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情心理辅导范文

时间:2023-09-18 16:39:30

感情心理辅导

感情心理辅导篇1

关键词:辅导员;自我效能感;队伍建设;职业枯竭

职业枯竭,也称职业倦怠或心理枯竭,是指一种在工作重压下身心疲惫的状态,是身心能量被工作耗尽的感觉,往往伴随职业者心理上的不健康状态,包括对工作丧失热情、情绪烦躁易怒、悲观沮丧等,在人际关系上,常对他人产生不信任感,在心理和身体上都刻意与他人保持距离,并由于自身情感资源的干涸,而无力关怀他人。职业枯竭是一种情绪性耗竭的症状,这种症状最容易在工作情境中出现,当工作本身对个人的能力、精力以及资源过度要求,从而导致工作者感到情绪枯竭、精疲力尽时,职业枯竭现象就产生了。

一、高校辅导员职业枯竭的表现

高校辅导员就整体而言积极向上、自信健康,为高校的人才培养和安全稳定发挥着重大作用。然而,近几年来,高校辅导员队伍逐渐呈现出不稳定的现象,人员流失现象较严重,一些在职的辅导员工作状态已经表现出自我效能感不足的职业倦怠特征:

1.情绪衰竭。情绪衰竭被认为是职业倦怠最具代表性的指标,处于情绪衰竭的辅导员常常表现出疲劳感,即有一种情绪资源耗尽的感觉,常感到焦虑、紧张、孤独、情感压抑。由于情绪衰竭常伴有紧张感、挫折感的发生,所以辅导员会在心理上认为自己无法致力于工作,从而缺乏活力和工作热情,并对生活和前景感到冷漠、悲观。

2.去个性化。去个性化的特征是视其服务对象为物,辅导员对待学生或同事倾向于冷漠,减少接触或拒绝接纳学生;将学生工作视为没有感情的事物对待,对学生产生麻木、冷淡的态度。

3.个人成就感低落。个人成就感低落指辅导员倾向于对自己产生负面评价,感觉无助以及自尊心下降。感觉到工作中不再有什么值得去做,无法给学生的生活带来更大变化,而他们的职业所带来的诸如金钱、社会认可等回报也少之又少时,就产生了较强的自卑感。当较低的成就感与前两种职业倦怠的感觉混合在一起时,它们就会大大减少辅导员工作的驱动力,最终导致工作能力衰退,丧失成就感,以消极的态度来评价自己,很少把辅导员工作作为终身的理想职业。

二、高校辅导员产生职业枯竭的原因

1.工作的持续不变性造成对工作的新鲜度、好奇心、探索欲减低。高校辅导员刚进入职业队伍时充满了对工作的热情和自信,随着工作年限的增长,最初带来满足感的工作渐渐褪色、趋于平淡,意识到理想并不等于现实,致使一些辅导员对本职工作的热情和兴趣降低了,好奇心和探索欲减弱了。职业心理常处于亚健康状态,工作效率也逐渐降低。

2.工作内容多,持续承受压力,对于职业的兴趣下降。辅导员职业是典型的助人职业,辅导员是从事学生工作的基层干部,是学生工作第一线的组织者和教育者,承担了各种各样的职责。辅导员在实际工作中,往往身兼数职。“千条线一根针”,要求辅导员具备较强的思维能力及组织管理能力。随着学生数量的增加,现在辅导员与学生的师生比越来越高。辅导员在繁重的事务下往往超负荷运转。而学生工作具有时间连续性和空间广延性的特点,随时都有事情发生,随处都有事务关照,工作时需要身心的极大投入。

3.社会认可度与辅导员真正付出的差距。辅导员的工作成效和个人信心的树立依靠社会认可度,但往往辅导员付出的努力与所得到的社会认可度不一致。高校同龄教师有相对充裕的时间开展教学、科学研究,并不断提高学历,而辅导员在有限的时间内除了进行日常处理工作外,还要深入学生中与学生交心谈心,时间、精力的大量投入与个人需要的不满足及其与其他任课教师横向比较的心理差距,使辅导员队伍产生心理失衡。

4.辅导员个体素质的差异,会产生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一些带着较高目标标和期望、满怀热情进入职业领域的人更容易体验到职业倦怠。高校辅导员的成就动机一般比较高,一部分辅导员将真实世界中的个人形象同理想中的形象等同起来,对自己产生了一种不切实际的过高期望,竭尽全力甚至超过自己的能力扮演着社会期待的完美的形象,而这种由高度紧张和高度焦虑维持的理想行为,必然带来身心的超负荷运转,从而加速职业倦怠的产生。工作压力越高,则工作应激反应越低,职业倦怠的严重程度也越高。

三、高校辅导员预防职业枯竭的措施

1.培养和提升自我效能感,消除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由著名行为学习与社会认知心理学家班杜拉(bandura)提出,是指个体在执行某一行操作之前对自己能够在什么水平上完成该行为活动所具的信念、判断或主体自我把握与感受。高校辅导员自我效感就是辅导员对教育工作和自身教育能力与影响力的判断与感受。一个人自我效能感的强弱主要受个人成败经验、替代性经验、言语劝说、个体情绪反应和生理状态、情景条件等五方面的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强弱将影响主体工作绩效的好坏。

首先,自我效能感能有效调节辅导员的认知过程。通过培养辅导员的自我效能感,可以增强辅导员对自己实现目标的能力的信心,在设定目标时构造成功者的剧情,消除畏难情绪,从而为随后的行动提供积极的指导和支持。

其次,自我效能感能有效调节辅导员的行为动机。通过培养辅导员的自我效能感,可以改善辅导员的认知体系和行为预期,促使他们大胆按照对未来的设想设置有价值的目标,并策划行动方案。

第三,自我效能感能增强辅导员的情绪调节能力。通过培养辅导员的自我效能感,可以促使辅导员合理评估自己的自控能力和对事物的判断能力,避免面临问题和处理事件时立即紧张焦虑进而产生消极想像、消极判断和消极回避行为。

第四,自我效能感能有效调节辅导员的选择过程。通过培养辅导员的自我效能感,可以促使辅导员正确评估自己所处的环境,并提高自己在这个环境当中的胜任力、价值感和兴趣。当在工作受挫时肯定自己的选择,避免轻率做出跳槽换工作的消极决定,保证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

2.学校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应提供等更多的服务保障。

(1)建立健全辅导员培养、管理、发展机制,激发辅导员活力。建立和完善辅导员的培养制度,设立培养专项经费,切实像培养业务学术骨干那样,花大力气培养辅导员;建立完善辅导员队伍管理机制,加强对辅导员工作的考核,对他们履行职责提出严格的要求;建立完善辅导员队伍发展机制,为辅导员开辟出口。要为辅导员的发展搭建平台,让更多优秀人才在这个岗位上有所作为,真正做到政策留人、待遇留人、事业留人。

(2)推进专业化辅导员队伍建设,提高辅导员整体素质。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是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发展的必然要求。通过加强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提升辅导员的社会地位和学术地位,发挥辅导员自主性,提高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促进其从经验型辅导员向研究型辅导员发展,使专业成熟程度不断提高,真正成为既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研究者也是实践者。

(3)明确岗位职责,进行科学的定位,减轻辅导员的工作压力。高校要树立辅导员也是专业从业人员的思想,彻底改变辅导员是学生事务“勤杂人员”的现状,明确辅导员的岗位职责和科学的定位,制定岗位说明,划定工作范围,强化工作职责,分清工作主次,把辅导员的工作与其他职能部门的工作进行合理的分工,避免辅导员“种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家的田”,使辅导员从繁重的非本职工作的束缚中解脱出来,改变辅导员只重管理和服务,轻引导和思想教育的现状,确保他们把主要工作时间和精力用在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上,用在研究和掌握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和规律上,深入到学生中间,贴近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的成长成才的实际,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实做细,防止或减少因角色困惑而引发的职业倦怠心理的产生。

