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原理设计总结范文

时间:2023-12-01 12:56:17

机械原理设计总结

机械原理设计总结篇1

关键词:运动力学;机械结构;设计应用

0 引言

工业经济虽然在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和冲击之下,逐渐走向了式微的发展阶段,但这并非意味着在社会生活和经济生产中,已经失去了往昔的主导地位,仍旧存在着不可忽略的价值和功能,并在国家复兴的进程中,具有强大的助推作用。作为传统工业部门中的代表,机械制造业不但在经济发展的助推中,作用绝非可有可无,而且在当前科技创新的研究领域中,其平台作用也是不可小觑。在机械结构的设计原理中,运动力学在其中的干预作用最大,在物理学的实验活动中,也最受研究人员的重视和关注。

1 机械结构设计的在应用中的技术要素

作为机械结构设计环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结构设计中的关键要素,正是促进技术革新的重要手段之一。伴随着科研活动中的理论基础的日益夯实和技术应用范围的日趋扩大,物理学中的相关原理也逐渐拥有了充足的用武之地,在实际机械结构的设计中,不断满足着机械结构的符合要求,并促进生产水平的解放和提升。在机械结构设计层面的几何要素上进行分析,机械结构的设计原理,秉持着其精密的设计技术的指导和应用,在零部件之间能够实现咬合力的提高,并实现位置关系的明确定位和精密确定。在这种几何要素的关系体系之内,机械结构设计中最为关键的因素,便是不同的面,在这些不同的面上,通过完善和优化的考量,来保证在零件的不同接触面上,都可以进行合理的安排。

2 运动力学在机械结果设计中的应用

运动力学在机械结构设计中的应用价值,主要体现在2个方面:(1)在零部件的链接方面。在这一环节中,诚如上文中论述的那样,存在着直接链接和间接链接的差别,由于存在着应用方面的差别,所以在运动力学的应用潜力上,也存在着截然相异的表现。但是作为机械设计中的核心要素,运动力学所产生的抽象指导上,从根本上也是如出一辙。例如,利用力矩的变化,通过计算不同联接点的摩擦力和压力,从而可以了解到不同的节点的压力和零件的材料选择等。在力学计算和相应的选择性指标的衡量下,构成决定零件的选材和位置的排列组合等等,都体现出这一点。(2)在机械零件的操作过程中,一旦发生损耗等相关问题,运动力学的理念和技术原理同样存在着必要的指引作用,特别是在行动与摩擦之后产生的损耗之后,借助运动力学的相关理论,便能够依照运动做工,实现计算机的损耗系数,并且对零件的损耗程度进行相应的预定,还能够在根本上实现材质遴选的科学性。总之,充分利用运动力学,是保证机械结构设计的基础,也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3 运动力学在机械结构中的设计准则

3.1 满足力学要求的设计准则

在进行机械产品结构设计过程中,必须要考虑到材料力学、弹性力学、疲劳力学等相关的力学准则,并且在此基础上,通过相应力学的强度计算法则,实现设计合格化的机械产品,积极引用在生产活动之中。在运动力学的物理学术体系中,疲劳力学便是一个值得参照的对象。由于其与轴承、齿轮以及轴的使用寿命等存在着直接的关联,因此在设计过程中,研究人员通常会依据不同机械零件的载荷变化,实现力学计算的灵活化处理,进而实现产品结构的优化,并延长机械产品的使用寿命和利用周期。由于零件的截面尺寸的变化,能够带动其内应力变化适应能力的提高,这便能够使得各截面的强度相等。而按等强度原理设计的结构,材料才可以得到充分的利用,提高经济效益。

3.2 创新机械结构的设计理念

如今的机械结构创新设计活动,大体是指采用机械结构设计变元法,通过针对机械结构设计中相关因素的遴选和改变,以实现机械结构在实用层面上的技术革新和理念创新,以便满足于应用上的诸多需求。在这种呼之欲出的科研背景之下,创新型结构在便利性和经济性等多方面上均能够优于传统设计结构的主要原动力,就是近年来推出的变元法。这种机械结构的设计法则主要包括多种装配原理,例如数量变元、形状变元、材料变元、位置变元以及装配联接变元等等,在变元中实现机械结构设计方案的革新,并在数学模型的引导和助推下,计算和测试其结构性能,便能够选择出最优化的机械结构设计。

4 结语

机械原理设计总结篇2

关键词:创新设计 机械工程 机械设计

0、前言

众所周知 ,从机械设计的需求来思考,它是以机械工作特性以及功能目标来看,针对某些实体工况条件和环境条件限制下,应用设计基本理论和原理创造性地完成具体机械设计。绝不单是简单的制造机械,是设计者在结合了多种限制条件和要求之后,不仅仅单凭自己的主观的想法和自身的经验进行机械设计。机械制造是凝聚了多种技术集合而成的综合领域,所以不同的领域则对机械的需求都不一样,那么我们就要根据不同的领域的需求进行严谨的计算以及科学的设计。

1、机械设计的工作的几个阶段

机械设计是通过使用要求对机械的工作结构、运动方式、原理、力和能量的传递方式,每一个零件的材料与形状尺寸等进行构思,分析和计算并将其转化为具体的描述,来作为制造依据的工作过程通常来说,一个好的设计离不开以下几个阶段。

1.1 计划阶段

计划阶段首先应当对于已有的情况充分掌握和了解。调查当中的有利点和缺陷,及时预防。并将其作为以后工作的参考点,使工作在图纸与实际工作都可行。能够充分约束机械制造在各个方面获得良好的状态和效果。

1.2 方案阶段是设计阶段的重点一环

这一事件应当将希望,客观条件,结果之间的关系相互调和,找到中间的契合点。方案设计不但要注意产品的最终形态,也应当在中间环节进行调控,处理,更新,以求提供最好的服务。具体要求就是根据工作的原则,理论等,通过恰当的绘制手段,完成绘制图,并交给有关人员审核检查。审查结果出来后就可以进行施工创作了。

1.3 技术设计阶段

其目标是产生总装配草图及部件装配草图根据总装配草图和部件装配草图对产品进行设计。要参考审查产生的意见和建议完成接下来的工作规划。完成所有零件的设计以及总体状态的双重丰收。在未来的工作中,也可能不断修改工作方案,以求达到最好的状态。完成文件的设计,而考虑到大批量的生产要求,应当注意模具的设计。

