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建议范文

时间:2023-10-24 04:35:56

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建议

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建议篇1

关键词:新疆;经济;特色

Abstract: the futur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xinjiang in how to highlight the characteristics, the innovation superiority, walk the road of the characteristic economy development, has become the current and future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xinjiang in a very important and urgent task.

Key words: xinjiang; Economy; characteristics

中图分类号:F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发展新疆特色农业产业集聚化

1.1以乳业和棉花为代表的白色产业集聚

(1)棉花。新疆植棉自然条件优越,是世界宜棉区之一,是我国长绒棉的唯一产区。新疆棉区病虫害少、棉花品级和经济产量数高,单产高,效益好,纤维长,色泽好,品质高,种植优势突出。棉花产业是新疆的支柱产业,棉花产值占种植业的比重达42.0%,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29.1%。2010年,新疆棉花产量位居全国第一位。2011年棉花产量居全国第三。

在棉花的主产业区,目前已经形成了农民种植、中介公司收购、生产企业粗加工的格局。棉花带动了区域纺织业、轧花业、榨油业、运输业、流通业和劳务输出等行业的发展。新疆三大农业院校的棉花专业、各级农技推广站,为棉花产业的发展输送了大批专业人才,并提供技术培训、指导、咨询服务。近年,自治区又建立了棉花交易厅。新疆的棉花产业集聚正初具形态。

(2)乳业。近年来,新疆乳业发展迅猛。一方面,新疆传统上有养牛饮奶的习惯,人均占有奶量居全国前列;另一方面,拥有天然优良的草场,易于大量饲养奶牛,新疆奶牛存栏头数是我国最多的省区。乳业产业布局为:伊犁河谷、天山北坡、焉耆盆地。全区已形成年产乳制品(含液体奶)15万吨的生产能力。乳制品企业技术装备水平处于国内中等水平,液态奶技术装备水平国内领先,并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

1.2 以葡萄、香梨等园艺产业代表的绿色产业集聚

(1)葡萄。新疆的生态条件非常适宜葡萄栽培,种植历史悠久、面积大、产量高、颗粒大、形美、含糖高、耐贮,品种多。新疆葡萄种植面积、产量均居全国首位。主要分布在北疆吐鲁番、鄯善,南疆的于田、叶城一带。40%用于鲜食,52%用于制葡萄干,8%用于酿酒。随着葡萄产业向深度方向开发,除鲜食、制作葡萄干以外,酿酒成为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并引进了易于酿造高品质葡萄酒的品种。一些企业开始建立自己的葡萄商品基地,已形成知名品牌,冲出了区域市场。葡萄产业区内集聚了一批中外企业,形成了种植、采收、加工、销售的产供销关系。

新疆葡萄酒业经过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的快速发展,生产规模在全国已占据重要地位,是我国乃至亚洲的重要葡萄酒生产基地。据不完全统计,新疆现有葡萄酒厂40多家,其中吐鲁番地区就有22家葡萄酒厂,而年生产能力500吨以下的小葡萄酒厂占有很大的比例。

(2)香梨。库尔勒香梨是新疆传统的优质特色果品,新疆特定的地理气候条件赋予库尔勒香梨特殊的品质,含水量高达80%以上,含糖量为10%,且富含维生素C,皮薄肉细、酥脆、香甜爽口,被誉为梨中珍品,在国内外市场上享有盛名。近年来,生产规模逐年扩大,现有种植面积70万亩。库尔勒香梨产区主要分布在南疆库尔勒,塔里木、阿克苏、尉犁、轮台等地区,香梨产业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经济增长点。以库尔勒香梨为代表的香梨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一批企业围绕做大做强香梨产业,形成了栽培、采收、加工、保鲜、营销各类公司集聚,使名扬天下的香梨,在规模化、产业化方面得到迅速发展。最近,库尔勒香梨已进入美国市场,每箱(8.5Kg)售价24~25美元。在美国备案的出口企业(加工厂)已有6家,出口注册果园570.8公顷,极具国际化经营优势。

(3)西甜瓜。新疆地处炎热、干旱少雨的大陆腹地暖温带荒漠地区,极适合瓜果生长。哈密瓜在新疆栽培历史悠久,品质优良,享誉中外。种植面积大,涵盖早熟、中熟、晚熟等多个品种,主要分布在北疆吐哈盆地、乌―伊公路沿线以及南疆塔里木盆地东部、西部、北部边缘地区,主推高档礼品瓜和精品瓜,已成为重要的商品瓜基地。哈密瓜除鲜食外,还可深加工成瓜脯、瓜干、瓜酱等产品。

新疆西甜瓜商品基地已具一定规模,围绕育种栽培、采收、保鲜、运输、营销等各个环节的企业,在竞争中合作,使传统的名优西甜瓜运送到千里之外,扩大了市场营销范围。

1.3 以工业番茄、甜菜、枸杞为代表的红色产业集聚

(1)工业番茄。新疆的工业番茄,番茄红素含量高,国际市场声誉高。种植加工区分布在北疆地区乌―伊公路沿线和南疆库尔勒地区。目前,全疆已建成番茄加工生产线137条,年生产能力突破80万吨,生产企业数量达到51家,生产能力超过万吨的企业有6家。2011年,新疆工业番茄总产量452万吨,加工番茄制品63万吨,占全国番茄制品产量的92%,出口34万吨,创汇额达1.76亿美元,占全国番茄制品出口额的88%,番茄制品约占世界番茄制品总量的21%,已成为全国加工番茄种植与加工规模最大、出口最多的生产基地。

(2)枸杞。枸杞果实甘甜,营养丰富,药用价值高,经济价值也很高。新疆是全国四大枸杞产区之一,种植面积达12万亩,年产枸杞1万吨以上,品质优良,种植面积大、产量高,占全国总产量一半以上。主产区主要分布在北疆精河区,以及乌―伊公路沿线地区,吉木萨尔、哈密等地。“枸杞之乡”――精河的枸杞加工推动着新疆枸杞产业的发展,并已在国际国内树立起名牌形象,拥有良好的市场地位。

(3)红辣椒。鄢耆、精河的红辣椒产业已初具规模,一批加工企业推动了其产业化发展。

(4)红枣。新疆红枣尤以哈密大枣和阿克苏红枣最为驰名。近年来,南疆林果业发展迅猛,大力开发建设特色林果业种植面积,已建成了以杏、葡萄、核桃、香梨、石榴、红枣、苹果、巴旦木、枸杞等为主的特色林果产区。尤其是阿克苏“150万亩中国枣园”计划,将使其成为我国最大的红枣种植基地。特色林果产业集聚方兴未艾。

2 加大政府对特色农业经济相关政策的扶持力度

成立开发新疆特色农业的统一领导组织,加大政府相关政策的扶持和引导力度。建议建立健全新疆统一领导特色农业开发的专门组织机构,同时成立自治区特色农业专家顾问组;对全区的特色农业开发,实施统一规划,合理布局,进行有序开发利用,区内各地不顾当地实际,一哄而上,一哄而散,造成人、财、物和资源的无序浪费。建议制定并尽快出台开发特色农业的优惠政策。对符合木地实际的特色农业经济开发可以从项日审批、工商登记、征占土地、物资供应、产品购销、交通运输、税收征管等力一而给予适当的优惠政策。强化对特色农业发展的扶持引导力度,创造其健康运营的良好环境,调动各力一参与特色农业发展的积极性,形成有效的合力,共同推动新疆特色农业经济的开发。

3 创新利益机制,积极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

要促进特色农业的稳步发展,必须健全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除继续发展龙头企业和农户的合同契约型关系、利润返还型关系、股份合作制经济实体关系外,要加快建立特色农业专一业合作或中介服务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逐步形成与各个市场主体,特别是与龙头企业等对话、谈判的独立主体地位,公正地维护企业的利益,同时保护农户的利益不受损失,从而降低其内部交易成木,以良好的利益机制,保证全区特色农业产业化稳定健康发展。

4 加快科技创新,塑造品牌农业,提高特色农业的市场竞争力

新疆经济发展比较落后,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科技水平低,资金投人不足,自然资源差异性大且分布不均。决定了实现新疆区域经济的发展不能采用普遍撒“糊椒面”的平衡增长方式,只能根据各区域的实际情况和国内、外市场行情,采取有重点发展的不平衡增长方式。不平衡增长战略其核心内容是选择和推进地区主导产业。一般认为主导产业具有两个功能:(1) 是全国同类产品的主要生产和输出基地,对全国的地区分工起着重要作用;(2) 同时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柱,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起关联带动、决定作用。因而,我们在选择主导产业时一般应根据主导产业的特征、功能,结合新疆各生态农业经济发展区的具体实际,可以重点选择一些发展前景较好的幼稚产业或具有比较优势的传统产业或具有关联效应的优势产业,作为主导产业,使之形成增长极、产生极化效应,带动全面发展。

新疆今后要加强对特色农业科研体系和推广体系建设,可以采取多种形式与相关农业科研院所进行合作研究开发,加快新品种的培育和新种植技术的推广;也可以建立一批特色农产品的科技试验示范区,加大对种植农户的科技培训力度,培养他们学科技、用科技的自觉性,从而加速对特色农产品中的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新世纪将是品牌农业的世纪,那些符合独具特色、品质高、科技含量高、市场信誉好、绿色环保等特点的农业品牌,必定具有史强的市场竞争力。新疆特色农业的开发必须迎合这一历史潮流,不断打造自已的品牌农业,提升产品的品质,推体推进新疆特色农业实施品牌战略,从而使新疆的特色农业在国内和国际上史富有竞争力。

5开发具有本地特色的旅游农业、观光农业和生态农业等新举措

生态环境对于农业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干旱少雨的气候特征决定了新疆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因此,我区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要坚决杜绝以牺牲自然条件来实现农业结构调整的盲目行为。可持续发展既是绿洲农业经济发展的最根本的要求,也是绿洲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与目标。绿洲农业的发展受到其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严重制约,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其农业结构调整要充分考虑农业发展的远景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科学技术的升级和衔接,要按照生态经济学和现代系统管理的原理,对不同绿洲的不同水平和层次的农业状况进行最大的优化和管理,使农业经济最终能够实现持续、高效、低耗、协调的发展。干旱区环境封闭,风沙、盐碱等自然灾害威胁着绿洲安全,不合理的耕作方式、过度垦殖、滥伐森林和植被,会造成对绿洲严重的人为破坏,人类对自然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是造成生态问题的主要原因。

因此,通过农业结构调整,建立有利于绿洲生态效益提高的资源开发模式,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措施,而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绿色农业就是这一举措的具体途径。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在产业结构调整之前首先要对环境的承载力做出科学的评估,并以此为依据进行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其次,在农业结构调整过程中,要合理、科学的使用化肥农药,大力发展有机农业,这既是绿洲生态保护的要求,也是国际农产品贸易的要求。第三,应逐步提高生态农业、观光农业、欣赏农业和旅游农业在绿洲农业中的份额,这一方面可以保护绿洲生态环境,另一方面可以增加农户的经济收入。

新疆各地目前己初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农业开发形式,如吐鲁番每年一度的葡萄节等,但相关资源组合优势还末相继发挥出来,全疆各地都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可围绕这些旅游资源开发、带动木地特色农业发展。此外,还可以大力开发一些木地特色的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它符合当今世界人们追求绿色、环保、自然农产品的需求,同样可以提高特色农业的品牌效应和市场竞争力,同时又带动了二、二产业的发展。

5.5总结与展望

发展特色经济是新疆经济社会发展正确的战略抉择。依据新疆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谋划新疆特色经济发展战略,确定其功能定位,突出发展特色主导产业这一关键,注重关联产业和基础产业的发展,调整优化其经济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走具有新疆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构建新班特色的城镇化发展格局,发展特色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开发“两个资源”,开拓“两个市场”,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实现新疆特色经济发展宏伟目标,造福新疆的各族人民。

新疆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既不能走过去的老路,也不能照搬东部沿海地区的发展模式,更不能再走重复建设的道路。如何突出特色,增创新优势,走特色经济发展之路,已成为当前和今后新疆经济发展中的一项十分重要而迫切的任务。我国经济发展经验表明,国家或地区搞经济建设,谁抓住了自己的优势,突出了自身的特色,谁就会快速发展。因此,新疆只有通过创新,发挥优势特色,走特色经济之路,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取胜;也只有通过培育特色,增创新优势,才能在西部大开发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可见,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对新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建议篇2

为了切实做好今冬明春全县农业和农村各项工作,提前筹划全县农村经济工作的总盘子,表彰震后重建工作中涌现出的先进集体和个人,县委、县政府决定召开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会议。通过这次会议,发动广大干部群众利用当前一段农闲时间,着重从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农民素质教育培训、农村路网建设和明年农村经济工作筹备等四个方面入手,努力完成全年农业和农村各项工作任务,为明年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加今天会议的有县级四套班子在家领导,各乡镇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县直各部门及省、市驻民各单位主要负责人,骨干企业负责人,全县215个行政村的党支部书记或村委会主任以及抽调到乡村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和农民素质教育培训的县直部门干部共400多人。

今天的会议会期半天,共有四项议程,时间紧,内容多。要求大家关闭手机,严格遵守会场纪律,认真领会会议精神,会后抓好贯彻落实。

下面,进行会议第一项议程,请县委副书记__*同志总结今年农村经济工作,安排部署明年农村经济工作。

会议第二项议程,请县委副书记__同志安排部署基层组织建设、农民培训和农村公路建设工作。

会议第三项议程,表彰奖励震后重建先进集体和个人。

首先,请县委副书记__*同志宣读县委、县政府关于对在“10·25”地震震后重建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的决定。

请县级四套班子领导为震后重建先进集体颁奖。(名单和顺序)

请县级四套班子领导为震后重建先进个人颁奖。(名单和顺序)

会议第四项议程,请县政府副县长__*同志代表县政府与各乡镇签订20__年度农村公路建设目标责任书。(签订责任书顺序)

会议第五项议程,请县委杨书记讲话。

今天的会议是全年工作处于全面攻坚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对于动员全县干部群众鼓足干劲,扎实工作,全面完成全年工作任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会议对全县今年以来的农业和农村工作进行了全面总结,对明年农业和农村各项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并就近期开展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农民素质教育培训、农村路网建设等工作作了具体安排,对震后重建中涌现出的25个先进集体和100名先进个人进行了表彰奖励。会议最后,县委杨书记就如何开展各项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和具体意见,对我们做好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会后,大家要结合贯彻落实会议精神,认真学习和领会杨书记的讲话精神,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抓好落实:

一、深入宣传,切实贯彻落实会议精神

各乡镇、各部门要紧紧围绕这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认真做好宣传动员工作,确保会议精神传达到基层和广大群众当中。各乡镇会后要立即召开不同层次的会议,向乡村干部、农民群众传达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会议及杨书记讲话精神,把会议确定的工作目标、任务、要求、措施向群众讲清,把县委、县政府的决策意图传达到一线,争取广大群众的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有关部门要积极行动起来,密切配合开展各项工作。组织、宣传部门要结合“两个条例”和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的学习,侧重指导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开展党员教育培训;民政部门要结合落实村民自治的有关规定,侧重村级组织建设,加大对农村自治组织建设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力度;农业部门要结合推广畜牧、种植新品种,侧重种养科技知识和农业实用技术的应用,组织开展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农技推广宣讲活动;交通部门要结合今冬明春乡村道路建设工作,侧重道路标准化建设,开展通乡、通村公路建设规划和建设标准、施工技术培训;新闻宣传部门要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等手段,及时、准确、有效地开展宣传,公布工作进度,推广工作经验,褒扬先进,激励后进,促进会议精神的全面落实。

