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制度范文

时间:2023-11-29 17:38:54

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制度

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制度篇1

摘要:行政事业单位作为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政府承担着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监督和服务职能。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直接关系到行政事业单位的绩效管理水平,也关系到我国社会的稳定发展。本文首先介绍了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与内部控制的关系,其次对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做了相关的分析,最后基于内部控制视角,提出了一些提高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的措施。

关键词 :内部控制视角;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财政体制改革也在不断深化。部门预算、政府采购等是政府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重要途径,也是政府服务社会的主要方式。在这个经济不断发展的社会中,行政事业单位要想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就必须重视预算绩效管理,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与预算绩效的关系

在行政事业单位中,其内部控制与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有着必然的关联。内部控制指的是行政事业单位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保证会计信息资料正确可靠,在单位内部采取的自我调整、约束、规划、评价和控制的一系列方法、手段与措施的总称。而预算绩效管理是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目标就是充分优化资源配置,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就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而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与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有着重大关联,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是行政事业单位顺利开展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保障,是行政事业单位取得双重效益的基础。

二、基于内部控制的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预算编制不合理

在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中,预算编制是预算执行的基础,预算编制所涉及到的部门比较多,内容复杂,工作量大。在行政事业单位中,由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财经法纪意识不够强,编制人员水平高低不等,编制人员在工作的时候,往往会造成政府部门预算编报不完整、会计信息质量失真、资金利用效率低等问题。

2.单位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

就行政事业单位而言,内部管理制度是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基础和保障。然而在我国当前社会发展形势下,行政事业单位还没有建立完整的内控制度体系,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职责分工不明确,操作流程不规范,控制目标不明确,没有严格的流程制度,从而使得事业单位的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水平低下。

3.缺乏绩效评价机制

绩效评价是对预算绩效质量检测的有效手段,有助于推动行政事业单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高。然而在实际的工作当中,在编制人员做好预算编制工作后,由于缺乏有效的绩效评价机制,不能对预算工作进行有效的评价,从而使得预算绩效管理效率低下,弱化了预算的约束力。

三、基于内部控制视角的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措施

1.细化编制流程

编制的不合理性主要原因在于编制方法的不全面,为此,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必须健全编制方法,为预算编制工作提供依据。预算编制人员应摒弃在预算编制过程中的主观意见,明确绩效目标,使其符合有关预算管理政策,推进单位事业的发展。同时预算编制工作涉及部门多,所要处理的数据巨大,行政事业单位还必须加强人才的培养,既要加强预算编制人员的法律知识和相关财务知识,还要加强预算编制人员与内部各部门之间的联系,编制人员通过与事业单位内部各部门之间的频繁交流,了解行政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从而做到科学编制、合理编制。

2.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组织领导

行政事业单位作为我国市场经济活动的重要参与者,其代表着政府,具有行使政府职能的权利,而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效益需要依靠事业单位内部各级部门来共同完成。为此,加强内部组织领导,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人员统一起来,加强彼此间的联系,理顺工作条理,明确工作目标,从而保障预算绩效管理质量。

3.完善内部管理制度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制度的不完善必然会造成其预算绩效管理效率低下。在这个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当中,行政事业单位要想更好的服务于社会,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就必须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在事业单位内部制定预算绩效管理规章制度,完善预算支出绩效评价办法,推进预算绩效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为预算绩效管理提供制度和技术支撑。

4.建立考核机制

绩效考核体系是由一组既独立又相互关联并能较完整地表达评价要求的考核指标组成的评价系统,绩效考核体系的建立,有利于评价员工工作状况,是进行员工考核工作的基础,也是保证考核结果准确、合理的重要因素。采取重点督查、随机检查等方式,加强预算绩效管理推进工作的督促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建立预算绩效管理推进工作考核制度能够反映业绩目标完成情况、工作态度、能力等级的数据,从而为预算绩效管理水平和质量提供保障。

5.加大预算绩效管理的宣传

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里,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越来越普遍,行政事业单位要想稳固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就必须认识预算绩效管理的重要性,在单位内部加大宣传,提高工作人员的认识,同时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政府网络平台积极宣传预算绩效管理理念,培育绩效管理文化,增强预算绩效意识,为预算绩效管理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通过网络、媒体等方式提高人们对预算绩效管理的认识,从而增强人们的责任意识,提高预算绩效管理水平。

总之,行政事业单位作市场活动的一部分,其取得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键就在于预算绩效管理。然而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绩效管理存在很大的问题。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基于内部控制视角,行政事业单位要想在这个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稳步发展,就必须重视其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健全预算编制方法,建立有效的绩效评价机制,从而为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提供有效的保障。

参考文献:

[1]葛德优.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对策分析[J].现代交际. 2013(10).

[2]锁维舟.关于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思考[J].现代交际. 2013(11).

[3]陈德谱.预算会计发展对抑制腐败的功能初探[J].经济研究导刊.2014(20).

[4]刘琪.提高我国事业单位财会人员素质的思考[J].知识经济.2014(09).

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制度篇2

【关键词】 行政事业 绩效管理 预算管理 措施

绩效预算管理是行政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能做好绩效预算管理工作,就能提高工作效率,合理配置资源,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真正发挥出评价和激励措施在行政事业单位中的作用,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提高预算绩效管理水平是事业单位发展的大势所趋,因此行政事业单位要不断革新,与时俱进,学习吸收先进的预算绩效管理方式,循序渐进地推动预算绩效管理体系的改革。

一、加强行政事业下预算绩效管理的重要性

1、有利于推动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决策科学化

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决策直接影响财务管理工作的成败,只有加强效绩预算管理,才能提高财务决策的科学性,降低财务风险。采取多种财务决策方案择优选择的方式,分散财务风险,提高财务管理能力。行政事业单位也要建立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明确财务部门的权责分工,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和资金使用的效益,运用科学的绩效评估体系,客观地对资金收支进行评价和预期估算,为接下来的财务工作展开进行指导和建议。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科学化的管理。

