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到底要表达什么思想感情

时间:2022-06-01 06:47:25

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到底要表达什么思想感情

摘 要: 长期以来,人们对王羲之《兰亭集序》一文的思想感情聚讼纷纭、莫衷一是。本文在前人探究的基础上,结合有关文献,尤其紧扣文本中的关键字句,以人生观、价值观为突破口,对其思想感情做探究。作者认为王羲之在本文中抒发的思想感情其实是很朴素的,但就其时代来讲又是个性化的。

关键词: 王羲之 《兰亭集序》 思想感情

《兰亭集序》其文辞美,其书法妙,其字帖的流传更具有一波三折之奇。在欣赏其书法之精妙、在惊叹其流转之奇特的同时,我们更有必要一探其文章情感之真面目。遗憾的是王羲之对此没有明说,因而千古聚讼纷纭。情感思想是一篇散文的灵魂,不得不探讨,至少应给予言之有理的推论。理解本文情感的关键是正确深入地理解王羲之在文中显露或倾向的人生观、价值观,对此,悉言如下:

封建社会,一般儒家思想占据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儒家价值观是士人们的主流价值观。可孔子早就曾慨叹时间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个体生命的有限性和自然宇宙的无限性就这样亘古地悲剧性地对比着、对立着。一个人,尤其是封建士人,面对“宇宙之大”、“品类之盛”,谁也会“老之将至”、“终期于尽”,怎样才能在暮年不会悔恨年华的蹉跎呢?肯定要践行传统儒家积极昂扬的人生观、价值观。儒家主张通过“立功立德立言”实现人生的“不朽”。只要有这样的“功德”,那么一个人哪怕并不长寿,也会“不朽”。但我们在《兰亭集序》中根本找不到这样的高亢激昂之音,看来,本文的情感与儒家价值观没有太大关系。如果结合当时时代背景看一看,更能明确这一点。

东晋时代,统治阶级内部攻杀不断,不时有权臣悍将拥兵自重,反叛夺位,皇权始终处在威胁之中。再加上东晋乃一偏安政权,北方有强大的异族政权的觊觎,在此种内外情况之下,统治阶级的成员唯求自保,很少有积极进取的雄心壮志。儒家价值观这时在这里遇到了不太合适的现实生存土壤。因此,王羲之在本文中没有体现出儒家积极进取的精神,也就不足为怪。再加上当时思想领域占统治地位的是玄学,士林名流整天谈玄论佛,儒家思想简直被边缘化了。那么王羲之是否倾心于清谈,主张道家佛家的一些思想做法呢?从“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可以明显看到当时人津津乐道的生活方式,但从后面“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来看,即使这种“志同道合”式的极具时代特点的“清谈”,对王羲之也产生不了长久且强大的吸引力。从“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来看,他本人至少是不同意道家的生死观的,哪怕当时人们普遍这样认为。因为“这种对生死存亡的重视、哀伤,对人生短促的感慨、喟叹,从建安直到晋宋,从中下层直到皇家贵族,在相当一段时间和空间内弥漫开来,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

道家主张泯灭自身与外物的界限、外物与外物的界限,虽然超脱与时代思潮合拍,但这在王羲之身上得不到共鸣。那么,既然儒释道在此没有真正影响王羲之,那么有没有其他人生观影响他呢?我们看到原文有这样的句子:“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不过从上一段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王羲之本人是摒弃那种放浪形骸、纵情享乐的生活方式的。虽然当时有很多人在不少文学作品当中都主张“人生苦短、及时行乐”,这一点可以从与本文相比较远的《古诗十九首》和较近的山水诗中得到证明。那么王羲之到底追求的是怎样一种人生观,怎样一种人生之乐呢?我们还得回到原文中,文末他提到“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这说明王羲之是非常珍重兰亭雅集,甚或说非常珍重类似于兰亭雅集这样的快乐的。这种快乐不同于从“畏惧早死,追求长生,服药炼丹,饮酒任气,高谈老庄,双修玄礼”中所得之乐,虽然王羲之一生很多时期身上也体现出充斥“药、酒、姿容,论道谈玄、山水景色”等色彩的所谓的魏晋风度,但我们不妨这样认为:虽然社会政治,特别是时代思潮发生了巨变,但王羲之对这种“畏惧早死,追求长生,服药炼丹,饮酒任气,高谈老庄,双修玄礼”的取向和做法是有自己的选择和保留的,他可能并没有显得高扬,与之合拍,因此我们在理解时不必拔高或者生硬地把它拖到所谓的“时代思潮“中。

现代读者也许可以这样理解王羲之要抒发的思想感情:真正的生活之乐也许就是那种最现实、最真实的生活之乐,它存在于生活长河中的每个有意义的时刻、每个有意义的点滴中。如果遇到赏心乐事,特别是让人真正倾心交心的兰亭雅集之类的事情,就要细细品味,因为它弥足珍贵,逝去便不再重来,足让人流连忘返。那么这样的事件就是颇有意义的、值得大书特书的。也许这就是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想隐约透露的。

王羲之之所以在文末又提到兰亭雅集,我想除了行文结构上的考虑外,正是想提示人们多注意兰亭雅集象征的人生之乐,这可能正是理解本文蕴含的思想感情所在。虽然这种思想感情并非创见,但散文之贵在于情真,王羲之能够在当时社会政治思想状况下,从人生感悟出发,表达出这样的思想感情,在一片谈玄说佛的喧闹和醉生梦死的污浊中喊出这样一声清音,实属难能可贵。

参考文献:

[1]李泽厚.美学三书.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2006,第一版.

上一篇:高校羽毛球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策略研究 下一篇:语文精华分类选编“韵文”之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