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从业人员发展前景范文

时间:2023-10-03 20:04:38

银行从业人员发展前景

银行从业人员发展前景篇1

关键词:小客户;票据融资业务;金融风险

文章编号:1003-4625(2009)08-0114-03 中图分类号:F830.46 文献标识码:A

一般来说,票据融资业务中的“小客户”指注册资金少,经营规模小的贴现企业客户。该类客户具有经营范围广泛,企业基础资料与业务量不相符,对资金流动性要求时效性强等特点,公司名称多以“XXX商贸公司”、“XXX贸易公司”、“×××咨询公司”、“×××物资公司”等出现。由于票据融资业务对贴现申请人要求门槛较低,加之操作手续简便和贴现利率较低,迎合了“小客户”的经营特点,极易受到“小客户”的偏爱和追捧。它们往往利用票据融资业务的这些特性,大量办理没有真实贸易背景的票据贴现业务,实现自身的经济目的,特别是在当前经济下行风险加大,广大“小客户”的利润空间被不断压缩,资金链条紧张的情况下,为达到融资目的和实现收益目标,对该业务的依赖性明显增加。

而这些没有真实贸易背景的票据贴现业务对商业银行的资金安全和风险防控能力带来的风险是巨大的。所以,商业银行要提高自身的风险防控能力,从根本上杜绝这一现象,保障贴现资金安全已成当务之急。

一、“小客户”办理没有真实贸易背景贴现业务的动机分析

(一)客观条件方面

《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第十条规定:“票据的签发、取得和转让,应当遵循诚实信用的原则,具有真实的交易关系和债权债务关系。”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切实加强商业汇票承兑贴现和再贴现业务管理的通知》(银发[2001]236号文件)中明确规定:“各金融机构必须严格按照规定条件办理贴现业务,所办理的每笔票据贴现必须要求贴现申请人提交增值税发票、贸易合同复印件等足以证明该票据具有真实贸易背景的书面材料。必要时,贴现银行要查验贴现申请人的增值税发票原件,不具有贸易背景的商业汇票,不得办理贴现。”这一条款明确了真实贸易背景的具体审查要求。

由于我国票据制度规定企业办理票据贴现业务时需提供真实的贸易背景,向申请贴现银行提供增值税发票、购销合同等相关跟单资料,而随着经济生活的扩大化,很多自然人和小企业也参加了社会经济活动,他们出于各种原因无法或不愿取得正规手续,同时对资金的需要又十分强烈,这就给“小客户”充当票据中介,为其他企业和个人提供融资便利,创造了相当大的客观市场环境和利润空间。“小客户”往往通过帮助企业或个人把没有真实贸易背景,或在票据背书环节前后手的关联关系、逻辑性不够强,不符合银行贴现条件的票据进行包装,以满足银行贴现要求,拿到资金。

(二)主观意愿方面

“小客户”办理没有真实贸易背景贴现业务的目的有两个,一是满足自身的融资需求,二是实现利差收益或佣金收入。其通过办理没有真实贸易背景贴现业务实现经济目的的方式主要有以下3种:

1 “小客户”在正常的支付性票据之外,参与包装贴现一些融资性票据,赚取佣金收入;

2 “小客户”使用自有资金高利率买入“光票”,进行必要包装后,向银行申请办理贴现,收回资金,赚取利差;

3 “小客户”利用银行定期存款利率高于票据贴现利率的客观条件,帮助企业先开票,随后贴现,拿到钱存入银行,实现套利,进行利润分成。

二、“小客户”虚构贸易背景的主要手段

购销合同方面。“小客户”通常采取与前手签订虚假贸易合同的方式,虚构商品交易关系,其交易合同内容的逻辑性不强,表现形式有合同标的物超越其经营范围、买卖合同方向与汇票转让方向相反、合同日期晚于税票日期、合同过期失效、合同主要内容要素不全、合同重复使用等。

增值税发票方面。“小客户”往往利用银行业务人员对税制规定不太了解的特点,采取伪造、变造增值税发票,先贴后废,废票重用,一票多用等手段,以达到鱼目混珠,偷梁换柱,满足贴现业务所需要的交易背景要求。

三、“小客户”办理没有真实贸易背景贴现业务给商业银行带来的危害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票据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七十五规定:“依照《票据法》第一百零五条的规定,由于金融机构工作人员在票据业务中,对违反票据法规定的票据予以承兑、付款、贴现或者保证,给当事人造成损失的,由该金融机构与直接责任人员依法承担连带责任。”从司法解释上明确了金融机构在贴现商业汇票的真实性贸易背景审查时所应担负的责任。由于“小客户”通常采用虚构贸易背景的方式向银行申请贴现,银行一旦审查不严,对票据进行了贴现,将给银行资金安全和合规经营带来较大风险隐患,其危害是显而易见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将使银行面临资金风险。通常情况下,对票据包装,需提供虚假的增值税发票和购销合同,为法律所明令禁止,属违法行为。“小客户”办理大量无真实贸易背景贴现业务,其贴现业务量远远大于其自身经营实力,如一注册资金50万元的“小客户”,一个月内在同一银行累计贴现业务量达1亿元之多。根据法律上不成文的深口袋原则,假如“小客户”发生不履约行为,银行通常情况下不得不为其中的损失金额买单,并遭遇声誉上的损害。

(二)将使银行面临违规经营风险。“小客户”利用虚构的贸易背景,通过滚动签发银行承兑汇票,办理贴现,变相融资,利用贴现资金回流,放大银行信用,给银行经营带来极大的风险。票据融资业务一直是外部监管部门检查的重点,一些操作方面的不合规现象,加大了商业银行受外部监管部门处罚的风险。

(三)将使银行面临法律风险。在办理票据业务过程中,如当事人出现资金紧张或恶意欺诈,以银行办理无真实贸易背景的票据贴现违反有关票据法律或制度规定的理由,拒绝还款,银行就会面临较大的法律风险,威胁到资金的安全性。

(四)容易诱发内外勾结案件的发生。在“小客户”办理贴现业务过程中,如果有银行工作人员或基层经营机构出于承揽业务,完成业务指标和收取一定数量的好处费的目的参与票据中介,在其中充当角色,很容易诱发内外勾结案件的发生。

(五)容易虚增银行经营成果。“小客户”大量办理无真实贸易背景的票据贴现业务,一方面加大了银行的经营风险,另一方面也使银行的存款、

承兑、贴现等经营指标出现虚增的现象,不能如实反映银行的经营成果,导致管理层经营决策失误,影响银行的长远健康发展。

(六)容易助长银行的短期行为。“小客户”在某家银行大量办理贴现业务,这一“期限短、风险小、周转快”的业务操作模式使得部分基层经营机构过度强调票据融资业务的有利性,风险意识弱化,没有真正认识到此类票据融资业务潜在的风险,短期经营行为明显,不利于银行主营业务的拓展和自身竞争能力的提高。

四、防范对策及政策建议

(一)树立科学发展观,提高对票据融资业务的认识。商业银行要正确处理业务发展与内控合规的关系,特别是各级管理者要提高对票据融资业务风险的认识,坚持合规经营,不能片面追求业务指标和短期利益,为“小客户”大量办理无真实贸易背景的票据贴现业务,虚增规模,而忽视风险控制,加大银行的信用风险、道德风险以及法律风险。

(二)优化内部激励约束和考核机制,引导票据融资业务科学发展。商业银行应根据内部管理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发展票据融资业务,将票据融资业务作为商业银行一项重要的业务,而不是一项过度依赖的业务,票据融资业务发展模式也应逐步由追求规模的粗放型转变为追求收益和风险平衡型的发展模式。

(三)调整优化客户结构,把好客户准入关。商业银行要着力围绕自身授信客户和重点客户开展票据融资业务,重点支持信用评级较高的生产经营性企业和授信客户,做支付性票据,从源头上杜绝叙做融资性票据的可能性。按照“了解你的客户”、“了解你客户的业务单据”的原则,做好“小客户”贴现资格准人和审查,从严把握,严控“小客户”的贴现业务规模。

(四)加大对“小客户”贴现业务贸易背景的审查力度。商业银行要按照票据管理制度要求,将票据真实性和贸易背景真实性作为核心审查原则,逐笔核实贴现申请人提交的增值税发票原件并通过登陆税务局网站或拨打纳税服务热线电话等方式,对发票真伪进行查询。对“小客户”提供的票据进行严格区分,对于没有真实贸易背景资料或不能认定具有真实贸易背景资料的票据,禁止贴现。

(五)逐步压缩开办票据贴现业务基层机构数量,限定其业务范围。商业银行要实施对基层机构的差异化管理,针对基层机构与“小客户”接触较多的实际情况,管理部门要坚决取消那些达不到内控要求和所在地区经济环境差的基层机构的办理权限,逐步减少开办票据贴现业务的基层机构,不给“小客户”留出交易对手。同时对基层机构办理票据贴现业务的范围进行严格限定,将准入的票据限定在其自身授信客户和所在二级分行签发的票据,杜绝其与外部其他客户的票据业务往来,有效防范内外勾结案件的发生。

