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国家经济形势范文

时间:2023-11-15 18:51:22

目前国家经济形势

目前国家经济形势篇1

关键词:外交政策;国际形势;经济发展

1 当前我国的国际形势以及外交政策

在当前国际形势的影响下,世界进入了大动荡时期,国际格局进行了相应调整。当前的世界经济复苏艰难,有着很大的风险。当前的国际形势包括如下五点:第一:如何保持整体的和平以及稳定的态势,缓和内部动荡。第二:全球化的经济形势下,开展区域合作,各个国家之间相互合作,相互依存。第三:传统与非传统的威胁日趋加深,各种不稳定因素纷纷加强,构成多元化、多样化的世界格局。第四:文明、宗教以及相应的发展模式与竞争在同一个格局中,使得不断发展。第五:我国的发展与和平是国际形势中的重要组成,这使得我国当前的国际地位缓步提升。

随着我国安邻、睦邻以及富邻政策的推行,外部安全政策的稳固,使得当前我国的国际形势趋于平缓。其中的形势包括周围的热点降低,危机潜藏。各大国仍旧在不断争夺战略的优势,使得安全压力不断增加,而我国的仍旧存在。当前我国的安全对话相当活跃,各非传统安全问题的出现,使得国家安全工作相当重要。独立自主作为我国新型的外交政策,期间涵盖的主要内容包括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维护我国的以及独立,促进和平发展,构建国际的新形势以及新秩序。

2 国际形势对外交政策的影响

2.1 对当前国际形势的认知

我国在国际中一直坚持的是独立自主,和平发展。当前的国际形势深刻复杂,但是尚未改变多极化的国际形势。各国在民族传统、宗教文化、经济水平、政治制度中很难只有一种价值模式就能够统一,这需要由国家来指导。在当前的背景中,国家需要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这需要发展国家的多边外交政策,继续改善发达国家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妥善解决现有的矛盾。当前,我国需要集中精力,将民族的复兴与世界和平结合,高举和平的旗帜。

我国经济当前仍处于常规型的增长模式中,也开始由传统的模式往新的模式发展,但是期间存在一定坎坷。从当前的国内形势进行分析,国际经济出现了很多新变化,因为物价方面,虽然居民的消费价格有一定的回落,但是总价格水平仍旧繁重。薄弱的农业基础能够提高农民水平,提升劳动力,加强环保工作。欧美国家处于财政金融危机中,需要采取有效的扩张政策,增大货币的存量,增强过快的流动性,防止物价反弹。当然,发展道路中,存在着曲折坎坷,但是前途光明,这需要我们认清当前的经济形势,及时解决经济发展中的相关矛盾以及问题,努力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

2.2 推行经济外交政策

我国的经济发展需要良好的国际环境,当前需要借助切实可行的外交政策促进经济的发展,为世界的和平做出卓越的贡献。经济外交这个词语我们常常能够在媒体中看到,这主要指的是国家之间的经济组织代表的政府官员以及经济利益进行的相关活动交往,其中包含两种不同的含义,首先就是国家为了实现经济目标而从事的经济活动,这需要以外交作为手段,为国家谋求经济福利,其次是国家为实现外交目标而进行的相应经济活动,这需要以经济为手段,为国家谋求对外关系中的利益。当前的表现形式需要围绕国际经济问题展开相应的访谈,期间涵盖了多边外交。此间,国家关系的亲疏好坏由国家利益决定,当根本利益一致的时候,国家关系会和睦友好,当国家利益有一定的冲突时,国家之间能够出现一定的摩擦。从西方的相关理论中,我们能够发现国家需要与他国建立各种关系,促进国家利益,谋求财富以及权力。在国家利益构成中,需要相互分享利益,稳定国家之间的关系。

在当前的国际交往中,和平的外交手段已然成为各国之间的主流趋势,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做出卓越贡献,加强国家之间的通力合作,帮助树立大国形象,转变经济外交当时,转变发展战略,将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中,围绕中心话题进行探讨。

2.3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带来的影响

从经济层面上来看,当前,我国的创新能力在不断增强,自主创新作为国家的竞争核心,当前竞争力的上升能够增强其整体实力,改变世界格局。当前各国创新能力之间的差距很大,这就需要我们加强自身的自主创新力,使得我国在和发达国家的互动中多掌握优势,推动世界的发展以及科技的进步,加快建设创新性的国家,转变我国的外交政策。我国的国际贸易结构作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源泉,而产业、技术、投资等综合因素都在不断扩张,我国对于发达国家的贸易依赖总体会下降,从新兴的经济体中的依赖会有所上升。此外,我国对于对外直接投资结构逐渐变得更加合理。因为我国的GD判断总量在不断增长,而国际收支处于一种贸易顺差,外汇储备能够增强,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增长率以及总额指标都在持续上涨。

从政治以及社会发展领域来看,因为经济方式有了相应的调整,涉外部委的职能在进一步扩大,这和国家对外发展的深度以及广度不谋而合。当前需要提高外资,实施走出去的战略,增强中央政策的统筹能力,完善各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总而言之,新一轮的经济发展转变是综合性。战略性以及系统性的,很有可能它能够引发一定的深层次的变化,使得我国对于外部的相应行为、态度有着明显的不同。而国际制度中的关系变化又能够改变全球地区,尤其是周边的环境,并且也会部分的改变外交的相应内容、战略以及方法、政策、布局。当前,我国的外交需要认真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更好的履行自身使命。

3 经济外交对我国的影响

3.1 化解两国的利益摩擦

目前国家经济形势篇2

    要回答这一问题,我们必须结合增发国债时我国的经济形势进行分析,以全面认识其经济影响。

    我国当前国民经济形势概述

    早在年初,新上任的朱总理就提出了必须确保98年经济增长速度达到8%的目标。这一指标的制定是有其科学依据的,它实际上包含了三个重要的宏观经济目标:尽快扭转经济增长速度的下降趋势、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以及缓解国企职工下岗待业增多的问题。从当时的经济形势来看,我国国民经济刚刚成功的实现了“软着陆”,大多数人都认为新一轮的经济增长即将展开,而且1997年的经济增长速度仍高达8.8%,98年8%目标的实现应该不会遇到太大的困难。然而,实际情况是98年前两个季度的经济增长速度都在7%左右,大大低于人们的预期,也严重的影响到我国宏观经济目标的实现,并最终导致了积极财政政策的出台。

    因此,分析我国的积极财政政策,分析增发国债对经济的影响,必须首先对我国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继续回落这一现象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经济学理论以及经济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影响经济增长的直接因素主要是投资、消费和出口。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回落,直接原因就是投资乏力、消费疲软、出口受阻,而导致这些现象的深层次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国内市场形势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是我国经济增速回落的主要内因。

    我国自建国以来,市场形势一直是“供不应求”,连许多生活必需品都必须凭票证供应,更有一些商品只有一定级别以上的领导方能享用。以“放权让利”为核心的改革开放极大的增强了微观经济主体的积极主动性,使我国长期被压抑的生产力得到了释放,国民经济迅猛发展,供求之间的差距也随之不断缩小。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以及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对生产的促进作用也得到了充分的显现,供给的增长速度超出了需求的增长速度。这一“量”的变化逐步积累,到1998年最终体现为“质”的变化,即主要商品大都出现了供大于求的状况,买方市场来临。不可否认,形成这样的格局是我国改革的一大成就,是实施市场经济体制的丰硕果实,标志着我国的经济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和新的起点,在长期内会起到积极的效果。其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加强了企业的市场约束,促进企业在竞争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从而提高整个国民经济的运作效率。但这一变化,在短期内却必然会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从存量上看,消极影响主要体现为大量在卖方市场期间兴建的企业,由于习惯于供不应求的市场形势,没有认真的加强自身的经营管理,生产效率低下,产品成本过高。这些企业在买方市场中必然会出现产品积压严重、面临停产或破产的局面。事实上,由于我国多年来投资缺乏应有的效益约束,特别是地方政府和各部门盲目铺摊子、上项目、重复建设的情况非常严重,这类企业为数不少,它们的停产破产必然会减缓国民经济的增长。从增量上看,供大于求的市场形势也会使得企业对项目的预期利润下降,从而减弱其投资动机,投资的减少也会使得国民经济增长减缓。企业面临的形势日趋严峻,也会增加居民未来收入的不确定性,使居民对未来收入的预期下降,这就使得大多数人减少了当期消费,加剧了需求不足的状况。

    分析卖方市场还必须考虑到我国目前的买方市场同西方国家的买方市场是有所不同的,主要是我国买方市场的结构性特征很强,并不是全面的产品过剩。表现在已经出现的供过于求或供求平衡的局面并不巩固,有些产品和服务项目的缺口仍比较大,如部分基础产品和基础设施;还有一些产品则经常处于波动状态,如部分农产品;同时也有一些产品并不是绝对的供大于求,而是由于生产厂商在设计制造中没能考虑消费者的实际要求,导致消费者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比如农村市场对家用电器的需求量仍然很大,但目前的家电设计却无法适应农村的情况。因此,我国的买方市场只是相对意义上的买方市场,在总量失衡的背后隐藏着经济结构的矛盾。政府的宏观经济调控必须兼顾总量调整和结构调整两个方面,方是适合我国目前经济状况的明智措施。

