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优秀课例范文

时间:2023-10-23 20:47:03

小学语文优秀课例

小学语文优秀课例篇1

关键词:小学语文;略读课文;拓展阅读;途径

一、补充性拓展阅读:与课文内容相关联的拓展

小学略读课简短,内容相对浅显,补充与课文相关的内容不仅是拓宽略读课的内容,也是对知识点的拓展。补充相关的内容还能帮助学生理解略读课的内容。这样,在相同的时间里学生收获了更多的知识。补充性拓展阅读既符合略读课的内在要求,也符合小学语文教学的外在要求。在略读课程开展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内容进行补充性拓展阅读,补充的内容应该与课文内容相关联,这样才能指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实现知识最大化,高效、省时地获得最多的知识。

比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略读课本――《读书要有选择》时,教师补充与课本相关的内容。可以补充选择书籍的几个标准:自己的兴趣、自身知识水平、与课文的相关联程度等等。小学生对于自己的课文阅读读本选择并不明确,对于《读书要有选择》这篇略读文本的内容,如果教师不指明学生选择书籍的几个标准,将影响小学生对于阅读文本内容的学习效果。除此以外,教师还可以向小学生推荐一些优秀的名人传记,比如《鲁迅传》等等。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补充好书籍和坏书籍对人们产生的不同影响,通过这些让雪神感受到选择优秀书籍的重要性,从而实现课文的目的。

二、迁移性拓展阅读:表达形式相类似的拓展

略读课程的设立并不是简单地给予学生课外阅读平台,其更重要的作用在于学生通过略读课程学习更多的课外知识,学生可以在略读的过程中开阔视野,收集更多优美的句型、修辞手法等等,并将其运用于自己的学习和日常生活中。教师在略读课程中,要迁移性拓展阅读。通过略读文本中的优美句子帮助学生学习一些优美的、值得借鉴的优美句型、表达形式等等。

比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略读课本――《读书要有选择》时,可以指明这篇文章中优秀的表达形式。比如,这篇课文中采用的举例说明形式十分有利于实例说明。教师可以对举例说明进行讲解分析,让学生了解什么是举例说明以及举例说明的表达优势,还可以补充其他说明形式,要求学生对这些进行理解记忆,指导学生借鉴学习,为今后的写作积累素材。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对《养成读报的好习惯》的优秀句式进行解读。比如,通过第二段的首句来解读设问句这一句型,以及第二段最后一句来解读反问句,可以讲解设问句与反问句的含义以及表达好处,还可以拓展其他句式,比如,夸张句、比喻句、拟人句等等,通过举具体的例子让学生感受不同句式的表达效果,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积累素材,为今后的写作提供借鉴句式。通过文本本身的知识内容拓展延伸,不仅丰富了课堂内容,也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这两篇课文也有其他可学习借鉴之处,这些都需要教师在学生略读过程中进行指导拓展。

三、比较性拓展阅读:具有比较鉴别意义的拓展

比较性拓展能够通过比较、联系两个不同知识点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加深理解,从而更容易掌握知识点。因此,除了需要对课文相关的内容和有借鉴意义的表达形式进行拓展外,教师还应该对略读文本中有比较鉴别意义的内容进行拓展。对略读文本进行比较性拓展阅读。

比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略读课本――《读书要有选择》时,对于其中有比较鉴别意义的内容进行拓展。课文提及“可以选读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学生对于“优秀的文学作品”这一概念是比较模糊的,因此,教师应该对此进行拓展。指明优秀的文学作品即指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对自己有启发意义的作品,指明优秀作品的范围,教师还可以通过推荐一些阅读作品让学生对这些标准更加明确,推荐名人传记、科学读本等等,引导学生做好文本选择,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也可以将优秀作品和劣质作品进行对比,通过它们对学生影响的比较来让学生意识到选择优秀书籍的重要性。再如,在学习《养成读报的好习惯》时,对于文本中的设问句和反问句进行拓展迁移性任务后,也可以对设问句和反问句进行比较。反问句和设问句是学生辨别的重难点,教师可以通过实例让学生直观感受比较两者的不同。通过讲解设问句和反问句的异同,能帮助学生理解区分这两个不同的句式,丰富知识。

略读课作为精读课的重要补充,对各个年级的教材选择上比重越来越大,呈现越来越重要的趋势。在这一趋势下,教师应该意识到略读课的重要性,在教学的过程中提升教学技巧,发挥略读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利用略读课来拓展学生的阅读实效。

⒖嘉南祝

[1]施茂枝.略读课文教学四问[J].语文建设,2008.

小学语文优秀课例篇2

【关键词】英语学习 高中生 性别差异

通过调查分析得出高中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的具体性别差异,更好的结合性别差异指导教学,本文分析了诸城一中2010级高三下学期期末考试成绩数据。本文对实验中学高三的五个班级的男女生的几次主要考试的英语成绩进行分析比较,得出实验中学高三男生女生的英语成绩的平均分、及格率和优秀率的统计分析。本次调查研究分文理科两组选用的班级为2010级高三文科12个平行班680人(其中男生229人,女生441人)、理科10个平行班537人(其中男生343人,女生194人)。调查结果如下表:

文科组:

