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建工程类别划分标准范文

时间:2023-11-01 16:49:24

土建工程类别划分标准

土建工程类别划分标准篇1

关键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主要功能分区 土地评价 结构调整

引言

都匀市位于贵州省南部地区,总面积2274.00平方千米。山地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80.00%以上。在山地、丘陵之间有众多小盆坝和河谷槽地。平均海拔938.00米,最高点海拔1961.00米,最低点海拔540.00米。属中低山山原地貌。气候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6.70℃。

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城镇工矿功能分区存在的问题

①《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的历史机遇,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特别是在建的贵广高速的铁路、贵广高速公路、厦蓉高速公路、黔桂复线、已建成的贵新高等级公路等国家西北、西南出海大通道的完善,西电东送等工程的相继建成,其土地利用结构已发生了巨大影响,用地结构正在趋于合理。

②由于历史上该城市就是属少数民族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经济落后、基础设施薄弱、但同时,对当地的自然资源的保护从另一方面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对于利用地方优势特色产业、利用当地天然气候等自然资源,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调整产业结构,科学合理利用土地也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③亿元GDP指标远低于全省及至全国水平,第一产业水平低,经济总量偏小,外向度低,又缺少足量规模企业拉动,中心城市的聚集力和辐射功能未能充争发挥,废弃独立工矿用地未得到有效利用,城镇人均占地41.27平方米/人,又远低于建设部制定的标准中等城市人均标准90-105平方米/人,农村居民点用地有较大浪费(人均占地132.12平方米/人高于《贵州省村镇规划标准》规定的最高上限79.60平方米/人),

2、城镇工矿功能区各种分析方法评价

1)、根据原建设部对城市用地的分类进行归类,具体详见原建设部颁布的《城市用地分类和代号》。

2)、特尔菲法和层次因子分析法

①特尔菲法

应用特尔菲法分配权重值的步骤是。

(1) 设计意见征询表

(2) 选择专家并请他们填写问卷表格

(3) 整理和反馈专家意见

(4) 不断整理和反馈专家意见

②层次因子分析法

影响城镇工矿用地的因素主要包括社会经济因素、自然因素和特殊因素。根据分析确定城镇工矿用地的指导性影响因素体系如下:

③资料的收集

1)、土地利用效益资料

2)、地租、地价资料

3)、影响城镇工矿的因素资料

4)、其他资料

④指标的计算

1)、单元土地质量指数计算

根据土地功能分区内单元总分值进行级差收益测算时,单元土地质量指数按下式计算:

Xin = fi/ n(23)

式中:Xin :某单元土地质量指数

fi :某单元总分值

n :土地功能分区数

2)、行业或类别资本效益折算系数的计算

分别以商业、居住、工业中某种行业或类别的资本为标准,按下式计算各行业或类别的资本效益折算系数:

Kci = Crm/Cr(24)

式中:Kci :某用地类型中的某行业或类别资本效益折算系数

Crm :该用地类型中某一行业或类别全市平均资金利润率

Cr :该用地类型中标准行业或类别全市平均资金利润率

3)、 规模资本效益折算系数的计算

分别以商业、居住、工业中当地行业最佳企业规模或技术水平下的资本为标准,按下式计算规模资本效益折算系数:

Kcs = Crn/Cmax(25)

式中:Kcs :某一行业或类别某一规模下的资本效益折算系数

Crn :该行业或类别某一规模下的全市平均资金利润率

Cmax :该行业或类别最佳规模下的全市平均资金利润率

4)、 企业标准资本额的计算:

企业标准资本额按下式计算:

Cs =Ce×Kci ×Kcs(26)

式中:Cs:企业标准资本额

Ce :企业实际使用的资本额

Kci 、Kcs同前

5)、 合理工资量的计算

按当地各行业不同技术水平下劳动力的定员标准,用下式计算合理的工资支出标准:

Lcs = Lce ×LPs/LPe(27)

式中:Lcs :某企业在标准定员情况下应支出的工资额

Lce :该企业实际支出的工资额

LPs :某一技术水平下同等规模的企业应有劳动力标准数量

LPe :企业实际占有的劳动力数量

6)、企业效益资料的整理

将收集到的企业效益资料,按标准化公式计算整理,并将结果填入本附录相应表格。

⑤ 指标选择与样点数据归类

1)、 土地收益测算指标的选择

土地收益主要是对级差收益的测算。级差收益测算选择的指标主要有单位土地面积的净收益、单位土地面积标准资金占有量、单位土地面积合理工资占有量、企业所在土地的功能分区或单元总分值。

2)、样本数据归类

以土地功能分区为单位,分别以不同土地利用类型进行数据归类,对商业用地可继续划分金融保险业、办公服务类、综合商厦类、小商店与居民服务类等行业,进行资料归类。

3)、 样本数据检验

数据检验以土地功能分区或均质区域为单位,分土地利用类型进行抽样样本的总体和方差检验。

用卡方检验法、秩和检验法分别对已知数据总体分布类型和未知数据分布类型的样本进行总体一致性检验。

用 t 检验法和均值方差法分别对样本总体为正态和非正态分布的进行异常值剔除。

当检验后的数据不能满足模型建立的需要时,应增加抽样数据,按以上方式重新进行数据归类。

(2)级差收益测算模型选择方法

根据数据资料,用以下方法进行模型选择:

将样本数据依次代入可能的数学模型中,得到不同样本的回归模型,同时对各样本模型进行经济、统计和计量检验,按检验结果,选定测算模型。

⑥系数估计

1)因素系数数值的可靠性检验

(1) 经济意义检验

一般从符号和值域两个方面检验。符号检验主要是根据模型中变量设计所要达到的条件进行检验;值域检验是根据现实经济条件加以具体限定。

(2) 统计检验

通过回归系数的统计显著性检验,判断因素在在总体上对净收益的影响程度。

通过模型的拟合优度检验,判断建立的模型与样点数据的拟合程度。

(3) 计量经济检验

通过异方差性检验和多重共线性检验,判断统计检验的有效性。

某一级地租的平均值按下式计算:

⑦用以上两种分析方法进行相互印证,并进行合理调整

⑧计算分值

测算各自然单元各影响因素分值,分值的计算方法可采用德尔菲法或层次因子分析法定量测算的方法进行。各自然单元影响因素综合分值计算,即在计算出各自然单元各影响因素的分值后,按照下列公式计算各自然单元影响因素综合分值:

⑨ 测算各自然单元的影响因素综合分值

影响因素综合分值的计算,可采用专家打分的方法和因素分值定量测算的方法。

采用因素分值定量测算法,可按照评分估价法中的因素分值计算方法进行评价测算。

⑩各评估单元的各影响因素的分值确定后,按照下述公式计算各评估单元的影响因素综合分值:

最后,根据上述得到的自然单元影响因素综合分值,采用总分数轴确定法、总分频率曲线法等划分各因素功能影响分区。

3)、GIS分析

叠置空间分析,分为自然因素(成本指数、土地利用系数、地质环境条件)、社会因素(历史形成原因、人口因素、技术水平、规划指标和政策影响因素)、经济因素(投入产出比例、投入强度)等属性数据层。根据空间分析进行最终的综合功能分区的划分。

4)、定性分析

对评价的结果要进行进一步对不能确定的,要进行实证分析,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功能分区。

5)、评价结果

①都匀市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需对土地利用的使用强度特别是人均指标进行调整,合理分配;

②都匀市已受到不合理建设项目,特别是矿产资源开发的影响和不合理的城镇工矿用地使用造成的了土地资源的一定破坏;