3.强化心理干预措施,提高辅导员应对压力的能力。组织高校辅导员参加心理知识的培训,掌握心理调适的基本技能,从而提高个体的心理调适能力。心理调适技能主要包括归因训练、应激训练、情绪转移等。归因训练可以提高个体内控能力,帮助个体把事情发生的原因归结为本身可以控制的因素,以激发个体的工作热情;应激训练可以改变个体面对问题的应对态度,采取积极的应对手段,提高个体在工作中表达见解和主张的积极性,从而降低因逃避问题而产生的工作倦怠;情绪转移可以使个体迅速走出情绪低谷,以适当的方式(如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进行合理的情感宣泄和压力缓解,使个体的心理处于正常的可控状态。建立、健全辅导员的心理咨询、心理辅导与心理救助的机制和机构,在职业倦怠尚未出现或初现端倪的时候,就施以贴心的关注,提供相应的抚慰,而对于某些依靠自身力量实在无法摆脱和治愈职业倦怠的辅导员,则及时给予系统而科学的心理诊疗课程和康复训练,最终帮助其迅速走出职业阴霾,重建职业自信,重拾职业乐趣。

高校辅导员是一个素质较高的群体,他们具有较高的思想觉悟,较强的能力素质,良好的文化素养,这些都决定了他们具有强烈的成就需要,潜在的成就动力。在构建和谐校园过程中,要特别重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中的辅导员心理健康问题,为每个辅导员提供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与方向,不断提高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防止职业倦怠的产生。

参考文献:

[1]孙敏,王志坚.以改革创特色着力构建生物科学人才培养创新体系[j].决策管理.2008.(21):2.

[2]罗涤.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倦怠状况与对策[j].中国青年研究,2007,(6):84.

[3]陈永森.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倦怠及消除[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2006,21(4).

感情心理辅导篇2

关键词:团体心理辅导 心理健康教育 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1)09(a)-0210-01

随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心理教育工作者认识到仅仅把问题学生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是不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从补救性模式逐渐转向发展性模式[1]。20世纪90年代初,团体心理辅导传入我国内地,它是在团体情境中提供心理帮助与指导的一种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形式,是一种预防性、发展性的工作[2]。

团体心理辅导是相对一对一的个体心理辅导而言,它是一种在团体情境下提供心理援助与指导的咨询形式,领导者根据团体成员的相似性组成团体,通过商讨、训练、引导等形式解决团体成员相似的心理困惑;个体在团体中通过观察、体验、学习新的态度和行为方式,达到提升自身心理素质的目的。由于团体心理辅导是咨询师与众多人员一起进行心理辅导工作,由团体带来的动力学因素,其受益面和受益的人员较之个体咨询更广,能更有效率的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3]。

1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产生的作用

1.1 认知方面

(1)团体心理辅导强化了团体成员对积极的人际情感的认识。不仅一些特意安排的活动强化了成员对积极人际情感的注意,同时,由于团体心理辅导的特殊氛围以及一些特殊的规定(如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等)使团体容易形成人与人之间积极的人际情感氛围,团体成员在团体内更多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温暖关系。

(2)团体心理辅导促使团体成员深入了解了团体对于个人的意义。在团体中自己能敞开心扉,能够在新环境中与不熟悉的人交流,在其他学校内的场合也能主动发言和与人沟通交流。团体心理辅导对于提高成员的自我开放水平和自我开放能力都是有帮助的。团体成员在自我开放方面的提高对于改善其人际关系是有帮助的。

(3)团体心理辅导提高了成员对自身的认识,而这种认识对于团体成员是有意义的。

(4)团体成员在认知方面提到的更加重要的一点是,学会了在冲突发生时怎样去改变不正确的认知,调适心理。

1.2 情感方面

(1)团体成员在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中表现出的不自在感、自卑感、不信任感和抑郁都有所降低,表现出积极的态度,个人的孤独感、不安感都有所降低。

(2)团体成员在团体心理辅导后对学习、人际关系的自信心有所增强能更好地信赖他人,与人交往。

1.3 行为方面

(1)不少团体成员反映通过团体心理辅导,自己开始学会换位思考,能够正确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和接纳自我,并且能运用正确的认知方式处理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冲突。

(2)通过使用在团体心理辅导中学到的人际沟通技巧等,较好地解决了自己的问题。

2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对提高心理健康教育产生的效率

2.1 团体心理辅导感染力强,影响广泛

团体就像是一个浓缩了的微型社会,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可以将家庭、学校或社会生活真实地再现出来,学生可以通过角色假设、心理情景剧、角色扮演等方式,体验和模拟真实的社会交往活动,掌握因此带来各种心理压力的处理方法。在模拟交往中,团体成员学会了许多社会生活经验,逐渐学会了应该怎样与人相处,怎样观察社会,懂得了应该遵守团体规范,并且在各个生活团体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2.2 团体心理辅导效率高,省时省力

一般说来,需要心理辅导的学生所存在的问题往往具有共性,通过团体心理辅导就可以解决问题,而不需要一对一地个体辅导,这样大大提高了心理辅导的效率。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可分为两方面进行:一是面向全校学生,通过调查筛选出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然后由心理辅导中心教师将学生分组,组建不同主题的团体,开展有针对性的团体心理辅导;二是以院(系)为单位,根据各院(系)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所关心的主要问题,将团体心理辅导的团体规模扩大到班级,就班级学生的共性问题开展心理辅导,这种模式比较符合我国以班级授课制为主的教学特点,效果较好[4]。

2.3 团体心理辅导效果容易巩固

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特别注重互动性、实践性,力求做到形式多样、生动有趣。同一个主题的团体辅导可以有许多不同的活动及表现形式,活动不同、表现形式不同,同学们的体验角度和感悟的深度也有所不同,但同时达到的目标却是一致的,这使得辅导效果在多次却不单调的辅导中得以巩固。

3 团体心理辅导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优势

3.1 团体心理辅导可改善交往的情感体验

团体心理辅导将具有类似共同特征和需要的人组织在一起,团体活动的特点和氛围使参加者容易找到共同性,找到被人接纳的感觉,从而充满希望和改善的力量;在团体活动中期阶段,团体凝聚力使成员进一步找到风雨同舟的感觉,使个体放松自己、减少心理防卫,互相帮助;团体对成员的支持,使成员感到踏实、温暖、有归属感,从而在团体中获得情感支持力量。

3.2 团体心理辅导使团体成员互相学习,在认知、情感、行为上都得到直接的帮助

与个别辅导相比,团体心理辅导提供了更为典型的社会现实环境。团体成员可以相互学习,交换经验,获得直接或间接的劝告,模仿其他成员的行为;团体心理辅导良好的人际环境有利于成员反省自身身上存在的不良品质,形成积极的交往品质;在活动中,我们鼓励团体成员提出自己在人际关系中遇到的问题,大家集思广益,共同解决问题,这样有助于其他团体成员在遇到类似问题时能够及时、圆满的处理。

3.3 团体心理辅导有助于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促进自我反思,不断进步

团体心理辅导将具有不同背景、人格和经验的人组合在一起,为每个参与者提供了多角度的分析、观察他人的观念及情感反应的机会;可以使参加者更清楚的认识自己和他人,同时建立新的自我认同模式度[5]。

3.4 团体心理辅导使教师与辅导员的工作更富有成效

在团体心理辅导的场合认识老师,或者体验到与老师友伴一样的愉快经验,过去的疑惑戒心可以消除,不再避开老师。学生与辅导员的接触,可以克服胆怯、减轻压迫感,改进自己的态度。同时,辅导员可以了解更多学生的问题所在,提供更好的服务。在团体心理辅导中具有敏锐观察力的辅导员,必然可以鉴别需要特别援助的个人。经过团体讨论,交流分享,将使学生对学校的各项活动感到更有意义,能够认识更和谐的关系。

参考文献

[1] 封国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性模式探悉[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2.

