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范文

时间:2023-11-22 21:54:03

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

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篇1

一、引言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企业竞争力的逐步增强, 尤其是国家“走出去”战略的有效实施,中国企业参与国际投资合作的步伐在近几年逐步加快,对外直接投资快速扩大。美国作为全球经济的领跑者,虽然在金融危机中遭受挫折,但是无论从产业的结构、高新技术行业的发展、还是从跨国公司的数量和质量、全球的影响力等方面看依然是毫无争议的全球经济霸主。因此,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对世界最强经济体之一美国的直接投资,无疑值得我们研究。中国企业对美投资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从理论意义上来看,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中,成熟的理论主要是研究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直接投资,而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直接投资的理论目前还很不成熟,本课题计划通过对于中国对美国的直接投资现状的研究,期望发现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直接投资产业选择的基准和比较优势。从现实意义上来看,美国对中国的投资和中国对美国的投资,两者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存在较大的差异,原因何在,影响因素到底有哪些;相对于美国,中国的产业优势在那里,在对美国进行直接投资时,该投向哪些产业,这些问题都迫切需要解决。

二、文献综述

近年来关于中国企业FDI的研究得到了许多学者的普遍关注,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刘明霞就中国企业对发达国家FDI的逆向知识转移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建立了逆向知识转移的分析模型,同时讨论企业FDI逆向知识转移存在的缺陷,并且提出了中国企业克服知识转移缺陷的对策[1]。李平等人对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进入方式进行了实证研究。构建了中国企业FDI投资方式选择的分析框架,获得了关于FDI投资方式选择的LOGISTIC模型,得到了不同影响因素对企业采用并购方式的影响。同时,探索了股权结构选择和绩效的联系,并且根据实证分析的结果提出了相应的对策[2]。张树明等人对中国企业FDI海外进入模式的投资绩效进行了实证研究,为中国企业选择合理的对外直接投资模式提供了理论依据[3]。王方方等人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OFDI)路径选择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总结,指出了目前中国企业OFDI路径选择是研究的热点,并且同动力机制、战略选择、贸易互动机制、国别比较以及循环回馈机制与主体等层面对中国OFDI路径选择进行了理论和应用探索[4]。翁冉冉从宏观来源视角分析了中国企业FDI政治风险类别,将政治风险划分为四个类别,并且对不同政治风险的表现形式进行了深入地研究,有利于中国企业成功地走向国际化[5]。倪权生分析了中国企业对美直接投资的优势和劣势,找出了中国企业在技术和管理上的不足,通过投资动机和比较优势发现了中国企业在对美投资过程中没有获得高收益的原因[6]。从以上研究成果可以看出,众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中国企业对美国直接投资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在研究上缺乏理论深度,在实证分析数据的选取以及研究变量的确定上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地方。因此,笔者从定量分析的角度,通过对中国对美国直接投资的数据进行统计,从而能够分析出中国企业对美直接投资的现状;并且分析出中国企业对美投资存在的主要障碍,最终能够提出中国企业对美投资的对策。

三、基于回归分析的中国企业对美直接投资现状实证研究

(一)中国企业对美直接投资现状

到目前为止,中国企业已经为美国提供了1万个以上的就业机会,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不仅获得了美国市场,同时美国也从中得到了较大利益。中国对美国直接投资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对美国直接投资的中国企业主要是民营企业。

根据中国商务部的统计可知,中国2011年对美国直接投资的企业主要是民营企业,在一些州府的中国投资项目大约有90%以上的企业是民营企业。

2.中国对美直接投资的行业主要集中在制造业。

尽管中国对美国直接投资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局面,但是总体的趋势是以制造业投资为主,组装业务仍然是中国企业对美国直接投资的主要业务。

3.中国对美国直接投资的方式主要采取了“绿地”的投资方式。

绿地投资主要是指跨国公司等投资主体在东道国设立的分公司,该公司必须依照东道国的相关规范和法律,子公司的部分或所有产权属于投资国。相对于兼并收购,绿地投资得到了美国的青睐[7]。

(二)实证研究的设计

实证研究的数据主要来源于美国亚洲协会美中关系中心、基辛格中美研究所以及国际金融数据提供商Dealogic。

变量选取:在财务指标分析法中,选择了五个财务指标:每股收益、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资产负债率和总资产增长率。这五个指标包括了企业的盈利、经营、发展以及偿还债务几个方面的能力。为了能够有利于分析中国企业对美投资前后的业绩,建立了一个综合评价函数,从而把这五个财务指标综合为一个整体分,接着,再比较不同年度的综合得分,从而能够对上市公司的绩效进行判别。主要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财务指标进行统计,选取几个主成分,将不同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作为权值,并且和相应的主成分相乘从而可以形成综合评价函数,可以表示为如下的形式[8]:

从表1可以看出,公告日所有样本公司和分别采取绿地投资和并购对美国直接投资方式的样本公司均具有显著正的超额收益率,相应的统计结果为1.3265%,0.8745%和1.3855%,相对于采取绿地投资方式的样本公司,股票市场对以采取并购的样本公司具有更高的反应。然而,根据数据统计结果,所有样本公司中仍然包括大约40%的样本公司在公告日得到的收益率为负值,尤其对于以采取绿地投资的样本公司大约有50%以上的样本公司获得了负的收益率。公告日次日所有样本公司和采取并购对美投资的样本公司获得超额收益率均为负,采取绿地对美直接投资模式所得到的超额收益率为正,但是相应的统计结果不够显著。

对于所选的全部样本公司、采取绿地投资的样本公司以及采取并购的样本公司对美国直接投资前后不同样本集中对美国直接投资前后的窗口期累积平均超额收益率(CAAR)见表2。

(四)实证分析的原因探究

从短期的层面分析,虽然并购方式的FDI能够为美国带来国外投资,但是并购方式无法提高生产资本存量,但是绿地投资能够提高生产资本存量。并购方式转移新的技术或技能可能性不大,同时有可能使当地生产或者研发降级,但是绿地投资不会直接降低美国的技术和技能。如果采取并购投资方式,不能增加就业机会,相反会引起企业的裁员,绿地投资能够创造就业机会。并购方式能够加强东道国的集中并导致反竞争的后果,而新建能够增加现有企业的数量,不能直接增加市场集中度。

从长期的层面来分析,并购通常伴随着外国收购者的进一步投资,当被收购企业的相关关联得到加强,并购能够增加就业机会。并购和绿地FDI为美国提供资源补充,例如,管理方式、生产模式以及营销方式等。从美国的视角分析,需要FDI的主要原因是由于FDI可以在新领域增加资本,进而能够实现美国经济的多元化。总之,在并购投资中,已有资产从所有者转向至美国所有者,对于绿地投资,具备现实的直接投资资本,或者效益资本产生了跨国流动,所以,在美国,跨国企业的资产从理论角度上讲是新创造的。目前,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化,绿地投资在FDI中的比率有一定降低,跨国并购正在成为中国企业对美国投资的直接投资手段,并且日益显著。

四、中国企业对美投资的对策

(一)选择恰当的对美直接投资方式

中国企业对美直接投资应该选择恰当的投资方式,并且结合自身的特点选择合理的投资规模。如果中国企业不追求投资和回报的对等,并购的投资方式相对于绿地投资更容易导致政治敏感问题[9],因此,在合理的范围内,中国企业应该尽量选择绿地的对美直接投资方式,并购方式不应该成为首选,中国企业应该防止具有侵略性交易的并购。中国企业通过绿地投资方式可以避免更多政治问题的发生。

(二)中国企业应该选择合理的方式进行对美并购

中国企业以并购的方式对美直接投资时应该采取比较合理的方式,尽可能地降低人们对掠夺性投资和关键技术转移的担心,从而可以顺利地通过美国对外投资委员会的审查,从而能够有利于中国企业对美直接投资的顺利发展。

(三)中国企业可以采取合资的方式对美直接投资

中国企业可以多采取一些合资的方式对美直接投资,从而能够使中国企业更好地掌握先进的经营方式和高水平技术,降低股权风险,避免资金约束。随着中国企业对美国直接投资规模的不断增大,中国企业可以选择较好的合资方式,例如,购买股权、兼并等。

五、结论

在财务指标分析法中,选择了五个财务指标:每股收益、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资产负债率和总资产增长率。这五个指标包括了企业的盈利、经营、发展以及偿还债务几个方面的能力。为了能够有利于分析中国企业对美投资前后的业绩,建立了一个综合评价函数,从而把这五个财务指标综合为一个整体分,接着,再比较不同年度的综合得分,从而能够对上市公司的绩效进行判别。通过实证研究可以看到,所有样本公司中仍然包括大约40%的样本公司在公告日得到的收益率为负值,尤其对于以采取绿地投资的样本公司大约有50%以上的样本公司获得了负的收益率。公告日次日所有样本公司和采取并购对美投资的样本公司获得超额收益率均为负,采取绿地对美直接投资模式所得到的超额收益率为正,但是相应的统计结果不够显著。从以上结果知,采取绿地投资方式的样本公司对应的累积平均超额收益率大于采取并购投资方式的样本公司,但是并不显著。

中国企业对美国直接投资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可以获得较好的收益。但是,中国企业对美国直接投资的过程中将遭遇众多障碍,主要包括:美国政府为了“国家安全”所进行的严密审查;美国政府的反垄断政策以及一些制度性因素。为了能够克服重重障碍,确保中国企业对美国直接投资能够顺利进行,可以采取相应的对策:中国企业应该尽量避开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眼中十分敏感的行业;中国企业在对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投资中,应该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条件;中国政府应该从不同角度制定出相应的政策。中国企业对美国直接投资不仅有利于中国各类企业长足的发展,而且也有利中国宏观经济的发展。因此,中国企业应该积极地开展对美国直接投资,结合中国企业对美国直接投资的现状,采取有效的措施克服重重障碍,最终开创一个良好的局面。

参考文献:

[1]刘明霞. 中国企业对发达国家FDI的逆向知识转移[J]. 经济管理, 2009, 31(3):139-147.