③需通过进一步的调整,确定商业、居住、工业等区域的科学合理划分。达到“天地人”的和谐的统一与社会经济持久稳定的发展。

3、结论与建议

1)、城镇工矿功能分区根据当地自然、社会和经济因素,确定多因素影响指标,建立分区评价模型,运用GIS技术进行分析评价。

2)、对评价的成果,进行定性分析相结合,与实际不相吻合的情况,应进行分析,找到原因,调整功能分区。

3)、此次评价是在现势情况下的评价成果,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其具体情况也会发生变化,需要进行适当的修改调整,规划在一定时期内是相对稳定的,长期而言是动态变化的。

4)、功能区的划分是与历史分不开的,而且受到历史的影响比较大,只有在特定的时期特定政策也即人为因素的影响下,有时甚至将会起决定性、不可逆转的影响,在此限制条件下,进行布局调整以达到把不合理性减小到最小程度。

5)可以自然形成的街坊为个分块进行统计分析,然后归并相似的街坊,比较大的街坊应以能区分其明显功能的界线进行再次划分。

6)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相关规划,特别是城市规划的调整,对其功能区的划分也会发生变化。

7)可根据当地的实际需要对有关功能分区细分进一步评价。

参考文献:

1、《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研究》 张薇(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8.06)

2、《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内涵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谢敏等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06.11)

3、《基于3S技术的县级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 张婧等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2008.08)

4、《区域土地利用集约发展的阶段性分析》 汤怀志等(资源与产业 2007.12)

5、《土地利用集约度的测度方法》李秀彬等 (地理科学进展 2008.11)

6、《土地利用对生态环境脆弱性的影响评价》 王瑞燕等 (农业工程学报2008.12)

7、《土地利用数据库应用探讨》 胡勇 (科技资讯 2007.28)

土建工程类别划分标准篇2

关键词:建设用地 节约 集约 利用 技术 管理

中图分类号:F2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8(b)-0140-02

1 在技术层面上

一种良好用地管理办法,必须要有相适应的制度和可操作性的规程做保证。研究节约与集约利用土地,根本的问题就是要应用规划的手段,从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去用心捕捉能带动城市扩张,又能规范农村建设用地的基本措施。把土地的开发强度与产出率作为一个因子,扩大研究成果,满足建设用地市场需求,有序实现集约。

1.1 坚持从规划入手,提高规划的功能和作用,力求规划的科学性、严谨性和实用性,注重规划的前瞻性

土地利用规划是一个完整、长期的系统工程,完善土地利用规划体系是科学利用土地的前提,它是由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和不同时序的规划所构成的交互网络系统。要建立健全逐级控制、分工明确、重点突出、衔接统一的规划体系,必须强化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战略性和政策性,提高地(市)级以下土地利用规划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规划不论大小,但都不能偏离有理、有据、有序、有效的基本原则。有理就是说编制或修编规划必须从长计议、理由充分、观点鲜明,发展方向清晰,理得清、挑得明、有说服力,可操作性强。有理有据就是说土地利用规划在编制期间必须分析过去发展中的利弊,着眼编制后的发展前景,从战略的高度和对未来发展的深度提出定性与定量结合的数据、指导规划编制,体现规划的实用性。有序就是在编制规划过程中必须坚持短、中、长规划结合,体现规划的阶段性和实现规划的长效性的有机统一。有效就是说规划不是一纸空文,是付诸实施的指导性文件,规划编制过程必须把有效性作为发展方向,在编制中注重其土地利用的节约与集约的基本要求,规划在实施过程必须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高度统一。

1.2 从产出入手,坚持土地利用的开发强度与产出率挂钩

土地是不能再生的稀缺资源,土地的开发利用不加以控制,没有一个定量的经济标准,不仅是浪费资源,严重的说是通过毁灭资源。实施土地的综合利用,必须把开发强度与产出率一并加以研究,力求低开发实现高产出。特别是工业项目的开发,不少地方圈地现象严重,几百亩的用地仅见一层的厂房,建筑密度不到25%,年产值也聊聊无几,给国家提供的税收也很少,这样的开发必须限制,考察土地利用是否集约、节约用地产出率是个基本要求,工业用地是这样,房地产开发用地,第三产业用地、城市用地和农村用地都必须坚持以产出率为基础,鼓励支持高产出的用地项目,以满足飞速发展的经济建设的用地需求,做到用地节约、产出集约。

1.3 要从标准入手,城乡规划要把用地标准作为土地利用的强制性内容加以控制

以人口总量、建设用地的规模为基础,制定规划利用土地标准,推行节约集约用地的原则,对城镇布局、产业布局、功能分区、基础设施配置进行科学安排,确定合理的城镇用地规模,加强与土地利用相关行业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衔接,制定出土地利用的标准化文件。要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客观和微观用地指标控制体系。宏观方面,城乡总人均用地、城镇人均用地及农村居民点人均用地分别控制着城乡建设用地总量,城镇用地规模和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实现对城乡建设用地总量的控制要求,合理制定各项人均用地控制指标;微观方面,抓紧各项工程项目建设用地指标的制定和修改工作,优先开展城市基础设施项目,教育和公共文化体育卫生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用地指标的编制工作,重点做好城市、集镇和村庄内部各项建设用地指标以及城市规划区范围内道路等市政工程建设用地指标的编制工作,其中要特别严格把关控制农村宅基地标准,各工业园区、开发建设用地指标、居住区用地指标及其环境生态相关建设用地指标。

1.4 从空间入手,加大土地利用的节约、集约程度

城乡用地空间的整合,不仅仅是城乡两种地域景观的物质空间整合,它还是包括经济空间、社会空间和生态空间的整合。因此,城乡空间规划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用地空间规划,应该是土地、经济、社会和生态规划的结合和统一。需要国土、规划、计划、经济、环保等多个部门相互配合、建立横向联系机制,避免各自为政,相互制约。然而要实现土地利用的节约与集约,还必须从建筑物用地的纵向来考虑土地利用的空间布局。即开发土地上下空间布局的利用:一要坚持节地升空,出让土地时就要科学提出容积率的标准,让更多的建筑物升向空中,减少土地资源的浪费;二要节空伸地。空中的资源得到有效利用仅是节地的一个方面,同时要考虑向地下要资源,把建筑物能向地下延伸的部分都往地下延伸,开辟地下建筑空间,更多地满足建筑的配套需求。

1.5 从墙体改革入手,突出节地、节能、限制粘土墙体材料的使用

新型墙体材料的发展应用,在于保护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节能利废、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建筑功能改善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内容,政府必须鼓励和支持新型墙体材料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引进和推广应用工作,对在新型墙体材料发展应用、科学技术研究、宣传教育等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应给予奖励。要鼓励利用矿产尾砂、工业废渣和废弃物、建筑垃圾及江、河、湖、海的淤泥等替代资源发展新型墙体材料,在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要采取措施限制生产,使用空心粘土制品,逐步禁止生产,使用实心粘土砖(瓦)。对违令使用粘土制品的要给予严惩。禁实工作要从城市逐步向农村拓展。确保新建、改建、扩建的建设工程都能用上新型墙体材料。

2 管理层面上

管理是一种制度与行为的统一体。城乡建设对用地的需求,必须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特别是在当前土地资源严控,各地争相寻求建设用地,以实现城市扩张、项目落地而不顾土地在使用上的节约与集约的前提下,不顾影响环境和无序建设的情况下,必须建立健全可持续发展的土地资源保障体制和严格的用地审批制度,为经济的发展找到双赢的路子,着力做好城乡土地利用规划。

