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的艺术特色范文

时间:2023-12-01 11:53:41

雕塑的艺术特色

雕塑的艺术特色篇1

关键词:色彩;雕塑;装饰色彩;材料色彩

随着公共艺术的发展,文化的多元化使得不同思维涌现出来,雕塑在当代艺术大潮中成为一个开放的概念。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提高促进了雕塑艺术大众化。相应的,雕塑家的审美品味范围也需要随之扩展,现代雕塑作品的题材在表现方式上更加追求视觉上的感官刺激。更多新兴材料的出现使得雕塑艺术寻求更多的色彩表现成为可能。色彩的运用是现代雕塑的重要标志之一,越来越多的雕塑家把色彩的运用作为重要的表现方式。恰当的雕塑色彩能极大的增强现代雕塑作品的表现力。现代艺术理论强调雕塑作品的色彩和创作理念是一个整体,创作者在雕塑作品的材质形式的原有颜色的基础上经过再调色,用来增强作品的视觉效果和对模仿对象的抽象效果,或研究不同色彩的多种材质作为雕塑的基质,使作品的色彩与雕塑的表现形态达到和谐统一。

事实上并非现代雕塑中才开始运用色彩,追溯雕塑的发展史我们可以看出,在各个文明的雕塑发展进程中,色彩在雕塑中的运用历史久远。例如我国古代秦始皇兵马俑、敦煌莫高窟等古代雕塑作品中已经广泛运用了彩绘,构成了绚丽多彩的经典艺术品;又如古希腊雅典卫城上装饰的大量浮雕,早期也是附有各种色彩,但由于年代久远原本彩绘的色彩早已剥落。色彩的加入极大的丰富了雕塑作品的艺术表现力。

色彩的运用是雕塑家针对某种客观事物的视觉感受的再创作,也是对作者思想感情抒发的升华。通过雕塑家的设计,呈现出的作品带给观众以强烈的色彩满足感,更是一种价值观的互换。当然这需要雕塑家在设计雕塑作品时合理地运用色彩,按照既定的美学理念,不断地推敲对比,最终找到最佳的色彩运用方式。无论作者采用哪种雕塑色彩表现形式,都要在不同的条件下研究色彩与表达理念相统一的和谐规律,以便最终更好的诠释设计理念。

雕塑作品的色彩不是盲目的色彩堆积。通常雕塑的色彩构成形式不是单一色彩的。雕塑的底座或者周围的立体空间,也经常会被分成各种大小不同的色块,通过色彩区域大小的差异与平衡,形成一种比例面积的对比。

现代雕塑中的色彩运用是一种微妙而复杂的过程,雕塑的各种色系之间要保持整体的协调统一。对于观赏者而言,色彩的动态变化是统一而富有变化的协调过程。雕塑所呈现出来的色彩应是视觉美与内涵美学两方面的的统一,优秀的雕塑作品能够通过直观视觉效果上升到精神文化层面美的过程。

在现代雕塑设计理念中,雕塑的色彩学研究越来越重要,雕塑与其周边空间色彩的组合搭配是重要的研究课题。色彩因物体吸收不同波段的自然光而产生不同的颜色,是视觉系统根据对不同波长的光进行处理后人类所感知到的影像,从而在人的神经系统中做出对色彩的反应。颜色与雕塑的结构组成一个有独立特征的整体并与观察者产生视觉互动,以达到传递作者的设计意图的作用。色彩是雕塑表现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首先是利用所选材质本身的色彩表现主题,制造出创作者所需要的特定视觉效果;其次通过施加装饰色彩对抽象或具象特征的作品进行再处理,这两个过程是增加色彩表现力的主要手段。在现代雕塑设计中,雕塑与公共空间的和谐关系越来越凸显,这就对雕塑本身的色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恰当和谐的色彩对表现设计理念,美学特征有着重要的意义。从雕塑色彩的结构构成看,雕塑的色彩主要分为材料色彩和装饰性色彩两类。

一、材料色彩

材料的色彩是材料本身固有的一种重要特性。某些特殊材料具有其它材料无法代替的特殊颜色,比如黄杨木雕的自然色,玉雕作品中和田羊脂白的独有色彩。本质上材料的色彩是由材料本身的化学组成、微观晶体结构和表面肌理等物理化学特性决定的。但材料的色彩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往往受到周围环境光的影响,随着环境光的变化,其所带来的光感应效应也有着相应的变化。相同的材料经过不同的处理方法也可以得到不同的颜色。丰富多样的材料色彩赋予了雕塑作品不同的视觉效果,创作者在进行雕塑创作时,结合材料的特性及特异的色彩美学对其进行有机统一的再加工,设计出与设计理念相统一的艺术作品。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雕塑用新材料不断出现,为给雕塑家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空间。当代的雕塑艺术家越来越善于使用新材料,自然为雕塑带来更多的颜色选择,使得雕塑艺术呈现出新潮涌动、五彩缤纷的景象。

二、装饰性色彩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城市建设对艺术差异化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城市雕塑作为城市建设三维空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特色区域文化的追求对雕塑色彩与周边环境的和谐统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雕塑作品在创作之初就需要考虑其创作理念与城市环境是否可以协调统一。雕塑所用材料的颜色可能与环境所需要的颜色不相符,这时就需要引入装饰性色彩。装饰性色彩不是材料本身的特质属性,其表现出来的视觉效果主要取决于创作者的审美价值体系,这种方式给创作者提供了更大的发挥空间,利于创作者根据空间环境进行具体的色彩赋予。

装饰色应遵守以下几个原则:

1.秩序化,在材料色多样性、不规则性的基础之上,统一规划增强色彩的秩序和逻辑性。

2.简单化,装饰色是对雕塑成品的整体概括,是Φ袼茏髌纺诤的提炼。

3.象征性,不同的文化造成相同的色彩有着不同的象征意义,在视觉艺术中,各种色都很有它特定的文化属性。

三、结语

现代雕塑追求主题内容、立体形态、立体空间和表面色彩的和谐统一,四者有机结合构成具有现代气息的视觉艺术作品。雕塑作品中装饰性色彩的表现方式主要分为两类:一是以材料本身的天然色彩为依据,对其色彩特征进行真实性模仿,以突出雕塑作品所蕴含的特殊文化、历史或者抽象意境,增强雕塑作品的视觉效果,这类表现手法着重色彩的写实。另一类则是雕塑作者根据自己的主观意志对雕塑作品的色彩进行再创作。可根据色彩的文化属性对作品进行赋色。例如现代雕塑作品中,通常使用冷暖、对比等亮丽的纯色进行色彩表现是主流。

【参考文献】

雕塑的艺术特色篇2

关键词:中国古代雕塑;色彩应用;绘画性

中图分类号:J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2-2485(2013)06-027-002

色彩在雕塑创作中合理运用会丰富雕塑家的表现语言,即创作形式。中国古代雕塑向来具有一定的绘画性。而绘画中的色彩,不但是一件绘画作品的生命力之所在,而且在中国古代雕塑中的广泛应用也一直丰富着古代雕塑的表现形式。

中国古代雕塑大多将绘画与雕塑并重,例如我们通常听到的一些俗语:“塑绘结合”,“塑容绘质”、“三分塑七分画”等,都是在描述中国古代雕塑在色彩应用方面的一些特点。

1秦代兵马俑、敦煌莫高窟等古代雕塑中彩绘的应用

秦始皇兵马俑,其制作初期本来是附着着彩绘的。我们很难想象原来坑中土香土色的秦俑其实是彩色的,由于经过火烧和千年以来自然的破坏,今天我们已经看不到它色彩斑斓的样子,但是所幸的是近年来有一部分在后期出土的陶俑和陶马身上有残存颜色的痕迹,从这些残存的历史痕迹中我们发现这些颜色的种类大致有:红、绿、蓝、白、黑、黄等多种,让我们想象俑坑初建成时,绚丽多彩的陶俑整齐的站立军姿是何等灿烂和壮观。秦俑着色给人们的总体感觉是庄重、踏实,在视觉上又给人的心理造成一种大气磅礴凛然不可侵犯的威慑感,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颜色的应用方面,兵马俑在色彩的搭配上也有自己独特的方式,兵俑大多是红色上衣配绿色或蓝色下衣,手和脸部多用粉红,衣袖衣领多用绿色或赭石色,铠甲的甲钉多用黑色,连接甲片的线多用红色,这些都是有一定规律和样式。兵马俑在色彩应用上的探索,将在雕塑写实技巧的道路上又前进了一大步,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都知道,写实应该是对真实事物客观的艺术再现,但凡客观存在于物质世界中的物质个体均离不开它本身的物理特性,我们通过视觉感受到的往往是物质的空间体积以及色彩质感。作为雕塑的写实技巧,雕塑创作在满足艺术家主观艺术感受的情况下,不但要尽可能的客观反应物体的空间体积,也要在物质的表面颜色上努力追求艺术层面上的真实再现。兵马俑比起以前的彩绘雕塑在色彩的应用上和反应客观物质的颜色时已经十分相近,因此,我说兵马俑在色彩上的应用的确是向写实道路迈进了一大步,而这种绘塑结合的艺术技巧,成为雕塑空间技法的补充手段,是秦俑丰富的艺术表现力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笔。