    其次,东南亚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逐步显现,也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增长。

    经过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的开放程度已经处于较高的水平,进出口额连年高速增长。但是,我国的出口产业由于长期由政府垄断或扶持,导致产品竞争力低下,出口的产品结构和地域结构不尽合理,大量出口的是竞争力低下、种类与周边国家雷同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也集中于周边国家和美国。东南亚金融危机给亚洲和世界经济形势带来了严重的冲击,许多周边国家陷入了严重的危机之中,它们不仅直接减少了从我国的进口,还通过本国货币贬值间接的侵蚀了我国出口产品的市场份额。亚洲以外的许多国家经济也遭受了很大的打击,世界经济增长进一步放慢,使得我国出口形势进一步恶化,出口增幅大大降低。出口受阻也必然对我国企业的生产和投资起到不良的影响,影响我国的经济增长。由于我国奉行人民币不贬值的汇率政策,出口增幅减缓的问题难以在短期内得到解决,较为现实的出路是扩大国内需求,同时对出口产业进行结构调整和企业制度改革,增强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在长期内根本性的解决问题。

    另外,目前影响我国经济增长的其他因素主要是人民收入水平上升减缓:国有企业改革进展缓慢,国企职工下岗待业现象增多,职工收入水平增长缓慢,部分职工的收入水平甚至还略有下降;粮食购销体制的调整尚未到位,广大农民从农副产品调价中所获利益有限;农村乱收费现象没有得到解决,农民实际收入水平低下等。

    我们必须把积极财政政策放在我国的经济形势这一大背景中来考虑,思考在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进一步下滑、消费和出口需求都出现疲软时增发国债的具体效应。

    我国目前的货币供求状况

    货币供给量大于流通中的货币需求量是导致通货膨胀的直接因素,要分析增发国债的通货膨胀效应,也必须从分析其对货币供求的影响入手。因此,对我国目前的货币供求状况不能不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准确的判断,其焦点在于:我国目前是否出现了通货紧缩?

    所谓通货紧缩,指的是由于货币供给量小于货币需求量,使得物价总水平下降的情况。历史上最严重的纸币通货紧缩发生于美国大萧条期间,物价水平在6年间下降了20%。导致通货紧缩的原因是美国政府没有对暂时出现资金短缺的商业银行给予足够的支持,反而减少了基础货币投放,听任大量的银行因储户挤提而破产。在基础货币供给减少的同时,又有大量的银行破产退出了商业银行体系,再加之仍在营业的银行出于预防挤提的目的自动提高了备付金率,导致了商业银行体系货币派生倍数降低,结果出现了严重的货币供给不足,美国经济连年负增长。我国目前的经济形势同当时的美国也有许多相似之处,如消费需求严重不足、经济增长速度下滑等,特别是我国的物价上涨率也破天荒的出现了负数。根据这些现象,是否就可以断定我国目前出现了通货紧缩呢?这是不妥当的,确定通货紧缩的出现必须从其本质入手,对货币供给量和货币需求量进行比较,判断货币供给是否确实低于货币需求。按这种思路进行分析,我认为,我国目前并不存在所谓的通货紧缩,原因很简单:货币供给并不低于货币需求。

    首先从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来看。我国中央银行自1996年以来多次采取了扩大货币供给的措施,如取消贷款指令性计划、多次降低利率、降低法定备付金率等。取消贷款指令性计划,实际上是将在法定备付金率所允许的范围内发放贷款的权力下放给商业银行,人民银行不再进行数量上的限制;多次降低存贷款利率,也是为了增加商业银行的贷款发放量;降低法定准备金率,则更是增大商业银行体系货币派生倍数的有力杠杆。所有这一切都表明,目前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是很松的,中央银行正在力图增加货币供给。

    其次,从商业银行的经营实践来看,目前的货币供给也是能够满足货币需求的。今年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的最显着的特点就是各银行的超额备付金率都很高,6月末,国有独资银行超额备付金率为9.1%,其他商业银行的超额备付金率为16%。有人据此认为,超额备付金率过高必然使得商业银行体系的货币派生倍数下降,从而降低货币供给,无法满足经济中的货币需求,从而导致了通货紧缩。对超额备付金率过高的问题,我们应该有更深入的认识,应该看到,超额备付金率过高固然会降低货币供给,但却不一定会使货币供给低于货币需求。同时,超额备付金率过高本身就是货币需求不足的重要表现。

目前国家经济形势篇3

关键词 发展中国家 增长与挑战 发展与贫困

近年来全球经济经历了股市频繁波动、经济严重衰退、世界局部地区动荡和反恐战争,以及恐怖活动猖獗等一系列负面因素的打击,持续了多年的低迷。据世界银行统计,2001年和2002年全球经济分别仅增长了1.5%和1.7%,虽然同期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高于全球经济增长,但增长也同样缓慢。2003年随着伊拉克战争的结束,影响全球经济的不确定因素在逐步减少,与此同时,在美国经济复苏和亚洲经济平稳增长的带动下,全球经济复苏步伐加快的迹象逐步显现,全球经济增幅达到2.7%。延续2003年的全球经济出现转机,2004全球经济复苏步伐明显加快,预计年增幅可望达到4%。由于目前西方发达国家经济的复苏和亚洲经济的稳定增长,使得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平稳,预计2004年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率可达到6.1%(高于2003年的5.2%)。2005年和20%年如果油价依然居高不下,以及发达国家经济增长放缓,将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构成一定的威胁。如果油价有所回落,全球经济将继续保持增长态势,不出现意外情况,预计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可达到5.4%和5.1%。

一、亚洲经济强劲增长

目前,亚洲国家经济发展依然面临着国际政治、形势严峻的考验,其中在政治上包括地区形势动荡、安全问题突出、恐怖活动依然猖獗,以及随时有可能出现的各种突发性事件。在经济上,尽管2005年仍将保持一定规模的增长,但强劲复苏的背后潜在的风险也在加剧,如油价的波动、新的通货膨胀压力、金融领域的不稳定性,以及经济活动减弱正在显现,许多不确定因素使亚洲经济前景不能过于乐观。

(一)亚洲经济持续增长的原因

2001~2002年期间,亚洲地区一些主要国家经济增长放慢,出口需求下降,并影响到金融市场的稳定,尤其是部分新兴市场受外部环境的影响相当严重,再加上美国等西方国家经济严重衰退,进一步加剧了亚洲经济增长下滑的趋势。

亚洲国家(不包括日本)经历了两年的经济增长下滑后,2003年开始出现转机,经济增长达到6.5%。尽管2004年亚洲国家经济受到国际油价居高不下和中东局势动荡,以及各种恐怖事件等不利因素影响,但经济增长依然强劲。为此,近期亚洲开发银行将2004年亚洲国家经济增长率的预测从4月的6.8%调高到了7%,这是自亚洲金融危机以来亚洲国家出现的最快增长,预计2005年将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长水平,但有所下降,为6.2%。尽管经济强劲增长,油价上扬,但预计2004年亚洲地区的通货膨胀率仅为3.7%,比原先预测的低0.5个百分点。目前亚洲经济能够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其主要原因之一是中国经济增长强劲推动了亚洲经济的增长。2003年中国经济增长率达到了9.1%,国际社会普遍认为,2004年中国经济增长将依旧保持高速增长,预计增长幅度与2003年相差无几。另一个主要原因是,近年来亚洲国家经济自主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同时区域内贸易合作进一步加强,减少了因区域外部国家消费不振和经济低迷带来的冲击。再有,亚洲已经从金融危机的阴影中摆脱了出来,金融领域相对稳定。2004年以来,亚洲各国货币持续保持稳定,而且股市开始普遍回升,金融市场进一步活跃,这对当前亚洲经济的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与此同时,由于全球经济和国际贸易的强劲复苏,2004年亚洲地区出口增长强劲,消费和投资也进一步复苏。预计2004年亚洲地区出口增长18%,在经济扩展和油价上涨的同时,进口增长更为迅速,预计进口增长21%。

(二)各区域经济强劲发展

从亚洲各区域经济发展形势看,均有长足的发展。

2004年,东亚地区依旧保持着高速发展态势,预计经济增长达到7.3%,其中中国增长率将超过9%;中国香港达到7.5%;受政治因素的影响,中国台北经济复苏比预期的要放缓,增长率为6%;由于出口减缓和国内需求不旺,韩国经济增长率约为5.2%。2004年拉动东亚地区经济增长强劲的主要因素是,需求持续旺盛、投资增长加快和进出口贸易繁荣。预计2005年东亚经济增长将有所减缓,

