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部审计和内部审计范文

时间:2023-10-29 00:52:40

外部审计和内部审计

外部审计和内部审计篇1

    (一) 

    银行业务外包是一种商业战略,就是银行把自身内部业务的一部分承包给外部专门机构。外包的理论基础是企业再造理论。企业再造根本思想就是彻底摈弃大工业时代的模式,重新塑造与当今时代信息化、全球化相适应的企业模式。它是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企业组织如何去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随着信息化和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包括把内部审计业务等一些银行非核心业务外包出去已成为一种趋势。 

    就银行方面而言,实行内部审计业务外包策略的主要好处不仅能节约内部审计成本,而且还可以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1、以优补绌。我国各家银行内部审计资源普遍不足,这种不足不仅表现在数量上,更表现在质量上。一是缺少普遍适用的专业实务标准和审计条例。二是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能力不能满足需要,特别是在收集信息、检查、评价和交流方面能力不够,审计的手段、方法落后,不能适应银行业务活动日益增加的技术复杂程度和内部审计部门需要承担的繁重任务。三是银行审计理论滞后。国内银行的内部审计人员是一个相当规模的群体,但尚无一成熟的理论和专业标准。从银行方面讲,内部审计业务外包能使银行利用自身所没有的专业技能,有机会利用外部先进的审计技术和理论,比如获得特别审计项目的专门技能和知识,而银行内部是不具备这种知识的。通过业务外包可扬长避短,以优补绌。对于某些规模和风险程度都不大的小银行来说,可以考虑将内部审计职能外包给外部专家,并由高级管理层负责监督实施审计师的建议,确定负责实施建议的人员。 

    2、降低内部审计成本。国内银行的内部审计机构从总行一级分行二级分行或区域内部审计中心,估计银行系统的内部审计人员超过3万人。这样庞大的机构和众多的人员,银行系统每年为此需耗费数十亿元成本。内部审计业务外包可以部分削减这方面昂贵的招聘、培训和福利支出,从而可大大降低银行相应的成本。 

    3、提高内部审计效率。作为银行内部审计业务外包商的会计师事务所,其注册会计师是审计领域的专家。他们所掌握的审计手段、技术、方法和专业水准具有明显的优势,由专家来做能更好地完成审计目标。 

    4、提高内部审计质量。内部审计的质量主要体现在审计结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而独立性是内部审计部门保持客观性和公正性的物质基础。我国银行的内部审计体制虽经近年改革,但仍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独立。而外包商不涉及银行的经营活动或选择或实施内部控制措施,也可以避免和被审计银行机构发生任何利益冲突。所以,实行内部审计业务外包,可从根本上解决独立性问题,外包商可以向银行管理层和银行监管人提供高质量的审计信息。 

    从社会方面看,银行内部审计外包可利用比较优势,使社会审计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从外包商----注册会计师及事务所(CPA)方面来说,银行内部审计不仅是一个专业问题,而且还是一个很大的产业,因为它是一个很大的市场。随着中国银行业走向世界,这个市场会越来越大。金融机构内部审计社会化是世界性的趋势,因为这样可以节约审计成本,提高审计质量。中国的银行内部审计市场,对CPA来说充满机遇,也充满挑战。目前,我国金融机构有20多万个,金融从业人员300万人,有待审计的银行资产达几十万亿元。这就是说,现在不是有没有金融审计市场的问题,而是中国的CPA有没有能量去占领这个市场的问题。对CPA来说,目前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中原逐鹿,不知鹿死谁手。竞争的对手不仅是国内同业之间,更多的还会来自国际上的知名会计公司。我国CPA业应作战略性的调整,将现有的审计资源向金融审计倾斜,作好充分的准备,以迅速占领这个市场。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金融是现代经济系统的核心,谁掌握了中国未来金融审计的市场,谁就掌握了中国审计市场的未来。它的意义不仅在于银行审计本身的巨大市场,而且可带动整个审计市场;它不但是审计市场新的增长点,而且对传统审计业务可起到优化和催化作用。金融审计业务可提高我国CPA的整体素质,提高事务所的竞争能力,而银行内部审计业务是金融审计业务的一个重要部分。 

    (二) 

    内部审计业务外包在给银行带来上述诸多好处的同时,也带来了风险。银行在实际操作内部审计业务外包时,应当把握好风险评估、外包商选择、外包合同审查和事后监督控制等主要环节。 

    1、风险评估。银行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应当负责了解与内部审计业务外包相关的风险,并确保有效的风险管理程序的充分到位。作为董事会职责的一部分,董事会应当就内部审计外包对银行战略目标和计划的支援情况、与外包商的关系管理情况进行评估。没有一个有效的风险评估阶段,内部审计外包就可能与银行的战略计划不一致,或代价不菲,或带来不可预见的风险。 

    内部审计外包的风险评估应当考虑下列情形:金融机构的战略目的、目标和经营需要;评价和监督外包关系的能力;内部审计业务对金融机构的重要性和被外包的风险程度;对内部审计业务外包的明确要求;必要的控制和报告程序;外包商的合同义务和要求;内部审计的应急计划;对内部审计外包协议的持续评估,以评价是否与银行战略目标一致和外包商的工作业绩;是否符合监管要求和有关准则。 

    2、选择外包商。一旦银行完成了风险评估,管理层就应当对内部审计外包商进行评估,以确定其运行情况和财务状况是否满足银行的需要。管理层应当将银行的需求、目标和必要的控制要求告诉潜在的内部审计外包商。管理层也应当对外包合同的有关规定进行讨论。在选择一个合格的内部审计外包商时,银行应当考虑外包商以下三个因素:即专业知识和技能、运行情况和控制情况、外包商的财务状况。 

    在外包商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银行应当考虑:评估外包商提供内部审计服务的经验和能力;识别银行必须对外包商进行支援以全面管理风险的领域;评价外包商在未来预期的运作环境下提供内部审计服务的经验知识;必要的话,要进行现场督察,以更好地了解外包商是如何开展内部审计服务的。 

    在外包商的运行和控制情况方面,银行应当考虑:确定外包商与内部控制相关的标准、政策和程序的健全性;审查外包商的审计报告,以确定内部审计范围是否全面,内部控制措施是否完备;评价银行是否能够完全、及时地获得外包商的内部审计信息。 

    在外包商的财务状况方面,银行应当考虑:分析外包商最近被审计的财务报表和年报;考虑外包商在内部审计行业中的执业期限有多长、市场份额有多大。 

    由此可见,一个良好的外包商必须是具备专业胜任能力和适当的知识技能、内部控制完备、财务状况良好的公司。他们应当是一批既精通国际银行游戏规则又熟悉国际审计游戏规则的人才。就我国国情而言,银行内部审计的外包商主体主要应当是会计师事务所及其注册会计师。我国注册会计师要通过审计实践和理论研究,总结、归纳和创造一套既符合国际惯例,又有自身特点的组织结构、企业文化、金融审计方法与理论。银行在选择内部审计外包商时除上述因素以个外,还要综合考虑:一是外包商的资质。经人行和财政部许可,目前国内有68家会计师事务所取得从事金融审计业务的资质。二是评价客户在社会上执业信誉如何。三是外包商在银行审计领域的专业水平如何。四是外包商的收费标准。 

    3、审查外包合同。内部审计外包合同是银行机构与提供内部审计服务的外包商之间签订的一项契约。合同应当考虑银行经营需求和在风险评估、选择外包商阶段被识别出的重要风险因素。合同应当明确采用书面形式,内容应当具体详细,包括:内部审计的服务范围、业绩标准、安全保密、控制措施、审计条款、报告制度、争议解决等。 

    (1) 服务范围:合同应当明确规定有关各方的权利和义务,包括外包商的任务和职责;外包商实施的风险分析和制定的计划必须事先得到银行高级管理层的批准。

    (2) 业绩标准:业绩标准规定了外包商最低的服务水平要求以及如果未能满足标准实施的补救措施。银行机构应当定期审查外包商的业绩标准,确保其内部审计服务与银行战略目标相一致。外包商必须亲自承诺将所需资源应用于根据审计计划有效地执行其任务 

    (3) 安全保密:合同应当规定外包商有保守银行信息资源机密的义务,以防止银行商业机密的泄密。 

外部审计和内部审计篇2

【关键词】 内部审计外包;外部审计;区别

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都是审计监督体系的组成部分,它们相互制约、相互监督、互为补充。两者的主要目标是一致的,都是对被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活动和经营管理活动的正确性、合法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审查和监督。内部审计是外部审计的重要基础,外部审计的深度和广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内部审计的工作质量,内部审计做的好,外部审计就有了保证。实践证明,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在实施过程中,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两者的有效结合是完善审计监督体系、全面开展审计工作、提高审计质量和审计效率的有效途径。

内部审计外包 (outsourcing the internal audit function)又称内部审计外部化或内部审计,它是指组织将其内部审计职能部分或全部通过契约委托给组织外部的具备专业胜任能力的机构或人员执行。与传统的内部审计相比,内部审计外包的显著特征就是内部审计主体的变化,从事内部审计业务的审计主体开放了,它既可以是组织内部的审计人员,也可以是独立于该组织的外部审计机构或人员。内部审计外包有利于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强化内部审计监督;有利于降低企业内部审计成本,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企业经营效率;有利于转移企业内部审计风险,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提高内部审计质量。

企业外包内部审计业务后,内部审计会被外部审计(主要是社会审计,下同)替代吗?我们的回答是否定的。因为外包后的内部审计仅仅是改变了内部审计的主体,它在许多方面 和外部审计仍然存在着区别,主要表现在:

一是审计的内容和目的不同。内部审计的内容主要是依据企业经营战略目标、单位内部的定额、计划指标及内部管理制度等,检查企业各项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经济活动取得的经济效益等,提出各项改善措施,评价企业内部受托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等。内部审计的种类,包括财务审计、经济效益审计、经营业务审计和管理审计等。而外部审计则是依据《独立审计准则》,主要审查企业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和合法性等方面,对被审单位会计报表的合法性和公允性发表审计意见,并未较多触及经济效益审计和管理审计等方面。因此,内部审计在深度和广度方面要比外部审计要求高。

二是审计的服务对象不同。内部审计人员在处理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的问题中,充当企业管理当局的参谋和助手,并帮助各级管理人员有效地履行他们的职责,其主要的、直接的服务对象就是包括企业管理当局和董事会在内的组织内部的各级管理人员。通常,外部审计人员是受托对企业的财务会计报表进行年度审计,其服务对象是与企业利益相关的社会各界,包括股东、银行、债权人、政府和潜在的投资者等。当然,这不排除他们的意见被企业管理当局和董事会采用的情况,但这是次要的,不是其主要的使命和目的。

