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筑生命基石范文

时间:2023-10-07 17:15:06

共筑生命基石篇1

根据党支部组织的“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精神”主题党日活动安排,7月13日全体党员同志前往烈士陵园

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参观学习。

农民运动讲习所由中国共产党人彭湃等倡议,经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决议通过开办。自1924年 7月至1926年9月共举办6届,第6届所址迁此。第 6 届1926年 5~9月举办,改主任为所长,毛泽东任所长,肖楚女为专任教员,教员有彭湃、周恩来、恽代英、阮啸仙等。本期招收学员327人,在此学习有关农民运动、军事、政治等课程,进行军事训练,并到农村实习。学员毕业后奔赴各地从事农民运动,对中国革命做出了很大贡献。196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座宏伟的古建筑,是一组红墙黄瓦、古朴庄重的建筑群。建筑物坐北朝南,从南至北由棂星门、泮池拱桥、大成门、大成殿、崇圣殿等组成,两边有庑廊等宏大建筑。大门是花岗岩雕琢的棂星门。进了大门是前院的泮池,泮池中间架有一座石拱桥,过桥便是九行并排的花岗石板铺成的通道,直通宽敞的大成门。过大成门,是一个草木葱郁的大院,院内木棉、菩提、龙眼、九里香等古树挺拔葱郁。宏伟壮观的大成殿屹立在由花岗石砌成的台基上。沿着大成殿两侧的通道向前走去,即达崇圣殿,有东西两廊。

    广州起义烈士陵园,位于广州市中山二路92号,占地18万平方米,是解放后为纪念1927年12月11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广州起义牺牲的烈士于1954年修建的纪念性公园。

1927年12月11日,由中国共产党广东省委书记张太雷领导的广州起义,经过了3天英勇战斗后失败了。敌人在广州屠杀了起义军民5700余人,部分烈士遗骸丛葬于红花岗。广州起义和南昌起义、秋收起义是中国共产党单独领导革命战争和创建人民军队的伟大开端,在中国革命史上谱写了光辉的篇章,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陵园由陵、园两部分组成,主体建筑包括正门、广场、陵墓大道、广州起义纪念碑和圆拱形的陵墓。墓旁苍松翠柏,红花吐艳。还有辛亥革命红花岗四烈士墓及叶剑英墓等,陵园东部建有中朝人民血谊亭、中苏人民血谊亭以及血祭轩辕亭,有朱德、董必武、叶剑英等的题吟。西南有广东历史博物馆。陵园坐落在岗地湖畔,纪念性建筑物和自然环境浑然一体,在一片青山绿水之中点缀以碑亭桥榭,在遍地红花的坡地中交织着石道幽径,整个陵园风景秀丽,每年举办菊展、迎春花市、灯会等活动,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

共筑生命基石篇2

中西古典园林的基本组成要素,如建筑、植物、地形、水体、园路等都是共有的,并且各自都具有鲜明的特色。然而将中西古典园林相比较就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西方古典园林中多以人物雕像为视觉中心,而不以自然形态的石头作为观赏对象,一直到约公元1750-1850年的自然风景式园林时期,才有自然形态的岩石出现[2]。相反,在中国古典园林中,材质多样,形态各异,工艺工程水平极高的石景是不可或缺的,然而说到人物造像,除了寺观园林以外,极少出现。

中西古典园林都有悠久的发展历程和丰富的遗产,都有许多自成体系的流派和类型。本文中以中国清代的北方皇家御园和江南私家园林,以及十七、十八世纪的意大利庄园和法国宫园为对象分析石景与雕塑,因为他们分别代表了中西古典园林的最高成就,集中了古典园林文化的精华。

一、两种要素背后的文化成因。

首先,中西文化发展主线的不同:

儒、道互补是中国文化的思想主线,无论是哲学、思想、艺术都弥漫着浓重的伦理学的感彩。在中国人看来,自然、社会是一个完整而和谐的整体,自然界的任何现象都与社会内部的矛盾与冲突息息相关。

古希腊哲学是西方文化的灵魂,希腊人相当早地将自然世界与人文世界脱离开来,把自然界作为一个独立的体系来观察。在希腊的世界观体系中自然与人是二元对立的,哲学家们站在人的角度观察自然,既要客观地把握自然现实,又要理智地认识宇宙规律。

其次,对于自然、人自身的认识以及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理解不同: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天人合一”是一个古老的命题,中华文化总是在追求、执着于自然与人工,宇宙与社会人生的亲和、合一境界。在中国文化中,“天”具有多重复合的涵义:是以客观物质形式存在的自然之天,是万物生成和运转所依据的规律,是万事万物自然而然的、不为人工伪饰的存在状态,是人未经凡尘俗垢束缚的本真天性。而“人”指代“人事”、“人工”、“人为”,即一切经人的主体力量改造过的事物或状态。

中国人认为,自然具有高尚的德操。“诚者,天之道”,“天无私覆也,地无私藏也,日月无私烛也”[3]。天地自然把自己至善至美的道德价值赋予人类,人类又可以通过善性的道德修养去领悟自然之“道”,达到精神境界的至高无尚。

古希腊的宇宙观不但把自然万物看作是分立、间断的,也把人与自然分立开来,认为两者互不联系、独立存在。古代生产力十分低下,人类在自然面前显得十分弱小,人们把大自然看作是冷漠的、没有生命的,因而也是异己的、对立的。但是人们要在大自然中生存下去,便开始了对大自然的认知、探索和征服。亚里士多德总结这种现象时说:“求知是人类的本性”,“古往今来人们开始哲理探索,都应起于对自然万物的惊异。”[4]所以对于自然岩石,西方文化中多是恐惧与敬畏,山石之间是异己的和恐怖的地域。西方造园家和旅行家对与自然山石也没有审美。

第三,对于园林的审美情趣不同。

中国人重视“德”的修养,认为自然天地具有最高的道德价值,从而也是世界上最美的。中国古典园林强调“法天贵真”、“天趣自然”,反对成法和违背自然的人工雕凿,把“自然”作为园林创作的原则和艺术标准。自然形态的石头是大自然的造物,从而成为中国古典园林“师法自然”的重要材料和途径,石头本身也是符合中国人精神追求的审美对象。

西方几何形园林所体现的审美理想和哲学基础也可以追溯到古希腊,例如毕达哥拉斯学派,他们大多数是数学家,认为数是万物最基本的元素,宇宙规律体现为数的和谐关系。关于美,他们认为只要调整好了数量比例,就能产生美的效果。这种以数为原则的几何审美观一直统治着欧洲的文化艺术界,西方的园林风格正是在这种“唯理”美学思想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

二、石景与雕塑造园的不同的手法及其与园林整体的关系

中国古典园林石景布局灵活,法无定式,游人可穿梭其中,领略峻峭山势;亦可从不同视角动态地观赏。常用手法包括以下几种:一是堆山叠石,这是我国独有的造园艺术手法,古代造园家根据石料的形状、纹理和色彩、质地等特点,因石因地制宜塑造出具有峰、壑、洞、峦、涧等不同形状的假山。或在方寸之中造出名山大川之气势,或在围墙之内暗示自然山水一角,是对自然界真山真水的高度抽象和提炼。二是置石,这种手法根据石材的品质与在园林中的地位不同而分成特置与散置。特置法是是将单块山石竖向布置形成独立石峰,这种手法一般会以自然界中的真实山峰为蓝本精心挑选天然石块,供人品评玩赏。散置法是于小径尽头、空旷之处、狭湖岸边、嘉树之下散置一定数量的天然石块,大大小小的石块看似无心散置,实则是经过精心布局的结果。三是与其他园林要素组成意境小品,在古典园林中,石景往往会利用石材结合其他造园要素组成各种独具特色的石景。如石与建筑结合可以软化建筑死角,使建筑更好的融入到环境中;石与水体结合;石与植物组合等等。

这些造园手法孜孜以求的是“本于自然、高于自然”的境界,中国古典园林便呈现出建筑犹如顺自然山势而建,石景如从地下生长出来一般的自然意趣。

与中国不同,西方雕塑很早就作为独立的艺术门类发展起来,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成就。在西方园林中,雕塑是点睛之笔。在布局上,与园林整体的规则对称相符合,与园林其他要素一同构成轴线上的空间序列。布置在建筑前的台地上,水池中心及四周,山坡上,或在林荫大道两旁成排展开……并在壁饰上、洞穴中都作有动人的塑像。

法国凡尔赛宫是西方古典园林的典型代表,其纵向中轴线上布置着连续不断的壮观水景,在中心的两个喷水池中分别是拉托纳和阿波罗的神像,在两大喷水池之间的大道两侧也夹道排列着站立的人物雕像。在宫前两侧的横轴线和水池周围,也都有精美的雕像。遍布雕像可以说是凡尔赛宫园的一个特征。