2004年东南亚地区经济增长仅次于东亚地区,大多数国家经济进一步复苏。消费和投资是当前东南亚地区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预计2004年东南亚经济增长率可达到6.2%。其中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经济表现最为突出。由于新加坡官方将第三季度经济增长预期上调至7.8%,第四季度预期上调至6.2%,从而全年经济增长预期从7%大幅上调到了8.4%,这将是新加坡四年来最快的增长幅度。一年来,由于马来西亚国内需求出现大幅度反弹,出口增长较快,经济发展有了新的动力,经济增长率上调到7%。泰国和越南继续保持着可观的增长势头。印尼和菲律宾经济得到改善,但增长速度仍然相对缓慢。预计2005年东南亚地区经济增长率将随着亚洲经济的放慢而略有回落,为5.7%。

2004年由于南亚地区主要国家印度的经济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和巴基斯坦经济改革增强了国力,预计该地区经济可望实现6%的增长率。但随着油价的上涨,通货膨胀率高于预期,可达到5.5%。2005年印度经济发展有可能受农业减产的拖累,经济增长出现下滑,而巴基斯坦有望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受印度经济发展减缓的影响,2005年南亚经济增长也将减缓,预计为5.9%,如果油价继续在高位徘徊,通货膨胀率也将上升,有可能达到6.5%。

2004年中亚六国经济增长主要受益于石油、天然气和矿产品以及棉花价格的上涨,预计经济增长达到8%。其中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由于受石油和天然气价格的上涨,石油和天然气领域的投资和出口收入大幅增长,经济出现快速增长。而吉尔吉斯、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在矿产品和棉花价格上涨的拉动下,经济增长普遍提升。尽管2005年国际油价和矿产品价格有可能回落,但中亚六国的石油、天然气和矿产品出口量将继续增加,经济增长也将保持在2004年的水平,甚至高于现有水平。

(三)亚洲经济仍面临着各种考验

当然,目前亚洲地区在经济复苏过程中也有许多令人担忧的问题。在地区政治形势上,2004年以来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政局动荡、恐怖主义盛行,导致这一地区安全与政治环境恶化,在一程度上阻碍丁东南亚地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战后伊拉克局势和整个中东局势的动荡,导致亚洲的安全环境更加严峻,对亚洲的旅游业造成了严重的冲击。目前,旅游业占亚洲国家国内生产总值的近9%,7%的就?I机会也来自旅游业。伊拉克战争后,恐怖袭击以及恐怖威胁的不断增多,严重影响了亚洲特别是东南亚旅游业的发展。在经济形势上,亚洲国家和地区仍存在着严重的隐患,特别是金融领域隐患依旧突出,如一些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债务负担沉重,银行业存在着多种潜在危机,来自金融领域的潜在威胁始终存在。再有,亚洲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消费地区,石油的需求量在近10年的时间里增长了50%以上,占全球总需求增长量的约80%。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亚洲对石油的需求还在进一步增大。由于亚洲许多国家和地区严重依赖石油进口,因此目前中东局势的动荡对亚洲经济进一步发展构成的最直接的威胁就是石油供价格的上涨。2004年国际油价持续上涨,目前虽有所回落,但随着中东局势的进一步动荡国际油价仍居高不下,甚至还有可能再度攀高。目前油价的居高不下首先加大了亚洲许多国家和地区的石油进口,一些国家贸易盈余大幅度减少,削弱这些国家偿还债务的能力。其次,油价的高企使企业生产成本增加、效益下降,同时导致通货膨胀有所抬头。

在未来经济发展中,亚洲将面临来自全球范围内各种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因此,加强区域内部的合作对亚洲未来经济发展就显得更加必要。其中区域内部的合作既包括经济上的,也包括政治上的,特别是在共同打击恐怖主义上的合作,对亚洲地区安全和经济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受各种政治、经济因素影响,2005年亚洲国家经济增长将放慢,主要原因是预计部分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将进一步减弱,但进出口贸易仍将旺盛,预计出口将增长11%,进口将增长14%。在石油价格继续高位徘徊的情况下,经常性项目盈余将进一步减少,通货膨胀率将继续攀升,可能达到4.4%。同时,高油价也将有可能导致石油进口国经济增长的明显放缓。另外,2005年美国、日本和欧盟经济增长有可能出现下滑,再加上目前发达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日益突出,可能会在今后拖累全球经济的增长,影响亚洲地区经济的发展。因此,采取有效的宏观经济政策适应全球经济发展的变化,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采取必要措施防范各种风险,才能应对随时可能出现的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冲击,保障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非洲经济依然面临着严峻挑战

受全球经济复苏的影响,2003年非洲经济出现了新的增长,达到3.6%,但受非洲内战的影响非洲经济发展依旧缓慢。2004年在全球经济复苏加快的带动下,非洲经济有了进一步的增长,预计全年可达到4.5%。其中东部非洲达到5.6%,中非5.3%,北非4.5%,南部非洲3.4%和西非3.2%。预计2005年非洲经济仍将出现进一步增长,有望达到5.4%。

(一)非洲的经济发展形势

2003-2004年非洲在全球经济逐步复苏的带动下经济出现了新一轮增长。2004年非洲的经济发展主要受益于世界各国需求的增加和国际市场石油以及其他初级产品价格的攀升。受全球经济强劲复苏的影响,2004年世界各国对非洲石油和其他初级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国际市场石油和其他初级产品的价格也随之上涨,从而对非洲的经济增长起到了推动作用。由于非洲石油和初级产品出口量的持续增长和价格的上涨,2003-2004年非洲初级产品出口收入大幅度增加,并带动了外资在非洲投资的增加,特别是跨国石油公司在非洲的投资进一步加大。目前非洲原油产量占全球产量的10%以上,预计到2010年有望上升到20%,仅美国原油进口总量中非洲能源所占比重将从目前的15%提高到2005年的25%。2004年由于海湾局势动荡,石油价格飙升,非洲的石油资源的重要性更加突出,迫使西方国家和石油公司加大了对非洲石油的进口和在非洲地区的开采,从而使非洲产油国从中受益。此外,非洲有色金属、黄金、咖啡、茶叶、棉花等的出口收入2004年也有大幅度提高。

虽然目前非洲经济有所回升,但大多数非洲国家要实现2015年将贫困人口减半的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还有相当大的距离。要实现这个目标,非洲国家本世纪起需要年均经济增长保持在7%以上,而目前非洲55个国家中,只有极少数国家能够达到这一标准。长期以来,非洲国家的经济发展,主要是以初级原料产品的出口和国际直接投资,以及经济援助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但目前非洲国家仍然面临着国际直接投资和经济援助严重不足等各种困难,经济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

(二)非洲的贫困问题

长期以来,贫困始终是阻碍非洲经济发展的根本问题,也是国际社会所关注的问题,但至今仍没有得到明显改善。目前,非洲大陆的形势依旧十分严峻,战乱不断,艾滋病肆虐,债台高筑,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差距日渐拉大。根据联合国有关部门提供的统计数字,拥有300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8亿多人口和55个国家的非洲,目前仍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地区,贫困是非洲经济发展的最棘手问题。目前,非洲的国民生产总值仅占全球的1%,贸易总额仅占全球的2甲e,吸引外资仅占全球的1%,经济增长相对缓慢。据世界银行预测,到2004年底,非洲贫困人口增加近210万,每天生活费不足一美元的贫困人口增加约80万。另据世界粮农组织报导,目前由于战乱和自然灾害,非洲有近3000万人严重缺粮,其中东非占60%,约1800万人。特别是近年来肯尼亚由于持续干旱,有400多万人处于饥饿之中。与此同时,赞比亚、莫桑比克、津巴布韦等国家遭受洪涝灾害,计以百万人的食品安全受到威胁。另外,目前美国的大规模打击恐怖军事行动已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而非洲国家的外债、消除贫困化、防治艾滋病,以及地区冲突等问题被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所看淡,而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非洲的经济发展。为此,近年来许多非洲国家领导人多次强烈要求国际社会进一步重视非洲国家的问题,加大对非洲的经济援助,并消减对非洲国家进口产品的关税壁垒。此外,他们还呼吁非洲国家应不断发展自身能力,加强非洲国家间的协调,深化适应性的经济结构调整,依靠非洲国家的力量解决地区冲突等,以逐步建立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从而减轻因恐怖事件和西方国家打击恐怖主义军事行动给非洲经济带来的严重影响。

(三)非洲的债务问题

严重的债务问题是困扰非洲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到2000年底,虽然非洲国家的外债状况有所改善,但积欠外债总额超过了3800亿美元,比20世纪90年代初不到3000亿美元增加了近27%,平均每年增加约100亿美元,债务总额约占全球债务总额的13%,占发展中国家的15%。非洲国家每年近25%的财政收入用于偿还外债。2002年非洲国家由于还债能力减弱,债务负担更加沉重,债务总额接近3900亿美元,其中年内非洲国家被要求偿还的贷款就高达近210亿美元,约有近130亿美元没能按期偿还。2003年非洲国家债务形势进一步恶化,接近4000亿美元,预计2004年超过4]00亿美元。据有关机构预计,在今后几年中非洲国家的外债总额不仅将大大增加,而且无法按期偿还的贷款也将大幅度增加。由于近年来债务危机的加剧,使许多非洲国家新的贷款大幅度减少。例如2001年和2002年,非洲国家从国际金融机构所获得的新的贷款分别比上年减少了约6.4%和6%,2003年减少了6.2%,预计2004年超过6.5%。尽管2004年6月的八国集团首脑会议同意把减免贫穷国家债务计划再延长两年,并表示将提供更多的免债和援助项目,但这些减免只占非洲债务的一小部分,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四)非洲的贸易问题

