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陈情表》的思想感情与语言艺术

时间:2022-10-23 09:06:14

简析《陈情表》的思想感情与语言艺术

[摘 要] 《陈情表》一文是作者李密写给皇帝的奏章,文章详尽而委婉地叙述了作者和祖母的深切感情,恳切的申诉自己暂时不能赴任的衷情。本文层层剖析,探究不能赴任的原因。原文语言感情真挚,简洁精辟,朴实,极富感染力。

[关键词] 思想感情;语言艺术;原因;简洁;朴实

李密《陈情表》一文是古典作品中的名篇之一,也是早期骈体文的著名篇章。千百年来,一直受到历代文人的重视,人言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早在南朝时的梁朝,萧统就将其收入《昭明文选》。此后《古文观止》、《骈体文钞》等文集也选录此文。后人称其语言委婉,感情真挚。

“表”写作的要求是“标著事绪,明白而告乎上也”(〈文章缘起〉)。李密此表旨在辞谢征召,其理由是“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全文以此为据,言切意真,主题鲜明。

文章始言作者“不能废远”,必须终养祖母的原因。作者六个月丧父,四岁母亲改嫁,家无兄弟叔伯,“零丁孤苦”,只得依命祖母刘氏,且其幼年凄苦,“少多疾病”,九岁尚不能走路。祖母抚养他成人后,因年高而“夙婴疾病”,侍奉汤药的人只有李密。如此景况,怎能?

次言朝廷征召与祖母病笃的矛盾。尽管李密对祖母“不能废远”,可晋廷仍“诏书特下”,初授郎中,寻除洗马。李密因祖母病重而“具以表闻,辞不就职”。但诏书又下,措辞“切峻”,郡县逼迫,州司催促,“急于星火”,使他“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进退两难,“实为狼狈”。

最后再次申述辞谢的原因。一是“圣朝以孝治天下”的治国方针,凡属故老,可得哀怜养育,自己的祖母刘氏,最为孤苦,当然应受朝廷恩泽,得到终养。二是表明自己辞不就职,并非“有所希冀”,心怀“逋慢”,全因“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之故。以区区之心来奉养年高病笃的祖母,正是奉行“圣朝”孝治的具体表现。这样的陈述,既可解朝廷猜疑,又使请乞终养的理由有了政策依据,使养亲与赴命的矛盾得以合理解决。三是委婉说明自己刚届中年,祖母即将百龄,因此,尽节于朝廷的时间还长,报答祖母抚育之恩的日子屈指可数。况且,“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也是“皇天后土”所共鉴,可见“不能废远”确属实情。及至祖母百年之后,当效犬马之劳,陨首不惜。

实际上,李密上表情解的真正原因,并非都是祖母病笃,更主要的是当时的政冶境况。首先,李密为蜀人,对诸葛亮在蜀国的文治武功自有深情。李密从小以“孝谨”闻名乡曲,且“治,《春秋左传》,博览《五经》,多所通涉,机警辨捷,辞义响起”(《华阳国志》),被同学誉为子游与子夏.其才气在当时是出类拔萃的,以年少俊彦,少仕蜀郎中,多次奉使于吴,颇受吴主及群臣赞赏。263年,司马昭灭蜀,李密成了“亡国贱俘”,这对“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的李密,不无悲愤之思。其次,司马氏灭蜀后,为防止蜀国旧臣东山再起,便将蜀之故臣通通召至洛阳,委职任用,司马氏的用意李密了然于心,自然不肯轻就晋之官衔!但是,不愿事晋的思想又切切不可流露,便以祖孙相依为命为由,再次上表乞免赴召。

真挚的感情,是文本张虚掩实、感人肺腑的力量所在。奉养祖母,对李密来说虽是事实,但并不是他不能就职的原因。此前他仕于蜀国,并未因此而妨事,何独晋召而不能“废离”呢?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他不愿侍奉祖母只不过借口而已。但由于叙述其“更相为命”的情况相当真切,便喧宾以掩其主。李密幼时的孤苦,祖母暮年的凄清,言之令人动情,读之催人泪下。祖母把他抚养成人,而今心力耗尽,“人命危浅,朝不虑夕”。此情此景,怎能投身仕途,置祖母于不顾呢?乌鸦尚有反哺报恩之情,何况人呢?用深情切辞,巧妙地掩饰了“辞不胜命”的真实思想。由于叙事真切,感情真挚,尽管作者不着意抒情,却情透纸背,感人肺腑。所以晋武帝览此表后叹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其征召(《晋书・李密传》)。晋武帝为“嘉勉其诚款,赐奴婢二人,下郡县供养其祖母奉膳”(《华阳国志》)。

语言简洁精辟是本文的又一特点。“表中眼目,全在破题,要见尽题意,又忌太露……大抵表文,以简洁精致为先,用事忌深僻,造语忌纤巧”(吴讷《文章辨体》)。根据这个要求以观此文,行文皆合表达要求。本表的破题全在最后,其中“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是全表的眼目所在,这几句“见尽题意”又不过于显露。为说明祖母“余年”不长,而效力之时指日可待,又补充说“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全文从立意上看,严密、深刻、无懈可击;从措辞造句上看,字字精确、无可移易,句句中的,毫不纤巧。另外,本文用典少而简,全文只用“乌鸦反哺”、“结草还报”两个典故。这种典故为人们所普遍知晓,既不高深又很典雅,这在骈文中并不多见。

从全篇来看,用语十分朴实精致。《文心雕龙・章表》说:“然恳恻者辞为心使,浮侈者情为文使,繁约得正,华实相胜,唇吻不滞,则中律矣。”表文以简洁精致为先,故以四言为主。然而随着感情跌宕和表意精确的需要,又夹以五至九言,这是“辞为心使”之必然。如叙幼弱时候的“零丁孤苦”,则是“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把孤弱情况写得历历在目;其成人之后的凄苦则是“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童,茕茕孓立,形影相吊”,形象地写出了孤身只影、穷困无依的情形。写祖母刘氏的年老多病则是“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重浅,朝不虑夕”,生动地表现出刘氏病笃、岌岌可危的情景。而写征召急催引起的矛盾,则是“诏书切峻,责臣逋慢”、“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之进退,实为狼狈”。文中无论长句短句,概出自“恳恻”之情,无论写己写刘,还是叙述急召,都是言其真情,所以文不浮侈,“繁约得正,华实相胜”,使人读之“唇吻不滞”。

本文语言新颖贴切,脍炙人口,许多句子,如“茕茕孓立,形影相吊”,“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等后来成为成语,为后世广泛传用,足以显现出作者的语言功力。

作者简介:普启信(1977―),男,2000年6月本科毕业于河南大学汉语言教育专业,1999年9月参加工作,一直在鹿邑县第一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从事语文教学活动。

上一篇:非一般的五指山体验 下一篇:想像要合理,发明才靠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