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德育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3-11-11 04:55:52

幼儿德育的重要性

幼儿德育的重要性篇1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习惯,因此我们应抓住幼儿养成教育的关键期,培养幼儿良好的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使幼儿终身受益。那么作为家长和幼儿园的教师该做些什么?如何去做?

一、纠正错误方法,树正确观念

现今独生子女普遍,家长应正确对待孩子的行为,纠正错误的教养方式,树立正确的观念,不能抱有“他打你一拳,你也还他一拳”的错误心理。幼儿的成长离不开家庭,家庭对幼儿个体的身心发展的影响是通过家长的教养行为来实现的。因为父母在家庭生活中的表现一般是最坦率而无掩饰的。幼儿模仿性强,辨别力差,家长一些不良的、错误的言行对幼儿的发展有很大的消极影响。如,家庭中父母“过度关心、过度替代、过度教育、过度要求”等错误的教育方式,结果使一部分幼儿成为依赖性强,缺乏最起码的生活自理能力,缺乏道德约束力,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胆怯、粗暴。因此家长必须在孩子面前以身作则,树立榜样,使他健康成长,避免出现心理畸形。

二、家园联动,经验共享

由于幼儿园、家庭密切联系,使原来的家庭配合幼儿园教育变成为家园同步教育、共同教育。这不但对幼儿的德育发展水平有明显的提高,而且对改变家长的教育方式也有积极的影响作用。孩子与家长在共同的生活中,互相学习;家长与教师在互相沟通中,同步教育孩子。但对于家长来说,他们毕竟不是专业的教育者,有针对性地对孩子进行品德教育有着一定的难度,因此,通过家长会、家园联系窗、组织相关的专题讲座,向家长宣传幼儿早期德育的重要性,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三、多种渗透,促幼儿德育发展

幼儿德育内容的确立,不能仅仅依据教育者的主观愿望,而必须研究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进行与幼儿相适应的德育。

1.将德育渗透于“同龄”和“混龄”的活动之中

在幼儿园中不难发现同龄儿童中,通常会出现“争抢玩具”、“粗暴打人”等现象,这就需要教师劝解指导,而在“混龄”活动中,则会不由自主地出现“以大带小,以强带弱”的现象,大班的孩子往往会很自然地把中小班的孩子当成弟弟妹妹来护着,和他们共同游戏、玩耍,一般不太会出现矛盾冲突。混龄儿童在一起活动,可以促进一些新的社会的发展,对年长的儿童来说,能扩大交往的技能,形成责任心。

2.将德育渗透于教学活动之中

每个孩子都有着他们不同的特点,当他们出现无理要求、粗暴打人时,我们的教师都应适时适度地介入指导,及时调整幼儿的行为。根据幼儿好模仿的年龄特点,如,给幼儿讲讲《三只蝴蝶》的故事,渗透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的品德教育,唱唱《让座》这首欢快的歌曲,使孩子们懂得尊重老人的道理。

3.将德育渗透于“爱”的教育之中

当幼儿之间出现冲突时,单纯的严厉训斥,往往不能奏效。相反,采用榜样法和情感陶冶法循循善诱,以爱熏陶,更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幼小的心灵,从而使其彻底领悟悔改。对幼儿来说,当然不可能形成什么“信念”,但要使幼儿的道德认识转化为“行为”,情感同样起着这种作用。同时,也由于幼儿道德情感和生理发展的某些特点,应更多采用这些方法,要把这些方法当作幼儿德育的基本方法。所以我们的家长对待孩子提出无理要求时千万不能大声训斥或一顿毒打,以免伤害他们的自尊心或造成他们的逆反心理,而应以理说服。

四、思考

幼儿是祖国的未来。幼儿园开展德育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促进幼儿的德育培养,应从以下几点开始:

(1)抓住日常生活中的小事,随时随地进行教育。在日常生活中,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从常规教育入手,使道德教育与生活实践相结合,针对幼儿接触过的各种事情,随时随地进行教育。我们把道德教育渗透到幼儿的衣食住行、言谈举止等生活的各个方面,使幼儿在具体的行为中,逐渐萌发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的情感,培养幼儿诚实、勇敢、好问、友爱、爱惜公物、不怕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真正地为幼儿良好品行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2)通过各种感官进行德育渗透教育。让孩子通过阅读图书、听故事、看动画片等辅助手段及时进行德育渗透教育,通过书中、故事中的人物行为来帮助他们分清道德标准去认识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及生活中的事情。

(3)幼儿园环境创设是培养孩子道德情操、道德认识的重要手段。良好的教育环境有助于幼儿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幼儿园通过环境的创设与美化、设计来创造适合儿童成长的教育环境,利用环境与儿童相互关系,来诱发和调整改变儿童的行为。

(4)做好家庭、幼儿园、社区之间的相互联系,做到一致性。如果幼儿园中对幼儿进行正面教育,而家庭则相反,孩子就会迷失方向,无法树立正确的道德标准。德育教育要全面,正确实施必须加强家园联系,我们通过家长会、家园联系册等,及时传递信息,相互沟通。

幼儿德育的重要性篇2

世界发展到今天,国际间的竞争归根到底就是科技、教育和人才的竞争。从现在到21世纪中叶,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任务的关键时期,要完成这一战略任务的关键,在于是否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然而,要发展科技,教育是基础,幼儿教育则是基础,教育的第一环德育又是幼儿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对幼儿整体素质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幼儿德育搞不好,直接关系到人才素质的提高与民族的振兴富强。因为现在幼儿园的孩子,到了21世纪中叶正是国家的栋梁之材,所以,做为幼儿教师不仅应该重视幼儿智力的启蒙与开发,更应该至力于幼儿良好品德和性格培养,并把是否完成德育任务作为评估自己工作的标准之一。那么,怎样对幼儿进行德育培养呢?

