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课堂笔记范文

时间:2023-11-10 22:50:20

司马光课堂笔记

司马光课堂笔记篇1

一、革新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师要想在语文教学中突出创新实践教学,首先必须摒弃传统陈旧的教学观念,与时俱进、解放思想,在新课程标准下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比如在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母亲的恩情》中,笔者课前布置学生寻找与母亲相关的诗词,比如《孟郊》,课前制订两种教学思路,第一课时教学意图“让学生体会母亲对儿子的关怀之情、爱护之心以及儿子对母亲的感激之情,教育学生要从小体贴父母,铭记母亲的养育之恩。”第二课时的教学重点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为主,着重分析课文中“湿润”、“一针针”、“报答”、“慈爱”等词语。两个课时不同的教学任务,不同的构思,却呈现了不一样的精彩内容,这种“同课异构”的新型教学方式正是改变传统教学观念的典型体现。

二、转变教学方法,做到课内外有机结合

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是教师实现创新小学语文课堂的关键,教师要灵活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工具和教学手段,搭建轻松自由的语文活动实践平台,将课内、课外知识有机结合起来。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课堂上学习到的新知识、新方法运用到生活实际中,教导学生积极参加课外活动,并掌握课外获取新鲜知识的方法,做到理论与实践同步。笔者在教授苏教版《美丽的丹顶鹤》一文中,教师事先制作了该课的PPT教案,并嘱咐学生课外搜集有关丹顶鹤的相关资料,比如丹顶鹤的外貌特征、生活习性、生活区域、我国丹顶鹤的生存现状等。以猜谜语的方式导入新课,并将不同种类、不同外貌的丹顶鹤图片展示给学生。这一课笔者充分利用了多媒体教学方式,灵活导入,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三、拓展教学内容,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

小学教育中各个课程教学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补充相互影响的。小学语文教育是其他课程学习的基础,所以在语文课程教学中应该根据小学生年龄段的认知规律和性格特征,积极拓展教学内容,选取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贴近的案例,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比如笔者在教授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梦圆飞天》一课中,笔者让学生收集中国历史上有关“飞天”梦的故事,从古代的“嫦娥奔月”到现代的“神舟”系列飞船的相关资料,让学生在课堂上相互交流和分享,加深对课文的了解。

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语文学习是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会伴随学生的一生,教师应力求让学生成为语文课堂的主人。所以,教师应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创设不同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学习。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地探索、思考、分析、解决、体验,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语文教学应摒弃传统的识记、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方式,应转向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注重学生实践探索和创新精神的发展。如讲《司马光砸缸》一课时,教师可以设置探究问题:当时孩子掉进水缸中,没有办法爬出来,形势非常危险,如果你是司马光,你还能想到其他更有效的办法吗?问题一出,同学们顿时活跃起来,互相交流讨论、争论,经过认真的比较、分析后,同学们自然就明白了,当时,只有司马光采取的办法是最有效的,其他办法不能有效拯救落水的孩子。通过这样精彩的课堂教学,既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创新的思维,又帮助同学们掌握了先假设再求解的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方法,顺利达成语文教学目标。

总之,当前我国小学语文教学存在教学理念陈旧、教学方式单一、教学内容脱离学生实际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我国新课程标准改革的步伐,阻碍了创新教学实践的发展。为此学校和教师要形成合力,首先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为主要内容,积极革新教学理念;其次要转变教学方法,做到课内外有机结合,实现理论与实践共同进步;最后,清楚掌握小学生年龄阶段的认知规律和性格特点,拓展教学内容,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如此一来才能绽放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的绚烂之花。

司马光课堂笔记篇2

文课堂教学问题中的意义和作用和如何有效地将问题教学法运用到小学语文课堂中。

【关键词】小学语文;问题教学法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出现的问题

(一)小学语文教学课堂气氛沉闷,小学语文课堂得不到学生的重视。纵观中国的很多小学语文课堂,我们不难发现,在小学课堂中,小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不高,小学生在课堂上经常走神,开小差或者是和周围的同桌聊天,很少有小学生能够认认真真地听完一节完整的语文课。他们普遍认为老师上的语文课堂十分的枯燥,他们也体会不到语文课堂的魅力。小学生认为学习小学语文主要就是将老师在课堂上的生字词背诵下来,然后将老师提出的关于这课的问题和答案直接的背诵下来,他们完全感受不到语文带给他们的乐趣,也体会不到语文与他们实际生活的联系。在他们看来语文课堂不过是老师将资料上的重难点知识写在黑板山,然后他们负责抄下来,在课后找时间背诵下来,所以有些学生在课堂上开小差,或者和同学闲聊,在课后的时候找同学抄笔记,然后背诵下来,学生仅仅是作为一个摘抄和背诵的工具,老师的主要作用是将重点和难点知识总结出来,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很少,学生的主体作用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

(二)小学语文老师的教学方式和方法都比较落后。纵观很多小学语文老师,很少运用多媒体教学,很少通过各种教学手段让学生深刻感受到语文与自己生活之间的联系。大多数语文老师仅仅依靠一支粉笔和一块黑板就可以进行授课,他们完全没有跟上新的教学方式,这样看来,小学语文老师的授课手段显得有些落后。再看看小学语文老师也是仅仅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很少考虑到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这样一来,学生与老师的教学也严重的连接不上。

