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城市发展现状范文

时间:2023-09-20 17:17:00

当今城市发展现状

当今城市发展现状篇1

关键词:城市规划; 管理; 建筑设计

Abstract: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rban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China's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played a crucial role. It not only directly determine the quality of life that we now, more influence on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a city. It for coordination of urban space layout, to improve the living environment,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urban played a crucial role. This article from the meaning of the urban planning, the article, expatiates the city planning in China and the status of the city development principle, the last of the city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measures and the architectural design of relation discussion, expectation and colleagues exchange, the discussion.

Keywords: urban planning; Management; Architectural design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引言

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的蓝图,是城市建设管理的法律依据,也是解决城市发展中诸多矛盾的基础。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我国的城市规划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城市的合理发展,首先必须通过科学的制定城市规划,合理的安排城市空间结构,引导和规范城市空间开发进程,在规划的指导和调控下,分阶段、有步骤地实现城市的发展目标。以达到经济效益、政治效益、生态效益的和谐统一。

在经济全球化、社会城市化、环境动态化的背景下,我国的城市建设发展进入到了一个崭新的领域,城市的发展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和挑战。城市规划决定了城市的格局和发展方向,合理的城市规划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保证,是科学与艺术、人工与自然完美结合,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探讨城市规划的管理措施,并针当今我国城市规划的现状,提出在可持续发展观念下的城市规划一些思路。

二、城市规划的含义

城市规划是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而进行的确定城市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进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全面安排 城市规划是建设城市和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据,是保证城市空间资源有效配置和土地合理利用的前提和基础,是实现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

三、当今我国城市规划的现状与城市发展原则

3.1我国城市规划的现状

21世纪60年代以来,城市化进程推进,有效利用能源,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已经成为一个人类的迫切任务。目前,我国大多数城市的城市化水平低,城市人口仅占全国人口的2%左右;城市发展格局不尽合理,工业过分集中,人口相对膨胀,居住拥挤;基础设施短缺,交通紧张,环境恶化等,已成为城市社会经济进步发展的制约和障碍。因此,城市规划处于重要的“龙头”地位。

3.2城市发展要遵循的原则

①经济效益原则。必须强调的是,不能把经济效益仅仅理解为城市的经济增长速度,还应该包括城市结构、功能的合理性,居民生活、工作环境的改善,生态环境的状况,以及它对我国经济、科学技术文化发展的影响。

②历史文化原则。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产物,本身就承载着一定的文化和历史积淀,这些都是城市的无价之宝,形成非一日之功,。如何把那些具有文化历史价值的东西保留下来,把它融入新时代的精神风貌之中,这是城市发展在理论和政策上都需要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③地理地质原则。一个新的交通枢纽的形成,一个新的矿产和工业基地的兴起等,都必须考虑当地的地理地质条件和周围的环境。

④可持续发展原则。虽然城市规划建设中很难保证不破坏生态环境,在采取科学有效的规划措施使这些影响大幅度的降低的同时,把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贯彻到各个方面上去。

四、城市规划的管理措施

4.1深化规划审批制度、建立行政责任追究制度

①深化规划审批制度改革,要规范行政许可、减少行政审批事项,对那些取消的行政审批项目或者没有设立许可的有关事项积极运用规定、标准、协调、监督等管理手段,加强后续监管。

②要将规划管理的行政责任,具体分解落实,规划执行和规划实施的监管,都有明确具体的责任主体。

4.2科学的决策机制建立

据了解,我国城市建设与管理在内部决策方面主要依赖于行政官员和专家的经验或者直觉,除了政府机关外,还需要公众社会的参与和各种利益集团及组织的介入,共同协商以促进政府与社会的互动,因此它缺乏公众以及其它专业部门的沟通和协调。为了尽快达到政策的目标。应采取决策分离,它是一种现在管理学公认的原则,各部门分工明确,各司其职。

4.3加强规划监督管理力度

“三分建设,七分管理”,这是对城市建设和管理的共识。城市发展建设的长期性,决定城市规划管理工作是一项经常性的不间断的长期工作。要遵循以下三点:

①要加强政策导向,在法律法规规定范围内积极制定政策措施,填补政策真空,合理疏导违法行为。

②要建立长效管理机制,相关部门要明确管理职责,完善控违体系,做到严格监控,疏而不漏,从速打击违法行为。

③加大宣传力度,强化舆论监督,宏扬社会正气,营造良好氛围。

五、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关系

5.1城市规划需立足于建筑设计

5.1.1结合实际环境

重要的标志性建筑是一个城市的象征,它的好坏对一个城市的形象有着很大影响。所以在建筑方案设计时不仅要关注建筑物本身,而且还应关注其是否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一切从实际出发。如,从建筑整体的轮廓上看,是否和周围现有的建筑相呼应,从立面上的色彩处理和虚实对比来看它与整个环境的格调是不是协调,在流线上是不是符合该环境的肌理等。

5.1.2注重理性思考

这一方面主要是将我们的视线集中于人们视觉所能够达到的范围以内来进行思考,也就是着重考虑视线所及的范围内。用较抽象的手法来延续或引用历史的痕迹,来承传我们历史的文脉。如,高层建筑顶部以及多层不上人屋顶等视线不能及处采用简洁处理,体现一定秩序,满足可能的俯瞰效果,并从墙面倾斜、局部层高处理等来控制人的视线和控制小环境等。

5.2建筑设计服从于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在我们城市的发展进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建筑作为构成城市最基本的要素之一,就必须从属于城市的市容,但是建筑也不可以脱离我们的城市环境,它必须要与城市的实际环境相结合。

①建筑师在对群体建筑或是单体建筑进行设计时,必须要考虑到该建筑的开发地盘内的小环境以及它所在的大环境问题。

②需要在城市规划的具体指导下,关注与城市周边环境的相互协调。

六、结束语

总之,环境与发展是当今人类面临的两大主题,城市规划和建设不仅直接决定着我们现在的生活品质,更影响着一座城市未来的发展。设计是城市发展的基础;管理是城市发展的保障;城市规划、设计、管理是密不可分的统一体。在进行城市规划设计的过程中,要依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转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文明等特点,从而使得各项城市活动按照生态城市的要求进行。

参考文献:

[1] 宁效哲.探析我国城市规划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31

当今城市发展现状篇2

关键词: 遥感资源整合 城市规划 用地动态监测

[Abstract]: This paper gives a clear presentation of the data resouces relevant to the research of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enumerates some applications of new technologies such as comformity and dynamic inspection on remote resources into urban planning, and discusses an operable way to use new technologies into the study of city problems.

[Key words]: Comformity of Remote Resources Urban Planning

一、引言

城市是个复杂的系统,它既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又是一个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的系统,而且决非这几部分简单的叠加,而是科学的复合与综合。有数据显示,截至2002年我国的设市城市为668个,城市化水平为30.9%,预计20年以后全国城市将达到1000至1100座。城市化进程加快,要求我们充分利用数字化信息处理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将城市的各种数字信息及各种信息资源加以整合并充分利用,从而使城市规划具有更高的分析能力和准确性,使我们以科学的管理模式和科技创新行动实现城市持续发展。

遥感、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在城市规划领域的数据整合、数据应用方面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在这种形势下,我们研究分析了规划设计研究单位在日常工作及应用GIS技术时,所涉及到的各类数据源,重点将现有的遥感数据进行整合,并开展了一系列遥感数据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研究工作,为利用新技术与城市规划结合研究城市问题,探讨了一条具有实用性、可操作性的技术途径。

二、遥感数据源整合分析

2.1城市规划设计研究涉及的数据源

地理信息系统作为信息网络中的一员,在我国部分城市的城市规划管理、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所取得的相当显著的社会与经济效益,彰显城市地理信息系统已成为现代城市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用来收集、存储、检索城市发展过程中的过去和现状,更重要的是可以用来辅助城市发展的评估、规划和决策,模拟和预测城市发展的未来。为此,我们的数据梳理、整合工作基本上是围绕建立GIS数据库展开的。根据我们的调查、分析,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部门对数据的需求有别于规划管理部门,大致可以分为如下几类:

l 基础地理数据库

l 基础专题数据库

l 规划基础数据库

l 现状基础数据库

l 规划专题数据库

l 遥感解译数据库

l 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库

l 规划档案数据库

l 规划法规、细则库

l 辅助规划设计符号、线型库

l 多媒体数据库

······

上述内容从数据格式上可以分三类,即:矢量数据、文本数据、栅格数据。详见下图

现阶段我们重

2.2遥感数据源整合分析

2.2.1遥感数据的适用范围

根据遥感平台高度的不同,通常将遥感分为卫星遥感和航空遥感,所获取的信息亦分为卫星影像和航空影像。遥感用途的大小不是以分辨率的大小来决定的,而是取决于研究对象,要解决什么问题。对于不同应用的目的,要求概括程度不同,选择的地面分辨率也完全不同。