二、强化责任,全面做好当前工作

全县明年的农村经济工作和近期开展的基层组织建设、农民培训、乡村公路建设等各项工作的目标任务已经明确,各乡镇、各部门要进一步强化责任,切实做好当前工作,确保会议精神落到实处。

一要积极衔接好今明两年的农村工作。今年的各项工作已进入尾声,各乡镇、各部门、各单位要认真对照责任书,按照今天会议要求,查漏补缺,利用所剩一个多月时间,确保各项工作全面完成。同时,要按照实事求是的态度,精心谋划明年工作。要针对会议指出的农业和农村工作中亟待解决 完善的问题和不足,从现在着手,结合年终工作总结,重点围绕乡镇机构改革、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基地和龙头项目建设、畜牧业规模化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劳务输出、农民素质教育培训等工作,提出明年工作符合实际的思路和打算,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措施,及早为明年工作找路子,谋(文秘站:)点子,确保明年工作无缝衔接。

二要切实开展农村基层组织集中整建和农民素质教育培训工作。农村工作要靠乡镇和村组干部来组织开展,建立一支强有力的领导班子,是当前农村工作的迫切需要,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步伐的当务之急。要结合基层组织建设,深入开展党性教育,增强基层党组织在社会管理中的堡垒作用和党员在经济建设中的排头兵作用;全面落实村民自治的各项规定,鼓励广大群众积极参与村务管理,强化村民自治的自觉性,帮助群众建立一支有战斗力、能为当地经济发展起带动作用的村级组织和领导班子;要结合干部帮助乡村开展工作,摸排当前农村存在的主要矛盾纠纷,解决影响干群关系的突出问题,教育干部为民着想,引导群众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号召,加快发展经济,着力密切干群关系;要结合农民素质教育培训,培养和强化广大农民群众的法制意识、诚信意识,提高农民的致富能力和科技应用能力。

三要认真组织开展乡村公路建设。当前,我们面临着国家补助建设农村公路的大好机遇,紧紧抓住这一机遇,努力争取上级资金、全面动员干部群众大搞农村公路建设,是全县上下的一致要求和尽快改变农村面貌的紧迫任务,也是各级干部的重要职责。要发扬重建精神,努力做好农村公路建设工作。各乡镇要按照今天会议确定的任务和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全面动员广大干部群众,采取得力措施,合理调配劳力,确保各项任务按期圆满完成;交通部门要科学制定全县路网建设规划,加大项目资金争引力度,加强政策信息咨询,及时进行技术指导,强化质量监督管理,确保农村公路建设顺利进行;各部门、各单位和广大干部群众,要积极行动起来,能投劳的投劳,能出资的出资,能尽智的尽智,真正做到心系民情、为民谋利,把为农民兄弟修桥铺路作为践行职责的实际行动,努力推动县委、县政府确定的“33316”公路建设工程实施。

四要抓好农村安全工作。冬季来临,风高物燥,用火增多,人员外出频繁,各类安全隐患增加,尤其消防、交通、治安方面的问题会有所抬头,影响农村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各乡镇和有关部门要从强化消防安全宣传、规范易燃物品堆放、健全防范和救援机制、完善消防设施入手,认真做好农村消防安全工作,杜绝火灾事故发生;要从查处农村机动车管理中突出存在的违章驾驶、超限运输、客货混运等问题入手,以摩托车和拖拉机为重点,规范农村机动车管理,坚决把农村交通事故高发、多发的势头降下来;要进一步健全乡镇、村组治安联防网络,严厉打击偷盗、斗殴、、迷信等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治安案件和不良行为,切实保证农村社会稳定,为农村各项工作的开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三、突出重点,认真筹划明年工作

前面,脱书记就明年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提出了很好的指导意见,下面我就明年的农村工作再强调几点。

一是下大力气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要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和产业政策调整的机遇,发动一切可以发动的力量,抓住一切可以抓住的机会,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关系,争取一切可以争取的项目资金,加强农田水利、乡村道路、农村电网、文化通讯设施、人饮改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力争使全县农村基础设施面貌有一个大的改变,为农业增效、农村发展、农民增收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是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要正确分析当前我县农业产业构成,在积极响应中央号召、增加粮食种植面积的同时,坚持按自然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办事,科学进行全县农业产业发展布局,大力调整农林牧经结构,想方设法加快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全力抓好劳务输出,为农民增收打造平台、创造条件。

三是努力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致富能力。各乡镇、有关部门要以开展农民素质教育培训为契机,制定培训计划和方案,采取农民朋友喜闻乐见的形式和通俗易懂的方法,利用合适时机,分对象、分层次开展农业科技知识、涉农法律知识培训和诚信教育,把提高农民创业致富能力和掌握应用科技能力建设作为一项长期任务抓紧抓好。

四是进一步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要充分认识健全农村社会服务体系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必然要求,是农民致富奔小康的客观要求,也是政府转变职能、服务经济的必由之路。要注重政府引导和支持,坚持官办民办一起上。突出抓好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信息服务体系和流通服务体系建设,为农业提前产中产后的全过程全方位服务,在引导农民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效农业上发挥积极作用。

五是全面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要全面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在认真保护粮食生产的前提下,大力做好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大力建设六大特色产业基地和“百万头(只)牛羊生产基地”,努力增加农民收入。认真落实中央关于减轻农民负担的各项政策措施,加强涉农收费的监督检查,严厉打击增加农民负担的违法行为,严肃查处伤农害农事件。要坚持抓好扶贫开发和小康示范点建设等工作,推进农村工作全面发展。

同志们,解决好“三农”问题是我县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新的目标和任务已基本确定,希望大家认真分析我县目前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形势,调整思路,优化措施,突出重点,狠抓落实,确保全面和超额完成今年的各项目标任务,为明年工作开好局、起好步创造条件。今天的会议到此结束。

请乡镇和企业的与会同志到宾馆就餐。

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建议篇3

根据省委关于搞好若干重大问题调研活动的安排,我厅及时召开了会议(我厅为山东省民政厅,以下类推),传达省委精神,部署调研任务。在宋军继副厅长的带领下,我厅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处、救灾救济处、民间组织管理局组成联合调研组,就“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问题”深入聊城、菏泽2市、2县(市)、5个乡镇、9个村,通过听取汇报、召开座谈会、进村入户等形式深入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民政工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打下坚实的基础

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农村经济协会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内容,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工程。

(一)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创建“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加强农村党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近年来,我省认真抓好了村级“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四个环节,建立健全了以“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为核心内容的农村民主制度建设体系,全面推进村民自治,为全省农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是民主选举制度不断规范和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正式颁布实施后,省人大常委会在全国率先讨论通过并颁布实施了《山东省村民委员会选举办法》,对村委会换届选举的有关事宜作出明确的规定。从98年底至今,全省已经顺利组织完成了三届村委会直选工作。第八届村委会换届选举共选举产生新一届村委会成员25.8万人,新当选的村委会成员平均年龄43岁,村干部的文化素质进一步提高,高中、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16.7万人,占64.6%,有一技之长的占90.1%。二是民主决策制度得到了不断深化和发展。为更好地实施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制度,保证农民群众的决策权,我省出台了《山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办法》,对村民(代表)会议有关事项作出明确规定。05年3月,为进一步界定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的设立、职权、议事程序等内容,进一步规范村民公决的内容、公决程序等,省民政厅制定出台了《山东省村民会议议事规则》,使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和村民公决制度更加规范和完善。目前,全省有98%的村建立起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基本实现和保证了村级民主决策制度的落实。三是以村民自治章程为核心的民主管理制度建设得到了加强和规范。全省从92年总结推广了章丘市“依法建制、以制治村”的经验,此后被群众称之为“小宪法”的村民自治章程迅速建立和实施,为实现村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发挥了很好的作用。总结推广了龙口市东江镇的“两书制”契约式管理模式,使干部的承诺和群众的约定对接,进一步加强了农村民主政治制度建设,提高了村民自治水平。目前,全省有98%的村建立健全了村民自治章程,90%的村建立了村民档案管理制度,90%的村开展了文明户评比活动,使民主管理制度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四是民主监督制度得到了进一步深化和发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健全和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的意见》(中办发[2004]17号)文件下发后,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先后在昌乐县、章丘市召开了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现场会,提出了村务公开基本思路和工作目标。到目前为止,全省140个县(市、区)已经全部建立起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82639个村委会中,有81069个村建立了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占村总数的98.1%,建立民主理财小组、村务公开监督小组各81046个,设立村务公开栏10万余个,群众对村务公开的满意率达到85%以上。五是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法规制度体系进一步配套和完善。目前,全省已初步形成了省市县乡村五级配套的地方性法规、制度体系。省级有《山东省实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办法》、《山东省村民委员会选举办法》、《山东省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规范》、《山东省村民会议议事规则》等一系列法规性文件,《山东省村务公开条例(草案)》也已递交省人大审议;市一级有《实施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的意见》、《村民委员会选举办法》等规定;县一级有《实行村务公开的规定》、《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实施方案》、《关于村民代表会议议事规则》等;乡镇一级有《实行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的规定》、《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办法》等;村一级有《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星级文明户评比》等具体制度,基本形成了比较完整配套的村民自治法规制度体系,为保证村民自治工作健康、有序地开展提供了可靠的法律保障和明确的行为规范。六是村民自治工作进一步创新。针对村民自治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各地党委、政府特别是民政部门深入调研,努力探索和掌握村民自治工作的基本规律,保证了村民自治工作沿着正确的方向目标发展。如沂水县沂水镇借鉴企业质量管理认证的做法,导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新理念,建立以“目标引导、程序控制、监督评判、组织保证”为主要内容的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四大体系”,深化了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实现了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的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和系统化。聊城市针对部分村庄小、人口少、负担重的村或具有龙头带动作用的村,按照群众自愿、优势互补和就近便利的原则实行联村自治,既实现了先富带动后富,又精简了干部职数,减轻了农民负担。

(二)构建农村社会救助体系,保障农村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提高贫困地区人口素质,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要“对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建立救助制度”。目前,我省基本构建起了以农村特困救济(低保)、农村五保、自然灾害应急救援和灾民生活救济、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法律援助等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社会救助体系的框架,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辅助、部门协作、规范管理、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较好地保障农村特殊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一是救灾管理体制逐步完善,灾民生活得到妥善安排。以《山东省自然灾害应急预案》出台为标志,省、市、县三级预案形成配套,规范了应急组织、部门职责、响应程序、应急内容和措施。在荒情救济上,根据灾情层层制定救济方案,全面落实灾民救济卡,一户一卡,粮款结合,确保灾民基本生活不出问题。在灾民倒房恢复重建上,实行项目管理,做到统一组织、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招标、统一验收等“六统一”。备灾工作取得实效,省级救灾物资储备中心已投入使用,目前建起市级救灾仓库9个,县级33个。二是农村低保、常年特困户救济制度不断健全完善。从我省实际出发,实行农村低保和农村特困户救济两种制度并行,年救济农村特困人口57.4万人,年支出救济资金1.35亿元。其中有15个市实行了农村低保制度,保障人数44.26万人,保障标准在600—800元;聊城、菏泽两市实行定期定量救济,救济人数13.15万人,救济标准在每人每月5—10元钱的同时,保证每人每天一斤粮。三是农村五保供养体制改革初见成效。为解决税费改革后五保工作面临的困难,省政府于2004年初对五保供养体制进行改革,将五保对象由过去的集体供养改为以财政为主供养,供养经费由省、市、县、乡四级财政分担。这一政策实施以来,供养人数和供养水平均有恢复性增长。四是各类专项救助取得一定成效。其中城市医疗救助正在按中央要求开展试点工作,全省共安排试点单位43个。农村医疗救助主要由县一级建立医疗救助基金,帮助困难家庭加入合作医疗,同时对大病困难家庭进行救助。目前,已有83个县(市、区)着手建立了制度,市、县两级安排预算5700万元,覆盖农村困难群众41.35万人。住房救助方面,开展了全省农村困难家庭住房情况摸底调查,制定了住房救助三年规划。今年开始启动,各级已安排住房救助资金1.59亿元。教育救助方面,我厅和教育厅联合下发文件,在教育部门实行“两免一补”的同时,通过动用社会捐助资金和落实救助优惠政策,对困难家庭子女上学进行救助。去年全省救助大中小学生8.46万人次,投入资金4620万元,优惠政策折款8270多万元,基本做到了韩寓群省长提出的不让一个困难孩子失学的要求。五是组织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各地通过部门联户、党员干部联户、企业联户、先富户联户等办法,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全省建立经常性捐赠网点900多个,形成了经常性捐赠网络。省慈善总会通过开展“慈心一日捐”活动,募集捐助款7.91亿元,其中各类基金1.52亿元,有计划地开展了夕阳扶老、朝阳助学、情暖万家等十大慈善救助项目,受助困难群众达30余万人,得到社会各界好评。

(1)

(三)充分发挥农村经济协会作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农村经济协会充分发挥协调、指导、管理、服务作用,带动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参与市场的竞争能力,使农村经济迅速发展,农民收入迅速增加,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步伐。一是质量明显提高。通过复查登记和加强自身建设,优化了组织结构,规范了发展行为,农村经济协会整体素质有了质的飞跃。如莱西市根据“延伸协会触角、扩大吸纳会员、点上主抓规范、面上推广普及、综合规划发展、凝聚增收合力”的思路,自2003年开始农村经济协会规范化试点和经验推广,农村经济协会100%地达到了规范化要求,建立健全了规章制度,理顺了内部管理体制,实行了民主管理。二是规模逐渐壮大。由几十个人组成的协会逐步发展为较大规模的有几百甚至几千人参加的协会,实力明显增强。据统计,全省已登记和备案农村经济协会6396个,加入农村经济协会的农民已达494万人,农村经济协会的注册资金7039万元,固定资产达1.85亿元,协会自身年收入达31.3亿元。三是辐射能力不断扩大。农村经济协会的活力不断提高,组织区域化发展特征明显,有的活动区域已覆盖全县(市、区),甚至辐射到周边地区。如莒县西瓜协会由最初的村办协会发展为全县性协会,并辐射周边区县,已拥有会员2.5万多人,带动30多万亩西瓜生产,年产量达2.1亿斤。四是组织体系基本完善。农村经济协会连接技术、生产、流通、服务等单位的自身内部体系更加完善,与产品、产业对应的农村经济协会组织体系已经建立,省、市、县、乡各级层次不同、活动区域有别的农村经济协会立体网络初步形成。五是服务功能日趋健全。农村经济协会强化服务意识,积极拓展服务领域,不断提高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水平,完善了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

二、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省的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农村经济协会建设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创造出许多在全国推广的典型经验,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具体表现为:

一是认识不到位。有的地方没有认识到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和农村经济协会建设是解决农村“三农”问题、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缺乏工作紧迫感和责任感,导致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农村经济协会的培育发展工作不平衡。

二是资金筹措难。税费改革之后,部分村村干部的补贴难于保证、从事公益事业的经费难于筹集,致使村级干部工作积极性降低,甚至有些地方出现“选谁谁不干”的现象。全省29.7万五保对象,年需供养资金5.1亿元,今年各级预算安排仅3.19亿元,缺口1.91亿元。省政府提出五保供养资金由省、市、县、乡四级财政共同负担,但从2005年的资金安排来看,在各级投入的3.19亿元中,主要由县乡两级承担,省级五保供养经费难以落实。目前农村经济协会的活动资金主要来源于会费或服务性收入,数量十分有限,是当前制约其活动开展和作用发挥的主要因素之一。国家和省设立的财政支农资金,应重点扶持农村经济协会,但目前资金下拨的渠道不畅,农村经济协会得到的资金较少。