1. 多启发诱导 幼儿由于受年龄和生理的影响,思维是具体形象思维,所以,在教育过程中,启发诱导就显得格外重要。如培养幼儿与人友好相处的习惯,教师首先应该通过游戏让幼儿感到大家在一起的快乐感,再启发幼儿愿意参加集体活动,然后教会幼儿与人相处的方法及规则,怎样寻求帮助和帮助别人,怎样征求他人的意见和接受他人的意见,例如对幼儿说:“某某小朋友的手娟丢了他真着急”,启发幼儿一齐帮助同伴找手娟;例如告诉幼儿“今天玩医院游戏”,启发幼儿自己分配角色,学习征求和接受他人的意见。

2. 善用鼓励 心理学家认为,如果一种行为不论好与坏,只要发生后得到鼓励,则这种行为就容易再现,事实证明,塑造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基本方法是“正强化”(物质或精神鼓励),幼儿的可塑性强,古人说:“少成若天性”,即幼儿期形成的好习惯像天生的一样非常巩固,能因此终生受益。所以,教师应该善于发现幼儿的优点并给予适当的鼓励,让幼儿能从中体会到被表扬的快乐,因为由这种快乐产生的积极的情绪体验,幼儿容易记住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应该不失时机地把“真能干”、“真勇敢”、“真有礼貌”、“真关心小朋友”等词句挂在嘴上,对幼儿进行表扬、鼓励,但同时就注意表扬、鼓励的次数不能太频繁,否则将适得其反。因为每次幼儿出现良好行为都进行鼓励、表扬,孩子就会误以为鼓励、表扬是这种行为的必然结果。于是,为得鼓励、表扬而出现的良好行为,一旦停止鼓励或表扬,良好的行为也就停止了,反而失去了鼓励的作用。

3. 做好家长工作,家园同步,共同教育 家长是我们的服务对象,又是我们教育孩子的共同责任者,孩子既接受幼儿园的教育又继续接受家庭的影响,家庭教育对幼儿的成长起着幼儿园、社会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当前,独生子女的共同特点是娇惯,任性、依赖性强,家长既望子成龙心切,又缺乏一定的科学育儿知识经验,多数父母的教育观是重智轻德,与《规程》所规定的幼儿园教育思想相违背。所以,应该提高家长工作的效率,家园同步的水平。通过与家长交朋友融洽关系、互相交流心得提高家长工作的效率;通过向家长介绍幼儿的教育发展动向、理念研究、教研成果及家长的参与提高家园同步的水平,共同教育好幼儿。以上几种方法在幼儿园德育教育活动中不是孤立、脱节而是相互联系,互为一体的,共同发挥着培养幼儿良好的思想品德的作用。

幼儿德育的重要性篇3

幼儿德育是年轻一代德育的开始阶段,是幼儿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幼儿德育

重要性如何培养

幼儿是社会的未来,是继往开来的一代,培养教育好他们,使他们健康成长,是我们的事业后继有人的百年大计,千年大计。幼儿阶段是个性形成的重要时期,幼儿可塑性大,容易接受正面的教育,也容易接受来自社会的各种不良思想的影响。从小以正面教育来影响幼儿是非常重要的,幼儿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存在着“先入为主”的特点,即如果在这个时期先形成了某种思想道德,以后想要用性质相反的思想品德去转变它,会遇到很大的困难和阻力。德育是幼儿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德育和其他教育是相互联系的,德育的实施不仅关系到儿童思想品德方面的发展,而且与儿童的智力发展,身体的发展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思想品德是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动力。我们要大力抓好幼儿的德育,通过德育来促进和推动幼儿在体,智,德,美等各方面的发展。

幼儿园的品德教育应以情感教育为主和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为主,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贯穿于幼儿生活及各项活动之中。主要有:向幼儿进行初步的五爱教育,萌发幼儿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爱护公共财务的情感;培养幼儿诚实、勇敢、好问、友爱、不怕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的品德行为和习惯;培养幼儿活泼开朗的性格以及初步独立生活的能力。德育的内容是受多方面因素制约的,教育目的和德育的任务制约着幼儿德育内容的性质。主要有:爱祖国的情感教育;集体友爱教育;爱劳动教育;良好性格品质的培养;培养儿童的文明礼貌行为等。

要实现幼儿的德育任务和内容,使幼儿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教育者应如何培养呢?首先,幼儿道德品质是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即知、情、意、行)四个基本要素构成。

1.幼儿道德认识的形成与培养

1.1教育者必须依据幼儿道德认识的特点教给幼儿相应的道德知识,提高儿童道德认识水平;

1.2要选择能感染打动儿童心弦、生动的道德内容,对儿童进行道德认识的教育;

1.3对幼儿的行为应及时提出要求与评价,并注意培养幼儿初步的道德评价能力。

2.幼儿道德情感的培养

2.1教育者要创设一个能激发幼儿道德情感的良好环境与气氛;

2.2要不断丰富幼儿有关的道德认识,引导幼儿将道德认识和各种情感体验结合起来,发展幼儿的道德情感;

2.3要注意调节儿童的情感。

3.幼儿道德意志的培养

3.1培养幼儿的自制力。它是幼儿道德意志的一个重要方面,教育者逐步教会儿童控制自己的行动,并通过反复练习,帮助他建立一个控制系统,能初步控制自己的行为;

3.2培养儿童的坚持性,就是培养他们具有克服困难的自信心和勇气。

4.幼儿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

4.1要进行道德行为的训练;

4.2要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动机;

4.3注意培养幼儿言行一致的品质;

幼儿德育的重要性篇4

一、幼儿道德教育现代性内涵

认识这一问题之前,必须强调幼儿道德教育的必要性,这不仅是因为后者是前者的逻辑前提,而且没有对这一必要性的科学认识或者根本上认为幼儿德育没有必要,那么在思想上就不会有幼儿德育应有的地位,从而实践上也就不会有幼儿德育的现代性。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构成,是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因此幼儿德育也就是人完整道德教育不可分离的组成部分。幼儿时期是个很特殊的时期,这一点从心理学研究即可证明。对道德教育来说,这也是个很重要的时期。幼儿时期心灵纯净,各种思想观点还没有形成,不论受到好的教育与环境影响,还是不好的教育与环境影响,都会在心灵上留下深深的烙印,所谓“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正因如此,自古以来就不乏仁人志士尤其是教育家十分重视儿童早期的道德教育,从古罗马的昆体良(Marcus Fabius Quintilianus)、普鲁塔克(Ploutarkos)到近代大教育家夸美纽斯(Johann Amos Comenius),从中国古代的颜之推到近代鲁迅等,他们都是早期道德教育的倡导者,其有关思想也早已成为德育思想史中最可宝贵的财富。当然,由于时代的局限,这些思想难免会带有与各自时代、社会结构相一致的印痕。然而,对历史的批判和继承正是现代德育重建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德育现代性发展的必然要求。传统德育给予现代德育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尤其是其思想内容和方式方法方面的影响非常深远,至今在部分教育者的观念里还余迹犹存。比如,以讲究“使为则为,使止则止”(《颜氏家训·教子》)为核心特征的重命令轻理喻、重权威轻个性、重控制轻选择、重规训轻德性、重服从轻体验等道德教育思想和方法在家庭和幼儿教育里还大量存在,道德教育内容有教(习俗教化)无德(道德)现象仍较普遍等。应该说,这些都与德育现代化发展方向不相一致。现代社会已在工业文明基础上凭借现代科技的强力推进,正大步朝向现代化,而社会现代化必然要求人的现代化,道德教育在帮助人完成现代化并进而促进社会现代化方面正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道德教育本身要尽快完成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变,以适应社会发展和人自身发展的现代性需求。在这一过程中,幼儿道德教育同其它各级各类道德教育一样,增强自身现代性是当前的首要使命,而且在一定意义上说更具有基础性作用。

