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作权法原理与案例范文

时间:2023-12-09 10:52:48

著作权法原理与案例

著作权法原理与案例篇1

本文选取部分近年来已生效的有关“教材教辅侵权纠纷”的典型案例,意图对有关争议点进行梳理。然而,由于时间有限,本文所收录的案件并不能完全涵盖所有问题,我们将在以后持续关注。

“教科书”的定义及法定许可适用情形的理解

案例一:

江苏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南通美术乡土教材(小学高年级版)》中使用了丁晓春发表在《南通日报》上的“街上红灯闹”照片,并将照片更名为“大红灯笼”。丁晓春认为江苏美术出版社出版未征得他的同意,即在其编辑、出版发行的图书中使用本人享有著作权的作品,且未支付报酬,已构成对其著作权的侵犯。

法院审理:

判定江苏美术出版社将该作品使用于《乡土教材》的行为是否属于《著作权法》第23条规定的法定许可使用的情形,关键在于判断《乡土教材》是否属于为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和国家教育规划而编写出版的教科书。根据《义务教育法》的规定,义务教育的教学制度、教学内容、课程设置和教科书审定,应当由国务院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确定。国家教委制定的《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章程》规定,教科书的编写必须经过中央或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批准,经学科审查委员会通过,并报送审定委员会批准后,由国家教育委员会列入全国普通中小学教学用书目录。因此《著作权法》第23条中规定的教科书并非泛指中小学使用的所有教材。江苏美术出版社在其出版的《乡土教材》中使用原告丁晓春拍摄的“街上红灯闹”摄影作品,不属于《著作权法》第23条规定的法定许可使用的情形。

教师用书选用作品是否适用法定许可

案例二:

陈果为《拐弯处的回头》一文的作者,该文约400字,发表于1996年,后被多次转载。2005年6月,人民教育出版社未经许可,亦未署名,将该文改名为《父爱,在拐弯处》使用于语文五年级上册的教师用书中。陈果认为,人民教育出版社的行为侵犯了其修改权、署名权、保护作品完整权和获得报酬权。

法院审理:

涉案《教师用书》不属于《著作权法》第二十三条规定的“教科书”,理由如下:1、2001年的《中小学教材编写审定管理暂行办法》第二条规定:“本办法所称中小学教材(以下简称教材)是指中小学用于课堂教学的教科书(含电子音像教材、图册),及必要的教学辅助资料。”这表明,教学辅助资料并不当然属于教科书;2、人教社称,2002年起《教师用书》不再需要经过立项审批和审定,由各出版社依据教学课程标准自行组织编写,《教师用书》的编写和出版已经基本市场化,《教师用书》不符合《著作权法》第23条规定的“为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和国家教育规划而编写出版”这一条件;3、《教学用书》虽然与教科书同样用于教学,但二者的作用和地位并不相同,《教师用书》在使用作品时不享受《著作权法》规定的教科书使用作品的特殊待遇。

诉讼时效及赔偿金额该如何计算

案例三:

1986年11月,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小学《音乐》(简谱)第六册教材选用了张庆祥创作的歌曲《小牧笛》,并于1986年12月20日向张庆祥支付20元稿酬,之后再未向支付过稿酬。张庆祥认为,人民音乐出版社二十几年来一直使用其作品却不支付稿酬,侵犯了其获得报酬的权利。

法院审理:

根据修正后的《著作权法》的规定,法定许可情形下,作品使用人无须获得著作权人许可,但应当支付报酬。《著作权法》第46条第7项规定,使用他人作品,应当支付报酬而未支付的,构成侵犯著作权的行为。人民音乐出版社在2001年10月27日《著作权法》修正后,在不同年度和版次的教材中一直使用《小牧笛》至今,而未支付报酬,侵犯了张庆祥的著作权,但由于张庆祥应当知道该使用行为,其超过2年,依照《最高人民法院》第28条规定,其仅能主张前2年内人民音乐出版社使用《小牧笛》的费用。

由于法定许可系出于对公共利益的适度倾斜而对著作权作出的权利限制,因此法定许可的使用费也应与其他使用行为的使用费有所区分。在这相关部门规章中也有所体现。如《国家版权局出版文字作品报酬规定》中规定,通过行政手段大量印刷发行的九年制义务教育教材,不适用版税付酬方式。原创作品和演绎作品的印数稿酬按基本稿酬的1%支付,九年制义务教育教材年累计印数超过10万册的,对超过部分按基本稿酬的0.2%支付。

按照教材体例、内容编写的教辅是否构成侵权

2006年前后,北京市各大法院得到判决和仍在审理中的关于教材教辅的案件中,影响最大诉讼范围最广的当属北京市仁爱教育研究所对诸多教育类出版社、学习机生产企业的 “批量爆破”。审理案件都是在著作权法所规定的大原则之下进行的,但每一个案件又无不具有它的特殊性、复杂性,需要根据事件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判断。

案例四:

北京仁爱教育研究所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等《中学教材全解.化学.九年级(上)》侵犯其教材《化学.九年级(上)》著作权一案中,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在一审判决中认为:教辅用书主要是配合教材来使用的,故在整体编排上必然要参照教材的编排顺序。因此,两书在专题和单元设置、专题题目和单元名称方面的相同仍属在合理的限度内对已有作品的使用,并未侵犯仁爱所作为汇编作品著作权人对《化学》一书所享有的著作权。法院最终因仁爱所不能证明对《化学》一书中作品的具体内容享有著作权,而驳回了其对《教材全解》中未经许可使用了与《化学》一书中相同的图片、图表及文字内容的诉讼请求。

案例五:

北京仁爱教育研究所诉中国青年出版社《教材完全解读.英语.七年级(上)》侵犯其教材《英语.七年级(上)》著作权一案时,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在一审判决中则认为:《英语》属于教科书,在内容的选择和编排上具有独创性,应受著作权法的保护。由于《教材完全解读》在每个主题下分别安排了“知识能力聚焦”等栏目,在内容的选择和编排上体现出了编写者的独立构思。因此,尽管两书在整体框架结构方面存在一致性,但《教材完全解读》不构成对《英语》编排方式的侵害。而《教材完全解读》一书的“知识能力聚焦”等栏目中直接再现了《英语》中相应主题中的句子,构成了对相应内容的复制,侵犯了仁爱所对涉案作品享有的复制权。“教材课后习题解答”栏目直接翻译《英语》中相应主题中的全部习题题目,构成对仁爱所翻译权的侵犯。而《教材完全解读》对《英语》中习题所作的解答并不是一种解释和说明,不构成对《英语》相应内容的注释权的侵犯。故法院判决中国青年出版社立即停止出版发行《教材完全解读》一书;并在《中国教育报》上刊登赔礼道歉的声明。

专家点评:

教材出版社若想维护自己的著作权,就必须拿出明确的法律依据,在判例一中虽然《教材全解》再现了教材内容,但由于仁爱所未对教材具体内容的著作权归属进行举证,法院判定其无权主张此权利。而在判例二中,由于仁爱所提供了对主张权利的教材所享有的著作权证据,因此,只要教辅对教材内容进行了再现,就被认定侵权,并且得到了比较严厉判决。对于那些按照教材体例编写的练习册、同步辅导等的教辅,虽与教材章节目录相同,法院则并未判决侵权,而是界定为合理使用。

同一教辅不同修订版是否构成侵权

案例六:

1995年末,刘国材组织编写《三点一测丛书》。1996年6月5日,成建卓、雷军与刘国材签订《委托合同》,约定由成建卓、雷军作为执笔人负责按刘国材的要求编著该丛书的初二数学分册部分,后与科学出版社签订了4年的专有出版合同,并分别于1997年、1998年、1999年出版了该书的第1-3次修订版。但此后,科学出版社却未经三原告同意,擅自对该书内容进行修改后,分别于2000年、2001年、2002年、2003年出版了该书的第4-7次修订版不仅不给原告署名,而且拒不支付报酬。因此,认为科学出版社侵犯了原告成建卓、雷军就该书享有的署名权、修改权及原告刘国材就该书享有的复制权和发行权的侵犯。

法院审理:

由于出版合同约定的有效期为4年,因此除非征得刘国材同意,科学出版社在1999年7月以后即不得再版原告成建卓、雷军编写的《三点一测丛书初二数学》一书。科学出版社于2000年至2003年再次出版了《三点一测丛书初二数学》一书第4-7次修订版,虽然科学出版社称该书第4-7次修订版系清华大学附属中学的独立、重新创作,但该第4-7次修订版不仅延用了原告成建卓、雷军编著的该书以前版本的书名,而且体例及相当部分的内容与原告成建卓、雷军编著的以前版本的该书也相同。不仅如此,在该书第4-7次修订版的前言中也明确说明系在以前版本的基础上重新修订而来。因此,本院认定被告此行为已构成对原告成建卓、雷军就其编著的《三点一测丛书初二数学》一书所享有的修改权的侵害。同时,由于被告在出版该书第4-7次修订版时不仅未征得原告刘国材的许可及支付报酬,且未给原告成建卓、雷军署名,因此被告的此行为已构成对原告成建卓、雷军就该书享有的署名权及原告刘国材就该书所享有的复制权、发行权、获酬权的侵犯。

如何降低侵权风险

本文呈现的案例仅是众多案例中非常小的一部分,但通过对教材、教辅相关著作权案件的分析和整理,可以发现以下一些具体行为被法院普遍且明确判定为构成对教材的“侵权”:大量完全引用教材原句;在引用教材原句的过程中,省略个别词语或是简单地进行个别词语的替换;大量引用课本中的图片,且使用位置相同;课本的录音相同(针对某些教辅的配套光盘);教辅封面设计基本相同或有明显“××教材配套参考书”标志。

而法院认为如果教辅书的封面在整体色彩、图案设计上与原教材封面设计的整体色彩、图案设计基本相同,属于相近似的版式设计,则被判为侵犯了教材版式设计权。而在封面、前言、封底等显著位置,大量标注诸如“本书是××版的配套参考书”等足以使读者产生两书的质量标准、来源有某种联系的词语,构成在商品上伪造产地,对商品质量作引人误解的虚假表示的“不正当竞争”等违法行为。

针对另外一些特别是出现在英语辅导用书中的编写行为则不会被判定为侵权行为。如编写与教材中“语法相同”的句子;所用到“短语、词组”等与教材相同;文章、图片等与教材内容涉及相同的话题,但其表达方式和表现形式与教材有差异;将教材的课文原句转化成其他形式(如陈述句改为疑问句等)。

著作权法原理与案例篇2

作品中的表达与作品之间的实质相似是有关著作权保护的两个关键而又复杂的问题。在面对一部被控侵犯他人著作权的作品时,法官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原被告作品中的表达是什么,两部作品之间的表达是否实质相似。根据对实质相似的认定结果,才能得出被告是否侵权的结论。法官之所以首先要解决作品中的表达,是基于一项在著作权保护实践中确定著作权保护范围的重要学说-“思想/表达二分法”(idea/expression dichotomy)。该学说源于普通法,并被视为普通法上的公理而为主要的制定法所吸收。(注:参见Robert A.Gorman & Jane C.Ginsburg:Copyright for the Nineties,the Michie Company Law Publishers,1993,。p.720.)它的基本含义是:著作权不保护思想,而只保护思想的表达。这一学说被认为体现了著作权保护的根本性质,因而获得了国际性的认同。(注:据笔者观察,中国学者在理解并使用“思想/表达二分法”时尚存在一个与翻译有关的分歧。有学者将“idea”译为“创意”。(参见寿步:《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保护》,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1版,第25-29页。)译者认为,“创意”是“思想”中的特定部分-“创作的思想”、“独创性的思想”、“创造性的思想”。这样翻译的考虑是为了避免将“idea”作“思想”解时所带来的所谓专利法上的“思想悖论”,即“专利法保护‘思想’又不保护‘思想’”。笔者基于下面几点认为“idea”译作“思想”较为合适。首先,“独创性”不是“idea”不受保护的原因,但是“expression”受保护的条件。著作权法不保护“独创性的思想”,也不保护“非独创性的思想”。对于著作权保护什么这一问题,宜表述为“作者的思想(独创的或非独创的)的独创性(originality)的表达”,而非“作者的独创性意念的‘表达’”。其次,所谓的专利法上的“思想悖论”其实并不存在。专利法同样不保护思想(idea),它所保护的是对思想的应用(application),即体现为产品、方法或其改进的被称为“发明”的东西。这在各国立法中都是一致的,英美学者所撰写的教科书及专著也说明了这一点。(参见Arthur R.Miller & Michael H.Davis:Intellectual Property,West PublishingCo.1983,pp.18-19;W.R.Comish:Intellectual Property:Patents,Coppyright,Trade Marks and Allied Right,Sweet & Maxwell,1996,pp.176-185.)第三,在不保护思想这一点上,著作权法与专利法是一致的,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前者保护思想的表达,后者保护思想的应用。因此,本文选择“思想/表达二分法”这一与英文原意直接对应的表述。)如同文学创作中的爱情主题,思想/表达二分法贯穿于著作权保护的始终。与思想/表达二分法紧密联系,如何认识作品中的“表达”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课题。(注:我国知识产权学界对“作品”与“表达”的关系有不同的看法。例如,有学者认为,“表达”与“作品”这两个概念的关系是等价关系。参见寿步,前注[2]引书,第18-20页。本文认为,作品与表达不同;作品包含了表达与思想两部分,“作品”上位概念,“表达”是下位概念。这一观点将随着本文的展开而得到说明。)在著作权实践中存在着受保护的表达与不受保护的表达之分。在对作品中的表达进行分析时,还涉及著作权法中的其他重要学说,如“思想与表达的融合”(the merger of necessary expression with the idea expressed)、“通用元素”(scenes a faire)以及“公共领域”(public domain)等。同时,在比较作品之间的表达时,需要使用一定的方法以确定作品的表达之间是否存在所谓实质相似。本文以两组四个具有典型意义的美国著作权判例为线索,考察上述著作权法中的基本理论问题,对确定作品中的表达与作品之间实质相似的方法及相关的理论问题进行分析与评价,以就教于学界同仁。