三是规定不明确。基层的同志反映,现行的法律法规对贿选等干扰破坏选举行为的界定及处理规定不具体、不明确,出现问题后感到无所适从,无能为力。

四是救济范围窄。我省公布的农村贫困线为年人均收入1000元。据2004年省统计局调查,全省农村家庭人均收入1000元以下的约307万人,800元以下的约175万人,600元以下的约112万人。而目前实际救济57.4万人,仅限于那些“不救不活”的绝对贫困家庭。

五是发展难度大。中央要求2005年底全面建立农村医疗救助制度。我省以农村人口为主的县(市、区)122个。目前已有83个县开展了医疗救助工作,尚未开展的大多为财政困难县。要如期完成中央要求任务,必须采取切实措施。

六是机制不健全。有的地方村务公开工作仅局限于几个数目、几件事情的公布,而忽视了对村务公开民主管理整体工作的监督约束,监督机制尚不健全。省里农村社会救助体系虽然初步形成,但统一规划和有效的整合不够,缺乏上下之间、部门之间的良性互动。一些专项救助制度在基层还没有普遍建立起来,有的制度虽已建立但不够规范和完善。

七是发展水平低。农村经济协会主要是农民自发组成的,目前还处在发展的初期,不可避免的存在“杂、乱、差”的问题。“杂”是指协会涉及的农产品种类十分繁杂,有些与当地发展农村经济的总体思路不符合,有些根本形不成规模。“乱”是指协会的设置不成条理,相互间关系不顺。“差”是指协会的建立有许多不符合国家和省规定的条件,基本素质普遍较低,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了农村经济协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进一步做好有关民政工作,巩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果。

(一)进一步强化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工作。昌乐会议、章丘会议提出了“规范、创新、提高、落实”的基本思路和“以深化完善机制为重点,以示范活动为载体,以法制建设为保障,使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逐步由事后性公开向全方位、全过程公开发展,由背靠背间接公开向面对面直接公开发展,由村级公开向县乡村三级联动、整体推进的方向发展”的工作目标。为实现以上目标,推动全省村民自治工作再上新水平,一要进一步强化对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的监督约束机制。人大、政协和有关职能部门要适时组织力量,对农村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进行指导督查。要广泛开展村民“活动日”、“质询日”活动。通过村民“活动日”、“质询日”活动村干部与村民直接对话,解惑释疑,接受群众监督。同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要广泛听取群众意见,防范可能发生的腐败问题和各种不良倾向。新闻媒体也要加大宣传监督的力度,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二是各级政府要加大对村民自治工作的资金投入。税费改革之后,村干部的补贴以及从事公益事业的经费来源成了问题,换届选举、一事一议、村干部任职培训等都需要花钱,对于一些经济薄弱的村,这些花费只能来源于群众集资,加重了农民负担。建议市、县两级将村干部补贴、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对于欠发达地区要加大省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每年下拨专项工作经费,建立逐年递增机制,做到有人办事、有钱办事,确保基层民主政治建设顺利开展。三是要进一步推进农村工作规范化建设。为推进农村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联合下发了《山东省村务公开民主管理规范》,省民政厅制定下发了《山东省村民会议议事规则》。《山东省村务公开条例》也已递交省人大审议。各地党委、政府也要全面贯彻落实十六届五中全会关于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按照省里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文件规定,进一步加强村级“四个民主”建设,健全村委会的工作制度,完善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程序,逐步形成以党组织领导为核心、运作程序规范、工作协调有序的村民自治运行机制。四是加强调查研究,提出对《山东省村委会选举办法》的修改建议。这届选举中,基层遇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省村委会选举办法》经过三届的选举实践,也确有一些不太完善的地方。下一步应通过深入调研,对村委会换届选举中相关问题进行探讨、研究,在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对《省村委会选举办法》提出修改建议,适时提交省人大常委会讨论审议,为今后的村委会选举提供更加有力的法律保障。五是将村民自治特别是村务公开工作纳入“十一五”规划。各级应明确村务公开工作目标任务,将村务公开工作作为政府工作重要内容,纳入“十一五”规划,加大督导力度,确保工作落实和完善。

(2)

(二)进一步加强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根据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意见》,当前和近一个时期我省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工作目标是:规范和完善农村特困户救济制度,逐步扩大救济面,明年全面建立农村低保制度,低保标准东、中、西部分别达到800元、700元、600元;推进农村五保供养制度改革,落实四级联保责任,今年实现应保尽保,确保五保对象生活不低于当地一般居民生活水平。加强乡镇敬老院建设,今年集中供养率达到40%以上,2006年集中供养率达到60%以上,力争到2007年底基本实现五保对象集中供养;全面推进医疗救助制度建设,确保在今年底全面建立起来,明年加以逐步完善;不断规范教育救助制度,在落实“两免一补”的同时,各级建立救助基金,对各类贫困学生进行程序化、规范化的临时救助;建立健全住房救助制度,争取用三年时间分期分批将农村特困户危房改造一遍;以提高能力建设为重点,加强救灾应急救援机制和灾民生活救济制度建设,实现救灾工作规范化;落实司法援助制度,充分发挥其在社会救助中的特殊作用。为实现上述目标,建议:一要加大财政社会救助资金投入,分级落实政府责任。首先各级必须按照中央倾斜农村的要求,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农村的支持力度,以满足贫困群体的救助要求。据测算,初步建立起以现有救助为内容的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全省每年总需投入15亿元,而目前仅投入8.6亿元,缺口为6.4亿元,建议各级提高农村救助投入比例,使全省农村救助资金投入总量至少达到全省财政支出总量的1.5%。其次要健全筹资机制,均衡负担。在我省投入的农村救助资金8.6亿元中,80%来自县乡,省级投入仅占4.6%,是全国省级投入最少的之一。在华东地区其它省份,省级投入均超过了20%。我省省级资金投入过少,表现在农村救助的各个方面:如救灾资金,省财政每年预算仅1000万元,和山东人口大省、多灾省份极不相称;如农村低保资金,这项工作我省已开展工作8年,省里从没有拿过钱,至今也没有列入省级预算,这在全国也是仅有的;如农村医疗救助资金,省财政今年仅安排300万元。最突出的是省级承担农村五保供养资金不落实问题,目前,在全国30个省市区(除上海外)中,有26个省市区或由省财政专项预算,或从转移支付中切块,省级五保供养资金都解决得很好,只有山东、山西、河北、甘肃四省把省级五保供养经费笼统列入转移支付中,落实最差。据民政部门统计,全省51个财政困难县,从转移支付中落实的五保供养经费仅为1950万元(实际缺口为1.53亿元),而安徽、湖南、湖北省省级从转移支付中切块分别为1.8亿、2.02亿、2.08亿元。在农村全面实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五保供养经费由省、市、县、乡四级财政承担,全面建立农村医疗救助制度,都是省政府提出的要求,但省里缺乏必要投入,基层对此意见很大,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反映强烈。因此,解决投入不足问题,关键是重点解决省级资金投入过少,对欠发达地区支持不到位的问题,省级年投入农村救助资金应至少达到2.5亿元,其中4000万元用于救灾,1.7亿元用于弥补51个财政困难县五保供养资金的缺口,3000万元用于农村低保,其余用于农村医疗救助。以此来减轻县乡压力,重点支持欠发达地区,适当照顾中等发达的县(市、区)。再次要讲求资金使用效益。当前省级资金使用的重点应当是解决贫困群众的基本生活(如吃穿、医疗、教育等),但2005年省财政首次预算的3000万元农村社会救助资金,却有80%用在敬老院建设上,做法很难理解。二要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管理体制和工作运行机制,提高救助效益。各级建立社会救助工作联席会议,分管领导任召集人,教育、民政、司法、财政、劳动、建设、卫生等部门为成员单位,明确部门责任,分工抓落实。建立例会制度,细化工作目标和任务,形成政府领导、民政牵头、部门协作、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由于各项社会救助工作都要在基层落实,为保证救助工作的规范有序和救助效益,建议以乡镇、街道民政机构为基础,吸收有关部门参加,搭建“一口上下”的社会救助平台,统筹整个社会救助工作,做到所有救助项目“一个口子向上申请”,所有救助款物“一个口子向下发放”,所有救助信息“一个口子汇总反馈”。通过建立“一口上下”的组织机构,保证各项救助工作更好地落实到基层。三要加大社会救助工作监管力度。组织制定《山东省社会救助条例(试行)》,对社会救助的范围、标准、资金筹集、运行程序、部门责任、管理监督、领导体制等作出明确规定。同时,加大救助资金监管力度,实行阳光操作,使救助工作公正、公开、透明,提高社会诚信度,做到评审程序化、公示制度化、发放规范化、管理动态化、档案标准化、监督多样化。特别是救助资金的使用,要定期审计并向社会公布,防止截留挪用。四要把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纳入“十一五”规划。目前正值“十一五”规划制定时期。各级应明确救助体系建设工作目标任务,作为政府工作重要内容,加大督导力度,确保工作落实和逐步推进,确保社会救助体系不断完善,使之真正成为有效保障困难群众生活权益,化解由于贫困而引发社会矛盾的“减压阀”、“安全网”。

(三)进一步加强农村经济协会建设。下一步,农村经济协会工作目标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省第八届十一次全委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经济协会发展和管理工作,坚持加强监督管理和培育发展并举的方针,切实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提高农村经济协会的整体素质,引导农村经济协会在农村经济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发挥积极作用。为实现以上目标,一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将发展农村经济协会作为民政部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大事来抓。发展农村经济协会工作是民间组织登记管理工作中面对最基层、服务对象最多、最具探索性的工作,做好这项工作,有助于提升民政工作的地位,发挥民政工作的作用,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和建设新农村的大局。因此,促进农村经济协会发展,推动其发展壮大,引导其在农村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是今后民政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要继续抓紧抓好,抓出成效。二是加大扶持力度。发展农村经济协会是一项系统工程,民政部门发挥综合协调作用,主动争取当地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把农村经济协会发展工作摆上重要位置。要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加大扶持力度,给农村经济协会以帮助和支持。要与有关业务主管单位密切配合,落实各自的管理职责,进一步增强合力。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用于支持农村经济协会的机制和渠道,金融部门对农村经济协会的信贷优先考虑,民政部门在注册登记中减化程序、降低门槛,少收或不收登记费。三是深化管理和指导,进一步提高农村经济协会的能力建设。要根据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按照“控制总量,提高质量,突出重点,协调发展”的原则,制定农村经济协会组织发展规划。要通过培养典型、交流经验、表彰先进、加强宣传、负责人培训等方法,改进协会工作方式,提高整体工作水平。要督促协会遵纪守法,帮助完善以章程为核心的内部管理机制,建立理事会、监事会等内部组织管理机构,健全组织活动制度、民主议事制度、资金管理制度、内部监督制度和风险调节机制,完善农村经济协会的自我发展能力。四是整合理顺、形成网络。在摸清底数的基础上,采取措施对农村经济协会加以梳理和整合,通过整合,形成行行有协会、层层有组织的网络体系。