2、有利于提高事业单位廉洁度,迎合政府需求

最近几年随着打造“阳光政府”口号的提出,廉洁、高效、透明等精神也逐渐辐射到各个事业单位。根据政府以人为本的思想,加上人民群众对财政收支的关注越来越热烈,行政事业单位提高预算绩效管理,会更加有利于人民群众和员工了解资金的去向和收支情况,进一步保证了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预算绩效管理不仅与经济相关联,同时也是和政治挂钩,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状况公开透明良好,也与打造建设阳光型政府的政策相迎合。

3、有利于行政事业单位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绩效管理,有利于树立以人为本的人本理念,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效率与公平是做好财政管理的基本要求,把行政事业单位的资源进行整理,然后重新合理分配,优化企业收支结构,保证收支平衡,有了良性的收支关系,才能保证企业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事业单位要通过合理的资金分配,扩大资金收益,通过预算绩效管理制度来纠正财政工作中重分配、轻效益的错误意识,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使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之路走得宽广。

二、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的不足

1、没有建立预算绩效管理的思想

部分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没有建立起预算绩效管理的思想,或者对预算绩效管理有错误的认识,都会导致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开展不顺利,甚至预算绩效工作因此被架空。工作人员对预算绩效管理不重视,事业单位的管理工作流于书面形式,这些都不利于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实行和深入开展。预算绩效管理是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一部分,但有的单位割裂了绩效管理和内部控制,导致预算绩效管理的理念没有落实到每个员工身上,这同时增大了财务部门的工作。行政事业单位没有重视起预算绩效管理,导致资金没有得到合理的利用,容易造成资源浪费,更有可能埋下贪污的隐患。

2、行政事业单位没有建立完善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

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者和员工没有对绩效预算管理引起重视,也就没有办法建立完善的预算绩效管理制度。没有完善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和机制,也就没有办法保障预算绩效管理的落实和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缺乏制度保障也就很难有很好的推广。在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出现问题的时候,也没有办法遵循制度进行赏罚,不仅不利于财务工作的深入,也不利于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开展。

3、预算绩效管理制度没有和风险机制相挂钩

行政事业单位没有落实好绩效管理工作,或者绩效管理工作没有和风险机制相联系,导致行政事业单位没有及时掌握财务情况,没办法进行绩效数据收集,没有及时找出风险存在的环节,不能很好地趋避风险,当风险来临的时候,也没有及时调动应急措施,解决风险。预算绩效管理属于内部控制管理的一部分,行政事业单位没有落实风险评估工作,同时也会影响内部控制管理的工作,导致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没有顺利展开。

三、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的措施

1、加强预算绩效管理的宣传

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要加强对预算绩效管理的重视,充分认识推进预算绩效管理的重要性,强化事业单位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不断改进工作的效率和进程。要在管理层中树立加强内部控制和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识。进而加强对员工的预算绩效管理培训,使每个员工都要对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有基本概念。同时要定期对内部人员进行预算绩效管理的能力培训,提高财务人员的工作技能和职业道德。行政事业单位要深化预算制度改革,完善管理的制度,改进管理的措施,提高管理的水平,降低支出的成本,增强支出的责任,提高工作人员的责任感。把预算绩效管理和内部控制相结合,把内部控制的概念融入预算绩效管理中,又要在预算绩效管理中,加强内部控制,两者相结合,提高管理能力。

2、加强预算绩效管理的风险控制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的发展空间更大,但是广阔的市场中,机遇大了,挑战也就大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风险与利益同在,行政事业单位要提高自身的风险意识,加强对风险的防范和控制管理,风险管理要以预防为主,即通过增加、补充或规范各内部控制环节来减轻可能面临的风险。通过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和风险管理系统,使行政事业单位在面临风险的时候能够及时采取措施应对。

行政事业单位要在内部树立风险观念,建立预算绩效目标追踪制度,监督预算绩效目标工作的实行状况,每隔一段时间就对预算绩效目标的工作进行总结和评估,对预算绩效目标工作没有落实的要加强落实,目标工作出现问题的要及时规避风险。同时要加强内部沟通和交流,保证信息沟通渠道的畅通,在颁布的措施中,员工们要积极参与,做到颁布的措施每个人都有参与,才能减少决策失误,降低决策风险。

3、加强预算绩效管理的信息化管理

先进的信息系统,是内部控制运行的平台,它可以极大地解决信息不对称带来的负面影响。信息沟通系统是否通畅,决定着行政事业单位能否及时掌握营运状况和组织中发生的各种情况,能否实现信息在各个层次和各个部门之间迅速地传递和交流,为员工提供履行职责所需的各种信息,对可能发生的异常状况及时作出反映,从而及时报告,防止重大损失的发生。行政事业单位要加强预算绩效的信息化管理,才能提高预算编制工作的科学化、精细化和规范化。只有提高预算绩效的信息化管理,才能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为预算绩效管理提供信息技术的支持。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绩效管理和信息技术的结合有利于提高预算绩效工作的工作效率,创造更大的利益。

4、创新预算绩效管理制度

财政部门和会计部门在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中占有重要的作用,行政事业单位要按照自身发展的需求,建立适合自身发展的预算绩效管理制度。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贯穿事业单位日常工作的整个过程,这要求事业单位的每项工作都要考虑到预算管理,才能保证做好对经济活动的控制作用,减少工作中不必要的开支。预算绩效管理的目标具有一致性,都是为了提高事业单位的工作效率,扩大事业单位的经济效益,提高服务水平并且节约工作的成本。因为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是项长期复杂的工作,因此更加需要有制度保障预算绩效工作的进行。这项工作需要事业单位全体员工共同参与,才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同时行政事业单位要积极与其它事业单位进行交流,更新预算绩效管理的方法,与时俱进,不断更新预算绩效管理制度,保证预算绩效管理模式不会与时代脱节。

5、加强对预算绩效管理的工作人员的培训

员工是行政事业单位的血脉,员工的素质低下也就不能很好地带动起行政事业单位的运行。行政事业单位要定期对预算绩效管理的员工进行培训,提高员工的专业技能和工作素质,树立爱岗敬业、尽职尽责的职业道德。对于管理者也要进行定期的培训,树立管理者预算绩效管理的思想,使管理者对预算绩效管理有基本概念,然后走出预算绩效管理的认识误区,加强对预算绩效管理的重视。定期派遣管理者进行外部交流,及时更新管理者的预算绩效管理信息,保证管理者接受的思想跟得上时代的发展,才能保证公司的管理水平跟得上时代的步伐。

四、结语

在内部控制的角度上看,我国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存在着大大小小的问题,这要求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要不断完善自身的预算绩效管理,也就是完善内部控制,保证资产安全性和完整性,提高工作效率。预算绩效管理不是一两天就能落实好的工作,行政事业单位要循序渐进地深化预算绩效管理改革,才能保障经济活动的安全和合法,提高服务水平和管理能力,促进社会主义发展。

【参考文献】

[1] 温小素:浅谈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绩效管理[J].商业会计,2014(1).