[2] 苏光.高校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探悉 [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2.

[3] 李梅.团体心理咨询在大学生危机干预中的运用初探[M].杭州出版社,2009,6.

[4] 唐慧敏,李志德.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的探索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06:14~27.

感情心理辅导篇3

[关键词] 高校辅导员 情感因素 情感教育

“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对现今辅导员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辅导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与道德水平,做好学生的引路人;要不断丰富自己的各种知识,做到与学生沟通的无障碍。这样,才能做好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

思想教育,需要讲究科学,也需要讲究艺术。高校辅导员与学生的关系不同于简单的教与学的关系,还包含有一份情感的沟通与交流。情感因素在辅导员工作中作用是润物无声的,本文即拟浅谈辅导员工作中情感因素的运用。

一、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在人类的心理结构中,包括两种因素,即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情感是非智力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心理现象,是人对主客体关系的主观体验,是心理活动的色彩和背景。人的生存和延续种族的过程中,有许多适应生存的方式和手段,而其中情感是最重要的。

黄宗羲说:“情者,可以贯金石动鬼神。”从中可见情感运用可以达到的惊人的效果。狄德罗也说过:“没有情感这个品质,任何笔调都不能打动人。”同样,在辅导员工作中,没有充分运用情感因素的渗透作用,任何说教都是苍白无力的。管理学即人学,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在本质上不外乎是人与人情感的交流。事实上,最终促使学生把种种教化准则内化为自己的行为规范的东西,首先还不是理性内涵本身,而是施教者的情感态度。辅导员要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则必须发挥情感的因素,努力通过情感的润物无声来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

面对新世纪的挑战,高校辅导员必须充分认识情感教育的内涵并深刻理解其重要作用。同时,为了更好地实践情感教育,高校辅导员不但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观念,尊重学生的兴趣要求,同时更应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以配合情感教育的实施,从而达到良好的教育目的。

二、情感教育的方式

辅导员在工作中发挥情感渗透作用的同时,要准确理解这种“情感”的内涵。所谓“情”,从一个辅导员应该具备的情感品质来说,指丰富而又积极向上的情感,即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有爱心,淡化自我,热衷于服务与付出等等。简言之,这种情感应包括以下几种,即朋友的理解之情,师长的关爱之情,导师的引路之情。

大学生在思想、心智等方面逐渐走向成熟,辅导员老师与他们交流时应该尽量避免古板枯燥的说教,而应该尽量多沟通与交流,以朋友的理解之情对待他们。人,只有被人充分尊重的时候,才会真正懂得如何尊重他人,尊重自身。辅导员老师也只有以朋友的理解之情和同学们平等相处时,才能真正做到换位思考,才能在学生工作中贯彻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才能真正了解和掌握一个集体的特点、优点和缺点,做到扬长避短,因材施教,帮助学生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大学生多数求学在外,远离父母的不适常常会直接影响大学生在校的学习与生活,如果此时辅导员老师要是能无私地向学生传达师长的关爱之情,让大学生在集体中能感受到温暖,那么就很容易取得学生的信任。大学生只是在受到真心关怀的时候,才会对辅导员老师、对班集体产生信任,才有可能表达出真实愿望和要求,才会逐步形成一个班级的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

大学生处在人生观、世界观成型的时期。大学生是德育主体,而不是灌输客体,任何教育只有转化为自我教育才能真正达到教育的效果。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师的情感投入。因此,辅导员老师只有从以情感人入手,才能达到以理服人的目的。身教胜于言传,辅导员要真正做好学生思想的引路人,就必须认识到自身的品格在大学生的人格形成过程中发挥着的重要作用,努力做好言传身教的导师。政治思想教育又是长期的自我教育过程,具有长期性、反复性等特征,这些都需要辅导员抓住每一个机会循循善诱,持之以恒的加以引导才会更有效果。

任何一种教育模式都内在包含着这样一些观点,即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依靠学生,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路线方针,只有切实从学生最基本的情感入手,才能使得教育达到很好的效果。

三、走出情感教育的误区

辅导员在正确运用情感因素教育学生的同时,还要走出以下几个误区:

其一,重情不等于滥情。我们说辅导员老师要关爱学生,并不是说学生的任何事情都需要辅导员老师去代替他完成。辅导员老师不能怕学生出错,更重要的是要在事后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及时进行正确的引导。列宁曾经说过,“爱孩子是母鸡们都会的事,但是如何去爱则不是母鸡们知道的了”。同样,对学生要有爱心,可是这种爱心的施与也是要讲究一定的艺术和技巧的,比如要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生活状况、觉悟程度、个性心理特征及倾向性,要了解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

其二,要注重“情”与“理”的有机结合。此处的“理”不仅包括做人的道理,还包括学校的规章制度等。我们说辅导员老师要尽可能的理解学生,但也并不是说要去包容学生的错误的观点,在学生错误面前,辅导员老师还要认真执行“理”,做好自己“导师”的职责。绝不主张对学生的违纪行为姑息迁就,无原则地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对学生错误行为的不适当宽容,是一种不负责任行为。

四、结语

情感因素渗透到辅导员工作当中,凸显了现代教育的本质,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重视情感与情感教育在学生整体素质形成中的作用,是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一个实质性区别。因此,在大学教育中,真诚呼唤辅导员加强情感教育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关照、对学生人文素养的陶冶。

参考文献:

[1]伍新春.高等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谢安邦.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王传旭,姚本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概论.安徽大学出版社,2006.

感情心理辅导篇4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人们生活的压力也越来越大,这就使得职业倦怠现象频现,特别是在教师、医生等助人行业中发生率更高。辅导员作为高校殊的教师群体,由于其繁杂的工作特点,也最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其主要表现为:情感衰竭、去个性化、低成就感。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危害也非常大,无论是对辅导员自身的身心健康、对学生品质的培养,还是对教育的发展进步等都会造成不良的影响。

关键词:

辅导员职业倦怠;涵义;表现;危害

中图分类号:

F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23008902

1 辅导员职业倦怠的涵义

1.1 职业倦怠

“倦怠”一词在中国出现的比较早,《礼记・礼器》有云:“季氏祭,逮而祭。日不足,继之以烛,虽有强力之容,肃敬之心,皆倦怠矣。”但“倦怠”作为学术名词首次使用是出现在心理健康领域,常用来描述个体工作中体验到的负性症状,或由工作引发的心理枯竭现象,不同于通常意义上的“疲劳”,而是源自心理的疲乏。特指人们在工作中由于感情的持续付出,最终导致工作卷入程度低,身心俱疲,矛盾冲突和挫败感加剧,在情感方面的耗竭状态。

对于“职业倦怠”的理解和研究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总的来说,共同点主要包括几方面:一是职业倦怠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疲劳”或者“疲倦”,它更侧重于心理方面,但有导致身体方面出现病理性症状的明显倾向。二是往往是由于工作负荷过重或者持续的应激反应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身心状态。三是职业倦怠的显著特征为身心俱疲、情感衰竭、去个性化和低成就感等内容。