两组判例

这是两组表面上案情相似但判决相反的判例。两组判例所涉及的作品特征有别,一为传统的文学艺术作品(戏剧与电影),一为新型的被视为文学作品的计算机程序,前后相距达半个世纪。尽管如此,它们反映了著作权保护的一些基本问题,这些问题在计算机网络技术对作品的形式及其保护带来极大影响的今天同样存在。

第一组是20世纪30年代由同一位法官审理的同样是发生在戏剧作品与电影作品之间的著作权判例。(注:即“尼科尔诉环球电影公司”(Nichols v.Universal Pictures Corp.,45F.2d 119(2d Cir.1930)与“谢尔登诉米特罗-高德温电影公司”(Sheldon v.Metro-Goldwyn Pictures Corp.,81 F.2d 49(2d Cir.1936))。)

判例一,“尼科尔诉环球电影公司”

在此案中,上诉人(一审原告)尼科尔是戏剧《阿比的爱尔兰玫瑰》(Abie‘sIrish Rose)的作者。被上诉人(一审被告)环球电影公司公开制作了一部电影,名为《科恩一家与凯利一家》(The Cohens and The Kellys)。上诉人认为被上诉人的电影作品抄袭自她的戏剧。在联邦地区法院判决环球电影公司不构成侵权后,尼科尔向美国第二巡回上诉法院提起上诉。

上诉人的戏剧《阿比的爱尔兰玫瑰》描写了一个生活在纽约富人区的只有父子俩的犹太人家庭。父亲固执地坚持他的儿子必须娶正统的犹太女子为妻。儿子违背父亲的意志,与一个爱尔兰的天主教女子秘密结婚。为了减轻此事对父亲的打击,儿子向父亲隐瞒了他的新娘的信仰和种族以及他们的婚姻,并告诉父亲对方是一位犹太姑娘。父亲请来了拉比,按照犹太教的仪式准备婚礼。与犹太人父亲一样,爱尔兰人父亲也固守其宗教信仰,拒斥其他教派。他认为,自己的女儿将要嫁的是一位爱尔兰的天主教男子。真相大白之后,两位父亲都因其孩子与异教徒结合而怒不可扼,都在寻求解除他们的孩子之间的婚姻的办法。一年以后,两位父亲都宣布放弃这一努力。这对年轻夫妇有了一对双胞胎。他们的父亲各自来到这对年轻人的家,并在那儿相遇。当他们得知各有一个孩子用了自己的教名时,两人和解了。

被上诉人的电影《科恩一家与凯利一家》描写了两个生活于纽约穷人区、长期以来互相憎恨的犹太人和爱尔兰人家庭。犹太人家庭有一个女儿,爱尔兰人家庭有一个儿子。两家的孩子相爱并秘密结婚。一位想娶犹太人女儿的律师告诉犹太人,他将继承一大笔财产。爱尔兰男子来寻找他的犹太新娘,被愤怒的犹太人父亲赶走。当他得知女儿与仇敌的儿子早已秘密结婚的真相后,对此无比愤怒。这对年轻夫妇有了一个孩子。一直被禁止去看望新生儿的爱尔兰人一家到犹太人家中,两位父亲发生了剧烈冲突。女儿被父亲赶走,她带着孩子回到了她丈夫那贫寒的家中。此时,那位实现不了目的的律师向犹太父亲披露,其所继承的财产实际上属于爱尔兰人。如果他愿意与之分享,该律师将保守秘密。但被犹太人父亲拒绝。他冒雨去仇敌的家中告诉真相,返还财产。当犹太人父亲即将离去时,爱尔兰人父亲同意与他平等的地分享这些财产。至此,双方和解。

上诉法院认为,上诉人的戏剧《阿比的爱尔兰玫瑰》受著作权法保护,但是,被上诉人的作品与上诉人的截然不同。所以,被上诉人未侵犯上诉人的著作权。维持地区法院的判决。

判例二,“谢尔登诉米特罗-高德温电影公司”

在此案中,上诉人(一审原告)谢尔登是戏剧《丧失名誉的女士》(Dishonored Lady)的作者,被上诉人(一审被告)米特罗-高德温电影公司制作了影片《莱蒂。林顿》(Letty Lynton)。上诉人认为被上诉人的影片侵犯了自己的受著作权保护的戏剧。一审法院认定影片《莱蒂。林顿》只是使用了戏剧《丧失名誉的女士》中不受著作权保护的一般性的主题、动机或者思想,因而对谢尔登提出的禁止该影片的放映的请求不予支持。谢尔登遂向第二巡回上诉法院提出上诉。

本案涉及的戏剧及影片均取材于1857年发生于苏格兰的一起真实的案件。1927年,这一真实案件被编辑成书出版。该书所描述的故事轮廓成为本案所涉作品的素材。上诉人戏剧中的女主人公-聪明、放荡而堕落的马德琳。凯利-成长于纽约一个优裕的家庭,她有一个以在夜总会跳舞为业的南美情人,后者阻挠其与另一体面男子之间的婚姻。凯利在答应再次与其情人见面之后将其毒死,因而被审问。最终却被宣告无罪。被上诉人的影片中的故事也发生于纽约,女主人公莱蒂。林顿任性、放荡,生活于一个富裕但是毫无温情的家庭,同样有一位南美情人。在她与一美国上流社会的男子订婚后,其情人威胁要对其未婚夫披露他们之间的关系。她准备了毒药,企图在与其情人见面时自杀,但却使后者误服毒药致死。经检察官的讯问,因有不在现场的证明而被释放。在死亡一幕中,两部作品有一系列类似的细节刻画:受害人服毒后的电话呼救;女主人公的辱骂、消除痕迹、在现场遗留小物件等。

上诉法院认为,被上诉人影片在许多细节的描写上与上诉人的戏剧的完全相同,侵犯了上诉人的著作权,因此撤消地区法院的一审判决,禁止被上诉人继续放映侵权影片,并令被上诉人赔偿上诉人的损失。

两个判例的案情相似而判决相反。主审的Hand法官在尼科尔案中确立了区分作品中的思想与表达的抽象检验法,这对此后相关案件的判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Hand法官对这两个类似案件的相反的判决更引起许多人去评说、探究。

第二组判例是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分别由美国第三和第二巡回上诉法院审理的有关计算机程序的著作权判例。(注:即“威兰诉杰斯罗”(Whelan Associates v.Jaslow Dental Laboratory,Inc.,797 F.2d 1222(3d Cir.1986),cert.Denied,479 U.S.1031(1987))与“计算机联合国际公司诉阿尔泰公司”(Computer Associates International,Inc.v.Altai,Inc.,982 F.2d 693(2d Cir.1992)))

判例三,“威兰合伙企业诉杰斯罗牙科诊疗室公司”(以下简称“威兰诉杰斯罗”)

在此案中,被上诉人(一审原告)威兰合伙企业(以下简称威兰)从事开发和销售客户定做的计算机软件,它受让了一件用于管理牙科诊疗室的称为Dentalab的计算机程序的著作权。该程序用编程语言EDL(Event Driven Language)编写,运行于IBM计算机之上。上诉人(一审被告)杰斯罗牙科诊疗室公司(以下简称杰斯罗)经营牙医器材设备,它与威兰签订了一份协议,根据这份协议,杰斯罗作为威兰的销售商向其他牙科诊疗室销售Dentalab程序。后来,杰斯罗自己设计了一种具有Dentalab程序的功能,但可广泛使用于采用较为简单的计算机系统的牙科诊疗室的程序。该程序使用BASIC语言,被称为Dentcom.威兰向宾夕法尼亚州联邦地区法院起诉,声称杰斯罗的Dentcom侵犯了其Dentalab.地区法院认为,著作权法保护计算机程序的结构,被告杰斯罗的Dentcom程序的结构与原告威兰的Dentalab程序的实质相似,判定被告侵犯了原告的著作权。被告杰斯罗不服,遂向第三巡回上诉法院上诉。

第三巡回上诉法院的判决是:(1)对计算机程序的著作权保护可以从程序的字面上的代码延伸至程序的结构、顺序和组织;(2)地区法院对Dentalab程序与Dentcom程序之间的实质相似的判定并无明显的错误。维持地区法院的判决。

判例四,“计算机联合国际公司诉阿尔泰公司”(以下简称“CA诉阿尔泰”)

在此案中,上诉人(一审原告)计算机联合国际公司(以下简称CA)与被上诉人(一审被告)阿尔泰公司(以下简称阿尔泰)均从事各种计算机程序的设计、开发及销售。该诉讼起因于由CA开发的一种名为CA-SCHEDULER的用于安排工作进度的程序。该程序包含了一个称为ADAPTER的子程序。ADAPTER是构成CA-SCHEDULER的组成部分,它不能单独使用。但它是“操作系统相容性组成部分”(operating system compatibility component),其功能在于将特定的程序的语言翻译为计算机操作系统能够理解的语言。所以它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1982年,阿尔泰开始销售它自己的安排工作进度的程序ZEKE,该程序运行于VSE操作系统之上。随后,阿尔泰决定改写ZEKE以使其能够运行于MVS操作系统。CA的编程员Arney在1984年离开CA为阿尔泰工作时,复制了ADAPTER的VSE及MVS两个版本的源代码。Arney很快为阿尔泰完成了OSCAR/VSE和OSCAR/MVS(即OSCAR3.4),在这两个版本的代码中,有近30%抄自CA的ADAPTER程序。OSCAR 3.4作为ZEKE的组成部分使用了3年。后被CA指控侵犯其ADAPTER程序的著作权,阿尔泰为此承担了侵权责任。1989年,阿尔泰开始组织改写OSCAR,参加改写的编程员都未曾参与编制OSCAR3.4.改写后的程序即OSCAR3.5删除了所有抄自CA的ADAPTER程序的内容。

CA认为OSCAR 3.5在结构、组织等方面仍与其ADAPTER程序相同,指控该程序也属于侵权产品。地区法院一审判决认为:OSCAR3.5程序与ADAPTER程序之间相同的结构和组织不属于著作权保护的范围,阿尔泰对其开发的OSCAR3.5,无须承担侵犯著作权的责任。CA声称地区法院在确定计算机程序之间是否存在实质相似时,适用了错误的方法,遂向联邦第二巡回上诉法院上诉。