[2] 严柳青:预算绩效管理在行政事业单位的应用探讨[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3(10).

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制度篇3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绩效考核

随着建设服务型政府和节约型政府的进程不断加快,对行政事业单位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和绩效考核,符合行政事业单位改革发展进程。

1.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与绩效考核存在的问题

1.1 缺乏预算管理与绩效考核的意识

行政事业单位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对于预算管理与绩效考核方面都是实行较为宽泛的管理,缺乏预算管理与绩效考核的意识,甚至在部分行政事业单位没有设置预算管理和绩效考核的相关制度,从而无法对资源实行合理的分配,不仅浪费资源,而且严重影响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效率。而这一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行政事业单位的领导和工作人员缺乏对预算管理和绩效考核重要性的认识,没有意识到预算管理和绩效考核对于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所起到的积极性作用,进而忽视了预算管理和绩效考核。第二,缺乏科学、合理的预算管理和绩效考核管理制度,没有根据行政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调整和完善预算管理和绩效考核管理制度,仅仅流于形式,甚至存在着岗位虚设或人员冗杂等方面的问题,从而严重阻碍预算管理与绩效考核的发展。

1.2 缺乏预算管理与绩效考核的有效性

预算管理和绩效考核缺乏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缺乏具体的、科学的预算管理和绩效考核指标。预算管理和绩效考核指标是体现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和绩效考核成功与否的衡量标准,但是现阶段预算管理和绩效考核的指标缺乏针对性,从而无法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各个部门予以严谨、认真的预算管理和绩效考核。第二,仅对预算管理和绩效考核的后期进行监督,缺乏对预算管理和绩效考核前期的指导和过程中的管理。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和绩效考核应该具有全局性,仅重视后期的预算管理和绩效考核不仅会导致工作的重复和混乱,而且无法对其出现的错误进行及时有效的纠正,进而导致预算管理和绩效考核无法真正的实施,缺乏有效性。

1.3 预算管理与绩效考核的实施存在难度

预算管理和绩效考核存在执行难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由于缺乏完善的预算管理和绩效考核制度,导致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缺乏约束,将预算资金任意的调用和增减,从而导致预算管理与绩效考核的实施存在难度。其次,现阶段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和绩效考核缺乏及时性,很多项目在完成后不能很快地进行评价,从而无法发挥预算管理和绩效考核的激励作用。最后,缺乏具体的、合理的、可实施的预算管理和绩效考核标准。

2.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与绩效考核的改进意见

2.1 提高预算管理与绩效考核重要性的认识

提高预算管理与绩效考核重要性的认识是解决现阶段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和绩效考核存在问题的基础。首先,必须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人员的预算管理与绩效考核意识,充分发挥其引领带头作用。其次,提高预算管理和绩效考核人员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定期开展培训和交流活动,确保其掌握最先进的预算管理和绩效考核理念,进而为预算管理与绩效考核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助力。最后,必须树立风险防范意识,建立风险管理机制。我国对于风险防范意识和风险管理机制的研究起步较晚,所以要不断地吸取发达国家在这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风险管理机制,从而将风险和损失控制到最小,推动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进步。

2.2 构建科学的预算管理与绩效考核体系

构建科学的预算管理与绩效考核体系是解决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与绩效考核缺乏有效性的问题最为直接的方法。首先要针对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构建预算管理和绩效考核体系,并对预算管理和绩效考核的每一个环节进行监督和管理。其次,要设立详细、合理的预算管理和绩效考核指标。预算管理和绩效考核指标是对预算和绩效工作的量化,能够在s束行政事业单位的同时,通过与各个部门资金调配的挂钩,激发其工作的热情。最后,要确保预算管理与绩效考核的公平性、透明性和及时性。只有公平、透明的预算管理与绩效考核体系才能够促进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和绩效考核的可持续性。而及时地对每一项目进行预算管理和绩效考核也是调动行政事业单位积极性,促进其工作效率提高的必要前提。

2.3 加强预算管理与绩效考核的执行力度

行政事业单位为充分发挥预算管理和绩效考核的积极作用就必须加强其执行力度。而加强预算管理和绩效考核的执行力度,必须在制定严谨、详细的预算管理和绩效考核制度和流程的前提下,予以严格的执行,如果需要对资金的流向和资源的配置进行调动必须向上级进行申请,不能随意进行调配。此外,还要建立相应的奖惩机制,做到权责分明,将责任落实到个人,并对不符合管理制度和流程的行为予以严厉的惩戒,绝不能因为可能会增加费用而放宽预算管理和绩效考核的标准。而加强行政事业单位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设立多样、通畅的预算管理和绩效考核反馈机制也是加强预算管理和绩效考核执行力度,促进其不断改进的有效方法。

总结

行政事业单位加强预算管理与绩效考核不仅能够促进资源和资金的合理配置,而且有助于行政事业单位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的提高。只有不断地提高预算管理和绩效考核,行政事业单位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和人民,从而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王善花.行政事业单位加强预算管理与绩效考核研究[J].新经济,2015(07):73-74.

