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情文章范文

时间:2023-12-12 18:37:58

感情文章

感情文章篇1

对于课文内容而言,作者总是呕心沥血地搜求最贴切的词语来准确地表情达意,我们如果能抓住这些闪烁着作者智慧的“闪光点”,有的放矢地组织教学,引导学生反复咀嚼,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新课程标准指出中年级学段阅读教学目标: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词义。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每当让学生谈体会感受时,学生总是谈得很空洞,理解感悟很肤浅,抓不住中心,谈不到关键,老师也是束手无策,要么搁置这个问题,要么就直接填鸭式以教师的感受代替学生的独特感受。如何行之有效让学生抓关键词句理解文本,我认为是至关重要的。

一、抓关键词,感知语言的准确性

教材编排的课文中有些词语看似可有可无,但细细品味却又不可缺。这些词语要么是为体现中心服务,要么就是为表现人物形象服务。如西师版四上语文书中《向大树道歉》第5段中:说完,上前几步,把树抱得紧紧的,并将脸颊贴在树上。这句话中“帖”用得非常的准确,他为何没有用“挨”、“靠 ”等,因为“贴”表现出了人与树之间的亲密感,也能更加表现出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突出丹尼尔认罪的诚恳。

二、抓关键词句,感悟情感

大多数老师在课堂上设计了“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物思想感情”的环节,但往往是学生找到哪些词句就谈到哪些,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谈完了再体会、品读词句无层次感。其实,主要原因是老师缺少层层引导,学生的“有感情”全是停留在词语表面,并不是透过词语内涵真正与文本进行对话,与作者进行心灵的沟通。所谓情动而辞发,只有让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激荡情感,才不会让我们感觉学生的品读不到位,情感体验浮于表面。因此,老师在让学生“披文入境”,感受文本内涵的同时,应该在深入解读文本的基础上设计层层深入的教学过程,有效地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进行情感体验。如在教学西师版四上语文《那只松鼠》第4段:突然,我看到了它的目光:像是绝望,像是抗拒,像是乞求……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层次:1.读这句话时,应该联系上下文,结合自己的理解尝试读。2.要联系上下文,理解句中这三个词语的意思。3.学生结合对词语的理解,再读句子,采用各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说说读出了什么,从而让学生说说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让学生带着刚才的理解再读句子,此时学生就不会把语气越读越高了,而是最后一句语速变慢,语调略低。

三、抓关键词句,感受人物形象

读书要体会字里行间表达的情感,要知其“弦外音、味中味”,要读得入情入境。感受人物的形象,领悟人物的情感,准确把握作品的重点,体会文章的中心。关键词常常是作者用意所在,往往字字传神,而词汇是文章实体的建筑材料,是文章思想灵魂的细胞。教学时思想感情的渗透,都离不开这些可以独立运用活跃的最小言语单位。有的字词还起到了表现人物品质,概括文章中心的作用,是传神点睛之笔。为让学生感悟文中情,教师要善于点拨,要点在关键处,拨在疑惑时。教学时,如果我们能抓住一些揭示文章内在联系的关键词句,就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精髓,掌握语言的表现技巧和积累好词佳句。如在教学西师版四上语文《聂荣臻与日本小姑娘》这篇课文时,通过读、勾、交流课文中聂荣臻亲自照顾两个日本小姑娘的动作的词句来理解感受人物形象,从而让学生体会到聂帅对日本小姑娘无微不至的关怀与照顾,也表现了聂帅高尚的人道主义情怀。

四、抓中心句,理解课文内容

阅读教学中抓住中心句的教学,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把握课文内容,准确地理解整篇课文的内容。如在教学西师版四上语文《南海上的明珠》,让学生抓住课文2、3、4自然段的中心句,就能让学生准确地理解把握整篇课文的内容。

五、抓关键句,深悟文中蕴含的道理

在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的主导作用往往表现在如何指导学生巧妙地寻找感悟语言文字的切入点。找准了这个切入点,就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使学生在整体感知语言文字的基础上,找到开启课文宝库的金钥匙。在平时的教学中教者要引导学生扣住语言文字,特别是抓住关键词句咬文嚼字,这些词句在文章中统领全文或全段,或提示中心,或蕴含深意,可以据此引导学生步步深入文本,与作者、文本达成心灵的对话,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的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精神的洗礼。而课文的关键句往往是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切入点,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抓住关键句,在语言文字的前后联系中自读、自悟、自得。如在教学西师版四上语文《夹竹桃》一课中,我让学生先学习课文最后一段,从最后一段入手,把握理解整篇课文内容,知道课文写了夹竹桃颜色的婉美,花的韧性,花影迷离能引起作者的想象。从最后一句话“我爱上了夹竹桃”也让学生知道作者喜爱夹竹桃。并且也让学生知道课文最后一段在全文中起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的作用,写出自己喜爱夹竹桃的原因。

在教学时,我们一线教师要真正做到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渗透思想教育,进行思维训练。只要我们有耐心、有恒心,注重读悟结合,加强理解关键词句,深入文章内涵,就一定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让我们的学生真正感受到语文的魅力!

