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理解的方法范文

时间:2023-10-14 03:56:27

言语理解的方法

言语理解的方法篇1

20世纪中叶以来,生成转换语法突破原来结构主义和行为主义的藩篱,掀起了语言学界的轩然大波,出现了众多语言理论异彩纷呈的局面。在语言学争论中,各种语言学派都列举语言事实作为其理论的支撑点。从现代语言学的传统来看,从描写主义、历史主义到结构主义,从语言习得、语言教学到语文改革,都注重收集语言数据,提倡经验主义。Chomsky(1957,1961)的理性主义则主张语言学家的任务是描写人的语言能力,外部语料(例如语料库)无法解释语言能力。理性主义所根据的语言事实是语言学家本身的母语知识(直觉、天性),由此可推导出UG(linguistic universals,语言共同性、语言共项)。Chomsky主要针对20世纪中叶以前以经验主义为基础的语法研究(例如Fries依赖美国政府非正式通讯档案来编写American English Grammar,1940),不无道理。但理性主义研究方法提出以来,语言理论层出不穷,而我们在沉迷于理论的解释时,却往往忽略了一个出发点:语言理论虽可解释语言事实,但语言事实本身并非语言理论的产物。语言事实和语言理论究竟谁是第一性的?如果我们承认语言事实是第一性的,那么根据哪些语言事实来提升语言理论?是语言研究者凭本人直觉所提供的语言事实,还是大多数语言使用者所提供的语言事实?郑锦全在谈到美国语言学研究现状时指出:“目前美国语言学界存在一个问题:理论泛滥,而缺少充分的语言材料,不够扎实”(张凤芝等2002:77)。

语言学中理性主义的基石之一是语言能力/运用的两分法,自Saussure提出“语言”和“言语”的区别以来,赞成此说者不少。Chomsky强化了它们的区别,将之看成是泾渭分明。对此,不同的语言学家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相反的看法。从语篇研究的角度持相反意见的语言学家有:Pike,Hjelmslev,Firth,Halliday,van Dijk & Kintsch,Hartmann等人(见Beaugrande 1991)。社会语言学家(如Hymes 1972)、功能语法学派(如Halliday l973)、应用语言学家(如Widdowsonl984)、心理语言学家和语用学家更是毫不讳言,指出语言运用才是他们研究的对象。语用学家Mey(1993:5)指出,“语用学的恰当领域是Chomsky所说的语言运用”。心理语言学家Aitchison(1998:183-184)虽广泛地介绍了Chomsky的观点,却也觉得把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截然分开难以接受,认为“心理语言学家对语言运用和语言知识同样感兴趣;两者密切相关,任何人只注意其中一个因素,而忽略另一个因素,是很奇怪的”。

内省式的语言研究方法也受到不少人的质疑。在语音学研究中,人们只能依赖自然观察的数据。语言习得研究难以采用内省式判断,研究者本人的语言直觉代替不了儿童的语言直觉(McEnery & Wilson 1996)。Chomsky(1964)自己也认为反对观察语言运用的看法并不适用于研究语言习得。内省式判断对自然观察方法的指责是言过其实。自然观察的数据的好处是有案可查、有目共睹,可以验证;而内省式的判断则是个人的行为,往往没有太大把握,容易陷入循环论证的怪圈。这实际上是科学研究中经常出现的客观知识和主观知识问题:是自然现象还是人为现象?是公众的观察还是个人的臆断?至于当初Chomsky对语料库的任意性偏态的指责,也不见得公允。Oakes(1998)指出,如果我们使用对数正态分布(lognormal distribution)的办法来描述语料分布,偏态就不会出现。值得注意的是Alien & Seidenberg(1999)的研究,他们认为,在整个生成语法历史中一直没有弄清楚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的关系,其实两者不能截然分开,他们使用了连接主义网络模型的方法来模拟语法性判断,说明语言运用也可以产生语言能力。

应该说,生成语法学家致力于考察语言能力的同时,作为相反倾向的、主张尊重客观语言事实的经验主义传统并没有中断,而且在理论、方法论上也有很大进步。数据的基本特征是频数(frequency),表现为概率关系,这就导致以概率为基础的语言研究的蓬勃发展。Halliday(1991)认为,语言系统的概率是固有的。当然观察频数仅是一种手段,不是目的。其目的应该是观察问题和回答问题,从定量向定性发展(Aartsl999)。概率语言学、计算语言学、语料库语言学、心理语言学都是以频数和概率为基础的,它们体现了尊重语言事实的历史传统的重现光彩。

二、概率语言学的提出

语言研究的概率方法(Probabilistic Approach)由此出现。2001年美国语言学会首先在华盛顿召开了第一次语言学概率理论专题讨论会,其结果见Bob等(2003)的《概率语言学》。该书Jurafsky(2003)一文指出:“各式各样的证据表明语言是概率性的。概率在语言理解和产生方面,对意义提取、分解和生成起作用。概率在学习方面,对切分和概括起作用。概率在语音学和形态学方面,对可接受性判断和替换性起作用。概率在句法学和语义学方面,对范畴梯度化、句法合格与否的判断和解释起作用。概率在建立语言变化和差异模型中更起到关键作用。”现代语言学的基石是所谓“范畴主义的准则”(maxim of categoricity)。语言是一些定义清晰的、离散的范畴,数量不起什么作用。虽然真正的语言有很多变数、有梯度,但它仅是语言运用的产物。但是概率语言学的主张者认为,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语言判断显示出连续统的特性,是一种明显的梯度行为。2003年在Atlanta召开的第二次概率语言学讨论会,深入讨论了怎样把概率语言学和当前语言学潮流结合起来。会议认为概率语言学和生成语言学似乎是对立的,其实也并行不悖:生成语言学的目的是获得语言现象分布的最终结果,而概率语言学则考虑较少为人探索的、有梯度的中间地带。只注意连续统的两端,会使一半语言现象得不到探索和解释。两者结合起来可以让语言学家去探索数据中那些不易为人觉察的、没有得到解释的微妙的型式,使语言学界超越那些显而易见的现象。“中间地带论”只是概率语言学的一种想法,生成语法学者是否也这样想,那是另一回事。

计算语言学、语料库语言学、统计语言学也把频数作为它们研究的出发点。它们更直截了当地提出和理性主义相对立的经验主义,Sampson(2000)称之为经验语言学(empirical linguistics)。Manning &Schutze(1999)认为,从1960到1985之间,理性主义完全统治了语言学、心理学、人工智能和自然语言处理,但是原来在1920-1960年间盛行过的经验主义传统在1970-1989年之间有所复苏。经验主义也认为人的大脑生来就有认知能力,不过并没有理性主义所说的与语言组件有关的原则和程序。经验主义从信息论的角度出发,不赞成范畴化的原则,把语言现象分为合语法和不合语法。Colorless green ideas sleepfuriously虽然合乎语法,但实际上没有人那样说。还不如把语言事件的出现看成是概率性的行为,如把句子分为“经常出现”和“不经常出现”。所以一个学英语的学生写下这样的句子:In addition to this,she insisted that women were regarded as a differentexistence from man unfairly./I have an ache in the head.即算是合语法,操本族语者也听得懂,但却觉得他们自己不会这样说。Manning & Schutze(1999)认为,语言的非范畴化现象在语言变化中尤为明显。英语中的while曾经用作名词,表示“时间”(如take awhile),但后来却变为引导从句的补足语(While you were out...)。我们没有什么理由说它在1742年前是名词,以后则变为补足语。这是因为它的使用频数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变化。从本质上看,认知和作为它的一部分的语言都是概率现象,概率论应是解释语言的理论核心。认知之所以是概率性现象,是因为世界充满了不确切性和不完整的信息。Chomsky(1957)反对根据语料库的话语来计算句子的概率,认为这样一来,合语法和不合语法的句子的概率都会很低,难以解释语言的能产性。Manning & Schutze(1999)认为这种看法只是针对那些对概率表征有偏见的人而言的。以tall(高)的认知表征而言,当我们看到一个堂堂七尺的男子汉,又第一次看到这样的高度时,我们才会叫他“高个子”,而不会把他看成非范畴化的男子。如果又看到一个只有四尺的男子,我们绝不会叫他为“高个子”。所以概率论的模型很容易表征这种规律性,而对未经检验的句子做出判断。它不会把未经判断的句子都看成一样。

三、语料库语言学的兴起

Svartvik(1996)指出,语料库正在成为主流,它不但提供了一种研究方法,而且提供了一种新的哲学思维方式,就像Leech(1992)所说的,“它是一种‘芝麻开门’,导致关于语言的新思维方式”。Sampson(2001)认为,由于语言运用存在一些别的因素而排斥它,也违反科学常理。例如加速使物体下落部分地受引力规律所控制,但其他的外部因素(例如空气阻力、气流运动)也会发生干扰。一个研究引力规律的物理学家不会因为有了这些外部因素,而放弃观察数据。他无非是把这些因素分离开来。Sampson(1992)指出,采用内省式方法想出来的句子和语料库所收集的句子相距甚远,不但是语料,就是内省式判断也存在任意性偏态。Chomsky认为有些句子不见于语料库,这实际上说明一个饶有趣味而又十分重要的问题:频数问题。人类并不太清楚某些词语或结构的频数是多少,用内省式方法更不能了解以频数为基础的数据。例如They're just trying to score brownie points with politicians./The boss is pleased-that's another brownie point.这两句话中有一句是来自真实的语料库,是哪一句呢?内省式判断会产生意见纷纭,通过语料库检索可了解到brownie points的频数是76,而brownie point的频数只有6。可见用作复数的情况多得多。