[2]李平, 徐登峰.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进入方式的实证分析[J]. 国际经济合作, 2010, (5):85-93.

[3]张树明, 徐莉. 中国企业FDI的海外进入模式及其投资绩效的实证研究[J]. 山东大学学报, 2008, (6):130-136.

[4]王方方, 陈恩.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OFDI)路径选择研究述评[J].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2010, 26(1):25-29.

[5]翁冉冉. 中国企业FDI政治风险类别分析[J]. 现代商贸工业, 2010, (8):24-25.

[6]倪权生. 中国企业对美投资的战略和管理分析[J]. 现代管理科学, 2011, (4):75-77.

[7]张为付.影响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因素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8,(11):130-140.

[8]王凤彬,杨阳.我国企业FDI路径选择与“差异化的同时并进”模式[J].中国工业经济,2010,(2):120-129.

[9]Galina Hale, Cheryl Long. Di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put an upward pressure on wages in china? [J]. IMF Economic Review, 2011, (59):404-430

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篇2

关键词:农业对外直接投资;投资规模;投资区域;投资领域;投资模式

中图分类号:F304.4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6.11.014

Abstract: With China's rapid growth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recent years, the scale of China's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s growing, while agricultural outwar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has made good achievements.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a's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the academic field gives close attention. This paper analyzed China's current agricultural outwar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scale, regional, field, mode, and summarizes that China's agricultural outwar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occupies a small proportion, the investment area was widely distributed, highly concentrated, diverse investment, product revenue was low, investment mode was various, and proposed to adopt appropriate measure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agricultural outwar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Key words: agricultural outwar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scale; regional; field; mode

我国作为一个传统农业大国,历届政府和领导人都很重视农业发展。改革开放之初,国家就明确规定“允许出国办企业”,拉开了我国对外投资的序幕,也为农业“走出去”奠定了基础。1997年,在党的十五大上,同志又提出:“更好地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和全球多边贸易体系,鼓励能够发挥我国比较优势的对外投资”。2007年中央1号文件正式把农业“走出去”作为国家战略提出来[1]。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我国农业对外直接投资又进入了一个新时期。当前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着资源紧缺、供需矛盾、竞争力较弱等问题,积极开展农业“走出去”,发展农业对外直接投资,可以说既符合国家战略要求,也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客观需要。

1 投资规模

自从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农业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农业市场也更加开放,陆续出台的各项政策措施和“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使得我国农业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不断扩大。2004―2014年,我国农业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从2.9亿美元增长到20.4亿美元,增长7.03倍,年均增长21.54%。截至2014年末,我国农业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从8.34亿美元增长到96.9亿美元,增长11.62倍,年均增长27.8%。如图1所示。

2014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总额达1 231.2亿美元,年末对外直接投资存量总额为8 826.4亿美元。租赁和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采矿业、金融业这四大行业是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行业,四大行业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占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总额的71.14%,占对外直接投资存量总额的77.81%。而农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流量和存量仅占对外直接投资流量总额和存量总额的1.66%,1.1%。见表1。

2 投资区域

2014年我国农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目标区域,主要分布在东盟、俄罗斯以及我国的香港地区,其次是欧盟、非洲、澳大利亚和美国。我国对以上7个国家(地区)的农业直接投资流量和存量总额为17.43亿美元、62.26亿美元,分别占我国农业对外投资流量总额和存量总额的85.44%,64.25%。

长期以来,亚洲就是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重要市场,大部分亚洲国家和地区都与我国保持密切经贸往来。作为“一带一路”中最为强势的南线,东南亚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农业资源丰富,农业发展潜力很大,区域优势非常明显。2014年我国对东盟的农业直接投资流量和存量为7.83亿美元、24.44亿美元,分别占我国农业对外直接投资流量总额和存量总额的38.38%,25.22%。与东盟国家相比,我国香港并没有广阔的农业用地,但其作为世界金融中心之一和出海投资的中转站,凭借着强大的经济实力和稳定的投资环境也吸引着投资者对其进行投资。2014年我国对香港地区的农业直接投资流量和存量为2.1亿美元、8.11亿美元,分别占我国农业对外直接投资流量总额和存量总额的10.29%,8.37%。

俄罗斯是我国农业对外直接投资第一大国,全境内的农业用地总面积为1.68亿hm2,其中有近1/4耕地处于闲置状态。肥沃的土地、低廉的出租价格,再加上两国接壤的有利地理条件和便利的交通条件,吸引着我国投资者前往俄罗斯进行投资。2014年我国对俄罗斯的农业直接投资流量和存量为3.52亿美元、21亿美元,分别占我国农业对外直接投资流量总额和存量总额的17.25%,21.67%。

由于欧债危机的影响,欧盟内部改革面临着较大压力,欧洲各国和我国加强经贸合作的意愿加强。2014年我国对欧盟直接投资流量明显增长,其中农业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和存量达到了1.68亿美元、4.04亿美元,分别占我国对欧盟农业直接投资流量总额和存量总额的8.24%,4.17%。随着欧洲各国经济复苏和投资环境逐渐改善,一方面,欧洲各国放宽外资准入限制,为我国企业赴欧投资提供了更有利的条件;另一方面,“一带一路”战略的逐步实施使得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看好欧洲市场,并将欧洲作为首选投资目的地,未来我国对欧洲的投资规模将会不断扩大。

受全球经济复苏疲软,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以及埃博拉疫情的影响,2014年我国对非洲的直接投资流量较2013年相比呈现下降趋势。我国对非洲的农业直接投资流量仅有1.33亿美元,占我国农业对外直接投资流量总额的6.52%,投资国家主要集中在赞比亚、埃塞俄比亚和南非等国家。自2000年成立中非合作论坛以来,中非建立了持续稳定、相互扶持、全面发展的新型伙伴关系,加强了各方面的合作。中非合作近年来虽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一些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也逐渐加大了对非投资,再加上非洲部分地区局势动荡,我国企业对非投资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和安全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农业对外直接投资区域集中程度很高,对发展中国家(地区)投资较多,但对澳大利亚、美国等发达国家(地区)的投资相对较少。2014年我国对澳大利亚、美国的农业直接投资流量仅有0.75亿美元、0.22亿美元,分别占我国农业对外直接投资流量总额的3.68%和1.08%。见表2。

3 投资领域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国内农产品需求持续旺盛,农产品消费量增加明显,许多农产品在国内供不应求。如大豆、棉花、橡胶、棕榈油、棉花等农产品的进口量大幅度增加,对国际市场的依存度越来越高。在这种情况下,推动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加强我国对外农业投资,对缓解我国农产品供需矛盾,促进农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目前我国境外农业投资与合作涉及农、林、牧、渔多个领域,从最初的远洋捕捞发展到多个行业和领域,包括粮油作物种植、畜禽养殖、农产品加工、仓储和物流体系建设、森林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水产品生产与加工、农村能源与生物质能源等[2]。我国已经在俄罗斯远东、南美巴西、澳大利亚、非洲安哥拉和莫桑比克建有境外农场,主要种植大豆、水稻、玉米、棉花等作物;在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等东南亚国家,投资种植棕榈油、橡胶、水果等作物;在美国、加拿大主要投资种植大豆及油菜籽;在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中亚国家投资种植棉花、种子加工及繁育;在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大洋洲国家投资畜产品养殖、加工;在荷兰、法国等欧洲国家主要投资种植蔬菜。同时,我国远洋渔业企业也通过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发展远洋渔业,积极参与全球区域性渔业经济合作体系,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收益。

4 投资模式

对外直接投资是指投资者既拥有企业的所有权,也拥有企业的经营管理权,即投资者在国际市场上将资金投资于某一海外项目创办企业,并有权对企业直接进行经营管理的投资方式。我国主要的农业对外直接投资模式包括“绿地投资”、“褐地投资”等模式。

4.1 绿地投资

“绿地投资”又称为创建投资,是指直接在投资东道国境内设置独资或合资企业与工厂的模式。随着我国农业企业的实力不断增强,一大批农业企业走出国门进行“绿地投资”。为了达到扩大产量、减小风险和费用的目的,我国一些农业企业逐渐改变了之前直接购买成品的方式(表3),加大了对生产环节的投入,这将为我国农业企业“走出去”提供更广阔的平台。

4.2 褐地投资

“褐地投资”主要是指通过跨国并购的模式开展对外直接投资。在2010年前,我国农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投资动机是自然资源获取与市场开拓,产业链环节也大多处于低附加值的初级环节,因此主要采取“绿地投资”的投资模式。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农业企业不得不由产业链的初级阶段向中高级阶段扩展,逐渐改变了之前以“绿地投资”为主的模式,跨国并购模式占比逐年上升。据数据统计机构Dealogic的并购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并购农业企业金额高达98亿美元,创出中国农业并购史上的最高纪录,98亿美元的并购总额也占到全球农业并购金额的近60%,美国则以35亿美元并购总额以及21%的全球占比排名第二[3]。近5年我国农业企业具有代表性的并购事件主要有:2012年光明集团以12亿英镑买下了英国早餐麦片生产商Weetabix 60%的股权;2013年双汇国际斥资71亿美元并购美国肉业巨头史密斯菲尔德100%的股权,史密斯菲尔德除了养殖、销售,还有一部分是有品牌的包装产品,买下史密斯菲尔德实际上是获得了一个完整的价值链,不仅保证了原材料供给、获得了美国销售网络,还获得生产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技术;2014年2月中粮集团以28亿美元收购Nidera Handelscompagnie BV 51%的股权,4月份,中粮集团再度与私募股权公司厚朴投资管理公司以40亿美元收购Noble Agri Ltd 51%的股权。