感情文章篇2

许多学生在作文中编造美丽的谎言,表达虚假的情感,这样就等于抽掉了作文精髓和灵魂,失去了作文的活水源头,剩下的只是貌似像样的躯壳。教师一让学生写作文,学生往往是绞尽脑汁去思考,总找不到素材,总想写点新奇的东西。其实,我们周围的人和事物往往是写作的一些好素材。要培养学生写出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来,还应从周围熟悉的人和事写起。然而,一些学生由于对周围生活的太熟悉,就觉得太平常,生理学上叫做缺少感官刺激。于是就缺乏对每件事物的新奇感,也无从发现其特征。于是,真正写起来,对每件具体东西进行具体描写时,便无从下手了。正是由于对周围事物的太“熟悉”,就形成一种懒于观察、疏于分析的惰性心理,错误地认为可以不去调查研究,闭着眼睛也照样能说出个“大概”来。对一件事情的描述,虽然能写出几句话,但都写不到点子上,写不出特色,达不到作文的要求。由此看来,对熟悉的东西写不通写不好,其实是并不熟悉那些“熟悉”的东西;只是熟其然,未熟其所以然,熟其表而未熟其里,总以为熟人熟事,一“悟”着就“熟”了。可以说,这是写作上的一种“学习病态心理”。

学生怎样克服“熟而不熟”的心理病态,学会写好“熟悉文”呢?首先要从心理上树立一种积极意识,善于从“熟悉”的包袱下解脱出来,用陌生的眼光看熟悉的事物,尤其是从身边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学会同中辨异、异中求类,动中求静、静中求动,全方位观察,尽力挖掘出“熟悉”事物中的“陌生点”,即别人尚未发现的地方,别人忽略了的地方或者别人想说而没有说出,想说而说不好的地方……其具体方法有:

从事物纵的发展和横的联系上,建立一种把熟悉事物看成不熟悉事物的积极心理,拓宽对熟悉事物重新认识和审查的新领域,尤其不要疏其枝节,淡其细末。

纵的发展,指运用发展的观点,以时间为“序”,以事件线索为“脉”,既认真了解事物的过去,也仔细分析事物的今天,还要推测事物的明天。只有这样,才能将事物看得真切、清晰、生动,才能在“熟悉”中认识那些“不熟悉”的部位,才能发现出若干值得回味、慨叹的东西……

横的联系,就是指把一个事物解剖成若干个横断面,充分认识和“熟悉”它的内在结构和各个局部之间的联系。还要通过了解、比较,熟悉它和周围事物确切的方位以及彼此映衬后所显示出的特征。另外,还必须掌握一套横向联系的“熟悉方式”。如“甲――乙――丙”并列式,“正面――侧面――反面”多项式,“左右”“前后”“上下”“内外”对称式等。

这种“纵展――横联”的熟悉事物的方式方法,一般宜采取“纵横结合”,不断熟悉已经“熟悉”的事物,并及时地把这种“熟悉”所得写出来。通过写,还可更加深入地发现和了解“陌生点”,写出面貌全新的文章来。

要尽力运用直觉思维,从感兴趣的部位入手,对“熟悉”事物突然感到“陌生”,总以为是“陌生”而看不够,以致产生某种特殊感受或新的认识,并调动非智力因素,激发写作情趣,造成一种“非写不可”“非写出好文章不可”的积极心理状态。