从计算语言学的角度看,作为以规则为基础的人工智能派的对立面的概率派在20世纪80年代出现。Sampson(1987)指出,概率方法的特点有三:1)使用依赖语言统计特性的分析技术,而不是使用绝对的逻辑规则;2)焦点放在不受限制的语篇中的真实材料,而不是一些语言学家自己发明的例子;3)和这两点有关的是,由于算法需要而采用的对付真实的、而不是事先选择好的材料的统计学是强有力的。当时提出这种方法的是少数派,主要原因是受到生成转换语法的影响。概率方法在对语料库进行语法标注上取得了重大进展。Brown语料库问世后,Green与Rubin编制了以规则为基础的标注程序TAGGIT,准确率只有77-78%。英国Lancaster大学Garside(1987)等人用概率的方法根据LOB语料库所提供的133×133个标注过渡矩阵而编制的CLAW程序,标注的准确率达96-97%。CLAW不断更新,它的第四版吸收了以规则为基础的标注程序的优点,用来处理一亿词的BNC,其错误率是:1.15%,歧义率是3.75%。在高科技(计算机的普及,大硬盘、高内存的出现,扫描仪和光盘技术的发展)的推动下,语料的收集数量以一日千里之势增加,现在的语料库实际上已是机读语料库。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Brown和LOB语料库只有100万词,而现在的LGSWE(Longman Spoken and Written English Corpus)已达4000万词,BNC(British National Corpus)已达1亿词(而且提供光盘版给人研究),而COBUILD语料库(Bank of English)则接近4亿词。Biber等人(1999)根据LGSWE而编著的Longman Grammar of Spoken and Written English,洋洋洒洒达1000多页,对各种英语使用现象的描写大都附以语料库的统计资料,令人耳目一新。由15个国家和地区的语料库专家联合开发的国际英语语料库(International Corpus ofEnglish,简称ICE),按照统一部署收集各个国家和地区的英语语料各100万词,亦接近完成。语料库语言学首先在欧洲兴起,而北美因为受到生成语法的影响,相对滞后,但后来也发展神速。Simpson &Swales(2001)指出:“美国具有迎头赶上的能量,已经得到很好的证实,就等于我们所见到的空间竞赛中后苏联人造卫星时代和最近10年的美国汽车工业一样。”美国宾州大学的语言数据联合体(Linguistic DataConsortium)长期致力于收集和散布各种语料;由心理学家MacWhinney主持的CHILDES专门收集说各种语言的儿童语料;密歇根大学开发的MICASE(Michigan Corpus of Academic Spoken English)专门收集大学生英语口语语料;美国考试服务公司的T2K-SWAL语料库(TOEFL2000Spoken and Written Academic Language Corpus)则是专门研究大学英语语体,保证TOEFL考试所测试的英语符合到美国大学就读的学生的需要。对英语的使用者和学习者来说,他们关心的不是理论语言学家坐在扶手椅上(Fillmore语)想出来的母语语言能力(哪些句子是可能的?哪些句子是不可能的?),而是哪些语言现象使用得较为普遍?哪些不那么普遍或较为不普遍?

随着大型语料库的出现,在以语料库为基础的方法(corpus-basedapproach)之外,又出现丁受语料库驱动的方法(corpus-drivenapproach)。Tognini-Bonelli(2001)指出,以语料库为基础的方法是使用语料库的证据来解释、检验或说明语言理论或做语言描述。这些理论或描述是大型语料库出现前已经存在的,但是语言事实不够充分,语料库提供了收集大量、可靠数据的手段。Bob的自然语言处理研究、Quirk等人的《当代英语综合语法》、Halliday的功能语法学派都是使用这种方法。受语料库驱动的方法则不限于使用语料库来选择例证以支持某一种理论的陈述,而着眼于整个语料库的完整性,根据语料库所提供的证据来全面地描写语言。所以理论的陈述和语料库所提供的证据应该是一致的,它应该直接反映语料库的证据,根据频数分布和反复出现的型式来系统地导出语言范畴。作为这种方法的体现的是Sinclair 1987以来所从事的COBUILD工程(包括Collins Cobuild Dictionary和一系列丛书),Hunston & Francis(2000)的《型式语法》是体现这种方法的一本代表作。

四、心理语言学的突破

在20世纪50年代,受信息论影响,语言学和心理语言学的许多研究都使用了统计和概率的方法。但是60-80年代,这种方法销声匿迹了。到了90年代这种方法有了很大复苏,根据Jurafsky(2003)的统计,在2000年国际计算语言学协会年会上,有77%的论文都采用了语言和学习概率模型。关于语言理解,可从三个方面看概率的作用:(1)从心理词汇或语法的角度看,语言结构的提取是一种概率性行为:最有可能被提取的结构提取时间最短,花的力气最少。(2)解决歧义。可能性越大的解释越会被选中。概率在解决歧义时起了核心作用。(3)解决语言理解的加工难度。一些加工难度较大的句子都是概率很低的句子。同样的道理也适合于解释语言产生:概率高的句子被提取得快,如有多个被选的结构,概率就会起作用。在研究学习方面,语言学习结构的模型也是以概率和信息理论的模型为基础。概率论对心理语言学的最基本的启发是使用证据推导的结构模型:它提供了一种很容易理解的算法(例如贝叶斯(Bayes)模型),对证据进行组合和加权,在语言理解时选择最佳的解释,在语言产生时选择最佳结果。概率模型在心理语言学方面的应用广及语音、形态、词汇、句法、语篇处理等方面。

频数在语言理解和语言产生中都起到关键的作用,但是频数必须和词语或句法结构有某种关系,才能发挥作用。高频词辨认时间比低频词短、需要较少的感觉输入、受邻近词的干扰也少。高频词的产生时间也短些,而低频词容易导致语音失误。在解决形态、句法和语义的歧义时,人们倾向于使用频率更高的词类、形态结构和语义。但是这种词汇语义/句法范畴的效应似乎并没有延伸到语言产生。复合词结构的频率在语言理解和语言产生中都有作用。常用的词组或成语提取得更快,在解决歧义时也用得更多。各种条件概率在语言理解和语言产生中都起作用。对具有不只一个句法次范畴的动词来说,最常用的次范畴框架最易于被用来解决歧义。对具有一种词类的单词来说,最常用的词类最容易被用作解决歧义。竞争模型(The Competition Model,MacWhinney et al.1984;MacWhinney & Bates 1989;MacWhinney,2001)是第一个处理句子的概率模型,它把语言习得看成是一个构建性的、受数据驱动的过程。这个过程并不依赖语言结构的共项,而是依赖认知过程的共项。这个模型强调词汇功能主义(句法型式受词项控制),把“形式”层面(表层形式、句子结构、韵律形式等)映射到“功能”(意义、意图)。因为输入是歧义的、有噪音的,句子处理器就必须以概率的方式依赖词语所提供的各种表层提示(cues)。提示效度(cue validity)把提示的概念形式化,而提示效度又可以理解为提示可用性(cue availability)和提示信度(cue reliability)的结合。从学习者的角度看,语言发展主要是学习和转移在起作用。

以概率为基础的心理语言学不限于提出某种语言处理模型,还想进一步解决一些长期以来争论不休的理论(例如语言是否天生?)问题。这就是涌现论(emergentism)的提出。Bates等人(1998)认为这个问题可以得到解决,有三个原因:首先是理论物理学的非线形动力学的发展使我们认识到,按照一个维度所发生的少量变化可以导致复杂的非连续性的结果;其次是我们可能通过神经网络的模拟技术来解释一些简单的输入怎样导致复杂解决方案的产生;其三是发展神经生物学的突破,“今天神经生物学的成果对昨天的天生主义是坏消息,因为这些成果强调了皮层专门化的特别灵活的、依赖于活动的性质,并且支持对高级认知功能的发展的涌现主义解释”。涌现主义可以用来解释诸多语言现象,包括语音形式、形态变化、词汇结构、语言历史变化、皮钦语化(pidginization)和二语习得,而且可以作形式化处理,例如连接主义网络模型、动力学系统论、贝叶斯模型、优选论,等等,它们都是以概率为基础的。

以概率为基础的语言处理模型在心理语言学中取得了统治的地位,竞争模型外,还有以制约为基础的模型(Constraint-based Models)、理性模型(Rational Models)、马尔可夫词汇范畴优先模型(Markov Modelsof Lexical Preference)、不考虑上下文随机语法(Stochastic Context-free Grammar)、贝叶斯信念网络(Bayesian Beliefs Networks)、语言产生概率模型(Probabilistic Modeling of Production)等等,限于篇幅,在此不再赘述。

五、对我国语言学界的启发

上面着重介绍了以概率为基础的语言研究方法,丝毫没有意思把它说成为一种主流的、唯一的研究方法,而只是想说明语言研究方法丰姿多采,必须结合我们自己的实际鼎新革故,吸收人家的先进东西,走我们自己的道路。

1.理论语言学是我们的弱项,而生成转换语法以及其他语言理论模型在西方仍在不断发展。借鉴它们的理论和方法建立一套确实能够说明汉语的语言理论,是我国语言学家面临的一大挑战。我们的目标不限于考察汉语有些什么参数设置,还要进一步通过汉语来探讨UG。

2.汉语语言学有其自身的传统,从小学(文字、音韵、训诂)到现代汉语研究都注重收集语言数据。胡朴安(1983)早在1937年就提出,“训诂学方法之新趋势,惟有甲骨文金文之考证与统计学之推测,二法而已”。他有感于“瑞典人柯罗倔论著左传真伪考[即高本汉(Karlgren),《左传真伪考》为陆侃如译,新月书店出版]用统计方法统计左传、论语、孟子中的助字,为考据学者辟一新门径”。他也统计了《论语》中的“君子”的频数(约六十有余),然后区分出孔子对君子之界说。胡朴安后,又有多少我国训诂学家使用了概率方法,笔者忝属外行,不敢妄言。但概率方法在某个意义上不仅是一种方法,而且是一种思想。事物的出现(包括语言的使用)都是一种概率行为,但是我们立论求证时却往往忽略这种特性,只注意收集有利于自己观点的正面证据,而把负面的证据置之不顾。在我国开展语言学研究,概率方法值得重视。

3.实施以概率为基础的语言研究方法的一个基础工程是收集和建设语料库。这项工程已受到整个华语世界的重视,但力量分散,各自为政,甚至重复劳动。现在要考虑的是:(1)我国大陆、台湾、港澳地区都在组织人力建设现代汉语的语料库,应该强调统一力量,加强协作,像ICE那样制订统一的抽样方案、注释格式、文本格式,甚至编制统一的、兼容简繁体的检索工具乃至语料库工具,便于大家使用。(2)语料的收集和入库虽然牵涉大量人力物力,语料本身却是公共财富,应该向公众开放,如提供在线检索或语料光盘。(3)古汉语语料库的建立也应提到议事日程。我国许多经典著作和辞书都应电子化,便于检索。(4)汉语信息化和电子化的“拦路虎”是断词问题,大家都有不同的方案和处理方法,应集中力量,共谋良策。断词问题解决不了,语料就无从进行索引。可否考虑以“字”为单位,通过搭配字检索来解决词的问题?(5)统一和分散,齐头并进。既要考虑编制大型的语料库,也要考虑编制各种专业化的语料库。(6)建立语料库虽是一项基础研究,但其根本目的是对语言使用(包括汉语以及其他民族语言)进行客观的概率研究,因此必须大力训练掌握这种研究方法的人员。

4.在汉语心理语言学方面,虽有一些零碎研究(如对母语习得、二语习得),但我国还处在创始阶段,任重道远。针对汉语使用而开展认知心理模型的研究还比较少,关键问题是汉语研究和认知心理学研究的结合问题。在西方有过两次结合:首先是语言学家和心理学家的结合,如1951年在美国Cornell大学召开的暑期研讨班、美国社会科学院的语言学和心理学委员会1953年在Indiana大学召开的学术讨论会,订出了所谓“心理语言学宪章”;其次是上世纪70年代以来心理语言学和认知心理学的合流(桂诗春2000)。这使语言学通过心理语言学的媒介成为认知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5.以概率为基础的方法在二语习得研究中的影响更大,牵涉面更多,实用意义更大,是一个很重要的领域。笔者将另作专文讨论。

言语理解的方法篇2

论文摘要:话语行为理论是一种语言意义理论,它对提高大学生听觉感知理解英语能力有重要价值和作用.论文分析了造成大学生听觉感知理解英语困难和理解反应失误的原因及外在影响因素,并以话语行为理论为指导思想,就如何规范听觉感知理解英语话语的方法、如何增强听觉感知理解英语言语的能力等方面提供了策略性的建议.