5 结 论

5.1 对外直接投资规模扩大,农业占比低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总体来说是不断扩大的,但农业在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中的流量、存量占比与其他行业相比明显偏小,这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农业对外直接投资水平并不高,发展还是比较缓慢。造成我国农业对外直接投资所占比重较小的原因较多,比如我国农业的发展水平,农业对外投资周期长、见效慢,投资领域范围广,投资流程烦琐以及各方面潜在的因素都会影响我国农业企业对外直接投资。

5.2 对外直接投资区域广泛,集中程度高

(1)我国农业对外直接投资区域遍及全球,但主要集中在亚洲、欧洲和非洲。对东盟以及我国香港地区的农业直接投资流量尤为显著,二者合计占农业对外直接投资流量总额的48.47%,这种高度集中的投资区域分布可能会因为个别国家(地区)的政治经济不稳定而给我国农业对外直接投资带来风险。

(2)投资目标区域大多数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对澳大利亚、美国等发达国家农业直接投资很少,使我国农业“走出去”的目标市场多元化程度较低,许多具有投资潜力的国家(地区)有待开发。

5.3 投资领域多元化,产品收益较低

我国农业对外直接投资领域覆盖面广,行业众多,主要以国内比较优势不强、供给紧张的种植业和远洋渔业等资源密集型行业为主,处于价值链的中低端。从投入环节来看,我国农业对外直接投资大多集中在生产领域,在产品深加工、流通、服务等环节投入较少,因此生产出的产品附加值不高,收益也比较低。

5.4 投资模式多样化,以跨国并购为主

我国农业对外直接投资企业由最初的独资向合资、合作模式转变,改变了单干的生产方式,选择与东道国企业合作,已经有“公司+农户”、新建、并购或租用、直接利用当地成熟的农业生产服务体系模式等。总的来说,我国农业对外直接投资模式日益呈现出多样化趋势,跨国并购模式成为主流,海外农业企业的经营模式和发展模式越来越成熟,逐渐与国际农业市场接轨。

6 建 议

6.1 扩大对外投资规模,提高对外投资水平

要提高我国农业对外直接投资水平,政府和企业都要倾力而为。首先,政府要加大对农业对外投资企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不断完善农业对外直接投资政策,增加农业企业对外投资专项资金。其次,农业对外投资企业应当具备一定的资金、规模、人才、技术等实力,政府可以将这些企业作为农业“走出去”的主体,对这类企业给予更多帮助,比如降低专项资金的申请标准,提供长期低息贷款等。最后,我国农业对外直接投资企业一般规模都比较小,很难形成规模效益。这类小规模企业可以采取“抱团取暖”的方式,加强合作,最好能够建立产业集群,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

6.2 巩固已有投资规模,继续开拓海外市场

(1)当前应把农业“走出去”战略与“一带一路”战略紧密结合,巩固已经取得投资规模的亚洲、非洲等国家。

(2)加强对欧美发达国家的农业投资,学习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努力在这些国家发展高新技术农业。

(3)开发具有投资潜力的农业市场。以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中亚五国为例,中亚五国农业资源禀赋充足,与我国农业互补性很强,但双方在农业投资领域的合作项目却不到10%,大部分的投资合作项目都集中在能源化工产业。因此,我国与中亚五国在农业投资合作方面潜力巨大,进一步扩大对中亚五国农业投资规模更有利于将双方的互补性转化为互利性。

6.3 提升对外投资层次,优化投资结构

我国农业对外投资企业应把提升对外投资层次和优化农业投资结构作为投资目标之一。企业要加强农产品研发、加工、物流、销售等一系列环节的投资。具体来说,可以用新技术和优质的服务换取东道国的产品和市场;提高对产品的深加工能力,增加产品附加值;增加道路、仓储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产品物流体系;使投资领域逐渐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高科技领域发展。

6.4 加强对东道国的了解,优化投资模式

农业对外直接投资,选择哪个领域、选择哪个投资模式,很大程度上是由东道国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决定的。企业在对外投资时,要注意东道国的国情,不断优化投资模式,选择合适的投资模式进行投资。特别是在未来以海外并购为主流的投资模式中,农业企业出海并购,尤其是并购一些发达国家的企业,这些企业技术先进、规模较大,在当地甚至在本国内都有较大的影响力,并购时很可能会受到当地政府、政策、民众的影响,需要处理好这方面的问题。此外,企业还要了解当地法律法规,在企业管理、文化融合等方面多投入一些精力[4-10]。

参考文献:

[1]刘合光.关于中国农业“走出去”的战略思考[J].中国发展观察,2016(4):28-30.

[2]程国强.境外农业资源利用的现状与问题[EB/OL].(2014-01-22)[2016-09-28]. http://.cn/wzsy/gysd/1094105.shtml.

[3]作者不详.中国收购农业企业金额高达98亿美元[EB/OL].(2014-09-05)[2016-09-26]. http:///news/20140905/110445508.shtml

[4]杨易,马志刚,王琦,等.中国农业对外投资合作的现状分析[J].世界农业,2012(12):107-112.

[5]陈伟.中国农业对外直接投资及其模式[J].经济体制改革,2012(4):66-70.

[6]宋洪远,徐雪,翟雪玲,等.扩大农业对外投资 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J].农业经济问题,2012(7):11-19,110.

[7]赵明骥,吴秀敏.我国对外农业直接投资的困境与对策研究[J].经济纵横,2014(11):55-58.

[8]王永春,徐明,王秀东.我国农业对外投资的特点、问题与对策[J].经济纵横,2015(10):79-84.

[9]王晓林,郭蓉婉.我国农业对外直接投资现状分析[J].知识经济,2015(14):69.

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篇3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基础:战略

一、西方对外直接投资主流理论介评

在讨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基础以前,很有必要先对西方对外直接投资主流理论予以简单评价。关于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国外可谓众说纷纭,但从学术渊源或其基础来看,大体上可分为两大体系,一是以国际经济学,主要是以国际贸易理论为基础的体系;另一个是以产业组织为基础的体系。前者是宏观分析,即从国民经济的角度进行分析,其重要假设之一是完全竞争;后者是微观分析,即从企业层次出发进行分析,其重要假设是不完全竞争,由于完全竞争假设与经济生活的现实相距太远,同时从微观层次出发来研究对外直接投资行为更切合理论上和实际上的需要,故后者是西方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主流。从微观方面来分析对外直接投资行为的理论,主要包括海默的垄断优势论、巴克利的内部化理论以及费农、约翰逊的区位因素理论等,这些理论都是单纯从某一个方面来说明国内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动因,因此,都有一定的局限性。

二十世纪70年代末,英国里丁大学经济学教授邓宁在总结了这些传统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成为这些传统理论的集大成者,二十多年来这一理论成了解释西方国家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经典与主流。

邓宁认为,前几种理论都是孤立的研究跨国公司的投资动因和行为机制,而实际上,直接投资只是跨国企业全部经营活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是跨国企业实现全球战略的重要手段和经营形式,但并不是唯一的手段和方式。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将垄断优势论、内部化优势论和区位理论三者紧密结合起来,把跨国经营的决定因素概括为三类优势,即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并把这三类优势的拥有程度作为垄断企业跨国经营方式选择的依据和条件。按照邓宁的看法,跨国直接投资发生的充分条件是需要三个优势同时具备,缺一不可。

客观地讲,虽然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内容上只是一种“综合”,没有多少创新,但它吸收了各派理论的精华,运用多种变量来分析解释跨国公司外直接投资能力,应该是合情合理的。困此相对其它传统的国际投资理论,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但是,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适用范围也具有一定的局限,该理论是根据西方私人对外投资行为提出来的,难以对发展中国家尤其是社会主义国家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做出科学的解释。

1、该理论过分强调了跨国经营企业的既有优势,即各种优势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由于跨国企业是在与本国环境不同的东道国内动作,强调企业本身拥有某些优势以抵销跨国竞争的额外成本,是合情合理的。但是以邓宁为代表的优势论者强调只有三种优势同时具备,一国企业才可能进行跨国投资,并且把这种认识从企业推广到国家,这是不太吻合现实情况的,事实上,并不同时具备这三种优势的发展中国家,已突破主流优势论者的论断,发展对外投资,而且不少发展中国家还直接向发达国家投资。这种现象给优势论者以沉重的打击,究其根源,优势论者至少忽略了三点:一是企业跨国竞争的优势具有相对性,而非邓宁所说的绝对化;二是跨国经营企业的优势具有动态性,即优势可在企业进行对外投资中积累;三是这三种优势具有互相替代性。

2、该理论的另一个缺陷,是来自理论视角来展开分析,抽象掉了投资企业同所在国家间的利益联系。前面所述的优势理论,基本上以企业作为不受国家任何直接干预的独立主体为前提,这在一些实行自由企业制度的发达国家中可能是恰当的,但对于一些发展中国家特别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国有企业,这种抽象并不恰当。在这些国家中,国有制企业的跨国投资不仅关系到企业自身的利益,也同国家利益息息有关。国有企业所进行的对外投资活动,通常也是国家贯彻特定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手段。因此,在分析跨国投资动因时,完全不考虑国家的利益追求,是不适当的。

二、我国发展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基础

前面的论述表明,西方对外直接投资主流理论(国际生产折衷理论)过分强调了对外直接投资企业的既有优势,这与对外直接投资的实践是不相符的。作者认为,必须从这一理论的缺陷及其与现实的差异寻找突破口,来构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基础。