2、计算机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

计算机在机械设计进程中起到不可估计的作用。在机械设计之前,制定设计任务是设计的前期工作,其根据是用户订货,市场需要和新的科研成果,设计部门应用各种技术和市场情报拟列可能方案,比较其利弊,与经营部门和用户共同商议。制定合理的设计任务目标,对于新型设计极其重要,任务目标的失误有可能造成经济上的严重损失,甚至使得整个计划面临失败,而与之相关的,就是要确定总体方案,即确定所要应用的工作原理和与之相应的结构型式。当总体方案确定后,要运用机构学的知识,选用合适的机构以得到所需要的运动方案。在绘制零件图的同时还需要进行两项工作:1) 工艺性审核,使零件便于加工并降低制造成本。2) 标准审核,使零件结构要素、尺寸、公差配合,热处理条件以及标准和通用零件等符合标准的规定。零件图完成后开始图纸核对,这是非常重要的工作,经过仔细校对的图纸能保证加工后装酬顷利,最可靠的校对方法是根据已绘制好的零件图重绘出一张总装配图,所有的矛盾之处就会体现出来。

但是,上面的流程不能解决全部问题,应当将设计的视野拓宽,完成更为优秀和理性的设计草图。提升设计问题的逻辑性,完成更优质,更合理的设计。提升设计有效性以及经济性的设计方法包括:1)在软件上选用较为现代和先进的CAD模式,并找到最优参数,使计算的结果尽可能精准化,保证机器性能的稳定,可靠。2) 为了便于集合零件以及方便修整,应当选用来源广泛,较为通用的材料。3) 注意科学技术元素地调动。4) 使零件的结构简洁,效果明显而充分。便于拆装整理和故障检查。另外,机械设计的努力目标为,在各种限定的条件下设计出最好的机械,即做出优化没计,然而优化设计需要综合地考虑诸多要求,其中包括:最好的工作性能、最低的制造成本、最小尺寸和需要、使用中的最可靠性、最低消耗和最少环境污染,它们之间的相对重要性因机械种类和用途的不同而异。而设计者的任务就是要按照具体情况权衡轻重,统筹兼顾,使设汁的机械有最优的综合技术经济效果

。设计的发展方向从主观向着客观的方向转移,例如,从前的设计规划都要依赖人员的手动绘画,而内容也是以从前的经验为基础,对于数值的把握和掌控全要依赖人的思维和记忆,而现在不同,计算机技术渐渐进入到机械创造的过程中,体现出了将预想立体化展现的能力,对于先要更改之处只需要改变数值等就能立刻看到情况,避免了很多不利因素的发生,也有助于选择的多样化,最优化。

3、机械设计所依据的计算准则

其计算原则主要有:强度准则、刚度准则、耐热性准则、震动稳定性准则、寿命准则(磨损以及腐蚀在一般情况下是不可避免的,而所谓的寿命准则主要是指在保证机械零件在寿命范围内,不要发生过度的磨损和腐蚀,通常在设计时采用剂减少磨损,采用抗腐蚀陛材料减少腐蚀)、可靠性准则等等。设计机器的原则应当包括成本低廉和效果最好。所以,应当将旧的思维与新的拓展之间的关系调整好,一些形式相似,内容相同的机器应当注意方式方法上的配合利用。而对于不合理,不节约的设计应当适时取消和更换,取其精华而去其糟粕。

4、结语

机械原理设计总结篇3

关键词:机械设计 智能化 技术分析

中图分类号:C35 文献标识码: A

1、引言

机械设计是机械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机械生产的第一步,是决定机械性能的最主要的因素。机械设计的目标是:在各种限定的条件下设计出最好的机械,即做出优化设计。而优化设计需要综合考虑最好工作性能、最低制造成本、最小尺寸和重量、使用中最可靠性、最低消耗和最少环境污染等多面的需求,这些要求常是互相矛盾的,而且它们之间的相对重要性因机械种类和用途的不同而异。因此,作为设计者我们的任务是按具体情况权衡轻重,统筹兼顾,使设计的机械有最优的综合技术经济效果。

2、机械设计的过程与步骤

在设计开始之前,先要制定设计任务。在设计的每个步骤中,都可能发现前面步骤中某些决定不合理,这就需要折回到前面那个步骤,修改不合理的决定,重做随后的设计工作。

2.1制定设计任务

这是设计的前期工作。设计任务的根据是用户订货、市场需要和新的科研成果。设计部门应用各种技术和市场情报,拟列可能方案,比较其利弊,与经营部门和用户共同商议,制定合理的设计任务目标。这对新型设计特别重要。任务目标的失误将造成经济上的严重损失,甚至遭到全面失败。

2.2确定工作原理和基本结构型式

如设计任务未作明确规定,设计的第一个步骤就是确定总体方案,即确定所要应用的工作原理和与之相应的结构型式。

2.3运动设计

设计的总体方案确定之后,接着需要运用机构学的知识,选用合适的机构以得到所需的运动方案。在新型设计中,可能会需要综合一个新的机构以得到所要求的运动方案,这常是一个困难的工作。因此,设计者一般尽量应用已有的和成熟的机构所提给的运动方案。

2.4结构设计和绘制初步总图

运动设计之后,设计者开始进行结构设计,计算机械各主要零件的受力、强度、形状、尺寸和重量等,并绘制主要零、部件草图。这时如发现原来选用的结构不可行,就必须调整或修改结构。同时还应考虑有无可能产生过热、过度磨损或振动的部位。

2.5初步审查

初步总图绘制后,需要请对该类机械有经验的设计、制造和使用人员以及用户或委托设计单位的代表进行初步审查。审查结果如认为设计不适用(如重量、体积太大,造价太高,对结构的可靠性有怀疑等),则须重新进行运动设计,甚至改用别的工作原理和基本结构型式。多数情况是对设计采取某些改善措施。

2.6技术设计

根据初步审查意见,对设计进行修改,并绘制所有的零件和部件图。对主要的零件和部件进行精确的应力分析,按分析结果修正零件的形状、尺寸等细节,并规定材质和热处理。确定零件加工精度以及部件和总装的装配条件。完成设计、电气设计(驱动和控制)。重绘总图,某些重要的和批量生产的机械有时还要制作出模型。将完成的技术设计提交第二次审查。

2.7绘制工作图

根据第二次审查的意见作最后的修改后,就可以绘制正式的零件图、部件装配图和总装配图,编写零件表、易损零件清单、使用指南等技术文件。设计负责人应注意协调零件间的尺寸,核对耦合件间的公差配合,复核某些零件的强度和刚度。零件图完成后开始图纸核对,这是非常重要的工作。经过仔细校对的图纸能保证加工后装配顺利。最可靠的校对方法是根据已绘制好的零件图重绘出一张总装配图,所有矛盾之处就会表现出来。在绘制零件图的同时还需要进行两项工作:一是工艺性审核,使零件便于加工并降低制造成本;二是标准审核,使零件结构要素、尺寸、公差配合、热处理技术条件以及标准和通用零件等符合标准的规定。

