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弊审计和财务审计的区别范文

时间:2023-09-15 12:12:06

舞弊审计和财务审计的区别

舞弊审计和财务审计的区别篇1

【关键词】独立审计市场;财务报告舞弊;审计策略

一、独立审计市场及财务报告舞弊的基本概念

(一)独立审计市场的含义

审计市场是审计市场主体、市场客体和市场交易的集合,是有效而合理地配置审计资源的方式。独立审计市场是指在独立审计活动中由审计委托者,审计者和被审计者及其他利益相关者所进行的交易行为,以及由此所构成的权利和义务关系。是供需双方在一定价格水平下进行的一种交易行为,以及由此所构成的经济责任关系。其功能是通过审计市场机制——审计市场运动中内在的机能与其各要素间的相互制约作用而实现的,即依靠审计供求、价格和竞争机制来实现审计供给和需求的均衡,促进审计商品的供给方提高产品质量,并实现优胜劣汰,从而优化审计市场的资源配置,提高社会总体效用水平。

(二)财务报告舞弊的定义及特征

财务报告舞弊是指企业管理当局蓄谋的舞弊行为,通过虚增资产、收入或利润,虚减负债或费用,粉饰企业的经营业绩来欺骗投资者和债权人,并用财务欺诈等违法违规行为,为少数人或某一利益集团谋取经济利益,导致他人或经济组织遭受损失的故意行为。

财务报告舞弊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伪造、编造会计记录或凭证;隐瞒或删除交易或事项;记录虚假的交易,不恰当的使用会计政策,故意违反会计准则的规定编制财务报告,不恰当的确认收入和费用以及利用关联方交易虚增利润等。

财务报告舞弊通常有以下特征:①舞弊的动机是有意识的。舞弊者往往为了获得其自身的某种利益而策划、制造舞弊行为。②舞弊的手段是欺诈性的。舞弊通常采用伪造、编制记录和凭证,侵占资产,隐瞒或删除交易或事项,记录虚假的交易或事项,蓄意使用不当的会计政策等手段。③舞弊的目的是为了获取某种利益,通常是为了获取某种经济利益。④无比的性质是违法或违规的。

二、会计舞弊行为手段及高危区域分析

(一)有效认识会计舞弊行为的手段及其相互关联

资本市场中的舞弊结果一般不是单一行为所致,通过掌握其相关行为的关联性,可以帮助我们人事舞弊行为的审计策略。例如:通过压缩现期的收入或增加现期的费用,以缩小现期盈利数字,这种行为是有意识的是公司报表的利润,看上去比实际所获得利润更加差,这似乎让人摸不着头脑,而这种行为的真正目的是将现在的盈利转移到未来正真需要的时候,即有意识的夸大未来的利润。所有的会计舞弊行为有各种各样的表现,而一些行为之间存在着重要的相互关联,有些舞弊行为甚至可以被是为近亲,例如,一个公司在收到客户为未来的服务预先付款时,如果不适当得立即确认为收入,则可能同时行驶了过早的记录收入与没有记录负债或不适当的减少负债的舞弊行为,这些舞弊行为之间都具有重要的关联性,注册会计是设计审计策略时,必须充分认识其关联性并给予有效重视。

(二)会计舞弊行为的高危区域分析

会计舞弊行为可能在什么地方,它们最有可能发生在哪些范围,即对会计舞弊行为的高危区域进行分析,这是注册会计师实施舞弊审计必须掌握的基本问题。一般来讲会计舞弊行为的内在诱因主要有三点:有利可图,操作方便,事发概率不高。

有利可图是第一诱因。如果企业的管理经理人个人可以从中获利,它们就会使用会计舞弊行为;或者奖金制度鼓励经理们报告更高销售额或是利润,而又无人对这些所得加以有效甄别时,财务欺诈的产生的可能性就增大了。

操作方便是又一诱因。管理层的经理们有一系列规则内的会计方法可供选择,通过使用会计方法以及一系列的会计估算方式,一个公司报告的利润数字就可以有很大的变动而又比较符合企业会计准则。面临众多的选择,诚实的经理会决定找出能够合理的描述公司财务表现的会计政策,然而,不太诚实的经理就会利用会计准则的灵活性来扭曲财务报告。

事发概率不高是再一个诱因。企业的纳税人在报税时做些偷税或者逃税的行为,其基本心理动机就是认为他们的行为不会被税务机关发现。同样,公司照样可以使用会计骗术,因为他们认为不会被审计者或政府监督部门揭露,而且,即使会计舞弊被识破,处罚通常也微不足道,这是因为风险与现实损失是不确定的,很多无法被揭露。

三、会计舞弊行为的审计策略

(一)利用数据搜索技术实施过滤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和发展,在审计过程中,也可以广泛应用一些现成的数据处理程序来完成审计工作,在独立审计界,熟悉计算机数据库技术的注册会计师可以通过应用数据库的搜索技术,对公司经营过程中的舞弊信号或财务骗术实施定量过滤。

(二)实施共同规模分析法

共同规模分析是一种帮助注册会计师决定一个公司资产负债表、收益表中各个组成要素与一个共同因素(总资产或总销售额)之间的关系的方法。使用该方法对资产负债表进行分析时,表中所有的项目都以总资产的比例表示。这种分析可以提供关于公司财务健康和利润的重要线索。共同规模分析可以是横向分析,也可以是纵向分析。这个方法可以帮助注册会计师迅速找到一段时间内资产负债表或收益表中的结构变化。分别举例进行如下分析:

1.使用纵向分析中发现的预警信号

2.使用横向分析发现的预警信号

(三)注册会计师与管理层就舞弊事项与管理层沟通

注册会计师发现了舞弊风险预警信号,要与管理层就舞弊行为的相关内容进行有效的沟通,沟通基本方式是询问管理层有关舞弊的事宜的知晓情况。目的是有效了解管理层对该公司舞弊风险的理解,确定他们是否了解已经对该公司或在该公司内部发生的舞弊或违法行为。在询问中一定要注意询问技巧,要设计好询问程序,如:有谁提出询问;被询问者是谁;面谈计划的设计;面谈方式的选择运用等等。

四、综上所述

随着经济的发展,无论是公司内部人员还是外部投资者,都越来越重视公司的财务报表信息,由于舞弊行为对投资者和社会都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作为财务报告的监督者之一,注册会计师应当提高自身的专业技术能力,以及保持高度的独立性,高度重视舞弊行为的审计,规范独立审计市场的行为,为社会的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杨利红.对我国上市公司会计报表舞弊的识别[J].商场现代化,2009.

[2]贾适.浅谈会计舞弊行为及其审计策略[J].企业导报,2011.

[3]赵顺娣.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识别的实证研究[J].财务与会计,2012.

[4]胡静.股权结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与会计舞弊研究[J].广东商学院,2012.

[5]阚龙彪.浅谈会计舞弊[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

舞弊审计和财务审计的区别篇2

    其实,原因只有一个,利润。

    那么,为什么会有如此多的前期差错可以让他们来调节利润,其实答案也是只有一个:舞弊。

    一、会计差错中关于舞弊的论述

    《企业会计准则第28号——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中对前期差错的定义是指由于没有运用或错误运用以下两种信息,而对前期财务报表造成遗漏或误报。

    1.编报前期财务报表时能够合理预计取得并应当加以考虑的可靠信息。

    2.前期财务报表批准报出时能够取得的可靠信息。

    前期差错通常包括计算错误、应用会计政策错误、疏忽或曲解事实以及舞弊产生的影响以及存货、固定资产盘盈等。

    显然,新会计准侧依然将由于舞弊的导致财务报表不再具有可靠性列为企业前期差错的内容之一。然而将这一事项列入前期差错科学吗?我觉得这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首先,由于财务舞弊确实会导致前期编制的财务报表不再具有可靠性,并且这一行为可能不仅仅是只影响舞弊期间的财务报表,更可能波及以后期间,使得以后期间的财务报表也会有不同程度的失真,在一些时候,该舞弊对以后期间的影响也可能是重大的。

    其次,仅仅因为财务舞弊会导致前期编制的财务报表不再具有可靠性就简单的将其列入前期差错,我认为这是极其不科学甚至是很不负责的。如果我们将此事项列入前期差错,将会很大的误导负责编制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的管理层。会计法等的规定又无法抓住“蛇的七寸”(因为这些法律的制定者往往并不是特别精通会计)这起到了对财务报表舞弊者极大的推动作用。

    二、何识别重大会计差错中的舞弊

    笔者认为,会计准则中将舞弊产生的差错与其他原因产生差错同等对待,最大的一个原因是舞弊产生的差错与其他原因产生差错难以区分,但是难以区分并不是不能区分,会计准则可以借鉴审计准则中关于“舞弊三角“的阐述:舞弊的发生一般都同时具备三个风险因素

    1.动机和压力。舞弊者具有舞弊动机是舞弊发生的首要条件

    2.机会。舞弊者需要具有舞弊的机会,舞弊才有可能成功

    3.借口。借口是舞弊发生的重要条件之一。

    当然,舞弊风险因素存在并不一定表明发生了舞弊,但在舞弊发生时通常存在舞弊风险因素。

    三、针对重大会计差错中的舞弊采取的措施

    既然滥用会计差错调节利润的现象如此普遍,那么,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来遏制这些情况的发生呢,笔者认为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达到目的。

    1.强化负责审计上市公司财务报表注册会计师的责任。

    众所周知,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只有通过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后签发审计报告才能对外报出,这样,注册会计师就成了发现和纠正上市公司的重大错报发生的第一道屏障,如果财务报表被审计后,上市公司依然调整该年度的重大会计差错。那么,这就是被审计单位在扇注册会计师的耳光,也就是说,只要上市公司有重大会计差错发生,审计失败就一定跟着发生,除非差错事项已在审计报告中体现,注册会计师已对此发表了恰当意见。如果审计失败出现,那么投资者就可以直接指控审计以前年度财务报表的注册会计师,或者投资者在状告上市公司时,也完全可以对负有审计责任的会计师提出连带索赔。

    2.借鉴国际审计准则中关于财务舞弊采取的措施,将财务舞弊导致的重大错报从会计差错中独立出来,单独规范。

    安然财务报告造假曝光后,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和美国注册舞弊调查师联合会的一起出版了《管理层反舞弊方案和控制:防范和发现舞弊指南》,同时,审计方法也从制度基础审计悄然向风险基础审计变化,并且将管理层的舞弊视为特别风险重点考虑。