一、话语行为理论阐释

话语行为理论是一种语言意义理论,属语用学范畴,是语言在使用中的学问。由于话语行为具有可观察性和可感知性(如话语的语音、语调、重音、停顿位置、语速等),交际双方均可根据话语中各种不同的现象进行预知推侧。英语言语和一切其他语言言语一样既具有可观察性、可感觉性又具有多变性和个体性。要成功地理解英语话语,只靠一般的语音,词汇,语法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同一个话题,同一种语境,甚至同一命题的话语,会因为交际双方的动机、目的、意向不同,采用不同的可感知信号令话语的内在含义(深层语义)不同a话语(discourse)分为口头话语(spokendiscourse),交际话语(interactivediscourse)和非交际话语(non-interactivemonologue);话语行为分为话内行为、话外行为、和话后行为。话内行为是指话语字面可见的含义;话外行为是说话者想通过话语传递某种隐含的信息或意向;话后行为又称为言语效应行为,是指说话人所说出的话语对听话人产生影响而取得某种效果反应的行为。

二、造成大学生听觉感知理解英语困难和理解反应失误的原因分析

人们在用言语进行交际活动过程中,常常出现句法、语音变异现象以及呈现独特的文化习惯现象。在描述或表达同一事件时,常常会因个体的知识水平、生活经历、职业、地位、观点、情绪等不同显示出言语表述方式和表现风格上的差异或产生许多音群变体。

中国大学生在听觉感知理解英语话语或在与英语为母语的人进行交流时十分容易出现理解反应错误或理解错误的现象。造成这一现象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客观方面是所有外国语都具有的(如文化、语用、风俗、习惯差异等)原因。主观方面是大学生自身方面的(如文化知识、思维方式、理解能力等)原因。因此,熟悉英语言语特点及其语音变化现象、了解英语言语行为意向、把握听觉感知规律、有助于提高中国大学生听觉感知理解英语的能力,避免理解、交际反应失误。

(一)语言和言语的关系造成的失误

语言和言语是两个彼此不同而又紧密联系的概念。语言是一种社会上约定俗成的符号系统,是以语音或字形为物质外壳、以词汇为建筑材料、以语法为结构规律而构成的体系。而言语则是人们运用语言材料和语言规则进行交际活动的过程或产物。语言的发音、词法、句法方面的一整套的规则一经产生,就有着较大的稳定性。但是在实际的交际活动过程中,言语通常以个体、多变的形式出现,“带着一定个体主观地反映和表述客观现实的印记;个别人的言语不仅以偏离语言的标准发音和语法结构而互有区别,而且同一个人的言语在不同场合、不同需要之下会表现出言语方式和风格的不同”。甚至同一命题,由于言者的动机、意向不同,会通过一定的可感知信号产生不同的内在含义。语言与言语的关系是理论与实际、宏观与微观、抽象概念与具体行为的关系,是一种共生共存、不断发展的关系。语言规则是指导言语实践的标准。但是在言语实践过程中所出现的言语现象却往往又在一定程度上偏离原有固定标准,给学习英语的人带来不少的困惑和阻力。

(二)英语言语的表现特点给大学生听觉感知理解英语带来的困惑

英语言语在交际过程中的个体性和多变性,主要体现在语音、语调、措词和句式。给中国大学生学习英语带来了听觉感知理解英语的困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语流中英语言语的语音变化现象。经常听中国大学生抱怨说,外国人说的英语和老师教的英语读音不一样。其原因之一是老师教的是词典和课本上的标准注音,而外国人说的是单词置于语流中发生各种音变的音。在语流中,语音流是言语的物质外壳,是词汇和语法结构的形式体现、是言语的表层结构形式,即是听觉感知的对象。语流中的语音群(Soundgroups)并不是辞典中各个词的音的简单垒砌,而是通过人体发音器官的协调作用、加工后的有意义、有节奏、有情感、起了一定变化的声音流。在协调加工过程中由于说话者的言语行为意向不同和话语语音的连读、音的弱化、音的脱落、音的同化、音调、重音变化,构成了一个个新的语音组合体。语流中起了变化的语音与听者原本熟知的合符规则的语音不符,直接影响听者对英语言语深层结构一语义的理解。

(2)语流中英语言语的语调、语气和重音。言语的语音通常除了表达一定的意义之外,还包含一定的情感、态度方面的细腻差别。这些差别常常通过说话者的语调、语气、重音变化等方式体现出来。"LondonBridgeisfallingdown,Fallingdown,fallingdown.Londonbridgeisfallingdown,Myfairlady."StepByStep(B·II·167)

朗诵者分别采用四种不同的语速、语调朗诵,会表达出四种不同的情感。第一遍用降调、快速。显得十分激动、兴奋。第二遍用低平调、超慢速,表达出悲伤痛心的心情。第三遍用高调头、快速、降调,显示出快乐高兴的心情。第四遍用正常语速,句句均用升调,显示出怀疑、猜疑的心理状态。所以言语行为内在含义的确定要结合语调、语气、重音及语境作为一个整体去感知理解。

(3)交际过程中措词、句式方面的个体性和多变性现象。由于言语的表达过程是一种思维行为过程,是一种言语行为现象,再加上英语一词多义、同义词等现象很多,人们在表达思想感情、描绘客观事物时又常常受个体当时的心理状态、情感、文化水平、道德修养、生活环境、时代潮流以及个体的性格、工作性质、社会地位、个体经济状况等方面的影响,出现了对同一事物(或事件)用不同的词语、不同的句式进行表述描绘的现象。

(a)对同一事物(或事件)用不同的词语、不同的句式表达·例(1)“好久不见了。”:a,Haven''''tseenyouforalongtime.b,Haven‘tseenyoufor}es.c,Longtimenosee多数人使用a或b的形式,少数人使用c的形式;;a、为通式,即无特殊的情感含意,而b式却不同,含义显得更为文雅,更强调“久而不见”的含义。c、式根本不符合英语的句法规则,词序的排列颇像汉语,像是地道的“中国式英语”。《也许是旅居美国的唐人创造的)。例(2)“他绝不会做这件事”:a,He''''dneverdosuchathing.b,He''''dbethelastpersontodosuchathing.例(3)“我真不知该怎样感谢您。”:a,Idon''''tknowhowtothankyouforyourkindness.b,YourkindnessismorethanIcanexpress.例(4)“对不起,这块表不能修复了。”a,l’msorry,thiswatchcan''''tberepaired.b,I''''msorry,butthiswatchisbeyondrepaired.例(2)至例(4)的a式均为通式。b式中都是用带有否定含义的词或短语(习语)并变换句式对同一事实加以陈述。句子的表层结构(字面形式)均是肯定形式,但是句子的深层含义却是否定的。

(b)美国英语与英国英语在措词方面的不同现象。如:“一套房间”:aflat(B·E),anapartment(A·E);冰箱:refrigerator(B·E),ice-box(A·E);行李luggage(B·E),baggage(A·E)等,还有不少类似现象,在本文就不便一一列举了。

(c)同音异义(Homonyms)的现象。bear-bare,night一knight,made一maid,pair一pear,rode一road,wa一weight,write-right,sail-sale,sum-some,new-knew,tail一tale,flu-flew,by-buy,等等。

(d)缩略词语(Abbreviations/Acronyms)与原形词语在交际过程中的共存现象。l.dorm/d):m/=dormitory宿舍;flu/flu:/=influenza流感;ad/xd/=advertisement广告。2.OPEC/‘oupek/=TheOrganizationofPetroleumExportingCountries(石油输出国组织);UNE900/ju:''''neskou/=TheUnitedNationsEducational,ScientificandCulturalOrganization(联合国、科、文组织);NATO/''''neicoa/=TheNorthAtlanticTreatyOrganization(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ASA/''''neisa:/=TheNationalAeronauticsandSpaceAdministration(国家航天局)。3.EEGi:iai:/=TheEuropeanEconomicCommunity(欧洲经济共同体);IMF/aiemef/=InternationalMonetaryFund(国际货币基金组织);PLO印i:elou/=ThePalestineLiberationOrganization(巴勒斯坦解放组织)。

从上列的缩略词语的发音可以看出,它们的注音与原形词语的注音完全不同。它们的外形也起了脱胎换骨的变化。

(e)一词多义现象是造成听力理解困难的另一个主要原因。例如这几个简单的词:Single,return,onewayorroundtrip,rope。假如(1)Single与married相联系,其含义是“婚否”。(2)但如果问“Singleorreturn?",含义便是:“单程还是双程?”意思与“onewayorroundtrip?"相同。"rope"通常被理解为“绳子”。(3)但是当这个词出现在这句话中:A.Miss,thisismyfirstflight.IwonderifyoucouldshowmetherOpeS?如果还是用“绳子”这一含义解的话,会令人费解。在此“ropes”的词义是:“规则;做法”,于是就不难理解了。

(三)影响大学生听觉感知理解的其他外在因素主要有五个方面

(I)言语传播的质量不佳。例如声音太小,噪音太大;(2)语速太快,方言语音太重;(3)词汇量不够;没有该言语语感;(4)缺乏该语言的文化背景知识、知识面太窄、生活经验不足;(5)听觉感知理解的方法不对。

在言语传播质量好、语速正常、言语无明显方言语音的情况下,造成中国大学生听觉感知英语困难、理解反应失误的主观因素主要有如下几种情况:

认识问题:学习目的不明确,态度不端正。认为毕业后用不上而不重视。

基础知识问题:(1)英语语言知识不够丰富、词汇量不够、不熟悉英语言语的习惯表达方法;(2)缺乏使用英语语言的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

自信心和习惯问题:平时不敢开口说英语,不熟悉英语言语语流、语音,没有英语言语的语感、交际反应理解受本簇语文化习惯的负迁移影响深。

感知理解的方法问题:平时阅读理解速度太慢,养成听觉感知理解速度也太慢;缺乏综合整体感知理解的技能和方法。

三、话语行为理论对提高大学生听觉感知理解英语能力的具体方法

(一)规范听觉感知理解英语话语的方法

(1)把语流中一连串的音素按说话者的语音、语调、重音、停顿等现象,划分成语意群,即是把同一个语意群中的多个音素作为一个语义信息整体结合语境进行感知。这种听觉感知的方法,理解速度快,准确率高。因为这种感知理解方法恰好与正常人说话时通常把短语结构(按意群)连续说出的习惯相符。例如:

1.Thathewashappy/wasevidentfromthewayhesmiled.