2.8试生产和定型设计

对于单件或小批生产的机械,经过上述步骤完成的设计图纸可以投入正式生产。对于成批或大量生产的机械,在正式生产前要先试制样机,进行功能试验和鉴定,通过后,再按批量生产工艺进行批量试生产。在批量试生产中所出现的问题还可能需要对设计作相应的修改,方成为可供正式生产使用的定型设计。

3、现代机械的设计方法

3.1专业现代设计

由机械设计和计算机专业人员共同开发的计算机软件,能够反映和描述机械产品在实际工况下的各种损伤、失效和破坏的机理,可以定量分析和计算机械零件和机械的动态行为,并形成固定的设计程序,这就是专业的现代设计方法,如:振动分析和设计,摩擦学设计,热力学传热设计,强度、刚度设计,温度场分析等等。这些软件都是在传统的设计方法基础上,应用计算机技术开发出来的。例如:用Pro/M软件分析机械装置的动态特性,用ANSYS软件分析应力都是这方面很好的例子,为准确判断装置的可靠性和选择设计参数奠定了基础。

3.2通用现代设计

为了满足机械产品性能的高要求,在机械设计中大量采用计算机技术进行辅助设计和系统分析,这就是通用的现代设计方法。常见的方法包括优化、有限元、可靠性、仿真、专家系统、CAD等。这些方法并不只是针对机械产品去研究,还有其自身的科学理论和方法。本文就以下几种方法进行了阐述:

(1)优化设计

机械优化设计是最优化技术在机械设计领域的移植和应用,其基本思想是根据机械设计的理论,方法和标准规范等建立一反映工程设计问题和符合数学规划要求的数学模型,然后采用数学规划方法和计算机计算技术自动找出设计问题的最优方案。它是机械设计理论与优化数学、电子计算机相互结合而形成的一种现代设计方法。

(2)仿真与虚拟设计

计算机仿真技术是以计算机为工具“建立实际或联想的系统模型”并在不同条件下对模型进行动态运行实验的一门综合性技术。而虚拟技术的本质是以计算机支持的仿真技术为前提,在产品设计阶段,实时地并行地模拟出产品开发全过程及其对产品设计的影响,预测产品性能、产品制造成本、产品的可制造性、产品的可维护性和可拆卸性等,从而提高产品设计的一次成功率。这种方法不但缩短产品开发周期,也实现了缩短产品开发与用户之间的距离。

(3)有限元设计

这种方法是利用数学近似的方法对真实物理系统(几何和载荷工况)进行模拟。还利用简单而又相互作用的元素,即单元,就可以用有限数量的未知量去逼近无限未知量的真实系统。它不仅能用于工程中复杂的非线行问题、非稳态问题的求解,而且还可用于工程设计中进行复杂结构的静态和动力分析,并能准确地计算形状复杂零件的应力分布和变形,成为复杂零件强度和刚度计算的有力分析工具。

(4)模糊设计

它是将模糊数学知识应用到机械设计中的一种设计方法。机械设计中就存在大量的模糊信息。如机械零部件设计中,零件的安全系数往往从保守观点出发,取较大值而不经济,但在其允许的范围内存在很大的模糊区间。机械产品的开发在各阶段常会遇到各种模糊问题,虽然这些问题的特点、性质及对计策的要求不尽相同,但所采取的模糊分析方法是相似的。它的最大特点是,可以将各因素对设计结果的影响进行全面定量地分析,得出综合的数量化指标,作为选择决断的依据。

结束语

总之,在机器的制造过程中,随时都有可能出现由于工艺原因而修改设计的情况。如需修改时,则应遵循一定的审批程序。机器出厂后,应该有计划地进行跟踪调查;另外,用户在使用过程中也会给制造或设计部门反馈出现的问题。设计部门根据这些信息,经过分析,也有可能对原设计进行修改,甚至改型。

参考文献

[1]邱宣怀等.《机械设计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8-20.

[2]庞兴华.《机械设计》,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11.

机械原理设计总结篇4

【关键词】机械设计 新型理论 汽车工程 研究应用

一、有关机械设计理论的概括及研究方向

(一)机械设计理论的基本概括

机械设计及理论是机械工程一级学科所属的二级学科,是研究机械科学中具有共性的基础理论和设计方法的学科,是对机械进行功能分析与综合并定量描述与控制机械性能的基础技术学科,也是定位机械工程中的各项细致工作流程及程序的归纳总结的简单理论介绍。它主要研究各种机械、机构以及其零件的工作原理、现代传动与控制技术、运动和动力学性能、摩擦物理学、关系力学、机械创新与设计等有关课题。机械学科与仿生学、信息学、生物学、电子学等许多学科相互渗透,从而促进了机械设计与理论学科的新发展。机械设计这个学科的特色与优势,它是以复合材料构件设计与制造、计算机辅助工程、轻工自动机械设计及理论研究为目标,将计算机辅助设计与现在检测技术应用于机械以及产品的设计过程中。具有工程设计和管理的综合素质极其丰厚的专业知识,适合从事工程技术,科研等工作。我国近年来在机械设计研究上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二)机械设计理论的主要研究方向

现如今,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机械设计理论也逐渐的完善、增多起来,特别是更好地扩大了机械设计理论在各方面上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研究方向: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机械创新设计与方法、机械系统动态设计与仿真、优化设计、新型传动理论设计、机器人机构及其控制与仿真技术、数学机械化在机械中的运用;机械创新设计与检测技术:机械创新设计与检测技术主要用于研究机械创新设计与有限元计算分析,机械振动与噪声测试与分析,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图像处理技术;轻工自动机械设计及理论:主要研究的领域是轻工自动机械现代设计理论,轻工自动机械先进传动技术,新型传动机构研究与开发、轻工机械动力传动的节能与环保、轻工业机器人开发与应用研究、机器人新机型、仿生机械研究等;仿生机械学:仿生原理与技术;驱动与控制技术、机械运动与控制。

二、机械设计理论在汽车工程上的研究

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人类历史上出现了第一辆汽车,近些年来,又随着汽车工业的迅速发展,汽车变成了“改变世界的机器”,它不仅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方便了人们的出行,还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的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虽然,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汽车行业的发展有了很大的进步,可是,目前的科学技术水平依然还是有限的,对于汽车的研究在各方面还需要更进一步的提高。新型机械设计理论以及一些基本原理在汽车工程方面有着很大的研究方向,并且对其有着一定的推动作用。

