符合政治发展的规律,具有科学性。政治发展规律是政治领域中政治活动各要素之间内在的必然的联系,体现在政治主体发育健康、政治权力配置科学、政治行为规范有度、政治决策科学民主、政治发展平稳有序等方面,党政之间必须目标一致、职能明确、设计科学,才能减少内耗,形成合力,求得高效。

共筑和谐社会篇7

【关键词】理性;和谐;图书馆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3)03-0126-2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而图书馆作为公益性文化事业机构,是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创建理性和谐图书馆是当前各图书馆当务之急。

一、馆舍布局合理化、和谐化,馆藏资源建设合理化

图书馆建筑是一种文化,不仅要给人以文化享受,还要给人以文化熏陶。在建筑造型上一定要力求典雅美观、简洁明快,要充分体现它深邃的文化内涵。图书馆建筑是图书馆人文关怀的物质体现。要营造图书馆良好的和谐环境,应在图书馆建筑中体现人文价值追求,即体现以人为中心的一种价值标准。图书馆的建筑设计要有前瞻性,外观造型新颖别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文化品位,造就良好的景观效果与内部功能方便实用,突出智能化的特点,将建筑工艺与专业需求紧密结合,构筑图书馆的建筑艺术美。例如选址上应考虑读者往来的便利和使用的愉悦,将图书馆建于交通方便、环境优雅之处,建筑的内部布局应遵循实用性与智能化相结合的原则,应考虑其实用性、专业性、安全性。注意在科学、合理地利用有效空间的同时,充分考虑读者的心理和生理需要,为读者提供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此外,图书馆的外部环境也要和谐配套。四周一定要有文化知识广场,绿树成荫,草坪遍布,设计精美的园艺花卉。总之,从建筑风格到室内布局设计,图书馆都应遵循以人为本读者至上的原则。力求为读者创建一种园林式的阅读环境。例如阳江市图书馆新馆的选址就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把新馆建在美丽的鸳鴦湖畔旁,依山傍水,前面是五千多平方的文化广场,侧面五十米外湖水相伴的是露天音乐舞台,人在舞台上走动会发出美妙的音乐来,文化广场的设计也匠心独具,绿树、草坪随处可见,百米走廊溶入历史文化与现代园林设计,广场走道两旁的圆柱雕刻名言名诗,广场内设有休闲椅及单杠、双杠等运动设施,图书馆与广场的构建是一个集自然生态环境与历史文化、休闲娱乐活动于一身的文化城市景观,置身其中简直是一种美的享受,是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地方。只有人文化的环境设计,才能既满足读者视、听、触觉多方面的生理需求,又最大限度地符合读者的心理需要,使读者心旷神怡,从而调动读者的求知欲和探索热情,提高学习和研究的效果。此外,还得注重馆藏建设的合理化,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吹,各图书馆要根据自身的服务对象有针对性地搞好图书文献的建设,还要创建各种数据库,并能充分利用馆际合作等方式来满足广大读者的需求。

二、服务理念人性化

图书馆是公益性文化教育机构,就要保证公众阅读、获取知识机会的平等,满足群众不同层次的文化需求,努力提高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改善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状况。其一切设备、设施均应是全民共有共享的公共资源,每个市民都可以使用图书馆、利用图书馆资源。图书馆必须营造一个公开、公正、公平的人文环境。图书馆应始终如一地坚持“平等服务”的原则,善待每一位读者,真诚服务于每一位读者,发扬以人为本的精神,锐意创新,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使所有的读者都能享受到优质的服务。无偿地、公平地为人民服务,尤其是为“弱势群体”服务。在为弱势群体服务方面,我馆就比较重视:如帮助贫困乡村创建文化站,经常给偏远山区的文化站捐赠图书,在乡镇学校设立图书流动点,定期更换新图书,大大满足广大乡民及学生对文化知识的需求。图书馆的各种规章制度、工作程序、作业规范也应向社会公开,接受读者批评和监督,不断改进和完善,使之对读者更具亲和力,也更符合人的需要。图书馆在管理制度上应更人性化。如改变以往读者要寄放背包、挂包等做法,读者可带书包、挂包等自由进入图书馆的阅览室和借阅室,这种管理,体现了图书馆员与读者之间的相互信任,显示了管理制度上的人文色彩。

