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范文

时间:2023-09-20 17:27:08

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

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篇1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谐社会;马克思主义

0引言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指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的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构建和谐社会是实现社会和谐的价值目标与创造性实践相统一的渐进的历史过程,也是贯穿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整个历史过程。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它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又是怎样的关系?它的完善是否能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呢?

1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要谈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先要明确什么是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就是指在社会生活中居于统治、引导地位的社会价值体系,它能够有效地制约非核心、非主导的社会价值体系作用的发挥,能够保障社会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的稳定和发展。核心价值对社会、个人都起着规范和引导的作用.决定着文化的总体性质、方向和整个社会的思想道德基础。

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不是单一的,而是一个内容丰富的体系,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十七大报告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即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是相互联系、相互贯通、有机统一,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

在这个价值体系中,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处于最高层次,决定了核心价值体系的社会主义性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处于中间层次,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社会主义荣辱观处于最低层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内容和底线。这三个层次从高到低、结构清晰、层次分明,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严密体系,这个体系是相对稳定、长期起作用的,但它又不是一成不变的,必定要随着社会主义的发展、时代的发展和人们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关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互促进、相互作用,二者高度统一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正反映出我党按照社会和谐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兼顾了“大社会”和“小社会”两个方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指导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基本价值导向和重要思想基础。具体表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激发社会活力的强大精神动力,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精神纽带,是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价值支撑,是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形成良好社会风尚的助推器。

我们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涵,再来看看我们所处的全球化环境,不难看出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所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受到了不小的冲击。全球化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力,淡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弱化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模糊了社会主义荣辱观。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完善能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在新的历史形势下,我们必须要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抵御全球化等因素给我国带来的不利影响,开拓创新,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要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力和统领力;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增强社会主义美好未来的吸引力和感召力;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增强社会主义精神力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增强社会主义伦理道德的影响力和教化力。坚持不懈地确立主旋律意识与阵地意识,增强社会主义主流舆论的引导力和掌控力。

在成文的过程中,笔者反复阅读了大量关于构建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文章,发现两者有共通的地方,都是把以人为本放在首要位置的。以人为本既是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的理论前提和牢牢把握的前进方向,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基础。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双重命题。以人为本就是充分尊重人的个性、尊严和权利,将人民的利益放在最优先的位置,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备条件。在当前的历史机遇下,我们必须要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同时,在促进和谐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注重协调发展,健全核心价值体系,使我国公民素质不断提高,我国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参考文献

[1]郝伟民.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根本任务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J].经济师.2008,(6).

[2]霍秀媚.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问题探析[J].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2).

[3]张书霞.和谐社会建设与核心价值体系构建中以人为本思想解析[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4]龚志宏.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和谐社会的构建[J].河南社会科学,2008,(7).

[5]朱宗友.试论全球化背景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J].高等农业教育,2008,(1).

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篇2

关键词:建设; 小康; 构建; 和谐; 社会。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认准了就不动摇

电视剧《恰同学少年》中,毛泽东与蔡和森校园夜话,有一句话给人印象深刻。毛泽东说:"我认准的事情,我一条道走到黑。"

认准了,就要干到底,这是一种执着坚毅的精神。一个人有了这种精神,往往可以干出一番事业。对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来说,道理同样如此。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正确道路。在这条道路上,坚定不移地坚持解放思想,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落实科学发展、社会和谐,坚定不移地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而奋斗,对保持党和国家事业顺利发展的大局至关重要。这是实践充分证明了的。

回顾党的奋斗历程,我们党在实践上的每一个重大发展、在理论上的每一个重大创新、在工作上的每一个重大进步,都是坚持解放思想的结果。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每一次思想的大解放,都必然迎来观念的大更新、社会的大发展。从一定意义上说,一部改革开放的历史,就是一部解放思想的历史。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应对前进道路上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开创事业新局面的一大法宝。

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一次新的伟大革命。通过改革开放,我们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冲破了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障碍,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形成了对外开放的全新格局。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是决定中国前途和命运的一招。

新世纪新阶段,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问题新矛盾,我们党提出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和重大战略任务。坚持以人为本,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顺应的是时展的要求,代表的是人民群众的意愿,实现的是人民群众的利益。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需要,影响和决定着中国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和国家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的一个必经阶段。能不能实现这个目标,为下一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决定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能否如期实现。党的十七大以来我们不断迈出的坚实步伐表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吸引和激励着我们坚持不懈地为之奋斗。认准了,干下去,坚定不移。推进伟大事业,夺取新的胜利,我们需要这样的坚定意志,也拥有这样的坚定意志。

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柱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一个新的概括。从诸多社会主义价值中明确核心价值,这是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必须回答的重大课题。鲜明地提出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是我们党对这一重大课题作出的科学回答。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一个科学体系。从内容上看,这个体系既全面完整又紧密联系、相互贯通;从特征上看,这个体系充分体现了先进性与广泛性的统一;从作用上看,这个体系把我们党倡导并着力推进的主导价值理念提升到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层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重在建设。这包括两层含义:第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实践中发挥作用,必须以建设为前提,这样才能真正内化为人们的价值观念、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第二,丰富和完善这一科学体系,也必须以建设为基础,这样才能不断把我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推向前进。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项重大战略任务。进入新世纪,我国在总体上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我国发展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这就要求我们根据新形势新任务,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各项工作中,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不断增强全体人民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信念和信心,在全社会最大限度地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共识,在全民族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文化软实力的竞争日益成为综合国力较量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文化软实力中,最关键的就是核心价值。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可以更好地树立社会主义中国的良好国际形象,对世界文明和进步起到应有的积极作用。

正确认识和把握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与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价值层面的本质规定;社会主义制度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外在表现形式,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制度层面的具体体现。

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篇3

我们党在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程中,高度重视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建设,不断用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武装党员干部、教育人民群众,为保证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胜利提供了共同的思想基础。以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筹备新中国成立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会议上,坚持以马列主义、思想为指导思想,在全体人民中倡导并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公共财物”的社会公德,为建立和巩固新生的社会主义制度提供了强大的思想道德基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把马列主义、思想与当代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强调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高度的精神文明,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把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人作为重要的战略任务来抓,保证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要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提出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保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健康发展。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针对新形势新任务,坚持我们党在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建设方面的经验,科学分析我国社会思想道德建设的新情况,第一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重大命题,抓住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关键,体现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这些都是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最重要的部分,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思想根基,任何时候都不能有丝毫动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割裂它们之间的联系,忽视任何一方面的建设,都是十分有害的。

