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一体化的知识范文

时间:2023-11-02 04:10:04

机电一体化的知识

机电一体化的知识篇1

关键词 机电一体化技术;课程定位;教学改革;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21-0139-03

机电一体化课程是一门以精密机械技术为基础,综合电工电子技术、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传感器技术、接口技术、信号变换技术为一体并应用到实际中去的高技术学科,是机械工业发展的必然方向。为了适应科学技术的高层次发展,紧跟国际化科技的潮流,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机电专业在初创时期,特别强调“机电一体化技术”课程模块的设置与教学,并且对于这种侧重于实践应用和变化较快的课程内容,为了能够及时跟踪学科的前沿发展,使得学生的学习更具有时效性,还把它设置为机电一体化创新设计课程,并且选择北京理工大学长期从事机电技术学科教学和研究的张建民教授撰写,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一书作为教材,借以促进机电一体化技术课程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励和教学教法的出新。

1 “机电一体化技术”教学课程的定位

把“机电一体化技术”课程设置为模块化教学课程,不仅因为它是“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主干专业课程,而且对于这种机电一体化属性的课程内容,学生有兴趣和渴望掌握相关领域前沿应用的摄取能力,使其有助于今后的学习并及时为就业和机电产品开发应用服务。在前期的相关课程教学中,学生对“机电技术类”课程踊跃选修,“全国大学生机械电子设计竞赛”连年参与人数在百人左右,足以表明学生的这种兴趣和渴望。

“机电一体化技术”课程作为机械技术与微电子技术的新兴交叉学科,融合了机械技术、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等多种学科的技术基础,体现了“以机为主、以电为用、机电有机结合”的原则。因而,“机电一体化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也要涵盖机电技术领域的全部技术基础分支,使学生全面了解相关学科知识内容,综观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一书被认为是国内机电技术学科领域具有代表性的经典论著之一,并在国内许多本科类及高职高专类学校被用作教材或教学参考书。其具有较强的先进性、实用性和权威性,具备了如上各个技术分支的理论基础,内容丰富、深入浅出、层次清晰、理论与应用并重,能够将现代机电技术的原理、技术与应用有机结合,良好地引导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求。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一书除了书本的课程内容之外,还包括相关文献参考资料电子版以及网络链接学习材料的CD-ROM光盘,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广泛的学习空间。作为“机电一体化技术”课程教学的教材,它在提供了知识点齐全、难易度适中的课程内容的同时,还为教学和学习提供了机电产品的设计实例,利于在教与学互动过程中进行实践应用的检验和对机电产品设计的理解,获得有益的教学效果。

为此,确定“机电一体化技术”课程教学的基本目标定位:通过相关学科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营造师生交流互动的实践应用设计环境,促使学生系统了解机电技术学科知识,掌握机电一体化产品系统设计方法,锻炼提高学生“机电有机结合”的实际应用能力。

2 实践讨论教学模式的采用

实施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的实践互动模块讨论式教学,不仅能够使学生在整体把握专业知识的同时获得理论与实践的互动理解,锻炼和提高机电一体化产品设计的系统化思维及应用能力,还将反过来促进学生对先进学科知识的兴趣和追求。

机电一体化技术教学就是要营造一种实践学习及系统应用专业知识的环境和氛围,但是它应该完全不同于全实验的专业课程授课。当前,一些教师的实践互动模块讨论式教学并未起到实际效果,不仅有教师教学方式的缺陷,还有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方式应用的不足。因而,在这种实践综合应用专业知识课程的教学中采用“侵入式”授课,势必造成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思维理解滞后以及对知识点整体链接思维的障碍,从而影响师生课堂上的交流互动,无法达到促进学生积极学习的目的。为此,必须采用“实践互动模块讨论化”的方法,充分利用校内机电实验设备,有序地为学生设置实践互动模块讨论式的教学环境,针对机电一体化产品功能模块授课,达到学生对专业课程的逐步接受适应和学习主导性的稳步完成。

“实践互动模块讨论化”的机电一体化技术教学就是教育者努力创设互动性、参与性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浸泡”于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的环境里,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理论应用于实践的系统思维整合能力。为此,在“机电一体化技术”课程教学中,首先坚持采用教材中的系统知识点,在机电一体化产品为背景的环境中以教材中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实例方法及结合科研成果构建学生的学习环境,从而否定了采用课堂讲义灌输式授课的原始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利用教材内容模块式编辑课程教学课件,采用理论知识与实物对照的讲解并设定互动讨论式交流,还发挥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作用,配备了动画及音频的实例演示教学内容,随时提问和讨论知识难点。为了达到与课堂教学的统一,延续课堂教学内容效果,每次课后的习题作业要求学生针对机电一体化实例分组设计完成;并且实验课程内容采用案例式介绍,实验报告要求结合科研成果讨论解决方案有所创新。最后采用理论闭卷考试(占总成绩的60%)、课程设计(占总成绩的30%)和平时讨论的参与程度(占总成绩的10%)三者结合考核,作为最终成绩。同时,鼓励学生参加机电产品创新设计大赛各种活动,获奖人员的课程设计设定为优秀(90分以上),使得学生对整个课程内容的学习都处于积极主动之中。

通过这种教学方式,试图培养学生在学习和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中了解和掌握如何“用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设计原理与方法去设计改造机电一体化产品”,并进一步过渡到利用“以机为主、以电为用、机电有机结合的系统思维解决实际问题”。学生通过对专业技术知识的丰富和机电产品设计应用和改造能力的提高,将获得机电结合型高素质的综合发展,成为具备走向国际、放眼全球的科技人才。

3 机电一体化教学资源的广泛挖掘

“机电一体化技术”课程涉及机电技术各个分支学科的原理、技术与应用,每个分支学科都是世界现代高科技领域的一个缩影。根据“机电一体化技术”课程的这一高科技现代化特点,广泛挖掘利用其教学资源,促进学生技术知识的猎取和实践能力的锻炼。

