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现代服务业体系范文

时间:2023-11-29 17:25:38

构建现代服务业体系

构建现代服务业体系篇1

[关键词] 组织机构代码 标准体系 标准化 窗口服务

组织机构代码(以下简称“代码”)窗口是我省质监系统最大的对外服务窗口。2011年,我省代码窗口接待客户36万余人次,电话咨询量50万余人次。代码窗口服务质量成为质监部门工作的一面镜子。开展代码窗口服务标准体系研究是质监工作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迫切需要,也是提升服务质量和服务能效的有效手段。

1 概述

1.1 代码的意义

代码是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每个依法成立和依法注册的企业、事业、机关、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及其他组织机构颁发一个在全国范围内唯一的、始终不变的代码标识,并由各级代码机关颁发《中华人民共和国组织机构代码证书》。代码证书是证明持证单位具有法定代码标识的凭证和传递信息的载体。

1.2 我省代码窗口现状

我省代码窗口现有70个办证点,有140多名窗口员工对外提供服务,最小年龄22岁,最大年龄56岁,最低学历仅为中专,基本上通过我省代码管理中心组织的业务培训,持有上岗证。仅2011年,全省代码窗口完成新赋码家7.7万家,年审18.6万家,换证8.4万家,电子档案扫描量35万余份,并呈逐年上升趋势。若没有统一的服务规范或执行标准,势必会造成服务水平的参差不齐。

为保证服务质量的优质性、稳定性和连续性,需要一个相对稳定、统一的规范,将行之有效的服务规范上升为标准的形式固定下来,让办事群众和企事业单位享受到更加快捷、优质、高效的服务。

2 我省代码窗口服务标准化

2.1 政府政务窗口现状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总书记也强调指出,建设服务型政府,根本目的是进一步提高政府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目前,全国很多地方都已经建立了行政服务中心,全国综合性的行政服务中心已有2000多家。其中,四川已建成政务服务中心标准体系框架,保定市行政服务中心也制定了服务标准化体系,南京市也已完成代码窗口服务标准体系的研究。但是各地的行政服务中心的名称繁多,机构性质各异,没有统一规范、标准。

目前,我省大部分代码窗口除罗源、古田、大田、华安、建宁等外,均设在各级政府行政服务中心,未进驻服务中心的窗口也将陆续进驻。龙岩已开始实施DB35/T 951-2009 福建省地方标准《行政服务中心标准体系与编制规则》。福州市行政服务中心也开始推进标准化管理体系建设。

政务服务标准化作为标准化工作的新领域,对提高政务服务质量、提升政务服务效能、建设服务型政府,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越来越受到各方面的关注和重视。

2.2 构建代码服务标准体系的必要性

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服务标准化工作已被置于战略发展的高度,国务院《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健全服务业体系,推进服务业标准化”。代码窗口作为向各类组织机构颁发代码证书的场所,也是政府政务公开的一个窗口。代码窗口起到桥梁作用,联系政府与群众,为进一步实现“服务型”政府起到关键作用。只有为客户、群众提供规范化、程序化的服务,通过建立服务标准体系来提升代码窗口服务水平,推进服务行为的不断改进,才是规范和提高代码服务水平和质量的有效手段。在面对发展的同时,我省代码服务业的发展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

第一,窗口人员学历相差大,计算机操作能力不统一,对各项政策法规理解程度不同,业务水平不统一。

第二,窗口人员流动性大,岗位培训时间短,掌握代码业务水平有差距。

第三,窗口人员结构不合理,平均年龄偏大(平均年龄39岁)。

开展代码窗口服务标准体系研究,建立代码窗口服务标准体系,旨在通过梳理我省代码各项业务工作流程、工作规范、法律法规等,形成一整套在代码标准体系框架下有机组成的、符合代码工作内在运行需要的标准体系,促进代码窗口获得服务的最佳秩序,提高服务质量,打造具有行业特色品牌服务。

3 构建方法

3.1 框架构建依据

构建我省代码窗口服务标准体系的主要依据有(包括但不限于):GB/T 13016-2009《标准体系表编制原则和要求》;GB/T 24421.2-2009 《服务业组织标准化工作指南 第2部分:标准体系》;《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福建省“十二五”服务业发展专项规划》;《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

根据福建省地方标准《行政服务中心标准体系与编制规则》的基本框架,结合我省代码业务多年来的服务运行,编制了“代码窗口服务标准体系表”。本表包括编制说明、体系结构图、标准明细表三个部份。

3.2 框架构建原则

在对中国移动福建营业厅、龙岩行政服务中心考察的基础上,结合代码业务的特点,初步构建了我省代码窗口服务标准体系框架。为确保我省代码窗口服务标准体系的合理、使用和可操作性、实用性,在构建过程中主要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3.2.1 系统性合理。围绕服务提供规范,代码窗口服务标准体系由各个标准子体系构成。服务标准体系既具有共同特性,又在各自层面上相对独立,但每个子体系又相互关联地发挥其作用。因此,在体系构建上应结构合理,综合考虑到各业务特点,使得服务标准体系满足代码业务的发展需要,具有可扩展空间。

3.2.2 层次性分明。高度可操作性和广泛适用性是我省代码窗口服务标准体系的特点,为充分发挥该服务标准体系的有效功能,构建体系时应注意层次,既相对独立又有关联,形成有机整体,以适应代码业务发展需要。

3.2.3 动态性原则。随着社会发展,服务范围在相应改变,代码窗口服务也在不断变化升级。在构建代码窗口服务体系时应注意开放式结构,便于在实施过程中发现总结问题,补缺补漏持续改进,不断提高代码窗口服务质量。

3.3 框架构建方法

3.3.1 搜集资料

通过搜集整理有关窗口服务业领域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及相关文献、法律法规,结合代码窗口业务工作实际,建立以GB/T 13016-2009《标准体系表编制原则和要求》为研究依据的代码窗口服务体系的理论与方法。

3.3.2 实地走访

通过走访同行、同业的优秀做法,选择中国移动福建营业厅、龙岩行政服务中心等品牌服务行业进行重点调研,研究服务过程、业务流程等环节,确定代码窗口服务过程中的关键控制点。

3.3.3 构建体系结构

通过分析代码窗口业务、管理特点,在代码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构建适应我省代码发展需要的标准体系结构,研究各层次子体系间的关系,明确代码窗口服务标准体系的层次划分。在本体系中,构建了代码窗口服务所有办证点需要共同执行的共用标准模块,也根据各业务所具有的不同的服务特色与服务优势,构建了某个业务需要个别执行的特性标准模块。