2.1 加强规划对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的指导

加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城乡建设用地规模的控制。新土地管理法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控制的地位和作用,作了明确的规定,在加强对土地清查、实施土地资源评价的基础上,以节约和集约用地求发展为指导思想,以科学合理、节地挖潜、集约利用土地为原则,合理地编制、修订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真正发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控制城乡建设用地总量上的龙头作用。

加强各规划间的协调配合工作。一方面要切实做好城乡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相互衔接工作。土地管理部门要与城乡规划管理部门密切配合,通力协作,正确处理好局部和整体、近期建设和远景发展、城市建设和耕地保护、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坚持城乡规划在用地规模及布局上服从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使城乡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编制、修订和实施中保持协调;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近期建设规划的综合协调作用。近期各类、各级建设规划要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相互衔接,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通过合理制定土地供应计划,统筹安排规划期年限内各类、各级建设用地的规划、布局、比例和开发时序,确保节约和集约用地目标的实现。

完善城乡规划的编制和管理工作。针对当前城乡规划的薄弱环节,完善城乡规划的编制和管理工作显得十分重要。可以采取下面三个方法:(1)加强城镇体系和区域发展规划编制,充分发挥产业集聚效应,加大力度整合土地资源;(2)加强村镇规划的编制。村镇规划要合理确定农村居民点数量、布局和建设用地规模,在符合农民意愿的前提下,统筹规划农村居民点,迁村并点。统筹安排乡村工业用地,严禁零散布局。通过村镇规划加强对农村宅基地的管理,从而减少农村建设用地;(3)加快城乡规划立法,在已编制完成的城乡规划与规划管理工作间建立起有效的约束性联系,从而使城乡规划从编制到实施的过程能有效地得到保障。

2.2 制定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的规划控制标准

建立科学合理的宏观和微观用地指标控制体系。加快制定建设用地指标,建立科学合理的宏观和微观用地指标控制体系。宏观方面,要根据城乡总人均用地、城镇人均用地及农村居民点人均用地的要求,确定城乡建设用地总量、城镇用地规模和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从而合理制定出各项人均用地控制指标;微观方面,要抓紧各项工程项目建设用地指标的制定和修改工作,优先做好城市基础设施项目、教育和公共文化体育卫生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用地指标的编制工作,重点做好城市、集镇和村庄内部各项建设用地指标以及城市规划区范围内道路等市政工程建设用地指标的编制工作,其中要特别严格把关控制农村宅基地标准、各工业集中区、开发区建设用地指标、居住用地指标及其环境生态相关建设用地指标。

2.3 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用地布局调整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客观上要求城市用地结构和布局也应随之进行调整,特别是城市房地产业,工业用需求的加大,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通过各种有效的措施以实现建设用地的节约与集约。如可以用收取级差地价的方式允许企业用地的变更,达到充分、合理、高效利用土地的目的,同时应鼓励发展第三产业,增加第三产业用地实行土地置换。

2.4 建立区域土地集约利用评价考核制度

全面掌握城镇和开发区存量土地面积、类型、用途、权属、分布等状况,建立土地集约利用评价考核体系,开展城市及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制定盘活存量土地的实施方案和积极稳妥的政策措施,促进存量土地的开发利用。

2.5 建立和完善规划执法监察制度

建立和完善规划执法监察制度可以通过建立规划巡回执法检查制度,实行规划执法监察公开制度,建立纠正行政违法、不当行为制度,建立违法案件统计报表制度,以及完善规划动态监察制度来实施。

3 结论

土地节约利用是当前土地利用的主要趋势,只有从技术和管理两方面一起抓,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刘汉成,梅福林.城市化进程与耕地保护及失地农民关系研究[J].新农村理论月刊,2007(8):11-12.

土建工程类别划分标准篇3

【关键词】AP1000;核电站;ITP;

1 综述:

《核电厂质量保证安全规定》(HAF003)对检查大纲作出规定:“为了验证物项、服务和影响其质量的各项活动是否符合已形成文件的程序、细则及图纸的要求,必须由从事这些活动的单位或由其他单位为该单位制定并实施关于这些物项、服务和影响其质量活动的检查大纲。必须对保证质量所必需的每一个工作步骤都进行检查。对安全重要的检查必须由未参加被检查活动的人员进行”这里所说的检查大纲对于三门核电AP1000项目核岛建造来说就是检查和试验计划(ITP)。依照法规及质量管理要求,建造承包商制定检查和试验的控制要求,编制检查和试验计划,并予以实施,以验证核岛的建造活动符合规定的要求,并能保证其满意的投入使用。

建造承包商为了验证三门核电AP1000项目核岛建造活动是否符合已形成文件的程序、细则及图纸的要求,制定并实施关于核岛建造活动的检查和试验计划。检查和试验计划作为验证核岛建造活动是否符合已形成文件的程序、细则及图纸的要求的一个工具,他的有效使用对于核岛建造的质量非常重要。

火力发电厂建设过程中使用的是施工质量验收来进行施工质量的控制。类似于我们使用ITP。

2 电力建设施工质量验收的划分:

电力建设施工质量验收划分为单位(子单位)工程、分部(子分部)工程、分项工程和检验批。有一整套的成熟的电力行业标准可以参考。DL/T5210《电力建设施工质量验收及评定规程》共8个部分。分别为:土建工程、锅炉机组、汽轮发电机组、热工仪表及控制装置、管道及系统、水处理及制氢设备和系统、焊接、加工配制。每部分都按照一定的划分原则将质量验收划分为单位工程、分部工程、分项工程、检验批。

比如土建工程部分的划分为:

2.1 单位工程项目划分的原则:基本按具有独立生产(使用)功能或独立施工条件的建筑物或构筑物进行划分。

2.2 分部工程项目划分的原则:基本按建筑物或构筑物工程的部位划分,同时兼顾专业性质;当分部工程较大或较复杂时,可按材料种类、施工特点、施工程序、专业系统及类别等划分为若干子分部工程。

2.3 分项工程划分的原则:建筑物或构筑物工程基本按主要工种或材料、施工工艺、设备类别等工程划分;建筑设备安装工程一般按用途、种类及设备组别等划分;分项工程可由一个或若干个检验批组成。

2.4 检验批的划分原则:按同一的生产条件或工艺、工序阶段或按规定的方式汇总,由一定数量样本组成的检验体,可根据施工及质量控制和专业验收需要按楼层、施工区段、变形缝等进行划分。

3 ITP的划分标准建议:

在ITP的使用过程中,开启的每一个ITP的范围大小没有明确的规定,只能靠施工单位工作人员的施工经验进行划分,这就造成有的ITP包括的施工范围过大,由于施工的原因,使得该ITP从开启到关闭拖的时间过长,所附的相关记录过多,这样ITP在使用过程中非常的不方便,同时该ITP在关闭时,由于记录过多,可能存在一份ITP需要分多个资料盒进行归档,不利于进行查找、管理。有的ITP包括的施工范围过小,这样就造成施工单位、总包单位、业主各单位的监督人员在签点过程中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电力建设施工质量验收及评价规程》里不仅对施工质量验收进行了明确清晰的划分,针对每一个检查项目,都明确了要遵守的质量标准,检验方法及器具。而且施工单位、监理单位、设计单位、制造单位、建设单位需要对哪些项目进行验收检查都进行了明确的规定。