以120分为优秀生标准,共有20名,其中男生7名,占男生比例的3%;女生13名,占女生比例的2.9%。

以总成绩573分为优秀生标准,共有44名,其中男生16名,占男生比例为6.9%;女生28名,占女生比例为6.3%。

以总成绩505分为及格标准,共有145名,其中男生43名,占男生比例为18.8%;女生102名,占女生比例为23.1%。

理科组:

以115分为优秀生标准,共有60名,其中男生36人,占男生比例的10.5%;女生24人,占女生比例的12.4%。

以总成绩582分为优秀生标准,共有102名,其中男生67名,占男生比例为19.5%;女生35名,占女生比例为18%。

以总成绩495分为及格标准,共有311名,其中男生195名,占男生比例为56.9%;女生116名,占女生比例为59.8%。

结果表明:在全体参与调查的高中学生中性别与英语成绩存在着高度相关,女生明显优于男生。在总成绩优秀、总成绩及格学生中,女生略高于男生;但是在单科优秀生中,男生略高于女生,认为这是能动的行为,但不应忘记的是,在能动的行为之前,还有倾听这一被动的行为。学习,是人人身心向他人敞开,接纳异质的未知的东西开始的,是靠“被动的能动性”来实现的行为。

课堂倾听是学习知识、获取信息、有效组织活动的重要前提。也是锻炼学生英语听力、有效陈述个人或小组观点的重要途径。有效的倾听才能指向高效准确的活动和表达。

现实的高中英语课堂的现状是:看似热闹的课堂,有很多杂乱的喧嚷。有些学生对老师或学生的英语表述不能把握要旨,提不出赞同或反对意见。

首先教师要学会巧妙的运用自己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联系设置的问题,巧妙地运用自己的语言。其次要把知识融化到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1.课堂的学习途径。

①通过语言描述。②播放直观画面。③联系生活实际。

④丰富教学形式。

2.课堂倾听要有意训练。

①防不胜防法。②真诚赞扬法。③以身作则法。④持之以恒法。

3.净化学生倾听环境的研究。

主要方法策略:

①净化课桌环境;

②净化听课环境

③净化座位环境

4.实施步骤:

①设置调查问卷,调查学生关于课堂听讲的问题。

②针对问卷,讨论优秀课堂听讲的习惯,请做的好的同学谈做法。

③设置专门的教学材料,训练倾听技能。

④设置验收材料,测试倾听技能。

⑤总结学生形成的优秀倾听习惯,形成文字材料

结合数据分析,研究者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尊重学生的性别差异,因性施教。具体做法如下:查阅大量的文献,从生理、心理、环境等角度研究高中英语教学中存在性别差异的原因,结合男女生的学习动机、学习策略合理指导;教师要有针对性的专业培训。

我对高一、高二和高三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随机抽样,分析男女生英语平均成绩、优秀生(总成绩级部前30名)男生与女生英语平均成绩、后进生(总成绩级部后30名)男女生英语平均成绩,比较差异大小并分析可能存在的原因。三个学段的成绩都以上学期期末考试成绩为准,其中考试题是教研室统一命题,学校统一安排考场,教师统一网上阅卷,因此,考试成绩相对客观。同时,为了方便进行数据对比分析,所有数据都算到小数点后两位数。优秀生的成绩可以看出从高一至高三,女生较男生在英语学习方面存在一定优势,这种优势比较均匀,大约3分的平均差距。后进生的成绩可以看出除了高三文科,从高一至高三女生较男生在英语学习方面存在优势,这种优势分布不均匀。数据分析可以看出优秀生和后劲生在英语学习方面女生较男生有一定的优势,其中优秀生的优势相对稳定。

反思:比较与上一次进行的理科数据分析,两次的调查结果大致吻合,只是在高三理科尖子生英语学习的性别差异方面结果相反,笔者还应该结合新的数据继续分析,从而找出相对规律性。学生课堂容易开小差,不能集中精力听讲,不善于倾听,听讲效果不好。有效倾听老师、同学的发言,大大提高课堂听讲和活动的效果。学生的英语听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得到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1]陶欣雨.高中英语学习策略对学生考试成绩的影响[J].教育教学论坛,2016,04:264-266.

小学语文优秀课例篇3

【关键词】地方文化;语文教育;校本课程;综合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15-0135-02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为实现“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的课程目标,教师应善于挖掘优秀的当地文化,将其作为语文课程的资源,与语文教学有机融合,积极参与校本课程建设。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感受优秀文化的魅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人文素养,传播优秀文化,弘扬民族精神。

一、薪火相传颂文化

语文教学不仅要重视知识的传授和语文素养的培养,更要注重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地方文化底蕴丰厚,承载着一个地区的精神文明。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善于挖掘当地自然和人文课程资源,将其融入语文教学中去。

以黄冈市红安县为例,该地区不仅有秀美的自然风光,更以红色文化闻名全国,素有“中国第一将军县”的美誉。教师可以将这些优秀的地方文化有效地利用起来,引导学生查阅资料,拜访身边的长辈,组织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了解当地的民俗风光,让学生在优秀的地方文化熏陶中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仅有助于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还能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

二、潜移默化促德育

小学阶段是实行德育的最佳时期,而德育是语文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肩负传承优秀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任,进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接受思想熏陶。素质教育要求“课课有德育,人人是德育工作者”,从中不难看出德育工作的普遍性与重要性,尤其是语文课程的性质、目标和内容都与民俗文化紧密相连,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元素,创设情境感染学生、教育学生。把地方优秀文化引入语文课堂之中,唤醒学生原有的生活体验,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接受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陶冶情操,智育与德育得以并用,真正提高学生的个人素养。