3.4 标准体系说明

我省代码窗口服务标准体系提出窗口服务的质量要求,规定了各项管理要求,以及管理层、窗口层的工作标准,明确了代码窗口职责、权利、工作内容和要求。服务标准体系分为三块:服务质量标准体系、服务管理标准体系、服务工作标准。这三个体系共同构成代码窗口服务标准化体系的有机整体。通过制定、实施一整套标准来获得最佳秩序,并取得最大社会和经济效益。

3.4.1 服务质量标准体系。服务质量标准是为满足顾客的需要,规范供方与顾客之间直接或间接接触活动过程的规范性文件。服务质量标准体系包括代码窗口服务规范、代码窗口受理标准、代码项目办理规程、服务资质标准、服务设施标准。

3.4.2 服务管理标准体系。服务管理标准体系是为了支撑服务的有效提高而制定的规范性文件构成。管理标准体系包括人员管理标准、质量管理标准、基础设施管理标准、信息管理标准、财务管理标准、文化建设管理标准、监督考核标准。

3.4.3 服务工作标准体系。服务工作标准体系包括通用工作标准、窗口工作标准。

4 推动我省代码窗口服务标准体系建设与实施的建议

代码窗口服务标准体系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标准,随着代码应用的不断扩大、代码业务的不断深入,应当认真实施各类标准,在实施中不断完善代码窗口服务标准、提高代码标准化水平,使我省的代码事业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

4.1 加快代码管理系统建设

充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快推进代码管理系统建设,实现代码网上申报、网上缴费、网上业务办理等,满足我省代码数字化应用的需要,进一步提高代码窗口的服务标准化管理,是代码工作的发展方向,更是社会发展的趋势。实行代码网上办理,高效率、便捷地为社会提供信息和服务,把直接管理转向管理服务,以促进智能转变。

4.2 制定服务标准体系实施规则

实现规则目标,关键在于落实,应切实加强对我省代码窗口服务标准体系实施工作的领导,制定实施方案,组建代码服务体系工作领导小组,认真抓好规划的组织实施,明确任务分工和责任,做到周密部署、精心组织。小组应加强对规划落实情况的评估和督查。定期召集代码服务体系小组成员研究代码体系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疑点,进一步完善规划,在实施过程中完善体系建设。对实施的战略、时间、步骤、组织保证和实施中需采取的措施进行详细规划,确保规划目标实现。

4.3 建设代码服务标准体系人才队伍

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形势下,强调标准化人才队伍建设是不变的硬道理。要使代码窗口保持良好社会形象,就必须坚持不懈地加强代码窗口的标准化建设,以全面提高窗口的业务水平和管理水平。建设一支标准化的人才队伍,才能在瞬息万变的环境中采取主动,树立代码窗口品牌。我们应做到,在宣传贯彻代码窗口服务标准体系的同时,发掘标准化人才,在提升业务水平的同时做好标准化的培训工作,尽快建立代码标准化人才库,不断提升代码工作人员素质,提高组织机构代码标准化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1]曹丽明.组织机构代码窗口服务的标准化管理研究[J].大众标准化,2011 (S1): 9-11.

[2]刘向华. 构建以组织机构代码为基础的质量信息服务平台[J].大众标准化,2011(S2):62-63.

[3]全国组织机构代码管理中心.组织机构代码登记手册[M].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2011.

构建现代服务业体系篇2

正确把握五个特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对现代产业体系特征作了“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科学界定。要构建我省现代产业体系,必须正确把握现代产业体系的这五个特征。

一是结构优化。现代产业体系的现代元素比较显著,其三次产业的构成有别于传统产业体系。当然,不同发展水平的经济体,其现代产业体系的结构差异也较明显。在发达经济体,现代产业体系主要是指现代服务业发展比较充分的产业构成,一般情况下现代服务业的GDP占比达到70%左右。而在新兴经济体,现代产业体系则指工业化进程比较健康的产业构成,先进制造业的GDP占比为50%左右、现代服务业的GDP占比稳步上升。2009年,我省三次产业构成为6.5:53.9:39.6,产业体系还有较大的结构优化空间。

二是技术先进。技术先进的源泉在于创新,无论是以生产业为主体的现代服务业的加速发展,还是传统制造业向先进制造业以及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升级,都离不开创新驱动。创新是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第一推动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十二五”时期,我省将进一步加快创新型省份建设,逐渐加大研发投入的比重,显著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大幅度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使创新成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驱动力。

三是清洁安全。现代产业体系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特征,集清洁企业、循环生态工业园区和节约型城市于一体,用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来保持经济的快速发展,是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模式。通过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将产业对环境的破坏降到最低限度,就是一种向现代产业体系过渡的途径。“十二五”时期,我省要通过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发展方式由高碳向低碳转变,实现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环境污染得到有效防治。

四是附加值高。一般发达经济体工业增值率在40%左右,而由于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两自”产品比重不高,我省2009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增值率只有23%。原因何在?微笑曲线表明,附加值最丰厚的区域集中在价值链的两端,即研发和市场。没有研发能力只能做代工,赚一点辛苦钱;没有市场能力,再好的产品,产品周期过了也只能作废品处理。构建高附加值的现代产业体系,关键是打破在微笑曲线制造环节的低端锁定,左端往微笑曲线研发环节转,实现由“制造”向“创造”的跨越;右端往微笑曲线市场环节转,实现由“模仿贴牌”向“自主品牌”的跨越。

五是吸纳就业能力强。2009年,我省三次产业就业构成为25.1:35.7:39.2,以制造业为主体的第二产业所吸纳的就业比例低于其所创造的增加值比例逾18个百分点,而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第三产业的这两个比例则基本匹配。究其原因,制造业具有实物资本密集的要素投入特征,而服务业的要素投入则以人力资本密集为特征。与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目前5%左右的农业就业份额相比,我省还有20%的劳动力可以从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正因此,有必要加快构建以服务经济为主体的现代产业体系,就业增加了,以消费需求为主体的内生型增长才能真正启动。

打造四大主体产业,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关键是要聚焦政策、聚集资源、聚合力量,加快打造高新技术产业、服务经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等四大主体产业,着力构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服务经济为主体、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现代农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体系”。

一是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加快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对我省抢占新一轮产业发展的制高点,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是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的关键所在。“十二五”时期,我省将以技术优势抢占发展制高点,以规模优势抢占市场先机,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节能环保、软件和服务外包、物联网和新一代信息技术六大高新技术产业,同时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光电、智能电网等高新技术产业。目标是到2015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明显提高,区域创新体系更趋完善,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5%,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60%以上,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创新型企业,率先基本建成创新型省份。