二、情景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运用的意义

情景教学法是指老师通过对课堂要教授的知识先设置一定的情景,让学生在学习课堂知识之前要先进入教学的情景中,这样学生才能更快的融入到教学的环境中去,才能更好的与老师进行互动。

(一)情景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运用可以让学生更加快速的了解到课堂知识,融入到课堂环境中去。例如小学语文老师在讲授新疆的葡萄沟这篇文章时,老师可以先让学生想象一下一串一串的葡萄,让后让学生画出一棵又一棵的葡萄树,让学生在葡萄树上挂上葡萄,一串又一串的葡萄,学生还够不够,不够的话,可以继续挂葡萄,然后让学生体会到在葡萄成熟的季节里,新疆的葡萄沟是一个怎样的情景,这样就可以让学生进入到教学的情景中,这样学生就能更加快速的了解到在新疆的葡萄沟的季节里,新疆人民是一个怎样的心情。学生就能更加快速的进入到教学的环境中去,学生与老师的互动就更加的多和快速及时。如果老师没有在讲授课文知识之前进行情景的设置,直接让学生翻开课文,今天我们学习的知识是新疆的葡萄沟,那样学生仅仅将学习语文课本知识作为一个任务,但是这样看来,学习学习的积极性也会受到打击。

(二)情景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能够让课堂学习的效率提高,老师与学生的互动更加的广。情景教学法主要是老师要设置情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入教学的环境和氛围之中。在设置情景的这部分之中,老师不断的提出一些相关的情景设置,让学生更加快速的进入到教学环境中去,学生在这个情景中,能够和老师进行交流和互动,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积极性也不断的提高,课堂的气氛也比较活跃。例如,老师在讲授美丽的大兴安岭这篇课文时,老师可以通过相关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得到大兴安岭的美丽,这样老师和学生的学习的互动也更加的广,老师可以和学生一起探讨,让学生讲出他们最喜欢大兴安岭的哪些景象。这样老师与学生的互动就更加的积极,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也得到充分的显现。

三、如何有效地将情景教学法运用到小学语文教学中来

(一)老师在设置情景的时候要注意和学生进行互动。情景教学法只是教学中的一个手段,要将情景教学法运用到小学教学中来的话,那么老师在运用教学法的过程中,要注意和学生进行互动。例如,在讲授司马光这篇文章的时候,老师要设置小伙伴下水的情景的时候,要根据学生的反映的情况,可以让学生进行情景扮演,要学生也进入到当年司马光遇到问题的情景之中去,也要注重和学生的互动,让学生想出如果他们是当年的司马光,它们会做出怎样的选择。这样一来,学生体会到小学语文学习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学生也能够在学习中体会到学习语文的乐趣和魅力,将自己置身于学习的环境和氛围之中。

(二)老师在运用情景教学法的时候,老师要积极主动地设置各种相关联的情景。各种情景的设置也不是毫无关联的。因此老师在设置情景的时候要考虑到学生在上一个情景中进入到教学环境中的情况。例如老师在讲授司马光这篇文章时,老师在设置下一个问题,你是怎样看司马光砸缸这个做法的时候,老师要考虑到老师在这时前一个情景时学生的反映,如果学生是当年的司马光,它们会怎样做,老师要考虑到学生对上一个情景的反映和接受程度,才能够考虑到学生对于下一个情景的反映和接受程度。在情景设置的过程中,老师要考虑到学生对于每一个情景的设置的反映程度,这样一来,老师才能将自己的教学过程与学生之间联系在一起。

【参考文献】

[1]王崇.新课改下情景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现代教育[N].2012(7)

[2]张磊.探求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现代教育科学[N]2011(12)

司马光课堂笔记篇3

说起我们的老班嘛,在全校可所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你瞧,方方正正的坚毅的脸,浓浓的眉毛,黑黑的眼睛,有点大的鼻子上耀武扬威地架着一副黑框眼镜。嘿,别以为老班是个近视,眼睛就不好使,告诉你,谁上课有什么小动作,他一眼就瞄准了,而且,那漆黑的瞳仿佛有一种“杀气”。严肃起来的时候,那杀气可是铺天盖地弥漫过来,不过,你可不把老班想象成一副不苟言笑的样子,他呀,整天都乐呵呵的,他让我们的数学课焕发了活力。

老班上课有三个程序:NO1先别翻书,看他在黑板上”表演“,你只需把思维跟着他转,不一会儿你就能听出点名堂来,当然你也得记笔记,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嘛!NO2这回该打开书啦!老班会找几个例子让同学们”实战“,总不能光”纸上谈兵“吧!同学马上开始演算,不一会儿,大多数同学都做完了,剩下的同学都不会,这下老班又接着在黑板上教大家演算。NO3把课本上了弄懂了以后,老班就带着我们到更广阔的”战场“——练习册上”打仗‘了。老班呢?他作为我军的“司令官“自然在旁观战,当有的”士兵“的”武器“——演算方法不好用时,“司令官”可是随传随到,马上改良“武器”这样“士兵”们又可以“上阵杀敌”了。

当然,“司令官”有时候也会大发雷霆,那是因为有些“士兵”偷懒,不“打仗”,还有的“士兵”不守“军规”,但是只要你不违反纪律,老班是不会乱“杀人”的。

这就是我们的老班,一个集慈爱与严厉于一身的老班,噢,对了,我还有一个“重大秘密”没有告诉你哦——他的姓氏与他的人差别很大,他为人活泼,不死板,而他的姓氏嘛——姓穆,呵呵有趣吧!