1.2 辅导员职业倦怠

随着社会的急剧变化和高校大规模扩招的浪潮,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速度也十分迅猛。大学生人数与日俱增,而师资队伍的培养又需要一个过程,于是高校一个辅导员带几百个学生便成为常事。社会的急速发展,势必导致多元文化和多元思想道德的不断冲击,辅导员面对的教育对象也势必越来越复杂,这在无形中无疑又加大了辅导员的工作负荷,导致高校辅导员由于工作时间过长、工作量过大、工作强度过高、面对对象复杂等一系列问题而产生的过大压力。另外,辅导员的社会地位和职业价值并不能被得到很高的认可,从而引发高校辅导员的低成就感和无价值感心理,缺乏对职业身份的认同感,从而产生一种身心俱疲、情感衰竭和行为消极的职业状态,就是所谓的职业倦怠。

具体来讲,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可以从精神状态、情绪情感、行为表现和生理状态三个方面来进行描述。一是精神状态:精神萎靡不振,身心容易感觉疲乏;二是情绪情感:情绪容易低落,悲观,缺乏自信心,对自我评价偏低,对学生态度冷漠,缺乏爱心;三是行为表现:厌倦本职工作,缺乏热情,工作敷衍了事,存在应付心理;缺乏耐心,不喜欢与学生交往互动,对社会、学校、学生、工作甚至自己的生活等方面抱怨牢骚;四是生理状态:身体虚弱且易疲劳,乏力,抵抗力下降,甚至出现紧张性头痛和失眠状况,处于亚健康状态。

2 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表现

通过对文献资料的研究和笔者的调查研究,对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表现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

2.1 情感衰竭

情感衰竭,或称之为缺乏工作热情,情绪或者情感耗竭。这是辅导员职业倦怠最主要的症状和最典型的表现形式。指没有活力,没有工作热情,情绪低落,经过感到莫名的烦躁和压抑,身体处于极度疲劳、情感处于枯竭耗尽的状态。对人冷漠,处事简单粗暴或者放任自流、不管不问,对工作产生抵触心理。比如有些辅导员面对每天重复的工作,动辄对学生大吼一顿,时间长了,学生和辅导员的关系也很疏远。很多辅导员形容自己的工作状态就是“混日子”,总感觉工作繁忙,容易因为小事生气发怒,并且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心理压力大,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重复工作中,工作变得越来越机械,时间长了也就没有了热情和激情。

2.2 去个性化

去个性化,指对学生采取忽视和冷漠的态度,刻意在自身和学生间保持距离,对学生没有耐心,缺乏和的学生沟通与交流,和同事之间也相互猜疑,刻意回避日常的各种社交活动,工作态度消极,对自身和对周围环境的看法都相对悲观,会因为一些很小的事情惩罚学生,严重者还会伴有一定的身体上的症状。比如不少辅导员自述因为工作压力过大,每天24小时不敢关一会手机,老担心学生夜里会出现什么事情,休息不好,长期失眠,精神和身体状态都不是太好,年纪轻轻就出现头发大把大把脱落的现象。不少辅导员从最开始参加工作时的满腔热情,到现在越来越多的出现职业倦怠的现象。

2.3 低成就感

低成就感,即自我否定化,指辅导员个体自我评价消极,个人成就感低,没有价值感,对自己持否定态度,对前途感到迷茫。特别是在所带学生人数相对比较多辅导员中间,这种体验往往更加明显。每天的绝大部分时间都用来处理学生鸡毛蒜皮的事情上,个人真正做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搞科研的时间几乎没有,个人的发展空间又非常有限。时常感觉年头忙到年尾,但是一年下来,发现没有什么能让自己看得到的成绩。如果再遇上学生或者领导对自己的不理解及社会对自己的负面评价,更是自我感觉非常不好,逐渐失去对工作的信心。辅导员的工作经常是付出和收入不成正比,每个月都是月光族,省吃俭用还是养不了家,糊不了口。工作不容易出成绩,升职的空间又太有限,忙来忙去,只是从一个年轻的辅导员变成一个“老”辅导员。

3 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危害

3.1 影响高校辅导员身心健康

职业倦怠是由工作压力引起的身心极度疲惫、情感枯竭的综合性症状。职业倦怠在超负荷的工作中容易发生,在助人行业中发生率更高,当助人者将个体的内部资源耗尽而无补充时,就会引发倦怠,而辅导员恰恰符合这些条件。

辅导员一旦产生职业倦怠,便很容易体验到自身疲惫,情感衰竭,成就感低等,从而产后后续的一系列变化。因为辅导员工作性质的原因,长时间的超负荷工作和精神经常处于应激状态,很容易导致他们出现精神状况不佳,疲惫不堪,而这种状况如果持续得不到改善,则可能引绪情感方面的困扰,轻则引起消极的心理体验、情绪失控、情感冷漠枯竭,重则可能引发抑郁情绪。如果这些不能得到合理的宣泄,可能引发心理疾病和身体方面的病变,比如失眠、紧张性头痛、抑郁症等,甚至还会引发器官的病变,从而对辅导员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形成不可估量的严重影响。

3.2 影响大学生成长和发展

心理学上有个著名的“踢猫理论”。故事大意是:某公司老总,因超速驾驶,被警察扣车并开了罚单。他无处泄愤,回到办公室把销售经理训斥一顿。销售经理挨训之后,气急败坏的把秘书教训一番,秘书无缘无故挨批评,就把怨气发泄在接待员身上,接待员无处发火,回到家,对着儿子大发雷霆,儿子莫名其妙被训,也很恼火,便将家里的猫狠狠踢一脚。这则理论表明:生活在社会上的人形形,每个人难免有坏心情。这种不良情绪一般会沿社会关系链条依次传递,从等级和低位高的金字塔尖一直扩散到最底层,从强者传向弱者,从地位高的传向低位低的,无处发泄的最弱小的则会成为最终的受害者和牺牲品。

高校中同样也存在这样的“踢猫效应”:社会埋怨高校培养不出高素质人才的,学生出了什么问题高校则唯“辅导员”是问,辅导员面对超负荷的工作,便很容易把这种倦怠的消极情绪转嫁给学生。正如美国学者德沃肯所说:“且不论教师职业倦怠对教师个体及学校组织产生什么样的后果,这些教师的学生才是最终的牺牲者。”

与学生接触最多、最为频繁和最为广泛的教育工作者群体就是高校辅导员,如果该群体产生职业倦怠,对学生的影响也是最为直接的,就如果辅导员有消极的倦怠情绪和人生态度,自我否定,缺乏对职业的热忱和责任心,甚至产生反感和排斥心理,对待学生学生冷漠,没有耐心和宽容之心,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对待学生问题简单粗暴,或者干脆漠然处之、不管不问,那就根本不可能采取积极有效的态度和方法对学生进行管理,更加一步说,辅导员的这种消极情绪和行为,会对学生产生示范作用,对其个性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学业进步和成长成才,对学生的整体素质提高也会产生不良影响。

