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弊审计范文

时间:2023-02-28 22:14:09

舞弊审计

舞弊审计范文第1篇

近年来,由于企业舞弊已成为世界各国企业界的一种公害,借助注册会计师专业能力来减少企业舞弊现象的发生,再度成为市场经济中的热点问题。与此同时,由于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法制经济,又由于会计所具有的天生的经济后果性,所以会计解释上的法律争端也成为法律界中一个令人头痛的问题。市场的这些变化,使得注册会计师不仅需要重新承担起舞弊审计的责任,并且正积极向一个方兴未艾的领域法务会计领域拓展,本文旨在对这些问题初步作一探讨。

蒙哥马利在其《审计理论与实务卜书中曾写道:“现在的(审计)目标是;(1)确认一个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盈利;(2)查找弊端和错误,但这是次要目标。”进入20世纪“年代后,验证财务报告公允性为主的审计责任体系,不断遭受冲击。60年代以后,公司管理人员欺诈舞弊案不断增加,社会公众不断要求独立外部审计师承担起审查舞弊的责任,从而,注册会计师审计舞弊已成为其不可推卸的责任。

当代舞弊审计的特点

舞弊行为涉及到人类的本质特性。本质特性是一种心理素质、个性和教养方面的问题。侦破舞弊行为也涉及到一种思维形式,有人提出在人类和商业交易关系中的真诚、正义和公平具有很重要的价值,应予以保留和发展,这就对注册会计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的社会经济环境下的舞弊审计可以总结出以下13项原则:

1.舞弊审计与财务审计不一样,它需要更多的思维形式而不是方法。

2.舞弊审计师与财务审计师不一样。舞弊审计师的重点放在例外、古怪的事,以及会计违规事项和行为结构上,而不是错误的遗漏。

3.舞弊审计师的知识主要是从经验中,而不是从审计教科书或上年的工作底稿中学到的。要想成为一名舞弊审计师意味着要学习小偷的思维方法,象小偷那样想问题:“在这一内部控制的链条中,哪里是最薄弱的环节?”

4.从审计的观点看,舞弊是故意谎报具有重要性质的财务事实。从舞弊审计师观点看,舞弊是故意谎报财务事实的行为。

5.从事舞弊有经济的、自我中心的、思想意识的和精神病的原因。在这四种原因中,经济动机是最普遍的。

6.舞弊是一种倾向于包括以动机、机会和利益为结构的理论。

7.在电算化会计环境中的舞弊可以出现在信息处理的任何阶段,即输入、穿过或输出阶段,而输出舞弊是最普遍的。

8.由下级雇员所设计出的最普遍的舞弊计谋与各种支出有关(如应付款、工资及补助和费用索赔)。

9.由较高层经理人员设计出的最普遍的舞弊计谋与“使利润平稳”有关(如推迟支出、提前将销售收入入帐、多报库存)。

10.会计类型的舞弊更多的是因为缺乏控制而不是控制不严造成的。

11.舞弊事件不是成指数增长,但舞弊的损失却是成指数增长。

12.会计舞弊常常是偶然被发现的,而不是通过财务审计的目的或审计计划发现的。有90%多的财务舞弊是偶然被发现的。

13.预防舞弊要有适当的控制、高度重视人的诚实性和公平对待雇员的工作环境。

法务会计的产生及特点

所谓法务会计,又称法庭会计(forensicaccounting),就是该会计所执行的工作及报告,都是为法庭服务的。实际上,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法务会计是会计知识与法律知识相交叉的一门边缘学科,它是会计功能弱化所产生的结果。适应社会公众舞弊审计需求的加大,法务会计的产生,为解决会计信息失真所带来的问题,提供了一个有力的工具。

法务会计与舞弊审计的不同之处在于:法务会计师倾向于积极地卷入预防和侦查某一公司的或法规的环境。法务会计师接受的训练要以引起刑事事务的控告和质询作出反应,其调查的结果将影响某个人或某家公司的自由、财务赔款或损失。

作为一名法务会计师,其应具备的技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财务事项的鉴定。当法务会计师出现在因控告人、断言、谣言、质问或索赔清单而产生的情况下,很重要的是,他们应尽快地明确辨认对该事件有重大意义的财务事项。他们把这些决定建立在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上,任何解决问题的建议都必须反映出明晰和切合商业实际。

2.调查技巧的知识。当事项已被确认,必不可少的要求有进一步的信息和文件资料,以便获得进一步的证据协助证实,或否决某种断言或索赔。这不仅仅是一个要知道相关的财务文件资料应怎样查找的问题,而且还要知道一般公认会计准则、财务报表披露、内部控制制度和公司经营中所涉及的人文因素的意识这些错综复杂的关系。

3.证据的知识。法务会计师必须明白什么能构成证据,“最好的”和“主要的”证据的意思,各种会计摘要可以用来合并成被法院认可的财务证据的形式。

4.财务信息的解释。通常一个会计事项或一系列的事件只有一种解释。法务会计师必须非常清楚地意识到在解释的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自然偏见。全面评价会计事项是很重要的,这样才能保证对现成信息的最终解释符合常识和商业实际的检验考查。对信息的适当解释,才能保证前后上下对有问题的会计事项进行审查而不受任何范围的限制。

5.提出调查结果。法务会计师必须有能力以普通人能明白的方式明确表达其调查结果。可以用口头的或书面的表达方式提出调查结果,包括提出适当的、令人信服的、以起帮助作用的材料。法务会计师在证人席的作用是,在公开的论坛上最后证明他们的调查结果。

我国舞弊审计的几点考虑

舞弊审计业务在我国目前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从目前看,国内绝大多数会计师事务所仍然把目光牢牢地锁定在传统的法定业务中,还处于传统的验资业务、报表公允性鉴证业务的竞争中。为此,笔者提出以下几点考虑:

1.从企业防范舞弊和注册会计师提高舞弊审计的效率及效果两方面看,企业内部控制都是关键的因素。而我国目前的现状,企业的内部控制环节非常薄弱甚至不存在,这使得在社会经济现象日趋复杂的情况下,舞弊审计的进行非常困难,从注册会计师的方面看,亦难以将其风险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从而抑制了我国舞弊审计的发展。因此,完善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消除内部人控制等现象,切实建立起有效的内控制度是舞弊审计得以发展的基础。

2.从队伍建设的角度来看,我国舞弊审计及法务会计人材的培养几乎未曾起步。在大学里,很少有舞弊审计方面的学院学位项目。因此,我们可以考虑让学院来培养未来一代的舞弊审计师,教员可以在舞弊审计课程中制定相关的知识领域,如法律的、组织的、审计调查和风险管理的研究成果。至少我们应该让会计专业的学生树立这样的观点,即帐簿中的舞弊不仅是可能的,而且当风险高的时候,例如,在高风险公司的组织里(内部控制薄弱),拥有高风险的雇员(冲动的个性)或高风险管理(道德松弛)的情况下,发生舞弊的可能性是很高的。

3.建立起舞弊审计师的专门组织。在舞弊审计领域中,似乎没有初级会计师,那些在这一特殊领域里的会计师都是在财务审计方面具有相当经验的。在国外,有类似国际注册舞弊检查员协会这样的组织来提供业内的互相学习和交流的机会。我们可以参照国外的一些做法,使得从事这一行业的会计师具有训练有素的技巧,这一点是有别于以鉴证会计报表公允性为目标的审计业务的。

4.在有条件的会计师事务所,内部设立专司舞弊审计或法务会计方面的合伙人,以对整个事务所的舞弊审计业务进行有效的监管,拓展业务范围,提高业务水平,控制业务质量。

舞弊审计范文第2篇

关键词:舞弊;审计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5-0-04

一、舞弊的概念

本文所述舞弊审计,是指审计部门对企事业单位会计舞弊的审计。为了使读者了解舞弊审计的概念,需要从会计舞弊与会计错误、会计违规、盈余管理的区别,舞弊审计的定义和舞弊审计的主要目的等三方面来说明。

(一)会计舞弊与会计错误、会计违规、盈余管理的区别

1.会计错误:会计错误是指会计核算过程中的无意错误,虽然在表现形式上与会计舞弊有可能一样,但没有特定的规律,对错误造成者没有必然的利益关系。

2.会计违规:会计违规是指违反《企业会计准则》和《会计法》的行为。严格来说,从技术上很难将会计舞弊与会计违规相区分,会计违规也是由一系列导致财务报表不实表述的故意行为所组成。只有当会计违规损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利益时,会计违规才演变为会计舞弊。

3.盈余管理:是指企业管理当局在遵循会计准则的基础上,通过对企业对外报告的会计收益信息进行控制或调整,以达到主体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

(二)理论界对舞弊审计的定义

目前理论界对于舞弊审计的定义,主要是从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两个不同角度的加以定义。

从内部审计的角度定义:“舞弊审计是指审计人员通过信号侦察和舞弊检查,以揭露舞弊的行为、损失金额及影响范围等为目标的审计。”

从社会审计的角度定义:“舞弊审计是关注注册会计师执行财务报表审计中的舞弊审计责任和程序方法的审计”。美国和加拿大两国专家合著的《美加两国查处舞弊技巧与案例》一书中,对舞弊审计的定义是“涉及用前摄的手段和方法辨别舞弊,既是一种寻找舞弊的证据的审计。”美国舞弊审计入员协会认为:“舞弊审计是一种发现舞弊的先发制人的方法,即运用会计记录和其他信息,进行分析性复核,识别出舞弊行为及其隐瞒方法。”

(三)舞弊审计的主要目的

一般来讲,舞弊审计的目的应该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审查评估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的建立及执行情况;

2.通过审计会计资料中“假、乱、错”等现象,发现异常和漏洞,揭露财务舞弊行为;

3.促进会计核算工作的规范化建设,提高会计核算的准确性、规范性、严密性和公允性,提高财会组织管理工作水平;

4.充分发挥审计监督的查案职能。根据已有线索和资料,有针对性地对被审计单位或有关人员进行详细审查,对有关疑点和问题展开内查外调,有利于对大案、要案的发现和查处。

二、会计舞弊的主要手段

掌握了解会计舞弊的常用手段,对做好舞弊审计工作,提高审计效率,降低审计风险有积极促进作用,能够使审计人员更有针对性地对会计舞弊行为加以辨别。以下是几种常见的会计舞弊手段:

1.会计凭证舞弊手段。会计凭证舞弊的手段包括伪造、篡改、变造、非据实填写凭证,非法获取发票、单据,记账凭证上账户对应关系不明、虚构经济业务或者正常业务不入账等手段。

2.会计账薄舞弊手段。会计账簿舞弊,主要包括非法设置账簿,不按规定登账、过账、对账和结账,不正当挂账和设置账外账等途径。

3.会计报表舞弊手段。会计报表舞弊手段,通常包括入为调整会计报表数据,报表编制缺乏账簿基础不真实,增加或减少报表内容,编制合并报表弄虚作假等手段。

4.货币资金舞弊手段。货币资金舞弊的手段主要是采用现金收入不列账、以涂改凭证或用假凭证支付现金、虚构支出项目、记录误差出现长短款、虚列费用冒领公款、利用时间差挪用现金、截留罚没收入等“现金”账户舞弊手段;出租银行账户、公款私开信用证卡、多头开户、涂改转账支票存根信息、开具空头或空白和远期支票、外借现金贪污利息等“银行存款”账户舞弊;非法设立外埠存款账户、外埠存款非法支出、挪用、将外埠存款长期置于体外等手段,对“其他货币资金”账户舞弊。

5.应收及预付账款舞弊手段。应收及预付账款舞弊的手段主要是采用应收账款长期挂账、形成三角债或坏账,坏账损失不作处理、故意制造潜亏;误提坏账准备金,调整应收账款期末余额、调整计提比例、多提或少提坏账准备金;利用应收账款放贷、利息流入小金库,配合虚增销售收入、虚列应收账款,应收账款收回不入账;延期承兑应收票据、索取酬金,利用往来账项隐匿资产或收入、虚构债权转移资产;占用备用金谋利,应收票据所列事项不实、其他应收款占压挪用等手段,对“应收账款”、“坏账准备”、“应收票据”、“应收补贴款”、“其他应收款”账户舞弊。

6.存货舞弊手段。存货舞弊的手段主要是采用存货所有权确认不清、核算范围不明;存货违规分类、造成成本不实,随意变更存货计价方式、调节成本费用;材料盘盈盘亏不作转账处理、不报毁损、虚盈实亏,设置账外物资“小金库”; 监守自盗,以物易物、不执行核算程序和手续,不作材料出库和假退库、虚列成本费用;以次充好、以廉换贵;随意改变低值易耗品、包装物的核算方法、调节产品成本;委托加工受贿、多付材料费用;分期收款发出商品不按实际比率结转销售成本,虚增或提前计算销售收入;混淆出售和出租存货界限、破坏收入与成本匹配性,混淆资本性支出与收益性支出的界限,调节产品费用等手段,对“物资采购”、“原材料”、“包装物”、“低值易耗品”、“材料成本差异”、“自制半成品”、“委托加工物资”、“分期收款发出商品”、“商品进销差价”、“存货跌价准备”账户舞弊。

7.投资舞弊手段。投资舞弊的手段主要是采用将投资手续成本列为当期费用,短期投资不及时入账、将投资收益列入“小金库”;将已宣告发放的股利列入股票成本,将投资收益隐瞒用于福利目的,投资计价不实、损害投资者利益;隐瞒联营利润,低价转让债券,损害企业利益,控股企业不计投资收益调节利润;成本法和权益法混淆使用、虚增利润;长期债券投资不摊销溢折价,不计提跌价准备或减值准备,有关投资信息披露不实、对“短期投资”、“短期投资跌价准备”、“长期股权投资”、“长期债权投资”、“投资收益”账户舞弊。