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建议篇4

高举科学发展观的旗帜推进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持续发展

近几年来,xx县依法治县领导小组办公室认真抓好全县农村的民主法制建设,使全县农村呈现出良好的道德风尚和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局面。为适应新时期的发展需要,从今年初以来,县依法治县领导小组办公室又坚持高举科学发展观的旗帜,在全县农村广泛开展了“民主法治示范村”的创建活动,从而,推动了全县农村民主法制建设的持续发展。一、以开展创建活动为动力,激发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的热情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会议上明确提出了“改革要有新突破,发展要有新思路,开放要有新成果,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为使全县农村民主法制建设有新的发展和新的创意,进一步激发新的活力,从年初开始,县依法治县领导小组就专门召开了会议,明确了要以贯彻国家民政部、司法部《关于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的意见》的精神为契机,在全县农村广泛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活动。以此推动全县农村民主法制建设新发展。为此,县委、县政府转发了县司法局、县民政局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全县农村民主法制建设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在全县农村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活动的意见》,县委、县政府并决定每年评出5至8个“民主法治示范村”,对评出的示范村由县委、县政府进行命名表彰。同时,将“民主法治示范村”的创建纳入了县年终对各镇两个文明千分制考核的重要内容。创建活动调动了镇村干部的积极性,激发了大家争先创优的工作热情。各镇都分别抓了一个村的创建活动试点。永阳镇在南京市百强村的戴家村率先抓了创建活动的试点,村党总支部为使创建活动卓有成效的开展,把模范村创建活动分为“动员部署、法制教育、建章立制、民主评议、查漏补缺、总结提高”等6个阶段进行。村重点开好“党员、干部会议、村民代表会议和千人村民会议”等3个会议。大力营造创建工作的氛围。为使民主法治示范创建工作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我们大造舆论声势。首先,营造地域性创建氛围。各村在村道的沿线两旁竖起了20多块有关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的标准、标语、村规民约,有关法律法规的摘录等牌匾。其次,营造基地式创建氛围。我们以各村办公大楼为创建工作基地和指挥部,在村办公大楼门口设置和竖立了村规民约,创建工作的目标及加强农村法制教育、提高村民法律素质、建设民主法治社会的标语牌匾。在办公室悬挂了创建工作的10项制度,领导小组成员及联络员名单,创建工作的7项标准等牌匾。再次,营造家庭式创建氛围。为使全县每个家庭成员都投入民主法治示范村的创建行列,我们印发了10多万份村民守则,民主法治示范村的7项创建标准和10项创建制度发到全县每个农户手中,同时,还编印了一本《农民常用法律知识100问》法律书籍送到农户手中。从而,较好地营造了家庭的创建氛围。“民主法治示范村村”的创建活动,给全县农村的民主法制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全县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出现了生机勃勃的喜人景象。二、以开展创建活动为契机,提高全县农村民主法制建设的整体水平全县以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活动为契机,着力提高全县农村民主法制建设的整体水平。一是统一制定规范的创建标准。为把全县94个村的创建活动放在一条起跑线上,县研究制定了统一的创建评比的8项标准:1、创建活动组织网络健全。村建立了“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领导小组,自然村建立了创建活动联络员队伍。县创建活动领导小组成员以依法治县领导小组成员为主体。村党总支部、村委会要把创建活动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来抓,年度工作有计划、有安排、有总结。2、坚持依法建章立制。根据本村的实际,制定出上符国家法律法规、下合村情民意的村规民约或村民自治章程。3、普法教育取得成效。村干部法律学习每月一次;每季度组织一次党员干部、村民代表参加学法讲座,听课人员达90以上。普法教育做到有登记台帐。法制宣传有标语匾牌。80的农户家庭有一本相关的法律法规书籍。学法考试及格率达90以上。4、民主管理规范有序。党支部、村委会要积极引导村民参与依法治村和村务大事的管理。凡村务大事都要事先由村民小组长征求村民意见,然后提交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作出决定,切实保证村务管理做到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5、村级经济发展状大。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和农业结构调整,村级经济增长和村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逐年发展。6、矛盾调解得力有效。村级调委会组织得力,各种矛盾化解及时,没有民转刑案件和5人以上的上访事件发生。7、社会治安环境优良。村无发生严重的偷盗、斗殴、等违法犯罪案件,无发生严重的封建迷信活动和邪教组织活动。群众生活安逸,全村风气良好。8、村干部团结廉洁。党支部、村委会一班人廉洁奉公,办事正派、作风严谨、为民服务、工作有创新、有突破。二是统一制定规范的创建制度。共制定了10项制度。1、依法治村制度。按照创建的8项评比标准,开展依法治村活动。党总支、村委会每半年召开一次依法治村工作会议,并做到有规划、有计划、有总结。2、民主选 举制度。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一人一票直接选举产生村委会成员,并进行差额选举。有五分之一以上有选举权的村民联名,可以要求罢免村委会成员。3、村委会工作制度。村委会是自治性组织,依照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的政策管理村级事务,支持和保障村民开展自治活动,直接行使民主权利。4、村民代表会议制度。村民代表会议每年至少召开2次,必须有三分之二以上的村民代表参加,村民代表会议主要讨论研究村务大事。村民代表形成的决议应到会人员的半数同意才能通过。5、村务公开制度。村务公开主要是财务收支、土地征用、宅基地使用、计划生育、集体财产的租赁等10个方面的内容。村务公开一般按季度、半年和年终等时间段进行公开。6、民主评议村干部制度。村民代表每年两次,对村干部的德、能、勤、绩4个方面进行民主评议,作出称职、基本称职、不称职的评定。7、村干部勤政廉政制度。村干部积极开拓进取,带头遵纪守法,全心全意为广大村民服务,不以权谋私,不优亲厚友,不侵吞集体财产,开拓进取,带领群众致富,确保全村稳定。8、民主理财制度。村建立由5至7名村民代表组成的民主理财小组,监督村委会的财务收支情况,并按月或季度审核财务帐目,村里的一切开支须经村理财小组审核,并签字盖章后才能报销入帐。9、村干部年度及离任审计制度。审计由镇经管站实施,村民理财小组配合进行。村干部年度审计主要有完成年度经济指标、集体资产管理、村财务年度收支等情况,离任审计主要有任期内完成经济指标、财务收支、集体资产管理等内容。10、普法教育有制度。党总支、村委会干部每月组织一次法律学习;村民组长、党员、村民代表每季度组织一次学法培训,80的家庭有一本普法教材。三是统一制定规范的创建保障机制。做到七有:组织领导有班子、具体实施有路子、制度上墙有框子、普法教育有册子、台帐登记有本子、宣传氛围有牌子、经费保障有票子。由于做到了标准到村,制度到边,保障到位。使“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活动有声有色,进一步推进了全县农村民主法制建设整体水平的提高。三、以发展壮大村级经济为中心,打造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的亮点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的根本目的是推动农村民主法制建设,促进村级经济的发展壮大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因此,在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的创建中,我们始终把发展村级经济和社会公益事业作为第一要务抓,积极引导群众奔小康。第一,积极发展农业旅游经济。我们积极引导有自然旅游条件的村发展农业旅游经济。我县洪蓝镇傅家边村针对本村丘陵山地多的特点,经多次召开村民代表会议研究,将科技园里的万亩梅园连片开发种植,形成了全省最大的农业观光旅游景点,万亩果梅春季开花时,引来了数万名省内外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同时,县每年都在傅家边村召开梅花节盛会,以梅会友,以梅招商,国内知名的文艺界人士也纷纷来到傅家边村献艺献技,从而,有力地提高了傅家边村万亩梅园旅游景点的知名度。今年2至4月份,县委宣传部、县文化局等单位又在我县开展了“梅花小姐”形象大使竞赛决赛活动,梅花小姐的评比竞赛,把傅家边村的农业旅游经济推向了新的发展阶段。今年,梅花节全村各项收入达300余万元,村里的村民在梅花节期间,有的做果品买卖生意,有的搞饮食生意。生意都十分红火。有一家做饮食生意的村民,在短短的2个月之内收入达万余元。农业旅游经济的发展带动了饮食业、运输业和果品业的发展,推动了全村经济的兴盛。使广大村民尝到了丘陵开发的甜头,同时,对村干部在民主法治示范村的创建中,积极带领群众奔小康的行动也十分赞赏。第二,积极发展农业特色经济。在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工作中,我们组织村干部和部分村民代表外出参观学习外地的农村特色经济的发展状况。与市、县科技部门和大专院校取得联系,在全县农村开展了种植千亩草莓、千亩有机茶、千亩黄花梨、千亩大红甜石榴等40个品种的种植技术的大培训,广大村民积极参加学技术,学知识的讲座,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按照自愿、公平的原则进行土地流转,发展全县农村的农业特色经济,在发展农业特色经济中,仅傅家边村就有152户农户承包了大棚种植的特色产业,有个农户承包了8个草莓种植大棚,一家年收入达5万余元。同时,村里还办起了梅王食品加工厂,组建了新园艺所、甜甜公司、雪松公司、大红甜石榴中心,这些民营股份制企业接纳全村700多名劳力做工,最高的年收入达8000余元。特色产业的发展和加工企业的创建,为全村的致富增收奔小康铺了路、开了道,使全村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第三,积极发展村级资源经济。在发展全县农村的经济工作中,我们把长远利益与短期效益相结合,把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相结合,把开发挖掘与培育发展相结合。在三个结合的基础上,我们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经济,将全县农村的2万余亩荒山种植了树木和果树,既保持了自然资源的生态环境,又促进了村级林业经济的发展。去年,仅傅家边村全村梨、桃、板栗等果树的收入达20多万元。在抓好村级资源的开发中,傅家边村还进行招商引资,共同开发自然资源。先后引来三家企业来村兴资办旅游企业,总投资达8个亿,有力地推动了村级经济的发展壮大。近几年来,由于我们围绕创建工作,狠抓经济发展,仅傅家边村级经济总量就达1.35亿元,村级可支配收入105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达5201元,成为南京市百强村、县10强村,经济的杠杆作用,也促进了全县农村民主法治示范村的创建工作。四、以创建活动为突破口,重点解决一些热点难点问题以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活动为突破口,重点解决农村民主法制建设中的一些热点和难点问题,这是开展创建活动的又一显著特点。一是把增强村民的法制意识与增强村民的民主意识相结合,重点强化村民当家作主的意识。在农村民主法制建设中,重点纠正了少数村重视对村民的法制教育,忽视对村民进行当家做主的思想教育,使法制和民主教育捆在了一起抓,从而,使村民的法制意识和民主意识普遍增强。大家都积极主动地参与村里的管理。永阳镇戴家村的6名村民代表主动要求担任了村里的民主理财小组成员,村里过去开村民代表会议喊不到人,有的甚至要付工资才能参加村里事务研究,现在,大家当家做主的意识强,村里通知开会是一呼百应,有时不开会,村民代表也到村里提建议。今年第一季度,有10项村民建议被村委会采纳。二是把引导村干部履行好职能权利与引导村民发扬民主权利相结合,重点解决村干部对权利认识的误区问题。在落实农村民主法制建设的10项制度中,一些村干部由于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感到村里的一般大事都要由村民代表讨论决定,感到村民的权利大了,村干部的权利小了。因此,产生了埋怨情绪。在组织学习中,着重帮助村干部明确了村干部的权利是村民赋予的和委托的,村干部是村民委托的村事务管理者,村干部是代表全体村民履行实施管理权利。因此,帮助村干部纠正了对权利的认识误区问题,使全县广大村干部把扩大村民的民主权利看作了是自己的职责。三是把加强村民自治组织建设与加强和改善农村党的组织建设相结合,重点解决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村委会组织是村民的自治组织。在加强村民自治组织建设中,要重点加强农村党的组织建设。全县农村由于区划进行了大调整。全县由16个镇改建为8个镇、1个区,由200多个村合并为94个村。各村都由过去的党支部改建为党总支。党总支一般下设了3至4个党支部。在农村民主法制建设中如何加强农村党的组织建设是面临的一个新问题。重点采取了配强农村党总支书记和党支部书记,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积极搞好新党员的发展工作,把村民中年青的积极分子吸收到党内来。在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活动中,全县共吸收发展新党员20多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也明显增强。四是把加快村级经济发展与加快村级公益事业发展相结合。在民主法治示范村的创建中,重点解决为群众办实事的问题。我们引导村委会一班人坚持树立为民服务的思想,做到事为民所办、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大量发展农村公益事业。近年来,我县洪蓝镇傅家边村利用村级经济修水泥路23公里,基本上做到了村村通水泥路,新装有线电视1680多户,为全村4000多村民办理了医疗保险和大病救助保险,投资3万余元新建了村级农贸市场300平方米,为17个自然村新建了法制、道德和科技宣传橱窗。为200多名70岁以上的老人每年发放120元至150元的生活补助费,村还投资为村民铺设自来水管道,确保户户用上了自来水。

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建议篇5

关键词:农村 一事一议筹资筹劳 经济发展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在农村税费改革取消了乡统筹和村提留后,村级公益事业项目所需资金,不再固定向农民收取。采取“一事一议”的筹集办法,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制度的贯彻和实施,有力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促进农村经济繁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一事一议”的积极作用

农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制度,是指对村内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道路桥梁修建、村集体植树造林等各种集体生产和公益事业所需的资金或劳务,有村民代表大会民主讨论决定的一种采用民主形式,向受益者筹集公共物品供给财力的一种筹资方式。积极作用表现在:

1.1有利于增强农民集体意识、加速村民自治进程

“一事一议”制度的推行,可以让广大农村群众通过交流讨论,就建设本村集体公益事业达成共识,集群体之力,办群体之事。“一事一议”制度的推行,可以为农村群众参与村内社会事务管理、提高参政意识,加快村民自治的步伐。

1.2有利于提高生产生活水平、为新农村建设奠定基础

通过“一事一议”,引导群众积极主动地关心农村公益事业建设,提高农村基础设施水平,兴办集体公益事业,改善居住环境,提高生产生活水平,顺利实施公益性事业建设的目的,为新农村建设奠定物质基础。

1.3有利于防止农民负担反弹,杜绝“三乱”现象发生

开展“一事一议”,必须遵循“量力而行、群众受益、民主决策、上限控制、使用公开”的原则,“一事一议”制度的推行,可以明确农村群众的负担水平,杜绝“三乱”现象发生。

2、完善“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的管理办法

2.1加强宣传引导

建设公益事业与群众的生产生活直接相关,村内的修路、架桥、改水等事业是公益性较强的准公共产品,政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都有义务承担建设责任。要加大政府宣传力度,提高干部和群众对“一事一议”重要性的认识,特别是乡、村两级应利用各种形式,采取有效措施,广泛宣传农村税费改革的各项政策规定,提高认识,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的筹资筹劳积极性,不断强化村民的议事能力和水平,有效促进农村“一事一议”规范有序开展,引导农民正确看待个人与集体、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增强农民履行义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政府扶持、农民参与的农村公益事业建设合力。促进农村集体各项事业的全面、健康发展。

2.2在项目确立上要由农民说了算

完善议事规则、议事程序,让农民感到一事一议和自己的利益紧密相关,干成了能直接受益,农民的积极性才能调动起来。兴办公益事业项目应量力而行,不能超出农民的承受能力,加重农民负担,在项目确立上由农民说了算,使“一事一议”成为推动新农村物质基础建设的动力。

2.3在议事形式上要灵活多样

在议事形式上,群众接受哪种形式,就采取哪种形式,哪种形式能办好,就支持哪种形式。在时间安排上要根据农时季节、传统习俗和农民外出打工的实际;在议事形式上要灵活多样,营造一个良好的议事氛围;要通过各种媒介,大力推广典型经验,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促进“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2.4在项目建设上要加强监督

各级税改办和农民负担监督管理部门,要严把政策关,加强对农村“一事一议”的监督和指导,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规范议事程序,真正体现大家事,大家议,大家定。一事一议实施过程和结果都要由群众全程监督,做到从立项、审核到实施、竣工和验收,都阳光操作,民主管理,保证质量,增加透明度和信任度。筹集的资金、劳务使用情况,要及时张榜公布,接受群众监督。同时地方政府也要加强监管,严格把关,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2.5在政府财政奖励补助上应不断加大力度。

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建议篇6

一、当前“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的进展情况

自2010年我市开展“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章丘、商河两地的党委、政府非常重视这项工作,其主要做法是:

第一,成立了以镇长为组长的“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领导小组,并组织召开了村级“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会议,重点培训了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操作程序。

第二,深入开展宣传,召开村民大会,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参与“一事一议”工作的积极性,做到政策宣传进村、入户、到人。通过广泛宣传,增强农民群众参与民主议事的主动性,增强执行民主决议的自觉性,不断促进全镇财政奖补工作的有序开展。

第三,是严格按照“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申报和审批程序操作。所有纳入“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均由镇政府总体把关审核,以村为主体,统筹规划“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首先解决村内道路硬化,人畜饮水困难、公共文化实施等村民迫切需要解决的生产生活问题。章丘财力要好点,“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开展的轰轰烈烈、遍地开花。

通过调研,我们深刻感受到,“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是惠及农民群众、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好政策、新举措。能够亲历、见证农村这一历史巨变,感到无比的喜悦。

通过“一事一议”工程的实施:

第一,改善了民生环境。如绣惠镇,章丘大葱的发源地,自2009年开展“一事一议”项目以来,先后有45个村纳入“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范围,实施村级“一事一议”奖补工程72项,建成村内硬化道路44项、水利设施13项、环卫设施项目5个村内公共活动场所及亮化美化等其它公共设施10项,项目总投资额达2696万元,其中申请奖补583万元,有近4.5万口人直接受益。

第二,加强了村级组织,提高了村民参政议政的能力。村级干部通过带领群众实施“一事一议”工程、改善村庄面貌,在群众中树立了为群众办实事的良好形象,班子提升了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促进了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的议事程序、决策程序、监督程序极大的调动了村民参与公益事业的积极性,加快基层民主议事机制的形成。

第三,为村集体经济发展提供了条件。亮化、美化、硬化使村容村貌得到了大的改观,灯亮,路平,水清,环境美,极大的方便了群众的生产生活,衣食住行等方面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提高了村民的幸福指数,交口称赞“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是造福千秋,惠及民生的好政策,村内硬件实施改善,为招商引资、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提供了便利条件。比如绣惠镇出产的章丘大葱,现在由于交通等基础设施改善,可以方便运出,提高了当地农民的收入。

二、当前村级公益事业存在的问题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各地不同程度出现了一些问题。

(一)认识问题

“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开展的好的区县,比如章丘,得益于各级政府重视,宣传到位,工作有思路,有开拓创新精神,而其他区县则需要进一步吃透文件精神,摒弃公益事业建设等靠要的思想。切实认识到“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确实是当前公共财政资金不足,破解村级公益事业建设难题的现实选择。

(二)资金问题

从我们调研的几个村镇看,资金缺位的问题很突出,“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的运行机制是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调动社会各面资金,参与到村级公益事业上来,但从调研的几个村镇看,其投入的资金分别为:筹资筹劳资金、财政奖补资金、村集体资金,村集体资金投入占很小的比例,有的村根本没有村集体资金投入,社会资金、部门帮扶资金更谈不上,财政资金的撬动作用没有发挥出来,这就导致有些项目建设规模较大,出现资金不充足,甚至出现负债情况。只能搞一些小而散的项目。另外,由于财政奖补的依据是农民筹资筹劳规模,农民筹资筹劳是以村为单位,所以,项目的大小受村庄大小制约,但是村小不等于事小,有的村与村之间需要修路、有的需要修塘坝,村小依靠“一事一议”所筹资金就很难解决。

(三)财政、农业等各部门的协调配合存在问题

“三农”问题是一个整体,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互相渗透,互相制约,所以支农应该“三农”并举。我国现实的体制决定,财政支持“三农”的资金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卫生和社会保障、农村义务教育和村级公益事业就分别属于财政内部不同部门负责,预算分别编制,管理多头,支持措施缺乏全面的规划和相互之间配合协调。

