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范文

时间:2023-11-19 16:02:5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篇1

关健词:网络话语权 贴吧 思想政治教育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主体的科技革命浪潮席卷了整个世界,由计算机为载体构成的这个网络世界,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为人类提供了一个全新的信息化数字化空间,并且以其特有的虚拟性、匿名性、开放性、交互性、平民参与性等特点,使人们解放了思想,开启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化时代。而贴吧,以其开放、自由、快捷的特点迅速在大学生中占领了主导性地位,成为当代大学生娱乐休闲的工具,在其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地位。但由于网络制度建设的落后和不健全,贴吧也和其他网络传播媒介一样,存在着形形色色的问题。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不断与时俱进,保持与学生思想状态的同步发展,在贴吧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甚至是主导地位,引导大学生养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一、 概念辨析

“话语权”即说话权,就是控制舆论的权力。话语权可以决定社会舆论的走向,在当代社会思潮中,话语权也指影响社会发展方向的能力。

网络话语权即使话语权在网络社会的一种体现,是指在网络社会中,控制网络舆论的权力,是决定网络舆论走向的重要力量。

意识形态话语权是话语权体现的阶级立场,是意识形态在话语权上的较量,谁拥有了话语权谁就拥有了对社会绝对的思想控制的主动权,因而是民族国家争夺的重点。

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话语权的实质是意识形态在网络上对控制权的争夺,是维护国家统治力量合法性的重要方面。

二、 构建思想政治教育贴吧话语权的必要性

(一) 贴吧在大学生生活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高校贴吧是大学生表达思想的一个重要的平台,由于贴吧的匿名性、自由性、开放性以及便捷性,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在校园贴吧中表达自己真正的利益诉求。贴吧内容十分丰富,从话题涉及的范围,可分为个人、学校和社会三大类别。因此了解高校贴吧的最新动态可以及时掌握大学生的总体思想发展趋势,对于开展预防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 高校贴吧的缺陷

1、意见领袖对贴吧舆论的不良影响

意见领袖是网络社会催生的一种新的领导形式,是指在网络引导舆论导向的人群,他们在网络中享有很高的地位,受网民的推崇,并且与崇拜者结成了十分稳固的关系,对崇拜者产生价值引导的作用。一旦这种意见领袖的言论脱离了大众文化所能包容的限度,甚至公开地与主流文化对抗,就会对学校和社会造成很大的不良影响。

2、 信息污染

信息污染是指网络上的黄色的、虚假的信息对上网者的影响。贴吧的开放性自由性使得全国各地甚至是全世界的信息都可以轻易涌入贴吧中,一些淫秽的、不健康的垃圾信息可以不知不觉地在贴吧中传播,再加上网络监管制度的不健全,这些信息对于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塑造过程中的大学生来说,是十分危险的。

3、 价值观念错乱

由于贴吧内容的繁杂,各种价值理念充斥其中。大学生在信息浏览中有很大的选择权,但是大学生现阶段的信息鉴别能力还比较低,容易受到不良价值观念的影响,导致价值观念的错乱。

4、 影响现实人际关系的发展

信息时代,一大弊端就是“网络成瘾”的蔓延。“网络成瘾”就是网民将大部分时间耗在网络上,从而忽视了现实社会中的人际关系。现在有很多大学生也把很大的时间放在浏览帖子上,并且乐此不疲。在虚拟的网络社会过分沉溺,必然导致其社会交际能力的退化,影响正常的人际关系的建立。

5、 心理问题

长期迷恋于贴吧,有可能引发心理问题,如双重人格,是网络角色与现实社会角色错乱的表现。网络成瘾综合征,即出现抑郁、失眠、食欲不振等症状。贴吧出现的种种问题,呼吁思想政治教育的干预,因此在贴吧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权变得尤为紧迫。

三、 构建高校贴吧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途径

构建高校贴吧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要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不断创新,使思想政治教育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一) 加快网络贴吧技术的创新是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关键

互联网一全球性、自由性、开放性等特点成为追求平等自由的新平台。由于科学技术的限制,网络高端技术仅仅掌握在美国等大国,他们对网络有绝对的话语权,他们可以凭借其网络文化霸权,宣传其思想、政治、文化的先进性,对其他网民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要打破这种网络话语权的垄断,就必须要创新网络技术。积极鼓励在校大学生,进行技术创新,为创建贴吧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话语权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与保证。

(二) 充分发挥高校辅导员的作用

高校辅导员是与学生接触最多的教育者,他们不仅可以在现实生活与学生进行交流教育,也可以进入贴吧,及时关注学生的动态,并且可以发表正向言论,引导学生主体思想流向,并且可以充分发挥其个人魅力,争取成为高校贴吧的“意见领袖”,这样,对于保证高校贴吧健康发展有着很好的促进性作用。

(三) 建立“贴吧巡查员”,对贴吧内容进行良性控制

随着网络的日益发展,为了保证网络健康有序发展,“网络警察”出现在网络中,监管网络,确保网络安全。类似于“网络警察”的职能,建立“贴吧巡查员”,给予“网络巡查员”一定的权限,它可以对高校贴吧中的信息进行整理和过滤,保证信息的安全性。

(四) 引进心理治疗机制,对大学生的网络心理健康而服务

大学生在网络中出现的人格分裂、网络成瘾综合症、社交恐惧症等病症,可以利用贴吧的匿名性,建立专门的讨论贴,提供治疗办法,以及病症危害,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服务性,改变以往思想政治教育政治性强、理论性强的脱离现实生活的缺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公信力。

参考文献

[1]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C],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1

[2]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献选编(1978-2008).[C].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3]骆郁廷,魏 强.[J].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文化话语权.教学与研究,2012,(10)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篇2

[摘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适应社会信息化发展的新特点,积极主动占领网络文化阵地,不断提升网络文化话语权,注重熟识网络领域的文化话语、分析网络领域的文化话语、创新网络领域的文化话语、传播网络领域的文化话语和调控网络领域的文化话语。当前,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文化话语权必须加强网络信息技术建设,增强网络文化话语设置自觉,促进网络文化话语广泛传播,主动参与网络文化话语交锋和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能力。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2826(2012)10-0074-08

随着现代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日益成为国内外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重要平台,对千千万万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着极其重大的影响。因此,积极主动占领网络文化阵地,不断提升网络文化话语权,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紧迫任务和重大课题。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文化话语权的价值意义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的发展,网络生活日益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政治态度和价值观念的互联网日益成为国内外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前沿阵地。网络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日益广泛和深刻,大学生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和思想方式也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逐渐改变。2012年1月16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达5.13亿,互联网普及率为38.3%。其中,网民中学生群体占比最高,达到30.2%,20—29岁群体的互联网使用率持续走高,从2007年的4 8.3%逐步上升到2010年的72.9%,大专及以上学历人群中互联网使用率保持在93%以上,2010年为98.5%,2011年为96.1%,已经基本饱和。可见,大学生是网民中规模巨大的群体,同样也是互联网使用率最高的亚群体,已然成为网上各种思想文化交锋争夺的重要对象。因此,在新形势下,大力提升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文化话语权,其价值日益凸显,意义重大。

第一,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文化话语权,是维护中国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迫切需要。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有机组成部分,只有不断巩固和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才能保证中国的意识形态安全和国家安全。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蕴含着意识形态软实力的较量逐渐凸显,西方敌对势力与我争夺青年大学生的斗争更加尖锐复杂。可以说,西方敌对势力从来没有放松对青年大学生的思想渗透和价值植入,并以此为突破口,来实现他们“西化”、“分化”中国的图谋。因此,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与反渗透、颠覆与反颠覆、演变与反演变的斗争异常激烈,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尤为重要。文化话语权关系到国家的文化安全、意识形态安全甚至国家安全。当前,要维护中国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和文化安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主导文化话语权,尤其要牢牢掌控网络文化话语权。2010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了新世纪第一次全国教育会议,总书记明确指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牢牢把握党对学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加强校园文化建设。”E23(p24>随着新技术革命的产生、发展和信息高速公路的搭建,网络日益成为大学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网络领域同样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重要阵地。西方敌对势力往往会利用影响面广、煽动力大、传播速度快的互联网,借助网络文化话语霸权对青年学生进行思想渗透,扰乱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破坏目的国的意识形态安全和国家安全,以实现自身的政治目的和国家利益。例如,美国就曾利用新兴网络社交平台Twitter、Facebook、YouTube、Flickr等推动别国所谓的“民主革命”。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主动占领网络领域,掌控网络文化话语权,积极有力地维护中国高校的意识形态安全。

第二,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文化话语权,是繁荣发展校园网络文化的现实需要。校园文化既包括显性的校园文化,又包括隐性的校园文化;既包括校园的“网下文化”,又包括校园的“网上文化”。校园的“网上文化”即校园的网络文化,是“校园文化和校园网络相结合的产物,是校园文化借助和运用校园网络而产生和形成的一种校园亚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新形态”。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主动适应这种校园文化的新形态,主动掌握网络文化话语权,这对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网络文化具有重要作用。掌握网络文化话语权,能够正确引领网络文化发展方向,防止不良网络文化信息侵蚀和破坏校园网络文化环境。掌握网络文化话语权,还能够充分利用校园网络平台创新“网上文化”,以校园网络的形式承载意义深刻、主题突出、特色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信息。例如,以创造和运用BBS论坛、视频、动漫、博客、播客、微博、QQ、MSN等校园网络文化样式来反映学校先进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环境文化。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就明确指出:“要充分发挥网络等新型媒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建设好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校园网站,不断拓展校园文化建设的渠道和空间,积极开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活动,形成网络文化建设工作体系,牢牢把握网络文化建设主动权,使网络成为校园文化建设新阵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掌控网络文化话语权,就是要主动占领网络阵地,积极建设校园网络文化,把校园网络建成教学结合、学用结合的桥梁,建成大学生学习理论、了解信息、讨论交流的园地。由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指导、中国大学生在线主办的全国高校百佳网站网络评选活动2011年评选出的最佳思想政治创新奖“天津大学天外天网站”、最佳文化建设奖“湘潭大学三翼校园”、最佳文明网络社区奖“上海海洋大学易班”和“清华大学学生红色网站”、“武汉大学珞珈新闻网”、“华中师大在线”、“西南大学资讯网”等全国高校百佳网站,都是集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教育性为一体的校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这些高校网站都结合学校改革发展的实际和广大师生的需求,注重创新校园网络文化内容,始终弘扬先进的校园网络文化,力图形成能够反映学校整体风貌的校园网络文化特色。