第二巡回上诉法院接受地区法院对案件事实所作的结论以及对法律所作的分析结果,维持地区法院的一审判决。

这两个判例同样是表面案情相似而判决相反。它们在美国计算机产业界和知识产权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们的出现表明美国计算机程序著作权判例已经发展到相当程度。时至今日,在欧洲甚至出现了有关欧洲法院适用美国软件著作权判例的可能性的讨论。有学者认为,欧洲法院缺乏审理软件著作权案件的经验,以至于难于对复杂的侵犯软件著作权的案件作出决定。而美国法院则已发展起一套重要的保护软件著作权的判例法。(注:参见Derclaye,Estelle,“Software Copyright Protection:Can Europe LeamForm American Case Law?”,European Intellectual Property Review,Jan.012000.)实际上,我国法院面临着与欧洲法院同样的问题。虽然我们否认任何国家的法律(包括判例法)具有域外效力,但是,研究其他国家在相关领域的法律发展,探讨其相关的法律原则对我们的借鉴意义却无疑是重要的。

作品的表达

作品的“表达”是丰富多样的。比如小说、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以文字或等同于文字的各种符号如数字符号作为其思想或情感的表达;绘画、书法等美术作品则以线条、色彩等作为其表达。如果在一部作品中其思想与表达泾渭分明、清晰可辨,则对其表达的保护相对简便易行。但是,正如美国第二巡回上诉法院在“尼科尔诉环球电影公司”一案中所确立的“抽象检验法”所揭示的那样,“任何一部确定的作品都可以是许多思想和表达的混合”。(注:这或许正是思想/表达二分法受到质疑的原因。参见韦之:《著作权法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9-20页。)上述两组判例生动地表现了作品中思想与表达的混合状态,以及对这种混合状态的不同分解所带来的迥异结果。(注:值得注意的是,对表达与思想的分解与后文讨论的实质相似检验方法直接关联。)因此,如何将两者剥离开,也即如何划出思想与表达之间的界线,成为审理著作权案件的法官所面临的首要问题。一些法院的判决认为这是一条“难以琢磨”甚或是一条“形而上学”之线,(注:例如,“苹果电脑公司诉微软公司”一案的判决(见779 F.Supp.133(N.D.Cal.1991)以及“计算机联合国际公司诉阿尔泰公司”一案的判决(见982 F.2d693(2d Cir.1992))都如是说。)而在“尼科尔诉环球电影公司”案中,Hand法官则断言“未曾有人能够并且永远不会有人能够划出那条界线”。(注:45 F.2d 119(2d Cir.1930))而大量的案例也表明划分思想与表达的界线难有一定之规。这也是包括本文要讨论的两组判例在内的许多著名判例受到广泛争议的地方。

尽管如此,“思想/表达二分法”作为一种确定著作权的保护范围的方法,还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尼科尔诉环球电影公司”一案中首创区别思想与表达的抽象检验法(abstractions test)的Hand法官这样描述他的抽象检验法:“当越来越多的枝节被剔除出去以后,留下的是大量的适合于任何作品,尤其是戏剧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模式。最后剩下的可能只是有关作品内容的最一般讲述,有时,甚至唯有作品的标题。这一系列的抽象在某一点上不再受到保护,否则作者将会阻止对其‘思想’的利用。”这种检验法与“贝克诉塞尔登”案(注:101 U.S.99(1879))中所采用的清晰区别检验法(clear distinction test)共同成为区别思想与表达的两种基本的方法。上述这些判例的一个共同点是,著作权只保护表达,而不保护思想。美国的立法坚持了这种看法。《1976年著作权法》第102节(b)重申了思想/表达二分法,即“对作者的原创作品的著作权保护在任何情形下都决不延伸至任何思想、步骤、方法、系统、操作法、概念、原则或发现,不管在该作品中上述内容以何种形式予以描述、解释、展示或体现。”伴随该法的美国国会报告对该规定作了进一步的阐述:“著作权不阻止他人使用作者的作品中所透露的思想或信息-第102节(b)即未扩大也未缩小现行法下的著作权保护的范围。其目的在于重申在新的单一的联邦著作权制度的框架内思想与表达之间的基本的二分法未有改变。”(注:H.R.Rep.No.94-1476,94[th]Cong.,2d Sess.56-57(1976))

在戏剧创作中,作品的构成元素包括思想、角色、情节、场景以及语言等。这些部分由抽象而具体,形成一个以思想为核心逐层向外辐射的作品体系。按照思想/表达二分法,该体系的两端-思想与语言表达-的状态非常清楚。而对角色、情节、场景等元素则须作具体分析。它们与语言作为一种字面元素相对应,属于非字面元素。它们处于纯粹的思想与纯粹的表达之间,兼具两者的特点。(注:前文中所提的“混合状态”正体现于此。)因此,有些可能因流于一般而被归入思想的范畴,也有些可能因独具特色而被视为表达,在不同的案件中会有不同的结果。但是,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即戏剧作品的表达不限于语言,台词只是剧作家多种表现手法的一部分,除了言辞以外,他还以姿势、场景、服装甚至于演员自身的外表来构造其戏剧。(注:在晚近的一起案件中,美国最高法院认为,“电影可以通过使用戏剧中的‘独一无二的场景、人物、情节和事件顺序’侵犯后者的著作权。”参见Accord Stewart v.Abend,495 U.S.207,238(1990)。)

著作权法原理与案例篇3

著作权侵权案件是指侵权人实施了著作权法第四十五条和第四十六条规定的行为,侵犯了他人的著作权造成财产或非财产损失,著作权人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依法保护自己的著作权并要求侵权人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的案件。

著作权侵权损害赔偿有以下含义:

一种具体的民事法律关系。即指侵权人不法侵害他人的著作权或与著作权有关的权益,造成了著作权人的财产上的,或者非财产的损失,著作权人享有请求侵权行为人赔偿损失的民事权利,侵权人有赔偿损失的民事义务的民事法律关系。这主要揭示著作权的权利主体与义务主体即著作权人与侵权行为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其又是一种债的法律关一种具体的民事责任形式。当侵权人侵害他人的著作权财产权或著作人身权,造成著作权人财产上的或非财产的损失,侵权人不履行赔偿义务,法律即强制侵权人承担赔偿损失的民事责任,这种赔偿损失的民事责任,就是侵害著作权的损害赔偿的民责任,著作权侵权行为首先产生损害赔偿的权利义务关系,当义务人不履行应尽义务时,损害赔偿的义务即转变为一种民事责任。

一项关于著作权的民事法律制度。民法规定,任何人因自己的行为使他人财产造成损失,都应当予以赔偿。这种损害赔偿制度包括著作权损害赔偿制度、著作权违约损害赔偿制度以及不当得利损害赔偿制度等等。著作权侵权损害赔偿制度即是一种具体的著作权民事法律制度,正确处理著作权损害赔偿案件,首先和最为关键的问题之一就是要掌握著作权侵权损害赔偿的归责原则。

归责原则是民事侵权行为法和理论的重要核心,也是人民法院审判民事侵权损害赔偿案件的基本准则。在著作权侵权法律规定及理论不尽完备的情况下,准确地掌握和发挥著作权侵权归责原则的功能,尤为重要,民事侵权归责原则,是指损害事实已经发生,确定侵权人对自己的侵权行为造成的损害是否需要承担民事责任的原则。归责,是指以何种根据使侵权人承担民事责任。即是以侵权人的过错还是应以损害结果或是以公平考虑作为标准,使侵权人承担民事责任。

归责原则不同于赔偿原则,前者是解决以何根据承担责任,后者是责任确定后解决怎样进行赔偿问题。

根据我国的民事立法和民法的基本理论,民事侵权基本的归责原则是过错责任原则、无过错责任原则和公平责任原则。过错推定原则是过错责任原则的特殊表现,问题的关键是上述归责原则是否适用于著作权侵权纠纷案件,著作权侵权案件是否具有有别于其他侵权案件的独立的新的归责原则。当前在著作权审判实践中及在著作权法律理论研究中,对此众说纷纭,巳关系到我国民法、著作权法的严肃执行,著作权案件的正确处理,已成为审判实践中一个亟待研究解决的重要问题,在我国,著作权是一种民事权利,应该是不容置疑的。著作权具有民事权利最一般的特征。民法是统领包括著作权法在内的知识产权法的一般法,著作权法等知识产权法是民法的特殊法。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产生发展了民法,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高度发达使民法形成了博大精深完善丰富的法律形式和法学理论。在商品经济发展阶段上产生了智力成果和其要求法律保护的迫切性,因而产生发展了知  识产权法律制度,丰富了民法和民法理论。同样,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又与已有的民事法律制度及理论综合一体不断完善,形成完备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这是不能人为割裂的,试想抽出民事主体、债、合同,民事责任等民事法律制度,著作权法就失去了躯体和框架,著作权必然会丧失完备的法律保护,然而著作权等知识产权较物权、债权等一般民事权利确有其特殊性,如作为著作权客体的智力成果具有无形、可复制的特性,著作权作为一种民事权利具有法定的地域性、时间性和权利的双重性的特点。这些特殊性又决定著作权法的民事特殊法的地位。也就是特殊之点须要特别的法律规定及保护,一般的则不另作规定而适用一般法,这样的立法是科学经济的,执法也能做到明确和清晰。

《民法通则》第一百零六条第二款规定:“公民、法人由于过错侵害国家的集体的财产,侵害他人的财产,人身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这一民事法律规定将过错责任原则以法律形式规定下来,确认了它的法律地位。绝大多数著作权侵权行为人实施其行为时,主观上均具有过错,民法通则的上述规定当然适用著作权侵权案件。

再看作为特殊法的著作权法第四十五条,第四十六条规定了著作权侵权行为。第四十五条规定的(七)项(除去第(八)项未作具体规定的弹性条款)及第四十六条规定的七项行为,均为侵权人基于过错而实施的行为,如;实施歪曲、篡改他人作品,没有参加创作为谋取个人名利,在他人作品上署名:剽窃、抄袭,未经著作权人许可,以营利为目的,复制发行其作品等等。一般情况下,实施了上述行为均不能否认当事人主观上具有故意或过失的过错。

有的同志认为上述著作权法的两条规定中对使用何种归责原则含混不清,法条上未明确写“明知,字样,就不是有过错才追究责任,就不属过错责任原则,这种看法理由是不充分的,很难设想抄袭剽窃行为无主观过错,同样有人”未经允许“实施了某种本属著作权人的权利,因为法条上无”明知“字样,要追究责任必须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否则就处理不了,也是荒谬的。笔者认为,著作权法第四十五条、第四十六条规定的民事责任仍同样肯定了我国著作权侵权归责的过错责任原则。当然过错责任与”明知“、”已知“具有密切关系,但法条上不写”明知“ 或”应知“,不必然就是否定过错归责原则,也不就是确立了”无过错责任原则“,还有的同志为了证明著作权侵权损害赔偿的无过错责任原则举了一个案例:抄袭者抄袭著作权人未发表的作品,并拿到出版社出版,出版社不可能知道是抄袭物,给予出版。为此发问如是适用过错责任,出版社无过错,则抄袭物在出版社控制之下,其仍有权继续出版发行。即使权利人与抄袭者打赢了官司,权利人的权益也得不到保护,按照该案例所设的条件,首先,当出版社得知其出版印刷的是盗版书稿时,应属明知,如其继续出版发行已是明知故犯了,明知以后的行为当然有过错,当然要负过错责任。其次,对于前一段出版发行的所得利润,是违法所得,退一步讲可以说是不当得利,无论如何应当返还给权利人。第三,对于已印出的盗版书籍,出版社已经是明知的了,应有停止侵权和销毁的义务,不履行这些义务,就可能承担具有主观过错的民事责任,当然,出版社在得知事实真相前为此所受到的损失,可以依法向抄袭者追偿。如从另一角度分析,认为出版社对出版作品是否侵害他人著作权问题应有严格的注意义务,在上述案例中,出版社在接到书稿认为可以采用后,应当对作者的情况包括创作能力、书稿的价值、专业理论科学性等作出进一步的了解和评估。在了解中注意书稿有无侵权情况。这些义务作为专门从事出版大众精神食粮的特殊行业的出版社来说,完全是应该的,也是能做到的,未尽到注意义务,构成侵犯第三人的著作权,就有过失,即应承担过错(过失)责任。不管从前者还是后者角度分析,在笔者看来,此案例都不能属侵权赔偿应确立无过错责任原则的有力根据。