二是以服务经济为主体。现代经济最显著的特征就是现代服务业的增长,表现为两个70%,即地区生产总值中服务业的比重以及在服务业中生产的比重均达到70%左右。因此,必须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我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或许有人认为,“大树下面难长草”,毗邻上海使得我省服务业难以做大做强。但我们也要认识到,今天不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明天就要被产业结构所调整。如果我们能在优势产业上谋求服务业的突破发展,就能形成足够大的反磁力,越过服务业“难以发展”的门槛。“十二五”时期,我省将充分发挥制造业基础雄厚的优势,重点发展现代物流、研发设计、金融服务、科技服务、商务服务、信息服务等生产业,推动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适应消费结构升级,重点发展商贸服务、健康服务、医疗服务、养老服务、社区服务、家庭服务等生活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体育产业和会展业、旅游业。顺应信息化发展新趋势,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互联网内容产业、3G网络服务、网络电视、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等新兴服务业。

三是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先进制造业是主导工业制造业发展方向、掌握先进技术的制造业的总称,其先进性体现为产业的先进性、生产技术的先进性与生产组织管理的先进性。目前我省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石油化工三大主导产业已成为工业经济的重要支撑,纺织、冶金、轻工、建材等传统产业规模很大,38个工业大类中有23个居全国前三位。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省现有主导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发展水平离先进制造业的要求还有相当差距。“十二五”时期,要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就要大力推进主导

产业高端化、传统产业品牌化,加速提升制造业发展水平。在现有主导产业和传统产业中不断吸收电子信息、计算机、机械、材料以及现代管理技术等方面的高新技术成果,并将这些先进制造技术综合应用于制造业产品的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在线检测、营销服务和管理的全过程,实现优质、高效、低耗、清洁、灵活生产。

四是以现代农业为基础。农业不仅具有食品保障功能,而且具有原料供给、就业增收、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市场服务等功能。建设现代农业,必须注重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促进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十二五”时期,要构建以现代农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体系,就要用现代装备武装农业、现代科技提升农业、现念经营农业、现代知识培训农民,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发展设施园艺业、规模畜牧业、特色水产业和乡村旅游业。把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与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高效农业、建设农业特色产业基地结合起来,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土地股份合作、社区股份合作组织,加强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支持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

坚持五项原则,扎实推进现代产业体系建设进程

为了尽快形成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发展集聚化、发展方式集约化、产业布局合理化、产业发展国际化的现代产业体系,有必要坚持自主创新、集聚发展、集约发展、错位发展和开放发展五项原则。

坚持自主创新,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必须把创新摆在第一位,通过理念创新、制度创新、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等多维度的创新来化解产业发展中的各种矛盾。深入开展基础性、前沿性技术和共性技术研究,大力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以培育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创新型企业为重点,注重应用技术研发和先进技术应用,推动人才、技术与资本、市场有效对接,促进更多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坚持把产业结构调整与自主创新紧密结合起来,选择一批引领产业升级的重大技术课题进行攻关,突破一批重大关键技术,转化一批重大技术成果,提升产业技术层次和竞争力,推动经济增长动力向科技引领、创新驱动的转变。

坚持集聚发展,基于产业链联系、运输成本节约、公共设施成本的分摊、信息沟通的便捷和包括技术扩散效应和学习效应在内的多种形式的正的外部性,集聚发展已经成为获得竞争优势的基本途径之一,特别是对于处于价值链各个环节的中小企业来说,集群更成为生存和发展的必要环境。要以园区建设为载体,促进优势产业集聚发展,提升产业内生优势,构建产业链高、中、低端有机统一的现代产业集群,夯实现代产业体系发展基础。加快建设新能源、智能电网、生物技术和新医药、新材料、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节能环保、软件、服务外包和物联网等一批特色产业基地,尽快形成万亿元级、千亿元级的产业规模。

坚持集约发展。面对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必须牢固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坚持环保优先、节约优先方针,加快形成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资源利用水平高的产业发展新格局。推进工业园区生态化建设和改造,完善环保基础设施,加快构建绿色产业链和资源循环利用链。推行清洁生产,引导企业改造生产流程,提高生产技术和工艺水平,开展IS014000环境管理体系、环境标志产品和其他绿色认证,建成一批绿色园区和绿色企业。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提高非化石能源比重。注重从源头上降低能耗、防治污染,坚决淘汰落后产能,推进高耗能、高排放企业的技术改造,促进节能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的广泛应用,大力推广节能示范项目建设和合同能源管理。

坚持错位发展。从长三角的角度看,我省沿江八市与上海和浙江沿江七市之间要“一体化”而非“一样化”,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实施错位发展、良性竞争,共同提升产业竞争力。一方面,依托上海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不断强化我省沿江经济带作为全球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地位;另一方面,全面提升江苏三大都市圈城市建设水平、综合承载服务功能和辐射带动力,使其成为促进全省、长三角区域、泛长三角地区以及长三角辐射带动中西部地区制造业发展的重要的现代服务业中心,为了更好利用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和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进入国家战略的机遇,加速整合苏北五市与沿海开发区域关系。在三次产业结构上,形成沿海“二、三、一”与沿江“三、二、一”的分工。在制造业内部结构上,沿海地区可依托其港口、土地与岸线资源,推动产业结构适度重型化,与沿江形成“重”与“轻”的分工。

构建现代服务业体系篇3

【关键词】 珠三角地区;服务业同构化;珠海;错位发展

一、产业同构化的概念

产业同构化是指在经济活动过程中不断增强的区域间产业结构高度相似的趋势。这种产业结构相似性的增强使得资源配置效率低下,严重影响着经济发展。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的“产业结构相似系数”理论指出:当相似系数大于0.5时,就应当进行产业结构的适度调整;大于0.8时,表示产业结构已严重趋同。结构严重趋同会造成某些产品过剩,削弱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会转差。

二、珠三角地区服务业同构现状

1.珠三角各市服务业同构系数高,协调度低

目前珠海与珠三角各城市服务业同构问题较为突出,广东省统计局数据显示:2007年,珠海与珠三角其他城市的服务业结构相似系数均达到0.8462以上。其中,与惠州、中山、佛山、肇庆的服务业结构相似系数高达0.95以上;但与东莞、深圳两市的相似系数则均低于0.9。自2005年起,珠海市与服务业最为发达的广州、深圳、东莞差距的拉大,不但表现在总量上,而且表现在层次上,特别是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上。服务业同构无疑将成为珠海发展现代服务业的一大阻碍,这是珠海发展现代服务业过程中所必须应对并首要解决的问题。