千米级(1000~5000m)的宏观现象如大陆飘移等,多属全球级巨型环境特征,采用气象卫星便可解决问题。资源调查、环境质量评价、城市用地变化监测等多属部级、省级的大型环境特征,大致相当于百米级(80~100m)范畴,陆地卫星空间分辨率可以保证。中型环境特征如作物估产、林火、污染监测等,一般在50m以下区域范围内,采用陆地卫星资料加上SPOT卫星图像便可进行工作。小型环境特征如港湾、水库等具体的工程建设、城市发展规划等,一般在5~10m的地区范围内,SPOT卫星图像尚可以做一些工作,但主要靠高空间分辨率卫星图像和航空像片来进行工作。

点开展了遥感数据的整合与应用工作。

2.2.2遥感数据在北京城市规划中的应用回顾

遥感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可分为二个层次。

第一层次解决影像数据在规划中的日常应用。如将影像图作为现状调查的基础图件,在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及工程规划中应用,以减少现状调查的盲目性及线划图过时带来的偏差;也可制作大型彩色挂图及专题或局部地区彩色挂图为各级部门的管理、决策、宣传提供直观材料。

第二层次解决规划专题研究与新技术应用的需要。如,利用影像信息源内容丰富,综合性强,结合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的新发展,分类提取影像信息,进行专题应用研究, 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动态监测城市发展变化研究等提供依据,为城市规划信息系统的建立、更新提供基础数据源。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开展遥感应用工作多年,积累了大量的基础资料和研究成果。北京市1983年开展的第一次航空遥感综合调查密切结合城市问题,结合规划需要,为今后广泛应用遥感技术奠定了基础。

1989年进行的第二次航空遥感综合调查又有新的突破。制作的系列正射影像图不仅为规划人员提供了现状信息,而且为1993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修订及时提供了各类用地现状数据,为总体规划的顺利编制提供了数据基础保障;利用正射影像图对绿化隔离带的解译、量算,提供了至1989年时隔离带内的绿地、被侵占绿地、粮田等最客观数据,为有效保护绿地与城市生态环境提供了依据;利用房山区土地利用现状解译图及Genemap地理信息系统软件进行的县域规划研究,为今后广泛应用与深入探讨积累了技术方法。

由于受当时技术设备条件和技术手段的局限,未能充分应用遥感、计算机技术生产出满足城市规划和其它工程控制要求的数字式大比例尺影像成果,使遥感成果在建库和应用等方面受到影响。

随着计算机和遥感图像处理等技术在理论上的新突破及在技术的可用性、经济性等方面的极大进展,为遥感进一步深入应用提供了条件。

2.2.3遥感数据整合及数据库建设

对遥感数据的整合工作,我们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对资料本身的整合入库;二是从应用角度出发,对数据进行梳理、整合。

我院积累的大量遥感资料为规划设计、研究提供了不同年代的详尽的基础信息。但由于技术原因,存在着坐标系不统一,难以进行比较分析等问题。

通过我们对历年散在的卫片、航片资料进行几何纠正、坐标转换等数据整合工作,将坐标统一到北京地方坐标系并建立相应的遥感数据库,方便了规划人员的数据使用,发挥了遥感资料现势性、连续性的特点,为规划人员提供了具有可比性的基础信息,有利于分析比较不同时期的城市用地变化情况。同时,数据库的系统性、完整性为长期开展这项工作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结合我院规划工作现状,对遥感数据在规划应用层面的整合,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首先为规划设计提供基础底图;其次为规划专题研究提供基础信息;再次为院内局域网快速浏览影像图提供基础保障。

根据上述原则,我们建立了遥感数据库,并利用图像处理软件、GIS软件结合规划需求,进行数据分析、应用。

一、遥感数据应用研究

3.1目的和意义

自改革开放后历经二十多年,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在城市自身建设不断发展的同时也面临众多的城市问题。特别是一九九三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实施以来,尽管统计数据表明,城市建设用地不断增加,但是地理位置不够明确。城市空间发展态势如何?北京周边地区近十年来用地又是如何发展变化的呢?目前急需将统计数据和地理位置对应起来。

遥感信息真实地记录了当时的城市用地现状。利用历年遥感资料,采用当今最新遥感、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一方面可以研究分析北京城市及其周边地区的发展、变化进程,为规划研究提供部分基础资料;另一方面可以为今后动态监测城市发展,及时发现规划执行过程中的问题,为可持续开展这项工作,探讨一条具有实用性、可操作性的技术路线。与此同时,也可以为今后如何向规划人员推广普及应用GIS系统平台查询、统计基础地理信息,叠加、分析城市用地发展趋势,储备技术力量;为日后分区域、分阶段建设各类规划信息数据库及各类子系统积累经验。

3.2遥感应用研究思路

根据遥感影像的适用范围,并结合城市用地区域的不同规划深度,我们将北京的用地规划研究分为三个层次,即旧城(约62平方公里)、规划市区(或扩大到六环路,约2280平方公里)、全市域(约16800平方公里)。旧城用地研究适于采用航空影像或高分辨率的卫星影像,六环路内的用地研究适于采用中或高的分辨率卫星影像,如2.5米分辨率的影像,由于目前控规深度的规划研究范围不断扩大,我们考虑这一区域的遥感资料也采用航空影像或高分辨率的卫星影像,如0.6米快鸟影像。而全市域的用地研究则宜采用10米或15米分辨率的卫星影像进行大区域的宏观研究。北京周边地区俗称大北京地区采用30米影像足以。

遥感应用研究总体框架

依据遥感数据的适用范围及城市规划的不同阶段要求,我们建立了能够保证数据更新的遥感应用研究体系,并进行了以下一系列应用研究工作:

(1)配合战略规划,进行了《京津冀(大北京)地区建设用地遥感动态监测信息系统应用研究》;

(2)配合总体规划,进行了《北京市域建设用地遥感动态监测信息系统应用研究》;

(3)配合控制性详细规划层面的研究,进行了市区范围的用地及经济分析

3.3遥感应用研究范例

3.3.1北京市城市空间战略规划

南到吴桥;西起阳原,东至秦皇岛。总面积约17万平方公里,涵盖北京、天津全部区域,涉及河北省大部分地区,并将山东省的德州地区包含进来。

应用GIS软件可以获得以下几种类型的数据统计、分析图:

1. 大北京区域2002年人口状况分布图

2. 大北京区域平原区、山区分布图

3. 大北京区域2002年现状各类用地分布图

4. 北京、天津辐射范围示意图

5. 大北京区域1991年-2002年城市建设用地增量示意图

6. 北京与周边主要城市间距离示意图

7. 大北京区域2002年现状机场、港口分布图

8. 大北京区域1991年、2002年现状道路分布图

9. 大北京区域1991年-2002年道路增长示意图

10. 北京区域1991年、2002年现状铁路分布图

3.3.2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

3.3.2.1北京市域建设用地增长趋势分析

在配合北京市总体规划修编的项目中,我们以遥感、GIS为技术支持,以遥感影像解译现状用地图为基础,动态监测了北京市自1986年以来,每五年的用地变更状况,客观反映了城市建设用地膨胀的真实状况。

2001年用地现状图

2001年市域总用地: 16389.13 KM2

2001年市区总用地: 1069.73 KM2

2001年市区建设用地: 660.711 KM2

2001年市区城市建设用地: 640.7 KM2

2001年市区农村建设用地: 21.01 KM2

2001年卫星城城市建设用地:234.323 KM2

2001年乡中心建设用地: 47.01 KM2

2001年建制镇建设用地: 46.13 KM2

中心镇建设用地: 52.295 KM2

3.3.2.2北京市域交通状况分析

1986年道路总长度: 5364.9 KM

1986-1991年增加道路: 1127.2 KM

1991-1996年增加道路: 719.7 KM

1996-2001年增加道路: 451.9 KM

86-91年增长的道路中:

路宽10-30米 503.4 KM

路宽30-45米 402.2 KM

路宽>45米 221.7 KM

91-96年增长的道路中:

路宽10-30米 348.8 KM

路宽30-45米 264.2 KM

路宽>45米 106.7 KM

96-01年增长的道路中:

路宽10-30米 97.4 KM

路宽30-45米 215.8 KM

路宽>45米 138.7 KM

3.3.3市区用地现状、经济指标数据分析

3.3.3.1北京市区

我们将现状用地结合一系列的社会经济数据库(摘自2002年北京市区统计年鉴),进行了一系列的分析:

GDP指标分析

3.3.3.2旧城地区

旧城道路分析

区名

总占地面积

(平方公里)

道路长度

(公里)

道路密度

(公里/公里2)

胡同长度

(公里)

胡同密度

(公里/公里2)

东城区

18.10

197.27

10.90

141.90

7.84

西城区

197.27

147.28

11.24

92.61

7.07

崇文区

10.90

110.25

9.37

75.92

6.45

宣物区

141.90

202.66

11.66

137.46

7.91

分析结论:

l 旧城胡同占道路长度的比例非常大;

l 旧城胡同在东、西城的总长度与道路密度高于崇文区和宣武区。

四、 结束语

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的研究应用在我院已开展了很多年,近年来我们首次系统利用遥感技术、GIS技术搭建辅助城市规划编制、分析、研究及管理的专用技术平台,在利用新技术与城市规划结合研究城市问题领域提出了系统框架与理论方法并使之附注于规划实践,具有的一定开创性。首次进行工程性的遥感信息资源整合,并将大范围的用地信息应用遥感解译,利用通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建数据库、进行初步统计、分析,为如何将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应用于规划需求进行了较为成功的技术层面探讨,为如何更紧密结合规划应用发挥更大的效益积攒了经验和教训,为今后持续开展这项工作奠定了基础。

通过我们所做的研究工作,我们深切体会到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新技术在城市规划应用中的重要价值与巨大潜力。北京作为正向国际化大都市迈进的特大型首都城市,伴随2008年奥运会的胜利申办,必将发生巨大变化,在机遇面前我们更应冷静地思考,如何在城市大发展的同时保证城市机能的有效运转——如何有效控制城市人口膨胀,如何进一步改善首都生态环境,如何更好地延续历史文脉......,这一系列问题需要我们深入研究。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会逐步扩展深入到北京规划市区、北京旧城等地区微观研究北京城市发展的内在规律,相信遥感、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北京规划建设中必将发挥巨大作用。

五、 参考文献

1.《城市总体规划》 董光器 东南大学出版社

2.《城市规划信息技术开发及应用》 张伟 顾朝林 东南大学出版社

3.《城市化与城市地理信息系统》 陈述彭

当今城市发展现状篇3

关键词:城市规划监察;现状;对策

城市作为我们的家园,城市建设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作为现代都市人,更加愿意接受一个蕴含深厚文化、极具现代气息、环境优美清新的现代化都市。而这样的都市环境大都凝结着城市规划监察系统工作者的劳动成果。作为城市规划的监督者,他们代表着广大群众的心声。 城市的建设、城市的发展方向都要服务于城市的主宰者――群众,国家一再强调的“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观念,始终指引着城市规划监察者们的工作方向。

一、城市规划监察特点

城市规划监察是城市规划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要做好城市规划的监管,就必须要了解其监管的特点,然后才能对症下药。一般来说,城市监管主要特点有以下几点:

1、复杂性

城市规划涉及到城市未来的发展走向,涉及到城市的各个相关部门,对全市居民的生活有着重大的影响。因此,其监察自然也就要涉及方方面面的切身利益,同时也具备时效性强,执法难度大的特点。这就要求监管部门既要做思想工作,又要依法办事;既要监察规划实施,又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也就是说,城市规划监察工作有其独特的复杂性。

2、地方性

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发展方向,也就决定了城市规划的差异。所以,城市规划监察具有地方性的特点。这就要求城市管理部门要根据每个城市的历史条件、自然环境与发展状况等,结合地方规划监察所依据的地方性法律规范,因地制宜地展开监管工作。

3、长期性

城市发展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而是需要长期的发展过程,这也就直接决定了监管工作的长期性,决定其是一项不间断的工作。这就要求监管部门和相关监管人员,要熟悉城市的历史沿革,了解现状和未来发展的方向,在长远的工作规划指导下完成工作,而不能只顾当前,不管今后发展,不能单纯为了眼前利益而牺牲长远利益。

4、现实性

城市规划监察的主要目标,就是为了创造更好的投资环境、生活生产环境。这就是说,现实性是城市规划监察的又一个重要特征,城市规划的监管部门一定要充分考虑城市发展的客观需要和现实可能,正确处理好监察与发展的关系,既要考虑现实情况,又要考虑未来设想,进行合理、实事求是的监管。

二、城市规划监察的现状

1、规划监察体制先天不足,决定了必然是矛盾中发展。利益,现实问题与法律相冲突,继而以妥协为结果,为城市规划留下了隐患。鉴于上述的认识与出发点,决定了规划监察执法的先天不足,削弱了规划监察执法的力度,必然对违法建设存在温情,查处违法建设的理念和措施不可能是严格控制,严厉查处,手下留情是自然的结果了。

2、违法建设影响城市规划程度难以确认,对违法建设行为进行处罚的唯一依据就是影响城市规划的程度。在计划经济背景下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实施以来取得一系列成绩的同时,也暴露出诸多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对违法建设行为的规定和行政责任十分有限,过于原则而缺乏可操作性,不利于规划管理过程中的具体操作。这种不确定性、不可操作性又造成了规划执法过程中“违法易、执法难”的局面,使城市规划管理部门难以快速准确地确认违法建设行为的性质,从而延缓了对违章建筑做出处理的时间。另一方面,这种不确定性也给违法建设者和少数规划管理人员以可乘之机,在规划执法过程中存在徇私枉法,损害了公众的利益,甚至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对于未构成严重影响城市规划的违法建设行为,罚款之后没有作出进一步的处理,而是一罚了之,对于严重影响城市规划的违法建设行为,缴纳罚款之后便可获得“宽大处理”。

3、《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宣传普及不够,许多群众不知何为违法,根本没有违法的概念,甚至某些执法部门也不知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的存在。

4、法人违法问题依然严重。一些单位,特别是权力部门,随意建设,根本不把自己的违法行为当一回事,不服从规划管理,甚者与规划执法相对抗,在群众中影响极坏。但是,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对法人违法的处罚措施,经济损失都由单位或集体承担,无关个人痛痒,已不能起到应有的震慑和制裁作用。

5、制度不落实,缺乏规范化、正规化,管理方法、方式存在偏差。现有的规划监察各种制度虽然存在,但最大的问题是没有责任到人,落实到位,办事效率低。在实际工作中,单位领导缺失了一个领导者应有的大局观和魄力,缺失了对全局的把握和进程的控制;其中部分工作人员存在思维误区,一是怕严格执法得罪人,在执法工作中网开一面;二是讲朋友讲人情,执人情法,导致违法建设难以有效制止。此外,缺少严格执法的信心,以没有强制执行权为借口,把责令停工通知书作为不作为的挡箭牌、免责牌,没有想方设法,很好地寻求多方协作,有效地制止违法建设。让许多不该蔓延的违法建设继续存在,造成难以管理的被动局面。

6、 缺乏对违法建设的快速反应能力和强行制止能力。规划管理部门虽然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等法律作后盾,但欠缺有效管理、严肃制止的手段。

三、提高城市规划监察的建议分析

建立、健全法律体制、规范执法程序、严格执法纪律等,已经成为城市规划监察部门势在必行的改革步伐。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城市作为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载体,其管理水平的高低、形象的好坏,对增强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和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城市的规划水平将直接影响着城市的整体形象。因此,在城市规划监察工作中,遏制违章、违法建设的出现是重中之重。如今我国是市场经济时代,这也是是法制经济时代,作为城市规划监察部门的工作也是需要有法可依,依法行政的。

四、改进城市规划监察的具体措施

在城市规划监察执法部门内部,要形成部门与部门之间的配合制度,形成共同面对违法行为共同查处的工作局面,这样就能在行为上制约一些人情问题的出现;另一方面,在城市规划审批的各个环节中,加大执法监察的力度,以确保做好城市规划项目的审批、监察等全程监察工作。为做好城市规划项目的全程监察管理工作,城市规划监察部门应同规划管理部门、其它管理部门构建共同协作的机制,以确保在建设的全过程中,合理、合情、合法。多部门共同配合执法,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纳税人的成本,更能及早抑制违章、违法建筑的持续发展,避免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参考文献:

[1] 陈世宏,王雷,程庆华,陈祥葱.基于3S技术的数字城市规划监察系统构建[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1,(03).