地方文化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影响着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师应该充分挖掘地方文化中丰富的课程资源,因材施教,分析教材,分析学情,将地方文化有机地融入语文教学,因为地方文化具有丰富的自然、社会、人文、地理等课程资源可供开发利用。红安县具有丰厚的红色文化底蕴,在教学中可将红色文化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如教学叶圣陶先生的《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时,可适当引入红安县卧龙洞的背景资料,使学生在欣赏壮美的自然景观的同时,也能了解到灿烂的人文景观,以及当地名人的成长事迹,更能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在引导学生欣赏两地不同美景的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将当地优秀文化融入语文教学,不仅能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语文,还可接受润物细无声般的德育。

三、润物无声育审美

当今时代的美育有其特殊性和紧迫性,学校需要为学生营造健康、良好的审美环境,然而学校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学生会接收各种各样的信息,这就需要在教学中尤其是审美性很强的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地方文化是一个地区的文化特色,包含着许多高雅文化,其底蕴深厚,能陶冶情操,教师应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对地方文化有效地加以开发利用,在课堂中展现不同形式的美,使学生感受自己生活地区独特的人情、人性之美。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本地优秀的文化,引导学生感受美、鉴别美,通过文艺作品的熏陶,使W生在审美实践中认识生活、陶冶性情、塑造美好的心灵,使学生的审美情趣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学校每年定期组织学生参观烈士陵园、将军故里等,通过瞻仰烈士陵园,学习先烈事迹,阅读烈士的诗词、书信,使学生受到教育时感到振奋,直观地感受高尚的人格、精神之美,这也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最有利的课程资源。不仅仅是人文特色,当地的自然特色也可以使学生直观地感受美,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格调。因此,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欣赏美、感受美,更应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进行美的创造,通过举办具有地方文艺特色的节目等实践中创造美,在受到地方优秀文化熏陶的同时,将地方文化发扬光大。

四、校本建设创特色

语文教学提倡大语文教学观,教学视野不应只局限于教科书,而应该走出课堂,与学生的课内外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基于地方特色,积极开展语文校本课程建设是回归学生生活、促进个体发展的需要,因为地方文化不仅与学生的学习生活联系紧密,而且本身就对学生的成长发展起重要作用。红安县有许多学校积极开展校本课程建设,编写了一些语文读本,如《红安县革命传统教育读本》《将军的童年》《红色的土地》《大山的骄傲》等,既丰富了语文课程资源,又能全面、系统地展现当地文化,使课堂教学更富活力,教学视野更加开阔,使教学与课外生活联系紧密,进一步推进语文校本课程建设。

地方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也丰富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使很多学校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逐渐成为学校的名片。比如,实验小学就依托本地优秀的红色文化,创办了“小小铜锣”艺术团,每年组织大型演出,逐渐成为其品牌特色;詹店小学创办的“乡村少年文化宫”,在依据地方文化的基础上开拓学生视野,这是在地方文化融入课堂后所得的启示……将地方文化引入教学之中,都会为学校的课程建设增添光彩,每个学校也在摸索中开辟了一条具有办学特色的道路。

五、培养探究促实践

素质教育应秉承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地位,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动手实践的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重视综合性实践活动,而地方文化涵盖面广、内容丰富,为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教师可以适时进行校内外联系、课内外沟通,扩宽学生的知识面,启发、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方文化,发现、整理、归纳、积累丰富的文化知识。学生在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中也会进一步体验生活,不知不觉拓宽了知识面。比如,在四年级下册语文第四组教材的学习中,可以让学生提前搜集当地抗战小英雄的资料,让学生在单元后的语文实践活动课上进行展示,这样既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又提高了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以“寻找小英雄”综合性实践活动为例,学生通过实地走访、上网查阅资料、与长辈交流等多种方式可以获取相关信息,然后进行小组合作,最后以黑板报、主题班会、手抄报等多种形式进行展示。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又能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语文学习,做学习的小主人。最重要的是,在实践过程中锻炼了学生分工协作、自主探究、交流分析、汇报成果等实践能力,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 张中原.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编[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306.

[2] 刘淼.当代语文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72.

小学语文优秀课例篇4

研究背景

教师话语,是指教师用于组织课堂教学、进行课堂交际、讲解知识、表达思想情感时所用的语言,具体包括提问、讲解、组织教学、反馈等形式。教师用教师话语来组织教学,同时也为学生输入目标语。因此,研究中学英语教师话语能够有效规范和完善教师课堂用语,促进外语教学。国内外很多学者对外语课堂教师话语、课堂互动等做了系统的实证研究。

近年来,我国很多学者也开展了课堂话语的研究。2002年,周星、周韵通过课堂录音和问卷调查的方法,研究了4位大学英语教师课堂话语的特征;2007年,胡青球对5位优秀英语教师的课堂话语互动特征进行了分析,发现优秀教师能创造机会鼓励学生语言输出;2005年与2006年,刘学慧分析研究了实习教师的课堂话语特征。但对于优秀初中英语教师的话语特征分析还较少,因此,本文重点研究优秀初中英语教师的话语特征,主要回答以下问题:①优秀初中英语教师和学生课堂话语的比例如何?②优秀初中英语教师的课堂提问类型有哪些?哪种提问更有利于学生语言输出?③优秀初中英语教师的课堂交互调整方式如何?哪种方式更有利于学生语言习得?④优秀初中英语教师的反馈方式如何?哪种方式更有利于学生语言学习?