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的必然要求。

首先,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科学发展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综合国力大为增强。但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地区差别、城乡差别、不同群体收入差别也有了扩大,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呈现出复杂的局面。比如,市场经济的一些负面作用没有完全消除,一些人滋长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的思想意识;一些人唯利是图,弄虚作假,坑蒙拐骗;一些地方、一些领域的权钱交易等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这些消极腐败现象都不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不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要克服市场经济的负面作用,抵制腐朽落后思想的侵蚀,确保市场经济体制沿着社会主义的方向前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保证人民群众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

其次,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政治基础的需要。改革开放的实践充分证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惟一正确的道路,集中代表了我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体现了当代我国人民团结奋斗的精神追求。要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教育广大人民群众,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进一步增强党员、干部和群众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发展奠定广泛而牢固的政治基础。

第三,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需要。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人民群众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不断增强,人们的思想空前活跃,价值观也呈现出多样化。我们要看到,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道德体系逐步形成,社会意识形态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和进步的。同时,我们绝不能忽视,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落后的思想意识沉渣泛起、乘虚而入。特别是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将长期面对敌对势力传播其意识形态、进行文化扩张和思想渗透的压力。只有努力构建具有强大号召力、创造力和影响力,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包容性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引领和整合多样化的思想观念和社会思潮,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础上保持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实现思想文化建设上先进性与广泛性的统一,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文化根基。

第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加强社会建设的需要。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分配方式和利益关系日趋多样化,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继续不断涌现,大量的利益主体和利益群体被催生,形成利益的多元化。新形势和新任务对社会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推动社会和谐发展进步的“生命线”。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社会管理体制创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题中应有之义。

第五,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需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在于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它对党的各级组织、领导干部和广大党员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领导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本领,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凝聚人心、推动发展、促进和谐的作用,进一步统一全党的思想和意志,凝聚全党的智慧和力量,实现和维护党内和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重在建设,我们要紧紧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基本内容,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家喻户晓、深入人心,进一步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思想道德基础。

第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党员干部,教育人民,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广泛而坚实的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是工人阶级及其政党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条件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呈现出多样复杂的特点。意识形态领域越是纷纭复杂,就越需要马克思主义作为主心骨;经济社会越是多样化,就越需要马克思主义来引领。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引领和整合多样化的思想观念,积极应对西方社会思潮的挑战,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在包容多样中形成思想共识,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变成广大人民群众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物质力量。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重要的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努力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在当代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就是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党的十六大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思想。要用科学发展观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第二,进一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最大限度地团结和动员全国各族人民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不懈奋斗。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经过几十年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显示出蓬勃生机和无限活力。实践证明,只要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我们就能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国家的发展进步、民族的振兴希望与个人的价值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体现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社会前进的阶段性、群众要求的广泛性的有机统一。它代表了我国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者、建设者、爱国者的根本利益,符合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是凝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精神纽带和强大动力。

有了共同的理想,就有共同的追求;有了共同的追求,才有共同的趋赴。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一切有利于国家富强、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精神和行为,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祖国统一、人心凝聚的精神和行为,一切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精神和行为,都要切实得到尊重、保护和发扬。要不断扩大实现共同理想的群众基础,努力营造实现共同理想的良好氛围,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实现社会和谐,在实现社会和谐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第三,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牢固的精神纽带和强大的精神动力。中华民族优秀儿女在创造辉煌灿烂历史的进程中,铸就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是华夏儿女团结和睦、风雨同舟、奋发向上、薪火相传的精神血脉,这是炎黄子孙历经磨难而不倒、饱经风霜而弥坚的深刻奥秘。

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我们党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成为民族解放、社会进步和人民幸福的牢固精神纽带。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就能最大限度地动员和凝聚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激励全体人民奋发向上、团结奋斗,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凝聚力和创造力。弘扬民族精神,要不断增强全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积极从祖国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中汲取营养,克服民族虚无主义和否定人民革命历史的错误思想。要放眼世界,虚心学习世界其他民族的长处,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自觉地把国家的尊严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坚决摒弃各种妄自菲薄、崇洋的思想意识和行为。

改革创新是鲜明的时代特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靠发展。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我们党永葆生机的源泉。要求真务实、锐意进取,坚定不移地通过深化改革破除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坚持从实际出发,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坚持社会主义的改革方向,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要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全社会形成保护创新热情、鼓励创新实践、完善创新机制的良好氛围,使全社会的创造活力竞相进发、创造源泉充分涌流。要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唯物史观,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切实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环境。要以建设创新型国家为目标,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创造力和影响力,使中华民族始终以自强不息、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第四,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努力提高全社会的思想道德水平,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实的道德基础。“荣辱之大分,安危利害之常体”。一个社会是否和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同志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旗帜鲜明地指明了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什么是应当坚持和提倡的,什么是应当反对和抵制的。它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基本要求,为全体社会成员判断行为得失、作出道德选择、确定价值取向,提供了基本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

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篇4

关键词:和谐社会;和谐文化;核心价值

abstract: constructing the harmonious socialist society is the major strategic task put forth by the party which is initiated from the overall layout of socialism with the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 construction of harmonious cultures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constructing the harmonious socialist society, and it is rooted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ystem of the core socialist value. to understand this is to have grasped a strategic supporting point. and thereby, it is necessary to deal well with three aspects closely interrelated: the first is why constructing harmonious culture is the strategic task for constructing the harmonious socialist society; the second why the system of the core socialist value is the base; and the third how to make its construction rooted in enhancing that of harmonious cultures.

key words: harmonious society; harmonious cultures; core value

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根本、推进和谐文化建设,要解决三个相互联系的问题:一是为什么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二是为什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和谐文化的根本;三是怎样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根本,推进和谐文化建设,即探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路径。前两个问题是理论层面的回答,后一个问题是实践层面的探索。