(一)机械理论在汽车工程技术上的研究

汽车工业的发展代表着一个国家制造业的发展,它直接决定了该国家制造业的发展水平。在某种程度上,它不仅仅是最广泛的一种工业,还是最新技术的最大载体之一,例如,有些航空、航天领域的高新技术只有通过汽车工程工业才能够更好的转化为较为规模型的产业,这就决定了新型机械设计理论及基本原理在汽车工程、工业上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近些年来,对于汽车工程技术的研究有着越来越高的标准,这就迫使研究工作者更全面的运用机械设计理论为汽车工业的发展做好准备。

(二)机械设计理论在汽车工程实际操作方向上的研究

在实际生活当中,对于汽车工程的研究离不开技术方面上的研究,更离不开实际操作方向上的研究,这些实际操作上的研究与机械设计的基本理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甚至有些实际操作,例如对汽车的噪声、振动等等有着很强的密切性,并且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有着很好的作用效果。

三、新型机械设计理论在汽车工程上的应用

(一)机械设计理论在汽车工程噪声、振动上的应用

在评价汽车舒适性中有一项十分重要的指标,那就是NVH分析,它直接关系到了汽车产品的市场形象。NVH不仅有助于对振动频率进行匹配,用于消除振动过程中出现的耦合现象,还有利于改善产品的振动特性,从而大大降低汽车的噪声及振动。利用NVH分析可以预先得到新开发车型性能指标,还能对设计以及制造等各个环节进行更好的优化和完善,该分析不仅从设计成本上,还是从开发周期上考虑,都为设计新型车型提供了很好的保障。

(二)机械设计理论在汽车结构强度与模态分析及结构优化上的应用

车身是车的主要总成,因此车身必须有很好的强度来保证车的寿命,以足够的静刚度来保证车的装备与使用要求。在机械创新设计与检测技术中机械创有限元分析的方法能够有效地满足上述车身的设计,其主要应用体现在:一是在汽车设计中对结构件、主要机械零件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进行分析:二是在汽车结构分析中通常采用有限元法来进行各构件的模态分析,同时在计算机上可以清晰地观看各构件的振动模态,这就为结构的动态设计提供了方便。因此有限元分析的方法在汽车结构上的应用从而提高了车身设计水平。

四、结语

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以及设计理论有着很好的应用前景,特别是在汽车工程方面上发挥着良好的效果,不仅仅体现在对于汽车工程技术和实际操作上的研究,还体现在了对于汽车工程、设计上的具体应用,这些对于汽车工程的发展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温文源.客车车身结构的有限元分析及优化设计研究[D]. 2011年

[2]陈吉清.承载式车身结构的强度刚度及模态的有限元分析[J].2010年

[3]钟毅芳.21世纪高等学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M].《机械设计原理与方法》.2010年

机械原理设计总结篇5

关键词 农业机械;科学设计;意义;步骤

中图分类号 S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7-0187-02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农业机械在现代农业生产中越来越凸显出重要作用。农业机械是现代农业科技的重要载体,是现代农业生产的主要生产工具,是农业先进生产力重要体现形式,农业机械作业环境复杂多变,影响作业质量的因素众多,因而对技术的要求非常高[1-3]。另外,农业机械的主要使用对象是广大农民群众,他们属于低购买力群体,农业机械造价不宜过高。因此,农业机械新产品的设计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农业机械的设计采用科学的设计方法完全可以为当代农业生产提供先进适用的生产工具,杜绝粗制滥造的农业机械产品的产生。农业机械的科学设计是指以农业生产实际需要为出发点,以现代科技新成果为指导,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农业机械新产品设计,最终开发出原理结构科学、经济实用的农业机械新产品[4-5]。

1 农业机械科学设计的意义

我国农业机械的发展一直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建国以来,国家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支持发展农业机械化,农业机械产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种类之多,所涉范围之广,在我国历史上是空前未有的,发展速度更是惊人[6]。但是农业机械化发展潜伏着危机,如品种单一、质量低劣,与农业生产实际需要脱节,真正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产品匮乏,很大一部分农业机械产品设计简单粗疏,粗制滥造现象十分严重。据农机部门统计,相对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产品只占现有农机总量的58%,形成资源的极大浪费。造成该种局面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重要一条就是很多农业机械产品缺乏科学设计理念。农业机械设计科学的发展状况直接代表着一个国家和地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水平,因为生产工具的进步是生产力进步的重要标志。农业机械科学设计是当代农机科技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农业机械设计涉及材料、力学、机械、金属加工工艺学等众多科学领域,作为一名农业机械设计工作者要不断刻苦钻研,掌握扎实的科学理论基本知识,还要积极深入农业生产第一线,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开阔视野,拓宽思维,促进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使设计更加切合农业生产实际。

2 农业机械科学设计的步骤

2.1 调查研究

及时满足农业生产实际需要,解决农业生产工具难题,提供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降低农业生产劳动强度和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与农产品品质,达到节本增效的目的,是农业机械研发设计工作的主要任务。时代不同对农业机械的需求也不同,即使是同一时代不同地区也是有明显差异的,农业机械化发展时代地域特征十分显著[7]。它与国家宏观政策相关联,同时与各地实情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因此,农业机械设计工作者只有与时俱进,通过各种途径积极深入到农业生产第一线,到广大农民群众中间进行深入调查研究,以群众需求为方向来主导农业机械设计研发工作,为设计广大农民群众迫切需要的真心满意的农业机械新产品而不懈努力。群众需要是设计工作的根基,没有群众支持的设计是没有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关起门来搞设计、想当然、主观臆断就有脱离群众、脱离实际的危险,将非常不利于农业机械化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2.2 构思设计产品理论模型,绘制样机设计图纸

2.2.1 设定工作原理与配套动力。经过调查研究,设计者对当前农业生产实际需要的农业机械有了一个明确认识,清楚所要开发设计的农业机械产品必备功能,设计工作有了明确的目标和方向。根据产品的功能,查询资料,研究涉及该领域农业机械发展现状,以及技术的成熟程度和发展不足之处,借鉴技术较为成熟的地方,再结合自身阅历,反复思考,反复论证,设定该农业机械新产品的工作原理,造配动力种类、大小和输入方式,设定工作原理应遵循机构原理科学的基本原则;动力配套能源来源普遍、方便,输入方式要简便可行,以便产品设计开发成功后能够大面积推广应用。工作原理科学是确保整个设计方案科学合理的基础和前提,所设定工作原理要确保完全能够实现设计产品的预定功能,并充分保证该设计产品的作业质量,这不仅要求有关量的精确控制,而且要求控制机构要行之有效且科学。实现农业机械设计产品量精确是该产品质量表现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现有很多的农业机械产品设计往往未引起人们足够重视,工作原理的设定比较勉强、凑合,认为农业机械只是一个比较简单农业生产工具,不需要太高的技术要求,导致使用起来局限很大,很难达到预期的作业质量要求。比如,曾经试图在互助县大面积推广某农具厂生产的蚕豆点播机械,单粒穴漏播现象时有发生,株、行距也不能进行调整,很难实现播量的精确控制,达不到具体的农艺要求,这是一个工作原理明显不科学的例证。因此,农业机械工作原理的设定工作要谨慎,不可草率行事,反复琢磨与推敲,打牢农业机械设计工作根基,利于后续工作的展开。