2.Thepoorcoldgirl/stoleawarmredcoat.

这两句话的意群分界处应在happy与was之间和girl与stole之间。

(2)将复杂的句子转换成简单的、自己熟悉的词句进行理解、记忆。例如:

1.Thisafternoon''''sEnglishtestispostponedtotomorrowo转换推论为:noEnglishtestthisafternoon.

2.Ifthetrafficwasn''''ttoobad,hecouldhavebeenhomeby6o''''clock.转换推论为:Hewasheldupinthetraffic.

3.Seeingthemovieisawasteoftimeandmoney.可推论

为:It''''snotagoodmovie.

4.Heusedtowritehomeonceaweek.可推论为:Hedoesn''''twritehomeonceaweeknow.

5.Thedriver''''sseatisnoplaceforday-dreamingorwindowshopping,noristheplaceforatireddriveroraworriedone.可转换成:Worriedpeopleandtiredpeopleshouldnotdriveacar.

(二)增强听觉感知理解英语言语的能力

听觉感知理解的能力是一种领会能力。即听到别人说出的英语话语自己能听懂并能作出正确、恰当的反应。理解英语言语要能抓住和记住其大意和要点,并能通过对方的口气(语气、语调、重音位置等)领会说话者的真实意思及意向。不能按辞典里字面的音和义生搬硬套。作者在多年的英语教学过程中提炼了以下六个方面,从多方重视,分步实施的角度帮助学生提高听觉感知理解英语言语的能力:

(1)通过听写练习抓好听音、辨音训练。适时补充讲解一些与每课内容相似言语现象的语音、语调、重音等知识,了解、归纳、掌握其特点。例如;

1.英国英语与美国英语在发音上的差别现象练习。如can''''t的发音,英国英语发/ka:nt/,而美国英语发lkaent/。而在语流中,学生很容易把美国英语的can''''t误解为英国英语的cano

2同音异义的词的选择练习。要求学生在辨音断义时:不能脱离特定的语境;要运用自身的经历和知识,作出合乎逻辑的判断;理解时还要合乎英语的语法,习惯用法等要求。例如:Wereyou/hia/whentheaccidenthappened?A,hearb,here在这两个选择项中,只有b项才合乎英语的语法要求。

3.单词重音,句子重音的使用及其内在含义练习。告诉学生某一个单词的重音位置不同会产生词性上和语义上的差异,如:''''content,n.(内容);con"tent,a(满意的)。句子重音位置不同,强调着句子的不同部分,语义也绝不相同。句子重音所在即是语义的重点所设,也就是全句语义的核心。于是,在听音辨义过程中一定要留心听出句子重音的所在位置,然后才能理解句子的准确含义。

4.语调变化对句子含义的影响练习。同一个句子,运用不同的调子说出,隐含着不同的语义。例如:I.T''''heideaofdemocracyandequalrightsforallpeopleiswrong.用降调、肯定的语气说出。意思是:“人人享有民主和平等权利的想法是错误的。"2.Theideaofdemocracyandequalrzghtsforallpeopleiswrong?用升调、怀疑、责问的语气说出。意思是“难道人人享有民主和平等权利的想法是错误的吗?”

5.在整个语流中,同一个句子,说话者不停顿地说出或者停顿位置不同也会造成语义上的差异。例如:Englishteachersunderstandit.假如说话者在English与teachers之间出现停顿的话,其含义是:“老师们都懂英语。”假如说话者不停顿地一口气把这句话说出或者停顿的位置在teachers与understand之间,其含义应理解为“英语教师都懂得它。”

(2)精听与泛听相结合。即粗细结合,“粗”即指泛听,“细”即指精听。“粗细”结合,即指在进行大量泛听的同时,选定一些含有一定量的、自然的连读、失音、弱化等各种音变现象和丰富的语调、语气变化的课文、段子、对话进行精听,同时进行较详细的讲解、分析。精听精练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基本能力;泛听泛练的目的是养成学生运用语言的习惯及语感。在精听和泛听配合练习下,既可保证学生运用语言的纯正性,又可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兴趣和熟练程度。

(3)听力理解训练与阅读理解训练相结合。听音理解的能力强弱与平时阅读理解的速度、方法有着密切的关系。要求学生除了要注意阅读速度之外,感知理解时要以短语、意群为最小的语义单位,并注意各种题材的文章的扩展方式和方向,掌握一种良好的听觉感知理解方法。还要鼓励学生平时要博览群书,扩大知识面,了解使用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文化特点、生活习惯等等。课堂上有意识地补充一些使用英语语言国家的文化概况知识。

(4)引导学生养成边听边做笔记的习惯。做笔记时要抓住语流中的主要信息,用较短的、自己较熟悉的词语,甚至是符号记下来。令学生知道对话、事件、故事的叙述通常都离不开如下几个方面的信息:(where,when,what,who,how,etc.)e.g.Wheredoestheconversationmostprobablytakeplace?Whendidtheconversationmostprobablytakeplace?What''''stherelationshipbetweenthespeakers?Whoisshe(he)?带着这些问题主动积极地去猜测、想象、找答案。

(5)强化学生运用理顺句子与句子之间、段落与段落之间逻辑关系的词语或者短语,推测、判断说话者在特定语境里将会说出的话语内容。告诉学生常被用来表示话语的引伸的有besides,furthermore,inaddition,what''''smore等等;常被用来表示转折的有but,however,inspiteof,onthecontra)等等;therefore,inotherwords等等常常被用来表示推论,而inbrief,inconclusion,inshort等常常被用来表示总结,培养学生把握英语言语扩展的方向并作出正确反应的能力。

言语理解的方法篇3

关键词:刑法语言 刑法

刑法作为国家机器的支柱,作为一部专门的法律,有着其自己的语言风格和特点,对刑法用语的要求也不同于其他学科,刑法在满足法律所具备的要求的同时,它有着自己的语言风格。语言是法律的载体,只有借助于语言的形式,法律规范才能传达到法律工作者和普通民众中,才能解释法律的规范,将抽象的法律条文转化为直观的执行行为,发挥法律的效力。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刑法的语言建立了特有的风格和特点,力图使用这些语言,来阐释法律的精髓和意义,用有限的法律条文来解决法律执行过程中错综复杂的情况。

一、 刑法语言风格特点

1.1 语言平实

刑法的语言表达不追求绚烂多彩,不会采用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也不会使用华丽的辞藻。使用较为朴实的语言来叙述事实,力图使每一个公民都能理解法律的思想,这是刑法语言制定的出发点。采用平实的语言,目标就是要让不同水平、不同素质的公民都能看的懂法律并且按照法律的规定行事。

1.2 语言严谨

刑法的语言追求严谨,体现在有两个方面,语言的逻辑性和表意的准确性,这不仅仅是刑法的特点,也是法律语言的普遍特点。刑法语言的逻辑严密,表达条理清晰,囊括范围详细周密,鲜有漏洞,不给犯罪分子留下可乘之机。而表意准确,选词恰当,不管是一般词汇还是法律专业术语的选用都充分遵守准确性原则,词语的意思清楚明白而单一,概念贴切,没有歧义。

1.3 语言庄重

刑法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是国家强制力执行和实施的规范和标准,所有公民都应该遵循的法律规范,因此在语言表达这方面相对庄重、大方和体面,体现了国家法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语言的庄重主要是通过以下两方面来实现的。

(1)规范典雅的书面语

口语过于通俗,使用口语会削弱法律的威严性,因此要使用较为庄重、文雅的书面语。在选用词语的过程中,还应该注意使用通俗易懂的词语,使得每个公民都能读懂法律条文。同时,还适当地使用文言词语,本身多具有典雅庄重的色彩,《刑法》用词风格典雅,也较多地选用了恰当的文言文表达方式,使得立法语言典雅庄重,稳重大方。

(2) 使用规范的术语和用语

法律术语和用语本身就是法律内涵的体现和延伸,法律术语的运用能更好地阐释法律条文,科学、规范地运用法律术语和用语,能在运用的过程中体现出一种法律的庄严性和权威性。

二、刑法语言用词特点

法律的执行需要以法律语言表达的结果为准,因此要把法律作为准绳,就需要用严谨明确的语言来表达刑法的意义,在用词方面就有自己的特点。法律用语的选择,意义单一、准确,不容易给人造成误解,而且表意准确。

2.1 刑法中专业术语的精确性

刑法中采用了较多的法律专业术语,除了具备一般法律专业术语的特点之外,还特别追求语言表达的准确性,以及语意传递的明晰性,力求还原立法的原意。

2.2 刑法中专业术语的通俗性

法律专业术语的引入并不是专门为了法律工作人员服务,而是为了保证每个公民都能读懂法律,并按照法律的规范行事,因此,法律的语言要尽量简明,通俗易懂,不容易引起歧义。

三、 刑法语言的困境及其根源

3.1 刑法语言的困境

刑法作为一门法律,主要是借助语言来向每个公民传递法律的意图,这个过程中语言直接决定公众如何理解刑法的概念和意图。学术界和司法界从刑法立法来认识刑法的语言,刑事立法是将正义理念与将来可能发生的事实相对应,从而形成刑法规范;刑事司法是将现实发生的事实与刑法规范相对应,从而形成刑事判决。现行刑法语言在对刑法概念和条文的理解上让学界和实务界感到困惑。

3.11 刑法语言在概念中的困境

概念是对同类事物的高度概括,在这个基础上,人们才能够从宏观的角度对事物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才能更好地认识事物总体面貌,因此,概念具有指导性的意义,通过对刑法立法原意进行概念化产生出来的法律条文,正是每个公民认识法律的基础和根本。

脱离了概念,就缺少了解决法律问题的准绳,司法人员在没有严格的专门的概念下,无法清楚地和理性地思考法律问题,而公众也无法借助一个统一的概念来理解执法的理念和立法的原意,这些法律上的思考无法以一种可以传递的方式传达到他人。法律的概念是如此的重要,以至于脱离了概念,法律就没有了基础,就成为了空中花园。法律的概念的地位重要,然后在表达法律概念的过程中却遭遇到了语言上的困境,大量模糊不清、界限不明的词语的运用,令法律概念的阐述出现了误差。