1、企业的竞争优势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并且优势总是相对于同一市场中同一行业的其它企业而言的。在世界范围内,从不同国家企业的总体实力对比上看,发达国家企业具有明显优势,但如果深入到具体行业看,不同国家的企业则又各有所长,从而各自有自己的相对竞争优势。在对外投资领域,由于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同国家的企业在进入不同东道国市场,企业优势对比的这种相对性就更为明显。我国的某些制造企业在进入发展程度更低的国家时,其密集使用劳动和规模较小的设备和技术,就可能比发达国家先进但密集使用资金的企业更受欢迎。

2、作者认为,跨国投资企业的优势具有动态性,即优势可以在企业进行对外投资的过程中不断积累。对外直接投资活动不仅是企业实现优势的活动,也是企业在更大的范围内寻求优势、发展壮大自己的活动,对于一国企业而言,只要国外确实存在着可供自己利用的有利条件,而这种条件又是国内暂时没有或不易取得的,企业就要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来谋求这种优势,国际上许多知名的公司,如丰田、可口可乐、雀巢等一开始都是在具有相对优势的情况下,通过跨国经营才成长壮大的。发达国家的大企业可以用这些有利条件获得发展的机会,使企业本身的规模和实力更为强大,目前我国规模较小的公司也同样可以走出去,获得和利用这些有利条件,实现从小到大的迅速成长,积累自己的优势。

3、前面谈到,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主要从微观的角度来分析,它抽象掉了投资企业同所在国家之间的利益联系,这是不适当的。目前,我国国有企业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仍然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作者认为,发展对外直接投资,搞跨国经营不失为国有企业改革走出困境的一条新思路。

(1)成熟的市场经济环境可以为国有企业提供现成的外部环境。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的关键环节之一不在于企业本身,而在于企业的外部环境,如规范的市场行为、成熟的法律框架、社会保障制度、发达的劳动力市场等。在国有企业中有相当一部分企业本身的经营效益并不差,但在不利的外部环境下却不能得到真实的体现,从而也压抑了其发展。发展对外直接投资、搞跨国经营可以使国有企业直接进入成熟的市场经济环境,真正地显示其效益,走上良性循环之路。

(2)企业的产品结构可以得到调整。国有企业整体效益较差的一个原因是产品结构不合理,在国内市场饱和的条件下无法继续生存。海外经营可以使一部分产品向正在起步的发展中国家转移,为国有企业提供新的发展空间。

(3)创新是企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源泉。大力发展对外直接投资、搞跨国经营是一种全新的企业经营方式,从企业的原材料和半成品的供给到生产的工艺,方法和生产的产品以及它所面对的市场和企业生产的组织体系等方面都将面临一次彻底的创新。这必将对我国的企业改革与经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战略选择

目前,我国从事海外直接投资的主体有外贸公司、生产企业、工贸企业、金融性企业、服务性企业等多种类型。但总的来说,规模少而分散。而国际竞争是规模与实力的竞争,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往往是大型的综合性跨国企业集团。为了适应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我们应该积极发展具有海外投资实力的大型跨国企业集团。

1、大力发展实业型跨国公司。规模化是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条件之一。目前我国企业的规模化水平普遍很低。为此,我们应该通过政策倾斜、扶持等措施积极鼓励国内企业的强强联合,发展以大型企业为核心,融资本、生产、技术为一体的实力雄厚的企业集团,实现规模化经营,并以之作为我国对外投资的主体。另外,要鼓励已有的企业集团积极走出国门,开展跨国投资,以便迅速在国际市场上站稳脚跟、打开局面,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2、充分发挥综合商社在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中的重要主体作用。我国旧的统收统购的外贸经济体制使得工业和贸易二者脱节。若用综合商社的形式,将两者联合,使工业企业较强的投资生产能力和外贸企业拥有的国际营销网络及经营经验相结合,再加上跨国银行强大的金融支持,则可大大提高我国企业海外直接投资的能力。因此,综合商社组织是我国开展跨国经营的理想的投资主体。

(一)投资方式战略

1、我国今后一段时间的对外直接投资方式应以合资为主,灵活多样。一个国家的自身经济状况从一个方面决定了它对外投资所应采取的主要方式。目前,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自身资金比较短缺,在这种情况下发展对外直接投资,不同于发达国家的“资本过剩型”对外投资,相对来说,机会成本较大。为了更有效地回避和防范投资风险,更充分地利用东道国资源和劳动力等方面的优势,享受更多的东道国投资优势待遇,降低生产成本以及较快地占领东道国市场,选择合资的方式对我们比较有利。

我国目前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目的和动机也决定了应以合资方式为主。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处于起步阶段,起点较低,与发达国家企业相比,我国企业的比较优势,无论是从技术方面,规模方面,还是从体制因素方面来说,都不明显,有的方面甚至还处于劣势,这就决定了我国目前对外直接投资应以学习和获取他国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利用外资为主。以合资方式进行投资,有利于我们这一目标的实现,并且在学习和借鉴的同时,便于自身的发展和壮大。

当然,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方式的选择是由企业特定优势、东道国的投资环境、企业的对外投资动机三个基本因素共同决定的。以上意见只是对我国海外直接投资方式的一个总的看法,具体到每一个投资项目,我们应该根据不同的具体情况灵活选择、相机决策。

2、应该重视以实物出资的方式来发展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我国国内正处于一个产业调整、结构转变的时期,前一段时间由于盲目引进、重复建设、结构趋同等原因造成的国内产业内部过度竞争、生产能力过剩等现象将得到比较彻底的清理。在这一过程中将释放出许多闲置的生产设备和其他资源,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起来,选择适合的国家和地区,以实物出资的方式发展对外直接投资。这样不但促使了国内经济结构的转变,减少了浪费,而且通过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使其发挥出新的生命力。

3、应重视直接对外投资中的跨国购并方式。目前跨国购并已成为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一种主要方式,但我国对这种方式还不太熟悉。跨国购并具有其它投资方式不可比拟的优势,在许多情况下,通过购并进入比新建更为优越。因此我们应高度重视这一海外投资方式,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并有选择地加以灵活动用。

(二)地区选择战略

目前,从投资地区分布来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遍布世界134个国家和地区,但大多数集中在港澳地区,其次是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德国、日本等国。不难看出,投资过于集澳和发达国家,而忽视了最广阔的市场——发展中国家。我国与发展中国家的政府关系较好,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在发展中国家影响很大,而中国企业又具有比一般发展中国家占比较优势的技术、设备、原材料、要素等。在发展中国家投资,可以充分发挥我国企业的比较优势,创造比较好的经济效益。那么具体选择哪些国家呢?作者认为一般应考虑下列因素:一是本地区、本行业的优势与经济技术条件:二是是否符合东道国规定的优先发展领域,能否享受优惠待遇;三是考虑利用当地资源和带动国内商品出口的程度;四是能否做到投资少,见效快,共同受益;五是分析各国投资环境、考察项目的发展前途。

(三)宏观支持战略

对外直接投资并不是纯粹的企业行为,政府有关职能部门要从战略的高度来对待我国的跨国投资工作。

1、完善鼓励海外直接投资的法律制度。目前,我国的海外直接投资刚刚起步,各方面经验不足,因而不可避免地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阻碍了我国海外投资的发展,针对这些问题,我国要不断根据新的情况制定新的方针和政策,并以国家立法的形式确定下来。对于比较紧迫的问题,可以先制定单行法规,待条件成熟以后,再制定统一的“中国海外直接投资法”。

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篇4

一、外商投资企业在中国发展的现状

(一)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总量不断增加,占世界外商直接投资比重呈波动状态

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总体规模从1983年的9.6亿美元到2002年的527.43亿美元,19年间增长了56.58倍,年均增长率达24%。1993年起,中国成为全球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和世界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第二大国,2002年成为全球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

中国利用外资占世界对外直接投资的比重呈波动态势。从1991年占世界比重的2.26%迅速增加到1994年的13.45%,达到历史最高。

(二)发展中国家外商直接投资占主导地位

由于中国国内政治经济条件的特殊性和亚洲的香港、台湾、新加坡、韩国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与中国的地缘关系,中国利用的外商直接投资首先从香港开始,随后台湾、新加坡、韩国等亚洲国家和地区的外商直接投资纷纷进入中国,以香港、台湾、新加坡、韩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对华直接投资在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中一直占主要地位。

在对华直接投资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中,香港、台湾、新加坡、韩国占主要部分。

在对华进行直接投资的发达国家中,美国、日本、欧盟占主要地位。在整个20世纪90年代,三个国家和地区对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占全国比重平均20%左右,占发达国家和地区对中国外商直接投资的比重在90%以上,2001年美国、日本、欧盟对中国直接投资占发达国家对华直接投资的93.4%

(三)第二产业特别是制造业成为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行业,第三产业利用比重上升,第一产业利用比重下降

在投资流向上,外商直接投资主要流入第二产业的工业制造业,第三产业利用外资近年呈不断上升趋势,而第一产业则呈下降趋势。

(四)独资和合资经营方式为主,合作经营方式为辅

在利用外资的方式上,以外商独资和中外合资为主,中外合作经营为辅。截止到2002年底,以中外合资经营方式利用的外商实际直接投资占全国实际利用外资的42.91%,外商独资方式利用的直接投资占全国的36.97%,合作经营方式利用的外资占全国的20.12%。合资经营方式占的比重较大,因为在中国对外开放初期,国外投资者对中国国内投资环境有一个熟悉和适应过程,希望以合资方式与国内企业联合经营,更有利于在陌生的环境中开展业务。