从雕塑表现的内容上看除了神和英雄人物的单人塑像,还有宏大的叙事场面。用一组群雕讲述英雄的事迹或神话的故事,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

三、自然风景式时期(1750-1850)及清代中后期的发展变化

18世纪中叶,英国首先出现了自然风景式的园林,随后对法、德等国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种转变是从文学界开始引导的,英国散文作家艾迪生,英国田园诗人蒲柏于1712、1713年先后发表有关造园的文章,赞美自然式造园,否定传统的规则式。至18世纪中叶以后,法国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等在英国基础上发起了启蒙运动。这种追求自由、崇尚自然的思想很快反映在法国的造园中。[5]

欧洲自然风景式园林的道路、水岸等都为自由的曲线,草丛、树丛配置自然。在峨麦农维尔(Ermenonville)园中,“偏僻之地十分自然,这部分有丘陵、岩石、树林和灌木丛林等,颇具自然野趣。[6]”

中国园林在清乾隆皇帝对西方文化的好奇与学习中刮起了“欧风美雨”,在圆明园长春园(1751年建成)的北部边缘修建了“西洋楼”景区,总体布局规整,轴线突出,自成一体。同时规则对称的布置了大量雕塑,例如海晏堂西面就对称布置了十二生肖雕塑。然而园中的雕塑因为中国人的审美习惯,以鸟兽鱼虫之类为题材,而非表现人体美的雕像。

四、现代城市景观中雕塑与石景的传承与创新

现代世界经济、社会、文化都呈现出全球化与多元化的两种趋势。在现代城市景观中,西方的雕塑与石景都表现出多元的流派与风格。而中国城市作为后发者,受到西方现代造景手法深刻的影响。但是中国古典园林文化这座宝库更值得我们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现代城市环境创造适宜的雕塑与石景景观。

在现代雕塑运动中,可以用“生机论”(Vitalism)者来称呼的最突出的代表是亨利・摩尔(Henry Moore,1898-1986)。他说:“对我来说,一件作品首先必须具有其自身的生命力,我不是指生活之生命力的反映,或运动、身体的活动、跳跃、舞蹈等等的活力,而是说一件作品应该具备内在的能量,有它自身强烈的生命力,这些并不从属于它所再现的对象。”[7]除了人体之外,摩尔喜欢从骨骼、贝壳、树根和卵形等生物形体中寻找抽象造型的依据。因此,他的作品不论如何接近抽象,都比某些较具象的作品远为有力地表现出生命力。在现代建筑围合成的城市空间,这种风格的雕塑显得非常契合。可以说这种抛弃了对人体的具象模仿,走上了追求精神境界之路的雕塑与中国古典园林石文化在某处会合了。

而关于中国古典园林石景的理论和技法,作为它的发源地和创造者,我们应该去保护它,使其生命力得以延续,并发挥其在现代园林中的作用。中国现代城市景观与古典园林相比有了新的形势与特点,一是在数量上迅速发展,二是多数是为全体市民服务的公共艺术,三是天然石材在新形势下更加短缺。所以要如何使古典园林石景走出“私园”,进入“公园”,是设计师们需要认真、谨慎地研究的课题。笔者认为,在一些小环境中,可以设计精巧细致的古典园林石景,供人仔细欣赏和品味。而在现代大型园林中,再进行古典叠山,则一是易成为古典石景的放大版,失去其“高于自然”的韵味而显得繁琐和空洞,二是如果大量采用天然石材,对产地的生态环境会产生不良的影响,三是不经济,不实用。所以在这样的环境中,可运用人造仿石砌筑驳岸等基础的构筑物,而不是景点;或借鉴古典园林中“点石成景”的手法精心地将天然石材散置于园林之中。总之起到创造自然意境的作用,而不应咄咄逼人,或匠气太重。

在现代城市街道广场上,作为公共艺术的石质雕塑与天然石景已经不再壁垒分明了,少见到具象的雕塑,也难找到未经人工的置石。不过如何使艺术家的公共艺术作品符合其“公共”的性质,又是一门新兴学科――公共艺术将要深入研究的课题了。

注释:

[1]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10月,P1。

[2] (日)针之谷钟吉著,邹洪灿译,《从伊甸园到天然公园――西方造园变迁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年11月,P258。

[3] 《吕氏春秋・无私》。

[4]亚里士多德著,吴寿澎译,《形而上学》,商务印书馆1950年,P5。

[5]张祖刚,《世界园林发展概论――走向自然的世界园林史图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年2,P187。

[6]张祖刚,《世界园林发展概论――走向自然的世界园林史图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年2月,P196。

[7]赫伯特里德(Herbert Read)著,李长俊译,《现代雕塑史》,台北 大陆书店,1982年,P163。

全惠民 :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共筑生命基石篇3

关键词:石拱桥;加固设计;施工工艺

引言:拱桥是一种古老的桥型,又是一种充满生机的桥型。石拱桥因其具有外形美观、结构简单、施工方便、承载力大、造价低、养护费用少、使用寿命长等优点而在公路桥梁中被广泛采用,但由于建筑材料及施工质量等原因,也极易产生各种病害,从而影响桥梁的正常使用,因此,如何应用可行技术对石拱桥进行加固和维修,以延长石拱桥的使用寿命显得十分重要。

1. 石拱桥常见病害

石拱桥的上部结构和下部结构均采用石料砌筑而成,早期建设的石拱桥甚至大部分采用干砌料石,因此,石拱桥质量不但受建筑材料和施工质量的影响,还会因整体性较差,从而出现各种病害。

1.1上部结构常见病害

上部结构是桥梁承受荷载并将荷载传递到基础的主体结构,其病害主要发生在主拱圈、腹拱圈、桥面、侧墙及拱上建筑等部位[1]。

1)主拱圈开裂

主要有主拱圈横向开裂与纵向开裂。横向开裂其主要原因包括主拱圈厚度太薄;材料强度不够;墩台基础等产生位移;拱圈受力不对称;施工质量差等。纵向开裂的主要原因包括桥墩台基础产生不均匀沉降;拱上填筑和活载对拱墙产生横向推力等。

2)腹拱圈开裂

腹拱开裂的主要原因有由于主拱圈变形而产生的拱上构造的外加应力;腹拱曲率过小;铰缝处理不当;拱与拱上建筑的联合作用显著影响拱上建筑的内力;拱上建筑刚度较大等。

3)桥面破坏

桥面是拱桥主要的传力构件,为桥梁提供行车平面。桥面破坏的主要原因包括桥面伸缩缝构造过于简单,不能满足桥面变形的需要;超重车辆的影响;桥面排水设施损坏等。

4)侧墙病害

侧墙的病害主要有侧墙鼓胀外倾和竖向开裂,成因主要包括:桥面承受的荷载过大,汽车对桥面的冲击作用太强;拱上建筑填料不密实;侧墙的砌筑灰料强度太低;施工质量差等。

1.2下部结构常见病害

下部结构常见的病害主要是桥墩台的破坏。桥梁墩台的主要病害包括裂缝、剥落、结构变形或位移等。

2.工程实例

2.1 工程概况

某石拱桥桥处于S329菊寿线K73+100桩号处,为1-16米石拱桥。全桥总长26米,桥净宽7+2×0. 5米,矢高4米,净跨16米,矢跨比为1/4,原桥设计荷载汽-15,挂-80级。

2.2 检测结果及加固方案

经现场调查,发现该桥拱轴线变形,桥台渗水,拱圈部分有多处纵向裂纹。为满足S329菊寿线交通正常运营的需要,对该桥采用内衬套拱、基础延伸处理方法,桥台及拱上填料采用注浆处理;为保证内衬套拱与原有拱桥的有效粘结,套拱与原有拱桥之间采用锚筋连接并预埋注浆管,待混凝土终凝后,再多次注浆。

3. 加固方法分析

3.1套拱、衬砌加固石拱桥[2]

当拱圈出现纵横向开裂、桥台裂缝,造成承载力下降时,一般采用在拱腹下和桥台前墙浇筑一层30cm~50cm厚的钢筋混凝土来修复,并通过锚杆使新钢筋混凝土层与原拱圈及桥台结合共同受力,阻止原拱圈及桥台继续变形、开裂。

3.2塞缝灌浆法

按一定的比例配置水泥砂浆、水泥浆、环氧树脂砂浆等,然后通过喷浆机按一定压力灌入结构物缝隙内,来填塞裂缝并提高结构的整体强度。灌浆加固法,可以和其他加固技术结合使用达到恢复、提高结构承载能力的目的。