现代性是相对于传统性而言的,从存在方式或表现形式上看,它体现于道德教育的性质、目标、功能、价值、内容、过程、方法、手段、途径等方方面面,而从存在特性上看,道德教育现代性则是现代德育(相对于传统德育)综合特征的表征,含有科学性、民主性、终身性、全面性、主体性、发展性、全民性、世界性等特性,其核心特性是主体性与发展性。“现代德育以促进人的德性现代化为中心,或者说是以促进主体现代德性发展为根本。主体性、发展性是现代德育的本质规定。”[1]幼儿德育现代性就是坚持以幼儿为德育主体,在发展性德育理念指导下,通过幼儿教育工作者的启发、引导与幼儿的认知、体验、践行的互动,促进幼儿德性健康发展。德育现代性要求对幼儿的道德教育必须走出以往片面主知、主情或主行的德育模式,走向知情行协调发展的德育模式。在现代性的吁求下,幼儿教育工作者不仅要使自身工作更贴近幼儿心理特点,而且要不辱使命,认真反思在社会现代化背景下幼儿德育的发展理路及其功能价值。因此,幼儿教育者就要从理论上来充实幼儿德育的现代性基础,即道德教育哲学和道德教育心理学。

二、幼儿道德教育现代性的哲学基础

从哲学视角观照道德教育已有几千年的历史,道德总是哲学在思考伦理价值时的首要选择。道德哲学是时代精神的反映,是引领一个时代道德发展的航标。美国著名道德教育家柯尔伯格(Lawrence Kohlberg)曾说:“道德哲学和道德心理学是研究道德教育的两个基本领域,道德心理学是研究道德发展是什么的问题,道德哲学探讨道德发展应该是什么的问题。在我们为道德教育找到一个合理的基础之前,必须把心理学上的‘是’和哲学上的‘应该’这两种研究结合起来。”[2]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直到今天道德实践领域并没有很好地实现这两者的联姻,不仅如此,教育者的观点和行为也较少明确从道德教育哲学和道德教育心理学出发。这种现象在基础教育包括幼教阶段的学校道德教育中非常明显,直接表现则是道德教育的人为痕迹随处可见。“如果说人们对道德哲学家很少直接就道德教育问题发表言论还只是感到遗憾的话,那么教育工作者不能或很少自觉利用道德哲学的成果,则可称之为教育的不幸了。”[3]实际情况正是这样,教育工作者还缺乏对道德教育价值深刻的反思,对当前如何进行道德教育和进行什么样的道德教育等问题的思考和解决也缺乏主动寻求道德教育研究成果的意识。一百多年来,道德教育在现代化的征程中已取得丰硕成果,它们对更新教育者的教育观念以及推进道德教育现代化进程无疑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正如著名教育哲学家乔治·奈勒(G·F·Kneller)所言:“哲学解放了教师的想象力,同时又指导着他的理智。教师追溯各种教育问题的哲学根源,从而以比较广阔的眼界来看待这些问题。教师通过哲理的思考,致力于系统地解决人们已经认识清楚并提炼出来的各种重大问题。那些不应用哲学去思考问题的教育工作者必然是肤浅的。一个肤浅的教育工作者,可能是好的教育工作者,也可能是坏的教育工作者——但是,好也好得有限,而坏则每况愈下。”[4]因此,与所有教育工作者一样,幼儿教育工作者首先也应是一位道德哲学家,对幼儿道德发展应有自己的且符合时代要求的思考,从而使人的德性在生命的幼年就能得到深深的培植。

现代化和多元化发展的社会对人已从多方面提出了要求,而最根本的是要求人从唯知是求、唯知是德的“知性人”困境中解脱出来,将人的发展融入社会、自然及环境和谐发展之中,建构起全面发展与和谐发展的德性人。自然,要完成人自身这一伟大转变的任务就要从幼儿抓起,要让幼儿德育走出传统重智轻德、重护轻养(修养)、重教轻育等诸多一重一轻的怪圈,真正使幼儿德育建基于现代性之上。从道德教育哲学的角度来看,当前幼儿德育要认真反思并处理好以下若干重要问题:

一是道德教育与习俗教育的关系。学界普遍认为,道德与习俗同属社会规范,但习俗是非道德性社会规范,道德既有个性也有共性,而习俗则是特定社会的一致性认同或权威的规定。对幼儿道德教育来说,如何看待道德与习俗的关系,涉及到对幼儿德性价值的不同认识。有些幼儿教育工作者倾向于认为幼儿还处在道德睡眠时期,对幼儿谈道德不切实际,有“小题大作”之嫌,他们往往以习俗教育代替道德教育,认为幼儿需要的只是遵守。显然,“单纯服从并不是道德,道德不只是盲目地接受习俗和传统”。[5]

二是道德、社会准则与个人选择的关系。幼儿是否需要自己的道德选择?不少人认为幼儿太小,还不懂得选择,其实这是对幼儿作为道德主体这一事实的极大漠视。无视幼儿的道德选择,道德教育就只能是成人的意志,是成人的随意干预和强迫控制,所培养的也只是一种“听话”道德。作为道德哲学的一个公设,“‘道德的’不仅指服从和适应特定社会所认可的习俗和规则的行为,而且指个人在面临各种不同原则和行为时所作的选择行动”。[6]道德哲学家弗兰克纳(William·K·Frankena)也说:“道德的产生是有助于个人的好的生活,而不是对个人进行不必要的干预。道德是为了人而产生,但不能说人是为了体现道德而生存。”[7]与这一现代德育思想相映照,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规定,幼儿园必须“提供自由活动的机会,支持幼儿自主地选择,计划活动,鼓励他们通过多方面的努力解决问题,不轻易放弃克服困难的尝试”。(关于此点还可见下文道德心理学的进一步分析)

三是纪律与道德发展的关系。教育者习惯将纪律诠释为对外在强加的各种社会准则的服从,是控制孩子的一种手段。这种纪律观值得认真反思。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纪律是整个教育过程的结果,而不是个别的特殊的方法”,作为一种教育的结果,其目标状态表征为“自觉纪律”(即不论有无监督,主体能始终做出正确的行为)。[8]比较上述两种不同的纪律观,可以发现包含于其中的各自不同的道德主张和明显不同的道德教育取向,在前者纪律是一种工具,有很强的成人取向,而在后者纪律则成为发展的目的,是一种儿童取向,纪律不再是束缚儿童自身的一种手段,而成为有益于儿童发展的发展性纪律,即实现了纪律教育由外在控制到内在自我调节的恰当转换。