对于AP1000核电站建造过程中使用的ITP,建议通过SMNPC AP1000首堆的建设,积累一定的经验。我们业主的相关部门人员独立或与总包单位、建造承包商合作,编制一套《AP1000核电站建造的ITP划分标准》。将ITP进行明确地系统地划分;针对每一个施工工序,都明确进行检查验收的验收准则和方法;对于建造承包商、总包单位、业主单位需要对哪些施工工序进行设点,设置H点、W点还是R点都进行明确规定。当然这个标准对ITP的划分要使所有的ITP加在一起,覆盖了整个电站的施工建设;每一个施工工序的验收准则和方法都充分考虑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及设计标准的要求;对于建造承包商、总包单位、业主单位需要对哪些施工工序进行设点,设置H点、W点还是R点,也要充分考虑了所有施工工作的质量可以得到有效的控制。

建议《AP1000核电站建造的ITP划分标准》首先分为核岛部分与常规岛两部分内容。常规岛的ITP划分标准参照DL/T5210《电力建设施工质量验收及评价规程》现有资源进行划分。而核岛部分的标准则是参照DL/T5210《电力建设施工质量验收及评价规程》先分为两部分内容进行规定:1、土建工程ITP划分标准;2、安装工程ITP划分标准。

对于核岛的土建工程ITP划分标准的原则为:

3.1 第一层次划分原则为,将具备独立施工条件并能形成独立使用功能的建筑物及结构物进行划分;例如:AP1000核岛土建工程的ITP划分,该层次划分:核反应堆厂房土建工程、辅助厂房土建工程、核附属厂房土建工程、核废料厂房土建工程、柴油机厂房土建工程、室外00土建工程。

3.2 第二层次划分原则为,按照专业性质、建筑部位进行划分。包括以下内容:1)地基与基础分部工程,包括地面以下的结构和防水工程;2)主体结构工程部分,包括地面以上的承重构建;3)装饰装修工程部分;4)建筑屋面工程部分;5)给排水与采暖工程部分;6)建筑电气工程部分;7)通风与空调工程部分;9)电梯工程部分;10)智能建筑工程部分。

3.3 第三层次的划分原则为,按照工种进行划分,或施工顺序或使用材料的不同进行划分。

3.4 最后一个层次的划分原则为,根据施工及质量控制和专业验收需要按楼层、施工段、变形缝等进行划分。该层次就是一个一个的ITP。

对于核岛安装工程ITP划分标准的原则为:

(1)第一层次划分原则为,按照主次类别、功能、级别,以及AP1000核电站建造的大型结构模块化施工特点等原则,兼顾实际的可操作性进行划分。该层次将核岛的安装工程划分为:1)反应堆主设备安装工程部分;2)核岛流体系统安装工程部分;3)仪表控制系统安装工程部分;4)放射性废物系统安装工程部分;5)通风与空调安装工程部分;6)电气系统安装工程部分;7)蒸汽和电力转换系统安装工程部分;8)流体辅助系统、机械处理系统安装工程部分;9)模块安装工程部分;10)起重设备安装工程部分。

(2)第二层次划分原则为,对于第一层次的有些部分,例如核岛流体系统安装,仪表控制系统安装,电气系统安装等部分按照系统进行划分。

(3)第三层次划分原则为,按照机械、管道、电气、仪表、暖通、防腐绝热等专业进行划分,一个专业为一部分内容。但是对于反应堆主设备安装工程部分以单台主设备为一个部分,模块安装工程部分以一个单体结构的模块为一个部分,起重设备安装工程部分以单台设备为一个部分进行划分。

(4)第四层次划分原则为,根据上一层次内容的不同,按照主要的施工项目或主要工序进行划分。

(5)第五层次的划分原则为,按照施工内容的类别进行划分,即单个ITP组成该层次内容。

4 结论:

建立了这样一套标准,不论建造承包商、总包单位还是业主单位都可以在AP1000建造过程中,方便高效地使用ITP进行施工质量的控制。对于ITP的工作范围、开启、执行、管理、归档工作都将清晰、高效。使得以模块化施工为一大特点的AP1000核电站在国内外更加高效快速地推广。

参考文献:

[1]《核电厂质量保证安全规定》,HAF003 (1991)

[2]《中国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DL/T 5210

作者简介:

土建工程类别划分标准篇4

关键词: 勘察问题技术

中图分类号:K826.1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岩土勘察是建设工程中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勘察工作的准确详实与否,决定了工程建设安全及投资效率。下面简要的阐述一下工程勘察的营销因素和问题。

一、勘察对象

岩土工程勘察的对象是针对选定的整个地区,根据地区自然地理概况和环境地质背景,收集和整理工程地段的主要气象因子(气温、地温、冻土深度、降雨量、蒸发量);查明各建筑地段的地基岩土类别、层次、厚度及沿垂直与水平方向的分布规律;查明地下水的类型、埋藏条件,含盐类型及含盐量; 调查场地的植被发育情况:植被种类、生长态势,分布特征,覆盖度及防风固土效果。是否存在可造成地面塌陷、沉降、开裂的不良地质作用;是否存在与地震有关的潜在地震地质灾害;所在的水文地质特征是否有利于工程的建设;有无满足工程需要的地基承载条件。针对具体的地形、地貌条件、岩土体分布及性质,以搜集资料为主,开展现场调查和必要的勘察试验。

二、勘察点及技术方法

为准确测定有关岩土参数及相关勘察评价指标,以针对性、实用性为原则,常采用的勘察技术方法有: 工程地质测绘、勘探、取样、原位测试、室内试验、现场检验、监测等多种手段。

1、工程地质测绘。工程地质测绘是岩土工程勘察的基础工作, 一般在勘察的初期阶段进行。目的是查明地形、地貌特征及其地层、构造、不良地质作用的关系,划分地貌单元;岩土的年代、成因、性质、厚度和分布,对岩层要鉴定其风化程度,对土层区分新近沉积土和各种特殊性土。在地形地貌和地质条件较复杂的场地,必须进行工程地质测绘;但对地形平坦、地质条件简单且较狭小的场地, 则可采用调查代替工程地质测绘。工程地质测绘是认识场地工程地质条件最经济、最有效的方法,高质量的测绘工作能相当准确地推断地下地质情况,起到有效地指导其他勘察方法的作用。

2、勘探。勘探包括物探、钻探和坑探等各种方法。它是被用来调查地下地质情况的; 并且可利用勘探工程取样进行原位测试和监测,应根据勘察目的及岩土的特性选用上述各种勘探方法。

3、取样。根据场地地层情况,土层用人工挖探井刻取或静压法采取I级土试样,砂层取n级试样或W级扰动样,岩层取岩样。

4、原位测试。静力触探:静力触探试验采用原装液压静力触探双桥探头测试, 微机自动采集信息并处理后绘制单孔静力触探曲线。标准贯入试验:标准贯入试验采用标准落锤,自由落体法进行试验。试验前清孔干净,锤击速率20击/min左右。通过标准贯入试验可确定砂土、粉士和粘性土的物理状态、强度、变形参数等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动力触探:动力触探也是原位测试的一种,通过动力触探试验可确定风化基岩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波速测试:目的是提供各层土的剪切波速值,判定场地土类型,划分建筑场地类别,确定场地覆盖层厚度,对地基土液化进行评价。