3.3下部结构加固法

下部结构常用的加固方法包括扩大基础加固法、补加钻孔桩或打入钢筋混凝土预制桩并扩大承台、墩台拓宽法、钢筋混凝土套箍或护套加固法等。

4. 加固方案选定

采用保留原桥不拆,在原拱圈下套建一座拱圈的加固方案。其理由为:(1)桥梁宽度能够满足道路改造后的路基宽度要求;(2)桥位处地质状况良好:该桥在设计前在桥位处进行了地质勘察,勘探深度内地基土分为3层:强风化玄武岩(层厚1.9~2.1米,)、中风化玄武岩(层厚4.4~5.1米)、微风化玄武岩,后2层地基土容许承载力分别为1000MPa、2200MPa,地质条件好;(3)桥下水面宽2米、水深0.3米左右,无泄洪要求,且施工方便;(4)可以不中断交通;(5)造价较低。

新老拱圈应联成一体共同受力。新建套拱各部位的尺寸及材料为:基础、台身均采用C25水泥混凝土浇筑,基础、台身分别宽50cm、40cm;拱圈采用C30水泥混凝土浇筑,厚度为58cm。为了使新老桥台及拱圈能联成一体,新老桥台及拱圈间应设置锚固钢筋。

5. 施工工艺及过程

5.1桥台基础部分施工

在基岩上开挖50cm宽作为套拱的基础,深度与原桥基础相一致。每个桥台的基础必须分两次开挖,以防止开挖过长引起桥台基础位移,基坑验收合格后应及时浇筑C25混凝土至基础顶面。

5.2现浇混凝土台身

现浇混凝土台身施工流程为:

桥台浇筑前,先在老桥台上钻好锚固钢筋的预留孔(孔径为35mm、孔深25cm,预留孔设置为50cm×50cm梅花形)用水把原桥台身、拱圈冲洗干净,对墙身和拱圈的裂缝进行灌(压)浆处理安装砂浆锚杆(锚杆为单根长60cm的Ф16螺纹钢筋,砂浆为M12.5,锚固深度为25cm)布设构造钢筋立模浇筑C25混凝土混凝土养生。

5.3现浇混凝土拱圈

现浇混凝土拱圈关键要处理好新老拱圈之间的间隙问题,对此桥采取在老桥面上开洞的方法进行混凝土拱圈浇筑。

a)、在原石拱圈拱腹上布锚杆(单根长78cm,锚固方法同桥台),使原石拱圈与钢筋混凝土拱圈构成复合式拱圈,套拱采用板式截面,厚58cm;受拉受压区主筋为Ф22螺纹钢筋,间距20cm;锚杆与双层主筋焊接,分布筋采用φ8钢筋,间距20cm。

b)、放样并安装新拱圈模板支架。

c)、全桥分两次进行混凝土拱圈浇筑。每次半幅,两个半幅拱圈之间用Ф22螺纹钢筋连接,钢筋长100cm,间距为50cm。

d)、在现浇半幅拱圈的中间,人工从老桥面拱顶处向下开挖一个尺寸为20cm×20cm的方洞(不能过大,否则会对老拱圈受力带来不利影响),洞的深度应贯穿老拱圈。

e)、方洞开挖后,必须及时在拱盔上立点支承四周的拱圈石,以防拱圈石不稳定掉下。

f)、将搅拌好的水泥混凝土通过方洞,用导管输送到拱圈浇筑处,人工在桥下用插入式振捣器捣实,从拱脚对称浇筑,浇筑至离拱顶80cm左右时,将拱顶处边模安装好,要求密封牢实,以防漏浆。

g)、用干硬性混凝土输入封顶,并用振捣器通过方洞插入进行捣实,反复进行直至混凝土封口。

6.结语

该桥加固后,承载能力达到了汽车―20级、挂车―100级的荷载等级标准,不仅节省了工程造价,而且施工过程中不中断交通。实践证明,利用钢筋混凝土套拱加固技术加固石拱桥的方法具有显著的技术、经济和社会效益,对石拱桥的加固具有积极的推广意义。

参考文献:

[1] 公路桥梁加固设计规范(JTG/T J22―2008).

[2] 公路桥梁加固施工技术规范(JTG/T J23―2008).

共筑生命基石篇4

发生在1935年的“一二·九”运动距今已整整78年了。其壮烈场面发生在天安门,但纪念亭则建在樱桃沟,这里有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一、樱桃沟概览

樱桃沟在香山附近的北京市植物园内。进园后沿大路向西北走,是香山卧佛寺。沿卧佛寺西墙外,继续向西北方向,见一小溪从两山间缓缓流来,这就是樱桃沟的入口。

樱桃沟是一条恬静、幽谧的充满野趣的峡谷,明代称“水尽头”,清代名“退谷”,但最响的名子是“樱桃沟”“。樱桃花万树,春来想灼灼”,便是前人讴歌樱桃沟胜景的诗句。樱桃沟峰高沟深,背山面阳,气候温润,花木繁茂;更兼奇石磊磊,山泉淙淙,是消夏避暑的好去处。

狭长的樱桃沟几乎处处有景。入口处山坡上有仅存残碑颓垣的隆教寺遗迹。寺西侧有孙承泽建“退翁亭”,今已无存。孙为明崇祯进士,官居给事中。清兵入关后,任吏部侍郎。他通晓北京的地理、民俗、掌故,著有《天府广记》、《春明梦余录》等书。晚年居此,自称“退谷居士”。

进山不远有座小水库,拦清溪,截流成潭;潭水外溢,滚泻成瀑。再往前行,路旁石崖上刻有“鹿岩仙迹、退谷幽栖”八个篆字。由此西北行,是一座横跨溪流的小石桥,为汉白玉石雕砌所成。此桥从端王府迁来,桥栏上有郭沫若题“红星桥”三字。过桥沿曲径而上,便见“鹿岩精舍”石门,门外立石镌刻梁启超书“退谷”二字。

“鹿岩精舍”石门内,是“谷径通幽,别具天地”的樱桃沟花园。该园以自然取胜,地势忽而开朗,忽而幽静。沿曲径两侧,随山就势密布奇花异草,茂树修竹;绿荫深处点缀有茅舍、凉亭,环境安谧清静。地质学家李四光曾在“石桧书巢”、“水流云在之居”等处小住。

再往上行,过了“保卫华北”石刻(见图一),便是“一二·九”运动纪念亭。从植物园大门到此处,路途已很远,正好在此边休息、边瞻仰。

如再沿小径蜿蜒前行,便见一巨石当道,宛自天降。其石,因形似元宝而得名。据说曹雪芹晚年居西山,常来此盘桓,酷爱此石,并据此生发神奇想象,构思了“通灵宝玉”写进《红楼梦》。元宝石旁,有甘泉从石隙流出,为樱桃沟溪水之源。泉水纯净甘洌,饮上几口,分外爽神。泉畔刻石“志在山水”,令人凭添游兴,乐而忘返。元宝石下有白鹿洞,洞深6米,长2米,可容一二十人,内砌石床一张。传说,辽代有位骑白鹿的仙人云游到此,观此景色绝佳,便住下来,白鹿岩、白鹿洞由此得名。

距元宝石不远有块陡峭巨石,高二三丈。巨石隙罅中长有一参天古柏,其势欲将巨石劈为两半,令人赞叹称奇。据说曹雪芹对“石上柏”极感兴趣,并受此景启示构思了《红楼梦》中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木石姻缘”。从水源头取路上山,可达“半天云岭”高峰和黑龙潭等处。立足山巅,驰目远眺,自当又是一番情趣。

二、“一二·九”运动简介

1935年,日本侵占东三省后,又对华北虎视眈眈。屈从日寇压力,忙于镇压红军的政府步步退让。面对华北危机空前严重,在中共北平党组织领导下,“北平学联”于12月9日组织大中学生5000余人,举行了大规模的抗日救国请愿大游行,高呼“停止内战,一致对外”、“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口号,当游行队伍行至王府井大街南口时,遭到军警镇压,百余人受伤,30余人被捕。次日,全市学生总罢课。12月16日,北平学生及市民三万余人,先后在天桥、前门广场两次召开市民大会,举行更大规模的游行示威。北平学生的爱国行动,得到杭州、广州、南京、上海、天津、武汉等地学生的响应,各地爱国人士纷纷成立救国会,要求国民政府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从而形成全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一二·九”运动有力地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为全面抗战作了思想组织上的准备。