2.2.2 构思整机结构。一是精心设计主要工作机构。主要工作机构是整个农业机械的核心部位,一切设计工作都要围绕该核心展开。找出该设计产品主要工作机构的主要受力部位,分析工作阻力,确定材料的强度要求,要进行材料力学实验,校核选定材料是否满足强度指标要求。二是设计辅助机构时,同样要根据工作阻力的大小,进行力学实验及强度校核,为选择制造材料提供科学依据。三是根据强度要求细化各机构的结构与尺寸。选定各机构零部件的制造材料,细化该设计产品的具体结构,把零部件的具体结构、尺寸大小及加工的工艺方法,所要达到的尺寸精度、质量标准等确定下来,并用零件草图勾画出来。

该阶段工作难度最大,也最为关键。一方面要详细考虑该设计产品的整体质量,质量标准尽可能达到ISO国际标准;另一方面还要考虑该设计产品的低成本问题,也就是该农业机械产品的造价大多数农民群众能够接受。总之,总体设计应遵循在确保产品使用性能、使用寿命的前提下,产品生产成本宜低不宜高的原则。就整机使用要求而言,整体结构紧凑科学,工作可靠稳定,操作简便安全,经济社会效益良好,使用寿命保持在10年以上。

要从多角度、全方位评估、论证该设计方案的可行性[8]。从工作原理到个体零件都要严格进行科学评估,评估其是否满足使用要求、零件加工工艺难易程度、整体生产成本高低。评估、认证后,不合理的地方要及时予以修正。要求整个设计方案充分满足使用要求,经济划算,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质量要求过高就会增加生产成本;质量要求过低难以保证整机质量,也难以保证作业质量,同时会影响该机使用寿命。质量要求过高或过低都是不可取的,在论证当中要科学进行把握。论证时要进行相关的科学实验,严格计算,不可凭空主观臆断,使设计缺乏科学依据的支撑。对于论证当中的设计方案,不足之处要及时完善。论证的总体要求是理论上说得通、具体实施可行、可操作性强。

2.2.3 绘制样机生产图纸。根据论证结果,用标准的机械制图将样机零件图、装配图绘制出来,使该设计产品的结构、尺寸进一步具体化、明确化,在图纸中注明尺寸及尺寸精度要求指标、表面光洁度指标以及装配尺寸精度要求指标等,在设计方案中进一步说明零配件处理工艺、材料种类及一些技术细节,在绘制图纸当中,也可适当改进设计方案中的不足和缺陷。

2.3 生产制造样机

按照样机生产图纸的技术要求生产制造样机,该阶段的工作是对前些环节工作的实践论证。生产中既能肯定设计到位的地方,同时也可发现前期设计中的不足和缺陷,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使设计方案更加科学合理。当然,生产制造总体技术要求、质量标准不能降低,要充分保证该设计产品使用性能的可靠性、稳定性与使用寿命。

2.4 模拟实验

样机制造好以后,在静态条件下输入动力,观察该机运转是否平稳,检测一些零配件的动态技术指标是否合格,是否存在设计、制造上的不足和缺陷,发现后及时改进,进行必要的技术调试,为下一步实地作业实验做好准备。

2.5 实地作业实验

到了该项作业农时,在田间进行样机实地作业实验。首先按照该项作业的农艺要求,调试好机具,选择正常的作业速度进行实验,在动态条件下考察该设计产品工作时的技术状态。观察各机构工作是否正常,运转是否平稳,有无特别的噪声,作业质量是否满足各项农艺指标要求;观察有无故障发生,发生故障的部位、表现程度以及故障发生的频率和周期,分析故障产生的原因,并及时排除。实验后要客观地写出实验报告,并总结出该产品的正确操作使用方法。

2.6 大面积实地作业实验

实践经验表明,一个农业机械新产品开发并非一蹴而就,或多或少存在一定问题,只有经过反复实验,反复改进,才有可能取得成功。样机小面积实地作业实验的成功,并不能充分说明该设计方案就一定完善。因此,应放大样机实地作业量,在大量的实践中考察该机的使用性能,充分暴露该机在设计、制造中的不足和缺陷,从而为进一步寻求完美的设计方案提供依据。

不要将一个不完善的设计产品急于推向市场,这是设计工作中的大忌,应认识和掌握事物发展规律有一个过程,需要一定时间。把一个技术尚不成熟的农业机械新产品匆匆推向市场,不仅会给设计者、制造商的商业信誉和形象造成不良的负面影响,也不利于该设计产品知识产权的保护,以免被他人仿冒,捷足先登。只有经得起大量实践检验的设计,才是成功的设计、科学的设计。通过大面积实地作业实验,一是可考察该设计产品的技术成熟程度,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设计方案;二是设计者有时间及时申请国家专利,保护自身正当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防止其他农机制造商仿冒仿制。产品设计方案的完善化与产品的专利申请工作至关重要,不容轻视,否则就会造成损失和不利后果。

2.7 绘制生产制造图纸

样机在大面积作业实验当中工作性能表现稳定后,要用标准的机械制图将样机结构绘制出来,进一步明确该设计产品的结构、尺寸、技术要求、质量标准等,技术细节基本做到面面俱到,为进一步批量生产设计产品提供可靠的第一手资料。生产图纸绘制好后要由专人保管,以防泄密。

2.8 及时处理市场反馈信息

产品投放市场后,要注意及时搜集、整理市场反馈信息,要虚心接受用户提出的合理化意见和建议,尽最大可能生产广大农民群众满意的农业机械产品,使该产品设计更加完善、更加合理。

3 参考文献

[1] 李春茹.农业机械化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重要性及发展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2(7):258.

[2] 刘云明,贾秀梅.梨树县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2(2):380.

[3] 张晓东.海南省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与展望[J].安徽农业科学,2011(28):17607-17608.

[4] 孙福,王继先.安徽省农业机械化现状及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20):9644.

[5] 马效林,马成远,王永超.彭阳县农业机械化推广的制约因素及对策[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1(4):127.

[6] 黄真国.当前农机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河南农业科学,1999(9):39-40.

[7] 谈志斌,妥文.彭阳县农机化发展现状及对策[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1(2):88-89.