首先,“案例教学”的网络资源利用。把具有重要学习意义的一些机电技术的原理、设计方法等进行课程模块划分,如划分为机械系统部件模块、机电执行元件模块、机电微机控制模块、机电元部件特性模块、机电结合设计及改造模块等,作为课程内容的讲述内容,要求学生利用网络搜索工具,充分进行相关预备知识内容的检索和复习,并通过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案例的检索,获取、对比并介绍、讨论相关设计案例,深入理解机电一体化系统各要素的联系。通过这种学习过程的熏陶,学生不仅深入地理解和复习相关的课程知识,还将对课程内容产生浓厚兴趣,激发后续继续学习的潜力。

其次,实践实验教学利用。目前,“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一些课程内容,已经广泛应用于各类机电产品中,并且,一些课程内容还是机电技术知识在实际机电类产品中的扩展应用。如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照相机、苹果手机、自动打卡机等,更是反映了机电技术的跨学科延伸。因而,充分利用校内实验教学课程资源的数控加工中心及各类机电一体化实验设备,结合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实例,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机电一体化技术学习参考,将能使学生获得更为广泛的学习空间和开阔的知识视野。

再者,结合企业实际进行机电产品的设计改造应用。现代机电技术的发展,导致机电产品革新换代很快。为此,积极联系当地机电企业,实地考察企业需求,为学生营造企业环境条件,参与企业机电产品的创新设计过程。学生以毕业设计方式进行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系统设计,教师进行难点指导,以此达到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整合思维的训练和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实际应用。

4 问题与建议

通过“机电一体化技术”课程实践互动模块讨论式教学的初步实践、学生学习的测试以及实践设计考核,证明学生机电一体化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的提高。但是,要达到“用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设计原理与方法去设计改造机电一体化产品”,还需要教师的悉心辅导;利用“以机为主、以电为用、机电有机结合的系统思维设计机电类产品”则需要更长久的锻炼。并且,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实践互动模块讨论式教学也显示了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投入时间多、花费精力大,是学生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学习中普遍反映的问题。在教师完成大量的机电一体化技术教学备课任务之后,学生就将面临对大量机电一体化教学材料的学习过程,预习、复习以及运用机电一体化技术对问题和实验报告的撰写,都将耗用学生大量的学习时间。同时,其他课程学习的时间分配又将影响本课程的时间投入,似乎成为一个难以解决的矛盾。因此,实施机电一体化课程教学,必须要求学生加强基础专业知识的学习,铺垫好前期知识储备这一关;同时,考虑到学生的差异,还要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在课程的初期阶段加大相关基础知识间联系的介绍比率,随着课程的进行逐渐加大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和学生主导的比例,不断实施、改进和提高。无论如何,依据教材是必须的。

有必要进行机电一体化教学课程的系列化建设,为其教学提供更为广泛的实践培养环境。要使学生具备高素质的知识能力,获得勇于竞争的意识和潜能,适应未来走向世界的发展需求,必须有充分广泛的实践应用氛围的熏陶。“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中有着许多高科技信息化的课程内容,为了达到培养高素质多技能的科技人才的目的,不但要改进和完善“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还要进行系列化的机电一体化技术教学课程建设,为学生提供更为长期广泛的机电一体化教学条件和学习环境。只有使学生处于良好持久的机电一体化技术环境氛围中,才能浸染成长为机电有机结合的科技后备力量。

我国高等院校的机电一体化技术教学实践获得许多教育工作者的肯定,但是一些理性的分析也指出了需改进的地方。无论如何,只有认识到机电一体化技术教学的长期性,坚持不懈地探索和实践,才能创造该教学的良好环境和条件,克服和改进其缺陷与不足,实现培养机电一体化科技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郑永军.以高新技术学科内容构筑科技人才培养体系[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2(12):87-89.

[2]张建明.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陈遇良.机电一体化教学研究[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2.

[4]江庆.机电一体化技术课程教学的一些探讨[J].现代企业教育,2009(1):15-16.

[5]李宏.构建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探索[J].机械工程与自动化,2004(6):69-71.

机电一体化的知识篇2

【关键词】职业学校 机电一体化 课程平衡 专业素养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1-0249-01

职业学校机电一体化专业是以国外“双元制”教育模式为蓝本,以培养具备基本课程知识、富有创新能力的综合性人才为教学目标的,要求将学生培养成能够开发、运用机电一体化产品的高等技术型人才。因此,在实际教学中,需要对学生“机”、“电”两个方面的课程进行有效安排,充分分析两类课程之间的学科特点,从而实现课程之间的平衡性,促进学生专业素养的提升。

一、关于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概述

1.内涵。机电一体化专业是一门具有较强应用性的综合型课程,主要是在坚持发展性原则、人本化原则以及系统性原则的基础上,以培养学生机械学电子学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为培养目标,从而满足相关行业的人才需求,促进机电专业的发展。

2.当前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首先,课程内容设置落后。许多职业学校机电一体化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往往是对固有教材的重复利用,而忽视了社会的发展使得企业需求发生的变化,因此教学内容与企业的人才需求不相符合。其次,重理论教学而轻实践操作。由于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沿袭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坚持以教师为中心,一味地对机电相关的理论知识进行强制灌输,而忽视了实践的重要性。这种被动地学习模式也使得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受到了压制,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而缺乏实践的经验,也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素质教育的要求相背离。再次,机械学与电子学被分离开来。机械制造与电气工艺这两类技术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许多产品在操作上都需要操作者同时具备机械学与电子学的理论。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许多职业学校在课程设置上将这两类学科分离开来,有的偏重于机械学的教学,有的偏重于电子学的教学,使得学科之间的平衡性被打破。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难以掌握学科之间的有机联系,常常出现偏科的现象,不利于其全面发展。最后,校企之间缺乏有效的合作。根据教育部的规定,在技工学校的教学中应当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来为学生提供一个实践基地,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但是当前许多职业学校尽管与部分社会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但是却没有落到实处,只是让企业管理者简单地讲述一下机电一体的相关知识,而没有让学生真正深入一线去具体实践,因此校企合作仅仅是流于表面形式而已。