[2] 罗扬兴.城市规划监察的现状及思考[J].今日科苑.2009,(05).

当今城市发展现状篇4

关键词:城市园林;绿化植物;选择配置;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3)08002302

1引言

为了更好地改善城市市容,城市建设中逐渐重视和落实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但是城市园林绿化植物的选择和配置工作十分复杂,需要结合城市发展现状选择合理的绿化植物。由于当前城市园林绿化工作不完善,绿化植物的选择配置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今后需要进一步完善,以更好地改善城市市容,保护城市生态环境,为人们提供一个舒适的居住环境。

2城市园林绿化植物选择配置现状

城市园林绿化植物选择不但要突出一定的生态功能,同时还需要体现出一定的审美价值。当前城市园林绿化植物种类逐渐增加,城市绿化对于植物的选择也逐渐增加,但是由于城市园林绿化工作缺少一定的经验,植物的选择和配置存在一定的问题。当前城市园林绿化植物选择配置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绿化植物选择不当

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城市绿化植物需要选择适合当地环境的植物种类,但是当前一些城市的绿化植物选择中经常出现植物种类选择不当的问题,比如一些经常在南方生长的植物移植到北方之后会发生冻害,无法成活,这不仅仅造成经济的损失,同时也影响了整个城市的绿化工作。

2.2绿化植物种类单一

城市绿化植物种类单一是当前城市绿化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一些城市在植物选择过程中为了方便或者是节省资金,经常会选择一种植物进行城市绿化,比如城市绿化植物中选择最多的就是冬青这一植物,满大街都是冬青,这不仅仅不利于城市美观,同时也不利于发挥城市植物的生态效益。另外如果仅仅选择单一的植物种类进行种植,还会造成一定的病虫害,这些病虫害在短时间内大面积发生将会影响整个城市绿化工作的进行,给城市绿化景观管理工作造成不利影响。

2.3绿化植物难以体现季节差异

城市绿化植物大都色彩单调,一些城市为了突出冬季的绿化效果,常常会采用一些常绿植物,比如冬青、松树等等。但是这些常绿植物往往不会开花,这就导致城市绿化植物中仅仅有颜色,缺少花色的协调和搭配。城市绿化植物的选择中往往很少考虑城市景观的季节变化,由于开花植物的开花时间不固定,一些城市绿化部门为了减少工作中的麻烦常常会选择一些比较好管理的植物作为绿化植物,很少选择开花植物。

3城市园林绿化植物选择配置不合理的

原因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以及对城市环境的重视逐渐增加,城市绿化工作逐渐受到重视。但是城市园林绿化植物的选择并不十分完善,并未能真正发挥城市绿化作用。当前导致城市园林绿化植物选择布局不合理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1城市绿化资金缺少

城市绿化工作的开展是城市发展的需要也是改善城市环境的需要,但是由于城市绿化工作从规划到植物的种植以及维护需要大量的资金,一些城市由于发展相对缓慢,缺少绿化的资金。由于受到资金限制,城市绿化植物的选择就会出现单一或者布局不合理等问题。

3.2城市绿化植物选择规划不完善

城市绿化工作近年来逐渐受到关注,但是一些城市绿化植物的选择工作中由于缺少较为详细的规划,导致整个城市园林绿化植物选择工作难以有序进行。城市园林规划工作需要结合城市的地理位置以及城市的自然气候特点,由于规划中缺少专业性的人员,导致整个规划不合理,缺少可行性。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环境污染也日益严重,对于城市园林绿化工作的要求逐渐提高,植物选择不合理将难以达到缓解城市污染的效果,城市居民的生存环境受到严重的影响。一些城市并没有充分重视园林绿化工作,对于园林绿化植物的选择主要是借鉴其他城市的绿化植物,并没有充分结合城市自身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难以充分发挥园林绿化的作用。

4对策与建议

城市园林绿化植物的选择配置直接影响其生态效益,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城市园林绿化植物选择配置现状并不理想,未能充分体现园林绿化植物的生态效益和审美价值,在今后的城市园林绿化植物选择中需要进一步重视和完善园林绿化植物的选择配置工作,更好地美化城市环境,为城市居民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改善城市面貌,还城市一个崭新的市容。

4.1完善城市绿化理念

城市园林绿化工作作为改善城市环境的重要措施之一,是当前城市发展的需要,也是科学发展观的需要。城市园林绿化植物选择中需要遵循科学发展观的原则,保障植物的选择能够因地制宜,合理选择绿化植物,更好地为城市绿化工作服务。城市园林绿化植物的选择中需要充分尊重自然规律,能够坚持绿化植物的生态型原则,合理选择绿化植物,为城市绿化工作作出重要的贡献。

4.2保障城市绿化植物的多样性

当前城市园林绿化植物选择工作中由于缺少规划,或者是管理不完善,导致植物种类单一,布局不合理,难以对城市环境做出改善,城市园林绿化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城市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今后的城市园林绿化植物选择中需要保障多样性原则,在发挥其环境保护作用的同时发挥其审美作用。一方面需要保障园林植物种类的丰富性和多样性。由于城市园林绿化植物种类不同其相应的维护工作也不同,一些城市为了节省资金和维护工作,大都选择比较单一的植物种类进行园林绿化,但是这未能充分发挥园林绿化作用。在今后的城市园林绿化植物选择中需要保障绿化植物的多样性,根据城市的气候特点和生态环境特点,选择多种植物种植,保障绿化植物的多样性,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加生态效益,同时还可以增加植物群落的稳定性,防止病虫害的发生。另一方面需要注重园林绿化植物的季节性。城市园林绿化植物的选择需要考虑一定的季节性,一些城市为了节省资金或者是避免麻烦往往只按照冬季的标准选择植物种类,导致大多数城市的园林绿化植物缺少开花的植物,仅仅只有绿色的植物,难以体现出季节的变化,城市的颜色较为单调。在今后的城市园林绿化植物选择中需要充分考虑季节的变化,多选择一些颜色种类丰富的植物,结合季节的变化选择一些适宜的花类植物种植,尽量体现出颜色的差异性,体现出园林景观的审美价值。

2013年8月绿色科技第8期

何芬:城市园林绿化植物选择配置现状及对策探讨园林与景观

4.3做好城市园林绿化植物的规划

城市园林绿化植物的规划工作对于植物的选择和配置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在园林城市植物规划中需要体现出长远利益与短期利益相结合的原则,城市园林绿化植物的选择需要考虑近期景观以及长远景观的形成,能够保障近期景观与长远景观的有效结合。由于城市园林绿化植物的选择不仅仅需要考虑城市的自然生态环境,同时还需要注重城市园林绿化植物的维护工作,能够充分发挥植物的优势,为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做出贡献。另外城市园林绿化植物规划中需要考虑植物的品种规划,由于当前的植物种类十分丰富,可以用作城市绿化的种类也十分复杂,如何在这些众多的植物种类中做出选择十分重要。城市园林绿化植物选择规划中需要制定一定的植物目录,在这些植物种类上进行筛选,不同的植物种类功能不同,城市不同绿化带的规划用途也不一样,可以根据绿化带的用途选择合理的植物种类,比如城市道路两旁的绿化带需要具有空气净化功能,对于城市小区的植物选择需要充分体现绿化和美观作用,能够为小区住户提供一个舒适的环境,同时还需要体现出多样性,城市公园中的绿化植物大都是一种观赏性的植物,可以多种植一些不同种类的植物品种,发挥其美化价值和观赏价值。在城市园林绿化植物规划中不仅仅需要考虑植物的种植和引进,同时还需要对植物进行品种的培育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节省成本。

4.4做好城市园林绿化植物的维护工作

城市园林绿化植物选择和配置十分关键,但是如果一些植物引进之后缺少管理和维护,将会导致死亡,造成一定的损失。城市园林规划管理单位需要做好绿化植物的维护工作,安排专业的园林人员对植物进行维护。通过园林绿化植物的管理更好地体现园林景观的多样性,发挥其审美价值和环保价值,更好地为城市建设做出贡献。

5结语

随着城市建设和发展,城市的生态环境破坏日益严重,影响了城市发展和人们的生活。城市园林绿化植物作为城市环保的重要内容,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城市环境问题,改善城市市容。城市园林绿化植物的选择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通过种植多种植物,丰富植物的多样性,提高园林绿化带的审美价值。园林单位要做好规划工作,保障园林绿化植物能够发挥其作用,为建设美丽城市作出重要的贡献。参考文献:

[1]李薇.宜昌城市园林绿化植物选择配置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湖北林业科技,2008(2).