一棵树,最先映入人眼并引起兴趣的是鲜艳的花及翠绿的叶,但看惯了看熟了“花”与“叶”的人,如果运用直觉思维(即灵感思维),能突然由“花”和“叶”而“领悟”到根,又从根“领悟”到那些甘于奉献而又默默无闻的人……当然,这样的作文立意,就是脱“熟”而翻新的。要知道,作文是一种心理兴奋活动,而人的兴奋心理是要靠外界事物对大脑等各种感官的不断刺激才能保持的。这种“不断刺激”光靠形象思维还不够,加上逻辑思维有时也不行,这时就要运用包括灵感思维在内的直觉思维。什么是直觉思维?说得通俗一些,直觉思维就是撇开事物的内在联系,不按逻辑的法则去发现去领悟。这种思维的好处在于打破了思维定式,在众多熟悉事物的一点上直接引起共鸣,获得一种意想之外的感受或结论,甚至产生一种连自己都难以置信的灵感,所以这种思维的一部分也称灵感思维。世界上不少科学家靠这种直觉思维获得惊人的创造发明。我们平时常说的“顿悟”和“急中生智”便是如此。

怎样发挥直觉思维的作用呢?例如,有人看到花园里怒放的鲜花时,马上想到自己那热情奔放而美丽的妹妹……把妹妹比作鲜花,多么新鲜贴切,这就是直觉思维的效果。但如果第二个人再把姑娘比作鲜花就没有新意了,第三个人再如此则是愚蠢的人了。有人却从鲜花想到绿叶,把羞涩内向而纯洁的姑娘比作绿叶,则再恰当不过了。须知,没有经过多次主动有意识的训练而形成一种思维活动形式以外,只想临时去运用直觉思维是不可能的,它必须建立在反复的联想和想象等基本思维训练的基础上,“厚积而薄发”,最后才能进入最佳的“灵感”境界。

要树立一种敢于打破现状的不满足感,对熟悉事物多进行“不相信”的心理思维活动,再运用反思法,寻找“陌生点”,在熟悉事物中尽力发现不熟悉(即新鲜)的因素来。

反思,通俗地说就是反过来想一想、试一试。它是一种力图打破传统观念,突破思维定式,从而进行翻新、求异的创造性思维。反思法是一种逆向求异思维,是学生突破“熟悉文”构思的好方法。

反思,首先要“反观”。因为一个熟悉的事物,你对它经常那样顺着看惯了,缺乏新奇感,有可写的内容都写了。这时一定要换个视角,最宜反过来看,一来增加看的兴趣和内容,二是由此产生意外的、新鲜的发现和感受。如果把这些发现和感受写下来,便会使人耳目一新了。

“反观”之后的反思,主要是将“反观”后所得的材料和体会,进行筛选、梳理、提高,亮出“闪光点”,不落俗套的一个个排除,又一个个挖掘,直至确定一个最新鲜的立意,然后再构思一个让人看第一眼就觉得不同凡响的结构等。但是,反思必须对路、合理,切记牵强附会或故弄玄虚。

总之,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学会去观察自然,解读社会,认识自我,引导学生扎扎实实练就写作的真本领,善于发现周围熟悉的东西,写出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才是作文的真谛。

感情文章篇3

【中图分类号】 G62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

05―0107―01

小学语文教材中收录了许多革命题材的文章,教学这类课文的目标之一,就是要让学生了解革命先辈的崇高品质,体会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培养爱国主义情感,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革命题材课文如果说教或像以往那样在课末进行总结性教育,效果势必不理想。笔者认为唯有“飘雪无痕”方能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但这“雪”如何“飘”呢?

一、课前查找相关资料,“飘”在课前

大语文的教育观告诉我们,课堂不是也不能是语文学习的全部,教材也仅仅是个载体。因此,教学革命题材课文时,教师应要求学生去查找与文中人物或事件相关的资料,在查阅的过程中,学生就会对该人物(事件)有个了解,有了体验,将特别有利于他们对文本的学习。

如,教学《再见了,亲人》一课,学生通过查找资料,知道在朝鲜的战场上,长眠着14万中国的志愿军战士。他们为了朝鲜人民的利益而义无反顾地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朝鲜人民怎能不称他们为“亲人”。通过查阅资料,学生还了解到,在14万勇士中,有一位是主席的爱子――。B自己最心爱的儿子都派往朝鲜战场,可见以及中国人民对朝鲜人民的深情厚谊。为教学时理解“亲人”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会忘记?”这一难点埋下了伏笔,打下了情感基础,可谓“未成曲调先有情”。

二、开展师生互动交流,“飘”在课中

教学的过程其实就是师生双方生命成长的共同历程。新课程就是要彰显课堂生命活力,“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感情。”因此可以说情感教育伴随课堂的始终。这里仅撷取一些例子加以说明:

1.品词析句中感召。引导学生品词析句是阅读教学中常用的方法,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评、解析,才能走进文本深处,受到情绪感染。如,《倔强的小红军》一课,有这么一句话“小鬼把身上的干粮袋一拉,轻轻地拍了拍,说:‘你看,鼓鼓的嘛,比你的还多呢’。”教学时,教师采用上台表演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体会课文。学生通过表演和读书明白:小红军都累得掉队了,艰难行走,只能轻轻拍;小红军饿得没有力气了,只能轻轻拍;牛膝骨拍重了会露馅,陈赓同志就不可能自己先走,只能轻轻拍……水到渠成。教师可趁热打铁,顺势发问:“从这‘轻轻地拍了拍’中你们体会到什么?”一个倔强、懂事,一心只为别人着想,而把困难和危险留给自己的可爱又可敬的小红军的丰满形象就留在了学生的脑海中。

2.感情朗读中熏陶。读,是阅读教学的重头戏。朗读是加深学生情感体验的最好方法。例如,《一夜的工作》一课,教师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体会工作的劳苦,激发对人民好总理的深深热爱和怀念之情,设计了三段颇有创意的导语: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时,我们的坐在写字台前;夜已深沉,人们都进入了甜蜜的梦乡,只有还坐在写字台前;东方已泛白,公鸡喔喔地叫了,唯有我们敬爱的仍坐在写字台前。在一次次有感情的朗读中,学生的认知得到升华,情绪受到感染,情感得到熏陶。

三、阅读、实践有机结合,“飘”在课后

文学作品的创作讲究悬念,追求的是意犹未尽的效果。这与《课程标准》中倡导的“课外放手让学生去延伸、拓展、深化”有异曲同工之妙。也就是说,语文教学不能止步于课堂,要适度延伸。

1.推荐阅读材料。教学时,教师可以文本为依托,引导学生拓展阅读,举一反三。如,教学完《倔强的小红军》之后,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草地夜行》《小红马》《金色的鱼钩》等相关文章,拓展课程时空,打开学生视野。

感情文章篇4

【关键词】情感 引入 语文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5-0108-01

一 指定目标,广泛摘抄

有效的情感引入才能达到教学目的,对于优秀的文章有针对性地选取并摘抄,才能让学生们领略到语文的魅力。

首先,老师要帮助学生们选择推荐有必要了解与涉猎的文章,学生知识面与阅读量有限,对于怎样的书籍是真正有教育意义并且有含金量的,学生并不容易清晰辨识,这时就需要老师充分发挥其指引作用。对于指定怎样的书目可以参考以下几个原则:(1)书籍的难度与深度应符合学生的知识层面;(2)书籍要较贴近学生生活,能引起他们的共鸣、激发他们的兴趣;(3)所指定的书目中应当含有丰富的情感体验,这是十分关键的,只有这样,这些书目才能很好地为情感引入教学提供文本参考,发挥它们的作用与价值。

指定目标后,就需要学生来将它们落实到位,认真品读这些优秀文章。在读的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摘抄好的语句与段落的习惯。学生们会选择摘抄的内容都是能真正触动他们的,这些语句中含有很多的情感体验,要么是他们觉得描写的很精彩的部分,要么就是那些打动他们的,让他们感受到情感共鸣。学生养成摘抄的习惯,在阅读时首先是对文章内容的一个巩固,这些好的语句对于提升他们的写作水平也很有帮助。这些带有深刻情感体验的句子也是教师在展开情感引入教学时可供利用的良好素材,为教师的教学做良好铺垫的同时也帮助学生更好地领会这些文章的魅力。

二 烘托气氛,诱感

在教学过程中,对于那些饱含深刻情感的文章或段落,想要让学生们真正领会到其中的意蕴,需要教师们营造好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课本中的很多文章都是出自名家的名篇,这些素材是很好的语文教学内容,可以帮助学生领会作者笔下的景色、人物或事件,很多文章有很深的内涵,也有很深的情感,然而想要让学生能真正领会到作者当时的心绪与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这不仅需要教师正确的引导,烘托出好的课堂氛围也十分有必要。如果是较为悲情的文章,那么课堂气氛也需要相应配合,烘托好的课堂气氛只是前提,诱发学生情感则是目的。在合适的课堂氛围中,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深切体会到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这才能真正达到情感教学的目的。让学生多朗读相关的语句或段落,让学生们谈谈自己对于文章的感受与体会,谈谈自己对于文字背后的情感的认识,能很好地诱发出学生的情感,在表达的过程中不仅有学生对于文章的思考,更能传递出经过思考后个人真实的感受。