三是审计作用的范围不同。内部审计所发挥的作用一般仅局限于组织内部,只有当正确的审计结论和建议被采纳并及时采取改进行动时,才会产生具有建设性的实际效果。内部审计人员对生产经营管理所持的观点和看法一般不向外界透露,具有一定的保密性。而外部审计人员对财务会计报表所表述的审计意见和结论要公布于众,客观上起到了社会公正的作用,其作用的覆盖面比内部审计要广阔的多。

四是与内部控制的关系程度不同。外部审计人员的兴趣主要集中在内部会计控制,以及对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有实质性影响的相关控制,而内部审计人员则对整个内部控制系统,包括内部会计控制都给予了极大的关注。而且,两者的出发点不同,外部审计人员之所以关心内部控制,是因为它们影响其设计的审计程序性质和进行实质性测试的范围,这与他们对财务会计报表发表独立意见相比是次要的。内部审计人员关心内部控制的目的在于检查和评价内部控制系统的适当性和有效性,并针对控制的缺陷提出强化控制的意见和措施。

五是审计的范围和时间不同。内部审计的范围涉及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各个领域,它既可以借助于正式的记录和文件,又可以依据非正式的记录和文件;内部审计通常对单位组织内部采用定期或不定期的审计,时间安排比较灵活。而外部审计通常是定期审计,每年对被审单位的会计报表审计一次,其审计范围主要局限于财务会计领域及其相关的内部控制系统,重点在于那些对财务会计报表的合法性和公允性有实质性影响的重大事项,它只能依赖正式的记录和文件。所以,内部审计在审计的对象范围上比外部审计要广泛,在审计时间上也更为灵活。

六是审计程序不同。内部审计的工作程序通常按照部门或经营地点来设计,会计记录和报表的审查只是其工作的一小部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集中在内部控制系统和工作质量的检查和评价上;而外部审计的程序一般针对财务会计报表所列项目来设计,绝大部分时间花费在核实和验证报表各项目的余额是否真实、准确、可靠,以及确认所采用的会计原则和政策是否公允。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内部审计有外部审计许多无法比拟之处,因此它不会被外部审计所替代。同时,由于存在上述差别,所以外部审计机构在承接内部审计业务时,应对承担内部审计任务的外部审计人员定期进行适当的培训,使之同时具备内部审计人员应有的素质,具体培训方式可以采用讲座、案例讨论以及课程学习等多种方式。否则,优秀的外部审计人员也难以完全胜任内部审计工作。外部审计人员在受托从事企业内部审计服务时,不能完全按照从事外部审计服务的范围、程序和方法进行,必须认真研究内部审计工作的特点和要求,这样才能提供高质量的内部审计服务。

【参考文献】

[1]周为利. 国外内部审计外包及启示[j]. 审计与经济研究,2002(5).

[2] 王光远,瞿曲. 内部审计外包:述评与展望[j].审计研究,2005(2).

外部审计和内部审计篇3

【关键词】内部审计 外部审计 协作

一、内部审计

(一)内部审计的含义

内部审计是根据组织的内在需要而设立的,作为企业的自我约束机制,已成为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健全内部控制、严肃财经纪律、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目前关于内部审计的界定较为权威的界定是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2001年在其制定并修订的《内部审计实务标准》及《职责说明》中给出的定义:“内部审计是一项独立、客观的保证和咨询活动,其目的在于增加价值和改进组织的经营。它通过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评价和改进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从新定义中可以看出,内部审计为组织目标的实现服务,内部审计的工作范围为“评价和改进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反映了内部审计的发展趋势和客观要求。也就是说,内部审计应协助管理当局更好地履行管理责任,实理有限资源的优化组合和优化利用,以达到提高生产效率和获利能力,改善业务水平的目的,更为有效地实现组织的目标。内部审计的特征主要包含:

1.以内向服务作为其工作目的。内部审计是为了加强经济管理和控制,提高经济效益而开展的审计,其根本目的是要服务于组织和管理者,是对内提供服务的。内部审计服务上的内向性,也是在国际上被普遍接受的观点。

2.内部审计的独立性。独立性是审计监督的基本特性。内部审计在部门、单位主要负责人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在对所属部门或机构进行审计时,由于其本身不参与这些部门或机构的业务经营活动,在组织上也不受这些部门的机构的领导,所以能够保持其一定程度上的独立性。

3.具有广泛的审查范围。审计范围是由审计的目的决定的。内部审计由于其目的是对内提供服务,所以决定了其审查的范围也较为广泛。内部审计的审计范围主要包括:测评内部控制制度,完善内控服务;检查单位活动,对来自外部和内部的有关法规制度的遵守情况进行审查;对业务经营活动进行审查评价;对管理活动和管理职能进行审查。内部审计除了具备上述特征外,还有审计程序简便、审计工作及时、审计建议易被采纳等特征。

(二)内部审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大部分企业现在的内部审计处在基础阶段,原则上基于管理层导向制定审计计划,自行决定审计范围,通过重复性的审计流程及操作程序,按照相关标准和准则,对企业部分日常活动及其所面临的风险客观地获取评价证据,将审计结果传达给管理层,为企业组织目标的实现起到防护性作用。

2.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其他上市公司都未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权威的、有效的内部审计监督体系。内部审计作为企业的一个职能部门,与其他部门横向平行管理,无法与被审单位或部门脱离经济关系。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既要完成本级领导和上级主管部门交代的工作任务,发现影响企业发展的问题,找到根源,对企业负责,同时又要考虑对其他部门的影响,顾及情面,以免因工作而产生矛盾,往往不能放手工作,只反映问题的表面现象,对实际存在的问题根本无法解决。如果一直坚持这种工作态度和工作方法,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根本无从谈起,审计风险也会被人为地扩大,最终会损害企业的整体经济利益,无法有效发挥审计职能。

3.不仅仅是体制的原因,同时为了企业自身的经济利益,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一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首先是人员配置问题,部分企业审计人员数量不足、年龄偏大,根本不能胜任审计工作;还有在其他部门不能继续工作的人员,也被安排到审计部门。其次是业务能力问题,有些审计人员是从一线被直接抽调到审计部门,只精通某一方面的业务知识,对其他专业一窍不通,边学习边审计;精通企业管理、法律、风险控制、计算机等方面知识的专业人员更是微乎其微,审计力量薄弱,审计手段不够先进,难以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审计任务。

4.长期以来,多数的企业管理层都强调,内部审计发现的深层次根源问题是自己企业内部的事情,可以自行解决,不能写进审计报告,如果被外部审计或监管机构发现,会影响企业的形象和经济利益,所以各业务部门及管理层都认为内部审计报告只能记载一些肤浅的表面问题,仅作为一种程序化的摆设,根本不被重视;经济责任审计往往是先离后审,难以追究当事人的责任,被审单位整改力度不大,无效整改、整改不及时、屡查屡犯现象较为普遍,审计效率较低。

二、外部审计

(一)外部审计的含义

外部审计包括国家审计和民间审计两部分。国家审计指享有审计权利的审计机关对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有效性依法进行监督。即有权代表国家的审计机关依法行使对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进行监督权力的行政活动。民间审计是由经政府有关部门审核批准的社会中介机构,受委托人的委托从事审查、鉴证的一种有偿服务。会计师事务所或注册会计师接受委托人的委托,根据契约的要求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出具独立的、客观的审计报告,并按照委托人要求的其他事项出具报告的一种活动。

(二)外部审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公司治理结构中“一股独大”和“内部人控制”现象特别严重,导致注册会计师的聘任制度存在着严重缺陷,即管理当局作为委托人聘请注册会计师审计、鉴证自己的行为,经营管理者决定注册会计师的聘用、续聘、收费等事项,使会计事务所与公司之间的审计关系从监督地位转化为仆从地位,严重危及了外部审计的独立性。[1]国内会计师事务所的业务主要局限于传统的审计和验证服务上,新的业务领域扩展缓慢,因此,审计人员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迫于生存压力常常不得不让步、迁就于被审计公司并与管理层合谋出具虚假的审计报告。而且,会计师事务所规模普遍偏小、业务收入偏低,小规模的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大公司,在经济上不可避免地对大客户产生依赖,他们很容易被由内部人控制的客户所收买,难以独立、客观、公正的发表审计意见,导致注册会计师审计独立性的丧失。[4]在我国,由于市场监督体系不够健全,股东更多关注于股票价格而不关心公司的经营状况,因而,公司财务信息造假不容易被发现。在资本市场上,由于流通股比例较小,股东在资本市场上“用脚投票”的功能难以发挥,致使公司财务造假被发现后,资本市场带来的惩罚力度也较弱。注册会计师作为市场经济的“经济警察”,非但没有起到净化会计市场,提高会计执业质量的防火墙作用,相反注册会计师却与企业合谋造假,帮助企业创造更大的收益。因此说,注册会计师行业监管上的缺陷纵容了注册会计师审计的违规行为,进而影响了外部审计的质量。[2]

通过上述分析,作为我国公司外部治理组成部分的外部审计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公司治理的严重缺陷导致了我国注册会计师在地位、经济上的不独立,进而影响了外部审计的独立性;加之我国市场监督体系和注册会计师行业监管上的缺陷更纵容了注册会计师审计的不合法性。

三、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关系

依据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在具体审计工作中有无配合及相互配合程度的不同,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之间的关系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即无关型、协作关系型及伙伴关系型。

(一)无关型

在这种关系类型中,内部审计师与外部审计师不存在工作上的配合。当企业内部审计部门的规模不大,内部审计人员的精力只能用于满足管理当局的要求时,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之间通常会采用这种关系类型。这种关系类型的好处是内部审计部门集中精力为组织内部服务,外部审计重点放在财务报表鉴证服务上,并就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向管理当局和审计委员会提出咨询建议。因为缺少广泛的接触和沟通,内部审计师与外部审计师的工作存在重叠是在所难免的。

(二)协作关系型

在这种关系类型中,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之间尽可能地共享信息。内部审计的工作计划与外部审计工作协调一致,内部审计工作的成果为外部审计工作所共享。内部审计师与外部审计师工作中密切配合以确保一方获得的信息及时传递给另一方,从而使工作成果很快运用到对方的工作中去。在协作关系中内部审计部门仍然是独立地制定自己的审计计划,但是又让外部审计知道其审计计划的内容,外部审计也是如此。内部审计师清楚外部审计师要复核的重点和采用的方法,外部审计师也清楚内部审计师正在审阅的领域以及工作的结果。

(三)伙伴关系型

在这种关系类型中,内部审计师与外部审计师是工作上的伙伴,双方的协作关系渗透到工作的方方面面,并始终保持沟通,涉及到双方都要执行的审计程序时就一起制定计划共同完成审计任务。