第三,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文化话语权,是深化网络文化育人的根本需要。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悄然地改变着大学生的生活方式,虚拟网络生活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的有机内容和重要方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导网络文化话语权,首先要将正确的价值观注入校园网络文化,在网络文化领域充分发挥科学理论武装人,正确舆论引导人,高尚精神塑造人,优秀作品鼓舞人的作用。校园网络文化是校园的亚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新形态,不管这种文化形式如何发展,文化内容如何变迁,必然会承载特定的价值观,只有将正确的价值观注入校园网络文化,发挥先进校园网络文化的育人效应,防止和消除不良校园网络文化信息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网络文化环境,才能保证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只有注入或者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校园网络文化才会具有灵魂,而不只是一种简单的符号表征。失掉正确价值观的校园网络文化,必然会失去发展方向和教育意义,不可能成长为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先进文化。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文化话语权,还能够通过净化校园网络文化环境和丰富大学生的虚拟社会关系,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既需要风清气正的“网下环境”,又需要积极向上的“网上环境”。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文化话语权,优化网络文化环境,可以带动校园整体文化环境的优化,从而实现校园整体环境对大学生发展的促进作用。同时,还能够让大学生融入校园网络生活,接受网络文化的熏陶,参与虚拟社会实践,让大家能够借助校园网络平台相互认识、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提高,让他们成为校园网络文化的自主参与者、自主建设者、自主发展者,并通过良好的校园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产生积极、正面、持续的影响,最终实现大学生现实发展与虚拟发展的统一。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文化话语权的内容涵盖

文化话语权的本质是利益表达权,是特定利益主体借助承载特定价值观的文化话语来实现利益表达的权利和权力的统一。网络文化话语权是文化话语权的特殊表达形式,是文化话语权在网络领域的集中体现,是文化话语权交锋的敏感地带和重要方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领域的文化话语权行使和文化话语能力表达,构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文化话语权。它主要包括熟识网络领域的文化话语,分析网络领域的文化话语,创新、传播和调控网络领域的文化话语。

第一,熟识网络领域的文化话语。熟识网络领域的文化话语是分析、创新和传播网络文化话语的前提和基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如果不能或不愿熟识网络文化话语,就必然缺乏能力和机会同各种思想文化对话、互动、争鸣、交锋,势必会失去网络文化话语的主导权。熟识网络领域的文化话语,就是要及时跟踪和全面掌握网络空间出现的各种文化话语事件和文化话语信息。随着社会实践和社会生活的飞速变化,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社会事件、文化资讯和文化信息往往会迅速反映到网络空间。同时,网络社会同样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网络文化事件、网络文化资讯和网络文化信息,两者相互交织,形成各类各样的网络文化话语快速传播。例如,2011年中国网络流行体就有“凡客体”、“王家卫体”、“赵本山体”、“中英穿越体”、“Hold住体”、“TVB体”、“高铁体”、“淘宝体”、“总结体”、“方阵体”、“咆哮体”、“坑爹”等等。网络领域的各种文化话语,往往反映着多种多样的网络思想文化信息。要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文化话语权,必须熟识这些隐含着特定网络思想文化信息的网络文化话语。这些或隐或现或晦或涩且广为传播的网络文化话语,或是草根阶层网络参与表达的利益诉求,或是特定人群对特定事件的政治认知,或是特殊势力对政治决策的舆论影响,或是人为散布的虚假错误信息,或是西方敌对势力对中国实施“西化”、“分化”图谋在思想文化领域的重点渗透,等等。因此,只有熟识各种网络文化话语及其反映出来的网络思想文化信息,才能掌握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权。

第二,分析网络领域的文化话语。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文化话语权,还需要分析网络领域的文化话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要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又要善于认真分析网络文化话语,才能增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囿于各种网络文化话语,而需要对各种网络文化话语展开深刻分析,善于抓住各种网络文化话语的背后意图、利益主体、诉求内容、运用平台、传播轨迹、语言特点、主要受众、影响深度等,为准确运用网络文化话语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造条件。我们看到,美国在大肆宣扬“网络自由”和“信息自由”的同时,又不停地发动“网络攻击”,利用网络霸权破坏他国信息安全和国家安全。例如,2003年伊拉克战争期间,伊拉克顶级域名的申请和解析工作被终止,伊拉克被美国从虚拟世界里“抹去”。2009年4月,摩尔多瓦发生未遂“”,因有“推特”网(Twitter)的参与鼓动,被称为“Twitter”革命。2009年5月,根据美国政府的授意,微软公司切断了古巴、伊朗、叙利亚、苏丹和朝鲜五国的MSN即时通讯服务端口。2009年6月,伊朗总统大选后局势一度动荡不稳,美国政府下令“推特”网站推迟网络维护时间,帮助伊朗反对派传送信息,为伊朗局势煽风点火。2010年1月12日,谷歌公司威胁退出中国市场,美国国务卿希拉里随即发表声明,宣称要“维护网络信息自由流动”。可见,为保持美国所谓的世界领导地位和实现自己的国家利益,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发表的“网络自由”主题演讲和开展所谓的“E外交”,其实质是美国依靠独控的网络霸权,借“网络自由”为话柄,诱导别国无所限制地开放网络门户,以便他们随时利用信息优势和技术优势,干扰别国内政,输出美国意识形态,服务于美国的全球舆论战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如果不对这种网络文化话语加以深刻分析和解读,便可能沦为西方所谓的“网络自由”的思想俘虏。因此,掌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文化话语,必然包括让广大学生认识西方敌对势力的政治图谋和利益主体,让他们能够敏锐识别和正确分析错综复杂网络文化话语的背后意图。

第三,创新网络领域的文化话语。创新网络领域的文化话语是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文化话语权的核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行使网络文化话语权,体现网络文化话语能力,关键在于创新网络文化话语。“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至于新文化,则是在观念形态上反映新政治和新经济的东西,是替新政治新经济服务的。”社会生活在变化,社会实践在发展,文化内容在更新,这些都会迅速地在虚拟社会折射出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文化话语,如果不能及时跟进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的发展,不能扣准经济社会的时代脉搏,必然难以反映和回应社会生活提出的现实课题,难以破解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难题。要有力解答经济社会发展给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关乎思想文化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必须立足当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践和世界各国文化发展现状和趋向,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文化阵地,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文化话语,“以积极的态度、创新的精神,大力加强互联网建设,提供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网络文化产品,发展和传播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使之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途径、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平台、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空间。”不仅如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创新网络文化话语,还要不断地把先进的文化价值观注入网络文化话语,以先进的文化价值观为“魂”,以适合网络言说方式和贴近学生实际为“形”,创新网络文化话语指导理念、话语体系、思想内容、表达方式等。

第四,传播网络领域的文化话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文化话语的内容还包括传播网络领域的文化话语,提高网络领域文化话语的议题设置能力和辐射传播能力。列宁指出:“创造新的无产阶级的阶级文化并不是传播文化的任务”。创新网络文化话语不同于传播网络文化话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要创造网络文化话语,又要传播网络文化话语。只有通过自主设置和主动传播,才能彰显网络文化的话语权和话语能力,没有网路文化话语的自主设置权利,缺乏网络文化话语的主动传播能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然会导致网络文化话语的“话语失声”。“当今时代,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重要。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够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发出网络文化话语的时代强音,占据网络文化发展制高点,必须自主设置网络文化话语,并大力传播网络文化话语。“在网域内,通过议程构建、吸引或说服,信息手段可以被用于形成网络空间的软实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主动抢占网络文化阵地,有效防范和抵御西方敌对势力的思想渗透和文化殖民,必须牢牢掌握网络文化话语设置权,提高大学生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要避免网络文化话语的“话语失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不能止步于“接招”,还必须主动“出招”,即主动设置网络文化话语议题,不然,只能附庸或者尾随西方敌对势力的网络文化话语。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文化话语的传播能力,还要优化对内传播,筑牢思想文化防线,扩大对外辐射,提高参与国际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能力。