二、机电一体化专业“机”与“电”课程平衡性的体现

1.课时设置的平衡性。在机械学与电子学相关课程的课时设置中,学校为了体现课程之间的平衡性,使二者在专业课程中所占的课时比重相当,理论课与实践课所占的总和分别占35%左右。

2.知识要求的平衡性。在机电一体化专业的考评机制中,机械学与电子学相关的课程都是重点考查的内容,除了理论性知识之外还加强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查。

3.专业知识的交叉。在专业课程中,为了凸显课程之间的平衡性,在知识教学过程中,两类课程都涉及到知识的交叉。例如在数控机床机械结构课程中,既有机械学知识的教学,又包含了电子学的内容。

三、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平衡对学生专业素养的影响及实现

1.综合型人才的培养。与一般的专业课程不同,机电一体化专业的设置是借鉴了德国“双元制”的教学模式,通过对两类独立的课程进行学习,培养学生在机械制造与电气工艺方面的维护、调试、管理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教学紧紧围绕机电一体化知识,让学生掌握两类不同的技术,并通过实践增强对这两类技术的熟练度。因此实现机械学与电子学课程之间的平衡性,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两类学科的知识,实现综合发展。

2.实用型人才的培养。机电一体化专业是一门具有较强应用性的课程,所涉及到的机械学与电子学的知识,都与实践有着密切的联系,只有通过具体的实践才能使知识的效用发挥到最大。因此,无论是在机械学的教学中还是在电子学的教学中,教师都应该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机械组装维修活动来提高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并让学生参与到合作企业的具体实践中,通过深入一线对企业生产的管理活动进行了解与体会,能够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并学到一定的生产管理经验,为其以后参加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3.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随着科技的进步,各大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也更为严格,更多的是对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因此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教学也要根据社会的实际需要,考虑到岗位需求与职业发展的需要,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通过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能够让学生对学到的知识有更深刻的体会,并从中挖掘出新的理念、想法,通过将这些新的想法理念具体实施,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及发散思维,从而培养出具有创造能力的新型人才,在机电一体化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促进该领域的快速发展。

4.素质型人才的培养。在当前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机”与“电”课程的平衡性,不仅仅指的是机械学与电子学之间的平衡,在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培养目标中,还包括了学生德、智、体、美以及良好职业道德的培养。因此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外,加强对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培养,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同时也是促进学生个体特征完善的要求,能够培养出符合时代特征的素质型人才。

四、结束语

机电一体化专业是一门对学生能力要求较高的综合型专业,因此只有实现课程之间的平衡性,才能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朱敏红,闫红蕾,刘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4:74-76+81.

机电一体化的知识篇3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学生实践能力;强化

随着社会的迅猛发展,高科技目前已经运用到各个领域中,机电一体化技术作为高科技与机械相融合的产物,能够有效地提升劳动生产率。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主要从事的是产品生产的机械制造、安装调试、设备运行、管理维护等实践性较强的工作。机电一体化的人才不仅仅需要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实践操作技能。可以说,学生机电一体化实践能力直接影响着其未来的就业情况。因此,教师应结合学科的特点,整合一切力量,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在此,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粗略谈一下如何在机电一体化教学中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

一、构建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

实践性的课程体系是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基础。一般的机电一体化课程体系较为追求知识的系统性和完善性而忽略了实践性、可操作性,不利于学生动手操作实践能力的培养。机电一体化教学涉及内容较多,如:计算机、电气控制等,需要较强的信息和控制能力,而这些的实现不仅仅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而想让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掌握两种知识并融合使用,只有通过实践来完成。因此,教师应结合学生和学校的实际情况,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中心来整合、优化机电一体化课程,从而构建实践性强的课程体系,推动机电一体化教学内容的单一、完善转向多元化、综合性、实践性。如: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将机械专业的机械工程材料、机械原理、机械零件设计等内容与电工专业的电工技术基础、电子技术基础、电工电子仪表与测量、电机与变压器、电力拖动、可编程控制器与自动控制原理等知识加之计算机知识分别设成三个板块,即:机械知识、电气知识、计算机知识,进而以这些知识为中心点开展教学,增强学生对每块知识的实践技能,最后相融合渗透,引导学生尝试着自己动手探究、实践。

二、加强机电一体化实验室和实习基地的建设

实验室、实习基地是学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学生锻炼、动手操作的重要途径之一。然而,学校大都将建设的重心放在了教学手段、教学工具的更新上,诸如:多媒体、模拟现场教学等等,以此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更直接地、更清晰地让学生了解和认知专业知识。然而,机电一体化属于技术性很强的学科,想要增强实践性,实验室、实习基地等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学校应加强和完善对实验室以及实习基地的建设,即:要配制先进的控制电路等电控系统、现代检测诊断仪器设备等机电一体化相关的设施,借以来确保每位学生的动手操作性,进而实现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此外,学校还可以结合专业特点,与企业相结合,开展“校企”实习基地,即:与相关的企业签订合同,让本校的学生去企业实习,充分运用社会实践资源来为学生创造实践的平台,让学生更清楚、更深入地了解专业技能。如: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的方式是将三年学习时间分为两个部分,即:第一年和第二年学习掌握专业知识,对于一些实践活动,在实验室进行;第三年则让学生去相关企业实习,“真枪实弹”地去体验专业知识的实用性、操作步骤等,深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三、开展多元化的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机电一体化课程教学的核心内容,也是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关键。针对机电一体化内容范畴广、实践教学内容不一、学生个性特征明显等特点,笔者认为应开展多元化的实践教学,借以来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参与性,同时最大限度地实现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首先,创新考核体制,采取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将理论知识、实践操作技能、平时实践情况、创新情况、自主参与实践情况等都融入考核体系中来,以此来约束和激励学生参与实践的行为。其次,任务驱动教学法、学生合作教学法、探究教学法融合使用,即:结合教学内容提出教学任务;让学生自主或者合作探究式地尝试着操作;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分析、总结相关理论知识,同时也可以让学生结合相关理论知识进行实践,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开展教学活动,促使学生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掌握,推动学生对知识与实践的灵活掌握与运用。这样多元化、多角度地开展实践教学来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实践参与性,进而让每位学生都能够在实践教学中得以发展。

总之,机电一体化专业是社会经济体制迅猛发展下的必然产物。现如今工业企业都进入了高科技的应用时代,需要较多的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我们作为教师应结合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不断探究强化学生机电一体化实践能力的教学途径,从而确保学生学习与专业工作岗位的“零距离”接触。

参考文献:

[1]李建勇.机电一体化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2]李运华.机电控制[M].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3.