三 精心设计,自然导入

在进行情感引入教学时,教师需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这样才能让情感得到更好的传递,然而在传递情感时又不能显得过于刻意,自然的导入不失为一种合适的方法。

一堂精心准备的课程往往更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对于情感引入教学也一样适用。很多很好的情感教学内容教师如果能在课前精心准备,教学过程中会发挥得更加游刃有余,也更能收到来自学生的回应。对于教学形式,课前教师可以做相应的设计,很多感彩鲜明的文章,如果仍是传统的老师教、学生听的方式可能对于学生感知文章效果并不好,如果文章中正好有多个角色并且角色的对话丰富,这时,采取分角色朗读不失为一种非常好的教学方法。这首先增强了课堂上学生的参与性,让学生更好地融入到课堂中来,同时,在要求学生有情感地朗读对话的过程中,是一个很好的让学生身临其境地领会文章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的方式,加深了学生对文章的认识。

总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情感引入教学法是一种能很好地帮助学生领会文章内容及思想的教学方法,在实施的过程中有些地方需要注意。首先,老师要帮助学生们制订阅读目标,推荐好的书让学生阅读,在读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摘抄好的语句与段落的习惯。在展开课堂教学时,对于相应的文章需要营造与文章思想感情契合的课堂氛围,这样才能更好地诱发学生的情感。同时,一堂精心准备的课程往往更能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对于情感引入教学其实也一样适用,在教学方式上不断革新往往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此外,对于情感的引入要自然,不要限制学生的思维,对于情感的体会多种多样,要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看问题,从不同的方向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这才能真正达到情感引入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滕建松.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气氛的调节[J].文理导航(上旬),2011(6)

[2]杨兰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文教资料,2008(26)

感情文章篇5

一、情感教学法简介 

情感教学法主要有五步教学流程,即“导、猜、读、谈、讲”。“导”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积极的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一次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猜”是指教师引导学生根据相关课题的关键词进行科学合理的提问,以此来引起学生对教程内容进行合理的猜测,教师及时总结猜测内容,这个过程主要是调动学生的情感。“读”是指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文本内容,并对照自己之前的猜测,教师在此时对学生提问有关文章内容的问题。学生在此基础上再次仔细的阅读、品读文章,感悟文章的情感。这一阶段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情感。“谈”是指学生在精读文章之后与同学分享自己在情感方面的收获,在这个过程中强化学生的表达能力,并依次来深化学生的情感。“讲”是指由教师对文章的内容进行精讲,讲解学生难以理解的句子或者词汇,以此来升华学生的情感。 

情感教学流程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将情感化作学习的动力,它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主要目标,让学生学会读、说、写、掌握语文学科的基本技能,给学生充分展示的机会。情感教学法可以直接地显现出教学的人性化特征,同时也使语文教师责任感和爱心得以很好的展示,教学中通过纯真情感的流露,与学生交流思想情感,以此来分享课堂带来的乐趣。 

二、情感教学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1.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语文教师必须抓住“情感”的教学机会,帮助学生在刚开始接触文章内容时就被文章的情感所触动,并逐步将这种触动转化成学习的动力,这是教学取得预期效果的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备课时,要读懂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以及中心思想,把握好文章所要传递的情感,以此来抓住文章的关键内容。在制作课件时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利用视频、音频以及图片等帮助学生感受文章的情感。 对课文优美的语言进行深入的评析 

语言是非常具有感召力的,通过对课文中优美的语言进行深入的评析,能够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充分发挥想象力,帮助学生收获情感教育。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引导学生用心领悟优美的文章,对文章内容进行深层次的分析,不断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例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的名句“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象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象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下过雪之后的济南的美丽景色在老舍先生的笔下绘成了一副山水画:白雪皑皑,蓝天白云,一切都是那么美丽。教师可以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设备来营造这样一副美景,帮助学生体会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3.借用示范性的朗读帮助学生进入情境 

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一般都采用朗读这一教学方法,饱含深情的朗读是一个很好的表达情感的手段。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朗读帮助学生尽快地走入文章的情境。例如,在讲授《沁园春·雪》这一节课时,我用激昂的语调为学生朗读,将自己想象成作者,在我的引导下,帮助学生尽快的进入作者所描绘的意境中去。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来体会作者的心情和感悟,这样学生就会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更好地理解文章。 