公共图书馆的人性化服务理念,就是以尊重读者、关怀读者为宗旨,与读者相互沟通合作并建立一种亲切的、平等的、相互的服务关系,让读者在图书馆服务中找到一个充满人性味的精神家园。图书馆人性化服务理念可以给读者直接的亲切感和尊严感,从而给图书馆的读者工作带来直接的推动力。读者对图书馆服务理念的认同会增加读者对图书馆读者工作的满意度,自觉配合馆员的服务工作,从而使图书馆的读者工作效率大大提高。因此,图书馆的管理应该是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图书馆要在自己的服务理念和工作实践中,营造出浓郁的人文气息,赢得读者的信赖。图书馆还应通过各种宣传途径和手段向社会进行自我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图书馆和利用图书馆,扩大图书馆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争取更多的读者和用户。

三、创造和谐的人文氛围

图书馆馆员是图书馆活动的管理者和组织者,是图书馆的主体要素,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图书馆的形象,图书馆工作的好坏及其进退荣辱,均取决于图书馆员。因此作为图书馆员首先要有崇高的职业道德及良好的信息素养,既是知识信息的传播者,又是读者创造思维的引导者,更是读者奋发向上的促进者,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使者。

图书馆工作人员是一个整体,馆内各种人员之问的关系中表现出来的人际氛围是整个图书馆和谐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营造馆内和谐的人文氛围,应建立激励机制,充分调动馆员的积极性,在全馆上下树立团队精神、敬业精神和创新精神,塑造图书馆良好的社会形象。在全馆工作人员中营造出关心人、帮助人的博爱精神,同时,并将这种精神贯彻到馆员和读者的关系中去。强化整个图书馆与读者间的亲和力,营造出整个图书馆浓厚的人文氛围。使读者进人图书馆,可以感受到馆内的自由平等气息。读者可以享受图书馆全面的开放,亲身体验作为读者应得的平等待遇,真切体会到图书馆确实是将读者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上。这样,读者会在心理上感受到图书馆的温暖和图书馆内的和谐。

四、充分发挥图书馆的宣传教育功能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人们具有较高的精神境界。而人类精神文明建设离不开公共图书馆,学习型社会离不开图书馆,只有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才能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图书馆作为广受公众欢迎的公共文化设施,具有很强的社会宣传教育功能,在传播有益于社会进步的思想、道德、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弘扬优秀文化和科学文化生活,提高公众素质,促进国际文化交流,营造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提高全民素质等方面,图书馆都能发挥重要的作用。图书馆要充分发挥其自身的优势,为社会各阶层人士陶冶情操,增长知识,崇尚和谐提供平台。公众通过在图书馆读书,可陶冶、美化心灵,自觉抵制不健康的文化,不断提升文化品位,图书馆为公众通过阅读获得和谐生活提供了最好的平台,为社会和谐营造了社会和谐的理念和氛围。

五、创建高雅休闲文化

图书馆要发挥文化休闲功能,努力引导大众文化向着健康向上的境界发展,图书馆是为大众服务的,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生力军,学习型社会是终身学习的社会,图书馆为每个社会成员提供了终身学习的场所,并提供了灵活的学习时间,可以促进学习主体的全面、和谐发展。当代图书馆有能力将图书文献、休闲读者、读书指导有机地结合起来,持之以恒地培养大众读者阅读能力与习惯,可通过借书、读者咨询及读者座谈会等方式将精品图书介绍给读者,并使之形成良好的读书氛围,让广大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地接受先进文化、先进思想,从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促进先进文化的发展,进而推动社会的发展。