8.固定资产舞弊手段。固定资产舞弊的手段主要是采用固定资产种类划分偏差,固定资产计价和价值确认有误;违规调整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内外勾结、购入固定资产质次价高造成损失;通过接受捐赠、用小金库购买、对外投资分得、罚没收入、盘盈所得、以物资抵债收回、虚列工程造价、混淆资本性支出和收益性支出等形成的固定资产或存货不入账,将之转移到账外;固定资产价值中掺入其他消费支出项目,固定资产运杂费和税费不实,接受贿赂虚构固定资产重估价值;转移工程借款利息调节当年损益,在建工程试运行的收入不冲减在建工程成本;融资租入固定资产发生的财务费用计入固定资产价值。无偿转让旧设备清理损失列入当期损益,固定资产盘亏不作账务处理;任意改变折旧方法或折旧率、调节折旧数额,增加固定资产不提折旧,停用固定资产当月不计折旧,变卖固定资产后仍旧提取折旧;在建工程提前作决算、多提折旧等手段,对“固定资产”、“累计折旧”、“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工程物资”、“在建工程”、“在建工程减值准备”,“固定资产清理”等账户舞弊。

9.无形资产舞弊手段。无形资产舞弊的手段主要是采用对无形资产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处理不当,无形资产形成渠道不规范;无形资产增加不真实、不合法,对无形资产的计价不正确;将转让无形资产的收入作为营业外收入或列入小金库,虚增商誉、虚列专有技术,以增大费用,出售无形资产不作账务处理;开办费各项费用支出范围和内容不实,开办费开娜标准不当,开办费摊销期限及相关财务处理混淆,租入固定资产改良耐修理不真实,改良和大修理有关费用划分不清等手段,对“无形资产”、“无形资产减值准备”账户舞弊。

10.流动负债舞弊手段。流动负债舞弊的手段主要是采用负债,虚列资产、费用,以调节利润;流动负债舞弊,主要是采用高估负债,虚列资产、费用;将短期负债列为长期负债,混淆资本性支出与收益性支出,低估负、转移收入和资产,收入挂应付账款等往来科目,隐匿收入和利润;用商品抵支应付款项、隐瞒收入;利用预收账款虚增商品销售收入,利用预收账款偷逃收入和相关税赋;虚列预提费用或提而不支以调节利润;利用应付账款贪污现金折扣,故意推迟付款、合伙私分罚没收入,隐瞒退货、贪污应付款项;多计多提应付福利费,将超支的福利费用打入成本,多计应付利润流入小金库等手段,对“短期借款”、“应付票据”、“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应付工资”、“应付福利费”、“应付股利”、“应交税金”、“其他应交款”、“其他应付款”账户舞弊。

11.长期负债舞弊手段。长期负债舞弊的手段,主要是采用银行利息不入费用,混淆资本化利息、将应计入固定资产的利息计入当期损益,或者将应计入当期损益的利息计入固定资产;混淆资本性支出与收益性支出的界限,债券资金使用超出章程范围,虚列长期应付款账户,期满后继续支付长期应付款项,融资租入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混淆融资租赁和经营租赁,将安装调试费挤列待摊费用,资产改良不计入长期待摊费用等手段,对“长期借款”、“应付债券”、“长期应付款”、“专项应付款”账户舞弊。

12.成本费用舞弊手段。成本费用舞弊,主要是采用福利部门接受劳务不转账结算,将对外投资支出项目计入成本费用之中;基本建设领用材料计入产品生产成本将福利费用开支挤入成本项目;未用材料不作退库,改变分配方法调节当年盈亏,虚估约当产量调整本期损益;期间费用计量不实,将生产成本计入期间费用,随意改变结转产品销售成本的方法;随意调节成本差异率,或者不按比例结转成本,违规扩大开支范围提高费用标准,期间费用转待摊费用处理;利用“汇兑损益” 账户人为调节利润水平,混淆资本性支出与收益性支出的概念,利息收入转入不冲减财务费用转进小金库,不按规定摊销无形资产和开办费,将应计入成本的运输费在期间费用列支,职工医药费在管理费用列支等手段,对“生产成本”、“制造费用”、“劳务成本”、“财务费用”、“管理费用”、“销售费用”、“所得税”、“主营业务成本”、“其他业务支出”账户舞弊。

13.收入舞弊手段。收入舞弊手段的主要方式是发票舞弊,改变产品销售收入的时间、金额,隐匿销售收入;以白条出库作为销售收入,将预收款项提前作为销售收入确认;向预付单位发出商品不计销售收入,虚设客户;将收入计入往来账,将各种视同销售业务未按规定作应税处理;虚列销售成本,增加成本费用项目,虚报盘亏、毁损等,隐瞒应税业务,故意混淆税率和适用范围等;销售退货不作冲回、虚拟业务,延期结算代销产品、经办人获利私吞,赊销商品作为收入,虚增存货周转率,销售自制半成品、直接冲减生产成本;低价出售产品、经办人私取回扣,产品“以旧换新”用差价计算收入,以填制的记账凭证将收入转为损失,补收的销售额直接作为营业外收入逃税,以销售折扣与折让不冲减销售收入,来料加工节省用料不作收入,工业性劳务直接冲减成本,在建工程领用产成品不作销售处理,其他业务收入入账时间故意推迟或提前,以调节利润;其他业务收入和成本金额不实,销售材料直接冲减材料成本,销售边角余料私存“小金库”等手段,对“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等账户舞弊。

14.利润舞弊手段。主要是将转移股利收入挂在往来账项,虚列收入调整损益,出售股票收益用于职工福利,虚转成本调节利润,截留联营利润发放职工奖金,隐藏联营投资利润直接转营投资,转移罚没收入不作利润处理,转移营业收入计入营业外收入,没收财产损失计入当期损益,转移正常停工损失计入营业外支出,提前报废固定资产减少当年利润,对“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本年利润”、“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账户舞弊。

三、舞弊行为的认定

对于审计中发现的会计资料中存在的错误和问题,如何才能准确地在错误(或过失)行为与舞弊行为之间进行划分,其关键在于了解两种行为的技术特征和类型。

(一)错误(或过失)的鉴定标志特征和类型

1.错误(或过失)的标志特征。错误(过失)是指出于无意而造成会计核算资料和其他经济资料失真或不合规、不合法,即这一失真不是行为人的意志和愿望,其结果不是人为设计和努力实现的,而是其工作中出现闪失以及其他原因所致,非行为人本意。鉴定错误(或过失)行为的标志特征是“四无”,即无目的性、无利益性、无掩饰行为和无不良心态。

具体来说,首先,错误的行为是无针对性、无目的性的,其错误行为找不到有任何企图和不轨,是在无意识情况下发生的;其次,过失与行为人的利益得失无关,有时甚至还造成自身工作的损失和浪费;再次,错误的行为一般是公开的,没有人为加工、处理和掩饰的痕迹;最后,过失行为人对审计人员的审计行为一般没有不良心态,行为人对错账没有不必要的戒备,对审计监督心态平衡、态度从容,如经手人对审计人员的行踪存有超乎寻常的关心,对审计的进展特别热衷和敏感,对审计人员涉及自己经手的账务十分惊恐,则不是过失的正常反映。

另外,错误或过失现象应存在发生产的原因和背景,如果重复发生一些低级错误,或是明知故犯,则有理由怀疑其有意性;如果发生过失的客观理由不能成立,那么这类过失就不能不认为是人为的故意,是在过失的掩盖下的有意舞弊。

2.错误(或过失)的通常可分为技术性错误、习惯性错误、条件性错误、管理性错误和责任性错误等五个类型。具体来说,技术性错误是指财会人员由于对专业工作的陌生和对相应技术运用不当造成的错误;习惯性错误是指由于财会人员的不良习惯造成的错误;条件性错误是由于技术条件的问题而造成的错误,如缺乏计算器具,复写纸质量低下而造成计算或书写错误;管理性错误是由于管理薄弱、基础工作不齐备、有关财务人员的职责权限范围不明,而使财务人员造成的错误;责任性错误一般是由于财务人员业务素质水平不高或者责任心不强等原因造成的,有时也与内部管理的及水平有关。

值得注意的是,技术性错误一般发生于初涉财会工作的财会人员、未经系统的专业训练或没有较长时期专业工作经验积累的财会人员;习惯性错误则是因人而异,具有较强的个性,而且应该表现出一定的持续性。

(二)舞弊的鉴别标志与类型

舞弊是指是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的财务造假和违法乱纪活动,其在形式上与会计核算中的错误(过失)有相同之处,但在本质上却大相径庭。舞弊有悖于法律法规,应该受到法律法规的惩罚,因此它是见不得人的,不敢公开于众,并经常伴有一定形式的伪装和掩饰,以较难以被人发现。

舞弊的鉴别标志:

1.舞弊行为均有利益目的。舞弊行为的利益目的,可以表现为行为人个人的或其所在单位、部门集体的现实或潜在的利益目的。这也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舞弊行为的最终目的所在。

2.舞弊行为都有人为掩盖、隐藏的痕迹。舞弊行为是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的,为避免受惩制,行为人需要力行隐蔽、掩盖,混淆事实,使人难以发现其真相,这是财务造假形式上的共同特征。

3.舞弊的行为人存在心理弱点。舞弊对于行为人来说,始终是一份隐患和威胁,当审计人员把检查的焦点逐步指向有关违法事实的时候,行为人所作的反应要么是坦白交待,要么就是进行躲避、对抗或挣扎。行为人的这种情绪的变化从一个侧面给予我们提示,所查问题并非过失所致。

4.行为人对舞弊所产生的后果有完全或主要责任。舞弊是行为上的故意,尽管其行为经常假装为失误或工作水平不高所致,但舞弊地点、时间、手法、数量金额等都是经过精心策划的,也就是说舞弊所形成的后果是事先能够避免、可以不出现的,不具有不可抗拒性。

舞弊的常见类型:

常见的舞弊形式总体上分为两种:一种是假账真做,即伪造出不存在的经济业务,或者篡改经济业务的本来面目,更改其内容和价值,设计出虚构的或不实的会计事项,以获取不法利益的目的;二是真账假做,就是对真实、合法的业务,不按会计准则、财务通则必经处理程序办事,改变经济业务的性质、内容和科目、编造数据、违反核算程序和方法,隐瞒真相,以达到其违法乱纪的目的。

1.原始凭证舞弊。原始凭证舞弊是围绕并以原始凭证为对象的舞弊行为,主要是伪造单证和改动凭证,使输入会计核算系统的信息源头发生紊乱。

2.记账凭证舞弊。记账凭证舞弊是指发生于会计记账凭证的作假和舞弊,主要是无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混淆和滥用会计科目,破坏经济业务的内在联系,原始凭证与记账凭证之间无衔接对应关系,记账凭证要素被篡改等。

3.会计账簿舞弊。会计账簿舞弊是指在记账、算账、转账、结账、报账等过程中发生的舞弊,主要有涂改账目、恶意改账、作假账、不正当挂账、业务不人账、账账不符、账证不符、账表不符、抽动账页、毁灭账簿记录、提前结账等。

4.财务报表舞弊。财务报表舞弊是对外信息的舞弊,是以会计报表不实为基本特性的,财务报表舞弊与前几种舞弊有着紧密的联系,前几种舞弊往往是财务报表舞弊的手段和条件,而财务报表舞弊是前几种舞弊的结果和延伸,财务报表舞弊主要有按照某种目的改动报表数据,故意扭曲企业的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特别是虚构企业的损益,假报资产、负债和权益等。

另外,舞弊与过失的不同之处关键还在于,舞弊全是实质性的,即舞弊不仅表现为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等有关资料形式出现异常和问题,还表现在统计核算、业务核算等有关方面的资料及其所反映的经济活动方面的违法乱纪问题;或者说舞弊都是在经济活动中源于不正当、不合法的目的,以不正常、不合规或不合法的手段,的经常变化形式的犯法乱纪行为。生长于不规范、不正常之环境不论对待失误还是对待舞弊,审计人员首先都应当查清事实,弄清事情的根本原由,然后才能对照有关法律法规标准确定其性质和程度,才能采取不同的手法加以处理。对付失误的办法主要是加强管理、建立和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和提高有关人员的综合素质,一般只通报管理当局,而不发出财务造假的预警;对付舞弊手法则是依法进行深查,并及时发出财务造假预警,提示管理当局和有关利益关系人,采取相应措施,制止财务造假势头的蔓延响,并以此教育大家,做到防微杜渐,吸取教训防范此类舞弊和其他舞弊的再度发生。

四、舞弊行为行政法律责任

行政法律责任是指行政主体或行政相对人因违反行政法规范而依法必须承担的法律责任,它是基于行政违法行为而必须承担的法律后果。在我国,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为核心的会计管理体制中,行政法律责任是舞弊会计法律责任的主要形式。

舞弊行为行政法律责任的承担,主要包括行政处罚和行政处分两种。行政处分是国家行政机关对于其内部违法失职人员实施的一种惩戒性措施,包括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等形式。行政处罚则是对违反行政法律规范的外部相对人实施的法律制裁措施,主要包括警告、罚款、吊销许可证照及没收、责令停产停业等类型。

(一)单位负责人的行政法律责任

《会计法》第五十条对单位负责人的定义是:“单位负责人,是指单位法定代表人或者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代表单位行使职权的主要负责人”。单位负责人可以通过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健全,对会计人员的任用,委托内审或外审的人员对会计行为进行有效的监督,对整个会计处理过程进行全方位的控制。在财务舞弊行为中,单位负责人往往是财务造假的策划人、决定者、指使者,特别是在重大的集体造假行动中担负着关键角色。