(五)外商直接投资主要分布于东部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

20多年来,外商对华直接投资区域流向很不平衡,到2001年底,东部地区利用外资的项目占全国的82.66%,实际利用外资占全国的87.86%;中部地区利用外资项目占全国的12.39%,实际利用外资占全国的8.96%;西部地区利用外资项目占全国的4.95%,实际利用外资占全国的3.18%。造成这一严重的不平衡是与中国的区域开放政策、地理区位、文化背景等因素密切相关的。

二、外商投资企业在中国的政策特点

(一)主动性与非制度性

回顾中国对外开放的过程,可以发现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特点:一是主动性开放,二是政策性开放。所谓主动性开放就是指中国对外开放在区域选择、程度控制、政策制定、时序排列上都完全由中国自己决定,较少受到国外因素的影响。

(二)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政策与WTO有关规定存在冲突

主动性与政策性是中国改革开放能够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但必须承认中国的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与世界范围内的多边贸易与投资规则存在严重冲突,如在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政策中,对外资企业的出口外销比例、产品地产率、技术转让。外汇平衡和外商直接投资行业、区域等都提出种种要求和限制。

(三)优惠政策与限制政策同在,缺少中性政策

30多年来中国外商直接投资的政策的重要特点是对外资企业的政策优惠和政策歧视同存,缺少内外资企业公平平等的中性政策。表现为一方面对允许外商直接投资的行业领域实施在税收、外汇资金、财政信贷资金、物资供应、环境管理等方面的优惠,享受超国民待遇。而另一方面又对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的外销出口比例、当地产品率、外汇平衡、技术转让和外资比例有严格的限制。

三、吸引外商投资企业的对策

(一)明确发展定位,谋划产业重点、利用外资项目

根据我国产业尤其是服务业发展的现有基础,结合我国相关经济圈的功能分工和城市产业布局,明确产业发展的功能定位和目标,按照扩大总量、优化结构、拓展领域、提高层次的思路,谋划一批产业重点利用外资项目,重点引进国外先进的经营理念、管理经验和现代市场运作方式,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发展现代产业,努力提高产业利用外资的规模和水平。

(二)创新项目招商方式,由单个项目招商向产业链招商转变

跨国公司在华投资一般是整个产业链投资,进行群体竞争。针对产业链招商能够产生许多单个项目招商无法比拟的优势,即产业聚集效应、连锁带动效应和规模化效应。要瞄准那些产业关联度大且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产业项目,带动配套产业,形成产业联合体系。同时,加强对已有项目投资公司的联系和服务,吸引其追加投资和“以外引外”,向产业链下游的服务业发展。

(三)优化引资环境,促进相关产业利用外资的健康发展

一是创造良好的投资硬环境。二是加强软环境建设。三是关注企业生态环境。

(四)多渠道、多方式引资,努力扩大利用外资规模

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篇5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发展趋势,投资结构

近年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快速增长。据商务部、国家统计局联合的2004—2005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显示:2004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55亿美元,同比增长93%;2005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122.6亿美元,同比增长更高达123%。在国家不断提升政策支持以及企业日益主动对外直接投资之时,理论学界仍存在反对我国大力发展对外直接投资的声音,在如何发展对外直接投资方面也是观点各异。究竟应否大规模发展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其未来发展的具体趋势又如何?本文将以我国国情为依据,在评价不同观点的基础上对这两个问题进行剖析。

我国发展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问题

目前学界有一种消极观望的观点认为,不宜大规模发展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其理由是:目前及以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国仍处于国内急需建设资金的状况,如果大力发展对外直接投资,必然会减少这种国内资金的存量,从而不利国内经济建设;同时,我国处于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还在较低的水平,按照英国经济学家邓宁的“投资发展周期论”,我国将长期处于对外直接投资的第二阶段,即起步阶段,“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400~2000美元,净对外直接投资额为负值,且负值有扩大趋势”,而大力发展对外直接投资将人为超越这种经济规律。此外,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监管制度并不健全,若放开对外直接投资,将带来很多负面效应,如影响国际收支平衡、国有资产大幅流失等等。对此,笔者则认为我国无论当前还是以后都应大规模发展对外直接投资。理由如下:

(一)符合国际直接投资的新趋势

21世纪前10年,国际直接投资出现停滞或下降的可能性不大,其规模将会继续扩大。理由有二:一是尽管遭到一些发展中国家和非政府组织的反对,经济全球化仍会继续向前推进,各国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将会继续推动国际直接投资的发展。根据WTO有关协议,在21世纪前10年,发达国家的市场准入水平将进一步提高,发展中国家开放市场的过渡期也将基本结束,这将进一步推动国际直接投资的发展。二是一些区域性国际经济组织(如欧盟、东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等)内部成员之间的直接投资可能会不断扩大。既然国际直接投资的未来趋势是继续扩大,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作为其组成部分,也应适应这种发展趋势。

(二)未超越我国的经济发展规律

前文消极观点称我国未来仍应处于对外直接投资第二阶段的定位并不十分准确,它不是在科学预测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基础上作出的结论。诚然,目前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大致在1300美元左右,但我国经济的年平均增长速度如果能保持在8%左右,21世纪初期的20年中,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可望超过2000美元,并进而达到3000美元以上。也就是说,目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应处于由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过渡的时期,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则可能处于第三阶段“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2000~4750美元,对外直接投资大幅度增加,其发展速度可能超过引进外国直接投资的发展速度,对外直接投资净额的负值呈下降的趋势”。在这种科学的定位下,近期和未来大力发展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并未超越“投资发展周期论”的阶段定律,符合我国经济发展规律。

(三)我国有必要大力发展对外直接投资

我国大力发展对外直接投资有经济上的必要性,因为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问题:一是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可以推动我国生产要素双向流动和资源配置更加国际化。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和外国直接投资比例极不平衡,但若以后扩大对外直接投资,就可保持一个合理比例,我国也能在国际资源配置上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二是发展对外直接投资可以进一步促进我国不合理的产业结构调整。三是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可以绕开各种壁垒,促使我国产品更多地进入别国市场。目前,我国出口遭遇别国反倾销和进口壁垒措施的情况时有发生,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将生产基地设在别国,可以有效地绕开各种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直接进入国际市场。

(四)我国具备大力发展对外直接投资的条件

一是国内经济和体制环境的变化有利于大力发展对外直接投资。我国目前经济发展格局良好,国民生产总值持续增加,2005年对外贸易额居世界第三位,这些为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奠定了很好的物质条件。此外,近年来我国政府部门积极推动对外直接投资便利化,建立、健全对外直接投资的促进、服务体系,可以预测将来对外直接投资的体制环境会进一步得到改善。二是宏观资金环境的根本改善也有利于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前文所述的消极观点理由之一是对外直接投资会减少国内资金的存量,而事实并非如此。近年来,我国外汇储备稳中有升,2005年底外汇储备8189亿美元;国际收支方面常年保持经常项目及资本项目双顺差的格局。这为对外直接投资提供了雄厚的资金保障,不会过多减少国内资金的存量;随着开放力度的加大,国内引进外资的流量也可以弥补资金的外流。此外,一些行业和企业已积累了相当充实的资金,国际融资能力也大幅提高,加之国内市场上还形成了相当规模的游资,这些都为发展对外直接投资创造了有利的资金条件。三是其他比较优势的存在是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的基本条件。如我国的一些生产技术、工艺水平以及一些制造产业在国际市场上具备比较优势。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未来发展结构

在大规模发展对外直接投资的宏观定位基础上,针对其现状及问题,未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结构应作适当调整和优化。这种调整和优化战略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未来发展的具体趋势:

(一)优化投资主体结构

未来一段时期,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主体仍会呈现目前的多元化趋势,但国家应采取个体分散投资与联合集团投资并举的策略,优化这些多元化主体,使其在保持合理比例的基础上,形成最优结构,以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具体而言,“优化”有两个要求:

1.各类对外直接投资主体应保持合理比例。这种合理比例通常表现为某类主体居主要地位,而其他主体为次要地位。究竟哪类主体应处于主导地位的问题,学界观点各异。一种观点认为,应主要依靠大型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因为与中小企业相比,大型企业有规模、技术、设备、资金等优势,并有生产、科研、贸易、金融、信息、服务等多功能经营能力,能迅速在国际市场上打开局面,成为跨国经营的主力军。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应重点发展中小型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因为从带动出口的角度出发,更容易成功的不是大型的企业,而是中小型企业。而我国的比较优势正是中小型企业,不是资本密集型的大型企业。笔者倾向第一种观点,因为要扭转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效益不高的局面,就应该鼓励有各方面竞争优势的大型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项目规模不断扩大的趋势也印证了这一点。但中小型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也不容忽视,它可能在带动我国产品出口方面作出其独特贡献,因为中小型海外企业生产成本较低,其产品的价格更容易被东道国接受;而且以加工、组装为主的中小型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往往会带动半成品、机械设备等出口。如果从所有制而言,民营企业应取代国有企业,成为未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主体中的主力军。因为我国国有企业虽然规模较大,但内部产权不清、缺乏正确的激励机制,在没有彻底改革之前很难指望它们担负起资本输出的重任。事实上,我国国有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的成功概率也不高,国有资产由此浪费不少。而世界经验表明,民营企业往往产权清晰,有着高效的经营管理体系和完整的营销网,在对外直接投资中的生命力很强。我国也有不少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非常成功的案例。因此,我国政府应引导、扶持民营企业走向海外,通过提高其国际市场竞争力,让其担当对外直接投资的重任。

2.个体分散投资与联合集团投资并举。市场竞争表明,独立投资难成气候,势单力薄最终会败北于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因此,从长远来看,我国投资主体应适度向集团化、联合化转换,提高“集团军”作战的规模效益。措施主要有:一是将现有的海外投资企业重组成企业集团,造就出具有一定国际竞争能力的对外直接投资“联合舰队”;二是将对外投资企业和银行等金融机构融合起来,组建银企集团。我国可充分利用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和中信公司等金融机构在国际上信誉较好、资金雄厚等优势,搭台组建生产、金融、贸易和科研为一体的大型多功能中国银企集团,通过各种投资组合分散投资风险,并给对外投资企业以金融上的支持。