以上三方面相互联系,集中到一点就是道德哲学要求人们在新的社会环境下,对幼儿道德教育的建设路向、德性培养等问题予以重新思考和判断。

三、幼儿道德教育现代性的心理学基础

正如柯尔伯格所言,道德心理学主要是研究幼儿道德发展是什么的问题。对幼儿教育工作者来说,研究这一问题就是要了解和掌握幼儿道德发展的心理特点和规律。幼儿有灵有情也有智,他(她)不是行为主义者手中操纵的机器,也不是认知主义者所解读的那样冰冷的理性,甚至也不可以当作等待解读的“文本”。幼儿道德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既不是成人经验的总结,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随幼儿生活的发展一起发展,随幼儿的成长一道成长的。幼儿生命的鲜活性使得他对生活有着无比的热爱,对人类道德有着不尽的探索兴趣,他对道德有着一份天然的情感,这种情感就是善。幼儿对这个世界的感受会构成他对道德理解的一部分,也是今后道德自我建构极为重要的内容。因此,教育者有责任呵护并珍视幼儿对待世界的这份情感,并使对幼儿的道德教育能很好地适应其自身成长的特点和规律。

作为道德心理学领域的旗帜性人物,皮亚杰(Jean Piaget)和柯尔伯格已于上个世纪先后研究了儿童以道德认知为核心的道德发展规律,从总体上揭示出了道德发展遵从由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路向。而从20世纪下半叶以来,受后现代思潮的影响以及人本主义心理学和建构主义心理学的启示,道德心理学领域关注的问题更为转向儿童自身及其与社会相互作用方面,这使得传统单向度的社会决定论道德教育彻底走向它的尽头。突出的表现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一是关于体验、移情与社会行为,二是关于选择、建构与道德发展。这两个方面的理论及其应用对于提高幼儿德育现代性水平,增强其实效性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首先,当代道德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转向之一是确立道德品格自我建构的普遍范式。根据建构主义心理学关于“学习是一个积极的建构过程”[9]的观点,人的道德品格就不再是一些固定不变或与情景无关的特质,正如“人们并不像拥有一定的眼睛颜色和身高那样,拥有人格特质和道德德行”,[10]道德品格是儿童对情景选择并与情景相互作用而整合的结果。自我建构观强调品格建构的主体性和情景性特征,突出了品格变化形成过程中的自我选择、情景支持等因素的作用,应该说对幼儿道德教育富有指导意义。皮亚杰对幼儿的研究表明,幼儿到晚期时已有自律道德的萌芽,而我国学者的研究也表明,我国幼儿4岁时就已经基本能摆脱成人的影响,做出许多独立的判断,7岁时主观性判断已有明显发展,到9岁时这种判断基本取代了客观判断(李伯黍,1981)。既然幼儿时期已有初步自律道德的意识(康德认为真正的道德是一种自律的道德),那么发展幼儿自律道德就要尊重其自我选择的权利。其实,儿童心理学家格塞尔(A·L·Gesell)早已提出“2岁危机期”这一概念,埃里克森(E·H·Erickson)对此解释说是幼儿向父母寻求自我选择的反抗,在他的理论中,主动性与自主性被视为幼儿阶段发展的核心任务。

其次,体验正被学界认为是道德生成的一种重要的方式和途径。就幼儿来说,研究表明,幼儿一般还不会明确考虑行为的道德后果与做出道德上的自我批评或自我反思,其道德体验源于行为的直接结果。这种特点的体验方式连同成人对他的处置方式一起共同决定了幼儿是一个“愉快的生活者”还是一个成人眼中的“侵犯的快乐者”。心理学家吉尔·诺姆(Gil Noam,1993)的研究很好说明了这一问题,他认为“一些儿童早期不良的经验会导致一种‘不良意愿’模式的建构,而长期的伤害和同伴的拒绝则会扭曲儿童道德互惠的建构,以至于这样的孩子感到‘有权力’以攻击和剥削的方式对待别人”。[11]显然,对教育者来说,防止幼儿建构“不良意愿”模式并代之以“良好意愿”模式是件极为重要的事,否则当幼儿将这种不良模式整合到道德自我建构中时,就会在以后生活中,尤其是解读社会道德情景时形成个人偏见。

最后是移情(empathy),一种替他人着想的道德能力。目前,国内外大量相关研究一致表明,儿童亲社会道德行为同移情能力密切联系在一起,而禁止性道德行为则同负疚、羞愧以及厌恶感联系在一起。这说明移情有助于儿童做出亲社会道德行为或利他行为,而且它同儿童的道德判断、道德推理甚至道德习惯的形成是整合在一起的,是影响儿童道德图式建构的重要因素并成为其不可分离的一部分。这种研究喻示了幼儿道德教育新的方向,并成为培养幼儿合作意识的道德心理基础。

总之,发展幼儿道德教育现代性要求幼儿教育工作者在尊重幼儿道德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的基础上,积极转变观念、改革教育模式,从而不断增强道德教育对幼儿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注:

[1]班华:《现代德育论》,安徽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2页

[2][美]柯尔伯格著,魏贤超、柯森译:《道德教育的哲学》,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页

[3][6]鲁洁、王逢贤:《德育新论》,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7页

[4]陈友松:《当代西方教育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135页

[5][7][美]威廉·弗兰克纳,黄伟合等译:《善的求索:道德哲学导论》,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47页

[8]于钦波、刘民:《外国德育思想史》,四川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497页

[9]郭本禹:《当代心理学的新进展》,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310页

幼儿德育的重要性篇5

关键词: 幼儿园 德育教育 榜样

幼儿德育教育是现代教学中最重要的教学任务之一,给幼儿成长带来更广阔的空间。通过德育教育,幼儿的思维方式和头脑反映更灵活,增强幼儿综合素质。如今教学理念围绕着“以人为本”、“科教强国”、“德才兼备”等,要求幼儿教师从孩子生活中的细节抓起,帮助小朋友养成爱学生、爱劳动、爱生活的好习惯。在幼儿园里小朋友是最天真、最快乐的时候,因为在这里他们会得到最多呵护和教育,在这里他们会学习一些本领,这些本领恰恰是为将来深入学习打基础的,幼儿园里有很多小朋友可以一起玩耍。幼儿心理和生理发育都还不成熟,需要幼儿教师的正确指导和帮助,利用幼儿的可塑性,极大地加强幼儿德育教育,改变孩子心中错误的观念和想法,树立科学的学习观,为孩子将来形成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做准备。