[2]刘纯良.也谈城市绿化建设[J].中国集体经济,2009(6).

[3]江秀英.城市园林绿化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现代园艺,2011(4).

[4]王永昌.城市绿化中植物的选择和配置[J].江苏林业科技,2009(12).

当今城市发展现状篇5

关键词:田园城市;可持续;城乡一体化

1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

1898年,霍华德出版论著《明天:通往真正改革的平和之路》,提出“田园城市”的概念,构想出一个兼有城市和乡村的理想城市状态,明确表达即为:“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能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的土地归公众所有,由一个委员会受托管理。”

从书中对理想城市的具体描述,可以把“田园城市”归纳为五个方面:首先是用区段作为基本单元,构成城市;第二,用同心圆带状表示土地的不同使用;第三,林荫主干路呈现辐射状形式;第四,具有145英亩的被水晶宫所包围的中央花园;最后,将农业区,工业区以及居住区相结合,形成城乡一体化。

2两型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中国的城市发展正处在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90年代后,我国城市化水平已经达到36%。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提出的两型社会发展要求以及07年党的十七大对科学发展观做出的进一步阐释,都为城市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

为了更好地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战略布局,加快两型社会的建设实施,田园城市理念开始为国人关注,融入到城市规划建设中,成为推进城市建设发展的新道路。旧有观念认为城市是人工产物,主要强调其社会属性,如今大量城市问题的出现使人意识到,城市并非单纯的经济体,而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生态系统。“田园城市”主要表现为城市具有田园特色,乡村具有城市功能,现代化基础设施网络扩展到乡村,社区化公共服务覆盖城市,城乡结合,一体发展,生态经济是城市的主导产业。可以说,田园城市建设是我国城市发展的科学选择。

3田园城市的建设思路

用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方针发展我国田园城市的建设,其战略推进的关键就是在城市化加速的大背景下,以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为城市发展的主动力,努力探索一条稳健、快速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途径。其建设原则为建设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统筹规划、生态宜居的新型城市。

(1)城乡一体。根据霍华德的理论,“田园城市”包含城市和乡村两个部分,二者同时存在,相辅相成。正如他所论述的:“城市和乡村都各有其优点和相应缺点,而‘城市――乡村’则避免了二者的缺点……城市和乡村必须成婚,这种愉快的结合将迸发出新的希望,新的生活,新的文明。本书的目的就在于构成一个‘城市――乡村’的磁铁,以表明在这方面是如何迈出第一步的。”

长久以来基于建设的需要,国家发展的方针是“农业支持工业,工业反哺农业”,社会体制实行 “一国两策,城乡分治”的二元结构和“城市偏向,工业优先”的战略选择。国家通过政策调控,在短时间内积累了大量社会资源,迅速建立了大量城市。然而,由于起步较晚,发展道路的曲折,中国的城市综合水准普遍不足,导致“工业反哺农业”的方针没有被很好地执行,出现城市与农村差距拉大的现状,城乡发展极为不平衡。

如今,我国已经逐渐打破城乡壁垒,把割裂对立的城乡关系重新转变为良性互动,协调二者的关系,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城乡一体化的道路迈进。

(2)协调发展。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要求城市和乡村实现有机动态平衡:既要具备生活居住社区,又有配套齐全的文教卫体等基础设施,同时对产业功能区进行集中布局,为工人提供就业保障和经济支持。城市的周边是大面积的生态用地和农业田地,以保证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其卫星城或者新城规模,单位城市用地1000英亩,农业用地5000英亩,城乡用地比例合理,现今亦可作为大城市区域规划的比例参考。

城市单方面的过度发展,会带来包括人口膨胀、就业压力、环境恶化、贫困加剧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影响社会的安定。因而重视城市环境发展,同时加强农村地区的经济建设,形成城乡平等的社会环境,缩小地区经济差异,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关键。

此外,田园城市理论所倡导的就是城市与乡村的完美结合。城乡一体,并非是无差别的现代化建设,将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差别完全消除,而是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田园城市的建设,既要打破城乡分割、缩小城乡差别,又要在坚持城乡差异化、特色化发展的同时,实现包容发展。

(3)统筹规划。城市的建设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断的人口聚集,城市规模也随之扩大。而城市的自然属性决定了城市不可能无限度增长,自然资源、空间环境等一系列因素也会产生制约效果。当能源物资无法满足城市的消耗需求时,城市的经济发展就会出现停滞。因而在对城市发展的规划过程中,就需要统筹安排,提前预备。

霍华德认为,一座城市的规模,其人口应当控制在3万人,如果超过了这一规模,就需要另外建设一座新城,其目的是为了保证城市不因为人口过度集中和拥挤而出现弊病。此外也能够保证每家用户的自然空间拥有。这一思路事实上就是追求区域的发展平衡。其发展战略目标就是对城市的规划建设进行统筹安排,具体措施就是限制大城市的无限扩张,有计划地把人口和产业同时疏解到新城,最终保证区域内的每个城市都达到霍华德所推崇的“城镇――乡村”的平衡理想状态。

(4)生态宜居。城市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产物,其最大的特征就是社会性。然而,城市无法脱离一定的自然基础而存在。城市在建设发展的过程中不同程度地会对自然产生影响。这种影响有积极的方面,也有消极方面。在现代社会里,发展与资源、人口、环境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关系日益明显。城市发展的过程离不开资源环境的支撑作用,资源成为城市生产力组成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保证和必要条件。

我国基于可持续战略下提出的两型社会确立了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标准。健康的环境不仅是促进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体现和谐社会,展现“以人为本”理念的先决条件。田园城市的一大重点就是重视生态环境,保证城市的生态宜居。霍华德把城市和自然系统联系起来形成新的田园城市概念,是研究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方向。

经过对城市的研究发现,大凡先进的田园城市模式,无一不是郊区林野遍布,市区绿地广布,城市与田园连成有机结合的整体,是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的表现。

4结语

田园城市理论与我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政策进行结合是城市规划的一块新领域,田园城市的建设,不仅体现了和谐社会的发展理念,同时对城乡一体化、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实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城市规划必将迈入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 艾比尼泽・霍华德(英).明日的田园城市[M].商务印书馆,2000.

[2] 孙施文.现代城市规划理论[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当今城市发展现状篇6

【关键词】智能运输 电子信息技术 技术分析

信息化与电子化是现代智能运输系统中的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为主要的两个特点,智能运输系统将一系列的电子信息技术应用在了实践工作中,比较典型的处理技术例如信息处理技术,通信技术等通过对其大规模的应用,形成综合的智能运输体系,是可以通过其运转改善运输的效率并使其大大提升,同时也促进了交通系统的重大变革。

1 智能运输系统的内涵

1.1 具有一定程度先进性的信息服务系统

结合完善的信息化网络通道,逐步的形成了日趋先进的交通信息服务系统。交通的各个参与环节通过借用先进的传感系统以及传输设备,将各个交通位置的实时状况传递给交通的信息中心。该系统将对这些具有强大信息量的数据信息进行获取及处理,并通过整合将道路交通信息以及公共交通信息提供给交通的各个参与环节上的单位。这些单位则针对这些给出的信息来确定出行方式以及路线等进行合理化的取舍与选择。此外,倘若在车上安装上导航系统以及自动定位系统,那么就可以对行驶路线进行专业的准确的定位并选择最佳的路线。当今社会的信息化程度日益完善,因特网上也开始构建起来ATIS,并且将多媒体的技术给应用了过来,如此将ATIS的服务功能在较大的程度上强化起来。