3.3 影响教育及社会的发展进步

辅导员对班级管理的好坏程度,直接影响班风班纪、学生的整体精神状态和精神面貌。一般情况下优秀辅导员带出来的班级,课堂纪律较好,课堂气氛整体较活跃,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强,对课堂的参与度高,积极发言,主动承担任课教师布置的任务。相反,一个对学生冷漠、采取放任自流管理方式的辅导员带出来的班级,学生出勤率和听课率都不高,班级如一盘散沙,缺乏组织性和纪律性,且学生整体上很少主动承担任课教师安排的学习任务。由此可见,辅导员对学生的管理工作好坏与否,直接影响到日常教学工作的有序展开和教育教学工作的成效,甚至影响整个大学教育工作的推动和高校所培养的人才的质量和整体素质。因此,辅导员由职业倦怠引发的情感冷漠,没有工作热情,对学生冷漠等,势必对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政工作失去支撑力量和强有力的推动者,进而对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深远的不良影响。

我国辅导员制度有其特殊的背景,除了日常对学生的管理和服务要求之外,还有适应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的政治性要求。在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急剧变化、思想道德意识日益多元化的今天,辅导员的工作也更显得至关重要。特别是在当今的渗透活动无孔不入之时,正是由于辅导员时刻冲在第一线,做了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才能使得许多不稳定因素被化解在萌芽状态中,确保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乃至社会稳定。因此,高校辅导员一旦出现消极怠工、情感衰竭、厌倦工作的职业倦怠现象,影响面就非常之大,对学生的成长造成不可估量的后果,影响教育教学工作的成效,严重者可引起社会思想动荡,从而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给社会造成巨大压力,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发展进步。

参考文献

[1]王莉,王俊刚.教师职业倦怠与应对[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7,(2).

[2]伍新春,张军.教师职业倦怠预防[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3]李丽.从辅导员的职业倦怠看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28(2).

[4]闫伟.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现象分析[J].继续教育研究,2008,(6).

[5]曲建武.辅导员队伍建设要有实招[J].中国高等教育,2005,(23).

[6]陈道华.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对策[J].思想教育研究,2007,(2).

感情心理辅导篇5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学生管理;情;理;法;维度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7)03-0127-04

辅导员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实现“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重要依托。在学生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中做到合情合理合法是对辅导员的基本要求,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情理法的纠葛和矛盾普遍存在,很多辅导员不能恰当处理情理法三者的关系,制约了工作职能的发挥,降低了工作实效。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从辅导员工作中情理法的内涵谈起。

一、情理法:辅导员工作的三维度

辅导员工作中的情主要指情感。在现代汉语中,情感一词主要有三种解释,一是指心情感动,如“情感于旧物”;二是特指感情;三是指人受到外界刺激而产生的肯定或者否定的主观心理反应,如喜欢、厌恶、悲伤、恐惧、愤怒等。[1]心理学认为,情感包括价值感和道德感两个方面,在社会交往中具有行为调节、信息传递和身心保健等功能。情感是维系教育工作者和工作对象的纽带,爱岗敬业,恰当运用情感因素开展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是对高校辅导员的基本要求。

在中国社会,理的内涵较复杂,首先是指事物的规律,即基于事物本来面目的看法和观点,以事实为依据或与事实密切相关,可以引申为真理性的认识;其次,理指合规律性、合规范性,即行为遵守规矩,服从道德、良俗、伦理、契约、规律、礼仪等;最后,理还指代事情或者论点的根据,即理由。[2]辅导员工作要重理,就是要求辅导员要把握教育规律和学生特点,尊重并传播道德伦理,明事理,讲道理,遇到问题理性思考,冷静应对。

辅导员工作中的法指的是法制。法制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法制指法律制度,即由国家出台的并由国家强制力量保证实施的法律和制度的总和。广义的法制除了法律和制度外,还指全体社会成员严格平等地遵守和执行法律制度这一动态过程。辅导员工作中的法制体现为三个层次,首先是辅导员落实国家教育方针,根据教育法规和制度开展工作,并对学生开展法律法规教育;第二,辅导员按照学校章程和学生教育管理规章制度开展工作,保证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第三,辅导员在具体工作开展过程中根据需要,自主创制的成文的或者不成文的规章制度,要求学生遵照执行。

二、辅导员工作中情理法关系误区

高校辅导员工作条例中“履行岗位职责,关爱学生,理性思考,依法办事”等内容,是对辅导员工作的基本要求。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这些看似平常的“基本要求”有时却变成“最高要求”,情理法三者无法兼顾的情况普遍存在。

(一)情感泛滥,忽视理法

中国是最具有“人情味”的国家,“情理法三者,情字当先”的观念在国人心中根深蒂固。学生工作离不开情感的滋养,然而情感泛滥,必然会“淹没”理性和法制。这种现象在两类辅导员群体中比较明显,第一类是新入职的辅导员,他们和工作对象的年龄差别较小,具有和学生相似的兴趣点和爱好,他们精力充沛,工作热情高,和学生关系紧密。但是,由于刚从学生成为教师,很多辅导员不能很好地转变角色,“朋友”的身份突出,教育管理者的身份不明显,在工作开展过程中感情丰富而缺乏理性,工作方式以交流和沟通为主,过于强调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忽视甚至从心理上抗拒学校的规章制度。第二类是入职时间较长,工作经验丰富的辅导员,他们成熟老练,深谙人情世故,社会气息浓厚。他们把学生区别对待,将学生干部或是自己喜欢的部分学生视为“自己人”,在工作中“对人不对事”, 利用工作便利对“自己人”大加照顾,甚至包庇纵容违章违纪行为。

(二)偏重于理,漠视情法

部分辅导员认为,当工作中情理法产生矛盾的时候,应该把理放在首要位置,做好学生工作的关键在理而不在其他,正所谓“万事不出一个理字”。很多辅导员将讲道理作为主要工作方式,各种会议和谈话不胜其烦,过度重理而不讲情感,这会使学生教育工作变成简单乏味的说教,造成学生的反感。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重理而漠视规章制度,将法制束之高阁,这会使学生管理工作失去尺度,缺乏力度。此外,部分辅导员在工作中以“合理”为理由,“积极”开展工作,看似合理,实则“动机不纯”。例如学生在校出现问题时,首先想到的是为校方和自己免责,而不是如何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很多辅导员经常在第一时间将学生在校表现告知家长,于理而言并非不当,但忽视作为成年人的学生的感受,会使教育效果大打折扣。再者,为提升院系形象,抓主要工作和突出亮点、特色是很多辅导员工作的着力点,这本无可厚非,但是部分辅导员将此作为主要工作内容,大搞“政绩工程”,忽视学生的真实需求,背离育人目标。

(三)强调法制,不通情理

法律法规和校纪校规为辅导员学生日常管理工作提供了依据,学生工作必然以法制为准绳。然而部分辅导员片面强调法的作用,认为法代表着公平与正义,法无所不能,法制才是开展工作的最主要手段,工作方式单一,不通情理。部分辅导员以“严师”和“执法者”的身份自居,刻板执行学校规章制度,表面上“F面无私”,实际上简单粗暴,冷漠僵化。例如,学生违纪处理标准主要依据过错情节和认错态度,有些辅导员只看重前者而不考虑学生的悔过态度和后续表现,“量刑”过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很多学校的规章制度陈旧,不能适应新阶段学生工作的新特点,一味强调法制会影响问题的解决效果。此外,部分辅导员以加强管理为由,自我创制了很多成文或是口头的管理制度,有些是对校级校规的细化,有些却与学校章程相左。学生完全在辅导员设定的“条条框框”内活动,稍有越界便受到处理,学生创新积极性和自我教育管理的热情受到影响。

三、情理法在辅导员工作中的和谐统一

辅导员工作的任务和职能决定了情理法三个维度应统筹兼顾,不可偏废。情理法的统一既是辅导员工作的基本要求,又是高超的工作方法和工作艺术的体现,要充分发挥三者各自的有利因素,实现三者在工作中的有机统一。