司马光课堂笔记篇4

一、导入新课的艺术

语文课堂教学如何从讲课一开始的导入新课就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是一堂课能否取得预期教学效果的关键环节之一,犹如一出好戏的开头,就在于能够立刻把刚刚入场的观众带进充满魅力的艺术殿堂。尽管从时间上看,一节课的开头长则几分,短则数秒,转瞬即逝。如果处理好了,便能使全课皆活,充满生机;一旦酿成败笔,就会全堂沉闷,令人窒息。因此,优化导入新课的设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丰富多彩的形式来缩短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离,使学生从中产生渴求知识的积极心理因素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导入新课的方式,根据不同的内容,教师可以灵活掌握。常用导入新课形式有以下几种:

1.引起兴趣,导入新课

著名的教育学专家巴班斯基认为:“一堂课之所以必须有趣味性,并非是为了引起笑声而耗费精力。趣味性应使学生在课堂上对掌握所学材料的认识活动积极化”。在教学《看电视》一课时,可以采用猜谜语的方式:小小一间房,只有一扇窗,唱歌又演戏,天天翻花样。谜底:电视。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直观演示,导入新课

一些抽象的知识,通过直观演示的导入,能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为学生提供和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教师可以通过挂图、模型、实物等引入新课,能使学生引起兴趣,充分感知,加深理解,增强记忆,培养观察力和想象力,有效地发展智力。如教学《快乐的节日》一课中,利用多媒体播放歌曲《快乐的节日》,学生一下就被吸引过来,听着歌词,看着画面学唱歌曲。

3.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人的思维活动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借助于情境的刺激作用。在教学环境中,教师善于创设情境。如教学《司马光》一课时,课件展示司马光的年代,并且介绍司马光的故事。利用这些丰富的文化资源创设教学情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还能从中学习知识,领略名人的格魅力。

二、课堂语言的艺术

在各种教学中,课堂讲授是向学生高效率地传授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智能。优秀的教师上课,总是认真讲授准确无误,方法灵活多样,重点突出。每堂课,教师要讲授的内容很多,但是,究竟开头怎样讲、中间怎样讲、结尾怎样讲,哪些应精讲,哪些应提问,哪些应练习,哪些应自学,所有这些,都应全面安排,做到心中有数,切忌盲目、无计划,照本宣科,平铺直叙,轻重不分。在各教学环节都安排恰当的前提下,课堂讲授的成败,主要是通过语言来进行的,即取决于教师语言的艺术。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师语言的艺术,要体现出下面三个特点:

1.教师的语言要具有启发性。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一个成功的教师应该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积极动脑,让学生也参与到所讲内容上来。这样启发性的教学语言必不可少。这样才能使学生学地主动而且积极,课堂气氛才能活跃。适时适度、而且富于艺术技巧的启发性语言,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也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2.教师语言的节奏感。

在各科教学中,如果教师的语言具有节奏感,它能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避免单调刺激,减少学生的疲劳,使教学气氛和谐轻松。例如:教师在讲授概念和重点问题时,声调要有力,速度要缓慢,要深入分析论述,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讲授次要问题时,速度可稍快,声调可稍低。教师讲课的语言,切忌太快、太慢、太高和太低。如在教学识字1时,让学生知道“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大的节日,我采用一首最有节奏感得儿歌来庆贺:边拍手边念:春节到,春节到;家家户户真热闹;吃饺子、放鞭炮;走亲访友祝福到。学生会非常感兴趣。

3.教师语言的幽默感

课堂教学中的幽默,就是运用各种巧妙的、出人意料的或引人发笑的语言,动作与表情,以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增强学生求知的和启发学生的智力。实践表明,有兴趣的学习能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凡是在满怀兴趣的状态下所学习的一切,常能迅速掌握,提高学习效率。

三、教学过程的艺术

组织教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集中和保持学生注意力的一种手段,是一堂课顺利进行的可靠保证。组织教学不但在上课一开始时进行,而且应贯穿在一堂课的全过程。教师能否把准备好的教材内容,有成效地传授给学生,组织好课堂秩序,是一个重要的问题。组织教学工作,应注意以下三点:

1.组织课堂秩序,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在较乱的班级,教师如果不组织课堂秩序,就难按计划完成教学任务。即使在秩序较好的班级,开始也要组织课堂秩序。如何组织课堂秩序,常因教师而异,有的教师面对混乱的课堂和颜悦色,只用和蔼的目光,可亲的手势学生就顿时安静。这说明,组织课堂,要讲究艺术性。如在教学课文《两只小狮子》时,我在分析课文,有的同学注意力不集中,我采用猜字谜的方式引导他们:“一只黑狗,不叫不闹”谁猜到了就发奖品,学生得注意力一下子就全集中了。