受到国家计划生育和优生优育政策的影响,现在很多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孩子得到来自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等多人的关心照顾,大人会尽可能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渐渐使幼儿形成自私、淘气、任性等性格,非常不利于孩子成长,影响孩子在幼儿园里的学习和生活。这些“小皇帝”、“小公主”来到幼儿园以后不能吃一点亏,否则就会使性子或者发脾气,这是明显过度溺爱的结果。所以,为了改善幼儿性格中的缺点,帮助孩子提高素质,幼儿园里的德育变得越来越重要。同时,随着近年来经常出现的虐童事件,幼儿园教育备受社会关注和监督,给幼儿园教学工作带来一定的动力。下面我将对幼儿德育方面的工作进行反思,提出自己的建议。

一、将德育渗透到幼儿日常学习和生活中

幼儿德育教育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习惯为主,幼儿教师要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将德育教育与幼儿生活相结合,随时随地进行道德教育,在点点滴滴中确立正确的行为规范,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让幼儿形成自主、自立、自律的品质。比如,带领小朋友上厕所时,我会提醒幼儿互相谦让,避免发生意外事件,鼓励幼儿的谦让行为;吃饭时,我会让幼儿根据自己的饭量盛饭,吃完后餐具、桌子、地面要保持干净,既培养幼儿注意卫生的习惯,又是对爱惜粮食的教育;睡午觉时,我会让幼儿自己穿、脱衣服,整理床铺,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玩玩具时,我会鼓励幼儿和别的小朋友进行交换,而不是抢,培养幼儿的团结合作意识;学习遇到困难时,让幼儿自己解决,解决不了时再寻求老师的帮助,培养幼儿独立思考的习惯,提高幼儿的交往能力。此外,日常学习生活中,教师还要注意观察幼儿的行为,当幼儿无意中做出某些正确行为时,要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表扬,引导幼儿养成辨别是非的好习惯,这些日常小事都是孩子们亲身经历的,易于他们理解和掌握,幼儿教师要加强引导和监督。

二、德育时注重幼儿的主体性地位

当今社会,许多家长和幼儿教师经常以成人眼光看待幼儿,以成人思维代替幼儿思维,以成人标准要求幼儿,漠视幼儿的主体性地位,限制幼儿独立和自由等特性。加之现代家庭教育对孩子过度溺爱,家长生怕孩子受到一点伤害,对孩子的衣食住行关怀得无微不至,导致许多孩子自立性差,缺乏独立性,面对问题无所适从,对父母和老师依赖性极强。因此,幼儿教师进行德育教育时要更注重幼儿的主体性地位。幼儿的主体性不是让教师和家长完全放手,而是根据幼儿年龄特征,对幼儿成长进行正确引导,帮助幼儿在他们的世界里用自己的方式、方法学习和生活,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比如,我们在幼儿园把国旗下讲话作为幼儿德育教育的一条有效途径,每周讲话内容都让学生精心选择,教师再加以指导,充分发挥国旗下讲话的实效性,讲话内容涉及幼儿身边发生的事,大家关注的事,还有一些传统节日等。通过活动让幼儿懂得感恩、勤劳、爱国等高尚的道德品质。同时,国旗下讲话由幼儿自己主讲,讲话内容和形式多种多样,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让全园幼儿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受到良好教育。

三、为有效实施德育营造适合的氛围

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需要适合的课堂氛围,利用课堂教学中的各种便利条件,激发幼儿自主探索和学习精神,为幼儿提供完善的服务。幼儿教师要尊重幼儿,给予幼儿广阔的发展空间,打开幼儿的思路。德育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幼儿德育教育是备受社会关注的,如何实施有效的德育教育是每一位幼儿园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幼儿的天性决定了他们需要自由、活跃、愉快的课堂氛围,幼儿教师要积极地营造,通过这种课堂氛围教育幼儿。孩子的道德观念还不成熟,很多事情都没有独立判断能力,需要幼儿教师给予孩子正确引导。如,教小朋友画画的时候,可以先利用投影技术让小朋友欣赏著名画家的作品,感受优秀作品带来的新鲜感,然后让小朋友发挥自己的想象,画出属于自己的作品。但是这并没有结束,幼儿教师还要通过教幼儿画画告诉幼儿一些美术知识和历史人物等,培养幼儿爱历史、爱艺术的好品质。课堂提问是改善课堂氛围的有力武器,当课堂很枯燥的时候,幼儿教师可以采用提问方式激发小朋友们的学习热情,使小朋友争先恐后地回答问题,活跃课堂气氛。

四、勤与家长沟通,为幼儿树立道德榜样

幼儿教师虽然是幼儿教学的主力,但是幼儿家长也是幼儿成长中不可或缺的力量。幼儿教师要多与幼儿家长沟通,将幼儿在幼儿园里的真实情况反映给家长,帮助家长一起培养幼儿。幼儿每天都与家长朝夕相处,耳濡目染中就会形成一定的思维模式,学习家长的各种性格,这时家长必须改正自身的陋习,为孩子树立榜样。如,在家里可以教幼儿爱惜劳动成果,不乱扔垃圾,不毁坏玩具等,让幼儿在心里形成价值观和人生观,为其以后发展奠定基础。家长可以带领孩子去历史景点旅游,让孩子感受历史遗留下来的文化和道德,激发幼儿学习兴趣,帮助孩子养成勤于思考、勤于表达的好品质。幼儿教师在工作中必须把握好幼儿的第一反应,当幼儿出现身体不适或者意外事故时及时跟家长沟通,减少不必要的麻烦。总之,幼儿德育工作任重而道远,需要幼儿教师不懈努力,提高自身道德水平,营造适合幼儿学习的课堂氛围,打造创新型学习空间,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德育水平,将德育渗透在幼儿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才能真正提高幼儿德育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李红丽.浅谈幼儿德育教育方法[J].教育教学论坛,2012(40).

[2]王淑宁.幼儿德育活动中主体性的迷失与回归[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2011(12).