当然,在集团化、联合化的过程中要防止“定指标”和“拉郎配”的做法,避免重蹈计划经济的覆辙。例如一些具备自身特色的中小型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就没有必要予以联合化和集团化,保持其个体分散投资方式对其更加有利。

(二)优化投资地区结构

优化对外直接投资地区结构,就是使我国对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国家的直接投资保持合理的比例,既避免投资国家过分集中,同时也要注重重点区位。简言之,我国投资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比例应合理、适当。但怎样的比例才算“合理、适当”?对此学界存在两种不同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应维持现有的集中于发达国家的局面,不必过分强调向发展中国家投资。因为我国企业的比较优势多集中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或是发达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后转移出来的产业,而这类产品往往需要大规模的市场才能充分发挥经济优势,因此经济势力强、市场容量大的发达国家才是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设厂的首选。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应积极开拓发展中国家市场,以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为主;同时不鼓励企业到发达国家投资,因为发达国家的市场竞争激烈,我国的企业尚没有足够的实力进入。

笔者认为,上述两种观点都不尽妥当。究竟投资于哪类国家才合适,应结合我国对外投资企业的投资目的来判断。如果投资目的在于“销售产品”(保证销售市场),投资于有庞大市场容量的发达国家是首选;而如果投资目的在于“产品生产”(建立生产基地),则投资于各种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是首选。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目的具有二元性:“销售产品”和“产品生产”,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地区结构同样会具备二元化特征,即部分投资于发达国家,部分投资于发展中国家。但由于我国企业生产水平普遍不高,以建立生产基地为目的的投资仍会占主要地位,因此对外直接投资的重点区位应是发展中国家。近两年我国的投资流向集中于拉丁美洲和亚洲地区说明了这一趋势,以后还应大力拓展对非洲地区发展中国家的投资。此外,我国也应在巩固北美等发达国家的现有海外企业基础上,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寻求在其他发达国家,尤其是欧洲国家的新的投资机会。

(三)优化投资行业结构

优化投资行业结构,就是合理选择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业并达到一个合理的分布比例,以最大限度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目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取向不够合理,主要集中于贸易性行业,许多具备比较优势的行业对外投资未得到充分的发展。未来如何优化投资行业结构?学界观点不一,有人认为应以生产加工和资源行业对外投资为主;有人认为应以资金、技术密集型行业对外投资为主。笔者认为以上观点不尽全面,优化投资行业结构应同时从三方面着手:

1.减小贸易性行业对外投资的比重。由于我国未来的对外直接投资重点区域是发展中国家,以建立生产基地为主,因此在这类国家进行生产加工行业和资源行业的投资前景广阔,应扩大非贸易性行业的对外投资。近年来,我国这两类非贸易性行业的对外投资已经有了迅速发展,以后还有继续扩大的趋势。

2.前瞻性地鼓励部分资金、技术密集型行业对外投资。国际直接投资行业的重点已从资源开发、初级产品加工业向新兴的高附加值产业和服务业转移,高科技产业和金融等服务业正成为对外直接投资的热点。虽说我国目前还不是完全处于此阶段,但也要有一定的超前意识,鼓励部分企业从事资金、技术密集型行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以在未来的激烈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当然,资金、技术密集型行业对外投资的首选地域应是发展中国家,因为我国主要是相对于发展中国家才具备资金、技术方面的比较优势。

3.扩大我国特色产业的对外投资。所谓特色产业,主要是指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食品、瓷器、手工艺品等产业。这些产业往往具备独特的国际比较优势,在世界范围内尤其是发达国家投资可能会产生意想不到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优化投资方式结构

在优化投资方式结构方面,以下内容学界意见一致:一是扩大并购方式的运用。由于并购方式具有成本低且迅速便捷的优点,我国应采取体面倾斜政策,重点扶持一批企业进行海外并购,并给予必要的财政金融支持。在具体操作上,并购对象可选择一些小型企业,充分利用东道国的资本进行再融资、再并购,逐步扩大规模,以降低并购成本,减少东道国政府的抵制;在并购方式上,可多采取协议式的善意并购,以提高并购的成功率;在并购目标企业所属行业的选择上,应优先选择有利于带动我国产品出口的行业。二是扩大实物与无形资产的投资,货币投资的资金来源则通过国际资本市场解决,币种选择应达到防范外汇风险的目的。在具体操作上,实物投资方式应注意选择国内经济发展所不急需的实物作为输出资本;工业产权投资方式也应选择技术差距相对较小的产业进行;货币投资方式的资金可通过国际贷款或发行国际债券等多种渠道筹集,币种选择上或增加硬币投放比重或实行货币构成多元化或以符合货币保值。

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篇6

关键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现状;特点;研究

引言: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无论是对外投资还是对内的投资都呈现出一种快速增长的趋势。尤其是对外直接投资,这充分说明我国的经济真正实现了“走出去”,与世界经济能够融合一体,为世界经济一体化增色添彩。

自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很多外国的投资就纷纷进驻中国,这是由于改革开放把中国的经济大门完全打开了。在1993年,中国成为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中国更是跻身世界前三。在中国引入很多外资的同时,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则相对来说增长比较缓慢。原因有很多,但最大的原因还是中国的企业对国外市场缺乏一定的了解,另外还缺乏一定的勇气。但是自从政府提倡“走出去”以后,在2001年,我国对外直接贸易总额达到100亿美元,成为发展中国家中最大的对外投资国。在2006年之后,中国更是加大了在能源方面的对外投资,主要是在俄罗斯、中亚和非洲的国家。由于国内的劳动成本的增高,我国的纺织制造业也开始转向国外,尤其是人力成本较低的东南亚国家。此后的几年,中国对外投资一直呈直线上升的趋势,截止到2012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已经到达5319.4亿美元。

1.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现状的特点

结合当期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状况,我国对外投资的现状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在投资数量上,流量增速,但是存量少;在投资流向上,制造业的比例增大;投资的地理分布上,亚洲占主要地位;在投资主体上,国企占主要地位;在形式上,跨国并购是主要方式。

1.1投资数量:流量增速大,但存量相对较少

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的《世界投资报告》统计,在2010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占当年总流量的5.2%,居世界第五,但是对外投资的存量仅占1.6%,排名17位。而2012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和存量分别占当年总流量、存量的6.3%和2.3%,分别位居全球国家(地区)排名的第3位和第13位。存量较少的原因主要是中国的对外投资起步比其他的国家晚。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在改革开放后,尤其是在90年代以后,中国的发展迅猛,世界各方纷纷关注。

1.2 投资流向:除采矿业以外,其他行业均实现了不同幅度的增长

制造业一直是国内的重要产业,在对外投资的企业中,其中制造业的流量越来越大,制造业占总投资的流量9.9%,同比增长23.1%,这里的制造业主要是指加工产业,例如服装制造、医药制造、食品制造和专业设备制造等等。据《2012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报告,2012年,租赁和服务业增长到30.4%,同比增长4.5%;批发和零售业占14.8%,同比增长26.4%;流向金融业的投资首次超过百亿美元,占11.5%,同比增长65.9%;采矿产业占15.4%,同比下降6.2%,这里的采矿产业主要是指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黑色金属的开采等,因此这个数据说明了在流量中以自然资源为主的投资有所下降,采矿业是2012年唯一流量减少的行业。

1.3投资地区地理分布:亚洲和拉丁美洲仍占到存量的八成

在地里分布上,主要集中在亚洲的国家。截止2012年,中国对外投资的国家已经达到179个国家,对外投资的总额已经达到了5319.4亿美元。中国对亚洲的投资占总量的68.5%,对拉丁美洲占总量的12.8%左右,二者共计81.3%。其中投资的存量相对比较少的是大洋洲、非洲以及北美洲,分别是2.1%、4.1%和4.8%。其中,对北美洲的直接投资国家主要是加拿大和美国,对于非洲的直接投资国家主要是南非、赞比亚和尼日利亚,对于大洋洲的直接投资主要东道国是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自2010年开始,中国加大了对欧洲国家的投资,在2010年大约有67.6亿美元,增长了一倍多,到2012年对欧洲的投资存量占比为7%,其中主要的国家是瑞典、俄罗斯、卢森堡、英国、匈牙利等国家。

1.4投资主体:国有企业仍然占主导地位

国有企业一直掌握着国家经济的命脉,是国家经济的主导,有着雄厚的经济实力,对于对外投资有很多的优势。对于私有企业来说,一般由于资金的问题或者缺乏对国外市场和环境的了解,他们一般不会轻易的进行国外的投资。在对外投资的存量中,国有企业一直占一半以上,有限责任公司则占第二位。但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以及经济格局的改变,国有企业所占的比例也有所下降,但是仍居主导地位。从行业的角度来看,主要最活跃的投资还是集中在制造业上,包括服装制造业、纺织业、机械制造业等等。在目前以及以后的相当长的时间内,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仍然会以国有企业为主导,这是国内发展形势决定,也是由体制决定的。

1.5跨国并购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形式

对外投资的方式多种多样,其中跨国并购是最常见的形势之一。子啊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过程中跨国并购是主要的形势,这也世界的主流发展也是一致的。简单分析一下原因,主要是因为投资形势上的改变,跨国并购是由其他的形势转变而来的。在中国加入WTO后,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也随之加剧,企业为了更好的适应世界经济的环境以及企业能够生存下来,逐渐转变对外投资的方式。由以前的在外设立子公司转变为跨国并购。并逐渐成为一种主要的方式,在2002年我国的跨国并购总金额是2亿美元,到了2008年,这一数字上升到了205亿美元,增加了近一百倍,到2012年对外直接投资并购的产业达到了434亿美元,增长了一倍多,并购涉及的产业多种多样,其中包括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生产、供应业、文化娱乐、交通运输和金融等等,真正实现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转型。

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特点主要是有以下几个特点:流量大,但是存量相对比较少。这主要是因为中国的对外投资起步比较晚,但是中国的潜力是非常大的。投资的主要产业,是租赁和服务业以及批发和零售业。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亚洲和拉丁美洲,但是在其他洲尤其是欧洲的增速是非常大的。投资的主体主要还是国有企业为主,其他企业也在稳步上升之中。跨国并购是主要的投资方式,并且占有重要的地位。

参考文献

[1] 吴海军. 现状、绩效与战略选择: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

[2] 陈相芬,冯琳.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 黑龙江对外经贸,2008,07:52-54.