对外贸易在非洲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国民经济的增长和主要外汇来源是通过对外贸易来实现的,其主要的贸易往来是美国和欧洲地区。近年来,非洲国家为了经济发展不断扩大出口,同时随着美国和欧洲等西方国家对非洲制造业产品需求的增加,非洲的出口增长从1998年的3.1%增加到2000年的3.4%。但近年来,由于西方国家实行反倾销和补贴等贸易保护主义政策,以及自由贸易协定实施的速度缓慢,使非洲国家贸易发展出现缓慢趋势,依旧徘徊在3.4%左右。1999年以来,西方国家每年用于农业补贴高达3000亿美元,相当于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国民生产总值的总和,并对发展中国家主要出口的农畜产品进口征收关税超过100%。估计,由于西方国家实行的限制进口政策,发展中国家每年损失的出口收入超过了1500亿美元,其中非洲国家的损失十分可观。由于西方国家进一步加大了贸易保护主义力度,使非洲出口贸易成为西方贸易保护主义的牺牲品。长期以来,非洲经济增长依然严重依赖初级产品的出口,国际市场价格的波动对非洲经济的影响十分明显。而且,非洲的其他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竞争力处于劣势,再加上发达国家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也进一步限制了非洲产品的出口。

另外,由于地缘政治不稳和经济本身诸多不确定因素始终笼罩着非洲,受其影响,未来非洲经济形势依旧存在着潜在的风险。在当前非洲内战不断和政局动荡不定的影响下,非洲国家经济发展依旧步履艰难。非洲部分国家长期政局的动荡,严重影响了国际机构和外资在非洲的经济援助与进一步投资,并影响了非洲的产品的生产能力和出口的进一步增加。同时,内乱和冲突带来的疾病、饥荒、环境恶化等问题,给非洲经济保持稳定发展带来更多的不确定因素。

三、拉美经济摆脱困境

2003-2004年,拉美国家逐步走出经济和金融困境,经济出现恢复性反弹。特别是2004年,拉美经济显示出强劲增长势头,复苏态势得到进一步巩固。但目前在经济发展中依旧存在着许多难以克服的问题,未来经济形势仍不容乐观。

(一)经济进一步增长

2001-2002年,拉美国家受阿根廷、巴西经济和金融形势持续恶化的影响,经济发展陷入困境,再加上随着全球经济普遍陷入衰退,特别是受美国经济衰退的影响,拉美国家经济出现严重下滑。拉美国家与美国经济有着紧密的联系,美国经济的发展变化直接影响到拉美国家的经济走势。因此,2001年和2002年美国经济的衰退和遭受恐怖袭击带来的重创,为拉美国家经济带来了厄运,甚至比美国的衰退更为剧烈。2003年美国经济开始全面复苏,由于经济基础比较薄弱,拉美地区经济复苏依然乏力,经济增长仅有1.5%,但与2002年负0.6%的增长相比,拉美经济也在逐步回升。2003年以前,导致拉美外国投资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拉美各国经济普遍衰退,一些国家发生金融动荡,部分国家经济政策摇摆不定,以及许多国家货币贬值。

2004年以来,随着拉美国家逐步消除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以及受美国经济强劲复苏的影响,大多数国家经济状况出现进一步好转,许多国家经济复苏势头强劲,,预计2004年拉美地区经济增长可达到4.7%。其中,委内瑞拉、乌拉圭和阿根廷三国2004年的增长率预计分别达到12%、9.5%和7.1%。同时,厄瓜多尔、巴拿马、智利、秘鲁、墨西哥、巴西、哥伦比亚和哥斯达黎加经济也呈现稳定增长势头。2004年拉美对外贸易连续第三年实现顺差,预计全年顺差额达到385亿美元。2003年拉美资本外流净额由2002年的400亿美元下降至150亿美元,2004年资本外流进一步减少,外部投资也出现回暖迹象,因此拉美2004年国际收支状况进一步改善,这表明拉美经济状况在不断好转。虽然目前拉美经济仍在困难中徘徊,金融状况难以根本好转,但2004年拉美经济开始复苏,流入该地区的外资也逐步增加。拉美国家经济2004年普遍增长主要得益于全球经济和美国增速加快,以及国际市场需求回升。在美国、日本和亚洲等主要国家和地区经济的带动下,全球经济快速复苏,国际市场需求旺盛,拉美原料和石油出口国的收入因此大大增加。拉美地区多数国家属外向型经济,因此,拉美经济复苏首先得益于外需的增长。2003年下半年以来,全球经济特别是美国经济快速复苏,国际需求转旺,从而带动了拉美地区的出口。由于2004年全球贸易预计增长8%,这为拉美国家提供了更多的对外出口机会。同时,拉美国家加强了区域性经济合作,推动了自身经济发展的能力,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各国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此外,初级产品和石油出口占拉美国家出口的30%以上,是拉美经济的重要支柱。2003年以来国际市场初级产品和石油价格的大幅度幅上涨,也使许多拉美国家的出口收入进一步增加。另外,在经历了2002年拉美金融危机之后,阿根廷从困境中摆脱了出来,经济增长势头增强,这为整个拉美地区经济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基础依然薄弱

近年来,拉美经济形势始终处于动荡之中,金融危机与经济衰退相继接踵而来,总是不能稳定。90年代拉美经济的平均增长速度为3.3%,但是由于拉美许多国家经济和金融领域十分脆弱,一旦受国内或地区以及国际不利因素的影响,经济和金融形势随时有可能出现新的危机,因此今后拉美的经济前景仍不容乐观。2004年拉美经济尽管已出现比较强劲的复苏,但依然面临着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第一,许多拉美国家经济严重依赖附加值较低的初级产品出口,一旦国际市场上初级产品价格下滑,其出口必然受到严重影响,市场上价格的波动将是今后拉美国家对外出口和出口收入不确定和不稳定的重要因素。第二,外向型经济是拉美经济增长的传统模式,经济的发展主要依赖于对外贸易和国际投资,一旦国际贸易环境恶化,外国投资不振,将严重影响拉美经济的发展。这种对外依赖程度较高的经济模式是未来拉美经济发展的潜在隐患。拉美国家要保持长期可持续性的经济增长,一方面需要各国在国内市场挖掘经济增长的动力;另一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本地区的区域合作。第三,一些拉美国家金融和政局动荡的风险依然存在,一旦任何一个国家的金融和政局动荡,将波及整个拉美地区。在金融领域,由于拉美地区各国国内多年来储蓄偏低,抗风险能力脆弱,一有风吹草动金融危机有可能再次卷土重来。

(三)前景不容乐观

目前拉美经济出现的强劲增长并不稳定,增长既有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影响,也有经济陷入低谷后的恢复性回升的程度和可能。如果国际和地区环境发生变化,或该地区出现严重的突发性事件,拉美经济的增长将很难维持,甚至出现经济或金融形势的动荡。当然,未来拉美经济也有乐观的一面。首先,拉美经济已经渡过了艰难时期,经济开始全面恢复,正处于增长时期;其次,地区形势趋于稳定,政治环境的逐步稳定有利地区经济的发展;再有,区域性合作不断加强,有利于本地区自身的发展。另外,由于外部环境对拉美经济的影响十分明显,因此今后几年拉美经济能否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美国经济和全球经济能否持续复苏和进一步增长。预计,2005年和2006年如果不出现意外,拉美经增长将有所放慢,均在3.7%左右。

四、发展中国家经济面临着严峻考验

随着西方主要国家刺激经济计划的实施,以及2003年全球经济的复苏,预计2004年全球经济总体运行好于2003年,经济复苏步伐将在2003年的基础上继续保持强劲态势。但全球经济运行中的一些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如能源价格较高、股市动荡、汇率频繁波动、消费需求增长不稳,以及局部地区动荡、恐怖活动猖獗、美国反恐战争是否会再次打响,都将会对全球复苏带来负面影响,导致全球经济波动甚至出现反复。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也将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考验,在困境中谋求进一步发展,在动荡中排除干扰保持经济形势的稳定。

对发展中国家未来的经济前景,有关国际机构也提出了警示,提醒有关国家和地区要警惕当前油价的剧烈变动、西方经济复苏的不稳定性、全球恐怖活动猖獗以及东亚和拉美金融体系的脆弱,将成为影响未来全球经济是否稳定的重要因素,也是影响发展中国家经济能否稳定增长的重要条件。目前西方国家和全球经济能否保持复苏的增长势头,国际金融市场是否能够保持稳定,以及打击恐怖主义活动是否有效和国际安全环境能否保障,将是影响今后发展中国家经济的主要不确定因素。另外,由于当前西方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在贸易上对发展中国家采取种种贸易限制,以及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始终没有得到改变,这将进一步扩大西方发达国家与贫穷国家的贫富差距,这也是严重影响今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又一重要因素。特别是对于最为贫困的地区和国家来说,如果这一状况得不到实际的改善,最为贫困的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前景将依旧令人忧虑。与此同时,如果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严重受阻,也将必然影响全球和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复苏。