根据民法通则和著作权法(《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第三十条规定的八种侵权行为也同著作权法的规定类同,不作赘述)的规定,过错责任原则作为著作权侵权案件的归责原则仍然具有其法律地位,并且也应是最基本的最主要的归责原则。而其中适用过错推定原则的情形较多。在著作权侵权归责原则上的模糊认识,实质是对民事责任归责原则中的过错责任原则与过错推定原则认识和掌握不够,是不加分析地过分强调著作权侵权特殊性的反映。

为了解除有些同志对使用“过锗责任原则”可能对盗版行为“打击不力”的担心,笔者根据民事侵权法的基本理论,针对著作权侵权行为,着重将过错责任原则和过错推定原则以及它们与无过错责任原则的区别阐述如下;

过错责任原则,是以行为人过错作为价值判断标准,判断其造成的损害应否承担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一般的侵权损害赔偿案件包括著作权侵权案件,应当由主观上有过错的一方承担赔偿责任,主观上的过错是损害赔偿责任构成的基本要件之一,缺少这一要件,即使侵权人造成了损害事实,并且其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有因果关系,也不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过错责任原则要求把过错作为承担赔偿责任的基础,而不是把过错作为确定赔偿范围的依据,如果降过错责任原则作为确定赔偿范围的依据,就不能使受害人的损失完全得到补偿或者使受害人形成不当的收入,而不利于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正是由于过错责任原则的这种地位和作用,才使侵权损害赔偿责任具有补偿受害人损失,惩罚侵权行为人违法行为这样双重性质。过错责任原则是侵权民事责任的最基本的归责原则,适用过错责任原则,应当把握以下要点;

1、赔偿责任的构成要件是四个,即行为的违法性、损害事实的客观存在、违法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的因果关系以及行为人的主观过错,这四个要件缺一不可。

2,在一般情况下,应当把过错作为侵权行为人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的根据,而不是作为确定赔偿范围的根据。刑法中的罪过程度可能决定量刑的高低,民法中的过错程度一般不作为确定赔偿责任的根,据,只有在某些过失案件中,区分重大过失和一般过失,对是否承担赔偿责任具有意义。

3、当过错出现在几个不同的当事人之间时,侵权行为人一般只对自己的过错行为承担赔偿责任。共同过错的共同侵权行为人对外共同承担连带赔偿责任,对内则按各自的过错按比例分担责任,如不法台商某甲向出版商某乙提供无著作许可使用权的 CD唱片母版,甲乙对侵权具有共同过错,对外应承担连带赔偿责任,但甲乙各自由于主观过错,造成的损害后果等不同,应分别确定各自的赔偿责任。如对著作权人造成的损害具有故意或重大过失而侵权行为人无过错的(此种案例几乎没有),行为人不承担赔偿责任:混合过错中双方当事人各有过错,侵权人只对自己的过错负责,对因受害人的过错造成的损失不承担赔偿责任(这种案例也极少)。

4、举证责任由受害人负担,例如,甲侵犯乙的著作权造成乙经济损失,乙作为受害人,应在提起诉讼时,向人民法院提供证据加以证明,人民法院可依职权原则调查证据。在受害人举不出证据或证据不足,人民法院又采集不到充分的证据证明受害人主张的事实时,应当依法驳回原告人的诉讼请求。但应当注意在一定条件下过错推定原则的适用,不能将应由侵权行为人负担的举证责任(即举证责任倒置)由受害人承担,从而导致错误的裁判,过错推定原则是过错责任原则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它是指在适用过错责任原则的前提下,在某些情况下,由损害事实本身推定侵权行为人有过错,并据此确定过错行为人赔偿责任的原则。过错推定原则在著作权侵权损害赔偿案件中适用较多。

过错推定原则仍然是过错责任原则,它的构成要件还是过错责任的四个构成要件,只是在适用过错责任原则的时候,在某些情况下,受害人难以举出证据以证明侵权人的过错,   如果受害人证明不了侵权行为人有过错而不判令侵权行为人予以赔偿,显然是不公正的,因此,在适用过错责任的一些特定情况下,应当适用过错推定原则。

适用过错推定原则,受害人只要证明侵权行为人不法行为所造成的损害事实,而侵权人自己又不能证明自己没有过错,就可以从这些事实中推定侵权行为人有过错。因此,推定过错原则的特殊性,就在于举证责任的不同。一般的过错责任的举证责任在受害人:推定过错原则的举证责任倒置,即把举证责任加给侵权人,侵权人须证明自己无过错,如果侵权人证明不了自己无过错,则推定其有过错,因而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适用过错推定原则的意义,在于使受害人处于。较为有利的地位,切实地保护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加重侵权人的责任,有效地制裁侵权盗版行为,促进社会的安定团结和市场经济良好秩序的形成。适用过错推定原则,从损害事实中推定侵权行为人有过错,那么就使受害人免除了举证责任而处于有利的地位,而侵权行为人则因担负举证责任而加重了责任,因而更有利于保护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

在适用过错推定原则的时候,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著作权侵权损害事实已经表明了行为人违反了著作权等有关法律对其特殊的注意要求或者是对一般人的注意要求,因而无须再加以证明。在著作权领域中,法律、法规等都对相关从业者就有关著作权的行为进行了具体规范,这些规范就可认为是对不特定著作权义务主体应当注意的要求。

2、要认真考虑实施侵权行为时的环境与相关的因素,考察行为人是否具有过错的可能。

3、要认真听取、分析侵权人的答辩理由,因为他的答辩属于举证的范围,切实地考察答辩理由所依据的事实。

总之,适用过错推定原则不能凭主观臆断,更不能强加给行为人以无过错责任,致使案件错判。

无过错责任原则与过错责任原则是完全不同的一种归责原则,它是在法律有特别规定情况下的一种严格责任。它以已经发生的损害结果为价值判断标准,无过错的行为人也要承担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民法通则》第一百零六条第三款规定:“没有过错,但法律规定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应承担民事责任。”这是我国民事立法对无过错责任原则的法律化、条文化。它也为人民法院在审判侵权纠纷案时提供了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的准绳。

在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的情况下,不是行为人均无过错。在有些情况下,也可从损害事实中推定出其主观故意或者过失。法律确认无过错责任原则,是规定其过错不用证明,二是规定即使无过错也要承担赔偿责任,无过错责任的构成,无须主观过错这个要件。正由于此,法律都对适用该原则规定了严格的条件,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的举证责任同样由侵权行为人承担,实行举证责任倒置,但行为人所要证明的并不是自己无过错,而是受害人的故意是致害的原因,这也是无过错责任原则与过错推定原则的一个重要区别,侵权行为人如能证明损害是由于受害人的故意引起的,则不负赔偿责任,应当指出,我国的民法通则及著作权法并未规定侵害著作权的行为人即使无过错也要承担赔偿责任的条款。因此随意在著作权案件中扩大无过错原则的适用,并无法律依据。

公平责任原则是指行为人与受害人都没有过错,在损害事实已经发生的情况下,以公平考虑作为判断标准,根据实际情况,由双方当事人公平地分担损失的原则。《民法通则》在第一百三十二条中对这一归责原则加以确认。

由于著作权侵权行为均为实施违反著作权法的行为,与产生类似一般侵权损害事实时的某些情况不同,使适用公平责任原则受到限制。但这并不排除处理著作权纠纷案件适用民法通则规定的关于公平的基本原则,关于公平原则笔者在此不赘述。

著作权法原理与案例篇4

2013年8月中国消费者首次质疑跨国微软公司霸王条款并最终胜诉的案件,引起社会各界极大关注,为消费者津津乐道的案件究竟是怎么回事呢?2006年7月,郭力发现安装连邦公司的软件必须同意的限制性条件中有很多对消费者不利。于是,他将微软公司至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请求确认限制条款无效。一审中,法院确认了微软公司有4项条款符合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合同法规定的格式条款无效情形,确定该4项条款无效。但微软公司不服,北京高级人民法院经过调查审核,最终驳回上诉,维持原判。历时7年终于落下完美谢幕。本案争议的焦点在于:微软公司作为著作权人能否通过与消费者订立网上点击合同排除著作权限制规定,限缩了消费者的权利,免除了自己的责任?答案是否定的。可见,结合已有的制度规则和现实的制度需求,从理论上阐明网络点击合同与著作权限制冲突与协调的前提基础,总结两者冲突的表现形式及分析其原因,进而提出协调两者冲突的解决途径,有助于著作权人与消费者的利益平衡,完善我国著作权法。

二、冲突与协调的前提基础

(一)网络点击合同的合理性

点击合同(CliCk一WraPContract)是指电子商务经营者为了重复使用而预先拟定的以电子数据形式规定合同当事人之间权利义务关系内容、用户以点击方式做出承诺以确立交易关系的合同。美国学者杰瑞•刘认为,点击合同的另一种形式是阻止用户未经许可而访问网站的页面。上述案例中,微软公司规定合同当事人权利义务关系,并要求购买软件的消费者在使用软件时先阅读协议内容,点击同意即表示合同关系确立。这里的协议就是网络点击合同。现如今网络点击合同已经是电子商务中最频繁、最普遍的交易工具。它的先进性跃然纸上:第一,网络点击合同是丰富人文生活的重要手段。在信息过剩的时代,如何高效利用有价值的信息显得尤为重要,网络点击合同的出现提高了人们办事的效率,节省了时间,减轻了人民为寻找有价值信息的负担与费用。第二,网络点击合同是权利人维权的有利工具。网络传播中复制成本的廉价加剧了对著作权利人的损害。著作权人通过与使用者订立网络点击合同,从而实现对使用者的控制,以保障作品在网络市场上的流通与传播。第三,网络点击合同是交易模式优化的主要方式。有学者称:“点击合同作为格式合同的一种特殊形式,其产生与发展是在线交易这一新的交易模式与合同法在21世纪交融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交易模式优化的必然结果是增加企业市场支配力。网络点击合同利用网络全球化、多元化的优势成为大型企业瓜分世界市场,形成垄断地位的秘密武器。

(二)著作权限制的正当性

著作权限制是指对著作权人享有的权利进行限制。著作权限制产生的目的在于为了公众的利益而对私人权利加以限制。它具有以下几点正当性:首先,著作权限制是提高资源利用的最优模式。著作权限制意味着著作权人的权利只延伸到作品的某些使用,并且著作权的期限是有限的,它立足于作者等著作权人的利益与公众利益的一致性。简言之,著作权只保护受著作权保护的作品,且只保护这类作品中某些使用。立法者用立法的方式将著作权限制确定下来,使有价值的信息能被公众所接触和使用。著作权限制设计的目的就是使著作权人和社会公众的效益最大化。其次,著作权限制是实现利益平衡目标的制度设计。“版权是作者利益与使用者(亦即社会)利益之间的一种妥协。”著作权限制既保护了著作权人的利益,又对作品使用者法定利益实施了保障。适度的限制能让创作者、消费者之间的利益相对平衡。

(三)两者并存的必然性

在网络飞速发展的今天,在网络中极低的复制成本与侵权的全球性,使著作权人面临了岌岌可危的地位。著作权人为了保护已有利益,必须选择限制授权的方式。而网络点击合同作为如今网络交易的最主要形式,自然被著作权人所引用。著作权法与合同法各自承载相应的制度功能,但两者又息息相关。著作权法规定权利人的相关权利及其限制,以实现文化创新与传播之间的平衡;合同法规范著作权利的流转,以促进作品的传播与利用。

三、冲突的表现形式

(一)基本理念冲突

著作权的功能在于规范信息的制造与使用。著作权法是法定权,能较全面地保护权利人的权益。但为了降低交易成本,著作权通过制定著作权限制制度以推动利益平衡目标与公平正义追求的实现。而合同法的功能在于规范创设权利的流转。合同最重要的合同自由原则即赋予当事人能通过自由意志实现自我保护。

(二)对独创性标准的突破

作品的独创性,是指作者在创作作品的过程中投入了某种智力性劳动,创作出来的作品具有的最低限度创造性。独创性标准是作品受著作权保护的实质性要件,各国均以其作为划定著作权范围的门槛。数字时代的著作权人越来越依赖合同法来维护自身利益,即通过网络点击合同创设限制接触信息的条款来补充著作权法的不足。最典型的案例就是ProCDv.zZeidenberg案。在该案中,诉讼标的是已进入公共领域的由原告编制的电话名录,但联邦法院仍以被告违背了原告的格式合同,判决被告承担违约责任。ProCD公司胜诉标志着美国在判例法上承认了利用许可使用合同保护商品化信息的效力。如今,利用网络点击合同突破著作权独创性门槛的情形更是比比皆是。例如豆丁网站经常将公共信息放在自己的平台上,要求消费者先支付一定费用;很多博主将一些时实新闻复制到自己的博客中,并标明著作权归自己所有。