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篇7

我国发展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问题

目前学界有一种消极观望的观点认为,不宜大规模发展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其理由是:目前及以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国仍处于国内急需建设资金的状况,如果大力发展对外直接投资,必然会减少这种国内资金的存量,从而不利国内经济建设;同时,我国处于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还在较低的水平,按照英国经济学家邓宁的“投资发展周期论”,我国将长期处于对外直接投资的第二阶段,即起步阶段,“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400~2000美元,净对外直接投资额为负值,且负值有扩大趋势”,而大力发展对外直接投资将人为超越这种经济规律。此外,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监管制度并不健全,若放开对外直接投资,将带来很多负面效应,如影响国际收支平衡、国有资产大幅流失等等。对此,笔者则认为我国无论当前还是以后都应大规模发展对外直接投资。理由如下:

(一)符合国际直接投资的新趋势

21世纪前10年,国际直接投资出现停滞或下降的可能性不大,其规模将会继续扩大。理由有二:一是尽管遭到一些发展中国家和非政府组织的反对,经济全球化仍会继续向前推进,各国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将会继续推动国际直接投资的发展。根据wto有关协议,在21世纪前10年,发达国家的市场准入水平将进一步提高,发展中国家开放市场的过渡期也将基本结束,这将进一步推动国际直接投资的发展。二是一些区域性国际经济组织(如欧盟、东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等)内部成员之间的直接投资可能会不断扩大。既然国际直接投资的未来趋势是继续扩大,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作为其组成部分,也应适应这种发展趋势。

(二)未超越我国的经济发展规律

前文消极观点称我国未来仍应处于对外直接投资第二阶段的定位并不十分准确,它不是在科学预测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基础上作出的结论。诚然,目前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大致在1300美元左右,但我国经济的年平均增长速度如果能保持在8%左右,21世纪初期的20年中,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可望超过2000美元,并进而达到3000美元以上。也就是说,目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应处于由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过渡的时期,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则可能处于第三阶段“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2000~4750美元,对外直接投资大幅度增加,其发展速度可能超过引进外国直接投资的发展速度,对外直接投资净额的负值呈下降的趋势”。在这种科学的定位下,近期和未来大力发展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并未超越“投资发展周期论”的阶段定律,符合我国经济发展规律。

(三)我国有必要大力发展对外直接投资

我国大力发展对外直接投资有经济上的必要性,因为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问题:一是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可以推动我国生产要素双向流动和资源配置更加国际化。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和外国直接投资比例极不平衡,但若以后扩大对外直接投资,就可保持一个合理比例,我国也能在国际资源配置上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二是发展对外直接投资可以进一步促进我国不合理的产业结构调整。三是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可以绕开各种壁垒,促使我国产品更多地进入别国市场。目前,我国出口遭遇别国反倾销和进口壁垒措施的情况时有发生,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将生产基地设在别国,可以有效地绕开各种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直接进入国际市场。

(四)我国具备大力发展对外直接投资的条件

一是国内经济和体制环境的变化有利于大力发展对外直接投资。我国目前经济发展格局良好,国民生产总值持续增加,2005年对外贸易额居世界第三位,这些为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奠定了很好的物质条件。此外,近年来我国政府部门积极推动对外直接投资便利化,建立、健全对外直接投资的促进、服务体系,可以预测将来对外直接投资的体制环境会进一步得到改善。二是宏观资金环境的根本改善也有利于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前文所述的消极观点理由之一是对外直接投资会减少国内资金的存量,而事实并非如此。近年来,我国外汇储备稳中有升,2005年底外汇储备8189亿美元;国际收支方面常年保持经常项目及资本项目双顺差的格局。这为对外直接投资提供了雄厚的资金保障,不会过多减少国内资金的存量;随着开放力度的加大,国内引进外资的流量也可以弥补资金的外流。此外,一些行业和企业已积累了相当充实的资金,国际融资能力也大幅提高,加之国内市场上还形成了相当规模的游资,这些都为发展对外直接投资创造了有利的资金条件。三是其他比较优势的存在是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的基本条件。如我国的一些生产技术、工艺水平以及一些制造产业在国际市场上具备比较优势。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未来发展结构

在大规模发展对外直接投资的宏观定位基础上,针对其现状及问题,未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结构应作适当调整和优化。这种调整和优化战略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未来发展的具体趋势:

(一)优化投资主体结构

未来一段时期,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主体仍会呈现目前的多元化趋势,但国家应采取个体分散投资与联合集团投资并举的策略,优化这些多元化主体,使其在保持合理比例的基础上,形成最优结构,以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具体而言,“优化”有两个要求:

1.各类对外直接投资主体应保持合理比例。这种合理比例通常表现为某类主体居主要地位,而其他主体为次要地位。究竟哪类主体应处于主导地位的问题,学界观点各异。一种观点认为,应主要依靠大型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因为与中小企业相比,大型企业有规模、技术、设备、资金等优势,并有生产、科研、贸易、金融、信息、服务等多功能经营能力,能迅速在国际市场上打开局面,成为跨国经营的主力军。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应重点发展中小型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因为从带动出口的角度出发,更容易成功的不是大型的企业,而是中小型企业。而我国的比较优势正是中小型企业,不是资本密集型的大型企业。

笔者倾向第一种观点,因为要扭转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效益不高的局面,就应该鼓励有各方面竞争优势的大型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项目规模不断扩大的趋势也印证了这一点。但中小型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也不容忽视,它可能在带动我国产品出口方面作出其独特贡献,因为中小型海外企业生产成本较低,其产品的价格更容易被东道国接受;而且以加工、组装为主的中小型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往往会带动半成品、机械设备等出口。如果从所有制而言,民营企业应取代国有企业,成为未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主体中的主力军。因为我国国有企业虽然规模较大,但内部产权不清、缺乏正确的激励机制,在没有彻底改革之前很难指望它们担负起资本输出的重任。事实上,我国国有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的成功概率也不高,国有资产由此浪费不少。而世界经验表明,民营企业往往产权清晰,有着高效的经营管理体系和完整的营销网,在对外直接投资中的生命力很强。我国也有不少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非常成功的案例。因此,我国政府应引导、扶持民营企业走向海外,通过提高其国际市场竞争力,让其担当对外直接投资的重任。

2.个体分散投资与联合集团投资并举。市场竞争表明,独立投资难成气候,势单力薄最终会败北于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因此,从长远来看,我国投资主体应适度向集团化、联合化转换,提高“集团军”作战的规模效益。措施主要有:一是将现有的海外投资企业重组成企业集团,造就出具有一定国际竞争能力的对外直接投资“联合舰队”;二是将对外投资企业和银行等金融机构融合起来,组建银企集团。我国可充分利用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和中信公司等金融机构在国际上信誉较好、资金雄厚等优势,搭台组建生产、金融、贸易和科研为一体的大型多功能中国银企集团,通过各种投资组合分散投资风险,并给对外投资企业以金融上的支持。

当然,在集团化、联合化的过程中要防止“定指标”和“拉郎配”的做法,避免重蹈计划经济的覆辙。例如一些具备自身特色的中小型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就没有必要予以联合化和集团化,保持其个体分散投资方式对其更加有利。

(二)优化投资地区结构

优化对外直接投资地区结构,就是使我国对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国家的直接投资保持合理的比例,既避免投资国家过分集中,同时也要注重重点区位。简言之,我国投资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比例应合理、适当。但怎样的比例才算“合理、适当”?对此学界存在两种不同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应维持现有的集中于发达国家的局面,不必过分强调向发展中国家投资。因为我国企业的比较优势多集中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或是发达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后转移出来的产业,而这类产品往往需要大规模的市场才能充分发挥经济优势,因此经济势力强、市场容量大的发达国家才是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设厂的首选。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应积极开拓发展中国家市场,以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为主;同时不鼓励企业到发达国家投资,因为发达国家的市场竞争激烈,我国的企业尚没有足够的实力进入。

笔者认为,上述两种观点都不尽妥当。究

竟投资于哪类国家才合适,应结合我国对外投资企业的投资目的来判断。如果投资目的在于“销售产品”(保证销售市场),投资于有庞大市场容量的发达国家是首选;而如果投资目的在于“产品生产”(建立生产基地),则投资于各种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是首选。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目的具有二元性:“销售产品”和“产品生产”,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地区结构同样会具备二元化特征,即部分投资于发达国家,部分投资于发展中国家。但由于我国企业生产水平普遍不高,以建立生产基地为目的的投资仍会占主要地位,因此对外直接投资的重点区位应是发展中国家。近两年我国的投资流向集中于拉丁美洲和亚洲地区说明了这一趋势,以后还应大力拓展对非洲地区发展中国家的投资。此外,我国也应在巩固北美等发达国家的现有海外企业基础上,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寻求在其他发达国家,尤其是欧洲国家的新的投资机会。