4.根据文章内容创设情感环境 

语文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多种手段,创设与文章感情基调相吻合的情感环境,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教师有效的开展情感教学。教师创设的情感环境应该与所教内容相符,并且要被学生乐于接受,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与作者产生共鸣,帮助学生由“要我学”转变成为“我要学”。教师在创设情感环境的时候势必会将自己的一些情感体验带入到这个环境中去,将自己的情感有效地融合到作品中去,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例如在教授《背影》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去回忆一下自己父母的背影,以及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父母为我们的辛勤付出,这样在讲解本篇文章时学生就能很好的理解作者的情感。 

感情文章篇6

1.挖掘教材中细节,把握其中的情感因素

语文教材作为经典的教学资源,其中蕴含着许多的情感因素。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朗读,朗读虽然说是语文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式,但是对于学生的情感领悟来说却是比较有效的一种方式。学生只有通过熟读课文,才能够有效的领悟文章中包含的情感。只是简单的进行文章大体意思的了解,并不能完全掌握思想感情上的表达,其实文章真正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可能就在某一段或是某一句话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指导学生通过正确的阅读体会文章的细节所包含的感情,在阅读的品味其中包含的独特情感。

例如,在学习小学语文《歌唱二小放牛郎》一课的时候,如果光靠教师的讲解可能学生对文章表达的感情并不是很理解,但是教师可以通过鼓励阅读的方式来让学生自己领悟文章的情感,比如,“二小被敌人抓住带路的时候,他表面假装顺从也早已自有主张,然后把敌人引进我们的包围圈之后依然镇定,四下响起枪声之后敌人才知道受了骗,当二小被敌人用枪尖挑起并摔死在石头上时,二小还是无惧无畏。”这样一段具体的描述能够让学生体会到当时王二小就义时的慷慨,表现出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让学生能够真正的体会到什么叫生的伟大,死的光荣,体会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2.在教学情境中仔细的品读,促进情感体验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通过一定的方式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有许多经典的文学作品中深刻感情是需要教师的深入挖掘的,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进行情感体验。创设情境的方式有很多种,其中最常用的就是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教师可以适当的提出一些问题,针对文章的细节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让学生带着疑惑去感知文章表达的感情,让学生真正的体会到语文的魅力。

例如,在学习《北大荒的秋天》时,教师可以首先问学生一个问题,“大家有没有自己非常愿意去的地方,开心或是不开心的时候都经常去待一会儿的属于自己的秘密空间?”学生听到这样一个有趣的问题之后,都会积极主动的回答,小学生的各种天真的想象也会随之被激发出来,然后教师再进行文章的介绍,北大荒的秋天是一个物产丰富、景色迷人的地方。并通过具体的描述热闹非凡的原野、清澈见底的小河以及五彩斑斓的“流云”等,使学生感受到文章中描述的北大荒的“美”。然后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例如在讲解“热闹非凡”的秋季丰收的场景时,教师可以说:“课间时间,我们学校操场上也热闹非凡呀!小朋友用你们自己的语言描述下吧!”这样学生就会觉得这篇文章和自己的生活就产生了情感共鸣,能够体会到作者对北大荒存在的独特的情感,在学习整篇文章的时候,学生都会在这样的情境下,深切的感受作者表达的怀念之情,对文章的理解更加的深入,得到情感上的升华。

3.进行语文实践教学,让学生有真实的情感体验

在语文教学中,文章只是传情达意的一个载体,虽然在字里行间传递着作者的情感,也要学生真正的理解文章表达的意境,才能够真正的把握文章的内涵。在小学语文课文中包含着许多的经典的作品,其中包括对于亲情的表达,对家乡的热爱,对美好景色的赞美等感情,透漏出了作者浓厚的情愫,同时也蕴含着许多人生的哲理。为了能够让学生对文章描述的情境有更加深切的体会,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还要让学生结合实践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切身的感受文章描绘的意境。对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来说,越是直观的形式就越能够让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所以说实践教学与理论相结合的方式会产生更加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带领学生进行真实的情感体验,能够让学生将文章中的思想感情和自己亲身经历的情感体验结合起来,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领悟到真正的情感。

例如,在学习四年级上册的文章《维生素C的故事》的时候,文章通过讲述故事的形式引出维生素C,首先通过设悬念让学生对船员的奇迹存活产生好奇,这时教师可以结合文章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例如“船员到底是怎么存活下来的?”然后在文章最后给出答案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哪些水果中含有维生素C,以及白血病在生活中为什么会存在等问题。这样学生就会很容易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联想,进而在教师的引导下总结出问题的正确答案。