三、纪念亭的选址经过

1980年6月的一天,该植物园管理科樱桃沟班班长王宝臣,在清除樱桃沟沟旁的杂草时,偶然发现一块大青石,上刻“保卫华北”字迹。正巧市委常委刘导生到樱桃沟茶社用茶,王宝臣就将情况向他作了汇报。刘导生,1933-1937年就读北京大学,1935年秋入党,曾任北大党支部书记,1936年6月在上海被选为全国学联主席,是“一二·九”运动的学生领袖之一。1978年12月底,刘导生任中共北京市委常委、宣传部长,1981年3月任市委书记,1983-1984年任市政协主席。这位老领导看了刻字的青石后,立即动情地说,“保卫华北”四个字是1935年“一二·九”运动时,爱国抗日的北平学生联合会留下的,刻写人是赵德尊和陆平,他们也是参加过“一二·九”运动的老同志。

陆平,1933年入党。1934年入北大学习,参加了“一二·九”运动。新中国成立后,曾任铁道部副部长,北大校长、党委书记,七机部副部长,第六届全国政协副秘书长。2002年逝世,享年88岁。

赵德尊,“九一八”事变后从沈阳流亡到北平,在“一二·九”运动中入党。历任中共清华大学党支部书记、北平市学委秘书。新中国成立后,曾任黑龙江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2012年逝世,享年99岁。

此时,很多群众及老同志都呼吁:在纪念“一二·九”活动中,应该有一个纪念点或者象征性的纪念物,这样既便于搞纪念活动,使青年学生有个瞻仰的地方,又利于北京市的精神文明建设。遂由时任部长邓力群等发起倡议,在樱桃沟建个“一二·九”运动纪念地,以缅怀革命先烈并启教后人。

一般认为“一二·九”运动是指:1935年12月9日至1937年7月7日这段时期,党领导的青年学生运动。而樱桃沟正是这一时期北平学联等进步组织在党的领导下举办夏令营,利用多种形式团结教育青年的地方。1936年至1937年,北平地下党曾在樱桃沟举办三期夏令营,参加的学生达数千人次。夏令营活动丰富多彩,除了组织歌咏队、舞蹈队、管弦乐队、爬山队和一些适合青年特点的文化活动外,还有时事讨论会、救亡路线讨论会、政治讲座、政治理论学习和军事演习等。这些活动不仅陶冶了青年的性情,还扩大了共产党的影响,加强了团结,壮大了队伍,提高了学生的思想水平。

大家都认为,在樱桃沟建“一二·九”运动纪念亭,作为运动的光辉象征非常适宜。一是樱桃沟离市区不远,风景秀丽幽静,便于游览和开展活动;二是樱桃沟有“一二·九”运动的象征纪念物——刻有“保卫华北”的大青石;三是樱桃沟曾是运动中培训干部的夏令营活动地。

1983年12月8日,首都青年学生在樱桃沟举行了“一二·九”运动48周年纪念会。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部长邓力群到会。邓力群,北京大学肄业。1935年参加“一二·九”运动,曾任北平学联执委,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总队部组织部部长。邓力群指出,要调查北京革命的历史,永久纪念革命先烈。市学联决定在樱桃沟修建“一二·九”纪念亭。

四、纪念亭的奠基落成典礼

1984年12月8日,时逢“一二·九”运动49周年,“一二·九”运动纪念亭奠基典礼在樱桃沟举行。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彭真题写了碑名,国务委员、“一二·九”运动的老战士康世恩,市政协主席刘导生为纪念亭破土奠基。

1985年8月10日,纪念亭工程开工,10月30日竣工。12月1日,市委书记李锡铭、副书记金鉴等来樱桃沟视察纪念亭建设情况。12月9日,时值“一二·九”运动50周年,纪念亭落成揭幕仪式隆重举行。

五、纪念亭的设计和建造

纪念亭由三座三角形小亭组成。中央主亭高5.5米、边长5米,两边次亭高4.2米,边长1.8米。其创作含义:三角形是“一二·九”运动时期,举办军事夏令营时,露营帐篷的缩影。三个三角形组成一个立体的“众”字,象征广大民众的觉醒和人民众志成城抵抗侵略的决心。挺拔的建筑线条象征青年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精神。大小三组建筑表示老中青,革命传统代代相传,革命事业后继有人。

全组建筑简洁明快,三座亭建在黑白相间的花岗岩台基上,周围矮墙上覆盖着粉红色的花岗岩压面石。在它的映衬下,北面山坡处,壁立一座长28米、高3.3米的纪念碑。黑色磨光大理石碑身的东侧,镌刻着老一辈革命家彭真的题字“一二·九运动纪念亭”,苍劲有力、金光闪烁。紧接其后的是书法家刘炳森书写的碑文,记述了“一二·九”学生运动的光荣历史和建造纪念亭的意义。碑文如下(见图二):

一九三五年,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在践踏了我国东北之后,进一步伸向华北。“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了”!当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十二月九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北平(北京)的青年学生率先奋起,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一二·九”学生运动,吹响了抗日救亡运动的号角,拉开了全国抗战的序幕,在中国青年学生运动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为了缅怀革命先辈的英雄业绩,继承和发扬中国青年运动的革命传统,激励青年为振兴中华,实现四个现代化而努力拼搏,特在当年“一二·九”运动时期的重要活动地之一——樱桃沟(曾举办过军事夏令营,培训抗战骨干)建立纪念亭,永志纪念。

共青团北京市委员会

北京市学生联合会

一九八五年十二月九日建立

刘炳森书

在樱桃沟沟谷西侧,置放着当年举办夏令营时,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学生陆平、赵德尊雕琢的,反映当时广大人民心声的“保卫华北”石刻,四个大字均为繁体,“保卫”二字竖排,“华北”二字横排,交叉成十字形。

纪念亭由植物园和北京大理石厂组织施工,落成后每逢“五四”、“七一”、“一二·九”等纪念日前后,都有青年学生来此活动。“一二·九”运动纪念亭,既是人们观光游览的好场所,又是对青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露天课堂。

六、“独具匠心,老少共赞”的设计理念

1985年12月9日,在樱桃沟举行的“一二·九”运动纪念亭(见图三)落成典礼大会上,作为纪念亭的设计单位,北京工业大学被团市委、市学联授予奖旗。旗上书有“独具匠心,老少共赞”八个大字,集中表达了新老两代人对这座永久性建筑物的评价。

设计的过程是:1985年年初,负责纪念亭修建工程的团市委、市学联,向有设计能力的各高等院校发出了征集纪念亭设计方案的通知。北京工业大学接到通知后,决定由82045班的师生参加设计。任课老师改变了原来设计课的教学安排,把纪念亭工程方案的设计,作为一次教学实践纳入设计课程。为加强教学力量,教研室的两位老师以及两位美术老师也先后投入进来,同任课老师一起对同学们的方案和绘图进行指导。同学们更是以为纪念亭的设计作贡献为己任,满怀激情地投入了方案设计。师生们不辞辛苦,到樱桃沟现场勘查地形、熟悉环境,学习“一二·九”运动的历史资料,查阅有关纪念性建筑的文献。为了给同学们的设计工作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校党委、团委还拨了专款。领导的重视、有力的组织领导,加上同学们高昂的工作热情,短短几天中,就提出了18个设计方案。为集思广益,校系领导将方案公开展览,广泛听取评议。最后,组织建筑学教研室的专业老师进行讨论研究。正是在这种集体智慧得到充分发挥的特定环境中,三角形帐篷式的创新方案雏形诞生了。

首先提出帐篷结构的是谷潇同学,她的方案在校内展览时,引起了许多同学的兴趣。而正是这种当代青年人敏感的反应,又启发了指导教师对这个帐篷式方案的思考。在研究分析了谷潇方案的不足后,指导教师勾出了三个三角形帐篷式的方案草图,并建议宋晓松、李长生两位同学舍弃他们原来的南方小亭式方案,改作三角帐篷式方案的尝试。他俩接受了指导教师的建议,完成了三角帐篷式方案的效果图。从而使这个新方案成为北京工业大学送交团市委的11个方案中的一个,也成为数千名大学生代表选举、经专家审定后中选的唯一方案。最后,这个方案又被“一二·九”老战士们鼓掌通过。

方案能在各校报送的47个竞赛方案中名列榜首,受到各方面人士的共同赞许,主要是:

其一,浓厚的生活气息。纪念亭以帐篷为基调,象征着当年参加“一二·九”运动的青年在樱桃沟的野营生活,这就从图形艺术上使客观历史事实再现于当代。新颖的雕塑造型,使人回首往事,也激励现代青年发扬先辈们的革命精神,立志完成四化大业。

其二,强烈的时代感。简单的三角形是现代建筑中常用的建筑语言。纪念亭以三角形为创作主题,形成强烈的现代建筑风格,它既具备亭子的功能,又对传统亭子的要领作了较大突破。这种创新代表了现代青年的性格和追求,反映了他们的愿望,体现了时代感。