(六)提高对“小客户”的贴现价格水平,拉长贴现业务审批环节。商业银行可采取提高对“小客户”的贴现报价水平,不给“小客户”包装票据盈利的利差空间,使之无利可图,从而减少或断绝与银行业务往来;从票面审验、跟单资料审核、查询查复、风险审签、有权签字人审批等环节逐级进行审批,拉长审批链条,使之无法满足“小客户”对贴现资金的时效性要求。

(七)加强对从事票据业务人员的监督管理和教育力度。商业银行要选派业务能力强、人品好的员工从事票据业务,要防止员工与客户熟识形成关系网络,充当“小客户”的中介;对员工个人或其家属的个人账户进行重点排查,监控可疑交易,对违规充当“小客户”的中介的操作人员,不管是否造成损失,都给予严肃处罚。教育员工算好作案后的“六本账”:身心俱废的健康账、前途丧失的政治账、一落千丈的名誉账、众叛亲离的亲情账、朋友隔绝的关系账、行动受限的自由账,使员工明白“莫伸手、伸手必被捉”,一旦作案,即使能一时得逞,也必将难逃法网。人财两空。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99

[2]胡德胜,李文良,中国票据制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王丽丽,徐志宏,商业银行票据业务风险管理百问[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4]阙方平,票据市场运作原理与实践[M],武汉:武汉出版社,1997

[5]李果仁,当前我国票据市场的十大问题及对策[J],上海投资,2004,(3)

[6]毛孝霖,规范票据融资业务管理的思考[J],金融会计,2003,(6)

银行从业人员发展前景篇2

关键词: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重点分析;路径分析

随着近年来金融环境的不断转变,金融市场的优化已经成为现代经济体系的必需。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银行业的竞争也在逐渐剧烈,而营销产品的数字化转型成了现代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主要方向。商业银行在运行过程中需要不断对自身的营销产品进行数字化转型,这样才能使更多的客户参与到投资中,这样有助于帮助银行应对市场上存在的各种竞争,使银行的核心地位得到提升。但值得注意的是,商业银行以及营销产品,在数字化转型与实践过程中,各种金融风险事件也与日俱增,尤其是营销产品在数字化转型时需要面对现代社会中的各种新环境,所以产生了各种新的风险,而如何对营销产品的数字化转型风险进行有效的规避与预防,是现代金融研究人员的主要研究课题。文章中简单分析了商业银行的风险监管体系,并探讨了如何在内部开展相应的约束机制,旨在为我国商业银行开展数字化转型提供帮助。数字化转型是现代商业银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想要保持稳定的主要方式,而随着近年来经济的不断发展,诸多商业银行也在对自身运行的关键模式和环境进行改革,其主要目的是通过现代化的融资保险改革使金融渠道得到进一步的拓展,帮助相关工作人员解决融资困难、融资昂贵的问题,使我国的城乡经济能够更为稳固的结合。以电子商务为平台的各种现代通信技术,在目前市场上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并且融资方式和优化组合都为营销产品的数字化转型打下了更为坚实的基础。我国商业银行开展的各种金融业务也在现代的社会环境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不同的营销产品也趋向于复杂化和多样化,但总体来说出现的金融风险依旧未得到有效的控制,所以营销产品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不仅需要重视其经济收益,还需要重视金融风险产生的影响以及金融风险的扩散。商业银行在开展管理时,就需要意识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并根据实际状况做好风险管控,这样才能使商业银行得到更为稳定的发展。

一、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的重点与路径现状概述

数字化银行的转变,主要是一种建立在现代网络环境下的新型发展方向,其主要转型方向是我国的商业银行,在进行一系列的业务活动时,逐渐通过手机或者网络等移动终端来开展金融服务。而在近年来移动设备在互联网发展的状况下得到了极大的普及。移动支付以及移动银行在目前的市场上应用极为广泛,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呈现快速迭代和发展的趋势,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下,银行所推出的各种金融产品的整体概念也较为复杂。而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具有全面数字化发展的特点,具有极为良好的发展前景以及发展方向,相关工作人员需要意识到我国目前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的主要问题,并且对其进行进一步的优化,通过这种方式才能使商业银行的数字化转型呈现快速且稳定的发展。无论是银行信息化还是银行电子化,或是现代化的移动金融等概念,背后涉及的不仅仅是工作人员的努力,更与我国的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有较为密切的关联。业务和机理的重建,能够贯穿于银行数字化发展的整体过程,究其根本原因都是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来进行,银行的效果优化和全面改进,其中涉及的内容较为复杂,相关工作人员需要了解我国目前存在的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的趋势,实行有效的管理。这种方式能够使我国的整体银行发展呈现快速稳定的趋势,究其根本都是将现代化的新型科技应用于其中,借此使我国的银行业呈现快速发展的趋势。银行的数字化转型,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背景下,呈现稳定有效的趋势,银行的数字化转型受到我国乃至社会中各个机构的广泛关注,例如IBM认为银行在进行数字化的战略转型时,涉及的内容,包括数字化的能力、成熟度以及全渠道经营策略等多项内容,相关工作人员在进行经营和优化时,需要对服务流程以及银行组织等多个方向进行全面的反思,并且对其进行有效的精简和处理,这样才能使银行的数字化转型更为成功。综合来看,我国目前相关工作人员对于银行的数字化转型呈现乐观的态度,并且越来越多的工作人员对这项工作有着极高的重视度,但目前我国的银行数字化转型依旧在起步阶段,对此相关工作人员需要结合全球规律及本土特色做出相应的改变,确认将不同阶段的银行发展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开展工作,这样能够扎根于需求看待问题,使银行的数字化转型呈现快速且有效的发展。

二、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的重点与路径出现的问题

(一)客户角度。无论如何,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的最终目标是现代化的银行,能够为客户提供更为良好的金融服务,更便捷的服务体验。从客户的角度进行分析后,确认银行进行有效的数字化转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客户提供更为良好的服务,提高业务的办理效率和速度。总的来说在现代社会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客户对于银行的信任度,相较于对于普通的商业公司来说明显更高,银行在先天优势的背景下,拥有着极为大量的客户群体,具有数字化转型的基本要素。但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在进行现代化的商业体系转型时,受到过于僵化的相关条款的约束,导致在为客户进行优质的服务时,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其中的管理体系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无法发挥其应有的效果。例如:我国的相关部门提出了需要进行金融供给侧的结构改革,其最主要的目的是对我国现代化的金融体系进行优化,涉及的整体服务较为明显。此外,在进入了数字化时代以后,我国存在的原有金融体系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可能无法与时代进行挂钩。正是因为在金融部门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呈现了一定的脱实向虚的情况,银行在进行金融服务时,受到实体部门客户的资源配置问题影响,其中存在着大量的流失状况,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的优化管理,这种现象可能会导致未来一代的客户需求无法得到有效的满足,鉴于此推动商业银行的数字化转型的关键,依旧是目前银行转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工作人员需要意识到在现展的背景下,客户的需求方向,使其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现代的居民环境以及整体发展。(二)监管角度。银行业的发展受到了现代各个国家的广泛关注,尤其我们国家银行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的。银行业涉及的内容也较为复杂,大量创新性的银行体系呈现监管边缘的特征,而大量的数字化活动在进行创新时并没有受到相关的监管约束。许多国家在进行监管活动的设置时,都自上而下地对某些银行的技术变革进行推广,譬如近年来我国兴起的开放式银行等这种经营体系对于国家的监管工作来说产生的影响较为复杂,我国相关部门需要对银行的改革和发展进行研究,并且对银行机构的服务智能进行不断的提升,这样能够使相应的管理体系更加具有包容性和活动性,缓解以往银行金融体系的脆弱状况,并且在进行银行的包容性优化时,工作人员还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的优化建设,这样才能使我国整体的金融体系呈现快速改革的趋势,使经济体系向技术应用型进行变革。由此来看,我国的整体数字化转型呈现出不同国家的发展特点,但也需要相关工作人员作出进一步的监督以及加强管理。