第五,调控网络领域的文化话语。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文化话语权,还包括有力调控网络领域的文化话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适应信息化发展的新趋势,必须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有力调控网络领域的文化话语。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要求:“加强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迫切任务。要认真贯彻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方针,加强和改进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加强网上舆论引导,唱响网上思想文化主旋律。”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维护国家文化信息安全,有赖于网络文化话语的有力调控。调控网络文化话语,首先,要培养一支政治素质过硬、网络技术高超和研判分析能力强的网络文化管理队伍。通过他们积极开展网络舆情研判分析和网络舆论引导工作,启动网络文化信息的收集整理机制、分析甄别机制、监控引导机制,大力构筑网络文化安全网,避免因别有用心的网络谣言和虚假错误的网络诱导而丧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文化话语阵地,导致对大学生的网络话语误导。其次,还要科学制定和严格执行规范网络文化空间的法律法规,有力调控网络文化话语。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部、文化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等权威机构出台的《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互联网文化管理暂行规定》、《关于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校园网络管理工作的意见》等针对互联网及网络文化的法律、行政法规、司法解释、部门规章和政策文件,是调控网络文化话语的重要法律依据和政策依据。只有充分依据网络文化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严格执行网络文化管理的相关规定,才能有理、有据、有力地调控网络文化话语,及时删除网络文化话语传播中的“黄、赌、毒”等有害信息,净化大学生的网络文化空间,营造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环境,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文化话语权的提升路径

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占领高校网络思想文化领域,维护我国的信息安全、文化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牢牢把握网络文化建设主动权和网络文化话语主导权,必须大力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文化话语权。

第一,加强网络信息技术建设。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文化话语权,首先需要大力加强网络的硬、软件建设,掌握网络信息的核心技术。网络文化话语是以网络的硬、软件为基础,没有强大的网络信息技术作为支撑,就不可能提升网络文化话语权。网络系统的核心是它的根服务器,现在全世界一共有13个根服务器,其中一个是主根服务器,12个副根服务器。主根服务器设在美国,12个副根服务器当中9个设在美国。当前,国际互联网上访问量最大的100个网站中,有94个在美国境内。美国倚仗自己网络信息技术的绝对优势,实际掌握着国际互联网的控制权,并把这种网络控制权转变成为网络文化话语的垄断权,对他国信息安全、文化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造成严重威胁。美国的Facebook、Twitter和You—Tube这些社交平台都是传播体现美国国家利益和政治意图的网络文化话语的外交工具,他们利用网络信息技术的绝对优势和网络文化话语垄断权,不断向他国输出网络文化话语和西方价值观念,进行思想文化渗透。因此,要提升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文化话语权,必须掌握互联网的核心技术,加强网络信息技术建设,构建网络文化话语的技术平台,“使校园网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新渠道、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全面服务大学生的新平台”。

第二,增强网络文化话语设置自觉。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文化话语权,需要形成网络文化话语设置自觉。2006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明确将“建设先进网络文化”作为我国信息化发展的战略重点,提出“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网上传播。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加快推进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作品的数字化、网络化,规范网络文化传播秩序,使科学的理论、正确的舆论、高尚的精神、优秀的作品成为网上文化传播的主流”。先进网络文化的建设,有赖于正确网络文化话语的创新和设置。长期以来,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强国在全球范围内根据本国利益需要,不断抛出各种网络文化话语议题,传播和推销西方的政治价值观,如先后推出“意识形态终结论”、“人权至上论”、“文明冲突论”、“中国”、“普世价值论”等,特别是提出的所谓“网络自由”或“信息自由”,误导世界舆论特别是网络舆论,给大学生的思想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并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巨大挑战。面对西方网络文化话语的强势推销与渗透,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文化话语的创造、设置和传播尚处于守势和弱势,要根本扭转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文化话语创新和设置落后的现状,从网络文化话语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网络文化话语的主动传播者,必须自觉地进行网络文化话语的创新和设置。创新和设置网络文化话语,必须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把握大学生接受网络思想文化的特点,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回答大学生关心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大学生提供更好更多的网络文化产品和网络文化服务,以优秀的网络文化培育大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在多种网络文化话语和多元网络文化信息的冲击下,不断增强网络文化话语设置的主动性,牢牢掌握网络文化话语的主导权,全面提升我国网络文化话语的辐射力。

第三,促进网络文化话语广泛传播。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文化话语权,还必须有力促进网络文化话语传播。2005年1月,总书记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讲话中就明确提出:“积极主动地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使大学生能够通过现代信息传播渠道接受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这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课题。回答和解决这一新课题,必须使互联网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沿阵地,坚持在网络思想文化领域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结合大学生思想文化接受的特点,运用网络文化传播的多媒体表达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网络文化话语,增强网络文化话语传播的感染力、吸引力和影响力,解决大学生网络条件下思想行为出现的新问题。为此,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须首先从网络舆论阵地建设的高度,树立主动传播网络文化话语的战略意识。提出和传播正确的网络文化话语是应对西方网络文化话语和筑牢大学生网络思想文化阵地的战略重点,需要我们树立主动传播正确网络文化话语的意识,广泛、有效地进行网络文化话语的传播。其次,传播网络文化话语,还需借助广泛的传播载体,加强媒体文化话语传播能力建设。“一个关于传播和组织形成的关系的有说服力的理论必须超越把传播、信息和组织视为概念上互相分离的观点。相反地,传播必须被视为组织结构和现实由此而得以产生和再现的手段。换言之,组织是通过在传播中产生的意义的表达而建立的。……组织的传播网络越完善,信息的传输就越准确。”可见,加强承载网络文化信息的网络文化话语传播,必须构建强大的传播网络。具体而言,就要加强网络文化话语传播,既要加强报刊、电视、电台、广播等传统媒体的文化话语传播能力建设,更要注重网络新媒体的文化话语传播能力建设,大力建设传播快捷、覆盖广泛、影响力大的网络文化话语传播体系,形成文化话语“网上传播”和“网下传播”相结合的态势,切实增强网络文化话语传播能力。

第四,主动参与网络文化话语交锋。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文化话语权,还要主动参与网络领域思想文化的话语交锋。缺乏交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文化话语,是没有经过锤炼和检验的网路文化话语,是不可能凝聚大学生思想共识和精神力量、回应西方网络思想文化挑战的网络文化话语,也是不可能真正产生创造力、影响力和战斗力的网络文化话语。大学生不断经受着西方多种文化思潮的冲击,不断接触到直接或间接地反映西方价值观念的大量文化产品。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增强网络文化话语权,必须以先进的文化价值观为内核,主动参与网络文化话语交锋。指出:“正确的东西总是在同错误的东西作斗争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真的、善的、美的东西总是在同假的、恶的、丑的东西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当着某一种错误的东西被人类普遍地抛弃,某一种真理被人类普遍地接受的时候,更加新的真理又在同新的错误意见作斗争。这种斗争永远不会完结。这是真理发展的规律,当然也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规律。”可见,正确的东西必须同错误的东西斗争才能发展,网络领域的先进思想文化同样必须在同错误思想文化的交锋和斗争中得到发展。只有主动同西方国家发出的网络文化话语交锋,揭露它们隐藏于网络文化话语背后的本质意图,才能有效抵御西方敌对势力借助网络文化话语进行的思想文化渗透,彰显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参与网络文化话语的交锋,需要紧密注视网络文化信息动态,正面回应焦点话题,合理化解争议问题,正确解答难点问题,积极引领热点话题,把握话语主体利益诉求,让大学生对各种网络文化议题形成清晰、正确、冷静、客观的认识,避免因错误的网络舆论诱导引发不正确、不理智的行为,影响个人的健康成长和社会的稳定发展。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篇3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话语权

[作者简介]杜鹏(1976-),男,河南邓州人,河南工业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学工办主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河南郑州450001)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7-0085-02

“话语权”原本是传播学中的一个专业术语,即控制舆论的权力。话语权掌握在谁手里,决定了社会舆论的走向。随着“话语权”研究的多元化,“话语权”在政治学、社会学和法学中被赋予新的意义。当前,话语权有两层意思,一是话语权就是指说话的权利,是现代社会公民法定“表达权”的一种基本形式,作为公民的一项基本人权,为宪法所保障的倡导性文本意义上的权利。二是话语权是指话语表达背后所拥有的影响力,实际的掌控力,即话语的权力。基于话语权的两层意思和辅导员的职业特性,我们把辅导员的话语权界定为辅导员在工作过程中所拥有的说话权利及话语的实际影响力。

一、辅导员话语权的意义

1.话语权是辅导员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辅导员拥有话语权是辅导员开展工作的必要条件。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辅导员的主要工作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事务管理,通过教学、管理、服务等途径实现传授知识和育人的工作目标。工作目标的实施需要有效的领导、组织和协调,需要领导者和组织者拥有教育和管理的话语权。教育作为一项特殊的事业,教师(辅导员)作为一种专门的职业,决定了教师(辅导员)特定的规章制度。基于法律的规定和当事人之间的约定,授予辅导员从事一定教学、管理、服务的职权,使辅导员取得文本意义上的“话语权”。在工作中,辅导员恰当地把文本意义上的“话语权”转化为实践中的话语权,推进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2.话语权是辅导员工作实效的保障。辅导员拥有话语权是辅导员工作实效的必要但不充分条件,如何运用话语权,使辅导员的“话语”发挥实际的影响力才是辅导员工作实效的充分条件。辅导员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学生,辅导员话语权的效果关键在于学生的认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关键在于被学生说接受和认同,并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通常情况下,辅导员以“话语”为媒介,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如果辅导员放弃话语权如保持沉默或不恰当使用话语权如语言暴力,都会引起学生的反感甚至是愤怒,无法实现“话语”教育的目的,工作就会没有效果。

二、辅导员话语权弱化的状况及原因分析

1.大学生教育环境及自身的变化。从话语影响力的角度,辅导员话语权一定程度上指大学生的接受程度。在传统社会尊崇“天、地、君、亲、师”,“师”拥有特殊的社会地位和权威。在现代社会民主法治的熏陶下,民主、自由、平等成为时代的最强音,教师(辅导员)走下了圣坛,回归于社会,辅导员和学生不仅仅是单纯的管理与被管理的行政法律关系,更多的是平等的民事法律关系。在依法治校的理念下,辅导员的先赋性权力受到大大的制约,不再拥有特殊的权力,只能在法治的轨道上行使权力。传统社会教师担当着文化传承、知识传递的功能,由于文化输出地渠道单一,教师凭借知识和经验的优势,掌控着教育的话语权。