机械原理设计总结篇6

【关键词】实用型机械产品 创新设计 设计方法 设计流程

随着现代造制业的高速发展,机械行业的竞争日益加剧烈,机械产品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外观新颖、性能优异的产品越来越受到用户的欢迎。作为产品的生产企业面临着剧烈的生存挑战。为此,企业应该在不断提高现有产品的质量、降低成本的基础上,成立新产品研发团队,通过不断地推出性价比高的实用型新产品,满足消费者个性化和多样化需求,才能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一、实用型机械产品创新设计的思路

任何一种新产品的产生,从研发到推上市场,都应该是经过严格的科学论证和实践检验的。企业的研发团队可以从几个方面做好产品创新设计的相关工作:

1.确定产品的市场定位

确定产品的市场定位就是企业在充分调查产品的市场拥有量及所处的位置,了解竞争对手产品定位、用户对本产品的满意程度等情况的基础上,针对用户对该种产品的某种特征、性能和核心利益的要求,研发出本企业产品与众不同的、给人印象深刻、鲜明的形象和独特的功能的产品,并通过一套特定的市场营销组合把产品推向市场并使用户接受。通过市场定位,使本产品与其他企业的产品严格区分开来,用户明显感觉和认识到新产品的优势,从而在用户心目中形成良好形象并优先选用。

2.确定新产品的开发流程

确定新产品的市场定位后,应该写出产品设计、生产的可行性分析报告,包括产品的总体设计、关键技术的实施、本企业的生产能力、产品的设计周期和生产周期、经济效果分析等。项目确认后进行产品的总体设计及零部件设计、编写工艺文件、样机的试制和鉴定,提供样机给用户试用,并根据用户试用后反馈意见进行总结改进,完成产品的开发评审和最终定型。接着小批量投入生产,最后根据市场的需求量确定大批量生产,完成产品的全部开发生产过程。

二、实用型机械产品创新设计的方法

实用型机械产品的创新设计,就是设计者根据市场的实际需要,充分发挥创造性思维,吸收最新科技成果,运动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设计出更具竞争力的机械新产品。通常创新设计方法可以分为三种:原创设计、变异设计和反求设计。

1.原创设计

原创设计是指全新的设计,是设计者根据机械产品的外观与功能要求,通过建立产品模型、产品工作原理图,然后根据机械设计原理分别设计出产品的动力装置、传动装置、执行装置和控制装置等组成部分。产品具有区别于其它产品的独特的外形和功能。

2.变异设计

变异设计是指通过改变机械产品的外型、增加产品的新功能或改变产品的局部结构等方法,使新产品与原有产品有质的提高。进行变异设计过程中,设计者要收集和整理具有相同或相似功能特征的现有产品,找出它们外型差异、共有的基本功能和不同的功能,分析其性能优劣, 从实用性出发,找到突破点,开发产品的新外形或新功能。同时注意避开他人的专利技术, 创造出比原先产品更加优异的产品,以满足用户的需求。

3.反求设计

反求设计是指设计者通过对产品实物样件表面进行数字化处理如数据采集、数据处理等,利用可实现逆向三维造型设计的软件如Geomagic软件对数据点云进行处理,重新构造实物的外型曲面,再利用UG、Catia等三维软件构建出产品的CAD模型,通过修改产品的某些结构参数得到新产品。

三、铝塑板剥边机的创新设计

铝塑板是一种新型建筑装饰材料,广泛用于大楼外墙、帷幕墙板、旧楼改造翻新、室内墙壁及天花板装修、广告招牌、展示台架、净化防尘工程等。它的结构是由多层材料复合而成,上下层为高纯度铝合金板,中间为聚乙烯芯板,其正面还粘贴一层保护膜。全国生产厂家数量众多,据不完全统计,达300家以上。在实际生产中都碰到一个相同的问题,即铝塑板按规格裁边后,产生的边角料要求铝条及塑料条剥离,以便分类回收利用。厂家通常都是雇用临时工,对铝塑条手工剥离,成本高、效率低。解决的方法是设计一台自动剥边机,以满足生产厂家的需要。

1.总体设计方案的确定

根据生产线上的生产情况,分析研究后得到的设计思路是在铝塑板压制成型后,首先使用刀具按照尺寸规格裁边,再经由剥边机将剪裁出来的铝塑边料进行塑料和铝片的剥离,最后经过粉碎机将塑料边粉碎为塑料粒。剥边机工作是的关键环节,可以是过两滚筒将塑料和铝片以一定的速度剥离。

2.工作原理

如图1,电动机带动一对链轮转动,通过链条驱动两对滚筒回转。其中,一对滚筒由主动轮与压轮组成,压轮将铝条和塑料条分离并将分离出来的铝条压紧在主动轮上,主动轮则带动塑料条不断地从铝塑边上剥离,并以一定的速度向前移动,从而达到剥边的目的。

图1 系统工作原理

3.关键技术

通过机械传动机构将电机的运动传递给一对滚筒,并使主动轮的线速度v=3m/s。

4.设计过程

图2 产品总装图

图3 定型产品

确定产品的设计关键技术后,根据工作原理图,同时考虑降低产品的制造成本等因素,产品设计方案采用链条传动和齿轮传动等机械传动机构将电机的运动传递给滚筒,用两个弹簧将压轮压紧在主动轮,保证铝塑条能不断地分离。主要零件有:M560-502,60W,220V电机,配5GU800K变速器及调速器; m=2,z=24的齿轮;2分23齿的链轮,25H-82L的链条;滚花滚筒等。经过设计计算,最后得出产品总装图(图2)和零件图,加工装配后调试,对其不足进行修改,投入生产线使用并根据其生产情况不断改进,最后得到定型产品(图3),完成产品的创新设计生产的全过程。

5.产品的实用价值

铝塑板剥边机投入使用后,其生产率高,成本低,每天剥离工作量相当于10个工人使用手工剥离的工作量,为铝塑板生产厂家解决了实际问题,得到广大用户的肯定。

四、结论

实用型机械产品最大特点就是其实用性。本文通过对铝塑板剥边机的创新设计过程的研究,提出了根据产品的功能快速设计制造出满足用户需求的新产品的方法与思路。可以帮助企业提高产品开发能力、生产组织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平恩顺,檀润华,孙建广.基于TRIZ的机械产品突破性创新设想产生过程研究[J].中国机械工程,2014(18).

[2]郎洪明.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机械产品创新设计”课程改革[J].机械职业教育,2014(05).

[3]苏航.机械产品的现代设计方法及创新[J].改革与开放,2010(04).

[4]周济.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J].中国机械工程,2012(20).

[5]张建辉;檀润华;张鹏;曹国忠. 计算机辅助创新驱动的产品概念设计创新设想产生过程模型[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13(02).