当然,未来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依旧难以摆脱内外政治、经济因素的影响。从内部因素看,仍然会受到地区局部冲突、社会动荡、贫困加剧、债务沉重、技术落后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从外部因素看,国际政治、经济环境是否稳定对发展中国家有着重要的影响,将直接关系到国际社会对贫困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援助和投资。

目前国家经济形势篇4

[关键词]中国;经济形势;就业问题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8-0128-01

前言

我国不仅是人口最多的国家,更是世界上失业率最高的国家。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在就业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解决就业问题是我国长期的不可忽视的问题。想要使我国就业者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就要从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形势中作出调整,使经济结构促进更多就业机会的产生。解决我国目前的就业问题对于我国现代化建设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这成为我国基本的未来发展目标。

1.当前中国的就业形势严峻的原因

1.1 经济结构导致用人需求减少

传统产业的萎缩,导致用人需求量急速下降。近年来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要求使得我国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生产萎缩。经济结构导致现阶段我国出现用人需求量较少,大量的就业者不能找到适合的工作,进而使得我国的人才资源遭到较为严重的浪费,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程度与吸纳就业能力与之相比还很低,并且劳动力存在着供给与需求不匹配的现象,近些年企业招工难的现象仍时有发生。目前我国越来越需要拥有高技术高学历的人员,这使得一些没有较高素质的人员很难找到工作,这与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很不匹配,也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1.2 劳动力资源配置不平衡

在我国当前的发展状况中,存在的一个较为严重的问题就是人力资源的配置不够合理。大学毕业生没有实际工作经验,薪资非常低,因此不仅就业难,而且就业极不稳定。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大规模的“用工荒”、“技工荒”,加剧了经济形势的危机。随着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落差的逐渐缩小,农村劳动力紧缺现象日益明显。不同地域、不同行业的劳动力分布极不均匀,其结果导致有些行业劳动力紧缺,而有些行业劳动力供过于求。

1.3 劳动者素质低和就业观念的影响

随着经济的发展大部分企业对员工的能力和水平要求越来越高,也使得求职者根本就不够企业的用工标准。目前我国还是以农民工为主的就业大军,然而他们的文化程度却难以使他们在城市中有很好的发展。所以如果在经济环境不景气的情况下,不能够把握就业机会就很容易产生待业现象。很多求职者特别是应届毕业生,对自身能力定位不明确,期望过高,这也导致就业率低。且大学毕业生人数剧增,企业用人标准苛刻等也是导致就业率低的重要因素。

2.当前中国经济形势下解决就业问题的措施

2.1 调整经济结构增加就业容量

想要从根本上来对我国就业问题进行解决,就要调整我国现阶段的经济结构,使我国经济结构促进更多企业的发展,进而为我国就业者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升级的同时,要坚持优先于我国就业的政策,更好地将经济发展与促进就业同步发展,要不断地通过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第三产业。充分发挥第三产业创造和带动就业的巨大作用,同时将人力资源的发展过程变成拉动就业的过程,加快第一产业的发展步伐,推进农村城市化进程,并且将第三产业贯彻到底,不断拓展新的就业领域,从而容纳更多的就业人员。由于我国大部分劳动人员仍是农民, 所以坚持以农业内部为就业的主要领域,促进实现农村经济产业化,鼓励和引导各大企业对农产品加工,从而延长产业链,不断提高在农产品上的就业面,使得农业的经济结构也同样转变,以实现全方位的促进就业。

2.2 合理配置人力资源

合理完善人力资源的配置也是我国目前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措施,对我国企业中的人力资源配置进行细致的研究,找出人力配置存在问题的部门,对于人力资源需求量大但实际中人力资源缺少的部门进行合理的调整,使其进行招聘工作。我们必须培养和发展市场经济体制,加强国家在就业方面的宏观调控,逐步完善劳动力市场,使企业拥有用人的自,使劳动者拥有择业的自,从而形成“国家宏观调控,城乡协调发展,企业自主用人,个人自主择业,市场调节供求,社会提供服务”的就业新格局,逐步改善劳动力的供求关系,实现公平的竞争就业体制。

2.3 提高劳动者素质转变就业观念

我国现阶段就业者的基本素质以及工作能力都是存在较大问题,所以从就业者的自身来解决就业严峻的问题也是一项主要的措施。国家需要优化教育结构,同时根据劳动力市场的变化,推动部分高等院校的转型,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职业教育体系。要加强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与此同时还要不断引导劳动者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倡导先就业再择业的理念,明确开始阶段就业者的就业目的,并且将自身就业能力与就业期望同实际岗位之间的差异把握好。同时为了拓宽毕业生的就业门路,国家可以在遵循市场机制的同时,根据企业对不同求职者的要求,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和技能培训,同时根据经济发展的要求,培养企业短缺的高技术人才。

3.结语

在我国当前经济形势下,就业问题较为严峻,这使得我国的未来发展与建设受到较为严重的影响。针对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形势,结合当前的经济状况,我们必须有清醒和深刻的认识,不断调整经济结构,增加就业容量,扩大内需并且充分利用国内外有效的资源,通过政策指引鼓励创业,使每一个劳动者都摆正心态,从而解决我国就业形势严峻的问题。只有扩大就业渠道,增加就业机会,让更多的人拥有工作,才是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面临的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1] 石少英.浅谈当前中国经济形势下的就业问题[J].商场现代化,2016,(2):245-246.

[2] 孟庆莉.浅谈当前中国经济形势下的就业问题[J].黑龙江科学,2013,(10):99.

目前国家经济形势篇5

关键词:国际会计;企业会计准则;趋同形势;策略;选择分析

中图分类号:F23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9)10-0132-02

引言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影响下,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速,全球资本市场趋于开放和融合。更为重要的是,网络信息科技发展速度的日益加快,为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发展提供了有效条件。目前,我国企业会计工作也越发清晰地认识到高质量、规范化的企业会计准则对企业财务运营及自身转型发展的重要意义,作为当前国际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运行体,如何在复杂的国际经济形势和激烈的企业竞争态势下赢得主动、选择科学、恰当的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策略,成为企业思考的主要问题。

一、目前国际会计趋同的形势分析

1.国际金融监管框架构建完善化,国际金融监管协调性增强。近年来,世界经济发展势头日益迅猛,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科学化、规范化等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受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世界经济体系的完善和发展历程遭受了重大冲击,严重滞缓了世界经济的发展速度。因此,现阶段各国经济监管机构以及企业自身都在加大力度对金融体系进行改革,以维持世界经济发展的正常秩序、维持世界经济发展环境的稳定。在这一背景下,国际会计准则趋同成为必然的发展结果,主要体现在国际金融监管框架的构建趋于完善化和体系化,加大国际经济监管的合作力度,逐步建立起完善的全球性经济风险预警及应对机制;另一方面,国际金融监管的协调性逐步增强,为各国企业会计准则的趋同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条件。

2.传统会计准则格局被打破,新兴经济体影响力不断扩大。现阶段,国际会计趋同的形势还可体现在传统经济发展形态下以美欧为主导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秩序被逐渐打破,以中国为主的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影响力在逐步增强。这一点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制定结构的人员分布上可以清晰地看出,目前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基金会共有22位受托人,其中有4位来自新兴经济体;同时,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中15位理事中有4位来自新兴经济体。上述职位一定程度上可有效代表新兴经济体的发展,这一趋势的出现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制定以及相应机构的改革、发展工作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另一方面,新兴经济体国际影响力的扩大伴随着国际地位的逐步提升,在一些地区性、国家性的组织会议中,新兴经济体积极参与国际财务报告以及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修订以及其他途径的改革与发展工作,实现了新兴经济体内部的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两者之间的实时互动,从而促进了国际会计准则在制定和修改的过程中实事求是地综合考虑新兴经济体的实际发展情况和经济发展形势,体现了国际会计准则趋同形势下的综合性。

3.国际会计准则制定部门加大结构改革力度。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的不断深入,国际会计准则制定机构以及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理事会等机构也在逐步加大结构改革工作力度,为不断提升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全球公认性和适用性创造条件。改革工作过程主要体现在提高企业财务报告的透明度以及会计信息的质量。同时,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开始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趋同,标志着国际会计准则趋同形势的正式形成。相关制定机构与监管部门加大治理结构改革力度,能够有效明确当前估计会计准则在全球范围内的适用性、认可度以及其他相关问题,进而为提升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科学性和适用水平创造更加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策略选择分析

1.会计准则趋同模式符合我国企业发展的法律环境。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形势是基于国内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以及我国对外贸易开展工作的实际需求而进行的选择,因此具备明显的抗外干扰性和严谨性。从我国企业现阶段的转型、发展状况来看,会计准则趋同国际模式符合我国的法律环境,主要表现为“趋同”模式下我国会计工作制度的统一。在中国会计法中有明确规定:“国家实行统一的会计制度。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有国务院财政部门根据本法制定公布。”因此,在面对国际会计准则趋同模式时,“直接采用”的策略明显缺乏法律依据,与我国会计法的相关规定背道而驰。坚持会计准则趋同模式则可以坚持我国独立的会计准则制定权这一根本原则,在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保持有效一致的同时,维护了我国企业会计工作环境的稳定。