当前,信息化时代,网络的普及,推进教育主体多元化,打破了教师垄断教育的局面,互联网信息容量大、快捷、生动、逼真、形象,正好符合了知识面广、思维敏捷、创新意识强的新一代大学生敢于挑战权威的心理诉求,对当代青年有巨大的影响力,深受学生的喜爱,学生可以基于自身的兴趣和爱好选择教育者。另外,教师的权威更多地来自于学科专业性,也就是说专业是安身立命之本。辅导员是教师也是管理干部,担负着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事务管理工作。日常事务管理政策强、任务多、时间紧、涉及面广(奖励、处罚、贷款、资助、催息),整日忙忙碌碌,无形中冲淡了思想政治教育核心工作。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核心工作的边缘化,使辅导员工作的专业化不突出,工作具有很大的可替代性,学生往往不认为辅导员是专业性的教师,而是一个门槛很低的管理者,从而很难从专业学科的角度认同辅导员。

2.辅导员多重角色的语言困境。辅导员从事的工作庞杂和繁琐,涉及学生的方方面面。学生所在学院、校学工部、团委、教务处、后勤集团公司、保卫处有关的工作需要辅导员去传达贯彻和落实,可谓“上面千根线下面一根针”,可见辅导员职责重大。不同的工作,扮演不同的角色,表达着不同的话语。

通常情况下,辅导员具有三种话语表达方式。第一种是辅导员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对大学生开展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教育,坚定理想信念的政治性话语;第二种是辅导员作为管理干部,行使教育管理权,传达和贯彻执行学校规章制度的规则性话语;第三种是辅导员作为独立个体的人,个人思想情感表达的个人话语。辅导员的这三种话语要有影响力,需要特定的表达语境和表达方式。现实工作中这个问题往往被忽视,突出表现在:政治话语不能与现实有机结合,单方面的理论灌输,给人一种“假、大、空”的感觉,无法得到学生的认同;规则话语往往无视学生主体地位,制定和表达缺乏法理支撑,更多依靠行使惩罚权为后盾,强迫学生服从与执行,从而引起学生的反感,甚至叛逆;疏忽辅导员的社会性角色,辅导员个体表达的随意和不当,会影响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从而影响话语的权威。

三、辅导员话语权的重构

1.从社会和学校层面上解决辅导员敢说的问题。话语是说出来的,首先是让辅导员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敢于表达的关键在于通过多种渠道确立辅导员表达的主体性地位。一是提升辅导员岗位的地位。高校重视辅导员工作,关心辅导员工作生活,关注辅导员的成长。加强辅导员的选拔、培训和培养,提高待遇,不断推进辅导员的职业化和专业化,解决职称和出路问题;加大辅导员模范典型的树立和表彰,使辅导员成为一个可以有为、能够有为、大有作为、为人认可的职业。通过辅导员岗位地位的提升,工作业绩的创造,增强辅导员敢于说话和勇于说话的底气,使辅导员产生强烈的群体归属感、职业认同感和从业自豪感。二是积极贯彻依法治校的政策。依法治校就是高校的管理在法治的轨道上进行,高校严格按照教育法规办事。高校内部制定的规章制度,必须具有法律依据,必须严格按照法定的程序进行,切实保障教师和学生的权利。有了合法性的规章制度,辅导员就可以理直气壮地和执行学校的规定,并且自然而然地被学生所接受。三是倡导自由开放的理念,营造宽松的思想文化氛围。高校是文化荟萃之地,是育人之地。思想自由是文化创造、学术活动的首要条件。民主办学,集思广益,为高校的每一个人创造发言的机会和条件。只有在民主自由的氛围中,辅导员才可能说出话来,建言献策,为学生工作作贡献。四是平衡高校内部的权力结构。当前在高校内部处于优势地位的是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改变这种局面,需要在肯定辅导员教师和干部身份的前提下,赋予辅导员相关的权力,并以制度提供保障。作为教师,辅导员是有专业的,在他的工作领域,他应当是专家,应有其话语权。作为管理干部,辅导员拥有管理职权,实施管理,同时应具有部分行使职权免责条款的权利保障,使辅导员更充分地实施职权。

2.从辅导员自身的层面上解决辅导员能说、会说的问题。话语是表达出来的,需要有表达的能力和掌握表达的艺术。能说就是有能力说,会说就是很好地掌握了说话的技巧和方法。首先,采取多种措施,增强辅导员说话的能力。一是提高辅导员的教师专业素质。辅导员作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开展教育活动,必须具备专业性的知识储备,走专业化的发展方向。辅导员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及相关学科专业知识的学习,加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把握;通过理论学习和业务培训,不断提高辅导员的政治理论修养和业务素质,把自己培养为一名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德才兼备,乐于奉献,潜心教书育人,热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事业的、懂教育的优秀辅导员。另外,通过大学生管理工作的改革,积极推进辅导员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交流机制的构建,形成合力育人的机制。同时,理顺工作思路,明确管理责任,分解辅导员工作任务,使辅导员有更多的精力专注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专家。二是提高辅导员的管理业务素质。辅导员作为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必须具备一定的管理知识和能力。管理是科学、管理是艺术。辅导员要加强管理知识的学习和工作经验的积累,在理论学习和工作实践中,不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把自己培养为一名懂管理、组织能力强的优秀辅导员。

其次,辅导员要通过多种途径,提高会说的水平。一是辅导员要不断提高自身道德素养。辅导员的工作是育人的工作,靠的是言传身教。行胜于言,辅导员要行得端、走得正,树立模范典型的形象,发挥着榜样的作用。二是辅导员要先做学生的朋友再做学生的老师。辅导员要加强对学生工作的研究,通过广泛深入地接触,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学习,拉近之间的距离,开展心灵的对话。平等、尊重是交流和沟通的前提条件。辅导员要把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尊重他们的人格,保障他们思想自由的权利,平等地开展交流和对话。对于学生的思想认识问题,警惕因学生的逆反心理走向方面,因此需要引导,而不是强制,用思想的问题的解决思想问题,不断引起共鸣,积极达成共识。三是辅导员要不断提高自身语言的表达能力和表达技巧。对于宏大的政治性话语、规范的规则性话语等官方性话语要有效的实现话语转化,主要在表达的能力上下工夫,深刻的理论和鲜活实践相结合,法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增强学生的认可度和接受度。辅导员的话语除了展现宏大的主题之外,更多的是体现在无数细微的工作中,个人话语的表达更多要求在于表达技巧的提高上。辅导员在交流中要倾听、要动情、要求真。辅导员要在学生的诉说中发现问题,找到问题的症结,解决问题,从而克服了不了解事情真相,先入为主的尴尬局面;爱是教育的首要条件,辅导员要对学生全身心的爱,对他们的境遇感同身受,以情打动学生;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和塑造人,求真是教育的目标,辅导员要讲真话、讲实话,同时引导学生讲真话和实话,以诚待人。

[参考文献]

[1]邢思珍.社会学视角下的教师话语权[J].当代教育科学,2004(7).

[2]蒋茵.遗忘与追寻:关于教师话语权问题[J].当代教育科学,2003(14).

[3]冯永泰.高校辅导员话语权的境遇探析[J].鸡西大学学报,2009(2).

[4]杨建义.推进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的语言转向[J].思想教育研究,2008(1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篇4

关键词:现代性境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型

引言:

在现代性境域下,社会在不断转型,人本性凸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介体,其发展也面临着多方面的困境,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转型势在必行。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内涵和特点

1.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内涵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抓手和教育实践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平台,话语是人际交往中的核心结点,是一种语言符号系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指高校文化语境和环境中,教育双方需要遵从的一定的话语规律和话语原则,其主要内容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的内容,核心环节为话语关系,最终目标是为了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的顺利开展。

1.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特点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特点如下: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内容具有非常明显的意识形态性,话语和意识形态具有非常紧密的联系,语言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通常会议一定的意识形态为导向;②话语的目的具有明确的思想构建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对高校学生传输一定的信息,具有构建双方的平等和谐话语关系和实现教育双方交互对话的重任,以确保高校思政政治教育话语的实效性;③话语信息具有非常清楚的学科逻辑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蕴含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重要信息,其中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是最重要的表征形式,其能够揭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和学科的归属以及学术性质,由于学科门类之间具有不同点,因此话语体系之间也有一定的差别;④话语的表述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具有特定的语境,在社会不同进步和进步中,话语也必然会发生变迁。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现代转型的思路

2.1整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内容

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过程中,人们非常倾向于将高校思想政治的意识形式属性看成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实践生长和重要规定,也就是说在实际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是通过各种手段和方式来引导广大学生认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将其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意识形态,具有建立各种立场以及维护和改世界的意义。从强烈的意识形态性本质来看,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目标、地位和本质中均具有重要的体现。因此,在现代性境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要不断创新和整合,在整合过程中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将其作为重要的指导思想,同时合理借鉴传统性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积极构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体系,以新媒体、自媒体等作为典型代表,深度整合公共交往话语、生活话语和道德话语等话语内容。