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既各有特点又互为补充。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虽然是审计的不同分类,但他们在本质上都属于审计的范畴,因而有许多相同的地方。

一是审计职能相同。审计职能是审计本身所固有的、内在的功能,由审计的本质决定,具有经济监督、鉴证和评价等多种职能。这三种职能是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都具有的,其中经济监督职能是审计最基本、首要职能,随着经济的发展,审计的鉴证和评价职能也正在逐步被人们发现和认识。

二是审计步骤基本相同。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在审计的步骤上基本相同,都包括以下9个步骤(但是每次审计重点不同,不局限于以上步骤):制定审计计划、进入审计现场,初步进行调查、描述、分析和评价内部控制制度、扩大性测试、实质性测试、提出审计发现和审计建议,与被审计单位有关人员进行沟通、出具书面审计报告、实施后续审计、进行审计评价。

三是审计方法基本相同。检查、监盘、观察、查询及函证、计算、分析性复核等方法是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进行审计过程中需共同运用的审计取证方法。

四是外部审计可以利用内部审计的工作成果。内部审计属于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任何一种外部审计在对一个单位进行审计时,都要对其内部审计的情况进行了解、评价,然后决定利用其全部或部分工作成果,这样可以减少现场测试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节约审计费用。

尽管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一样都是现代审计体系的组成部分,但是从现状来看,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在许多方面存在着差别。

一是审计的独立性不同。内部审计主要是为组织内部服务、接受单位总经理或董事会的领导,独立性较弱,属相对独立;国家审计是代表政府对有关单位进行审计,独立于被审计单位,但不独立于委托审计机关,是单向独立,独立性较强;注册会计师审计为需要可靠信息的第三方提供服务,不受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的领导和制约,属双向独立,独立性最强。

二是审计方式不同。内部审计是自行审计,没有委托人;国家审计是强制审计;注册会计师审计是受托审计。

三是审计监督的性质不同。内部审计实施的是内部监督控制,性质是内部监督;国家审计是政府行政行为,性质是行政监督;注册会计师审计是由中介组织实施的审计,性质是社会监督。

四是审计发现问题后的处理方式不同。内部审计师在审计报告发出后,仍然要为报告中涉及的审计结果和审计建议进行跟踪,进行后续审计。国家审计机关对审计事项做出评价,出具审计意见书,对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行为,需要依法给予处理、处罚的,在法定职权范围内做出审计决定或者向有关主管部门提出处理、处罚意见;注册会计师对审计过程中发现需要调整和披露的事项,只能提请被审计单位调整和披露,没有行政强制力,如果被审计单位拒绝调整、披露,注册会计师视情况出具保留意见或否定意见的报告;如果审计范围受到被审计单位的限制,注册会计师视情况出具保留意见的报告或无法表示意见的报告。出具报告后,注册会计师就基本完成了审计工作。

四、正确处理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关系,有助于我国经济的健全发展

随着企业自的扩大,对外开放的步伐进一步加快,企业要想在市场上,特别是国际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必然要加强内部管理的自我约束机制,这为内部审计开辟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随着政府职能的逐步转变,多种经济成分共存等必将导致社会审计在我国的大力发展,并构成我国审计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上至国家法规下至地方有关法规,均规定由社会审计人员对股份企业或公司进行审计、资产评估,这无疑为社会审计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法律保证,促使社会审计业务健康进行。

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协调工作,要在单位负责人的支持下,由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组织实施,紧紧围绕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协调的目的开展。协调的具体方式,可以通过定期会议、不定期会面或其他沟通方式进行。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要定期对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协调工作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改进协调工作。其中应着重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要在以下五个方面注意沟通: 一是知识沟通,注意相互交流工作经验、学习专业知识,收集政策法规及管理信息,讨论管理薄弱环节,明确审计工作措施。二是审计范围沟通,外部审计机构在制定审计计划时,应考虑双方的工作,最大限度减少重复性工作。三是审计工作底稿沟通,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在必要的范围内交流相关工作底稿,以便在审阅后相互评价工作量,利用对方工作成果,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四是审计结论和管理建议沟通,外部审计通常应就可能影响内部审计的重大事项与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沟通。五是具体审计程序和审计方法沟通;内部审计应与外部审计探讨审计程序和审计方法的缺陷,并及时提请对方改正,以降低审计风险。

第二,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要注意在以下四个方面加强合作: 一是在内部控制方面,内部审计首要目标是评价和评估内部控制系统,它通过风险评估来进行内控系统的审计。外部审计则需要对会计系统和控制环境进行初步的评估,进而进行内部控制测试并决定实质性审计的时间、范围和程序。会计系统和内部控制受到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的共同关注,当外部审计认为内部审计采用了适当的方法进行风险评估并能提供内部控制健全性的保证时,外部审计可以据此决定审计程序和重点范围,从而提高审计的效率。二是在揭示和防止舞弊方面,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都有责任防止和发现舞弊。这方面内部审计比外部审计有着更宽的角色,它可以执行系统审计包括对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和有效性进行审计,像考虑财务经营系统审计的常规风险一样考虑舞弊的风险,内部审计也可以参与任何特定的舞弊的调查。外部审计则更为关注舞弊可能引起的财务报表重大误报的风险,外部审计在评估财务报表舞弊的风险时应考虑内部审计关于舞弊的检查活动。三是在改进建议方面,提供整合治理报告内容方面的保证是对内部审计的要求,同时内部审计还可能对整合治理的程序进行检查和报告;外部审计则需要对整合治理的报告中有关内部财务控制方面的陈述进行检查。因此内部审计在编制整合治理报告中所起的作用和其关于整合治理方面的控制系统的意见,都会被外部审计在执行检查中加以考虑。四是相互利用审计成果方面,外部审计关于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评审结果,特别是外部审计所指出的薄弱环节,内部审计要进行跟踪调查核实,看其是否已采取改进措施等。内部审计要利用外部审计发现的问题线索,确定审计的重点领域。内部审计要向外部审计提供所需要的审计成果,及时沟通情况,做到信息共享,扩大审计影响。

总之,在建立和健全审计监督体系的过程中,不仅要从理论上,而且要从实践上强调,国家审计、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均为社会主义审计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有其侧重点,且又互相补充和协调,只有这样才能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审计监督体系。

参考文献

[1]黄世忠.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面临的挑战与思考[J].会计研究,2001(10).

[2]洪皓.民间审计独立性问题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南昌:江西财经大学,2004.

[3]刘洪涛.内部审计在企业内部控制中的作用[J].现代企业,2009.7.

[4]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2006.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411号——考虑内部审计工作.http://.cn.

[5]中国内部审计协会.2003.中国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0号——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协调.http://.cn.

外部审计和内部审计篇4

【关键词】 高校; 内部审计外部化; SWOT分析

中图分类号:F239.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4)12-0082-04

长期以来,我国的高校内部审计还是以简单的“差错防弊”监督职能为主,主要开展的是传统的财务审计、事后审计。但随着高校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经济活动领域的拓展,高校内部审计的作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单纯的财务审计和事后审计方式已经不再满足需要,内部审计工作将逐步向内部控制、提高绩效、风险管理和服务等方面延伸。但是目前,高校内部审计尚存在诸如独立性不强、审计人员人数少、专业能力较弱、缺乏必要的审计技能等问题,因此客观上要求引进外部审计机构,将内部审计项目外部化。

一、高校内部审计外部化的SWOT分析

(一)SWOT分析

1.内部审计外部化的优势

(1)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提高审计工作质量

基于对单位内部各部门和人员的监督而设立的内部审计机构,由于与被审计单位有人事上的联系,与其他管理部门存在隶属关系和利益冲突,容易受到干预,所以独立性较弱,不易发挥良好效用,而内部审计外部化后,外部审计机构与被审计单位没有利益上的冲突与联系,其工作只对委托人负责,不容易被学校行政干预,理论上可以更加独立、客观、公正,所以外部审计机构提供的审计结论会更让人信服。

(2)相对降低审计成本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学校规模的扩张和办学事业的兴旺,高校内部审计的形式和内容都较之过去有了明显的变化,形成了对招投标审计、工程预决算审计等专项项目进行审计的要求,开展经济效益审计、内部控制审计、风险管理审计也形成了未来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发展的趋势。日新月异的内部审计需求及其变化,不仅加大了内审工作量,还对内审人员的业务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可能需要配备专业的审计设备和软件。在目前高校缺乏复合型审计人才和专业设施的情况下,要缓解这个压力,将内部审计进行外部化就成为了一个合理选择。由于规模经济的存在,从外部市场获取内部审计服务,其成本往往低于单位自己提供内部审计服务的成本,可以节省审计人员的招聘和培训的费用,节省配备设备和软件的费用,相对降低审计成本。

(3)优化资源配置,集中精力做核心工作

社会审计机构拥有大量具有丰富审计经验的专业人才,而且涉及的专业领域很广泛,这是高校内部审计部门难以做到的。如果在很多方面利用社会审计的工作就可以在最大程度上优化社会资源配置,使高校获得更高质量的审计服务。同时,将部分内部审计工作外部化还有利于内部审计部门集中精力围绕学校的核心工作开展审计。

(4)获得先进审计知识和技能

外部审计机构人才济济,具有丰富的实务经验、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内部审计人员可以通过与外部审计人员的合作而接触到更前沿的审计知识和掌握更先进的审计技能,有利于以后内部审计部门的可持续化发展。

2.内部审计外部化的劣势

(1)可能存在职业道德风险

1)外部审计机构作为社会机构,独立性比内部审计机构更强,但是高校的发展壮大和经济效益的好坏毕竟与他们的切身利益关系不大,双方只是短期的合同关系,所以可能会存在忠诚度不及内部审计部门、欠缺更强的责任意识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的问题。2)外部机构和人员在审计时,有可能仅仅以完成合同为目标,不以帮助单位发现和解决问题、提出可持续发展建议为目标。3)如果社会审计机构不遵守职业道德,不守诚信,当审计风险大于利得的时候不是帮助单位规避风险而是回避问题,为了自己利益而有意影响被审计单位相关目标和计划的制定,就可能会存在审计寻租和审计共谋等行为,给被审计单位造成伤害。这些都给内部审计外部化带来了潜在的风险。所以,为了保证审计质量、规避审计风险,内部审计部门还必须严格地监督社会审计机构的审计工作。