2.善于利用反馈信息,组织教学进程

在讲课过程中,要根据教学的内容和方法,组织好教学进程。如果在讲课过程中发现大多数学生表情都不对,如皱眉、瞪眼、精神萎蘼等等,说明他们没有很好接受教师所讲的知识,教师就不能再讲下去了,应该问学生什么地方听不懂,必须进行重讲或辅导性讲解。

四、书写板书的艺术

板书是课堂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辅助手段,运用各种教学方法,都需要板书的配合,课题是板书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成功的课题板书,能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优秀教师上课,都精心设计板书。板书不好或不写板书,都会影响到教学效果。

板书的格式多种多样,应用最多的是提要式、词语式、图示式、表格式等。不论采取哪一种形式都必须做到:

1、内容要确切,外形要规范。

板书的内容,要重点突出,详略有别,确切,层次分明。板书的外形,要讲究规范,大小适当,工整醒目,严防模糊潦草,杂乱无章。

2、要合理布局,新颖别致。

板书的布局,要讲究格式,选择位置,合理而清楚地分布在黑板上,使学生易于观察和理解。设计板书,不要老是一个模式,要注意新颖别致,用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习的积极性,获得最佳教学效果。如课文《雪地里的小画家》,在分析课文的过程中,采用“我问你学”的方式进行简笔画板书,画出枫叶、竹叶、梅花、月牙。学生通过简笔画不但理解了课文内容,还能背诵课文。

3、讲解要与板书、板图相结合。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精讲重点,又要展示变化多样的板书与板图,图文并茂,二者有机结合,更能加深学生以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教学效率。这样,学生一看就一目了然。

司马光课堂笔记篇5

关键词:比较;阅读法;运用;浅探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3-276-01

近几年,经历了课改前老教材的一轮高中语文教学,又刚刚体验完一轮新教材新课改高中语文教学,如今我又一次站在高一语文的课堂上,便有机会站在一个新的高度对比反思、审视自己的课堂。我希望带着学生和自己一起去研究语文,感受语文的美丽与魅力。“比较阅读”教学策略的运用,让我惊奇地发现,这是语文教师和学生一起感受语文魅力,共同开发多元思维的最佳途径之一。

“比较”,是对事物进行辨别,发现异同、高低等差别。它是人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基本思维形式。“比较阅读”教学法,就是指在我们的课堂中采用这种研究学术的新的思维方法,指导学生在比较中阅读,在比较中发现,在比较中感悟,在比较中吸取。简单地说,就是在比较中学习,在学习中比较。

下面就我的《鸿门宴》一文的课堂实践来谈谈比较阅读教学法的运用极其效果。《鸿门宴》是《史记》中最经典的篇目之一,也是司马迁自己眼中的得意之作,可是,高一学生一看到文言文还是这么长的文言文就皱眉头,针对县上学生普遍基础相对薄弱的特点,我从头至尾大量运用比较法,使课堂显得饱满充实灵活而又趣味生动,学生学习兴趣很高,效果很好。

一、导入部分历史典故横向比较,激发兴趣,初次讨论

我首先用典故项羽见到秦始皇出游的仪仗时说,“彼可取而代也”。刘邦则说,“大丈夫当如此也。”让学生进行比较讨论交流,谈谈第一印象。然后明确史书为了增加一些对于帝王的赞美可能会有些地方夸大或美化或很有传奇性。这两句也不能完全排除这种嫌疑,为什么争天下的那么多人里,只有他们两个才会说这种话,别人或许也说过.但就这话来看,反映的是两人对帝王地位的不同的心态.项羽霸气、痛快、直接,但是只代之而未必代的成功,或成功了会怎么样呢?刘邦则是一句当如此,好似自己生下来就却是王者一样,很有气魄,实际上比项羽的”取而代之”更加有力度,更加深刻,更加霸道。

为了加深印象,我又让学生比较了两首诗“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来猜测作者并说明原因。在学生七嘴八舌的讨论中,课堂的气氛起来了,学生带着期待走进了《鸿门宴》。

二、人物形象分析部分运用团体分类横向比较,在对比分析中突出人物形象,深化内容

这篇文章人物描写的一个重要手段是运用了对比手法,我让学生试根据人物语言和表现,对比分析谋士张良和范增,武士樊哙和项庄,首领刘邦和项羽等几组人物。以分组讨论上黑板填表后交流反馈的方式,开展人物形象分析。

范增――有远见卓识,忠心耿耿、老谋深算。但处事浮躁,不该把矛盾暴露给敌方,其后果被刘邦利用。张良 ――对刘邦忠诚,运筹帷幄,沉着冷静,深谋远虑,能够提出正确的策略。话语行为并不多,但刘邦集团的一切活动,实际上都是张良导演的。项伯――讲哥们义气,为救友不顾失节。禁不住刘邦的拉拢,竟然做了刘邦的内奸。为臣不忠,为小义背大忠。项庄――有勇无谋、优柔寡断,办事不力,刺杀刘邦没成功。樊哙――赤胆忠诚、粗犷豪放、能言善辩、有勇有智、誓死卫主。曹无伤 ――项强刘弱,密报项王,暗中投托,不义之人。可见,项羽集团不团结,谋臣不能施其谋,将士不能效其力,轻敌麻痹,养奸贻患;刘邦集团则与之相反,虽处劣势,但知人善任,使谋臣尽施其谋,将士尽效其力,并瓦解敌方为自己效劳,及时清除内奸。