(三)对合理使用制度的超越

合理使用是指在法定条件下,不征得权利人同意,且不向其支付报酬,基于正当目使用他人作品的合法行为。合理使用是著作权法中赋予著作权人的权利与保留给使用人的权利是一种精心安排的权利组合。对于著作权要件限制的独创性标准,网络点击合同尚能轻松规避,效力较低的著作权合理使用更难以逃脱被规避的命运。我国《著作权法》中规定的合理使用的情形,主要将个人基于欣赏、学习等日常生活需要而使用的规定为合理使用。在以技术保护措施为后盾的网络点击合同逐渐成为权利人实现自身权益的最佳选择之时,以个人复制与商业性复制来判断复制的合理性已然失灵。个人能够自行交换和传播数字化的作品,个人使用和商业性使用的界限逐渐消失。

四、冲突的原因考察

(一)利益的有限性与追求利益的无限性

众所周知,版权的历史是一部扩张的历史。从世界上第一部版权法到现代各国的版权法与版权国际公约的演变,无一不是利益推动的结果。独创性理论、思想、表达二分法理论的提出无不服务于伦敦书商对垄断利润的追逐。1761年书商公会正是出于此自导自演了Tonsonv.Collins案。在该案中,布莱克斯顿认为一本图书可划分为学说的作品与机械的作品两个层次:机械作品即普通的文字,学说作品指思想与作者表达这些思想的语言。

(二)著作权限制的模糊性与合同约定的自由性

著作权是法定的私权,我国《著作权法》就以列举的方式限定著作权限制的内容。著作权的保守体现在著作财产权的封闭性,这使网络中出现的新作品无所适从。其次,独创性各国认定标准不一致,英国是传统的“额头流汗”原则;美国创设了最低限度的创造性。我国对独创性的标准则是自己独立思考创作出来的作品。此外,对合理使用的判断只能由法院通过个案确定,法官的自由裁量权很大,不利于案件的公正审理。网络点击合同作为合同运用于网络的一种特殊形式,把契约自由原则视为其基本原则。在网络中,只要消费者直接点击“同意”,即可认为消费者与著作权人订立了网络合同,且合同有效。郭力诉微软侵权案中,微软公司也是基于这种习惯思维认为:郭力自愿接受协议并安装使用了软件,双方已经就合同的条款达成了合意,因此该协议合法有效。

五、冲突的协调解决途径

(一)引进著作权强制性规则

在著作权法中引入一些强制性的限制条款能降低著作权限制的模糊性。1997年TomCampbell提出了“鲍彻-坎贝尔议案”。欧盟在《计算机软件指令》中也规定了不可规避条款的三种情况。《欧盟数据库指令》规定了两项强制性条款。可见,美国与欧盟著作权都通过不可协商条款将限制与禁止著作权合理使用、反向工程、权利用尽等条款认定为无效。我国也可以借鉴和引用。立法者应在结合中国国情的基础上选择适用。笔者认为把只要涉及限制与禁止著作权合理使用、反向工程、权利用尽等条款的合同一刀切地认定为无效的做法是不合理的。著作权的目的在于鼓励创造,促进文化传播,合理使用制度畅通无阻固然能给消费者提供充足接触作品的机会;但利益是有效的,必然会出现无度适用作品、不正当竞争的局面。无论哪一种对社会、对消费者更对著作权人都是弊大于利的。所以,为了尽量避免悲剧的发生,在引进制度、制定规则时应留足一定的弹性空间,来减少不良局面的发生的几率。综上,笔者认为,在我国《著作权法》中可以增加强制性限制的规定,把有限制、禁止合理使用、权利用尽等条款合同认定为无效,但有补充例外条件。

(二)控制网络点击合同效力

由于法院确认网络点击合同的效力是直接导致著作权限制制度受损的重要因素,所以有必要对网络点击合同的效力进行控制。首先,立法控制。订立网络点击合同时,可强制合同提供人提供交易的必要信息,并且要求注意条款的提示方法,给予相对人在订立合同时有一定的考虑期等。CharlesR.McManis教授为解决合同与著作权限制之间的法律不确定性,提出在合同法中规定合理使用等不得成为合同条款的部分。美国《软件合同法通则》中专门界定了与联邦知识产权法有关的网络授权条款的执行力。它遵循优先原则处理网络授权条款与著作权限制的冲突。欧盟也有类似规定。我国可借鉴美国与欧盟的做法,在《合同法》中增加“适用网络点击合同”的字样。其次,司法控制。司法控制是法律控制的重要保障,属事后控制。网络点击合同著作权纠纷案在认定行为是否符合独创性标准、是否构成合理使用都需要法官依靠对个案特定情形自由裁量,本来的公正性就不高又加之我国法官整体水平较弱,更加会影响案件的正义审判。所以加强法院的审判公正度,提高法官的整体素质水平,能更有利于合理、有效地解决网络点击合同著作权纠纷案件。

六、结语

网络点击合同与著作权法的冲突是现实的、普遍存在的。我们往往会忽视自己的权利,在安装时还不阅读协议内容就匆匆点下“同意”键。本文就是从网络点击合同与著作权限制的突着手,分析了点击合同与著作权限制冲突的表现形式并尝试分析了冲突原因及提出了调节两者冲突的可行办法。笔者能力有限,对此论题的研究还不深入,但欲通过此文引起广泛学者对著作权限制与网络点击合同的关注。

著作权法原理与案例篇5

网站内容通常通过文字、图片等形式表达。而许多内容可能十分简短,但其却构成网站吸引访问者的主要内容,如文章标题、网友发帖、各类简短的有价值信息。这些文字信息是否受著作权法的保护?从作品形式上看,我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4条第1项的规定:文字作品指小说、诗歌、散文、论文等以文字形式表现的作品。以上定义也可以作广义解释,将盲文、符号或者数字等也包括在内,但很难将上述简短文字信息也囊括其中。从实质上判断,构成作品的核心在于是否具有独创性,独创性要求作者付出一定的脑力劳动,表达出作品的独特个性。判断一般的文字作品是否具有独创性是比较清晰的,但互联网中这类短文字信息很难判断写作信息者是否付出了足以构成著作权的创造性劳动。而网站依靠这些信息获得用户的青睐和访问,继而通过提供服务和广告运营等方式获得收入,然而却游离在法律保护的框架之外。例如大众点评网和爱帮网的纠纷案中,原告汉涛公司所运营的大众点评网提供各地区的商业消费场所的信息,鼓励网友在其网站上对于各个商户进行点评,并且对点评内容按地区、类型等一定方式分类,使得其他网友也可以在其网站上阅览点评内容。被告爱帮聚信公司运营的爱帮网是生活信息网上平台,提供生活信息的搜索引擎。原告认为爱帮网擅自来源于大众点评网的132家餐厅的点评内容,侵犯其权利;而被告辩称原告对于网友点评不享有著作权,且爱帮网只是提供垂直搜索引擎技术服务,仅显示摘要和链接,并标注了来源网站的地址。公证人员进入爱帮网网站,搜索港丽餐厅,显示相关点评297条,其内容与排列形式均直接照搬大众点评网的内容与形式,右下方有来源于:http : / /dianping. com,可点击进入大众点评网。爱帮网提供的来源自大众点评网的点评字数达到370万字。

一审法院认为点评信息构成汇编作品,原告享有著作权,被告构成著作权侵权;二审法院认为点评信息不构成汇编作品,因此认定原判决有误,并且回避了爱帮聚信公司行为是否具有合法性的问题。2011年汉涛公司再次向爱帮网的运营者提起诉讼,最终法院认为爱帮网运营者构成不正当竞争。

二、案例争议关键点评信息的集合是否构成汇编作品

此案例的关键争议点首先在于汉涛公司对于网友点评信息是否具有明确的著作权。如作为著作权客体的作品,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作品首先应当具有独创性。独创性是指作品必须是作者个人通过自己的独立构思,运用自己的技能技巧,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对完成的劳动成果,而不是从他人那里剽窃、抄袭过来的。汉涛公司若主张拥有著作权,其客体只能是每一条信息或信息的集合构成的汇编作品。

首先应判断网友的每一条评论是否构成作品。如二审法院所言,用非常简单的语言描述餐馆的某一具体特点,可供选择的表达方式非常有限,因此,如果对这一表达方式进行著作权保护,将会导致这一表达方式所体现的思想亦得到保护,这一结果显然不符合著作权仅保护表达不保护思想的基本原则;且常规的点评也难以达到著作权法所规定的独创性要求,因此这些点评信息不构成著作权保护的作品。

结合大众点评网一案,网友的单条信息并不构成作品的情况下,按照Feast案的逻辑,单纯的汇总评价信息也是不构成汇编作品的。虽然单条评价信息相比于电话号码,难以说是单纯的事实信息,但是大众点评网所作的工作仅仅在于网站设计之时,将不同的商业娱乐场所分别放置在不同页而,然后将网友在此页而上对于该营业场所的评论按照时间顺序显示。这样简单的工作不足以被认为是需要知识产权法律所保护的创造性劳动,因此该案一审法院的判决确存在问题,这类简单信息的复制难以用著作权法进行保护。

三、网站新闻标题的抄袭问题

对于众多门户网站来说,网站的内容即是大量的新闻,而在其主页上显示的,即是大量代表着新闻链接的新闻标题。在日本就曾有过一起关于新闻标题侵权的案例。原告东京读卖新闻东京本社是以日报出版发行为主业的报社在其网站提供每日的在线新闻。被告是从事数字信息服务的公司,并以营利为目的在互联网上向第三方提供新闻标题链接服务,在其标题中含有打开日本雅虎新闻页面的链接。而原告东京读卖新闻东京本社已授权日本雅虎网站有偿使用自己的新闻,被告在提供标题链接时,服务内容中也包含着原告有偿提供给日本雅虎网站的新闻标题中同样的内容。原告以新闻标题作品的复制权、传播权受侵害为由,诉至法院,一审法院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二审法院与一审法院一样否定了新闻标题的作品属性,但是二审法院对于新闻标题作了个别的分析,认为其中的少数标题具有独创性,因此构成作品;对于不构成作品的新闻标题,二审法院认为,侵权行为的构成不仅仅局限于著作权等法定的严格意义上的权利侵害,在应当给予法律保护的利益受到违法侵害的情况下,也可以构成侵权行为;另一方面,这些新闻信息是大量人力物力才形成的,具有很大的经济价值,然而在网络上传播简易,若被告以提供标题链接服务的方式进行营利性经营,明显是构成业务上的竞争,同样是侵权行为。因此二审法院认为被告构成侵权。

虽然此案发生在日本,但该案例体现出来的争议却是在国内会广泛出现的。网络对于信息的利用具有特殊性,虽然只是引用其他网站的标题,但标题可以作为超链接,点击后可转致新闻正文页面,若某网站将其他网站的大量标题和超链接放在自己的网站上,浏览该网站的内容与浏览原网站的内容则无大的差异,势必对原网站的经营造成影响。在自媒体如此发达的现代网络中,微博、博客等内容的转引都会出现类似的问题,因此对于互联网上如此利用标题如何定性,如何保护必然会成为频繁发生的问题。

我国著作权法上并无关于作品标题的相关规定,在境外立法上,不同地区和国家也各有规定:如在西班牙1987年《著作权法》第10条第3款规定,具有独创性的标题或其他名称应作为作品的一部分受到保护;法国《知识产权法典》规定具有独创性的作品标题,可以与作品本身一样受著作权保护;台湾地区规定使用著作名称视同侵害著作权;美国法院认为标题不能获得著作权法的保护。⑥总的来看,绝大多数国家对于著作权的保护是采取十分严格的态度,即使保护也需要从标题本身判定是否具有足够的独创性。回到日本读卖在线新闻标题侵权案以及我国的五朵金花案,否定新闻标题的作品属性是与上述立法的逻辑有一致性的。因此对于新闻标题不能轻易给予著作权法上的保护。