三、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的重点与路径对策

(一)提高了银行运营效率。在开展金融业务的管理时,将依托于互联网的大数据技术融入其中,商业银行可以针对最终的数据分析结果来对各种风险管理流程进行调整,一方面来说能够使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更加高效且合理的运行,另一方面还能使商业银行的管理工作得到不断的优化。可以针对大数据的最终分析结果对不同类型的产品进行集约化运营风险管控,这样能够及时对不同的管理条规进行调整,而一旦发现违规行为,则可立即对其进行处理,并且还能有助于相关工作人员识别违规操作中的各种商业风险,使风险处于可控的状态,并且不对市场秩序产生影响。在互联网大数据背景下,商业银行在运行过程中能够快速地找到不同行业以及社会中不同环境的数据关联性,而通过模型演算以及数据分析,则能够帮助相关工作人员了解数据变动的基本规律,商业银行在运行时可以根据数据的变动来对自身的风险管理体系进行调整。尤其是在商业银行内部,还需要建立完善的内部风险管理体系,需要商业银行的工作人员了解商业管理文化并尽可能在日常工作中将风险控制作为一项重要的管理内容,这样才能保证企业实施风险管理措施得到进一步的优化。除此之外,对于商业银行的高层管理人员来说,还需要做好风险管理文化建设,在内部制定完整的管理行为准则,并且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使银行内部形成一种具有风险意识的职业环境,这样能够使银行更为良好的防范各种金融风险,使银行的信息技术风控得到提升,更是为了避免风险的出现。在进行持续改进时,涉及的内容较为复杂,涉及的管理方向也不仅仅包含制度或者人员的管理,想要使商业银行的大数据处理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增强,一方面来说需要建立完整的大数据信息收集体系,使商业银行在运行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数据支持。在收集数据后,相关的软件能够对数据进行有效的分析和统计,这样才能使大数据展现其应有的价值。人才首先是第一要务,想要持续改进商业银行的大数据处理能力,就需要从人力资源的角度进行优化,首先需要尽可能招聘优秀的技术型人才和数据分析人才,主要对各种运营管理中的数据进行分析。除了人力资源以外,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尽可能建立完整的数据分析数据库,使大数据在进入数据库后能够得到有效的调取。硬件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项设备,所以商业银行需要加强硬件的投入,这样能够使大数据的核心处理能力得到进一步的优化。值得注意的是,商业银行在进行数据分析时,总体的大数据分析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工作,所以想要保障大数据的核心处理能力得到有效的强化,商业银行的管理人员需要不断对银行的发展进行优化并建立良好的核心,使商业银行的发展呈现可持续的状态。(二)结构金融创新的推动,加快了金融市场脱媒。在进行金融服务的创新与推广时,市场的媒体脱离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而在以往开展金融业务的广告投放时较为粗放,但这种广告的投放方式总体来说缺乏针对性,相关工作人员不能了解客户的实际需求,导致广告的总体投放效率较低。而在大数据的发展背景下,我国的普通人群在日常生活中与社交网络有较为密切的连接,我国的社交网络在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一个完善的体系和理念,社交网络主要包含现代化的抖音或者微博等多种软件,而在进行金融服务实体社交网络官方可以为商业银行提供关于用户浏览习惯的大数据结果,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对结果进行分析,了解不同年龄段或者性别等基本因素的用户在进行社交网络的浏览时,对于金融服务的需求。而在确定了目标群体以后,商业银行可以通过投放专门广告的方式,来使目标用户群能够得到有效的广告推广宣传,这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使广告投放的质量得到提升。而工作人员想要使社交网络与商业银行的金融服务进行有机的融合,就需要了解我国目前的经济市场发展状况,了解哪些用户对于金融服务有较高的需求,这样才能使广告的投放更为精准,使商业银行能够全面的建立社交网络的应用平台。商业银行在进行大数据的处理时,需要从多个角度开展管理工作,而相关工作人员想要对数据进行有效的利用,也需要面对较多的困难,一方面来说,大数据的总体理论还存在摸索状态,如何将社交网络中繁杂的信息进行剔除,选择出相应的目标用户,是相关工作人员需要高度重视的一项内容。另一方面,大数据的安全性是商业银行的底线,数据的安全关乎银行的权威和客户的安全,如何加强大数据下的信息安全也是工作人员需要高度重视的一项内容。(三)突破了传统银行发展理念。在进行互联网技术以及新的科学技术的发展下,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尽可能突破传统银行的发展理念,将新一代的技术和系统等多方面应用于其中,例如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系统,通过这些系统的综合应用,对整体的金融业态进行转变,银行的数字化转变意味着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对自身的知识结构进行进一步的优化,并且还需要尽可能把握这一系列的新兴技术,通过对业务和市场的全面支持,能够形成市场的核心竞争力,进行进一步的发展。在目前的社会环境中,大型银行与小型银行产生资源的能力有所不同,而在进行技术的布局时,涉及不同的思路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做好有效的技术应用和执行,并且将银行的发展进行进一步的提升,这样才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发展背景,使我国银行突破传统的发展束缚,形成现代化的发展体系。

四、结语

商业银行的发展对于我国现代金融体系的建设来说至关重要,我国相关工作人员需要了解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且对其进行进一步的优化,这样才能使商业银行呈现快速发展的趋势,工作人员需要了解商业银行的整体发展误区,并且对其进行进一步的优化,借此使我国的商业银行实现成功的数字化转型。

参考文献:

[1]潘子杰.国际领先银行数字化转型的比较与启示[J].农村金融研究,2020(10):65-70.

[2]郭晓蓓,蒋亮.数字经济视角下的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探讨[J].金融科技时代,2020(9):41-47.

[3]王璐.在不确定性中寻找商业银行发展的新动能[N].金融时报,2020-10-19(009).

[4]张月波.数字化转型中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智能化探索与应用[J].中国内部审计,2020(10):68-71.

[5]胡汉军,叶敏文,刘轶.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下全渠道建设策略研究[J].武汉金融,2020(10):74-80.

[6]张海波,孙健慧.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商业银行渠道一体化融合研究[J].企业经济,2020,39(10):139-145.

[7]蔡煜炜.对商业银行线下网点数字化转型中信息系统建设的思考[J].金融科技时代,2020,28(10):72-76.

[8]冯静生,钱王鑫.商业银行农村金融服务的数字化转型———从“农村淘宝”到“乡村振兴”[J].当代金融家,2020(10):114-115.

[9]林波,杜琰琰.数字化转型推进普惠金融商业可持续研究[J].新金融,2020(9):42-46.

[10]李晖.城市商业银行零售业务数字化转型路径探索[J].甘肃金融,2020(9):8-11.

[11]梁文静.数字化转型下的银行信息安全防控体系建设[J].金融科技时代,2020(9):14-17.

银行从业人员发展前景篇3

本次调查的数据来源于对目前在上海地区营业的25家中外资银行人力资源部门的问卷调查。其中外资银行13家,分别是花旗银行,渣打银行,荷兰银行,德意志银行、德国德累斯顿银行,比利时富通银行,加拿大丰业银行,意大利西雅那银行,日本住友信托银行,三菱东京日联银行,星展银行,华侨银行和东亚银行:中资银行12家,分别是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上海银行、浦东发展银行,上海农村商业银行,中信银行,光大银行、深圳发展银行,华夏银行,杭州银行和厦门国际银行。 本次调查是上海市银行业自身开展的一次大规模的人才状况调查,其研究数据和结论具有相当的权威性。

上海市银行业人员基本状况

25家中外资银行员工总数为57800人。截至2008年6月底,本次调查涉及的25家中外资银行,在上海共拥有从业员工数量达到57800人,其中劳动合同制员工总数为49554人,占从业人员总数的85.73%,劳务派遣制员工总数为8246人,占从业人员总数的14.27%。

女性员工逾六成。在这57800名银行从业人员中,女性员工超过六成,占61.78%,数量达到35709人;而男性员工数量为22091人,占总数的38.22%。

本科以上学历人员近半数。本次调查的25家中外资银行的从业人员中,本科学历的员工占比为42.08%,硕士学历及博士学历员工占比分别为5.78%和0.16%。本科以下学历的员工比例略高于本科以上,为51.98%。

外资银行具有海外留学和工作背景的员工远远高于中资银行。从海外经历来看,25家参与调查的银行中,有海外留学背景的员工数量为2046人,而有海外工作背景的员工数量为649人。其中13家外资银行中有海外留学背景的和有海外工作背景的员工数量分别为1842人和616人,在总调查样本中占比分别为90.03%和94.92%。可见,目前中资银行中有海外学习或工作经历的员工数量还非常少。

26~45岁年龄段是员工的主体。从年龄分布看,在25家参与调查的银行中,26~35岁及36~45岁员工的数量较多,占比分别为36.76%和30.81%;而55岁以上员工数量最少,占比只有2.26%。

上海市银行业人才引进状况

社会招聘占六成。本次调查的数据显示,上海市银行业目前引进人才的方式总体上比较多地选择社会招聘有经验的人才,这种方式在现有员工录用中达到的比例为61.30%,其次为校园招聘应届大学(研究生)毕业生,这种方式在现有员工录用中达到的比例为23.46%:通过上级派遣和其他方式招聘(主要是劳务派遣制员工)的比例不高,分别为6.28%和8.96%。

申资银行更倾向于社会招聘。从不同银行看,外资银行和一些中资中小型股份制商业银行引进人才最主要的途径是通过社会招聘有经验的人才;上海本地的一些商业银行引进人才时同时使用校园招聘和社会招聘两种形式,其中校园招聘的比重更大一些,而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则主要通过校园招聘的方式引进人才。

人才引进数量逐年上升。本次调查的数据显示,自2006年以来,上海市银行业人才引进数量呈逐年上升的趋势,2006年为4394人,2007年为6461人,2008年为7716人。

国内6所名校最受青昧。目前上海市银行业在引进人才时更喜欢从以下6所国内高校中招募:复旦大学、上海交大、上海财大,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

国外16所大学也颇受欢迎。沃顿商学院、哈佛商学院,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法国Insead,丹麦尼尔斯布鲁克哥本哈根商学院、荷兰方堤斯学院,瑞士库特博什学院、英国牛津大学、英国剑桥大学,比利时安特卫普大学、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澳大利亚悉尼大学、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日本东京大学、日本庆应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

引进人才最关注12项能力素质。目前上海市银行业在引进人才时除了相关工作经验外,最关注的12项能力素质是:团队合作能力,客户服务能力,沟通及表达能力,抗压能力,领导潜力、责任感、适应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情绪稳定性,工作主动性和应变能力。