我国的彩塑艺术也是世界雕塑艺术史的骄傲。尤其是敦煌莫高窟的唐代彩塑达到了古代雕塑彩塑艺术的顶峰。敦煌彩塑是在我国数千年雕塑艺术传统的基础上,吸收和融汇了外来艺术,从而发展起来的具有中国风格的彩塑艺术。泥塑和彩绘巧妙地结合,极大的增加了艺术形象的真实性和生动性,衣纹深浅的变化,加之色泽的巧妙运用,不仅对比强烈,而且又和谐统一,形成灿烂辉煌的视觉效果。如果说兵马俑是向写实道路的跃进,那麽敦煌的彩塑则是将色彩的应用在写实雕塑的水准赋予了新的高度。在赵声良先生的《敦煌艺术十讲》一书中,这样描述第45窟中的一个菩萨彩塑:“菩萨上身璎珞垂胸,披帛斜挎,下身着华丽的锦裙;头部微侧眼睛半闭,身体微微弯曲坐S形……洁白莹润的肌肤下面,似乎能感觉出血液在下面流动。”当我阅读到这里,感受这种真实就犹如一股无形的艺术力量,再向我们展示着当时的工匠们的艺术创作实力:纯熟的技巧、高度的概括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他们不仅塑造了许多造型优美、神态生动的传世佳作,而且为研究我国的雕塑艺术和继承民族艺术遗产,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平遥双林寺中两千多尊彩绘泥塑,也令人称道不已。记得曾经在去双林寺考察时,无不被其绝美的造型和绚丽的色彩所吸引,如丝质柔滑的绸缎,粗实紧密的棉麻线绳,雕刻精巧却不失富丽繁华的头冠等,无不归功于色彩的应用而栩栩如生。对于人物的肤色,也能根据不同年龄,身份、性格而加以不同的描绘我们当时不但选择临摹了其中的造型形体,并且按照其原型施加色彩效果,让我们也更加深入的体会了塑绘结合的精妙之处。双林寺的彩塑着实继承了我国唐代以来彩塑的优良传统,具有高度写实的风格,色彩的丰富运用更加增添了其神态生动的艺术形象,堪称我国彩塑中的佼佼者。

2 社会文化背景以及艺术重心对色彩应用于古代雕塑的影响

人与人的这种复杂的社会关系也是影响艺术创作的一个因素,因为有人才有社会,才会有人所记录的历史,才能让我们去谈论各历史阶段的社会背景。黑格尔在其著作《美学》中也是处处着眼于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在艺术的形式方面则是人对自然的“人化”关系、人对他人的“精神关系”和人对“听众”、读者的影响关系,“每件艺术作品也都是和观众中每一个人所进行的对话”。在这种人与人互相影响所形成的政治背景和历史背景下,直至今日我想人与人,人与社会,社会的发展以及政治经济仍然是我们艺术创作的主题。在历史的长河中,从秦汉的彩俑开始或更早的彩陶时代起,“塑”与“绘”便互相补充、紧密结合。这是塑绘结合的历史渊源。而为什么“塑”与“绘”互相结合有要追寻那段历史下的社会背景,在那个时代往往是绘画受到了比雕塑更高的重视。这种现象也是无可厚非的,因为在当时社会背景的影响下艺术阵营逐渐形成了“官方”和“民间”之分别。由于雕塑始终由工匠从事,文人士大夫却极少参与。但绘画不同,文人乃至帝王将相均参与了绘画创作,并且逐渐成为中国古代绘画创作队伍的骨干力量。统治阶级的参与程度势必决定了艺术重心的方向,而艺术重心的偏移直接影响到当时社会的艺术观念,其艺术观念则影响雕塑的发展形势,雕塑这种艺术引起决策着的重视,想更加辉煌的发展下去则要融汇吸收绘画方面的优秀的创作手法和一些符合当时社会背景下的审美观念的表现语言。由此雕塑便逐渐感染上了一定的绘画性。也就是说艺术重心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受到领导阶层即决策者的深深制约。但从历史发展的角度上,这种吸收和融合绘画性的历史对古代雕塑的发展还是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3 从中国古代雕塑具有一定的绘画性来理解古人的审美习惯

中国古代雕塑和绘画一直互相补充,拿彩塑来说,我认为其绘画性可以这样概括:“不仅要突出雕塑的体积、空间。而且还要注意轮廓线与身体衣纹线条的节奏和韵律以及色彩的象征意义在雕塑作品的运用和色彩对空间转折的视觉影响。”例如谢赫在中国画理论方面所提道“六法论”中的“随类赋彩”,这在秦始皇兵马俑、甘肃敦煌莫高窟等一些彩塑中,都有所表现,如对人物的肌肤、衣着进行写实逼真的描绘,各种涂彩的方式,以及每种颜色所追寻的人物性格,身份地位,艺术效果及政治涵义各不相同。但都是为塑绘结合的更加完美做铺垫,古今中外这种雕塑与彩绘共存的现象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人类社会文明进步与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也就是雕塑所具有的绘画性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东方艺术风格,也是中国古人欣赏雕塑时的审美习惯。当他们融入了绘画艺术的观念去看待当时雕塑艺术时,中国古代雕塑的绘画性就容易理解的多了。

我们还可以这样理解,在我们所生活的自然世界中,物体是不可逃避它的各种物理性征的,在人类的视觉体验和感受中,物体的造型和物体的色彩是人类认识自然的第一步。人们在认识世界时,世界除了具备形体之外,还具有丰富美丽动人的色彩。相比之下,色彩往往比物体形态更容易让人接受,就像小孩对色彩的敏感远比造型要强得多。倘若世界是个没有色彩的灰白世界,其景状可想而知是多么可怕和冷酷。无疑色彩本身也有着情感的传达,除了有寒暖、轻重的感觉外,还有硬与软、强与弱、明快与阴暗、热情与冷默、兴奋或沉静、华美或质朴等。而这些特点都成了古代雕塑家的创作源泉。他们虽然不在了,却留下了彩塑,更是留给了世间珍贵的彩塑艺术。让我们后人去学习,去探讨,去钻研其中的奥秘。

雕塑的艺术特色篇3

[关键词]景德镇陶瓷艺术艺术特色

江西景德镇市是世界闻名的瓷都,也是我国最大的产瓷基地。自元明清以来,形成我国制瓷中心。在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扶持下,景德镇的瓷文化得到了飞速发展,品种繁多,有茶具、酒具、咖啡具、中西餐具、烟具、文具、玩具、7501用瓷等一系列产品,数不胜数。

一、陶瓷雕塑艺术设计现状

从以上可以看出,现代陶瓷雕塑创作,不外乎解决传承与发展、传统与现代,抽象与具象的关系问题。而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就是处理好陶瓷雕塑艺术设计问题。提起景德镇的艺术设计,大多会认为是陶瓷产品的设计包装,抑或是日用陶瓷产品的普通设计,而鲜有人把它与陶瓷雕塑挂钩。陶瓷雕塑艺术设计是陶瓷雕塑艺术创作的重要途径,雕塑是以造型艺术展现艺术美,同时兼容色彩学、材料学、建筑学、美术学诸多学科要求,陶瓷雕塑还兼具了陶瓷学与陶瓷文化学科等。它的材质从软到硬,由冷到热,从平面到立体,从形体到意像,它实现了陶瓷从泥到火的涅磐。陶瓷雕塑设计通过形体造型的构思、变化,通过雕塑题材的涉及与使用升华,将美术中绘画拓展延伸、将建筑中力学平衡,实现了人类造物的梦想。陶瓷雕塑艺术设计具有极大的构思空间,它可立据传统雕塑模式,借鉴石雕、牙雕、木雕等技法精华,同时摒弃其不足,陶瓷雕塑可以在其烧制时修改完善,同时它丰富的可塑性,为艺术家提供了极大的创作思维空间、制作施展空间,在艺术技巧上、个人品味上,也为雕塑家布设了重重障碍,提出了诸多的挑战。