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我们所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要建设这样的社会必须培育和谐理念、塑造和谐文化,为和谐社会提供文化支撑。和谐文化之所以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文化基础。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和谐文化是社会和谐的思想灵魂和精神实质,是和谐社会的精神归依。建设和谐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文化基础,建设和谐文化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精神动力、思想保证、文化条件。和谐文化建设对和谐社会建设具有基础性作用,没有和谐文化就没有和谐社会的思想根基。和谐社会要求的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既是一种制度设计和制度安排,又是一种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没有和谐文化上的自觉,这一总要求就难于实现。从民主法制来说,民主主要有两层基本含义:一是选举民主,主要通过我们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来实现;二是协商民主,主要通过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来实现。法治的关键是坚持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重要的是处理好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结合和辩正统一。民主的这两方面内容的实现,既要有制度载体,又要有政治文化的维序。从诚信友爱和公平正义来说,则直接属于伦理道德和政治文明层面。从充满活力和安定有序来说,涉及制度、体制、机制和心理层面。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来说,重要的是要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没有生态文明的精神支撑,这一文明发展道路是走不通的。这六个方面内容的实现,都离不开和谐文化价值的支撑。因此,建设和谐文化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又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二是和谐文化标明的是文化的核心内容和价值取向。文化是一定经济、政治的反映,文化有先进文化、有益文化、落后文化、腐朽文化之别。我们要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引领文化建设,对有益文化要发扬、对落后文化要改造、对腐朽文化要摈弃。和谐文化是指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以和谐为内核和价值取向的文化形态,是先进文化的一种形态。包括两层基本含义:一是文化本身所包含的各个内在因素的和谐,即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之间的和谐;二是文化与经济、政治之间的和谐,经济和谐主要是利益关系的调整和整合,政治和谐主要是利益诉求的表达和利益矛盾的化解,文化和谐是文化认同的提高和和文化冲突的减少、是文化自觉的增强,三者良性互动,社会才能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只有用和谐思维处理矛盾,才能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社会矛盾。和谐文化既有思想观念方面的内容,包括人们对和谐社会的认知、对社会和谐理想的追求;又有制度设计和实践运行的要求,即人们在和谐观念的指导下建立的一系列调整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整合社会利益的制度。这些都决定着和谐社会的价值取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

和谐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含盖面也非常广泛,但和谐文化最根本、最关键的因素是其价值体系、特别是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谐文化,必须紧紧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根本。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所以是和谐文化建设的根本,是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和本质决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的根本思想基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精神力量。《决定》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1)(p14)其中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决定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根本的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最基础的工作是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从而巩固和发展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这一共同理想,是和谐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基础。《决定》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1)(p1)。把社会和谐明确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体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中华民族在五千年发展中形成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在改革开放中形成的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求真务实、敢于创新的时代精神,是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改革成为新时代最鲜明的特征,创新成为新时代的主旋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在全社会大力弘扬以“八荣八耻”为核心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和谐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体现,在本质上是与社会主义的性质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特征密切相关的。这一荣辱观,从思想上、行为规范上划清了荣耻界限,明确了有利于社会文明进步、有利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价值取向,因而也成为全国人民共同遵循的道德准则。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是一个辨证统一的有机整体。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所以是和谐文化建设的根本,是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时代要求决定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适应多样化发展的客观要求、是保证我国正确发展方向的必然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要求。进入新世纪,我们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新阶段最突出的特征是多样性,即经济成分、就业方式、利益格局、价值取向的多样性,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一切既给人们的价值观念带来了巨大的活力,也带来空前的冲击,一些社会成员诚信缺失、道德失范,这种现实凸显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正是我们党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的重大战略举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以其科学的价值理念和鲜明的社会主义特征,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下,取得全社会广泛而深刻的价值认同,形成“和而不同”的局面,即在认同共同价值的基础上,保持个性、独立性和多样性,从而消除彼此之间的分歧和隔阂,增强社会成员的归属感和向心力。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尊重多样,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通过和谐文化的培育,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通过和谐文化的培育、体现时代要求的创新精神,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才能得到发挥,保护创新热情、鼓励创新实践、完善创新机制、宽容创新挫折,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环境。胡锦涛总书记在云南考察工作时,明确提出:促进社会思想道德的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条件。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路径

胡锦涛总书记在云南考察工作时,明确提出:必须从树立共同理想、打牢共同思想基础、弘扬民族精神、开展道德建设等方面加强工作,促进和谐文化建设和发展。要持之以恒地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使广大人民群众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要持之以恒地弘扬伟大民族精神,使民族精神成为社会和谐的重要纽带。要持之以恒地开展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为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强大的道德力量。这不仅提出了构建和谐文化的全新命题,而且深刻揭示了构建和谐文化的有效途径,指明了构建和谐文化的方向。加强和谐文化建设,重要的是把“三个持之以恒”的要求落到实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根本,推进和谐文化建设,我们要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加强理想信念教育;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思想是文化的灵魂、道德是文化的核心,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紧紧抓住思想建设这一根本,打牢道德建设的基础,通过思想建设为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供理论指导,通过道德建设为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供道德力量。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纳入“两个全过程”。即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作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集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通过精神激励或道德约束的强大力量,来引导人们的思想、规范人们的行为,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首先,应当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一项长期任务,纳入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其次,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纳入社会主义公民教育和社会管理的全过程,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不断增强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信心。要把和谐文化的建设融入到群众性创建活动中,把和谐乡村、和谐社区、和谐家庭、和谐校园的创建活动与和谐文化的建设结合起来,通过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促进人的心理和谐,通过培养和谐心态,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

打牢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道德基础。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就无法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结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思想道德规范,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强化各民族团结一致、和睦相处的精神纽带。要着力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积极倡导爱国守法、明理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倡导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倡导以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为主要内容的家庭美德。建设和谐文化的核心问题,是培育人的和谐文化精神和和谐文化理念的问题,一个社会一旦确立了和谐文化精神,就会引领社会向和谐的方向发展;一个人一旦树立了和谐理念、和谐意识、和谐思维,就会自觉维护社会和谐。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进一步把民族精神和社会主义价值观念相融合,为全民族团结一致、和睦相处提供更为牢固的精神纽带。