在讨论分析填表的过程中,我要求学生的人物形象分析必须有理有据,精辟准确。情节总离不开人物的表现,故事性作品的内容也要靠人物加以显示,通过人物优劣比较,我们就可以明确“鸿门宴”的必然结局,也能从“鸿门宴”的故事中推知楚汉相争最终情况--刘邦胜在策略,项羽败在轻敌。

通过这种横向比较我闪对人物形象的认识更透,印象也更深了,对课文思想内容的体会也有帮助,是快捷而有效的方法。

三、细节欣赏部分运用名著同题异构比较,找出同中之异

《鸿门宴》上关于“座次”的描写,不足30字,却是传神之笔,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这段文字的妙处,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可拿司马光《资治通鉴・汉纪一》中的相关文字,让学生对比阅读。比较之后会发现司马光几乎全部继承了司马迁的记载,但却删掉了“座次”的描写,作为同样伟大的史学家,同样伟大的历史著作,为什么一个要写,一个要删呢?我结合古代礼仪常识,让学生结合现代生活礼仪常识,是学生认识到在《鸿门宴》中本该坐最上位(坐西面东)的是沛公,然而项羽却自己坐了,由此可说明项羽狂妄自大,目中无人,从而更加使项羽的悲剧性格丰满而突出。所以一个小小的细节,实际也表明了作者的良苦用心,真乃妙笔。而对司马光的删除原因的讨论,又可使学生发现,如果体裁、写作目的不同,文章的侧重点就会不一样。《鸿门宴》选自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当然要调动一切因素来刻画人物性格,而《资治通鉴》是编年体,司马光编写此书的目的是“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即是如此,也就没有必要再去写细小的座次了,这样看来,一个是写得精彩,一个删得合理。

通过这样的同题异构比较,学生们有了这种运用新旧知识融会贯通去解决问题的思路,了解到内容相同,文体不同,写作目的不同,因而表达方法也应有所不同。总而言之,比较阅读不仅是一种思维方式,也是解读文学作品的有效教学方法。

司马光课堂笔记篇6

一、让课堂充满乐趣

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潜在的学习欲望,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则要营造平等、民主、和谐、轻松的课堂气氛,使用最佳的教学艺术,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创造引人入胜的境地,去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如:在作文教学写一种水果课上,孩子们并没有规规矩矩地坐好,而是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地自由组合,每组的桌子上都摆着孩子们自己喜欢吃的水果。我并没有作过多讲解,只是提示孩子们可以从形状、颜色、大小、味道等方面去观察。话刚说完,课堂就热闹起来:有的用手摸,有的用鼻子闻,有的离开位置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还有的把水果切开,美滋滋地尝一尝……让孩子们头痛的作文课如此快乐,孩子们能不主动学吗?

二、让学生多动口

多年来的课堂教学都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只是被动地“静听”,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教学中,我们必须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动口,使动动始终贯穿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1)形式多样的参与读。课堂中绝大多数学生有朗读的欲望,教师应挤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参与读,在参与读的过程中,不仅要重视量的要求,还要重视质的要求。如教学《司马光》一文,在讲读“司马光没有慌,他举起一块石头,使劲砸那口缸,几下子就砸破了。”这一重点句时,我首先通过动作演示,看图画等,引导学生理解“举”“使劲”“几下子”等词的意思,在学生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通过听录音读、加动作表演读、个别读、男女生对读等形式,让学生体会到司马光的勇敢、沉着。在指导加动作表演时,要求学生读到“举”“几下子”等词语时,加上相应的动作,读时也要念重音,这样激发学生的兴趣,个个跃跃欲试。

(2)参与评议。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评点、讨论,能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如教《小猴子下山》一文,在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后,我问:“你们觉得小猴子的做法对吗?”大部分学生回答不对,但有一位学生持不同的见解,他认为小猴子是在不断追求新的目标,永不满足也是可取的。这位学生出乎意料的回答体现了思维的求异性,对此,我不一票否决而是引导学生对这种不同看法进行评议,全班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一来课堂就“活”起来了。

三、让学生多动脑

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动脑,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大胆质疑有利于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训练思维的灵活性,发展思维的创造性。因此,教学中,我精心创设问题的情境,启发学生不断参与质疑,这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课堂“活”起来的源泉。

(1)教师设疑,学生作答。如教《乌鸦喝水》一文,设问:“乌鸦还可以用什么办法喝到水?”一个学生说:“乌鸦可以把瓶子弄斜,就可以喝到水了。”另一个学生说;“乌鸦可以用石头打掉瓶口,然后喝水,因为乌鸦长着羽毛,不会怕割破。”等等,这些答案都符合实际,是学生积极主动思考的结果。