当今景德镇陶瓷雕塑无外乎两种模式,一种是走中国传统的路子,另一种是走西方的雕塑路子。传统陶瓷雕塑在景德镇具有深厚的根基,在国内外有着深远的影响,景德镇许多优秀的瓷雕艺术家继承发扬景德镇优秀的传统雕塑文化,将传统瓷雕赋予新的艺术生命力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另一批艺术家则大量借鉴吸收国际上新的雕塑创作手法,有些甚至抛弃传统雕塑造型模式,以新的类似中国画表意手法,创作出一批抽象、前卫的瓷雕艺术作品,这些艺术家有中年的,但更多的是年轻艺术家,他们观念更新,思想更激进。后一批艺术家作品更强调新颖或直白说逆古、叛逆,这些雕塑作品强调装饰性与造型的抽象以追求其表意性。现在风起云涌的现代陶艺如陶艺墙,其实根本还是陶瓷雕塑浮雕、堆雕、雕刻等技法的表现,但这种司空见惯的雕塑手法被冠以时尚的词汇“现代陶艺”,景德镇现在已有许多著名的陶瓷雕塑家,在继续探讨瓷雕艺术创作的同时也在不断地研究陶瓷绘画,并且还有一些著名的陶瓷绘画家又是陶瓷著名雕塑家的现象。景德镇陶瓷雕塑艺术设计与审美新要求,又造就了一批将传统与现代结合的陶瓷雕塑家,景德镇由于以上雕塑家的与时俱进,使得瓷都景德镇雕塑艺术异彩纷呈。现代陶艺的呼唤,很多原来从事陶瓷产品设计的陶艺家也通过作品走向陶瓷雕塑,现在很多城市陶艺雕塑造型,其实有不少不擅雕塑的陶瓷设计人员参与进来。这充分说明陶瓷雕塑在走向大众的同时更是走向不少艺术家的内心。

二、景德镇现代陶瓷艺术的文化特色

景德镇的现代陶艺人,正在把瓷与五千年中国文化结合成现代陶瓷文化,如笔者瓷绘的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作品以242幅全过程讲述《红楼梦》的故事情节,人物多达3800多人次。历经5年之久,采用明末清初宫廷重彩渲染,每件所绘物体,反复加色,6次烧制成品。为烘托出陶瓷特色和质感,运用了古彩、粉彩、新彩、墨彩描金等多种用彩技术相互结合,穿插使用。其程序是:1.破土、压坯、吹釉、高温烧瓷坯;2.定稿、构线、第二次烧制;3.粉彩打底、渲染底色、补线、三次烧制;4.全面渲染、粉彩点苔、四次烧制;5.整理补色,第五次烧制;6.墨彩描金、补色、六次烧制;7.玛瑙笔刮金。其程序禁然,工艺复杂,烧制中风险性不言而喻,其中表现内容涉及服饰学、建筑学、园林学、民俗学、礼仪学等多种美学问题。构图继承传统,采用散点透视,打破时间定律,将不同时间、不同场合的故事情节,巧妙地组合在同一幅画面上。创作者精确地把数以千计,不同身份、性别、年龄、形体、性格、容貌的人物在瓷板上刻画得惟妙惟肖,把不同场合人物的各异表情、姿态体现得生动、细微、贴切;将宁荣二府中的亭阁楼榭、山水拱桥、古树名刹、奇花异草绘制得生动而逼真,葱郁而鲜活,完整地再现了《红楼梦》的主要故事情节,使我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为世界叹服,丰富地展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人文长卷,使《红楼梦》这一不朽的中国古典名著得以在瓷板画这一全新的艺术形式传世,为景德镇现代陶瓷艺术的发展另开渠道。

四、景德镇现代陶瓷艺术百花齐放

景德镇现代陶瓷艺术如雨后春笋,百花齐放、种类繁多。如釉上装饰有古彩、粉彩、墨彩、新彩、广彩、电光彩、刷花、贴花、喷花、戳印花、描金、腐蚀金等。此外,还有圆雕、堆雕、捏雕、镂雕等技法;各种颜色釉更是五颜六色,仅一个瓷厂就能生产100多种色彩缤纷的釉彩,其中青花釉里红更是托出景德镇艺术陶瓷的特色。又如鲜红、桃红、翠绿、玛瑙红等高温釉和金星绿等低温釉都已超过历史水平。目前,景德镇已建成一个拥有陶瓷原料、机构、生产、教育、科研、机构等比较完整的陶瓷工业基地,发展前景可想而知,也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如著名书画家张玉东先生还被邀请到景德镇在陶瓷上作画。张先生深厚的书法、国画功底,及其在青花上表现得如鱼得水的精湛技艺,使南北文化在陶瓷上得到了完美的融会贯通。

五、结论

景德镇陶瓷雕塑是景德镇陶瓷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目前市场经济的冲击及国际金融影响下,陶瓷雕塑艺术收藏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但大多数雕塑艺术家仍然继续思考、创作,他们在艺术造型、表现内涵等表现社会意义上,均有一定进步。景德镇陶瓷艺术的教学也不断吸收国际新观点新思想,广开讲学交流。总而言之,景德镇陶瓷雕塑界要树立信心,坚持传统瓷雕与现代结合,立足本土优秀的传统文化,继承优秀的瓷雕传统,不断钻研瓷雕技法,景德镇陶瓷雕塑的春天又将灿烂展现在我们眼前。

【参考文献】

雕塑的艺术特色篇4

生态雕塑是指以生态设计为核心的雕塑,以人的参与性和人对自然的依存关系为前提,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其目的在于为都市人创造一种接近天然的生态环境。在当今文化缺失、物欲横流的年代,单纯表现文化底蕴的城市雕塑并不多见,而既能传达文化内涵又能与生态观念相结合的城市雕塑更是少之又少。这是我们城市雕塑设计上的遗憾,也是今后城市雕塑设计工作者的努力方向。

生态雕塑具有浓郁的文化特色和内涵,有其他城市雕塑不可比拟的发展空间。从国际范围看,作为人类爱护自然、尊重自然、融入自然的一种特殊媒介,生态雕塑艺术方兴未艾。目前,生态雕塑既是城市雕塑艺术发展过程中的前沿课题,也是具有挑战性的研究领域。

生态雕塑不同于一般的城市雕塑,它不仅要具有一般城市雕塑装饰和美化环境的特征,还要具有生态观念,更应该具有文化特征,体现出文化内涵。生态雕塑为城市环境增加了“文化味”,给城市居民带来了愉悦的精神享受。

在实际的生态雕塑创作中,我们不能将文化与生态简单地叠加于一起,但生态雕塑的价值核心就是文化。因此,如何挖掘生态雕塑的文化内涵,通过各种艺术创作形式恰当的表现文化意义是摆在艺术家面前的难题。从生态雕塑的艺术表现方面来看,无论是生态雕塑在造型、结构、材质方面与环境的互动,生态雕塑对城市文化和社会文化的表达,还是人们观看生态雕塑时的情感活动,均应视为生态雕塑“文化味”的表现。因此,笔者认为生态雕塑的“文化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表达:即自然生态、人文关怀、城市文化、文化传承与创新等。

城市生态雕塑“文化味”之一――自然生态的人文表达

以辨证唯物主义大自然观的理论为主导,直接利用自然景观进行创作,是生态雕塑源于自然、表现自然的最好例证。我国近几年涌现出的一批雕塑家,他们善于利用自然条件或材料进行创作,陈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他们的作品往往被冠以“大地艺术” 、“地景艺术”的称号。在这里,我们不妨称之为“自然形态雕塑”。雕塑家们通过艺术创作追求自然与艺术完美结合的新理念,引导人们重新认识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自然形态雕塑是人与自然的一种直接对话,主题多为对环境的关注。20世纪70年代的英国雕塑家理查德・朗就认为雕塑是强调与自然的融合和对话,雕塑家要重视雕塑与自然的诗意联想。黑格尔在《美学》中指出:“艺术家不应该先把雕塑完全雕好,然后再考虑把它摆在什么地方,而是在构思时就要联系到一体的外在世界和它的空间形式和地方部位。”