(一)法为准绳,法统情理

法为人的活动设定了范围和尺度,具有指引、预测、评价、强制和教育等多种功能,在人治思想影响较大的中国突出法的作用意义格外重大。亚里士多德认为“法治”包含两个要素,第一,法律本身应是良法;第二,这种良法应该得到普遍的遵从。辅导员工作首先要有良法作为依据,即从立法角度,与辅导员工作相关的规章制度要体现公平正义原则,并符合工作实际,切实可行。尤其是学校层面的规章制度要对辅导员工作和学生成长具有引导性,而不是简单地对行为的消极限制,同时要体现时代性,符合当前学生工作和学生思想行为的新特点。辅导员自我创制的制度也要符合“良法”的要求,要以服务学生成才为目标,单纯的严格管理只会限制学生的发展。从执法和普法层面来讲,辅导员要认真执行法律法规和学校章程,在具体工作中以法律和制度为准绳,保证各项工作合法、规范、有效,做到自身不越界。同时重视对学生的法制教育,养成知法、用法、守法的良好习惯。

法统情理是指法为情和理设定了边界,当情理法出现冲突,首先要考虑的应是是否合法,要坚守法律底线,避免情感泛滥,私欲扩张,道德沦陷。人有喜怒哀乐,人的行为受思维和情感支配,如果缺少约束,必然出现为恶、秩序混乱等现象,理自然也不存在[3]。因此在辅导员工作面临情理法的纠葛时,应控制情感,理性思考。作为教育管理工作者,行使权力时应坚持“法无授权即禁止”的原则,始终在法律和制度的范围内活动。需要注意的是,法统情理绝不是法高高凌驾于情理之上,僭越于情理之外,因为法本身就是产生于情理之中,是制度化的情和理。工作中每一次情理法的冲突有可能代表了在这一领域法制的空缺,对于辅导员而言是一次法制“创制”的好机会,问题解Q后及时总结经验,在兼顾情与理的基础上以法制的形式将问题解决路径固定下来,为以后同类问题的解决提供制度保障。

(二)理为依托,理涵情法

坚持理为依托是由情理法三者的特点决定的。理反映了事物内部的联系和规律,以道德、礼仪、伦理、风俗等形式为人类的各项活动设定了规则,与法相比,理不带有明显的强制性,但其教育引导性和行为评价作用更加突出。从作用的时间来看,法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而理则伴随人类社会始终。从调节的广度来看,法处于逐渐健全之中,未必能涵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理则无所不包。情感是人际交往的纽带,但是有时却带有明显的随机性、波动性和非理性,其作用发挥的稳定性不足。坚持理为依托并不是忽视法和情的作用,而是在道理中蕴含情与法,即将情及法蕴含的价值标准和内涵以理的形式呈现出来,讲理既要体现法制的强度,也要体现情感的温度。

辅导员在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既要坚持理为依托,明理、讲理,又要做到理涵情法,内容全面,生动活泼。首先,辅导员自身要学习做人、做事、做学问的大道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和学识水平。第二,在学生教育工作中要遵循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规律,遵循社会规范,符合社会道德伦理和公序良俗的要求,体现文明、诚信、平等、礼仪等社会价值标准。第三,要将法律法规和学校规章制度教育与学生的道德教育结合起来,找出二者的共通性,以浅显易懂的道理向学生讲明遵章守纪的重要性,对违纪学生晓之以理,微言大义。第四,讲道理不是简单的事实陈述,要包含情感和价值判断。辅导员事务性工作千头万绪,各种关系、矛盾纷繁复杂,学生特点和喜好千差万别,辅导员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对待具体事物是喜欢、支持还是厌恶、反对,要清楚地将立场和态度告知学生,使学生明确是非善恶的标准,知道何者可为,何者不可为。

(三)情为手段,情融理法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情感和愿望是人类一切努力和创造背后的动力”。情感是人类行为的原动力,是人际关系的调节器,也是教育工作的着力点。教育从来都是饱含情感的事业,古今中外的教育家对于情感因素在教育中的作用格外重视,将教师对学生的热爱作为教育成功最主要的原因。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果缺乏情感,必然变得苍白无力。辅导员工作要以情感为手段,首先要发自内心的热爱学生,视学生为亲友,有意识地建立起与学生的深厚感情。第二,辅导员要保持健康、积极的情感和言行,并以此感染学生,影响学生,将情感教育渗透到学生生活学习的各个方面,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第三,辅导员要常怀悲悯之心,及时了解学生的内心活动和实际需求,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第四,要善于利用积极的情感去激励学生,教育学生,使他们端正生活和学习态度,拥有持续向前的动力。

情理法在辅导员工作中并非天然对立,而是可以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正所谓“情为理之维”,在理和规范中已经蕴含了情感因素,且情成为衡量理的一把尺子,这是情能融进理法的一个原因。另外,情感反映着人们对现实社会的欲望和追求,体现着人们的价值取向,而这种欲望和追求很难单独呈现,大多时候以理与法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是情能融进理法的另一个原因[4]。情融理法对辅导员工作要求,首先表现在无论是开展说理教育,还是以法制为手段进行学生管理的过程中都要符合“人之常情”,以关爱学生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其次,要以学生的情感反应作为评价辅导员工作效果的重要标准。道理讲完后,学生是心悦诚服还是口服心不服,规章制度出台后,学生是奉为圭臬还是阳奉阴违,所代表的工作效果是截然不同的。第三,辅导员要注重情感的提升,更好地服务于说理和“执法”工作。情感是维系辅导员和学生关系的纽带,辅导员情感细腻丰富,与学生关系紧密,必然会在学生中产生凝聚力和向心力,在此基础上开展思想教育和规章制度执行工作自然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最后,当工作中情理法出现暂时的矛盾时要发挥情感“剂”的作用,多做沟通和疏导工作,为问题的解决创造条件。

(四)科学评价,有效监督

辅导员是高校与学生沟通的桥梁,辅导员工作既要对高校负责,更要对工作对象负责。要实现情理法在辅导员工作中的和谐统一,必须要发挥高校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性,对辅导员工作的开展进行有效的监督和评价。

首先,要改变传统辅导员工作评价中重业绩轻过程的做法。工作实绩固然要考察,但工作过程同样重要,能否做到法为准绳、理为依托、情为手段,这不仅反映着辅导员工作水平的高低,也关系着工作实绩的科学性和合法性,同时决定着高校与辅导员在学生中的威信度。第二,改变评价权重,向学生倾斜。传统的辅导员工作评价重领导轻学生,使得很多辅导员工作开展过程中为上不为下,忽视服务对象的切身感受。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对于辅导员工作最有发言权,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要将“以学生为中心”作为宗旨,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学生的主人翁作用,为学生行使各项权利创造条件。第三,将定期评价与经常性的监督相结合。对于辅导员工作的考核评价一般以学期或学年为单位,时间跨度较长,很多与情理法统一原则相悖的问题只能集中在考核评价后解决,不利于辅导员工作水平的提高,影响工作实效。应缩短评价时间,建立经常性、不定期的评价制度,加强对辅导员日常工作的监督,将发现的问题及时通过有效渠道反馈上来并采取措施加以纠正。

参考文献:

[1]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2]杨国荣. 说“道理” [J].世界哲学,2006(2):98-103.

[3]汪习根,王康敏.论情理法关系的理性定位[J].河南社会科学,2012(2):28-32.