1.《会计法》第四十二条规定:单位负责人主要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对其处以2000至20000元的罚款:

(1)不依法设置会计账簿、私设会计账簿的;

(2)未按照规定填制、取得原始凭证或者填制、取得的原始凭证不符合规定的;

(3)以未经审核的会计凭证为依据登记会计账簿或者登记会计账簿不符合规定的;

(4)随意变更会计处理方法的;

(5)向不同的会计资料使用者提供的财务会计报告编制依据不一致的;

(6)未按照规定使用会计记录文字或者记账本位币的;

(7)未按照规定保管会计资料,致使会计资料毁损、灭失的;

(8)未按照规定建立并实施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或者拒绝依法实施的监督或者不如实提供有关会计资料及有关情况的;

(9)任用会计人员不符合本法规定的。

另外,有以上行为之一,构成犯罪的,还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2.伪造、变造会计凭证、会计账簿,编制虚假财务会计报告,或者隐匿、故意销毁依法应当保存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的,可以处3000 至50000元以下的罚款。

3.授意、指使、强令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及其他人员从事伪造、变造会计凭证、会计账簿,编制虚假财务会计报告,或者隐匿、故意销毁依法应当保存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的项舞弊行为的,可以处5000至50000元以下的罚款。

4.行政处分。对于属于国家工作人员的单位负责人,在承担了上述的行政处罚之外,还应当由其所在单位或者有关单位依法给予行政处分,包括降级、撤职、开除等行政处分方式。

5.单位负责人对依法履行职责、抵制违反会计法规定行为的会计人员进行打击报复的,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行政处分;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有关单位依法行政处分。

(二)会计人员的行政法律责任

会计人员了解有关账簿体系及其特点有工作便利,而且能够具体接触会计凭证、账簿、报表等资料,在财务舞弊中往往处于具体执行者的地位。

会计人员无论是直接操作还是参与或者协助他人进行会计舞弊,都承担行政法律责任,具体规定与单位负责人基本相同,同时还要吊销其从业资格证书。

(三)注册会计师及事务所的行政责任

注册会计师及事务所参与舞弊主要有三种情形:其一,是参与了舞弊组织财务造假的策划、设计和制作过程,其基本思路、操作技法都是在注册会计师的参谋和指导下完成的;其二,知假不报,不负责任,为了得到相应的经济利益,而违心地做出有悖于事实的审计意见;其三,由于专业能力的限制,对舞弊组织财务造假根本不知悉,或者对其造假的迹象未引起充分的关注。对于第一种情况,《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二百零八条规定:“承担资产评估、验资或者验证的机构提供虚假材料的,由公司登记机关没收违法所得,处以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并可以由有关主管部门依法责令该机构停业、吊销直接责任人员的资格证书,吊销营业执照”。该条同时对于第二种情形作出规定:“承担资产评估、验资或者验证的机构因过失提供有重大遗漏的报告的,由公司登记机关责令改正,情节较重的,处以所得收人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并可以由有关主管部门依法责令该机构停业、吊销直接责任人员的资格证书,吊销营业执照”。《 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 第三十九条也专门对知假不报等故意违法情况作出规定,可以由省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给予警告;情节严重的,可以由省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暂停其执行业务或者吊销注册会计师证书。

由于《 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 第二十一条中规定:“对委托人有前款所列行为,注册会计师按照执业准则、规则应当知道的,适用前款规定。”所以对于单独存在前列第三种情况时,同样可以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第三十九条的规定。此外,《违反注册会计师法处罚暂行办法》第八条也有规定:“注册会计师因过失出具虚假报告,予以警告;给利害关系人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或产生恶劣社会影响的,予以暂停执业,直至吊销有关执业许可证或注册会计师证书”。

参考文献:

[1]叶雪芳.舞弊审计[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2]尹平.舞弊审计[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2.

[3]刘学华.管理舞弊控制与审计质量[M].立信会计出版社,2008.

[4]韩小芳.财务舞弊公司董事会后续治理及其对外部审计的影响: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检验[M].东北财经大学,2012.

[5]秦荣生,卢春泉.审计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6]财务造假防范与经济凭证鉴别[M].中国审计出版社,2000.

舞弊审计范文第3篇

一、舞弊产生的原因

舞弊是指为获得非法利益采用不法手段所实施的故意行为。针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制造者而言,他们所进行的舞弊常常表现为要达到或完成某些指标而对会计信息进行的伪造、篡改。企业申请上市或上市后配股圈钱要以每股赢利为重要依据;银行贷款是依据企业资产状况和经济回报;职工工资奖金同企业经济效益挂钩;企业负责人的目标及企业业绩认定等。这无疑都对企业产生外在压力,在无力实现或完成相关指标时,就可能产生舞弊动机。舞弊审计具体包括:(1)伪造、变造记录或凭证;(2)侵占资产;(3)隐瞒或删除交易或事项;(4)记录虚假的交易或事项;(5)蓄意使用不当的会计政策。

二、舞弊的危害性

(1)舞弊所制造的错误信息将严重误导各类决策者,从而导致各个市场行为主体乃至国家相关决策机构被误导而制定出错误决策,破坏市场运行机制;(2)损害国家财经法律法规和会计制度的严肃性,扰乱社会经济秩序;(3)侵犯公司股东、债权人、顾客及雇员的合法权益,使其蒙受巨大经济损失;(4)通过隐匿收入、虚列支出偷逃国家税款,导致国家税收流失;(5)助长个人行为的滋生;(6)使尚未成熟的证券市场饱受虚假错误信息的冲击,严重误导证券投资者的行为,破坏市场游戏规则,加剧市场投机和市场波动,影响社会安定。

三、舞弊审计的主要特点

舞弊审计是指以审计人员始终保持高度的执业谨慎为前提,通过信号侦查,实施舞弊分析,以揭露舞弊具体细节、损失金额、影响范围等为目标的审计。一般而言,舞弊审计不同于一般会计报表审计,具有相当的困难性、复杂性及风险性,是一种发现性而非论断性冒险活动。其区别于一般会计报表审计的主要特点有:

(一)充分关注舞弊动机与机会。舞弊是一种倾向于包括以动机、机会为结构的理论。由于舞弊存在被发现的风险以及道德方面的压力,所以在正常情况下,理性的人宁愿尊重客观事实。不过,一旦面临某种诱惑和压力,客户舞弊的冲动会变得强烈,并通过多种途径去操纵会计信息。因此,审计人员必须从多种思维角度去看待那些数据,以最大可能地发现其舞弊行为。不仅要推测客户为什么要舞弊,而且要推测舞弊是如何进行以及客户为什么要将这种违规做法作为首选。对舞弊动机的关注能使审计人员审时度势,战略性地把握审计态势。

(二)注重分析性复核的应用。鉴于审计程序具有局限性,审计人员无法指望通过某些程序解决所有问题。若想发现舞弊的蛛丝马迹,分析性复核不啻为一种十分有效的审计方法。这一程序从整体角度对客户提供的各种具有内在勾稽关系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有助于发现重大误差。

(三)恰当运用审计心理学。舞弊行为涉及到人的心理素质、个性和教养等方面。侦破舞弊的过程,往往是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客户在心理、思维、策略等方面进行较量的过程。与一般会计报表审计不一样的是,舞弊审计更多地涉及到心理分析、思维形式而不是具体审计方法。

(四)注重对内部控制分析。从审计人员提高舞弊审计的效率及效果两方面看,企业内部控制是关键因素。一般而言,一个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良好通畅的信息沟通系统及合理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产生舞弊的几率小;即使发生舞弊,其程度也不十分严重。但是如果管理层蓄意舞弊,内部控制因被逾越而失去功能,此时因依赖内部控制而得出的所有结论均应重新审视。觉察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是否健全、有效,决定审计人员在多大程度、多大范围内依赖内部控制,并试图通过其薄弱环节发现、寻找舞弊线索与证据。

(五)要求审计人员具有较高的舞弊侦查技能。应该看到上市公司的舞弊水平在不断提高,其手段从简单的违纪违规转向了有预谋、有组织的技术造假;从单纯的账簿造假转向了从原始凭证到会计报表的全面会计资料造假。因此,审计人员必须不断提高自身侦查舞弊的能力,摸索舞弊可能存在的规律。

(六)拥有充分的专业怀疑精神。实践证明,有90%多的财务舞弊是偶然被发现的,而不是通过一般会计报表的审计或审计计划发现的。舞弊审计人员与财务审计人员不一样,舞弊审计人员把审计重点放在例外的、古怪的以及会计违规事项和行为结构上,而不是遗漏的错误或公允性的判定上。拥有充分的专业怀疑精神无疑是对舞弊审计人员最重要的素质要求。

四、舞弊审计的主要方法

虽然舞弊审计是一种发现性审计活动,但这并不是说在进行舞弊审计时就毫无规律可循。充分关注舞弊信号,并以此为重要线索开展舞弊侦查,无疑是提高舞弊审计技能的重要方法。

(一)关注舞弊信号。舞弊信号涉及到被审计对象的许多方面,集中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财务信号:(1)主营业务收入或非主营业务收入(投资收益、利息收入、租金收入)非正常变动;(2)引起销售增长的应收账款非正常增长;(3)引起销售增长的库存非正常增长;(4)企业披露的收益和现金流量之间的差距扩大;(5)企业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之间的差距扩大;(6)不良资产所占比重大;(7)资产负债表日前后的交易或账项调整;(8)分析性复核揭示的重大波动。

内控信号:(1)企业决策的制定由一个人或少数几个人垄断或把持;(2)组织内部结构极为复杂,且复杂程度极不合理;(3)内部控制存在严重缺失,且无正当理由又迟迟不加以改正;(4)没有设立内部审计或内部审计功能不强;(5)管理人员变动频繁,离职率高;(6)管理信息系统、财务会计系统及计算机系统中存在重大缺陷或系统过于依赖个别人员。

环境信号:(1)管理当局品行或能力存在问题;(2)屡次更换法律顾问及注册会计师;(3)有匿名信、举报件;(4)可能涉及重大法律纠纷;(5)审计范围受限,难以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6)针对性舞弊信号。

(二)开展舞弊侦查。舞弊侦查的方法主要有:

1、分析性复核法。分析性复核法又可分为简易比较法、比率分析法等。比如对现金流量的分析就是简易比较法中的典型。如果公司的现金流量长期低于净利润,将意味着与已经确认为利润相对应的资产可能属于不能转化为现金流量的虚拟资产;若反差数额过大或反差时间过长,就说明有关利润可能存在挂账利润或虚拟利润现象。把每股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与每股收益相比,若前者为负数,而后者较高,这样的上市公司往往在造假。

2、交易实质分析法。随着上市公司舞弊水平的提高,反侦查能力的增强,被审单位通过玩弄会计权术,如把应收账款转移到其他应收款上或预付账款上,推迟办理存货入库,存货挂账预付账款,然后少结转销售成本等办法提升应收账款周转率和存货周转率,使相关财务指标貌似正常,从而不易被察觉。

3、期后事项分析法。上市公司往往利用“截止”概念在资产负债表日前后调整损益,整容财务状况。例如上市公司可以在第二年年初作一笔假的会计记录以表明实际收到了上年年末发生的应收账款,以达到掩盖上年末虚增收入的目的。

4、税项分析法。将会计公式计算的“应交税金期末余额”与公司的实际期末欠税额比较,若两者相差较大,则公司造假确定无疑。反之,若公司的实际税负非常低,与其主营业务收入难以配比,则其收入和利润都可能是虚构的。需要说明的是,除非税务规则和会计准则发生显著的变化,否则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之间的关系在一定期限内应保持连续性。如果一家公司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之间差距扩大,表明公司提供给股东的财务报告变得越发激进了。

5、资产质量分析法。由于虚构收入等原因,上市公司账面会有许多不良资产。对不良资产要逐项分析,如投资是否还存在、是否应该计提长期投资减值准备。通常,可以将不良资产总额与净资产比较,若前者大于或接近后者,即说明上市公司的持续经营能力可能存在问题,也可能表明上市公司在过去多年因人为夸大利润而形成“资产泡沫”;如果当期不良资产的增加额和增加幅度大于利润总额和增加幅度,则表明上市公司当期的利润表存有水分。

舞弊审计范文第4篇

进入新世纪后,以安然事件为代表的一系列特大财务舞弊和审计失败案例,引起了社会公众的强烈不满,为了恢复资本市场的信心,重新把经审计的财务报表塑造为投资者了解企业经营状况的“干净”的窗口,审计准则制定机构做出了多方面的努力,继AICPA于2002年10月了舞弊审计新准则SASNo.99《财务报表审计中对舞弊的关注》后,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下属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委员会(IAASB)也连续重拳出击,修订、发表了多项准则,在颁布了一系列要求审计师更深入考虑舞弊风险的新的审计风险准则之后,又于2004年2月份了ISA240《审计师在财务报表审计中对于舞弊的责任》,试图建立较为权威的反舞弊标准和体系。