(2)学生质疑,学生作答。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课堂上,我适时放手让学生提出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主动思考的良好习惯。如教《狼和小羊》一文,最后一句话“说着就往小羊身上扑去。”有位学生提出:“小羊是否被吃掉?”问题一提出来,课堂讨论是激烈而有序的。大部分学生是认为小羊是被狼吃掉了,但是还有部分学生的看法不同,有个学生认为;“当狼扑向小羊时,由于过急,小羊蹲下,狼扑空了,扑到小河里去了。”还有学生认为:“当狼扑向小羊时,正好猎人的枪声响了,狼被击毙了,小羊得救了。”通过联想,我们不但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而且培养学生主动参与质疑问题的能力。

四、让学生多动手

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喜欢做小动作往往影响学习。因此,针对这种现象采取“以动制动”的方法,即可激发学生兴趣,又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如学习《老公公》一文时,为了让学生更快地理解课文内容,我把一位学生化妆成老公公的样子,让他表演课文中的内容,再请一位同学当解说员,这样全班同学看完表演后都非常兴奋,课文的内容也就迎刃而解了。在讲解课文时,我也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多动手操作,如:听课时,有疑难问题的地方画上记号,有重点词语画上横线,在空白处作上笔记。

总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动口、动脑、动手,通过独立的思维活动,主动积极的训练过程。学生只有主动学习,才能形成自主探索求知的能力,才有利于学生的成长。

司马光课堂笔记篇7

关键词: 《史记》 《汉书》 司马迁 班固 高中历史教学

《史记・屈原贾生传》和《汉书・贾谊传》都有对贾谊的记述,在介绍其出身、发迹,以及被皇上任用制定法制、被小人诬陷而遭贬等方面,除了个别文字之外,没有太大的差别。

我现将其不同之处列出如下:在贾谊劝谏皇上的过程方面,《史记》:“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而《汉书》抄录了贾谊的几篇长篇“上疏”,以古论今,从“削藩、抚边、务本、铸钱”等角度论述,有理有据,令人信服;劝谏的结果方面,《史记》仅以“文帝不听”概括,而《汉书》中记载得更为具体,不仅写了文帝的作法,并将后来淮南王之子叛乱之事记入,让人更加佩服贾谊的长远眼光;在评论贾谊没被重用方面,《史记》写道:“文帝不听”,更多的把责任归咎于皇上的不识人才,《汉书》认为“谊亦天年早终,虽不至公卿,未为不遇也”。班固认为贾谊有机遇,只是英年早逝;而在最后的论述中,司马迁谈道:“读《服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班固的评论为:“贾谊言三代与秦之乱之意,其论甚美,通达国体,虽古之伊、管未能远过也。使时见用,功化必盛。”

通过以上对比可见,司马迁在写贾谊的一生时侧重于其“同死生,轻去就”的精神,班固着重于贾谊在政治方面的建树。司马迁在其笔下的“贾生”身上,倾注了大量的感情,使读者对贾谊产生深切的同情。但从史学性传记角度看,“司马迁的做法显然值得商榷,因为他过于垂青贾谊的文才,而忽略了贾谊杰出的政治才华”。梁启超认为“以吾论之,(《屈原贾生传》)反是篇中第二等文字耳”,因为他没有把史实很好地呈现出来,令读者云里雾里的;而班固则以史家严谨的治学态度,对贾谊在政治方面的事迹较为全面的记载下来,保留了大量的珍贵资料。但读起来较为枯燥,在今天这个流行速食文化的社会,较难找到像黄庭坚和苏舜钦一样酷爱《汉书》的读者了。

对于同一个贾谊,为何在两位史学大家的笔下,显出这么大的差异呢?究竟原因何在?我认为这要追溯一下司马迁和班固二人的家庭出身和个人经历。

贾谊和司马迁在出身和个人经历方面有颇多相似之处。贾谊同样出身一般,“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招置门下,甚幸爱”。仅仅因为其“秀才”(才学优秀),被吴廷尉起用,后来由于汉文帝初立,积极网罗天下人才,使得贾谊得以被文帝召为博士。可见贾谊“不属于贵族地主阶级,而是代表中下层地主阶级的利益”。司马迁从祖上到他当时,家道已经没落了,属于中、下等的地主阶级。在个人经历方面,贾谊也因为制定法律有功,招致小人陷害而被贬至长沙;司马迁一生经历的最具转折性的事件就是李陵事件,他为李陵辩护而惨遭宫刑。“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综上可见,相似的经历使得司马迁在写到贾谊时,寄寓了自己无限的感慨。所以司马迁就封淮南王之子为列侯一事时,着墨很少,令读者有些不知所云,而其对于贾谊所倾注的感情之真,理解之切,令人久久难以平静。

班固和贾谊的经历就相去甚远了。班固出身豪族,“始皇之末,班壹避于楼烦,致马牛羊数千群。值汉初定,与民无禁,当孝惠、高后时,以财雄边,出入戈猎,旌旗鼓吹”。其家族做过的官职如下:上官守、长子令、上河农都尉、左曹越骑校尉、婕妤、奉车都尉,经济和政治地位都很显赫。班固在当时基本上处于顺境,受惠于此时的制度,所以更多的是从维护这种制度的角度思考问题。这就是班固在记述贾谊时更多地关注了他在政治方面的建树,而对其在人生道路的失意仅以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的史实为主,并在最后的评述中,丝毫没从贾谊的精神方面予以评价,令人觉得刻板生硬。