    笔者认为,会计准则同样可以加大对管理层舞弊的重视程度,将对会计差错中舞弊的考虑列为一项准则单独考虑,并且列出具体的规范。

    例如,我们可以借鉴《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的第十六条 :企业将尚未到期的某项持有至到期投资在本会计年度内出售或重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金额,应当将该类投资的剩余部分重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且在本会计年度及以后两个完整的会计年度内不得再将该金融资产划分为持有至到期投资。这条规定是为了减少企业管理层随意变更金融资产的类别达到调节利润的目的而实施的“惩罚”措施。而在财务报表舞弊考虑中我们也可以规定类似的惩罚条款。例如,当产生财务报表的舞弊或疑似舞弊的金额达到一定标准时,上市公司不仅要对舞弊年度的报表进行追溯调整,而且舞弊金额的某以百分比也要从本年的利润中扣除,当作是对以前年度舞弊的惩罚措施。

舞弊审计和财务审计的区别篇3

(一) 舞弊的涵义

舞弊的定义。我国《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6号—舞弊的预防、检查与报告》中将舞弊定义为:组织内、外人员采用欺骗等违法违规手段,损害或谋取组织利益,同时可能为个人带来不正当利益的行为。

舞弊基本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舞弊的行为人有不良动机和目的;事先要经过预谋策划,事后要设法掩盖罪行;舞弊形态呈多样化、复杂化、隐蔽化,并且其危害性很大。

舞弊与错误的辨析。舞弊与错误有以下实质性区别:(1)性质不同。错误属于非故意的过失行为;舞弊则属于主观原因造成的违法违纪行为。(2)目的不同。错误不以实现错误结果为目的;舞弊则是以获得非法利益等为目的。(3)表现形式不同。错误表现形式一般较为明显;舞弊表现形式则较为隐蔽,难以发现。此外,在一定条件下,两者是可能相互转化的,并且

作弊者还可能会利用他人不小心犯下的错误而来实施舞弊行为。因此,要特别关注那种借“错误”之名行“舞弊”之实的情况。

(二)舞弊的种类、手法及其成因剖析

舞弊的种类。舞弊可以按不同标准进行分类。通常是按照舞弊主体的不同,即作弊者身份的不同,将舞弊划分为管理舞弊与非管理舞弊两类。这种分类有利于深入剖析舞弊的根源,并寻找防范舞弊的有效途径。(1)管理舞弊,是指管理阶层所蓄谋的舞弊行为,主要表现为财务报表舞弊。与管理舞弊相近,还有一种难以辨别的盈余管理概念,其实质是指因准则留有较大的判断空间,公司管理者可以选择使其自身效用或公司价值最大化的会计政策。以上两者虽作为管理层的一种有企图的、蓄意的行为,都可以采用其专业判断来实现其目标,但两者又有根本的不同:管理舞弊是一种违反公认会计原则的舞弊行为,而盈余管理则是一种没有违背公认会计原则的管理。(2)非管理舞弊也称为员工舞弊,是指中的职员利用内部控制的各种漏洞,采用涂改或伪造单据账册及其他手段贪污、盗窃或挪用财产的不法行为,常常表现在将现金或其他资产窃为己有。

舞弊的手法剖析。(1)在会计信息方面,主要表现在蓄意使用不当的会计政策,以便掩盖事实真相;变造、篡改原始凭证,不按实际业务进行记录核算;随意改变会计要素的确认标准或计量方法,编造虚假收益或隐瞒收益。(2)在财产物资方面,主要表现在利用接近财物的职务之便,通过串通转移、盗取挪用等手段侵占各种资财。(3)在信息管理系统方面,更显示出其智能性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利用技术攻击,如破译程序、破解口令等方式;篡改输入数据;修改软件程序;病毒、监听、远程控制等,以达到绕过或取消硬件、软件存取控制机制进入机系统,修改、盗取资料信息的目的。

舞弊的成因剖析。管理舞弊的形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企业负责人为追求业绩或自身利益而虚增企业利润;(2)企业为追求良好外在形象而虚增企业利润;(3)企业为了规避税收而隐瞒企业利润。员工舞弊的形成原因。一般来说,员工舞弊的动机是在个人利益的驱使下,为了贪图享受,通过一切可能的机会,利用职务之便监守自盗,故意变造、隐匿、毁损会计资料,贪污挪用公款等。一般来说,动机、机会、缺乏诚实性,是舞弊产生的3个重要因素。

二、建立健全企业防范和检查舞弊机制

全美反舞弊财务报告委员会建议采取4道防线来防范和发现舞弊:高层管理理念、业务经营中的内部控制、内部审计和外部独立审计。著名的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曾就被发现进行了调查,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内部控制、内部审计和管理当局检查等方法是防范和检查舞弊的有效手段,因此它们应当成为企业建立健全防范和检查舞弊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建立健全企业防范舞弊机制是解决舞弊的根本所在企业防范舞弊机制,是指企业在舞弊尚未形成或发生前所采取的一系列防止或杜绝的综合措施:

1、倡导企业文化,注重职业道德品质。

2、创造可能条件,帮助员工缓减所承受的压力。

3、完善内部控制,减少舞弊发生的机会。

4、加大对舞弊问题的惩治力度,建立惩治制度。

(二)建立健全企业检查舞弊机制是解决舞弊问题的重要保证企业检查舞弊机制,是指企业所采取的捕捉并查明企业日常业务过程中已发生的舞弊的综合措施。

1、明确舞弊的发现主体。一般应包括审计、纪检、司法等在内的职能部门。但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发现,这些部门作为单一主体虽能发挥其重要的监控作用,但尚未形成一种合力,还有待加强协调和沟通。

2、采用多种方法发现舞弊。想方设法寻找和捕捉舞弊所隐藏的异常会计信息。

3、考虑发现舞弊的成本。根据成本与效益原则,必须考虑发现舞弊的代价或成本应小于由此所带来的利益或效益,否则,就需要调整舞弊问题的发现方式或策略。

三、企业内部审计实施舞弊审计

面对公众和投资者等相关利益者对企业管理产生信任危机的情况,麦克尔。鲍威尔在《审计爆炸》中指出,当非正式的信任关系难以独立的支撑其责任、责任必须正式化、表面化并加以检验时,就需要审计。

(一)舞弊审计的涵义

1、舞弊审计的定义。美国舞弊审计人员协会认为是一种发现舞弊的先发制人的方法,即运用会计记录和其他信息,进行性复核,识别出舞弊行为及其隐瞒方法。这种针对舞弊行为所进行的审计,就其广义来说,它不仅应包括在舞弊发生之后的审计调查,还应当包括针对舞弊正在或将要发生的整个防范和监督活动。

2、舞弊审计的特点。舞弊审计并非内部审计的常规性审计任务,它是一种发现性冒险活动,并可以通过其他审计来发现线索。它在审计主体、审计目标、取证来源、证据充分性等方面与财务审计及其他常规性审计均明显不同,具有层次性、特殊性、困难性、复杂性、风险性等特点。

3、舞弊审计的风险。舞弊审计的风险主要是指企业组织中实际存在着舞弊行为及现象,而审计未能有效发现,从而做出了不恰当审计结论的可能性。此外,还包括因审计越权造成的风险。形成舞弊审计风险的因素较多,主要有以下方面:(1)从审计模式看,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并不能有效的履行舞弊审计的责任和目标,仍然存在审计风险。(2)从审计权限看,由于内部审计人员没有真正的法律权力,不能使被审计者认真对待审查,在实施舞弊审计时,很难把握审计的深度和审计的职责范围,容易在审计过程中超越审计职权而触犯有关的法律法规,从而导致审计“越权”风险。(3)从审计方法看,在采用抽样审计方法下,内部审计人员不可能逐一检查企业账务,而舞弊是有意的隐瞒事实,因此审计风险更大。另外,重要业务审计的难度、关联方面的、控制环境的薄弱等众多因素的存在,会使内部审计实施舞弊审计有较大的风险,还有可能形成吃力不讨好的现象。(4)从审计报告看,在编制舞弊审计报告时,也往往会忽视舞弊审计报告与常规审计报告程序上的差别,没有征求法律顾问的意见,致使由于措辞或定性不当而使审计报告有违法的风险。

(二)内部审计实施舞弊审计的责任

1、实施舞弊审计是内部审计的职责。内部审计的一个基本职责就是要对企业的内部控制进行检测,通过评价内部控制系统是否健全和有效来找出存在的管理盲区并及时补救,这在一定程度上就可以防范和发现舞弊。并且“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应当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合理关注组织内部可能发生的舞弊行为,以协助组织管理层预防、检查和报告舞弊行为”。但是审计人员对这种舞弊的责任并不能替代、减轻或免除管理当局对舞弊所承担的责任。

2、实施舞弊审计是内部审计的自身要求。内部审计与企业是一个荣辱与共的利益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并且它对企业的管理、业务都比较熟悉,开展舞弊审计可以不受时间的限制,其方式灵活,有的放矢,切合实际;还可以与企业内其他相关部门相互配合,提出处理意见和建议的操作性强,因此会促使内部审计在实施舞弊审计时更加具有深度和力度,从而能更有效地防范和发现舞弊行为。

(三)企业内部审计实施舞弊审计的条件、程序和

1、企业内部审计实施舞弊审计,应当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条件:(1)严格遵循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和职业准则。(2)保持审计独立性。(3)具有职业怀疑态度和专业熟练性。

2、企业内部审计实施舞弊审计的程序:(1)了解舞弊环境,评估舞弊风险。(2)制订周密的审计计划。(3)实施有效的审计测试。(4)编写严谨的审计报告。内部审计人员应当从舞弊行为的性质和金额两方面来考虑其严重程度,出具相应的审计报告。