幼儿德育的重要性篇6

【关键词】 幼儿德育教育 家园共育 主动性

一个人良好品德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复杂、曲折的发展过程。幼儿期是人一生中的敏感期,是学习做人的奠基期。幼儿道德教育在幼儿园教学中占重要的地位。它是指教师根据幼儿道德教育的任务,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幼儿品德发展的实际情况,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幼儿进行道德教育。在实际的工作中,我觉得应从以下几点入手,以提高对幼儿的道德教育。

1 尊重幼儿,重视的主体观念

幼儿是接受教育的主体。文明礼貌、道德规范这些行为准则,只有让幼儿去自觉追求,才会积极地付诸于实现。教师须留心观察每个幼儿,并找出他们喜赞扬、乐成功的共性,同时又注意到幼儿的不同个性,在教学活动和生活活动中,尊重幼儿的个性需要,发挥幼儿的潜能,调动他们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控制以及自我教育的积极性,把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等优良品质转化成他们自觉主动的需要。例如:教师可采用“寓教于乐”的方式,把道德素质教育的内容纳入各教学领域中进行,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及兴趣,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2 将德育观念渗透于幼儿一日活动中

幼儿美好的心灵、优良品质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一事一物一节课、一个活动就能见效的,它既要靠有计划、有目的、有系列的“显性教育”,如:德育课、德育活动和德育练习等,又要靠多渠道、多方位,有机渗透的“隐形教育”。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把德育自然灵活地渗透到一日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使道德教育与生活实践相结合,针对幼儿接触过的各种事情,随时随地的进行教育。把道德教育渗透到幼儿的衣食住行,言谈举止等生活的各个方面,使幼儿在具体的行为中,逐渐萌发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的情感,培养幼儿诚实、勇敢、好问、友爱、爱惜公物、不怕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真正地为幼儿良好品质的形成打下坚实基础。

3 开辟愉悦的德育天地,实施道德教育

德育观念并不意味着严肃多于微笑,刻板多于活泼。面对天真烂漫的幼儿,教师可以开辟愉悦的德育天地,抓住孩子求乐心理的需要,组织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德育活动,调动幼儿知、情、意、行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为了让幼儿体验叔叔阿姨劳动真辛苦,培养对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教师可设计这样的活动——《食堂阿姨真辛苦》和《能干的理发师》。在轻松活泼的活动中,让幼儿受到良好的品德教育。在班级环境中设置“花儿朵朵”,让幼儿在节日花、生日花、风采花中将开心的照片、祝福的话语送到班上由教师和幼儿共同布置,共同体验其中的乐趣。从而培养了幼儿热爱集体的道德情感,同时也培养了幼儿为别人的成功喜悦、快乐的健康心理。在社会活动中鼓励幼儿与自然界中的弱小生灵交往,心灵上引起共鸣,产生要呵护他们的想法。在照顾小花小草、喂养小动物的过程中,使幼儿体验到付出爱的快乐情绪。孩子们在不断的快乐中,体验自立、自信、创造和成功的欢乐,并将这种愉悦转变成自我努力,不断进取的强大动力,促进了优良品质的形成。

4 做好家庭、幼儿园、社区之间的相互联系,体现良好的道德品质

幼儿园、家庭、社区教育要相互一致,如果幼儿园中对幼儿进行正面教育,而家庭则相反,孩子就会迷失方向,无法树立正确的道德标准。德育教育要全面,正确实施必须要加强家园联系,定期召开家长会、家园联系册等,及时传递信息,相互沟通,同时要充分调动社区资源,如:幼儿和社区中的爷爷、奶奶共同联欢表演节目,可进行尊老、敬老的教育。家长、教师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社区做好调节作用,使幼儿好的道德修养从小建立起来。

幼儿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幼儿园的一日生活及各项活动是实施幼儿园德育的主要途径,渗透是幼儿园德育实施过程的主要特点,即渗透在幼儿游戏、学习、劳动、娱乐和日常活动的整个过程之中,渗透在幼儿与同伴以及与成年人的各种交往关系之中,家庭教育是幼儿园德育教育的关键。

幼儿德育的重要性篇7

关键词:幼儿园;德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6-146-02

德是人的立身之本!陶行知说:“因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可见,教育机构、人民教师切实培养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具有深远的意义。人品形成是在生活中经过长期积累而成,幼儿就是人一生品德形成的初始阶段。幼儿园作为幼儿教育的重要场所,对儿童品德教育具有重中之重的作用。然而,由于地域不同,幼儿园教育、管理水平参差不齐,特别是德育教育观念陈旧、机制不健全、施教过程单一、家园合作不够等问题尤其突出。因此,加强幼儿园德育教育工作,提高幼儿品德行为涵养,是面临的重要工作。

一、幼儿园实施德育的重要性

作为“性本善”的幼儿,是接受德育教育的人生起点。幼儿园作为接受幼儿第一次离开家庭离开亲人的育人场所,好似细心培育、精心管理破土树苗的园丁,在呵护中树苗才能更好扎好根,为日后长成参天大树打下了根基。这归根结底离不开幼儿园扎扎实实开展德育教育活动。《幼儿园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德育教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为主,注重潜移默化的教育,并贯穿幼儿生活及各项活动之中。这明确指出了德育对幼儿的发展具有引导性、可塑性,对其思想及行为习惯具有深远影响。作为幼儿园,要将德育教育放在首位,结合幼儿体、智、美、劳教育,围绕健全人格和优秀品质的培养目标施教和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使其对自己的思想行为习惯有一定的感知,初步形成道德行为。若幼儿园的德育教育有缺失,可能会使幼儿养成自私、不礼貌、说谎等不良习惯,影响甚至会延续一辈子。

二、幼儿园德育存在的问题

1、观念陈旧

应考和不要输在读书起跑线上的传统观念,不但影响着广大家长的教育观,也冲击着幼儿教育工作者的思想行为。虽然在相关规定中明确指出德育教育为重点,但一些幼儿园怕幼儿成绩差了而影响生源,只注重开展音乐、书法、画画等特长教育,教学活动基本是安排识字、计算、唱歌等课程而没有安排全方位德育活动;由于独生子女难于管教而怕得罪家长,在教育、活动中过于溺爱迁就孩子而任由其发展;个别教师还认为,幼儿尚小,对其实施德育教育尚早,教与不教无关要紧。

2、机制不健全

确保幼儿园德育教育工作正常开展需要良好的保障机制。目前,不少幼儿园尚未建立完善的教育机制,主要体现在对幼儿德育评价上。许多幼儿园、教师对幼儿德育评价局限于主观性,没有综合幼儿成长认知规律、幼儿园的管理发展需要等各项指标进行长期性测评,导致未能准确掌握幼儿德育状况。另外,针对幼儿园及教师的德育教育成果,教育管理部门考核时忽略了这方面内容,直接影响着幼儿园更加疏忽德育工作。

3、过程简单

幼儿德育工作,是一项细心和耐心的工作。有些幼儿园在德育教育过程,选取的内容比较古板,有时进行概念教育,有时照本宣科,有时带有应试教育,如到了母亲节就开展尊重母亲主题教育活动,到了教师节就开展尊重教师主题教育活动,而平时很少抓常规行为教育,更匮乏对德育活动的进行科学的规划。个别教师对孩子教育简单粗暴,如幼儿出现不好的情绪和行为,动不动就批评,缺乏耐心教育和循循善诱;在幼儿一日生活中没有认真观察,未能从孩子表现中发现存在的问题,如玩上车游戏时,个别幼儿不遵守上车排队的纪律,教师未能细心发现和教育。