近年珠海与珠三角其他城市服务业结构相似系数变动表

2.经济圈内尚未形成完善的产业梯度发展格局

在珠三角地区发展现代服务业过程中,许多城市不根据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局来正确定位,只注重于眼前的利益,置自身客观条件不顾,未能考虑到发展的可持续性和协调性,一谈现代业规划就唯高科技是论,圈内城市未能做到合理分工、各有侧重、相互协作、扬长避短、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结果造成产业结构趋同,缺乏合理的分工和互补,重复建设、无序竞争,产业特色不明显,缺乏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主导产业,服务业整体水平较低。

3.行政壁垒重重,制约产业整合和资源共享

各地区的利益诉求不尽一致,各自为政、相互分割的行政经济管理体制尚未彻底改变。“条条”管理形成的政企不分、行业垄断现象比较严重,市场准入的限制比较多,竞争不充分。现代服务业发展不充分、层次难以提高的重要原因即在于存在行政垄断等体制,各城市缺乏合作,在招商引资、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的无序竞争,导致内部城市间过度和恶性竞争,造成人力信息等资源的浪费。

三、珠海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机遇

1.三个经济圈的划分促进珠海与各市优势互补、错位发展

今年《关于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决定》提出了“三个经济圈”的划分。要求以广州、佛山同城化为示范,积极推动广佛肇(广州、佛山、肇庆)、深莞惠(深圳、东莞、惠州)、珠中江(珠海、中山、江门)经济圈建设,加快区域经济社会一体化进程。这一规划,将有利于珠海与中山、江门等周边城市生产要素资源在更大的空间范围内优化配置,推进“双转移”工作和转型发展,促进珠海与各市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及共建优质生活圈,形成珠三角一体化的强大经济引擎,从而推进珠海产业层次升级和整体竞争力提升。

2.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为珠海打造物流中心提供保障

广珠高速、广珠轻轨、广佛江珠轻轨、港珠澳大桥、粤西沿海高速公路等交通设施的建设,为珠海形成网络完善、布局合理、运行高效、与港澳及环珠江三角洲地区紧密相连的一体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带来重大机遇,为珠海打造为最高效便捷的客流和物流中心提供保障。对加快推进珠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加强珠海与港澳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粤港澳进一步合作推动珠海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发展

港珠澳大桥的开工建设,“粤港澳三地合作区”的逐步形成,这些无疑为珠海乃至整个珠三角的规划发展带来了历史性机遇。珠海必将吸引更多的境外投资者前来投资,带动当地旅游、酒店等服务业。通过改革开放30年来的互动和合作,现在的粤港澳高度融合和实现功能一体化,将促进珠海与港澳地区在优势领域对接,推动金融服务业,物流管理,文化创意产业等方面的现代服务业共同发展。

四、珠海突破服务业同构,错位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对策

1.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因地制宜,发挥城市特色

作为经济特区,珠海市毗邻港澳,连接粤西,有着良好的生态环境与丰富的土地资源,具备优质的海港与空港资源优势,这些都为珠海市发展现代服务业,打造珠西岸核心城市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珠海市可借鉴深圳与香港金融业互动的先例,联手港澳促进会展业、金融业、物流业、娱乐休闲产业的互动。以“宜居城市”、“生态文明城市”作为城市战略定位,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优美的优势,发展高端休闲产业,促进产业配套设施建设,形成高端休闲产业的集聚区。

珠海拥有700多公里的海岸线、6300多平方公里的海域和146座岛屿,有“百岛之市”美誉,可依此引导临海旅游产业、游艇休闲产业等高端服务业,充分发挥海滨城市的特点。珠海以浪漫魅力为主题,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产业,突出“滨海、文化、休闲”三大特色,强化“浪漫之城”品牌效应。

2.重点发展现代旅游、物流等行业,与其他城市合理分工

珠海在发展现代服务业过程中可利用自身优势,重点发展以下8个行业――现代旅游业、会议展览业、现代物流业、现代商贸业、文化创意产业、商务服务业、信息服务业、以及金融、房地产和其他服务业等,健全现代服务业体系。将服务业中的这重点行业做大、做精、做专,与珠三角地区其他城市服务业形成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的格局,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

3.打破行政壁垒,推进珠中江、粤港澳的合作

珠海应抓住珠中江经济圈、粤港澳合作区带来的契机,加强与中山、江门以及港澳地区的合作,促进生产要素更合理高效的流动。在与中山、江门等周边城市的合作中,三市可以走“珠海接单,中山研发,江门制造”的产业纵向分工道路,利用珠海的市场开拓能力和物流运输功能为其他两市争得更多的订单。同时,珠海应以横琴岛的正式开发为契机,加快建设粤港澳合作机制的创新区和珠江口西岸城市的服务区,为珠江口西岸地区承接港澳产业转移和升级提供平台。充分利用毗邻港澳的优势,加快与港澳在物流、信息等服务业方面的合作。

在世界区域一体化呈现持续发展,而珠三角地区服务业同构化现象较为突出的今天,珠海应当坚持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不动摇,因地制宜,发挥城市特色,重点发展物流、金融、文化创意产业等产业。加强与珠三角其他城市和港澳地区的联系,与其他城市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突破服务业同构障碍,使现代服务业成为珠海强有力的经济支柱。

参考文献

[1]沈新建.我国服务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9(9)

[2]谷永芬.长三角都市圈生产业分工必要性研究[J].商业研究.2007(12)

构建现代服务业体系篇4

【关键词】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能力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能力是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体现。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意义重大,涉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道德建设,关系到民族精神、国家长治久安和核心竞争力,要精心组织和实施。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将伴随整个现代化进程,要正确处理好文化设施建设和内容建设的关系、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传统传播方式和新媒体的关系,高度重视基层文化建设,政府部门要进一步改进对公共文化服务的管理。2015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要求:“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这就对当前我国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作了全面部署。

我国自2007年提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来,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总体水平相较于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来说还比较低。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区别于以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于它所具有的时代性、普惠性和开放性特征,这也是提高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能力的重要标志。结合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及《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提高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高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制度供给能力