3、企业内部审计实施舞弊审计的方法。实施舞弊审计时,除了采用常规审计方法外,还需要采用以下重要方法:(1)性复核法。采用这种最主要的审计方法,有助于审计人员识别财务报表的异常交易事项,以及不易觉察的舞弊迹象。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利用对企业的了解,恰当地运用复核比较等审计程序,将财务信息与类似的相关信息或预期结果进行比较,建立分析模式,分析各种信息之间的关系,从中发现异常的预警信号。(2)“红旗”标志法。红旗标志也称舞弊风险因素,是指公司的经营环境中可能存在故意错报的高风险征兆,它可以警示他人注意舞弊发生的可能性及发生的特征。管理舞弊方面的“红旗”,主要有以下7个方面:①被审计单位管理人员遭受异常压力或期望业绩;②资金短缺,影响营运周转;③未加解释的政策变更;④管理层的薪酬与经营成果挂钩;⑤会计人员或信息技术人员等变动频繁,或不具备胜任能力;⑥存在异常交易或大量的调账项目;⑦审计人员难以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等。员工舞弊方面的“红旗”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主管有不法前科记录;员工有大额负债或具有吸毒、等不良嗜好;由某人处理某项重要交易的全部业务;会计信息系统失效或内部控制设计不合理等。(3)制造错误法。该方法是指内部审计在实施舞弊审计时,制造真正的错误以观察其能否通过控制系统,据以评估控制系统的弱点和易受舞弊破坏的环节。(4)追溯复核法。该方法主要是指复核会计估计以发现导致重大错报的舞弊偏差。(5)实施机舞弊审计法。事前审计计算机系统;加强对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审计测试;聘请专家,开发辅助审计软件。

企业内部审计实施舞弊审计的过程中,上述各项条件是保证,审计程序是基础,审计方法是手段。审计人员不能将它们割裂开来理解,各种审计程序和方法也要灵活运用。只有找到适合的程序和方法,才能有助于提高舞弊审计的质量,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在防范和检查企业舞弊中的作用。

四、舞弊审计存在的与启示

舞弊审计和财务审计的区别篇4

[关键词]舞弊;财务报表;审计准则;制度变迁启示

一、美国舞弊审计准则的四次制度变迁

(一)第一次制度变迁(SAS No.1SAS No.16)。AICPA在1972年的SAS No.1“审计准则和程序汇编”中明确规定:(1)揭露舞弊行为不是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目的;(2)不能依赖常规的财务报表审计来确保揭露舞弊行为。看来那时是将注册会计师执行的财务报表审计和专门接受委托进行的舞弊审计严格区分,并在准则中规定不承担对舞弊的审计责任。在20世纪70年代后,美国连续发生几起重大舞弊案,如产权基金公司和全国学生营销公司舞弊案等,Moss和Metcalf委员会对此采取一系列行动包括1977年颁布《反外国贿赂法》等。由于公司经营道德危机引发公众对注册会计师财务报表审计不承担对舞弊的审计责任的不满,加上政府监管呼声的高涨特别是证监会的强制性干涉,AICPA被迫作出反应,成立公众监督委员会(POB),创建同业复核制度和在“会计师事务所部”下设“证券交易委员会业务处”,并于1977年1月SAS No.16和No.17.SAS No.16“独立审计师检查错误和舞弊的责任”取代第1号的有关规定,明确指出注册会计师对舞弊负有审计责任。可见,第一次制度变迁实现了由不承认注册会计师在财务报表审计中对舞弊负有审计责任到承认的根本性立场和观念的转变,具有划的里程碑意义,这将对整个审计职业产生深远。

(二)第二次制度变迁(SAS No.16SAS No.53)。由于第16号措辞含糊,只一般要求计划审计以发现对报表有重大影响的错误和舞弊,并没有提供审计舞弊的详细指南,因此运用该准则审计舞弊的效果并不明显,仍不能满足审计职业界和公众的要求,公司舞弊大案时有发生。1982年美国估计财务报表舞弊金额超过550亿美元。1987年国会议员Dingell在《纽约时报》上发表声明:“责成注册会计师职业界在一年内改进其工作,否则政府将正式介入”。AICPA迅速作出反应,对策,在充分考虑“全国反舞弊财务报告委员会”(NCFFR)建议后,于1988年4月9个新准则即SAS第53至61号。其中SAS No.53“审计师检查和报告错误和舞弊的责任”取代第16号,明显扩大注册会计师责任,要求所设计的审计工作应能为查出报表的重大错误与舞弊提供“合理保证”。与第16号相比,它提供了更广泛的舞弊审计指南并强调了检查舞弊时应警觉的五大环境特征。第53号还规定了保护条款,指出因审计局限性和舞弊复杂性,注册会计师不能担保财务报表无重大错误和舞弊,只能获取相应证据“合理保证”报表不存在因错误和舞弊等导致的重大错报,并强调更不可能绝对保证发现由“欺诈或串谋”导致的重大舞弊行为,以避免因舞弊审计责任扩大而可能给审计行业带来的灾难性影响。可见,第二次制度变迁实现了由从总体立场上抽象承认对舞弊负审计责任,到明确要求检查舞弊的“工作重心前移至审计计划阶段”,并“合理保证”所设计审计工作能查出重大错误和舞弊的转变。该转变适应了形势需要,是审计和实务又一大进步,无疑对审计舞弊更有指导意义。

(三)第三次制度变迁(SAS No.53SAS No.82)。SAS第53号尽管有上述进步,但仍无法有效缩小审计期望差。1993年3月POB在题为“站在公众利益的立场上”(In the Public Interest)的报告中,明确指出公众最关注和期望的是注册会计师能够揭露管理舞弊并承担审计责任,而注册会计师却不能满足要求且存在较大差距。美国于1995年通过的《私人有价证券诉讼改革法案》,在标题3部分明确规定了注册会计师应承担识别和揭露某些舞弊行为的责任。这促使AICPA在1997年2月颁布了SAS No.82“财务报表审计中对舞弊的关注”,以取代第53号。

(四)第四次制度变迁(SAS No.82SAS No.99)。在第82号施行的5年多时间里特别是近两三年来,又不断发生一些世界著名公司特大财务欺诈及审计失败案件,令美国政府及公众极度不满,强烈要求审计行业自我检讨,切实改进审计舞弊的效果。在此恶劣环境和紧急情况下,AICPA及时认真作了大量调研和征求意见工作,对舞弊审计准则又进行第四次修订,于2002年10月其标题未作丝毫改动的新准则SAS No.99“财务报表审计中对舞弊的关注”,以取代第82号。本次修订周期在历次中属最短的。与第82号相比,第99号针对切实提高审计舞弊的效果,作出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改进。

二、SAS No.99关于舞弊审计思路及程序的七大新变化

颁布第99号是美国安然事件后AICPA从注册会计师审计程序入手解决舞弊迈出的重要一步。第99号全面取代第82号并修订了第1号中的“执行审计工作时的应有职业谨慎”和第85号“管理当局声明”的有关。第99号由10部分组成:(1)舞弊的描述与特征,(2)实施职业怀疑的重要性,(3)审计小组成员间讨论国舞弊导致重大错报的风险,(4)获取识别因舞弊导致重大错报的风险所需要的信息,(5)识别因舞弊可能导致重大错报的风险,(6)在考虑对被审计单位有关计划及控制的评价情况后评估已识别的风险,(7)对风险评估结果作出反应,(8)评价审计证据,(9)与管理当局、审计委员会及其他方面沟通舞弊情况,(10)记录审计人员对舞弊的考虑。其结构严谨,指导性更强,要求注册会计师在编制和实施审计计划时,必须保持职业怀疑的态度,识别和评估因舞弊导致重大错报的可能性,不考虑以前对该客户的审计经验及对管理层诚实性的观点,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以合理保证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不存在因错误和舞弊等导致的重大错报。与第82号比较,注册会计师对舞弊财务报表的审计思路及程序主要有7大新变化:

(一)引入新概念,强调了解舞弊环境的特别重要性。第99号首次明确指出了解舞弊的环境及特征对审计舞弊的特别重要性,强调审计舞弊必须以了解舞弊环境为前提。为使注册会计师充分了解可能发生舞弊的环境,第99号描述了舞弊普遍存在的3方面环境特征:动机/压力(incentive/pressure)、机会(opportunity)、态度/企图使舞弊合理化(attitude/rationalization),要求注册会计师从这3个方面关注舞弊风险因素,并结合利用从专家及其他人员处获得的相关信息来综合评价舞弊风险。

(二)共享经验,保持职业怀疑态度。为了增强注册会计师审计舞弊的意识及对舞弊的敏感性,改进其评估舞弊风险的过程,第99号要求审计小组全体成员在审计计划阶段,集中讨论因舞弊导致财务报表重大错报的风险,就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可能会怎样作弊或最有可能在哪些方面作弊等交换意见,目的是小组内共享集体智慧结晶和识别舞弊的经验。在实务中,多数审计项目在接受委托阶段就已对客户诚实性及报表公允性作了初评,这会导致注册会计师对客户诚实性缺乏应有的职业怀疑态度。针对此问题,第99号强调了在整个审计过程对蓄意隐瞒的舞弊保持职业谨慎的重要性。

(三)拓展询问。法律专家认为,在调查舞弊案件中询问是种有效。第99号要求注册会计师向管理层询问其对本单位舞弊风险的看法以及所了解或怀疑舞弊方面的任何信息,也要求向被审计单位以外的其他个人或被审计单位各级雇员询问。究竟应向谁询问及询问什么?需要合理运用专业判断。

(四)扩大识别舞弊风险的范围。第99号强调注册会计师除关注第82号中提供的舞弊风险因素外,还应通过审计小组讨论、向管理层和其他人员询问、在计划阶段执行分析程序、考虑舞弊风险因素等途径获取所需的信息。在识别舞弊风险时应综合利用这些信息,并考虑可能存在的风险类型(是舞弊财务报告或是重大资产铝报)、风险的重要性、导致报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风险的隐藏处(是报表总体风险或是特定账户风险)等。这样注册会计师就可在识别舞弊风险基础上,结合对客户有关计划与控制有效性的分析,评价已识别舞弊风险水平,并据此作出适当反应。

(五)强调收入确认风险。收入确认是大量财务舞弊案涉及的核心问题,也一直是注册会计师调整报表的主要理由。为此,第99号强调要求注册会计师应特别注意识别与收入确认有关的舞弊风险,并在计划阶段更有效运用分析程序,找出涉及收入及相关账户的非正常或非预期的关系。此外,新准则还提供详细指南,帮助注册会计师在发现舞弊风险时确保适当调整有关审计程序,以提高舞弊审计效果。

(六)评价被审计单位计划和控制的适当性。第99号要求注册会计师应在评价客户针对已识别舞弊风险而施行的有关计划和控制的有效性后,考虑这些计划和控制是减轻还是加剧了已识别的舞弊风险,再据以评估已识别舞弊风险的水平高低。与第82号不同的是,第99号要求注册会计师先评价这些计划和控制的适当性,再评估舞弊风险水平,最终将舞弊风险水平分配到账户层。