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进行生态雕塑创作,应突出作品与环境的依存、融合关系,使作品与自然浑然一体。中国美术学院洪世清教授在中国海滨城市利用海边天然的礁石,因势造型,稍加雕凿,成为海洋生物雕塑,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的真实写照。而在日本,有的雕塑作品就是用大型的天然鹅卵石堆积而成,不经过其他任何人为加工。以上这些生态雕塑都是自然与设计的完美结合与展现。

城市生态雕塑“文化味”之二――人文关怀

生态雕塑不仅要强调作品与自然环境的沟通,而且应注重人文关怀的传达。生态雕塑在选材、色彩、外观方面既要有鲜明的自然生态特点,使观赏者在欣赏自然美的同时获得人文关怀,进而增强对自然、生态、环境的重视与关心。

许多生态雕塑以一种民间的、平民的叙事方式来显示人文关怀。这种视角不是仰望的,而是平视的;不是有距离的,而是融入人心的。例如雕塑《深圳人的一天》,作者随机挑选事先设定好的十八位各个社会阶层的人,他们其中有清洁工,有学生,也有打工者,并真实的描述了他们每一个人的现实生活状态。作品表达了对深圳普通市民的尊重,也表达了对深圳建设者的敬意。而随着后现代主义设计理念的盛行,雕塑家们在创作中开始关注处于社会边缘的弱势群体、边缘人群,甚至艾滋病、同性恋等题材也成为他们创作的焦点,力求在边缘视线中体现人文关怀。

城市生态雕塑“文化味”之三――城市文化的影射

由于生成背景及各自发展的历程不同,每座城市都有其特殊的文化和性格。北京的磅礴大气,西安的厚重庄严,上海的细腻时尚,杭州的清秀飘逸……每座城市所呈现出的文化特色各不相同。中国幅原辽阔,创作生态雕塑时,城市文化的准确表达必须纳入雕塑家的设计范畴。生态雕塑作品在体现雕塑美学因素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与该城市普通大众的审美习惯、文化信仰、民俗风情等因素相吻合。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许多城市之间由于相互克隆,一味模仿而失去了独有的文化特色和个性。城市生态雕塑是综合了城市环境、历史传说、文化特色、周边空间等各种因素而设计出的具有“生长”性特征的雕塑,它应该体现出城市文化与雕塑紧密结合,雕塑与周围环境整体和谐的视觉效果,应该让大众感受到扑面而来的特定城市的文化气息。近年来,生态雕塑作为城市的亮点和城市文化的标志,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例如,济南市泉城广场的“泉”雕塑,以篆书的“泉”字为依据,以现代抽象观念为基础,以突出泉城特色为主题,蓝色与篆书“泉”字形的完美结合,极好的体现了泉城济南的城市文化特色,成为济南市对外宣传的名片。在著名瓷都景德镇,许多街道路口都放置了表现陶瓷生产过程及其文化的青铜雕塑,那些雕塑就像一枚枚历史碎片,常常唤起人们对千百年前瓷都的美好记忆。

从城市的文化背景和特色出发创作的生态雕塑,更能激起大众的共鸣。深圳的著名城市雕塑 “拓荒牛”,准确刻画了深圳建设者不畏艰苦,奋力拓荒的形象,充分体现了深圳人敢为人先,百折不挠的精神风貌。由于雕塑的城市文化特色表现贴切,使得“拓荒牛”的形象深深植入深圳人民的心中。雕塑“拓荒牛”影射出的不畏艰险、勇于开拓的深圳城市文化特色准确而深刻,已经与深圳的城市灵魂紧密相连,密不可分。因此,雕塑家应当把每一座生态雕塑都当作是城市的精神生命来创造,而不仅仅是把它们当成城市空间的点缀物。

城市生态雕塑“文化味”之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在文化传承与创新方面,生态雕塑可谓走在了艺术前沿。生态雕塑吸收了多种艺术的精华,成为集平面设计、立体空间、现代材料、现代观念艺术、传统文化等于一身的“艺术集合体”。以传统文化为基点,以现代观念艺术为指导的生态雕塑给城市雕塑设计带来了一股春风。

中国雕塑家已经开始将视线转向生态文化问题。雕塑家展望先生以艺术的方式来思考人、艺术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直面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问题,表达都市人希望回归自然的情感。展望先生将雕塑艺术与大地艺术、装置艺术、录像艺术予以整合、渗透,形成一种全新的生态雕塑艺术,他的作品以生态主义来消解物质至上主义与机械进化论,表现出独特的生态雕塑本色。

中国汉字文化源远流长,意义深远,是中国文化的典型代表。利用中国汉字进行城市生态雕塑的设计与制作,可以说是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利用汉字的结构以及形声字的特点将汉字做成具有三维立体感和人性化的城市生态雕塑,既为城市雕塑的发展指出了新的方向,也是宣传中国文化的重要窗口和爱国教育的一种途径。中国汉字字体丰富,书写形式多样,变化多端,为雕塑艺术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源泉。雕塑家耿铁群利用中国草书的形式创作的雕塑《龙》,作品苍劲有力,既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又富有现代艺术的抽象感。雕塑家胥建国的《百家姓》尝试将我国的姓氏雕凿在大型石头上,展现了中国书法文化的精髓。雕塑家刘志钢将个人的艺术观念通过汉字雕塑传达出来,汉字因此具有了雕塑的思想和形体语言。

中国传统文化的资源十分丰富,很多领域需要我们去开拓,去传承与创新,以便深入发掘传统文化资源的精髓,使城市生态雕塑更好的折射出我国的文化底蕴。

城市生态雕塑是城市文化的代表,是城市文化精神的活化石。城市在发展,人们对城市生态雕塑的欣赏品位也越来越高。生态雕塑设计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体现时代精神和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提高生态雕塑的整体设计水平,充分表现生态雕塑的各种“文化味”,才能使城市生态雕塑成为展现城市独有文化,具有真正“生态”意义的艺术载体。

参考文献:

1. 黄丹麾,刘晓陶:《生态雕塑的形态及其艺术实践管窥》,《雕塑》,2006年,第44-46页。

2. 王中:《公共艺术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3. 马钦忠:《雕塑・空间・公共艺术》,学林出版社,2004年。

雕塑的艺术特色篇5

关键词:情感表达;色彩符号;符号学;雕塑;艺术家;符号形式;人类情感;内心情感

中图分类号:J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5-0045-01

一、研究背景

城市雕塑的色彩是须受制于城市环境的主体色彩,它应根据环境的实际需要,以及人们对色彩的主观感受,综合创造富于浪漫情调的色彩组合关系,它必然符合和适应人的心理,生理上的要求及审美情趣。在对立中求统一,在和谐中求个性,这正是现代城市雕塑自身色彩与城市环境色彩美的规律,也是现代城市雕塑色彩的审美特征。

二、研究目的和方法

(一)目的

们发现通过给雕塑着色可以使其成为城市雕塑一种新的表达方式,随后并出现了一系列具有色彩表达性的城市雕塑,而且越来越多的雕塑家也开始注意到现代雕塑中色彩运用已成为了一种新的表达手段。

(二)方法

本文采用了实地调查法和文献调查法。实地考察所在城市和其他城市的公共雕塑的色彩应用,由于实地调查法所得到的理论依据有限,又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了解到关于色彩符号对城市公共雕塑情感表达的影响。

三、色彩符号对公共雕塑情感表达的影响

(一)雕塑中色彩符号的运用

回顾历史,世界各国在雕塑发展的过程中,色彩在雕塑的运用上也与雕塑同步发展。古今中外这种雕塑与彩绘共存的现象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人类社会文明进步与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

色彩在雕塑创作中合理运用会丰富雕塑家的表现语言,毕加索、考尔德等大师们在自己的作品上经常使用色彩,使雕塑增添了新的活力和个性特征,以适合现代生活环境,体现鲜明的时代精神,同时以更为丰富的视觉效果和情感色彩,最大限度地满足观看者的心理要求。