强化先进文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的作用。和谐文化是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和谐文化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先进文化是和谐文化的导向,建设和谐文化必须以先进文化为指导。先进文化是先进政党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帜。在当代中国,以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根本,推进和谐文化建设,就是要建设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先进文化具有科学性、民族性、创新性、开放性、大众性,这就决定了先进文化能够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文化条件。先进文化能够引领和谐文化的建设,因为先进文化具有和谐属性,这就内在地决定了先进文化谋求着文化和谐,因此,建设和谐文化,必须以先进文化为引领;必须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特别要全面贯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科学发展观,引导人民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使人们深刻认识社会发展规律和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牢共同思想基础,因为,和谐文化的核心内容和价值主旨,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整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优秀文化资源。挖掘中国传统和谐文化资源,借鉴西方优秀和谐文化价值,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进和谐文化重要的精神文化资源。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需要弘扬传统的和谐思想、和谐理念。阐释传统和谐文化的当代价值,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为贵”的精神,儒家倡导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就内含了君子是共性中保持个性,统一性中有多样性的精神价值。“天人合一”的思想,就内涵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尊重自然的精神。墨家倡导的“兼相爱”的思想。道家倡导的关爱生命、尊重自然的思想。和谐文化的特点是文化的多样性共存,兼容并包,因此,建设和谐文化要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有效处理指导思想的一元化和社会思想的多样化关系。除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因子,还必须借鉴西方文化中的有益因素,如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提出的“和谐制度”的思想;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提出的“新和谐”思想;德国空想社会主义者魏特林提出的“全体和谐”思想;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提出的“自由人联合体”思想,即每个人的自由发展应成为其他人发展的条件而不是障碍的思想。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中提出的有关和谐文化的因素,是我们建设和谐文化的直接思想资源。在当代中国,建设和谐文化要坚持继承传统、立足时代、面向未来,建设与中华民族和谐传统文化因子相承接,与和谐社会现实要求相吻合,与时代精神相一致,与世界潮流相衔接的和谐文化。

〔参考文献)

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篇5

从字面上看,对和谐文化可以作出如下解读。一是可以解读为“和谐的”文化,即把“和谐”解读为文化的限定语,它从一个方面规定了“文化”的性质,即这种文化具有“和谐”的性质。各种文化都是由多种因素、多种成份构成的矛盾统一体,就其内部

关系而言,不同的文化有和谐与不和谐之分。我们所要建设的文化,是和谐的文化,即内部各种因素协调统一而非相互冲突的文化。二是可以解读为“关于和谐的文化”,即把“和谐”解读为“文化”所反映的对象,和谐文化就是关于建设和谐的社会关系的文化。作为精神活动及其产物的文化,都是社会生活中一定的客观对象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社会关系有和谐与不和谐之分,建设和谐的社会关系,克服不和谐的社会关系,是一种包含着多方面活动的社会实践,这样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实践反映在思想文化中,便形成了关于和谐的文化。按照这样的解读,和谐文化就是反映人们追求社会和谐的实践并服务于这种实践的文化。

对“和谐文化”的以上两种解读都是合理的,它们分别从一个方面说明了我们所要建设的和谐文化的性质,因而可以同时成立。第一,我们所要建设的和谐文化,是反映建设和谐社会的实践并服务于这种实践的文化;第二,这种文化自身具有内部和谐的性质,是一种和谐的文化。

但是,对“和谐文化”仅作这样的理解是不够的,应该看到,它还具有更加丰富和深刻的内涵。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这一论断指明了建设和谐文化的任务是在什么样的社会背景下,为了实现什么目标而提出来的。我们应该以此为依据来探讨我们所要建设的“和谐文化”的内涵。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前所未有的挑战。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同时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为了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必须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现实课题抓紧抓好。建设和谐文化,就是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提出来的。这表明,我们所要建设的和谐文化,是我们所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建设和谐文化,是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造巩固的思想道德基础的重要工作。这就决定了和谐文化的社会制度属性。

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而经济是基础,政治则是经济的集中表现。”这一经典性的论述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关系的基本观点。文化的性质,归根到底决定于它所反映和服务的经济和政治的性质。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和政治决定的文化,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同样的,当代中国所要建设的和谐文化,是反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的社会主义性质的文化,即社会主义和谐文化。

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这一论断把“社会和谐”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联系在一起,揭示了二者之间的本质关系。“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固有的,也是它区别于其他社会制度所特有的,从而揭示了我们所要构建的和谐社会的社会制度属性。社会和谐不是不同社会形态的共同属性,不是人类社会的一般性质,这是由不同社会形态中的社会矛盾尤其是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性质决定的。如果社会和谐作为本质属性可以为不同时代、不同性质的社会所共有,它就不能被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部分而为它提供思想道德基础的和谐文化,当然也具有社会主义的性质。

由此看来,我们所要建设的和谐文化,既是反映并且服务于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的文化,也是自身具有和谐性质的文化,又是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文化,它属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范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总之,我们所要建设的和谐文化,是包含了其他时代和其他社会制度下创造的优秀文化成果的社会主义性质的文化,是崇尚和谐、追求和谐又具有内部和谐关系的文化。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建设和谐文化

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这一论断为建设和谐文化指明了方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建设和谐文化。

“根本”一词生动、形象而又准确、深刻地揭示了和谐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间的关系。如果说和谐文化是一棵大树,那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它的根基和主干。没有根基就没有大树。离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没有和谐文化。