感情心理辅导篇6

关键词:团体心理辅导 大学生 思想教育

新形势下,高校必须探索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摸索新的路径,实现心理教育和学生发展的新目标。团体心理辅导要发挥团体的作用,针对学生个体的心理特点进行辅导,实现学生的成长与发展,重视活动的载体,实现学生自我成长与发展,在学生体验中实现提高。团体辅导要发挥出巨大的感染力、影响力,在相互安慰和诉说中减轻负担,稳定情绪,启迪思维,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团体辅导要创造社会情境,追求效果,在充满友好的氛围中,通过示范、演示等方法,让学生审视自我的观点和行为,调整策略,实现学习的内化,延伸到生活中巩固教育效果。团体辅导要发挥最大的优越性,提高效率,重视对辅导者的帮助,实现全体成员之间的相互帮助,集体推进辅导进程,提高辅导效率。团体辅导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体现在团体辅导和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共同的教育目标,发挥着共同的教育效能和作用,存在着共同的师资队伍,相互配合,实现资源的转化和整合,能够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的效率。

一、团体心理辅导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的班级管理应用

团体心理辅导能够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创造好的班级氛围,教师从组织和培养引导等来加强班集体建设,形成健康融洽的班集体氛围,让学生感受到归属感、安全感、责任感等,并形成集体优秀的目标、态度和价值观,保持乐观积极的情绪,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并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发展,提高团体凝聚力,促进班级成员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形成好的心理氛围。

团体心理辅导能够实现观察并了解学生,掌握学生的气质和性格,根据学生特点进行教育并发现学生的心理缺陷,通过宣泄和感悟促进学生成长。

团队心理辅导能提高管理者的工作效率,能满足学生的心理发展需要,提高学生可接受性,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挥管理目标的优势,形成教育教学的动力,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团体心理辅导能够提高教育的效率,让教师高效、省力。重视心理辅导能增强辅导的效果,针对学生存在的共同心理问题,节省教育的时间,提高教育的效率。

团体心理辅导能让学生学得更加开放而互动。

团体心理辅导能增强学生信心,重视给学生提供人际交往的机会和经验,通过学生的体验并通过分享别人的经验来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人际交往才能。

二、团体心理辅导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的个体应用

团体心理辅导能让学生客观地接受自我。很多学生生活条件差,感到在大学生当中低人一等。团体辅导能增进团体交流,重视改进现状,提高大学生的认知水平。大学生会认识到贫困不是自身原因造成的,也不是自我的过失和耻辱,要正视贫穷。教师要通过教育让学生形成正确积极的态度,充满信心,自尊自强,承受多方面的压力,并支撑和帮助自己完成学习任务。教师要通过团体辅导为学生确立积极的心态,分析自我,提高自我,加强自我反馈,并正视眼前的困难,克服自卑,增强解决困难的能力。

团体心理辅导能解决学生的压力,帮助宣泄情绪,提高心理健康。学生不能释放压力,教师要通过团体心理辅导让学生分享感受,了解他们的困境和苦恼,并消除孤独感,提高感受能力,创造出教育教学的环境,让学生真诚地提高自己,开放自己,诉说贫困带来的体验和感受,释放心里的消极情绪,释放心理压力,让学生得到关心和安慰,提高学生的心理质量。

团体心理辅导还能够促进学生进行交往,建立友好和睦的人际关系,让学生友好交往,消除负面的情绪,不能让学生躲避群体而自己独自学习,要让学生友好地走近人群。教师要重视学生在群体中的交往活动,通过学生的启发和帮助,解决学生的心理困惑,教育学生表达自我,关心他人,和别人和谐共处,开拓思路,学会解决问题,总结经验和教训,并面对和承受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难。

三、团体心理辅导在提高集体凝聚力方面的应用

团体心理辅导能提高大学生的适应能力。大学生还未走进社会,教师要教育大学生增强对环境和人的适应能力,并学会处理人际关系,提高社会交往能力。大学生心理辅导通过热身运动、自我介绍等提供交往平台,解决心理冲突,加深学生相互了解,提高学生的能力。

大学生要实现和教师的交流和沟通。大学生要认识并熟悉同学,掌握其他学生的特点,提高能力和水平。经过教育培训后,开展相互的团体心理辅导,组织参与团体心理辅导活动,重视观察个性,理解想法,重视整体把握,加强学习的信心,提高教育的效率,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增强亲密感,搭建沟通和交流感情的桥。

四、团体心理辅导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策略

1.加强团体心理辅导在班集体中的应用。教师要发挥班级的作用。在班级里,将班级当作辅导团体,引进辅导的理论和技术,提高辅导的针对性设计活动,创造民主平等和谐的集体,促进学生在班级团体心理辅导中成长,提高学生适应环境的能力,塑造优秀的学习品质、耐挫能力和强大的意志品质,确立团体精神,塑造优秀的人格,培养积极的心理和思想品格。

2.重视团体心理辅导在学生学习和活动中的应用。学生是群体成员,教师根据思想状况和道德情况,运用心理辅导技术,重视扮演、访问、演讲等思想教育活动。针对团体特点开展素质拓展,提高群体的凝聚力和合作力,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归属感,让学生思想认识更深刻,体验更强烈,并在积极行为中提高学生的行为能力和思想认识水平。

3.重视团体心理辅导在学生德育工作中的应用。教师要运用团体心理辅导帮助树立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教师要提高学生的观念水平,并灌输到学生的德育课程当中,重视学生学习能力、学习品质、学习愿望的锻炼,构造出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的辅导过程,让学生认识更加深刻,更加真实,行为习惯更加持久,提高团体心理辅导的教育效率。

参考文献:

[1] 樊富珉.团体咨询的理论与实践.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

[2] 王稳建,陈理,陈愉炯.团体心理辅导对新生班级凝聚力和环境适应作用的实验研究.广西教育,2009(4).

作者简介:

桑晓丹,女,河南新密人,2006年毕业于河南大学教育学专业,教育学学士,毕业后先后在中原工学院、河南质量工程职业学院从事教育管理工作。

感情心理辅导篇7

关键词:心理咨询;高校思想教育;创新化;人性化;自我效能感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1-0281-02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我国的大学生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社会对于大学生无论是心理还是技能方面都有着更高的要求。然而要培养出真正优秀的学生,还得提高我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自身的素质和专业性,使得心理学知识真正运用及落实到大学生思想教育中。

经过调查,我国大学生虽不是心理疾病的高危人群,但是几乎每年都有不少高校学生因为心理问题没有得到及时的解决而走向极端道路。每年有不少大学生的负面新闻频频报道,说明心理健康问题还是不容忽视的一个大的问题。有的大学生是因为感情问题而患上心理疾病,或者是因为家庭因素,或者是因为社会的原因导致的。但无论是什么问题导致,我们首先要找到原因,经过分析比较,才能得出最后解决问题的方案。本文主要探讨高校教育者如何重视运用心理学知识为其解决问题,以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二、相关对策

(一)心理学知识在思想教育中的运用方法

1.在高校开设心理咨询办公室

在高校开设心理咨询室以后还要在学校里面贴上宣传的广告,鼓励遇到问题的大学生到咨询室对心理辅导员进行咨询。宣传广告最好附上心理辅导员的联系电话,告知学生前来辅导之前打电话或者短信预约,与辅导员约定好咨询时间,以免出现同一时段很多人出现在咨询室门口,学生一旦看到人多,便会选择不去咨询,从而延误辅导员为其及时解决问题的时间。开设心理咨询办公室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要求辅导员在心理学方面有更加专业的知识,这需要我们的高校辅导员自身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够有足够的耐心和心态面对出现问题的大学生,能够正确运用专业的心理知识为有需要的大学生进行心理疏通和开导,使其真正走出目前面临的困境。