2.会计准则趋同模式利于调整我国在全球会计格局中的被动地位。随着国际会计准则趋同形势的不断发展,美欧等发达经济体对此形势的态度尚不完全明确,因此,以中国为主的新兴经济体在国际范畴下的会计趋同形势中处于被动地位。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实现国际趋同有利于将我国内部经济发展状况有效反馈给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制定机构,进而提高我国在国际会计格局中的话语权。另一方面,我国企业实行国际会计趋同是对其他发展中国家以及新兴经济体的回应,有利于协调各经济体之间的发展诉求,从而有效推動我国利用这一机遇强化与国际财务报告制定机构和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为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和世界经济发展态势下赢得主动的话语权,提升我国的国际影响力。

结语

目前国家经济形势篇6

关键词:经济形势;消费;产能过剩;出口;创新型经济

从当前我国总体的经济形势看来,经济在平稳中发展是大的趋势。然而,我们不能停滞不前,应当对显露出的一些问题加以重视,为我国经济更好的运行创造更优越的条件。

一、目前总体良好的经济形势

1.稳定良好的总体经济形势的具体表现

(1)经济增长速度趋于平稳

自本世纪初开始,我国每年8%以上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已经连续保持了多年,经济运行一直处于相对稳定的上升期。这种缓慢回落的经济增长是我国经济形势发展的必然趋势。时至今日,经济波动由之前的大幅波动发展到现在波动幅度越来越小,经济发展由过去片面追求发展速度转变为稳中求质量,这种变化说明了我国经济运行的水平较之以往有了很大的提高。

(2)CPI指数总体处于可控状态

作为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也是居民最为关心的CPI指数,虽然每年都呈增长趋势,但涨幅基本趋于收敛,总体看,我国目前的通货膨胀情况还不是太突出,仍处于可控的良性范围之内。此外我们应当了解,适当的通货膨胀也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经济的增长,只要增幅趋稳,与居民收入保持适当的比例,那么短时期内居民不必过于忧虑入不敷出的情况,也不会出现大的经济波动和危机问题的。

2.我国目前总体经济形势良好的原因

在西方国家经济危机的冲下之下,我国的经济发展势头非但没有受到大的冲击反而仍能保持一定的速度稳定增长,这除了市场经济自身强大的调节作用之外,政府的宏观调控也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各地个政府都严格按照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政策部署进行了发展结构和方式上的转变,朝着宏观调控预期的方向迈进,这是我国目前经济形势总体趋于稳定的重要保障。

二、探究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学观点中提到GDP=消费+投资+净出口,而这其中的三驾马车已经成为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

1.消费疲弱

(1)表现

大量的投资和出口贸易的繁荣,这是我国过去多年来经济一直高速增长的两大原因,国内的消费能力不足是一直存在的问题,在现今更是成为最亟待解决的问题。近日,央行一组统计数据报告,上半年我国人民币存款余额达100.91万亿元。如此庞大的储蓄金额表明居民并不是手中没有资金,值得我们思考的是存款金额原来越大,但消费能力却日渐疲软的深层原因。

(2)原因

人们愿意将手中的资金用于储存却不善于消费,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①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还不是很健全。居民更多的考虑到日后的生活,存钱可以有利息,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增收的作用,而消费则是一种花费,获得了暂时的享受却顾及不到将来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所以选择存钱更有保障。

②贫富差距仍然很大。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认为,中国10%的人拥有了75%的存款,即剩下90%的人只拥有25%的存款,绝大部分的储蓄只是集中在少数人的手中。日本某调查机构以日资企业为调查对象,结果显示去年日资企业人均工资为6734美元,这样的年收入水平已经高于国内很多其它企业,每年出去额外的花销,每年2万元的收益已经是很理想的状态了,而大部分人都表示不会轻易动用这笔资金而是进行存储。相对于工薪阶层这种存钱保障日后生活的目的,高收入人群将储蓄当作一种投资,是真正将眼下闲置的钱进行规整的一种行为,所以说,如何均衡居民收入也是刺激消费的一项重要举措。

③市场开发的不足。熊彼得认为市场中的产品缺乏创新,往往消费者追求的是物美价廉而又功能奇特的新型产品,而这刚好是目前市场中缺乏的。过去往往采用政府补贴或是增加货币量的方式,意图鼓励居民进行消费,可这种形式只有短时间的功效,长期以来并没有对扩大消费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2.产能过剩

(1)表现

政府积极拉动投资从根本上是为了创造社会财富,扩大生产。可是不顾市场需要,一味进行投资造成许多投资项目缺乏市场容纳度,就开始出现反弹,“产能过剩”问题便随之出现。

(2)原因

之所以出现产能过剩,首先就是资本的利用率低,政府的投资意愿和投资能力是毋庸置疑的,也是投资主体,可投资率和投资质量却不是很高,产能利用率已经从几年前的接近90%下降了好几十个百分点。其次,一味靠政府对国有企业搞投资,民间投资力量无法很好的融合进来,而政府又并不真正了解市场需要,结果就是造成市场某一领域的饱和,长此以往陷入死循环。

3.出口困难

(1)表现

尽管从5年前开始,中央已经出台了如连续多次上调出口退税率、增加对出口企业的信贷支持等政策,但还是未能改变我国开始出现出口负增长的趋势,在改变不了国际大环境的形势下,我们只能从自身寻求突破。

(2)原因

首先在当前经济全球化趋势下,金融危机对各国度产生了影响,造成出口萎缩,其次西方部分国家对中国产品采取反倾销策略,这都是目前出口困难的客观原因。从自身来讲,以往廉价的劳动力出口和以制造业和加工品为主的出口产品缺乏价值和竞争力,创新型和高科技含量的产品在出口中的比重很少,我国当前已然不具备出口优势。

三、关于促进我国当前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建议

1.刺激消费,扩大内需

要刺激消费,首先必须要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对居民晚年生活的物质和制度保障,消除消费者们的疑虑,让人们勇于将积蓄取出进行消费而没有后顾之忧。其次,要进一步加强分配制度改革,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调节过高收入,降低基尼系数,让更多人惠及改革成果。同时要进行市场调研和产品研发工作,切实了解市场需要和消费者的意愿,有针对性的生产物美价廉的产品

2.减少税收,以市场为主体

据统计数据显示A股2469家上市公司去年实现净利润19544亿元,而当期实际缴税金额却高达22233亿元, 以“通辽化工”为例,全年利润只有0.2亿元,而税费净支出竟然高达21.28亿元,高居负税之首,因此,政府要做的是减少税收,让企业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市场真正需要的领域并且用资金进行高科技研发。同时要给企业家宽松的环境,让他们的创新决定市场的需要,适当放权并在必要的时候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做方向性的指引,以保证市场秩序的稳定。

3.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创新型经济的发展

创新型经济才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主攻战略性新型创新产业。而以往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是粗犷型的,不注重脑力开发,而今要促进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就必须以创新的理念和高科技带动企业。应当注重对人才的培养和对科研事业的资金投入,发展创新型产业,逐步掌握行业的话语权,使我国的企业由最初的追逐者变为行业的领导者,使有竞争力的产品逐渐输出,以创新求突破、求发展,改善目前出口业的不利状况。

四、结语

经济发展是重中之重,是一切其它领域发展的根本。在当前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环境下,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虽然目前看来我国的经济形势总体处于良好的平稳发展阶段,但是我们应具备居安思危的意识,对于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应高度重视,防微杜渐,在保持发展趋势平稳的基础上以创新求突破,不断提升自身的经济竞争力,使我国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

参考文献:

[1]胡少维:对目前经济形势的看法与建议[J].中国财政,2009(08).

[2]李 伟:对目前经济形势的判断和需要进一步关注的问题[J].党政干部参考,2012(08).

[3]胡海峰:对我国目前经济形势的若干分析[J].经济工业生产财政,2008(02)[4]胡鞍钢.当前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形势分析和若干建议[J].改革,2009(05).

[5]孙慧中:我国目前经济形势分析与企业发展之路[J].现代财经,2009(12).

目前国家经济形势篇7

一问:经济能否平稳运行?