价值是人类社会生活中一种普遍存在的关系,是客体属性满足主体需要的关系。价值观是客观存在的价值关系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由于不同社会中有不同的经济利益关系和社会结构,不同的主体有不同的社会地位、不同的利益和价值需要,因而产生了各种不同的价值观念,并上升为不同的价值观体系。每一个社会都有自己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这些价值观又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它们是在一定社会基本的经济、政治制度的基础上形成并为巩固和发展经济、政治制度服务的。我们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必须建设自己的价值观,特别是要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大力建设社会核心价值体系,需要对这一价值体系的构成、对它的基本内容有自觉的认识和明确的概括。这是一个在实践中不断总结、不断提高的认识发展过程。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为了大力倡导一种思想观念,需要对它作出简要、明确的概括。凡是在历史上产生重大影响的思想,在其自身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总是一方面内容越来越扩展、深化,成为思想丰富的体系,一方面形式上越来越简明,凝结为简洁的命题和概念。越是内容丰富、深刻而形式上又简明、通俗的思想观念,就越能广泛普及、流传久远,产生深入、持久的社会影响。十七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概念,并明确概括了它的基本内容,这是适应社会实践要求,对我们党和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倡导的价值观念作出的最新的表述。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了指导思想、社会理想、精神动力和道德规范四个方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有科学的指导思想作为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因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它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必须有共同的社会理想,有了共同理想,才能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共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当代中国社会各个阶层、各个利益群体认同和接受的共同理想,它具有广泛的包容性和强大的感召力、亲和力和凝聚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十三亿中国人民正在走着的道路、正在从事的事业,是当代中国社会生活的主题,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最集中的表现,体现了一个民族的精神特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深深熔铸在我们的民族意识、民族品格、民族气质之中,成为中华民族之魂。在新的历史时期,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中华民族富于进取的思想品格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相结合,又造就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的精神纽带,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精神力量,因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确立全社会普遍奉行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总书记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作出了全面系统而又准确通俗的表达,它把先进性与广泛性统一起来,为社会全体成员提供了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的标准和规范。因此,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篇6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谐文化;根本地位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重大命题和战略任务。这是我们党理论创新的又一重要成果,是加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和谐社会建设的重大举措,对于我们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决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这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都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最重要的部分,是从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丰富思想文化成果中提炼和概括出来的精华,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刻内涵的科学揭示。同时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这一新思想、新观点,不仅把建设和谐文化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而且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指明了方向。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体,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根本

当前,我国社会正在经历着极为深刻的社会转型和变革,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不仅在经济、政治领域出现了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也使思想文化领域产生了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在这种种因素的影响下,非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也有所滋长,封建主义残余思想包括封建迷信、愚昧落后的思想意识沉渣泛起,国外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观念也乘机而入,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融、相互激荡十分突出。特别要看到,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和较量还是长期的、复杂的,有时甚至是非常尖锐的。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将长期面对激烈的国际文化竞争,特别是面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传播其意识形态、进行文化扩张和思想渗透的压力。在新形势新背景下,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和极大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程中,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样性、差异性明显增强,人们在价值观念和价值追求上日益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人们价值追求和价值观念的多样化必然会在意识形态领域引起不同观念的冲突。面对人们思想活动的诸多变化和新情况,《决定》旗帜鲜明地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在我们党的思想文化建设上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仅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体,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根本。

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和谐社会、和谐文化的建设打牢共同价值观的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命题,指出了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中,我们党必须自觉地坚持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之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大厦的基石,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整个社会主义建设就会迷失方向。只有努力构建具有广泛感召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用以引领和整合多样化的思想观念和社会思潮,才能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础上保持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反映了人民的共同利益和共同要求。尽管在历史上存在过各种各样的价值体系,在当代还存在着资本主义的价值体系,但是只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是当代人类社会最先进的价值体系,才是符合中国最广大人民利益和愿望要求的价值体系。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使人们个体的、集团的价值选择、价值认同与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相一致、相协调,这样才能够为和谐社会、和谐文化的建设打牢共同价值观的基础。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为指导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最根本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的指导地位。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根本指导思想,这就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生深刻变化,社会意识出现了多样化倾向。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必须更加坚定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权、主动权、话语权。在这个前提下,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充分挖掘和鼓励不同阶层、不同群体所蕴含的积极向上的思想精神,更好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最大限度地形成思想共识,凝聚力量,齐心协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时必须指出,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决不是允许各种反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思潮滋长,更不允许动摇我们的主流意识形态。必须始终高举马克思主义的旗帜,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不断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把握了这一点,就把握了和谐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是自古以来人类社会追求的社会理想。但是,在人类社会历史上第一次使关于社会和谐的理想建立在对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自觉把握上,成为真正科学意义上的思想理论体系,是由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体系实现的。在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都反映了在科学把握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努力和实践,都深刻反映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和谐文化的核心内容和理论基础。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首先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为指导,只有这样才能使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具有科学性和先进性。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信念,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支柱和动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目标和方向。有共同理想,才能有共同步调。这个共同理想,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个共同理想,把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目标、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与个人的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把各个阶层、各个群体的共同愿望有机结合在一起,经过实践的检验,有着广泛的社会共识,具有令人信服的必然性、广泛性和包容性,具有强大的感召力、亲和力和凝聚力。摆脱贫穷落后,走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华儿女世世代代的梦想和追求。鸦片战争以来一百多年的历史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坚持这条道路,就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无可辩驳地证实了这一点。因此,不论哪个社会阶层、哪个利益群体的人们,都能够也应该认同和接受这个共同理想,并且为这个理想而共同奋斗。在全社会树立和弘扬这一共同理想,是和谐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把握了这一点,就把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

转贴于

理想信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目标和方向,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支柱和动力。共同的理想和信念,是引导全国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信念,指明了当代中国的社会发展方向和目标,支撑起全国各族人民、各个阶层的精神追求和精神世界,是全国各族人民建设和谐社会的动力,并引导现实社会向着更加和谐的方向发展。《决定》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巨大成就的基础上,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必将使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成为全社会的共同理想信念,增强全社会的凝聚力和创造力,形成万众一心、共建和谐社会的强大力量。

五、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是和谐文化建设的主旋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作为基本内容,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民族性和时代性的统一、继承性和创造性的统一。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已经深深地融入我们的民族意识、民族品格、民族气质之中,成为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共同奋斗的价值取向。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中华民族富于进取的思想品格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伟大成果,已经深深地融入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成为各族人民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强大精神力量。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奋发进取,靠的就是这样的精神;中华民族抵御外来侵略、赢得民族独立和解放,靠的就是这样的精神;在新的历史时期,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由贫穷走向富裕,靠的也是这样的精神;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还是要靠这样的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不是割断历史传承的基础上建立的,而是在充分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在数千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是我们今天增强民族自信心、振奋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精神支撑。新时期以来,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当代中国人民又形成了开拓进取、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大胆学习和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改革创新精神。改革创新精神反映了时展对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创新变革的要求,同时又是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创新。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反映了我们党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价值的科学认识,反映了我们党对当代中国社会形成的新的文化价值的科学认识,反映了我们党对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统一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认识。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是和谐文化建设的主旋律。把握