正是由于司马迁、班固在出身、个人经历上与所记述对象贾谊的异同,使得他们对同一个人的记载产生了较大的差异。而今天的我们,出身的阶级差异已不复存在,但个人经历上的不同,又会对看待问题的角度产生影响。书籍教育和教师的课堂教育颇有几分相似之处,那么高中历史教师,从个人经历这一角度来看,应该如何上好历史课呢?我认为从司马迁、班固对贾谊记叙的差异中,可以得到一些启迪。

一、讲授内容:提供全面的营养

历史教师要将史实完整地介绍给学生。因为只有完整的历史框架,才会使学生养成全面看待历史问题的习惯,不至于偏激。并且人们在思维方面,连贯系统的知识会更容易被接受。正如范晔所言:“迁文直而事核,固文赡而事详。”在《史记》、《汉书》对于贾谊的描写中,司马迁并没有清楚地介绍政治方面的史实,使得读者在知识架构上出现空白。而班固则将贾谊的政治生涯、文学生涯介绍得较为全面。朱自清评价《汉书》说:“史书叙汉事,有阙略的,有隐晦的,经他润色,便变得详明;这是他的独到处。”所以在讲授内容方面,班固要比司马迁讲解得更全面。班固“博贯载籍,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究穷”。所以历史教师自身要掌握好系统、完整的史实,“无论是治一民族一国家一社会或一地方的历史,都应在空间上力求其遍,在时间上力求其通,在内容上力求其整,在对象上力求其全”。其次,我们千万不要因个人喜好,而自行删减历史内容,而应以追求全面地、清晰地叙述史实为目标去努力。

二、讲授对象:“跳一跳,摘苹果”

历史教师在构建出完整的知识体系后,对于各个方面的内容,应根据讲授对象的爱好、水平等方面进行适当的处理。根据学生的爱好,教师适当地增加一些故事,或缩减一些较为枯燥的情节,使学生产生继续听下去的愿望。张显传教授认为,“史记中讲述了很多历史故事,有些篇目本身就是用一个个故事编纂成的。这种方法又能适用于不同的人来学习历史,发挥其教育功能”。

根据学生的水平、认知规律,教师也可以适当地删减一些学生很难理解的次要内容,增加一些学生踮踮脚尖可以接受的内容,正如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原理,他认为儿童发展分两个水平:第一个是儿童现有发展水平,第二个是所谓的最近发展区。主张教学应当依靠那些正在或将要成熟的心理因素,创造最近发展区,让儿童经过自己的努力,在智力的阶梯上提高一级。李帆老师认为,“没有思维难度的课堂,就无法实现受教育者内心精神的主动生长,更无益于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例如《汉书》中,班固将贾谊大段的“上谏”完全摘录其中,确实可以很好地展示贾谊的政治智慧。但如果拿此书给高中生看,能看进去的人寥寥无几。而我们可以适当地选择一些简短的、有代表性的句子给学生学习,这样效果会更好。太多时候,我们总是想教给学生很多的知识,孰不知过犹不及。

另外,有些教师为了迎合学生的兴趣,大量使用课堂情景设置,使得课堂呈现出娱乐化趋势,而其对于历史教学究竟能起多大作用,却没有深入思考。这种种情形,不免令人担忧,究竟在知识和兴趣的天平上,历史教师应如何去平衡?我认为我们不妨多为学生创造有效的“最近发展区”,使得他们愿意跳一跳,摘到更高处的苹果。

三、情感教育:以实动人

作为新课标的教学目标之一,这是很多教师都熟知并且越来越重视的。但是一些教师将此项教育视为爱国主义教育、民族主义教育,讲的内容空且大,难免会令学生摸不到边际,效果可想而知。我认为越具体的情感,越易打动学生。怎样才能使得教师将历史的情感教育讲得更具体,这要和教师自身的阅历有关。正如《史记》中,由于司马迁与贾谊有过相似的刻骨铭心的经历,所以他与笔下的人物会产生强烈的共鸣,令读者既对贾谊的被贬深感痛心,又被贾谊的诗赋所打动,司马迁的一句“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使得身在繁华浮躁世界中的读者,开始看淡功名利禄,开始耕耘已经荒芜了的心灵后花园,寻找悠然见南山的人生境界。

萧功秦教授认为:“人文科学,尤其是那些人文性特别强的学科,学者的个人经验至关重要。”例如,“在对人的生和死上,孔孟遗教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而司马迁的看法却与此不同……那些一遇侮辱就轻生自杀的人,只不过是无可奈何的表现,并不是真正的勇士。”“司马迁对于生和死的精彩议论,在他的道德思想中具有特殊意义。”他犹如一位优秀的教师,将自己的感想与学生分享,感动并影响着后人。而司马迁之所以能产生这种影响力,和他那独特的个人经历密不可分。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我认为,也要多用心去积累情感教育的素材,不仅要在书籍、网络中,更要在日常生活中多联系、多体会,这样我们在讲历史课时,才会有真实的感情融入,只有先感动过教师自己的内容,才会对学生产生影响,进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诚然,司马迁和班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著书立说,有诸多令今人无法想象的局限性。我们不能苛求于古人,但却可以从中汲取经验教训,不断地在各自的前进征途中迈出崭新的一步,我认为这也是司马迁、班固甚感欣慰之处。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2008.