(七)规定对舞弊风险评估结果作出适当反应的具体方式及程序。新准则要求,注册师应对舞弊风险评估结果作出适当反应,并强调在收集及评价审计证据时,应保持职业怀疑态度。新准则还具体规定了注册会计师对舞弊风险评估结果作出适当反应的以下3种方式及程序:(1)应首先考虑舞弊风险评估结果对审计工作的总体,即在制定总体审计计划时,应考虑舞弊风险评估结果的一般影响;(2)考虑已识别舞弊风险对审计工作的具体影响,即在制定具体审计计划时,应考虑已识别风险对将执行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的特定影响;(3)考虑执行下列审计程序(但不限于),进一步确定有关管理层愈越内控的舞弊风险对财务报表产生重大错报的影响:a.检查会计分录和其他调整事项,以收集舞弊可能导致重大错报的证据。不少舞弊报表往往是通过编制不当会计分录或其他一些打“擦边球”的调整分录的方式来操纵的,尽管以前准则包括SAS No.94“信息技术对审计师在财务报表审计中考虑内部控制的影响”也要求注册会计师注意复核非正常或非标准的分录,但新准则更强调注册会计师要了解财务报表的手工或自动编制过程及有关信息的披露过程,特别关注重大错报可能会怎样发生,明确规定注册会计师应依据职业判断评价舞弊风险因素,不是先考虑内部控制在有关财务报告的哪个或哪些方面能够得到有效实施,而是依据财务报表及账户的性质和复杂性,验证各种证据,包括手工或证据;b.复核会计估计,以发现导致重大错报的舞弊偏差。许多公司如安然公司的报表舞弊通常是通过蓄意利用会计估计差错的方式达到目的。以前准则虽对此作了规范,要求注册会计师关注管理层蓄意用于不当盈余管理的会计估计偏差,但第99号还要求对以前年度的重大会计估计实施再复核程序,以发现任何潜在的可能单个出现时却属适当盈余管理行为的舞弊情况。如在以前年度的某会计期末已记录注册会计师可接受的会计估计,而在本年度末又在注册会计师可以接受的范围内重复记录该项会计估计;c.评价重大非经常性交易的合理性。复杂的经营结构及交易安排,特别是涉及特定目的个体或关联方的恶意交易安排,是最近舞弊财务报表的惯用伎俩,尽管先前准则已要求注册会计师应具备评价这些重大交易的相关知识,但新准则仍强调要求注册会计师清楚了解重大非经常性交易的实质,评价其内在合理性,并将其作为审计重点。

三、有益的启示

(一)合理定位和适当履行舞弊审计责任是注册会计师行业持续健康的前提和基础。美国舞弊审计准则的变迁史实质上就是注册会计师审计舞弊责任的演绎史。美国之所以从SAS第1号采取强硬立场推卸在报表审计中对舞弊的审计责任,演变为第99号以积极态度承担应负的适当审计责任,是因为报表经审计后重大舞弊案件仍然频繁发生,政府及公众强烈不满。在诉讼爆炸,审计职业界必须承担舞弊审计责任的压力及风险,并思考有效应对诉讼爆炸,缩小合理的审计期望差的途径。审计若再拒绝或推脱应负的责任,不仅有损职业声誉,而且会丧失公众信任,为此美国舞弊审计准则扼守“合理承担和合理履行”的原则,对注册会计师能够且应承担的舞弊审计责任不断作出更清楚和直率的阐述。但确因审计固有局限性及报表舞弊的复杂性,致使审计无法保证查出所有重大舞弊,审计职业界为保护自身合理、正当权益,在准则四次变更中均未改变注册会计师的责任,即计划和实施审计,以获取相应证据合理保证报表不存在因错弊等导致的重大错报。从变迁中还可看到对注册会计师如何履行舞弊审计责任的要求,与背景及需求密切相关。社会环境变化产生的公共需求是推动舞弊审计责任演变乃至审计和实务进步的核心力量,而审计能力的有限性限制着审计满足公共需求的程度,又成为界定舞弊审计责任须考虑的重要因素。在我国,注册会计师应承担多大的舞弊审计责任以及如何有效履行舞弊审计责任,现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美国舞弊审计准则变迁史告诉我们,我国审计界必须积极探索建立舞弊审计责任均衡体系,从审计能力和社会预期的期望差中寻找合适的均衡点,并深入财务报表舞弊及审计思路、程序创新,以不断提高审计舞弊的能力和效果。一味牵就社会需求而不切实际地加大审计舞弊的责任,和不顾基本的审计质量,对舞弊审计责任连起码能履行的都不履行一样,都不利于审计职业发展甚至会毁灭整个职业,实不可取。

(二)保持职业怀疑,恪守职业谨慎,合理运用专业判断,有效识别与评估舞弊风险,并对舞弊风险评估结果作出适当反应,及时调整与改进审计思路及程序是提高舞弊审计效果的得力措施和重要。SAS第99号提出“职业怀疑主义”观点,为注册会计师如何履行职业谨慎这一概念提供了具体的指导。这是审计思路及程序的重大突破,将对审计业绩产生深远的影响。第99号要求审计舞弊必须先了解舞弊环境及特征,强调计划阶段审计小组就应集中讨论和思考舞弊可能会怎样发生及会在哪发生,促使其对潜在的舞弊保持更高的警觉,以共享审计经验,共同提高发现舞弊的意识和能力。还要求注册会计师在审计的全过程保持职业谨慎,获取必要信息,识别和评估舞弊风险(包括管理层可能愈越内控的风险),并据此作出适当反应。这些有助于提高舞弊审计效果的得力措施和重要方法,值得我们在研究改进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思路及程序时。

(三)加紧研究和修订我国现行舞弊审计准则,为注册会计师审计舞弊财务报表建立更实用的标准和提供更详细的指南。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虽起步较晚,但却发生了“琼民源”、“红光实业”、“银广厦”等令人震惊的重大财务欺诈案,这不仅给注册会计师行业造成很坏影响,使尚未成熟的证券市场饱受舞弊信息的冲击,而且扰乱正常社会经济秩序,给国家和证券投资者带来巨大损失。尽管我国审计准则“错误与舞弊”规定:“注册会计师应根据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充分考虑审计风险,实施适当的审计程序,以合理确信能够发现会计报表严重失实的错误及舞弊”,但因缺乏审计舞弊报表的详细指南,也没有提供需要关注的舞弊风险因素,致使舞弊审计效果欠佳。为指导注册会计师理清思路、突出重点,提高审计舞弊的能力,我们可在借鉴美国新准则和认真我国注师制度恢复20多年来积累的舞弊规律及审计经验的基础上,抓紧研究修订我国舞弊审计准则,重点解决对管理当局舞弊的审计程序改进问题,以为注册会计师提供一个有效发现舞弊的概念框架和更为正式、具体的审计程序指南,有效缩小期望差。开展这方面的研究需要我国审计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共同努力和参与。

舞弊审计和财务审计的区别篇5

【关键词】财务报表舞弊;审计师;识别

1.背景介绍

近年来,企业的透明度在不断增加,一些企业也敢于承认被揭露的舞弊行为。审计部门是根据企业规章制度建立的,以保护投资者利益、使企业能在公开公正的环境下运营,免受欺诈的一个公司部门。审计师的意见往往代表着投资者的高度信赖。例如,在2001年底宣布破产前,大多数分析师和投资者都认为美国安然公司没有任何问题,公司管理相当杰出,同时它的商业模式在当时的市场也是最前沿、最具创造性的。投资者对该公司的股票需求,推动着安然公司的股票从1990年的每股7美元,猛增到十年后的每股超过83美元。投资者对该公司的信心正是来源于审计师们给出的肯定意见。

2.事实阐述

上市公司有义务定期企业财务报告,使得投资者和社会公众能很好的得知企业现阶段的财务状况及经营业绩。需要强调的是,企业内部的审计部门应聘请外部的专业审计公司来完成财务报告。企业的董事会成员和审计委员会成员负责监督财务报表的相关信息披露情况。审计师则是负责提供书面报告,其中要包含对公司的财务报告是否是客观真实,是否符合国家会计准则的意见。

虚假财务报告可能涉及很多因素,也存在很多种形式。通常是故意伪造或篡改某些记录,例如库存盘点记录,或者捏造虚假销售订单。这很可能导致的后果就是滥用会计准则。有一点需要注意,就是舞弊性财务报告有别于因其他错误导致的错误财务报告。企业出现的不正当行为,例如员工挪用公款、违反环境或产品安全规定、偷税漏税,这些并一定能直接导致企业财务报告的重大失实。这也是与财务报告舞弊的重要区别。(安永,2009)

2.1 董事会的职责

董事会负责公司或企业的业务经营活动的指挥与管理,对公司股东大会或企业股东大会负责并报告工作,维护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因为董事们行使控制和管理企业的权力,但是企业又是为股东利益服务的,故法律明确定义的董事所能履行的职责,类似于法律赋予信托职位的职责:人和受托人。关于董事的职责,有一点需要指出:董事们的职责是各自独立的(相对应的是,董事们行使的权力是整体的行为),并且这些职责是归公司所有,而不是其他任何实体。许多公司都制定了相关的规定,以防止董事们在追求企业利益的同时滥用私权。

2.2 企业内部审计的职责

在企业内部,企业管理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内部审计。根据国际内部审计协会的定义,企业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目的在于增加价值和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研究表明,拥有企业内部审计更容易发现财务报告舞弊行为并能使公司运营效率更高。一位专业的企业内部审计能够提供专业高效的内部控制评估。这种能力与对抗财务舞弊的水平相结合,使他们能评估风险并能给企业管理者提供调整意见,从而提高企业对财务舞弊的应对能力。

2.3 独立审计的职责

独立审计也称也称注册会计师审计,是指注册会计师依法接受委托、独立执业、有偿为社会提供专业服务的活动。我国注册会计师协会(CICPA)在的《独立审计基本准则》中指出:“独立审计是指注册会计师依法接受委托,对被审计单位的会计报表及其相关资料进行独立审查并发表审计意见。”在证券市场,独立审计是维护会计报表满足公允价值与公允列报要求的重要途径。独立审计是公开会计服务市场的主要业务,该项业务受证监会及注册会计师协会的行政监督,并接受社会公众的舆论监督。