了这一点,就把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六、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和谐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把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基本内容,指明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及对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确立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以全体社会成员的道德修养和素质为基础。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全面系统、准确通俗的表达,它旗帜鲜明地指出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当坚持和提倡什么、反对和抵制什么,为全体社会成员判断行为得失、作出道德选择、确定价值取向,提供了基本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在我们这样一个有13亿人口、56个民族的发展中大国,实现事业发展、社会和谐的目标和追求,必须确立普遍奉行的价值准则和道德要求,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风尚。社会主义荣辱观,既有先进性的导向,又有广泛性的要求,贯穿社会生活各个领域,覆盖各个利益群体,涵盖了人生态度、社会风尚的方方面面。良好的道德对形成团结互助、和睦相处的社会主义风尚具有重要的作用。道德是基于善与恶、正义与非正义、公正与偏私、诚实与虚伪、光荣与耻辱等一系列价值评价而形成的社会关系规范。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和良好的社会风尚要求,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结合。社会主义荣辱观抓住了道德价值产生和形成的内在客观规律,将社会主义道德的历史传承性与时代性融为一体,从而充分发挥社会主义道德价值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社会氛围和人际关系中的作用。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和谐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把握了这一点,就把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这一新的命题及其科学概括,标志着我们党在思想文化建设上已形成了与社会主义制度相适应的价值体系,表明了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文化的建设中,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导向功能、整合功能和稳定功能,必将对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建设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和谐文化建设中的根本地位,是意识形态工作的一个崭新课题,实践好这个课题,需要全党全社会共同努力,把铸造灵魂、突出主题、把握精髓、打牢基础的基本要求,从政策环境、体制环境、社会环境等方面给予有力支撑。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以更好更多的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文化产品,推进和谐文化建设,以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建设和谐文化中的根本地位。

参考文献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学习读本)[C].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1).

[2]从和谐自我到和谐社会[C].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6(1).

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篇7

关键词:和谐社会 价值导向 道德规范 关系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深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十六届六中全会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共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和精神动力。可见,价值导向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研究成果已有不少,但是,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导向的研究还处于破题阶段。,本文主要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导向所面临的问题和应注意把握的几个关系进行探讨。 

一、构建杜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导向所面临的问题 

    经过实践和理论的探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撇和定位,已经十分明确: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我们所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建立与之相应的政策、法规和体制,更重要的是明确与整个社会相适应的价值导向,这是和谐社会的灵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粘合剂。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导向我们还面临许多理论和现实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导向面临什么样的困境?怎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导向?、对于这些问题,目前还没有形成共识。 

    在理论上,目前的认识主要有四种:一是认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导向应该以马克思哲学的人学为主导,即追求人的解放、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及其与社会发展的和谐一致;二是认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导向应该以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为主导,即劳动是人的主体本质,是实现人类终极价值目标的前提,劳动价值是人的本质自我实现的根本价值,把劳动价值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导向;三是认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导向应该是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和尊重自然,即公平正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美德,诚信友爱是协调和谐人际关系的道德基石,尊重自然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伦理精神;四是认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导向应该以中国传统的和谐思想为主导,即孔子所言的“和为贵”,道家主张的“合异以求同”,张载的“天人合一”,康有为的大同社会理想。 

    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导向的理论定位,以上观点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还没有到位。其原因,一是没有搞清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共产主义社会价值导向的关系,二是没有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针对的价值导向的现状分析问题。 

    根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和理论定位,我们可以知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共产主义社会密切关联也有区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共产主义社会初级阶段初始部分的战略任务,它们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有前后之别,在和谐状态上有高低之分,但它们在价值导向和奋斗目标上是一致的。 

    共产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为无产阶级指出的奋斗目标,这一目标虽然大多是通过暴力革命实现,但其价值导向是扬弃异化,消灭剥削,向人的本质回归,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共产主义社会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以及人自身各方面矛盾冲突的真正解决,是充满和谐的社会,其价值导向是以人为本,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任务。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社会和谐本身是

[1] [2] [3] [4] 

一种状态、一种价值,是贯穿社会主义建设始终的一种价值目标。这个目标的实现是一个过程,需要相应的政治、经济、文化条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在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地促进社会更加和谐。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价值导向和历史过程的统一。社会和谐发展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区别于其他一切社会的显著特征和根本标志,是文明进步的尺度,是人类发展的最高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建设社会主义的题中之意,它是近期目标,是要形成一个不断解决矛盾的相对和谐的社会,而共产主义社会的本质规定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它是作为终极目标的绝对和谐的社会。所以,在理论觉悟上,我们必须明确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导向与共产主义在奋斗目标上是一致的,但又有其自身的特殊性。 

    从我国的现状来看,由于贫富差距过大、贪污腐败现象的存在、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等不和谐因素的日益突出,人们的价值导向有畸形发展的趋势:价值观念缺乏合理的道德权威,没有可以信赖和值得追求的终极价值巨标,价值观念的一致性缺失,放弃对价值合理性的要求,只追求手段的有效性,公平正义难以实现。

    这些畸形的价值导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随着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价值合理性在日常生活中日趋衰落,在实际生活中,如果人们坚守价值理性,往往会失去很多好处,结果可能会迫使人们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放弃对价值理性的要求,而追求工具理性,追求手段的有效性。这就导致了终极价值观念的缺失,价值观念的一致性难以形成。

    .部分人把价值原则建立在“趋利避害”的人生和心理需求的基础上,把自己构想为道德权威的统治者,不择手段地追求快乐和幸福,而这样的快乐和卒福本身缺乏最后的价值根基,所以最后人们不可避免地陷人精神虚无的荒漠。

    .榜样道德悬置,大众道德缺失。建国以来,我们的社会中英雄榜样层出不穷,这对于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起到了促进作用,但是近些年来,榜样道德与大众道德产生了严重的分裂。榜样道德标准过高,只有少数人才能达到,而大众道德缺乏秩序、规范和相应的引导。

    .道德规范的实效性差。虽然我国历来重视道德教育,并把一些关系人的基本权利的道德规范法制化,但目前人们的道德观念淡化,整个社会出现道德滑坡的现象,甚至有时法律的执行也缺乏道德基础,其主要的原因就是道德规范的外在化,道德自律性体系日益他律化,使其不能转化为人们内在的道德需要。