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文以江苏省2013年优质课评比活动中,4位初中英语教师的课堂语料为研究对象。他们从事初中英语教学5年以上,教学效果优秀,深受师生好评,并多次在各级各类竞赛中获奖。此外,在2013年优质课比赛中,均代表各自的地级市到省里参赛并获得一等奖。根据课堂录像和转写语料,本文对师生话语比、教师提问、教师交互调整方式、教师反馈进行了分析,语料的定量分析数据展现了优秀初中英语教师的话语特征。

数据收集与结果分析

教师和学生话语比 笔者根据课堂教学视频与文本,对4节优质课上教师话语和学生话语所占时间以及在每节课所占的比例进行了统计。其中,学生话语包含小组讨论和总结汇报,其他活动指看视频等不需要发言的活动。结果如表一所示:教师话语量平均占39%,学生话语平均占50%,可见优秀英语教师已经开始注意以学生为中心,在他们的英语课堂中,学生的话语量略超过教师的话语量。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优秀教师引导语较简洁,注重多给学生机会;另一方面,他们总是设置更多的小组活动来让学生在同伴间充分使用语言,降低他们使用目标语的焦虑,从而习得语言。

课堂提问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互动的主要形式,教师通过提问来提高学生参与度,检查学生的理解力。提问类型分为展示性问题和参考性问题。展示性问题一般用来指提问者已经知晓答案的问题。教师常用来检测对文本的理解,缺乏真实交际性。比如:

师:Have you find the answers? When did the story happen?

生:One sunny day.

但作为课堂教学的特殊性,在处理阅读文章时,教师采用展示性问题能帮助学生练习语言,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而参考性问题则是提问者并不知道答案的问题。1987年,有学者认为教师使用参考性问题,学生的语言输出更加贴近真实环境中的语言。本研究对4位教师的课堂提问类型和使用情况进行了统计。结果见表二:这4位教师在课堂提问数量上有一定差异,但所提的参考性问题都高于展示性问题,尤其是T3,使用的参考性问题占到了65%,她的课堂充满了师生思维火花的碰撞。就平均数值而言,参考性问题占57%,展示性问题占43%,说明优秀英语教师的课堂话语较自然,注重跟学生真实交流,激发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师:OK. Boys and girls, I can’t wait to know your wonderful answers. Could you show me your answers? If you see such an amazing rabbit, what will you do?

生:I will run after the rabbit.

师:What do you want to know?

生:I want to know his name.

以上课堂摘录表明:教师如果使用参考性问题,能让学生积极表达他的独特思维,如追赶兔子并且想知道兔子名字等,促进课堂语言输出。师生之间的对话也更加真实互动,有意义。在这4堂优质课中,参考性问题使用频率较高,说明优秀教师更加注重课堂交流,他们总是尽可能的创设情境,用if条件句来提问,激发学生思维,促进课堂交互,以便学生在使用语言中掌握英语。

教师交互调整方式 根据Long在1983年提出的交互修正理论,当非本族语者在与本族语的交际中,双方为交际顺利才进行相互协商,主要的交互调整方式可以归纳为:理解核实、确认核实和澄清请求。在课堂教学中,理解核实是指教师询问学生是否听懂了自己说的话,通常用“OK?”“Right?”“Clear?”“Do you understand?”等来表示。确认核实是指教师来核实自己是否正确理解了学生的意思,常用“You mean…”来表示。澄清请求是指教师要求学生进一步提供信息来帮助自己弄懂前面所说的话,通常用 “What do you mean?”“Why do you say that?”等来表示。笔者通过对课堂录像以及转写语料的分析,把课堂交互方式的次数以及比率进行了分析。结果如下:4位教师在课堂中使用的交互调整与意义协商的策略有不同,T1的理解核实为50%,T4的理解核实为62%,均大于他们使用的确认核实比率。这可能跟他们上公开课有关,因为全英文教学,他们需要用确认核实来确保他们的语言是否被理解。而T2、T3使用的确认核实大于理解核实,分别为67%,15%。这表明教师已经有意识地提高确认核实的比率,以便师生更有质量的继续交流。周韵在2002年指出:在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里,教师使用最多的是确认核实。但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很少提出澄清请求。原因可能是学生英语确实不影响教师理解,也有可能是教师为了鼓励学生说英语的信心而避免使用。数据也显示课堂交互有其特殊性,教师除了注重语言交际的真实性,也重视语言教学的教育功能性。

教师反馈方式 教师反馈是指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做出的相应评价,有积极反馈和消极反馈两大类。Nunan在1991年撰文指出:教师在给予积极反馈时,不仅能使学习者知道他们正确地完成了任务,同时还能通过赞扬增强他们的学习动机。但消极反馈会使学生感到羞愧,失去语言学习的兴趣。笔者对4位教师使用的反馈类型和各自比例进行了统计,结果如下:就平均数据而言,4位教师使用的积极反馈为92%,分别为简单表扬30%,表扬加点评28%,表扬加重复35%,远远大于消极反馈(8%),并且他们在积极的使用表扬加点评和表扬加重复。重复加点评可以使学生更多地接受教师“可理解输入”;重复加表扬可以使学生的答案得到确认,有助于学生对正确答案加强记忆。这两种反馈方式不仅能增加学生信心,而且能积极扩展学生思维角度。数据也表明:4位教师都很少采用请他人回答的消极反馈,其比例仅为1%;而是使用引导加自我修正,使用频率为7%,很委婉地引导学生说出正确答案,降低学生使用语言的焦虑感。