1.2 交通管理系统的先进性

交通管理系统方面和ATIS对于信息的采集、处理以及传输系统进行共用,可是交通管理的相关人员却主要使用的是ATMS,这是可以对道路系统中的交通状况、气象状况以及交通环境等问题进行实时的道路监控的。可以对道路状况中的交通、气象等状况以及其交通环境等状况实时的进行监察监视的。并结合搜集来的大量繁杂的相关信息,来对交通进行有效的控制。

1.3 比较先进的对于车辆的控制系统

通常情况下,对于车辆的控制系统大致可以划分成为两种类别,一方面是车辆的辅助安全驾驶系统。车载的传感器件、车载的计算机以及控制执行的机构系统共同的构成了车辆的辅助安全驾驶系统。通过对于车辆传感器的借助,车辆能够在行驶的过程中针对于其他的车辆以及道路设施的距离进行计算以及确定,车载的计算机对这些的数据信息进行综合性的计算以及处理,对于驾驶车辆的驾驶员发出警报报警等信息信号,倘若出现了紧急的状况,还会使车辆的紧急制动系统强制执行。

2 智能运输电子信息系统的具体作用

为了使运输系统的管理更加的智能化,应用智能运输系统来运输电子信息,是可以促进交通运输的效率以及使安全性能获得显著地提高。当今中国在面临着国外的经过了几十年的日趋成熟的完善和发展,而今中国却还处在一个初级的萌芽阶段,这是与当前的社会形势造成了极大的不适应性,所以,对此就要深入的研究和探索综合智能运输电子信息技术,对于当今中国大力发展的综合型智能化的运输系统,是有利于推动国家社会经济的更快发展以及改善投资环境的大力发展的。发展策略如下:

2.1 对于综合运输系统进行的构建以及完善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的日益强化及扩大,较大的程度上的世界各国间和各个地区间的贸易往来等以及经济的互补性是在较大的程度上予以增强了的。各个国家间的经济的一体化进程在不断地推进,而这一体化的特征日趋明显。新世纪的中国将会在综合化物流系统中使交通运输业得到很好的革新。全面系统性的应用全新的交通运输的模式。高效有序的将各种的运输模式进行有机的整合优化处理,统合运输的系统将会促使服务的质量以及水平得到不断地强化以及提升。应用先进的电子信息技术,对于基础设施建设是可统一进行完善的,结合自身技术经济的优势并连同充分的发挥出来的。通过一个承运相关人员的组织来转换与衔接好各种运输的方式的。为了完善和构建综合运输体系,需要对于国家的法律法规等相关的文件进行明确清晰地制定,将条条框框间的界限有机的分割,制定针对性有效性的优化政策,使不同的运输方式得到良好的配合与协调。

2.2 实现城市交通的各种方式的运输的方式协调一体化

在城市交通的体系当中,铁路交通运输是有着重要的地位的,但在实际的运作过程中,却也带来了一定的能源流失以及污染问题,虽然能将城郊与城市城市与城市密切紧密的想联系起来,但是所造成的损失也是不容小觑的。同时客运也是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紧密的结合起城市内部的或者是市郊的公交运输以及轨道运输系统的和城市外的交通系统,相互补充,这样小型汽车所担任的相应的客货流的任务则可以全部被取代或者是被部分取代,以此来方便合理的增长私人小汽车的私有拥有量,从而使城市间的交通的到良好的缓解作用。但如果是有着大量人口的大型城市,为了促使转运换乘则更为的方便,那么就需要建立立体的铁路配置和城市的交通系统,相互依托,从而促使综合性的快速运输系统得到了更为有效的构建。

3 结语

综上所述,在信息技术与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任何的行业都是需要和时代结合,将电子信息技术应用在各行各业中是时代的选择,社会的必经阶段。对于传统的交通运输系统进行大力的改造,从而促进当今中国交通运输的智能化与综合化的程度得到大幅度的提升,从而以达到我国综合运输能力与运输效率得到提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孙鸿杰.综合智能运输电子信息系统技术的设计与研究[J].中国新通信,2012,24:57.

[2]魏臻.企业铁路智能运输调度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5.

[3]鄢红英.智能运输系统驾驶信息环境作用机理及其评价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3.

作者单位

当今城市发展现状篇7

关键词:三线城市;商业地产企业;融资现状

在拉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动力来源上,商业地产行业所做出的贡献是不可忽视的。伴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大量的商业地产企业迎来了发展的重要契机,一些商业地产商迅速崛起。但是,随着商业地产企业的井喷式的发展,企业的资金周转遇到了现实的困境。为了解决资金方面的问题,拓展融资渠道,赢得更多的市场发展的血液和动力成为了很多商业地产企业面临的主要发展问题。笔者着重从三线城市的融资现状入手,探究其在融资进程中出现的问题及今后的改进和提升的策略。

一、我国三线城市商业地产企业融资现状

1.资金来源渠道

信任融资渠道具有悠久的传统历史,在很多三线城市商业地产企业中依然比较流行。一旦商业地产企业无法如实还款,那么企业的经营者的口碑将会降到一个比较低的水平。因为这一传统的融资渠道的主要对象都是和商业地产企业经营者有着一定关系的亲戚或者朋友。

第二个渠道是商业贷款,因为贷款方是商业银行,所以无论是从贷款的审批,还是贷款的额度及还款的期限等方面都对商业地产企业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一些商业地产企业因为不符合银行的发放贷款的标准,因此在这条渠道上所取得的融资效果并不是很理想。所以,面临巨大的市场压力的商业地产企业,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开始将贷款的希望放到了民间信贷上面。民间信贷,在资质审核方面的要求相对比较低,但是对于抵押物品的商业价值与贷款实际数额之间的差额比较大。同时,一些民间信贷的年率相当高。

2.资金来源总量

当前,三线城市的商业地产开发尚处在一个初级的阶段。这种发展的现实环境,一方面为其市场的占领和拓展赢得了宝贵的空间。但是,伴随着一线、二线城市的商业地产开发体系及工程的相继完善,一些大型的商业地产企业也开始逐渐将发展的重心向中国的三线城市迁移。在僧多粥少的市场环境体系下,三线城市所面临的市场融资空间将会被压缩。根据国家权威部门的市场调查结果表明,当前,在我国三线城市的市场融资中,一个突出的问题是资金来源总量无法满足当下商业地产企业的市场运营资金的需求。这种供需不平衡的发展现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三线城市市场规模的扩大和进一步的拓展。同时,需要强调的是,三线城市从地理位置及经济发展水平等层面,与一线重点城市相比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在2012年三线城市商业地产企业经营报告中显示,有接近一半的商业地产企业由于发展中资金的短缺而宣布停产或者破产。目前商业地产企业在融资过程中,呈现出了融资渠道比较狭窄和融资成功率比较低的问题,特别是三线城市商业地产企业在申请商业贷款时的成功率一直处在一个比较低的水平。我国央行在2010年曾经做过一项针对三线城市商业地产企业贷款情况的调查。这一调查显示:在我国三线城市商业地产企业的外缘贷款98%是来自商业银行。但是其中能够获得银行贷款的比例还不到8%。目前在我国的长江流域,珠江流域,很多三线城市商业地产企业都在面临着融资难的问题。因此,三线城市商业地产企业资金层面上的不足,在很大层面上是对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运营环境的一个折射。

3.资金来源结构

在三线城市商业地产企业的资金来源结构体系中,根据时间的长短,可以从整体上将其划分为短期资金来源和长期资金来源。但是,从目前所掌握的情况来看,我国三线城市商业地产企业在短期资金来源的比例是比较大的。一旦,金融风险事件发生,或者国内金融秩序出现波动,出现了比较严重的通货膨胀,那么三线城市商业地产企业所面临的资金压力就会很大。很多商业地产企业如果在资金来源结构体系中,短期资金来源的比例达到了半数以上,那么对企业资金结构的运营安全将会构成一个比较大的威胁。从商业地产企业发展和运营的情况来看,在符合企业的负债承受能力基础上,所承担的负债对于企业的发展是具有一定的利好促进作用的。商业地产企业的负债水平处在一个平衡的发展状态,将会助力企业更好的发挥好企业资产所具有的杠杆功能。作为企业生产发展的重要催化剂,可以帮助企业释放出更大的市场潜力,进而在市场竞争激烈的大环境中,赢得更大的发展的主动权。