其三,深刻的寓意。亭子是抽象夸大了的帐篷缩影,其简洁挺拔向上的线条和冲天而上的松柏树干相映衬,体现了青年人蓬勃向上和勇往直前的气质。以白色为主调的亭子矗立于万绿丛林之中,象征着青春和纯洁,而大小三个亭子相互陪衬,寓意着新老两代人,表明革命后继有人。由于三个立体三角形的亭子正巧是12个角,而且顶角一大二小,9个角着地,正好和“一二·九”相合拍。一位参加“一二·九”运动的老战士在看这个方案时,以他敏锐的政治眼光,把三角形每边形成的“人”字联系起来,形成“众”字,代表了民众的觉醒和人民众志成城抵抗侵略的决心和力量;同时代表着青年学生与人民大众的结合,这就更加丰富和加深了它的寓意内容。

纪念亭设计方案确定后,师生们又一起,结合制作模型,对方案作了进一步修改。为了获得整体空间的艺术效果,大胆增加了巨大尺度的纪念碑,纪念碑的设立和亭子共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建筑群体空间。不仅使彭真委员长的题词在纪念碑上得到了恰当的表现地位,而且鎏金的碑文又起到了为纪念亭画龙点睛的作用。

共筑生命基石篇5

1 绿色建筑的发展

1.1 绿色建筑的概念。随着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建筑业的深入,绿色建筑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当前市场经济的背景下,经济因素是影响绿色建筑推广的关键所在,一般建筑开发商只看到绿色建筑所带来成本增加的一面,而绿色建筑巨大的生态环境效益被忽略了。因此,对绿色建筑进行技术经济和费用效益的研究是必不可少的。目前,国内外对此已经开展了大量相关工作研究,但是还是不够,特别是我国,应用全寿命周期概念和费用效益分析法去研究建筑节能方法等方面都比较薄弱,尤其是对生态环境效益方面的量化分析方法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针对这样的问题,本课题研究首先从绿色建筑的概念入手,详细分析绿色建筑的特征,通过文献研究查考国内外对绿色建筑的研究现状,从理论上界定绿色建筑与一般建筑的区别,更加科学地认识“绿色建筑”这个概念。

1.2 绿色建筑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一幢有特色的建筑就是一座丰碑,它凝聚了设计者和建造者的心血和智慧。造型不同,风格各异。寓意深沉的建筑,凸现了丰富的美学内涵,让人回味,让人流连。砖瓦灰沙石造就的色彩班驳的建筑,由于赋予不同的功能,使它成为安居乐业的场所,经济文化的载体,历史变迁的见证;它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使城市尽显卓越风姿和现代都市气派。良好的建筑有三个条件:方便,坚固和愉悦。

保护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21世纪人类共同面对的现状,发展绿色建筑已迫在眉睫。本论文首先分析了绿色建筑的概念及特点,然后以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成本理论和建设项目经济评价理论为基础,系统的研究了绿色建筑的成本和效益,构建了绿色建筑经济效益评价框架及评价指标体系,为绿色建筑经济效益评价提供理论(略)绿色建筑项目经济效益的基础上,推导了绿色建筑节能技术和节水技术的经济效益测算公式,最后以万科四期项目经济效益分析为实例,通过对示范项目进行增量成本、经济效益的测算和经济性评价,评价结果显示出绿色建筑存在良好的经济效益.同时,它还具有投资额大、回收期长、收益率低的特点。上述研(略)需要对绿色建筑进行经济激励。本文的研究成果为全面(略)经济效益提供了更科学的理论基础,为政府制定绿色建筑相关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提供采暖及制冷需求,当然,地下水还有回灌功能同。对于新规定的出台,建设部副部长黄卫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在严格执行建筑节能标准、推进建筑节能工作进程中,节能设计是关键。而推广先进成熟适用技术与产品则是重中之重。设计单位及个人要切实发挥工程设计咨询在建筑技术创新中的龙头与先导作用,加强建筑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及新设备的研发与应用。事实上,在新规定出台之前,就已经有京城开发商在建筑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及新设备的研发和应用上大下“血本”,如华远地产开发的昆仑公寓、裘马都等项目都运用了国际领先的节能新技术,而润丰地产此前开发的润枫德尚以及目前热销的润枫水尚项目也因为使用了外挂天然石材外立面这一新兴环保节能保温技术,大大节省了购房者的居住成本,受到了市场广泛好评。正是有了这些开发商的努力,北京在节能环保建筑方面的表现可谓是全国做得最好的。

1.3 环保要为居住者谋“实利”。究竟什么样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能够实现建筑的绿色节能环保呢?对于这个问题,业内人士普遍认为,由于项目建筑类型的不同,开发商应该根据项目本身的特质选择适合的节能环保新技术、新工艺或新材料,而不是要一味地追求所谓的国际潮流或国际领先。天然石材做外立面本身一个最大特点就是导热性差,再加上天然石材表层、天然石材的抗裂保护层、采取外挂技术而在天然石材与外墙面之间形成的空气循环层、界面层以及泥浆基墙这5层保护,使得建筑内部能够很好地实现保温的功效,从而达到节能环保的目的。而对于提出的天然石材是否存在辐射问题的疑虑时,润枫水尚营销策划总监郑德强表示,由于成本较高,此前天然石材大多数是用于写字楼的外立面装饰,但这种材质在今天越来越多地被高档住宅所采用,大大提升了项目产品的品质。天然石材因其辐射程度的不同分为A、B、C三个等级,其中A级中所含辐射最小。润枫水尚外挂石材选用的材质全部是用于大堂和室内精装修的A类环保石材,因此对人体并不存在影响。

绿色节能环保建筑毫无疑问将成为今后开发商必须遵行的开发准则,对于像朝青板块这样的高档居住区而言,步入节能环保建筑的绿色大道无疑是为区域的持续发展注入了全新的生命力。

2 空调节能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改善暖通空调系统的设计使其在高效经济的状况下运行。暖通空调系统特别是中央空调系统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系统设计的优劣直接影响到系统的使用性能,空调系统的设计对系统的节能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设计时一定要在基本的空调系统设计原则的基础上改善,例如新风系统的设计,有研究表明,一些地区在春秋两个季节,差不多有三个月的时间,可以利用新风的冷量,采用新回风混合或是全新风来供冷,而不用开冷冻机。分析结果表明,新风量如果能够从最小新风量到全新风变化,在春秋季可以节约近60%的能耗。全年累计变新风量所需的供冷量比固定的最小新风量斯需的供冷量少将近20%,所以充分利用低温室外新风的节能效果是很明显的,保证空调系统的高效运行。

2.2 改善建筑维护结构的保温性能,减少冷热损失。对于暖通空调系统而言,通过维护结构的空调负荷占有很大比例,而维护结构的保温性能决定维护结构综合传热系数的大小,亦即决定通过维护结构的空调负荷的大小。所以在国家出台的建筑节能设计规范和标准中,首先要求的就是提高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比如同样形状的建筑物,南北朝向比东西朝向冷负荷小,因此合理的建筑物朝向的选择对节能是非常重要的。《规范》中规定:冬季供暖热负荷应包括四周围护结构散热量,屋顶和地面散热量,有温差的相邻房间的传热量,还应包括加热由门窗侵入和由其缝隙渗入室内的冷空气的耗热量,但有时设计人员在计算供暖热负荷时漏算这部分耗热量,致使供暖热负荷值出入较大,因而要尽量减小外窗面积,并采取有效的遮阳措施,如选用特种玻璃,双层玻璃和窗帘等,或者使用可再生能源或低品位能源的空调系统。

2.3 采用新型节能的空调方式,减少输送系统的能耗。系统形式的选择,直接影响冷、热源耗能和动力耗能。在室内,我们根据热湿环境的研究成果,改变传统的空调方式,增加辐射热,采用低温地板辐射采暖,该系统可以考虑采用间歇供暖方式,即通过降低日间温度来减小房间负荷,从而减小建筑物的能耗。低温地板辐射采暖是在地板上均匀布置散热盘管,热量以辐射对流的方式向上传递,室内温度下暖上凉,给人以“脚暖头凉”的感觉,热舒适性比较好。地板供热具有舒适性好、减少扬尘、节省空间、私密性好,易于计量改造,可利用低位热源和节省维修费用等特点。在办公、商业等大型公共建筑里,比较多的是采用变风量空调系统,变风量系统在一般情况下,节能可达到50%。采用变水量的运行是负荷减少时,调小水量,冷水温度不变。可避免冷、热抵消的能量损失,还可以减少水路输送的能耗。