3.12 刑法语言在用语术语中的困境

刑法囊括了刑事法律的方方面面,刑法条文是人们认识刑法的一个窗口,因此刑法的困境多体现在现行的刑法典的缺陷上。刑法组成要素是单个条文的组合,刑法条文又是语言的组织体,其中包含的要素也是各种各样的词语,因此,案件事实的判断要经过法律条文的诠释和解释之后才能得出符合法律原意的判断结果。从这个方面来看,运用在刑法中的语言就直接决定了司法人员是如何执行法律的效力,直接决定了罪刑法定的效果。目前,在刑法语言中的用语术语还存在以下困境有待解决。

法律用语和术语要求语意清楚、明晰,不允许有模棱两可、含糊不清的词语,用语应该简明扼要,符合刑法用语的单一性和统一性,否则会给司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的判断带来困惑和不解。然而我国的刑法中却出现了许多模棱两可和充满价值判断的词语,削弱了刑法的执行力,也降低了刑法的权威性。这种有感情倾向性的词语会误导司法人员的判断,增加了司法人员的裁判难度。虽然很多词语的运用有着其合理性,但是法官的不同理解会使得刑法条文的执行出现偏差,脱离了立法的原意。另外,同义词和多义词的广泛使用,也给刑法用语带来了不确定性,这违背了刑法用语的单一性的特点。

3.2 刑法语言困境的根源

刑法语言博大精深,已经远远超越了对语言的运用,而是发展出了自己的风格和特点,成为司法人员和公众掌握立法原意的重要途径。在这样的背景下,要摆脱刑法语言的困境,改进和提高刑法语言的准确性,使得每个公民都能准确理解刑法的内容,遵守刑法的规范,只有在理解和分析刑法语言困境的根源的基础上,才能提出解决的办法和方案。目前来说,刑法语言困境的根源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 刑法语言本身是基于普通语言存在的,虽然采用了一些刑法语言上的专门术语,但是这种语言本身并不是为了刑法的制定和而存在的。因此利用这种语言在传递刑法条文原意的过程中,难免会有多方面的不足,语言存在的不足就导致了现有的刑法不能很好地、完整地反映社会的价值观、道德观和伦理观,既不能把社会形成的公众价值观传递给立法者,立法者的立法原意也无法很好地传递给公众。这造成了立法者和公众的隔阂,客观上来说,这是由于人们的思维不一致所产生的结果。难以消除这种影响,但是通过语言上的发展,可以逐步减少这种影响。

第二,虽然我国传统语言已经发展了数千年之久,但是直到近代,才有系统的词类范畴分析,和国外相对比,国外早在柏拉图时代就对词类进行研究。语言研究水平上的差异使得我国的刑法用语术语中存在大量的不确定词语,使得很多情况无法利用刑法的语言来进行界定。

第三,语言的特点在刑法困境的形成中占据了一个很重要的地位,但是还有一部分的因素是由于法律案件中的不确定性而产生的。法律以条文规范为中心,而处于法规边缘的案件却不容易用法律的形式来进行规范和约束,这也就造成了大量的边缘案件不容易被界定。

四、结语

社会是在动态发展中的,刑法语言的解释不应该过分追求立法者的原意,否则就会陷入条条框框的困境中。要符合现实社会的需要,关键就在于摆脱刑法语言的困境,使得刑法语言具有确定性。因此首先在刑法上加强词类范畴的研究,使得刑法用语术语能够正确反映刑法条文的本意和社会的需要,正确地确定刑法用语的原因与结果、偶然性与必然性、现实与可能、形式与内容、相对与绝对、有限与无限之间的关系。在理清它们之间的关系的前提下,也就可以进一步确定用语能在什么样的跨度范围内进行解释,同时避免用语无限的扩张。因此在刑法上进行词类范畴的研究可以促进刑法语言的清晰,减少许多用语的不确定性。最后,刑法语言的困境,我们不能期望通过一种或者某几种方法来完全解决,因为没有哪一种方法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每一种方法可能只能解决某一方面的问题,并且每一种方法的运用都是和现实紧密的结合在一起的。从总体上看,综合的方法才是最好的刑法方法。因此,解决刑法语言的问题必须综合运用多种方法。

以上的方法实现起来非一日之功,因此在实践中,可以采取另外一种办法,更加简单可行,适合目前中国刑法的困境。对于模糊论域的案件(程度的模糊性)统统按“谦抑原则”来处理;这是对被告人有利的原则,在刑法语言的确定性尚未达到较高的标准的情况下,这不失为公正处理的一个有效方法。虽然这个办法能够暂时缓解一时的困境,但是从长远来看,还是要加强对刑法语言的研究,使之达到准确、明晰的要求,这样才是长久之计。

参考文献

1、刘艳红;刑法类型化概念与法治国原则之哲理――兼论开放的构成要件之存在根据[J];比较法研究;2003年03期

言语理解的方法篇4

语文这门课程是干什么的呢?简明的说是学语言的。既然是学语言的,就和语言学有关。而且涉及到语言学的各个领域。如和语音学、词汇学、语法学、语义学、文字学、修辞学都密切相关。若再问,学习语言具体指的是什么呢?具体指两方面,一是引导学生学会理解语言,二是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语言;二者构成了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

一、语言理解的作用。

对语言的理解,由于人们的需求和目的的不同,实际上是存在着很大差异的。就一般而言,人们对语言的理解,基本上是对语言所表达意义的理解,主要是对语言内容信息的提取。但是,语文教学中对语言的理解,就比一般意义上对语言的理解要复杂多了,它要在理解语言的过程中识字,了解某些语言知识,形成比较敏锐的语感,它还要在理解语言的同时积累语言和学习运用语言。这样说来,语文教学中对语言的理解,它所关注的就不仅仅是语言所提供的有关内容的信息,它还应该关注语言本身,关注有关语言形式的信息,语言的审美信息,语言知识的信息。要在理解意义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言语的表达效果,并适度地了解语言的一些表达方式和体会语言的美。特别是对那些经过修辞的言语,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因为这些言语是在文从字顺的基A上对语言更高层次的运用;它更讲究表达效果,力求最佳表达效果,在准确表达内容的同时,更注重表达的形式,争取做到内容与形式比较完美的统一。比如,在课文《富饶的西沙群岛》中有这样一句话,“正像人们说得那样,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这句话的意思很简单,是说西沙群岛海里的鱼很多。显然,这句话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方式,更为明显的是:“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的表达效果要比“西沙群岛的海里的鱼很多”好得多。这正如人是马,衣是鞍。一个人穿一身款式陈旧、面料低廉、色调单一、做工粗糙、且不合身的衣服,与穿一身款式新颖、面料考究、色调和谐、做工精细且得体的衣服,给人的感觉会一样吗?更何况衣着装束是极富个性的事情。如果一个人的着装能将自己的身材相貌的优点加以最大化的扩张,那就说明这个人不仅会穿,穿得明白;而且穿得很美,能穿出个性化。一个人能穿出美,已经很不容易了,如果在美的基础上又能穿出特点来,应该说是近乎完美了。“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作者选用夸张的手法,目的无非是故意通过“言过其实”、“夸大其词”以收到“鱼多”的更佳的表达效果。这一表达效果之好可以从两方面去概括,一是最大限度地突出了“鱼多”的特征,并将“鱼多”这一对读者并无多大情趣的事情说得蛮有情趣;二是将“鱼多”这个带有概括、抽象化的所指形象化了,“海”的一半是多少,想来想去,虽然依旧是深不见底、辽阔无边,毕竟还是有“形”可想,有“象”可现;于是,由于这句话使用了夸张的手法,就使那本来索然无味的“鱼多”之意变得令人回味不绝,且不由得生出许许多多的联想和想象。

二、语言运用的作用。

从某种意义上讲,运用语言要比理解语言更难,特别是书面语言。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对理解语言的要求要高于、要大于对运用语言的要求和范围;

语文课本所编选的课文,是言语的海洋。各种不同形式、不同风格的言语,丰富多彩,应有尽有。那些经过选词、炼句,使用了修辞手法的言语,是语言中的精华,这些言语,或经过千锤百炼,或妙手偶得,无不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这些言语是语文教学中最可宝贵的资源。

随着年级的增高和所接触文体、语体的增多,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所面对的语言形式也在以越来越快的速度不断地增多,而且增速比较快的是那些特殊的、经过了修辞锤炼的言语。这种现象的出现是正常的,也是必然的。因为学生不能总停留在记叙平白、形式简单的语言的学习中。面对那些使用了修辞手法的言语,有关修辞的一些问题也就摆在了语文教学的面前。对词汇、语法、修辞、逻辑等方面的知识及其有关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如何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加以体现,它们在语文教学中所占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一直争论不休。不管承认不承认,也不管敢不敢面对,有关修辞的内容是语文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语文教学内部的事情,这是不依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的事实。面对这样的事实,脱离小学生的实际提出过高的要求固然不可取,采取躲闪回避或置之不理的态度和做法也不可取,而在语文教学中反对谈修辞问题则更不可取。

三、画龙点睛、提升魅力的作用

语文教学内容纷繁复杂,上出高水平、高质量的语文课,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各种类型的课,如识字课、汉语拼音课、阅读课、习作课,虽然各有各的难处,各有各的麻烦,但难处最多的、麻烦最大的怕是阅读课。阅读课难上,上好阅读课更难,阅读教学见真功。一位语文教师的真功夫,会尽显于他的阅读教学中。在阅读课上,完全可以看出一位语文教师语言文字的修养,看出他的文化底蕴,看出他的语言理解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可以说,凡成功的语文教师,都在阅读教学上有着自己的绝技和高着;凡在阅读教学上取得成功的教师,都比较重视引导学生理解语言;凡善于引导学生理解语言的教师,都能在理解语言的内容与形式上做到比较恰当、适度的结合与统一,他们是指导学生理解语言的行家里手。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言语,比如那些在课文中起到关键作用的言语、那些含义深刻的言语、特别是那些既是关键的、又是含义深刻的、同时又使用了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极佳的言语,是阅读教学的比较要紧之处。可以毫不夸张地讲,阅读教学能否取得成功,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语言质量的高低。

言语理解的方法篇5

关键词:听障学生 数学语言 能力 培养

谈到语言能力培养,很多聋校数学教师都会认为这是语文课上的教学任务,数学课只要教会学生分析、计算即可,这种观念是数学教学的误区。在数学教学中,有大量的数学语言需要学生去理解掌握,因此,数学教学必须重视对学生数学语言的训练,使学生逐步学会用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解题活动和思维过程,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

一、加强数学语言教学对促进听障学生数学能力发展的重要性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聋校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数学语言作为数学思想和数学思维的载体,其发展的水平直接影响着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正如著名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所指出的:“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数学语言能力是数学能力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听障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发展数学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