四、保护网站信息商业利益的三种方式

以上两个案例分别是关于网站点评信息和新闻标题的使用纠纷问题,但网站信息的使用问题并不只是这两类,在案例中也有其他信息被使用的情形发生,如产品资料信息、网友发帖、公司简介、案例、订单、服务承诺、数据走势图等。如何保护网站运营者的合法利益确实成为实践中的重要问题。以上案例中有试图通过著作权法来进行保护的,也有认定构成侵权的,也有通过不正当竞争的方式进行保护,因此有必要讨论利用何种方式进行保护最具有合理性。

(一)通过著作权法进行保护

若要通过著作权法进行保护,必先认定此类网站信息属于著作权。然而网站上的此类碎片式信息大多不能构成作品。首先如上文对于大众点评网中点评信息的分析和新闻标题的分析所见,此类简短文字如果认定为作品,不利于社会大众再次对该段简单文字的利用,有悖于公平理念;另一方面,此类作品也不构成汇编作品,对于网站资料的选择和编排达不到独创性要求,因此也不能用著作权法加以保护。

但有些信息必须先作是否构成作品的分析,如新闻标题,在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立法看来只要具有足够的独创性即可构成作品;对于在案例中产生纠纷的公司简介、产品资料信息、案例、数据走势图、服务承诺等等,在篇幅上具有一定长度,能够构成作品可以先作分析。因此对于网站信息可以分类讨论。

(二)通过侵权责任法进行保护

在日本读卖在线新闻标题一案中,法院认为,新闻标题具有利益,并且该利益值得法律保护,虽然不构成法律规定的权利,然而对于该种利益的侵害仍然可以用侵权责任法加以规制。我国侵权责任法保护的民事权益的范围是否包括利益在内,实践中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有观点认为,侵权责任法所保护的民事权益原则上只限于绝对权,因为只有绝对权具有公开性和公示性,只有绝对权才能对权利人之外的一切人确立一种不得侵害他人权利的义务,从而能够起到行为规范的作用。另一观点认为,法律的不合目的性、不周延性、模糊性及滞后性成为法律局限性的主要表现。具体到侵权行为法领域,各国法都出现了应对侵权法保护客体扩张要求的动向。在我国,必须通过对侵权行为做扩张解释使侵害的权,不仅包括民事权利,而且包括受到法律保护的利益。然而对于民事利益只要受到侵害就给予保护是不具有操作性的,我国侵权责任法区分权利和利益,而利益受到侵害在实践中得到保护的具体情况还是十分狭窄的,从案例来看,使丧葬公司闯入他人婚礼现场,或者是与某女甲订婚后,于订婚日期又与另一女乙结婚,给甲造成严重精神损害的场合,法院才作出侵权责任的判决。因此,对于合法利益的保护而言,行为人一把你只有在故意侵害他人或者违背善良风俗的情况下才承担责任,这样才可以达到行为自由与权益保护之间合理的平衡。饭寸于网站信息的复制使用,并未包涵侵害善良风俗的因素在内,因此使用侵权责任法予以保护在司法实践上暂时还难以被接受。

(三)通过反不正当竞争法进行保护

在大众点评网和爱帮网在2011年第二回合的诉讼争议中,法院最终认为,爱帮网和大众点评网都为用户提供分类信息查询服务,其网站展示的商户简介和用户点评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其服务的水平和质量,并进而影响其商业信誉和商业利益。大众点评网的商户简介和用户点评,是汉涛公司搜集、整理和运用商业方法吸引用户注册而来。汉涛公司为此付出了人力、财力、物力和时间等经营成本,由此产生的利益应受法律保护。对于大众点评网的商户简介和用户点评,爱帮科技公司未付出劳动、未支出成本、未做出贡献,却直接利用技术手段在爱帮网上展示,并以此获取商业利益,属于反不正当竞争法理论中典型的不劳而获和搭便车的行为。爱帮科技公司的这一经营模式违反公平原则和诚实信用原则,违反公认的商业道德,构成不正当竞争。

从法院的判决可以看出,不构成作品,也不具有法定权利的信息具有利益,但可构成不正当竞争《巴黎公约》第10条之二第2款规定:凡在工商业活动中违反诚实经营的竞争行为即构成不正当竞争行为。因此,各国立法都依此为依据,定义不正当竞争行为是一种违反公正、平等、诚实信用的竞争规则的违法行为。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5条到第15条规定了11类不正当竞争行为,然而市场竞争的复杂性使得不正当竞争行为也非上述条文所能涵盖。所以,司法实践中也常常争论在什么情况下可以适用第2条这一一般条款。

从网络信息的使用本身特点看来,使用反不正当竞争法进行规制也是合理的:

首先,原告对争议对象具有竞争上的利益。原告虽然对争议网站资料不能享有著作权,但其为该资料的形成投入了经营上的成本,具有竞争上的利益,被告的抄袭行为会损害其竞争利益,促使其寻求竞争法上的保护。如金融城公司案中外汇交易走势图虽然是公有领域的信息汇编,但原告为开发和维护走势图投入了101万元的经营费用,被告的抄袭行为无偿占有了原告的经营成果,损害了其竞争利益。

其次,抄袭行为具有竞争属性。在一些案件中,原告对网站资料享有著作权,本可以提起著作权诉讼,但却选择了反不正当竞争诉讼,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原被告之间具有竞争关系,被告为竞争目的窃取原告经营成果,行为的不正当竞争性质非常明显,选择不正当竞争诉讼更易获胜。如安彩星通公司案中原被告为从事相同业务的公司,被告全而抄袭原告网站的网站设计、网页内容、文字表述,甚至宣传内容与被告本身不符也照抄不误,导致客户对二者产生混淆,法院认定成立不正当竞争。安泰科公司案中原告向客户提供有偿资讯信息,而被告抄袭原告信息后低价提供给客户,直接侵害了原告的市场利益。

著作权法原理与案例篇6

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图片侵权案件大量涌现,以图片公司为原告的图片侵权案件尤为增多。据了解,国内某些大型图片公司通常以经过授权许可为由,声称自己取得了图片著作权,它们往往选择某一时间内集中搜集证据,随后以“版权确认函”的形式告知各媒体单位未经许可使用了图片,同时索要较高的赔偿数额,如协商无果便向法院。类似的侵权案件,国内大型媒体单位几无幸免。从案件结果看,多数以原告胜诉或调解结案,极少数以原告败诉结案。①

且不论这些图片公司通过诉讼获得高额费用的维权模式是否合适,频发的图片侵权案件的确引发了媒体单位对图片著作权的重视,促使媒体在广告的过程中更加规范地使用图片,也使我们对图片著作权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图片侵权案件的主要特点

媒体广告中图片侵权案件一直发生着,但2010年以后呈现出新的特点与规律,主要表现为:

1.诉讼原告多为专业的图片公司。运用百度搜索“图片公司 诉讼”会检索到大约3,700,000个相关结果。不难发现,近年来图片公司以“图片侵权”为由进行大范围批量诉讼已屡见不鲜。此类图片公司通常拥有专业的诉讼团队,经过多次诉讼实践,形成了较为固定的维权程序,积累了成熟的诉讼经验,胜诉率较高。

2.案件多以调解终结。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图片侵权案件70%以上以调解结案,其次以法院判决结案,越来越少的案件以非诉和解结案。②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首先,图片公司的维权目的主要侧重于著作财产权而非人身权,图片公司为了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往往会规避复杂的庭审程序,根据客观情况同意调解并理智地调整调解方案。其次,以媒体广告中图片侵权为例,一部分侵权图片是由广告公司而非被告的媒体单位实际设计和使用的。因此,客观地分析案情,媒体单位通常会选择“尽快与图片公司达成调解,然后向广告公司另行追偿赔偿款”这种省时省力的做法。③第三,由于地区差异以及法官对案件的理解不同,法官对图片侵权案件的赔偿额如何确定难以把握。为使原告、被告都能接受案件结果,降低案件上诉率,法官多倾向于调解结案。最后,图片公司在前与媒体单位交涉时,常常提出过高的赔偿要求。媒体单位如果有一次满足了图片公司的要求,那么图片公司就有可能搜集更多的侵权图片,要求媒体单位按照同样的标准支付赔偿,甚至日后会影响到法院的判案标准。所以媒体单位很少在诉前与图片公司达成和解协议,多会选择在法官的主持下达成调解协议。

3.图片侵权案件数量多,赔偿数额大。某些知名的图片公司,每年在全国各地的诉讼有百余起,每讼涉案图片少则数张,多则数百张。而侵权图片的赔偿额最高的为一张图片两万元,少数赔偿额低的在300~500元,平均下来仅一张图片就在2000~3000元。④如此算来,其获利之高可想而知。

图片侵权的抗辩事由

当图片公司向法院提讼后,多数被告认为:赔偿几成定局,只是在赔偿的数额上还有讨价还价的余地。从近几年图片侵权案件的结果看,也多数以调解或原告胜诉告终。但这并不代表图片侵权案件毫无异议,被告只能消极对待认输赔偿。事实上,图片侵权案件中的多个焦点问题已经引起了法学界的关注和讨论。现以华盖创意(北京)图像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盖”)与重庆海丰豪航物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丰豪航物流”)、重庆豪航运输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豪航运输”)著作权侵权纠纷一案为例,⑤探讨图片侵权诉讼中被告可以提出的抗辩事由。

2009年,华盖海丰豪航物流、豪航运输侵犯其图片著作权。案件经过一审、二审,均以华盖败诉告终。透过该案,我们发现图片侵权案件中被告可以围绕以下四个焦点问题提出抗辩:

1.图片公司非适格原告。该案中,华盖在诉讼中提交的主要证据之一就是一份确认授权书。在这份确认授权书中,美国盖帝公司(素称“全球最大图片供应商”)授权华盖在中国境内展示、销售和许可他人使用相关图像;授权华盖在中国境内以自己的名义对任何第三方侵犯美国盖帝公司知识产权的行为,以及未经授权使用相关图像的行为采取任何形式的法律行为。华盖想据此证明其有权“以自己的名义提讼”。

之所以说图片公司非适格原告,我们认为,可以从如下两方面理解:

首先,从法理上讲,诉权是一种程序性权利,它内含的资格性由实体权利义务主体资格所决定或由法律特别授予,诉权具有不可转让性。⑥我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九条规定需要符合的第一个条件就是“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著作权法》第八条规定:“著作权人和与著作权有关的权利人可以授权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行使著作权或者与著作权有关的权利。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被授权后,可以以自己的名义为著作权人和与著作权有关的权利人主张权利,并可以作为当事人进行涉及著作权或者与著作权有关的权利的诉讼、仲裁活动”。据此可以看出,在我国,除了依法成立的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其他任何人都不能凭借著作权人的授权而以自己的名义提讼。遗憾的是,上述案件的被告(即“海丰豪航物流”和“豪航运输”)并未就原告(即“华盖”)不能以自己的名义提讼这个问题提出抗辩,故法院判决书中也未涉及这一问题。然而,美国盖帝公司对华盖所谓的授权不符合我国法律规定,华盖当然不能据此取得原告的法律资格。事实上,华盖在整个图片侵权诉讼中扮演的角色仅仅是美国盖帝公司的“委托人”。

其次,美国盖帝公司也不是案件的适格原告。华盖在诉讼中的另一主要证据是华盖公司网站相应网页的公证书,用来证明美国盖帝公司对涉案图片享有著作权。但是,此证据只能证明涉案图片曾经出现在美国盖帝公司和华盖的网站上,并不能证明美国盖帝公司就是这些图片的著作权人。目前各网站间相互转载、粘贴图片的技术非常简单,很难确定图片真正的作者是谁。美国盖帝公司如想证明自己对图片享有著作权,必须提出自己和原作者之间的书面文件以及图片的原始材料才能证明。既然美国盖帝公司都不是案件的适格原告,那就更谈不上授权华盖诉讼了。

2.原告网站对涉案图片的上传时间晚于“侵权行为”的实施时间,或上传时间不清楚。华盖提供的华盖网站相应网页的公证书上,并没有记载涉案图片的上传时间,无法证明原告在被告实施“侵权行为”以前就上传了涉案图片,因此也不能排除被告从其他正当渠道获得涉案图片的可能。

3.原告索赔数额不合理。侵权行为的赔偿数额应当综合图片的创作难度、图片知名度、侵权情节、维权的合理费用以及地区差异等多种因素考量确定。原告单张图片的索赔数额多数接近万元甚至超过万元,远远超过合理范围,其主张赔偿数额的依据并不充分,应予降低。