3 采暖方式的科学分析

3.1 什么样的采暖方式最科学。随着国际石油、煤的价格一路飙升,石油能源储存量逐年减少,不断出现油荒,电荒等,又随着历年环境的不断恶化,促使了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为理念的新能源革命在全球兴起。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外国移民的不断增加及我国能源与环境问题的挑战,促使了人们对新能源采暖方式的关注和发展。目前,供暖方式大至分类有两种:集中供暖和分户供暖。新能源的节能、环保的特点,在新能源系统供暖中,主要是针对这两类供暖方式进行分析,而在新能源工程的应用中节能性的好坏就依靠新能源在供暖系统中的利用率。

有的人认为,凡是现代化的采暖设备,就是科学的、环保的、节能的、适用的,这其实是一个误区。例如燃油、燃气暖炉来说,虽然是一种现代化的采暖设备,对于燃油、燃气的泄漏,虽然有自动报警和关闭装置,但由于电子设备无法做到100%的可靠,如果泄漏点不是在检测区域,或因风力等原因泄漏浓度在检测点达不到报警停机的标准以及供电系统故障等,自动报警和关闭装置都将无法正常工作。

由于燃油、燃气锅炉供暖系统是封闭的回路系统,燃烧使得炉内压力急剧增加,随时都有爆炸的可能。虽然燃油、燃气炉带有温度、压力检测保护功能,但是,这些检测和保护功能同样存在可靠性问题,如果维护和保养的不及时,后果将不堪设想。

在你外出或因别的原因不得不在一段时间内停炉时,你千万不能忘记将系统的水放掉,否则将可能冻坏管道和储水箱。家用燃油、燃气炉在工作时需要大量的氧气,我们为了节能关闭门窗时,它除了与我们争夺室内有限的氧气外,还造成了局部的空气污染,如果整个小区都是使用家用燃油、燃气炉采暖,人们就会处于一个相对大的空气污染区内,人们的健康将受到危害。燃油、燃气炉的燃烧器和管道清洗是一个非常困难的问题。作为家庭所用的自来水是富含矿物质的“硬”水。我们不可能像热力公司那样,在系统中对水进行软化处理,以保证锅炉长期运行而不结垢;我们也不可能像中小锅炉那样定期的在水中添加除垢剂,自我清洁、自行排除所结的污垢。那么我们只能采用定期清洗的办法,这件事对于家庭来说的确是件很麻烦和很困难的事。在供暖的系统中,由于管道大多是不耐腐蚀的钢管,散热器也是以铸铁或钢制品为多。水在高温情况下对其腐蚀加剧,其使用寿命将会大大缩短,安全性会降低,维护费用将大幅度提高。适合于户用的电热水采暖炉和集中供暖电锅炉,虽可替代热效率、安全和环保均不甚理想的燃气采暖炉,但目前这一产品的型式和品种单一,耗能大是其致命的弱点,其设备容量、单户供电容量和整幢建筑供电容量尚需有科学的数据依据。特别是将采暖用水和生活用热水合二为一,在北京地区的水质硬度条件下,难以避免结垢,将会影响热转换效率和系统的使用寿命。凡是用水作为热转换介质,都存在着对采暖用水进行软化处理和锅炉、管道的除垢问题,系统的跑、冒、滴、漏问题,离不开大量的维修护理工作。特别是水暖地板采暖技术,对系统的安装质量和用材要求极高,稍有疏忽,所产生的后果是难以设想的。北京某小区采用了水暖地板采暖技术后,在物业维修人员达30人的情况下,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仅维修和赔偿的费用就达100多万元。由此可见,现代的采暖方式未必能适合于老百姓对采暖的需要,老百姓需要的是集科学、安全、环保、经济、方便、舒适、节能各方面优点于一身的采暖方式,而许多的开发商和有关领导却没有真正地考虑到这一点。

4 绿色建筑的节能措施

4.1 关于我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我国现行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与建筑环境影响评价有关的判据中,对于建筑材料仅有一般性的要求,例如采用高性能混凝土,材料的可循环使用率达到10%等,没有包括原材料的开采、生产和运输、建造和维护以及最终处理过程中的环境影响。这种只管材料性能,不问材料出生的方法可能带来“阳光下的黑暗”,“美丽后面的丑恶”。而且这种“市场拉动”带来的结果可想而知。

再比如相同的建筑如果使用寿命较长,一定比使用期较短的建筑对环境的影响小,因为如果以时间为参照系,它减少了建筑对原材料的提取、生产和运输、建造及最终处理对环境的影响。但现行的绿色建筑标准对设计寿命没有要求和评价,不能对这种情况做出区分。全生命周期方法涉及建材产品生产过程的综合能耗和环境影响指标,对于最终的评价结果有重要影响。因此,采用建筑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可以推动相关建材行业的技术进步,促进建材行业节能减排,也能引导人们选择使用环境影响小的材料。因此,我国应该尽快加强有关研究工作,建立建筑的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科学合理地评价建筑材料和建筑物的环境影响。

4.2 关于绿色节能建筑示范。绿色节能建材和绿色生态建筑的示范是非常重要的。新型和先进节能建材必须通过试验性建造使用才能正确评价。我国有不少使用中的“示范建筑”,但是难以满足作为近观和“透视”研究的需要。鉴于此,建筑文化中心曾较长时间地展示过别墅类房屋,包括设计建造细节。但是,对于我国各种楼房的绿色节能设计建造,缺乏专门的机构和场地进行展示。

4.3 关于低碳住宅技术。对于低碳建筑技术的发展,从这次有限的考察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关注:采用三玻节能窗,显著地提高了建筑的气密性,减少了室内热量的散失,降低了建筑主动采暖需求,依靠室内人体和设备散热就可以满足冬季室内80%的采暖负荷;采用高效率是热回收新风系统降低了热量损失,保证了健康环境要求;利用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光热光电技术、地源热泵技术,降低空调采暖对化石能源的消耗;采用有效的遮阳系统,降低夏天制冷负荷;采用雨水收集及回收利用系统,屋顶绿化蓄水、中水回收技术等实现建筑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采用可再生、可回收利用的建筑材料,实现建筑可持续发展;将办公区和居住区配套规划建设有利于改善交通环境,减少交通能耗及排放。

5 结论

共筑生命基石篇6

大家好!欢迎各位来南岳衡山观光旅游,很高兴能和大家一起参观有“江南小故宫”之称的南岳大庙,并很荣幸能和大家共度一段美好时光,祝大家游得开心,玩得尽兴!

各位团友,现在呈现在我们眼前的这座宫殿式古建筑群,就是有名的南岳大庙,位于南岳古镇北端,赤帝峰下。它是一组集民间祠庙、佛教寺院、道教宫观及皇宫建筑于一体的建筑群,也是我国南方及五岳之中规模最大的庙宇,占地面积98500平方米。始建年代不详,地方誌有记载的大庙最早建于唐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历经宋、元、明、清历朝各代六次大火和十六次重修扩建,现存建筑于清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重建,它是仿照北京故宫建的宫殿式的古建筑群,因此有“江南小故宫”之美称。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由棂星门、奎星阁、正川门(正南门)、御碑亭、嘉应门、御书楼、正殿、寝宫和北后门九进、四重院落组成。东边有八个道观、西边有八个佛寺,中轴线上则是儒家的建筑风格。虽然儒、释、道三教信仰不同,追求各异,但他们长期以来友好相处、共同发展、同存共荣。儒、释、道三教共存一庙,这是我国乃至世界庙宇中绝无仅有的。早在明清时期,大庙就以其出色的木刻、石雕、泥塑被誉为“江南三绝”。同时以八百蛟龙为最大特色,无论殿宇的梁柱、屋檐,还是柱基、神座,乃至门框、斗拱,神态各异的蛟龙,随处可见,原来这里自古就有八百蛟龙护南岳的传说。

我们现在所站的这座石拱桥,叫“寿涧”桥,桥下是寿涧水,盛传“取岳山之水可以延年益寿”,因为南岳是寿山、寿岳,所以这座桥,是因水而得名的。相传,如果谁能三步跨过这座桥,便可长命百岁。