2.2转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方式

在现代化境域下,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话语方式也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因此还需要转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方式。在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方式中,教育者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讲授的主导者,其具有分布话语权利和分布话语资源的重要权利,教育者控制了整个高校思想政治话语教育,但是受教育者对教育者的话语控制并不能释怀,不能体现受教育者的话语自觉性。但是人与人的交往是相互的,人与人之间的对话也应该是敞亮的,这才是人类历史文化的核心,而这种高效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支配明显和人类历史文化的核心不相适应,如果继续沿用这种不恰当的话语就会导致人类萎缩,这种传统的话语方式仅仅是将受教育者放置在客置对待,忽视了受教育者的话语积极主动性,容易导致受教育者和教育者之间的话语权悬空化。因此,在现代性境域下,一定要改变这种单向控制式的话语方式,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交互型交往模式,凸显话语教育模式的双主体发展,促进话语双方的正向话语介入。

2.3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理念

在现代性境域下,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理念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因此一定要转变理念,结合现代社会的时代诉求,体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统领性,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能够突出时代的特征和时代的主题。在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时,一定要将现代社会的社会文化和校园文化中的合理诉求融合其中,继续凸显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同时还要不断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生命力和号召力。此外,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还要不断延伸话语内涵,拓展话语传播的观念,建立开放、平等和交互的新媒体信息平台,改变传统高校思想政治话语的独白特性。总之,在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一定要跟随者时代的脚步,不断创新理念,充分利用各种新媒体平台影音共融和图文共现来突出高校思想政治话语的时代特征,在高校思想政治话语中融合新媒体话语。

3结语

在现代性境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面临着一定的困境,要想适应时代的发展,就一定要不断整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内容,转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方式,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理念。

参考文献:

[1]王雅琴.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现代性建构[J].绥化学院学报,2013,33(3):129-132.

[2]栗蕊蕊.网络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系统的现代性转换[J].青年学报,2014,12(1):81-84.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篇5

为加快推进国家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党中央审时度势地做出高等教育领域“双一流”建设的战略决策,并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1]可见,加强思政工作是推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其中,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遵循一定的话语规范、规则和规律,并通过一定的方式表达出来的指向一定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言语符号系统”,[2]47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得以实施的中介、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得以完成的必要手段、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重要因素”。[2]47在全球化浪潮席卷、社会深刻变革、网络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面临一系列困境。因此,新形势下,要直面机遇与挑战,进驻自媒体场域,积极掌握话语媒介、转变话语理念、改革话语实践,从“倒逼”转为“主动”重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这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必然选择。

一、实然困境: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遭遇现实危机

(一)有效性弱化是话语危机的表征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以思想导向、价值引领为目标的学科,教育主体间交流、沟通、理解、共识的有效达成是其核心价值取向。德国思想家哈贝马斯建立的“普遍语用学”是“分析言语行为,研究语言的交往职能,探讨说话者和听者之间的关系,阐述他们二者之间如何达到相互理解的规范性、一般性的前提条件的学说”。[3]他指出:“言说者必须选择一个可领会的表达以便说者和听者能够相互理解;言说者必须有提供一个真实陈述(或陈述性内容,该内容的存在性先决条件已经得到满足)的意向,以便听者能分享说者的知识;言说者必须真诚地表达他的意向以便听者能相信说者的话语(能信任他);最后,言说者必须选择一种本身是正确的话语,以便听者能够接受之,从而使言说者和听者能在以公认的规范为背景的话语中达到认同。”[4]所以话语理解和认同的达成,必须符合可领会性、真实性、真诚性、正确性等四大有效性原则。

反观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现状,仍主要建立在主客二元认识论基础上,教育者常以说教、灌输、劝导、控制的权威性、他赋性的话语对受教育者进行单向传导,缺乏以真诚的话语交往态度建构双方关系。同时,随着全球化、信息化浪潮的风起云涌,时展日新月异、社会变革不断推进,产生了许多新现象、新问题、新矛盾,然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却常常不能及时介入甚至有时规避这些话题,显得相对陈旧和滞后,使受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反映时代的真实性、准确性产生怀疑。此外,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理论化、严肃化、抽象化、宏大叙事特征明显,与受教育者的生活世界产生疏离,弱化了受教者的学习兴趣、增加了领会难度。如此种种,都直接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使思想政治教育者陷入“尽管他们还在不断地言说,但是无人聆听,没有对话”[5]的尴尬境地,最终导致青年学生理想信念不坚定、人格发展不健全等诸多问题的出现。

(二)人文性遮蔽是话语危机的内核

习近平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1]作为区别于以理性科学知识传达而以价值认识引导为主要目的的思想政治话语建构也必须以人文性为内核,尊重人的需求、思想、情感、认知、本性,顺应人的成长发展规律等,在教育的过程中通过交流、感染、理解最终达至价值认同。

但是,现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以主体对客体的灌输、劝导为基本方式,以理性化为主导特征,缺乏情感温度和生机活力,成为悬置于受教者生活世界的绝对理想化空间,让受教者感到冷峻、敬畏,并产生距离感。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上,教育者往往“独言专断”,受教者“沉默寡言”,这种“规训化教育的扩张……教化的退隐使得教育在理念和制度两个层面上失去了对于人的精神的关注,使人在教育中缺乏一种圆满、惬意的价值存在的生活体验,缺乏一种精神创造的知识和道德的意义源泉。教育成为一种把人纳入其中的‘普罗克拉斯’的铁床,人被削足适履地放到教育的度量结构中接受塑造”。[6]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现为绝对权威性,缺乏思想的交流对话、心灵的碰撞激发,这种压抑、控制的话语方式最终也将阻隔话语交流、体悟、共鸣的生成,受教者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按照教育者期望方向的主动内化也必然成为虚无之谈,尤其在人的主体精神高度发展以及青年学生追求个性、独立、自由的背景下,甚至还会产生漠视、抵触、反抗等逆反心理。

二、时代语境: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面临自媒体新场域

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已达73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532%,而熟练运用着各种自媒体的高校学生更是占了极大比重。现今BBS、贴吧、博客、微博、微信等自媒体不仅改变了青年学生的生活方式,还推动着他们的身份认同与建构,更是以网络话语的构建与表达凸显其自我本质的塑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决不能漠视、规避自媒体场域,必?“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基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面临的现实困境,考察自媒体场域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重构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是进行自媒体场域下话语改革创新的基础。

(一)自媒体场域下的话语重构机遇

1.话语渠道、资源、形式的多样与话语环境的优化。随着WiFi、4G网络技术和移动终端设备的发展普及,自媒体创设了全天候、移动性、无限量的话语空间,使之不再受地点、8小时工作制、教育主体同时“在场”和教育主体对接数量有限的局限,它给予了教育主体在任何时间、地点与任何一名教育主体产生话语互动的可能,有力开拓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的全新渠道,给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重构创设了即时跨地反应、海量传播的良好外环境。同时,网络自媒体的信息存在方式本身也为话语重构提供了优良的内环境,譬如庞大的信息数据跨越?r空,包容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各个方面,内涵丰富、视角多样,极大地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资源,避免政治话语、文件话语、权力话语的泛化。再如,自媒体信息更新速度迅捷,即时反映世界各地发生的事件、形成的观点,极具现实性,能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时代性、针对性。此外,话语内容偏向生活化,多以短小、精炼、诙谐的符号、字母、表情表达对日常事物、自身情感的反思所想,话语富有情感温度、具体生动、形象有趣,能够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唯理性、抽象化、理想化的过度发展进行纠偏,避免冗长晦涩、空洞无力的说教。最后,自媒体作为融媒体,整合文字、图片、影像、声音等多媒体技术,提供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方位的体验,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提供了多形式的构建可能。

2.话语权的重新分配共享与平等交互主体的构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包括了思想政治教育各主体的话语权,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话语权“是教育者经由教育制度被社会所赋予的运用规范的权力……这种话语权主要体现在将社会的意识形态、主流价值观、道德规范转递给受教育者,并且使其内化为应然”,[2]128而受教育者的话语权“是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场域中的言说权利及影响力,包括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愿的权利,与教师进行积极主动的对话权利,对各种形式课程的理解、质疑权利,以及对教育者权威的挑战和结构权利”。[2]129然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权分配畸形,教育者话语权严重挤压受教者话语权,平等真诚的话语交往成为奢谈,良性的话语交流、理解、认同循环难以形成。“自媒体”(We Media)一词源自2003年美国的一份研究报告,作者将其定义为“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本身的事实和新闻的途径”。[7]此定义强调了新闻传播源从媒体转移到个人的发展趋向,体现了传播过程和权力的变迁。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借助BBS、贴吧、博客、微博、微信的话题设置、意见表达、评论、转发、点赞,人人都可面对社会他人发声,这种私人化、平民化、自主性的“草根传播方式”,解构了传统媒介传播的绝对权威性、他赋性、控制性。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进入“去中心化”的自媒体场域,教育者不能也不可能实现话语垄断,从而推进不同主体话语权的重新分配与合理共享,改变以往主客体二分观念,代之以主体间性理念,学生可借由交互通道与教师实现平等的良性互动,由此达成话语理解与认同。