机电一体化的知识篇4

一、找准定位,有针对性地采用项目化教学方法

当前中职学生知识和能力都比较薄弱,而机电一体化专业涉及的课程较多、理论性强。如何解决这两者之间的矛盾,是取得不同教学效果的一项关键因素。“理论知识够用,实践技能过硬”――是笔者所在学校根据中职学生特点给出的专业能力定位。根据知识结构的特点,有选择性、针对性地采用项目化教学模式,将理论课堂搬到设备旁、搬到电脑前。学习必要的理论,从最简单的项目入手,既使学生学习的理论知识立即在实践中得到应用,又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理论知识的不足之处。积极拉动了学生自身需要学习的内在动力因素,就会大幅度地提高教学质量。采用项目化教学,不仅克服了课程的交叉性和进度不一致的矛盾,而且还让学生建立了该专业课程结构的感性认识,体会到一个专业不同课程间的联系和学习的必要性。

二、编写项目化教程,激活学校实训设备

项目化教学要以配套的实训设备为载体实施,如何结合学校自身的实训设备,精心编制好项目化教材是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编写项目化教程要以职业能力要求为依据,以项目任务为载体,用项目带动内容,将内容融于项目,并将每个项目分解成多个任务,每个任务由若干技能组成,合理地安排技能到相关任务中,逐步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简到难地学习,提高学生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项目化教程在知识点的布局上要注意专业基础课程之间的交叉性、时序性矛盾。对于一台综合性能较高的机电一体化设备,它涵盖了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主干课程,诸如:电工技术、电子技术、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加工机床、机械加工工艺、互换性与测量技术、液压与气动技术、检测技术、数控技术、电气控制技术、机电传动控制、单片机原理与应用、可编程控制器及应用、计算机通信技术等。

那么如何在项目化教程中适时投放知识点,做到知识点既交叉又不凌乱,做到知识点齐头并进又循序渐进,优秀的项目化教材是重要的前提条件。

三、利用软件资源,拓宽实践教学空间

如果机电一体化专业实践教学中能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资源,一方面可以将语言难以清晰描述的知识点通过比较直观的方式形象地表达出来;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专业软件建立功能强大的虚拟“实验室”,使学生可以自由发挥,展示学习成果。比如protel、Multisim软件的出现彻底改变了电子线路传统的设计方法,软件中的元件库有电路基础、模电、数电实验所需元件和组件,工具栏中有万用表、示波器、信号源等仪表,选中需要的元件、组件连接成相关电路,点击电路中的开关元件即可模拟仿真电路结果,还可用工具栏中的仪表测量电路参数。这些包括FESTO公司的气动与液压仿真软件、MITSUBISHI公司的plc编程软件、单片机方面的Proteus、Keil软件,甚至现在市场上已出现多个品牌的专门应用于机电一体化仿真教学的软件。这些软件除了能进行软硬件学习和设计练习,还可以通过强大的仿真功能进行仿真实验。当然,一个用途的软件有多个不同的品牌,它们在细节和格式上不尽相同,教师可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教学需要来甄选。

利用这样的软件教学资源,会增加实验的可行性。虚拟实验能让学生方便地进行各种设计、挖掘潜力,锻炼他们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增强他们的创新意识,提高综合素质。

四、完善教学评价体系,为学生的能力延伸提供空间

诸如机电一体化这样的专业课程,其教学效果评价的基本思路要以综合实践技能考核为主线、能力为中心,是开放式、全程化的考核体系,具体包括:基本能力,课堂参与、项目完成情况,合作、沟通能力,提高、创新能力,设备维护,资料整理等。通过项目成果展示、自评互评、心得交流等进行多元评价,使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双方面的评价更精准、全面。

综上所述,机电一体化课程的项目化教学法一方面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不仅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而且有熟练的操作技能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另一方面对学生带来了更为具体、形象的教学过程,使自身的综合能力更能贴近企业的需要。总之,如何在新形势下培养新一代技能型人才,什么样的教学模式能使教学效果最优化,有待于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研究探索。

机电一体化的知识篇5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教学改革;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29-0075-02

机电一体化是将微电子技术和机械、信息、控制检测与系统技术等多门学科相互渗透、结合形成的一门综合技术学科。目前机电一体化技术和产品已渗透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成为当今新技术发展的主流。与此同时,社会经济发展对机电一体化人才的需求也与日俱增。[1]培养更多基础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强、富有创新意识的机电类工程创新人才已经成为各高校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

国民经济关键部门迫切需要全面掌握机、电、控制和计算机的机电一体化专业复合型人才。围绕社会对机电一体化人才的需求,提出针对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进行实验教学改革的研究。该研究可为社会培养更多的机电一体化人才,提高毕业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增加机电一体化方向毕业生的就业率等提供参考依据。同时,对于进一步提高我国高等院校机电一体化实验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具有较好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现今实验教学的作用不仅是为了让学生验证所学的各种知识的掌握程度,是否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而且培养学生更强的创新意识与能力,实验教学是必然的途径之一。它也是全面提高学生知识、素质与能力的重要手段。因此,在进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堂教学的同时更应该做好其专业的实验教学改革。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实验教学应该持有“学生为主体”的实验教学观念,而摆脱那些简单的知识传授和验证理论课程内容的传统模式,把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引导其自主学习、独立系统设计和实践创新能力作为目标,开展实验实践课程体系的改革,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机电一体化实验教学现状分析