上海市银行业人才流动状况

2007年银行离职率最高。截至本次调查,2007年度由于上海市场新进银行的增多和金融市场的大好形势,人才离职率较2006年有较大幅度提高。被调查的25家银行的平均离职率为12%~13%,而2008年又进入一个相对平稳期,从可统计的数据来看,人才离职率有较大幅度的下降。

中外资银行对离职率的承受程度差异较大。从可接受的离职率来看,外资银行的承受范围在年15%左右,中资中小型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承受范围在年5%~8%,而中资大型国有股份制银行的承受范围在1%左右。

主要离职人员不是核心人才。从调查数据可以看出,目前上海市各中外资银行离职率最高的岗位集中在客户经理,后台支持人员(以IT及财务人员为主),以及有经验的柜员三类。

外资银行是离职人员的主要去向。从离职去向看,目前上海市银行业离职人员的主要去向是外资银行,其次是其他中资股份制商业银行。

职业发展和工资待遇是人才离职的两大主要原因。其他离职原因依次为:工作压力过大,个人及家庭原因(如健康原因,住家离上班工作地点太远、出国留学等),工作绩效不能符合银行的期望,不能适应企业文化或人际关系。

上海银行业人才流动中存在的需规范的问题。参加调查的25家中外资银行反映的目前上海市银行业人才流动中存在的需规范的问题主要包括:岗位从业资格认证有待规范和发展;缺乏实质有效的竞业限制手段;某些国有商业银行过度限制人才流动;个别银行存在不正当竞争现象,如召开针对他行的专场招聘会等:银行员工离职成本过低,同时由于缺乏银行员工业务保密方面的规范性条例,导致员工在离职的同时将客户等资源带走;缺乏统一的银行业从业人员工作诚信记录档案供银行招募人才时使用;银行人才市场竞争过度,经常出现违反正常市场成本的高薪招聘。

76%的被调查银行认为有必要建立上海银行业(金融业)人才交流中心。76%的调查样本认为,有必要建立一个类似上海银行业(金融业)人才交流中心的机构,为规范上海银行业人才的合理有序规范流动提供专业化服务;只有24%的调查银行认为好像不太必要,需要强调的是,这一群体全部为外资银行。

职业发展和工资福利是留住人才的两大关键因素。参加调查的银行表示,银行业留住人才的关键因素集中在以下几方面;设计清晰的职业发展路径,良好的工资福利待遇,提供合理的晋升激励机制,完善的培训系统,良好的工作环境,有竞争力的企业(银行)品牌,提高员工的企业文化认同感。

上海市银行业人才培训状况

外资银行人均年培训费用约是中资银行的5倍。25家银行员工年度人均培训费用约为1616元,其中13家外资银行年度培训1费用为每个员工人均3400元,12家中资银行年度培训费用为每个员工人均1190元。可见,外资银行在员工培训上的投入远远超过中资银行。

银行最重视8项培训。调查显示,上海银行业最重视的8项培训依次分别是:产品培训,业务培训,规章制度培训,操作流程培训,风险管理培训,销售能力培训,通用能力培训以及各类相关职业(执业)资格培训。

行内师资进行培训和参加总行培训是银行使用频度最高的培训途径。从培训途径来看,由行内师资进行内训及参加总行组织的培训项目是银行最经常使用的培训途径。其他使用频度较高的培训途径还包括委托咨询机构承办培训项目,请国内师资来行内进行培训(讲课),以及参加咨询机构举办的公开课项目等。

多数银行组织开展在职人员学历学位培训。在参加调查的25家银行中,有20家银行组织开展在职人员学历学位培训,其中55%为业余为主,适当利用一点工作时间,另45%为全业余。

这些银行基本使用送国内高校培养的形式进行在职人员学历学位培训,选择的学校集中在复旦大学,上海交大,上海财大,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及中欧工商管理学院7所。至于在职人员学历学位培训的费用,一般没有固定的规定,会视情况而定。一般来说,高层员工较多采用全部由单位出资的形式,而普通员工较多采用单位不出资但取得学历学位后给予适当奖励的形式。

未来上海市银行业人才需求状况

银行从业人员发展前景篇4

【关键词】商业银行,绩效评估,平衡计分卡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面临着两大时代背景---金融业的全面开放和国内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开展。在这种现实背景之下,国内商业银行必须改变陈旧的计划经营管理体制,采用有效的绩效评价模式和激励约束机制来解决商业银行低效率运营的问题。

一、我国商业银行绩效评估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与国外相比,我国商业银行绩效评估体系建立较晚,虽然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初步建立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绩效评估体系,但在实际应用中,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 财务指标在绩效评估中所占比重过大。我国商业银行在绩效评估指标的设计过程中,过于重视财务指标,如利润率、总收益等能够直观反映评估结果并且容易收集数据的指标。而忽视员工的服务质量与员工培训、内部管理、产品创新等非财务指标, 难以反映商业银行未来的发展前景, 导致绩效评估与商业银行战略相脱节。

2. 绩效评估中沟通不足。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对于绩效评估的实施过程都非常重视,但对于评估的前期准备阶段往往重视不够,甚至被省略掉了,这样会直接影响绩效评估的结果。评估的前期准备工作不充分,与员工的沟通不足,加上对评估的重要意义的宣传不到位,就得使员工不能充分认识开展绩效评估的积极作用,有的甚至曲解为形式主义,种种不利因素都会影响绩效评估工作的顺利开展。

3. 绩效考评中相应的奖惩措施不足。绩效评估的结果出来之后,应当及时的将考评结果反馈给员工,并给予相应的奖惩措施。试想如果那些在经营过程中对提升绩效做出贡献的员工得不到其应得的奖励与酬劳,而那些对银行发展建设没有什么贡献或贡献较小的员工没有得到应有的惩罚,则必定会影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滋生反抗情绪,导致更多的员工人浮于事。这样一来对银行进行绩效评估的初衷就没有任何意义了,也达不到提升银行经济效益的作用。

二、平衡计分卡

目前国际上存在的绩效评估方法主要有一下6种:传统的财务分析法、杜邦分析法、骆驼评级体系、标准·普尔银行评级分析方法、经济增加值法和平衡计分卡。针对我国商业银行目前存在的问题,本文主要介绍平衡计分卡。在《哈佛商业评论》评选的“80年来最具影响力的管理思想”中,平衡积分卡稳稳地占据了一席之地。如果对财富500强企业做一项调查,会发现在这些庞然大物中有半数以上是平衡计分卡的信徒。平衡计分卡最先在美国兴起,它从财务、客户、内部运营、学习与成长四个角度,把组织的战略规划分解为可操作的衡量指标,是一种可以平衡财务绩效指标准确性和完整性的方法,能够把无形资产转化为企业的利益。平衡计分卡的出现,使传统的绩效管理从人员考核和评估的工具变成战略实施的工具,使得领导者可以全面统筹战略、人员、流程和执行等管理工具,确保组织的可持续发展。

三、平衡计分卡的优势

平衡计分卡是绩效管理中的一种新思路,适用于对部门团队的考核,它反映了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之间的平衡、企业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之间的平衡、组织内部和外部的平衡、过程和结果之间的平衡、管理业绩和经营业绩的平衡,成功地将企业战略和一整套财务和非财务性评估手段联系在一起。平衡计分卡与其他绩效管理工具的优势表现为:

1.平衡计分卡是一个解决银行战略执行的有效工具。平衡计分卡可以帮助银行建立以战略为中心的协调机制,使银行认清自己的使命、愿景、价值观,帮助银行构建自己的战略目标,要求高层领导亲自推动组织的变革,整合资源,统一工作战略,协调组织目标,并通过平衡计分卡四个方面绩效评估的导向将日常工作与战略联系起来

2.平衡计分卡可以帮助银行建立良好的客户关系,实现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模式。客户是商业银行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银行财务业绩的驱动因素。客户层面是平衡计分卡的重要方面,平衡计分卡使银行确定目标市场客户的价值主张,通过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建立殷勤周到的客户关系和一个独一无二的形象和声誉来获得客户的满意度。

3.平衡计分卡能够促进银行内部业务重组和内部控制。通过平衡计分卡商业银行可以建立一套完整的内部流程价值链。内部流程价值链的开端为创新流程,要弄清当前和未来客户的需要并开发新的金融产品满足这种需要,接下来是经营流程,即提供既有的产品和服务给现在的客户,末端是售后服务,即销售后提供服务给客户,增加客户从企业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商业银行可以通过价值链和作业成本管理消除非增值作业,通过时间、质量和成本的衡量给目标客户提供卓越的产品和服务。

4.平衡计分卡能够帮助银行员工学习与成长。传统的绩效评估方法采用短期财物衡量标准,缺乏对员工的培训,容易造成银行经营的短期化。而平衡计分卡注重银行长期价值创造的战略目标,从员工的学习与成长层面为其他三个层面提供基本框架。人力资源系统是实施平衡一记分卡不能缺少的部分。公司可以把平衡计分卡与员工的能力发展相连接看,通过识别战略性岗位群与关键能力、明确岗位能力要求、评估人才能力,找出当期能力与需要能力的差距分析,从而制定员工培训发展的长远规划。平衡计分卡绩效管理通过与浮动薪酬联系起来,从而有效的激励员工实现银行长远目标。