    .公平正义的伦理精神难以实现。我国现阶段正处于转型时期,由于缺乏完善的“规范因素”,社会上的非正义行为如果没有得到有效的制止和制裁,就可能使具有正义价值导向的人在不同程度上模仿这种行为,从而造成非正义行为的出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由于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和居民收人差距的扩大,不和谐的因素不断出现。如果当手段并不合乎价值要求的时候,就不坚守价值和法律,只追求手段的有效性,那么必然会引起社会的紧张;社会不公一旦超出了社会承受能力,就必然酿成社会动荡,已取得的发展成果也有可能将毁于一旦。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杜会价值导向必须把握的几个关系

    面对我国价值导向的现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迫切要求消除这些不和谐的因素,需要我们思考的问题很多,但依笔者之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导向必须把握以下几个关系:

    (一)核心价位体系和多样化杜会思想的关系

    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导向必须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多样化社会思想的关系。它们之间的关系概括起来说,就是主导和被主导。主导就要有主心骨。有了主心骨,才能“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在当代中国,这个主心骨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会思想多样化是一种正常状态。就其作用来讲,一方面,社会思想多样化有利于激发创造活力;另一方面,社会思想在多样化中正确的与错误的彼此交织、积极的与消极的相互激荡,在多变中人们思想活动的自主性、选择性、独立性、层次性在增强。既不能因为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而简单地排斥社会思想多样化,也不能因为存在社会思想多样化的倾向而怀疑和否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作用,关键是进一步提高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杀引

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篇8

一、和谐文化:支撑社会和谐的精神纽带

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作为一种全新的文化形态和文化范式,是一种与传统文化相承接、与社会基础相契合、与时代背景相适应的先进文化,反映了人们对和谐社会的总体认识、基本理念和理想追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文化源泉和精神动力。

《决定》指出,建设和谐文化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借鉴人类有益文明成果”。这为我们全面理解和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基本内涵指明了方向。从构成上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和谐文化的灵魂,它引领和主导和谐文化建设;传统的民族优秀文化是和谐文化的思想渊源,它为和谐文化建设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

和谐文化包含精神、物态、行为、制度等四个层面。精神文化反映和谐文化的本质。从文化结构上看,精神文化居于深层,是其核心部分和本质,关涉到人的信仰和精神追求。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不懈追求,是社会主义精神文化的核心内容。精神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形成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意识,它体现人们对和谐社会的认知和思考,对社会和谐目标的憧憬和追求。精神文化是文化的最高形式,它决定着物态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在和谐文化思想体系中居于统领地位。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必须深入理解精神文化的深刻内涵,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引领人们奋发向上的一面旗帜。

物态文化展示和谐文化的追求。物态文化是以艺术语言、动作、图像等手段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化现象和文化产品。它不仅包括小说、诗歌、戏剧、电影、电视等文艺作品,而且包括文化活动的方式与方法、载体与场所、组织与实施等。物态文化对人们起着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作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就必须按照六中全会的要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各种文学艺术形式当中,坚持正确导向,唱响有利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主旋律,加强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文化阵地建设,弘扬真善美,创作生产更多陶冶情操、愉悦身心的优秀作品,鼓励和引导人们体验和谐美感,崇尚和谐境界,以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投身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

行为文化是和谐文化在人们社会行为上的体现。行为文化包括社会管理、社会行为准则、社会道德、风俗习惯等。和谐的行为文化将无数个体自发、无序的文化形式和利益行为,以和谐理念、和谐精神整合为群体行为。无论是精神文化的理想与追求,还是物态文化的创作与展现,以及制度文化的规范与约束,都需要通过行为文化得以体现。行为文化是精神文化所体现的核心价值观的“内化于心、外践于行”,是核心价值观在行为方式上的体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就必须认真落实六中全会的部署,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形成符合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培育社会主义道德风尚。

制度文化是和谐文化在制度机制上的体现。制度是一个文化体系中要求所有社会成员都必须遵守的规章和准则,是文化长期积淀的结果。相对于精神文化而言,制度文化更具有内在的凝聚性、结构的稳定性和时间的延续性。制度文化是人们为反映和确定一定的社会关系以及对这些关系进行整合和调控而建立的一整套规范体系,如法律法规、制度机制等。它不仅对精神文化所倡导的核心价值观与和谐理念的实现起着保障和促进作用,而且是精神文化转化为行为文化的桥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以及六中全会作出的完善民利保障制度、法律制度、司法体制机制、公共财政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制度保证。

二、和谐文化:崇尚“和合”、追求和谐的精神境界

《决定》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同时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这里科学揭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刻内涵及其在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文化中的引领和主导作用。

建设和谐文化,就必须牢牢把握这一根本,始终不渝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在包容多样中形成思想共识;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筑牢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就必须按照六中全会的要求,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追求和谐理想。

应当看到,这里所强调的和谐理念丰富了构建和谐社会的价值取向:它要求人们深刻认识人与人的依赖关系、人与社会的依存关系、人与自然的友好关系,以实现这几重关系之间的良性互动、和睦相处;在社会发展中增强合作意识,正确处理分工与合作、竞争与协调的关系,使社会各方在互利互惠中实现“共赢”;在社会交往中弘扬宽容精神,提倡沟通融洽、理解信任、恪守诚信、仁义相交、坦诚相待、关爱他人、乐善好施,共同营造一种自由宽松、民主和谐、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社会风尚。

这里所强调的和谐精神拓展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动力源泉。和谐精神是人类文明的精华,也是处理社会主义人际关系、制定方针政策的必要遵循。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包容万物、兼收并蓄、淳厚中和为特征的“和合”精神,经过世世代代的锤炼、锻造,凝聚成新时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并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之中,成为一种永恒的印记,镌刻在人们的心灵深处。我们所要构建的和谐社会“既是充满活力的社会,也是团结和睦的社会”。弘扬和谐精神,就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努力在全社会形成万众一心、共创伟业的生动局面;就要从满足人们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物质文化需要出发,广开致富之源,合理调解收入,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和文化利益,努力形成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社会局面;就要在复杂多变的形势面前,用和谐的思想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努力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努力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