感情文章篇7

一、注重引导,让学生体会散文之美

在散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作者写作背景以及生活经历的角度进行资料补充,提升学生对散文的感受力。如学习鲁迅先生《风筝》这篇文章时,主要是从作者自身角度叙述“我”进入中年之后回忆自己的青年时代,并把“长幼有序”的封建道德对儿童天性所带来的虐杀从而产生了自责的心理展示出来。当时的“我”向小兄弟道歉并承认错误,还期待得到原谅,但是对方却忘记了反而投来诧异笑着的表情,使“我”彻底地陷入无可奈何的悲哀中,而这原本可贵的宽容以及自责并没有受到他人的理解与尊重,作者正是通过在自我解剖上进行分析,进而在文章中突出抓住了亲情以及自省精神的思想。教师在课堂中还可以向学生补充作者经历,便于学生更好地体会作者在《风筝》这篇文章中所表达的情感,促进学生理解散文中所蕴藏的美。

因此,教师在散文的教学中,不能只是把教学的焦点置于叙事、写人等元素上,而要从这些特定的事、人中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深刻思想内涵,不仅是对社会、人生有着独特感受,而且对当前的人们也具有重要启发。教师要从散文中引导学生挖掘出作品信息,体会散文所包含的哲思美。

二、注重感悟,让学生体会意境之美

教师在散文的执教过程中,对于散文所刻画的优美意境须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更好地让学生从散文中体会出意境美,进而帮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升教学的质量。例如《春酒》(作者琦君)这篇诗化的散文文章,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中,须要明确文章阅读的目标,此时学生才能够有目的性地进行学习,从初读文章中感知内容,然后才能够逐渐地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达出的情感。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对故乡风土人情进行描绘的过程中,抒发作者对故乡、童年以及母亲无限的怀念之情。

作者通过诗化的语言进行细腻描绘,如儿童洁净的心灵、生活中的美好,教师须要引导学生感悟文章,从而促进学生在作者细腻的文字中体会散文所呈现出来的意境之美。尤其是思乡这一不老的话题能够给学生带来启示,因此,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感悟,学生通过阅读、学习文章,能够逐渐地感受散文中的意境之美,这对提升初中生感受散文中所包含的深刻情感会带来帮助。

三、注重朗读,让学生体会语言之美

教师可以结合散文通过仔细分析以及朗读的方式,帮助学生认真揣摩文章作者的行文思路,并帮助学生理解散文的结构,进而促进学生感悟散文作品的语言之妙。例如,《紫藤萝瀑布》(作者宗璞),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此文中的写作思路,即全文通过紫藤萝花所引发的感情,结合看花、忆花以及思花的方式,硬闵钊胗行П泶锍鑫恼碌闹髦肌T诳椿ǖ拿栊粗校通过花瀑、花穗以及花朵展示出花的“活泼”;而忆花中,则主要描写了“我”彻底地沉

浸于“花朵光辉”之中,进而感受到一种“精神宁静”与“生的喜悦”之感,最后作者写花之苦以及思花,都较好表达出作者对生命的理性思考,同时也传达出对生命美好的理想。因此,通过朗读的方式,学生可以从语言描写的角度及作者情感抒发的角度感受紫藤萝的兴衰,并体会其中花与人所遭遇的各种不幸,在有限的生命长河中提升需要,拓展自己生命的宽度。

四、融入情感,让学生体会文字之美

教师在散文教学中,要根据散文中的情感有效融入自己的体验,帮助学生在理解文章中能够更好地感受到散文在情感表达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价值。如《珍珠鸟》这篇文章的教学,可以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中的重要字词句,一方面把握作者生动、细腻以及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对珍珠鸟的描写,珍珠鸟从害怕人以及信赖人的转变,这其中包含着作者对鸟产生的真诚与细腻的热爱之情。教师通过在教学,可以从学生的情感角度更好地体会散文的文字之美。因此,教师对于文章的重点内容的教学中,须要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并要求学生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之上结合自己的情感经历进行分析与品味散文的文字之美,与作者的思想情感之间产生共鸣,在文学世界中体悟情感表达的方式,达到对心灵、人文情怀进行陶冶的目的。

教师在散文教学中,须要重视从文章的情感角度进行引导,并能够把散文中所表达的情感融入到散文的教学过程中,从而使学生有效体验散文的魅力。此外,教师在散文教学处理方面还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经历分析与理解散文之美,同时教师结合多媒体教学方式,有效启发学生,实现散文教学和教育技术的结合,并能够逐步提升散文教学的效率。