修订后的ISA240主要包括15方面内容:(1)舞弊的特征;(2)管理层和公司治理负责人应承担的责任;(3)审计在查找舞弊中的固有局限;(4)审计师对于查找舞弊性重大错报所应承担的责任;(5)职业怀疑态度;(6)审计小组成员间的讨论;(7)风险评估程序;(8)舞弊性重大错报风险的识别和评估;(9)针对舞弊性重大风险应采取的措施;(10)评价审计证据;(11)管理当局的陈述;(12)同管理层和公司治理负责人的沟通;(13)同监管部门的沟通;(14)审计师退出审计聘约;(15)记录审计师对于舞弊的考虑。这15个方面环环相扣,形成了一个结构严谨的舞弊审计新框架。该框架的建立无疑能使审计师的眼睛更加“雪亮”,更好地洞穿被审计单位中所存在的重大错弊行为。

国际舞弊审计新准则的特点

为了使新的舞弊审计准则更好地指导审计师努力做到“标本兼顾,审到弊除”,新准则的考虑是较为全面的。

(一)治标之举

1、舞弊三角理论的引入:从根源上查找舞弊。ISA240指出,一项舞弊行为通常是如下舞弊风险因子(fraudriskfactors)“合力”所产生的结果;策划舞弊的动机或压力(incentive/pressure)、进行舞弊的机会(opportunity)、使舞弊合理化的态度和借口(attitude/rationalization)。当三个舞弊风险因子同时出现时就意味着出现舞弊的可能性很大,审计师必须予以足够的关注。为了帮助审计师更好地识别舞弊风险因子,ISA240将舞弊区分为两种类型:舞弊性财务报告和资产侵占,并以附录的形式列举了可能导致两种类型舞弊行为出现的风险因子的具体表现。

2、突出诚信的企业文化在防止舞弊行为中的重要作用。ISA240要求管理人员不仅应建立有效的内控来从制度上防止舞弊的发生,还应当建立诚信的企业文化从思想上杜绝舞弊的根源。诚信的企业文化包括营造融洽的、积极向上的氛围;雇佣、培训和提升合适的员工;要求员工明确自身责任;针对实际或可能的舞弊采取恰当的措施等等。这要求管理层必须以身作则,加强同员工的沟通,向他们展示企业是如何诚信经营的。审计师对企业诚信文化的了解有助于对舞弊风险的评估。

3、强调职业怀疑精神,不能轻信高管人员。ISA240要求审计师在计划和实施审计工作的过程中应始终保持职业怀疑,也即保持好问的精神状态(questioningmind)和对审计证据的批判性评估。由于舞弊行为的隐蔽性,审计师必须时刻意识到舞弊性重大错报出现的可能性,不能凭借过去有关高管人员诚信的经验证据而降低职业怀疑度,因为环境的变化可能产生新的舞弊风险因子。

(二)治本之方

1、广开言路,充分利用各种信息源探清舞弊风险所在。ISA240要求审计师在询问企业内部人员时应注意在不同部门、不同级别中寻找询问对象。由于高管人员通常更有机会进行舞弊,因此审计师不能光听高管人员的一面之词,应通过和内审部门、营销部门、处理复杂或异常交易的员工、首席道德宫(chiefethicsoffier)等各方面的沟通,获取有关舞弊的存在和可能存在的信息,特别是同内部审计人员的交流,往往能获取有关舞弊的重大线索,另一方面,ISA240要求审计师注重利用企业外部信息源,比如询问被审计单位聘用的外部律师和估价师;复核证券分析师、银行、评级机构等外部信息源所提供的信息等等。此外,在审计工作前期对重大错报风险进行识别和评估时,应当特别关注因舞弊而产生的重大错报风险信息,并着重获取相关的内控设计和执行的有效性信息。通过这样的内外结合、前后贯通的信息收集,审计师就能获取有关企业舞弊风险点的“全息图像”。

当然,光有信息是不够的,ISA240要求审计师还应当通过分析性程序等手段充分发掘隐藏于各类信息中的舞弊风险因子,特别是通过组织审计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换信息和集体讨论,以“脑力风暴”(brahlstorm)的方式来发掘可能存在怎样的舞弊或在何处可能存在舞弊。

2、对症下药,针对不同类型的舞弊风险评估结果采取相应的措施。ISA240将舞弊风险分为三种类型,审计师必须对三类舞弊风险加以评估并做出适当的反应。

针对财务报表层次的舞弊风险,审计师应考虑其评估结果对审计工作的整体影响,并相应采取如下措施;(1)根据风险评估水平确定相应的人员委派与监督;(2)特别关注管理当局对会计政策的选择和运用,以及复杂交易的会计处理;(3)决定是否采取一些“出其不意”的审计程序。

针对认定层次的舞弊风险,审计师应考虑评估结果对审计工作的具体影响,并对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进行相应的调整。ISA240还在附录中详细列示了审计师针对认定层次的舞弊风险应采取的措施,特别是针对收入确认、存货、管理层估计等舞弊高发区域应采取的措施。

由于管理当局处于进行舞弊的有利位置,因此,审计师针对管理层逾越内控所形成的舞弊风险应做出特别的反应,包括;(1)检查会计分录和其他调整事项的恰当性;(2)复核会计估计;(3)评价重大交易的商业合理性。

3、就舞弊审计结果加强同各方的沟通。当审计师在审计过程中注意到防止和检查舞弊行为的内控在设计或实施中存在漏洞时,或管理当局对舞弊风险的评估过程存在缺陷时,应及时告知管理层和公司治理负责人。如果审计师发现了舞弊行为或可能存在舞弊的重大线索,应及时同适当层次的管理人员进行交流。由于管理层舞弊的存在,审计师还应特别加强同公司治理负责人之间就相关舞弊问题进行交流。值得注意的是,虽然ISA240仍然要求审计师遵循保密原则,但也指出在某些情况下保密原则必须服从于其他法律法规,并要求审计师在特殊情况下应征询法律意见,以决定是否向外部监管部门报告企业的舞弊行为。

4、要求审计人员记录下对于舞弊的考虑。ISA240要求审计师记录下审计小组成员在讨论舞弊相关问题时所得到的重要结论;基于收入确认属于舞弊发生的“高危”区域,ISA240要求审计师如果认为收入确认不存在舞弊风险,应将支持该结论的理由加以记录。总而言之,ISA240要求审计师在“信息收集—风险评估—实施审计程序—处理审计结果”的整个舞弊审计过程中均留下书面记录,以作为审计师认真履行舞弊审计责任的证明。

对我国舞弊审计准则的有益启示

ISA240和SAS99的先后出台标志着国际独立审计职业界在提高财务报表舞弊审计的有效性方面取得的重要进展。虽然我国早在1997年就实施了《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8号—错误与舞弊》,但鉴于我国证券市场舞弊案例的不断出现,旧准则的实施效果显然并不理想。ISA240和SAS99的出台无疑为我国舞弊审计准则的完善提供了极佳的借鉴对象。

1、应适时引入职业怀疑态度和舞弊三角理论。我国《错误与舞弊》准则第12条虽然也规定:“注册会计师在实施审计计划时,应当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充分关注错误与舞弊可能存在的迹象”,但“职业谨慎”显然是较为中性的态度,面对频发的管理层舞弊,有必要将其提升为“职业怀疑”。另外,我国《错误与舞弊》准则第10条虽然列举了可能增加舞弊风险的四种情况,但过于简洁和抽象,难以为注册会计师提供有效的指导。回顾我国发生的一系列财务舞弊案例,许多是借助关联方交易等较为隐蔽的手段进行的,仅仅依靠舞弊留下的蛛丝马迹来查找舞弊有一定难度,因此有必要引入舞弊三角理论,帮助注册会计师从根源上判断舞弊存在的可能性。

2、加强舞弊审计准则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纵观我国《错误与舞弊》准则,并未提供具体需要关注的舞弊风险因素,更缺乏针对不同层次舞弊风险应采取的措施;相比之下,ISA240和SAS99显然详细具体地多,比如ISA240的正文就多达112个段落,并以附注的形式列举了大量舞弊风险因素、应对措施等指导性意见,笔者认为,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制定更为具体的,指导性更强的舞弊审计准则,可以有效提高舞弊审计的效果,但同时也应效仿ISA240和SAS99,强调注册会计师的职业判断不可替代,避免出现机械性审计。

舞弊审计范文第5篇

关键词:舞弊审计;审计独立性;审计证据

一、引言

从现代审计产生以来,舞弊审计已经成为审计工作的重要研究领域。伴随着审计事业的日益发展,舞弊审计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对舞弊审计的日益重视,不仅是审计法等相关法律的要求,同时也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舞弊审计在我国审计实践中应广泛的开展。

二、舞弊审计理论概述

1.舞弊审计的概念

舞弊审计通常是指审计机构或者人员在执业过程中要始终持有谨慎态度,应用审计方法和工具,进行舞弊研究和分析,以此来发现舞弊的一些具体行为等为最终目的的审计活动。

2.舞弊审计的特征

舞弊审计的特征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1)舞弊审计是发现性的而非论断性的审查活动,需要更多的是一种思维形式而不是技术方法。舞弊活动有明确的目的,采用各种方法对其加以掩盖,从而使审计人员不易察觉。(2)审计实践中大量使用分析性复核的方法。由于审计程序具有局限性,从而使用分析性复核方法能帮助审计人员揭露重大差错。(3)保持职业怀疑态度。通过对审计工作研究得出,超过85%的舞弊活动是被偶然揭露的。

3.舞弊审计常用方法

(1)分析性复核法:分析性复核是对被审计单位重要的财务比率或发展方向进行分析,以发现存在的不合理因素,并以此确定审计重点,控制审计风险,提高工作效率,保证审计质量。在审计实践中,分析性复核程序贯穿于审计活动的全过程。在审计过程中,审计执业人员使用这一审计方法对被审计单位财务状况实施全面的研究调查,从中查找出存在潜在的错报风险项目,进而有效的制定下一步审计计划。

(2)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运用。随着各类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隐蔽日益增强,反审计能力也越来越强,许多被审单位都通过粉饰报表,比如把应收账款填列到其他应收款科目下,延迟相关存货入库时间,达到粉饰财务指标的目的,这一般不容易被审计人员发觉。

(3)注重期末事项分析。部分企业经常采用“截止”概念在资产负债表日前后调整损益,粉饰会计报表。另外,许多企业大量的第四季度调整收入,也见怪不怪。

4.舞弊审计重点审计内容

随着国民经环境的迅速变迁,各个时期的舞弊会有不同的特点,舞弊审计的审计人员关注的审计重点也应有所改变。我们要紧紧把握目前审计风险高发区确定舞弊审计的重点,往往能取得很大的成果。

(1)非常交易事项

①其他业务收入占据企业收入绝大部分的交易事项。比如大量公司利用资产负债表日后调整期间产生非常规的销售等非常交易来实现非常效益。②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很多企业的交易往往很少涉及到货币资金,现金流也很少,只是确认为应收账款这一会计科目,结转相关损益。

(2)重要的交易

①大额交易严重亏损。②非法和不合规范的投融资方式。③会计估计变更。符合会计准则的会计变更是合规的。有时候这一灵活性,往往给企业的舞弊带来机会。④资产重组。审计人员对资产重组进行审计是一件大的工程,它牵涉到大量的问题。这些年来,许多公司的资产重组数量交易较为频繁,也带来了大量的风险。

三、舞弊审计案例分析

世界通信公司是一家美国通讯公司,因财务丑闻事件而破产。公司内审部门在一次例行检查中,查出了共计38.52亿美元的财务造假,财务舞弊丑闻被迅速揭发。美国证券管理委员会(SEC)查出世界通信公司虚构的营收达到90多亿美元,公司总资产被虚增约110亿美元。

世界通信公司财务舞弊分为如下两种。

1.滥用各种企业准备金,通过以前各年份计提准备金,多记资产,冲减企业成本支出,虚增企业的利润。调查人员已查证的相关造假金额就已经达到16.35亿美元。

2.通过“预付账款”进行掩饰,命令各分公司将原已确认为经营费用的成本结转到企业固定资产等会计账户,从而降低费用、虚增利润。

安达信会计事务所对世界通信股份有限公司出具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其对世通的财务舞弊负有不可推卸的重大过失审计责任,审计失败主要分为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1.审计的独立性不强。安达信会计事务所不仅向世界通信股份有限公司提供审计业务,还提供一些财务咨询服务。虽然目前为止尚无发现相关的证据,这两项业务有可能影响审计的独立性。

2.缺失应有的职业怀疑态度和直接的审计证据。安达信会计事务所审计世界通信的大量主营业务收入计量和商誉减值测试等事项时,没有注重相关审计的证据,缺失了必须拥有的职业审慎和职业怀疑态度,仅仅依赖世界通信公司做出的一些声明文件,作为发表独立审计意见的依据。

四、结束语

舞弊审计在当代社会发展中已经日益体现出其存在的价值,其建设是一项持久的系统工程,作为审计人员我们必须认真谨慎。在审计执业过程当中,审计人员要高度持有职业怀疑态度,加强舞弊审计工作的开展力度,同时,相关审计人员也要进一步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

参考文献:

[1]叶雪芳.舞弊审计[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6.

[2]岳殿民.舞弊审计理论结构研究[D].首都经贸大学,2009,5.

[3]邹妍慧.上市公司财务舞弊审计分析[J].市场周刊,2012,04.

[4]杨阳.我国舞弊审计准则制度变迁的经济学分析[J].财会通讯(综合),2008,11.