(四)项目的维护保养是大问题

自2011年以来,济南市各级财政已累计投入“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的资金达5.48亿元,项目总投资达9.36亿元,共建成“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1386个。“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给农民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好处,基层干部和农民交口称赞党的支农惠农政策。通过调研,大家一致反映:项目建成后,农民普遍得到实惠,为农村建设起到了输血的作用,但要使项目持续更好的发挥作用,村级公益事业更上新台阶,必须加强项目后期维护保养,增强村集体造血功能,建立起村级公益事业建设的长效机制。

三、调研后的建议

(一)加强政策宣传,准确把握政策实质

强化“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宣传,必须吃透政策精神、增强政策观念。思路决定出路,态度决定高度。从近三年“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来看,凡是“一事一议”工作搞的好的村,得益于有一个好的领导班子,村干部是落实党在农村各项方针政策的基本力量,要使村干部明确政策要求,把握基本原则,提高村干部执行政策的能力,服务群众的能力,注重对村民的教育引导,做到奖补政策人人皆知,家喻户晓,提高村民的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

(二)加大财政投入,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

加大向农村公益性事业的投入力度,逐步减少农民筹资筹劳比例;同时,应鼓励村组织积极主动与本村籍的各界成功人士联系,争取其对公益事业的支持,鼓励企业和个人投资兴办集体公益事业,实现投资多元化。

(三)加大资金整合力度,集中财力做大做强村级“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

以“一事一议”为平台,加强与交通、农业、水利、扶贫、环保、组织等项目实施部门沟通与协调,建立资金整合工作机制,把与“一事一议”建设项目一致或相融合的支农项目捆绑起来,资金整合使用。同办一桌席,各做一道菜,相关的同志还需要在实践中做进一步探索。

(四)加大奖补资金的预拨力度

为保证“一事一议”项目工程的落实,适当提高项目工程的预拨资金。这样既可以减轻镇村两级因支付工程款带来的资金压力,又可保证工程施工进度,确保按时完工。

增加“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的连续性。最好对一个村的帮扶在三年左右,以保证村庄多项工作发生质的变化。

四、后期项目的养护管理问题

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需要我们继续加大工作的力度,继续支持三农,不仅建设好,更要维护好我们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所建立起来村级公益设施。这些设施,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农民的关心,对农村建设的重视,倾注了社会各界对公益事业的支持,必须管理维护好,使其真正发挥作用,为农村的生产生活服务,才能凝聚人心,聚集人气,成为真正的暖心工程,惠民工程。

“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的管护,是指项目工程实施过程中的边建边管,以及竣工验收后的运行管理和维修服务等工作,是一项系统化的社会管理工程。按照党的十精神,“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管理体系,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制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我们认为搞好项目管护,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如何让农民得到最大的实惠,为新农村建设更好的发挥作用,关键是要提高村干部的认识水平和重视程度。因为村干部是落实党在农村各项方针政策的基本力量,要使村干部明确政策要求,把项目建设、维护放在改善民生,新农村建设事业的高度,深刻领会这项措施的政治意义,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从思想上高度重视这项工作,防止“一事一议”项目“有人建,无人管”,加强组织领导,全面负责落实。通过对商河、章丘两地的调研也证明了这点,就是凡是“一事一议”工作搞得好的村,都有一个好的领导班子,村干部执行政策的能力和服务群众的能力都比较强。

(二)加大宣传力度,培养村民的参与意识

“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的实施,改善并美化了农村的生活环境,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村务公开栏、致群众公开信等多种形式,做到政策宣传进村、入户、到人,广泛深入地宣传“一事一议”项目工作的重要意义,培育广大村民的参与意识,投身公益事业的意识;通过村民议事、村务公开和村规民约等形式,宣传和引导群众自觉维护村级公益设施,增强村民的管理维护意识,形成爱工程、管工程、护工程的共识,管好用好村级公益事业设施,营造良好的管护氛围。

在宣传重点上,一要突出群众的自主性,切实让广大村民了解“一事一议”:实质是实行村民自治,方式是以群众自筹为主、政府奖补为辅、社会捐赠为补充,实现“自己的事、自己议、自己办、自己管”,摒弃广大群众“等、靠、要”的思想误区;二要突出政策的长效性,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一政策自2008年开始试点,2012年在全国全面推开,通过宣传消除群众对政策持续性的担心和疑虑,使广大群众充分了解“一事一议”奖补试点是国家农村综合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并将逐步常态化。

(三)加强制度建设,明确管护责任

制度,是指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制度建设是一个制定制度、执行制度并在实践中检验和完善制度的动态过程。 制度是保障,制度建设是实现科学管理的重要保证。财政奖补项目竣工后,必须组织人员,召开奖补项目管护工作会议,在充分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成立管护机构,落实管护人员,细化管护措施,建立健全管理养护制度和村规民约,真正做到制度规范、责任明确、落实到人。

(四)强化督促检查,注重实效

1、定期进行监督检查

组织召开群众大会和村民代表大会,推荐觉悟高、责任心强的老同志为项目管护督查组成员,每月定期对“一事一议”项目管理养护工作措施的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项目管理、养护工作进行评比通报。

2、制定考核标准,奖优罚劣

各村委会要制定考核标准,按照规定标准对管护人员进行考核,对于各项管理指标达到规定标准的管护人员,按约定给予相应的报酬和一定的奖励;对于未完成各项管理指标,甚至造成项目有一定损失的,扣发报酬并责令其赔偿损失,采取措施,限期补救。对不能达标的管护人员,要予以撤换。对于管护人员,不遵守管护制度和管护规程,造成重大责任事故的,要追究责任,予以适当的行政和经济处罚。

五、积极筹措资金,建立村级公益事业长效机制

农村公益事业点多面广,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必须有持续稳定的资金来源才能促进农村公益事业长期稳定发展和良性运转。资金问题是建立村级公益事业长效机制的首要前提。结合当前实际情况,我们认为:

(一)财政仍需要继续加大扶持力度

多年来,我国实施一系列的支农、惠农、富农政策,虽取得较好成效,但城乡统筹发展依然艰巨,“三农”问题依然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作为公共财政支持农村发展的突破口,打通了农村公益事业建设的“最后一百米”,使村级公益事业得到了基本的改观,达到了为村级公益事业建设输血的目的,但造血机制尚未建立。就我们调查的几个村镇看,由于村集体经济相当薄弱,每年拿出相应的资金用于村级公益事业的维护,还是很困难的。在目前情况下,随着“一事一议”项目越建越多,可能会出现村里负担越来越严重的情况。对于农村公益事业建设项目的维护,财政还需要扶上马,再送一程。具体操作可采用以下方式:

设立专项资金用于项目的维护,数额可参照每村人口的数量或“一事一议”的建设规模,采用转移支付方式实现。

财政支持当地特色产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发展,使其成为村集体经济重要的收入来源。随着国家支农政策的力度不断加大,各种扶持农业发展的政策陆续出台,如:支持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支持农业生态综合治理等,各区县可以抓住政策机遇,依靠国家的扶持,建立起有特色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作为村集体经济收入的来源,并以此作为“一事一议”项目的维护资金。

建立村集体经济发展资金“蓄水池”,财政先投入一笔启动资金,扶持村级实体企业发展,村级实体企业发展的收益每年按一定比例汇入“蓄水池”,当村集体经济需要资金支持,再从“蓄水池”中支取。

对施工企业实施优惠的税收政策,其为“一事一议”项目建设所缴纳的税金返还,继续投向“三农”。

(二)不断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随着“三提五统”的取消和第二轮土地承包的延续,村集体原有的统筹和集体机动地收入的不复存在,导致相当一部分村成为收入“空壳村”,相当一部分村集体收入的渠道,除了上级转移支付,就是各种形式的占地补偿和租赁,再有就是通过关系千方百计地争取上级一些专项补助资金。?多数村干部虽然有干好工作的良好愿望,但由于家底薄,对发展集体经济往往缺乏信心。一些村干部只会抱怨没有资源、没有资金没有人才,对发展集体经济束手无策,不能寻找自己的优势,挖掘当地的潜力,开拓创新寻求出路。另外,集体资产流失情况比较严重,这些因素,不仅制约了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而且也影响干部群众对发展集体经济的信心和决心。

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要从以下方面着手。

选贤举能,配好班子。在选配上一定要坚持标准,把那些事业心强,懂经营,会管理,具有发展集体经济的强烈意识,开拓精神和无私奉献,不怕吃苦,秉公办事,廉洁自律的人选进班子。抓好农村干部的培养教育,通过市场经济知识和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使他们转变思想观念,增强领导经济工作的能力和经营管理的水平,用好的典型、经验激发他们解放思想、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增强他们发展集体经济的恒心和本领。要让他们意识到作为一名农村干部,不发展集体经济是失职,抓不好集体经济发展就是不称职,切实把解决“有钱办事”的问题落到实处。

探索发展模式,选好路子。发展村集体经济应本着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挖掘潜力,扬长避短,唱地方戏,打优势牌,谋特色路。发展特色农业。利用村级组织的信誉优势、组织优势,为农民提前、产中、产后服务,帮助农户及时发展适销对路农产品,满足市场对优质化和多样化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增加集体收入,促进农民增收。比如章丘的特色产品是大葱、石料,当地领导可以考虑如何把特色产品做强做大。

存量土地的开发利用。目前,存量土地的开发利用已成为发展村集体经济的重要举措,加快存量土地的开发利用,增加土地有效供给,通过土地整理,建设用地置换等,实现土地资源优势向村集体经济优势转化。

“以地生财、筑巢引凤”。通过招商引资,建工业园区,大力招商引资办厂,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推进农村工业化进程。

发展第三产业经济,推动集体经济发展。城乡结合部和靠近公路沿线的乡村积极参与城镇建设和发展交通运输、商贸、餐饮、服务业,建设农贸市场、门面房和配套服务业。一是结合水土、自然环境,发展农家乐、休闲渡假村、避暑山庄等旅游业。二是结合富民安居工程,开展宣传广告牌制作、打印复印、装潢等业务,在方便办事群众的基础上增加集体经济收入。三是开展物业租赁等增加集体经济收入。对那些闲置的土地、鱼塘、房产等通过租赁、改造等形式,实行业主经营,集体收取租金,盘活资产,积极实施项目开发,兴办各类集体经济项目,实现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四是结合农民对农资,产业信息需求,建立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联合农户、各类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和中介服务组织,对农民需要的农资组织供货。五是根据市场需求引导村民调整产业结构,为农民提前、产中、产后服务。六是对本村特色农产品进行包装、收购、转销,对接市场,帮助农民把产品变成商品,使农民与市场联接,以合理的有偿服务,增加集体收入。

搭建村企联合的平台,实现优势互补,通过企业发展,带动村级实力提升。通过“村企联合”促进村企资源整合,化解村企发展中遇到的矛盾和困难,实现村企合作双赢、兴企富民的目的,各地政府一是要主动作为,切实承担起村企共建工程的艰巨任务。二是搭建平台,为推进村企共建工程的落实提供保障。三是找准结对双方。四是确定结对共建方式。动员广大私营企业积极投身新农村建设,推动资金、技术、管理和服务下乡。通过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解决农民工就业,缓解企业用工荒;通过吸收农民合作、入股等形式,增加农牧民收入;通过资金投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

总之,“一事一议”项目的管理使用和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只有村集体经济做大做强了,项目的维护管理才能落到实处,而项目的维护管理落实好,又能为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提供更有利的条件。

(三)以人为本,提高农民综合素质

农村的落后,源于观念的落后,文化层次低,劳动技能差。提高农村劳动生产力,必须加大培训力度,提高村民的劳动技能和综合素质。

建立村劳动技能培训流动课堂,与农业院校联合办学。为每村至少培养一名大学生村官,一名“致富能手”。农村富裕劳动力众多,居住分散,到校上课村民有实际困难,可采取上门办班的方式,开展流动快餐式培训。各类面向农村的培训机构要创新培训机制,下村上门举办农村劳动力各类技能培训班,如计算机培训、家政服务培训、各类种植养殖培训等,增强农民的就业技能。通过“重引导、强培训、促就业”三环联动的培训机制,为农民铺设就业新路。通过培训使大部分农民走向市场,走向工作岗位,为自己,为家庭打开希望之门。

鼓励成立农村经济合作社或者农业特色发展经济组织,由其充当“中介人”角色,将村民组织起来,与企业联合互助,既促进农村闲散劳动力的转移就业,提高他们的收入,又可通过使他们成为企业员工,来提升他们的自身素质,不断激发村民向往美好生活,建设美丽家园的积极性。

建立村在外能人资源库,打好乡情牌,加大宣传力度,激发在外家乡人,热爱家乡的热情,引导他们关心支持家乡建设和事业发展,为家乡的建设发展出谋划策、出资出力。

(四)鼓励社会各界捐资捐助

“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的实施,极大的改善了村容村貌,为农民致富奔小康创造了条件,村两委要很好的利用这一有利时机,带领农民致富,农民富裕,日子好过了,一切事情也就好办了。要创造激励村民参与公益事业建设的机制,发挥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筹资筹劳在先、奋战在前,带动全村群众踊跃参与;要积极动员村里企业老板、发展大户、受益大户和村在外的名人、能人捐资捐助;采取编光荣册、立石碑等形式增强群众荣誉感,争取社会各界捐款,以点带面、以大户带小户,形成人人热心公益事业,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的局面。

六、 结语

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建议篇7

同志们:

今天这个会议,是根据全市组工会年度工作安排,总结推广邓州市村级组织规范化建设工作经验,并结合我市第五届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进展情况,对我市下一步村级组织规范化建设工作作出安排部署。上午,大家对文渠乡翁寨村、泰山村,西城办事处三里桥村进行了实地观摩,刚才,邓州市委又介绍了村级组织规范化建设工作中的一些做法、体会。近两年,邓州市认真贯彻上级有关精神,结合当地实际,围绕村级组织规范化建设工作进行了有益的实践和探索,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大家要认真学习借鉴。

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提高认识,增强做好村级组织规范化建设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村级组织主要是指村党支部、村委会、共青团、妇代会、民兵连、村集体经济组织等。村级组织规范化建设是指围绕创建农村党支部“五个好”目标,通过建立健全村级组织规章制度,规范村级组织工作程序,完善村党支部领导下的村民自治运行机制,实现农村党支部工作规范化、村民自治法制化、民主监督程序化。加强村级组织规范化建设,是推动农村改革发展稳定一项基础性工作。无论是在当前,还是对长远,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加强村级组织规范化建设,有利于巩固第五后村委会换后选举成果,进一步提升村级组织战斗力。今年上半年,全市广大农村一项重点工作就是认真组织好第五届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这项工作,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立足全局,认真组织实施。总的指导思想,就是要把这次村委会换届选举的过程,作为提高广大村级组织执政能力的过程,作为推进农村民主政治进程的过程,作为加强农村基层组织规范化建设的过程。力争抓住村委换届有利时机,把那些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领,作风过得硬的人才选进村级领导层,同时通过建章立制,建立一套规范有序的工作运行机制,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农村得到全面的贯彻落实。为此,市委、市政府先后召开两次专题会议进行安排部署。换届的过程,不能简单地理解为选举的过程,它包括领导班子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等方方面面。目前换届工作正处于依法选举阶段,既将进入建章立制阶段。我们要抓住机遇,通过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解决用制度管人、用制度管事的问题。。特别是这次村委换届,上级要求要最大限度的推行“两委”主职一肩挑、“两委”成员交叉任职,有效地压缩了职数,精减了村组于部。但也容易出现一言堂、个人说了算等问题。因此,我们必须明确民主决策主体,规范民主决策机制,强化监督制约,推进村务财务公开,建立村级民主管理和村务公开的长效机制,真正做到“有章理事、照章办事”,巩固第五届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成果,进一步提高村级组织的领导能力和群众威信,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二加强村级组织规范化建设,有利于发展农村经济,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村级组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特别是农业税取消后,村级组织面临的最主要工作就是带领群众发展经济,致富奔小康。中央对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工作非常重视,特别是近两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围绕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维护农村稳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上个月,市委又专题召开了全市“三农”工作会议,对我市下步的农村工作提出了许多指导性意见。这些政策、意见的贯彻落实,都需要由村级组织来实施。过去,由于村级组织制度不健全,工作不规范,村级组织和干部在工作中往往采用“我说你听,我要你交,我压你干,我逼你办”的行政手段,用强迫命令的方法管理集体经济和农村事务,造成了尸些决策的失误,有些甚至产生了大量的村级外债。加强村级组织规范化建设,就是要重点规范村级组织的决策程序和监督机制,变一个人或少数人的决策,为集中大家智慧的集体决策,充分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实现决策的科学化,管理的规范化,减少工作中的盲目性、随意性,提高村级组织和农村干部带领群众发展经济,管理社会公益事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决策水平和管理水平,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