(二)色彩符号对公共雕塑情感表达的影响

我们在设计现代城雕的色彩时,不得不考虑这几个方面的要素,以便使城雕的色彩与这种心理审美倾向相和谐。

第一,与时代的特征相和谐。当然,每个时代的色彩,总是与这个时代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相联系,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审美情趣随之发生变化,世界城雕色彩同样存在着这种变化。

第二,城雕的色彩应和地域、民族特征相和谐。“传说中的帕拉斯雅典娜巨像,高度约有36英尺,黄金色的甲胄和衣服,象牙般的皮肤,盾牌和甲胄的其它部分还涂着大量强烈耀眼的色彩。由于地理条件的差异,人们对于色彩的偏好具有特定的风格,寒带地区城市色彩,惯用沉着深厚的颜色,热带地区城市的色彩,常常使用鲜艳明亮的色调,温带地区的城市色彩,人们则喜欢用与自然色彩相近似的色调。

第三,现代城雕的着色,应重点着力于体现色彩的象征性。城雕的色彩应与色彩学的审美习惯与象征意义相一致。雕塑艺术是具有精神价值取向的艺术,它的形体、空间、质材、色泽总要传递特定的信息。《罗丹论艺术》曾指出“色彩的总体要表明一种意义,没有种这种意义则一无美处。“这就要求我们要了解色彩的精神价值,色彩的象征意义,以便使雕塑色彩的心理效应在实际应用中与它本身所传达的精神内容和谐一致。雕塑家准确地运用了色彩的象征意义使雕塑的内容与形式高度和谐和统一,给人以强烈的雕塑艺术色彩美的感受。这种感受带着很强的情感效果,这也是色彩心理倾向与内容相和谐统一的一个重要的表现,我们在实际运用当中要充分感受冷暖、轻重、软硬、亮暗、华丽与朴素、活泼与阴郁等色的心理特征,广泛了解、深入分析,以便使自己的雕塑色彩恰如其分地表现出特有的情感效果来。

第四,现代城雕对自然材质色泽的选择体现了当今人类热爱自然、珍视自然、追求自然、回归自然的心理特征。黄金的辉煌、白银的高贵、青铜的凝重、不锈钢的亮丽、花岗石的永固、大理石的细腻……不同的材质,不同的色彩,不同的质地,不同的光泽给人以不同的感受。

四、结语

一座好的城市雕塑不是盲目的色彩搁置,它是对自然环境的一种感受,是自然界中色彩美的升华,是整个色彩交响乐章中最和谐,最耀眼的音符。它能给人们以强烈的色彩愉悦感。我们在设计现代城雕的色彩时,要更好地发挥诸如历史、地域、民族、生理、心理、和谐、对比等关系,恰当地运用色彩美的规律,无论是纪念碑雕塑,标志性雕塑,园林小品,室内外装饰雕塑,还是墓地纪念性雕塑等等,都要因时、因地、因事、因人而制宜。

参考文献:

雕塑的艺术特色篇6

关键词:秦汉时期;马雕塑;题材;艺术特点

1 秦汉两代动物雕塑题材内容中对马的偏爱

秦代的动物雕塑主要体现在马俑雕塑艺术中。战马雕刻形象写实逼真,结构塑造准确。透过排列齐整的战马方阵,使观者仿佛回到了古战场。秦代战马流露出庄严,肃穆,宁静好像随时一跃千里,冲入敌阵,显出了战马充沛的精力。这种寓动与静的表现方式使人震撼。秦代陶马雕塑反映了秦代社会对马的需求,战马成为当时维护中央集权的有力武器,是秦帝国重要的武力装备。马在汉代的特殊地位是由其社会作用所决定的。汉武帝为摆脱北方匈奴对西汉政权及对西域地区的商贸往来的威胁,对战马的需求自然成为关键因素。特从西域乌孙国引进有“天马”之称的汗血宝马,并在武威设置马苑,进行良马的引进与培育。马的雕塑造型以程式化的“良马式”标准延续下来。到了东汉,名将马援提出的铜马相法集中了各种良马特征。所以汉代墓葬出土马造型,虽是不同历史时期的作品,但良马式造型的标准却变化不大,一直延传下来。

2 秦代马雕塑的艺术特点

(1)写实主义是秦代马雕塑最显著的艺术特点。秦代的中央集权体制,对文化施行严厉的管制政策,限制了装饰类型的动物雕塑的发展,所以秦代最为明显的马佣雕塑风格类型为写实主义风格。有这样一段关于陶马的描述,秦代陶马约与真马同大,“头部较方,鼻骨隆突,剪鬃,与西部河套马形态接近。另外,陶马马背鞍垫,下缀缨珞、短带,没有踩蹬,马头套着卫辔,马身涂黑或褐色,蹄和牙齿是白色的,耳孔、口、鼻孔施朱红色。鞍面上分别涂红、白、赭、蓝色”[1]这些精细描绘,都力求逼真再现战马原貌。此外,秦墓还出土了两套铜铸车马。马具齐备,笼头、缰绳、项圈,都以盘银制作。脖上系的浅蓝色璎珞是极细的铜丝绞合而成。以上实例说明秦代在动物雕塑的制作过程尽力求真,不仅制作工艺力求达到逼真,甚至还采取与实物结合的方式来达到更加逼真的视觉效果。

(2)从秦朝的陶马俑中可以充分体现静穆这一艺术特点。整齐划一的秦国军队,静穆地排列着,一列列的战马安静地站在那,生怕发出声响惊搅自己沉睡的主人。好像是等待主人睡醒后,命令准备出征。秦陶马基本呈现的是站立姿态,四肢稳稳地触地,头略抬,有些像现在的动物标本的状态,丝毫没有跃动的迹象。秦代动物雕塑的静到了严肃的地步,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的是天下独尊,唯有始皇的威严。秦代的马雕塑表现的是一种强大的内在力量,隐藏在庄严肃穆的外表下。艺术工匠通过他的艺术创作,将这种强势的力量和自身的敬畏心态转加到自己创造的作品中。静穆的特点所体现出的宁静、肃穆是艺术反映秦代现实生活,服务与皇权政治的一种直观反映。秦代的这一艺术特点也影响到了汉初的动物马雕塑艺术特征,周亚夫墓出土的骑马陶俑也都体现了这种静穆状态,整齐一致,性格相同的雕塑造型模式随着汉代艺术思想的逐步成熟和楚文化的复苏而有所改变。

(3)秦代马雕塑的博大雄厚之美可以理解为高大,宏伟、博大、雄伟的美。具体来看,可以从两方面来认识,首先从直观的艺术形式中来判断,是追求宏大的场面,难以统计的数量,色彩繁杂达到追求极致的程度。而从审美角度来看是对秦代人的审美情感的一种外化反映,通过自然形态加以显示。秦代统治者追求大、求实的审美愿望,通过权力的操纵扩展到秦代的动物雕塑艺术创作中,从秦朝陶马俑的规模也可以感受这种艺术特点。秦陵中驾车陶马俑和骑兵鞍马俑总数超过一千多匹,其规模和数量可以说是举世少见。试想,面对如此宏大壮观的场景,不仅传达出秦人称霸天下的雄心和气魄,更反映秦人追求博大之美的内心愿望。

3 汉代马雕塑的艺术特点

(1)汉代马雕塑总体呈现了一个运动的面貌。在陵墓雕塑中马俑多奔驰跳跃。可以说,汉代动物雕塑集中体现了运动这一艺术特征。从汉文化的起源楚文化中可以解释这种现象。楚人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发现某种运动结构,并形成了对该运动形式的偏爱,最终形成了对该种形式的审美经验,并不断沿袭。楚人的“视觉经验与心理经验反复的刺激,使他们认可了旋转形式结构是充满活力的,进而升华到运动性质是通过依靠圆形结构传达出来的,而圆又被赋予到象征生命运动的物象中”。[2]

(2)具有表现色彩的写实性艺术,是艺术工匠通过对客观物象的观察,意象再现客观事物形貌特征的雕塑手段,给人以不完全同于写实性审美感受,而形貌特征的再现来源于创造者对生活的观察和感受后进行再次创作。汉代动物雕塑艺术体现的写实并不是对自然物态的直接再现或简单临摹,而是雕塑艺匠将对动物的主观感悟物化体现的载体,但这种创作又具有自然的影子。例如,马踏飞燕的雕塑,天马的造型在写实中又有提炼和夸张,表现了其飘逸的神采,所以汉代动物雕塑风格一改秦代的写实之风,在写实中又有表现的成分,开创了动物雕塑创作的新面貌。