图书馆要积极开展格调雅的文化休闲活动,力求做到知识性、娱乐性的统一。如可开设茶吧、书吧等新型文化娱乐设施,以满足读者的休闲需求。还可举办名人作品展、公益性的名家讲座等等。高雅文化的开展有利于提高读者阅读兴趣和阅读质量,并能扩大图书馆的吸引力和知名度,使图书馆真正成为有品味的文化中心,提升城市文化格调和文化品味,为建设和谐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六、信息服务多元化,高效化

在信息浪潮下,公共图书馆应充分利用自身的有利条件为各种类型的用户提供有针对性的资源和服务。图书馆应对所有入馆者及其他需要者提供他们所要求的服务。对有特殊需求的读者则提供个性化服务。为适应社会环境变化,公共图书馆必须建立起外向型信息、管理机制,利用市场经济提供的良好竞争环境和计算机技术提供的先进手段,把面向用户解决实际问题放在工作前沿和中心位置,建立面向用户的快速反应运行机制,提供多样信息服务能力和手段,通过以现代化技术创新和人才资源结构重组参与信息市场的竞争,提高信息产品的信息含量和信息开发的层次,满足不同读者对不同层次信息的需求,确保信息的准确性、时效性,进而造就和提升图书馆的信息服务能力。建立功能齐全的现代化图书馆,实现信息服务多样化、高效化,充分发挥图书馆的社会价值。

只有充满了理性的和谐图书馆,才是读者学习升造的良好园地,只有良好的建筑环境,才能让处于逆境的读者,安下心来寻找自己的精神食粮,才能保持社会的安宁与和谐。

综上所述,图书馆要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充分发挥其作用,不但要体现在图书馆的物理环境上,还得在馆内形成良好的和谐氛围,为读者创造良好的和谐环境并不断地提高工作的效率。同时,馆员也要在工作中不断学习、不断创新,自觉拓展和更新自己的知识领域,努力提高自身的知识素养和服务水平,才能为广大读者提供更多更好的高层次的信息服务和知识服务,为创建理性和谐图书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清.浅谈图书馆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J].科技情报与经济发展,2005(17).

[2]王锦贵,王京山.图书馆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6(2).

共筑和谐社会篇8

关键词:和谐;和谐文化;和谐语文生活;社会合力;规范语言文字

1 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的思想精髓和精神灵魂,和谐的语文生活是构筑和谐文化的基础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和根本精神,“和谐”一词的本意为配合得匀称、适当,谐调。根据中国造词的特点,虽然“和”与“谐”二字经常连用,但只有从“和”、“谐”二字分别释其含义,才能深刻体会其内在含义。“和”字,意为协调,《礼记·乐记》中“其声和以柔”,“和”也可意为相处得融洽,如《孟子·公孙丑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而“谐”字在《说文》中:“谐,詥也。”“詥”即相合、谐调,《左传·襄公十一年》中“如乐之和,五所不谐”,“谐”作形容词,专指“和谐”之意。“和”与“谐”的关系在《玉篇·言部》概况得尤为精妙,“谐,和也。”所以,“和”与“谐”的组合相得益彰。中国自古以来一直十分崇尚“和”理念。“和”在中国传统的哲学范畴和生活理念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是中华民族的价值目标和理想追求。“和”具体是指天、地、人关系的协调与统一,是揭示人、社会、自然的相辅相生、相互依存普遍道理。从这层意义上来说,“和谐”可以从大的方面归结为“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和“人与人的和谐”等3个方面的“和谐”,而这3个“和谐”体现的都是“以人为本”的理念。现在所倡导的和谐社会的和谐文化是指一种以“和谐”为精神内核和价值导向,以提倡、诠释、传播、推行和谐理念为主要内容的文化现象、形态。它包括思想观念、价值体系、行为规范、文化产业、社会风尚、制度体制等多种存在方式。自然也包含社会语文生活的和谐,语文生活的和谐是和谐文化的基础。要实现和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和“人与人的和谐”,就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高效的沟通交流。众所周知,语言文字是人类沟通交流最主要的工具,它的出现也是人类文明史突飞猛进的肇始和人类文明圣火传承的载体,因此,历朝历代都重视语言文字规范化,也就是努力实现语文生活的和谐。