(三)优化投资行业结构

优化投资行业结构,就是合理选择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业并达到一个合理的分布比例,以最大限度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目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取向不够合理,主要集中于贸易性行业,许多具备比较优势的行业对外投资未得到充分的发展。未来如何优化投资行业结构?学界观点不一,有人认为应以生产加工和资源行业对外投资为主;有人认为应以资金、技术密集型行业对外投资为主。笔者认为以上观点不尽全面,优化投资行业结构应同时从三方面着手:

1.减小贸易性行业对外投资的比重。由于我国未来的对外直接投资重点区域是发展中国家,以建立生产基地为主,因此在这类国家进行生产加工行业和资源行业的投资前景广阔,应扩大非贸易性行业的对外投资。近年来,我国这两类非贸易性行业的对外投资已经有了迅速发展,以后还有继续扩大的趋势。

2.前瞻性地鼓励部分资金、技术密集型行业对外投资。国际直接投资行业的重点已从资源开发、初级产品加工业向新兴的高附加值产业和服务业转移,高科技产业和金融等服务业正成为对外直接投资的热点。虽说我国目前还不是完全处于此阶段,但也要有一定的超前意识,鼓励部分企业从事资金、技术密集型行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以在未来的激烈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当然,资金、技术密集型行业对外投资的首选地域应是发展中国家,因为我国主要是相对于发展中国家才具备资金、技术方面的比较优势。

3.扩大我国特色产业的对外投资。所谓特色产业,主要是指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食品、瓷器、手工艺品等产业。这些产业往往具备独特的国际比较优势,在世界范围内尤其是发达国家投资可能会产生意想不到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优化投资方式结构

在优化投资方式结构方面,以下内容学界意见一致:一是扩大并购方式的运用。由于并购方式具有成本低且迅速便捷的优点,我国应采取体面倾斜政策,重点扶持一批企业进行海外并购,并给予必要的财政金融支持。在具体操作上,并购对象可选择一些小型企业,充分利用东道国的资本进行再融资、再并购,逐步扩大规模,以降低并购成本,减少东道国政府的抵制;在并购方式上,可多采取协议式的善意并购,以提高并购的成功率;在并购目标企业所属行业的选择上,应优先选择有利于带动我国产品出口的行业。二是扩大实物与无形资产的投资,货币投资的资金来源则通过国际资本市场解决,币种选择应达到防范外汇风险的目的。在具体操作上,实物投资方式应注意选择国内经济发展所不急需的实物作为输出资本;工业产权投资方式也应选择技术差距相对较小的产业进行;货币投资方式的资金可通过国际贷款或发行国际债券等多种渠道筹集,币种选择上或增加硬币投放比重或实行货币构成多元化或以符合货币保值。

然而在新建海外企业的组织形式方面,学者的建议并不一致。有人认为,我国中小企业应选择合资的形式,而大型企业选择独资形式较好。因为合资的优点是可获得当地财政、金融、物资供应以及税收等方面的支持和优惠条件,并利于当地政治风险的减少或避免,故这种形式适合能力有限又希望获取更多利益的中小企业。有人认为,在海外企业的组织形式上一律以采用合资为宜。也有人认为,在发展中国家投资,要尽可能避免独资的形式。因为一切从头开始的做法并没有贯彻“优势互补”原则。笔者认为,第一种观点的分析有一定道理,但不够全面。大型企业有时更看中风险,适宜选择合资形式,而中小企业的投资多数是抓住市场机会,灵活的独资形式可能更适合。第二种观点则太笼统,因为合资并不是万能的,有时应吸收其他的组织形式。第三种观点只看到在发展中国家采用非独资方式的重要性,但究竟采取何种形式,未作进一步分析。总之,笔者认为,采取何种组织形式更为合理,没有统一的规律可循,应结合投资主体的所有制性质、规模、发展阶段和投资地区等多种因素做出最后判断。

参考文献:

1.邹淑环.论我国政府对海外投资的支持[j].现代财经,2001(5)

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篇8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柯布――道格拉斯函数;可行广义最小二乘法

中图分类号:F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8-0085-02

1 外商直接投资的主要特征

1.1 数额增幅较快

外商直接投资是辽宁利用外资最主要形式,并且绝对额逐年递增。1998-2003年间实际直接投资额增长率由1998年的6.46%上升到2006年的63.54%,年均增长率为26.08%,比同一时期全国外商实际直接投资年均增长率的3.58%高出22.23个百分点,这充分说明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是辽宁省利用外资的主要方式,并且在近几年进入快速增长时期。

1.2 以制造业为主

辽宁利用外资产业布局主要在第二产业方面。从投资领域上看,外商直接投资分布在制造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房地产业及社会服务业。而主要流向则是第二产业,尤其是制造业(辽宁制造业基础雄厚,多年来一直是外商直接投资的重点),2006年全省第二产业合同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金额达89.8亿美元,占当年外商直接投资总额的59%。这与整个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特征是一致的。

1.3 外企发展迅速

跨国公司发展迅速,为辽宁经济振兴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世界知名跨国公司纷纷在辽宁建立制造业生产基地与技术开发基地、零部件配套基地和地区总部,大力投资石化、化工、建材的基础产业,提升机械、冶金、轻工、纺织等传统产业,促进辽宁省制造业的改造升级。

2 外溢效应检验的模型设定

依据柯布-道格拉斯函数,我们得出:

Q=ALαKβ(1)

Q代表企业产出,K代表投入的资本,L代表投入的劳动。A代表外生的技术因素变量。α代表劳动的弹性,β代表资本的弹性。外商直接投资的外溢效应是通过变量A来实现的。A又可以写为:

A=BFθ(2)

B代表所有行业中的企业所共同拥有的技术因素。F代表由于外商直接投资引起的行业内的技术因素的变化。θ代表这种技术因素的弹性。

我们把公式(2)代入公式(1),则有:

Q=BLαKβFθ

公式两取对数,使其变为线性。

Ln(Q)=Ln(B)+αLn(L)+ βLn(K) +θLn(F)(3)

在公式(3),θ代表外商直接投资对于辽宁企业的外溢效应,如果θ为正,且系数显著,则证明了这种外溢效应的存在。

3 数据与计量方法

根据前文所提及,辽宁外商直接投资的一个特点是投资的重点以工业企业为主,这也是我们国家的外商直接投资的一个主要特点,工业企业的外商直接投资额占总投资额很高的比重(超过50%)。所以本文以2003年辽宁省的39个工业行业数据来进行外溢效应的研究 。

Q表示工业企业的增加值,采用的是行业的增加值数据,单位:万元。K表示投入的总资本,采用的是行业的总资产数据,单位:万元,L表示投入的劳动,采用的是行业的职工人数。变量F用来表示外商直接投资所带来的技术因素的变化,这里用外商直接投资的总资产占整个工业企业的总资产的比例来表示外商直接投资对辽宁整个工业的外溢的效果 。为了证明模型的正确性与强健性,我们另外采用外商直接投资的净资产占整个工业企业的净资产比例来表示上述的外溢效果。

由于采用的是2006年辽宁省工业行业的数据属于横截面数据,在采用最小二乘法的过程中,存在着异方差性的问题,影响我们模型回归的结果。因此本文采用横截面数据常用的可行广义最小二乘法(FGLS)来解决模型回归中存在的异方差性问题。

4 经验分析与结论

表1给出了计量分析的结果。

通过表1我们看到θ为值,表示外商直接投资在行业内产生了正的外溢效应。它所代表的含义为行业内外商直接投资总资产每增加1%,则工业企业的工业增加值增加0.1958%,行业内外商直接投资净资产每增加1%,则工业企业的工业增加值增加0.1636%。

虽然外商直接投资在工业行业内产生了正的外溢效应,但是外商直接投资带来的增加比例却不高,王志鹏、李子奈采用2000年的工业企业数据得出行业内外商直接投资总资产每增加1%,则工业企业的工业增加值增加0.761%的结果 ,二者的值差距较大。由此可见,外商直接投资的外溢效果不显著是由于外商直接投资的数额不多造成的,其原因如下:

(1)缺乏引资主体。国有经济改革进展缓慢,引资动力不足,出口商品国际竞争力不强,技术含量与附加值不高,对外投资与境外生产带动出口的能力较低,缺乏核心竞争力。在某些省区对国民经济发展起重要作用的民营企业在辽宁地区还没有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

(2)投资环境较差。在招商引资过程中普遍存在着重“经营环境”轻“法制环境”,重“引资”轻“规矩”、裁判不公、执行难等问题,是困扰招商引资的一个主要障碍。思想观念落后,市场经济意识不强,形式主义严重等等,造成了较坏的影响。

(3)配套产业不全。产业集约化的发展趋势促使产业集群,以求最大限度的降低成本。因此,外国投资者来华投资更往重寻找产业配套环境,使自身融入其产业链中,通过相关产业的横向拓展,继而扩展成关联度高的企业集群。

(4)相关人才缺乏。因为南方沿海城市开放得早,所以吸引了很多高级人才。大有“孔雀东南飞”的现象,而且辽宁省的工资水平在全国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再加上企业中普遍存在的意识,使人才管理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上,难以留得住人才。所以辽宁省一方面要完善人才引进制度,同时也要提高内部员工的待遇,减少与发达省区的差距,提高人才的管理水平与管理意识,避免“人才挖角”的现象,对于现有的员工,要提高员工的素质,尤其是提高管理人员的外语水平。

参考文献

[1]王志鹏,李子奈.外资对中国工业企业生产效率的影响研究[J].管理世界,2003,(4).

上一篇:传统文化意蕴范文 下一篇:古代传统文化常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