结束语

本研究从师生课堂的话语量、教师的课堂提问方式、师生交互调整方式以及教师的课堂反馈形式等方面,分析了江苏省2013年优质课的4位初中优秀英语教师话语,为广大一线初中英语教师提供借鉴。总体来说,这4位教师都采用了“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话语都具有较高质量,有助于师生互动。在教师提问上,优秀教师使用的参考性问题大于展示性问题,说明他们倾向于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互动中来,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在交互方式上,优秀教师理解核实和确认核实都使用得较多,课堂话语具备交际和教育双重功能。但澄清请求运用得较少。就反馈而言,优秀教师使用的积极反馈数量远远高于消极反馈,并且他们不再使用空洞的表扬,而是积极采取表扬加点评和表扬加重复的方式,创造有利于学生外语学习的机会。

当然,本研究仍然存在一定问题,比如抽取的样本数量相对较小,对课堂语料的分析还停留在一个比较浅的层面。但无论如何,优秀教师的话语可为中学英语教师提供一些借鉴价值,以此推动中学英语教学。

参考文献

[1]胡青球.优秀英语教师课堂话语特征分析[J].山东外语教学,2007(1).

[2]刘学惠.课堂环境下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框架与分析单位[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

[3]刘学惠.英语师范生课堂话语的建库、分析和应用[J].外语电化教学,2006(10).

小学语文优秀课例篇5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她师德高尚,堪称楷模。十多年来,她总是以最真诚的爱去关心教育每一个学生,以崇高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用一丝不苟的态度和无私的奉献精神,成就了平凡工作中的不平凡业绩。她的课堂教学和教育教学论文多次在县、市、省教学竞赛和论文评比中获奖,先后被评为“全县师德先进个人” “全县优秀小学班主任” “安徽省课程改革优秀教师” “____市青年骨干教师” “____市教坛新星” “__大优秀青年”,并于2009年9月被国家教育部授予“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她始终坚持学习课程改革中最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积极学习现代教育技术,认真参加各级各类业务培训,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为了上好每一节课,多年来她总能深入钻研教材,分析学情,提前认真备课,精心准备。在课堂上,她因材施教,注重学法指导,培养孩子主动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启发学生动手、动脑,大胆创新,切实关注每个孩子的发展。她的课堂教学充满了激情与智慧,生动活泼,同学们都喜欢听她上的课。她的“情境教学”、“ 语文课堂要诗情画意”等新的课程理念,深受同仁好评。凭着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扎实过硬的基本功,她所教的语文学科成绩多年来始终名列前茅。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____老师的课堂教学硕果累累,曾多次代表学校参加各级各类的赛教活动,并取得突出成绩。其中,由她执教的语文课《小镇的早晨》、《莫高窟》、《升国旗》等均获得县级优质课评比一等奖。《莫高窟》一课还被____教育电视台作为典型课例专门录制。她还曾以优质课评比第一名的好成绩代表____市参加全省《小学品德与生活》优质课评比,并荣获省三等奖。

在提高个人教学质量的同时,她还承担着学校语文教研组工作。为了提高教师的整体教学能力,她积极组织教师开展结对帮扶、轮教互听等多种教研活动,用课题研究促进教学改革,成绩显著。由她组织开展的市级课题研究《课内外结合,培养学生读写能力》已顺利结题,撰写的论文、案例也多次在省、市级论文评比中获奖。她还多次受县教育局委托在实验小学、县教师进修学校对全县语文教师进行课程培训……

除了刻苦钻研与不断探索,她更坚信只有用爱才能成就教育的真谛,有了无私而博大的爱,才能真正为每个孩子撑起一片蓝天。

在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她始终用心去发现,用爱去感染。一个又一个感人故事在她与孩子们之间呈现——一次学校大扫除中,一位女同学的眼中不慎落入沙子,紧急时刻,____老师毫不犹豫将孩子眼中的沙子轻轻舔出。爱,拯救了一双明亮而渴求知识的眼睛。一次在和一位因上网玩游戏而影响学习的孩子聊天中,说到动情处她不禁潸然泪下,并多次深入孩子家中与其父母沟通。爱,唤醒了一颗迷茫的心灵。当看到班级的一位贫困留守儿童,在寒冷的冬天仍衣着单薄时,她默默地冒着寒风去给孩子买了一套冬衣。爱,温暖了孩子冰冷的身躯……一个富有爱心与责任心的班主任,孩子们能不喜欢,家长能不信任吗?

在工作中她不断实践,勇于探索,特别是在班级管理及后进生转化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由她所带的班集体多次被评为“优秀班集体”,2002年她被评为“全县师德先进个人”, 2003年又被评为“全县小学优秀班主任”,在学校年度考核中多次成绩优秀。同时她撰写的多篇教育论文及班主任案例在省、市级论文评比中获奖,其中教育案例《宽容一步天地阔,爱心教育自然成》受到教师和领导的一致好评。

小学语文优秀课例篇6

[内容]

    ——浅谈中师《小学语文教学法》的教学

    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小学语文教学法》则是中师一门重要的专业课,它直接关系到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能否顺利地担当起小学语文教学工作。

    开始,由于学生对这门专业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它的特点认识不清,往往出现两种倾向:一是思想上不重视。二是学习存在畏难情绪,学习缺乏信心。

    那么,《小学语文教学法》的教学,怎样突出师范性,使学生学得进,学得懂,用得上,逐步培养起学习这门专业课的兴趣呢?