舞弊审计范文第6篇

一、新准则在以下方面作出了改进和突破

(一)强调了解舞弊环境的特别重要性。新准则首次明确指出了解舞弊的环境及特征对审计舞弊的特别重要性,强调审计舞弊必须以了解舞弊环境为前提。为使注册会计师充分了解可能发生舞弊的环境,新准则描述了舞弊普遍存在的三方面环境特征:动机、压力、机会、态度企图使舞弊合理化,要求注册会计师从这3个方面关注舞弊风险因素,并结合利用从法律专家及其他人员处获得的相关信息来综合评价舞弊风险。

(二)扩大识别舞弊风险的范围。新准则强调注册会计师除关注旧准则中提供的舞弊风险因素外,还应通过审计小组讨论、向管理层和其他人员询问、在计划阶段执行分析程序、考虑舞弊风险因素等途径获取所需的信息。在识别舞弊风险时应综合利用这些信息,并考虑可能存在的风险类型、风险的重要性、导致报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风险的隐藏处等。这样注册会计师就可在识别舞弊风险基础上,结合对客户有关计划与控制有效性的分析,评价已识别舞弊风险水平,并据此作出适当反应。

(三)评价被审计单位计划和控制的适当性。新准则要求注册会计师应在评价客户针对已识别舞弊风险而施行的有关计划和控制的有效性后,考虑这些计划和控制是减轻还是加剧了已识别的舞弊风险,再据以评估已识别舞弊风险的水平高低,最终将舞弊风险水平分配到账户层。

(四)规定对舞弊风险评估结果作出适当反应的具体方式及程序。新准则要求,注册会计师应对舞弊风险评估结果作出适当反应,并强调在收集及评价审计证据时,应保持职业怀疑态度。新准则还具体规定了注册会计师对舞弊风险评估结果作出适当反应的以下3种方式及程序:(1)应首先考虑舞弊风险评估结果对审计工作的总体影响,即在制定总体审计计划时,应考虑舞弊风险评估结果的一般影响;(2)考虑已识别舞弊风险对审计工作的具体影响,即在制定具体审计计划时,应考虑已识别风险对将执行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的特定影响;(3)考虑执行下列审计程序,进一步确定有关管理层逾越内控的舞弊风险对财务报表产生重大错报的影响:a.检查会计分录和其他调整事项,以收集舞弊可能导致重大错报的证据。b.复核会计估计,以发现导致重大错报的舞弊偏差。以前准则虽对此作了规范,要求注册会计师关注管理层蓄意用于不当盈余管理的会计估计偏差,但新准则还要求对以前年度的重大会计估计实施再复核程序,以发现任何潜在的可能单个出现时却属适当盈余管理行为的舞弊情况。c.评价重大非经常易的合理性。复杂的经营结构及交易安排,特别是涉及特定目的个体或关联方的恶意交易安排,是最近舞弊财务报表的惯用伎俩,尽管先前准则已要求注册会计师应具备评价这些重大交易的相关知识,但新准则仍强调要求注册会计师清楚了解重大非经常易的实质,评价其内在合理性,并将其作为审计重点。

(五)强调收入确认风险。收入确认是大量财务舞弊案涉及的核心问题,也一直是注册会计师调整报表的主要理由。为此,新准则强调要求注册会计师应特别注意识别与收入确认有关的舞弊风险,并在计划阶段更有效运用分析程序,找出涉及收入及相关账户的非正常或非预期的关系。此外,新准则还提供详细指南,帮助注册会计师在发现舞弊风险时确保适当调整有关审计程序,以提高舞弊审计效果。

二、我国对新准则的借鉴与思考

结合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现状,笔者认为该准则中的相当部分内容对于我国审计实践有着借鉴意义,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合理定位和适当履行舞弊审计责任是注册会计师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美国舞弊审计准则的变迁史实质上就是注册会计师审计舞弊责任的演绎史。美国之所以从SAS第1号采取强硬立场推卸在报表审计中对舞弊的审计责任,演变为第99号以积极态度承担应负的适当审计责任,是因为报表经审计后重大舞弊案件仍然频繁发生,政府及公众强烈不满。在诉讼爆炸时代,审计职业界必须承担舞弊审计责任的压力及风险,并思考有效应对诉讼爆炸,缩小合理的审计期望差的途径。审计若再拒绝或推脱应负的责任,不仅有损职业声誉,而且会丧失公众信任,为此美国舞弊审计准则扼守“合理承担和合理履行”的原则,对注册会计师能够且应承担的舞弊审计责任不断作出更清楚和直率的阐述。但确因审计固有局限性及报表舞弊的复杂性,致使审计无法保证查出所有重大舞弊,审计职业界为保护自身合理、正当权益,在准则四次变更中均未改变注册会计师的责任,即计划和实施审计,以获取相应证据合理保证报表不存在因错弊等导致的重大错报。我国审计界必须积极探索建立舞弊审计责任均衡体系,从审计能力和社会预期的期望差中寻找合适的均衡点,并深入研究财务报表舞弊规律及审计思路、程序创新,以不断提高审计舞弊的能力和效果。一味迁就社会需求而不切实际地加大审计舞弊的责任,和不顾基本的审计质量,对舞弊审计责任连起码能履行的都不履行一样,都不利于审计职业发展甚至会毁灭整个职业,实不可取。

(二)新准则中提到的“舞弊三角”的舞弊风险评价模式对我国相关审计准则的完善有着借鉴意义。回顾我国发生的一系列财务报告舞弊案例不难发现,很多上市公司舞弊往往借助关联交易等复杂的会计手段,例如郑百文为了“扩大”销售收入,大量采用了与银行和供货商之间的所谓“三角交易”。因此,仅仅通过查找舞弊产生的痕迹来发现舞弊则显得比较无力。新准则提出的“舞弊三角”的舞弊风险评价模式试图从舞弊产生的根源入手查找舞弊,为我国反财务报告舞弊准则的完善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

(三)审计准则作为注册会计师开展审计活动的主要依据,应该根据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加以完善和改进。我国应加紧研究和修订我国现行舞弊审计准则,为注册会计师审计舞弊财务报表建立更实用的标准和提供更详细的指南。尽管我国审计准则“错误与舞弊”规定:“注册会计师应根据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充分考虑审计风险,实施适当的审计程序,以合理确信能够发现会计报表严重失实的错误及舞弊”,但因缺乏审计舞弊报表的详细指南,也没有提供需要关注的舞弊风险因素,致使舞弊审计效果欠佳。为指导注册会计师理清思路、突出重点,提高审计舞弊的能力,我们可在借鉴美国新准则和认真总结我国注师制度恢复20多年来积累的舞弊规律及审计经验的基础上,抓紧研究修订我国舞弊审计准则,重点解决对管理当局舞弊的审计程序改进问题,以为注册会计师提供一个有效发现舞弊的概念框架和更为正式、具体的审计程序指南,有效缩小期望差。

(四)在审计过程中应该对上市公司管理层本身进行有效的测试。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中高层管理人员几乎都是主角。一方面管理层所占据的职位便于其串通舞弊、伪造文件,以避免注册会计师在正常审计程序中查找出舞弊行为,另一方面为了在保证审计质量的前提下高效完成审计工作,注册会计师通常需要谋求与管理层的合作。但这种合作却存在管理层提供虚假证据误导注册会计师的风险,而且依靠传统控制测试很难发觉,因此上述特征给注册会计师发现和揭露舞弊带来一个难题。

(五)在法律上赋予审计机关更大的权利。首先实现独立的审计监督。实现独立的审计监督最根本一条是割断与被审计单位的一切经济联系。其次要扩大审计权限和审计管辖范围。当前由于审计权限的狭窄性,对审计工作造成很多障碍,如审计机关的审计查询权,审计机关只能对单位存款进行查询,对个人存款无权进行查询,只能借助有个人存款查询权的单位,如公安机关,进行查询。目前,审计署有关官员提出议案,建议将审计署提升为审计院,与国务院、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平级,形成一府三院制,直接受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领导并汇报工作。

舞弊审计范文第7篇

一、新ISA240简要介绍

新ISA240首先区分了舞弊和错误,并描述了与审计师有关的两种类型的舞弊-产生于非法挪用资产的错报和产生于欺诈财务报告的错报,描述了被审计单位的董事和管理当局对防止和发现舞弊各自应承担的责任,描述了舞弊审计中的固有局限,并阐述了审计师发现因舞弊导致的重大错报的责任。

新ISA240着重强调了职业怀疑,要求审计师要抱着职业怀疑的态度去发现因舞弊导致重大错报的可能性,尽管审计师凭过去的经验认为被审计单位的管理当局和董事是诚实和正直的。

此外,新ISA240要求审计小组成员讨论被审计单位因舞弊导致重大错报的财务报表的敏感之处,并要求项目负责人考虑哪些问题将要和没参与讨论的审计人员进行沟通。要求审计人员:(1)实施审计程序来获取用于发现因舞弊导致的重大错报风险的信息;(2)在会计报表层次和认定层次识别和评估因舞弊导致的重大错报风险,并针对那些可能因舞弊导致重大错报的已评定风险,评价被审计单位相关内部控制的设计及相关控制活动,从而确定它们是否已经得到贯彻;(3)在财务报表层次,确定因舞弊导致的重大错报风险的总体审计程序,并考虑全体人员的任务和监督;考虑被审计单位使用的会计政策,并在选择将要实施的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时考虑不可预测的因素;(4)制定和实施针对管理当局逾越内部控制风险的审计程序;(5)确定针对已评定的因舞弊导致的重大错报风险的审计程序;(6)考虑已发现的错报是否是重大错报的迹象;(7)获得管理当局关于舞弊的书面声明;(8)和管理当局及董事沟通。

另外,新准则还提供与监管和执法等权力机构沟通的指南;提供了审计师遇到的因舞弊或可能的舞弊对其继续履行审计产生影响的异常情况如何进行处理的指南,并提出了审计师要建立工作底稿的要求。

新ISA240还多次强调,为了将审计风险降低到一个可接受的低水平,审计师在计划和实施审计中应考虑因舞弊导致财务报表重大错报的风险。

二、新ISA240的主要变化

和旧ISA240相比,新ISA240主要有以下八个方面的新变化:

第一,进一步提升了“职业怀疑”精神。

新ISA240指出,职业怀疑是一种对审计证据的怀疑和批判评价的态度。职业怀疑要求,尽管审计师凭过去的经验认为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和董事是诚实和正直的,但也要根据获得的信息和实施的审计程序来判断因舞弊导致的重大错报是否存在,并保持持续的怀疑。这和以往准则中“注册会计师既不能认为管理层不可靠,也不能认为完全可靠”的较为“中性”的看法有了很大改变,要求审计师在整个审计过程中都要保持职业怀疑精神。

第二,共享集体智慧的结晶,积累识别舞弊的经验。

为了增强审计师审计舞弊的意识及对舞弊的敏感性,改进其评估舞弊风险的过程,新ISA240特别强调审计小组成员在审计计划阶段要集中讨论因舞弊导致重大错报的财务报表的敏感之处,就他们认为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可能会怎样或最有可能在哪些方面舞弊、管理当局可能怎样欺诈以及被审计单位的资产如何被挪用等交换意见,并要求项目负责人考虑哪些问题要和没参与讨论的审计人员进行沟通。此外,重要的是,在计划阶段的最初讨论之后,审计小组成员在整个审计过程中,每隔一段时间要继续沟通和分享可能对评估因舞弊导致的重大错报风险或针对这些风险而实施的审计程序有影响的信息。

第三,规定了风险评估程序。

为了获取识别因舞弊导致的重大错报风险所需要的信息,新ISA240明确规定了风险评估程序:(1)询问了解管理当局的内部控制情况;(2)考虑舞弊因素是否已经存在;(3)在实施分析程序中,考虑异常的、不可预测的关系;(4)考虑可能有助于识别因舞弊导致的重大错报风险的其它因素。

第四,扩大了询问、了解的范围。

新ISA240要求,在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包括内部控制在内的环境时,不仅要对管理当局和董事进行询问,并且还应该在适当时候,询问内部审计人员以及企业内、外部的其他有关人员,确定他们是否了解对企业有影响的舞弊行为。此时,审计师要运用职业判断来决定何时询问及询问什么。

第五,引入新概念“舞弊风险因素”,强调了解舞弊环境的重要性。

为使注册会计师充分了解可能发生舞弊的环境,新ISA240描述了舞弊普遍存在的三方面环境特征:动机/压力、机会、态度/企图使舞弊合理化。并明确地将易造成这些环境特征的一些事项或条件-获得额外贷款的要求、完成不切实际的利润目标就可兑现的巨额奖金的引诱、无效的控制环境等称作“舞弊风险因素”。要求注册会计师关注舞弊风险因素,并考虑异常或意外交易及其它相关信息,以便综合评价舞弊风险因素。

第六,加强对因舞弊导致的重大错报风险的识别和评估,特别强调了收入确认中的舞弊风险。

新ISA240明确指出,在会计报表层次和交易类别、账户余额、披露等认定层次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时,审计师应利用职业判断识别因舞弊导致的重大错报风险。对于审计师来说,重要的是要了解管理当局已经设计和实施的用于预防和发现舞弊的控制措施,因为了解这些信息有助于审计师对因舞弊导致的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进行评估。

此外,因欺诈财务报表导致的重大错报通常来自夸大收入或掩饰收入,所以新ISA240特别强调收入确认中的舞弊风险。指出审计师通常要假定收入确认中存在舞弊风险,考虑哪些类型的收入、收入事项和认定可能引起这些风险,并特别强调了那些与收入确认有关的舞弊导致的重大错报风险是重要风险。如果审计师没有对收入确认中的舞弊风险进行识别,则说明理由。

第七,规定了对因舞弊导致的重大错报风险的具体反应方式和做出反应的审计程序。

其具体反应方式主要包括:(1)加强职业怀疑,除了已经计划的特别程序外,还应考虑更多的事项;(2)在认定层次对已认定风险实施审计程序;(3)对管理当局逾越内部控制的舞弊导致的重大错报的已认定风险实施审计程序。其做出反应的审计程序主要包括:(1)改变审计程序的性质,调整实质性测试的时间,扩大实施审计程序的范围;(2)在存货实地盘点期间或盘点后检查被审计单位的存货记录,以发现需要特别注意的场所或项目;(3)评估经营估计、判断和假定的合理性。