参考文献:

[1]蔡玮. 商业银行绩效评价方法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03)

银行从业人员发展前景篇5

银行 政工人员工作能力 自身修养

随着现代企业对内部管理体制优化的要求不断提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科学化已经成为体制改革的重要环节之一。从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到人力资源管理的六大模块,强调“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成为企业“选人、用人、育人”的重要标志。在现代企业转型发展的大背景中,如何推动企业文化深入人心和提升员工忠诚度和企业凝聚力成为当前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本文以银行为例,对政工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和自身素养提升作初探。

1当前银行政工工作的“瓶颈”

1.1政工工作思路老套

我国大多数企业对政工工作的性质和作用存在误解,片面的将企业政工工作等同为说教、开会、谈话、写心得的死板工作形式,不能为企业的经济效益、长远发展带来利益,甚至还要占用大量的人力、财力、时间,加重其他员工的工作负担,特别是银行,规模高速扩大、业绩飞速提升、利润快速增长,已成为近年来我国银行业的发展现状和发展形势,在此金融大背景下 ,如何提升存贷利差和信贷资产增长是银行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而政工工作在利益增长面前显得格外微不足道,基于这种思想,无论是企业的战略规划、改革计划还是管理模式,都将精力投放在产品更新、资金运作、财务管理等相关业务上,而对思想政治工作流于形式、疲于应付,政工人员队伍涣散,工作能力和自身修养提升严重不足,对企业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更是无从谈起, 因此,提升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与自身的修养,使之成为企业发展壮大的“软推手”。

1.2政工队伍的老化

当前我国企业政工队伍呈现老化态势,主要表现在:一是年龄结构偏大,队伍出现断层。政工人员大都来自于行政干部兼任或是其它岗位调配下来的人员,缺少专业政工背景,理论水平相对较低,导致整体政工队伍素质不高,二是梯队建设储备不足。部分政工人员不愿长期从事政工工作,认为政工工作“没前途、没出路”,转岗、跳槽的思想强烈。年轻的大学生虽有高学历,但从事政工工作经验不足,参加工作后受到工作环境中消极的思想影响,逐渐丧失学习的积极性,长此以往,政工队伍就出现梯队断层,供给不足的现象。

2提高企业政工人员能力与素质的途径

2.1提升政治理论职业化素养

作为新时期的政工工作人员不光要有积极热情的工作态度,更要有过硬的思想理论水平和专业素养,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中国社会主义理论科学体系重要内容。从2013年,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对政工人员的政治理论水平提出更高层次的要求,全面贯彻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全会、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民服务、务实清廉,不断更新知识和观念,适应新时期对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

政工人员作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在近年来金融领域面临的利率市场化重要改革中,政工人员对政策的解读为企业指明发展方向。从2014年至今,央行两次下调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基准利率的下调和银行利率的“一浮到顶”使银行的经营面临巨大挑战,因此,银行政工人员应多了解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同业战略部署,结合银行自身发展前景和国内外金融大环境,在本职工作中鲜明和坚定政治立场为企业员工做出表率作用,无论环境如何风云变幻,企业及其职工都应严守政策法规、遵守职业纪律,内外同心,这些都是对政工人员的工作要求,将单一的、死板的政策理论说教转变为与实际工作、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讲解,这既是对政工人员政治理论学习的高标准要求,更是作为银行政工人员必备的专业能力。

2.2传统政工工作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相结合

首先,思想政治工作人员不能仅仅局限在党务工作上,要打破传统工作模式,加强与业务部门、职能部门的沟通交流,深入员工,为他们排忧解难,无论是在生活上的还是工作中,以真挚坦诚的热情为广大职工服务,使员工感受到党组织和企业大家庭的温暖,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提升员工凝聚力,为企业应对市场变化伫立精神支柱。同时,现代企业对人才的培育也日益重视,银行作为经营风险的单位,对人才综合能力要求格外高,专业的业务知识、更新的业务技能是应对银行外部竞争的法宝,所以,人才的培养是关键,但是如何留住人才和引进人才更离不开政工人员的努力。其次,员工的忠诚度培养需要渗透到每位员工工作的点滴之中,培训作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模块之一,以更为科学的方式培养员工的职业道德和专业技能,政工工作可以从中借鉴许多经验,或是将思想政治工作糅合到培训当中,思想上的认同才能促进企业战略发展适应市场形势变化的要求,进而主动提高和不断调整自身技能,提升业绩。

2.3勇于创新做复合型人才

创新是一个企业发展壮大的动力源泉,政工工作也不例外。首先,在思想观念上,突破传统束缚,认识新形势下的政策导向,领会党中央、上级机关的工作指导,冲破旧有工作模式,打破条框体制,从本单位的实际出发,调控风险、加强内控力度,通过培训手段,鼓励员工参加各类从业资格考试和新业务要求的持证上岗考试,政工人员不仅要积极推动全员学习和再教育的热情,更应身先表率,带头学业务、学新业务,做到政治思想与实际工作相结合,鼓励员工参加高层次学历教育,优化员工队伍学历结构,培养一支思想过硬,业务精通,随时能与企业共同应对金融市场变革的员工队伍。

政工工作任重道远,绝非一朝一夕就能实现,如何将政工工作的效用发挥到最大化,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这需要企业政工人员的不断探索和实践。

2.4组建高素质、年轻化政工队伍

银行从业人员发展前景篇6

关键词:银行保险银行业保险业

银行保险又称银保融通,主要是指银行通过各种方式向客户提供保险产品从而进入保险领域的一体化经营方式,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银保合作。

我国发展银行保险的现实意义

银行业与保险业相互合作、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作为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产物,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在这一潮流的影响下,当前我国出现的银保合作热,符合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是我国银行业和保险业在应对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挑战所作出的理性选择,也是为下一步迎接激烈竞争所作出的必要准备。大力发展我国的银行保险,对于我国的银行业、保险业起着双重促进作用。

银行保险可以有力促进保险业的发展

有利于节约保险的经营成本,提高保险市场的运行效率由于银行发展较早,比较完善,具有丰富的营业网点和广泛的销售渠道。银行保险正是利用银行庞大的分支机构网络销售保险产品,使得银行保险的经营者可以凭其信息优势接触数量巨大的潜在客户,而不需要在社会上随机寻找潜在客户和准客户,主动联系进行保险展业,在扩大经营规模的同时降低保险产品的营销成本,实现规模经济,扩大了潜在客户群,提高保单的销售效率。

促使我国保险经营模式的变革一是保险经营理念的变革。银保合作可加深保险公司与客户的关系,降低客户的信息收集成本和交易成本,为客户提供更多的服务选择,满足其多元化和个性化需求。二是保险经营手段的变革。保险业利用银行网点作为销售渠道,可以高效率地覆盖市场与客户,解决保险公司分支机构不足的问题;并可借助客户对银行的信赖,有效缩短保险产品与广大客户之间的距离。

促进我国保险核心资源的深度和广度开发银行保险的推广,可以增加保险市场的主体,有力地加快中国保险业、特别是寿险业的扩张速度,提高保险市场的竞争力度,培养健康、竞争、有效的保险市场。银行与保险开展深层次合作,对提高我国保险业整体规模和服务水平,增加服务的技术含量,增强国际竞争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银行业也会在银行保险业务中获得巨大的利益

使巨大的销售网络获得根国利用利润银行的收益是多方面的首先,银行通过现有的销售渠道、技术等资源的合理利用,实现了成本节约。节约的成本包括交易成本、销售渠道成本、客户信息收集成本等。银行和保险公司可以协商降低保费的形式,把节约的费用向顾客转移从而提高产品的吸引力。银行保险最为发达的法国,在寿险市场采取银行保险形式的公司在成本上明显要比传统的保险公司占据优势,银行保险机构基本上可以把佣金和成本占总保费收入的比例控制在10%以内,而传统的保险公司的这一比例普遍高于10%,有的甚至达到22%。其次,银行可以通过销售保险产品得到手续费,参与其销售的保险产品部分的资产管理将获得资金的投资收益;多项收益将产生“收入的协同效应”,即银行保险可以通过产品开发、销售、网络关系等资源的共享达到规模经济的效果,为银行带来了可观的收益。

稳定银行的资金来源金融市场近年来逐渐显现银行的资金逐渐分流到保险公司,银行为了避免这一状况的恶化,采用了两种方式保险业务的经营:一是与保险公司签定分销协议并参与资金的管理,二是成立自己的保险公司保证资金保留在集团内。这样既避免了资金分流,还使得银行自身的资金来源更加稳定,更多的短期投资转化成中长期投资。

我国银行保险的现状及问题

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及国民经济结构性调整的逐步深化,银行与保险公司的合作仍然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有:

观念转变滞后于市场。目前银行已充分认识到拓展银行保险业务是今后稳定客户源的一条重要渠道。但是在基层网点,大多数员工对这项业务认识不足,认为是增加额外负担、不务正业。同时推销保险业务简单依靠信贷手段、柜台销售,全员没有真正开展起来,没有采取行之有效的办法。保险公司则习惯于沿用行业代办的模式,对银行保险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上热下冷。甚至一些基层公司有畏难情绪,认为花很多时间和精力启动这块市场,还不如建一个保险站业务来得快,没有从营销机制创新角度来重视银行保险,更没有像引进个人营销机制一样开拓银行保险市场。

银行与保险公司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仍显不足。商业银行与保险公司都是金融企业,其在产品、管理、风险防范、营销对象等多方面有着共通之处,具备广泛、深入合作的条件,但目前我国银行与保险公司的合作仍处于初期,合作内容以保险、保费结算、资金存款为主,而在产品互补、客户共享、电子网络等方面仍未开展有效合作,合作内容的单一和简单化影响了双方资源的共享度和资源整体效益的提高。为此,银行与保险公司应进一步扩大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并通过合作,努力实现降低经营成本、化解经营风险、增强自身竞争力的目标,为迎接全球化金融竞争的挑战奠定基础。产品单一,同质化程度高,且产品存在较高的风险。各家保险公司在银行柜台上推出的产品大同小异,绝大部分为简易型人身保险产品,保障功能设计不足,无法满足客户的差异化需求。产品单一带来的直接后果便是容易偏向价格恶性竞争。目前占银行保险市场份额最大的产品为趸缴的分红保险,2002年占银行保险业务保费收入的43.6%。分红型产品占比过高,而我国资本市场又不是很稳定,资金运用渠道相对狭窄,势必造成过高的资本运用和分红压力。当然,银行保险主推分红保险与我国民众保险意识不强有关系,因为相对于保险而言,人们更容易接受传统的储蓄方式,但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保险公司在产品开发过程中由于受技术力量、精算水平的制约,加之对银保合作的渠道与机理认识不清,不能结合双方优势开展产品、服务创新,以致出现产品缺乏吸引力和价格缺乏竞争力的问题。

电子化管理水平低,专业人员相对缺乏。由于保险产品的特殊性,需要具备保险专业知识的人向投保人详细解释,而我国目前这种专业人员的数量远远不能满足客户的需要。银行与保险公司之间电子化管理水平参差不齐,机型和软件的规格不统一,双方网点无法实现全面联网;保险公司系统内尚没有开发和建立银行保险售后服务网络系统,始终存在保单流传速度慢、承保质量低、管理有漏洞等问题,影响了客户到银行购买保险的积极性。

发展我国银行保险业务的对策

商业银行与保险公司的业务合作,使银行保险业务成为金融业一个具有巨大赢利潜力的领域。能否很好解决好目前存在的问题,将极大地影响我国银行与保险业合作的未来前景。现阶段我国保险业发展银行保险的对策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转变银保合作的经营理念。对银行来讲,保险是金融一体化的前奏,是银行自身发展的需要,不是夕阳式的短期行为,更不能单纯地停留在增加银行储蓄存款的低层次认识水平上。这个观念要灌输到银行的每一个员工的思想里,使其工作由被动转为主动。对保险公司来讲,则要树立全新的市场经营理念,除在产品、管理、服务、培训等方面下功夫外,还可以适当地增加前期投入,为银行提供有效的宣传等配套服务。

进行服务和保险产品的创新,使之融入银行的产品和服务渠道,发挥整体联动优势。银保合作的核心是寻找共同的客户市场,并提供多元化服务,保证客户的长期满意度,留住老客户,吸引新客户。为此,保险公司应与银行组成市场拓展专家小组,充分开发与利用客户资源,对市场进行细分、确定相应的目标市场,针对不同需求层次的准客户和潜在客户设计相应的保险产品和营销策略。一是开发适销的银行保险产品。这是银行保险业务得以发展的关键。二是服务创新,提升服务内涵价值。目前可尝试开展诸如信函账单、电话服务和信用卡销售等新型销售方式。

完善利益分配机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企业都是以获得最大利润为目标,作为银行也不例外。银行保险能否取得最大利益成为银行保险工作能否突破的关键。业务发展初期,利润少,银行的积极性不大。保险公司应和银行共同商定销售人员的激励考核办法,采取奖励基金与销售业绩、产品组合、业务增长量以及目标实现率相挂钩的方法,调动银行销售人员的积极性。银行在利益分配上要克服短期行为,要有前瞻性、连续性,将手续费或佣金足额分配给经办人员,以充分调动员工开展这项业务的积极性,激活银行保险市场。

加强从业人员的业务培训和市场营销力度。保险业务专业性强,险种的开发、产品的销售、售后的服务是一个系统工程,因此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已成当务之急。保险公司和银行应该积极引入欧洲的银行保险业务经验,并结合国内银行的特点,加强对专门负责保险业务人员的培训,使之有能力应付各种技术性和专业性问题,使客户在银行买保险也能享受专业化服务。

加快技术开发,推广“银保通”。实现银行保险业务处理的电子化,解决保单流转缓慢、承保质量低、管理有漏洞等问题。银保双方要舍得增加必要的投入,添置和更新计算机设备,建立银行与保险公司之间的网络系统。尤其是保险公司要加强内部自动核保系统、投保信息管理系统、结算系统与银行的合作,开发出适合银行保险需要的业务处理系统,在承保、核保、理赔和其他售后服务等方面全面实现计算机网络管理,建立统一的操作平台,为客户提供方便、完善的售前售后服务。同时,双方应建立共同客户数据库,通过对数据库信息的分析,随时了解共同客户的经营状况、合作情况,有效实施客户关系管理。

银保保险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不仅能促进保险公司进行销售渠道和产品创新,也能丰富银行的经营结构和服务层次。展望中国经济发展的前景,混业经营将成为我国金融业适应国际市场竞争的必然选择,因此我国必须大力发展银行保险。

参考资料:

1.施建祥,发展我国银行保险业[J],保险研究,2002年4月

2.袁宜,银行保险及其在中国的发展[J],浙江金融,2002年10月

3.刘晓宇,银保融通与我国“银行保险业”的发展前景[J],上海保险,2002年4月

4.沈琳,我国银行保险发展的现状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03年2月

5.华青,整合资源不断创新的选择--银保合作与发展研讨会综述[N],金融时报,2002年7月8日

银行从业人员发展前景篇7

关键词: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1-0273-03

绪论

随着重庆市“旅游扶贫”口号的打响,乡村旅游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前景广阔。2011年,重庆市将“旅游扶贫”作为巫溪旅游发展的突破口,在巫溪县银峰村正式启动,规范发展了38户具有一定规模的“农家乐”、“休闲农庄”。一年多来,接待了短期游客4 000人次,具有日接待能力388人。农家乐经营户平均收入达3万元,许多农民赶上了旅游致富路的“列车”。随着银峰村乡村旅游的迅速发展,本文对其资源特色、如何从发展中总结经验等进行综合分析,制定了相关的营销对策,对今后银峰村乡村旅游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也希望给其他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银峰村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一)基本情况

1.乡村地域广阔,村民人口较多。银峰村地处巫溪县西北方,距离文峰镇9公里,距巫溪县城40公里。南与文峰镇三宝村舒家坪接壤,西接红池坝国家森林公园,距其30公里。幅员面积达28.3平方公里,海拔910米~1 400米,立体气候明显。该村辖五个社、380户、1 500人,村民生活积极向上、民风淳朴,老人小孩欢聚一堂,成立了“乐和协会”,是巫溪县社会管理创新及“乐和家园”建设的样板。广阔的乡村天地和众多的村民为乡村旅游提供了很好的发展空间和潜在消费市场。

2.旅游资源丰富,特色较为显明。银峰村拥有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主要表现在原生态景观、民俗文化、种植业及畜牧业四个方面。绿色原生态资源优越:由于银峰村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乐和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为发展畜牧业、开发绿色食品及开辟休闲纳凉等可持续发展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具有“绿色宝山”之称。全村林地面积高达19 750亩,森林覆盖率为68%,拥有上百种植被(如银杏树、百年桂花树、朝天松、银杉树、槐树、香樟树等)、三十多种珍奇异兽(如野猪、松鼠、狼、野鸡野山羊等)、二十多种昆虫(如瓢虫、萤火虫、知了等)。在拥有的这些动植物之中百年桂花树被评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野猪被评为“国家三级保护动物”。辖区内天然景观也多不胜数,最出名的有“二郎山”、“蛤蟆洞”、“尖峰寨”、“穿山洞”、“野鹿山”、“仙女寨”以及 “南天门”的山王庙等。村内处处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空气清新、村民房舍绿树掩映,是城市居民远离喧嚣、休闲避暑的绝佳去处。独特的民俗文化:银峰村民有着自己独有的“除草锣鼓”文化,它是指农闲时,大家聚在一起用说、唱及锣鼓的方式演绎农耕的场景,体现出了银峰村乐和团结的胜景。此外,银峰村还拥有1 000头黄牛及4 000多头山羊的养殖示范基地、500亩的烤烟基地,为众多城市居民观赏田园风光、体验乡村生活、开展农村文化等活动提供了良好的资源条件。