预防媒体广告图片侵权的对策

1.加强对著作权法的学习,提高媒体广告从业人员的著作权意识。图片侵权案件频发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相关从业人员的著作权意识淡薄。有一部分人错误地理解为:既然能从网上轻易搜到,自然可以随意使用。根本没有想过使用这样的图片会侵权。还有一部分人,虽然知道随意使用他人的图片不符合规定,但仍抱着侥幸心理,认为这样的现象很普遍,没人会真正追究责任。因此,要加强媒体广告从业人员的著作权意识,可以拿出专门的时间集中学习法律法规,也可以聘请专业法律人士讲解具体案例和防范措施。如果真的遭遇了图片侵权诉讼,也应对案件的起始、经过及结果进行通报,以利于相关人员了解案件进程并对照纠正自身不当行为。案件结束后要及时总结经验教训。

2.多渠道建立自己专门的图片使用平台。第一,可以与一些图片质量高、信誉好的图片公司建立长期的战略合作关系,以相对低的价格向图片公司批量购买图片,并签订购买协议,明确图片购买的费用、使用办法等。第二,面向社会征集图片。对于入选的优秀图片,与作者签订使用协议,并支付其一定的费用。第三,鼓励媒体广告从业人员自己拍摄作品并向其支付费用。

3.完善广告设计合同,防控图片侵权风险。图片公司将媒体广告单位告上法庭,很多媒体广告单位会觉得很冤:因为一部分广告图片都是由委托的广告公司实际设计和使用的,媒体广告单位只是负责将广告公司设计好的广告图片而已。但《广告法》规定,媒体广告单位对广告负有审查义务,否则将承担连带责任。在实际工作中,面对海量的广告图片,如果要求媒体广告单位的从业人员对使用的每一张图片,都要弄清图片的来源、图片的原始作者、授权使用等情况,显然不太现实。所以在对外委托设计公司时,要尽量选择规模大、信誉好的广告公司,并且签订完善的广告设计合同,明确免责条款和赔偿责任人。这样,一旦发生图片侵权案件,媒体广告单位可以依据合同向广告公司另行追偿。

4.建立图片使用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媒体广告单位可以制定单独的图片使用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明确图片使用的规则和禁忌,对于随意使用著作权不明图片的行为进行处罚。这有利于促进图片使用趋于规范,降低图片侵权案件发生的几率。

注释:

①如华盖创意(北京)图像技术有限公司与重庆海丰豪航物流有限公司、重庆豪航运输有限公司著作权侵权纠纷一案,一审、二审均以图片公司败诉结案

②孙芸:《从华盖图片维权看中国图像版权保护现状》,《中国版权》,2013年第1期

③张政 余晟 徐雁:《依法审理图片著作权案 促进文化市场健康发展——杭州中院关于图片公司商业维权诉讼及审理情况的调研报告》,《人民法院报》,2012年5月24日

④辛红 张婷 邱依:《4年间打了2000场官司——揭秘全球最大图片公司“维权模式”》,《法制日报》,2010年8月26日

⑤参见(2009)渝高法民终字第268号民事判决书

⑥辜恩臻:《论诉权的性质及其适用》,《法学杂志》,2008年第3期

著作权法原理与案例篇7

论文摘要:运用著作权法和物权法有关理论知识,对体育教案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认为,体育教案属于著作权法所保护的职务作品,具有著作权,应当适用著作权法进行保护,并提出对体育教案著作权进行保护的建议。

一、问题的提出

著作权是知识产权中的一种权利。目前,教育界知识产权意识不强,未进行有效保护,侵犯知识产权的现象比较普遍,而受害方未得到知识产权法律救济。2002年重庆市语文教师高丽娅与自己所从教的小学之间的教案纠纷是我国首例教案著作权纠纷。原告诉称自己的44本教案本已被被告销毁或卖给废品站。原告认为,教案是个人智力和创造性劳动的成果,学校检查之后应该退还原告,被告的上述行为侵犯了教师的合法权益,根据《民法通则》、《教师法》、《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诉请法院判令被告返还44本教案,并赔偿损失8800元以及承担相应的诉讼费用。此案的审理可谓一波三折,最后原告变更案由,以被告侵犯自己作品的著作权为诉讼理由才使本案最终审结并获胜。本案涉及到教案是否属于作品?教案是否是职务作品?教案本所有权与教案著作权之问的关系?等等。体育教案属于教案中的一种,同样属于著作权客体。笔者企图通过本文来唤起教育行政管理机部门、学校领导、体育教师的知识产权意识,切实保护体育教师的智力成果,激发体育教师的创新精神,进行创造性工作,以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

二、体育教案的含义

体育教案(也称体育课时计划)是体育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学条件等实际情况设计出的教学基本结构和过程的书面表达形式。教案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体育教师所具有的体育课程教学理念,体现了体育教师对学习领域的有关学习水平目标及其内容标准的认识和理解,凝聚着体育教师对学习对象、教学条件、组织形式和方法等钻研的成果,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教师的教学风格。体育教案包括纸质教案或电子版教案、多媒体课件等形式。体育教案包含了教案格式、课时安排、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板书设计、场地利用、教学组织、教学进程、运动负荷、课的密度、学习评价、体育绘图、录音资料、录像资料、摄影资料、学习资源、参考书目、体育作业等具体内容。

三、体育教案的著作权与教案本的所有权

1.体育教案具有著作权

著作权(也称版权)是指作者及其他著作权人对文学、艺术、科学作品依法享有的专有权利]。著作权所保护的不是作品的思想内容,而是表达该思想内容的具体形式,或者说,著作权是通过保护作品的表达形式来达到保护作品思想内容的目的。作品的著作权伴随着作品的创作完成而自动产生,无须履行任何注册登记手续。

(1)体育教案是受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

著作权法对作品的规定。著作权法及其实施条例没有对体育教案是否属于著作权法所保护的“作品”做出明文规定,但是,通过对相关法律的解读,可以判断体育教案属于著作权法保护的“文字作品”。

《伯尔尼保护文学和艺术作品公约》第三条第一款规定:“文学和艺术作品一词包括文学、科学和艺术领域内的一切成果,不论其表现形式或方式如何,诸如书籍、小册子和其他文学作品;讲课、演讲、讲道和其他同类性质作品;戏剧或音乐戏剧作品;舞蹈艺术作品和哑剧;配词或未配词的乐曲;电影作品和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表现的作品;图画、油画、建筑、雕塑、雕刻和版画作品;摄影作品和以类似摄影的方法表现的作品;实用艺术作品;与地理、地形、建筑或科学有关的插图、地图、设计图、草图和立体品。”《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三条:本法所称的作品,包括以下列形式创作的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等作品:(一)文字作品;(二)口述作品;(三)音乐、戏剧、曲艺、舞蹈作品;(四)美术、摄影作品;(五)电影、电视、录像作品;(六)工程设计、产品设计图纸及其说明;(七)地图、示意图等图形作品;(八)计算机软件;(九)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作品。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一章“一般规定”中第二条:著作权法所称作品,指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的智力创作成果。

依据以上法律条文,体育教案以文字(包含图形、图画、影像资料等)形式存在,可以复制、保存、出版。因此,体育教案无疑属于著作权法所说的作品范畴。同时,体育教案不属于著作权客体的排除领域。《著作权法》第4条第1款规定:“依法禁止}u版、传播的作品,不受本法保护。”《著作权法》第5条规定了不适用著作权法的作品范围,包括3类:(1)法律、法规、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其他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质的文件及其官方正式译文。(2)时事新闻。(3)历法、通用数表、通用表格和公式。很显然,体育教案不在著作权客体的排除领域之内,可以适用著作权法进行保护。

体育教案是一个完整的作品,其中的每个部分如体育绘图、摄影资料、板书设计等可分别作为一个独立的作品来看待,都有著作权。体育教案的任何组成要素如图形、文字、照片、录音、动画、录像等都是作品,对其利用都必须符合法律的规定,否则就会造成著作权纠纷。

体育教案是受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判断体育教案是不是作品,首先要看体育教案是不是具有独创性,其次要看体育教案内容能不能以有形形式进行保存、复制。

第一、体育教案具有独创性。独创性是指由作者独立构思完而成的,作品的内容或者表现形式完全或基本不同于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即不是抄袭、剽窃、篡改他人的作品。

目前许多国家对于私人之间的通信、日记、律师的辩护词、法官的判决词等进行保护,其立法着眼于作品是否具有独创性,而不强调作品的文学性、艺术性和科学性。在我国的著作权实务中,将节目预告表、火车时刻表等列入著作权保护范围,也不是保护预告表、时刻表的内容,而在于这些作品的独创性编排形式。体育教师教案是体育教师对所教授的动作要领理解与表达,对教学时间、课的密度、运动负荷等合理的安排,是体育教师个性化的智力劳动成果,具有独创性。

新的体育教学改革更加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促使体育教师进行体育教学的创新,体育教师由传统的“由传统的‘经验辛苦型’向‘研究创新型’转变”。“年年重复旧教案”、“陈陈相袭老一套”的做法已经没有出路了,体育教案的编写必须兼顾诸多要素:教学对象——学生在性别、体育基础、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差异;《课程标准》实施后,国家不再制订、编写统一的教学大纲、教材,教师不可能“按部就班”、“照本宣科”地进行教学,必须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选择、取舍、比较、综合;教学空间和形式开放,必须采取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各地地理境气候的不同、教学器材设施条件的不足等客观现实需要体育教师开动脑筋,因地制宜等利用好体育教学资源;在“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之下,许多体育项目需要经过改造后才能进入课堂,成为学生的体育锻炼项目;等等。这些因素决定了体育教师必须进行创造性地工作,教案设计要切合实际,实事求是。体育教案很个性化,它凝结着体育教师对体育课的教学经验和对某些问题的独特见解,优秀教案不仅具有独创性,而且可能具有很高的创造性。总之,体育教案是体育教师独创性的无形智力成果。

第二、体育教案可以以有形形式复制。教案分纸质教案和电子版教案。体育教案以文字、图形、图画、照片、录音、录像等形式存在,具有知识产权的容易被复制的特点,可以以抄写、印刷、拓印、复印、录音、录像、翻拍、翻录等形式进行复制、保存、出版。电子版教案的复制甚至无需成本,只需在电脑上点击“复制”和“粘贴”按钮就完成复制。非法复制的成本及其低廉,但给体育教案的著作权人造成的损失是巨大的。

因此,体育教案可以成为著作权法所说的作品,体育教师对其教案拥有著作权,任何单位和个人不能随便复制和出版,体育教师有权维护自己教案的版权。教育出版机构出版的体育教师教案书籍和名师教案不可以随便盗版复制。

(2)体育教案是职务作品

体育教案虽然可以成为作品,但是该作品的著作权属于谁,学校与教师之间有不同的认识。笔者认为,教案著作权的归属取决于该作品的性质。

首先,教案不属于法人作品,法人对其法人作品享有除作品署名权以外的全部的著作权。教案是教师为课堂教学所撰写的一种作品,是教师思想的结晶和人格的体现,它不是在学校的主持下完成的,其教案撰写的好坏一般也不是由学校来承担责任,因此教案不符合法人作品的构成要件,教案不属于法人作品。

其次,教案应属于职务作品。我国《著作权法》第16条规定:“公民为完成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工作任务所创作的作品是职务作品。”我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11条第1款规定:“著作权法第十六条第一款关于职务作品的规定中的‘工作任务’,是指公民在该法人或者该组织应当履行的职责。”教师撰写教案是其本职工作之一,所以教案是职务作品。但是按照我国《著作权法》第16条的规定,职务作品的著作权归属分三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由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或者由合同约定作品的著作权归属。但我国目前的法律、法规中尚没有明确规定教案的著作权归属。一般情况下,学校和教师之间对教案的著作权归属也没有合同约定。

第二种情况:主要是利用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物质技术条件创作,并由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承担责任的工程设计图、产品设计图、地图、计算机软件等职务作品,作者除了享有署名权外,著作权的其他权利归法人所有。法律之所以将上述作品的著作权归法人所有,按照当时的立法意图,主要是因为上述条件下产生的上述作品不适宜由公民个人享有著作权,例如,工程设计包括建筑、桥梁、道路、水库等,由具体设计人享有著作权显然是不合适;产品设计图为工业用途,同时受到工业产权法,如专利法、技术秘密法等的规范,由设计人享有著作权也是不合适的。地图是国家正式出版物,与一般图书不同,个人也不能享有著作权;企业投资生产的计算机软件也不能由个人拥有著作权。教案显然不能归人上述作品。