二、培养和发展听障学生数学语言能力存在的问题

1.手语表达数学语言的局限性。

抽象性是数学语言重要特点,从最基础的数的运算到正反比例的判断、从简单的分数的认识到复杂的函数意义的理解,数学语言具有抽象性,而手语却是一种极具形象性的语言。这种抽象性与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导致手语不能准确、严密地表述数学语言,在用手语转述数学语言的过程中会导致信息的弱化,甚至丢失。

翻开《中国手语》,其中专门涉及数学语言的词汇仅有168个,当中还有一些词汇(如百分数、百分比、百分号)只能共用一个手语,仅靠这168个数学手语词汇远不能满足听障学生学习数学语言的需要。为了适应教学,有时候教师只能根据经验“自创”数学手语词汇,但这些自创的数学手语词汇缺少严密的科学性和实践的普遍认同,在使用的过程中,影响了数学语言表述的准确性。

2.语言的转换存在困难。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有经验的老师常会有意识地以自然语言为讲述语言指导听障学生学习数学语言,也就是让数学语言通俗化,以此帮助听障学生理解、内化数学语言。但是在将数学语言转换为自然语言的过程中,会或多或少发生信息缺失的状况,这是由手语的局限性及教师的手语水平决定的。健听人的自然语言与数学语言对听障学生来说,在学习掌握的过程中都存在困难。听障学生要在两种学习起来均有困难的语言间进行转换,其难度不言而喻。

3.不良的阅读习惯。

细心的老师都会发现,如果让听障学生自己阅读数学教材,他们更多关注的是解题的方法和步骤,而不是书中的文字描述;在解答问题的时候,往往不会认真去阅读题目要求,只是粗略看一下。所以他们在答题目时,常常答非所问,错误率较高。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听障学生的阅读能力还不足以支撑他们理解数学教材中文字的内容。

三、培养和发展听障学生数学语言能力的有效对策

1.推敲数学语言词汇,提高理解能力。

在教学有理数加法法则时,法则的第三条:“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其中的一个“同”字,我问了班上大部分学生,他们都只能用“同样”这个手语来解释。其实,在汉语中这只是一个介词,对于健听学生来说是很容易理解的,可是对于听障学生来说就会很难。因此,在解读过程中,我们要适当放慢速度,尽量运用自然手语,结合具体问题讲解,帮助听障学生理解掌握概念、性质、定理、法则的本质属性,以加深理解。

2.训练数学语言转换,提高思维能力。

(1)自然语言与数学语言的转换。为了帮助听障学生理解教材中的概念、性质、法则等,在课堂上我经常将数学语言转换成自然语言,特别是自然手语来讲解,并且经常让听障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表述思考的过程,这些都是训练听障学生将数学语言转换成自然语言的有效方法。

(2)不同形态数学语言间的转换。数学语言可以分为符号语言、文字语言和图表语言。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听障学生将抽象的符号表达形式转化为容易理解的文字语言,再转化为有更强直观表现力的图形语言,可以帮助他们理解概念,提高思维能力。例如,在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时,我把坐标解释为“座位的标记”,即“第几排第几列”,让听障学生找出教室中位于某排某列的同学,再任意指定某个同学,让听障学生回答其处于某排某列,在此基础上引出平面直角坐标系和平面内点的表示方法,这对听障学生理解平面直角坐标系有很大的帮助。

3.运用不同的训练手段,加强听障学生对数学语言的掌握。

(1)概念教学。首先,要引导好学生学会抓住概念、性质或公式中的关键词语,用数学语言描述,对于概念、性质中限定的话不能随意删简、添加,避免表述不全、分类错误甚至乱造术语、曲解概念。其次,判断一个概念正说与反说的正误也是训练学生的重要方法,通过正、反说法判别,能够加强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认识。

(2)计算题教学。数学计算教学中“说算理”是一种训练学生数学语言的强有力手段。在教学中,根据一定的逻辑顺序,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逐渐使学生的思维具有一定的条理性,从而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越来越流畅,数学语言更为严谨有序,思维更为开阔。

(3)文字题教学。小学数学中的文字题也是训练学生数学语言的手段之一。它是把式题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来的一种形式,教师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用多种方式来读题、译题,深刻理解文字题与式题的联系。比如,除法式子:36÷9,简单的一步式题可以引导学生用以下几种方式表达:①名称读法;②直读法;③意义读法。像这样在数学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数学语言的训练,精心设计数学语言的阶梯,将“日常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再将“数学语言”抽象成为“数学式子”,以“说”促“思”,使学生的知识构建更为丰富、巩固,思维过程更加明确、深刻。

(4)应用题教学。应用题教学更是训练学生用语言有条理地表达思维过程的重要手段。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由果索因、由因导果和用假设的方法分析说理,让学生提高说理能力,清楚表达解题思路,从而掌握综合思维能力。这样的说理训练中,提高了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优化了应用题的教学过程,有利于学生分析数量关系、导求解题途径的能力,在指导学生有理有据地叙述解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

言语理解的方法篇6

【摘要】本文对语用学的基本原理和应用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对英语跨文化交际中常见的语用学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语用学正确应用的一些策略,希望本文能够为英语跨文化交际的学习和应用有所助益。

【关键词】英语 跨文化交际 语用学

引言

全球经济的发展使英语作为世界语言,在商贸工作中得以大量应用。同时,受经济的带动,国家间的人员输入和输出也越来越多,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英语已经是现代人生活之必须。因此,英语也成为大学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但是,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英语使用仍存在着诸多问题,从语用学角度上进行解读,并讨论语用学应用的方法,值得我们进行广泛的研究和思考。

一、语用学的基本原理

语用学是语言学各分支中一个以语言意义为研究对象的新兴学科领域,在众多的语用学定义中,有两个概念是十分基本的,一个是意义,即词语本身代表的含义;另一个是语境,即语言发生时的特殊环境。简单来讲,语用学将词语的含义和语言应用时的环境结合起来,是专门研究语言的理解和使用的学问,它研究在特定情景中的特定话语,研究如何通过语境来理解和使用。

二、英语跨文化交际中常见的语用问题

1.解读语词的失误。语言系统中最基本的是语词,在跨文化交际中,语词应用的适当,可以明确表达要描述的事件或个人的想法。但是,英语语言系统中的语词意义,与中文有非常大的差别,同样一个词语在不同的环境中,有着不一样的使用方法,例如“神圣的”一词,在汉语语言系统中,表述就是“神圣的”,但是在英语中,“sacred”、“holy”、“divine”都有“神圣的”的含义,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需要进行不同的释义和选择。但是在日常翻译和交流的过程中,很多英语应用者忽视这样的差别,造成语词解读失误的问题。

2.对英语表达习惯的忽视。英语语言与汉语是不同的语言系统,在表达习惯方面有非常明显的区别。汉语中表示敬语,“请”字是常见的,英语中相对应词是“please”,但在公共场合,英语国家将社会公德作为公民基本素质,不会应用敬语,直接表达目的,如“NO SMOKING”,但在中国语言中强调礼仪,常用的表达方式是“请勿吸烟”,如果在英语表达中使用敬语“please”,则会将语言所代表的情绪特征抹去。在英语应用中,忽视这样的表达习惯,会造成表达失误。

3.文化意义的误解。中国与西方国家的政权体制、国民心理环境,文化的主流思想完全不一致,很多英语学习者和应用者,都忽视了这样的语言心理基础,因此,在理解英语表达方面出现了一些误解。常见的误解存在于单词的理解上,英语中的“dargon”并非汉语中的“龙”,具有神圣、吉祥的意思,而是代表着邪恶的力量。而英语中也不存在“吃了么?”这样的问候。很多英语学习者,在文化意义方面的误解,使语言的理解和应用都存在着问题。

三、合理应用语用学的方法

1.重视语法的语用价值。应该加强对语法的重视,一定要避免在语言转化时像使用汉语一样对每一个字句加以斟酌。在具体的跨文化交际中,必须在明确汉语语用习惯的基础上更为全面地对英语语用习惯进行分析和理解,进而减少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现象的产生,逐步强化我国交际人员的跨文化交际水平。例如在汉语交际中,如果陈述完某些观点后,会以This is my point view. 表示对自己观点的总结,但是在英语语法中,已经陈述完成的就代表已经过去,因此应该用That is my point view. 加以表述。

2.注意区别语言习惯。只有真正地理解英语语言的表达习惯才能够促使跨文化交际中英语的作用得到充分的l挥,提升跨文化交际质量。例如在对方表达谢意后,英语语言习惯中常用 You arewelcome. 来应对对方的 Thank you. 但是在汉语语言习惯中却较为习惯使用Never mind.进行表达,这一词在英语中具有“不介意”的意思,如果交际中使用此词汇,则必然会造成交际对方的误解。

3.加强英语国家文化学习。语言是文化的一种表述形式,不了解英美文化,不熟悉英美人民的习俗,就不可能运用英语进行成功地交际。反过来,越深刻细致地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以及生活细节,就越能正确地理解和准确地使用语言。因此,要减少由于文化心理导致的语言理解问题,就要多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不断进行学习。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书籍进行对照阅读,观看英剧、美剧,体会其中的语言文化表达的方法,都是能够帮助我们进行语用学方面提高的方式。

四、结语

综上所述,语用学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应用,概括了不同语言系统使用者在交流中常见的问题并提出了确切的改善策略。从语用学的角度出发去使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流,能够减少交流中的问题,提高交流效果。

参考文献:

[1]王玲玲.关于英语跨文化交际中语用学的应用探讨[J].青春岁月,2016(08):108-109.

[2]周养权.跨文化交际下英语语用的方法研究[J].英语广场, 2016(05):131-132.