机械原理设计总结篇7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现时代的鲜明主题,创业创新离不开扎实的工科基础,高等工程教育则为创业创新提供理论基础和人才储备。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如何将这个工程教育界的最新成果引入国内,并本土化服务于我国的工程教育,国内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和工作。潘柏松等提出的S-CDIO培养模式,该教育模式是基于协同理论的CDIO工程教育模式,参与各方必须通力协作,在合作共赢的基础上致力于学生工程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吴鸣等提出以工程能力培养为导向的CDIO培养模式,认为工程能力是工科毕业生最重要、最基本的素质之一,工程教育从内容组织、培养方式、实施过程都要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借以提高工科学生的就业适应面。以上的研究成果对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本土化起了很大的引领作用,加速了CDIO工程教育理念在我国的进程和发展,推动了我国工程教育的发展。但是,纵观以上的研究成果,只就CDIO工程教育模式本土化过程提出相应的框架、课程体系、实施过程以及评价体系,鲜有将CDIO工程教育模式与具体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传授过程有机结合的本土化CDIO培养模式,因此,在我国CDIO工程教育模式本土化进程中,有必要研究CDIO工程教育理念与具体专业教学内容的深度融合。笔者在深入研究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理念、内涵和实施过程后,将CDIO工程教育模式与机械本科专业的基本知识与基础理论传授过程深度融合,提出了机械工程领域的CDIO(Mechanical CDIO,简称M-CDIO)项目教学体系,并对M-CDIO项目教学体系的内涵、特征以及实施过程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一、CDIO工程教育模式与机械本科专业教学的嵌合

1.CDIO工程教育模式。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瑞典皇家理工学院等四所大学组成的工程教育改革团队提出、并持续发展和倡导的全新工程教育理念。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它是以工程能力培养为目标,将工科毕业生的能力分为工程理论知识、个人能力、人际交流与团队协作能力和企业工程系统运作能力4个层面,涵盖17种不同的主要能力,在执行操作层面细分为更具体的73种不同的技能。国外高等工科院校的实践证明:实施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学校,这4个层面得到充分培养和训练的工科学生,就业前景普遍看好,大都供职于大型的跨国公司。

2.机械工程本科专业的CDIO项目教学体系。以“厚基础,强能力”为人才培养目标的应用型技术大学,更重视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实施必须与专业教学内容深度融合,赋予它新的内涵与特色,图1(见下页)表示了CDIO工程教育模式与机械本科专业的有效嵌合。

由图1可知:机械领域产品开发的四个环节(模糊前端、设计阶段、制造阶段和产品销售)与CDIO工程教育的四个阶段(构思阶段、设计阶段、实施阶段和运作阶段)不谋而合。这样,在机械本科专业的教学中,以CDIO工程教育模式为纲领,以机械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以学生为中心,以工程能力培养为目标,以“项目”、“微项目”为手段,将机械领域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糅合在“项目”、“微项目”的方案原理构思,装配图、零件图设计,零件制作实施和产品销售、售后四个阶段,赋予CDIO工程教育模式中构思、设计、实施和运作四个阶段新的内涵,实现CDIO工程教育模式与机械领域教学的有机结合,形成了机械工程领域的CDIO(Mechanical CDIO,简称M-CDIO)项目教学体系,并具有以下特征。

1.良好的工程能力培养。在M-CDIO项目教学体系中,随着糅合了机械领域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的“项目”、“微项目”实施,学生的工程理论知识、个人能力、人际交流与团队协作能力和企业工程系统运作能力4个层面都得到了全面、系统、具体的训练,培育满足现代社会和现代工程需要的、具有较强工程能力的工程技能型人才,符合我国应用型高校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

2.“情境式”、“体验式”学习工程理论知识的环境。在M-CDIO项目教学体系中,学生组成学习小组,通过相互分工、协作完成“项目”、“微项目”的形式学习机械领域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改变了传统以“记忆、考试、拿证”为目的的工程理论知识学习模式,为学生提供了在学中用,在用中学的情境,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联系和良性互动,使知识从实践中来,又回到实践中去,符合哲学领域的认识实践观。

3.“学生中心,教师主导”的授课模式。在M-CDIO项目教学体系中,需以学生为中心,以“项目”、“微项目”为抓手,针对机械工程专业每门课程的特点,设置若干个糅合了课程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不同的“项目”、“微项目”。课程的学习,先通过教师授课,讲解本课程的基本概念、知识点,然后让学生完成这些“项目”、“微项目”来再现、巩固课程知识,使一些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使过去从实践中抽象而获得的知识、理论重新回到工程实践中,指导实践,学生在实践中主动、积极地学习课程知识。

二、M-CDIO项目教学体系在机械工程本科专业的实施过程

机械系统一般由动力系统、传动系统、执行和控制系统等子系统组成。机械类本科专业毕业生应该具备根据机械系统的功能,能够独立地完成机械系统构思、设计、制造和运作的基本能力,为社会、企业提供优质高效、物美价廉的机械产品。如果将机械系统功能、结构的完整呈现看作是一个大“项目”,则系统中的子系统功能、结构的呈现可以看作是一个“微项目”。M-CDIO项目教学体系的实施,关键在于对“项目”、“微项目”的具体落实和完成,大致要经过以下过程。

1.“?目”总体方案原理设计。根据机械系统的功能要求,确定机械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进而获得完成该功能的技术系统,确定总体的主要参数和结构布局设计,形成机械系统总体方案设计图和结构布局图,同时编写总体设计报告及技术说明书,为“项目”的顺利实施和完成奠定基础。

2.“微项目”方案原理设计。根据图的机械系统组成,设计实现各个子系统功能的方案原理,确定实现各个功能的具体机构,形成机构原理图,编写“微项目”方案设计报告及技术说明书。比如原动机采用电动机还是内燃机,传动系统、执行系统采用什么样的机构来实现,是集中驱动还是分散驱动等。“微项目”的功能原理与结构设计服务于“项目”的总体功能,受“项目”的总体结构布局约束。

3.“项目”、“微项目”的工程图设计。根据前面二步形成的图纸和设计报告,对“项目”、“微项目”进行详细的技术设计和结构设计,最终得到“项目”、“微项目”的总装配图、子装配图和零件图及设计技术说明书等资料。

4.“项目”、“微项目”制造工艺、工装设计。根据现有的制造工艺水平和设计的技术要求,设计零件的制造工艺和装配工艺以及相应的工装夹具。形成“项目”、“微项目”完整的制造工艺过程,并编写制造工艺规程及技术文件,比如绘制工序图,制定工序卡,确定切削参数等。最终得到能完成预定功能的机械产品。