5、室内试验。根据拟建场地存在的岩土工程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室内试验, 通过室内试验, 确定岩土的有关物理力学性质指标, 为岩土工程综合评价和准确的土石工程分级提供依据。一般物性指标试验:测定土的一般物理性质指标,用来判定土的一般物理性质。压缩试验:用来判定土的压缩性,测定各层土的压缩模量、压缩系数等变形参数。颗粒分析: 砂土样作颗粒分析,确定砂土的准确定名。水质分析:主要用来判定地下水的水化学类型和腐蚀性。

6、检验检测。现场检验与监测是构成岩土工程系统的一个重要环节, 大量工作在施工和运营期间进行; 但是这项工作一般需在高级勘察阶段开始实施, 所以又被列为一种勘察方法。它的主要目的在于保证工程质量和安全,提高工程效益。检验与监测所获取的资料,可以反求出某些工程技术参数,并以此为依据及时修正设计,使之在技术和经济方面优化。

三、岩土工程勘察技术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界面的划分,主要按岩土体和岩石风化程度划分,不良地质体的地质界面,以及地质构造和软弱结构面的判定等。

2、地质的形态,主要有空洞、不明的地下物体和分布的状况、埋藏的位置深度的确定。

3、岩土的参数,主要是些难于取到原状岩土样和难于进行室、内外试验的岩土层即风化岩、残积土和粗颗粒等。

4、综合能力,主要表现在一部分勘察技术人员缺乏对勘察各专业的野外和室内原始资料的整理、分析、利用的能力,缺乏如何辨别真伪、归纳总结的能力,缺乏建筑、结构设计方面的知识,常造成勘察的目的不明确,所提供的资料不能满足设计的需要。

五、探讨问题的对策

解决以上岩土工程勘察工作中存在技术问题,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可用工程物探可以连续加密测点的办法以获取连续的地质界面。因而有效的解决了传统钻探手段以点带面划分地质界面时常所带来的划分不准确、漏判等缺点;而且也可以用综合工程物探的方法更有效地解决传统的勘察手段难以解决的许多岩土工程问题。

强化室内、外的测试新技术及施工检测技术的运用,通过其所获得的数据和资料,经对比分析,建立互相之间的关系,并以工程施工检测所获得的实测资料反算所得到的参数为对比依据,确保所提供的岩土工程设计参数的可靠性。

不断加强勘察技术人员的再教育以及技术培训,并且形成一种定期制度,促进人员知识的更新。勘察单位必须施行内部岗位轮换制度,促进勘察技术的交流和知识渗透,尽可能地组织技术人员参加各种相关的学术活动、讲座,达到扩大勘察技术人员的知识广度和深度的目的.强调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以提高他们的技术综合能力。

结束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在岩土工程勘察领域中不断引进高新技术。合理地选择、运用工程物探技术与传统的勘探技术相结合,无疑是解决岩土工程勘察技术问题的最佳途径. 工程勘察过程中采用多种手段进行岩土工程勘察是必要的,也是行之有效的,对于复杂场地和重要建筑尤为必要,对于勘察数据的处理应以数理统计为基本依据, 经综合评价才能得出较为符合实际的岩土工程参数。

参考文献

[l]藏一鸣.《工程物探技术在岩土工程中的应用 》[J].福建建筑.2004.

[2] GB5002l-200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3]高大钊.《岩土工程标准规范实施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出版社.1997.(8) .

土建工程类别划分标准篇5

[关键词]岩土工程 岩土勘察 地质

[中图分类号] K826.16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4)-8-185-1

1岩土工程勘察的处理方法

1.1标准贯入试验

标准贯入试验是指利用落锤能量将贯入器打入土中,并根据贯入的难易程度来判断岩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标准贯入试验具备操作简单、地层适应性广的优势,尤其对于不易钻探取样的砂土和砂质粉土而言,能够获取较为准确的勘探结果。但是,这种勘察处理方法在对含有较大碎石的地带进行勘探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同时,标准贯入试验的离散性较大,不能直接测定地基土的物理力学性质,而只能粗略地评价地基土的工程性质。为此,标准贯入试验必须与其他原位测试手段或室内实验结果进行对比,并结合地区勘察经验,才能确保地基土物理力学性质评价的准确性。

1.2静力触探试验

静力触探试验是一种原位试验方法,主要利用准静力以恒定的贯入速率将圆锥探头通过一些列探杆打入土中,并根据探头贯入阻力的大小来判定土的物理力学性质。随着实验仪器的不断改进与发展,触探探头的类型也日益多样化,其中电测孔压式是一种较为先进的静探方法,该方法可利用孔压测量的高灵敏度对参数进行修正,识别是否存在薄土层,并就土的固结特性进行评估。静力触探试验不适用于含砾石、碎石的土层以及密实度高的砂层勘探,同时也不能直接进行土的鉴别。

1.3波速测试

波速测试是利用波速确定地基土物理力学性质或工程指标的现场测试方法。该方法可测定以下参数:测定动剪切模量、动剪切刚度、阻尼比等地基土动力参数,将其作为分析地震反应的依据;测定岩土体的压缩波、剪切波的波速,将其作为场地类型划分的依据;测定抗剪、抗压、抗扭刚度等地基土动力参数,将其作为动力机械基础设计的依据。通过波速测试既可以划分场地类别、判定地基土液化可能性,也可以确定地基土类别、评估地基加固效果。

2岩土勘察处理方法在岩土工程技术之中的具体应用

为了便于研究,本文以某工程实例为依托,对岩土勘察在工程建设中的具体应用进行论述。拟建工程为颐安都会中央花园(二期),该工程位于深圳市龙岗区横岗街道荷坳社区。工程东北侧与黄阁南路毗邻,东侧为龙岗大道,南侧为荷风路。规划兴建商住楼9栋,其中33层的6栋,32层的3栋,幼儿园1栋(3层),并设架空层车库及地下室车库,预计深度约为13m左右。为了给基础设计与施工提供岩土工程资料,在工程建设前,需要对该场地进行岩土勘察。由于本工程的重要性等级为二级,场地与地基的复杂程度等级均为一级,故此岩土勘察等级确定为甲级。

2.1勘察的具体内容

根据建筑设计单位提出的相关要求,本工程的勘察任务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1)查明工程所在地范围内的地质岩性结构、土体力学性质,并确定出建筑物地基土体的承载力和变形指标;查明场地土体的类型和建筑场地的类别;查明地下水类型、埋藏条件、水位深度及其对混凝土结构的侵蚀性等等;查明场地的地震效应。

(2)重点研究地基土体及地下水在施工期间可能出现的变化情况,及其对建筑结构造成的影响。

(3)高层建筑勘察的控制性钻孔不少于高层部分钻孔总数的1/3,同时,控制性钻孔均应当深入至完整基岩5.00m;一般性的钻孔深入完整基岩不得小于1.50m;钻孔的布设间距及孔深可依据现场地质条件的复杂程度进行相应调整。

2.2勘察处理方法

本次勘察在场内共布设钻孔97个,勘探点位用全站仪及其它辅助设备现场测放,选用1956年黄海高程系为孔口高程,平面坐标属深圳市独立坐标系。在勘察中,采用XY-100型动力钻机,采用回转钻进,套管跟进、泥浆护壁,全孔取芯的钻探方法,并在孔内取样、进行标准贯入试验。

(1)揭露地层的勘察处理方法。场地内揭露地层为人工填土,主要由粉质粘土组成并含有少量碎石块。在对人工填土进行勘察时,在现场进行了31次标准贯入实验,校正后N值介于6.4击~14.8击,平均9.0击。取原状土样1件进行室内岩土实验。