2.对特殊情况下学生谈话的保密性原则

如果学生遇到了生活上的、感情上的或者精神上的挫折,心理辅导员要做到对学生所说的内容进行保密,这也是对一个专业的心理咨询师的基本职业道德的要求。只有要让来访者充分信任辅导员。才有利于辅导员与来访者之间的谈话。

交谈以后,辅导员要为出现的问题建立一个案例归档,但是档案中不得出现患者的真实名字,这样做是为了积累经验,方便以后发现类似的问题进行比较和分析。

3.对来访学生的理解与支持的原则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性格,辅导员作为倾听者要能根据来访者独特的性格进行分析问题,不能排斥来访者,要根据其独特的性格进行分析,最后找到方法来解决来访者遇到的问题。辅导员要特别注意自己说话的方式和语气,因为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还是很脆弱的。辅导员的表情、声调、谈话的方式都会影响其心理变化。正确的运用心理学知识及其技巧与来访者进行交谈能够促进辅导员对学生的心理疏通和开导起到正面、积极的作用,所以辅导员应该不定期地参加专业学习和培训,以增加专业方面的知识及技巧。

4.与学生保持距离的情感限定原则

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分为两种,一种距离是实际距离,实际距离指的是两个人之间的实际上的尺寸距离。而另一种距离则是心理距离,心理距离指的是两个人心理感情的亲疏远近。而实际距离与心理距离是有相辅相成的关系的。我们从两个人的实际的距离大概可以看出两个人心理距离的亲疏。例如甲与乙是好朋友,那我们从外表来看的话,就会发现两人经常走到一起,也就是人们通常说的两个人走得很近。但若甲与乙不是好朋友,而是敌对或者是陌生人的关系的话,两个人就会出现疏远或者根本不来往的现象。所以心理辅导员就要把握好与来访者的实际距离,与学生挨得太近则会让学生有反感,让辅导员失去权威;离得太远,会让来访者觉得自己不受到重视,距离的最高境界就是若即若离。要让来访者感到辅导员对其的关心与诚意,辅导员不仅仅是一个方向标,更要做到和来访者平起平坐,要能与学生成为朋友,减轻来访者的心理负担,让辅导员与来访者之间的谈话变得更加自然和流畅。

5.遇到重大决定要延期的原则

当辅导员遇到情绪波动很大,情绪不是很稳定的来访者的时候,要实施延长咨询的时间的原则,心理辅导员首先要先稳定住来访者的情绪。欲速则不达,如果辅导员过于心急,还没稳定其情绪就开始进行心理咨询,那来访者很有可能会反悔,然后选择放弃咨询求助的机会。遇到这种情况,如果此次咨询不成功,在来访者同意的情况下,辅导员与来访者互相约定下次咨询的时间,以延长咨询的时间。另外咨询室内最好准备饮水机,可以在来访者情绪不稳定的情况下给来访者递上一杯茶水,用来稳定其情绪。让来访者放松情绪也是专业心理咨询师的一个咨询技巧。

6.培养学生积极心态的原则

学生前来咨询,肯定是遇到了问题才会来咨询,一般情况都是负面的。而辅导员进行心理咨询的目的无非就是疏导学生的不良情绪,帮助学生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辅导员要从正面积极地培养来访者的自信心和积极的心态,让学生知道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应该怎样面对和解决。然后让学生学会推己及人,以后遇到其他同学发生类似的情况,可以及时进行朋辈心理辅导,进行有效的开导,以减少悲剧的发生。

三、利用自我效能感理论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感情心理辅导篇8

近年来随着高校不断地扩招,大学生人数在不断地增加,虽然许多高校提出辅导员与学生的比例是1:100,但实际在许多高校的师生比例是1: 200甚至更高。高校辅导员工作中除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之外,还要兼职学生的日常生活管理工作,工作的繁琐和管理学生人数的超额,造成大部分高校辅导员工作情绪出现消极的因素。大多数辅导员认为对待高校学生党管理工作中,要有责任心、爱心敬业的精神,但是目前许多辅导员出现待遇低、工作量大、晋升机会少的心态、但是由于方面的原因许多辅导员出现对自己工作状态懈怠的情绪,甚至出现寻找新的职位的想法,这些情况都会影响辅导员的工作的积极性。

二、影响辅导工作积极性的原因

(一)辅导员队伍的不稳定

高校辅导员的队伍结构存在不足,主要是以青年教师为主,缺乏有资质的辅导员,有些甚至是兼职辅导员,认为自己在这个岗位上的时间不长,没有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没有积极的与学生进行过多的思想交流。把辅导员工作岗位当成一个跳板,认为总有一天进入新的工作岗位,所以就影响工作积极性。青年的教师在工作一段时间后,对处理一些问题上都有自己的工作思路,对岗位适应过后与同龄人不同岗位相互对比,就发现了自己在职称、待遇、职位方面都不对等,这点也是造成辅导员工作积极性下滑的原因。

(二)高校辅导员工作环境的影响

随着高校扩招比率的加大,辅导员与学生的比率也在较大,一个辅导员管理班级的人数远远超出规定的工作量,工作内容繁琐、工作量大。同时还要参加各种不同的会议,面对各部门的检查,配合学院展开的各项工作;还要管理学生寝室卫生,监督学生上课考勤,帮助学生处理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和困难。相比于任课老师除了上课之外,并没有参与学生的管理工作,而任课老师的工作甚至高出辅导员的两倍,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下就造成辅导员心里不平衡。

(三)管理制度的不完善

部分高校并没有制定相应的辅导员管理机制,如在考评体系中以经济处罚来考核辅导员业绩的唯一考评方法,严重的损害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无视辅导员的自尊和缺乏人性的关怀,对于辅导员管理过渡的僵化。都会影响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

三、提高辅导员工作积极性的措施

(一)提高辅导员队伍素质

在高校的辅导员的队伍中人员素质是不平衡的,及时采取措施提高辅导员队伍素质,调整辅导员队伍的心态,能够增加他们的积极性。对现有的高校辅导员进行培训,提高他们对工作的认同感和成就感,使他们得以在工作中得心应手。加强对辅导员队伍之间的交流,地区与地区,高校与高校之间结成对子进行人才交流,互派辅导员到对方的学校,相互学习交流经验。同时在高校招聘辅导员的时,专业需要要倾向于教育类、思想政治教育类、心理类的人才,这些人才在高校培养出来时是全面接受相关专业的培训,先进的管理理念能过有效的应用到实践中,在工作管理中能过很好的调节心态,调节自己的班级管理的积极性。

(二)完善高校辅导员队伍结构

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大学生人数不断地增加,辅导员面临着待遇低、工作量大、师生比率严重失调的情况。在这样的情况下一方面高校增加辅导员的人数,可以采取新进的青年教师兼职辅导员的工作方法,以减轻辅导员的工作量。另一方面辅导员在工作方法上可以采用培养能力比较强的班级干部,锻炼干部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的管理方式,不仅能够减轻辅导员的工作量,还能提高工作效率,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干部们认同感与优越感。

(三)提高辅导员的组织能力

高校辅导员学生的管理工作中,一定要学习会运用组织的能力,无论是学生的活动开展,还是学生的管理,都离不开这个载体,如学生开展活动就需要解决两个基本问题:如何策划和怎么组织。这就要求辅导员能够有效的运用组织能力,参与学生的活动开展中,根据方案设计的情况参与学生的指导,提高学生的活动开展的效果和实效性。

(四)完善惩奖机制,激励辅导员的工作的情绪

上一篇:成人教育电子商务范文 下一篇:电子商务对外贸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