(二)自媒体场域下的话语重构挑战

1.话语体系差异显性化。青年大学生追求个性、独立、自主,他们自我表达意愿强烈、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富有创新意识,当这种青年文化心理与网络文化相互碰撞交融,带有亚文化色彩的话语体系就是擦出的最明显的火花,譬如“画面太美我不敢看”“打酱油”“表”“造”“不明觉厉”“赶脚”“我和我的小伙伴都惊呆了”,这些语词来源于话语缩略、谐音、方言、作文、歌词、社会现象、网络微博、明星八卦、游戏动画、广告宣传等等,涉及面极其广泛,青年大学生所能接触到的人、事、物皆可成为网络话语的生动素材,加以戏谑、讽刺、搞怪的“创造性”加工,在网络圈内风靡流行,但因其与本义相距甚远,“圈外人士”对此而产生理解困难。话语代表着权力,青年大学生网络话语体系的构建就如在教育者面前筑起了一道围墙,将其阻隔在网络场域之外。“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作为社会主流文化的一种体现,在内容与形式上有着鲜明特点,如语境的严肃性、话语的规范性、语辞的固定性、叙事的宏大性等,而网络文化所孕育出的网络话语体系则表现出多样化、娱乐性、不规范等特点,而且更新速度非常快,一些用语流行一段时间以后,往往很快被新的内容所淘汰。这样所形成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与网络话语的巨大差异,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不但很难进入大学生所熟悉的文化语境中,反而可能会与他们所认同的网络语言和文化心理产生激烈的冲突,从而在内心深处萌发出一种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排斥和反感。”[8]想要获得自媒体场域的“入场券”并与受教育者进行无障碍交流,消除话语差异就成为首要任务。

2.话语介入环境复杂化。自媒体场域的开放性、虚拟性、多元性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面对的环境日益复杂。自媒体作为开放平台,接受、传播、融合多民族、多地域、多国家的信息元素,这一方面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资源,同时也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重构需要适应多文化、多理念、多情态的全球化时代背景,对教育者的知识储备、对话能力、国际视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平台的开放性也使得西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借机进行意识形态输出、渗透,带来弱化、消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危机,这就要求教育者坚定理想信念,提高理论素养、加强甄别能力,有效利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武器与其展开坚决的斗争。缺少有效“把关人”的自媒体开放平台,信息监督和过滤机制不健全,因此资讯在膨胀的同时不免鱼龙混杂、泥沙俱下,黄色、暴力、虚假、消极、颓废等各种不良信息充斥其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未完全定型以及辨别、判断、自制能力相对较弱的青年学生很容易沉溺其间、迷失方向,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肩负着比以往更加艰巨的历史使命。同时,自媒体场域的虚拟性、隐匿性,消解了青年学生的社会身份制约,借助自媒体交互性强、传播迅捷、广地域、全天候的媒介特征,其网络意见表达和舆论形构与传统媒介环境相比呈现出迥异的特征面貌,这对教育者的舆论监察、舆论预判、舆论引导、舆论处置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重构转型:自媒体场域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路径

(一)话语媒介:传播平台的“微型化”与媒介素养的“扩展性”

自媒体平台已成为青年大学生活方式的选择和意见表达的场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要实现对大学生的思想、价值引导,仅仅依靠传统思政理论课和以实践为主的第二课堂,已远远不能满足受教育者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时代化、生活化、贴近性的期待,时势发展必然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进驻自媒体场域,积极利用微博、微信等“微平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现阶段,虽然绝大多数高校都建立了思想政治教育微博、微信公众号等,但是粉丝数量、关注评论量并不尽如人意,意见领袖态?菰段葱纬桑?自媒体场域的思政话语有效性亟待提升。问题原因主要在于教育者的自媒体媒介素养适切性较低,“媒介素养是指公众接触、解读、使用媒介的素质和修养。它包括了三个主要的环节:接触媒介――获取信息;解读媒介――批判地接受媒介信息;利用媒介――借助媒介工作和生活,通过媒介发出自己的声音并维护自己的利益。”[9]这就要求教育者首先提高参与网络生活的意识,他们虽已认识到现代大学生是数字原居民,但囿于自身教育、生活、工作惯性,对网络场域保持着本能的距离,加强教育者使用、探索、融入网络生活的动力,了解自媒体特性、把握青年大学的自媒体生活态势是扩展媒介素养的第一步。其次,努力提升教育者驾驭自媒体技术的能力,让推出富有创新性、贴近性、趣味性、符合受教育者审美期待的自媒体产品在技术上成为可能。最后,还需努力消除话语差异,使自媒体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与青年大学生的话语体系形成良好的话语预设对接,避免话语错位、断裂。

(二)话语理念:遵循内化“受众本位”并警惕规避“迎合受众”

进入“去中心化”的自媒体场域,延续“教育者中心”“教育者绝对权威”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形态,必定会因与场域磁场相排斥而使有效性被搁置。自媒体反控制、反权威、反垄断,天然带有话语权共享的媒介特性,这也是尊重每位使用者作为主体的“人”的权利的体现,因此,自媒体场域的思政话语重构要尊重受众的主体地位、尊重其意见需求。传播学的“‘使用与满足’研究把受众成员看作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作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10]“使用与满足”将受众作为传播活动的研究主体与中心,在传播效果理论研究史上取得了重大突破与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传播活动的一种,以受众为本位思考问题、采取行动,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获得良好实效的重要路径。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受众本位”不等于“迎合受众”。青年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未完全成熟,情绪波动大,时常出现非理性选择、言论与判断,这就要求教育者做好议程设置工作、担起信息“把关人”的职责,对其进行真、善、美的导引。青年大学生的网络话语体系有活泼、俏皮、创新、讽刺的特性,但同时也有一些不免低俗消极,因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既要吸纳自媒体平台上丰富的网络语言,又不能一味地迎合那些低俗噱头话语内容,而是要摒除那些‘灰色’‘黄色’的庸俗、低俗、媚俗话语,积极宣传和传播‘红色’的网络语言”。[11]

(三)话语践履:主导思想的“一元化”和实践体系的“多元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篇6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冲突与调适

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2-0037-02

困扰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工作实效性的深层症结,主要在于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无法适应当代大学生自身的特点。因此,我们在注重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性质、功能、过程以及内容、方法等基础理论问题的同时,更要深入思考思想政治理论课应该“讲怎样的话”和应该“如何讲话”的问题。

一、当代大学生的主要特点

1.自主独立意识较强

由于受大环境与父母观念的影响,当代大学生具有更强的自主独立意识。他们追求个性、强调自我、思维独立,不愿意接受被别人强加的观点和想法,自我选择性极强,很少对某种价值观念盲目认同。在话语方式上,他们抵触传统压迫式、等级化的话语方式,不再满足于灌输式说教,不再认可单方面各种道理的口头讲述,而是喜欢自主展示思想,通过争论和碰撞形成自己的独立判断和理解,并敢于坚持自己的原则和理想,更加注重和追求自我价值,强调平等对话,崇尚自由言说,在社会话语场域中渴望拥有个人话语权。

2.易于接受新事物

当代大学生年纪在18到22岁之间,正值青春焕发、朝气蓬勃的阶段。他们崇尚创新与探索,追求时尚和新潮,对新事物具有极强的接受和充分利用的能力,尤其是在电子高科技方面,当代大学生几乎是“电子产品不离手,海量信息在网络”,电子产品已经替代了书包、文具,绝大多数大学生都配有手机或小灵通,几乎实现人手一机,信息化程度特别高;上网邀游成了大学生的主要生活方式,在信息获取、人际交往的方式上,他们更愿意通过网络阵地来进行。

3.理想信念理性现实

由于现代社会的信息逐步开放和透明,当代大学生对理想信念的认知更加丰富和趋于理性化、现实化。他们在物质与精神、当前与长远、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处理上,更加关注实际、讲究实用、追求实惠。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讲授方式上,他们希望理论能够联系实际,尤其是能够联系和大学生切身利益相关的实际。

4.行为选择多样化

在新媒体环境下,尤其是网络的出现,距离已不再变得遥远,大学生可以很快获取国际上的前沿信息、文化动态,也可以迅速接触西方各种各样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社会思潮,这些纷繁芜杂的价值理念、社会思潮潜移默化地引导着大学生的价值标准,使他们形成了各种各样的价值观和价值取向,这种多元的价值取向也导致他们行为选择的多元化。因此,在求学、就业、择友、消费等方面他们都表现出行为选择的多元化特征。

5.个性张扬自信

当代大学生乐观自信,他们经常发现问题并大胆提出质疑,往往敢于挑战书本上的权威,思想奔放不受约束。在课堂上,传统大学生一般比较羞涩、胆怯,而当代大学生却恰恰相反,他们更加活泼、开朗、大胆,更加渴望证明自己,他们总是觉得自己的想法是对的,从而体现出个性张扬、叛逆等特点。

二、当代大学生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话语冲突

长期以来,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着以单向灌输和行政强制为特点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脱离了社会生活实际和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实际,使思想政治教育被异化为一种空洞的、虚无飘渺的说教。受此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也就失去了作为保障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进行的真实性的基础,这样必然会出现教学实践过程中的话语冲突。

1.话语形式发展滞后

话语是具有历史发展性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也是如此,不同的年代,其话语形式必然是不同的。在革命战争年代和新中国成立初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主要是服务于政权的夺取和建设活动的。因此,政治话语、文件话语和权力话语成了当时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话语形式。这些话语形式曾经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迅速统一了全党的思想,动员了全国人民积极投入到国家建设中来。而现阶段,我们正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新中国成立初期相比,无论是在经济、政治还是在文化、社会各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体系也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并没有完全突破原有的形式,其主体依然是政治话语、文件话语、权力话语等等,甚至从教材上呈现的文本到教师课堂讲授的语言都是用以上对下的姿态来传达党和国家对受教者的要求和规定的。教育者在强调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的时候,依然没有关注作为个体的人的价值问题及人格独立性等问题,他们常常套用“上头的话”,一知半解,高高在上,刻板而乏味。这种话语形式很难适应当代大学生身上呈现出来的较强的自我意识、张扬开放的个性、喜欢按照自己的方式选择行为的特点,其直接导致的结果便是“言者谆谆,听者藐藐”的这样一种尴尬境界。