(2)第四系冲洪积层的勘察处理方法。岩层依次分为粉质黏土、粉砂、淤泥质粉质黏土、细砂、含结核粉质黏土、含砾粉质黏土六个亚层,对每个亚层分别进行现场标准贯入实验,并分别取若干份土样进行室内岩土实验。

(3)下伏基岩的勘察处理方法。下伏基岩为测水组大理岩,岩质硬脆,锤击声脆。在钻孔控制深度内,场地内各钻孔均有揭露,在6个钻孔内各取岩样1组,测得岩石饱和单轴抗压强度值。

2.3岩土工程评价

(1)场地稳定性及适宜性评价。通过对本次工程勘察所得的结果,并结合区域地质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后得出如下结论:场地区域内未见断裂构造和不稳定滑坡体等不良地质条件,同时,场地位于构造基本稳定区内,适宜作为建筑物建设场地。

(2)抗震设防烈度。本工程所在地的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场地类别为Ⅱ类,土体类型为中软土,覆盖层卓越周期为0.2942s。

(3)砂土液化评价。按照标准贯入试验对本工程场地内的粉砂及细砂层进行判定,结果均为轻微液化。

(4)地基土(岩)评价。①人工填土极不均匀,力学性质和稳定性较差,未经处理不可作为建筑物的天然地基持力层或是道路路基、地坪。②淤泥质粉质黏土、粉砂、细砂等均具有轻微液化性,强度相对较低,力学性质和稳定性偏差,不可以作为建筑物的天然地基持力层或是道路路基、地坪。③粉质粘土具有一定的承载能力,可作为多层建筑结构的天然地基持力层或是道路路基、地坪。④完整微风化灰岩具有较高的承载力,可作为桩基础的桩端持力层。

3结论

总而言之,岩土勘察是一项较为复杂且系统的工作,勘察质量的优劣关系重大。为此,在实际勘察中,必须认真对待每一项作业,保证勘察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只有这样,才能为工程设计与施工提供最为详实的参考依据,从而确保工程项目能够顺利进行。在未来一段时期,应当在现有勘察方法、手段、设备的基础上,进行不断改进和完善,这不但有利于提高勘察作业效率,以便更好地为工程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架骏.唐新军.严和平.工程地质勘察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开发[J].新疆农业大学学报.2010(1).

[2]陈晓红.任红芳.建筑场地岩土工程勘察的相关问题及发展趋势[J].内江科技.2012(1).

[3]张浩.走集约化管理模式成就岩土工程勘察高端品牌[J].武汉勘察设计.2011(4).

土建工程类别划分标准篇6

摘 要 论文介绍了涌金物流大楼的工程和场地基本情况。通过场地地基土性质、地下水条件、场地震效应和地震液化分析,得出场地属于地质危害小的区域,稳定性好,适于建筑的结论。

关键词 涌金物流 场地稳定性和适宜性

一、工程概况

工程位于宁波市科技园区,东北侧为宁波院士路移动通信枢纽楼,南临通途路,西为规划道路;主楼地上26层,设地下室2层,基础形式拟采用桩基;高层单柱最大荷载约为25000kN。

二、场地概况

场地位于宁波平原中部,属第四系滨海淤积平原,地势较为平坦,原始地面标高一般为2.00~2.30m,场地原为荒地和稻田,现表部填一层30cm左右厚的碎、块石,仅由场地西南角钻孔Z11)附近未填,有25cm左右深的积水;由于附近工程正在桩基施工,场地的西北侧被挖成泥浆池。根据以往资料分析,场地西侧处原有小的支河分布,现大部分已回填;大致近南北走向的金家河从场地东部通过,形成本区域的主要排水通道。

三、地基土层的划分

根据场地的地层结构、岩性特征、埋藏条件及物理力学性质,场地勘探深度内地基土划分为18个工程地质层,具体详见地基土层划分表1。

四、地下水

场地地下水主要为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潜水和承压水。

场地孔隙潜水主要赋存于浅部粘土及淤泥质土中,潜水位动态变幅不大,分布广泛。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及场地附近的金家河补给,迳流缓慢,主要以蒸发方式排泄。水量贫乏,单井出水量一般小于10m3/d。勘察期间地下水位埋深一般0.20~0.70m,潜水位主要受季节气候及大气降水控制,动态变化较大。据区域资料,变幅0.5m左右。

与本工程关系较为密切的承压水主要有二层,分别赋存于③层粉砂和⑧层粉砂、砾砂中。下部⑨-2层中砂承压含水层埋藏深,深埋于桩端持力层以下,对本工程影响不大。

五、场地稳定性和适宜性评价

1.场地地震效应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 18306001)以及《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本场地属抗震不利地段。其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4.1.5条中公式计算,场地土层等效剪切波速Vse=134.8m/s。根据场地的地层资料,场地覆盖层Vse≥500m/s)厚度大于80m,因此确定场地类别为IV类,场地设计特征周期为0.65s。

2.地震液化判别

场地地下水位高,其埋深为0.20~0.70m,上部20m以浅属饱和砂土,存在液化可能。根据《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本次采用标准贯入试验判别法判别20m以浅土的液化指数及液化等级,在地面下20m深度范围内的液化土按公式(1)、(2)计算:

(1)

(2)

式中:N63.5―饱和土标准贯入锤击数实测值;Ncr―标准贯入锤击数临界值;N0―标准贯入锤击数基准值,7度设防第一组取6;ds―标准贯入点深度(m);dw―地下水位埋深,按0.50m计算;ρc―粘性土含量百分比,当ρc

当N63.5(标贯试验实测击数)

六、结论

场地地貌属第四系滨海淤积平原,地势较为平坦,本场地为6度区,本场地不存在可液化土层,浅部存有厚层海相软土②层,层位较稳定,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表4.1.1判定,本场地为抗震不利地段。但本场地位于平原区,无滑坡、崩塌、泥石流等不良地质灾害。且附近范围无开采的机井存在,不存在大面积的地面沉降;基底基岩为稳定的粉砂岩地层。故该场地属于地质危害小的区域,稳定性好,该场地适于建筑。

土建工程类别划分标准篇7

[关键词]节约集约用地;可持续发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中图分类号]F29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1308―2670(2m0)02―0087―03

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作为参与国家宏观调控的职能部门,身兼保护耕地资源和保障经济发展的双重重任。粮食作为国家的重要战略物资直接关乎国家的安全和社会的稳定,更直接影响着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粮食安全直接取决于耕地的保护力度和现行的用地制度。在我国目前人多地少的情况下,除了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外,实行最严格的节约集约用地制度也是不二的选择。本文就目前我国节约集约用地情况、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发展思路做以粗浅的分析。

一、我国节约集约用地现状

近几年,各地认真贯彻国家法律、法规、政策,按照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推进土地资源市场化配置、探索节约集约用地的有效途径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节约集约用地意识进一步加强,节约集约用地制度逐步建立

国务院提出促进节约集约用地要求后,各地对节约集约用地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在发展思路、发展模式的选择上,更加关注土地资源的约束条件,内涵发展意识增强。同时,节约集约用地制度也随之逐步建立。在国家相关建设用地定额标准基础上,大部分省级人民政府制定了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控制标准,从宏观微观两个层面提出了集约用地控制标准,建立了既有城镇和农村居民点建设用地规划控制指标,又有覆盖工业建设项目在内的各业建设项目用地控制指标,并对投资强度做出了规定,明确了不同级别、区域、开发区用地投资强度指标,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的控制指标体系基本建立。特别是合理限制房地产开发用地单宗的规模,明确规定了不同城市主城区单宗地出让规模。目前,各地对此都做了大量探索,强化了节约集约用地相关政策,并以此推动节约集约用地制度的落实。