第八,强调了对审计证据的评价。

新ISA240明确指出,审计师是基于实施的审计程序和获取的审计证据,在财务报表层次上评价重大错报风险。这一评价主要是审计人员的定性判断。通过审计证据的评价可能加深对因舞弊导致的重大错报风险的认识,并判断是否需要实施额外的或特别的审计程序。

这一评价一方面是对以往所获得审计证据的评价,另一方面要通过分析程序获得一些新的证据。尤其是,审计师应该考虑在审计工作结束或将近结束时实施分析程序,以便揭示先前没有发现的因舞弊导致的重大错报风险。

三、ISA240的新变化对我国舞弊审计的启示

第一,加快研究和修订我国舞弊审计准则的步伐,尽快与国际审计准则协调,为注册会计师审计舞弊财务报表建立更实用的标准和提供更详细的指南。

和新ISA240相比,我国《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8号-错误和舞弊》明显过于简练,缺乏审计舞弊财务报表的详细指南,致使审计人员在实施舞弊审计时没有详细的参考标准,造成审计效果不佳。为了提高舞弊审计效果和质量,尽快与国际审计准则协调,建议在以下方面对我国舞弊审计准则进行研究和修订:(1)进一步明确被审计单位的董事和管理当局各自对于预防和发现舞弊的责任;(2)进一步明确审计师对发现因舞弊导致重大错报的责任;(3)增加有关“职业怀疑”的规定;(4)增加有关“审计小组成员之间讨论”的规定;(5)规定风险评估程序,主要包括如何对管理当局的内部控制情况进行询问,通常要考虑哪些舞弊风险因素等;(6)规定如何对因舞弊导致的重大错报风险进行识别和评估;(7)规定对因舞弊导致的重大错报风险的具体反应方式和对因舞弊导致的重大错报风险做出反应的审计程序;(8)进一步明确如何对审计证据进行评价。

第二,强化我国注册会计师的职业怀疑精神,提高注册会计师的自身素质,严格遵守独立审计准则,从而提高舞弊审计质量。

舞弊审计范文第8篇

关键词:舞弊审计 审计回顾 理性回归

财务会计表报审计的目标是就所审计的财务报表的合规性、公允性以及会计处理方法的一贯性发表审计意见。因此,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发现了舞弊,一般是按照其独特的职业方式予以对待:建议被审计单位做出相应的调整或披露、出具管理建议书或向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报告,甚至为了避免审计风险取消审计业务约定,除此之外几乎再无其他有效的作为。企业舞弊行为的猖獗使审计职业界面临巨大的挑战,不仅使审计失败发生的几率大大增加,致使审计职业界面临更多的法律诉讼,遭受更大的审计损失,也使审计职业界面临严重的公众信任危机。为了保护投资者利益和避免审计损失,维持审计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审计职业界都必须积极承担舞弊审计的责任,在审计过程中加强对企业舞弊行为的审计。

一、舞弊的定义及其动因

(一)舞弊的定义 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于2002年的第99号《审计准则公告》对舞弊的表述是:“舞弊是一种有意识的行为,通常涉及故意掩盖事实”。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在其《内部审计实务标准》中将舞弊定义为:“舞弊包含一系列故意实施的不正当和非法欺骗行为,这种行为是由一个组织外部或者内部的人来进行的”。我国《独立审计具体准则――错误与舞弊》中的第三条所称:“舞弊,是指导致会计报表产生不实反映的故意行为”。由此可见舞弊具有欺骗性、秘密性、危害性和目的性等特征。2005年,IAASB~240号审计准则《审计师在财务表报审计中关于舞弊考虑的责任》中认为:“舞弊是指被审计单位的管理层、治理层、雇员或者第三方使用欺诈手段获取不当或非法利益的故意行为”。可以看出,舞弊是一种有目的的、故意的,为了获取不正当利益的欺骗行为。舞弊最根本的特征是故意,是一种故意的行为,这一特征也是区别舞弊与错误的关键点。舞弊的隐蔽性、危害性。舞弊的特征决定了舞弊审计的难度,这也是审计职业界推卸舞弊审计责任的主要原因。

(二)舞弊动因 有关企业舞弊动因的理论很多,比较典型的有GONE理论、冰山理论和舞弊三角理论。舞弊三角理论是美国研究舞弊问题的会计学家W.SteveAlbrecht与1995年提出,他认为舞弊三角形有三个顶点是:压力、机会和合理化下见(图1),即舞弊是压力、机会和合理化三个因素综合的产物。压力是舞弊者的行为动机,有四类:财务压力、与工作有关的压力、恶习、其他压力。针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制造者而言,他们所进行的舞弊行为常常表现为要达到某一目的或完成某些指标而对会计信息进行伪造、篡改。如企业申请上市或上市后配股、银行贷款责人的目标及企业业绩认定等。机会是能够进行舞弊而具有的时机,这主要包括:内部控制的缺乏或低效、信息不对称、会计和审计制度不健全、缺乏惩罚措施、无法评价工作质量绩效以及无能力察觉舞弊行为。合理化则是舞弊者为自己的行为找到合理的借口,是个人道德价值的判断。归纳起来主要有内因和外因,内因属于主观因素,包括:个人私欲膨胀、低劣的价值观念等;外因来自于客观环境,如激烈的市场竞争、薄弱的内部控制、不切实际的经营目标等。舞弊三角理论也是进行舞弊审计的理论来源,舞弊三角的三个顶点是舞弊风险评估的重点和思考点。

二、国内外舞弊审计研究

(一)国内舞弊审计 虽然现有的审计模式试图通过内部控制制度测试来减少相应的舞弊行为,但一方面它并没有把披露舞弊行为特别是披露管理层舞弊明确确定为其审计目标;另一方面审计程序和方法的缺陷使其仅仅能够发现会计技术性错误和企业中低层员工的舞弊行为,因而也不能达到真正披露企业舞弊行为的目标。财政部2006年的《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41号一财务报表审计中对舞弊的考虑》中规定,“注册会计师有责任按照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的规定实施审计工作,获取财务会计报表在整体上不存在重大错报的“合理保证”,无论该错报是由于舞弊还是错误导致”。该审计准则的颁布,明确规定了注册会计师有责任对财务会计报表中包含的舞弊行为进行揭露,改变了以往准则中容忍注册会计师对承担舞弊审计责任逃避和不作为的态度,顺应了广大社会公众要求注册会计师发现和揭露舞弊的强烈渴望。新准则采用了与国际审计准则趋同的基本原则和程序,既体现了与国际审计准则的趋同的理念,又与中国经济体制发展相适应。新的审计准则由12个部分组成,分别是舞弊的描述与特征,治理层、管理层的责任和注册会计师的责任,审计的固有限制,保持职业怀疑态度,项目组内部讨论,实施风险评估程序,识别和评估舞弊导致的重大错报风险,应对舞弊导致的重大错报风险,评估审计证据,与管理层、治理层等内部机构与人员和监管机构等外部机构沟通舞弊情况,无法继续执行审计业务时的考虑,编制审计工作底稿等。这12个部分环环相扣,形成了一个结构严谨的舞弊审计新框架。该框架的建立能使注册会计师在执行审计业务时有标准可依,能更好地识别、评估和应对舞弊导致的重大错报风险。

(二)国外舞弊审计 1977年的SAS(statement ofAuditingStandard,审计准则公告)No.16《独立审计师在发现错误或违规中的责任》承认审计师在财务审计中负有搜索舞弊方面的某些责任。尽管该准则要求审计师“搜索”舞弊,但它并未要求审计师发现舞弊;SAS.No.16还包含了SAS.No.1、SAS,No.30共有的“防御性、定性语言”等会计职业界特有的自我保护语言,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会计职业界仍未接受或承认其负有发现舞弊的实质责任。作为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代表,英、美两国审计职业界在舞弊审计准则的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尤其是美国。从美国的舞弊审计准则的制度发展来看,审计职业界从不承担对舞弊的审计责任到对舞弊审计承担责任,再到明显扩大审计职业界对舞弊审计的责任,要求所设计的审计程序应该包含对舞弊因素的考虑,能为查出报表中含有的舞弊提供保证。美国审计准则明确规定了审计职业界应承担识别和揭露某些舞弊行为的责任,强调了财务报表审计中对舞弊的关注。2004年,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下属的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委员会(IAASB)在综合理论界、实务界众多建议的基础上,颁布了《国际审计准则240号――审计师在财务报表审计中对舞弊考虑的责任》,取代了2002年颁布的《国际审计准则240――审计师在财务报表审计中对错误和舞弊考虑的责任》。新ISA 240专门就“审计师在财务报表审计中对舞弊考虑的责任”制订了基本原则、基本程序和提供指南,着眼于建立较为权威的反舞弊标准体系。在当前世界范围内财务报告舞弊案件层出不穷的大背景下,IAASB新ISA 240的出台是形势所需,其目的是要提高注册会计师执行财务报告审计时发现和揭露公司舞弊行为的能力。

三、审计发展阶段回顾

(一)账项审计阶段 1844年到20世纪初,是账项审计阶段。帐项审计,是以会计账目为基础,通过直接对会计项目进行详细审查,以获取审计证据,达到查错纠弊目的,保护企业资产的安全和完整;特点是对会计账目进行详查,实现差错纠弊的目标。因此,这一时期,审计的对象是会计账目,对会计账目进行详细审计,报告给企业股东,目的是查错防弊。这种模式以企业的账簿和凭证作为审计的出发点,对会计账簿进行逐笔审查,检查各项分录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以及账簿的加总和过账是否正确,总账与明细账之间是否一致,以获取审计证据,达到查错防弊的审计目的。这种模式又被称为详细审计,是审计发展的第一阶段,在审计史上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详细审计中的精华方法一直沿用到现在。

(二)资产负债表审计阶段 20世纪初,审计发展到资产负债表审计阶段,审计对象由会计账目扩大到资产负债表,目的是判断企业信用情况,以决定是否做出贷款决策,此阶段的审计由详细审计初步转向抽样审计,审计报告的使用人除了企业股东,还扩大到了债权人。这一阶段已不再是传统审计的查错防弊,而是转变为证实资产负债表所有项目余额是否真实。审计人员无须对审计期间内的交易活动进行检查,而只需对资产负债表项目余额有关的会计记录和存货进行检查、认证和盘存,即对资产负债表的真实性做出判断。

(三)财务报表审计阶段 审计发展的第三个阶段是财务报表审计阶段。财务报表审计,是以了解和评价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为基础,确定对会计账目等资料的审点,对不同账目采用不同规模的抽查,以获取审计证据,查明财务报表真实公允性。所以,这一阶段审计对象是以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为中心的全部财务报表及相关财务资料,目的是对财务报表的真实可靠性发表审计意见,查错防弊则转为次要目的,并以内部控制测试为基础进行抽样审计,报告使用人扩大到了股东,债权人,证券交易机构,税务部门,金融机构及潜在投资者。这一阶段,对待舞弊的态度最弱,甚至对舞弊熟视无睹。

(四)风险导向系统战略审计 20世纪80年代以后,世界经济形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人类已经开始迈进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审计也发展为风险导向系统战略审计。现代风险导向系统战略审计是以被审计单位的重大错报风险为导向,合理配置审计资源,对风险较大的环节或区域实施重点审计,提高审计效率,保证审计效果的一种审计方法。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能使注册会计师更有效地发现经营风险转化为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并对重大风险领域进行更多的实质性测试,而不是依赖看似有效的内部控制,从而评估、发现重大错报。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的全球化,企业经营活动面临更加复杂的内外部环境。此时,被审计单位显然已经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而是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互相影响,这种复杂环境使企业面临更大的经营风险,而经营风险往往转化为财务报表错报的风险。所以,审计人员必须考虑客观环境带来的经营风险造成的重大错报风险。经营风险又往往是企业管理当局舞弊的压力,而管理当局舞弊造成的风险是重大的,是审计过程中需要特别考虑的重大错报风险,这些特别风险将导致特别重大错报。这就要求审计职业界在实施审计过程中对舞弊加以审计,以降低财务报表的特别重大错报风险。这一阶段的审计要求审计职业界重新考虑财务报表包含的舞弊因素。一系列重大企业舞弊案件的发生,也使舞弊及其审计问题受到审计职业界的重视。最新的审计发展阶段,显然已经开始重新重视企业舞弊行为对财务报表错报的影响,尤其是管理层舞弊。