2 构筑和谐社会语文生活的重要意义

(1)构筑和谐的语文生活,开展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活动对国家统一、民族团结至关重要的。如北魏孝文帝改革。要求说汉话,穿汉服,说汉话就是规范语言文字,有了较和谐语文生活,所以才加速了华夏多民族的融合与交流,为隋唐继续实现大融合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促进社会进步。建国60年来,我国的语言文字工作取得了巨大成绩。普通话、简化字和汉语拼音的应用对提高识字和教学效率、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普及教育起到了重要的作用。1986年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以后,新时期的推普工作方针由原来的“大力提倡、重点推行、逐步普及”逐步调整为“大力推行、积极普及、逐步提高”,从此,推普工作又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如今。普通话已经成为我国公务活动、教育教学、新闻出版和网络传输的主导用语,成为公共交际场合的主要交际工具。60年来,简化汉字和推广普通话等一系列促进语文生活和谐的活动对我国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及信息技术发展的贡献难以估量。

(3)有利于国际交流。我们国家是文明古国,又对当今世界的和平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迅速增强,与世界各国的经济往来和文化、教育、科技的交流不断扩展和增多,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吸引力和影响也越来越大。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因此,构筑和谐语文生活,促进汉语汉字的规范化、标准化,提高它们的规范化、标准化水平,不仅是中国人民的愿望,也是世界人民的要求。

(4)是民族文明和文化的重要标志。语言文字既是文化的载体,同时又是文化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当文字发生了改变以后,直接影响到人们的思维方式,影响到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构筑和谐语文生活,推广普通话和规范汉字,实际上也是推广一种国家的团结的意识、统一的意识,实际上也是为了国家的统一、民族独立在起着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

3 现阶段和谐的社会语文生活内涵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和谐的社会语文生活。现阶段和谐的语文生活就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营造和谐社会相适应的和谐语言文字生活为目标,全面推行国家语言文字法规政策,积极引导人民群众树立科学的语言观。

(1)规范为主,兼容并蓄。晏子说“和则生物,同则不济”,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古人认为,“同”是简单的同一性。简单的叠加、雷同与重复,只能使事物的发展停滞直至灭亡;而“和”是多样的统一性,是在承认事物的差异的基础上。互相聚合、靠拢,相兼相惬,“和”才能产生新的事物。因此,对“和”内涵的理解应该是追求内在的协调和统一,而不是表象上的相同和一致。讲到和谐是指相互并存,同时和谐也是指有主次的、有主流的、有主要的,我们要构建的和谐社会语文生活,就是在语言文字社会应用中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为主,同时容纳多种民族语言和多种汉语方言,容纳多种民族文字和多种汉字字形,和谐共处,各司其职,使得社会语文生活呈现主体化与多样性的和谐统一,共同为构建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

(2)构建和谐的社会语文生活,要求公民树立语言文字规范意识。

(3)处理好以下关系。构建和谐的社会语文生活.要依法处理好汉语言文字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关系。构建和谐的社会语文生活,要处理好普通话同方言的关系。推广普通话不是要消灭方言,而是使方言区的人也掌握民族共同语,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构建和谐的社会语文生活,要处理好规范汉字同繁体字、异体字的关系。构建和谐的社会语文生活,要处理好语言文字规范同语言文字发展的关系。语言文字随时处于发展变化之中,因此,语言文字的规范标准应该是静态与动态的辩证统一。语言文字工作者要关注信息网络时代的语文生活。对外来词语、字母词语、网络词语等新产生的语文现象进行研究和引导,使语言文字工作始终发挥社会语文生活的导航作用。