(2)信息不对称,可能影响审计工作的效率和效果

外部审计机构的人员难以在短期内像内部审计机构的人员那样全面深刻地掌握高校的人文特点、管理政策、人事配置和业务流程等情况,他们不熟悉高校工作的特点,对校园文化也不会有强烈的认同感;而且社会审计机构的人员的流动性很大,难以自始至终地全面掌握高校动态。1)这种对内部情况的不熟悉和背景知识上的差异,一方面会导致他们难以提供更符合高校的利益和长远发展所需的服务或者提供的服务难以达到预期目的;另一方面,也可能影响到审计工作的深度、广度和强度,对审计程序的执行可能会变成仅仅是简单履行规定程序的常规化工作。2)社会审计人员只能根据高校提供的数据资料进行审计,缺乏全局意识,所以往往只能局限于一般性的财务审计和财务管理范畴,难以在风险评估、风险控制和学校管理方面为学校提出可行性建议,提出的建议在有用性方面也会打折扣。这种信息上的不对称,最终会影响到审计工作的效率和效果。

(3)削弱内部审计职能的整体性,形成管理依赖,地位被动

1)内部审计工作是高校实现自我监督和自我纠正的内部控制系统的核心之一,完善的内部审计可以起到对不良行为和违规操作的监督、评价和纠正的作用,而内部审计的监督、评价和纠正功能又是一个相互支持、互为基础的整体,如果将其中任何一项单一的职能外部化就有可能会破坏内部审计职能的整体性,进而影响内部审计系统功能的发挥。2)一旦外部审计机构介入内部审计工作,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审计外包项目超过一定数量和范围之后,高校内部审计部门可能会愈发依赖外部审计机构的工作,导致内部审计人员对内审工作产生懈怠,这样会使得高校内部审计部门的功能被削弱,不利于培养自己的审计人员以实现内审部门的可持续发展,久而久之必然降低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失去内部审计工作应有的主动性,最终将导致高校内控系统中内部审计这一环节出现缺陷。3)内部审计部门如果凡事依赖外部审计机构的工作,会导致内外部合作者之间的谈判地位发生变化,可能必须被动地接受外部审计机构的不合理要求,佣金可能变得更高却得不到与之相符的服务质量。

(4)丧失管理人才培训基地,规模效益降低

1)内部审计部门其实是一个单位培养管理人才的良好基地,内部审计人员可以接触到高校单位不同部门的方方面面,对学校的管理和发展可以有一个整体的认识,而在内部审计外包之后,内部审计人员得到锻炼的机会可能会减少,对全局的把握能力可能会减弱,因而损失了一个很好的培训管理人才的基地。2)随着高校的发展,内部审计外部化活动也可能会越来越多,在达到一定规模之后,付给外部审计机构的费用将会很高。如果内部审计项目全部由内审部门自己承接,尽管配备专业的设备和招聘培训专业人员的初始成本很高,内审人员经验的积累也需要一段时间,但是在完善了自己的内部审计部门之后,整个审计的边际成本会降低。此时,内部审计耗费的成本将小于由外部审计机构提供服务所付出的成本,获得的效益将大于外部审计机构提供的效益。

3.内部审计外部化的机遇

(1)内部审计职业化的发展趋势

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继2001年重新修订了《内部审计实务标准》之后,又陆续颁布了多个实务公告,并对过去已颁布的实务公告进行了修订,2009年1月还了新版《国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框架》,2012年对《国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标准》进行修订并公示。这就使得对内部审计的活动和结果定价有了评判的依据;此外,在IIA对内部审计的定义里暗含了审计主体可以是“外部人”,内部审计服务可以外部化;同时还对外部服务机构为内部审计提供服务的独立性和胜任能力等方面都做了要求。内部审计服务职业化发展趋势使得管理层在选择和评价内部审计外部化服务方面有了相关依据,也便于外部审计机构开展内部审计工作,推动了内部审计外部化服务的发展。

(2)教育部门和高校管理层的重视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高校系统反腐倡廉工作的日益重视和高校决策管理层对审计职能作用认识的日益深化,高校管理层对内部审计部门越来越重视,对内部审计外部化也寄予了一定的期望。一方面,引入外部审计机构进行内部审计,可以提高内审的独立性,建立健全内部监控和约束机制,强化对内部各部门的管理,提高学校的管理效率和管理质量;另一方面,教育管理部门在强化对高校监管的情况下,也更接受外部审计机构对高校进行审计后的工作结论。教育部门和高校领导层的重视和支持,为内部审计外部化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了条件。

(3)高校发展的现实要求

1)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高校经济活动领域不断拓展,扩大办学规模和加大资金投入已成为高校改革和发展的趋势。在规模扩张的过程中,高校经济活动日趋复杂和外向化,办学投资的多元化和办学形式的多样化使得对内部审计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内部审计已无法满足高校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强化项目风险管理的需要,所以内部审计外部化即让外部审计机构为高校提供更专业的服务就成为了可供选择的解决方式。2)还有很多阶段性的项目审计需求,仅靠内部审计部门自有力量难以满足。例如,学校大兴土木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就形成了对工程预决算审计、招投标审计、项目风险审计、设备采购审计、项目经济效益审计等专项审计工作的需求,但是这种需求只是阶段性需求,在基建项目完成之后此需求就会减少。如果为此而直接招聘和培训内部审计人员、配备审计设施,成本太高,并不是最优选择。在这种情况下就可以借助社会审计机构的力量来满足内部审计的阶段性要求,缓解阶段性的内部审计供给不足的压力。3)高校出于发展的需要,在外地设立了分支办学机构,但是由于不同地区有其自身的风土人情、习俗文化和地方法规的差别,给高校统一经营和监管带来了不便。为此,聘请外地的社会审计人员协助进行内部审计,也给跨地域的监管行为带来了方便。

4.内部审计外部化的威胁

(1)内部审计外部化市场混乱

内部审计外部化服务是一项新兴业务,承接内部审计部门外部化服务的主体大多为注册会计师事务所,也有少量咨询公司等相关机构。这些提供服务的外部机构为了吸引客户,承接更多业务,往往会采取低价竞争的方式,但由于成本效益原则,低价竞争又必然影响到审计服务的质量。同时,这些外部机构良莠不齐,只是一味地追逐利润,往往疏于更新审计技术和方法,这同样影响了审计服务的质量。以上不良因素导致了内部审计外部化市场混乱的现状。

(2)缺乏规范内部审计外部化的法律法规

为了规范与内部审计相关的外部审计工作,我国也出台了一些相应政策,例如内部审计实务标准对外部审计人员提供内部审计服务提出了相应要求,内部审计具体准则也对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协调工作制定了规范,但是目前我国还没有出台专门针对内部审计外部化的服务人员的相关规范和政策。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内部审计外部化服务的质量和对内部审计外部化服务的监管。

(二)构建SWOT分析表

二、基于SWOT分析的内部审计外部化策略

(一)利用机遇、发挥优势,合理采用内审外部化方式

顺应内部审计职业化的发展趋势,在教育部门和高校管理层的大力重视下,根据高校发展的现实要求,合理采取内部审计外部化方式。

1.对于在高校过去很少开展审计的领域、专业性很强的审计领域、审计优势不明显和可能会影响内部审计独立性的审计项目,如果花费太多精力和经费去培养内部审计人员有点不太符合成本效益原则,还不如引进外部机构进行审计,让具有更高审计技术水平和更具工作效率的专业人士来开展比较复杂的内部审计工作,获得更具备独立性、更专业化和更系统化的审计服务。这样一方面可以优化资源配置,另一方面也可以在花费较低成本的情况下获得最大效益。所以,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来选择合适的项目进行内部审计外部化是一个有利于学校管理的选择。

2.在进行内部审计外部化的过程中,内部审计人员可以与外部审计人员全程合作进行审计,把内部审计外部化作为学习外部审计机构经验的好时机,在合作过程中学习对方的先进审计技术技巧,获得更多的审计经验。这样一方面满足了学校加强财务管理、强化风险控制和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目的;另一方面,也让内部审计人员得到了锻炼,有助于发展自己的内部审计力量,对以后建立自己的审计部门很有帮助,还可以避免因为内部审计外部化而可能产生的外包依赖性风险。同时,内部审计人员更熟悉本单位的情况,在与外部审计人员合作的过程中,可以协助外部审计人员,提高审计效率并获得更好的审计效果。

(二)回避威胁,弥补劣势,理性选择

要想解决我国高校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更好地发挥高校内部审计的职能作用,并不是简单地将内部审计外部化就可以解决的,还需要对内部审计外部化作出理性的选择。

1.从外部相关监管法规来看,目前还没有专门针对内部审计外部化服务人员的相关规范和法规,期待能出台相关政策以弥补这个法律法规建设的缺憾,规范内部审计外部化服务市场。在目前还没有相关监管政策的情况下,只能由高校内部来对外部审计的工作建立相应的监督和管理机制。

2.高校在采取内部审计外部化方式时,要谨慎选择。对引入外部审计的可行性做好分析论证,以能否提高审计质量作为抉择的重要依据,考虑综合的成本和收益是否合理,是否能为高校的可持续化发展起到更好作用。可以对目前内审人员无法涉及到的领域面向社会公开招标,注重选择信誉好、专业强的外部审计机构,并且在审计外部化过程中注重监督,外部化服务由最高层主管人员负责,派专人负责沟通协调和跟踪监督,以提高审计的独立性和内部审计外部化服务的质量。在合作协议里要事先约定好审计责任的划分、审计结果的误差标准等条款,以提高外部审计人员的责任意识和风险意识。在审计工作结束后,要对审计工作结果进行评价和总结,吸取经验教训,考察是否符合高校可持续发展,为以后的内部审计外部化工作的开展提供建议。

3.为了避免过多依赖外部审计机构造成的内部审计被动化和受制于人,高校应根据自己的需要和考虑成本效益原则,在不同时期选择不同的能实现内部审计职能的方式,一方面要尽量培养自己的内部审计人员,另一方面要利用外部审计机构的优质资源。不一定全部内部审计项目都外部化,也不一定在所有阶段都需要内部审计外部化。

4.对于核心审计领域的业务,最好还是由单位内部审计人员来承接,一方面可以锻炼内部审计人员的技能,也使他们能更好地掌握高校的管理情况;另一方面,内部审计人员更了解本校的各方面情况,更关注高校的长远发展与规划,更有利于提高审计效率、达到审计效果。

综上,笔者认为,高校根据本单位具体情况对内部审计有选择地进行外部化,在内外部审计资源之间寻求一种与本单位相适宜的内外部审计资源最优配置方式,与此同时采取在审计过程中内外部审计人员全程合作审计的模式,应该是一个能利用机遇发挥内部审计外部化优势并且规避其劣势的理性选择。当然,对于内外部审计人员的工作该如何协调、内外部审计人员的最优搭配比例、内外部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的核定标准等方面还需要在实践中进行摸索。总之,要以提高审计质量并实现成本最低、效益最大化为原则,采取先小范围试点再扩大范围推广的策略。

【参考文献】

[1] 王芳.高等院校内部审计外包的现实选择――合作内审[J].会计之友,2010(7).