四、舞弊审计的理论基础及审计职业界面临的困境

(一)舞弊审计的理论基础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在1983年提出了审计风险模型:审计风险=固有风险x控制风险x检查风险。审计人员以此模型为指导,发现有关的错报风险,最终,把审计风险控制在可以接受的水平。但由于传统风险导向审计固有的缺陷,它在发现企业管理当局舞弊行为不够有效。风险导向系统战略审计阶段,整合了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模型中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把由于企业的整体风险所带来的重大错报风险作为审计风险的一个重要构成因素进行评估。2003年10月,国际审计和鉴证准则委员会(IAASB)了新的审计风险准则,其中对审计风险模型做了重大的改正,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x检查风险。这一模型是在系统论和战略管理理论基础上的重大创新,把环境变量引入模型,更好地符合现代经济发展的实现环境。审计风险是指在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的情况下,审计人员发表不适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风险导向系统战略审计模式下,要求审计人员对重大错报风险进行评估,使重大错报风险降低到可以接受的水平,以降低自身的审计风险。审计风险主要来自于财务表报的重大错报风险,而企业的经营风险压力下的舞弊行为往往导致财务报表的重大错报,从而导致审计风险从可能性变成事实。重大错报风险是财务报表未经审计前就存在的风险的可能性,这种风险往往与企业的经营风险、内部控制无效有关,经营风险往往是企业舞弊的压力来源,内部控制的无效往往给舞弊行为提供了机会。由于舞弊的故意性、隐藏性,审计人员难以发现,其造成的错报风险往往更加重大,性质更加恶劣,造成审计失败的风险更大。所以,笔者认为:现代审计风险理论为审计职业界承担舞弊审计责任提供了理论基础,审计风险理论也是审计职业界想方设法避免审计失败的理论来源。如果审计职业界一味的推脱舞弊审计责任,将使审计职业界面临两难的境地。

(二)审计职业界面临的困境随着经济环境的复杂化和全球化,上市公司舞弊造假事件不断发生而没有被发现,这是由于审计职业界很少对舞弊因素加以审计。这也往往致使其发表不恰当的审计报告,误导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给会计信息使用者造成严重的投资损失,致使公众对注册会计师审计的信任度不断下降。这一审计期望差产生的最根本原因是审计职业界没有履行其对财务报表中包含的舞弊因素进行审计的责任,使其没有发现舞弊造成的重大错报风险,进而发表不恰当的审计意见,投资者据此作出投资决策,从而导致投资损失,使社会公众对审计职业界的期望越来越低,最严重的后果是导致社会公众对审计的完全失望而遗弃审计,从而寻找其替代服务,现代法务会计的出现对审计职业界是个极好的警示。再者,审计职业界由于自身审计失败造成的审计损失也是审计职业界面临的一大困境。审计失败的原因很多,但最严重、致命的问题是审计人员没有发现舞弊并揭示舞弊。在中国这个新兴的资本市场中,广大投资者迫切需要审计师积极履行职责,提高发现舞弊、报告舞弊的能力。如果审计人员不对舞弊加以审计,不仅不利于投资者投资决策,审计职业界面临的审计风险将更大,审计职业界也将面临更多诉讼的局面,有损审计职业的自身利益,不利于审计职业界的持续发展。由此可见,审计职业界面临的挑战无论是社会公众对审计界的失望还是审计本身的审计损失,两者都源于审计职业界对舞弊的漠视。所以,审计面临的最大挑战是来自于被审计单位舞弊行为。舞弊一直存在与审计发展的各个阶段,只是在各个阶段得到的重视程度不同而已,从以上审计发展各个阶段的回顾,我们始终可以探寻到舞弊的相关足迹,舞弊贯穿于审计

发展的始终。对注册会计师来说,积极承担查找会计环境中舞弊因素的责任,既可以为社会提供有效的审计服务,为社会反经济舞弊提供一道有效的防线,又可以取得社会公众的信任,提高审计职业的社会声誉和地位,保持审计职业的可持续发展。

五、结论:回归舞弊审计

舞弊审计范文第9篇

会计舞弊分为员工舞弊和管理层舞弊。无论是何种舞弊,都有可能涉及被审计单位内部或与外部第三方的串谋,而舞弊行为的目的则是为特定个人或利益集团获取不当或非法利益。具体而言,会计舞弊的行为特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虚构业务内容,虚列凭证,制造虚假余额

这是一种常见的形式,舞弊通过改动凭证或直接虚列支出进行,如财务人员利用企业偷逃个人所得税的做法,将工资虚拟名单中增加名字和金额,以达到贪污的目的。有时财务人员将银行存款日记账余额故意算错,用转账支票套购商品或者擅自提现等。

(二)商业企业用往来账户偷逃税款

按照规定,一般纳税人的进项税额在款项付讫后才可抵扣。为了逃避税款,在款项不足付款或不愿付款的情况下,企业领导授意财务人员,用以往年度或已下账的付款存根或未用支票存根对日期进行改动,作为抵扣付款凭证,这是企业套取税款的一种非法的舞弊行为。企业赊销商品而产生的应收账款,本应及时收回,但购货单位为了长期占用应付货款,销售企业经销人员和财务人员为了从购货单位谋取私利,而合谋长期拖欠货款,造成企业应收销货款长期挂账。有些企业将外单位还款不冲销往来账,而是截留并转移他处,再通过坏账损失挤列管理费用。

(三)隐瞒收入,虚报损失

企业向供货单位购买货物后,取得了蓝字发票,但又因故将货物退回,取得了红字发票,而财务人员用蓝字发票计入“应付账款”而将红字发票隐瞒,然后寻机转出,贪污此笔款项。企业利用预收账款将尚未实现的收入提前做收入处理,虚报商品销售收入,调节利润;或将预收账款长期挂账,不做销售处理,以达到偷逃税金的目的。

(四)调节费用和利润,以达到不同的目的

如:企业的在建工程试运转过程中所取得收入扣除税金后应冲减在建工程成本,但企业为了调整利润,在“其他应付款”中挂账,或者企业为了控制当年实现的利润,采取在建工程提前报决算、提前转固定资产、提前计提折旧的方式以虚增费用或减少利润。利用“预提费用”科目达到企业所要的目的,也是一种极为常见的手段。如:有些企业为了达到继续享受国家税收优惠的目的,采取虚列预提费用的方式来人为地调节利润,对早已提足的大修理费用支出一直在预提费用中列支,做成“真盈假亏”的假象;有些企业对已预提完毕的预提费用支付时不转销,并将其重新进入成本费用账户,以达到增加当期费用的目的;有的公司为了粉饰业绩,人为虚增销售对象及交易,对并不存在的销售业务按正常的销售程序进行模拟运转,不惜多缴纳一些税金;或对有一定销售业绩的客户,在原销售业务的基础上虚构销售业务,使得公司在该客户名下确认的收入远远超过实际销售收入。

二、会计舞弊的形成原因

虽然从会计舞弊的行为特征上看,其具有较强的主观因素,但是从成因来看,根源还在于制度方面的问题。具体有下面几个原因:

(一)产权模糊、责任虚置,是会计舞弊行为产生的根源

产权制度是经济制度的核心。有效的产权制度能够降低交易成本,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减少交易中的机会主义行为;在产权清晰的情况下,每个经济交易人都将得到其应得的利益,同时也都应支付其应负担的成本,在比较收益和成本、不损害他人利益的情况下再做出行为的选择,这样的制度安排是公平的、合理的、有效率的。但我国现阶段国有企业的产权制度是模糊、不清晰的。法律上国有资产属于全体人民,概念是明确的,但缺乏一个人格化的代表来行使其所有权,人人都拥有却人人都不拥有;国家财政部、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负有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同样也缺乏一个人格化的代表来承担这种责任。这是国有资产所有权模糊所带来的保值增值责任的虚置,是国有资产经营权不清晰所带来的管理责任的虚置。由产权模糊带来的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和管理责任的虚置,是国有企业效率低下的原因,也是会计舞弊行为的土壤,为会计舞弊打开了方便之门。

(二)现行的制度导向审计理论存在缺陷

健全的内部控制对防范管理层会计舞弊失效。制度导向审计理论采用的是简化主义,假设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可以减少舞弊机会,即如果一个单位有完善的内部控制,并能够在实务中得到有效的运行,则该单位财务报表编制中进行舞弊的机会减少;反之,如果一个单位没有完善的内部控制,舞弊的机会就会增多,财务报表的可靠性也会降低。其审计理念是内部控制薄弱环节地带可能存在更多的错弊,审计人员的重点就是对内部控制存在的薄弱环节的相关业务的实质性程序。但管理层会计舞弊的舞弊主体通常为管理当局,其地位的特殊性使其极易凌驾于内部控制之上而不受内部控制的制约,从而使健全的内部控制对防范管理层舞弊失效。在很多舞弊案例中,被审计单位都有健全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但都被高层管理者藐视或逾越,以致未能发挥应有的功能。(三)实质性程序失灵,分析程序不够

绝大部分的舞弊采取虚构经济业务的方式,实行一条龙作假,针对目前的监管政策或审计手段进行精心设计,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和欺骗性。实务中,不少被审计单位聘用了原会计师事务所的从业人员,这使得他们对事务所的审计流程、审计手段、重要性水平等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如果未能充分、合理地运用分析程序,没有站在战略和经营角度对被审计单位所处的行业发展前景及公司前景进行分析,没有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情况从行业、会计、财务和市场前景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对可疑的线索视为当然,就不能深入探求真相,查错防弊。由于商业经营的复杂性及管理层的自利性,要想彻底消除舞弊是不可能的。但是,审计人员如果能够秉持专业怀疑态度,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并熟悉各种可能的舞弊迹象,则必然能够增加揭示财务报表虚饰的可能性。

三、针对会计舞弊的审计策略

结合上述会计舞弊的行为特征和成因,笔者认为应当从制度设计以及相关人员的技术性操作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策略安排,现提出四个方面的对策:

(一)制订周密的审计计划

审计人员在实施舞弊审计时,应当明确并切实履行其审计职责,尤其要对内部控制系统进行有目的的审查与评价,以便经济、有效地完成舞弊审计任务并降低审计风险。审计人员既要了解过去有关的事件及被审计组织或被审者的诸多表现,如管理层的工作态度、责任心及诚实品质等,又要警惕可能出现的不正当行为,尤其要重视那些容易产生错弊的资产情况,还要进行风险分析和控制评价。在编制审计计划时,考虑到导致会计报表严重失实的错误与舞弊存在的可能性,除内部控制的固有限制外,下列情况会增加舞弊的可能性:1.被审计单位管理人员的品行或能力存在问题。2.被审计单位管理人员遭受异常压力。3.被审计单位存在异常交易,例如期末发生对盈亏有重大影响的交易,发生重大的关联方交易等。4.审计人员难以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

(二)通过了解企业财务状况以识别会计舞弊

有关会计舞弊征兆的研究表明,陷入财务困境的公司的管理层为了掩饰其财务困难,更有可能舞弊。因而,注册会计师与投资者应该对财务状况以及盈利质量差,面临巨大财务压力的公司的会计舞弊情况给予高度关注。财务分析的内容主要有:短期偿债能力分析、长期偿债能力分析、资产营运效率分析、获利能力分析、投资报酬分析、现金流动分析。对于企业的财务状况,可以从资产质量、偿债能力以及营运能力等方面来分析。1.分析企业的资产质量,应着重关注以下问题:(1)存货占流动资产、总资产的比例与往年相比是否大幅度增长或高于同行业水平;(2)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预付账款3项合计占流动资产、总资产的比例是否过高;(3)是否存在委托理财、抵押担保等潜在损失;

(4)是否存在关联方长期占用巨额资金情况。2.分析企业偿债能力,主要通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利息保障倍数、经营现金净流量与负债比率、到期债务本息偿付比率等指标来分析企业的偿债能力、财务弹性以及企业所面临的财务风险。3.通过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以及营业周期等营运能力指标来判断企业在资产管理方面的效率。

(三)谨慎选择客户

会计师事务所在接受客户前,应先做好征信调查,而且要评估自己有无能力提供此项鉴证服务。此外,会计师事务所在甄别客户时必须高度关注客户是否存在经营失败、客户管理当局是否存在重大欺诈行为的迹象。如果对于该客户管理阶层的诚信存有重大疑虑,应有勇气坚持立场,必要时尽早抛弃。事实上,选择优质客户,远离不良客户,已经成为事务所提高审计质量、防范审计失败的重要环节。

(四)保持高度职业审慎和职业判断能力

审计人员既要了解过去有关的事件及被审计单位或被审者的诸多表现,如管理当局的工作态度、责任心及诚实品质等,又要警惕可能出现的不正当行为,尤其要重视那些容易产生错弊的资产情况,还要进行风险分析和控制评价。因此,在编制审计计划时,应考虑到导致会计报表严重失实的错误与舞弊存在的可能性。审计人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1.具有预防、识别、检查舞弊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在审计时警惕相关方面可能发生的舞弊风险。2.根据被审计项目的重要性、复杂性以及审计的成本效益性,合理关注和检查可能存在的舞弊行为。3.运用恰当的审计职业判断,确定审计范围和审计程序,以发现、检查和报告舞弊行为。4.发现舞弊迹象时,应及时向适当的管理当局汇报。

【摘要】本文对会计舞弊行为及审计策略进行了讨论。从行为特征来看,会计舞弊主要包括虚构业务内容、虚列凭证、制造虚假余额,用往来账户偷逃税款,隐瞒收入,虚报损失以及调节费用和利润等手段。本文在研究会计舞弊成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审计的策略。

【关键词】会计舞弊;审计;财务

【主要参考文献】

[1]杨利红.对我国上市公司会计报表舞弊的识别[J].商场现代化,2009(2).

[2]李毅.试论会计信息化舞弊的防范与内部控制的建设[J].中国市场,2008(48).

[3]张红云.对会计软件进行财务舞弊情况的调研与分析——美国

HPL公司系统实施研究[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10).