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制度篇4

预算绩效是指预算资金所达到的产出和结果。预算绩效管理是政府绩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以支出结果为导向的预算管理模式。它强化政府预算为民服务的理念,强调预算支出的责任和效率,要求在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的全过程中更加关注预算资金的产出和结果,要求政府部门不断改进服务水平和质量,花尽量少的资金、办尽量多的实事,向社会公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使政府行为更加务实、高效。推进预算绩效管理,有利于提升预算管理水平、增强单位支出责任、提高公共服务质量、优化公共资源配置、节约公共支出成本。这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也是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重要内容,对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和谐社会的构建,促进高效、责任、透明政府的建设具有重大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意义。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多次强调要深化预算制度改革,加强预算绩效管理,提高预算资金的使用效益和政府工作效率。党的全会提出“建立预算绩效评价体系”,党的全会提出“推行政府绩效管理和行政问责制度”,“完善政府绩效评估制度”。国务院成立政府绩效管理工作部际联席会议,指导和推动政府绩效管理工作。近年来,各级财政部门和预算单位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和财政部的部署,积极研究探索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开展预算支出绩效评价试点,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总体上看,我国的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思想认识还不够统一,制度建设相对滞后,试点范围较小,地区发展不平衡,与党中央、国务院对加强预算绩效管理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已成为当前和今后财政预算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

二、推进预算绩效管理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推进预算绩效管理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借鉴市场经济国家预算绩效管理的成功经验,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政府绩效和预算绩效管理的总体要求,强化预算支出责任和效率,统筹规划、分级管理、因地制宜、重点突破,逐步建立以绩效目标实现为导向,以绩效评价为手段,以结果应用为保障,以改进预算管理、优化资源配置、控制节约成本、提高公共产品质量和公共服务水平为目的,覆盖所有财政性资金,贯穿预算编制、执行、监督全过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

推进预算绩效管理的基本原则:

(一)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各级财政部门负责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统一领导,组织对重点支出进行绩效评价和再评价。财政部负责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总体规划和顶层制度的设计,组织并指导下级财政部门和本级预算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地方各级财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各预算单位是本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的主体,负责组织、指导单位本级和所属单位的预算绩效管理工作。

(二)积极试点,稳步推进。各级财政部门和预算单位要结合本地区、本单位实际情况,勇于探索,先易后难,优先选择重点民生支出和社会公益性较强的项目等进行预算绩效管理试点,积累经验,在此基础上稳步推进基本支出绩效管理试点、单位整体支出绩效管理试点和财政综合绩效管理试点。

(三)程序规范,重点突出。建立规范的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流程,健全预算绩效管理运行机制,强化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加强绩效目标管理,突出重点,建立和完善绩效目标申报、审核、批复机制。

(四)客观公正,公开透明。预算绩效管理要符合真实、客观、公平、公正的要求,评价指标要科学,基础数据要准确,评价方法要合理,评价结果要依法公开,接受监督。

三、推进预算绩效管理的主要内容

预算绩效管理是一个由绩效目标管理、绩效运行跟踪监控管理、绩效评价实施管理、绩效评价结果反馈和应用管理共同组成的综合系统。推进预算绩效管理,要将绩效理念融入预算管理全过程,使之与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监督一起成为预算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逐步建立“预算编制有目标、预算执行有监控、预算完成有评价、评价结果有反馈、反馈结果有应用”的预算绩效管理机制。

(一)绩效目标管理。

1.绩效目标设定。绩效目标是预算绩效管理的基础,是整个预算绩效管理系统的前提,包括绩效内容、绩效指标和绩效标准。预算单位在编制下一年度预算时,要根据国务院编制预算的总体要求和财政部门的具体部署、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部门职能及事业发展规划,科学、合理地测算资金需求,编制预算绩效计划,报送绩效目标。报送的绩效目标应与部门目标高度相关,并且是具体的、可衡量的、一定时期内可实现的。预算绩效计划要详细说明为达到绩效目标拟采取的工作程序、方式方法、资金需求、信息资源等,并有明确的职责和分工。

2.绩效目标审核。财政部门要依据国家相关政策、财政支出方向和重点、部门职能及事业发展规划等对单位提出的绩效目标进行审核,包括绩效目标与部门职能的相关性、绩效目标的实现所采取措施的可行性、绩效指标设置的科学性、实现绩效目标所需资金的合理性等。绩效目标不符合要求的,财政部门应要求报送单位调整、修改;审核合格的,进入下一步预算编审流程。

3.绩效目标批复。财政预算经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审查批准后,财政部门应在单位预算批复中同时批复绩效目标。批复的绩效目标应当清晰、可量化,以便在预算执行过程中进行监控和预算完成后实施绩效评价时对照比较。

(二)绩效运行跟踪监控管理。

预算绩效运行跟踪监控管理是预算绩效管理的重要环节。各级财政部门和预算单位要建立绩效运行跟踪监控机制,定期采集绩效运行信息并汇总分析,对绩效目标运行情况进行跟踪管理和督促检查,纠偏扬长,促进绩效目标的顺利实现。跟踪监控中发现绩效运行目标与预期绩效目标发生偏离时,要及时采取措施予以纠正。

(三)绩效评价实施管理。

预算支出绩效评价是预算绩效管理的核心。预算执行结束后,要及时对预算资金的产出和结果进行绩效评价,重点评价产出和结果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益性。实施绩效评价要编制绩效评价方案,拟定评价计划,选择评价工具,确定评价方法,设计评价指标。预算具体执行单位要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自我评价,提交预算绩效报告,要将实际取得的绩效与绩效目标进行对比,如未实现绩效目标,须说明理由。组织开展预算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单位要提交绩效评价报告,认真分析研究评价结果所反映的问题,努力查找资金使用和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制定改进和提高工作的措施。财政部门对预算单位的绩效评价工作进行指导、监督和检查,并对其报送的绩效评价报告进行审核,提出进一步改进预算管理、提高预算支出绩效的意见和建议。

(四)绩效评价结果反馈和应用管理。

建立预算支出绩效评价结果反馈和应用制度,将绩效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预算具体执行单位,要求其根据绩效评价结果,完善管理制度,改进管理措施,提高管理水平,降低支出成本,增强支出责任;将绩效评价结果作为安排以后年度预算的重要依据,优化资源配置;将绩效评价结果向同级人民政府报告,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并作为实施行政问责的重要依据。逐步提高绩效评价结果的透明度,将绩效评价结果,尤其是一些社会关注度高、影响力大的民生项目和重点项目支出绩效情况,依法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四、推进预算绩效管理的工作要求