2.4 审计委员会

审计委员会是指董事会里的一个主要由非执行董事组成的专业委员会。根据美国《萨班斯法案》的定义,审计委员会是指由发行证券公司的董事会发起并由董事会成员组成的委员会,其目的是监督公司的会计、财务报告以及公司会计报表的审计。审计委员会作为董事会中的一支独立的财务力量,它强化了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独立性,加强了公司财务报告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我国《上市公司治理准则》明确规定了我国审计委员会的主要职责:(1)提议聘请或更换外部审计机构;(2)监督公司的内部审计制度及其实施;(3)负责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之间的沟通;(4)审核公司的财务信息及其披露;(5)审查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

2.5 舞弊行为的发现

编制审计计划能帮助审计师在一些可能会出现财务错报的地方多加注意。例如,员工为了增加个人收益,很有可能篡改销售记录。审计师要更多的关注销售和收入情况,同时要仔细检验相关的大额交易。根据审计准则规定,审计活动对于被审计过的财务报告不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提供“合理担保”,而不是绝对担保。一项计划合理、执行有效的审计活动也有可能检测不出因舞弊所导致的重大财务错报。审计活动通常包括采集检测数据,度量审计证据的多少、重要程度、检测深度以及采集方式。因为审计师不可能对每一项交易进行审核,因此也就不能保证能检测出每一处无论是失误还是舞弊造成的重大错报。

3.事实研究

企业审计能给财务信息的有效性和提高财务报表的可靠性提供保障。要查清楚企业审计人员之间的串通舞弊行为,就必须深入了解企业审计人员与相关公司的关系。外部审计人员在企业管理方面需要发现财务报表的舞弊行为,并能对审查过的财务报表提供有效担保。根据会计准则,外部审计人员还须确认财务报表中不存在任何重大错误陈述与故意伪造。近十年来,全球资本市场频频出现财务报表舞弊丑闻,美国的安然、施乐、世通、泰科、朗讯以及欧洲的帕玛拉特等知名上市公司纷纷卷入其中。中国的银广夏、ST黎明、蓝田股份等上市公司也发生了恶性财务报表舞弊事件。上述公司的高层,包括CEO,CFO,皆因做假账而被定罪并且被判刑。在这些高知名度的公司中出现财务报表舞弊的现象,说明财务报表的完整性与可靠性存在问题,并能够威胁到企业的未来前景。

下表显示了1994-2006年间我国上市公司被揭露的舞弊行为中,参与舞弊的人员的职务情况。

(来源:《中国上市公司财务报表舞弊现状分析及甄别模型研究》连竑彬)

由此表可见,参与舞弊比例最高的是舞弊公司董事,占所有舞弊人数的75%,这说明多数公司董事会并没有起到其在内部控制中应有的作用。财务报表舞弊属于典型的共谋行为,一般是在公司高层管理人员的策划或授权下实施的,往往是公司治理各个环节集体失效的结果,而公司的内部控制在高管人员共谋的情况下很难发挥应有的作用,同时也加大了侦查舞弊行为的难度。

4.结论

对企业审计人员的在财务报告中共谋行为进行分析是具有很大意义。这能确保企业做出的财务决策是合理明智的。通过对企业审计和管理责任的分析,不难看出所有企业利益相关者都需要严格执行企业管理准则。企业高层和审计师的不当行为或不作为都将导致财务报表舞弊的出现。同时要抑制舞弊动机、消除舞弊机会,建立起公司内部合理的监控机构,以防止合谋行为的出现。相关的政府监管机构,也应采取措施制定法律法规,加大财务舞弊的查处力度。上市公司舞弊给社会造成的巨大损失以及公众对上市公司舞弊的强烈反应也提示着反舞弊的重要性和艰巨性,这对于诸如中国这样证券市场制度建设不完善、上市公司舞弊频繁的转型经济国家将尤为迫切。

参考文献:

[1]Institute of Internal Auditors (IIA) 1999. Definition of Internal Auditing. Altamonte Springs, FL,IIA.

[2]KPMG.(2003). KPMG Forensic Fraud Survey 2003 [Brochure]. KPMG LLP.

[3]KPMG International. (2007). Profile of a Fraudster Survey 2007 Switzerland: KPMG International.

[4]Paul Coram, Colin Ferguson, Robyn Moroney. 2006. The Value of Internal Audit in Fraud Detection. Melbourne, Australia.

[5]何红.上市公司舞弊性财务报告产生的因素分析[D].复旦大学博士论文打印稿,2002.

舞弊审计和财务审计的区别篇6

IPO掌握着市场“造富”的闸门,引发中集集团(000039)、吉诺尔(000669)、隆基股份(601012)等企业不惜利用财务造假敲开IPO大门,给投资者带来巨大的损失,同时给证券市场发展带来严峻的挑战。近2成~4成的公司IPO后第一年出现业绩变脸。证监会于2013年1月开展了IPO“史上最严财务核查”,有268家(占比30.49%)由于财务不透明提交撤回了上市申请,且查出“天丰节能”和“秋盛资源”涉嫌严重的IPO财务造假,由此暴露我国证券市场外部机构监督的作用尤为重要。IPO财务舞弊是指公司为实现“圈钱”目的而在上市前或者中期发生的舞弊,首次公开募股在舞弊和非舞弊公司中存在显著差异(刘立国等,2003)。IPO舞弊比一般舞弊影响更为深远,在“注册制”推行的形势下,识别IPO财务舞弊对于发挥股票市场甄别功能具有实践价值和理论价值。

二、 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1. 外部监督影响IPO财务舞弊识别。企业上市之前,投资者仅能依赖于招股说明书了解财务信息,这为IPO企业通过操纵盈余以获得上市资格或者获得较高的上市溢价提供了机会(Leland & Pyle,1977)。此时,本文假设:

H1:IPO财务舞弊与外部监督效率负相关。

Brauand(2009)选择1985年~2005年间的3 900家IPO公司作为样本,发现高声誉的承销商可以有效地抑制IPO盈余管理行为。高声誉的券商更愿意选择高质量的IPO企业,对其IPO的财务数据进行严格的审核和监督。

H1a:IPO财务舞弊与承销商声誉正相关。

意见分歧是导致我国上市公司变更审计师的主要动因(陆正飞、童盼,2003)。为了方便暗箱操作,管理者往往选择将审计师更换成对企业了解较少的新人,尤其是具有政治背景的。杨鹤、徐鹏(2004)发现公司会有通过收买审计师来追求“清洁”审计意见的动机,发生审计师变更后的审计质量难以得到保障。为此:

H1b:IPO财务舞弊与审计师变更正相关。

媒体在资本市场担任着多种角色。Miller(2006)研究结果显示,有29%的公司在被SEC处罚之前,媒体已经察觉了公司的违规行为并进行披露;且公司违规侵害程度越大就会有更多的负面报道(Dyck、Volchkova & Zingales,2008)。媒体曝光引发的行政介入能够有效推动企业纠错,为此:

H1c:IPO财务舞弊与媒体负面报道正相关。

H1d:低速发展的公司,IPO财务舞弊与媒体负面报告呈显著正相关。

法治规范是国家对股票市场进行监督的重要手段之一,法律规范越健全,执行监管就越严格。白云霞、陈华和黄志忠(2009)研究发现,法制欠发达地区地缘关系与审计质量存在相关关系,外地审计师的审计质量较高,说明了法律保护对于中介机构监管的重要性。当监管更为严格的法律规范后,如2012年实施新审计准则,将会有效遏制该年度舞弊的发生。

H1e:IPO财务舞弊与法制监督负相关。

2. IPO市场影响IPO财务舞弊。IPO财务舞弊具有特定的IPO特征,如IPO的市场热度、IPO当日市场反映均会影响IPO财务舞弊,为此提出第二个假设:

H2:IPO财务舞弊与IPO特征相关。

股市的市场热度不但是市场收益率整体走势的反映,同时也可以研判投资者对股票市场的预期前景。市场热度较高时,大量优质、业绩较好的公司选择上市,简单进行报表粉饰的IPO舞弊公司未必能在竞争中胜出,而当股票市场较为“清淡”时,IPO舞弊公司却容易成功发行。

H2a:IPO财务舞弊与市场热度负相关。

IPO财务舞弊公司上市的首要目的是从股票市场“圈”得更多资金,存在强烈动机在招股说明书中披露虚假财务信息。通过造假,除了可以扩大发行数量,还可以提高IPO定价,从而在超募中获得更多利益。

H2b:IPO财务舞弊与IPO募资特征(超募和规模)正相关。

Levis(1992)表明那些业绩差的企业如果后续没有潜力,在上市后具有较高的风险,不会获得高的IPO价格。缺乏实力并通过舞弊实现IPO的公司,显然难以具有后续再融资的实力。

H2c:IPO财务舞弊与市场反映(市盈率、个股回报率)负相关。

三、 样本选择和研究设计

1. 样本选择。本文选取自中国股票市场1992年正式营业至2012年发生IPO舞弊且受到证监会处罚的上市公司为样本。剔除数据不全后获得65家样本,同时按照同行业相近资产总额配对了65家未被认定发生过舞弊的公司,共130个样本公司。

2. 变量与模型。本课题以FRAUD作为被解释变量,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如下回归分析模型,各变量的定义见表1。

四、 实证结果与分析

1. 描述性统计分析。本文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处理,IPO财务舞弊公司和配对公司描述性统计和T检验和Wilcoxon符号秩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MUW、EXCEED、EARNINGS、OSR、CHANG-E1、OWNER、VC、GROWTH、DEB-T、OPERATION在两种检验中皆显著。

组1为舞弊组,组2为非舞弊组。

2. Logistic回归分析。从表3可以发现,模型中变量预测方向与假设一致,模型拟合优度较高。

(1)外部监督机制。法律规范越健全、高声誉的承销商执业越严,IPO舞弊机会就越少。审计师的频繁更换可能是审计师在逃避舞弊责任,同时也导致审计工作不持续,为舞弊创造了机会。若承销商及审计师均未守住底线,则媒体的监督作用至关重要。MEDIA与舞弊可能性在10%的水平上正相关,GROWTH*MEDIA呈现负相关,即低速发展的公司在媒体负面报道时更倾向于舞弊。媒体通过对监管当局施加舆论压力,增加监管者“不作为”的声誉成本,有助于敦促监管者尽快采取监管措施。通过实证分析,我国IPO的外部监督机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2)IPO市场特征。市场热度高,大量公司上市,供过于求,监管更为严格、投资者选择众多,也易比较,IPO财务舞弊难度较大。在西方发达资本市场,为补偿投资者未来盈利的不确定性,公司在IPO时往往折价发行股票,由此导致发行时折价较多的股票有着较高的上市首日回报率(Beatty,1989)。因我国政府对发行价格的管制,有关公司质量的信息更多地反映在首日收盘价上。新股发行和上市成为众多公司的圈钱和套现机会,一直存在着“三高”问题:发行市盈率高、发行价高及超募资金高;而高发行价是实现超募及扩大IPO规模的重要因素。