[2] 张林.高职院校内部审计外部化思考[J].财会通讯,2013(6).

[3] 翟振才.选择性外包:高职院校内部审计工作的理性选择[J].财会研究,2011(6).

[4] 张超豪.基于模糊数学的高校内部审计外包决策研究[J].财务通讯,2010(5).

[5] 原丽丽.基于SWOT分析的内部审计外包选择[J].审计月刊,2010(4).

外部审计和内部审计篇5

内审外包主要采用以下四种形式:

1.补充式外包,即将部分的内部审计职能赋予第三方。例如,在一些关键性的内部审计项目中聘请外界专业人士提供帮助。又如,在审计外地的分公司时,聘请懂当地语言或熟悉当地习俗的审计人员提供帮助。另外,在审计特殊领域(如电子数据处理系统)时,企业也可聘请这方面的专家参与审计。

2.审计管理咨询,主要是指请咨询机构帮助企业确定企业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人员数量及配备情况,并有可能促进内部审计计划的形成和改进。审计管理咨询服务还包括对内部审计人员的招聘工作,帮助管理层定义主要的审计风险领域等等。

3.内审职能全部外包。在这种外包形式下,企业不设内部审计部门,但是为了进行合理的经营性审计,就将内部审计职能全部外包给会计师事务所或咨询机构。

4.内外成员结合审计,亦可称合作内审。这种外包形式下,内部审计工作由一个统一的项目和审计工作组来完成,成员包括内部审计师和外部审计师,但内部审计师和外部审计师对这种结合审计分别承担不同的责任。

以上各种内审外包形式各具特色,因企业规模及行业不同,在是否实行内部审计外包及实现的方式上可能都有所不同。

一、内部审计外部化的优劣分析

内部审计究竟能否外部化?以何种方式实现?笔者认为,关键是要实现内部审计功能和社会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并使企业能够与急剧变化的外部环境相适应;这需要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进行分析、权衡和选择。

(一)内部审计外部化的优势

1.提高审计的独立性。经济学认为,当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时,内部审计是必须的。作为公司治理的重要内容,内部审计能监督经营者如何更好地行使受托经营权,而内部审计的成本也构成了企业一项重要的管理成本。虽然内部审计部门代表所有者履行监督职能,具有权威性和独立性,但是,实际工作和管理层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方面,管理层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干预内部审计;另一方面,内部审计部门为了能顺利地完成自己的工作,必须主动同管理层协调好关系。在这种利益牵制下,内部审计可能会失去独立性,甚至与管理者共谋来欺骗所有者。而外部审计师独立于企业的所有者和经营者,站在一个客观公正的立场上对企业委托事项进行审计,其工作只对委托人负责,因此能够客观地报告审计结果。

2.节约企业成本。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和企业间竞争的日益激烈,内部审计的传统职能已不能满足企业增加价值的需求,因此,内部审计为适应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而不断扩充其职能,逐渐向风险管理和管理咨询拓展。风险管理和管理咨询业务的开展需要金融、会计、人事、市场、工程、计算机等方面的专业人士来共同完成。此时,企业将面临高额的成本。将内审职能部分或全部外包后,部分或全部的审计成本就变成了可变成本,从而降低成本。通常表现为:(1)节约招募、培训费用和维持成本。内部审计外部化可以避免内部审计人员的招聘费用,为更新和扩充知识而发生的培训费用以及支付专业人员的高额薪金。(2)节约开发软件和新方法的成本。为适应网络环境下的审计,企业必须不断开发新的审计软件以及对新出现的问题寻找解决方案,这会给企业带来高额的开发费用。如果内部审计外部化,咨询机构的这些开发费用就可以分摊给多个客户。(3)降低雇佣成本。外部咨询机构之间的竞争可能导致在相同的价格下,企业可以选择更为优质的服务。

3.优化社会资源配置,提高内审工作质量。内部审计外部化能够使社会人力资源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外部咨询机构由各方面的专家组成,他们通过了专业技术资格认证,并且在对不同类型企业提供咨询服务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熟悉不同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能够根据自身经验及被审计单位的经营过程、风险控制和管理等活动进行客观的评价并提出切合管理者需要的建议,这一点是仅仅服务于单个企业的内部审计师所不能及的。内部审计外部化能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将一些企业的先进经验介绍给其他的企业;内部审计外部化还可以充分利用地理资源优势,对于跨国公司而言,聘请当地的咨询机构或是熟悉该地区业务的外部审计人员可以帮助企业很快融人该地区文化,避免过长的适应期所带来的额外开支。

此外,企业还能够集中精力搞好主业。按照经济学的观点,企业的存在就是因为其专业性,衡量企业规模的最佳方式就是其管理成本小于产品的交易成本。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就是专业化分工的发展,因此管理层关注的焦点应该是组织的关键性业务,企业应该将其有限的资源投入到核心业务上,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同时,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专业服务公司的服务水平也越来越高,企业完全可以将其次要业务(如内部审计等)交给相应的专业服务结构去做,从而提高组织的竞争能力。

(二)内部审计外包的劣势

这个问题,首先应认识内部审计的发展和外部咨询机构的性质。内部审计是现代企业公司治理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近年来的发展趋势看,其职能已由传统的监督、评价,拓展为监督、评价与咨询,逐渐由“监督导向型”向“服务导向型”转变;内部审计的重点由单纯的财务审计转向经营效益审计和风险审计;内部审计在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监督和参谋作用。这使得内部审计作为一个专业职能已越来越多地和经营管理相融合,内部审计的经济性在不断增强。同时,外部咨询机构作为市场中的一员,他们的服务也是有成本的,他们的选择也是理性的,即在一定条件下会出现寻租现象。而且,由于内部审计要求的多样性,外包服务的价格发现机制主要靠谈判来确定。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却往往会增加企业的成本。

1.破坏内部审计职能的整体性。内部审计的评价、监督、咨询的职能是相互支持、互为基础的一个整体,能为企业增加价值的咨询活动是建立在对内部控制的监督和评价的基础之上的,而咨询意见的采纳和顺利实施需要对审计过程进行监督,并且对绩效和风险进行评价,保证其按预期的方向发展。因此,将任何一项职能外部化都不利于内部审计发挥其整体功能。

2.导致管理当局对内部控制缺乏责任感。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中具有重要作用。内部审计本身就是企业内部控制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独立于具体操作和管理之外的控制层。内部审计部门直接对独立的审计委员会、董事会或最高决策层负责,对具体的操作和管理部门内部控制的充分性和潜在的风险进行评价,并提出审计建议,以降低内部控制无效而产生的风险。与此同时,内部审计还帮助企业进行“软控制”环境的营造,是内部控制过程设计的顾问。可见,内部审计在帮助管理当局改善内部控制中发挥着积极的主观和客观作用,将其外部化不利于对内部控制环境的优化,同样也不利于内部控制方法的改进。

3.可能降低企业的竞争优势。一方面,因为内部审计和相应的管理咨询工作由外部机构来做,企业缺乏积累知识和创造价值的动力,无法充分发展内部审计所需的知识和人才;另一方面,要想获得真正有价值的咨询服务,势必会泄露企业部分的核心机密,这可能会影响企业的竞争优势。

4.放弃了内部审计自身的资源优势。首先,内部审计人员熟悉本公司的管理政策、业务程序、经营活动和人事状况,了解企业的组织文化、业务过程和风险控制方面的特点,能更好地提供符合管理层长期战略的咨询服务。而外部咨询机构只能通过一些公开的资料以及通过询问和观察来确定服务的重点。往往由于保密的需要,企业不可能向他们提供完整的资料,这势必影响到外部咨询机构对企业深入的了解和正确的判断,从而影响咨询服务的质量。其次,内部审计人员作为企业的内部人,其工作成果和个人的经济目标联系更密切,在主观上会更投入。再次,内部审计人员对企业的战略管理、组织操作程序和企业文化的了解程度是外部审计人员所不能及的。最后,如果内部审计部门的消失将会使企业越来越受制于外部审计人员,他们可能索要越来越高的佣金,因此企业必须权衡成本、效益问题。

5.内部审计外包的工作质量不一定令人满意。内部审计外包后,由于契约的不完备性,外部审计人员一般只在约定的范围内消极地进行审计,尽量削减审计计划,减少工作量,而不愿意积极主动地去帮助管理层发现问题,提出建议。审计可能会变成一种程序性的工作,外部审计人员不会像内部审计人员那样全心全意为企业考虑。外部审计人员只与企业有短期的合约关系,企业最终的经营成果与他们没有直接联系。而且,外部审计人员毕竟不熟悉企业的实际情况,而内部审计人员,特别是那些在企业里工作了很长时间的内部审计师,更了解企业的发展战略、经营管理手段、企业文化、部门间的利益关系等因素。这种背景知识的差异可能影响到审计计划的深度和审计程序的执行,并可能会对内部审计工作的效率和效果产生重大的影响。

二、我国内部审计外包的可行性

1.从独立性角度分析。内部审计独立性的实质不在于是由内部审计人员还是由外部审计人员来执行内部审计工作,而在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程度。内部审计机构在企业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是由管理层领导还是由董事会来领导,内部审计机构与业务部门及其他各职能部门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制衡关系等因素,将最终决定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程度。内部审计工作不独立,很大原因在于内部审计人员在经济上的不独立,不在于是由谁来执行内部审计工作,而在于我们的内部制度还不够科学、不尽完善。因此,可以通过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健全各项内部控制制度来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

可见,提高内部审计独立性的根本不在于是否将内部审计外部化,而在于完善企业的内部治理结构及各项内部控制制度。独立性不影响企业内部审计外包的选择。

2、从经济效率角度分析。效率通常指消耗的劳动量与所获得的劳动效果的比较,是个投入与产出的比率问题。在内部审计外部化问题上,较流行的观点是它有利于提高内部审计的效率,其理由主要在于它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内部审计人员的招聘成本、维持成本、培训成本等。也就是说,企业可以通过较小的成本来达到相似或者更好的审计效果。但是,该观点至少没有充分考虑下列影响因素:

(1)从投入来看,企业在将内部审计外部化时,已经隐性地支付了审计人员的选拔成本、培训成本等,而外部审计人员的素质是不尽相同的,甚至差别很大。如何选择高素质的外部审计人员来执行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是企业在将内部审计外部化时所必须考虑的。实际工作中,企业往往根据外部审计人员及其所在单位的声望、信誉等进行选择。通常,声望越高、信誉越好的外部审计人员,其在执行内部审计工作时所索取的服务费也越高而这就会造成经济学上说的资源投入冗余。