各位请抬头看看大庙的正门叫什么门?有谁能认出第一个字来?(停顿)这位小姐说对啦,念“灵”字音,有好些人认不出此字,这也难怪,因为用这个“棂”字冠以庙门的很少见。不知诸位是否去过山东孔庙,孔庙的正门即是棂星门,其实,在中国也只有这两处“棂星门”。那是为什么呢?因为棂星本是28宿之一,叫天田星。据《星经》记载:门以“棂星”命名,意思是人才辈出,为国所用。因此,一般的庙宇绝不可用“棂星”来命名。要用“棂星”冠以庙门,必须达到三个很苛刻的要件:第一,是规模较大、气势宏伟的庙宇;第二,必须是人才辈出的地方;第三,须皇帝下诏书。达到以上三个条件才能建棂星门,可见,我们南岳确实是个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凡是出入此门的人,都将成为祖国各条战线上的栋梁之才。请各位仔细看看棂星门的对联,看有谁能将它正确念出?这位老先生念得很准:棂环卐字,槛绕回文,仰台阁辉煌,是谓仙宸帝阙;星敛贪狼,风仪和凤,喜山河奠定,同游化日光天。这是副老联新刻的联语,它高度赞扬了大庙佛道并存及建筑规模之辉煌和祖国形势之大好。在棂星门上方的汉白玉碑上,有金光闪闪的“岳庙”二字,是衡山学者康和声所书。门原是木结构的,到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才换成花岗石门,门高和宽均为20米,厚1.1米,是我国现存的最高、最宽的石质牌坊大门。牌坊上的坊顶,方中有圆,圆中有方,大家想想看这是个什么呢?对啦,是颗石印,象征南岳圣帝的玉玺,寓示着南岳庙至高无上的地位。门前这两只古朴大方、形态逼真的石狮(西边一只为雄狮戏珠,东边一只为母狮戏仔),常年蹲在这里,喜迎四海嘉宾进入这吉祥之门。

各位朋友,请跟随我一起循着昔日皇宫贵族的足迹迈入棂星门逐一参观游览。跨入棂星门,即是一个翠柏夹道、古树参天,绿草如茵的庭院。院内左右有水火池(俗称放生池),两边有东西碑亭。东亭中置有明成化年间尚书商辂撰写的《重修南岳庙记》碑刻;西亭中置有宋代范纯仁撰写的《祭衡岳文》碑。

前面所见的这座古朴典雅、精致玲珑的楼阁叫奎星阁,又名盘龙亭,此为大庙的第二进。它为重檐歇山顶建筑,面积139平方米。大家看到,阁楼上有“戏台”二字,的确,这是 湖南省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古戏台。为何称为“戏台”呢?据说历代帝王天子或朝庭命官来岳祭拜岳神时,地方官员都要请一些戏班子和民间艺人前来演唱,以增添喜庆气氛。戏台基座上有四个大铜钱孔,这些铜钱孔起什么作用?它们起扩音的作用,同时也象征着国富民强,国泰民安。如今回首看看戏台两侧保存下来的“静听之”、“细思之”的题字,实在令人感慨万千。在戏台的中央顶部,有一条巨大的木雕盘龙,由香樟树雕刻而成,雕刻技术高超,工艺精湛,而且还会转动哩!故此亭又叫盘龙亭。

既是戏台,又名盘龙亭,那为何称“奎星阁”呢?大家清楚,魁星乃文曲星之首,《孝经》记载:“奎主文章”,后人进而把奎星演化为文官之首,主管文人学士成败命运。在三楼阁顶内原塑有一尊右手执笔、左手捧斗、形态森然的奎星塑像,以示崇文之意。相传谁被他点中,就会连中三元,即古代科举考试中的解元、会元和状元。现在有很多望子成龙的父母都带着子女前来这神奇的奎星阁祭拜,希望能如愿以偿。

共筑生命基石篇7

关键词:宝通寺;宝殿

一、宝通寺现状调研

1、周边道路环境

宝通寺紧靠着武珞路,它是城市的主干道,同时也连接着武昌和汉口的主要交通干道,宝通寺的周边有许多极具商业性的建筑,由此产生的噪音也影响了寺院内部的声环境。

2、周边建筑环境

宝通寺与武昌的商业中心――武汉亚贸广场只隔着一条城市道路的距离。同时寺庙周边还有武汉总医院、珞珈山小学等人流量均很大的建筑,但是寺庙与外界各类建筑的关联度不大。寺庙周边商业气息浓厚,但对于寺内产生的影响甚少。宝通寺耸立在闹市之中,与周边建筑略显不和谐。

3、宝通寺内部建筑

宝通寺属于皇家寺庙,故而内部共有二十多栋建筑,部分是清绪五年修复的,部分为新中国成立之后修建的。

宝通寺入口处的售票点在古代或为皇亲国戚、达官贵人停放马车的场所,皇家寺庙不同于其他民间庙宇的地方之一就在于山门入口的数量。宝通寺入口门额上的的“宝通禅寺”是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题写。宝通寺在1992年别列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进入宝通寺内部就可以看到一座石桥,它被命名为“圣僧桥”,原本是木质桥,相传是无念祖师云游到此,将此桥改为石桥,石桥横跨在一泓池水之上,水池名为放生池。圣僧桥的细节部位也有较多石雕装饰,采用的也是佛教常用花纹样式。

沿桥而上,两旁有两栋建筑,分别是钟楼和鼓楼,现已用作商业构筑。两栋建筑外貌相似,相对而立。钟楼俗称钟撞堂、钟堂、钟台、钓钟堂,为七堂之一,即寺庙中悬挂梵钟之堂宇。古时通常与鼓楼分居伽蓝之两翼,古制以钟楼建于东边。鼓楼是悬挂鼓的建筑物。其位置在大殿或讲堂之右,而与钟楼相对望,故自古有“左钟右鼓”之称。鼓乃置于鼓楼最顶之处,法会之时为僧俗集会之报时器具。

沿着两对楼宇向上,便是弥勒殿,又称为天王殿或接引殿。殿前左右各立有石象一只,身上缠满信徒的期盼。弥勒殿的装饰极尽奢华,斗拱之上也使用色彩装饰,以金漆沟边,富丽堂皇。与其他民间寺庙屋檐构筑方式不一样。这里的房檐增加了建筑内部才有的藻井做法。弥勒殿内藻井与外部屋檐处的藻井造型和用色相呼应,使得整体达到统一和谐。弥勒殿在柱基和门槛石上也有细节装饰。柱基上有各式的雕刻纹样,不尽相同,门槛石上也雕刻有花纹。在弥勒殿的左侧放置着一口铁钟,是从城内的铁佛寺搬移过来,据史记载是是清咸丰年间铸造完成的。从殿名看来这座大殿的主座就是弥勒佛,左右有观音、地藏王塑像,两壁有四大天王像。弥勒殿建筑后面的排水设置仿照故宫的“千龙吐水”,不过弥勒殿的龙不是真的能吐水,而是通过龙头下的镂空铺装进行渗透排水,设计同样精巧。弥勒殿左右也各设置有门洞,分别是不二门和般若门。不二门在佛经中的意思是得道的唯一门径,而般若门的意思是智慧之门。寺庙内处处充满玄机。

从弥勒沿阶向上就是大雄宝殿,宝殿内有一架700多年历史的大铁钟,因重约万斤,被称为“万斤钟”,是嘉熙四年孟珙迁寺时铸造,钟声洪亮,传音甚远。通往大雄宝殿的台阶上也有很多细部装饰,雕刻有梅花和兰花,两旁是对称的。再向上有猛兽装饰。大雄宝殿前也有龙形阶石,上面矗立着一尊佛像。龙形阶石中安置有喷水设施。在大雄宝殿之中,正位供奉着释迦牟尼,在释迦牟尼的左右分别供奉着文殊、普贤两位菩萨,在左右两厢也供奉着十八罗汉。殿门上的装饰也比较细致,有如意、蝙蝠和龙等纹样,牌匾之上的装饰也无不体现着这座皇家寺庙的奢华,以金漆粉刷,纹以飞龙。

建筑房檐肩部有寺庙特有的金刚铃。呈钟形内系铜珠,顶端有柄形状,密教修法之时惊觉诸尊,或使其欢喜即振铃发声。铃有惊觉、欢喜、说法三义。鸣铃供养诸尊,称为振铃。

大雄宝殿内部的藻井比起弥勒殿更显复杂,进深更多。藻井下悬挂着一盏水晶灯。大雄宝殿的后面有方丈室、斋堂、客堂,这些都是在现代建造的仿古建筑,经过细节上的装饰与其他建筑融为一体,原有的建筑及装饰已经损毁不存在了。

沿着大雄宝殿后门继续往上,即可看到玉佛殿、大澈堂和方丈室。玉佛殿之上为藏经楼,但楼内经典文物在中已被销毁。玉佛殿内供奉释迦牟尼涅佛像长3米,是由整块的缅甸优质白玉精琢而成。

玉佛殿之后是万佛宝殿,从建筑细部上可以看出这是一座现代仿古建筑。 沿着万佛宝殿再往上走就到了法界宫,原有的建筑已经常遭到了破坏,现存为修复之后的样子。法界宫右侧有华严洞,现在不对外开放。