(3)公司治理。刘立国和杜莹(2003)认为流通股股东可以通过“用脚投票”对内部人产生一定制约作用。同时,风险投资机构作为大股东,对报表披露起到了监督的作用,减少了IPO财务舞弊机会。但是,董事长兼任总经理、管理层大量持股都将降低管理的独立性,引发IPO财务舞弊动机;且董事长离职会削弱管理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为IPO舞弊提供机会。实证结果表明,监事会规模与IPO舞弊不相关,说明由于我国监事会还未能真正发挥作用。

(4)财务与公司特征。本文证实营运能力与舞弊可能性在10%的水平上负相关。管理越好的IPO公司越不容易发生舞弊,而其他能力,如发展能力、盈利能力、偿债能力与舞弊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这可能与财务数据被操纵后不易发现各种能力的逻辑关系有关。毋庸置疑的是,小公司的规范性总是无法与大公司相媲美,这使得小公司的舞弊机会远大于大公司。Parsons(1995)也发现舞弊公司比非舞弊公司有更小的公司规模,与本文结论一致。

五、 结论

舞弊审计和财务审计的区别篇7

论文摘要:舞弊审计是一种发现舞弊的先发制人的方法。舞弊审计具有重要性、目标明确而具体及实施过程具有风险性的特点。我国最近颁布的《内部审计准则第6号——舞弊的预防、检查与报告》及《财务报表审计中对于舞弊的考虑》借鉴了国际舞弊审计准则——ISA240《审计师在财务报表审计中对于舞弊的责任》及IIA的《内部审计实务标准》,但彼此间又有不同。该文试图通过对准则的框架和内容进行比较得到一些启示和借鉴。

在审计发展史上,舞弊一直是困扰审计执业界和学术界的重大问题。从美国的安然公司、世通公司、阳光公司,到中国的琼民源、郑百文、银广夏等一系列上市公司舞弊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国内外舞弊风气之盛、舞弊金额之大、舞弊后果之严重!舞弊已日益成为严重制约和阻碍社会经济发展的“毒瘤”。纵观国内外发生的舞弊案件,诱发舞弊的因素很多,既有客观因素,如多种所有制形式的并存、不同主体间存在的经济利益冲突、法规制度的不健全、监督不力等,也有各种主观的因素,如舞弊行为人的自私、贪婪、虚荣,价值观、道德观的偏离及情感发泄等因素。目前,关于舞弊诱因的诠释最具代表性的是舞弊三角理论。该理论将舞弊诱因归纳为三种:动机(或压力)、机会及借口(道德取向)。舞弊三角理论认为,行为人承受的巨大压力或不良动机是其进行舞弊的原动力,机会的出现则为舞弊行为的实施提供了途径,而道德取向的偏离则为舞弊行为的发生开启了大门。这三种因素相互作用,有时只要其中一个因素足够强烈,即使其它两个因素相对较弱也能导致舞弊行为的发生。

美国舞弊审计人员协会认为舞弊审计是一种发现舞弊的先发制人的方法,即运用会计记录和其他信息,进行分析性复核,识别出舞弊行为及其隐瞒方法。这种针对舞弊行为所进行的审计,就其广义来说,它不仅应包括在舞弊发生之后的审计调查,还应当包括针对舞弊正在或将要发生的整个防范和监督活动。

1.舞弊审计的特点

1.1舞弊审计的重要性

舞弊的存在,说明被审计组织的内部控制系统存在薄弱环节,如不加以改进,将会影响组织经营目标的实现。如果舞弊行为不加以制止,就会迅速蔓延,不仅会危及整个组织的生存和发展,而且会侵害国家及社会公众的利益,导致严重的经济社会后果,因此舞弊所涉及的金额不论有多大都被认为是重要的。

1.2舞弊审计目标明确而具体

舞弊审计的目标是揭露那些有意歪曲记录及非法占用资产的行为。在舞弊审计中,内部审计人员要特别注意寻找与具体违法、违规行为有关的证据,确定舞弊的具体细节,以及舞弊行为带来的损失金额和影响范围。

1.3舞弊审计在实施过程中具有风险性

在实施舞弊审计的过程中具有风险性,其风险主要是指企业组织中实际存在着舞弊行为及现象,而审计未能有效发现,从而做出了不恰当审计结论的可能性。形成舞弊审计风险的因素较多,主要有以下方面:

1.3.1从审计模式看,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并不能有效的履行舞弊审计的责任和目标,仍然存在审计风险。

1.3.2从审计权限看,由于内部审计人员没有真正的法律权力,不能使被审计者认真对待审查,在实施舞弊审计时,很难把握审计的深度和审计的职责范围,容易在审计过程中超越审计职权而触犯有关的法律法规,从而导致审计“越权”风险。

1.3.3从审计方法看,在采用抽样审计方法下,内部审计人员不可能逐一检查企业账务,而舞弊是有意的隐瞒事实,因此审计风险更大。另外,重要业务审计的难度、关联方面的影响、控制环境的薄弱等众多因素的存在,会使内部审计实施舞弊审计有较大的风险,还有可能形成吃力不讨好的现象。

1.3.4从审计报告看,在编制舞弊审计报告时,也往往会忽视舞弊审计报告与常规审计报告程序上的差别,没有征求法律顾问的意见,致使由于措辞或定性不当而使审计报告有违法的风险。

2.中国内部审计准则与“实务标准”的比较与借鉴

2.1舞弊定义的比较

关于舞弊的涵义,可谓众说纷纭。《韦伯斯特新大学词典》将其解释为“舞弊是一种故意掩盖事实真相的行为,它以诱使他人丧失有价值的财物或法定的权力为目的。”美国《审计准则第82号》(SASNO.82)中认为舞弊是:“为了得到他人的信任,故意歪曲事实真相,并且明知是违法的或者是错误的行为,舞弊者能因此行为获得利益,而第三者却因此行为造成损失。”这是目前在美国最具权威的定义。IIA在《国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标准》中指出,“舞弊包括以故意欺骗为特征的一系列违法违纪行为。舞弊可以是为组织谋利,也可以给组织带来损害。”我国于2003年颁布的《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6号——舞弊的预防、检查与报告》认为,“舞弊是指组织内、外人员采用欺骗等违法违规手段,损害或谋取组织经济利益,同时可能为个人带来不正当利益的行为。”尽管各方对舞弊定义的表述有所不同,但对舞弊特征的理解基本是一致的,即:舞弊是一种具有不良动机的故意的欺骗行为,行为人具有不良的动机,采用欺骗性的手段,目的是获取不当利益,性质是违法、违规。但在舞弊结果的认定上却有所偏差。IIA没有对舞弊行为的结果进行界定,而我国准则认为舞弊的结果是损害或谋取组织经济利益,其最终结果是损人利己。这里说的“损人”包括损害本组织和其他组织,“利己”包括为本组织和自己个人谋利。

2.2舞弊识别的比较

我国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6号——舞弊的预防、检查和报告与IIA在《国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标准》第1210.A2-1“舞弊的识别”都认为内部审计人员应该具备识别舞弊线索所需的相应知识,但不要求内部审计师具备那些主要责任是识别和调查舞弊的人员所具备的专门技能。内部审计师以应有的职业谨慎执行审计程序并不能保证舞弊一定会被发现。同时认为,遏制舞弊的首要机制是控制,而管理层负有建立并维护控制的首要责任。而内部审计师在识别舞弊方面的责任是:充分了解舞弊,以便能够识别枴生舞弊的线索;警惕诸如控制薄弱环节等可以引发舞弊的机会;评估预示可能存在舞弊的有关迹象,并确定是否需要采取进一步的措施,或应该建议开展调查;如果内部审计师确定已有充分迹象表明发生了舞弊,因而建议进行舞弊调查,那么,审计师应该将此情况通报组织主管人员。

2.3发现舞弊的职责的比较

IIA在《国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标准》第1210.A2-2“发现舞弊的职责”中认为内部审计师负责根据组织所开展的经营活动各方面的潜在风险水平,通过检查和评估内部控制系统的适当和有效性来协助组织管理层遏制舞弊。而我国准则则规定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应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合理关注组织内部可能发生的舞弊行为,以协助组织管理层预防、检查和报告舞弊。两者的规定基本一致,都认为管理层和内部审计机构在发现舞弊方面扮演不同的角色。内部审计的目标是向组织的有关成员提供对被审计活动的分析、评估、建议、咨询和信息,从而帮助其履行职责;而管理层的责任是在合理的成本基础上建立和维持有效的控制系统。审计人员实施的测试与管理层建立的合理控制相结合将会提高发现舞弊的可能性。但内部审计人员不能绝对保证组织不存在违规或违法现象。

2.4舞弊报告的比较

舞弊的报告是指审计师向管理层提供关于舞弊调查情况和结果的各种口头或书面、中期或最终的通报。IIA在《国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标准》中规定:“首席审计执行官负责马上将所有重大舞弊现象向高级管理层和董事会报告。在进行舞弊报告之前,应该进行充分的调查,合理确认确实发生了舞弊。”“报告应该包括内部审计师就是否存在足够的信息以推动全面调查所得出的结论。报告还应该总结这种结论所依据的调查发现和建议意见。在向高级管理层和董事会所做的简要口头情况汇报之后,应有书面报告对调查发现进行文件记录。”同时认为,“舞弊的最终报告的草稿应该提交组织的法律顾问审查。如果内部审计师可能需要侵犯客户的隐私权,应该提请法律顾问给予额外注意。”

3.我国CPA舞弊审计准则与国际舞弊审计准则的比较

3.1相同点

由我国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制定的,将在2007年1月1日实施的舞弊审计准则——《财务报表审计中对舞弊的考虑》共有14章90条,远多于现行的舞弊审计准则——《独立审计准则第8号——错误与舞弊》的6章25条。在这新准则中有一些借鉴了由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下属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委员会(IAASB)制定,于2004年2月颁布的国际舞弊审计准则——ISA240《审计是在财务报表审计中对于舞弊的考虑》。如:

3.1.1引入了舞弊三角理论

我国该准则的第2章第12条写明了舞弊发生的因素有3个,是动机或压力、机会和借口,即策划舞弊的动机或压力、进行舞弊的机会、使舞弊合理化的态度和借口三者合力作用的。该准则又将由舞弊导致的错报区分为两种类型:对财务信息作出虚假报告导致的错报和侵占资产导致的错报。

3.1.2审计人员要有职业怀疑的态度

审计师在计划和实施审计工作的过程中应始终保持职业怀疑,即保持好问的精神状态和对审计证据的批判性评估。对被审计单位所提供的审计资料的可信性和其管理层和治理层对询问所作答复的合理性,以及提供的其他信息的合理性保持怀疑。

3.1.3各方就审计情况进行沟通

当审计师在审计过程中识别与评估舞弊导致的重大错报风险方法主要是询问及分析程序,询问对象除了被审单位治理层及管理层、参与财务报告过程的业务人员外,还要询问其他被审单位内部人员。审计师之间也要就审计过程中发现的情况进行交流。

3.1.4对舞弊风险评估及处理的强制性记录

通过借鉴国际舞弊审计准则,使我国审计准则对舞弊风险评估和处理的记录上不但要求在审计工作底稿中记录下所发现的重大错误和所有舞弊,而且要求记录每一个风险点和注册会计师的对策。这样的强制性风险因素的书面记录有助于提高注册会计师对风险的敏感性,使其更加明确揭示重大舞弊的审计责任,而且有利于事务所进行更为有效的质量复核控制。当发生审计诉讼时,这种记录还可以作为注册会计师认真履行审计责任的证明。3.2不同点

我国舞弊审计——《财务报表审计中对于舞弊的考虑》这一准则的实施将对中国CPA财务报表审计带来重大影响。它指出CPA审计应以识别、评估及应对重大错报风险为主线,以识别、评估及应对可能导致重大错报的经营风险及舞弊为两条主要支线,并且支线要很好融入主线,以此提高CPA发现重大错报专业水准。

对国际舞弊审计准则——ISA240《审计师在财务报表审计中对于舞弊的责任》主要包括15方面的内容:

(1)舞弊的特征;(2)管理层和公司治理负责人应承担的责任;(3)审计在查找舞弊中的固有局限;(4)审计师对于查找舞弊性重大错报所应承担的责任;(5)职业怀疑态度;(6)审计小组成员间的讨论;(7)风险评估程序;(8)舞弊性重大错报风险的识别和评估;(9)针对舞弊性重大风险应采取的措施;(10)评价审计证据;(11)管理当局的陈述;(12)同管理层和公司治理负责人的沟通;(13)同监管部门的沟通;

(14)审计师退出审计聘约;

(15)记录审计师对于舞弊的考虑。

这15个方面环环相扣,形成了一个结构严谨的舞弊审计新框架。

这两个准则在框架和内容上有些不同

1)在两者的框架进行比较,国际舞弊审计准则ISA240比我国舞弊审计准则多了“管理当局的陈述”这一部分。

2)在两者的内容进行比较,有以下几点不同:

(1)我国舞弊审计准则对收入确认存在舞弊风险,实行有错推定,对凭证记录的性质及范围的选择保持敏感;并要求CPA高度关注管理层运用重大会计政策及会计估计通过盈余管理编制财务报表,盈余管理在此也被认定是重大错报的成因。

(2)ISA240对舞弊审计的实施具有指导性和可操作性。ISA240提供具体需要关注的舞弊风险因素,更缺乏针对不同层次舞弊风险应采取的措施。ISA240的正文就多达112个段落,并以附注的形式列举了大量舞弊风险因素、应对措施等指导性意见。

(3)国际舞弊审计准则中突出诚信的企业文化在防止舞弊行为中的重要作用。ISA240要求管理人员不仅应建立有效的内控来从制度上防止舞弊的发生,还应当建立诚信的企业文化从思想上杜绝舞弊的根源。诚信的企业文化包括营造融洽的、积极向上的氛围;雇佣、培训和提升合适的员工;要求员工明确自身责任;针对实际或可能的舞弊采取恰当的措施等等。这要求管理层必须以身作则,加强同员工的沟通,向他们展示企业是如何诚信经营的。审计师对企业诚信文化的了解有助于对舞弊风险的评估。

4.启示和借鉴

4.1在舞弊审计准则中提倡审计人员之间共享集体智慧的结晶和识别舞弊的经验。事实上,这种共享不仅适用于审计小组成员之间,而且适用于同一会计师事务所的所有注册会计师之间,甚至适用于不同会计师事务所的注册会计师之间。但从我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外部环境看,事务所之间甚至注册会计师之间恶性竞争时有发生,非常不利于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良性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舞弊审计的效果和效率。因此,可以通过开舞弊审计经验交流会、注协组织舞弊审计专题培训等方式来加强会计师事务所之间以及注册会计师之间的合作,以便共享舞弊审计的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最终提高舞弊审计效率和效果。

4.2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制定更为具体的,指导性更强的舞弊审计准则,可以有效提高舞弊审计的效果,但同时也应效仿ISA240,强调注册会计师的职业判断不可替代,避免出现机械性审计。

4.3审计师应具有足够的专业熟练性,即必须遵守职业行为准则,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本着“诚实、客观、勤奋”的原则执行审计任务;熟练地运用内部审计实务标准、程序和技术,精通会计原则和技术,了解熟悉管理原则并懂得与审计有关的经济、商业、税收、财务法规,以及定量分析方法和电算化系统等基本原理;同时具备与他人进行交流的技能。足够的专业熟练性还要求审计人员掌握有关舞弊的知识,懂得舞弊的特征和施行舞弊的技术。只有这样,审计人员才能提高识别舞弊行为的准确率,保证舞弊审计的恰当性。

4.4在舞弊审计中应经常使用延伸性程序。延伸性程序主要取决于审计师的思维、设计以及企业管理当局的合作程度。审计师认为必要的任何合法的程序,都可以成为追踪舞弊的审计程序。如:

(1)在一日之内或近期之内突击盘点两次现金。第一次盘点很容易让舞弊者事先有所准备,而出其不意的第二次盘点,就能发现贪污或挪用行为。

(2)对供应商及客户进行调查。可以发现由企业采购人员或其他人员虚构的供应商,同时可以揭露一些由企业内部雇员虚构的客户。

(3)测算现金收入送存银行拖延的时间。可以检查现金日记账,比较现金收入和该笔收入解存银行的时间,如果发现时间有拖延又无法解释原因,也许就意味着现金的挪用。

(4)被怀疑对象财产净值追踪分析。一旦舞弊行为被发现,或确实值得怀疑时,就要对怀疑对象进行个人财产净值分析,即将他的个人资产总额减去负债总额得到的净值进行期初期末比较,分析差额以及净值变动的原因。

(5)跟踪支出分析。将正常收入同所有支出进行比较,假如支出超越了收入,也许就是舞弊所得。应当说明的是,上述探讨并不是说明审计人员可以单独开展舞弊审计。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41号——财务报表审计中对舞弊的考虑.

[2]连宏彬.评国际舞弊审计新准则及其借鉴,《审计月刊》,2005年第8期.

[3]张龙平等.美国舞弊审计准则的制度变迁及其启示,《审计研究》,2003.4.

[4]辛金国等.舞弊审计程序研究,《审计研究》,2004.4.

[5]《中国内部审计准则》,中国内部审计协会,2003年.

[6]王泽霞.《管理舞弊导向审计研究》,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1.

[7]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内部审计实务标准》,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4年.

舞弊审计和财务审计的区别篇8

一、公司会计舞弊的危害及特点

(一)公司会计舞弊的危害

1990年以来,会计界对会计舞弊问题进行了广泛。笔者认为我国公司会计舞弊最有权威的定义是2001年7月的《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8号 错误与舞弊》中对会计舞弊的定义,即导致会计报表产生不实反映的故意行为。它主要包括:(1)伪造、变造记录或凭证;(2)侵占资产;(3)隐瞒、删除交易或事项;(4)记录虚假的交易或事项;(5)蓄意使用不当的会计政策。

会计舞弊的危害性很大,表现在:(1)舞弊所制造的错误信息将严重误导各类决策者,从而导致各个市场行为主体乃至国家相关决策机构被误导而制订出错误决策,破坏市场运行机制;(2)损害国家财经法律法规和会计制度的严肃性,扰乱社会秩序;(3)侵犯公司股东、债权人、顾客及雇员的合法权益,使其蒙受巨大经济损失;(4)通过隐匿收入、虚列支出偷逃国家税款,导致国家税收流失;(5)助长个人贪污腐败行为的滋生;(6)使尚未成熟的证券市场饱受虚假错误信息的冲击,严重误导证券投资者的行为,破坏市场游戏规则,加剧市场投机和市场波动,社会安定。

(二)公司会计舞弊的特点

当前部分公司的财务报表存在故意错报或盗用资产的舞弊行为,且数额巨大。从其舞弊的时间来看,会计舞弊通常不是一次交易完成,大多数至少跨越2个会计期间,经常涉及到季度和年度会计报表;从其舞弊的收入来看,大多数会计舞弊行为是通过提前确认收入或虚构收入来实现,很多收入舞弊仅仅是在期末对交易进行处理;从其舞弊的资产来看,有一些会计舞弊行为是高估资产(如低估坏账准备,高估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的价值)或是将不存在的资产登记入账;从其舞弊的形式来看,会计舞弊有通过隐藏债务、逃避税收、资产重组、关联交易、库存挂账、资产评估等,在报告上大做文章;从其舞弊的行为人来看,会计舞弊的制造者大多为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他们基于种种动机操纵财务数据。通过对实践中会计舞弊做法的调查和分析,公司会计舞弊的特点可以为以下两个方面:

1、 表象方面的特点。具体有:

(1)典型的无中生有。比如琼民源(0508)在未取得土地使用权的情况下提前确认收入,在未取得土地使用权和有关部门立项和确认的情况下编造对四个项目的资产评估;又如蓝田股份(600709)将未经批准处置的土地按评估结果计入无形资产;(2)典型的说有为无。比如蓝田股份隐瞒缩股等重大事项;(3)典型的编造与伪造。如银广夏(000557)通过伪造购销合同、伪造出口报关单、虚开增值税发票、伪造免税文件和票据等;(4)典型的故意违背公认的会计原则。比如郑百文(600898)的虚提返利、费用挂账、无依据冲减成本、费用跨期入账等。这些典型的做法随即带来了以下具体效果:第一,虚增大额利润,导致业绩的“高速成长”,比如琼民源、银广夏的绩优神话;第二,二级市场股票价格的大幅飙升,比如银广