(3)在汉初的动物雕塑造型中充分体现汉代雕塑艺术的另外一个特点――拙朴。汉代的马雕塑依靠动作、情节来展示马的气势而不是强调细部的准确描绘,这不但没有减弱马的美感反而成为汉代雕塑古拙气势之美的必要因素。在汉代画像石中马的形象可以充分感受到这点,没有修饰,强调的是高度夸张的形体动态,采用线条勾画动物形象的轮廓,以高度概括的形态显现动物旺盛的生命力,突出的是动物的速度感,实现了气势与古拙的完美结合。

从秦代和汉代马雕塑表象层面来看,秦代雕塑艺术追求宏伟的气势,无论规模以及体量都力求博大静穆之美。汉代艺术则追求动作奔放、节奏分明、色彩艳丽的艺术特征。从审美文化来看,秦汉两代马雕塑不同主体造型意识导致他们产生不同的艺术表现结果,也验证了艺术精神是关于艺术创作的基本准则和基本信念,所以,两代所具有的不同的审美价值取向是导致秦代到汉代雕塑艺术风格差异的主因。

参考文献:

[1] 吴永琪.秦汉审美文化比较研究[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2:153.

[2] 荷加斯.美得分析[M].杨成寅,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4.

[3] 王祖龙.楚美术观念与形态[M].成都:四川出版集团,2008:12.

雕塑的艺术特色篇7

【关键词】景德镇 陶瓷雕塑 彩饰 意味

经过宋元时代高度发展,景德镇瓷业在明清两代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景德镇延续不断发达的瓷业状态,完善先进的制瓷技术,使瓷器呈现“制作日巧,无物不有”“天下窑器所聚”的繁荣面貌。皇家又在景德镇设立御器厂,专供皇室御用瓷,带动着景德镇瓷业蓬勃发展,技术日益精进。从而巩固了景德镇全国制瓷中心的地位。其发展由宋元的青白釉瓷为主流转变为以彩瓷装饰为时尚,具有技术变革的意义。

明清由于彩瓷的兴起,青花、釉里红、五彩、素三彩、粉彩等装饰手法逐渐代替了宋元陶瓷雕塑刻划花和堆塑的装饰,只是在器物的盖钮、双耳等部位仍保留雕塑的语言。由于装饰倾向的变迁,景德镇的陶瓷雕塑艺术自然地向陈设艺术瓷方面靠拢,并继续烧造佛道题材的雕塑和明器雕塑。在陶瓷雕塑的外表形式上走向了彩塑特点,呈现出异彩纷呈的审美趋势。

延续前朝塑造传统,是景德镇陶瓷雕塑发展脉络鲜活流传的根本,特别是在实用器物上采取雕塑开工进行装饰,更显这种活力的涌动。如器物盖钮、双耳、提梁、底足、流口、把柄以及颈、肩、腹部雕饰,均应前朝传统造型要素进行塑造,虽功能延续,外观造型则随朝代文化发展产生审美流变,彰显塑造旨趣和文化理念。明清这类装饰性雕塑也是如此,与前代一样,主要有五种表现形式。一是相对独立的雕塑品作为器物构成部分,如盖钮雕塑成动物形状;二是与器物外观相适应的变形形象装饰,如狮、虎、象形双耳、鼎足造型;三是器物表面浮雕图形塑造,如八宝纹、花卉纹雕刻;四是应器物形制雕塑盘卷、贴塑变化处理,如瓶颈肩部盘龙、塑兽;五是象生性器物形制,如鸟形壶、人形罐。这诸多形式,总体上还是为器物外观造型作装饰之用,雕塑功能仅作一种附属形,服从于器物外表,为其增色添彩。明清装饰性雕塑的审美变化,主要体现于造型的彩画,颜色釉的装饰,致使本已应器物因素削减的雕塑造型语言,再由绘画因素所蚕食、消解,客观上为明清彩塑陶瓷发展做了新的铺垫。有一件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五彩透雕凤纹洗口瓶(图1),可见这种审美变化。此瓶洗口、长颈、垂腹、圈足,基本形无太多变化,其特色是颈中部塑一口含透雕如意纹的兽头,上部饰蕉叶透雕花瓣纹,颈腹处更加精彩,出现了锦地开光花叶纹,边饰透雕云凤。显示了透雕装饰与彩绘装饰相结合,焕发的色泽绚丽、光彩夺目,具玲珑剔透的美感,以工艺精湛寓示了陶瓷雕塑新的表现语汇的诞生。

明清之前景德镇陶瓷雕塑不管是人物还是动物,都不刻意追求表现形象的酷似,不刻意追求比例和解剖的精准,它的审美核心是“以形写神”,在艺术的表现手法方面注重挖掘传统,追求表现对象的内在美。然而,明清时期由于制瓷技术的高超,在观念上转向刻意追求陶瓷工艺美,追求技术的完善、精巧和外观的准确。这一时期出现的诸多象生瓷,如瓜果、植物、仿竹木器皿、漆器等都力求惟妙惟肖地表现对象,从而演化成玩赏性的工艺美术品,陶瓷雕塑原有的理想精神被“取悦于人”的社会风尚淹没了。

明清景德镇陶瓷雕塑多以加彩为主,雕塑工艺更趋精细,表面装饰更显真实。从雕塑艺术角度说,这种彩瓷雕塑已暴露出陶瓷雕塑艺术由比较纯粹的、相对独立的、富有雕塑艺术本体精神的表现姿态渐入彩瓷张扬的新境。在材料运用重点转换的彩绘审美意识的影响下,一批高雅、艳泽的素三彩和古彩陶瓷雕塑于明末清初时产生,形成了景德镇陶瓷雕塑史上彩绘瓷塑的又一审美意向。当然,在彩瓷横空出世的明清两代,彩瓷雕塑无疑是以彩代塑,也就是七分彩三分塑,似“惠山彩塑”。过去影青釉所确定的材质与雕塑相得益彰的表现手法都被彩绘封闭了,瓷质剔透、层次丰富的装饰意味被彩瓷替代,这种转换产生了新的雕塑审美意趣,成为一种时尚被当时的人们所接受,并影响到今天的日常生活。明清陶瓷釉彩缤纷,造型多样,瓷器成了釉彩、绘画、雕塑合为一体的综合工艺品。这是宋元以降已有的现象,不同的是毛笔代替了宋元“半刀泥”刻划花,雕塑由主体形象向附庸形象靠拢。与宋元景德镇陶瓷雕塑的理想化审美特点相比,明清的陶瓷雕塑则更注重愉悦的心态表述。

明清时期,景德镇烧造大量的神佛塑像。此类寿佛阔额长须,慈眉善目,身材瘦长,神清气爽,手执如意,旁依梅花鹿,有神佛造像捏合并用的痕迹,传递出不同凡俗的状态。这恐怕是景德镇传统陶瓷雕塑——寿星的最新样式(图2)。明清寿星像的塑制,反映出当时的社会意识和审美情趣。许多器物浮雕饰以寿字,可见明清二朝社会充盈的仙道思想和审美趣味。寿佛的塑造因这种浮华思维的支撑,往往华丽多彩,浓艳纷繁。青花、五彩、粉彩作为寿佛雕塑形象的基本装饰色彩,搭配运用,其俗到极处便是雅的装饰效果,渲染出一种强烈的喜庆气氛,成为当朝时尚,后有八仙祝寿、东方朔、文昌帝君和婴戏都是这种伦理思想作用的结果。