    通过教学实践,认识到《小学语文教学法》的教学应坚持以改革课型结构为重点,以写“一课一得”为主线,以改进考查办法为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改革课型结构

    《小学语文教学法》课,是由诸多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它不仅要引导学生理解教材,学习教法,还要训练技能,指导实践。根据教学需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尝试着采用以下课型:

    (一)理论讲授课。这种课型重在理解概念,传递信息。概念是人脑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的思维形式。掌握概念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一是在生活实践中认识和掌握概念,称为日常概念;二是在教学中有计划有目的地让学生熟悉、掌握有关概念,属于科学概念。如研究、理解、掌握小语教学的指导思想、小语学科的性质、任务、基本功训练等。这是小语教学的纲,是难点,也是重点,需要教师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小学的教学实际,充分利用学生在日常交际中形成的日常概念,精辟地、深入浅出地讲解。比如,学生对小语教学的指导思想是辩证唯物主义感到深奥费解,教师就结合政治课上学习的辩证唯物主义有关常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说明生活中处处有哲学,再认识小语教学的指导思想,神秘感破除了,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再比如,讲小语教学任务,先从字面上理解,再联系教学的典型事例,逐项加以剖析,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强化记忆,从而形成清晰的认识。

    讲授要从教材和学生实际出发,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针对性,要重视搜集、积累和传递语文教改的新信息,还要注意信息反馈,及时帮助学生排疑解难,鼓励他们的进步,增强学习信心。

    (二)阅读讲练课。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教学是语言文字理解能力的训练,这个训练所要达到的目标是使学生逐步做到不要老师教就能自己阅读,即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做为未来教师的中师生在校期间就要培养、训练进而具备这种能力。为此,以《小学语文教学法》课本为凭借,按照阅读教学的程序、方法、步骤,将阅读讲练课具体化为四步教学:

    第一步:自学探索。明确自学目的,提出预习提纲,教给自学方法,达到预习要求。

    第二步:登台试讲。在预习基础上,自愿登台试讲,要求明确具体,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第三步:集体评议。边听边想边组织语言,当场进行评议,发展学生智力,提高应变能力。

    第四步:教师小结。明确学习重点,补充典型事例,澄清模糊认识,总结评议情况。

    此种课型的目的是运用所学语文教学理论指导自己的实践。通过实际运用,把知识转化为能力,使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在讲练中,既培养了教师意识,又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

    (三)欣赏观摩课。一堂好的语文课是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是师生感情的沟通与升华,给人以艺术上的享受。

    一是复录优秀语文课堂教学记实,供学生欣赏。在统编教材中穿插编排了不少素有定评的优秀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记实或精彩的教学片断,这是执教者多年心血的结晶,是极为珍贵的材料。我请优秀语文教师复讲录音,再现了执教者课堂教学风采。这样,就将无声的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的口头语言,将抽象的课堂记实转化为声情并茂的录音,学生欣赏时如临其境,感受很深。

    二是组织观摩优秀语文教师录像课。比如对于难度较大的“为完成小学语文教学任务,要处理好四个关系”这部分,我们组织观摩优秀录像课《富饶的西沙群岛》,加深了学生对如何处理四个关系的具体认识。

    欣赏观摩课,旨在通过运用电化教育手段加强教学的师范性,加深对基本教学理论的理解,弄清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集体试评课。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学生看课评课。其中有学校任课教师的课,见习中听的课,毕业实习录像课,优秀教师语文课。可评一节课,也可将几节课综合比较评;可书面评、口头评,也可在自评基础上进行集体评。就事论理,各抒己见,沟通思想,互相学习。

小学语文优秀课例篇7

关键词:人教版;苏教版;小学语文阅读教材;课文系统

课文系统是阅读能力训练的例子和凭借,也是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审美情趣的主要范例,是阅读教材的主体部分。人教版阅读教材以专题组织单元,以整合方式组织教学内容,苏教版阅读教材最显著的特色就是简――结构简明、内容简约、练习简便。

一、体裁范围比较

“范文体裁包括实用文、文艺文两大类”①,实用文通常以记叙文为主,说明文、议论文其次,应用文再次之。文艺文以散文、小说、寓言、童话为主,诗歌其次,戏剧及其他类再次之。

人教版小学语文阅读教材中,低中年段的范文集中在记叙文、童话等方面,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通俗易懂的记叙文、生动活泼的童话等能够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而到了高年级开始出现议论文、戏剧、通讯等体裁的文章,体现了对学生认知水平的关注,按照由易到难的螺旋渐进方式提高选文的难度。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认为,意义学习只能产生于在学生已有充分的“先备知识”②基础上教他学习新的知识,学习的结果是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苏教版小学语文阅读教材中,从时间序列上来看,随着年级的增高,从低年级的童话寓言选文逐渐向生活化发展,体裁更加丰富,说明文、议论文、诗歌、戏剧等纷纷出现在选文中。