夏从1999年12月30日至2001年8月2日之间,股票价格从14.15元起一直上扬到61.58元,股票涨幅为335.19%,成为2000年、2001年的明星股票。显然,大幅虚增利润的直接结果便是股价一路“凯歌”。

2、实质方面的特点。具体有: (1)舞弊行为人高素质化。从近年来所查处的舞弊案件情况来看,舞弊行为人的高职位、高智力、高学历化趋势明显;(2)舞弊技术高化。近年来,舞弊行为人大量使用高科技技术手段实施舞弊行为。例如利用仿真技术,所制造假发票和私刻的公章等足可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其所实施的报销业务,编造的虚假购销合同等,不经过周密而细致的审查,则难辨其真假;又如利用机技术进行所谓加密和程序篡改和作假等;(3)手段更加隐蔽。利用高精尖技术所进行的凭证票据的挖补、涂改,几乎不留痕迹,使得审计人员一般难以一眼识别真伪;利用政策、法律法规的空子和高科技技术手段实施舞弊行为;(4)形式更加多样化。利用多头开户、出借账户、空头支票、盗用支票,不开发票、开白发票、开阴阳发票,虚开发票(虚假价格、虚假品名、虚假数量、假票真开等),模仿签字、私刻公章、伪造账证、盗用凭证、隐匿账证、重复报销、坐支现金、套取现金、公款私存,私设小金库(仓库)、白条抵库、无证做账,故意错账(故意错列、故意重记、重列或故意减列)、利用货币的存取和上解的时间差挪用或食息等一系列传统的舞弊手法和形式中,进行了精心选择、提炼、改造、

革新,还总结并结合其经验;利用新的高科技技术和信息“创造和发明”了许多新的舞弊手法和舞弊形式。例如:金融诈骗、合同诈骗、电子技术、计算机程序更改、篡改财务会计电算化信息等,使舞弊形式和手段更为多样复杂化;(5)领域更加广泛、复杂化。近几年来,各类不同性质的经济单位、经济实体、法人、人勾结窜通舞弊,甚至与审计人员合谋舞弊现象日益增多,使得舞弊情况更为复杂化。

二、注册会计师在检查、防范公司会计舞弊中的失败

在审计工作中,如果注册会计师不能发现财务报告不实或虚假,仍然出示无保留审计意见的行为称之为审计失败。外部审计失败的原因很多,但相对于内部审计来说,其原因主要有:

(一)公司与注册会计师审计关系严重失衡

公司(特别是上市公司)审计中存在着委托人,被审计人与审计机构三者之间的特殊关系。被审计人即为公司,主要表现为公司经营管理层,它是委托人即管理资产的“人”。在公司治理结构上不完善,主要表现之一就是以国有性质为主的上市公司的股东大会和董事会不能真正起到对公司经营管理层(以总经理为代表)应有的控制作用,很多公司经理本身就是董事长,或是董事会重要成员,事实上集公司决策权、管理权、监督权于一身,股东大会形同虚设。经营者由被审计人变成审计委托人,并决定着审计人的聘用收费等事项,成了会计师事务所的“衣食父母”。会计师事务所在审计“交易”的契约中明显处于被动地位。从经济上看,在现行审计关系格局和现行注册会计师职业监督与制裁之下,他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迁就公司,甚至与公司共谋几乎成为一种理性选择。共谋受到查处和责令赔偿的概率很小,得到的收益却是确定的,而坚持独立客观的立场带来的未来收益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二)注册会计师对会计舞弊责任存在认识误区

注册会计师不愿为被审计单位的会计舞弊承担审计责任是由于其认识上存在下列误区。(1)由于受到审计抽样、审计成本、审计时间等因素的限制,决定了审计风险一定存在,虽然最优秀的注册会计师总是会力图采用各种,将该审计风险降到最低程度或可容忍的程度,但他绝对无法把它降为零,因此不能保证审计报告绝对正确;(2)置身于被审计单位之外的注册会计师,对于公司会计报告中的估计因素很难判断其是蓄意、还是错用会计政策。

对于公司会计中的隐蔽、复杂的舞弊手段很难区分其是会计责任、还是审计责任,很难区分其是会计失败、还是审计失败;(3)审计期望存在差距,即社会公众期望注册会计师能毫无遗漏地发现被审计单位存在的严重舞弊行为。但由于独立审计准则只将审计目标定位于对会计报表“三性”(即合法性、公允性和一贯性)的鉴证上,从而使注册会计师认为,审计人员不是承保人或担保人,只要审计工作遵循了公认审计标准,他就完成了自己的专业职责;(4)由于信息不对称、目的不一致和独立审计准则没有制定专门针对会计舞弊的审计程序,使注册会计师很难对会计舞弊进行彻底的审查。

(三)注册师对被审计单位不能进行较深入了解

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不能进行较深入了解是:(1)对客户的业务经营缺乏充分了解,尤其是一些特殊产业,例如、保险或高的产业;(2)对于客户经营所处的环境未能掌握,以至于对及产业情况认识不够,对客户所面临的风险不能提高警觉;(3)不能全面了解客户的内部控制,只能信赖客户管理阶层的陈述及声明,从而导致对客户的控制环境评估有瑕疵,尤其是对高管理阶层的思想及作风未予正视或评判错误。例如在权威领导的组织里,经营单位的经理可能为了达成公司最高管理当局所设定的目标而粉饰其业绩;或故意隐藏起已达成的业绩,以减少未来业绩的压力;(4)对客户的产品、制造过程及设备了解不够;(5)对于客户内部稽核部门成立的宗旨及绩效评价缺乏充分认识;(6)对客户其他人员、主管机关或供应商之某些报告未加以研读或重视,例如系统师的报告可能反映有存在,以及对这些问题未能及时加以解决;主管机关的检查报告可能显示信用已经亮起红灯,或投资组合的评价存有争议。

三、内部审计在检查、防范公司会计舞弊中的有效性分析

在检查、防范公司会计舞弊中应该重视内部审计在反舞弊舞台上的重要角色。

(一) 公司治理的实质决定了内部审计在完善公司治理问题上将有所作为

我们认为,从经济学的角度而言,公司治理的起源应该是委托问题。委托关系实质是一种权利的让渡和另一种权利的产生,而权利的让渡必须伴随权利的监督,否则,权利就会被滥用。

在监督的环节中,内部审计至少可以在两个层次上对完善公司治理机制发挥作用:(1)是属于经营层次上的审计监督,是企业经营管理者为了使其管理更加完善而进行的自我监督,是企业内部管理的一部分;(2)是企业投资者对经营者的监督,源于投资者对经营者的委托关系,可以通过委派董事对经理层的经营活动进行监督,内部审计在向董事会报告重大问题上作用显著。

(二)《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为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机制中发挥作用开拓了空间

2003年5月1日施行的《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以下简称《规定》)提出,内部审计是独立监督和评价本单位及所属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的行为,以促进加强经济管理和实现经济目标。这不仅为我国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方面发挥作用提供了重要依据,更为内部审计开拓了广阔的空间。《规定》表明了在公司治理方面我国内部审计所作的积极探索。这种探索体现在:(1)内部审计在机构和工作上的相对独立性;(2)内部审计的工作目标实现由服务于财务目标转向服务目标包含经营目标的飞跃,这是内部审计作用得到提升的重要标志;(3)根据需要设立审计委员会,配备总审计师条款,体现了我国在完善公司治理方面的尝试。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隶属于董事会的审计委员会,便于内部审计独立地开展工作,可以有效地监督经营者利用与投资者间信息不对称而谋利的行为,降低成本。一直以来的内部审计构架,多是向管理层负责,审计委员会制度的施行将提升内部审计的地位和职责,并将成为公司治理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4)内部审计机构向本单位主要负责人或权力机构负责,表达了内部审计的职能定位和服务方向,体现了内部审计部门的高层次性、权威性和综合性,为开展内部审计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是完善公司治理的有效途径;(5)对内部审计机构赋予了必要的权限,更重要的是赋予了内部审计处理、处罚权和表扬建议权,这对内部审计工作是一种创新,表现了内部审计对整个公司经营管理过程的全方位监控,体现了内部审计的参谋价值,这对在公司内部建立畅通的沟通渠道,进而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都将发挥重要作用。

(三)内部审计更能深入组织内部,探求人性控制内涵,从而达到检查、防范公司会计舞弊的目的

分析公司会计舞弊的结构,实际上是组织的内部控制,这是客观存在的,可以加以关注和评审。而分析公司会计舞弊的行为,实质上是主观化、个性化的,如果刻意掩饰,那就很难被观察到。内部审计人员根植于组织内部,与组织成员广泛联系、密切接触,融为一体,对组织文化、管理理念、经营、人员素质最为了解,在有效检查、防范舞弊发生等方面,内部审计具有外部审计无法比拟的“天然优势”。因为对人性控制的涉及到包括诚信度、价值观、能力在内的特质,对一个组织来说,它更多的是一个文化层面的问题。组织文化从本质上来说,还是人的文化。一个组织从创始、创业到发展壮大,会自觉、不自觉地形成其特有的价值观念、权威形象、人际关系、处事准则、工作习惯等文化氛围,它最难以模仿。

(四)内部审计在检查、防范财务报告舞弊中所起的控制作用是外部审计无可取代的

首先,内部审计通过参与组织内部控制的设计与修订,使组织内部控制在建立之时就更多地考虑了各种管理程序对舞弊行为的防御能力;其次,内部审计对内部控制恰当、有效性的评价与重视,从“制度”上增加了会计舞弊被发现的可能,减少了其实施的机会;第三,内部审计本身的存在,对会计舞弊主体具有威慑作用;第四,内部审计置身于组织内部对经营状况、财务状况各方面都有详尽的了解和把握,容易觉察组织危险信号,对财务中异常的数据更加敏锐,反映更快捷,能及时发现并尽早控制各种舞弊行为;第五,内部审计更具有经常性和及时性的特点。它能随时随地针对组织的实际需要和发生的问题开展审计工作,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防范和化解组织面临的风险,有效检查、防范会计舞弊现象的发生。

上一篇:采购管理策略范文 下一篇:统计学方法的选择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