目前国内高等院校机电一体化实验教学仍存在一些普遍性的问题。

1.“重理论,轻实验”思想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只注重理论教学而忽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机电类知识体系往往概念抽象、理论繁琐,不同课程的联系很紧密,并且原理图多、文字叙述较抽象,学生又无实物接触,在学习过程中普遍感到枯燥乏味,最后学生学到的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概念和知识体系就很少,而对于机电一体化专业的理解更是停留在表面层次,并且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较差,学生的综合能力得不到全面提高。

2.实验教学体系不够完善

传统实验教学内容只是单课程知识点的验证实验,学生固然可以通过实验掌握和理解单课程知识点的基本原理与应用,但无法掌握不同知识点的协调运用,无法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解决能力。[2]

现今大多数高等院校普遍使用的实验教学手段、实验教学的传统模式是以教师作为主体,教师选定所做的实验题目,而学生只是按照实验要求和内容被动进行重复的机械式操作。然而,如果使用这种模式将无法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有些实验综合性不强,设计性少,代表性不强,不利于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也不能激发学生自主参加实验实践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将会造成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差。毕业后满足不了社会对机电一体化人才的需求。

3.实验教学条件不够完善

现今大多数高等院校所开设的机电一体化类课程实验往往因为所需要的实验设备体积较为庞大,而且设备的价格又昂贵,所以对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实验课程所配置的设备都比较少。[3]很多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实验教学都是演示性教学,在整个实验过程中老师一直在做实验,而学生的任务只负责进行实验观察。即使是动手的实验课,学生也是按照老师要求的顺序重复一遍一遍去做。这样实验教学效果会比较差,使得整个实验就会趋于形式化,学生的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得不到提高。

4.机电一体化专业实验教学的考核机制不健全

机电一体化传统的实验教学考核方式主要是以考查、实验报告以及实验考察成绩相结合的方式,这样只能通过学生实验报告的完成情况给其打分。[4]如果采用这种考核方式,无法真正体现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因此可看出传统的考核方式不够合理。

二、机电一体化专业实验教学的基本要求

需要学生强化认识理论知识、验证理论知识的结论;要求学生能基本掌握常规仪器的基本原理与使用方法,而且能学会完成实验的方法和操作步骤;学生能从实验数据的分析中得出反映事物本质的结论;学生能独立书写实验过程,完成实验报告指定内容。

三、机电一体化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的策略

1.完善现有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

专业教师需要充实机电一体化专业实验课程的教学内容,并减少不具代表性的实验,根据专业课程制订合理的实验教学内容,加大动手实验和综合性实验内容,并和理论课程相对应,建立合理的实验教学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这让学生能在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行一些相关实验,而且更易掌握机电一体化专业知识和技能。

需要完善机电一体化现有的教学手段,弱化实验实践模式中传统的演示性或验证性实验,尽量加大学生动手的实验实践及综合性实验内容,采取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把学生推到实验的主置。在机电一体化实验教学过程中,最好由学生亲自选定所做的实验课题,自己选择需要的仪器设备,制定相关的实验步骤,独立处理和分析实验数据、实验结果。而专业的实验教师只为学生提供实验资料、解答实验问题等方面的服务。

2.改善现有的实验条件

建立以能力培养为主导的实验教学模式,搭建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三个系列实验室。一是专业基础类实验室,主要针对学生感性认识不足的机械传动和实验的薄弱环节所开设的验证性实验教学课程。二是综合类实验室,主要涉及各专业课的综合实验。三是数控机床、机器人实验室。通过系统有序的实验动手操作,有利于学生掌握实验的基本原理,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

3.制订合理的考核机制

结合机电一体化课程实践教学现有的特点,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实践课程考核不应该有统一的标准和模式,而是应该结合实验实践教学的手段和方式来灵活设定考核方式。实验实践教学考核可采用能力培养为主考核的方式进行。简单的传统的验证性或者演示性实验,适当减小考核的比重,而一些动手考查较为全面及综合性强的实验,考核的比重就可适当加大;另一方面,可灵活采取现场提问、口试笔试、综合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等多种形式来考核,同时可以通过实验技能比赛的方式来激发学生对实验的兴趣。[5]对学生考核的重点不是考查知识的理解程度,而应当重点考核其实践技能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

四、实验教学改革的效果

专业教师能将抽象的理论课堂教学转变为实际的实验实践操作,在整个机电一体化专业实验教学的过程中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其实验兴趣,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的精神。

五、结论

本文是基于现今社会需求的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提出的实验教学方法及其教学策略的改革,结合了现今大多数国内高等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教学设置的内容及其实验实践教学现状而提出来的,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地提高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的教学效果。对于一些理论知识多又深且实践动手能力要求高的课程而言,要不断加强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实验实践教学工作。

基于社会需求的机电一体化专业实验教学改革涉及到学校的教学管理、师资队伍建设、硬件建设等诸多环节,需不断地研究和探索,培养出更多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适合制造业发展需要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人才。通过实践教学改革,把实验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重新整合其知识体系,更能激发其创造性和发散性思维,提高其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连香姣.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与综合实验的改革与实践[J].机械工程技术,2006,(9):97-99.

[2]胡伟蓉,杨娅君.高校机电一体化课程群实验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7,(12):74-75.

[3]孙晓男.从素质教育的实施谈机电一体化实验教学改革[J].辽宁高职学报,2006,(6):119-120.

[4]王翠艳,吴文江.机电一体化创新教育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0,(4):154-155.