总之,在现在统计在册的商业地产企业中,有近半数以上的企业处于所谓的负债经营的阶段。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商业地产企业所面临的还款压力是非常大的。在今后的发展中,如何从当前商业地产企业发展的现状出发,改善其融资的现状是整个商业地产企业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研究重点与方向。

二、我国三线城市商业地产业融资面临的问题

1.国家宏观调控,增大融资难度

国家会根据市场运行的整体情况,通过银行的商业贷款的利率及居民购房贷款政策的调整等手段,来对整体的商业地产行业进行宏观调控。当前,我国的商业地产行业出现了增速过快的现象,大量的楼盘被开发后因为市场需求环境不旺而导致资源的搁置和浪费。同时,一些地方的而已炒房的行为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商业地产行业的整体运营和发展。因此,国家通过限制购房及落实房产管理相关制度等方面,来调控商业地产的整体走向。这一点对于三线城市的商业地产企业而言是一个发展中的重要难题与挑战。

2.融资渠道单一,金融市场结构不健全

当前的市场融资环境中,三线城市的商业地产企业由于自身运营规模及市场发展形势等主客观原因,在融资渠道上呈现出了很大的单一性。按照目前的三线城市商业地产企业的融资比例来看,其商业贷款的比例和数量占据了其整个融资总额的一半以上。在另一方面,一些三线城市中具有一定规模的商业地产企业,通过金融市场等资金运作媒介来提供资金的保值与增值。但是,在当前的国内金融市场发展体系还不是很完善的情况下,其市场的发展和收益效果并没有达到商业地产企业理想的预期水平。基于此,今后的三线城市的商业地产企业在融资渠道等方面还要面临着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3.间接融资过多,投资增长过快

基于自身运营与发展需要来展开的市场融资具有很大的不可控性。一方面,商业地产市场的整体运营与管理程式中,本身就会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另一方面,在间接融资中,商业地产企业所要承担的还款压力也会相对比较大。但是,对于一些经济发展基础还处在一个较为初级阶段的三线城市的商业地产企业而言,投资就会必然意味着一定层面的风险,如果缺乏全盘的考虑和周密的部署,企业的投资,尤其是过快和过于着急和追逐利益的投资将会在很大几率上给企业的发展带来诸多的负面的影响,严重地还会导致企业无法及时的收回投资而导致企业资金周转链条的断裂,最后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和发展的困境。

结合上文,笔者分析了当前三线城市房地产企业在融资层面出现的问题以及背后问题产生的原因。当然,关于融资现状不尽乐观的原因还有很多层面,例如,三线城市商业地产企业自身的信用建设水平还需要提高。金融机构在扶持和助力企业市场拓展等层面还存在着提升的空间。地方行政主管部门在企业招商引资层面的力度和政策并没有在三线城市商业地产企业的发展中得到更多的落地与展开。

三、发展我国三线城市商业地产融资渠道的对策和建议

1.建立多层次商业地产融资体系

当前,在我国三线城市商业地产企业的商业贷款的申请的对象主要是各大商业银行。从目前的市场需求来看,商业银行的贷款提供额度和数量与三线城市商业地产企业的资金需求之间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再加上,很多商业银行在进行贷款发放的时候会根据企业的实力与规模做出一定的倾向,这些都影响着三线城市商业地产企业融资问题的顺利解决。商业地产融资体系,依照市场营销学的角度来看,可以经由主要的两个维度来实现。初步阶段,要从商业地产企业的内部程序入手,进步升华的融资的效力与效益。其次,要将企业的商业地产融资体系的维护与市场的成长有效地连系在一起。所以,通过整合企业发展的内外资源可以更好的实现商业地产企业融资体系的经济效益。

所以,三线城市商业地产企业在融资的过程中,应该在政府相关政策主管部门的引导下,开展多渠道的融资。国家相关政策职能部门要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来为三线城市商业地产企业多渠道融资保驾护航。同时,政府还应该积极地做好三线城市商业地产企业与各类金融机构的对接工作,在贷款申请政策上予以更多的照顾和扶持。

2.适度调整发展战略

目前,在三线城市商业地产企业中,存在的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发展战略目标的不明确。可以说,一个企业在的工作中缺少具体的、明确的发展战略目标则很容易在发展的道路上迷失方向。同时,一个缺乏明确发展战略目标的企业管理和发展是很难在效率和效果上得到很大的提升。例如,某一三线城市商业地产公司在2011年起开始进军高端商业地产市场,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与发展方案,公司资金周转一度处于很大的被动局面。这种境况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对公司领导缺乏相应的发展战略目标而造成的。企业长远的发展战略与发展规划与企业的融资安全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例如通过降低采购费用的方式来降低项目在初始阶段的费用支出,以及在建筑过程中通过各种具有一定潜在风险系数的方式来实现成本的管理,因为,一旦在运营中出现了注入经营不善等问题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其今后的融资渠道的畅通发展。

3.慎重选择开发项目

按照当前的市场运行模式很多开发商要承担着先行垫付相关人员及物料成本的费用。同时,国家出于社会稳定发展的角度对工人工资拖欠问题也已经通过一系列的法律和政策来进行了强制性的规定。这些都在客观层面上加大了三线城市在进行房产项目的选择中一定要从政策和法律及相关的市场环境等层面进行全面了解和掌控,争取将项目的选择层面的风险系数降低。例如,某一三线城市的房产企业,在进行项目施工中,由于对项目的选址的科学性进行论证,最后因为与市政的整体规划发生了严重的冲突而被迫拆除,造成了一定的财产损失。这些都是三线城市商业地产企业在今后的项目选择中要加以注意的重要方面。

4.采取适当销售策略

商业地产企业进行楼盘开发的最后落脚点是通过市场销售的手段将投资收回并且获得预期的收益。大量的已经竣工的楼盘由于销路受阻而导致资金周转不畅而影响了下一步的投资和及时的还款。因此,三线城市商业地产企业应该结合所在城市的市场购买需求及购买力等实际情况。通过完善的房产售后服务来提升房产的美誉度。本土化销售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实现路径,在这一行销策略的指引下,企业在产品研发,产能提升以及竞争力的提升等诸多方面都会大有提高。在当前的市场发展环境下,通过良好的企业运营策略实施,可以有效地规避或者降低企业在市场中所存在的风险。通过这些系列的营销策略及手段来构建一个立体的高效的商业地产行销体系及框架。经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和发展为企业资金层面的盘活及今后的市场拓展奠定重要的基础。

5.开发适销对路产品

无论是生产型企业还是服务型企业,其在整个运营策略的实施中,都需要经由创新的运营和生产模式来为企业的发展谋求更大的生产和发展动力。一旦在企业的运营中所出现的大的资金链条的断裂或者较大的市场经济形势的波动,则企业将会面临着非常大的市场挑战。三线城市在人均收入和大众的审美水平等层面与一线城市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一方面,在商业地产的价格层面,三线城市由于地理区位及经济发展等层面的原因,是处在一个较低的层面的。因此,三线商业地产企业在进行房产产品的开发和市场销售的价格制定层面要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大众的购买力实现一个良好的对接。另一方面,在房产产品的规格和样式上,应该在不增加相应的生产成本的基础上,从户型到结构等诸多层面照顾到所在地区和城市的大众审美和居住习惯。这种行销对路的房产产品会在客观上为其房产销路的打开提供应有的助力。当然,由于三线城市各自存在着自身的差异,因此在进行产品的开发和设计的层面应该更多的发挥出本地化的发展策略的优势。

6.加紧开发商业地产金融投资产品

随着三线城市商业地产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其市场资金的需求也会呈现出不断上升的态势。因此,商业地产企业应该在立足原本行业发展的基础上,加大力度来实施多元化的运营策略,从而多方向的转移企业在融资和运营层面存在的压力。其中一个比较符合众多三线城市商业地产企业未来发展方向的是地产金融投资产品的开发与投资。这种利用资产杠杆的力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企业的融资渠道,为企业的市场发展增加新的动力。企业在进行此类产品的开发中,也要将风险的防范置于一个突出的位置。总之,从根源上来讲,商业地产企业在尝试进行金融投资产品开发的那一刻,其所面临的风险压力就已经客观存在。相反的,经由科学的统筹和计算,将金融投资产品风险与自身的经营进行一个有效的对接,其所产生的市场效应还是非常利于企业的发展和市场运营规模的扩大。但是,抛开,其基本的前期的计算,如何从过程中,将金融投资产品可能产生的风险控制在一个较为理想的状态,或者将其纳入到一个科学的,系统的风险预警和监控体系之中,其所面临的压力会得到有效的控制。

商业地产融资渠道的多元化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包括企业,政府及金融机构在内的众多元素的通力合作。因此,在今后的发展中,三线商业地产企业应该在借鉴相关的科学发展理论的基础上,将企业的融资渠道的多元化发展进行逐一的完善。当然,这一完善并不是直接的抄袭现有的别的企业融资模式,而是应该在借鉴和参考的基础上,将这一制度和企业自身所在的行业发展环境以及企业发展的诸多实际情况来进行对应的调整。

四、结语

三线城市商业地产企业面临着巨大的市场发展机遇,同时其在融资层面所遇到的问题也是现在众多领域企业发展中的一个共性问题。本文分析了其融资的现状及今后的改进策略希望能起到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郝丽霞,委玉奇.房地产企业融资难的成因分析及对策建议[J].价值工程,2014(01).