三加强村级组织规范化建设,有利于发展农村基层民主,维护社会大局稳定,努力构建农村和谐社会。农村社会的稳定,事关全局的稳定。农村的和谐发展,事关全社会的和谐发展。当前,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化、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群众的民主意识和参与意识进一步增强,他们迫切需要参与农村事务的管理,依法维护自己的经济利益和政治权利。但由于过去村级组织制度不完善、机制不健全,有些村干部对群众日益增长的民主意识和要求缺乏必要的认识,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事务,往往是自己说了算,强拉硬逼,结果是好事没办好,甚至引起群众上访。加强村级组织规范化建设,就是要用制度来保证、范、约束村级组织、村组干部的行为,用制度来保证农民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民利,把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监督权落到实处,真正做到老百姓自己的事情,让老百姓知道、参与、做主、监督。努力营造一种民主、团结、发展、和谐的良好氛围,促进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协调发展占构建农村和谐社会。

所以,各级党委、政府要站在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贯彻落实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的高度,提高对村级组织规范化建设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切实增强做好村级组织规范化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二、突出重点,切实加强村级组织规范化建设工作

按照第五届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进度要求,下步,将进入建章立制的关键阶段。各县市区要认真贯彻落实村委会组织法、中办文件等精神,结合际,从健全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入手,规范村级组织工作机制,提高村级组织规范化建设水平。工作中,要抓住关键,把握重点,突出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明确村党支部、村委会职责,进一步理顺“两委”关系

村党支部是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乙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村党支部和村委会是两个非常重要的村级组织,村“两委”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农村各项工作能否顺利开展。过去,在村“两委”关系上往往存在两种错误认识或现象:一是有些人片面强调村级自治,不尊重党支部的核心领导地位,把村民自治错误地理解为村委会说了算;二是有些人片面强调党的领导,强调党支部必须管理经济,管理财产,习惯于搞“包办代替”、“大权独揽”,限制甚至抵制村民自治。出现这些租象·,关键是没有从制度上规范村“两委”的关系。所以,在下一步的建章立制阶段,要把这作为工作重点。一是明确界定“两委”职责。要严格按照、村委会组织法等规定,明确界定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各自职责。村党支部的工作职责应定位在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党组织的工作部署上,对本村经济和社会发展进行规划上,对重大问题提出决策意见上,对村委会及其’它村级组织依法进行监督上。村委会的工作职责

应定位在’党的领导下,依法开展村民启治范围内的工作,通过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把村民自治落到实处。要紧密结合各村实际,‘尽量细化村“两委”任务分工,增强可操作性。二是要明确村“两委”的,关系。和村委会组织法朋确指出,村党支部是村级组织的领导核心。所以,村党支部与村委会是党的领导与民主自治的关系。党支部要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加强对村委会的领导,依照宪法和法律,支持和保障村民开展自治活动,直接行使民利。村委会要在党支部的领导下,积极主动地做好职责范围内的工作。村“两委”成员要自觉维护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班子团结,共同对农村的发展与稳定尽职尽责。三是要明确村党支部的领导方法。村党支部要做到统揽但不包揽,增强民主法制观念,依法办事,按制度办事,该是村委会的事情就坚决放手;要做到引导但不干预,努力提高领导艺术,通、过说服、引导、教育等方式,把党的主张变成村民的愿望;要做到监督但不越位,用制度规范监督村委会工作,保证村委会依法行使职权。

二健全村民代表会议制度,规范民主决策机制

规范民主决策机制是村级组织规范化建设工作的重点。中办发吻号文件明确规定,村级民主决策的基本组织形式是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结合我市当前

农村工作实际,工作中要重点完善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充分发挥村民代表的作用,规范民主决策内容和程序,保障农民群众的决策权。一是要严格按程序推选村民代表。村民代表的产生要严格按照村委会组织法的要求,由村民按每五户至十五户推选一人确定,不得随意指定,人数一般应不少于人,其任期与村民委员会任期相同,可以连选连任。要注意把具有较高的政治觉悟,有参政议政能力和相应的政策水平,作风正派,办事公道,坚持正义,在各项工作中起模范带头作用,在群众中有一定的威望的人推选为村民代表。村民代表选出后要进行公示,持证上岗,要积极参加有关会议,参与讨论和决定村里重大事务,及时反映村民的意愿和要求,提出合理化意见和建议。村民代表无正当理由连续两次不参加村民代表会议的,建议原推选户取消其代表资格,重新推选。二是要完善村民代表会议制度。根据法律法规和全省村级组织。规范化建设有关精神,结合农村工作实际,村民代表会议一般由村民代表、村委会成员和居住在本村的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组成。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村民会议授权的事项,对村里重大事务实行民主决策。村民代表会议一般每季度召开一次,遇有特殊情况或者有三分之一以上的村民代表提议,可以随时召开。‘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必须有应到会人员三分之二以上参加,所作决定经到会人员半数以上通过。三是要规范民主决策内容。凡是与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事项,都要经村民代表会议实行民主决策,不能由个人或少数人决定。民主决策的事项主要有:本村中长期经济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公益事业经费筹集、组织实施与管理,集体经济项目的立项、承包及公益事业的建设承包,集体资产购建与处理、集体举债,村民对集体企业、林果基地及“四荒”地的承包经营,村镇规划、土地征用及耕地、山坡的调整和宅基地的审报,·计划生育指标的分配,重大救灾救济款物的发放,村干部报酬,以及涉及村民利益的其他事项等。法律规定必须由村民会议讨论通过的事项,按有关规定执行。四是要规范民主决策程序。凡属民主决策内容的重大事项,原则上要遵循以下程序决策:一村党支部初议。村内重大事项的动议,由村党部、村民委员会、村集体经济组织、十分之一以上村民联名或五分之一以上村民代表联名提出议案,村党支部统一受理,召开支部委员会进行讨论,形成初步意见。二召开村“两委”联席会议商议。在讨论过程中,“两委”成员要充分发表意见,对意见分歧比较大的事项,可采取口头、举手、无记名投票等方式进行表决。对形成决议的重大事项必要时应及时上报乡镇党委及有关部门。三进行公示。经村“两委”联席会议讨论通过的事项,要采取适当的方式向全体村民进行公示,广泛听取群众意见二公示时间原则上不少于天。四村民代表会议决议。要坚决杜绝个人或少数人说了算的现象发生,需要民主决策的重大事项,必须经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对讨论表决的结果,要及时向村民公布。

三健全村务公开制度,增强村级组织工作的透明度

村务公开是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需要,是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需要,是村级组织规范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多年的农村工作实践证明,推行村务公开,是化解干群之间矛盾、还干部清白、给群众明白的有效途径。下步要进一步健全村务公开制度。一是要认真推选村务公开监督小’组和民主理财、组成员。村务公开监督小组成员经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在村民代表中推选产生,负责监督村务公开制度的落实。村干部及其配偶、直系亲属不得担任村务公开监督小组成员。民主理财小组成员由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从村务公开监督小组成员中

推选产生,负责对本村集体财务活动进行民主监督。;是要完善村务公开的内容。要纠正过去那种公开内容不规范的现象,明确界定村务公开的内容。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明确要求公开的事项,如计划生育政策落实、救灾救济款物发放、宅基地使用、村集体经济所得收益使用、村干部报酬等,应继续坚持公开。要继续把财务公开作为村务公开的重点,所有收支必须逐项逐笔公布明细帐目,让群众了解、监督村集体资产和财务收支情况。要结合农村形势发展,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种粮直接补贴等上级最新政策及落实情况,及时纳入村务公开的内容。农民群众要求公开的其他事项,也应公开。三是要规范村务公开的形式、时间和基本程序。应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在便于群众观看的地方设立固定的村务公开栏,同时还可以通过广播、“明白纸”、民主听证会等其他有效形式公开。一般的村务事项至少每季度公开一次,财务收支情况应每月公布一次,涉及农民利益的重大问题以及群众关心的事项要及时公开。要推进·村务事项从办理结果的公开,向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公开延伸。村务公开的基本程序是:村民委员会根据本村的实际情况,依照法规和政策的有关要求提出公开的具体方案;村务公开监督小组对方案进行审查、补充、完善后,提交村党支部和村民委员会联席会议讨论确定;村民委员会通过村务公开栏等形式及时公布。四是要听取和处理群众意见。对村民提出的疑问,村“两委”应及时给予答复。村务公开监督小组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可以直接向村党支部、村委会询问,也可直接进行调查,公开内容有遗漏或不真实的,应督促村民委员会重新公布。

四加强村干部管理,不断提高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素质

同志常讲过,“路线确定以后,干部起决定性因素。”如果没有一支高素质的村干部队伍,再好的制度也落不到实处。因此,要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一是大力选拔“双强”型村干部。过去,村级组织的主要工作是催粮收款,完成上级安排的各项任务,所以,在选拔干部时不注重双强能力,评价干部的标准主要是完成上级任务的好坏,也没有把发展经济放在应有的位置上。现在,随着形势的发展,农业税取消后,发展农村经济、增强农民收入已成为村级组织首要的工作,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和本领已成为衡量村级组织工作的重要标准。所以,要重视“双强”村干部的选拔工作“双强”标准主要是:综合素质高,自富带富能力强,要有一定政策理论水平和较高政治觉悟,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有管理村级事务和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有心系群众、甘于奉献的胸怀,在群众中有一定威信,不仅要有自己致富的项目,还要有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能力和项目。选拔时,要进一步拓宽“双强”型村干部的选拔视野,采取内选、外调、聘请、兼职、下派等方法,大胆从大中专毕业生、复退军人、外出务工返乡人员、新经济组织负责人、乡镇企业骨干、经济能人等优秀人才中选配,同时要注重选拔县市区培训基地培养的优秀学员。对村“两委’’班子成员和村级后备干部,要压担子,有重点地进行综合素质及能力的培养,促使其尽快成熟和寒挥作用,使村级班子形成“双强”梯次结构。二是要加强村干部的教育培训。对新当选的村干部要认真组织教育和培训,不断提升村干部的素质。要进一步完善县乡村三级党员干部培训网络,努力把县级农村党员干部培训基地、乡级农村党员干部培训学校和村级科技示范点建成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的主阵地。要坚持分级负责的原则,对农村党员干部进行系统的教育培训,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主任每年应在县级农村党员干部培句,基地集中培训一次,时间不少于天;其他农村党员干部由乡镇党委采取短训班等形式,在乡镇培训学校进行轮训,每年培训时间不少于天。培训内容以政治理论、领导方法、市场经济知识、政策法规、实用技术为主。同时,要加强学历培训,有针对性、有步骤地组织村干部参加职业中专脱产学习和函授教育。村级后备干部要参加县市区农村党员干部培训基地长班培训。三是要强化村干部管理监督。要认真落实民主评议村干部制度,切实加强对村干部的管理与监督。对村干部的民主评议每年必须进行一次,由县市区委制订评议方案,乡镇党委结合村级班子年度考核组织实施。要把群众满意与否作为衡量村干部是否合格的标准,评议结果与村干部的使用和补贴直接挂钩。对表现特别优秀的村干部,要采取多种形式给予表扬和奖励。对评议为不合格的村干部,实行诫勉谈话,责令限期改逗。对连续两次被评为不合格的,是村党组织成员的,按党内有关规定处理,是村民委员会班子成员或村集体经济组织班子成员,要责令其辞职,或按照程序依法予以罢免。

三、加强领导,推动村级组织规范化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

一要高度重视。村级组织规范化建设是扎实做好第五届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的需要,是全面提高村级组织战斗力的需要,更是新形势下加强村级组织领导和指导的工作重点和抓手。各级党委、政府要进一步提高对村级组织规范化建设工作的认识,强化责任意识,制定落实措施。要坚决纠正过去那种重视换届选举、忽略建章立制,重视选人、配干部,不重视村级组织制度建设,重视村干部的工作结果,不重视工作程序和工作方法的认识和做法,真正把村级组织规·范化建设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定期研究,及时总结经验,查找问题和不足,不断提高村级组织规苹化建设工作水平。

二要督促检查。各级指导组和换届工作办公室要把村级组织规范化建设工作作为村委会选举产生后的一项重点工作,加大指导力度,抓好督促落实。各级党委、政府要把村级组织规范化建,设工作情况作为第五届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认真检查验收。要把村级组织规范化建设工作作为一项长效工作机制,纳入农村党建“三级联创”活动考评,实行目标管理,严格考核奖惩,把村级组织规范化建设工作落到实处。

三要典型引路。各级党委、政府要大力宣传开展村组织规范化建设工作的目的、意义,注意发现和树立一批村级组织规范化建设工作先进典型。各级党员领导干部的第五届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联系点,也是村级组织规范化建设工作的联系点,党员领导干部要定期深系点调查研究,具体指导,树立典型,以点带面,整体推进,不断把村级组织规范化建设工作引向深入。

四要注重实效。开展村级组织规范化建设工作,要把着眼点体现在全面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上,体现在促进村级组织各项工作规范、有序开展上,体现在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上,规范化建设工作要紧贴农村工作实际,工作开展要扎扎实实,要坚决防止和反对形式主义,弄虚作假,作表面文章,真正使这一工作收到实效,赢得广大群众的拥护和满意。

同志们,村级组织规范化建设工作事关农村工作的大局,希望各级党委、政府切实重视起来,加强领导,扎实工作,推动全市村级组织工作上新水平,促进农村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建议篇8

一、改革开放三十年*农村的历史性变化

改革开放30年来,*农村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党中央关于农村工作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农村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

改革开放前,我市农村经济基本处于封闭、落后状态,在全市经济中的地位无足轻重。30年后的今天,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现代都市型农业格局初步形成,繁荣兴旺的农村经济进入发达地区行列,郊区正在成为实现全市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的重要战略支撑区。

1.农业生产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一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提高,2007年全市农业总产值达到240.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78年增长了9.5倍;农机综合作业率超过70%;耕地产出率达到1931元/亩,是1978年的24.8倍;农业劳动生产率达到10570.81元,剔除价格因素,比1978年增长了14.1倍。二是农业结构发生质的变化,农业生产由以粮食种植为主向粮、菜、肉、蛋、奶、渔、果全面发展,城郊型农业结构已经形成。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农业增加值的20%,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6%。三是农业生产方式发生根本性转变,基地化、园区化、设施化农业迅速发展。目前,全市设施农业面积已达42万多亩,其中仅去年新农村建设20条意见实施以来新建的设施农业面积就达到8万亩,平均亩增效益3到10倍;建成了一批现代畜牧业示范园区和优势水产品养殖园区。农民从发展设施农业中得到了实惠,丰富了市民的菜蓝子。