基本面继续向好趋势不改,经济增速趋缓但仍保持较快

今年以来,中央在保持宏观经济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同时。加强了宏观调控的针对性和灵活性。目前,经济增速放缓,经济扩张势头减弱,经济基本面持续向好趋势不改。经济运行符合宏观调控预期。

基本面持续向好,是因为经济增长的动力保持平稳增长态势。首先是在调整经济结构中有效地扩大了内需,促进了消费的不断增长。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2669亿元,增长18.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增7.5%,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实际增长9.5%。城乡居民收入的稳定增长,为下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持续增长打下了基础。

其次是投资作为重要的内部需求获得了稳定的增长。上半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114187亿元,增长25%。实际使用外资514.3亿元,增长19.6%,为经济持续增长增加了动力。

再次是外需保持了平稳增长的态势。上半年,我国出口总值增长35.2%。8月10日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显示,7月份我国出口总值达到1455.2亿美元,增长38.1%。

经济增速趋缓,是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综合作用的结果。根据经济企稳、回升、向好的新形势。早在去年底,中央就提出要更加注重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今年以来,国家对地方债的规划和使用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央行3次上调了存款准备金率,并通过窗口指导,保障货币供应量,适度回笼流动性,国家还针对楼市出台了严格的调控措施,旨在把过快增长的房价降下来。目前。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已经初显成效。

二季度各项指标表明。经济增速趋缓的征兆比较明显。是否意味着经济基本面发生了变化呢?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张晓晶表示,宏观调控政策加强了针对性,激励政策是有进有退,整体上,看下半年经济基本面持续向好的趋势并没有改变。通常,PMI指数在50%以上,反映经济总体扩张;低于50%,反映经济衰退。截至目前,PMI已经连续17个月高于50%,显示经济仍处于扩张区。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特约分析师张立群认为,由于国内外市场环境已较上年同期明显好转,未来经济增速将渐趋稳定。

虽然今年以来,旱情、涝情对农业产生了一些影响。但不影响粮食丰收的大局。中国经济规律研究会副会长陈厚义表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将继续得到有力推进。

二问:通胀压力是否可控?

年初的物价上涨趋势得到有效控制。下半年物价将处于温和水平

虽然8月11日公布的7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3.3%,创今年以来新高,表明经济存在一定的通胀压力。但整体观察,目前我国物价仍处在温和水平。

和去年相比,上半年物价上涨步伐较快。粮食、绿豆、大蒜价格在上半年有一些波动,但由于国家加强了有关商品的价格调控。目前价格形势基本稳定。从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看,虽然上半年PPI同比增长6%,6月同比增长6.4%,随着下半年增速放缓,PPI将呈现回落态势。

张晓晶说。年初市场普遍担心的通胀预期并没有显现。分析通胀形成原因,有利于认清当前的物价形势和下半年物价走势。

从成本推动型通胀角度看,目前,值得关注的是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和资源价格的调整。近期各地纷纷上调最低工资标准。工资水平上升明显。短期有利于扩大需求,中长期可能形成成本推动型通胀风险。此外,近几个月国家上调了部分资源价格。总体上看,由于工资调整有序推进,资源价格调整较为稳妥,产能过剩会抵消部分价格上涨的风险,成本推动型通胀尽管面临压力,仍在可控之中。

从需求拉动型通胀看,一是总需求即GDP增长。目前,经济增长存在下行风险,缓解了需求拉动型通胀。二是货币投放。去年巨额信贷投放所形成的流动性,对今年的价格水平会产生推动力。输入性通胀方面,欧洲债务危机仍在蔓延,由此引发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乏力。目前,购进价格指数跌幅较大,PPI上涨压力减缓。6月份购进价格指数为51.3%,继5月份环比大幅下降133%之后续降7.6%。7月购进价格指数为50.4%,比上月回落0.9%。购进价格指数下挫,意味着PPI上涨压力减缓,通胀压力降低。

陈厚义表示,随着经济增速放缓。下半年物价形势将保持温和水平,虽然6、7月CPI达到3.1%、3.3%,预计8、9月CPI可能超过3%。但四季度CPI将回落至3%以下。目前,导致物价走高的各种因素依然存在,要密切关注价格形势的变化,通过宏观调控手段和工具,管理和控制通胀预期,保持价格形势的基本稳定。

三问:资产价格走势怎样?

下半年楼市价格增幅适度下降,股市在平稳中维持震荡

资产价格表现同宏观经济运行密切相关,观察资产价格走势,必须看以楼价和股价为代表的资产价格是否存在泡沫。去年以来,作为资产价格之一的楼价,呈现单边过快上涨的态势。今年4月中旬,国家推出“国十条”,旨在通过差别化贷款政策以及增加土地供应、商品房供应和保障房供应,把过快增长的房价降下来。到6、7月,楼价涨幅开始呈现回落态势。北京师范大学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董藩表示,如果宏观政策保持不变。预计四季度或明年一二季度全国70个大中城市的楼价可能会出现净负增长。

虽然楼市调控取得初步效果,但楼市泡沫依然不同程度的存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说,总体上判断,局部城市存在明显泡沫,但没有足够的证据表明存在全国性的楼市泡沫。

房价收入比,往往是衡量房价泡沫的重要指标。当前的房价收入比情况说明了楼市泡沫的存在。数据表明,目前中国房价收入比已超过15倍,按照世界银行标准,发展中国家合理的房价收入比在3-6倍之间。巴曙松认为,这个指标并不能完全说明楼市的真实泡沫情况,因为分子与分母都具有误导性:平均房价没有考虑不同城市、不同地段和不同质量商品房屋的差别:平均收入也没有考虑不同收入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仅从房价收入比来判断,不能得出全国性泡沫的结论。但一些大城市房价收入比远远超出全国平均水平,并伴随着楼价过快上涨,这些城市的

楼市泡沫十分明显。

张晓晶表示,从发达国家房地产泡沫的产生、酝酿与持续周期看,中国在2010年所表现出的泡沫更多是一种预警,随着信贷的收缩,局部性泡沫很难变成全国性泡沫。预计下半年楼市价格增幅将适度下降。楼市泡沫将逐步得到抑制。

衡量股价泡沫程度的重要指标是市盈率。根据中国证监会提供的数据,截至8月10日,以2009年年报为基数,沪深平均静态市盈率为22,58倍,沪深300静态市盈率为17.79倍。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刘听说,虽然今年以来上证指数从年初的3000点之上跌到了7月初的2300多点,股价已有较大程度的下探。但股市依然存在着合理的泡沫。

我国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建设,今年迎来重要一年,股指期货正式推出。创业板不断扩大和完善。资本市场通过直接融资,为企业筹集大量资金,有效推动了经济增长。刘听说,资本市场应容忍一定泡沫,以显示资本市场活性。当前股市存在一些泡沫,但股价估值和市场泡沫程度基本处于合理水平。目前,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增长态势,政策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预计下半年股市将维持平稳震荡格局。

四问:调控政策如何把握?

坚持宏观调控不放松,坚持楼市调控不放手

当前,经济在继续保持回升向好态势的同时,消费、投资和出口共同拉动经济增长的格局初步形成,经济增长动力结构发生积极变化,增长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增强,全年有望保持较快增长,但经济增速放缓将会带来一些新问题。

楼市关联着宏观和微观,当前,宏观调控的重点之一就是楼市调控。一方面。楼市调控影响已经初步显现。上半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3.94亿平方米,比去年同期增长15.4%,增幅比1-5月回落7.1个百分点,连续3个月出现明显回落。董藩表示,楼市调控对上下游产业的影响有所显现。4月中旬以来,建筑钢材价格持续下跌,累计跌幅已达1000元吨。

另一方面,楼市调控取得初步成效的同时。房价单边过快上涨的局面并没有根本扭转。半年来,全国70个大中城市的房价表现出了净增长。6月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增长11.4%,7月同比上涨10.3%。到目前,一线城市房价增幅甚至还有扩大趋势。数据表明,7月份北京新建住房价格同比上涨20.1%,涨幅在全国居于首位。另外,到6月全国还有超过1.9亿平方米的商品房待售。

楼市调控是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方面。巴曙松说,必须坚持宏观调控不放松,坚持楼市调控不放手。任何形式的楼市调控政策,都要以抑制地产泡沫、防止对经济波动带来过大冲击为目标,从而避免泡沫破灭引发的经济震荡。当前,宏观调控必须在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经济结构调整的深化、通胀预期的管理这三大任务之间求得平衡。

中央强调,宏观调控要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加强针对性和灵活性。张晓晶说,当前,楼市调控要有政策对冲。比如。对地方融资平台清理要合理有序进行,允许地方有缓冲时间:一些符合条件的项目审批也可以适当加快;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大有利于长远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还要加强经济内生性机制建设。要落实“新三十六条”,鼓励民间投资。

目前国家经济形势篇8

关键词:融资、策略、探讨

一、当前经济形势分析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总体态势良好,经济增长由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长有序转变,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但同时也面临物价高位运行、经济增速放缓、结构调整压力增大等诸多问题。中央要求,针对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要把握好宏观调控的方向、力度和节奏,既要把物价涨幅降下来,又不使经济增速出现大的波动,并利用有利时机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巩固经济发展的好势头。强调稳定物价总水平仍然是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宏观调控的取向不能变。面对国内外复杂多变的形势,必须增强宏观经济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要坚持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使货币信贷增速逐步降下来,为稳定价格总水平创造条件;另一方面,又要充分考虑对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和实体经济的影响,以及政策的滞后和累积效应,增强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