2.话语内容空洞唯理

内容的空洞、抽象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的一个典型的外在特征。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看重的是大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认识水平提高的程度,很少考虑到要对学生进行情感的培养。因此,教育者在课堂上讲授的多是玄而又玄的深奥哲理,往往只停留于人的理性认知层面,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在贴近人的生活、走进人的心灵方面应起的教化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常常自居于“高雅殿堂”而孤芳自赏,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变成了脱离生活实际的“空话”、“大话”,以至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成了人们置之不理的“贫困道学”。这与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具有理性、现实性的特点不相适应。

3.话语表达一言堂

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各主体应该合理分配与使用话语权,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完成教育目的的必要手段。然而,目前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却存在着严重的话语一言堂现象,这是造成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不强的一个核心因素。话语一言堂是对语言的一种专制,它只承认某一类话语而否认其他话语的正当性与合法性。在目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上,教师由于优先占有了一定的知识从而掌握了课堂教学的主导权,在师生的话语体系中处于绝对的主宰和支配地位,牢牢地操纵和控制着学生的话语和思维。在知识讲解或传授的过程中,教师侃侃而谈、坐而论道,学生则沉默寡言、冷若冰霜。尽管在课堂中时不时采用问答式这种师生互动的好的教学方式,但实际上,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可随时插入话语,或直接启发,或随时修改学生的话语,教学总是在教师预先策划的话语时空中进行,学生完全丧失了话语权,成为教师的话语权力范围下的附属物。这就是一种直接性的、强迫性的话语霸权。话语一言堂的

存在,使学生的这个重要的话语主体逐渐演变成权威言语的纯粹接收者,学生的语言行为以及其中蕴涵的探索与质疑精神也随之流失,学生唯一能做的就是等待教师的“真言”。这与当代大学生的自信、有个性、敢于表达、不相信说教、喜欢独立判断的内在要求相冲突。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的更新调适

1.以人为本,增强话语的人文关怀

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基本上是一种基于意识形态为核心的权力理论话语体系,注重的是满足社会的需要,缺乏对个体“人”本身的关注。而思想政治工作实际上是做“人”的工作,我们“既要坚持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的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注重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首先,话语必须紧密联系大学生的实际生活,教育者应及时了解大学生的所思所想、喜怒哀乐和兴趣爱好,准确把握大学生的思想脉搏,并把这些融进话语当中。其次,其话语应充分尊重和理解大学生的情感和需求,及时关注和化解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世界遇到的困惑和困难,让他们充分体验到教育者的温情与关爱,营造温馨舒适的话语氛围,从而使大学生真正认同教育者的教育理念,进而内化于心,形成独立的道德人格。最后,其话语应给予大学生以具体的生活指导,教育者应了解大学生的生活需求和对生活的不同期望,进而引导他们去创造美好的、理想的和高质量的生活。

2.充实内容,注重向实践话语转换

思想政治教育既然是一门学科,那么它就应该像其他所有的学科一样,有一个确定的疆界、一种语言、一套指导行为的准则。因此,作为一项自主教育教学的活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身应该具有一套相对完整的理论性话语。同时,思想政治理论课又具有实践性,它的话语体系又是一种实践性的话语,这种实践性的话语是教育者与大学生进行思想沟通、说服教育等实践活动的重要参与要素。它针对的是大学生这个特殊的青年群体,其根本目标是促进大学生实现自我与他人、社会和自然的和谐发展。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是以生活世界作为背景的,不可能游离于生活世界之外,其内容应该是理论与实际的统一体。这种理念要求教育者在传授理论的同时,更加注重与实际的结合,换言之,教育者应该在合理运用理性话语的基础上,充实话语内容,更加注重实践话语的运用。首先,教育者可以转化语言,把党的重要文件、重要会议、历史文献等等类型的语言转化为适合大学生特点的话语,这样既把握住了正确的政治教育方向,又能使大学生乐于接受。其次,可以从大学生的校园生活中提炼新话语,使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断地生活化、现实化,这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向“生活世界”回归的重要内容。再次,要从大学生的网络话语中汲取新话语。教育者可以大胆借鉴网络中的一些健康、有益的、流行的话语形式和内容,丰富其话语体系。

3.消解一言堂,构建对话式话语范式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篇7

关键词:新媒体 思想政治教育 伦理维度 现实困境 引领路径

随着新媒体社会信息化、文化多元化的快速发展,社会交往的个性特征、语言特点、行为方式、思维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极大改变。高校大学生是新媒体最为活跃的青年群体,新媒体对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影响也是极为明显和深刻的。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忽视人的个性发展、伦理关怀缺乏等伦理困境。要破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这一伦理困境,我们应该坚持批判与继承原则,继承传统载体,及时利用网络、微信、微博等新媒载体,以对大学生给予更多的伦理价值引领和人文关怀。同时,思政工作者还要采取适应时代需要和学生心理成长需求的思政教育话语,从而提高高校思政教育的话语效力和思政教育的实效。

一、伦理价值引领:新媒体文化高校思政教育话语理性向度

在全球化大环境下,意识形态领域的明争暗斗更加激烈,新媒体的海量、碎片、即时的信息传播,高校大学生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等受到深刻影响。作为人类最基本的精神活动的伦理活动,其本质要求就是对个人生存与发展的设计、规范和引导。伦理活动贯穿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程,对大学生的社会化程度、个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有着极为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因此强化伦理价值的引领,是新时期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把控和人才培养的关键要素之一。

(一)思想政治教育服务本质需要伦理价值引领

思想政治教育是公共管理的一种方式和手段,其本质内涵就是服务性。服务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特性。其服务功能在为我国政治工作、经济工作尤其是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引导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这表明我国思政教育的服务性与政治性、阶级性是相统一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服务于党和国家、服务于人民。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将本阶级利益与公共利益保持一致才可获得社会认可才有生存土壤。

(二)青年学生的社会化目标要求伦理价值引领

有人的地方就有群体,人是群居动物。大学生只有明白个体生存的意义,才能更好地获得发展,家庭、事业、生活目标都得在一定的社会实践中实现。而这一切都必须在一定的伦理规范约束下进行,伦理是个人自我愿望的满足和社会秩序和谐的平衡机制,大学生也就是在一定的伦理秩序、运行规则中接受他人教育、进行自我教育、不断社会化和成长发展。

(三) 青年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求伦理价值引领

大学生全面发展是永恒主题。这与其家庭父母关系相处模式特别是家庭教育模式、学校教育、社会大环境影响密不可分,特别是与个体的实践紧密相连。大学生人生成长过程中不断接受教育的引领,不断追求理想人格与全面发展,不断修炼素质“应然”,这充分体现了大学生自由全面发展的伦理学底蕴。而伦理规范对大学生实施一定束缚与控制并非是让大学生否定自我,而是促进大学生自我实现与全面发展,伦理价值也正是在这种限制与自由的内在统一中和谐共生,促使大学生努力遵循社会伦理规范,努力塑造自我,完善个体伦理,向上向善,从而促进个体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二、新媒体文化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伦理困境

(一)重视社会发展价值,忽视个体发展价值

我国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常常受功利主义的影响,这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观演绎成片面的唯社会价值观,教育者往往只重视其对社会发展的价值,关注其显性的泛政治功效,忽视个人价值以及人的内在需求,忽视其隐性的塑造人的功效,价值理性被边缘化。可见,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外在的社会需求与内在的人性需求矛盾、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矛盾凸显。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教育国际化大背景中,这些矛盾表现得尤为突出。

(二)重视教育者主导性,忽视受教者主体性

现代大学教育的发展与社会工业化的发展同步。集体教育、规格化标准化的“流水线”教育固然满足了工业化对人才的大量需求,也满足了尽可能多的学生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由于功能论价值论上的功利主义,教育者的主导性被过多凸显而受教育者的主体性被忽视,而教育者的信息优先权和传播权导致其话语霸权。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常常成为观念的说教、规范的灌输、行为的约束,没有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差异性、学生选择个性发展方式的权利。在这一合理性或合道德性背后,暗藏着一种不道德性,它疏离了人的差异性,缺乏对人个性的开发。其最直接的负面效应,就是大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匮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实践操作层面仍然过于关注整齐划一,忽略个性开发,这必然加深这一伦理困境。在全球化的开放背景下,网络和大众传媒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教育者的权威性和话语权就必然受到质疑,强制灌输的合理性和合道德性受到质疑,这造成了受教育者主体边缘化,从而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三)重视知识规范教育,忽视情感人文教育

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是以传播者为中心,受众作为主体但处于边缘化位置。教育者单一主体确定教育内容,教学过程主要在思想政治、道德法律等知识规范的传道。可见,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多强调了政治功能,相对忽视了人的内在需求,过多强调知识传授,相对忽视人的情感体验,这种教育内容与人的需求错位、情感上的疏离,致使思想政治教育陷入困境。

三、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伦理价值引领路径

(一)重视终极关怀人文关怀,明确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引领总方向

从哲学层面看,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应当首先明确政治教育的终极目标和价值,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推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从终极关怀层面,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应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关心学生物质层面、精神文化层面、价值生存的多层面的需要,关心学生丰富多样的个体需求,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为塑造人、培养人提供价值观导向,帮助学生逐步实现理性与德行相统一的智慧人生。终极目标和价值的要求,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方法、途径、载体、媒介等理论和实践层面的不断创新指明了方向。