2.农村经济由封闭落后向开放发达转变。一是80年代初,以乡镇企业迅速崛起为标志,*农村进入了工业化快速发展的新阶段。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郊区工业水平显著提高。2007年,郊区工业中规模企业已达到3603家,占全市规模企业总数的60%,郊区规模工业对全市规模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2%。载体建设成效显著。全市103个乡镇工业区入区企业达到5064家,累计招商引资超过800亿元,基础设施投入累计突破100亿元,园区实现的销售收入比例占到郊区工业总数的30%。二是进入90年代,以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为契机,*12个有农业区县普遍建立经济开发区,郊区外向型经济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截至2007年,14个区县经济开发区企业总数达到5581个,其中外资企业3043个;累计引进外资68.2亿美元,占区县引进外资总量的50.2%。2007年,14个区县经济开发区增加值增幅比全市农村高11.1个百分点,占有农业区县地区生产总值的25%;实现税收93.5亿元,占区县财政收入的25.1%。三是郊区工业和外向型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农村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农村逐步由以农业为主的产业格局向一二三产业共同发展的方向转变,非农产业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主体。2007年,全市有农业区县三次产业结构为6.9:55:38.1,非农产业所占比重高达93.1%,二、三产业比重比1978年分别提高了10.4和33.4个百分点,郊区整体上已经达到工业化阶段,环城地区已经开始进入后工业化阶段。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农民就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2007年,全市乡村劳动力从事第一产业的人员比重仅为41.88%,比1978年下降了近40个百分点。非农产业收入成为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2007年,农民人均从非农产业得到收入6269元,占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1.6%;其中,从郊区工业获得收入4528元,占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1.7%。

3.郊区地位由附属向战略支撑区转变。一是郊区经济规模迅速壮大。2007年,郊区生产总值达到1485.5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78年增长了26.7倍,发展水平位于全国先进行列。2007年,郊区生产总值在全市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由1978年的2.5%提高到29.6%,提高了27.1个百分点。二是郊区经济实力不断增强。2007年,郊区财政总收入达到372.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78年增长42.4倍,财政收入占全市比重由1978年的5.9%提高到30.96%。

(二)农村经济体制实现历史性变革

改革开放之初,我市农村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带动了农村改革的全面推进,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重大成效。

1.农业基本经营制度不断完善。一是全面废除了制度,建立起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这一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确立明确了农民生产经营者的主体地位,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的内在动力大大加强。二是明确了农民土地经营权。在坚持土地集体所有的前提下,将土地使用权分离出来交还给农民家庭承包经营,并赋予农民长期而稳定的土地承包权,实现了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三是改变了平均主义分配制度。打破了体制下的平均主义、“大锅饭”,确立了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四是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形式不断创新。农民纷纷走上了新的联合与合作之路,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应运而起,2007年,全市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达到915个,各类农业经纪人4488人,涉及到生产、加工、销售、技术、服务等各个领域。产业化经营模式顺势而生。通过培育龙头企业、合作社、专业协会等一批产业化龙头组织,逐步形成了龙头企业带动型、中介组织带动型、批发市场带动型、农业园区带动型等产业化经营模式。2007年,全市进入农业产业化体系农户数达到78万户,已达到全市农户总数的73.6%。

2.农村基本经济制度发生重大转变。一是打破了“一大二公”的单一集体所有制结构,形成了集体经济、外资经济、民营经济、股份经济、合作经济等多元化经济并存的格局,市场主体、产权主体、投资主体实现了多元化。二是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农产品流通体制。取消了农产品统购派购制度,放开农产品市场,培育农产品和生产要素市场组织,形成了多种经济成分、多种经营形式、多种流通渠道的农村市场体系。三是建立了多元化投资机制。由单一集体经济时期依靠村、乡自身的积累投入发展,转变为现阶段依靠市场机制和政府扶持投入的多元化融资。

3.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初步形成。一是初步建立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长效投入机制。对“三农”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先后开展了农村卫生户厕改造工程、农村安全饮水工程、解决低收入农户增收的“三个一”工程、农村劳动力“351”培训工程、农民素质提高工程、文明生态村创建工程等,建立了新农村建设等专项资金,不断加快公共财政向“三农”倾斜,公共设施向“三农”延伸,公共服务向“三农”覆盖,逐步建立“三农”投入稳定增长的机制。二是小城镇建设带动城乡协调发展。市委市政府把城市化作为缩小城乡差距和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不断加快农村城市化步伐。2004年起,市财政建立小城镇建设专项资金。2005年,以中心城区联接新城、带动中心镇、辐射广大农村的城镇体系规划框架基本确定。小城镇的载体功能进一步提高,设施水平和人居环境不断改善,人口转移步伐加快,农村城市化率由1983年的22%提高到52%。三是积极探索农村土地流转新模式。按照国务院有关规定,结合*农村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实际,开展了“宅基地换房”试点工作。在国家政策框架之内,坚持承包责任制不变,耕地总量不减少,探索农村集体土地流转新模式,有效破解了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和资金瓶颈,摸索出一条加快郊区城市化建设的新路子。

(三)农村社会发展实现历史性飞跃

随着农村经济实力的不断提高和公共财政对农村社会事业投入的不断增加,农村社会事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时期。

1.农村基础教育水平显著提高。2007年*农村已全面实现九年义务教育。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体系日臻完善,初步建立起以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为支撑的农民培训体系。全市12个有农业区县的177个乡镇(街)均启动了化技术学校建设工程,并在此基础上先后实施了“351”农村劳动力培训工程和农民素质提高工程,累计培训农村劳动力100余万人。教育事业的发展带动了农民素质的大幅提升。全市郊区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由1981年的5.2年提高为9.15年,农村劳动力高中及以上学历人员比例由1981年的6.2%上升为20.5%。农民思想道德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公德意识逐渐养成,农村社会逐渐形成良好的道德教育氛围和舆论监督环境。

2.农村医疗卫生水平显著提高。初步建立了以三级医疗卫生服务和医疗救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每个乡镇都建立了医院或卫生院。400万农村常住人口可直接享受到慢性非传染疾病防治、一类疫苗防治接种、老年保健等18项农村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3.农村文化体育事业显著进步。农民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实现了“村村通”广播电视,一半以上的村安装了有线电视,公园、体育健身场所、图书室、文化站等文化施不断健全。

4.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初步建立起以最低生活保障、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为主体的农村居民社会保障体系。其中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最低保障标准指导线处于全国领先水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现了全市范围内地域覆盖,乡、镇、村参合率达100%,农业人口参合率达89.5%;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设全面启动,全市54万农村老年人享受到政府发放的养老补贴;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初步建立,截止到2007年末,全市共有2万失地农民被纳入保障范围,有效保障了失地农民权益。

(四)农民权益保障实现历史性进步

1.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一是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2007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752元,比1978年的153元增长了56倍,剔除物价上涨等因素影响,实际增长了14.9倍,年均递增10.22%。二是消费结构显著优化。2007年,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由1978年的60.8%下降为38%,已经达到联合国粮农组织制定的富裕型社会标准。三是农民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农民家庭拥有高档耐用消费品品种和数量大幅度增加;全市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26.6m?,比1978年增长了近2倍,房屋质量、室内设施已今非昔比,住宅成套率大幅度提高,随着小城镇建设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住进了楼房;大部分农民告别烧柴、烧煤的历史,用上了沼气、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实现了村内道路硬化,农村电网覆盖率达到100%,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0%以上。基本实现了村村通公交车,部分农民拥有了自己的私家车。

2.农民利益得到有效保障。2004年起,全面推开以“五个取消、一个调整、一个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税费改革工作,农村基本实现了农业生产零税负,为建立科学、公平、合理的公共分配体制奠定了良好基础。通过税费改革、减轻农民负担、全面取消农业税、对农民实行补贴等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实施,彻底取消了在我国延续了2600多年的皇粮国税,并对农民实行反哺,真正实现了从“取”到“予”的转变。

3.农民民利得到有效维护。一是农民的首创精神得到尊重。改革开放以来,*各级政府坚持从实际出发,允许和鼓励农民大胆探索,尊重农民的创造,及时总结推广。各级人大积极为农村代表履行职责提供服务、创造条件,通过实地调研、座谈等方式,听取农民的呼声,从立法、监督等各方面保护农民的创造成果。二是农民合法权益得到维护。逐步建立起以“村务公开、民主管理”为主要内容的村民自治机制。通过建立民主选举制度、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双向约束机制和村务、财务两公开的民主监督机制,从根本上改变了“政社合一”体制下的高度集权、缺乏约束和制衡机制的基层政权形式,全面保障了农民群众的选举权、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监督权、受益权。充分发挥基层法律服务机构和广大法律服务工作者的积极作用,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三是农民法律维权意识得到提高。通过开展“送法下乡,法律进农家”等活动,采用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对广大农民群众和党员干部进行法律知识培训,不断提高培训层次和水平。通过多年努力,农民的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不断强化,参与村民自治活动的积极性不断提高,运用法律武器维护合法权益的自觉性不断增强。

4.农村基层政权建设不断加强。一是乡镇机构不断改革和调整。通过开展乡镇撤并,乡镇总数由80年代初期的220多个,撤并为2007年底的137个,其中建制镇达到117个,占全部乡镇数量的85%以上。二是农村基层组织决策能力和为民服务能力不断提高。通过不断开展“三级联创”、重点帮扶、民主评议、教育培训等活动,建立健全激励机制,进一步明确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核心领导地位,确立了以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配套建设的工作格局。目前全市90%以上的乡镇(街)党委、80%以上的村级党组织和村民委员会达到市级“五个好”的目标要求;全市农村非公有制企业员工50人以上的单位全部单独建立党的基层组织,并有70%以上达到“五个好”的目标要求。

二、改革开放以来人大农业与农村方面主要工作

伴随着我市农村改革发展的历史进程,我市人大农业与农村工作不断加强,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一是1980年至1993年,以1980年设立市人大常委会为标志。在这十三年中,市人大常委会没有专门的农业与农村工作部门,人大农业与农村工作处于起步和探索的阶段。二是1993年至2008年,以市人大常委会设立农村委员会为标志。这一阶段,成立了农村委员会,作为市人大常委会的工作部门,人大农业与农村工作得到明显加强并不断完善。三是从今年开始,以成立市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为标志。农业与农村委员会作为市人大的专门委员会,性质、地位、作用都有了新的变化,对人大农业与农村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市委九届四次全会的召开,人大农业与农村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多年来,市人大及其常委会一贯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围绕中央和市委对“三农”工作的重点部署,针对农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大力加强农村经济立法,依法履行各项监督职责,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积极为代表服务,不断强化人大农业与农村工作部门建设,积极探索,开拓创新,为保证和促进我市农村的改革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加强和改进涉农地方立法工作,涉农法规质量不断提高

自1980年6月至2008年11月,市人大常委会共制定农业与农村方面地方性法规34件,现行有效的24件。市人大常委会农业与农村工作部门牵头组织起草3件;完成全国人大常委会交办的20多部法律草案征求意见工作;编印了《农业与农村法律法规汇编》。这些法规的制定修改,使我市农业与农村方面法规不断健全,农业与农村主要方面基本实现有法可依,为我市农村改革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为我市率先完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任务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基础。

1.坚持突出经济立法,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市人大常委会紧紧围绕市委确定的“三农”工作部署,适应我市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把加强农村经济立法作为人大农业与农村工作的首要任务。改革开放之初,我市通过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建立起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确立了农户自主经营的市场主体地位,有力地促进了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为保护农村承包经营户的合法权益,1986年市人大常委会及时制定了《*市保护农村承包经营户合法权益和加强农村承包经营户管理规定》,依法明确了农村承包经营户的权利,对农村承包经营户的行为进行了规范,促进了我市农村改革发展。上世纪90年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快发展,我市农村进入以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为标志的非农产业加快发展阶段。市人大常委会及时制定了《*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乡镇企业法〉办法》,维护了乡镇企业的合法权益,规范了乡镇企业的行为,促进了乡镇企业的二次创业。新世纪之初,为适应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市人大常委会及时对《*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办法》进行了修订,增加了鼓励各种社会主体投资林业,实行林业分类经营管理等一系列新规定,及时贯彻了中央精神,适应了形势的发展。2008年,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的要求,市人大常委会及时将制定《*市畜牧条例》列入立法项目,为做好立法工作,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刘胜玉亲自带队对我市畜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视察,条例的制定出台必将对我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2.坚持立法为民,维护农民群众合法权益。市人大常委会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立法为民,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农业与农村地方立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上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农作物种子的商品化,出现了生产管理不严、市场混乱等许多新问题。仅1995年一年我市就发生假玉米种子事件22起,造成减产475万公斤。广大农民迫切希望农作物种子有法可依。针对这种情况,市人大常委会于1997年制定了《*市农作物种子管理条例》,实现了监督管理与经营相分离,保护了科研生产单位的积极性,依法扭转了假种子坑农害农的局面。为巩固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保护农民利益,市人大常委会于2001年审议通过了《*市农村集体资产管理条例》,使我市农村集体资产管理步入了法制轨道,使农民多年积累的集体资产有了法律保障。

3.坚持统筹兼顾,促进农村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从法制上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相统一,始终是人大农业与农村立法工作中坚持的一条重要原则。上世纪80年代后期,注重发展经济、忽视生态保护的问题比较突出,针对我市侵占绿地和毁坏树木的现象比较严重的情况,市人大常委会于1988年开始着手制定《*市绿化造林管理条例》,1989年审议通过该法规,使义务植树成为适龄公民的法定义务,公民的绿化意识和法制观念都有很大提高。为了对我市基本菜田进行依法保护,1996年市人大常委会制定了《*市基本菜田保护管理条例》。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乱占菜田和随意改变菜田用途的情况仍时有发生,市人大常委会于2000年及时对该条例进行了修改,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保护了菜田资源。针对我市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缺乏法律法规管理的情况,2005年市人大常委会制定出台了《*市野生动物保护条例》。条例的颁布实施,一方面规范了我市野生动物保护,另一方面也填补了区域野生动物管理空白,对国家形成野生动物保护的全地域管理做出了积极贡献。

4.坚持开拓创新,体现我市农村地方特色。扩大立法起草主体,是立法工作民主化、科学化的体现。2005年,市人大常委会农村工作部门主动提出牵头起草《*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办法》和《*市植物保护条例》。市人大常委会领导高度重视,两项法规被批准列入2006年市人大常委会立法计划。为做好这项工作,市人大常委会农村工作部门制定了详细工作计划,牵头成立两个起草小组,明确工作分工和进度安排。在此基础上,多次召开法规草案征求意见座谈会、专家论证会,反复研究法规需要规范的主要问题,通过广泛征求意见,多方协调论证,两部法规在2006年顺利审议通过。两部法规都涉及到农业和林业两个行政主管部门,起草工作比较复杂,要求法规的针对性必须强、权责规定必须明确,通过合并农业和林业相关内容,既注意了与国家法律法规的衔接,又突出了我市特色。