(2)从产出的角度来看,内部审计由“检查与评价组织活动和为本组织服务”转变为“增加组织价值和改善组织经营,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实践证明,通过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审计人员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企业的各项业务以及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增强协调和处理各种复杂关系及观察与分析问题等能力。如IBM、GE等很多跨国公司,内部审计部门已经成为经营主管和财务主管的集训地。也就是说,由内部审计人员开展内部审计工作,企业所获得的远不止内部审计工作成果的本身,而这是内部审计外部化所无法实现的。由此看来,认为内部审计外部化一定会提高内部审计工作效率的观点是片面的。

三、具体情况还需具体分析

从经济学的观点看,企业采取内部审计外部有一定的合理性和经济性。至于外包的方式和范围需要结合企业自身的具体情况来分析。但是,在审计外包的工作中,应注意以下两点:

1.加强内部审计服务的监管和规范。制定内部审计指导性规范,使内审服务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同时,政府应该完善相应的法规,就会计师事务所提供内审服务所导致的独立性等相关问题作出明确的规定。

2.选择合适的外包形式。对于大中型企业而言,一方面根据国家规定设置内部审计部门,另一方面,内部审计职能完全外包会产生很多种后遗症。因此,部分内审职能外包将是一种明智的选择。企业应该设置内审部门,配备熟悉企业情况、业务水平精干的内部审计人员。并根据企业需要,聘请专门人才配合内部审计人员共同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对中小型企业而言,内部审计任务不多,设置内审部门并配备内审人员将得不偿失,此时内审职能全部外包则可能是企业的最佳选择。

外部审计和内部审计篇6

内审外包主要采用以下四种形式:

1.补充式外包,即将部分的内部审计职能赋予第三方。例如,在一些关键性的内部审计项目中聘请外界专业人士提供帮助。又如,在审计外地的分公司时,聘请懂当地语言或熟悉当地习俗的审计人员提供帮助。另外,在审计特殊领域(如电子数据处理系统)时,企业也可聘请这方面的专家参与审计。

2.审计管理咨询,主要是指请咨询机构帮助企业确定企业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人员数量及配备情况,并有可能促进内部审计计划的形成和改进。审计管理咨询服务还包括对内部审计人员的招聘工作,帮助管理层定义主要的审计风险领域等等。

3.内审职能全部外包。在这种外包形式下,企业不设内部审计部门,但是为了进行合理的经营性审计,就将内部审计职能全部外包给会计师事务所或咨询机构。

4.内外成员结合审计,亦可称合作内审。这种外包形式下,内部审计工作由一个统一的项目和审计工作组来完成,成员包括内部审计师和外部审计师,但内部审计师和外部审计师对这种结合审计分别承担不同的责任。

以上各种内审外包形式各具特色,因企业规模及行业不同,在是否实行内部审计外包及实现的方式上可能都有所不同。

一、内部审计外部化的优劣分析

内部审计究竟能否外部化?以何种方式实现?笔者认为,关键是要实现内部审计功能和社会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并使企业能够与急剧变化的外部环境相适应;这需要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进行分析、权衡和选择。

(一)内部审计外部化的优势

1.提高审计的独立性。经济学认为,当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时,内部审计是必须的。作为公司治理的重要内容,内部审计能监督经营者如何更好地行使受托经营权,而内部审计的成本也构成了企业一项重要的管理成本。虽然内部审计部门代表所有者履行监督职能,具有权威性和独立性,但是,实际工作和管理层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方面,管理层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干预内部审计;另一方面,内部审计部门为了能顺利地完成自己的工作,必须主动同管理层协调好关系。在这种利益牵制下,内部审计可能会失去独立性,甚至与管理者共谋来欺骗所有者。而外部审计师独立于企业的所有者和经营者,站在一个客观公正的立场上对企业委托事项进行审计,其工作只对委托人负责,因此能够客观地报告审计结果。

2.节约企业成本。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和企业间竞争的日益激烈,内部审计的传统职能已不能满足企业增加价值的需求,因此,内部审计为适应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而不断扩充其职能,逐渐向风险管理和管理咨询拓展。风险管理和管理咨询业务的开展需要金融、会计、人事、市场、工程、计算机等方面的专业人士来共同完成。此时,企业将面临高额的成本。将内审职能部分或全部外包后,部分或全部的审计成本就变成了可变成本,从而降低成本。通常表现为:(1)节约招募、培训费用和维持成本。内部审计外部化可以避免内部审计人员的招聘费用,为更新和扩充知识而发生的培训费用以及支付专业人员的高额薪金。(2)节约开发软件和新方法的成本。为适应网络环境下的审计,企业必须不断开发新的审计软件以及对新出现的问题寻找解决方案,这会给企业带来高额的开发费用。如果内部审计外部化,咨询机构的这些开发费用就可以分摊给多个客户。(3)降低雇佣成本。外部咨询机构之间的竞争可能导致在相同的价格下,企业可以选择更为优质的服务。

3.优化社会资源配置,提高内审工作质量。内部审计外部化能够使社会人力资源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外部咨询机构由各方面的专家组成,他们通过了专业技术资格认证,并且在对不同类型企业提供咨询服务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熟悉不同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能够根据自身经验及被审计单位的经营过程、风险控制和管理等活动进行客观的评价并提出切合管理者需要的建议,这一点是仅仅服务于单个企业的内部审计师所不能及的。内部审计外部化能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将一些企业的先进经验介绍给其他的企业;内部审计外部化还可以充分利用地理资源优势,对于跨国公司而言,聘请当地的咨询机构或是熟悉该地区业务的外部审计人员可以帮助企业很快融人该地区文化,避免过长的适应期所带来的额外开支。

此外,企业还能够集中精力搞好主业。按照经济学的观点,企业的存在就是因为其专业性,衡量企业规模的最佳方式就是其管理成本小于产品的交易成本。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就是专业化分工的发展,因此管理层关注的焦点应该是组织的关键性业务,企业应该将其有限的资源投入到核心业务上,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同时,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专业服务公司的服务水平也越来越高,企业完全可以将其次要业务(如内部审计等)交给相应的专业服务结构去做,从而提高组织的竞争能力。

(二)内部审计外包的劣势

这个问题,首先应认识内部审计的发展和外部咨询机构的性质。内部审计是现代企业公司治理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近年来的发展趋势看,其职能已由传统的监督、评价,拓展为监督、评价与咨询,逐渐由“监督导向型”向“服务导向型”转变;内部审计的重点由单纯的财务审计转向经营效益审计和风险审计;内部审计在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监督和参谋作用。这使得内部审计作为一个专业职能已越来越多地和经营管理相融合,内部审计的经济性在不断增强。同时,外部咨询机构作为市场中的一员,他们的服务也是有成本的,他们的选择也是理性的,即在一定条件下会出现寻租现象。而且,由于内部审计要求的多样性,外包服务的价格发现机制主要靠谈判来确定。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却往往会增加企业的成本。

1.破坏内部审计职能的整体性。内部审计的评价、监督、咨询的职能是相互支持、互为基础的一个整体,能为企业增加价值的咨询活动是建立在对内部控制的监督和评价的基础之上的,而咨询意见的采纳和顺利实施需要对审计过程进行监督,并且对绩效和风险进行评价,保证其按预期的方向发展。因此,将任何一项职能外部化都不利于内部审计发挥其整体功能。

2.导致管理当局对内部控制缺乏责任感。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中具有重要作用。内部审计本身就是企业内部控制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独立于具体操作和管理之外的控制层。内部审计部门直接对独立的审计委员会、董事会或最高决策层负责,对具体的操作和管理部门内部控制的充分性和潜在的风险进行评价,并提出审计建议,以降低内部控制无效而产生的风险。与此同时,内部审计还帮助企业进行“软控制”环境的营造,是内部控制过程设计的顾问。可见,内部审计在帮助管理当局改善内部控制中发挥着积极的主观和客观作用,将其外部化不利于对内部控制环境的优化,同样也不利于内部控制方法的改进。

3.可能降低企业的竞争优势。一方面,因为内部审计和相应的管理咨询工作由外部机构来做,企业缺乏积累知识和创造价值的动力,无法充分发展内部审计所需的知识和人才;另一方面,要想获得真正有价值的咨询服务,势必会泄露企业部分的核心机密,这可能会影响企业的竞争优势。

4.放弃了内部审计自身的资源优势。首先,内部审计人员熟悉本公司的管理政策、业务程序、经营活动和人事状况,了解企业的组织文化、业务过程和风险控制方面的特点,能更好地提供符合管理层长期战略的咨询服务。而外部咨询机构只能通过一些公开的资料以及通过询问和观察来确定服务的重点。往往由于保密的需要,企业不可能向他们提供完整的资料,这势必影响到外部咨询机构对企业深入的了解和正确的判断,从而影响咨询服务的质量。其次,内部审计人员作为企业的内部人,其工作成果和个人的经济目标联系更密切,在主观上会更投入。再次,内部审计人员对企业的战略管理、组织操作程序和企业文化的了解程度是外部审计人员所不能及的。最后,如果内部审计部门的消失将会使企业越来越受制于外部审计人员,他们可能索要越来越高的佣金,因此企业必须权衡成本、效益问题。

5.内部审计外包的工作质量不一定令人满意。内部审计外包后,由于契约的不完备性,外部审计人员一般只在约定的范围内消极地进行审计,尽量削减审计计划,减少工作量,而不愿意积极主动地去帮助管理层发现问题,提出建议。审计可能会变成一种程序性的工作,外部审计人员不会像内部审计人员那样全心全意为企业考虑。外部审计人员只与企业有短期的合约关系,企业最终的经营成果与他们没有直接联系。而且,外部审计人员毕竟不熟悉企业的实际情况,而内部审计人员,特别是那些在企业里工作了很长时间的内部审计师,更了解企业的发展战略、经营管理手段、企业文化、部门间的利益关系等因素。这种背景知识的差异可能影响到审计计划的深度和审计程序的执行,并可能会对内部审计工作的效率和效果产生重大的影响。

二、我国内部审计外包的可行性

1.从独立性角度分析。内部审计独立性的实质不在于是由内部审计人员还是由外部审计人员来执行内部审计工作,而在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程度。内部审计机构在企业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是由管理层领导还是由董事会来领导,内部审计机构与业务部门及其他各职能部门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制衡关系等因素,将最终决定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程度。内部审计工作不独立,很大原因在于内部审计人员在经济上的不独立,不在于是由谁来执行内部审计工作,而在于我们的内部制度还不够科学、不尽完善。因此,可以通过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健全各项内部控制制度来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

可见,提高内部审计独立性的根本不在于是否将内部审计外部化,而在于完善企业的内部治理结构及各项内部控制制度。独立性不影响企业内部审计外包的选择。

2、从经济效率角度分析。效率通常指消耗的劳动量与所获得的劳动效果的比较,是个投入与产出的比率问题。在内部审计外部化问题上,较流行的观点是它有利于提高内部审计的效率,其理由主要在于它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内部审计人员的招聘成本、维持成本、培训成本等。也就是说,企业可以通过较小的成本来达到相似或者更好的审计效果。但是,该观点至少没有充分考虑下列影响因素:

(1)从投入来看,企业在将内部审计外部化时,已经隐性地支付了审计人员的选拔成本、培训成本等,而外部审计人员的素质是不尽相同的,甚至差别很大。如何选择高素质的外部审计人员来执行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是企业在将内部审计外部化时所必须考虑的。实际工作中,企业往往根据外部审计人员及其所在单位的声望、信誉等进行选择。通常,声望越高、信誉越好的外部审计人员,其在执行内部审计工作时所索取的服务费也越高而这就会造成经济学上说的资源投入冗余。

(2)从产出的角度来看,内部审计由“检查与评价组织活动和为本组织服务”转变为“增加组织价值和改善组织经营,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实践证明,通过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审计人员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企业的各项业务以及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增强协调和处理各种复杂关系及观察与分析问题等能力。如IBM、GE等很多跨国公司,内部审计部门已经成为经营主管和财务主管的集训地。也就是说,由内部审计人员开展内部审计工作,企业所获得的远不止内部审计工作成果的本身,而这是内部审计外部化所无法实现的。由此看来,认为内部审计外部化一定会提高内部审计工作效率的观点是片面的。

三、具体情况还需具体分析

从经济学的观点看,企业采取内部审计外部有一定的合理性和经济性。至于外包的方式和范围需要结合企业自身的具体情况来分析。但是,在审计外包的工作中,应注意以下两点:

1.加强内部审计服务的监管和规范。制定内部审计指导性规范,使内审服务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同时,政府应该完善相应的法规,就会计师事务所提供内审服务所导致的独立性等相关问题作出明确的规定。

2.选择合适的外包形式。对于大中型企业而言,一方面根据国家规定设置内部审计部门,另一方面,内部审计职能完全外包会产生很多种后遗症。因此,部分内审职能外包将是一种明智的选择。企业应该设置内审部门,配备熟悉企业情况、业务水平精干的内部审计人员。并根据企业需要,聘请专门人才配合内部审计人员共同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对中小型企业而言,内部审计任务不多,设置内审部门并配备内审人员将得不偿失,此时内审职能全部外包则可能是企业的最佳选择。

外部审计和内部审计篇7

【关键词】内部审计;内部审计外包;优缺点;可行性

现代意义上的内部审计是20世纪经济快速发展的产物,它作为一个职业被人们所认识也是近半个多世纪以来的事情。今天,内部审计在全面开放的国际市场中,已经成为了最激动人心的、最具活力和挑战性的职业之一。

1 内部审计外包的基本状况

内部审计外包(internal audit outsourcing),是指企业从外部聘请专业人员来执行企业内部部分或全部内部审计工作。内部审计外包最先是由曾经全球知名的会计师事务所安达信、安永、毕马威等提出的。他们将内部审计解释为企业的一个成本中心,随着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和企业之间竞争的日益激烈,内部审计的传统职能已不能满足企业增加价值的需求。为适应企业经营管理的需求,内部审计职能应逐渐向风险管理和战略管理方面拓展,此时,企业将面临高额的成本。他们极力说服企业关注自身的竞争优势,而将内部审计业务交给外部咨询机构来完成。

2 内部审计外包的利与弊

2.1 内部审计外包的优势

(1)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同外部审计一样,内部审计也要求其审计师客观、独立地完成工作。www.lw881.com内部审计师的目标是由企业管理层、董事会以及专业准则所决定的。通常他们的目标是审查整个企业经营的效率和效果,遵循性以及内部控制的充分性和有效性。在通常情况下,内部审计师主要是对管理层负责。内部审计部门作为企业的一个职能部门,其实际工作与管理层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管理层可以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干预内部审计师,而外部审计师独立于企业的所有者和经营者,与他们没有利益冲突或联系,有一套公认审计准则需要遵循,还有职业道德的约束,其工作只对社会公众和合伙人负责,因此能够更为客观的报告审计结果,相比之下,独立性更高。

(2)提高内部审计质量:现代审计要求审计人员具有广博的知识,外部审计组织具有先进的审计技术,丰富的审计经验,一流的审计人员,与已经习惯特定程序审计的内部审计人员相比,更能适应日益发展的现代内部审计要求。另一方面,由于竞争机制的存在,外部审计机构因为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一直处在不断的学习、进取之中,综合素质相对内部审计人员更为优良。

(3)节约内部审计成本:现代内部审计人员除需要及时、准确的向企业管理当局报告有关查错防弊、资产保护的信息之外,更重要的任务是协助管理人员更有效地管理和控制企业的各项活动,合理有效地配置资源,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为此,企业将面临高额的成本。企业建立自己的内部审计部门,需要为内审部门的运转,内审人员的薪金,培训支出,市场调查支出,管理费用等等支付一大笔费用,并为了应对不断变化的市场需要不断培训人才,招揽新的专业人员。而通过内部审计外包,企业只需支出一笔固定的费用,就可以完成上述一系列工作。此外,电子商务的发展是内部审计部门要面对的一个新问题,为了适应网络环境下的内审工作,企业需要研发新的审计软件,处理审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果将内部审计外包,外部审计机构可以将这笔费用分摊到多个客户,节约了开发成本。

(4)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为了适应不断发展的市场要求,需要大批专业技术人员(例如,工程技术、计算机网络、税务、营销策划等等)参与到企业的内部审计活动中。通过内部审计外包,企业可以不用自己额外招揽人才,而通过外部审计机构享受到这些服务。而且,由于外部审计机构的活动广泛,企业还可以了解到最新的市场信息,及时做出反应。

2.2 内部审计外包的弊端:内部审计外包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

(1)外部审计人员缺乏对企业足够的了解:对企业而言,配备专业审计人员是一种从长远出发的理性选择。外部审计师非固定员工,所以对企业的忠诚度可能不及企业专业内部审计人员来得高,外部审计人员对企业内部情况的了解程度也很难与专业内审人员相比,由于要处理的事务较多,在处理企业内部审计业务时难免存在一些问题。

(2)可能导致企业竞争优势的降低:如果长期只依赖外部审计人员而不发展自己的内部审计人才,企业将疏于知识的积累,而且如果没有自己的内审机构,如果想要获得有价值的咨询服务,就需要将自己的核心机密透露给外审机构,这就给企业的生存发展带来了潜在的威胁,可能会影响企业的竞争优势。

(3)不利于内部控制环境的优化:从某种意义上说,内部审计是对其他内部控制的再控制。内部审计在帮助企业管理层改善企业内部控制方面发挥着积极重要的作用,将其外包不利于将企业的内部控制环境优化,也不利于其手段和方法的改进。

3 内部审计外包对我国的启示

3.1 我国内部审计外包的可行性

(1)从成本效益的角度来看:

企业需要设置相应的内部审计部门,配备专业的内部审计人员来开展内部审计工作。这对于规模较大的企业来说并不困难,但对于规模较小的企业来说,很可能就承担不起这笔费用,考虑到成本效益原则,小规模企业一般不设置内审机构,而直接委托会计师事务所提供内部审计服务。而在我国,由于种种原因,中小规模企业较多,在我国实行内部审计外包是完全有市场的。

(2)从优化资源配置的角度来看: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的服务结构非常单一,非审计服务的发展则明显不足。如果事务所积极开展外包业务,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种淡旺季不均的状况,不仅降低了运行成本,增加了事务所的市场份额,也有利于其稳定发展。

(3)从提高审计独立性的角度来看:我国现代内部审计的起步较晚,主要是在国家审计推动下作为国家对国有企业经营管理状况进行监督的工具而产生的,作为企业内部审计部门的自觉性不够高,内部审计力度不够大,受企业影响较多。聘用外部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内部审计,由于其完全独立于企业,有职业行规的约束,能够为企业提供更为独立、客观的服务。

(4)从改善审计工作质量的角度来看:随着我国融入世界经济舞台的步伐进一步加大,市场竞争将愈来愈激烈。企业管理层必须更加关注企业各项经营活动的有效性、风险管理水平的高低,资源使用的合理性,对内审人员的知识结构和综合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我国目前显然还没有足够数量的合格内审人员。我国的注册会计师行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应对了激烈的市场竞争,形成了较强的专业素质,熟练的业务水平,加之在管理咨询服务领域的实践,其业务素质和专业能力远胜于内部审计人员。

3.2 内部审计外包应注意的问题

(1)加强我国内部审计职业的监管,规范行业准则:在内部审计外包问题上,国外已经出现了许多严重的问题。2001年以来,美国爆发一系列财务虚假案,使得安然、世通等巨型公司破产,也导致安达信这样一个有着90多年历史的世界级会计师事务所饱含屈辱地退出审计市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内部审计外包,安然公司将内部审计职能外包,由外部审计事务所——安达信负责该公司的内部审计职能。

为此,美国于2002年7月25日通过了《公众公司会计改革和投资者保护法》,简称为《萨宾纳斯——奥克斯莱法案》,这部法案对美国乃至对世界各国会计、公司治理、证券市场,都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萨宾纳斯——奥克斯莱法案》对审计独立性作了新的规定,包括对注册会计师提供非审计服务的限制,其中有一项就是一家会计师事务所不得同时既承担企业的外部审计又承担企业的内部审计。

(2)选择合适的内部审计外包形式:在选择内部审计外包时,企业应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外包形式。对于大中型企业而言,按国家规定要设置内部审计部门,可以选择补充,部分外包,合作审计几种形式。根据实际需要,通过外部审计咨询机构进行适当地补充,部分外包内审业务,或聘请外部审计机构与其内部审计人员进行合作审计。而对于一般小型企业而言,内部审计任务不多,设置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负担较重,可以选择将其内部审计职能全部外包,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逐步设立其内部审计职能和内部审计人员。

(3)加强我国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的培养:虽然内部审计外包的实施在我国完全是有可行性的,从优化资源、节约成本的角度来考虑,可以选择补充、部分非关键领域外包、合作审计,但对于内部审计完全外包,只能是企业在过渡时期节约成本、提高效益的一种选择。

美国内部审计师协会(iia)曾了一份题为“关于将内部审计技术外包的观点”的报告,在这份报告中,iia的主要观点认为:

一个由训练有素的员工恰当组成的、胜任的内部审计部门,能够比合约规定的审计服务更有效率和效果的执行内部审计职能。只要内部审计员工精通业务、工作有效率,并且对企业管理当局负责,企业就应该自己保留内部审计职能,并使之更好地服务于企业。