(二)突出重点,强化节约集约用地工作措施

各级政府把节约集约用地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严格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土地利用计划控制,在总量上严控规模;严格建设用地审批把关,把节约集约用地的现行政策落实到管理实践中,严格执行;推行国家、省建设项目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控制标准,增强对新上项目节约集约用地的微观层次管理;推进工业用地招拍挂出让制度落实,强化土地资源的市场化配置功能。重点领域重点抓,一是加大闲置土地处置力度。例如山东省自2007年以来,在全省范围内大规模开展了对闲置土地的清理工作,做到清查摸底到位、处置措施到位。二是积极推进旧城旧村改造。实施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统一规划、配套建设,重点改造棚户区、城乡结合部,盘活存量建设用地。三是加大城镇地上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提高城镇土地开发利用强度,提高建设项目建筑层数,有效提高城镇土地利用率。四是强化园区管理,促进园区成为集约用地的示范区。

(三)节约集约用地取得明显成效

一是严格审核建设用地计划指标,成效显著。2007年前三季度,全国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已使用24.87万公顷,占全年计划的64.3%。在报国务院批准后核减新增建设用地5692.8公顷,减少占用耕地3599.7公顷。从严审查报国务院审批的单独选址项目用地,2007年国务院批准单独选址项目417个,占地10.13万公顷用地,核减不合理用地850.09公顷,其中耕地582.47公顷。二是清理盘活闲置土地,效果明显。根据国家闲置土地处置政策,各地加大了对闲置土地的清理和处置力度。例如山东省自2007年以来先后清理盘活闲置土地776宗,面积2443公顷;全省连续三年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占到了全省建设用地供应总量的50%。三是招拍挂出让土地力度,逐步加大。2007年前三季度,全国工业用地招拍挂出让面积大幅增长。根据全国土地市场动态监测,2006年12月至2007年8月,以招拍挂方式供应工业用地12400公顷,同比增加6.7倍,占工业用地供应总量的13%,同比提高10.3个百分点。

二、节约集约用地制度面临的问题

全国各地节约集约用地虽然取得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节约集约用地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对节约集约用地面临的形势和任务认识不清,部分地方对辖区建设用地情况缺乏正确认识和了解;对正确处理“保护耕地”与“保障发展”缺乏正确认识和全面理解,“外延扩张”仍是不少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主要观念与选择方式,甚至有个别地方将争取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作为政府职能部门主要任务来抓;对节约集约用地工作的重视程度,没提高到与“节能减排”等类似制度的高度来认识。对建设用地利用潜力缺乏了解,针对土地潜力分析的土地调查基础工作还没有真正启动。

(二)调控节约集约用地的机制不完善

主要体现在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滞后。相当多的城市年度建设用地指标不集聚、不规模,零星、插花式布局较多,呈现出零乱布局的特点,不利于节约集约开发利用;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指标分配对区域现状节约集约利用程度与有效需求等节约集约因素考虑不足,指标分配带有一定的盲目性,没有起到限制粗放、鼓励节约集约的调控作用,甚至出现了不少按计划办理征收转用后迟迟供不出地的现象;城市规划对节约集约用地的控制功能发挥不足,宽马路、大广场及交通、能源、水利等线性项目规模大、布局不合理和重复建设普遍存在,形成了背离最严格的节约集约用地制度的现象。

(三)节约集约用地目标任务不明,制度缺失

节约集约用地制度是一项综合制度,需要相关领域和部门的协调联动,形成共同的约束激励制度与机制。目前,一些地方节约集约用地意识不强,对本地土地利用潜力及节约集约用地工作目标不明,只能对具体地块产生改造意向,缺乏阶段性任务和长远目标。同时,节约集约用地制度与机制的研究与建设同样缺乏,没有形成真正有效的约束与激励机制,如:节约集约用地的评价规则与考核办法尚未形成,对节约集约用地程度缺乏量化的衡量判断标准与尺度;节约集约用地水平与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分配及存量建设用地挖潜没有合理挂钩;相关部门没有形成协调联动与共同责任机制等,这些都影响到长效机制的建立和最严格的节约集约用地制度的落实。

(四)现行政策与标准没有真正落实到位

国家有关建设用地指标在个别地区、个别项目没有得到真正落实。关于建设用地开发利用强度的指标控制在一些地方没有很好执行,建筑密度、容积率等指标在一些地方违背国家控制指标;经济投入产出控制不严,如工业等用地实行招拍挂出让,并明确投资强度等要求,有些地方虚报投资额,部门控制不严,拿到土地后失去了监督。也有一些项目由于资金困难、虚报投资额等因素,在进行阶段性投资后,停止建设或停止资金投入,致使项目用地达不到相关规定的要求。项目停止建设后,由于进行了一定的投资和一定规模的建设,又不符合闲置土地的条件,无法按照闲置土地相关政策予以处置。

三、完善我国节约集约用地制度的思路与对策

(一)加快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合理布局建设用地

各级政府应将落实最严格的节约集约用地制度纳入各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审批的重要内容当中,调整建设用地年度计划分配方式,将有限的建设用地计划指标,用于保障国家、省重点项目建设和鼓励各地落实最严格的节约集约用地制度上来。尽快完善各级土地利用总体规戈0修编,把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新增建设占用耕地规模和人均城镇工矿用地列为约束性指标,合理框定城镇工矿和农村居民点用地的扩展边界,形成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倒逼机制”,为城镇内涵挖潜、农村居民点改造整合提供依据。同时,建立起建设用地总规模、规划建设预留地总规模扩展与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分配统一管理制度,并将集体建设用地、违法用地、宅基地等各类新增建设用地纳入建设用地年度计划指标执行情况监督考核体系,对超计划用地的部门和地区,按违法用地予以查处,同时扣减下一年度相应的建设用地计划指标。

(二)建立建设用地普查评价工作制度和节约集约用地考核评价制度

各级政府应将土地节约集约化水平纳入土地调查基础工程。对各类建设用地的利用状况、利用强度、综合承载能力等进行全面调查和综合分析评价。在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的基础上,以地籍调查为基础,摸清城乡建设用地家底,依此基础,制定区域挖潜盘活存量建设用地计划与实施方案,并实施相应的建设用地政策;理顺城市规划、建设用地审批、建设用地供应和建设用地供后监管的工作关系,明确流程和相关的权利义务,实现相关信息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共享。同时,建立节约集约用地考核评价制度,将考核评价结果纳入政府职能部门管理目标责任制,作为建设用地年度计划指标分配和新增建设用地审批的重要依据。对区域节约集约用地考核评价应建立单位建设用地GDP产出和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与新增建设用地消耗相结合的考核评价制度,并建立起末位限制新增规模甚至暂停建设用地审批制度,实施相应的奖惩激励制度。

(三)规范建设用地供应管理

政府职能部门应按照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原则,对各类建设用地控制指标进行修订,理顺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编制、执行、考核工作关系,并对照国家建设用地控制指标,对近几年各类用地标准的执行情况组织分析评估,适时修订和不断完善各类建设用地控制指标。加快城市规划相关技术指标的制定和修订,合理确定城市道路、广场等公共用地规模。建立各类建设用地指标的部门联动机制,从严控制相关规划、建设项目用地标准的执行。制定实施建设用地供应计划管理办法,强化土地供应计划调控。各级政府应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存量土地状况,合理确定各类建设用地(特别是房地产和工业用地)规模,并落实到具体地块;根据土地市场供应变化,适时调整土地投放时机、方向和规模,发挥供地计划对市场的调控作用和投资的引导作用。加强建设用地供应的统一管理,严格落实工业、经营性房地产项目用地的招拍挂出让方式供地,落实好土地划拨决定和土地出让合同签订,及时公开供地计划、供地程序、供地结果的相关信息,严格执行产业政策、供地政策、划拨目录和用地定额标准,实施有保有压的供地政策,提高土地准入条件,优先保障国家重点发展的基础设施、保障性住房和民生工程用地。