提高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供给能力要加强政府在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制度性安排,通过制定和执行相关的制度来调整文化关系,营造良好的文化发展环境,保证文化工作规范化运作,促进文化事业的持续性发展。在具体文化法律制度建设方面,要按照十八届四中全会要求,制定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制定文化产业促进法,把行之有效的文化经济政策法定化,健全促进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的制度规范。制定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法,表彰有突出贡献的杰出人士。加强互联网领域立法,完善网络信息服务、网络安全保护、网络社会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依法规范网络行为。

二、提高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统筹协调能力

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时代特征要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出发,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分步实施,全面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事业。首先,统筹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动态协调机制,加强跨部门之间协作,将分散于各个部门和各个层次的公共文化服务人力、资金、项目等资源进行整合,形成合力,增大投入效应。其次,统筹城乡文化、区域文化,精品文化与大众文化,协调发展公益性文化与经营性文化、全面繁荣社会主义文化。

三、提高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技术工具应用能力

随着文化载体多样化和数字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手机、微信等新型文化传播方式逐渐被社会公众所接受并广泛融入个人生活。可以预想,未来传统文化随着新兴科技的发展将会产生更多的新兴业态。因此,提高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技术工具应用能力要改变传统的文化传播方式,要在创新文化制度条件的过程中寻找更多公共文化服务的技术工具传播平台,密切关注文化新兴载体所带来的社会影响和文化发展机遇,充分运用大数据、智能化、移动客户端和云计算等新时代的科技成果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方式多样化转换。

四、提高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需求识别能力

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提高需求识别能力,建立“文化需求导向机制”,通过文化需求的前导机制和后续的反馈机制,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与需求有效对接,更精准地满足社会公众的文化需求。从当前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受益群体来看,当前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流动人口的文化需求识别,特别是城市农民工群体,如何实现“精准式供给”更需要做好前期的文化需求调查,通过差异化普惠和普建的多样化,切实保障每个公众的文化权益。

五、提高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社会化能力

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对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深化和发展。提高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社会化能力要求各级政府正确处理公共文化服务公共性与社会化关系,公共服务社会化并不是责任的社会化。因此,各级政府在立足公共文化责任前提下,引入市场竞争机制,进一步发挥社会力量、社会资本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作用。大力培育公共文化服务承接主体,扩大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力度,丰富购买内容,做好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绩效考核。

构建现代服务业体系篇5

>> 试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的路径 构建城乡一体化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对策研究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现代”化转变 构建现代化税收服务体系 加快构建农村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探讨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问题研究 关于欠发达地区基层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关于构建我省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思考 关于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几点思考 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背景下的图书馆工作思索 杭州市下城区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启示 提高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能力研究 着眼长效,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新的服务体系 智慧图书馆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的研究 试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试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 不断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路径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步伐 探究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公共图书馆 乡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3-11-22.

参考文献:

[1]单文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均等”现象剖析[J].剧作家,2015(01).

[2]景小勇.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路径探析[J].艺术评论,2014(03).

[3]陈灿芬.试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的路径[J].理论与现代,2012(01).

构建现代服务业体系篇6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职业教育的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特殊的密切关系,构建科学、完善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职业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全面建设现代化社会的迫切需要,是新时期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同时也是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发展的现实需求。鲁听副部长指出,大量国家的实践证明,经济越发展,社会越进步,越需要高质量、高素质的职业教育和高智能、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她认为,职业教育要在国家层面上进一步创新、进一步改革、进一步地推进。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的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然而,我国的职业教育目前还面临诸多问题,明显存在职业院校系统相对封闭,缺乏开放性;中等职教与高等职教不能有效衔接,缺乏可持续发展空间等问题。这些都是造成职业教育吸引力不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弱的重要原因。根据我国目前的教育现状,结合未来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基本思路,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应当坚持“遵循规律、系统思考、服务需求、明确定位、整体设计、构建制度、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的原则,积极探索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有效途径,逐步推进职业学校主系统协调发展。

1 加强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

职业教育作为与经济社会结合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必须密切关注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积极响应产业结构调整,建立与本地区现代产业体系相适应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因此,一方面要强调体系的开放性,强化学校与行业企业合作;另一方面要密切关注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响应产业结构调整。这是我们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逻辑起点,反映了职业教育发展的经济属性。

“十二五”期间,本人所在的重庆海联职业技术学院根据重庆市战略目标及产业结构调整对人才的需求,围绕服务重庆地区支柱产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及产业结构升级的发展需要,科学调整专业布局,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目前,重庆江北机场已成为西部地区率先拥有双跑道运行的国际机场,并跻身全国十大、世界百强机场,奠定了西部枢纽机场的地位。为此,中国民航总局已将重庆机场打造成为大型复合型枢纽机场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而飞速发展的航空业对航空专业人才需求甚大,尤其是既有实际应用技能,又具有一定理论的航空服务人才更为缺乏。重庆地区航空业空乘人员中拥有本科学历者仅占10%左右,大都只是经过三四个月的“速成”培训便登机服务,地面服务人员中拥有专业学历背景者也较为稀少。因此,重庆海联职业技术学院充分发挥航空专业起步早、规模大、师资强、社会声誉好、实践支撑强的优势,主动融入重庆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围绕重庆作为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内陆开放高地、西部教育高地和中西部地区交通枢纽的战略目标,将于“十二五”期间,把学院打造成以航空服务专业为主的西部知名有特色的高水平航空职业院校,重点围绕航空服务(空中服务和地面服务)产业群进行专业建设,一方面逐步淘汰不适应市场需要的专业,合并招生规模偏小、相近的专业为大口径专业(方向);另一方面新增与航空领域相关的专业,构建以航空服务专业为主、并链接轨道交通服务、水上运输服务、旅游酒店管理的航空服务教育专业体系。

2 建立终身教育体系和形成学习型社会,体现职业教育的育人性

职业教育具有为经济发展培养技能型人才的经济属性,更具有承担育人功能的教育属性。育人是职业学校的根本任务,在强调就业导向的同时必须坚持把育人放在学校各项工作的首位,既要加强学生的技能培养,更要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出发培养其学习能力,为其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基础。因此,职业教育首先要从系统培养人才的角度制订和完善政策,要建立一套体现职业特点的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以及继续教育的课程衔接体系,鼓励毕业生在职继续学习,完善职业学校毕业生直接升学制度,为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提供完整的继续学习通道,优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发展环境,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其次,要为完善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城市化发展、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都是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动力。