机电一体化的知识篇6

电子政务组织并获取各种社会资源,利用互联网将信息资源加工整理并广泛传播共享。通过发展知识管理构建电子政务,我国可以实现对资源共享体系的优化,加快电子政务的发展。信息资源整合体系指的是为发展电子政务,通过构建基于知识管理为核心的信息资源整合体系,改变传统的电子政务模式,建立适合时展的电子政务。建设政务体系就要把知识管理放在核心位置,将知识管理中知识共享、挖掘技术等手段充分发挥,这样不仅可以促进电子政务体系的建设,而且更能方便人们的日常生活。信息资源体系结构能够高效的利用知识的共享性,这也让基于知识管理的电子政务体系更加完备,同时也更能发挥电子政务在新时期的指导作用。

二、基于知识管理的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整合体系构建的目标

基于知识管理的电子政务体系的构建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仅可以保证政府各个部门之间高效协调的运行,更能提高政府的服务水平,使其更好的提升企业服务,数据共享方面的能力和水平。而其构建的目标则更为重要,有利于电子政务的建设:

(1)统筹建设,集中构建电子政务在底层中的保障措施。

(2)基本实现所有行政事务的电子审批和电子阅览。

(3)完备数据库的建设,增加数据库容量,使各个部门之间更好的进行数据共享。

(4)完成电子政务服务平台体系的建设。

(5)通过数据仓库和数据集市的建设,为经济发展提高更有效的保障。

(6)完善电子政务安全防范体系建设,确保电子政务的安全运行,避免泄密事件的发生。

(7)促进电子政务的良性发展,建立电子政务的相关法律法规。

(8)制定相关的制度和标准,加强电子政务建设。这也是电子政务顺利发展的主要环节。

(9)健全绩效考核体系,覆盖主要部门,确保电子政务的建设效果。

三、基于知识管理的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整合体系的功能设计

电子政务中知识应用是首要功能。所以,获取知识是整个系统的基础,构建电子政务的数据库成为整个体系的主要内容,同时也可以构建各种知识管理系统,例如知识获取系统,知识应用系统,知识存储系统等。这些系统共同组成了核心知识库,从而也加强了电子政务的功能,运行效率。体系的实施主体通过对系统知识库中知识的获取,可以得到受众群体中的各种信息,制定更好的计划,实施更好的方法,为受众提供更好的服务,也进一步充扩着知识库。而受众群体在享受着服务的同时给知识库进行反馈,反应系统的缺点和不足,提供给实施主体,帮助他们完善系统知识库,加强知识系统的功能。通过这样循环的反馈,可以极大的更新知识库,增强电子政务的受众体验。资源整合体系的基础性建设需要以下几个知识系统的构建:

(1)电子政务知识链模型的建设

电子政务知识管理的基础是知识链模型,人类通过对信息知识的发现、获取、思维逻辑的运算处理、吸收以及传播过程。将各种信息进行不断的处理编辑并创新应用,逐步完善,使其成为有价值的资源,这是知识管理不可获取的一部分,是电子政务发展的核心所在。

(2)将电子政务知识资源进行抽象处理

外模式可以对信息进行获取,认识事物的表象,通过外模式映像到模式中,运用一些特殊的方法对信息进行临时存储,再由模式将信息映像到内模式中,以此转化为电子政务知识库中的信息,此过程还将信息进行抽象处理,将其转化为电子政务知识库中的一员。这样,电子政务知识可以脱离用户而存在,成为一个独立存在的个体。

(3)将外界电子政务知识信息进行提取处理

通过抽象处理操作,电子政务信息已经转化为知识,但其还不能进行存储,没有编码为计算机可以识别的语言。将知识信息进行提取操作可将外界知识编码,通过模式与内模式之间的转化即可将编码后的知识进行存储,此过程包含显性知识和隐形知识,通过各种数据库模型进行解析处理,并同时存储到计算机中。

(4)建立电子政务知识管理系统

将电子政务知识进行存储之后即可通过计算机技术将信息进行分类整理,系统存储,运用数据库技术和计算机编程语言构建知识管理系统。此电子政务系统可根据提出的问题进行系统的处理,将用户的输入进行相应的匹配,并通过计算机分析,进行逻辑判断,最终输出结果,提出解决办法。通过一系列的计算机处理过程,将外界的信息处理为计算机可识别的知识,并逐步扩大自身的数据知识库,并完善电子政务的知识管理体系,以此来对电子政务进行信息知识管理。这将有利于我国建设更加完备的资源整合体系,促进电子政务的发展,充分发挥政府资源的效用,提高知识数据的共享性,并为我国信息化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机电一体化的知识篇7

关键词:高职 机电一体化 教学改革 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5(b)-0140-01

1 关于高职毕业生的职业能力要求与就职岗位

机电一体化也叫做机械电子工程,最开始是日本用来表达电子工程与机械工程相互结合的术语。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不管是职业学校亦或是大学,都已然发现,未来的工业尤其是机电方面的设计运行与维护创造,只能由那些精通电子系统与机械系统的人去完成。故而,高职学院培养出的人才除了懂得机械领域与电子领域的相关知识外,精通如何将两者有机结合也是必要的。在机电一体化方面,无论是高职院校还是普通本科,它们的主要内容都是教学生相关领域的知识与技能,除了深浅程度外大致是相差不大的。但有待改善的是,高职院校和普通本科机电一体化专业地方教育只是在借鉴早已发展成熟的机械专业与电子专业的教学方法与内容,但对于怎么让学生讲两者很好的结合却缺少经验,很显然,这才是机电一体化专业的精髓。由于其受教育程度的不同,一般大学的普通本科教育希望学生完成相关的培训之后具有机电领域的创造与分析能力,相对应的,高职院校是通过相应的教育教学生打造为拥有某些典型系统的维修与分析的能力。笔者所任职的高职学校的机电一体化专业为了能够使学生经过三到四年的培训后拥有能够满足社会需要的相应能力,既进行了为期数周的社会调研又邀请了众多相关行业的专家与由其他学校组成的教师组以及从本校毕业的毕业生进行了充分的讨论,最后一致确定了毕业生适合的相应职务。其中包括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运行维修与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调试与安装以及机电一体化生产线的维修与维护。为了能够让专业毕业生能够胜任相应的就是岗位,那么相应的职业能力毋庸置疑是不可或缺的。显然,职业能力是相应职业以及其他几门相近职业所必需的能力,其可以大致归分为方法能力与社会能力以及专业能力。故而,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毕业生既要拥有机电一体化方面的专业能力又要有一定的方法、社会、专业能力。