明成化年间烧制的一件《青花布袋僧》(图3)塑像,采用的是青花装饰。其造型宽额凸腹,两手自然下垂,盘腿端坐,腰身微驼。整体效果简洁大方,突出了布袋僧的憨厚、朴实,艺术地表现出超逸幽隽、脱俗高雅的意境。这件作品在雕塑塑造手法上,已显示出景德镇传统瓷雕技法的纯熟程度,为景德镇的彩瓷雕塑确定了衣饰简洁、形象概括,适宜后期装饰的景德镇传统雕塑所独有的造型表现形式。由于受彩绘工艺的制约,景德镇的瓷塑一改过去涩胎上加彩的技艺,变为釉上加彩的新工艺,造型也慢慢地朝概括、提练的方向发展,直至到了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地步。如传统的《三星》瓷塑,其衣着、动式,均为呆板之状,衣纹的褶折稍作刻划,大面积的平面板块留给彩绘者去装饰。因而,这类瓷塑装饰华丽、表情丰富,合乎大众生活的需求,有一种“俗到极致便是雅”的感觉。充分体现了平民意识的增强和艺术性与商品性的结合。至今,这种传统瓷塑装饰技艺仍合乎平民百姓的审美意味,并深深地影响着东南亚华族文化的发展。

由于制瓷工艺进步、发达,明清景德镇陶瓷雕塑不仅拓展了表现题材,塑制了过去不曾涉及的内容,而且在刻意追求高、精、尖塑制难度的同时,使许多新奇的表现效果层出不穷,大大丰富了陶瓷雕塑语汇。清代崇尚的巧夺天工的制作技艺和富有情趣的表现效果,具有工艺美的学术价值,为艺术表现开拓了新的领域。如象生瓷“花生”“荷叶”,其塑造技艺堪称超写实的典范,几可乱真。这种自然化表现的陶瓷雕塑,就是照搬现实生活中的形象,达到再现的目的,迎合当时社会取悦于人的把玩心理。景德镇俗称此类小型雕塑为象生瓷,如当时塑的南瓜(图4)、石榴、胡桃、莲子、粟子、海螺、蟹等都忠实于实物大小形状,制作精巧。为追求更加逼真的效果,古代陶工充分利用釉彩工艺发达的优势,进行特定釉研制,从传统黄、黑、白、褚、红等釉系中变化、提炼出酷似花生、石榴、胡桃、虾蚌等形态表皮色釉,经精仿工艺操作、烧制,使这些鲜果、水产的仿造惟妙惟肖,几可乱真,它是明清时期彩塑陶瓷制品的又一高峰,也是中国超写实雕塑最早的典范,显示了古代彩塑设计者的超人智慧。当陶瓷雕塑失去其艺术的独立性,以工艺瓷出现时,它只能靠形式的华丽与精细的雕琢来取悦于人。这种华丽与精细是符合当时纤巧、文弱的文化心态的。

清代由于粉彩装饰技法的创造运用,较之于五彩、素三彩装饰更能真实地摹仿自然景物、人物,使得瓷塑的釉上装饰更趋精进,富有写真表现空间,瓷塑的开相,全身的满地彩更加趋同于彩塑效果,具有真实感。产于雍正时期的《粉彩凸雕狮流壶》(图5),集堆塑、凸雕、镂雕于一体,把手和流口塑两个不同形态的狮子,巧妙自然地安置于凸雕加透雕的壶身,有狮子戏绣球的感觉。在如此复杂的雕塑工艺之上,还非常工巧地填上了细密繁缛的粉彩。那时,这种工艺复杂、装饰华贵的壶,在欧洲市场十分抢手。

清代乾隆时期陶瓷雕塑最显著的特色是将所有器物雕塑化,经过彩饰之后突出其玩赏意味。把装饰性器物雕塑的五大特点综合一处,以塑造上追循工艺极限、技艺上至精至绝为乐事,博得世人欢心。这种将器物雕塑形象化处理,有诸多形式来展现造型主体。如简化器物肚腹外形,强调颈口部雕塑形象;或将器物外形作背景,采取堆、塑办法,把人物或动物、故事情节串于器物之中;另有许多器物造型组合的过渡器件,如各种承托,也塑成雕塑样式;再就是采取通体透雕,层层套叠的方式,将器物完全雕塑工艺化。器物雕塑化处理的同时,还嫌精雕细刻得不够,往往加以重彩,使艺术性造型以塑彩结合的方式,达到工艺美的至高境界。有人称此为庸俗,其实古今中外哪类工艺制品不是随技艺的进步而提高至精至绝的工艺美呢!艺术的存在都是由其自身变化规律所决定的。

由于彩瓷走向了颠峰状态,我们从众多的陶瓷器皿浮雕和镂雕装饰图案中可以看出,描和绘对陶瓷雕塑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雕塑艺人们基本在用雕塑工具来绘画,那些楼阁亭台、自然山水、历史故事、花卉图案、戏曲人物等更接近画的形式。由于明清两代陶瓷雕塑因彩瓷的兴盛而显得极力向绘画靠拢,加剧了雕塑自身特点的丧失。陶瓷雕塑的文化特征愈加无法体现,雕塑艺人的热情和才能只能倾泻在工艺性、装饰性的雕琢和堆砌上。另外由于分工过细,雕塑与彩绘形同一条道上并驾齐驱的马车,跑得时间久了,距离便拉开了。是雕塑依附彩绘,还是彩绘依附雕塑,因此,雕塑与彩瓷的结合,很难恰到好处地相融一体,展现新的面貌,相反,一种趋俗的态势隐约凸现,这种现象造成的必然结果是萎靡繁缛的衰落风气。明清景德镇陶瓷雕塑在“取悦于人”的精神力量支配下,追求的是色釉的纯正地道,雕刻的精巧规范,描画的细密入微,烧制的完美无缺。这种审美标准的极致产生浑然一体的工艺美感,让古今的收藏家们把玩意浓,其身价与日俱增。

(注:本文为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景德镇陶瓷彩绘雕塑艺术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11YS04)

参考文献:

[1]程金城.中国陶瓷艺术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1.

[2]熊钢如.陶瓷雕塑[M].北京:中国工艺美术出版社,2001.

[3]熊廖.中国陶瓷与中国文化[M].杭州: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1999.

[4]李刚.青瓷风韵[M].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1999.

[5]苗学礼.景德镇清末民初雕瓷[M].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6.

[6]简明陶瓷词典[S].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

雕塑的艺术特色篇8

当代绿色城市雕塑设计除了要遵循4R原则,还要顺应艺术潮流和发展规律,设计师要以一种认真负责的态度去创作。目前,城市雕塑的绿色设计评估过程中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因素,需要制订评估标准,提高评估的准确性。文章通过分析现有绿色城市雕塑作品,总结得出倡导绿色理念、经济实用的绿色产品、杜绝伪绿色设计、艺术与科学融合这四个当代绿色城市雕塑设计原则,既是对其“绿色”原则的补充,也为其评估标准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绿色雕塑;绿色理念;伪绿色设计;艺术与科学融合

城市雕塑是公共环境里为大众服务的室外雕塑艺术形式,简称为“城雕”,目前还没有比较准确的定义。上海市人民政府于1993年颁布的《上海城市雕塑建设管理办法》中释义:城市雕塑是指在本市道路、广场、车站、码头、机场、体育场(馆)、公共绿地、公园等公共场所以及居住区、开发区内塑造的独立形象雕刻作品。城雕也是艺术家运用形体和材料来表达设计意图和思想性,在公共环境中赋予人们感受和联想的物质载体,是城市精神和文化的重要载体。故此,设计者需要更多地考虑市民在使用和参与的过程中,城雕、人、环境三者之间的相互交流,引入绿色设计理念是实现城雕艺术形式的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城市文明发展的一种理性选择。当代绿色城雕设计除了需要遵循4R原则,设计师更要以一种认真而负责的态度进行艺术创作,把握作品的“绿色”艺术形式、“绿色”概念和“绿色”艺术现象。在所处时代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因素的制约下,绿色城雕所呈现的艺术形式和现象既不应停留在过去,也不要受限于既定概念,需要顺应艺术潮流,认清艺术发展规律,不断萌生新的艺术思想和艺术形态,显示出作品无限的生命力。

一、原创性和唯一性

雕塑艺术的生命力来源于艺术家不断的发现和创造,雕塑作品是艺术家通过一系列的审美活动而创造的产物,所以它必然包含作者独有的审美情趣,这便造就了城市雕塑的唯一性和原创性,其中包括主题、历史背景和环境的唯一性,以及艺术形式、风格、尺度和加工工艺的原创性。那些简单模仿、批量复制的雕塑作品,势必经不起历史的考验,最终会被遗忘在某个垃圾角落,但它已经造成了对自然资源的浪费和污染。