各级财政部门和预算单位要高度重视,充分认识推进预算绩效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切实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决策要求和工作部署上来,把推进预算绩效管理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深化预算管理改革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财政部门要切实加强对预算绩效管理的统一领导,健全组织,充实人员,统筹规划,合理安排,理顺工作机制,理清工作思路,明确工作目标,制定具体措施。各预算单位要按照财政部门的统一部署,积极推进预算绩效管理试点。财政部门和预算单位之间要加强沟通,密切配合,形成工作合力。

(二)建立健全制度。抓紧研究制定预算绩效管理规章制度,完善预算支出绩效评价办法,健全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绩效评价结果反馈制度,推进预算绩效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为预算绩效管理提供制度和技术支撑。

(三)推进相关改革。完善政府预算体系,研究完善政府会计制度,探索实施中、长期预算管理,编制滚动预算。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等制度改革,将所有政府性收入全部纳入预算管理,加强国有资产管理,促进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有机结合。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要求,积极推进预算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四)加强宣传培训。要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政府网络平台等,积极宣传预算绩效管理理念,培育绩效管理文化,增强预算绩效意识,为预算绩效管理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要加强预算绩效管理专业知识培训,增强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提高预算绩效管理的工作水平。

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制度篇5

关键词: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内部控制;思考

一、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与预算绩效管理的共同点

(一)目标一致

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主要是通过控制成本、优化资源配置、改进预算管理等方式,最终达到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及水平的目的。这与预算绩效管理的目标实际上是一致的。而且,预算绩效管理执行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也受内部控制运行状况的影响,所以两者实际上是一种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关系。

(二)全程执行

预算绩效管理与内部控制都十分注重流程控制,集预防、控制和监督于一体且贯穿于所有相关工作的始终:事业单位的预算绩效管理贯穿于预算管理工作的全过程、每个环节都要以绩效为核心导向;而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也一样,单位经济活动的决策、执行以及监督无一不以内部控制为导向在进行。

(三)全员参与

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的实施需要财务部门、预算执行部门、单位领导以及预算单位负责人的共同参与;而内部控制也不是仅依靠某一个部门就能够完成的,为了确保执行效果,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也强调全员参与。

二、当前事业单位在预算绩效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

(一)预算编制及管理制度不甚合理

预算编制是预算执行的基础,也决定了预算绩效管理的质量。但是由于预算编制所涉及的部门较多,所以工作内容较多较杂,而很多编制人员由于职责分工不明确且水平参差不齐,且财经法纪意识不强,造成预算编报不完整、会计信息失真等问题时有发生。而目前大部分的事业单位还没有建立起一套科学有效的内部管理制度,使得工作人员的控制目标不明确、操作流程不规范,预算绩效管理效率低下。

(二)绩效评价机制尚不完善

管理评价反馈是检查管理质量的有效手段,也是推动管理工作质量上升的有力臂膀。但是在大部分的事业单位中,绩效评价意识和评价体系都尚未形成,尽管中央和各级地方财政部门已设计出了初步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也对绩效评价的指标做了较为具体和详细的划分,但是由于对指标的解释仍较为笼统和模糊,所以在实际执行时带有很浓的主观色彩,从而使得绩效评价不能够令人信服,不具备足够的约束力。

(三)绩效管理的信息化程度不高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了生产方式,在互联网时代,越来越多的企业大量引入信息化设备,开始依赖于数字办公。但很多事业单位的办公系统更新较慢,预算绩效管理的手段也仍沿用传统模式,很多资料、表格、单据都需要通过复印原始资料才能获得,不能远程填写。而且不便于保管和查找,信息的准确性也无法保证。这使得事业单位的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进展缓慢,且管理效率低下。

三、基于内部控制视角的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措施

(一)规范并细化编制流程

编制流程的规范有利于绩效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和严格执行,提高绩效管理的效率。所以事业单位首先应健全编制方法,使其符合相关的预算管理政策,同时明确并细化绩效目标,为预算编制工作的每一步提供可靠的依据;同时还必须加强对绩效管理人才的培养,让预算编制人员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及相关的法律知识,并主动加强与单位各部门之间的交流,充分了解各部门的实际情况,从而在规范编制的基础上做到科学编制。

(二)加强并完善管理制度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完善的管理制度之下,各部门、各人员才能各司其职,将分散的力量集中在一起,这对于强化预算绩效的管理执行力度至关重要。所以,要提高绩效管理的效率,事业单位首先需加强并完善预算绩效管理的规章制度,明确规定相关各部门的职责和义务,以及奖惩标准,从而将预算绩效管理工作链上的相关人员统一起来,做好每一个相关环节。这是为预算绩效管理提供制度保障,对工作执行力度进行强化,进而拔高预算绩效管理的质量。

(三)建立健全管理评价机制

绩效评价是了解职工工作状况、对单位职工进行考核的重要途径,一套科学有效的管理评价机制能够更好地激发职工潜能,在单位内部形成一股向心力。但一套科学有效的管理评价机制首先应具备一套明确、细致的评价标准,以保证其评价结果的客观、准确,体现公平公正。不仅如此,事业单位还应将预算绩效管理的决策、执行及监督都纳入到评价的范围内,同时加入对绩效管理人职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工作成果等的评价,全面监控预算绩效管理的实施,让评价更具信服力。并配合重点督查、随机检查等方式,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保障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的水平和质量。

(四)加快信息化管理步伐

内部控制规范明确提出:“将经济活动及其内部控制的流程和措施嵌入单位信息系统中,减少或消除人为操纵的因素,保护信息安全。”所以事业单位要及时转变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积极引入现代化设备,推进预算绩效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建设,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信息收集、对比、分析、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弥补人工疏忽大意的小漏洞。并通过构建网络信息平台实现信息的共享与监督,提高单位工作人员的绩效管理意识。借助信息化手段对管理模式进行优化改革,提高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的效率。

四、结语

优秀的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是保障事业单位健康有序运转,对于事业单位的发展运行至关重要。在内部控制视角之下,事业单位的预算绩效管理尚且存在很多问题。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规范并细化编制流程、加强并完善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管理评价机制并加快信息化管理步伐,从多个渠道共同推进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锁维舟.关于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思考[J].现代交际,2013(11).