[2]班固.汉书・贾谊传[M].北京:中华书局,2007.

[3]杨生枝.司马迁教育思想述略[M].陕西: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4]许冠三.新史学九十年[M].湖南:岳麓书社,2003.

[5]李帆.教育:让思考力生长[J].人民教育,2006,(23).

司马光课堂笔记篇8

一、导入要“因时而变”,有趣味

只是一堂平平常常的语文课,笔者没精心设计导入,准备继续解剖小说的“3+1”:人物、情节、环境和主题。可到教室发现一个学生都没有,原来学生都到多媒体教室上微机课了,还没回来。在接下来的3分钟里,学生陆陆续续进来,有眉飞色舞的,有侃侃而谈的,有不露声色内心狂躁的……怎样才能将他们散放的心吸引到课堂上来,激发学生听课的情绪,能很快地进入到最佳状态中呢?

笔者当机立断在黑板上写下“鞋匠”一词,要求学生记录下自己联想到的第一个词汇。学生很兴奋,马上投入进去。接下来请了几名学生在黑板上展示他们思维的火花:普通、卑微、任劳任怨、低贱、勤劳、朴实……笔者顺水推舟总结:“鞋匠、清洁工、农民……往往被归入社会底层,所谓的‘底层’,只是从社会地位来划分的,这是划分人的常见尺度之一,但社会等级绝不是认识人和评价人的唯一标准。刚才你们也提到了他们身上的美好人性和高尚品质。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么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却有着高尚品格情操的小人物。你们有兴趣吗?”学生异口同声说“有”。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无疑,这个因时而变的导入为一堂课开了一个好头,对课堂的成功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试想一下,如果当时没有根据实际情况而作出变动,学生的心思还沉浸在电脑的花花世界里,接下来的45分钟不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吗?

二、问题要“因人而成”,有碰撞

在课堂上,教师要抓住容易引起意见分歧的地方设计问题,从而引导学生主动出击,在交流、碰撞中各抒己见。课堂本应是开放的,而不是一言堂。大家畅所欲言,不仅能活跃思维,而且能使学生从昏昏欲睡的状态中振奋起来,产生新的求知欲望。

在大家基本了解格拉斯有精湛的手艺,在大公司的挤压下,却因不肯降低自己高尚的品质,最后饿死的人生经历后,有人表示不理解,认为他不应该顽固不化,死得不值。于是笔者抓住这个矛盾的契机,让学生分成“赞成派”和“反对派”进行讨论。

“反对派”认为:在顾客只追求时髦,不注重品质,喜新厌旧的社会风气里,格拉斯太重视靴子的品质是与社会格格不入的。在大公司用广告垄断市场的情况下,“识时务者为俊杰”,如果顺应潮流,粗制滥造,赶时髦,让人们不停地换靴子,不断地跑到他的店铺里购买,就不会有如此凄惨的命运,“适者生存”是亘古不变的真理。有时候盲目的坚持和执着是一副毒药,让人心甘情愿地去死。

“赞成派”认为:没错,格拉斯已经清晰地意识到问题的所在。他知道,如果随波逐流,不仅不会饿死,而且还会发财。但在他看来,一个鞋匠不热爱皮靴,粗制滥造是对职业的亵渎,也是对他人格的侮辱。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因而他虽穷困,但恪守职业道德,一生中只做―件事――制靴子,他把这件事做到尽善尽美,死而无憾。

三、情境要“因势引导”,有感染

一堂优秀的语文课足以让学生受益终生。这里说的优秀是以情动人,以情感人,能让作者的情感转化为读者的感情,读者设身处地地去理解,与人物对话,从而明辨是非,净化灵魂。所以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境”见到“行”,从“美”中产生“情”,最终上升为“理”。

在上一个环节的辩论后,学生情绪高涨,课堂气氛活跃。于是,笔者趁热打铁:“在世俗的等级社会中,鞋匠根本不会引起人们的一丝关注和同情,然而正是这些普通人的良知和选择,奠定了社会的公正,使人类文明传统得以传承。对不对?”讲到此处,笔者深情环顾教室四周,稍作停顿后继续说:“没有这群人,我们的社会就会残缺,缺少爱,缺少阳光,缺少笑声。其实我们身边也有很多像鞋匠这样的人,他们像野草一样卑微而坚韧地活着。有谁知道党的十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什么?”这个问题是难不倒学生的。笔者进而引出下面的内容:“那作为被社会非议、不被看好的90后,我们应该怎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有为青年呢?”学生陷入沉思中。相信这个有感染的结尾会余音绕梁,在他们心灵的湖面上掀起一层涟漪。

新课标从学生的全面发展角度出发,提出了教学的三维目标应有机整合相融。我们要重视语文学科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体现。语文教学最不能缺失的是情,没有情的语文会把我们带入一个贫瘠而又没有温度的世界。

以上就是笔者在《品质》一课教学中的肤浅认识。秉着“让语文走进学生的心灵”的宗旨,语文教师应继续让语文课堂熠熠发光,唤醒学生沉睡的灵魂,激起他们学习的灵感,让他们获得美的享受,启迪美的心灵。

上一篇:空间优化方案范文 下一篇:技能训练教案范文