言语理解的方法篇7

关键词:跨文化;相遇;交谈;理解问题

跨文化语言交流是指在“跨文化相遇”(interculturalencounter)中有着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人们所进行的交谈,谈话的双方所使用的语言对于一方来说是母语,而对于另一方来说却是外语,也可能对于双方来说,这种语言均不是自己的母语。本文只讨论一方是母语讲话人,另一方是外语讲话人的情况。双方对于交谈所使用的语言具有不同的语言能力(linguisticcompetence)和文化背景,因而在交谈中经常会出现理解问题。谈话是双方面的,理解达成与否取决于双方。本文试图阐述跨文化相遇中的理解问题,从谈话双方出发对于理解问题的产生进行分析,说明双方为解决交谈中的理解问题所采取的策略,提出语言理解是涉及多层面的动态选择。

一、交谈中的理解问题

跨文化相遇指语言、文化背景各异的人不期而遇,在这种不期而遇的碰面中交谈的内容具有不可预见性,尤其对于讲外语的谈话者来说,他们无法预见会谈中可能碰到的词汇、语法等内容。因此,理解问题或多或少会出现在这种不可预见的跨文化的交谈中。在跨文化相遇中说话双方完全理解,交流与沟通顺利进行的情况不能被称之为问题,在此讨论的理解问题是指听话人在理解说话人的话语时表现出来的听不懂(non-understanding)和误解(misunderstanding)的情况。

听不懂是听话人能听懂的话语有限或者完全听不懂,也有可能由于遇到突然的话题转换(topicswitch)导致听话人不知所措。

当说话者之间出现部分或完全的、暂时或长久的理解错觉时,误解就这样产生了。误解是母语讲话人和外语使用者对同一语言单位赋予了不同的意思。听话人对于所听内容得出了他觉得言之成理的一种意思,但事实上却不是说话人所要表达的意义。

在跨文化相遇中出现听不懂或误解的理解问题时,双方的交流可能出现不同的结果。当谈话一方或双方均发现交流中存在理解问题时,一方或双方可能针对问题进行解决,交流可能被继续进行了。有时,也可能由于无法解决理解问题,比如讲外语的说话人完全无法理解母语讲话人的话,交流被迫中断了。还有一种可能的情形是对话双方均没有意识到交流中出现的误解,交流的思路没有被中断而是继续了下去。例如,在洗衣店讲法语的智利人Berta询问窗帘的清洗问题,而母语是法语的店主回答她的是床罩的价格。他们都没有意识到误解的存在,交流继续进行了。

区分听不懂和误解这两种情况并非易事。听不懂与误解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尤其是误解,它通常是讲外语的说话人对于自己听不懂的内容作了假想、主观臆测。

二、理解问题的产生

在跨文化相遇中出现的理解问题可以归因于语言、会话原则以及文化的差异。

首先,理解问题可能出现在语言层面,例如词汇层面。如果没有词汇基础,语言交流必然受阻,当然会出现理解问题。彼此语言不通、完全无法进行交流的情况没有讨论的意义。在此讨论的情况是交谈整体来说可以进行,只是因个别词汇造成的语言理解问题。比如,土耳其人Mahmut。在荷兰应聘一家面包店工作时,对话一直十分顺利,但是当店主告诉他“必须先接受体检”(moetnoggekeurdworden)时,Mahmut不知道“gekeurd”(检查)这个单词的意思,交流被暂时中断。当作为母语讲话人的店主给出“检查就是你要看医生,看内科医生”的释义之后,交流又继续进行了。

除了完全听不懂词汇带来的理解问题之外,还有因为误听词汇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导致的误解。误听是误解的一种情况。这类问题的共同点是听话人对于一个或数个语音要素认知有偏差。如意大利人Angelina在面试时把德语zuerst(第一件事)听成zuessen(吃饭)了。这是她自己假想的、猜测的。当听话人认为理解的内容是谈话内容的延续,比说话人实际表达的话语还要连贯时就有可能出现误听,听话人可能会按照自己认为母语讲话人会沿着的谈话思路作答。误听的产生常常是有其诱因的,比如,当母语讲话人的话语中有与前面话语有关联的要素(指称的、时间的或空间的等等)时,听话人可能会对所听到的话语产生误听。这些要素会给讲外语的听话人带来理解方面的错觉,由于不是完全能听懂,所以就凭借自己听到的只言片语联想、发挥地去理解了。另外,母语讲话人语速太快、讲话含混或发音不清也容易造成讲外语的听话人误听的情况。

语言的其他层面也会带来外语听话人在跨文化相遇中的理解问题。内嵌句子等比较复杂的语法结构,省略的话语诸如使用代词、口语中的缩略式、弱读的元音等都会造成外语听话人一定的理解困难。

其次,语言交流背后隐藏着的比较模糊的会话原则也能带来跨文化相遇中的理解问题。语用学家发现人们在交谈时遵循一定的会话原则,如合作原则(cooperativeprinciple)和礼貌原则(politenessprinciple)。在跨文化相遇中尤其以礼貌原则、人的面子问题所带来的理解问题具有普遍性。会话时的礼貌原则实质上就是谈话双方对于面子(face)问题的关注。面子是我们在公众面前的自我形象(self-image)。这种自我形象包括正面子(positiveface)和负面子(negativeface)。正面子指我们需要被他人接受、喜欢。人具有社会性,需要他人的认同,面子就体现了人对他人的需要。负面子指我们独立行使行为的权利,我们的行为不受到他人的胁迫等等。礼貌是人们有保全面子或自我公众形象的需要的意识。正礼貌(positivepoliteness)是要在一个社会群体中有被接受、重视和喜爱的自我形象。负礼貌(negativepoliteness)是要维护不受他人强加的意志影响,拥有作为一个自由人的自我形象。礼貌原则是我们在与他人进行谈话时表现出来的对他人面子的关注,从礼貌的角度出发不威胁他人的面子,不让他人丢面子。同时,对于谈话的另一方来说,他也要关注我们的面子,即也要给我们面子,不让我们丢面子。

面子问题充分体现在跨文化相遇的理解问题中,说话双方有时为了保全对方的面子,为了表现有礼貌而选择终止谈话。例如,智利人Berta到了法国一家木材店,她想把家里的搁板加工成自己想要的尺寸,但是她听不懂木材店老板问她的有关尺寸的专业问题。由于不愿意在公众面前承认自己没有听懂,她试图保住面子,没听懂却仍答非所问地说着自己想把这些搁板安装到墙壁上的想法。她的回答与店主的问话内容不一致,Berta的停顿和迟疑将自己的理解问题暴露无遗。店主看到她尴尬地犹豫和沉默,为顾及她的面子,没有再问什么。Berta很尴尬,担心再次出现听不懂的丢面子的情形,所以既不想重复自己的问题,也不想再问任何问题了。他们的交谈不了了之。

第三,从讲外语的谈话人角度来看,还要考虑作为非母语使用者,他的母语文化背景对于跨文化相遇的影响,即文化因素在跨文化相遇中的作用。如摩洛哥人Fatima在与负责住房问题的官员用荷兰语进行交谈时,很长一段时间保持沉默,表现得很不合作。她沉默的原因是她觉得必须对自己不认识的政府官员讲自己的私生活,如一个房间里有几个孩子睡觉,对自己来说是侮辱。由于Fatima的沉默,那位官员不知道哪里出现了问题,交流受到了阻碍。由文化差异导致的理解问题是最难解决的。这位官员如果认为Fatima的外语语言能力是她无法回答的原因,相互的误会不会很深。但是,如果他从Fatima前面的交流认定她有足够的外语语言能力回答他的问题,而她却保持沉默,那么他多半会认为这种行为比语言问题严重得多,误会将会比较深。

从跨文化语言交流中产生理解问题的上述三个方面看,语言层面的问题是比较容易解决的,会话原则和文化差异带来的理解问题则比较难解决。下面讨论谈话双方在解决跨文化相遇中的理解问题时通常采用的策略。

在跨文化语言交流中出现理解问题,谈话双方均负有一定的责任。事实上,出现理解问题时,谈话双方都不会采取袖手旁观的态度,他们都会采取一定的策略来解决问题。

外语谈话人通常采用以下四种策略。①如果他的外语语言能力足以识别自己的理解问题,而且还不怕丢面子,他会采取积极有效的、能够表明自己理解问题的策略,如问“……的意思是什么”,采取向母语谈话对象寻求帮助的策略。②如果他的外语语言能力有限而且很顾及自己的面子,可能会出现上文例子中Berta在木材店里的情况,听不懂店主的问题,虽然知道理解问题已经出现却选择答非所问、掩饰问题的应答策略。③避开。谈话双方都会尽可能避开会使交流中断的语言问题,外语使用者在遇到此类理解问题时尤其经常运用这个策略。④不管外语语言能力如何,他都采取了观望、等着瞧的策略。先忽略理解问题,且听下文,期盼自己的问题在下文中自然而然被解决。另外,讲外语的说话人有时选择不表明问题或作出模糊、含混的反应,是因为他想让母语讲话人决定是否要进行协商以及采取何种策略。他也可能会因为想保住面子,害怕表明自己用外语进行交流时存在的劣势,因而选择观望。①、②是两种极端的情况,最好的和最差的情形。视情况而定,第③和④种策略有时会有一定积极的效果。

母语谈话人在跨文化语言交流中的策略有以下三种。①积极且有针对性地解决外语讲话人的理解问题。在理解问题出现时,首先要肩负起解决问题的重任,放弃最初使用的语言和表达方式,选择更能与讲外语的谈话人语言能力相配的语言,通过给出同义词或反义词的释义使交流继续。②观望。这个策略对语言能力或高或低的讲外语的谈话人都是有效的。③放弃。母语谈话人使用①、②种策略之后,仍然无法解决理解问题时,只得选择放弃。母语讲话人解决交谈中的理解问题时采用的策略是被动的,是视外语讲话人的情况而确定的策略。

四、理解:多层面的动态选择

在跨文化相遇中,虽然谈话双方进行的是语言的交流,但是在交流中传递的却不仅仅是语言的信息,还包括文化的信息。Bremer认为:从理论上讲,形成语言理解的每一个层面都可能造成理解问题。话语(utterance)本身以及说话人意欲表达的语境与听话人期待的语境是否一致等层面综合在一起形成的“力”(force)决定理解。语言理解的实现是多种要素的一个合力。由于语言文化背景不同,跨文化语言交流中会出现理解问题,然而,由非常简单的原因造成的理解问题仍然是特例。在大多数情况下,听不懂和误解等理解问题的背后常常有来自多个层面的多个原因。由于谈话双方在语言与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外语讲话人与母语讲话人之间的理解问题十分复杂。

跨文化相遇的理解是母语使用者与外语使用者对于谈话中所涉及的语言和文化等各个层面信息的表达和理解的动态选择。在要不要选择的问题上,他们没有选择的自由,他们拥有的唯一的自由是可以决定是继续使用这种语言进行交流还是保持沉默、中断或终止交谈。语言交流的双方要对“话语的产出和理解作出选择”,这里的选择涉及话语的各个层面,例如,选择语言形式、词汇、短语和语法等等。在出现理解问题时,谈话双方要对语言理解策略进行动态的选择,或直接提出问题,或观望或回避。

跨文化相遇中理解的达成更是一种文化的选择。如果不了解谈话对象的语言文化的禁忌,谈及对方禁忌的内容必然引起尴尬或不快。彼此若了解对方的文化,交流便能避开谈话的,或者即便出现了尴尬,觉得不快的一方也能体谅另一方并非是有意冒犯,只是两种文化对这一事物的诠释不同而已。

跨文化语言交流理解的达成还取决于谈话双方心智的正确选择。任何谈话都是在谈话双方依据自己的心理状态、意向和社会地位对话语的表达和理解进行选择的基础上进行的。然而,跨文化语言交流的双方在顾及文化差异的同时,更要顾及政治、经济等方面带来的社会地位差异,选择恰当的语言、语气,以便达成语言、文化等方面的理解。