[2]李绮.张静玲企业内部控制与绩效管理[J].财会通讯,2012(10).

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制度篇6

关键词:事业单位 预算绩效 管理 问题

一、前言

对事业单位而言,良好的预算绩效管理能够保证单位内部财政资金的合理使用。因此,做好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的管理工作,对构建完善的预算体制,并促进事业单位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从我国目前的现状来看,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虽然在不断地改革与完善,但其在实践过程中还是有诸多问题的存在,这也制约了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的良性开展。

二、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的管理内容

事业单位的预算绩效管理,主要是指政府等相关部门按照我国财政效率的原则,以单位的绩效指标和目标管理,对内部财政支出进行公平、公正、客观的评价和决策。事业单位预算绩效具体的管理对象包括有:一是对公共资金的绩效评价。事业单位的公共资金主要是指通过纳税人每年交税所得到的资金,其作为人民群众的共同财产,需通过预算绩效管理和考评,使之能够将其科学、合理地用到该用的地方。二是对政府和财政部门的绩效评价。政府和财政部门作为公共资金的委托部门,其是监督公共资金使用效率和效果的主要部门,因此,对其进行绩效评价也十分重要。在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的管理工作中,其绩效考评必须严格按照规范的流程来进行。事业单位的绩效预算不同于其他企业,预算管理工作不仅要做资金的使用效率,还需要保证其公平、公正的原则。

三、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

事业单位的预算绩效管理主要是由绩效目标、预算拨款、预算执行、绩效指标评价和绩效监督等环节所组成。由于预算绩效管理的环节复杂,内容繁琐,所以在实践过程中,也在存在诸多的问题。

(一)预算绩效编制不完善

根据事业单位的相关规定和要求,预算工作应该包括单位的全部收支。但是,从目前的现状来看,很多事业单位资金的来源比较复杂和繁多,因此也使得单位各部门将部分收入和支出金额没有纳入整体的预算当中。另外,大部分事业单位在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中,都采用的是传统的“基数+增长”的预算方法,这种预算绩效方法虽然比较简单可行,但是随着社会不断地发展,其也凸显出一些不合理因素。由于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编制内容不完整,编制方法不合理,从而也使得预算绩效整体编制不完善。

(二)预算绩效执行不到位

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执行阶段的内容主要包括有:建立预算绩效运行跟踪监控机制,定期进行绩效运行数据与信息的采集,并对其分类、整理与分析。再根据绩效目标的运行情况,进行相应的督查与管理,从而促进预算绩效目标的实现。但是,由于传统的预算绩效管理的执行均是按照预算编制对资金进行分配,由于预算有一定的风险,随着环境的不断变化,使得预算也会出现偏差。在这种状况下,也将导致事业单位的预算执行存在一定的偏差,进而使其执行内容不能严格落实到位。

(三)预算绩效考评机制不健全

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以财政预算资金支出考评作为基础,才能进一步对国家提供的公共产品和共公服务质量与效益进行考评。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由于事业单位预算绩效考评机制的起步较晚,使绩效考评指标缺乏统一性,也使绩效考评方法可操作性难度较大。困此也导致了事业单位绩效考评机制的不健全,从而使各单位部门对考评缺乏主动性与积极性,进而让预算绩效考评内容流于形式化。

(四)预算绩效管理人员的意识淡薄

大多数事业单位的预算绩效管理工作都是由单位财务部门所执行的,单位的其他部门很少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而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相关的人员对预算绩效管理意识也比较淡薄。这种现象长期积累,将会出现预算申报程序不明确,预算编制不完善、预算考评机制不健全等现象,因此也导致预算绩效管理在事业单位中不能发挥重要的作用。

四、针对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问题的加强措施

(一)完善预算绩效编制

要保证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对预算绩效编制进行完善与十分关键。预算绩效编制的完善可通过两点来进行:完善预算绩效编制内容。由于事业单位预算主要是根据单位的发展计划和年度财务收支来进行的,其预算内容主要包括有收入与支出预算两大方面。因此,可通过建立科学的部门预算,并根据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分析与研究,使预算编制内容更加细化,从而有助于根据实际情况对预算定额标准进行调整。完善预算绩效编制方法。由于传统的“基数+增长”预算方法已不符合当下的预算要求,因此,可通过采用以零基预算为主、滚动预算为辅的方式来完善的预算编制方法。零基预算针对传统意义上的增量预算而言,前者的任何一项预算支出均是以零为起点,所以可以从根本上考虑费用支出的多少和必要性,从而使编制预算更加合理化。而滚动预算主要是根据“长计划、短安排”的方法,对年度预算的缺陷进行弥补,并可根据实际执行情况及时调整与改进。

(二)科学规范预算绩效执行工作

要使事业单位预算执行工作落实到位,便需科学、合理地规范预算绩效执行工作的内容。首先,加强绩效跟踪监控机制。在传统的预算绩效管理执行阶段,绩效跟踪监控机制大多属于事后控制,而通过对绩效跟踪监控机制的加强,使其能够从事后控制提前到事中控制,这将有利于掌握预算在执行过程中最全面的数据信息,通过对这些数据信息的整理和分析,能更迅速地了解执行的实际效果。

其次,保证所收集数据的可靠性与真实性。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在执行阶段,需保证监督控制机制所收集数据信息的可靠性与真实性,在采集过程中要确保数据均是来源于现场,并保证预算资金与所花费的账物一致。

再次,完善相应的工作制度与流程。预算绩效执行工作必须要有一套规范完整的制度和工作流程,且在保证在工作执行阶段严格按照制度进行。相关的执行人员需明确自己的工作职责,并认真对现场和预算工作进行跟踪、记录与分析,以保证工作内容的真实可信。