4 构筑和谐语文生活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4.1面临的机遇

首先,国家领导高度重视,胡锦涛同志在2006年的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的时候特别强调,要求我们要创造出更多体现时代精神,符合人民要求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成果,来繁荣我们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在国家“十一五”文化事业发展规划纲要当中也明确提出,要规范和保护国家民族的语言文字,严格遵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在全社会大力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其次,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带动了汉语国际地位的提升,同时,国内广大民众也表现出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这两个方面,国际上的汉语热和国内的文化热,进一步提升了国民的寻根意识和母语意识。第三,语言文字工作在中央和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经过语委和相关科研教育部门以及广大语言文字工作者努力逐渐形成了有法可依、部门协同、专家支持、社会参与的各方面合力格局。这些是我们目前面临的总体机遇。

4.2挑战

首先,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城镇化和人员流动的加快,各种媒体媒介日益丰富,都进一步凸显了语言文字工作的复杂性。也就是说,我们现在的语言生活更加丰富,以文字为载体的新闻媒体、各种报道,包括电视和平面以及网络媒体,都进一步地增加了语言文字工作的复杂性。不规范的语言文字现象更加形式多样;简化字和繁体字乱造、滥用情况、错别字现象时有发生,大量的错别字在社会生活甚至是传播较广的媒体中反复出现。给大众尤其是学生带来不少困惑,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让人不能不担忧;在产品外包装或说明完全使用外文或在中文中夹杂使用外文词汇原形或缩略形式,以及字母词的现象在大众传媒、出版物中越来越多,大量字母词在中文中的混用已经成为整个社会的问题;谐音乱用成语对中小学生及部分受众造成误导;不规范的网络语言愈演愈烈等等。第二,随着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国际交往的日益增多,信息交流剧烈碰撞,以及多元文化的重合和交融,中华传统文化正面临着来自外来文化的更进一步的冲击。第三,信息化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空前发展,也形成了语言文字工作新的工作空间,工作领域进一步拓宽。

5 如何构筑和谐的语文生活

(1)社会方方面面形成合力,在“十一五”以及将来一段时间里面,我国要努力构建和谐的语言生活。这里的和谐的语言生活是构建和谐文化乃至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面包括我们的普通话和方言之间的和谐,包括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和谐,也包括汉语和外语的和谐。现阶段主要任务就是以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为主流的构建和谐语文生活。

(2)坚守规范语言文字主阵地。我们要做好语言文字基础性的工作,语言文字是民族的象征,语言文字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语言文字工作者在内的广大人民要坚守广播、电视、媒介、网络、学校教育主阵地。

(3)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抓住机遇就是通过跟社会热点问题的结合,进一步地推进公众对语言文字工作的重视。借助华夏文明在世界升温,借助奥运会和世博会等等契机,以及国内民众的母语意识的提高,特别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进一步彰显和谐语文社会的重要性。迎接挑战就是要及时把握社会生活中敏感的、热点的、复杂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的引导。

(4)重视语言文字的基础和应用研究,积极构建和谐社会的语文生活。我们要认识到,21世纪社会语文生活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新的挑战。信息化、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步伐加快,社会交际急剧扩大并更加频繁,不同语言文字间的交流、碰撞和相互影响加剧,社会语言文字现象更为纷繁复杂等等,都对推进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言学界要承担起学术和社会的双重责任。要认真进行基础研究;要对社会语文生活进行监测,并向社会公布语文生活状况;要以发展的态度看待语文生活的新现象;要及时跟踪研究语文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及时提出对策和建议。

(5)与时俱进,紧跟时展步伐。要善于利用信息化的成果,促进语文研究方法和语文规范手段的现代化。比如利用计算机技术建立相关的语言文字语料库,运用先进工作手段,提高工作效率,使先进技术进一步为和谐语文社会服务。

上一篇: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范文 下一篇:旅游管理职业精神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