5.“项目”、“微项目”过程管理与运作。由于团队的分工和协作,上述过程离不开“项目”、“微项目”的过程管理与运作。过程管理与运作可以使“项目”、“微项目”按顺序、有步骤、有目的地齐头并进,而不至于出现“短腿”现象,缩短“项目”、“微项目”进程。同时,过程管理与运作还与机械产品后期的营销与售后服务等业务流程有关,也与学生个人的组织、沟通、交流与协作能力息息相关。

上述过程中,第一、二步为“项目”的方案设计阶段,属于M-CDIO项目教学体系中的C阶段,即构思阶段;第三步为“项目”的图纸结构设计阶段,属于M-CDIO项目教学体系中的D阶段,即设计阶段;第四步为“项目”的生产制造阶段,属于M-CDIO项目教学体系中的I阶段,即实施阶段;第五步为“项目”的营销与售后服务阶段,属于M-CDIO项目教学体系中的O阶段,即运作阶段。在M-CDIO项目教学体系中,随着糅合了机械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系列“项目”、“微项目”的实施和完成,学生不仅在工程理论知识、个人能力、人际交流与团队协作能力和企业工程系统运作能力4个层面都得到了全面、系统、具体的训练,而且熟悉了“项目”、“微项目”的操作流程,模拟企业项目的运作过程,使学生毕业后能更好的了解和融入企业,寻找到理想的工作。

三、机械本科专业实施M-CDIO项目教学体系的成效

自我校成为全国首批试点学校以来,机械学院在教学上始终坚持CDIO工程教育模式,经过七八年的摸索和实践,形成了自己特色的M-CDIO项目教学体系,具体体现在学生补考率、参加学科竞赛和学生就业率等硬指标上。机械专业自从实施了M-CDIO项目教学体系,专业基础课比如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等都是学生补考率很高的科目,近4年来学生补考率逐年下降,学生组队参加学科竞赛获奖数逐年增加,获奖质量也得到改善,2012年部级获奖为0,2013年获得0的突破,到2015年获得部级奖项7项,省级获奖也在逐年增加,2015年达到52项,历年最高;机械工程本科专业毕业生的平均就业率不仅从2012年的86.6%上升到2015年的95.69%,提高了近10个百分点,成效相当可观。

四、总结

机械原理设计总结篇8

1.土石方工程施工机械的特点

不论是水利水电工程,还是公路路基工程,其共性都是土石方工程量大,施工强度高,所使用的机械设备种类多,所用机械设备一般都具有功率大、机动性强、生产效率高和配套机型复杂等特点。土石方工程施工机械设备分为挖掘机械、推土机械、装载机械、铲运机械、压实机械、运输机械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技术、新结构和新工艺已广泛应用于施工机械设备中,大大提高了施工机械的生产效率、工作精度和施工质量。为了提高土石方工程施工质量,按时完成施工任务,获得最佳的技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根据工程建设项目要求和具体施工条件,对土石方工程施工机械进行合理选配,并进行严格和细致的管理,使其发挥最大效能是土石方工程采用机械化施工时必须认真解决的技术问题。同时,在当前激烈的投标竞争中,施工单位在作施工组织设计时,合理选配施工机械,还能降低商务报价,提高中标率。

2.施工机械的选配原则

土石方工程采用机械化施工,目的是为了优质、高效、安全、低耗的完成工程建设任务,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同时减轻施工人员的劳动强度,这是土石方工程施工机械选配的基本原则。适应性选配机械设备,其性能和参数,应与工程施工条件、施工方案和工艺流程相符合,与开挖地段的地形和地质条件相适应,且能满足开挖强度和开挖质量的要求。开挖过程中各工序所采用的机械,要注重相互间的配合,应能充分发挥其生产效率,确保生产进度。另一方面施工机械的工作容量、生产率等要与工程进度及工程量相符合,尽量避免因施工机械的作业能力不足而延误工期,或因作业能力过大而使施工机械利用率降低。

3.施工阶段的质量策划控制

工程实施过程的质量策划控制,主要是使质量、进度、安全、文明施工、机械调配、劳力安排等因素在施工管理过程和质量活动中处于受控状态。控制工序活动条件的质量,即每道工序的投入质量是否符合规定要求;控制工序活动效果的质量,即每道工序施工完成的产品质量,是否达到有关规范、标准的质量要求,保证对整个施工过程质量的控制。严格工序活动条件的控制。工序活动条件的内容很多,首先要对原材料、半成品检查验证,把好进场物资材料验证关,做好对物资材料标识,对进入工程实体材料的再检验,坚决杜绝不合格材料进入工程实体。根据工序特点,在施工过程中设置质量控制点,按规定频次检查控制。认真做好施工技术交底工作,交底以书面形式,针对性强,要求具体。交底要做到层层交底,层层落实,加强对交代内容事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对工程采用的新材料、新工艺,在施工中要掌握材料性能、工艺流程、结构特点,对施工作业人员进行培训教育。应用网络技术,结合工程项目实际编制年、季、月施工进度计划。做到综合平衡,连续施工,使计划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和经济性。项目经理负责施工组织和进度计划的编制审核,并对计划组织实施。项目总工对接到的设计变更要核定有关的要求,提出实施的具体措施。涉及合同变更的,适时进行合同评审,提出补充合同条款的意见,凡重大的设计变更由公司总工审核公司总经理审定。施工过程必须按照国家的有关法令、规范、标准和质量体系标准文件、项目质量计划、作业指导书以及施工合同等规定的要求实施。

3.1 关键工序和特殊过程的质量策划控制

在工程实施过程中,项目经理部根据工程项目实际,识别确定本工程项目的关键工序,设置质量控制点。由项目总工组织编制相应的施工作业指导书,经项目经理审定后实施。对关键工序的控制从人、机、料、法、环五个方面做好严格控制。参与的操作人员必须经过培训并取得合格证书,具备上岗资格;施工机械、检试验设备要事先检查验证确保正常连续工作,施工技术和检试验方法要严格按照现行有效标准要求操作;对施工环境进行控制,保证作业环境对工程质量不产生降低的影响;事先作好进入工程实体原材料的检查和验证,对关键工序施工实施连续监控抓好过程检验。

3.2 竣工验收及交付质量策划控制

工程项目竣工和验收前,按照《产品防护程序》规定,采取有效措施,做好已成产品的防护工作,防止产品的损坏和污染。在完成了最终检验和试验,达到质量综合评定的基础上,经理部根据合同要求进行全面的内部的验证,对查出质量缺陷,按不合格控制程序进行处理。合格后向业主、监理申请竣工验收。按合同要求编制竣工文件,做好工程移交准备。对施工实施过程的技术资料、质量记录等,按照有关规定收集、立卷、编目、归档。由项目经理组织认真总结,写出施工总结报告。

上一篇:固定资产管理意义范文 下一篇:新形势下作风建设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