(三)健全预算绩效考评机制

预算绩效考评机制的健全,可根据全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作为依据,进一步明确预算绩效的评价对象、评价主体、评价范围、评价方法、评价指标、评价结果等。并按照一定的标准,建立起通用和专用两大类预算绩效指标考评体系。在评价某项目的预算绩效时,要将通用指标都应用到评价当中;而专用指标主要是根据某一项目的具体情况,有目的性、有针对性地按照此项目性质特点对其进行评价。另外,绩效评价机制作为预算绩效管理的核心组成,也可通过开展丰富多样化的绩效评价试点工作,来拓展评价主体和创新评价机制。其中,拓展评价主体主要是指由试点部门作为核心,逐渐朝着主管部门、财政部门共同评价或财政部门主导评价进行转变。而创新评价机制主要是指由试点部门初期简单的事后绩效评价,渐渐朝着向事前目标设定评价―事中绩效监控评价―事后绩效结果评价进行转变。

(四)提高对预算绩效管理的重视度

除了需对预算绩效编制、执行内容、考评机制加强管理以外,还需提高相关管理人员对预算绩效管理的重视度,才能保证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第一,细化工作内容。可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几家事业单位,作为项目支出绩效考评点,通过建立业务指标、效益指标、财务指标来完善和细化预算绩效管理内容。第二,明确预算要求。制定出相应的制度和政策,来明确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范围、程序,使相关人员在工作时能够有章可循。第三,强化组织领导。成立或完善预算绩效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并根据职能分工要求,使预算绩效管理人员责任分工明确,并能相互协调与配合执行工作内容。

五、结束语

事业单位的预算绩效管理作为一项具有科学、合理、规范理念的工作,其对于公共资金的使用效果及效率的评价具有重要有意义。只有通过对现阶段预算绩效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分析,并采取相应措施解决问题,才能有效推进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祁光华.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制理性分析[J].中国行政管理,2010,8(8):25-26

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制度篇7

关键词:内部控制;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

当前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将预算绩效管理与内部控制相割裂,进而阻碍和制约了行政事业单位管理工作的长效发展。基于此,本文将通过从内部控制视角出发,对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进行探索分析,思考应当如何推动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实现长久稳定发展。

一、内部控制视角下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现存问题

(一)预算管理与内部控制相割裂

在行政事业单位当中,内部控制与预算绩效管理之间存在从属关系,即后者归属于前者之中,但目前单位内仍然有部分工作人员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即习惯将预算绩效管理与内部控制相互割裂,因此使其认为在单位内除了需要做好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之外还要落实好内部控制,故而产生一种工作量被迫加大的错觉,使得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大受影响,同时也对深化落实内部控制方面造成一定阻碍[1]。

(二)绩效评价与内部控制不匹配

目前我国已经拥有相对比较完善的绩效评价体系,并且对其中的评价指标等也做出了明确,但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尤其是绩效评价指标解释不清也使得行政事业单位在开展具体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中常常会出现“形式主义”严重等问题,同时在预算绩效管理中的风险控制也未能够同内部控制当中防控行政事业单位运营风险相结合,使得风险控制难以充分发挥其应有效用。

(三)风险控制与内部控制未Y合

在现阶段的许多行政事业单位当中,完成预算编制之后缺乏对其制定的绩效目标在各项经济活动中的具体落实情况进行全程跟踪管理,绩效评价并未真正深入到预算绩效管理的全过程,并且主要以“自上而下”的绩效管理模式为主;而单位中的内部控制也仅仅只是从整体上对资金使用、项目决策等方面进行大致规定,至于具体的预算执行以及风险控制指标等却未能进行明确,因此这也在很大程度上会使得预算绩效评价以及执行效果出现真实性不足的问题。

二、内部控制视角下对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的探索

(一)内部控制需与预算绩效管理相结合

行政事业单位首先需要正确分析其面临的市场环境,了解当前其对财政资金的每一笔支出使用,均属于预算绩效管理范畴,需要受到内部控制的监督和管理。同时需要积极借助官方网站、微博微信等网络媒体,对预算管理的重要性进行大力宣传,在单位内形成良好的预算绩效管理氛围,使得工作人员能够有意识地将内部控制与预算绩效管理相结合;而行政事业单位本身也需要对现有的工作人员积极进行内部控制以及预算绩效管理的培训教育,确保各部门机构的工作人员均能够对内部控制及预算绩效管理的内容、重要性等有一个全面的认知,尤其是需要对内部控制部门、财务部门等进行重点培训,要求部门员工不仅能够正确认识内部控制和预算绩效管理,同时还能够具备扎实的执行能力,进而更加积极主动地配合和加入内部控制以及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当中。

(二)深化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提升科学性

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当中,找准单位风险点是其最为重要的部分,因此单位在深入优化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之前,需要认真分析单位内部和外部可能面临的风险。譬如说在项目决策环节,需要在单位内进行相关技术咨询并于专家论证、集体研究等进行充分结合之后,确定出科学的项目目标和执行方案;而在项目管理环节,则需要充分结合国家规定的政府采购制度,同时对合同内部管理制度进行补充和完善,立足于单位自身的实际内部控制要求,对绩效评价指标进行细化,避免其与内部控制相互分离;而在具体的预算执行时,则需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起高效的监管系统,对绩效目标、预算编制等进行实时动态化的监管,并将其监测到的结果以及信息数据等进行及时通报,以有效和内部控制信息进行相互对接,进而更好地落实绩效管理工作。

(三)落实预算执行管理并做好风险控制

除了现有的自上而下管理模式之外,还需要在行政事业单位当中积极运用自下而上的管理模式,通过二者相互结合以实现对预算绩效管理的全过程管理,并以此种方式提高工作人员的参与意识。除此之外,还需要加大管理预算执行的力度,单位内部需要建立健全跟踪管理预算制定的相关制度,并由财务部门充分发挥其监督效用,在认真分析预算管理中的各项信息数据的基础之上,还需要将预算执行的进度情况等及时与内部信息相结合。另外,还需要制定出赏罚分明的激励制度,敦促各机构部门工作人员能够主动参与和配合绩效管理工作。单位可以定期组织工作人员召开绩效目标执行情况的会议,避免目标发生偏离,从而有效保障内部控制和预算绩效管理的顺利落实。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行政事业单位当中,预算绩效管理想要进一步提升自身的管理水平与管理质量,还需要加大与内部控制的融合力度,在单位内对包括财务部门、行政部门等在内的各部门进行预算绩效管理与内部控制的宣传及培训,同时坚持从内部控制角度出发对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深入细化,通过建立健全预算执行管理制度等方式落实好风险控制,从而为行政事业单位实现稳健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氛围。

参考文献:

[1]燕美荣.内部控制视角下对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的思考[J].财会学习,2016,09:26-28.