4、家园沟通不够

对幼儿教育不是幼儿园单方面的事情,离开家庭的配合,尤其是缺少幼儿园的敢为和教师的积极配合都会事倍功半。一是幼儿园没有明确和严格的要求,导致教师疏于与家长沟通,使家长不了解孩子在园表现而没能有针对性教育孩子;二是家长没有与教师进行充分沟通,没有甚至不及时将孩子在家的行为向教师报告,使幼儿的一些不良习惯得不到及时纠正。三是沟通方式单一,家园沟通只限于电话、家长会,而幼儿园与家长、幼儿三方进行互动的机会很少。

三、解决存在问题的对策

1、转变观念

首先是幼儿园长要正确把握相关法律、规定条款,引导园中领导干部认真学习,正确领会文件精神,转变教育观念,切实提高管理水平与文化素养;其次是园中领导干部要同心协力、多管齐下,在言传身教中转变全体教师教育观,使教师明白不能单纯以知识教育为主,要把德育教育融会贯通于体、智、美、劳教育中,使孩子在无声的滋润中提高综合素质能力;三是提高幼儿的学习观念,让其在喜闻乐见的学习与教育活动中充分认识到人要讲文明、懂礼貌、勤学习、爱公物、肯奉献!

2、健全机制

一是建立科学的德育评估机制,彰显评估体系的科学、客观、可操作性,用其检测与评价老师的教、幼儿的德,并长期跟踪;其次是完善考核机制,对教师开展德育教育工作进行量化考核,纳入绩效考核,鞭策教师不可丢弃和忽视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三是建立德育教育长效机制,对幼儿的德育状况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利用互联网进行信息交流,形成信息共享机制。特别是幼儿转班、转园、入学后,其德育信息要及时反馈,让新老师掌握幼儿的品德行为情况,以便有针对性开展教育活动;四是形成家园沟通制度。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品质,家园共育是关键。制定教师向家长反馈幼儿在园(下接第148页)

(上接第146页)情况和举办节日、亲子等一系列活动制度,使家园沟通变成常态化和有序开展。

3、优化方法

幼儿德育的重要性篇8

[关键词]幼儿为本;幼儿园;师德建设;“虐童”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2)08-0004-03

一、前言

近几年来,学前教育成为大家普遍关注的热点,同时,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师德建设也成为幼儿园管理及幼儿教师专业成长中备受关注的话题。然而,当前幼儿园“虐童”现象屡屡出现,从济南某幼儿园老师被曝虐待、体罚儿童,令儿童双手抱头下跪,到太原市蓝天蒙台梭利幼儿教师因幼儿不会计算“10+1”而对孩子施暴,再到浙江温岭蓝孔雀幼儿园老师拎着孩子双耳,将孩子提离地面,等等,其行为严重损害了幼儿的身心健康,令人触目惊心。

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儿童虐待指对儿童有义务抚养,监管及有操纵权的人做出的足以对儿童的健康、生存、生长发育及尊严造成实际的或潜在的伤害行为,包括各种形式的躯体和情感虐待、待、忽视及对其经济性剥夺。[1]可以明显看出,“虐童”行为对儿童造成的伤害不仅是生理躯体上的损害,更严重的是心理和精神上的伤害,而这些都潜在危害着儿童今后身心的健康成长。

“虐童”现象的出现,我们不禁要深思,我们的教育是怎么了?“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去哪里了?学龄前儿童自我保护能力弱,最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关怀,而在这个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虐童”现象的出现无疑给儿童成长的蔚蓝天空笼罩了一层乌云。社会各界纷纷针对这一现象进行反思并发表观点,本文认为“虐童”出现的最根本原因,是以“幼儿为本”的幼儿园师德建设的缺失。因此,从“幼儿为本”的视角来加强幼儿园师德建设非常重要。

二、“幼儿为本”的师德建设概述

(一)含义

1.幼儿为本

2012年2月10日,教育部颁布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并提出“幼儿为本”的基本理念,即尊重幼儿权益,以幼儿为主体,充分调动和发挥幼儿的主动性;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保教活动规律,提供适合的教育,保障幼儿快乐健康成长。“幼儿为本”是幼儿园教育的核心理念,珍惜幼儿生命,尊重幼儿价值,满足幼儿需要,维护幼儿权益,保护每个幼儿的全面发展等,则为“幼儿为本”的核心内涵。[2]

“幼儿为本”并不是“幼儿唯一”“幼儿万能”,要想很好地落实到实践中,关键还在于教师。教师的压力程度、工作满意度、情感状态等都影响“幼儿为本”理念的贯彻。因此,以“幼儿为本”的同时,还要做到“以人为本”,改善幼儿教师的工作环境、提高待遇、减轻压力等,以此促进幼儿教师的发展,贯彻落实“幼儿为本”的理念。

2.师德建设

《礼记》曰:“师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德之不修,学之不讲。”[3]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在履行教育职责时应遵循的思想道德准则和规范的总和。[2]师德建设,就是对教师坚持正确的引导,教育其树立正确的思想观、价值观、人生观,增强其教书育人的自觉性和以身立教的社会使命感。[5]《幼儿教师专业标准》中提出“师德为先”的基本理念,将师德放在重要位置,因此,加强幼儿园师德建设势在必行。

“幼儿为本”的幼儿园师德建设就是在师德建设中贯穿“幼儿为本”的理念,教师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做到自爱、自尊、自律,还要关爱幼儿,尊重幼儿人格。但教师在塑造自身高尚品格的同时,还应该受到国家和社会的关爱和尊重。关注教师的利益,是师德建设的基本前提,我们不能脱离幼儿教师的切身利益去片面理解师德。因此,需要在“幼儿为本”的幼儿园师德建设中,形成民主、平等的精神氛围,相互理解、帮助、关爱和尊重,遵循公平公正原则。让孩子在爱的呵护下健康快乐成长的同时,不断提高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进而促进其专业化发展,让师幼共同成长。

(二)意义

1.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健康发展

“幼儿为本”的幼儿园师德建设,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幼儿教育上的具体体现,应该成为幼儿园师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学龄前的幼儿活泼好动,爱模仿,好奇心强,情绪不稳定,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因此,幼儿教师师德的培养能够为幼儿塑造良好的模范形象,同时以幼儿为主体,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保障幼儿的安全,了解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关注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促进幼儿健康个性发展。在这样和谐的氛围中实施教育教学活动,有利于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健康发展。