在最上面的便是灵济宝塔,也称为洪山宝塔或者宝通塔。按照佛教的习俗,有寺必有塔,有塔必有寺,寺庙是保藏“舍利”场所(后来又发展成为藏经之地),洪山宝塔是宝通寺的一座附属建筑。它始建于元代,是为了纪念“以身代牲”而祈雨救民的慈忍大师。洪山宝塔矗立在宝通寺后偏西靠近山顶的位置。是一座砖石仿木结构的楼阁建筑,塔一共有七层八面,由下而上层层收砌而成。每层高度约在5米左右,加上塔顶一共高约54.6米,高出了洪山主峰,威武挺拔,内部设置有梯道盘旋而上。公元1874年(同治十三年)的大修时,将塔顶增高5尺并安上了文笔峰式铸铜塔刹,使宝塔外形比以前更加壮观。

灵济宝塔内部现在被粉刷石灰,内部的修复和整栋建筑不是很和谐,塔檐部也垂挂有金刚铃,只是经过岁月的洗礼,锈迹斑斑,繁华不再。

二、调研感想

宝通寺内整体的保存与修复还是很细致的,从整体的建筑形式到细部的建筑装饰,都尽量遵循着原有的建筑容貌。虽然寺庙身处于闹市之中,但也有一种大隐隐于市的宁静之感,寺内与寺外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环境,伴随着寺内老僧的吟唱声,只觉得身心都得到一片洗礼,这也许就是古建筑与宗教结合的魅力。

参考文献

[1] 朱福枝. 宝通禅寺的兴衰[J]. 湖北文史资料 , 1997 .8 .15

[2] 熊英. 城市宗教建筑生存环境探析[J]. 中外建筑 , 2010.04.01

共筑生命基石篇8

关键词:自然灾害 土木工程 防御技术

中图分类号:TU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45(2013)05-0138-01

1.土木工程面临的自然灾害问题

1.1 地震对土木工程的危害

地震对于土木工程具有极大地破坏力。地震是地壳内部作用力造成的,这种作用力产生的能量非常巨大,根据震级的大小,它可以产生不同的后果。较大震级的地震可以瞬间摧毁地面上所有的东西,如2008年汶川8.0级大地震,给整个汶川、北川、青川造成毁灭性的的破坏,又如日本9级大地震,给日本造成了毁灭性的的破坏。这两次大的地震表现最为突出的就是建筑物的倒塌造成了财产和生命的流失。除此之外,桥梁断裂、隧道塌方、河堤决口等也是地震带来的一系列连锁问题。对于如何提高土木工程的抗震能力,成为了现代土木工程发展的重要挑战。

1.2泥石流对土木工程的危害

泥石流是现代土木工程面临的又一大问题。泥石流属于地质次生灾害,它往往伴随着地震、暴雨、山体滑坡、山体塌方等自然灾害一起发生。该地质灾害发生时,大量的泥水伴随着淤泥、石子等冲入集镇、村庄、城镇,它造成的损害也是破坏性的。有时候,大的泥石流带来的灾害甚至比地震还厉害。灾害发生时,往往是成片的房屋、庄家和大量的人畜被淹没。灾害发生后,救援难度较大,只要是被泥石流淹没,基本就等于毁灭。如2010年甘肃舟曲特大泥石流事件,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人员伤亡惨重,土木工程基建项目基本被毁。人们是反思自然灾害发生的背后,对于城市土木工程的选址是否提出过思考,这对以后土木工程的建设提出了有一个新的课题。

1.3火山对于土木工程的危害

火山和地震同为土木工程行业的两大主力杀手。火山喷发与地震发生具有相似之处,都是因为地壳内部运动所造成的,只不过一个是因为地球板块的运动,另一个是因为地球释放内部压力。但不论二者发生的原因是什么,他们共同的作用都是对人类造成灾害,特别是对人类发展的土木工程行业危害巨大。火山的爆发,往往会造成大量人畜死亡,建筑物也会被火山所释放出来的能量摧毁。火山喷发后的火山灰会持续很长时间,并且火山灰会随着风向的偏移而带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这种危害就变成了全人类共同的危害。

1.4洪涝对土木工程的危害

洪涝是危害比较大的一种自然灾害,主要是指恶劣天气环境下因持续雨水或者暴雨天气而发生的洪水灾害。洪水的袭击往往引发其他自然灾害,如洪水冲刷山体,导致山体滑坡,引发泥石流。传统的土木结构房屋由于本身技术的局限性,抵抗不了洪水的冲击。遇到雨水比较频繁的时节,洪水冲刷建筑地基,造成地基松软,加之外力的作用,形成沉降地面。特别是在狭窄山区路段,公路、桥梁、隧洞受到洪水的袭击,超过本身应有的承受限度,往往也被冲毁或者塌方。河堤工程也属土木工程的范畴,遇到持续雨水或者暴雨天气,山洪暴发,各支流相继汇入,造成河流主干道水流加快、加急,河水在短时间无法泄出,很容易造成决堤,如1998年长江抗洪抢险。

1.5台风对土木工程的危害

我国受台风影响的地带主要在东南沿海一带。这一地带受热带洋面气旋的影响,每年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台风。每当台风袭击,东南沿海一带的建筑物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毁。特别是科技比较落后的年代,房屋结构多以木石为主,结构力相对比较差,只要遇到台风袭击,台风所过之处都是片瓦无存。长期以来,对我国经济造成影响比较严重,东南沿海的居民始终处于一种担惊受怕的状态。每次台风灾害过后,当地居民面临住房和基础设施重建,国家也将增加财政负担。然而,我们不能一味地毁了建,建了毁,应当寻找一个可靠的抵御台风的方案,这就对我国土木工程行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除了以上几种自然灾害对土木工程造成影响外,复杂地质环境也是造成土木工程危害的一大因素。如卡斯特地质地貌、高原高寒、缺氧、冻土等恶劣环境,这些都是土木工程发展过程中的不利因素,从某种程度来说,这些不利因素的存在阻碍了土木工程的发展。为此,笔者试图找到克服这些不利因素的方法。

2.土木工程对于自然灾害的防御措施

2.1施工前的地质考察和设计

施工前的地质勘查非常重要,通过地质勘查,能够及时发现所要进行施工作业地段的地质地貌,看该地段是否适合兴建土木。一个好的地质地貌环境往往决定了建筑的质量和寿命,可以说,建筑前期的地质勘查是进行一切建筑作业的重中之重。在这一阶段,如果稍有差错,必将使以后的建筑物面临潜在危险。通过前期的勘查,地质专家可以分析所勘查地段的地质成因,提出合理的勘查报告,并提出能否进行建筑的科学意见供设计方参考。设计方根据地质勘测专家的建议,提出科学合理的设计方案,并把可能存在的潜在风险考虑进去,进而设计出应对方案。这样,通过前期严格的勘查和设计把关,为以后的建筑奠定了安全性。

2.2加强施工中抗害技术的应用

针对我国复杂的气候条件和多样化的地理环境,土木工程行业应当在实际的作业中,通过总结经验,大胆引进其他建筑企业或者外国先进建筑行业关于抗害技术为自己所用,并在实际的应用中加以改进,努力进行建筑抗害技术革新。针对地震造成的危害,我们应当研究出关于防御地震的建筑技术,并实际应用到建筑领域中去。2008年为汶川大地震震动了我国的建筑行业,人们开始意识到防震技术的重要性。目前,我国新一代建筑都注重防御地震技术的应用,许多新建筑都具备了防御8级大地震的能力。我国东南沿海的房屋,不但朝着防震方面发展,而且也朝着防台风、防洪涝方向发展。过去的二十年,台风洪涝过后,地面建筑物被夷为平地,而现在情况大为不同,台风洪涝过后,地面建筑物依然存在,只需清扫打理,仍旧可以居住。

2.3注重建筑物的高质量品质

建筑质量可以说是土木工程的灵魂与生命。因为好的建筑物完全依托于可靠地质量。许多建筑物出现质量问题并非出现在勘测设计阶段,而是出现在施工阶段。在施工作业中,由于受利益链条的驱使,各级建筑承包人员擅自偷工减料,或者替换原本应该达标的建筑材料,这就造成了建筑原材料的质量低劣,直接造成了建筑质量的低劣。另外,由于从事建筑工种人员技术参差不齐,这就使得建筑质量品质大打折扣。因此,为了提升建筑物的质量,土木工程行业应当严格把关施工,杜绝偷工减料,努力提升建筑工人的施工技术。

参考文献:

[1]齐霄斋,新世纪地震工程与防震减灾[M]北京:地震出版社,2002.

上一篇:环境整治巡查范文 下一篇:企业文化的内涵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