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制度篇8

关键词:事业单位;内控视角;预算绩效管理;问题;措施

我国于2014年1月1日开始执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等文件中的规则和要求,该文件要求我国事业单位根据内部控制体系的要求来对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进行改进,要求行政事业单位严格控制经济活动产生的风险,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优化组织结构,以便保证事业单位经济活动经济行为和管理活动的合法性,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和安全性,保证公共服务效率和质量。行政事业单位要按照内部控制的相关要求进行预算绩效管理改进工作,要充分了解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和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共同特点。

一、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和预算绩效管理的特点

(1)目标具有一致性。预算绩效管理和内部控制工作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关系,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目标就是为了改进预算管理工作,对事业单位的各项资源进行优化,通过优化组织结构等方式来控制成本,进而降低事业单位的非系统性成本,提高事业单位的工作效率和质量,以便实现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和社会总体福利的最终目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的目的也是为了提高公共服务工作质量和效率,提高事业单位的管理水平,因此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和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最终目标具有一致性,这也是两者之间相互联系的基础。事业单位要善于将预算绩效管理和内部控制工作进行联系,将预算绩效管理作为事业单位的改革重点之一,积极完善内部控制,改进内部控制机制,为事业单位最终目标的实现提供条件。(2)内部控制和预算绩效管理的执行工作贯穿全程。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要求事业单位的各个部门都要重视预算工作的作用,在预算绩效管理过程中要以绩效为核心导向,将绩效管理贯穿各个环节,保证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和管理活动都能符合预算绩效管理的要求。内部控制工作与预算绩效管理相似,以全面性和全局性为内部控制活动的原则,将内部控制的要求贯穿于单位经济活动的决策、执行和监督的全过程,以便实现对经济活动进行全面控制。绩效管理和内部控制都需要全程性的控制,将事前防范、事中控制和事后监督集为一体,注重流程控制,将静态控制和动态控制相结合,保证内部控制和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质量。(3)全体参与。预算绩效管理工作需要预算单位的负责人、领导人、财务部门和预算执行部门等共同参与,完成绩效管理申报和绩效跟踪管理等工作。内部控制工作也需要单位负责人、领导人、财务部门等的共同参与,强调全体员工共同协作的重要性,以便保证内部控制建设的顺利开展,提高内部控制制度的实用性。预算绩效管理和内部控制工作都需要全体员工的参与和执行,各个部门的相互协作才能确保执行的效果和质量,全体参与是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和预算管理工作的基本要求。

二、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对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认识不足,不利于深化管理工作。部分事业单位没有认识到两者之间的关系,而是将预算绩效管理和内部控制相互割裂,部分事业单位甚至将预算管理和绩效管理分离,没有将预算制度作为绩效管理的依据之一,更加没有重视内部控制工作的重要性,这样不仅直接加大了财务管理工作的工作量,而且让预算管理、绩效管理和内部控制工作内容产生重复,不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同时,部分单位没有意识到预算绩效管理的重要性,只是将预算绩效管理归结为使用财政资金和编制预算计划等单一内容,没有系统性的思维,将内部控制和预算绩效管理等同于发工资和编制财务报表等简易内容,这些错误认识非常不利于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深入开展。(2)绩效评价指标不完善,难以全面反映内控制度的要求。就目前事业单位绩效评价指标的设置工作来看,绩效指标对考核对象的量化程度较差,指标的解释较为笼统模糊,没有充分体现内部控制工作对财政资金管理使用的要求,对绩效指标没有进行可行性分析,导致考核工作的可操作性较差,降低了绩效考核工作的效果。同时,部分事业单位没有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设置绩效考核指标,没有考虑自身的业务特点和公共服务范围的具体要求,盲目照搬照抄其他事业单位的绩效指标,事业单位项目申报程序不够科学,风险难以得到有效的控制,预算绩效管理状况难以与风险评价控制实现有效衔接,绩效评价缺乏真实性和客观性,难以发挥绩效评价管理制度的真正效果。

三、加强预算绩效管理的措施

(1)重视预算绩效管理的培训教育,完善内部控制。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对象是单位经济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各类风险,由内部控制工作和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范围可知,预算绩效管理属于内部管理的范畴,两者之间具有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关系,具有不可分割性。因此事业单位要明确预算绩效管理与内部控制工作之间的关系,要在单位内部重视预算绩效管理知识的培训教育,更新员工的预算绩效管理理念,根据经济发展的要求来调整预算绩效管理模式。推进事业单位的绩效管理是目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事业单位要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改变内控管理的现状,提高管理效率,避免等不良现象的出现。(2)完善绩效管理指标,重视信息化手段的应用。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质量与绩效指标息息相关,绩效指标越全面,越具备科学性,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就越高。内部控制规范是从事业单位层面和业务层面角度出发来制定的具体的风险防范和管理措施,具有整体性和全局性,这就要求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也要适应内部控制的要求,根据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和公共服务的范围特点来设置绩效评价指标,并要对绩效评价指标进行详细的划分,以便保证绩效评价指标可以综合体现绩效管理工作的要求。其次,事业单位要重视信息化手段的应用,要积极主动地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建立预算绩效管理信息平台,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同时要保证内部信息的有效沟通,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政府预算绩效管理中信息收集、比较、分析、共享等方面的作用,实现预算绩效管理与信息系统的有效衔接,提高预算绩效管理的效率。(3)加强预算执行管理,实现对预算业务的风险控制。事业单位要按照绩效管理的要求,切实加大预算执行环节的管理力度,建立预算执行追踪机制,可以将财务管理部门的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定期总结和分析,建立执行通报制度对其进行辅助,调整预算管理模式,严格执行预算调整程序。同时要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实现对预算业务的风险控制。

作者:张英慧 单位:夏津县银城街道办事处

参考文献

1.上海市青浦区财政局课题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结果应用研究.农村财政与财务,2013(1).

上一篇:常见的网络营销策略范文 下一篇:企业网络营销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