实行内部审计外包,不是为了取代内部审计部门,而是为了让内部审计职能得到更好地发挥,我们不能长期依赖外包来执行企业内部审计职能,还是要着力于发展自己的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加强我国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的培养,缩小和国外内部审计机构在职能定位等方面的差距,努力培养自己的内部审计人才。

尽管许多内部审计人员对内部审计外包提出异议,但内审外包事实上已经成为了近年来国外内部审计职业界的一种重要现象。这对企业内部审计部门无疑是前所未有的挑战,迫使企业内审人员想方设法通过改善内部审计绩效、提高内部审计效率来增强自己对本企业的吸引力,从而维系自己在企业中的地位和职业生命。

在我国,相信不久的将来,也会有越来越多的会计师事务所和咨询机构开展这项业务,内部审计外包将会成为企业和事务所的双赢战略。

参考文献

[1] michael p • cangemi , tommie singleton.管理审计职能——公司管理部门程序指南(第3版)[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 lawrence b • sawyer , mortimer a • dittenhofer , james h • scheiner.索耶内部审计——现代内部审计实务(第五版)[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

外部审计和内部审计篇8

【关键词】 内部审计 外部审计 注册会计师

一、内部审计的概念

内部审计是组织内部的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和评价活动,它通过审查和评价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来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

二、内审的职能

1、进行价值管理

内部审计人员从经济、效率、效果三方面关注公司的资源使用情况。

2、审计企业信息系统

通过内部审计判定公司信息系统能否为报表编制提供可靠的信息,是否有有效的内控制度来降低错报、漏报的风险。

3、开展项目审计

内部审计对具体特定项目进行审计,例如建立新的信息系统、开设新的生产加工区等。内部审计负责鉴定项目的目标能否实现,项目是否按计划有效的运行,并从运行项目失败教训中总结经验等。

4、进行内部财务审计

这是内部审计部门传统上的主要工作领域,例行性地检查编制财务报表的财务记录与支持文件,以减少错误与舞弊事件的发生;对财务数据进行趋势分析等。

5、开展经营审计

内部审计部门可以对采购、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等经营部门开展经营审计,检查与复核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提出可以进一步提高业绩与改善管理的建议与对策。

三、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关系

1、内部审计与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区别

(1)两者的审计目标不同。内部审计主要是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以及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进行评价;注册会计师审计主要对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的合法性和公允性进行审计。

(2)两者独立性不同。内部审计为组织内部服务,接受总经理或董事会的领导,独立性较弱;注册会计师审计为需要可靠信息的第三方提供服务,不受被审计单位管理层的领导和制约,独立性较强。

(3)两者接受审计的自愿程度不同。内部审计是代表总经理或董事会实施的组织内部监督,是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单位内部的组织必须接受内部审计人员的监督;注册会计师审计是以独立的第三方对被审计单位进行审计,委托人可自由选择会计师事务所。

(4)两者遵循的审计标准不同。内部审计人员遵循的是内部审计准则;而注册会计师遵循的是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

(5)两者审计的时间不同。内部审计通常对单位内部组织采用定期或不定期的审计,时间安排比较灵活;而注册会计师审计通常是定期审计,每年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审计一次。

2、内部审计与注册会计师审计的联系

(1)内部审计是单位内部控制的一部分。内部审计作为单位内部的经济监督机构,虽然不参与单位的经营管理活动,但要对各项经营管理活动是否达到预定目标,是否遵循了单位的规章制度等进行监督,属于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外部审计人员在对被审计单位进行审计时,要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测评,就必须了解内部审计的设置和工作情况。

(2)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在工作上具有一致性。内部审计在审计内容、审计方法等方面都和外部审计有许多一致之处。例如,在进行财务审计时,两者在方法上都要评价内控制度,检查凭证、账簿,核对账表的一致性等。这就为外部审计利用内部审计工作的成果创造了条件。

(3)利用内部审计工作成果可以提高审计效率,节约审计费用。外部审计人员在对内部审计工作进行评价以后,利用其全部或部分工作成果,可以减少现场测试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从而节约被审计单位的审计费用。

四、提高注册会计师利用内审的工作效果

1、注册会计师利用内审的工作要考虑的事项

(1)审计人员的素质和意识问题。部分企业审计人员的综合能力、素质偏低,不仅没有实质性的经验,甚至连自身专业素质都不能够达标,更为严重的是这些审计人员没有正确的认识到自身工作的性质,使得企业内审工作中出现人为的影响,阻碍企业的进步。企业领导者、决策者对内审的认识,是决定企业自身内审工作的关键因素,而就目前的现状来看,绝大多数企业决策者、领导者仍然没有正确认识到内审工作的重要性,甚至把这个部门当成麻烦、包袱,而对于具体的工作也没有给与相关的支持、配合,使得企业的内审工作难以顺利的展开和实施。因此,注册会计师在利用内部审计时,要了解内审人员是否是经过充分技术培训且精通业务的人员,以决定是否利用内部审计的工作。

(2)审计机构健全程度。社会经济在不断的改变深入,在这样的发展环境中,企业自身的内审机构也应该有相应的改革。但事实上,绝大多数企业的审计机构不仅没有积极地实施改革,甚至取消了自身的内审机构,比如将内审机构与财务合并、随意安排工作人员填补空缺等等。注册会计师在利用内部审计时,要考虑内部机构是否健全,比如检查内审人员的工作有没有得到适当的监督复核和记录。

(3)内审制度完善程度。我国虽有《审计法》、《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等法律,但是从部门和行业上来看还不够完善,特别是经济方面的法律法规和制度还不够健全,规范审计工作质量和约束审计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和工作纪律的制度和法规还不够系统,使得审计人员在检查和评价各项经济活动以及处理违纪问题时,缺乏可靠的依据。注册会计师在利用内部审计时要依据内审制度的完善程度来决定在多大程度上利用内部审计的工作。

2、企业的职责

(1)提高对内审工作的认识。要想顺利实施企业内审工作并且促进工作的展开,就必须提高对内审工作的认识,而最为关键的就是提高企业决策者以及领导者的认识。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点:第一,加强企业领导者、决策者的内审意识。意识决定行动,而提高企业领导者、决策者的内审意识则是确保工作顺利开展的首要条件。因此,可以大力宣传内审的作用以及重要性,使企业的领导者、决策者能够更加全面、更加客观地了解、认识内审;第二,内审人员做好工作的汇报、沟通。在展开企业内审工作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应该及时积极地向企业决策者、领导者汇报工作情况,对于难以协调的问题进行足够的沟通,尽可能地使企业决策者、领导者了解工作的性质以及性能,最终从侧面提高企业决策者、领导者对工作的认识。

(2)坚持依法审计。坚持依法审计是提高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水平的重要保证,为此,企业内部审计结构必须根据国家相应的审计法律法规以及企业内部审计制度来实施内部审计,并且按照内审计规范所规定的程序、方法、内容等等开展各项审计工作,这样才能够逐步实现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法制化、制度化以及规范化。而为了能够更好地实现这个目的,则要做好以下几点:第一,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应该加强学习以及培训,熟练掌握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企业内部审计规范;第二,应该建立健全企业内部审计的控制制度、激励机制以及责任制度,规范企业内部审计机构以及人员的行为,减少审计工作的随意性以及盲目性,切实维护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严肃性。

(3)加强审计队伍建设。加强对审计队伍的建设是促进企业内审工作的必要措施,应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以及能力,从根本上保障工作的顺利展开,从而杜绝人为问题的发生,使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能够更加科学、有效。企业必须按照建设一支政治强、作风硬、品德好、业务精的企业内部审计队伍的目标,通过加强政治思想工作、组织学习和培训、开展审计理论和实务的研讨,总结实践经验等途径,大力加强审计队伍的思想作风和业务建设,使审计人员的政治思想素质、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得到不断提高,以适应新形势下对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更高要求。具体的实施措施包括以下几点:第一,要明确企业审计人员的职责,严肃审计的纪律,因为审计部门是监督部门,这也就决定了企业审计队伍的素质应该更高,而审计纪律也要更严;第二,要抓好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培训工作,实行达标上岗制度,加强岗位培训,不断更新企业内审人员的知识点,增强其业务技能,以切实提高他们的综合业务素质;第三,要严把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入口关,要把那些政治思想和业务素质较高的、责任感和事业心较强的、为人正直的同志调到内部审计岗位上来。

(4)调动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积极性。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制定和完善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管理办法,妥善解决好他们的激励、待遇等问题,充分调动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积极性。

五、结语

注册会计师利用内审的工作成果体现了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合作,即审计资源的整合。尽管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各有侧重,但内外审计要相互合作,充分利用对方的工作成果,才会共赢。在我国无论内部审计协会还是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都倾向于内外审计之间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第一,外部审计利用内部审计的工作成果。内部审计需要评价企业的内部控制系统的完善性,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审计活动。外部审计在实施审计时也需要粗略评估企业的内部控制环境,从而确定审计风险,有针对性地进行审计。因此在外部审计认可内部审计工作的前提下,可以充分利用内部审计对内控系统的评价确定风险高发区,有重点地进行审计,节省审计资源,提高审计效率。此外,外部审计还可以通过内部审计编制的整合治理报告来观察企业的薄弱环节,在对被审计单位所处行业特点并不是很了解的情况下,这种做法可以大大节约审计时间,提高效率性和效果性。我国《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22号――考虑内部审计工作》提出:“注册会计师应当在制定、实施审计程序时,考虑与会计报表审计相关的内部审计工作及其可能产生的影响”,“注册会计师通常应当将注意到的可能影响内部审计的重大事项及时告知内部审计人员,并提请内部审计人员将其发现的可能影响注册会计师审计的所有重大事项,及时告知注册会计师。”第二,内部审计关注并借鉴外部审计的结论。外部审计不管是独立性还是客观性都比内部审计相对好一些,因此对于财务经营系统的一些常规审计、内部审计可以借鉴外部审计,不需要再进行重复审计。要关注外部审计关于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评审结果,特别是外部审计所指出的薄弱环节,内部审计要进行跟踪调查核实,看其是否已采取改进措施,没有执行的要采取措施督促其执行,避免重蹈覆辙。我国《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0号――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协调》也明确指出内部审计机构与会计师事务所、国家审计机构在审计工作中应加强沟通与合作。

综上所述,外审和内审在发展时应该各有侧重,同时注重相互间的交流与合作,从而实现审计资源乃至其他资源的优化配置,最终达到两者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戴耀华、扬淑娥、张强:内部审计对外部审计的影响:研究综述与启示[J].审计研究,2007(3).

[2] 徐焱军: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关系的选择与实施策略[J].商场现代化,2006(18).

[3] 周文华:论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关系[J].商场现代化,2006(20).

上一篇:人物形象塑造方法范文 下一篇:关于整改落实情况的汇报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