舞弊审计范文第10篇

1.1舞弊审计的重要性

舞弊的存在,说明被审计组织的内部控制系统存在薄弱环节,如不加以改进,将会影响组织经营目标的实现。如果舞弊行为不加以制止,就会迅速蔓延,不仅会危及整个组织的生存和发展,而且会侵害国家及社会公众的利益,导致严重的经济社会后果,因此舞弊所涉及的金额不论有多大都被认为是重要的。

1.2舞弊审计目标明确而具体

舞弊审计的目标是揭露那些有意歪曲记录及非法占用资产的行为。在舞弊审计中,内部审计人员要特别注意寻找与具体违法、违规行为有关的证据,确定舞弊的具体细节,以及舞弊行为带来的损失金额和影响范围。

1.3舞弊审计在实施过程中具有风险性

在实施舞弊审计的过程中具有风险性,其风险主要是指企业组织中实际存在着舞弊行为及现象,而审计未能有效发现,从而做出了不恰当审计结论的可能性。形成舞弊审计风险的因素较多,主要有以下方面:

1.3.1从审计模式看,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并不能有效的履行舞弊审计的责任和目标,仍然存在审计风险。

1.3.2从审计权限看,由于内部审计人员没有真正的法律权力,不能使被审计者认真对待审查,在实施舞弊审计时,很难把握审计的深度和审计的职责范围,容易在审计过程中超越审计职权而触犯有关的法律法规,从而导致审计“越权”风险。

1.3.3从审计方法看,在采用抽样审计方法下,内部审计人员不可能逐一检查企业账务,而舞弊是有意的隐瞒事实,因此审计风险更大。另外,重要业务审计的难度、关联方面的影响、控制环境的薄弱等众多因素的存在,会使内部审计实施舞弊审计有较大的风险,还有可能形成吃力不讨好的现象。

1.3.4从审计报告看,在编制舞弊审计报告时,也往往会忽视舞弊审计报告与常规审计报告程序上的差别,没有征求法律顾问的意见,致使由于措辞或定性不当而使审计报告有违法的风险。

2.中国内部审计准则与“实务标准”的比较与借鉴

2.1舞弊定义的比较

关于舞弊的涵义,可谓众说纷纭。《韦伯斯特新大学词典》将其解释为“舞弊是一种故意掩盖事实真相的行为,它以诱使他人丧失有价值的财物或法定的权力为目的。”美国《审计准则第82号》(SASNO.82)中认为舞弊是:“为了得到他人的信任,故意歪曲事实真相,并且明知是违法的或者是错误的行为,舞弊者能因此行为获得利益,而第三者却因此行为造成损失。”这是目前在美国最具权威的定义。IIA在《国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标准》中指出,“舞弊包括以故意欺骗为特征的一系列违法违纪行为。舞弊可以是为组织谋利,也可以给组织带来损害。”我国于2003年颁布的《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6号——舞弊的预防、检查与报告》认为,“舞弊是指组织内、外人员采用欺骗等违法违规手段,损害或谋取组织经济利益,同时可能为个人带来不正当利益的行为。”尽管各方对舞弊定义的表述有所不同,但对舞弊特征的理解基本是一致的,即:舞弊是一种具有不良动机的故意的欺骗行为,行为人具有不良的动机,采用欺骗性的手段,目的是获取不当利益,性质是违法、违规。但在舞弊结果的认定上却有所偏差。IIA没有对舞弊行为的结果进行界定,而我国准则认为舞弊的结果是损害或谋取组织经济利益,其最终结果是损人利己。这里说的“损人”包括损害本组织和其他组织,“利己”包括为本组织和自己个人谋利。

2.2舞弊识别的比较

我国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6号——舞弊的预防、检查和报告与IIA在《国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标准》第1210.A2-1“舞弊的识别”都认为内部审计人员应该具备识别舞弊线索所需的相应知识,但不要求内部审计师具备那些主要责任是识别和调查舞弊的人员所具备的专门技能。内部审计师以应有的职业谨慎执行审计程序并不能保证舞弊一定会被发现。同时认为,遏制舞弊的首要机制是控制,而管理层负有建立并维护控制的首要责任。而内部审计师在识别舞弊方面的责任是:充分了解舞弊,以便能够识别?∩?舞弊的线索;警惕诸如控制薄弱环节等可以引发舞弊的机会;评估预示可能存在舞弊的有关迹象,并确定是否需要采取进一步的措施,或应该建议开展调查;如果内部审计师确定已有充分迹象表明发生了舞弊,因而建议进行舞弊调查,那么,审计师应该将此情况通报组织主管人员。

2.3发现舞弊的职责的比较

IIA在《国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标准》第1210.A2-2“发现舞弊的职责”中认为内部审计师负责根据组织所开展的经营活动各方面的潜在风险水平,通过检查和评估内部控制系统的适当和有效性来协助组织管理层遏制舞弊。而我国准则则规定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应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合理关注组织内部可能发生的舞弊行为,以协助组织管理层预防、检查和报告舞弊。两者的规定基本一致,都认为管理层和内部审计机构在发现舞弊方面扮演不同的角色。内部审计的目标是向组织的有关成员提供对被审计活动的分析、评估、建议、咨询和信息,从而帮助其履行职责;而管理层的责任是在合理的成本基础上建立和维持有效的控制系统。审计人员实施的测试与管理层建立的合理控制相结合将会提高发现舞弊的可能性。但内部审计人员不能绝对保证组织不存在违规或违法现象。

2.4舞弊报告的比较

舞弊的报告是指审计师向管理层提供关于舞弊调查情况和结果的各种口头或书面、中期或最终的通报。IIA在《国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标准》中规定:“首席审计执行官负责马上将所有重大舞弊现象向高级管理层和董事会报告。在进行舞弊报告之前,应该进行充分的调查,合理确认确实发生了舞弊。”“报告应该包括内部审计师就是否存在足够的信息以推动全面调查所得出的结论。报告还应该总结这种结论所依据的调查发现和建议意见。在向高级管理层和董事会所做的简要口头情况汇报之后,应有书面报告对调查发现进行文件记录。”同时认为,“舞弊的最终报告的草稿应该提交组织的法律顾问审查。如果内部审计师可能需要侵犯客户的隐私权,应该提请法律顾问给予额外注意。”

3.我国CPA舞弊审计准则与国际舞弊审计准则的比较

3.1相同点

由我国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制定的,将在2007年1月1日实施的舞弊审计准则——《财务报表审计中对舞弊的考虑》共有14章90条,远多于现行的舞弊审计准则——《独立审计准则第8号——错误与舞弊》的6章25条。在这新准则中有一些借鉴了由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下属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委员会(IAASB)制定,于2004年2月颁布的国际舞弊审计准则——ISA240《审计是在财务报表审计中对于舞弊的考虑》。如:

3.1.1引入了舞弊三角理论

我国该准则的第2章第12条写明了舞弊发生的因素有3个,是动机或压力、机会和借口,即策划舞弊的动机或压力、进行舞弊的机会、使舞弊合理化的态度和借口三者合力作用的。该准则又将由舞弊导致的错报区分为两种类型:对财务信息作出虚假报告导致的错报和侵占资产导致的错报。

3.1.2审计人员要有职业怀疑的态度

审计师在计划和实施审计工作的过程中应始终保持职业怀疑,即保持好问的精神状态和对审计证据的批判性评估。对被审计单位所提供的审计资料的可信性和其管理层和治理层对询问所作答复的合理性,以及提供的其他信息的合理性保持怀疑。

3.1.3各方就审计情况进行沟通

当审计师在审计过程中识别与评估舞弊导致的重大错报风险方法主要是询问及分析程序,询问对象除了被审单位治理层及管理层、参与财务报告过程的业务人员外,还要询问其他被审单位内部人员。审计师之间也要就审计过程中发现的情况进行交流。

3.1.4对舞弊风险评估及处理的强制性记录

通过借鉴国际舞弊审计准则,使我国审计准则对舞弊风险评估和处理的记录上不但要求在审计工作底稿中记录下所发现的重大错误和所有舞弊,而且要求记录每一个风险点和注册会计师的对策。这样的强制性风险因素的书面记录有助于提高注册会计师对风险的敏感性,使其更加明确揭示重大舞弊的审计责任,而且有利于事务所进行更为有效的质量复核控制。当发生审计诉讼时,这种记录还可以作为注册会计师认真履行审计责任的证明。

3.2不同点

我国舞弊审计——《财务报表审计中对于舞弊的考虑》这一准则的实施将对中国CPA财务报表审计带来重大影响。它指出CPA审计应以识别、评估及应对重大错报风险为主线,以识别、评估及应对可能导致重大错报的经营风险及舞弊为两条主要支线,并且支线要很好融入主线,以此提高CPA发现重大错报专业水准。

对国际舞弊审计准则——ISA240《审计师在财务报表审计中对于舞弊的责任》主要包括15方面的内容:

(1)舞弊的特征;(2)管理层和公司治理负责人应承担的责任;(3)审计在查找舞弊中的固有局限;(4)审计师对于查找舞弊性重大错报所应承担的责任;(5)职业怀疑态度;(6)审计小组成员间的讨论;(7)风险评估程序;(8)舞弊性重大错报风险的识别和评估;(9)针对舞弊性重大风险应采取的措施;(10)评价审计证据;(11)管理当局的陈述;(12)同管理层和公司治理负责人的沟通;(13)同监管部门的沟通;

(14)审计师退出审计聘约;

(15)记录审计师对于舞弊的考虑。

这15个方面环环相扣,形成了一个结构严谨的舞弊审计新框架。

这两个准则在框架和内容上有些不同

1)在两者的框架进行比较,国际舞弊审计准则ISA240比我国舞弊审计准则多了“管理当局的陈述”这一部分。

2)在两者的内容进行比较,有以下几点不同:

(1)我国舞弊审计准则对收入确认存在舞弊风险,实行有错推定,对凭证记录的性质及范围的选择保持敏感;并要求CPA高度关注管理层运用重大会计政策及会计估计通过盈余管理编制财务报表,盈余管理在此也被认定是重大错报的成因。

(2)ISA240对舞弊审计的实施具有指导性和可操作性。ISA240提供具体需要关注的舞弊风险因素,更缺乏针对不同层次舞弊风险应采取的措施。ISA240的正文就多达112个段落,并以附注的形式列举了大量舞弊风险因素、应对措施等指导性意见。

(3)国际舞弊审计准则中突出诚信的企业文化在防止舞弊行为中的重要作用。ISA240要求管理人员不仅应建立有效的内控来从制度上防止舞弊的发生,还应当建立诚信的企业文化从思想上杜绝舞弊的根源。诚信的企业文化包括营造融洽的、积极向上的氛围;雇佣、培训和提升合适的员工;要求员工明确自身责任;针对实际或可能的舞弊采取恰当的措施等等。这要求管理层必须以身作则,加强同员工的沟通,向他们展示企业是如何诚信经营的。审计师对企业诚信文化的了解有助于对舞弊风险的评估。

4.启示和借鉴

4.1在舞弊审计准则中提倡审计人员之间共享集体智慧的结晶和识别舞弊的经验。事实上,这种共享不仅适用于审计小组成员之间,而且适用于同一会计师事务所的所有注册会计师之间,甚至适用于不同会计师事务所的注册会计师之间。但从我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外部环境看,事务所之间甚至注册会计师之间恶性竞争时有发生,非常不利于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良性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舞弊审计的效果和效率。因此,可以通过开舞弊审计经验交流会、注协组织舞弊审计专题培训等方式来加强会计师事务所之间以及注册会计师之间的合作,以便共享舞弊审计的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最终提高舞弊审计效率和效果。

4.2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制定更为具体的,指导性更强的舞弊审计准则,可以有效提高舞弊审计的效果,但同时也应效仿ISA240,强调注册会计师的职业判断不可替代,避免出现机械性审计。

4.3审计师应具有足够的专业熟练性,即必须遵守职业行为准则,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本着“诚实、客观、勤奋”的原则执行审计任务;熟练地运用内部审计实务标准、程序和技术,精通会计原则和技术,了解熟悉管理原则并懂得与审计有关的经济、商业、税收、财务法规,以及定量分析方法和电算化系统等基本原理;同时具备与他人进行交流的技能。足够的专业熟练性还要求审计人员掌握有关舞弊的知识,懂得舞弊的特征和施行舞弊的技术。只有这样,审计人员才能提高识别舞弊行为的准确率,保证舞弊审计的恰当性。

4.4在舞弊审计中应经常使用延伸性程序。延伸性程序主要取决于审计师的思维、设计以及企业管理当局的合作程度。审计师认为必要的任何合法的程序,都可以成为追踪舞弊的审计程序。如:

(1)在一日之内或近期之内突击盘点两次现金。第一次盘点很容易让舞弊者事先有所准备,而出其不意的第二次盘点,就能发现贪污或挪用行为。新晨

(2)对供应商及客户进行调查。可以发现由企业采购人员或其他人员虚构的供应商,同时可以揭露一些由企业内部雇员虚构的客户。

(3)测算现金收入送存银行拖延的时间。可以检查现金日记账,比较现金收入和该笔收入解存银行的时间,如果发现时间有拖延又无法解释原因,也许就意味着现金的挪用。

(4)被怀疑对象财产净值追踪分析。一旦舞弊行为被发现,或确实值得怀疑时,就要对怀疑对象进行个人财产净值分析,即将他的个人资产总额减去负债总额得到的净值进行期初期末比较,分析差额以及净值变动的原因。

(5)跟踪支出分析。将正常收入同所有支出进行比较,假如支出超越了收入,也许就是舞弊所得。应当说明的是,上述探讨并不是说明审计人员可以单独开展舞弊审计。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41号——财务报表审计中对舞弊的考虑.

[2]连宏彬.评国际舞弊审计新准则及其借鉴,《审计月刊》,2005年第8期.

[3]张龙平等.美国舞弊审计准则的制度变迁及其启示,《审计研究》,2003.4.

[4]辛金国等.舞弊审计程序研究,《审计研究》,2004.4.

上一篇:房产测绘范文 下一篇:幼儿手工制作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