3 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体现职业教育事业自身的可持续性

推进中高职教育协调发展,首先必须明确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学校的各自定位。中等职业教育重点是培养技能型人才,以职业技能和操作技术为主要方向,突出一个“操作”。中等职业教育需要保持发展规模,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在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发挥基础性作用。高等职业教育重点是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即适应生产建设,服务管理和一切生产一线的高级技师、技师或高级技工人才,他们不仅能操作,同时也能够组织管理操作,能指导操作。因此,高等职业教育要以提高质量、创新体制和办出特色为重点,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发挥引领作用。其次,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及其对技能型人才成长的特定要求,通过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在办学规模、教学质量、专业设置、层次结构、经费投入等方面的协调发展,实现中高职教育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专业内涵、教学条件等方面的延续与衔接;要以职业资格证书等级系统为重要载体,实现中职与高职学生技能水平评价的互认衔接;要以规范的专业教学标准建设为抓手,促进课程内容和职业资格标准融通,实现中职和高职学校专业课程体系和教材的有机衔接,探索中高职教育贯通的人才培养模式,体现现代职业教育的内在系统性。

构建现代服务业体系篇7

论文摘要: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是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需条件。作者认为我国应构建一个服务组织社会化、推广主体多元化、服务全程化、服务手段现代化和产业化带动的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是由面向“三农”提供科技服务的组织、机构或社会化服务实体及其相关的基础设施、政策支撑环境等构成的系统。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在推动农业科学技术发展、科技成果转化和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农业内涵的不断延伸与拓展、农业结构的调整深化和农业产业方式的不断更新,我国原有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出现一系列不适应新形势新问题。为适应新形势的要求,现对我国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提出构建的思路和建议。

一、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构成

我国原有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是一套完整的单一型、垂直结构式的服务体系。农村科技服务通过政府行政指令进行安排,以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水产业、农业机械化、水利技术推广、农业经营管理等具有事业单位性质的农业推广机构为主,多部门共同参与完成。主要采取项目推广、项目示范辐射、技术承包、技术与信息咨询服务、经营服务、技术转让、公司加农户、民间组织加农户等主要服务模式。传统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促进了农村经济、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为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和实现农业的历史性跨越做出了重大贡献。

除了传统的农业推广系统外,层次不同、目标和功能各异的农村科技服务组织形式也不断涌现。科研院校通过讲课和培训等形式参与到了推广工作中;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企业+基地+农户”等形式,正逐步成为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力量;由农村生产和营销大户、种养能手、相关农村科技人员等成立的农民合作组织或农村专业技术协会,逐步成为农村中农业技术传播的重要载体。

二、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

㈠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十分薄弱发达国家农业技术推广经费一般占到农业总产值的0.6%~1.0%,发展中国家也在0.5%左右,而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投资强度处于非常低的水平,只有大约0.3%左右,经费的匮乏直接导致了基层农技推广机构运行困难。就农技推广人员而言,由于环境及待遇不好,基层农技部门很难吸引到高学历人才。

㈡农业科技的产学研结合较差我国农技推广与农业科研、教育部门之间存在着各自为政的倾向,缺乏凝聚力,既不利于自身发展,更不利于形成农技推广的合力。农业科研院校的科研项目与企业、农户的经济社会条件缺乏一致性,针对性不强。农业研发在盯紧市场、瞄准需求方面做得不够,科技成果供需严重脱节,科技成果转化度较低。

㈢农户作为农业科技的主要推广和使用对象,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能动性不足的问题我国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7.3年,其中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仅占9.1%,接受过农业职业教育的不足5%。随着农村青壮年和文化素质相对较高的人员大量外出务工,增加了输出地农技推广工作的难度。

㈣农业信息化服务覆盖面有限我国农村科技服务缺乏一个传输快捷、准确有效的信息服务网络支撑,新的农业科技成果不能通过现代化传播手段及时有效地传递到农村地区。农业信息服务不完善,仅局限于农业新品种和新技术的传播,而对农业市场供求信息传播不够,也未能及时有效地反映科技服务需求。

三、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构建思路

根据我国农业发展历史、今后发展需求,借鉴国外科技服务体系的经验,我国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应该是一个服务组织社会化、推广主体多元化、服务全程化、服务手段现代化和产业化带动的完整体系。

㈠服务组织社会化农业科技服务社会化组织由政府和政府部门以外的其它组织和自然人独立创设,该组织有自主的人事管理和收益分配权,其技术服务活动完全受市场驱动和制约。

㈡推广主体多元化除了充分发挥政府为主导的农技推广体系作用外,还应该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业技术中介服务机构等多种农技推广服务的主体作用。

㈢服务全程化服务体系应该是以科技服务为主体,同时配套各类服务,为生产者提前、产中、产后的科技及其它信息服务,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全过程服务。

㈣服务手段现代化农村科技服务手段现代化是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发展壮大的标志,要建立覆盖面大的现代化信息化服务,为提高服务效率和发挥服务功能提供保证。

㈤产业化带动科技服务要有产业支撑,要通过发展壮大现代农业和产业化龙头企业来带动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发展。

四、构建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对策建议

㈠创新推广理念与目标农业推广部门通过采用组织、教育、咨询、沟通等手段,引导农民行为的自愿变革,由单纯的农业生产技术指导拓展到农民的组织、教育、咨询、服务等领域,通过农民行为的改变来促进科技成果的应用。农业推广目标应由单纯发展农业生产、提高产量拓展到提高农产品质量与安全性,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提高农民的个人能力和素质上来。㈡加快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科学界定推广机构职能,区分经营性和公益性职能。对于公益性职能,由政府农技推广机构承担,由财政全额供养;一般技术服务和经营服务职能,应从政府农技推广机构中剥离,由面向市场的技术服务组织承担。压缩非技术人员比重,并通过考试与考核相结合的方法对农技人员进行资格认定。根据区域和产业发展,对现有的农技推广机构要进行相对综合,建立片区农业综合服务站。

在推广技术服务上,应变以技术为中心为以农民为中心,由推广以增加农产品数量为目的先进生产技术,不仅应拓展为农业生产产中环节技术指导,而应拓展到为产前环节提供信息、资金、种子种苗、农资等方面的服务,为产后环节做好农产品加工、销售、运输等方面的服务。

㈢发展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推广主体扶持有条件的龙头企业通过建设农产品生产、加工、出口基地,引进、开发和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发挥农业科研单位在技术开发和农技推广部门信息资源的优势和培训职能作用,提高科研成果的市场转化率。从培训、登记、财会制度、财政、税收以及金融政策等方面,扶持农民发展生产合作、营销合作、信息服务、技术培训等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尽快制定和完善关于农业科技中介服务组织的法规,规范其行业行为,鼓励具备条件的农业科研机构转制为企业性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