这里所强调的和谐理想深化了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追求。实现社会和谐是马克思主义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现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它既蕴含着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更体现着团结合作、和谐奋进的精神追求。树立和谐理想,就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凝聚人心、整合力量,引导人们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自觉地把个人的追求融入全体人民的追求之中,把个人的奋斗融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生动实践之中。

三、和谐文化:倡导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社会环境

《决定》指出,建设和谐文化,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这充分表明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整合下的和谐文化,具有差异性、包容性、互补性、平衡性等特征。和谐文化倡导“多音和鸣”、“琴瑟和谐”,主张“一主多样”,强调多样和谐,追求共存共生。

首先,尊重差异,体现了和谐文化的精神境界。差异是事物存在的前提和基础。和谐文化强调“合而不同”,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承认差异,尊重差异。建设和谐文化,有利于核心价值体系和主流意识形态的发展壮大,在多样中立主导,在多样中谋共识。只有承认差异使千差万别的事物共生共存、处于合理有序的状态,才能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和阶层关系的和谐,巩固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

其次,倡导包容,体现了和谐文化的根本宗旨。“兼容并蓄”、“宽容海涵”,既是和谐文化的表现形式,又是和谐文化的根本特征。《决定》指出:“任何社会都不可能没有矛盾,人类社会总是在矛盾运动中发展进步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和谐文化倡导的包容心态和宽宏气度,有利于人们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在共同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面对思想多元、多样、多变的时代特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将各种各样的社会资源整合起来,以开放开明的心态和气度,以博大的胸襟和风范,接纳不同思想观念和文化背景的人和事物,达到“殊途而同归”的目的,在全社会形成礼让宽容的人际关系、和睦相处的社会氛围,不断增强社会发展的生机与活力。

再次,强调互补,体现了和谐文化的基本原则。实现优势互补是推动事物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有效途径。和谐文化倡导“文武并用”、“刚柔相济”的互补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处理问题时不可偏执一端,而是要做到“宽猛相济”、“张弛互补”。体现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就是要坚持互相借鉴、互相促进、共同提高,充分发挥和谐文化的调节与整合功能,在治国理政方面,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在发扬民主的同时健全法制,在加强教育引导的同时加强社会管理,形成全体人民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局面。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方面,要发挥资源、市场、人才等方面的优长,形成相互支持、相互依托、共同发展的良好格局。

复次,主张平衡,体现了和谐文化的根本要求。《决定》指出:“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经验告诉我们,对社会稳定与和谐构成最大威胁的是社会生活中的不公平、不公正,它是激化社会矛盾、酿成社会震荡的根源。当前,在权利、机会、规则、分配等方面存在的一些不平等、不公平、不合理现象,是社会发展不平衡的主要表现。着力解决公平问题,全面推动社会平衡发展,是六中全会的一大亮点。这就要求我们建设好和谐文化,强调公平合理,坚持利益均等、机会均等的原则,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解决发展不平衡、分配不均衡问题,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四、和谐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保证

和谐文化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基础工程,对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发挥着方向引导、思想保证和精神支撑作用。

和谐文化推崇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中最基础的关系。长期以来,由于人们片面强调利用和征服自然,一味向自然索取,造成了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自然环境的严重污染、自然生态的严重失衡。和谐文化面对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主张在开发、利用、改造自然的同时,保护、珍惜自然。对此,《决定》把“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之一,并制订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以加强环境治理保护,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这些重大举措的实施有助于规范人们对自然的行为,有利于调节人与自然的矛盾,进而达到“天人和谐”的理想状态。

和谐文化倡导人与人的和谐。人与人的关系是社会生活中最为基本的社会关系。社会和谐,集中体现为人际关系的和谐。和谐文化倡导“礼之用,和为贵”,主张通过“礼”实现“人和”,创造“宽厚处世、协和人我”的人际关系。和谐文化主张以“仁爱”为基本原则,主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把融洽相处、诚信友爱作为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最终“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

和谐文化强调人与社会的和谐。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决定》指出,要“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传统文化主张以人为本,实现“政通人和”、“国泰民安”;主张“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立足“先富后教”,倡导“讲信修睦、天下为公”,追求“天下大同”的“太平盛世”。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就要大力倡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讲正气、讲大局、讲奉献,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形成服务人民、奉献社会、报效国家的社会风尚。

和谐文化主张人与自我的和谐。《决定》指出,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保健,健全心理咨询网络,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人的精神世界包括心理、情感、信仰等多种要素,是人安身立命的根基。传统文化在调节人与自我的关系上,强调“贵和执中”、“允中”,将平和心理冲突、追求心灵和谐作为个体的价值目标。当前,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和利益要求日益多样,在人们的精神世界中,不仅存在着情感与理性、知识与信仰的矛盾,而且各种心理、情感、思想观念的因素之间也往往存在着冲突。和谐文化能够通过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人们正确看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使人们拥有一种“尊贤而容众”的胸怀,不忌恨、不疾妒、不计较个人得失,与人为善而不施恶,始终保持身心和谐、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

五、和谐文化:追求人与社会的全面和谐发展

和谐文化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的基础性地位,决定了它的目标追求。

这一目标追求体现在发展观上,就是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决定》把坚持科学发展作为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强调“社会要和谐”就必须在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同时,“更加注重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更加注重发展社会事业,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谐文化在引领人们以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上,把和谐的思想和观念熔铸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贯穿到发展战略、发展任务、发展举措之中,把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和力量都凝聚和引导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位一体的布局上来,着力解决当前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区域差距拉大、社会事业发展“短腿”、生态环境保护形势严峻等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矛盾和问题,通过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强医疗卫生服务,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强环境治理保护等举措,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这一目标追求体现在社会观上,就是构建“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决定》指出,“社会和谐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强调为“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必须“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完善社会管理,保持社会安定有序”。为此,就必须高扬和谐的旗帜,把蕴含和谐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社会风尚和行为规范,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融会到全体人民的思想行为之中,通过完善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一系列制度,进一步推动社会成员民利的制度化、法律化,不断加快民主法制进程,有效整合社会各阶层的不同利益和矛盾,合理满足全体人民的利益诉求,切实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加强和完善社会管理,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整合社会管理资源,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保持社会安定有序,形成“以改革促进和谐、以发展巩固和谐、以稳定保障和谐”、“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社会局面。

上一篇:物业管理的服务意识范文 下一篇:共筑和谐社会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