第三种情况:其余情况下的职务作品的著作权都归个人所有。由于教案不能归人本文上述的两种情况,那么根据我国著作权法的规定,教案的著作权只能归教师本人所有。

综上所述,在学校和教师对教案的著作权归属没有约定的情况下,教案的著作权应归撰写该教案的教师所有。但是,根据我国《著作权法》第16条的规定,学校依然有权在其业务范围内优先使用该教案,比如说学校将其教师撰写的优秀教案作为示范文本供其他教师作为教学的参考,就不能认为是侵犯了教师的著作权。同时,在教案完成两年内,未经学校同意,教师不得许可第三人以与其学校使用的相同方式使用该教案。

2.体育教师享有教案本所有权

所有权是所有人依法排除他人,独占其所有物,并依自己之意愿通过占用、使用、收益及处分等方式利用其所有物,以实现其作为物之所有人之应享利益的权利。空白教案本是一种物品,具有使用价值,其使用价值通过教师撰写教案而不断被消耗,结果产生了一个新的物品——体育教案本,教师成为新物的所有人。一节课要写一份教案,教师凭借教案进行课堂教学,完成教学任务后,这份教案的使命就完成。随着教学任务的完成(通常为一学期或一学年结束),教案本由学校所有的物品就变成了教师所有的物品,其所有权发生了转移,由学校“公有”变成教师“私有”。此时,教案本的使用价值主要是其所承载的无形智力成果——教案,而由原空白教案经使用转移过来的使用价值显得微不足道,可以忽略不计。从法理上讲,只有将教案本的所有权和教案的著作权相结合由教师享有,才能使教师切实享有著作权。在执行教学任务期间,教师作为教案的著作权人,享有除著作权法第十六条第一款规定以外的完全著作权,学校作为单位只享有有限的管理权和优先使用权,不享有所有权。学校对教案的一定期限的掌握和控制,是非所有人的占有行为,不能改变教师对教案的所有权。教学任务完成后(体育教案完成两年后),教师则享有完全的著作权。

另根据《民法通则》第117条第2款的规定“损坏国家的、集体的财产或者他人财产的,应当恢复原状或者折价赔偿”,由于教案是一种无形财产,所以在其受到他人的侵害时,作为教案的著作权人,教师有权依据《民法通则》的规定提起财产侵权之诉,可以主张包括请求返还原物、请求恢复原状、赔偿损失在内的民事救济。

学校在一定期限内可以行使管理的职责,对教案进行检查监督、质量评价、评优评先、优秀教案展示,但不能随意更改、隐匿、毁灭、出卖体育教案。当体育教师教学任务完成后,其职务任务就结束了,教案本也变成了教师的所有物。此时,学校对体育教案的利用要坚持平等原则、意思自治原则、等价有偿原则等民法基本原则。

四、体育教案著作权保护的建议

今后在著作权法修改时,要明确毁失著作权的(唯一)物质载体同样构成侵犯著作权,而在诉讼程序法当中则明确证明著作权物质载体非唯一性的举证责任由被诉的侵权人承担。

体育教师因教学或科研需要引用他人教案时要注明出处。使用他人体育教案要征求其许可使用,出版物中引用体育教案要取得许可使用权并支付一定数额的稿酬。

学校对体育教案进行评优评先实施奖励,鼓励体育教师认真备课,精tl,编写教案,努力提高教案质量,反对年年重复使用同一个教案的做法。通过体育教师智力劳动成果的肯定激发体育教师进行创造性工作,开创学校体育工作的新局面。

学校对体育教案实施有限管理。学校拥有在一定范围对教师教案的管理权力,但这种管理权力也是有限度的,那就是不能随意更改、隐匿、毁灭、出卖体育教案。学校随意更改、隐匿、毁灭、出卖体育教案的行为是对体育教案著作权的侵犯,也是对体育教师辛勤劳动的漠视,学校应当承担因此而产生的损失。

体育教师对自己的优质教案可以出版,将自己的教学经验著书立说。

著作权法原理与案例篇8

在知识产权权利冲突形成的权属纠纷中,当事人均以自己拥有合法的权利而从容应对诉讼。法院在审理这类知识产权侵权诉讼对抗的案件时,一般是采取先行政程序后民事程序的方式,由当事人按照知识产权的异议,撤消、争议,无效宣告等知识产权行政辅助程序解决权利归属问题后再审理民事纠纷,对恶意抢注等不正当竞争行为和故意侵权行为造成的纠纷则采用民事司法程序解决。知识产权侵权抗辩程序救济在解决这类纠纷中有重要的作用。

专利权之间的侵权抗辩有四种情况,包括①发明专利与实用新型专利的抗辩,②实用新型专利与外观设计专利的抗辩:实用新型专利之间的抗辩,④外观设计专利之间的抗辩。

在这类抗辩中,根据申请的先后和使用的先后用在先使用权作为不侵权抗辩事由,而启动不同的行政救济程序。发明专利权、实用新型专利权、外观设计专利权受同一部专利法调整,理论上就是一种权利,所以不应该有冲突。但是申请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权利之间有交叉,必然有抵触申请的问题。如果是抵触申请,权利之间的交叉必须有一个途径解决,如果不走抵触申请途径的话,就会出现权利冲突问题。本文正是从权利冲突的角度来阐释如何解决知识产权侵权纠纷。

在专利权之间的权利冲突中,假如原告为A,被告为B,其可能的情况可以参见表1。

案例一:王某与山东省烟台市利民门窗密封技术开发有限公司专利纠纷案。原告王某有两个名为“一种推拉式异型材门窗密封件”的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号为ZL972062211和ZL98250178.1。被告山东省烟台市利民门窗密封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有专利ZL982501781和ZL992218986,被告据此生产的密封件产品是ZL982501781和ZL992215986号专利产品 而并未生产原告享有专利权的ZL972062211号专利产品。一审法院认定被告生产的密封件产品落入原告享有的ZL972062211号专利权的保护范围,依法判定被告侵权成立。被告上诉至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二审法院认定 被告以其被控侵权产品是按照被告自己的ZL982501781和ZL99221598.6号专利生产的为由抗辩不成立 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作出终审判决,驳回上诉,维持原判。(见《自有专利权抗辩是万能的吗?》,来源 中国知识产权报,2004年4月20日作者王祖宇)

因专利权与商标专用权权利产生和消灭的条件不同,法律,法规对商标权,外观设计专利权的审查制度的规定不同而出现的权利冲突很多。外观设计专利权抗辩商标权,可以依据在先权来抗辩,通过商标异议程序,授权5年内的争议程序来救济。商标权人也可能反诉,通过使用在先而否定专利权的新颖性,启动专利无效宣告程序来否定专利权。专利权一旦被否定,权利自始无效,当事人就有可能承担侵权责任,具体参见表2。

企业名称登记制度一直适用区域登记制度,其弊端之一就是商标与商号、企业名称重叠的现象多。解决的办法可借鉴美法等国,将企业名称管理权适当集中,立法明确规定企业名称权和商标权的关系,是解决此类冲突的根本途径。具体参看表3。

说明在我国,企业名称权受《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企业名称登记管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等保护,企业名称经核准登记后在相应行政区划范围内享有专用权,经营者“擅自使用他人的企业名称或者姓名,引人误认为是他人的商品”,构成不正当竞争行为。同时,“擅自使用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称、包装、装潢,或者使用与知名商品近似的名称、包装、装潢,造成和他人的知名商品相混淆”的,也为不正当竞争行为。

由于我国著作权的确认是无手续主义,作品一经完成,不论是否发表,依法均取得著作权。因此,著作权与商标权相比较,著作权在先。在没有得到著作权人同意的情况下,使用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作为商标,著作权人完全可以与在先取得的权利相冲突为由,通过商标的异议程序、争议程序,申请撤消商标权。如果商标权在先,由于使用方式不同,只要没有副作用,商标权人与著作权人一般都会相安无事。只有在著作权伤害商标权人时,商标权人一般以侵害名誉权为由通过民事诉讼来解决纠纷。具体参见表4,其中3、4、5的情况,都是B可能,而A不会主动。

案例二 (荷兰)喜力啤酒责任有限公司诉沈观泰商标侵权,著作权侵权及不正当竞争纠纷案。原告是“喜力”中文商标和“HElNEKEN”外文商标注册人,同时,原告也是喜力啤酒瓶贴标识的著作权人。2002年4月,法院认为,原告的著作权,知名商品的特有装潢权等受我国法律保护,因此认可原告的多项权利并准予其在同一案中同时主张权利。被告假冒商标行为构成侵犯原告的商标权、著作权和不正当竞争,因此判决被告赔偿原告经济损失人民币80000元。 (见《有关外观设计权利重叠和权利冲突的典型案例》,来源,国家知识产权局网站,2006年12月1日,84230)

案例三,《武松打虎》著作权与商标权纠纷案。著作权人诉称,被告未经其许可,擅自使用《武松打虎》组画,并对该绘画作品进行了修改,破坏了作品的完整性,同时也侵害了著作权人的署名权和依法享有的使用权和获得报酬权。被告辩称,该使用曾获得刘继卣生前许可。但被告提不出有效证据,故又称,即使未经著作权人许可,由于其已对该商标使用多年,有相应的宣传投入。并取了商标注册,又因诉讼时效已过,请求法院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于1996年12月作出判决,认定原告诉讼理由正当,应予支持。判决被告停止在其生产的“景阳岗陈酿”系列白酒的瓶贴和外包装装演中使用绘画作品《武松打虎》,并赔偿原告经济损失20万元。被告上诉,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作出了驳回上诉,维持原判的终审判决。(来源,国家知识产权局网站,2006年12月1日.8.42 30)

著作权是无手续主义确权,而外观设计专利权必须经过形式审查确权。当两者重叠时,只有通过行政程序救济或通过著作权侵权司法救济。因这分属于两个不同领域,具体参看表5。

案例四 沈阳飞龙公司生产的延参护宝液专利权与著作权纠纷案。被告使用了上海当代画家戴敦邦先生画的一幅《钟馗嫁妹》(音)的扇子,侵犯了版权理所当然,被宣告专利权无效。

案例五英特莱格公司诉可高天津玩具有限公司等侵犯著作权纠纷案。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认为 英特莱格公司是本案涉及的乐高玩具积木块实用艺术作品在中国的著作权及相关权益的所有者。被告提出原告的玩具既然已经申请了外观设计专利权,就不能再获得著作权的保护的抗辩理由不成立。法院认为,现在没有证据表明中国法律对于外国人的实用艺术作品排斥著作权和专利权的双重保护。虽然英特莱格公司就其实用艺术作品申请了中国外观设计专利,但并不妨碍其同时或继续得到中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法院判决可高天津玩具有限公司停止生产,销售侵权产品的行为,侵权产品模具交法院销毁,可高天津玩具有限公司赔偿英特莱格公司经济损失5万元,合理的诉讼支出17017元等。(来源国家知识产权局网站,2006年12月1日.8 42 30)

在先使用权一般只能在原有范围内继续享有,超过一定的度,就有可能侵犯别人的商标权。故在先使用的商品特有名称、包装、装潢权对抗商标权的前提只能是在原有范围内使用。具体内容参看表6。

案例六,贵阳老干妈公司诉湖南华越公司不正当竞争纠纷案。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认为 本案案由为不正当竞争纠纷,权利人请求保护的是其知名商品特有的包装。装潢的权利,它与专利权属于两种类型的知识产权权利。由于贵阳老干妈公司在风味豆豉产品上使用的”老干妈“包装,装潢的行为先于湖南华越公司,湖南华越公司使用其瓶贴作为产品包装,装潢已经使消费者产生了混淆,其行为属于不正当竞争,构成对贵阳老干妈公司的侵权,应当停止使用该瓶贴。 (来源,国家知识产权局网站,2006年12月1日.8 42 30)

肖像权姓名权是一种人身权。始于出生。往往肖像权、姓名权在先,商标权在后。肖像权、姓名权对抗商标权时,可以与在先取得的权利相;中突为由,通过商标异议程序,争议程序撤消商标杈,解决争议。具体参见表7。

上一篇:行政法规的特征范文 下一篇:德育教育课题申报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