㈣完善和探索多种类型的推广方式在推广方式与方法上,将传统的行政层层传递的推广方式,改进为采用技术、信息和经营服务相结合的方式提前信息、种子、农资等服务,以及产中技术指导及产后销售服务。发展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专家大院,逐步建立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的现代企业经营机制,形成与市场对接的专家大院新体制。推广“专家+协会+农户”、“专家+企业+基地+农户”等模式,把专家与农民合作组织建设结合起来,让专家加入农民合作社,提高农民合作社的信誉度和适应市场的能力。通过政策扶持,吸引科技企业、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农业推广机构、科研院所和高校及其专家进驻农业科技园区,开展农业技术开发与服务活动,组装集成适应当地转化应用的农业新技术,解决影响园区所在区域农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

㈤加强对农民和科技人才的培养强化新型农民培训,要适应农民需要,宜以可操作性和实际、实用、实效为目的,开展灵活多样、易懂易学的实践培训、现场教学、短期培训。培训内容要增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结合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新农村的要求,突出现代信息技术、农产品加工技术、生物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和环保技术等。加强对农技人员的培训,增加推广人员的在职进修机会。实施基层组织负责人培训计划,建立一批农村基层组织负责人培养培训基地,对农村基层党组织、村民自治组织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负责人进行培训。

构建现代服务业体系篇8

一、充分认识加快合肥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大意义

现代服务业发达程度是衡量地区综合竞争力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当前,合肥发展正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和竞争力,推进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近年来,合肥服务业有了较快发展,但从总体上看,仍存在着总量不大、结构不优、水平不高、竞争力不强等问题,尤其是生产业发展明显滞后,新兴服务业发展很不充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工业经济的发展,影响到合肥经济整体竞争力的提升。我们必须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在坚定不移推进“工业立市”战略的同时,把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摆在重要的战略位置,牢牢抓住国内外服务业转移加速的难得机遇,进一步解放思想,以新的理念、新的思路、新的举措,加快发展合肥现代服务业,增创合肥新的竞争优势。

二、明确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1、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推进合肥跨越式发展和建设现代化滨湖大城市的总目标,坚持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坚持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信息化互动并进,依靠改革开放、技术进步、政策创新、项目带动、产业集聚,重点发展生产业,大力培育新兴服务业,全面提升传统服务业,形成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的新格局,进一步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和综合竞争力。

2、主要目标

紧紧抓住合肥先进制造业发展需求和国际服务业加速转移带来的现实机遇,以生产业和新兴服务业为着力点,推进现代服务业跨越式发展,加快构筑与区域性中心城市相协调、与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相配套、与城乡居民需求相适应的现代服务业体系,通过“*”乃至更长时间的努力,把合肥建成全国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基地,成为区域性的金融中心、商贸物流中心、旅游会展中心和教育培训中心。

——总量大幅提升。力争到2012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7%以上。

——结构明显优化。到2012年,生产业、新兴服务业比重明显上升,形成以金融、商贸物流、旅游休闲、文化、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新型服务业结构。

——就业显著增加。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达到46%以上。

——布局相对集中。依托老城区改造和滨湖新区、政务文化新区、开发区建设,形成一批产业集聚、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三、实现现代服务业在重点领域突破性发展

顺应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规律,立足合肥的产业基础和优势,优先选择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提升竞争力快、产业关联度高、带动作用强的现代服务业领域重点突破,带动现代服务业整体水平的提升。

1、大力发展金融保险业。加快金融开放步伐,大力吸引境内外金融机构入驻合肥。积极发展地方金融保险业,鼓励发展民营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支持各类符合条件的社会资本入股地方金融企业。支持担保、融资租赁业发展,鼓励发展面向中小企业的多层次融资业务,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积极发展保险业,建立多层次、多形式保险服务体系。支持金融机构扩大服务内容,加快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培育发展资本市场,积极推动企业上市融资,完善产权交易市场体系。扩大合肥金融业对外辐射强度,提升面向区域经济发展的金融服务功能,使合肥逐步成为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

2、加速发展现代物流业。以建设全国重要的物流枢纽城市和区域性现代物流中心为目标,加快立体交通体系建设,构建快速便捷、货畅其流的集疏运支撑体系。加快推进现代物流基地建设,大力发展综合物流中心、专业物流中心和物流配送中心,形成连接城乡、辐射全省、联动周边、融入全国的物流网络。扩大物流业对外开放,整合市内物流资源,培育规范物流市场,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现代物流企业,有重点的扶持一批具有先进物流经营理念、掌握现代物流技术的现代物流企业,加快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的转变,不断提高现代物流服务水平。结合省会经济圈建设,加强与周边城市物流合作,加速融入长三角大物流圈。

3、做大做强现代商贸业。适应社会消费结构转型升级的需要,积极发展连锁经营、仓储式超市、电子商务等新型流通业态,运用现代服务技术和经营方式改造提升传统商贸业。鼓励商贸企业以连锁经营为主要方式,向广大农村地区拓展。结合老城区改造和滨湖新区建设,加快中央商务区和特色商业街区建设,建设若干个集购物、餐饮、休闲、娱乐、景观为一体的大型购物中心,形成若干个辐射周边地区的现代化大型专业市场。采取引进、兼并、连锁、联合、等方式,积极引进国内外名牌商业企业,加快培育发展大企业大集团,放大品牌效应,提升核心竞争力。

4、加快发展旅游会展业。深度挖掘、整合、开发各种旅游资源,实施一批有牵动性、有影响力的旅游大项目,形成若干个特色明显、吸引力强的休闲旅游集聚区。充分利用全省旅游资源,加强与长三角各城市及省内周边城市的旅游经济协作,促进区域旅游联动发展,逐步形成全省旅游中心城市和长三角观光休闲度假基地。依托合肥区位优势、产业优势和环境优势,加强与全国行业协会、国际会展机构的交流合作,积极承办各类国际国内会议,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品牌会展,形成一批具有产业和地方特色的专业化会展品牌,使合肥成为在中部地区乃至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区域性会展城市。围绕旅游会展业发展,加强旅游会展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滨湖新区大型商务会展中心建设,新建、扩建一批星级宾馆、酒店,推动餐饮、广告、购物、娱乐等相关产业发展。