二、为地域文化和人而设计

在城雕设计中运用绿色设计理念是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实现雕塑的环保功能并满足大众的审美要求的必然选择。城雕设计理念必须与当地的地域文化相统一,以体现不同城市的个性特色、美化城市景观、丰富城市文化内涵、提升城市品位和提高城市知名度为目标,是成为一个理想的绿色城雕作品的必备条件。同时,现代城市是个对一切公民平等开放、自由准入、平等参与且包容性极强的公共空间,这也是城雕之所以在城市立足的核心精神。1981年,由理查德•塞拉创作的雕塑《倾斜之弧》或称为“铜墙铁壁”(如图1)是延伸120英尺、高12英尺的钢板制品,当地人们因它阻碍了其在联邦广场的行走,将它称为“生锈的钢铁屏障”,联邦服务总署共收到近4500封要求拆除这件作品的投诉信,为此还举办了听证会,作品最终被拆除。塞拉在听证会上说到:“我是通过处理既定现场的环境因素来创作作品的……它的构思和产生是与现场的特殊环境息息相关的……挪动《倾斜之弧》就等于毁了它。”虽然如此,但还是被转移到了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内收藏。事实很明显,他虽满足了地域文化,却忽视了人的因素。江苏张家港的名为《帆船》的城雕也有类似遭遇,当年政府招标的时候,参与决策的人员都觉得“一帆风顺”寓意不错,结果刚建好就遭到了市民的强烈反对,原因就是“帆船”是“翻船”的谐音,不吉利,无奈拆除,这也是一种浪费的污染。

三、雕塑作品本身倡导绿色理念

雕塑设计师在设计作品时需以传播生态环保理念为主体,在城市的公共环境区域引发大众对生态观、环保意识的重视。

(一)抽象寓意的启发

绿色抽象雕塑仍然沿用比较传统的雕塑材料,如钢铁、青铜、石材或木材等,体现出人们对大自然的渴望,对环境生态的迫切要求,在这类雕塑作品中,绿色生态概念被扩大化、宽泛化,起到了向导与教育的作用。当代景观和艺术设计不再是一般的模式化的产物,不再是传统的“形式美”概念的表达与演示,而是逐渐注重对于人们的内在心理世界产生激发和影响的意义①。彼得•沃克的很多作品不失为是通过抽象寓意的启发来倡导绿色理念的典范,他强调几何和秩序,材料上除了使用新的工业材料如钢、玻璃外,还挖掘自然材料的新魅力,通常将自然材料用一种抽象而极简的人工形式表达出来,体现出工业时代的特征。例如1979年彼得•沃克为哈佛大学设计的《泰纳喷泉》(图2)(TannerFountain)是一个没有水池的喷泉,由159块石头排成了一个直径18米的圆形石阵,喷雾设计在石阵的中央,人们可以在里面任意穿梭,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二)具象形态的语言

一切对实物自然形态的忠实再现的艺术表达方式都属于雕塑具象形态的表达语言,具象形态能让人一目了然,具有直接反应和表意明确的特性,使用具象形态的表达语言不失为还原自然形态的最好方式之一,特别适合用在倡导绿色理念的宣传中。2010年11月16日,在烟草控制框架公约(FCTC)缔约方第四次会议的背景下,世卫组织在蒙得维的亚街头放置了一组呼吁禁烟的雕塑《香烟的丛林》(图3),号召人们不要迷失在香烟的丛林中。当刺激物激活我们的感觉神经,由此引发的感受被传送到大脑做处理时,关注就产生了②。

四、经济实用的“绿色产品”

绿色设计理念下的城雕作品不仅可以从形象上美化城市和教育大众,还可以同时具有“经济实用”的价值,既可以向用户和社会提供功能先进实用的绿色作品,也可以创造好的环境效益和生态经济效益。如利用太阳能、风能或潮汐能来发电,产生新的有用能源。由伦敦设计师劳里•查特伍德(LaurieChetwood)设计的《伦敦绿洲》形如一颗参天大树,是以大量艺术形式展示由绿色创新科技支持的太阳能城市艺术装置。花朵开合,展示“花枝”里太阳能电池的运作;绿洲中心躯干装有热风筒,用风力使内部涡轮旋转制造更多能量,同时为装置散热;装置使用了一种特殊的燃料电池,以储存由太阳能和风能提供的能量;此外,还能收集雨水给人们降温或灌溉田地。作品利用太阳能、风能和雨水处理系统,是名符其实的绿色环保作品。

五、杜绝“伪绿色设计”

伪绿色设计产生的主要原因有二:

(一)为经济而设计

目前很多雕塑题材雷同或缺乏创意,主要原因是为经济而设计:1.在经济利益迫使下,雕塑家多数是依赖客户需要、理解和感受,很少凭借独立的价值判断来选择恰当的形式定位,其审美情趣和创作风格受抑制而不得发挥;2.在从众心理支配下,“拿来主义”使得一些雕塑作品“水土不服”,沦为没有艺术价值的“垃圾雕塑”;3.选择雕塑设计师的标准不严谨,忽视了不同作品特点对不同风格的设计师的要求也不同,往往造成客户不满意。“为经济而设计”的方式很少或根本没有考虑到生态环境问题,其雕塑作品可能是一次性的,或是被大众所摒弃的,又或是因为造成严重危害后,被政府部门强制处理的,甚至遭遇被拆毁的命运,这就是所谓的“从摇篮到坟墓”(CradletoGrave)的设计③,最终还会导致大众对城市雕塑审美能力的普遍降低。据新闻报道,2004年底,有关部门对北京城市雕塑进行全面普查,筛选出差的雕塑15座,占总数的1%,另外在案登记的已经拆除34座,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源浪费。

(二)形式主义

1.口号化。不论城雕作品是否“绿色”,宣传口号一律被冠名为“绿色设计”,作为吸引人眼球的卖点,具有欺骗性,有些作品甚至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2.形式化。对绿色设计理念的应用形式化,认为只要有水、有山、有植物就是“绿色”,有悖于“绿色”的初衷。如常年干旱的地方出现大量的人工亲水雕塑广场,或者城市供电紧张的夏季大搞所谓的“绿色冰雕展”等,不但不“绿色”,而且还损耗资源和能源,典型的“伪绿色”设计。

六、艺术与科学融合

前文中已经枚举了几个雕塑艺术与科学完美结合的例子。当我们追求绿色环保的新艺术形式时,科技就会出现在艺术的身旁,帮我们解决问题。当我们追求科学与艺术的融合来启迪思维时,我们觉悟了科学是在寻求规律,艺术在提升境界、提升美④。绿色雕塑设计涉及材料、设计、工艺、环境和管理等多学科知识,需要收集大量各学科相关资料,工作量和难度都较大。我们必须作进一步工作:

(一)绿色设计方法的综合运用:目前主要应用的方法有生命周期设计、模块化设计、面向拆卸的设计、面向回收的设计、长寿命设计、节能设计、虚拟设计等,需要针对具体雕塑作品的不同特性,将上诉方法合理组合并灵活应用;

(二)目前,城雕的绿色设计评估过程中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因素,需要制订评估标准,并提高评估的准确性;

(三)将绿色雕塑设计作为一个有机的系统来考虑,除了对技术方法、设计流程和评估体系进行深入探讨,还需对保证绿色设计能够有效实施的外部条件,例如政府的产业政策和相关的法律法规、企业的责任感、消费者的消费观念和环境保护意识等方面进行研究。

结语

目前,很多国内外艺术家以及理论工作者已经逐渐开始关注如何实现雕塑作品与自然生态、景观环境的融合,如何在作品材料和创作方式上最大限度的使用原生态材质和现代环保材料,为城市雕塑课题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故此,雕塑家和雕塑设计者都应该真正深入涉及绿色设计理念的各个关键环节,多层面、多角度将各个设计要素进行宏观控制、有机整合,将其理念完美地融入到整个城市雕塑设计和制作之中。随着全球化带来的城雕价值共享和高科技的支持,绿色设计理念必然有进一步的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城雕设计应注重最新绿色生态技术的应用,实际运用水平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一个城市甚至一个国家的现代科技、文化的发展水平和高度。设计师和艺术家要本着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尊重自然,更多的考虑人、自然和环境三者之间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不单纯以人为中心,这是绿色城雕设计的前提和始终要遵循的原则。

上一篇:少数民族文学艺术范文 下一篇:水利水电工程防洪标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