综上所述,跨文化语言交流中的动态选择不仅存在于语言理解形成的每个层面上,还存在于交流所涉及的语言以外的其他层面上。所有层面的选择,始终都是动态的。跨文化语言交流的理解是不断进行着的多层面的动态选择,只有谈话双方在各层面上所作的选择都是适当的才能规避理解问题,达成理解,使交流成功。

五、结语

言语理解的方法篇8

一、正确认识幼儿阶段的英语语法教学

(一)语法教学的本质和目的

综合各种观点,笔者认同语法教学是为培养语言运用能力服务的,所以少学用法(usage),多学使用(use)。幼儿英语语法教学应服从和服务于培养幼儿的语言实践能力,通过语法教学使幼儿掌握语言规律,更好地进行听、说等语言实践。在实际教学中,不把语法作为显性的知识来传授,不作系统的讲解,而是结合到语言的实践中去,以够用为宜,突出简单性。

(二)语言能力与交际能力

语言能力(linguistic competence)是6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N.Chomsky)的转换生成语法理论的术语。他的理论是:语言能力是本族者内化的语言知识体系,它包括语音、词法、句法和语义等规则,以区别于语言行为(linguistic performance)。如要求能识别音素,并能见词发音、见文朗读;能识别单词和习惯用语的语义和语法作用,并能用于听、说、读、写之中;能识别语法的词法、句法,把语法运用于听、说、读、写之中等。“正是本族语者所具有的这种语言能力使他能够理解并产生以前从未接触过的合乎语法的句子”(陈佑林,2000)。Chomsky认为语言能力是比语言本身抽象的知识状态,是一套规则系统,一种知识体系。实际上Chomsy的“语言能力”就是语言学习者的语法能力。

“交际能力”这一概念最初是海姆斯(D.H.Hymes)针对乔姆斯基的“语言能力”提出来的。Hymes认为语言能力应当是使用语言的能力,认为“交际能力不仅应包括语言能力,还应包括语用知识和能力,即在语言运用过程中,交际双方不仅需要知道交际话语的结构正确与否,还需要知道交际话语在特定语境中的可行性、得体性和目的性。这也就是说,交际能力使得本族语者能够在适当的场合,适当的时间,用适当的方式进行”。他所论及的交际能力包括:(l)语法性,相当于语言能力;(2)可行性,也就是可接受性;(3)合适性,指语言得体;(4)现实性,指交际中语言行为是否可行,即现实生活中是否使用该语言。他认为,如果一个人具备了交际能力,他就知道对什么人在什么场合和什么时间用什么方式讲些什么和不讲些什么。一个有交际能力的人,不但懂得语法规则,而且还有在社会中恰当得体地使用语言的能力。

由此可见,语言能力是指掌握语音、词汇、句型、语法等语言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构造和理解句子的能力;交际能力是指在特定的场合恰当地运用语言知识表达思想的能力。语言能力既是交际能力的基础,又是构成交际能力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有了语言能力并不等于具备了交际能力,恰当地使用语言能力才是交际能力(李观仪,1990);而交际能力的培养必须建立在语言基础知识之上,否则将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三)语法教学、语言能力与交际能力三者之间的关系

语法教学是培养幼儿交际能力的客观要求。语法是语言的核心,不按语法规则而随意地堆砌在一起的词语,不可能被他人理解,不可能起交流思想的作用。婴儿获得母语的过程,也是先在大脑中大量积累储存所输入的语言材料,然后自然内化为语言规则(语法),最后再创造性输出话语的过程。因此,要正确地理解语言和使用语言,就必须掌握语法这个语言的规则体系。

幼儿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也要运用他们所掌握的语法能力去寻求他们所需要的信息,并创造他们所需要表达的语言。这就必须进行语法教学。换句话说,语法教学为交际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基本的语言知识(也就是一定的语言能力),语言知识是形成语言技能的基本条件,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是语言运用的基础,而语言运用是交际能力的体现,它们的综合就是语言的交际能力,通过交际又巩固了语言知识,促进了语言的运用。幼儿英语教学属于外语教学,缺乏自然的英语语言环境,幼儿英语语法教学有利于幼儿掌握语言规律,使所学英语更系统;也有利于培养高层次的语感,使他们理解更多的语言信息,使表达更为严谨;更有助于拓宽表达范围。因此,幼儿英语语法教学要把语言规则和语言实践结合起来,从而使幼儿获得语言能力,最终能够流利地产生话语并适合情景地使用语言进行交际。

(四)幼儿英语语法教学的影响因素

1.母语。外语语言学习不是零起步,而是以母语为起点的。在这一学习过中,学习者会使用已有的一切知识,包括母语知识,来发展自己的中介语。在我国的幼儿英语教学中,实际情况是:幼儿在学习英语时,母语已有相当程度的发展,已习惯于用母语来思维,即使是用实物等直观教具来讲解单词的意义,幼儿在看到实物时也会在心里翻译成母语。同时,许多非英语母语的外语老师感到完全排斥母语进行教学很困难,很难流利地用英语进行明白、透彻的讲解。所以,幼儿的母语语法系统对其学习另一种语言的语法系统有着某种程度的影响。

2.年龄。成人学习外语主要依靠认知机制,而儿童则更多地借助语言习得机制。一般来讲,年龄越小,越适合隐性语法教学和语法习得,越依赖于直接的语言环境,越喜欢形象生动的图画、色彩、动作等教学手段,越擅长记忆、背诵、直觉等途径。

3.学习目标。王培光(1996)认为,如果学生的学习重点在掌握英语的听说能力,则语法教学较不重要。但也有研究者认为,如果不学习语法,学生是不能够完全获得(听说读写)四种能力的,也不会提高交际能力。在听的过程中,“听者”“必须有足够的语法知识,才能够正确地理解听力信息”。对于说者,他在交谈的过程中尽管可以使用身势语等来辅助表达思想,但是“对于一位单方演讲者”来讲,他必须充分“注意语法”。幼儿英语教学的目标侧重听说能力的掌握,而听说能力的掌握也同样需要足够的语法知识作为支撑。

4.课堂教学。语言习得理论认为,“通过课堂教学或真实的交际活动使学习者注意到要掌握的语法特征”,从而可以使学习中得到的有意识的语言知识转化为语言交际所需要的无意识的语言知识。在我国,幼儿英语教学缺乏真实的目的语环境,属于外语教学,需要在课堂上提供“类似真实”的语言交际活动,从而提高语言使用的准确率。

二、幼儿英语语法教学的操作原则

(一)幼儿英语语法教学的原则

1.隐性教学原则。隐性语法教学原则是指在教学中避免直接谈论所学的语法规则,强调学习者学习语法必须置身于有意义的可理解的语言环境中,主张通过情景让幼儿体验语言,通过对语言的交际性运用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守语法规则。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创设语言情境,让孩子在“实景”中理解某个语法项目所表达的含义,从而提高语言的交际能力。

2.交际性原则。社会语言学家Hmyes(1972)提出了著名的“交际能力(communiactive competence)”的概念。他认为,一个人要能够真正地运用语言进行交际,除了必须具备Chomsy提出的能造出合乎语法的句子的语言能力之外,他还必须具备在什么场合、对谁、用什么方式以及说什么的能力,也就是交际能力。这一理论明确了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的关系。因此,语法学习是服务和服从于培养语言交际能力的需要的,语法学习应该与交际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幼儿英语语法教学要贯彻交际原则。

3.实践性原则。语言学习,离不开实践和反复练习。幼儿英语语法主要出现在句型和一些短小的文章中,因而语法教学主要是结合这些具体的学习活动,让他们感受、领会、掌握一些基本的语法知识,从而在实践中正确熟练地应用,并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从而形成语感、建立一套新的语言习惯。

4.适量原则。幼儿英语教学的目的是使幼儿获得初步的交际能力,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英语的习惯,对英语产生兴趣。因此,进行语法规则教学时要注意遵循适量原则,即所涉及的语法项目是最基本的,讲解时以儿童能理解为度,真正做到语法为言语服务。

(二)幼儿英语语法教学的方式

1.创设语境教学语法。语言形式和意义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在信息处理过程中二者是不可分割的。语言形式是意义的载体,语言形式本身就是意义。语言运用的得体性是通过一定的语言形式得以实现的。语言的使用都是在具体的情景中进行的。传统的语法教学多以教师的讲解伴以学生的操练来进行,通过反复练习达到语言的熟练运用,但这种方法形式太呆板、枯燥,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这种讲解的方式对幼儿来讲就更不适合,幼儿抽象思维不发达,情景对他们往往有着极强的吸引力,因此要使语法教学情景化、交际化,使语法实践练习结合具体的语言活动来进行。例如教授“This is…”结构,可以借助图片或实物来创造情景。

2.练习句型教学语法。句型是从大量句子中抽出来的典型句式,是语言结构的模式。句型练习是以行为主义心理学为理论基础的听说法的主要教学形式,句型练习是为了认知和掌握句子结构规律,幼儿一旦熟练掌握了常用句型,就基本上掌握了时态变化和句子结构、词的搭配、词义和用法。学习句型,等于为语法教学提供了感性材料,同时可起到增强直接理解和表达能力的作用。

3.歌曲童谣教学语法。歌曲童谣是一种行文简单、节奏明快、充满童趣、朗朗上口的说唱形式。歌曲节奏、韵律强,易引发幼儿的快乐情绪,普遍受到幼儿的喜爱。幼儿英语歌谣的主要特点是句式多重复、语言浅显易懂、旋律优美节奏强、形象具体可感、富于动作性,符合幼儿的生理、心理特点。有些歌谣从头至尾重复同一句子结构,这能使幼儿无意中学到许多句型和语法。

4.直观教具教学语法。幼儿的思维特点是具体形象性,对他们来说,由眼睛带来的体会是印象最深刻、最容易理解的。而任何的语言符号都具有概括性的特点,对幼儿进行语言教育,都需用直观性来解决这一对矛盾。使言语符号形象化,既有助于幼儿对英语语言的理解和记忆,又能使英语语言教育活泼、丰富多彩。图画法、多媒体法就属于这一范畴。

总之,语言教学离不开语法教学。有语言运动,就有语言运动规则存在。可以说,在语言活动中,语法无处不在、无时没有。幼儿阶段的英语教学中也毫不例外的处处渗透着语法教学。作为教师要以幼儿为本,根据具体情况,确定语法教学的地位,选用适当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这样幼儿才能逐渐提高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达到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目的。

(本文为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幼儿双语教育研究”阶段成果)。

上一篇:小学语文优秀课例范文 下一篇:计划生育规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