3.多种方式开发,旅游产品愈来愈多。一年来,银峰村紧紧抓住重庆市扶贫开发中心将“旅游扶贫”作为巫溪旅游发展突破口的这一契机,认真贯彻落实把旅游业作为巫溪经济支柱和现代服务业来培育。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发挥银峰村原生态景观、民俗文化、种植业和畜牧业等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优势,搞好乡村旅游规划。在这些基础上,通过项目的推动,不断地去改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倾力塑造出乡村旅游特色,扩大规模,促进乡村旅游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存在的问题

1.重视“总体规划”,轻视“详细规划”。虽然重庆市扶贫开发中心先后筹措专项资金委托有关部门编制完成《银峰村乡村旅游业发展规划》等主要旅游发展规划,但银峰村缺乏各个景点开发建设的详细规划,大多数项目是以村领导个人主观意见作为决策,导致出现景点的主题不突出、缺乏特色、配套设施不齐全、旅游产品的质量不高等现象。

2.重视“旅游产品”,轻视“旅游精品”。由于部分“农家乐”经营者和管理人员缺乏从事乡村旅游的经验和团结协作能力,加上村民文化素质偏低、经济实力匮乏、没有接受专业的旅游知识培训等因素的影响,致使打造的旅游产品质量、服务水平和档次不高。旅游产品缺乏银峰村特色,存在“旅游产品多但精品少”的现象,很难吸引异地游客多次消费,影响了乡村旅游整体效益的提升。

3.重视“开发建设”,轻视“营销策略”。银峰村某些旅游景点只重视旅游产品的开发和建设,在将形成的旅游产品向社会公开经营的阶段前后,轻视了旅游产品的宣传营销。只是在巫溪论坛等小型的新闻媒体进行了推介宣传,并没有在市、县以外的区域或重要交通道路设定惹人注目的户外宣传广告,更缺乏参与市、县旅游整体宣传活动的意识或区域旅游企业宣传互助活动,产品营销观念薄弱,缺乏主动将旅游产品推出去的意识。由于营销推动力度不够,巫溪县的多个乡村旅游扶贫村(如羊桥村、木耳村、双阳村、大包村、观峰村等等),给银峰村带来了巨大的竞争压力。

4.重视“自然景观”,轻视“文化内涵”。银峰村部分乡村旅游经营业主只重视景点和游览项目的开发建设,但这只满足了异地游客的“视觉”需求,未对景点的传奇由来、文化内涵做挖掘,满足不了游客希望通过游览各景点了解到当地的故事及相关知识的需求。

5.重视“游览项目”,轻视“体验乐趣”。银峰村大多数旅游景点盲目进行开发建设,未对游览项目的筹划和布局问题进行调查,忽视了能让游客参与其中,并能体验其趣味项目的设置和建设,使游客游览的“刺激性”和 “振奋点”不高,容易造成游客产生“旅游瞌睡”现象,降低了游客再次游览的积极性。

6.重视“打造景点”,轻视“卫生安全”。个别乡村旅游景点着力打造景点的旅游项目及基础设施,忽略了卫生安全等问题。前一批游客游览以后,会留下许多垃圾,由于无专门的清洁人员,导致景点内时常会散发出异味。另外,亭台、栏杆偶尔会出现安全隐患,未及时处理,给顾客留下了不好的印象,甚至散失部分潜在游客。

二、乡村旅游发展的营销对策

纵观银峰村乡村旅游发展现状,深刻分析快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后,对接下来将如何吸引更多的外地游客、促进贫困村民脱贫致富以致进一步发展银峰村的乡村旅游业,具体策略如下:

1.由政府主导发展乡村旅游。党、政委和相关职能部门要大力推行巫溪红池坝产业带动旅游扶贫模式,寻求经验,切实重视银峰村乡村旅游业工作,充分认识到发展乡村旅游是扶贫的重要内容,有利于增加农民人均收入,打造乡村新貌,提高银峰村整体文明素质,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因此,政府要起主导作用,统一制定规划、统一进行指导,加强对银峰村乡村旅游业发展的政策制定,并做好协调统筹工作,及时解决乡村旅游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重大问题,督导检查有关方针和政策的实施。

2.完善整体规划,编制开发建设详细规划。首先,政府要委托相关机构对先前编制的《银峰村乡村旅游业发展规划》 进行合理的完善,明确银峰村乡村旅游发展思路和发展重点,做到有计划和有重点来进行。其次,从事乡村旅游开发的主体要召开村民大会广泛征求意见,请专业机构精心编制具有科学性、可实施性的景点开发建设详细规划,然后根据规划分步实施、开发建设,避免仅靠个人主观决策,导致打造的景点出现主题不突出、定位不明确和旅游产品档次低等问题,甚至存在投资浪费等缺憾。最后,政府要结合银峰村的实际情况,突出当地特色,体现出独特的个性,保护好辖区原有风貌和乡村生态文化环境。

3.严把旅游产品质量关,将“产品”打造成“精品”。旅游产品的灵魂是质量。档次低、质量差的旅游产品是无法吸引游客来消费的,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也难以壮大,因此银峰村乡村旅游经营主体要严格从景点的总体环境、基础设施、住宿和餐饮设施、服务水平、经营管理模式、多彩的民俗节庆活动、旅游卫生安全状况、社会贡献等几个方面“做文章”,进行自我检查和自我纠正,努力提高旅游产品的质量。各级旅游主管单位要及时跟进督促、并及时对其进行检查指导,使银峰村乡村旅游的整体水平得到全面提升。

4.灌注产品文化,挖掘产品内涵。随着我市乡村旅游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只有不断挖掘产品的特色,凭借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才能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对外具有竞争力。乡村具有古老、天然、真实的特点,是传统农业文化的珍藏地,能有效地满足旅游者远离城市的喧嚣、回归大自然的需求和愿望。而且在当今城市飞速发展的浪潮中,乡村传统文化越能显示出地方文化的特色。因此,需要结合乡村旅游特点去挖掘乡村文化内涵,将传统农耕文化和民俗文化融汇到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和建设中去,形成乡村特色旅游项目。

5.增加体验项目,让游客感受农事乐趣。乡村旅游将城市居民作为主要的目标消费群体,以美丽的田园风景、独特的文化吸引着消费者的注意力,以农业、畜牧业等资源为根基开发建设旅游产品,吸引各地游客前来纳凉避暑、休闲养生、参与体验的一种旅游活动。能让游客参与各种农事活动并充分体验到其乐趣是乡村旅游的本质和核心,也是吸引游客二次消费和重复消费的重要因素。因此,在规划时就要根据各个景点的实际情况,围绕旅游产品的主题和文化内涵,策划出能让游客参与性强的活动项目,让异地游客真正地感受到银峰村民俗文化、生活和劳作方式。比如说,开发建立水果与蔬菜采摘、农场 “认养”、包饺子、腌制农家咸菜、自制马铃薯片等农事活动,这些都是城市居民乐于看见和参与的乡村旅游体验项目,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6.多渠道开展旅游扶贫宣传,加大促销。与市、区或多个旅游部门一起,运用多种方式、途径,扩大范围进行旅游扶贫广告宣传活动,提高银峰村旅游扶贫的名气和影响。以民俗文化活动、节庆和传统节日等为平台,举办农事娱乐活动,开展主题体验游,力求每一季度都有主题,全年都是旺季。利用扶贫公众信息网等媒体开展网络营销,提供旅游在线服务,将旅游扶贫的信息化水平提高。除了开展网络营销外,还要通过新闻媒体、户外广告、宣传手册来增加银峰村乡村旅游的宣传促销力度,搞好公共关系活动,用好社会扶贫资源,共同开拓乡村旅游市场。

7.培养优秀的管理人才。由于银峰村乡村旅游业主大多数是本村的村民,知识文化水平、综合素质相对较低,经验理念狭窄,旅游服务水平相对较弱,导致了该村旅游服务质量整体水准不高。针对此类问题,必须要增强人才培养,邀请相关专家对银峰村乡村旅游服务人员进行专题讲座讲授相关知识,或是将经营人员派往高等院校的旅游专业进行集中培训或分散培训,使他们尽量在短的时间内学习、掌握旅游管理基本知识和技能。乡村旅游服务人员的职业操守和社会公德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也要对其进行培训。另外,派出本村旅游服务人员到其他乡村旅游示范村进行交流,取长补短。倡导诚信经营、文明服务,提升旅游服务人员的整体修养。懂得广泛吸纳经营、管理的旅游人才,为银峰村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结论

总之,在当今社会乡村旅游发展已成为中国旅游业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是重庆扶贫办公室以乡村旅游扶贫的着力点,是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载体。从目前银峰村乡村旅游的发展来看,前景较乐观,但还是存在相应的问题。因此需要加大投入,改变发展的模式,合理运用营销对策,唱响“相约银峰,心情放松”的口号,最终达到让旅游业为当地农民脱贫致富插上翅膀。

参考文献:

[1] 赵登华.乡村旅游要巧打“特色牌”[N].经济日报,2007-05-27.

[2] 张国胜.县镇域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思考[J].旅游调研,2006,(7).

[3] 唐俊平.乡村旅游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刍议[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2007,(1).

[4] 贺小荣.中国乡村旅游的起源、现状及其发展趋势探讨[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2).

[5] 廖静娴.中国城郊型乡村旅游发展研究[EB/OL].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7-12-19.