(二)加强传统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教育,培育大学生的伦理人格

加强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从传统文化和人格中寻求精神源泉,是提高当代大学生人文道德素质的一条重要途径。新媒体时代各种思想文化相互冲击,在强大的西方文化伦理面前,大学生逐渐丧失了对中国伦理信念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久之必然导致文化自觉的缺失。要提高当前高校伦理教育的实效性,教育者就要着力培养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伦理的自觉,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中,通过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结合、案例教学与情景体验结合、课堂教学与文化活动结合、线上教育与线下体验结合等多种教学方法的实施,不断加深大学生对传统文化伦理规范的领悟,不断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意识,不断提高道德修养道德情操,不断完善自身健全的伦理人格。

(三)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弘扬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

核心价值观承载民族、国家的精神追求,是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教育者要在全社会特别是大学生中大力推行“三个倡导”,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变为主流价值追求。核心价值观的形成靠学习教育,靠耳濡目染,靠世代传承,更靠规矩规范、制度约束,教育者必须在培育和践行上下功夫。教育者要深化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广泛开展道德实践活动,注重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注重发挥社会实践的养成作用;教育者要建设师德高、业务精、会网络的高素质教师队伍,着重抓好学校党政干部、共青团干部、“两课部”教师、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另外,教育者还要发挥重要节庆日传播社会主流价值的独特优势,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接地气”,要充分利用碎片时间抢占话语权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篇8

关键词: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

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并明确提出“鼓励学校利用数字教育资源及教育服务平台,逐步探索网络化教育新模式”。此计划的贯彻和实施标志着教育领域的“互联网+教育”新常态的形成。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教育的排头兵,应积极顺应“互联网+”发展的大趋势,“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在要求进一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标准和服务理念的同时,也为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实现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一、“互联网+”的提出和实施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互联网作为一种独立的信息媒介,已经进入和影响着社会各个体系。2015年《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统计显示:“截至2014年12月,互联网普及率为47.9%,较2013年底提升了2.1个百分点。”同时根据调查,“2014年新增网民学生群体占比为38.8%,远高于老网民中的22.7%”〔2〕。当前网络已成为青少年群体的主要信息来源。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应用和推广,势必更加深入地影响教育主客体的认知度,并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1.“互联网+”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教育渠道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曾说:“谁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网络,谁就拥有了整个世界。”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势必受到强大“互联网+”模式的影响。互联网作为全球最大的信息平台,给人类提供了最广泛、最直接、最迅速的信息渠道。在此基础上,“互联网+”又一次加速了这个平台信息供给的频率和步伐。人们便捷、高效地找到海量、多样、优质的教育、信息、服务等资源成为可能。与此类似,思想政治工作者们也可以有更加广阔的空间寻找更加可靠的教育资源,同时也可以使不同领域不同地区的人们共享教育资源。这就无限制地扩大了教育资源的覆盖面,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真正实现了“心有多大,网络就有多大,思想政治教育的舞台就有多大”。2.“互联网+”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教育方式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们对网络的熟识度和关切度不断提高。互联网技术图像、信息一体化的功能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加形象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使其更具感染力。网络跨越时空的特点也打破了课堂教学模式的局限,给予思想政治教育更广阔的表现空间。同时为思想政治工作者提供了更广泛的教学资源和更生动的教学效果,也改善了以往教学方法单一和教学模式枯燥等问题。互联网和思想政治课堂的有机结合,为思想政治的教学开辟了新天地。3.“互联网+”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优秀的教学资源和良好的教学效果网络即时性的特点加强了思想政治课堂的时效性、针对性、互动性。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与“互联网+”背景的融入,更加丰富了教育的趣味性和多样性,并增强了课堂教学的关注度和感染力。教学过程和时事新闻的对接、彩色影像的不断变换、案例解说的图文并茂都给思想政治课堂增添了趣味性和时效性。同时,网络环境的开放性和无边界特点也为教育者寻找教学素材提供了新的渠道。网络的虚拟性和隐匿性同时也为大家提供了一个进行思想交流的崭新平台。网上交流思想时可匿化和去中心化等特点,使交流者可以畅所欲言、直抒胸臆,让教育主体更加了解真实情况,更好地为受教育者量身定做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案。由此可见,“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所结合形成的是充分生动的教学资源和无法比拟的教育效果。

二、“互联网+”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提出的挑战

“互联网+”除具有时效性、形象化、针对性等优势以外,同时也存在网络自身难以避免的随意性、开放性、多源性等一系列先天缺憾。因此,“互联网+”在和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一系列问题。1.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受到冲击作为宣传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主要阵地的思想政治教育领域,近年来由于网络的兴起,受到了一些其他形式话语权的干扰。特别是“互联网+”概念的提出和实施,在加速社会各个领域与网络融合并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使得一些非主流的意识形态通过不同的舆论途径,不仅散布在网络之上,还通过“+”的过程渗透到人民群众内部,干扰了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撼动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其中少数西方国家因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的不同,便利用其网络和技术优势,不断地加强对我国思想意识领域的渗透以及灌输。这影响并破坏了主流意识形态在社会意识形态中的中心地位,并影响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2.思想政治工作者话语权的权威性被消解思想政治教育是宣传我国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主战场,其教育工作者的权威性和正确性不容置疑。当代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与网络的发展相伴相随。由于自身年龄、阅历、知识水平等一系列原因的存在,面对庞杂的网络信息,缺少筛选和辨识的本领;在享受快捷的信息传输、丰富的网络体验的同时,既无法客观地看待“互联网+”的客观现实,也无法辨识接收信息的真实性和实际意义。尤其是当他们接受的信息与课堂或书本理论相冲突时,其内心往往更倾向于自己熟悉和信赖的网络世界给出的答案。这种做法恰恰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严谨性、中心性和权威性相违背,这也就导致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权威性的弱化甚至是消解。3.对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挑战随着网络特别是“互联网+”的兴起,单一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综合素质亟待提高。首先,网络世界纷繁复杂,它无时无刻不在干扰着人们的思考方式和认知方式,有些学生对网络的迷恋远远超过对书本的认同。思想政治课堂从内容到形式有着极其严肃的政治意义和政治要求。教师在讲授过程中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时常表现为照本宣科,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由于网络具有声文并茂、实时评论等优势,而呆板的课堂讲授又缺乏网络时事的引入和讲解,学生难免就会对书本条条框框的内容产生置疑和反感。其次,教育主客体同步接受网络信息,而教育者由于受年龄、精力、网络使用能力等方面的限制,不能很好地把有深度有温度的网络案例和课本知识有机结合,不能引起受教育者的共鸣,效果恰恰就会适得其反,造成了受教育者对课本知识的不信服。因此,从课堂讲授的内容、形式以及对网络的熟悉程度来说,都对教育者的综合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

三、“互联网+”背景下思想政治话语权的实现途径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3〕因此,在“互联网+”时代,培育高校育人环境、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大学生健康心态是当前思想政治工作者的重要任务。1.整合资源,培育形成“互联网+”背景下良性育人环境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具有长期性、复杂性的系统工程。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来说其实都是一个终身教育的过程。然而学校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战场。指出:“办好我们的高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4〕因此,抓住“互联网+”这个良好的机遇期,运用它便捷、快速的特性,把思想政治教育纳入高校智源体系中的中心环节加以规划和把控。同时还可以利用“互联网+”的广泛性和传播性特点,“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5〕。因此在“互联网+”背景下,培育一个良好的思想政治育人环境是各专业、各科目齐抓共管、协同一致的大的课题。2.汇聚能量,加强“互联网+”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在不久前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教师要努力成为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要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6〕高校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使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主体既要有良好的业务素质,也要有良好的政治素质,从源头上保证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纯洁性,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性。“要拓展选拔视野,抓好教育培训,强化实践锻炼,健全激励机制,整体推进高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和心理咨询教师等队伍建设,保证这支队伍后继有人、源源不断。”〔7〕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仅要了解学生,更要了解网络。这样才能紧跟时代步伐,不断转化教育理念,取得受教育者信任,树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权威。因此,作为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利用好网络加速发展的新机遇,丰富教学模式并拓宽教学渠道,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和时效性,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权释放寻找新的突破口。3.加强引导,注重“互联网+”背景下的大学生健康心态的培育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契机,大学生在知识层面和精神面貌都得到了显著提升。大学生处于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时期,心智有待成熟,再加上网络管理、网络社会的道德有待规范,大学生在学习和成长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能只被动地关注和回应这些问题,要主动地了解和探寻学生内心,高度重视学生网络心态建设。第一,在解决学生参与网络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时,要改变传统管理模式,变封、堵、压为平等的交流、沟通和疏导。让学生自主选择渠道参与网络活动,要提供条件、创造机会,在帮助大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过程中积极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客观评价自己,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极大地丰富大学生的知识,使之熟悉网络语言和网络环境,也提高其觉悟、洞察力,增强其责任感,逐渐建立对网络的正确认识。与此同时,高校也要做到及时监督和正确引导,广泛宣传先进人物和事迹,用多种形式多种渠道传播正能量。这样健康的网络心态就会不自觉形成。第二,组织专业的师资力量定期为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专业讲座并实现常态化课程设置,引导大学生排解释放压力,自觉培养积极乐观健康的心态,在重大事件、突发事件面前,针对千变万化的信息,高校应密切关注网络舆情的动态发展,做到信息能及时、准确地传递和沟通,做好网络引导。第三,我们可以利用广泛接触的形式,如QQ、微信、微博等平台,以平等身份进行交流,了解对方心灵深处的需求,尊重彼此人性,这样就达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预期效果。

作者:姜志红 单位: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3〕〔4〕〔5〕〔6〕〔7〕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讲话〔EB/DL〕.

上一篇:工程项目管理基本知识范文 下一篇:思想政治工作方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