(二)不断加大涉农监督工作力度,涉农监督工作实效不断增强

对“一府两院”依法进行监督,是宪法赋予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重要职权。20多年来,市人大常委会不断加大农业与农村方面监督工作力度,突出监督重点,创新监督方式,增强监督实效。自1980年6月至2008年11月,市人大常委会在农业与农村方面的监督工作中,共听取市政府专项工作汇报21次,开展执法检查31次,组织各类视察50多次。通过经常性的监督工作,确保了农业与农村方面法律法规在我市的正确实施,促进了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依法行政,保障了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1.围绕农业与农村重点法律法规开展执法检查。市人大常委会抓住实施中问题较多、农民群众普遍关心的法律法规大力开展执法检查。相继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市农作物种子管理条例》、《*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办法》、《*市节约用水条例》、《*市动物防疫条例》的贯彻实施情况进行了执法检查。受全国人大常委会委托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物检疫法》进行了执法检查。为保证《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在我市的贯彻实施,市人大常委会从1995年至1997年,连续三年对该法进行了执法检查。通过大量的调研、视察、听取市政府有关部门汇报,形成了对《农业法》贯彻实施情况强大的监督检查氛围。通过持续努力,《农业法》实施后的三年,我市各级政府不断加大农业投入,每年保持在10%以上的增长幅度;调动了集体组织和个人增加农业投入的积极性,投入年递增率达到39.2%,促进了我市农业基础地位的巩固和加强。

2.围绕全市“三农”工作大局和农民群众关注的重点问题听取专项工作汇报。市人大常委会把关系全市“三农”工作大局和事关农民群众切实利益的重大问题,作为听取专项工作报告的重点。相继听取和审议了市政府《1992年*市农村工作情况及1993年工作打算的报告》、《关于引滦入津工程运行情况的报告》、《关于我市防洪工程建设情况的汇报》、《关于我市农业现代化实施情况的汇报》、《关于我市农业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情况的汇报》、《关于建设节水型城市、发展大都市水利情况的报告》、《关于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情况的报告》、《关于我市农业科技发展情况的报告》、《关于我市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的报告》、《关于我市郊区工业发展情况的报告》、《关于*市城乡统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的报告》等。调整农业农村经济结构,推进农业现代化是上世纪90年代末市委、市政府作出的战略部署,是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新阶段的中心任务。市人大常委会连续两年听取了市政府农业现代化实施情况和农业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情况的汇报,连续组织常委会组成人员,视察了39个农业现代化示范项目和乡镇工业结构调整情况。在常委会审议和视察中提出,要加快农业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步伐,认真研究加入世贸组织后农业与农村应对的思路,把结构调整与增加农民收入紧密结合起来,发挥科技、规模、品牌优势,这些建议、意见得到了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分解任务,明确责任,各项工作都得到了逐步落实。2004年,为落实中央一号文件、促进农民增收,市人大常委会及时听取了市政府《关于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情况的报告》。为做好报告的审议工作,常委会领导带队深入有农业区县进行调研,召开市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的座谈会,为做好我市农民增收工作提供了宝贵意见和建议。

3.围绕重点监督工作组织视察。一方面通过视察了解情况、发现问题,另一方面将视察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向政府有关部门反馈,促进政府改进工作。1994年,为开展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的执法检查,市人大常委会领导带队到有农业区县对农业技术推广应用工作进行了视察,通过视察为执法检查作了充分的准备。2007年,为审议好市政府《关于我市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的报告》,市人大常委会安排了常规水资源、非常规水资源、控制地面沉降、农村饮水安全、引滦引江工程等7次视察、调研活动,全面掌握了我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情况,增强了监督的针对性,取得了实实在在的监督效果。

(三)开展调研活动,调查研究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

市人大常委会历来高度重视调查研究,始终把它作为开展人大农业与农村工作的基础,长期坚持,贯穿始终,增强了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

1.立足履行人大农业与农村立法、监督工作职能,开展调查研究。市人大常委会紧密结合农业与农村立法、监督等工作,先后围绕农村法制建设、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落实土地延包政策、农村集体资产、农业投入、乡镇企业改革、农村土地承包、农村社会保障、农民收入、农村工业、农业科技、水资源开发利用、城乡统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重点问题,进行了深入调研。在立法调研中,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尽快制定我市有关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等方面法规的建议,并尽量吸收运用到法规审议中。2006年,为做好市人大常委会听取市政府《关于我市农业科技发展情况的报告》的准备工作,市人大常委会领导带队就农业科技创新、科研成果转化、农业科技推广和服务等问题深入基层召开专题座谈会,在审议市政府报告中,提出许多有针对性的建议。市政府及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审议意见,抓紧了编制我市科教兴农“十一五”发展规划工作,制定了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方案。市财政局专门下发文件,从2007年起将农科院所属的7个差额预算事业单位恢复为全额预算单位,有力地促进了我市农业科技事业的发展。

2.立足农村全局和农民切身利益,开展专题调研。围绕农村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开展专题调研活动,在人大农业与农村工作中已经形成制度化,每年通过召开人大农村工作座谈会进行研讨,确定一个调研主题,已经坚持了四届17年。2004年,针对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市人大常委会领导带队进行了专题调研,发现分析了三个值得注意的问题:一是征地补偿偏低,农民收益少;二是安置办法单一,难以保障农民的长远生计;三是增加了社会不稳定因素。提出了四个方面建议:一是把就业作为解决被征地农民生活的根本出路;二是建立城乡一体的基本社会保障制度;三是设立分档次的缴纳水准和保障待遇水平;四是要注意新、老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衔接。这些意见和建议为市政府制定农村社会保障办法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2005年,市人大常委会根据中央和市委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要求,把我市农田水利建设管理情况作为调研重点。通过深入调研,形成了《关于我市农田水利建设管理情况及建议》,调研报告受到了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专门制定了《关于加强农村水利建设的意见》,把用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在原预算基础上增加了3倍,对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保障和促进作用。

3.增强调研实效性,努力实现调研成果的有效运用。市人大常委会十分重视人大农业与农村调研成果的转化,采取多种方式,拓宽运用渠道。一是建立市人大农村工作座谈会制度。二是把调研报告按程序转报(送)市委、市政府,为决策提供参考。三是积极参加市委、市人大常委会组织的调研成果评选活动。三篇调研报告获*市优秀调研成果评选二等奖、二篇获三等奖。多篇调研报告在市人大常委会评选中获得一等奖。四是在市委《对策与研究》、《参阅件》和《*人大》上发表调研文章。通过这些途径,扩大了成果的宣传,一些调研成果得到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如,在关于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和《实施办法》情况报告上,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姜春云同志批示:“此件有指导意义,可登内部刊物”。在关于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调查报告上,时任市委副书记、常务副市长的黄兴国同志批示:“这个报告很多意见很好,应予充分采纳”。

(四)认真做好服务工作,代表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市人大常委会坚持把充分发挥代表作用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2005〕9号文件,积极为农业与农村方面代表履行职责提供服务、创造条件,进一步发挥了代表的桥梁纽带作用和模范带头作用,使人大农业与农村工作更加顺应民心、反映民意。

1.结合立法监督调研工作开展代表活动。市人大常委会不断改进闭会期间代表活动方式,坚持邀请农业与农村方面代表列席常委会会议,坚持在有关农业与农村方面立法、监督、调研工作中邀请代表参加活动,听取代表的意见和建议。在常委会听取市政府《关于我市农业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情况的汇报》前,组织农业与农村专业组代表围绕农业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进行了专题座谈。在对《*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办法》进行修正过程中,邀请代表参加立法调研,把代表提出的好意见及时吸收到了该办法的修改意见中。在对我市农田水利建设管理情况调研时,专门召开了来自农村基层和长期工作在水利战线的代表座谈会,代表们通过座谈讨论形成了《关于对我市农田水利设施抓紧进行维修改造的建议》,引起市领导重视,为推进我市农田水利设施维修改造起到了积极作用。

2.积极为代表履职搭建平台。建立了主管农业与农村方面副市长与人大代表座谈制度,座谈的重点从比较具体、微观的问题,逐步转向事关我市农村发展的全局性和前瞻性的宏观问题。这一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密切了党和政府与农民群众的联系。1993年组建农业与农村代表专业组以来,积极组织代表参加各项立法、监督活动,充分发挥了代表的专业优势。开展了大量农业与农村方面代表的讲座、培训活动。如2001年,举办了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问题及对策知识讲座。2008年,专门举办了代表开展闭会期间活动的专题培训。坚持为代表订阅《中国人大》、《*人大》等刊物,发送《*人大农业与农村工作》等参阅资料。

3.认真做好办理代表议案、建议和意见的督办工作。认真听取和审议市政府关于农业与农村方面议案、建议和意见办理情况的报告,加强对农业与农村方面代表反映的意见、建议的督办,推动了农业与农村方面代表议案及建议、批评和意见办理工作的落实。2008年,刘智等13名代表提出的关于制定《*市畜牧条例》的议案,市人大常委会组织了对畜牧业发展情况的视察,到部分区县进行了调研,目前该条例草案已经市人大常委会一审通过。

三、努力促进我市新农村建设走在前列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全面部署了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各项工作,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村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市委九届四次全会对推进我市农村改革发展做出了战略部署,明确提出我市要在农村制度建设、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农村城市化方面走在全国前列,率先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率先体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

贯彻中央和市委要求,刘胜玉主任明确指出,市人大及其常委会要深刻理解中央和市委精神,更加自觉地贯彻党的决策部署,把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更加关注农业、关心农村、关爱农民,大力推进涉农立法、监督工作,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及时发现和帮助解决农村改革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保障和促进农村改革发展,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保护农民各项权益,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和谐稳定,为实现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推动我市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当前,我们认为人大农业与农村工作应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工夫。

(一)在促进我市率先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上下工夫

统筹城乡发展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是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选择。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我市农村置身京津大都市圈,处在沿海地带,地理位置优越,土地资源丰富,发展优势明显,潜力巨大,前景广阔,完全有基础、有条件率先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率先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市委九届四次全会对统筹城乡发展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社会保障、社会管理、劳动力就业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市委九届四次全会精神,我们认为必须着力在促进我市率先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上下工夫。一是,在立法工作中:要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的制定出台为契机,尽快对我市依法统筹城乡规划的制定、管理进行认真研究论证,协调城乡产业、空间布局,促进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要按照党的十七大关于“依法赋予经济发展快、人口吸纳能力强的小城镇相应行政管理权限”的要求,对依法调整小城镇行政管理职能进行认真研究,积极探索。要针对农村养老保险、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等政策实施多年仍无法可依的情况,结合市委四次全会“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居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制度”的要求,认真研究依法规范城乡一体的居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地农民养老保障等问题。二是,在监督工作中:要将市政府贯彻落实市委九届四次全会提出的统筹城乡发展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社会保障、社会管理、劳动力就业情况作为监督重点,及时跟踪市政府及有关部门制定具体政策措施及其落实情况,促进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不断加大城乡统筹工作力度。要做好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听取和审议市政府《关于*市城乡统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的报告》的整改工作,保证常委会审议意见的贯彻落实。三是,在调研工作中:对统筹城乡社会管理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制度、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城乡社会保障等方面适时开展调查研究,提出有观点、有分析、可操作的具体意见和建议,为市委、市政府决策提供参考。明年工作中,准备对我市财政、金融部门支持新农村建设情况进行专题调研,促进有关部门加大力度解决新农村建设的资金瓶颈问题,为我市“三农”工作发展创造坚实基础。

(二)在促进农村提升发展水平上下工夫

全面提升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环境建设水平,是实现市委“三农”工作各项目标任务,实现我市城市定位的重要基础。促进农村提升发展水平,要围绕促进我市现代农业、非农产业、农村城市化、农村环境建设等方面开展工作。一是,在立法工作中:要认真总结我市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情况,研究论证制定我市具体实施办法的可行性,依法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加快农业经营体制创新。要做好《*市肥料管理条例》的立法工作,该项法规已经列入市人大常委会明年审议项目,要加快立法步伐,突出*特色,把这项创设性的法规制定好。要配合法制委员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做好《*市畜牧业管理条例》的二审工作,保证按时、高质量审议通过。要做好《*市农业机械化促进条例》的立法工作,尽快将农业机械化发展纳入法制轨道,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同时,要做好《*市河道管理条例》、《*市湿地保护条例》的立法调研工作,促进我市农村可持续发展。二是,监督工作中:要结合落实《关于加快林业发展、建设绿色*的意见》情况,组织好明年常委会对我市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和《*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办法》的执法检查工作,依法促进我市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要针对我市农村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以宅基地换房”建设小城镇顺利推进的情况,组织好明年对我市小城镇建设情况的视察,进一步促进我市小城镇的健康发展,依法保障农民在城市化进程中的合法权益。三是,在调研工作中:要针对我市郊区非农产业加速发展的情况,明年组织对我市郊区大项目、好项目建设情况进行专题调研,对调整郊区工业发展布局、增强区县发展后劲等方面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要对加快乡镇工业园区建设、培育强村强镇、发展设施农业等情况适时开展调查研究,为全面提升农村发展水平献计出力。

(三)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根本利益上下工夫

要把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重点,尊重农民意愿,保障农民权益,提高农民素质,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让农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一是,在立法工作中:要密切关注《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权益保护法》的立法工作,积极了解立法精神和规范的主要内容,指导我市农民权益保护工作。要做好《*市农民教育培训条例》的立法工作,该法规已经列入市人大常委会明年审议项目,有关部门也进行了大量的立法调研和沟通协调工作。在此基础上,应进一步加快立法步伐,争取尽快将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纳入法制轨道,建立起农民教育培训的长效机制。二是,在监督工作中:要针对国际金融危机愈演愈烈,农民增收压力不断加大的情况,及时听取市政府关于我市农民增收情况的专项汇报。要加大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方面的监督力度,这是保证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今年,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在听取和审议市政府《关于*市城乡统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的报告》中对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提出了明确建议,要求认真落实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性经费主要用于农村的规定,加大市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不断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养老保险、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老年人生活补助标准,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就业、失业政策和服务、劳动用工管理制度,努力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要做好跟踪监督工作,保证常委会审议意见的落实。要对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情况、支农惠农强农政策落实情况、对口帮扶区县情况进行及时的监督,确实保障农民得实惠、农村有发展。三是,在调研工作中:要围绕依法保障农民的宅基地权益、拓宽农村社情民意表达渠道等方面适时开展调查研究。

(四)在促进农村改革发展制度建设法制化上下工夫

我国农村改革发展已经进入重在制度建设的新阶段。实现我市农村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使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必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把改革创新作为农村发展的根本动力,进一步解放思想,锐意改革,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在制约农村发展的关键环节上取得突破,为农村改革发展提供科学、合理、有效的制度保障。农村改革发展的各项制度及时上升到法制化的层面,将使其更加稳定、影响各加广泛。促进我市农村改革发展制度建设法制化,我们认为应该对以下问题进行认真研究探索:一是要按照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要求,认真研究如何依法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如何依法保持现有土地承包关系的稳定和长久不变。二是要按照十七届三中全会“发展集体经济”和党的十七大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的要求,对依法规范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股份制改革等方面进行认真研究。三是要按照十七届三中全会“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建立保护补偿机制”的要求,认真研究依法保护基本农田、依法建立农业生态效益补偿机制问题,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四是要按照十七届三中全会“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的要求,研究探索如何依法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如何依法建立健全土地承包与流转纠纷调解仲裁机制,确保农民利益不受损害。五是要按照十七届三中全会节约用地、改革征地制度等要求,认真研究依法保证农村集体土地征收同地同价、集体建设用地股份化改革、允许农民依法参与开发经营农村集体土地建设非公益性项目等问题,依法保护农民的土地权益。六是要针对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的情况,研究探索依法规范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依法盘活农村土地资源。七是要针对近年来制定农业投入法呼声很高,国家层面还没有制定出台的情况,研究探索制定我市地方性法规的可行性,依法建立健全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八是要按照十七届三中全会加强党对农村工作领导的要求,认真研究村级政权运转保障制度法制化问题,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

(五)在加强人大农业与农村工作部门自身建设上下工夫

上一篇:金融危机如何保值范文 下一篇:航空航天学科评估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