[6] 杜江,向萍.关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旅游学刊,1999,(1).

[7] 江德才.金融应加大支持乡村旅游的发展[J].丽江旅游周刊,2011,(1).

银行从业人员发展前景篇8

关键词:社会信任政治关系中小企业银行贷款

2011年是民间借贷危机集中爆发的一年,温州“跑路潮”起,鄂尔多斯也从一座“传奇之城”逐渐变成一座“鬼城”,有很多人谱写了“金钱神话”,也有很多人走上了绝路。近三年过去了,这场民间借贷危机并没有过去,仍在持续发酵中。大危机背后也曾是大繁荣,民间借贷市场为何如此活跃?民间借贷利率远高于银行贷款利率,高利润回报率使人们趋之若鹜,但是企业付出高昂的代价进行民间借贷,却是不得已而为之。

民间借贷能满足中小企业发展的暂时的资金需求,然而它的利率之高与其中的风险,并不是长久之计,仍是需要银行信贷。在这样的生存环境中,中小企业开始依赖于一些如社会资本之类的替代性的非正式制度和机制来支持企业的发展。社会信任与政治关系作为社会资本中的因素,它们与中小企业银行贷款有什么的关系,对银行贷款有哪些影响,我们又该如何利用这些影响?

一、现状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小企业克服了基础薄弱和先天不足等劣势,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由于各种原因,中小企业在多方面仍然遭受着“歧视”,很难与国有及大型企业处于公平的市场竞争地位。比如债务融资对企业的发展和治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银行信贷是企业最重要的一项债务资金来源。而我国当前的金融体系主要由四大国有银行主导,同时银行业信贷的谨慎性,会规避中小企业风险,再加之傍大户的盈利模式,这样国有及大型企业将

那么中小企业又该如何克服银行贷款方面的困难?已有很多文献表明,中小企业可以或者已经通过社会信任、政治关系这两种社会资本,来获得更多的银行贷款、更长的贷款期限、更低的贷款成本与更宽松的贷款条件。

一个地区社会信任度高,往往能使这个地区的企业给人良好的印象,银行信任企业能还款,愿意贷款,同时企业也会基于信任,守信还款。张维迎等(2002)表示,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交易发达与便利程度、人们的受教育程度或者官员的数量等因素的影响,信任度在各地区存在着不同。[1]经济发展水平往往与社会信任度呈正比,所以北上广、江浙等地的中小企业数量远大于其他地区。

张敦力等(2012) 发现政治关系与社会信任对企业银行贷款的影响存在替代效应,当企业建立起政治关系后,在银行贷款融资时会更多依赖政治关系。[2]去年,三位退休高官一起担任一家上市公司独立董事的新闻引起了公众关注。曾有调查,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职位中,绝大多数有政府退休官员,这些企业就是看重了官员们的政治背景。中小企业正在不断寻求政治关系,让企业高管积极参与政治,也聘请有政治关系的人来参与企业。

二、存在的问题分析

中小企业融资难这已经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了,近年来,中小企业融资的大环境趋于好转,但是目前还不能完全摆脱困境,这也使得利用社会信任与获得政治关系的困难加大。

社会信任度高的地方往往是社会经济发展较好的地方,这些地方的资源多但也有限,不可能所有企业都扎堆创办企业,社会承受能力与竞争压力也不允许,而在一些社会信任相对较差的地方,他们可能获得更多的政治支持,政治的强制力也越明显。

政治关系的替代效应与强制力,似乎在告诉企业应当更加注重追求政治关系。但是社会信任与政治关系对银行贷款的影响是不同的,基于社会信任,企业守信还款程度高,减少了贷款违约率,而基于政治关系,威慑力与推诿等原因,银行收回贷款的可能性会降低。即使政治关系有着强制力,但银行作为企业同样追求利益最大化,基于未来还款率,银行也会在社会信任度高和有政治关系两者中权衡。余明桂等(2008)发现在金融发展越落后、法治水平越低和政府侵害产权越严重的地区,政治关系的贷款效应越显著。[3]而这样的地区又是信任度较低的地区。两者之间产生了矛盾。

同时,丁兄妹等(2013)也提到,中小企业建立政治关联要考虑成本效益原则,有政治关联的企业能获得一定的收益,但有时建立政治关联的寻租成本甚至大于政治关联带来的收益。[4]企业高管去当选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来获得政治关系,是比较难实现的,中国的企业数量很多,而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的名额是有限的,中小企业很难和大型或国有企业竞争。并且获得与维持这一政治关系,都是需要付出成本的,这些成本可能导致投资过量,从而影响企业的生存发展。而聘请有政治背景的人来担任高管,也需要成本的投入,特别是他们可能更倾向于大型或国有企业。这些都是中小企业应该考虑到的,而不是盲目的去追求政治关系。

三、对策建议

政府、金融机构等各方要从不同角度去帮助中小企业,当然中小企业自身也要做出努力。

国家政策其实是一个很强大的政治关系,这是政府主动给中小企业提供政治关系。中国是一个关系型社会,政府在中国市场经济中处于强势地位,关系网络特别是政治关系,往往能够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国家一再出台政策支持中小企业,也是政治强制力的一种表现,银行会自然而然响应国家的号召,对中小企业银行贷款做出适当让步。

就目前而言,中小企业与银行的信息不对称是不可避免的,因为银行已经对中小企业有了思维定式,同时银行作为风险厌恶者与利益追求者,仅依靠表面的会计信息作主观判断,更倾向于拒绝向中小企业贷款。银行业金融机构需要体制机制的创新,改变固有的思维方式。2014年初,备受关注的民营银行试点先行,它的建立是为了打破国有银行长期以来的垄断地位,实现金融机构多元化发展,防止政府干预。中小企业中绝大多数是民营企业,民营银行与民营企业都有着相似的经历,能了解这些企业的发展前景与困境,减少两者间信息不对称,实现双赢。

寻求政治关系的成本是必须付出的代价,在企业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仍是需要去获得政治关系。郝项超等(2011)的研究表明,企业家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政治身份的贷款效应并不显著,并且地方政府官员背景相较于中央政府官员而言,贷款效应更强。[5]中小企业高管参与政治和获取中央政治背景有难度,可以从地方政治背景入手。Oleksandr Talavera等(2010)表示,成为政党成员更容易从国有银行获得贷款,而加入商业协会更容易从商业银行获得贷款。[6]政治关系不仅仅是指政府的背景,加入商业协会,或者聘请曾在银行业金融机构工作的人来参与企业,都能对银行贷款起到一定作用。

社会中人们都是独立的个体,是通过信任来达到合作的可能性,银行是通过信用评级系统来决定是否贷款,企业与银行的资金往来基于信任。很多企业认为社会信任是完全外部的存在,它与企业自身没有关系,这是完全忽视了社会责任,忽视了质变与量变、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企业盲目追求经济利益,无视社会责任与道德,产生信任危机,又影响了经济利益。特别是中小企业,本身的形象就不能与国有及大型企业相比。社会信任不仅仅是个外在环境,中小企业要注重自身的信用形象,建立信用体系,规范行为,承担社会责任,有理性的追求经济利益,信用等级高,贷款效应高。企业与银行建立的是一种友好互利的长期信用合作,当从银行获得了贷款,守信还款才能有下一次的合作。

四、结束语

本文是基于中小企业所处困境与如何利用社会资本来获得银行贷款进行阐述,当然金融机构要改变固有观念,政府要加大扶持力度。当今社会经济环境在不断变化,中小企业融资条件逐步改善,但这些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要经历缓慢的过程。中小企业不能完全依赖整个经济环境的改变,而要自己掌握主动权,结合自身的发展,去适应如今的环境,在逆境中逐渐成长,道路的曲折才成就光明的前途。中小企业通过获得政治关系,利用社会信任,来获得更多的银行贷款、更长的贷款期限、更低的贷款成本与更宽松的贷款条件,融资的问题解决了,才能更好的发展。

*基金项目:浙江农林大学天目学院科研训练计划资助项目“社会信任与政治关系对中小企业银行贷款的影响研究”(TMKC1321)的资助。

参考文献:

[1]张维迎,柯荣住.信任及其解释:来自中国的跨省调查分析[J].经济研究,2002(10):59-70.

[2]张敦力,李四海.社会信任、政治关系与民营企业银行贷款[J].会计研究,2012,(8):17-24.

[3]余明桂,潘红波.政治关系、制度环境与民营企业银行贷款[J].管理世界,2008(8):9-21.

[4]丁兄妹,李浩.中小企业融资、政治关联与银行贷款逆向选择[J].华人时刊(中旬刊),2013 (8):38.

[5]郝项超,张宏亮.政治关联关系、官员背景及其对民营企业银行贷款的影响[J].财贸经济,2011(4):55-61.

[6]Oleksandr Talavera, L Xiong, X Xiong.Social Capital and Access to Bank Financing: The Case of Chinese Entrepreneurs[J]. Emerging Markets Finance and Trade,2010.

作者简介:

叶琼(1991-),女,浙江丽水人,浙江农林大学暨阳学院学生,研究方向:公司财务与治理。

上一篇:初中体育核心素养范文 下一篇:现代农业分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