(四)强化建设用地批后供后监管

土建工程类别划分标准篇8

早在2002年,由上海市教科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中国高校扩招三年大盘点》就指出,1999年~2001年,全国普通高校占地面积扩张了1.6倍(从58.0万亩增加到90.6万亩)。虽然此后鲜见此类数据,但从部分省份的情况来推测,高校用地规模剧增仍是不争事实。如2000年~2005年间,江苏省高校占地面积增加了2.2倍(从5.0万亩扩大到16.2万亩),河南省则增加了2.5倍(从2.9万亩扩大到10.2万亩)。

高校用地规模扩张速度超过了学生规模增加速度,土地利用粗放浪费现象非常普遍。笔者通过查询部分“211工程”大学网站主页并进行计算后发现,平均每所高校占地4774.3亩,生均占地96.2平方米,校园建筑容积率不到0.4。对照《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合格标准》,在所调查高校中,如果简单以生均占地面积54平方米(0.8亩)为标准,则73.7%的高校超标,而且超过一半(29座)高校的建筑容积率低于2005年全国所有城市平均水平(0.5)。笔者的另外调查还表明,地方所属高校的粗放用地往往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高校用地规模急剧扩张的另一种表现是,大学城或高教园区建设几乎陷入失控状态。据不完全统计,迄今全国已有22个省(区、市)已建或拟建大学城59座,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均有,呈遍地开花之势。多数省份大学城建设脱离实际需求,个别省份严重超前,圈地意图非常明显。

随着高校占地规模越来越大,高校基本建设摊子也越铺越大。由于高校资金主要源自财政拨款,而随着基本建设的全面展开,财政拨款渐成杯水车薪,银行贷款则成为高校筹资的主要渠道。社科院的《2006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预测,2005年以前我国公办高校银行贷款高达1500亿~2000亿元。债务缠身的高校要走出困境,除了依靠政府拨款,还要加强资金运作,但当前高校资金运作主要集中在转让老校区土地上。

相关报道表明,到2005年底,江苏省已有13所高校置换了1821.9亩土地,并获利24.7亿元;浙江省高校土地置换也一直在持续进行,浙大湖滨校区地块更是在2005年拍得24.6亿元天价。其他省份也相继开始了土地置换和政府拨款双管齐下的还贷行动。

虽然土地置换为高校走出财务困境带来了希望,但此举却很难称合理合法。根据《土地管理法》和2001年《划拨用地目录》,高校教育设施用地可以划拨方式提供,而按照相关法律,教育用地不得用于其他用途。而且划拨土地出售时要向省市两级土地部门补交出让金且比例高达40%。但从当前实际操作来看,相关政府部门为了体现对高校解困的财政支持力度,不但用途可以改变,而且转让中的相关规费还可以优惠。这虽然可能使高校暂时解困,但对国家而言则意味着大量国有土地资产流失,而且也扰乱了正常的土地市场秩序,特别是那些擅自入市的隐形交易更是如此。

客观因素下的主观行为偏差

目前,社会上各种大学排行榜林立,虽然良莠不齐而且尚无绝对权威,却在很大程度上混淆了人们的视听。虽然早在70多年前清华大学原校长梅贻琦先生就说过,“大学者,非大楼也,大师之谓也”,但现有多数排行榜评价体系中除教学质量、科研成果等指标外,校舍面积和科研基地数量常常也是重要指标。为了提高学校在排行榜中的综合得分以吸引优秀生源,一些在教学科研方面处于劣势的学校大肆扩张校园规模并投巨资建设硬件设施。不仅民间的大学排行榜刺激了高校占地和设施建设,政府组织的评建活动也产生了较大负面影响。如作为“九五”期间国家重点建设项目之一的“211工程”,旨在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高等学校和重点学科,而高校要进入“211工程”则必须达到一定学生数和占地规模;2002年由教育部组织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所拟定的相关标准中也包括生均占地面积、生均教学行政用房和生均宿舍面积等指标,为了通过评估,原先在这些指标上不达标的高校拼命扩张和建设,有些高校甚至藉此“东风”,夸大在校生规模来达到圈地目的。

国土资源部的一份调研报告却显示,全国已建或在建大学城存在多头审批现象,教育部、科技部、甚至市、县政府及省发改委、省教委等都可以成为批准设立大学城的机构,土地主管部门甚至不能直接干预,审批程序上也是能省则省。如2002年南方某市政府常务会议决定,对高校建设用地手续进行简化,只要市用地审批领导小组会议审批同意供地后即可办理土地使用权各项手续,而无需核发《建设用地通知书》。实际土地利用过程中更是缺乏有效监管,土地不按既定用途使用现象屡见不鲜。大学城正在成为房地产开发升级突破口,已是众所周知的事实,高校内部的“教学用地”也常被用于谋利。如前不久就有媒体爆料,某知名学府将其校内一块规划为“教学科研用地”的地块用于兴建五星级大酒店。

加强高校用地管理势在必行

首先,要科学拟定高校用地标准。现行《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合格标准》中的用地标准基本上是沿袭了几十年的高校“生均一分地”的“设学标准”,虽然对不同类型高校进行了分别规定,但在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发展和土地供需矛盾日益尖锐的今天,再继续坚持这一标准已严重脱离土地国情。笔者认为,不仅要考虑高校类型,还要考虑高校所在地区土地资源禀赋,更要考虑原本由高校提供的相当部分服务和设施已经实现社会化的事实,适当压低“生均占地面积”、“生均教学行政用房”和“生均宿舍面积”标准。“校舍建设容积率”标准一般不得低于所在城市平均容积率。

其次,要严格控制新、扩建高校用地规模。新办大学和大学易地扩建不仅要经过有关部门的严格审查和批准,用地布局上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所在城市总体规划,用地数量则要纳入土地利用年度计划进行统一管理,特别是对于安排到大学集中区的高校,国土资源部门要基于有关部门审批中对其办学规模的核定,从严掌握用地标准,将新校区和老校区的土地一并计算,严控高校用地规模过快增长。

一是调整和细化高等教育用地划拨目录。要基于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教育事业改革需要,重新全面、科学界定高校教育用地内涵,确定不同性质用地的供给方式。将高校用地科学划分为非经营性和经营性两类,新、扩建高校的教学楼、实验楼、操场、图书馆、学生宿舍等和教学相关设施用地以划拨方式供应,明显属于经营性的用地要以招标、拍卖或挂牌方式公开出让,性质难定的建设项目则可由当事人申请土地管理部门组织听证来判定出让方式。

二是加强高校土地的利用监管。高校以划拨方式取得的土地,不得随意改变用途,更不得擅自转让、出租、抵押或“以地联姻”招商引资,严禁以办学为名圈占土地建设教职员工住宅或进行房地产开发。对手续不完善、超标准用地、擅自改变教育用地性质的要予以纠正,对违法用地行为则要依据有关法律法规严肃查处。

上一篇:水利动态监管范文 下一篇:高级会计笔记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