2.促进幼儿教师专业成长

“幼儿为本”的幼儿园师德建设将视幼儿为主体,并贯穿始终,促进幼儿教师加深对职业的理解和认识,关爱、尊重幼儿,促进其良好专业态度的提升。又在帮助幼儿全面健康成长的同时,丰富了教师自身的幼儿发展知识及保教知识,使教师对各领域的知识也得到了丰富和了解,从而促进其专业知识的积累。同时建立了良好的师幼关系,创设了良好的教育环境,使教师在和谐的班级氛围中合理安排一日活动,开展教育教学,促进其专业能力的发展。总之,幼儿园师德建设不仅是国家和社会对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也是教师自我成长的内在需要。

3.有利于加强幼儿园管理

“幼儿为本”的幼儿园师德建设是幼儿园管理的重要方面,也是“以人为本”的幼儿园管理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人为本”管理思想的本质在于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出发点和归宿是完整的人,其价值取向是尊重、信任和理解。[6]这是一种现代管理理念,能够促进管理中人的发展。“幼儿为本”的幼儿园师德建设帮助幼儿教师及其他幼教工作者提高自身道德素养,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帮助其实现个人价值,从而提高办园水平和保教质量,进而有利于加强幼儿园管理。

三、“幼儿为本”的幼儿园师德建设的实施建议

(一)幼儿教师自身方面

1.提高自身职业认同,树立坚定的教育信念

教师职业认同是当下教师个体对自己所从事的教师职业的认同程度。[7]当前幼儿教师对这一职业的理解和认识不足,对幼儿教师的专业性和独特性认同度不够,职业情感、意志及期望值不高,从而阻碍了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因此,幼儿园师德建设的实施要求教师充分认识到幼儿教师职业的价值,提升自己对教育、对幼儿的理解与认识,热爱幼教事业,还要在思想上充分认识到幼儿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增强对幼儿教师的角色意识,树立坚定的教育信念,从而实现自身价值。

2.保持稳定良好的情绪,拥有健康的心理品质

幼儿教师职业的特殊性,使他们承受来自社会、幼儿园、幼儿家长及自身发展等各方面的巨大压力,从而影响健康心理品质的形成。因此,幼儿教师应该在“幼儿为本”的基础上,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选择合适的宣泄方法,学会自我放松,自我减压,从而保持稳定良好的情绪。幼儿教师拥有健康的心理品质,可以促使幼儿心理健康发展,也是幼儿园师德建设的重要保障。

3.重视培养良好的师德,形成良好的儿童观

要想达到教育幼儿的目的,首先应该重视培养良好的师德。儿童是一个连续发展的独立的个体,具有差异性和特殊性。因此,幼儿教师自身要自爱、自尊、自律,做到为人师表,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了解幼儿的身心特点和发展规律,理解、关爱幼儿的健康发展。只有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倾听他们的声音,满足他们成长发展的需要,才能获得孩子的尊重和信任,自然而然达到教育的目的。

(二)幼儿园方面

1.在幼儿园管理中将师德建设落到实处

目前,师德建设已经引起国家和社会的广泛关注,但是在许多幼儿园中,尤其是民办幼儿园,师德建设并没有真正落到实处,成为幼儿园管理发展和完善的缺口。针对现在“幼儿为本”的幼儿园师德建设严重缺失的现象,幼儿园自身加强师德建设,完善幼儿园管理制度,刻不容缓。可以在幼儿园中成立师德建设小组,将师德建设安排到幼儿园管理日程中,定期组织教师开展道德教育,学习有关教育的政策法规,组织开展师德交流会,建立师德评价体系等,共同在师德教育活动中培养自己的师德素质,切实将幼儿园师德建设落到实处。

2.为幼儿教师创设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

幼儿园师德建设不仅需要幼儿教师自身的努力,也需要幼儿园营造良好的园所文化氛围。为幼儿教师创设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有助于他们良好的专业成长和自身价值的实现。因此,幼儿园需要为幼儿教师创设宽松、愉快的工作和生活环境,给予他们物质和精神上的关心以及情感和心理上的支持,多些人性化的管理,有针对性地帮助教师培养良好的心态,营造良好的人际氛围和心理环境。

3.关注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

成功的幼儿教师需要一个漫长的专业成长过程,幼儿教师在加强自身努力的同时,幼儿园管理者还要有针对性地帮助教师实现专业成长。充分发挥资深教师的模范带头作用,帮助年轻教师积累经验、纠正错误,分析并解决在保教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提高年轻教师的责任意识和师德修养。积极组织教师培训学习,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总之,为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完善的支持系统,关注其成长。幼儿是最直接的受益者,同时也有利于幼儿园师德建设的实施。

(三)政府方面

1.建立健全幼儿教师队伍建设体系,提高幼儿教师地位和待遇

真正的“幼儿为本”体现在以幼儿教师与幼儿的“关系质量”为中心的日常人际关系之中,因此幼儿教师的工作状态、生活状态、对工作的满意度、压力程度等都与幼儿教育质量息息相关。[8]因此,在公平公正的原则下,不能丢开幼儿教师的切身利益去谈幼儿教育。这就需要政府建立健全幼儿教师队伍建设体系,提高幼儿教师的地位和待遇,保障幼儿教师的根本利益,这对“幼儿为本”的幼儿园师德建设也是一个巨大的推动。

2.完善幼儿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建构幼儿园师德建设体系

新颁布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秉承师德为先的基本理念,为师德建设的实施提供了很好的理论依据。但是目前我国的幼儿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并未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这就需要政府加快师德建设,明确幼儿教师的师德行为标准,将师德纳入幼儿教师聘任的基本条件之中,并将师德作为幼儿教师职称评定的依据,等等。同时加强教育主管部门的监管力度,以此促进幼儿园师德建设的实施。

总之,幼儿教师是幼儿园保教活动的直接实施者,是师德建设参与中的主要成员,是幼儿健康成长的启蒙者和引路人。只有提高幼儿教师的师德修养,加强“以幼儿为本”的幼儿园师德建设,才能保证幼儿健康全面发展,促进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

参考文献:

[1] 许维素.对儿童虐待研究分析的综述[J].社会心理科学,2004(2).

[2] 李季湄,夏如波.《幼儿教师专业标准》的基本理念[J].学前教育研究,2012(8).

[3] 张文修.礼记[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

[5] 高旭.加强师德建设 塑造完美人格 提高育人办园水平[C].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辽宁卷,2010.

[6] 吴小平.论以人为本理念在幼儿园管理中的运用[J].教育导刊,2010(1).

上一篇:提振经济的措施范文 下一篇:乡村建设的重要性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