自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以来,货币信贷增长向常态回归,取得明显成效。温家宝总理在“关于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2011年9月)”指出,对货币政策要把握好三个方面:一是坚持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要保持社会融资总量合理增长,重视优化信贷结构,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加大对结构调整特别是农业、小企业的信贷支持。二是充分重视货币政策的滞后和累积效应,提高政策的前瞻性。既要看当前经济运行状况,也要准确判断未来经济发展的趋势,增强政策的前瞻性,避免货币政策的滞后效应与多种因素叠加,对下一阶段实体经济产生过大影响。三是合理运用多种政策工具,提高政策的针对性。要把握好各种政策工具的平衡点并进行合理组合,强化银行表外业务监管,防止风险积聚,保持金融系统健康稳定。同时,要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汇率形成机制等金融改革,管好用好外汇储备存量、逐步减少增量,加强对跨境资本的有效监控,防止热钱大量流入。此外,还要处理好银行资本充足率、银行体系风险防范与资本市场稳定的关系,合理引导市场预期,稳定市场信心,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

事实上,2011年,我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货币政策由此前的“适度宽松”调整为“稳健”,这是国内货币政策基调的重大转变。表明我国此前应对金融危机时的刺激政策——适度宽松货币政策正式退出,也是对央行此前提出的货币政策回归“常态”的政策注解。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名义上执行的是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但在2009年,实际执行的是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2010年虽然是真正的适度宽松,但由于2009年投放的货币基数较高,因此执行效果上是令过剩货币进一步增加。目前,虽然全球经济(特别是欧美发达国家)的复苏之路仍比较崎岖,但中国经济形势与欧美有较大区别。因此我国将正式从金融危机后特殊情况下执行的宽松货币政策中退出。2008年末提出的4万亿投资计划原定于2010年末执行完毕,在房地产方面,无论是投资性购房信贷需求还是房地产开发贷款需求都将被持续抑制,这是货币政策转向的经济基本面基础。

值得注意的是,银监会要求商业银行将表外贷款全部转入表内,将导致表外信贷进一步收缩,实际新增贷款继续减少。因此,有分析人士指出,中央目前执行的稳健的货币政策,实为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在此宏观背景之下,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矛盾日益突出,特别在一些中小企业尤为明显,甚至出现资金链断裂的现象。

二、现阶段企业融资面临的主要问题

1、融资环境变化,融资成本上升。

自去年1月份特别是四季度以来,随着国家宏观调控货币政策的变化,央行几乎以每月一次的节奏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不断收缩流动性。去年四季度以来,央行已经9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共4.5个百分点,5次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共1.25个百分点,累计收缩商业银行流动性预计1.58万亿,以一年期贷款利率为例,调整前为5.31%,调整后位6.56%,上调幅度为23.54%。融资环境的变化,使企业的融资难度加大,成本大幅上升。

2、融资渠道单一,资金风险加剧。

在我国目前间接融资占绝对比重的融资格局下,企业融资渠道相对单一,限制了企业集团选择多种融资渠道,优化资本结构,防范融资风险的空间。主要体现在严重依赖银行贷款这一间接融资方式,对一些资金密集型的行业尤其明显,而不重视或不采用发行债券等直接融资募集资金方式。由于授信和规模限制,企业不能如愿从银行取得资金,资金链风险加剧。浙江温州一带甚至出现因资金链断裂中小企业主出逃的现象。

3、融资风险认识不足,盲目扩张。

银监会“三个办法、一个指引”的实施,促进银行贷款风险制度的系统化调整与完善,促进贷款业务的健康规范与发展,强调实贷实付,防止贷款被挪用风险。其中《流贷办法》明确规定,贷款人应与借款人约定明确、合法的用途,流动资金贷款不得用于固定资产、股权等投资,不得用于国家禁止生产、经营的领域和用途。而在实务中,部分企业的融资风险意识淡薄,不能从根本上把握风险的本质,认为只要能够找到资金,管好用好资金,就不会产生融资风险,“盲目扩张”、“短贷长用”现象比较普遍,一旦银行压缩授信和贷款规模,将直接面临资金风险。

4、财务结构不合理,融资困难。

主要表现在企业自有资金比重小,企业积累少,资产负债率高,现金流不正常等方面,企业很难从银行取得贷款资金。

三、新形势下融资策略

     一般来说,企业融资包括四种方式,即内部融资、股权融资、债权融资和资产销售融资。其中,债权融资(贷款和租赁)是企业融资的主要方式。在当前经济形势下,企业应制订好融资策略,审时度势,想方设法寻求融资新渠道,确保资金安全,降低成本。

一、加强与银行间的沟通协调,发挥银行信贷的主渠道作用。

银行贷款是企业取得资金的主渠道,企业应如实提交有关财务资料,控制好资产负债比率,争取银行信贷支持。特别是基建项目或重大设备购置项目,在取得项目批文的基础上,争取 银行的中长期贷款支持,以化解经营期风险。这在当前银根收紧和加强信贷监管的形势下显得尤为重要。

企业应探索以国有银行为主、股份制商业银行为补充的融资模式。目前企业可使用银行授信额度远远低于企业在银行授信额度,国有银行的资金规模优势和利率优势在此时显得尤为明显。企业在巩固与原有国有银行合作关系的同时,还应积极寻求更优质的合作伙伴,目前国家开发银行放宽了项目支持对象,对于一些国家支持类的项目,国家开发银行也给予了很大力度的支持。企业要积极争取国家开发银行政策资金支持,努力实现多渠道筹资。

企业可以利用自身规模优势,加强资本运营力度,通过盘活存量资产等方式,获得更多的资金来源。

二、积极探索多元化的融资渠道,降低财务成本。

随着资本市场的逐步完善,除了银行借款、传统的股票、企业债券等融资方式,企业可以在国家政策允许范围内积极拓展其他融资方式,降低融资成本。

1、银行间交易商协会发行短期融资券是当前适合企业融资要求的一种具有较低成本的融资手段。短期融资券是企业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和交易并约定一定期限内还本付息的有价证券,是企业筹措短期资金的直接融资方式(期限不超过365天),利用目前短期融资券注册有效期两年的特性,通过滚动发行的方式,使发行人募集资金稳定运用期限接近3年,且成本低于3年期中期票据和3年期银行贷款。采取短期融资券直接融资,对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实现融资多元化,降低融资成本,优化债务结构具有积极意义。同时有利于提高企业在金融市场的信誉和知名度,为公司今后在金融市场的其他融资活动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目前,由于发行短期融资券的优势,加上信贷资金不断收紧,许多企业(上市公司)将目光投向短期融资券,使得发行利率大幅走高,资金成本上升。据悉,10月25日江西水泥发行的今年第一期4亿元短期融资券票面利率高达8.98%,创下短期融资券推出以来利率最高纪录。而统计数据显示,从9月份开始,短期融资券利率就全面超过同期银行贷款利率。虽然,短期融资券融资成本不断攀升,但其仍不失为企业融资的较好选择。

2、通过海外资金直贷,寻求资金筹措新渠道。由于国家货币政策的紧缩,各家股份银行可放贷款规模有限,且贷款利率为基准利率上浮30%甚至更高,票据贴现成本更高达基准利率上浮50%以上,海外资金成本与之相比,则优势明显。2011年4月份,人民银行新出台的外商投资企业差政策,对于外商投企业来说,这一政策无疑是雪中送炭。目前,四大国家银行以及部分股份制银行均有海外银行,外商投资企业可以与这些具备海外分支机构的银行进行沟通洽谈,利用差政策以及其在国有银行的授信额度,取得本地银行海外行的资金,资金成本一般可做到基准利率下浮10%左右。有条件的企业甚至直接与海外银行洽谈融资合作事宜,由海外银行直接为其办理授信业务,该种融资模式的资金成本可做到同期银行贷款利率下浮30%-40%。

3、采用灵活多样的融资策略,应对资金市场的变化。企业资金临时周转困难是企业融资经常会面临的问题,我们要积极采用灵活多样的融资策略来应对资金市场的变化,满足经营活动的资金需求。循环贷款可以满足月内资金不足的问题,成本较低,且不占用银行当月放款额度。

另外,委托贷款方式融资、国内信用证议付、保理业务、银行承兑汇票结算等等,也可作为企业融资备选方案。当前,我们要继续关注票据市场的情况变化,适时做好票据融资工作,努力降低资金成本。

三、适度负债融资,减轻筹资压力。

负债经营是现代企业的主要经营手段之一,运用得当会给企业带来更大收益,成为发展企业规模,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有力杠杆。但是,负债筹资如果运用不当,则会使企业陷入困境,甚至会将企业推到破产的境地。因此,企业对负债经营的风险应有充分的认识,通过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在合理的范围内确定适度的负债数额,树立企业在行业中的良好形象。企业应加强资金预算管理,合理安排和使用资金,发挥资金的最大效益。

总之,在当前经济形势下,企业应关注金融市场的变化,及时掌握市场信息,充分认识融资风险,将资金安全放在首位。继续做好资金筹措的研究和总结工作,积极探索安全有效的多渠道融资方式,在确保资金安全的前提下,努力降低资金成本。

参考文献:

1、发改委官员解读:如何看待当前我国经济形势走势(中财网2011年10月17日)

2、关于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温家宝,《求实》2011年9月1日)

上一篇:成本控制管理办法范文 下一篇:关于敲诈勒索的法律条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