5、壮大信息与科技服务业。加大信息资源整合力度,推动电信网、互联网、广电网三网融合,促进社会服务信息化,建设“数字合肥”。加快发展软件产业,促进合肥软件产业集聚和提升。积极承接软件外包,加快推进“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建设。围绕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建设,大力发展技术开发及转移、科技信息及咨询、知识产权及认证、技术交易等科技服务,加快科技孵化平台、科技成果转化平台、资源共享平台等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形成辐射全省、在国内有一定影响的科技创新服务中心。

6、积极发展文化服务业。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落实文化产业政策,引导社会力量投资文化产业,大力发展广播、影视、音像、出版、演艺、创意、动漫、娱乐、网吧等产业。培育壮大若干个具有规模优势和竞争实力的文化产业区块,扶持一批在全省领先、国内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大型文化产业集团。以各类高校和职业培训机构为载体,大力发展教育培训业,打造面向全省和中部地区的“职业教育培训基地”和“技能人才培养摇篮”。积极发展医疗、康复、保健等多层次医疗服务,发展竞赛表演、健身娱乐、体育培训、体育传媒等体育产业,申办和举办国际性的文化体育活动赛事,办好2010年第四届全国休育大会。

7、稳步发展房地产业。优化房地产供应结构,促进房地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培育品牌企业,提升房地产业整体发展水平。稳步增加普通商品住宅供给,提升商业地产规划建设档次,建设一批居住区、商贸区、休闲区精品工程。积极推进城中村及连片危旧房改造。大力发展“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型住宅和绿色环保住宅,加强城市地下空间合理开发利用。加快工业标准厂房建设,培育工业房地产市场。进一步完善房地产交易、中介、物业管理服务体系,扩大住房消费需求。

8、完善提高中介服务业。大力发展法律、会计、审计、税务、咨询、评估、广告、策划、调查、人力资源、经纪等中介服务业,推动中介服务产品和方式创新。大力引进国际国内著名的会计、法律、咨询、评估等中介服务企业,借鉴国际中介服务的先进理念、手段和技术,提升我市中介服务业的服务水平,推进中介服务向市场化、规模化、国际化方向发展。加快发展具备涉外高端服务功能的中介服务机构,为我市经济国际化、城市国际化提供支撑。规范中介服务企业的执业行为,提高中介服务企业的竞争能力和服务质量,使中介服务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促进力量。

9、积极拓展社区服务业。完善社区服务设施,健全服务网络,拓展服务领域,增强服务功能。积极开展面向社区居民的便民服务,面向社区单位的社会化服务,面向失业人员的社会保障和就业服务,面向社区弱势群体的社会救助与福利服务,建设方便、快捷、优质、人性化的社区生活服务圈、服务平台。积极探索社区服务运作模式,提高社区服务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

四、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1、加强规划指导。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发展规划,抓紧制定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和各重点领域发展规划。按照“141”城市空间总体布局规划,强化功能区块建设,推动项目、土地、资金、技术、人才、政策等各类资源向现代服务业的重点领域和区域集中,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地建设一批现代服务业重点项目,形成一批特色鲜明的现代服务业功能集聚区。

2、加快开放步伐。主动承接国际和沿海服务业的转移,扩大金融、物流、商务、科技、旅游、会展、文化等领域的对外开放。加大服务业对外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现代服务业大集团、大公司进驻合肥,积极吸引跨国公司总部、跨国采购中心、国内外知名会展公司、著名旅行社、著名品牌饭店、医疗机构、资产评估机构、物业管理公司等落户合肥。放宽市场准入,除国家有特殊规定以外,所有投资领域,各类资本均可进入。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将合肥列入服务业对外开放试点城市。

3、加大改革力度。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和服务企业的市场主体作用,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加大社会事业改革,推动企事业单位经营管理方式创新,促进社会分工细化,提高各种服务的市场化、专业化和社会化程度。鼓励外资、民资参与现代服务业企业的资产重组和股份制改造,深化服务业领域的中外合资、合作试点,打破行业垄断及部门分割,建立国际化、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发展的新体制机制。

4、加大政策扶持。设立现代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制定和完善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配套政策,重点支持现代服务业集聚区、重点项目建设、国内外知名企业和人才引进、著名商标和品牌培育、新兴服务业态发展等。各县、区也要安排相应的资金,共同推进全市现代服务业发展。调整城市用地结构,对列入国家鼓励类的现代服务业在供地上给予倾斜。进一步推进服务价格体制改革,对列入国家鼓励类的服务业逐步实现与工业用电、用水、用气、用热基本同价。

5、突出集聚发展。结合各区(县)的功能定位,依托重大城市基础设施项目,着力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进一步优化合肥现代服务业空间布局。结合老城区改造,规划建设中央商贸区。依托滨湖新区,规划建设中央商务区(CBD),形成集金融商贸、商务会展、旅游休闲为一体,国内一流的现代商务集聚区。依托高速铁路、合肥港综合码头、新桥机场建设和开发园区发展,规划建设现代物流集聚区和产品交易市场集聚区。依托高新技术开发区和科技创新示范区,形成研发设计、科技成果转化交易、科技创业服务等创新服务集聚区。依托合肥大学城优质资源和合肥职教基地建设,形成职业教育和培训集聚区。

6、强化项目带动。通过“储备一批、规划一批、建设一批”,高起点、高标准建设一批带动强、辐射广、效益高、前景好的现代服务业重点项目,带动全市现代服务业发展。加快推进现代物流基地、合肥保税物流中心、科技创新示范区、动漫产业基地、服务外包示范区、职教基地等一批功能性重大项目规划建设。建立现代服务业重点项目协调推进机制,实行审批“绿色通道”和跟踪服务,为重点项目建设提供便捷高效优质的服务。

7、构筑人才高地。引导各类院校及各类社会培训机构加强现代服务业相关学科建设,增设紧缺专业,培养金融保险、信息技术、现代物流、文化旅游、会展策划、国际贸易和中介服务等领域急需人才,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整体素质。加强人才引进,大力引进现代服务业领军人才和高端服务人才,在户籍管理、出入境管理、社会保障、子女入学、职称评聘等方面切实提供方便。

8、优化发展环境。加大宣传力度,转变思想观念,营造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良好氛围。加快实施一批公共基础性、功能性工程,为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载体支撑。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千方百计扩大居民收入,培育生产生活需求,拓宽现代服务业市场空间。进一步优化政务环境,清理各类收费,取消和制止不合理的收费项目。加快现代服务业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建立健全行业标准体系,规范市场管理,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完善社会信用体系,营造公平守信的市场环境。

上一篇:生物基本特征范文 下一篇:计算机入学教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