两版教材的选文在体裁上都含有童话寓言、诗歌散文、记叙文等,体现出丰富性、多样性、典型性的特点,使儿童不仅在学习中获得丰富的语文知识,情感上也受到良好的熏陶。苏教版在低段就出现较多篇幅诗歌,可见编者对传统文化和体裁多样性的追寻。而人教版在低段出现的说明文,能体现教材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在中高段仍选择寓言和童话,也体现出对学生的文学素质培养的追求。

从数量上看,人教版阅读教材包含的课文篇数多于苏教版阅读教材,记叙文也成为体裁选择中的重头戏,同时这两版教材都没有停止创新的脚步,人教版中出现了日记、连环画、书信、相声、新闻通讯、文言文等新鲜体裁,苏教版中出现了文包诗、传说、演讲辞、成语故事等体裁,体现出两版教材在体裁上的探索。其中,“文包诗”是苏教版中一种特殊的教学内容,它既不同于一般课文,又不同于诗歌,而是“根据名诗的创作背景和诗人的创作经历编写成的一个生动活泼、语言优美的故事”③,即“文”是由“诗”演化而来。苏教版十二册教材共有七篇“文包诗”,即《咏华山》《英英学古诗》《母亲的恩情》《每逢佳节倍思亲》《李广射虎》《但愿人长久》《黄鹤楼送别》。它要借文学诗,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祖国语言文字之美。

二、国别范围比较

小学语文阅读教材中的范文,大部分以本国优秀作品为主,让学生领略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但同时也具有“世界眼光”和“开放意识”,以人教版六年级教材为例,共有精读课文49篇,其中选自国外的作品共计10篇,约占20.4%,分别是:《穷人》(俄国)、《这片土地是神圣的》(美国)、《跑进家来的松树》(俄罗斯)、《金色的脚印》(日本)、《卖火柴的小女孩》(丹麦)、《凡卡》(俄国)、《鲁滨逊漂流记》(英国)、《汤姆・索亚历险记》(美国)、《我最好的老师》(英国)、《琥珀》(德国),这些优秀的世界文学作品和民族作品一起,构筑起学生的思想殿堂,开拓了视野,陶冶了情操。全套教材中共有精读、略读课文353篇,与国外有关的课文共65篇,约占18.4%,可见外国文学在人教版教材中占有较大比例,选文的空间范围比较宽泛,有来自欧美、亚洲等世界各地的优秀选文,体现了面向世界的开放胸襟,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的特点。

在苏教版阅读教材中,也体现出对多元文化的包容和吸收。以苏教版六年级教材为例,共有课文49篇,其中选自国外的作品共计12篇,约占24.5%,分别是《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波兰)、《船长》(法国)《爱之链》(美国)、《小草和大树》(英国)、《轮椅上的霍金》(英国)、《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英国)、《鞋匠的儿子》(美国)、《半截蜡烛》(法国)、《夜晚的实验》(意大利)、《最大的麦穗》(希腊)、《山谷的谜底》(加拿大)、《莫泊桑拜师》(法国)。全套教材中共有课文284篇,与国外有关的课文共44篇,约占15.5%,其比例略低于人教版的18.4%,其中有的是中国人在异国的经历,其他的则涉及到四大洲的不同文化(亚洲、非洲、欧洲、北美洲),体现了教材以多元的文化视角展示不同地域的优秀文化。

人教版阅读教材中外国文学作品比例较高的依次是下列:美国(占总篇目的26.2%)、苏联和俄罗斯(占23.1%)、法国(占9.2%)、英国(占7.7%);而如图2-7所示,苏教版阅读教材中比例较高的是与以下国家有关的作品:美国(占总篇目的18.2%)、法国(占15.9%)、英国(占13.6%)、希腊(占11.4%)。对比人教版和苏教版,如图2-5所示,我们不难发现:两版教材中都大量引用了美英法三国的文学作品,尤其以苏教版为甚,可见教材对欧美文学的推崇,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中西文学的交流碰撞,也看出西方主流文化对中国文学的影响,苏教版中出现的希腊作品大多以寓言或哲人故事为主,也是对经典作品和传统文化的致敬。而在人教版中比例较高的还有苏俄作品,中国新文学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俄国文学和欧洲文学的影响,选材上的“亲苏俄主义”是对于新课标所要求的思想政治性和价值取向的一个体现,这些作品往往赞美伟人的优秀品质或颂扬共产主义精神,透露出教材对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标准的推崇。但如果只有对欧美和苏俄文学的重视,题材内容尚属单调,因此两版教材都不约而同将外国文学的视野拓展到更加广阔的区域,人教版中涉及到16个国家的作品,苏教版也囊括了17个国家的作品,在内容上淡化了单纯的政治性,突出了生动性和文学性,在作品的宽度上不断丰盈充实,增加了鉴赏的厚度和学习的趣味。

两版阅读教材对于外国文学的引入,体现出一定的开放姿态,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现代,随着科技、通讯、人文等多个领域的迅猛发展,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正日益缩小,吸收其他国家的优秀文化,也是当代语文教材的价值追求。

(作者单位:南京市玄武区宇花小学)

注解:

① 顾黄初,顾振彪,《语文课程与语文教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78页。

② 汪凤炎,燕良轼,《教育心理学新编》,暨南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41页。

小学语文优秀课例篇8

关键词: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阅读目标;评价

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使用至今已有四年之久,它是对2001年实验版的改革与创新。总的来说,新版的课标比实验版的表述更加科学,要求也更加明确。关于阅读教学,2011版课标中展现了一些针对性的调整,尤其是“非连续性文本”的引入赋予了其较强的时代气息。本文将主要从数量、质量、能力和方法四个方面对2011版的课程标准的阅读目标进行梳理。在梳理的过程中,有些要求点中包含的不只一个方面,但为了保证完整性有些时候就没有把要求点中的句子强行割裂开。在数量要求里梳理的主要是背诵量和阅读量,在质量要求中梳理的主要是对学生阅读体验有升华性描述的内容,在能力要求中梳理的主要是各学段中有关学生阅读能力的内容,在方法要求中,则主要是对阅读方法要求的梳理。在一个纵向(递进)、四个横向(数量、质量、能力和方法)的交叉梳理中,力图更加深入地理解整个阅读目标,并结合自己的理解与实践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一、数量要求

第一学段(1~2年级):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R5万字;第二学段(3~4年级):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R40万字;第三学段(5~6年级):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扩展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R100万字;第四学段(7~9年级):背诵优秀诗文8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R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

在四个学段中主要体现的是对优秀诗文的背诵以及课外阅读量的要求。

在背诵方面:第一学段跟第二学段的背诵量没有变,从第二到第四学段呈缓慢上升的趋势,在附录中共推荐优秀古诗文135篇,远小于四个学段要求的240篇,这就给教师和学生留下比较自由的发挥空间;在课外阅读方面:从第一学段的5万字到第四学段260万字及两三部名著,四个学段课外阅读总量为400多万字。400万字看起来很多,但一本书假如以10万字计算,四个学段共九年,算起来也就只有40本书,每年阅读量为4~5本,这种课外阅读量的要求未免太低,不利于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和知识面的扩展,并且这种以万字为单位的计算方式很容易给学生造成沉重的心理负担。

二、质量要求

第一学段: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养成爱护图书的习惯;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第二学段: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第三学段: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第四学段: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第一学段到第四学段的阅读质量的递进关系为:喜欢阅读,有自己的感受,获初步情感体验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大意 体味作品内容和情感获有益启示,对情境和形象有所体验,品味语言。从喜欢阅读到欣赏品味文学作品,这是一个升华的过程,并且这个过程是建立在阅读数量积累的基础上的。

三、能力要求

课标在阅读能力方面的要求比较多,这里不再列举,只从一些大的方面进行梳理。

在阅读理解方面:从能结合上下文了解文中词句,借助图画阅读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体会其表情达意的作用联系上下文,推想词句意思,了解表达顺序,体会思想感情,了解文章梗概,学会欣赏诗歌和基本的说明方法,能阅读非连续性文本能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并解决阅读问题,掌握基本表达方式,区分文学体裁,阅读简单议论文,浅易文言文,能对较为复杂的连续性文本进行分析。这里首次提出“非连续性文本”,就是相对于以句子和段落组成的“连续性文本”而言的阅读材料,比如说统计图表,绘画等。

在对标点符号的掌握只在前三个学段有要求:认识课文中常用的标点符号。在阅读中体会其表达上的不同认识常见的标点符号,体会它们在表达上的不同 在语句中体会句号和逗号的不同,并了解冒号和引号的用法 在课文中体会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在整个对标点符号的掌握方面,有些不是很恰当,第二学段才提出“体会句号和逗号的不同用法。”但在第一学段就要求“学习使用逗号。”

对工具的使用: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阅读目标中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利用比较符合城市地区的学生,对于农村地区,有些中小学根本没有图书馆,甚至没有网络,而中国农村人口占百分之八十,所以这个目标对于农村地区的学生来说不符合。

四、方法要求

阅读目标中有关阅读能力的要求在侧面也体现着阅读方法的运用,例如第三学段第二条:“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以及第四学段的第十一条:“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帮助阅读。”等等。现就第一学段至第四学段较为连续性的方法分类如下:

积累方面:积累成语和格言警句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课外语言材料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了解常用的修辞,了解课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

阅读语言方面: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后两个学段加了“能”字,体现了由方法到能力的提升。

阅读方式:学习默读初步学会默读默读速度R300字养成默读习惯,速度R500字。在这里,既有方法要求,也有能力和数量的要求,与使用普通话一样,都是由方法上升到能力,这里对于默读速度的量化有利于学生对自己默读水平进行检测。

五、结语

在从数量、质量、能力与方法四个方面对四个学段的具体内容进行梳理后,笔者发现有些目标的递进关系很明显,例如对背诵篇目、阅读数量、知识的积累等,这些内容从第一学段到第四学段是循序渐进的,并且与学生的认知能力的发展比较匹配;但有些目标是前面的学段中已经达成所以后来的学段中再没做要求,例如前三个学段中都有对标点符号的要求,但在第四学段中没有;还有些目标是在第三、四学段新加的,例如第四学段中新加了关于制定阅读计划的方法要求。

总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阅读目标方面的内容多且全,其中大部分是科学、严谨和明晰的,但还有一部分不是很合理,需要加以改进。只有不断地加以完善才能更好地促进中小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以至推动我国教育改革的发展。(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1]张秋玲, 王玲.反思《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试验稿)》中存在的问题[J]北京:学科教育,2003

[2]潘天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内涵解读[J]浙江: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2

上一篇:法院经济责任审计范文 下一篇:言语理解的方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