[2]邢乐成,韦倩,王凯.房地产企业投融资公司:破解房地产企业融资难的新途径[J].山东社会科学,2013(01).

[3]王烨.房地产企业融资难的主要症结及对策分析[J].今传媒,2011(01).

[4]林禹同.三线城市房地产企业融资难问题研究[J].才智,2013(02).

[5]吴俊.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对策分析[J].科技和产业,2012(01).

[6]于晓燕.浅论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J].商场现代化,2011(02).

当今城市发展现状篇8

关键词:传统建筑;规划布局;空间布置 建筑形式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建构合理的现代地域建筑特色的前提是城市活动的原有模式与理想形态所提供的场所能否吻合,同时影响与被影响着城市的活力。因而,必须尊重当地居民的行为模式和文化心理模式,不能做武断的判定。城市发展的过程犹如生物的生长过程,动态而开放,同时需要有规律地生长和突变。城市新陈代谢的痕迹、现状和未来,是城市改造和更新的依据。

1依山就势的规划布局

对于当今城市快速发展下的房地产开发商而言:遇山推山,遇水填水,只为寻求更高容积率的做法,是对地形的极度不尊重的态度,也是对社会发展不负责的行为。因此,与其在住宅区建成后,挖空心思拿各种噱头吸引住户,不如一开始对地形规划就做出研究和遵从的姿态。对于建筑物和聚落来说,地形是最大的潜在力量。要建造适合于地形的建筑和聚落。要善于利用地形,赋予地形新的意义,建筑物的天际线是新的地形。通过山的地形,可以看出聚落的空间结构。即使地面平坦没有变化,人们也可以通过建筑物变化而感受到假象的地形。不仅是作为物理性的构筑物,它还蕴涵了各种“场”所包含的深意。人们在城市不断通过尝试和记忆而逐渐形成一个认知地图,时刻伴随他们将过去的生活空间与有关的世界模式结合起来。在这个过程中,有关城市意识的空白是通过自己所居住的房间、空间、楼梯、街道、商店和城市景观等一系列景象逐渐填充,形成相对稳定的地图。认同的对象是实在的环境要素,是人类感觉归属的基础。

2因地制宜的建筑空间布置

亚里士多德认为,事物都具有原本应该存在的场所,而事物真正回归到这一场所时,它也就恢复了其本来的面貌,这就是运动的原因。城市聚落的发展告诉我们,场所中蕴藏有历史的力和自然的力,当场所中“力”聚集,才能达到所需表现的“意”,是设计存在的本质。

在中国经济高度发展的同时,社会地位也在提升,全球关注的目光使得千年的文化再度受到高度的评价和推崇。因此,与其照搬欧陆风情的外壳,不如寻找和发展传统的特色。从空间布局的角度而言,因地制宜的院落空间是传统民居区别其他建筑文化的最大特征:1)方向性,是除了均质空间之外给空间以秩序的最基本的因素。一个地区的建筑井井有条的原因之一,都在于有共同的方向性。根据日照、风向决定住宅机能上的构造,使之成为建筑和环境配置的依据。不限定在轴线或东西方位,但是朝向的考虑仍然是当今购买住房或其他建筑的首要考虑条件之一。2)在空间上有流通性的,界线模糊的设计。从苏州大多人群而言,住宅设计考虑到舒适地度过梅雨季节,有着通透的门窗设计是吸引其投资房产的重点之一。3)材料的使用和耐久性的考虑。虽然国内建筑设计界不仅在设计上,同时也在材料使用上有着不同时间上的流行趋势,但是原始和有历史传统的材料更加符合普通大众的审美需求和使用需要,如原木、青瓦和麻石的再度流行就证明了这一点。走访老民居街巷,我们看到天井多数置正厅两侧且对称分布,屋场沿横轴伸展;也有在中轴线上的,屋场沿纵向步步升高,呈窄而深的布局。其中的包容力不仅体现于布局造型对多种风格的兼收并蓄,还体现于多元文化的和谐共荣。建筑本身既反映了自给自足、诗书传家的农耕文化,同时倡导天人感应的道家文化的印记也无处不在,如房屋设计可见五行相生相克理念等,与此还兼顾尊卑有等、内外有别、长幼有序的儒家礼教。这从苏州园林文化建筑中都默默体现着一中深远的文化。

3个性鲜明的建筑形式符号

建筑符号形态传递一定的信息,且表达一定的概念,是人对建筑的视觉感知以及理解其符号意义的客观前提,与人的心理结构及由此产生的各种心理感受活动有关联。由于各人躯体的和社会的经验不同,空间与实体给人的体验和感受也不同,人们对建筑环境的感知也不同。但是在特定社会成长的群体,在特定的时代、特定的地方对建筑环境的感知也会趋向一致。大众希望看到具有个性、历史感和地方传统的建筑形象。因此,除了空间布局上的考虑外,建筑形态上的学习和运用也是当今建筑设计实践活动中不可或缺的方式。

人们情感发生的场所是构成聚落环境的灵魂和人性的地理,历史文物和情感场所构成人类的存在空间,情感场所或许是一栋普通的建筑物,或是一些特定的地点,让人们感到自我的存在。分析当地传统建筑中那些给人们以情绪与情感影响的各种空间与实体(也即情感场所)的构成方式及其构成要素,提取恰当的形式符号,将有助于创造出独特的地域建筑风貌。姑苏文化的浪漫主义人文精神和敢为人先的性格特征,让资本萌芽的初期在混沌的状态下呈现出一种有序的组织:我们似乎看到晋商和徽派混搭的建筑风格的影子,但又再生出“本地化”的依山就势、随遇而安的古城形态。在当代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古迹逐渐消亡,出现历史断层,设计中的“非理性状态”:感觉好却说不出个一二三来,仅仅笼统用“感性”一词概括,似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如何有效借鉴,将理性思维和感性表达统一到平衡的境界,构想混沌,但现实有序地运用于设计,不是仅仅模仿与重复,才是研究过去的原动力。可以肯定,创造性地继承传统中合理的有生命力的东西是必须的,传统形式符号的变形与简化并不能形成建筑创作的全部。分析当下特定的城市和特定的建筑环境,包括历史、文脉、自然地理、人文风俗的各方面的环境特征,这才是建构现代地域建筑特色的基本途径。应立足现代,放眼未来,运用科学的方法去提炼出至今仍有生命力的“根”或“遗传基因”。

在现今融合多元化的世界环境中,可持续发展、保护地方特色,是当今世界两大主要课题。独特的地方文化遗产无疑是城市参与未来竞争的王牌,如王树的博物馆。创造性地保护城市整体环境、历史性的建筑和传统的建筑技术,创造性地保护历史性街道、建筑、景观等,是城市现代化的必要内容,也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如同使汉墓文物维持出土时的鲜艳,而不是在接触空气后就开始暗淡甚至无光。现代化进程与历史维护怎样双赢,实现四度空间的持续和谐发展,是建筑设计业界需要认真考虑的。

参考文献:

[1]王钊.生态视野下的聚落形态和美学特征研究[D].天津大学,2006.

[2]沈克宁.建筑现象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3]建筑设计资料集(第二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上一篇:旅游与城乡规划范文 下一篇:浅谈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