2 构建专业的课程体系以服务于工作任务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应用为目的的教育,故机电一体化专业就是以工作岗位为目标而设立的,对工作岗位的流程进行分析,一一列出所需要的技能与知识。其专业课程的内容是以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为主要目的来培养学生的能力。以此确定课程的种类以及相应的要求,选择以及整合课程的内容,而最关键的是紧握行业的发展脉搏并对此增设相应的课程以培养学生该方面的能力。显而易见,工作岗位上的流程是由多个部分组成的,每个部分都需要不同的技能与知识。综合大量的资料与分析,笔者以为,机电一体化专业的课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设置关于机箱结构的控制系统。这一部分所需要的机械技能与知识为,从业人员需要具有电路的安装与维修,所需材料的硬度与刚性,系统的散热性能、防辐射性能以及减震性能等方面的机械知识与能力。而高职学校也就此开设了机械制造学、机械基础课程、技术测量等学科来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第二部分是电气的掌控。在就业后的工作流水线上,关于此的主要问题是继电器的控制与维修以及可控编程电路的控制与维修,而学校对此开设了电气控制这门学科来教学生解决上述所遇到的问题。第三部分是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毫无疑问,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是开发控制系统的核心部分。在工厂流水线上所运用的技能与原理为单片机的运用原理与信号的处理、采集以及传感器的应用。为此,高职学校开设了电子仿真技术与电子技术以及单片机工作原理等科目来培养学生相关方面的能力。此外,为了确保电气与控制系统电路的正确连接,即电路板的设计与制造。对此,毕业学生最少要了解国际上通用的电路板的辅助设计软件,并且,至少要掌握其中一种,相应的,学校开设了最广泛最流行的Protel组织教学。

3 创建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式

学校对人才的培养应注重实际与理论的相互联系。这方面,应采用系统方法论的观点,所谓系统方法论就是将将机电一体化专业的理论与实际教育相互紧密的结合,从本质上改变专业的思想与方法,避免将理论与实践相互独立的局面,让学生通过几门不同的课程从各个方面了解同一个实验案例或者知识点,以此加深学生对课程和专业以及各个零散的知识点与整个整体之间的联系。因此笔者以为,如果实验教学和理论教学由一个老师教授,那么则可以相对较容易的达到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相互交融的目的。因为,在理论教学里,老师能够通过学生所表现出的问题和学生对理论的了解程度方便的进行实践教育,从而能够让学生真正的掌握相关知识并可以灵活的在生活中运用。对此,学校应该建立相应的实训室以够学生使用。比如,实训室应该有一小部分作为教学区,该区应该装备相应的多媒体设备如电脑投影仪等以供老师教学使用,而实训室的其他部分应该有一些实训器材,方便学生在学习上完理论知识后直接上机实践,从而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并且具有一定的动手能力,这对以后的工作时至关重要的。在学校装备了精良的硬件设施后,老师在课程的讲授中应该运用现场教学的方法,能够让学生动手实践明白的绝不一味地在课堂上讲解,尽最大的努力将理论延伸到实训产地实验室等能够让学生动手操作的地方。而显然,只有有了力量雄厚的师资队伍才能保证高效率的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保证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学的相应的知识。而作为老师,很显然需要实践经验与理论知识兼备,而如何提高老师的素养可以通过让老师参加培训班或者让老师到工厂向一些有丰富工作经验的工程师学习,让他们在生产流水线上训练实际与理论互相结合的技巧。以此,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便牢牢把握住了专业人才培养方式的重点,主要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素养以及创新与动手能力。

参考文献

[1]彭朝阳.浅述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实践教学的创新[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3):116-118.

[2]冯宁,胡晓岳.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改革探索[J].机械职业教育,2007(11):59-60.

机电一体化的知识篇8

关键词:中职教育;机电一体化;学生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4-0114-02

中等职业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具有高度的融合性,结合了计算机科学与控制,电子技术和机械工程等相关专业。随着社会发展和科学不断进步,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改进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当前机电一体化专业已经成为一门综合学科,结合了计算机科学与信息技术、传感检测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伺服传动技术和机械技术等相关技术。作为一门交叉学科,机电一体化专业当前有了更新的发展方向,即光机电一体化技术,并且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越来越大的成绩。

在当前中职院校机电一体化教学过程中,大部分院校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而忽视了机电一体化专业本身的特有特点,更没有将机电一体化中的“机”和“电”进行有机的结合。同时,由于大部分中职院校在师资方面还有些欠缺,教学方式和方法单一且陈旧,这就导致很多中职院校毕业的学生既不懂机也不懂电,到工作岗位后在工作中要重新学习,浪费了时间和精力。笔者所在学校长期以来一直致力于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教学改革和探索,在研究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此分享给大家,以供参考。

一、从入学开始就对学生进行职业教育

中职学生与普通大学教育中的学生相比具有自身特有的一些特点,大部分学生文化基础比较差,不愿意学习,将学习视为一种负担。很多学生对学习甚至没有兴趣,对于基础学科如语数外等更是头疼。因此,中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教育首先就是要对学生进行专业以外的教育,激发起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调动起学生对专业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学习中重新找回自信,重拾信心。所以,中职教学尤其是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要讲求一定的方式方法,一方面要让学生了解自己所学的专业,了解专业优势和发展前景,以及将来自己可能要从事的职业;另一方面要给学生一定的压力,让学生认识到本专业的管理方式和面临的各种困境,进而让学生在学习中产生一定的紧迫感和危机感,有所畏惧,有所压力,形成一种自我约束意识。通过这种入学教育和专业知识的提前了解,让学生提前认识自身专业,做到有备无患,以便充分调动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从课程体系方面进行教学改革

职业教育不同于本科教育,中职教育的重点不在于让学生系统的和完整的掌握所学知识内容,而侧重点在于让学生掌握技能,侧重应用,培养掌握一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机电一体化专业要求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大量的概念,并且是非常抽象的概念,在中职教育中具有一定的难度。虽然中职学生具有非常强的动手能力,但是对于概念和方法的掌握还是需要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并且机电一体化专业对学生能力的要求也相对较高,要求学生能够利用各种现代控制手段实现对机电产品的柔性化、智能化的控制。在此基础之上,笔者所在学校从职业教育的特点和学生特点出发,主要坚持以学生对知识的应用为主,努力培养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并按照相关要求和学生需求进行教学计划的设计。具体来讲,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教材选定与实践相结合。在教材选定方面要首先与企业进行沟通,让企业参与专业课程和教材的选定,注重与企业生产实际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习中逐步了解和适应所学专业的岗位要求。针对教师素质相对低下的特点,不断提高教师素质,提高教学质量,开展相关的教学比赛,如教学观摩课程和精品教学比赛,激发教师教学的积极性。