感情文章篇8

关键词:初中语文;情感教育;运用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4-029-1

引言

长期以来,中学语文教学只强调了语文知识的传授、语文能力的培养,很难实现陶冶情感的目标。这样的教育使中学语文教育出现了人文底蕴的流失,使有趣的语文变成了枯燥乏味的技艺学习,变成了纯粹的应试训练,所以重视情感教育已经迫在眉睫。情感教育是教学的根本,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情感因素在语文教学中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对于初中语文教材而言,感情丰富的文学作品占据了相当的篇幅。教师应在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品质,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接受知识,使教师、学生和作品在思想上、心灵上产生共鸣,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动力,进而促使学生对学习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一、合理运用情感教学

从语文这一学科的性质来讲,它反映着明显的感彩,当学生接触到这门学科时,看到的不仅是文章的表面形式,更多的是接受文章的内容以及内容所想表达的观点和情感。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很好地引导学生理解这些情感,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1]。

情感好像吸铁石一样,有多大分量的磁,便可以吸收多大分量的铁,铁粉在此过程中毫无躲闪余地。情感就是这样,总是由一定的客观事物所引起的。在中学语文课本中,有催人泪下的戏剧、富有诗意的散文、引人入胜的小说、情景交融的诗歌,这些文章中都蕴含着浓郁的情感因素,有着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这些文章都有助于学生培养丰富的情感。教师应该充分挖掘出课本中极富有感情的内容,带动学生的情感,感染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

二、情感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根据中学语文课本的内容,设计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步骤,通过教师的引导,以不同的授课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的情感,教师寓教于乐,让情感教育深入到学生的学习中。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语文课堂上,学生的学习不应该是单方面的从教师接受学习信息,而让学生处于旁观者的角度。恰恰相反,教师应该把学习知识的主动权放在学生手上,引导学生情感的发展,这样在学生学习内容时产生的情感会更加自然,学生的真实情感的流露才会更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在情感教学方法的具体应用过程中,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积极引导,增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在授课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下收集文章作者的生平资料,文章作者所在的时代背景,了解作者当时的心境,是清贫或富有、堕落或积极、得意或失意等等,这样在理解文章时就可以很好地感同身受。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文章情感时,应当给予学生充足的想象空间,以凭借他们丰富的想象力来营造文中所涉及的独特意境,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可以感受到中学语文课程不仅仅是一门应试课程,更是培养自己综合素养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2.合理设置问题,提升情感教学的针对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设置一系列的问题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在问题的设置上要环环相扣,引人入胜,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因有兴趣而去求知。这样,学生就可以结合问题去理解文章,分析文中设置的人物是什么身份、性格、为人处世等内容来回答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从而加深对文中人物形象的深刻认知与理解。这样教师不仅能顺利完成教学目标,还可引导学生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情感以及出现这种情感的原由。

3.营造情境,强化学生情感认知

在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文章来创设情境让学生直接感受文章想要表达的情感。一种方法是通过表演的形式来创设意境,在中学语文课本中,不乏催人泪下的戏剧体裁的文章,这类文章就可以表演的形式来激发学生的情感感受,让学生迅速理解文章中表达的感彩是悲壮、欢喜或是纠结、矛盾等等。另一种方法是通过视听设备来创设意境。音乐、影像可以带给人们直接的感官享受,在学生朗诵课文时,教师便可加强对这些因素的充分利用,以配乐朗读等形式来带动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情感以及学生对美的享受和欣赏。带有配乐的朗诵,能够引导学生进入一个有声、有境的形象世界,让学生生动地感受到文章所描述的情感世界。如朗诵朱自清的散文《绿》和《荷塘月色》时,前者可配以轻快而深情的乐曲,后者配以缓慢而低沉的语调。在这样的学习中,学生就可以很好地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感情,是轻快的淡雅的哀伤便“一目了然”。

除了在课堂上教师的教学方式有所变化,情感教学要求教师对教学工作有极大的热情和真情,这样教师才有可能由知识的拥有者转变为知识的传播者、甚至于引导者,确保在教课时充满激情和真正的情感变化,这样教师就可以赢得学生的信任,进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结语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要用真实的情感去感染学生,引导和激励学生的积极情感,营造适宜的教学氛围。情感教育能培养学生的情操和情趣,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形成健全的人格,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于此同时,教师还应切实顺应新课程标准要求,加强对于情感教学方法的应用,并对其不断创新与完善,以在满足教学目标的同时,实现学生综合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上一篇:宪法晨读内容范文 下一篇:团队建设重要性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