2.提高教学实践在整体教学中的比重。中职教学不同于本科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实践训练,而对于理论学习则应该以学生掌握为主。因此,在中职机电一体化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逐步缩减理论教学的比重,对一些纯理论的课程可以适当的减少,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接触实际操作,在实践中体会理论和专业课程的精髓。

3.课程设置要充分体现专业性和科学性。在中等职业学校课程设置上,要充分结合中职院校的特点和学生的特点,以提高学生职业技能为目标,在文化课程的设置上要有所侧重,如英语课程就可以适当缩减,因为本身很多学生对英语学习就没有什么兴趣,同时在实际应用中也没有太多的实用性。而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也要有所侧重,对专业基础课的设置要注重广而简,对于专业知识课程的设置则要有一定的针对性,坚持专而精。

4.增设开阔学生知识面的选修课。在选修课的设置上,一方面要坚持以扩大学生专业知识面为主,另一方面要以开阔学生视野,增加学生就业机会为主。因此,选修课程的设置要结合机电一体化专业知识,开设相关技术课程,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同时从企业的角度出发,开设与机电一体化相关的营销和管理方面的课程,增强学生综合能力和拓展能力。

总之,中等职业院校在机电一体化教学实际中,要结合学生特点和课程特点,科学设置课程体系,根据企业对于岗位需求的要求合理的安排知识学习,即企业岗位需要学校讲什么,教师就给学生讲什么;企业需要学校给学生讲多少,学校教师就给学生讲多少。从实际出发,以实用为主。

三、从教学过程中对教学进行改革

作为一门对实践技能和操作技能要求很强的课程,机电一体化的专业课程中有很多内容是讲述各种机床和零部件的工作原理和加工过程的,而这些内容仅仅靠课本中的一些图片是很难让学生接受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进行改革就是要改变以往依靠学生的想象来对枯燥和抽象的专业知识进行学习的方式。

1.在教学方法上采取灵活的方式,不断激发学生对专业技术的学习兴趣。机电一体化专业是一门动手性学科,要求教师和学生要更多的进行实践操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中职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不再简单的被动接受知识,而是要调动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主动去探究知识。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可以灵活的采用多种方式,如,在课上教学时,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然后进行随堂比赛,对于胜出的一组进行表扬;让专业知识理解较好的同学为其他同学进行相关知识的演示,增强优秀学生的荣誉感,激发其他同学的上进心;也可以在实验或者实训中让掌握知识较好的同学或者动手能力较强的同学对其他同学进行辅导,互帮互助,既帮助了同学提高知识,也激励了同学共同努力,共同进步。

2.增加实训课程,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进行辅助教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强的课程,教师在讲授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时,要更多的结合实物对学生进行讲解,避免照搬教材和长篇大论的说教。对于一些枯燥的原理和结构,只要结合实物进行讲解,学生就能够很好的理解并且掌握。多媒体教学的不断普及和应用,更是有效的提高了机电一体化教学的可操作性。对于一些学生相对较难接受而又不能接触实物的知识,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技术制作教案,在大屏幕上作动态演示,从而使教材中静态图形动态化、声像化。这样不仅教师能够轻松的将教学内容生动形象的演示给学生,而且能够让学生非常容易的接受和掌握所要讲授的内容。笔者所在院系配备了专门的多媒体教室、专业实训室,使其具有专门的工业生产级的生产线,对此教学条件合理地运用,可让学生顺利地完成实践―理论―再实践的学习过程。

对教学过程进行改革,同样要结合中职学生特点,找好突破口,开动脑筋,从学生乐于接受的角度进行改革和教学,提高学生对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学习兴趣。中职院校的学生更喜欢具有实际操作性和动手能力强的课程,而对于理论知识的接受则较差。因此,中职教师在进行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时,一定要不断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掌握。总之,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讲中练,练中讲,边讲边练,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

四、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进行教学改革

职业学校的教师分为3类:即基础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和生产实习指导教师。当前在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中存在不同类别的教师相互脱节,不能有效衔接的问题。基础课教师不了解有关专业的知识需要,往往出现讲过的没有用,有用的没有讲;专业理论课教师缺乏动手能力,往往只会讲不会干,或干不好;而生产实习指导教师则只会干不会讲。同时专业课教师与实习指导教师之间缺乏沟通,造成理论与实践相脱节,与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相背离。因此要真正培养出既有一定理论又有实践操作技能的实用型人才,师资队伍的建设是不可或缺的。笔者在经过认真分析研究之后,认为主要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1.基础课教师也应该学一些专业课知识,适当参加实践活动,充分了解专业课对基础课的知识要求。

2.专业课教师要到生产中锻炼,如利用假期、平时的业余时间到企业参加劳动和实际操作,切实提高动手能力;也可以由学校创造条件,安排教师定期深入到企业的实际生产环节,了解和熟悉在实际生产中应用的一些最新技术和设备。

3.实习指导教师在不断提高自己操作水平的同时也要加强理论学习和深造,通过听课、讲课、备课等来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

五、结语

通过开展卓有成效的教学改革,笔者所在院系的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不但提高了专业课程的教学水平,而且促进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体系的建立,实践教学薄弱的局面基本扭转,学生在专业知识、实用技能和职业综合能力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师润平.影响新办机电类专业教学效果的因素和改进途径[J].机械职业教育,2012,(5):28-29,38.

[2]冯宁,胡晓岳.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改革探索[J].机械职业教育,2013,(11):59-60.

上一篇:青少年素质教育内容范文 下一篇: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建设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